|
发脾气的孩子最需要“共情”
“不管什么理由,发脾气终归是不好的,有话可以好好说,有问题可以好好解决,发脾气不但无济于事,还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大家通常这么认为。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会先批评教育,再耐心讲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争取以后不要再犯了。可实际上,这种教育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并不知错也不认错,下次还会再犯,就像天天和壮壮一样,他们对妈妈的管教并不服气,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关键在于:父母没有意识到“以理服人”的前提是“以情感人”,也就是“共情”。共情,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对方,就好像感受到对方的情绪体验一样,并用恰当的方式表达出对对方的理解与感受。
每个人都有共情的需要,希望对方能够理解自己,孩子也是一样。
当成人做错事而心里不舒服的时候,或者被误解而感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向知心朋友倾诉,或者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这样就得到了朋友或心理咨询师的共情。但是,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往往被成人认为是不成熟的、需要正面引导的,而孩子自己又不会主动倾诉或咨询,所以他得到的共情远远少于成人,只能默默地承受心理压力。
发脾气的孩子是情绪脆弱的,他们的内心冲突及困惑比不发脾气的孩子更强烈,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他们更需要父母设身处地的共情,需要父母的安抚与帮助,可是,他得到的更可能是父母的压制与批评。
外在的压力或许表面上平息了孩子的脾气,却加剧了他内心的冲突与困惑,因为大人讲的道理并没有让他心服口服,未解开的心结潜伏在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暗中支配他未来行为的潜意识。
“共情”架设心灵沟通的桥梁
共情,需要父母降低自己的心理年龄,返回人生的原点,根据孩子的阅历、理解能力、做事方式以及情绪调节水平来理解孩子的心灵,感受孩子的困惑烦恼与喜怒哀乐。
与孩子共情,父母不会觉得孩子的行为是不可理解的,也不会认为孩子的事情无足轻重或者小题大做;得到父母共情,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接纳与尊重,也就对父母产生信任与安全感。有了这样的心理基础,孩子的心情才会平静下来,理智与认知才能恢复正常水平,才有可能进一步接受父母的批评与教育。
在孩子发脾气或者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父母首先要与孩子共情。
天天的妈妈可以这样做——
蹲下来,看着天天,帮助天天说出他的心里话:“你和壮壮都喜欢这个小汽车,是吗?”观察天天的反应,看他是否认可自己的解读,如果天天没有异议,接着交流,将孩子能一步一步应答的推理蕴涵其中。“如果他拿了小汽车,你没有拿到,你会不高兴,是吗?”→ “如果你拿了小汽车,他没有拿到,他会高兴还是不高兴?”→“如果壮壮不高兴了,他还愿意玩吗?”→“如果他不愿意玩了,你还能与他玩得高兴吗?”→“你觉得是小汽车重要呢,还是与壮壮玩得高兴重要呢?”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对天天“喜欢小汽车”以及“得到小汽车就高兴”等情绪进行了共情,同时还引导天天共情壮壮,从自己得不到小汽车不高兴去感受壮壮得不到小汽车也不高兴的情绪——这样,天天在情绪与认知上的冲突都得到了化解,而且这种化解是孩子内在的领悟,不是外在的灌输。共情改变了妈妈的强权教育,也促进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共情”之法:换位思考与体验
“共情”的关键在于抛却自己的立场与成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感同身受对方的思考与体验。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绪体验,我们不容易很快、很准地察觉对方的心灵世界,也不容易很快、很准地找到合适的共情表达方式,让对方感觉到我们的共情。共情,需要双方共同探索,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达到理解与沟通。
共情是共鸣,不是评价和说教
共情不是一句简单的“我理解你”之后,立刻转为“但是”,以“正确的道理”来判断和评价孩子的是非对错,然后等着孩子点头或者“默认”了,再很快付诸行动、“知错就改”。 这样孩子实际上没有被理解,他的想法和情绪并没有机会澄清,他并没有领会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发脾气到底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不愉快,而是懵懵懂懂地接受父母的说教。
共情要让孩子产生共鸣,感觉自己的想法和
情绪在自己的心里和父母的眼里都有存在的理由。
你可以做的是——
1.用“你现在的感受是……,因为……”“你的意思是……”“你想说的是……”等句式,帮助孩子说出心里话。
2.如果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可以用“我愿意听听你的想法”等句式鼓励孩子自己表达心声。
共情,接受与给予相辅相成
共情是理解别人的能力,需要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走进对方的心理世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你可以做的是——
1.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共情的榜样,这是孩子感受与学习共情的基础。
2.多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想法与体会。例如,有时奶奶没有及时给孩子准备所需要的东西,妈妈可以跟孩子交流:“奶奶今天累了(或身体不舒服),不能帮助你,我相信你能自己做。”当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你可以引导孩子从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宽容对方。理解与共情是相互的,给予别人共情的孩子能更好地体会和理解别人给予的共情。
通过阅读培养共情能力
图画书含有丰富的人物角色和心理活动,阅读图画书能提高孩子理解他人心理活动的能力,如果你有意设计一些提问,效果会更明显。例如当故事情节出现波折的时候,你先停顿一下,卖个关子,激发孩子的思考:“天气突然变冷了,小猴该怎么办呢?”“没有找到妈妈,小猴心里是什么感觉?”若孩子的想法与书中不一样,也应该得到你的鼓励,开放的自主阅读更有益于培养孩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共情不等于同意与同情
共情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理解对方,但不等于同意对方的立场。
有时父母为了暂时平息孩子的情绪,甚至讨好孩子,可能会把共情演变为同情。例如孩子之间发生了争执,如果你对孩子说:“我理解你,这是你的玩具,他却来抢,真不像话!”“他怎么能欺负你呢?!算了,别哭了,不跟他玩了,妈妈陪你玩。”诸如此类的安慰和“打抱不平”都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认知和情绪调节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如何应对宝宝的“牛脾气”
问:豆豆才2岁,可是最近很容易发脾气,稍微有一点点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有时候让人感觉有些一根筋,不听意见,认定要做的事情比如要吃什么要玩什么也不管时间地点合不合适,一定会坚持,谁都劝不住拉不住。让人尴尬的是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吃晚饭,等饭菜都上桌了他竟然把客人的碗筷藏到自己的房间里,不让客人吃饭,我们要给客人再拿一副,孩子非拦着不让,大哭大闹了一场,最后弄得大家不欢而散。长期下去,真担心会影响他的性格发展。长沙家长 潘先生
答:爱发脾气是孩子在1岁左右出现的现象,一旦不如意,便会“动肝火”,有时候还会冲着自己。发脾气高峰在2至3岁,这和他们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有限性有关。这时孩子刚开始具有独立性,又自己的主张,想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同时这个年龄孩子的父母又要开始规范他们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社会化”。豆豆目前就处在这个阶段,也就是蒙台梭利所强调的执拗的敏感期。发脾气并不代表豆豆就是个脾气坏的孩子,而是他正经历着这个时期所必经的过程。在这个时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冲突,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满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地选择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来规范和纠正孩子的行为。一般这种现象会延续到4—5岁,以后会好一些。
面对宝宝的小牛脾气,爸爸妈妈首先要应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进行平等的对话,尽量去了解孩子想要表达的需求,如果孩子发脾气时最需要的是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爸爸妈妈应该先安抚孩子的心灵,让他冷静下来,然后应该和孩子沟通,了解和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最后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他的这种反应方式不受欢迎。如果一时间无法满足要求不能平息孩子的哭闹,可以采取置之不理,转移注意力,和隔离政策等方法,坚持不妥协,让孩子自我调整。面对宝宝的“牛脾气”,既不能放任其发展,也不可简单粗暴对待,抹杀了孩子正在成长的独立意识信号。
湖南万婴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
不能向耍赖宝宝随便妥协!
也许你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情形: 商店里,卖玩具的柜台前,小宝宝看上了某个玩具,说他的小伙伴们都有,缠着妈妈要买。妈妈好言哄他:“这个玩具不好,我们去别的地方买。”或者说:“今天妈妈没带够钱,明天再来买好吗?”宝宝不依不饶的,非要买。妈妈这时来气了:“今天说不买就不买,跟我回家去!”好了,宝宝倔脾气上来了,哇哇大哭起来,甚至赖在地上,乱踢乱闹,死活不肯起来。最后,妈妈实在没办法了,为了哄住宝宝,只得把玩具买下来。没错,宝宝是暂时给哄住了。但是下次呢?
尝到了“甜头”的宝宝,找到了对付家长的最有效的“武器”,他在下次还会继续使用,甚至会使用得登峰造极。宝宝学会了耍这种小聪明,他的要求会越来越离谱,那时,家长更拿他没有办法了。所以,要在一开始,就让他知道:无理的要求,即便是撒泼耍赖也不能得到满足。
不要给宝宝开空头支票
有的宝宝好哄一些,爸爸妈妈说一句“回头再说”“过几天再买”,就立即破涕为笑。他们相信父母不会骗自己,期待过几天,玩具就真的给买回来了。事实上,父母也不过是为了暂时摆脱尴尬局面,向宝宝扯了个谎,开了一张不兑现的“空头支票”。
可是,在宝宝心里,父母的话是值得信赖的,他对这个承诺充满了期待。倘若父母真的不兑现,可以想见,他会是多么难过和
气愤。父母在他心目中的高大形象也许会瞬间坍塌。这种欺骗的“战术”,除了伤宝宝的心、失去宝宝对自己的信任,还有什么好处呢?况且,这种手段也只能糊弄宝宝一两次罢了
同时,还应注意,父母以“回头再说”这样的话回避与宝宝的对立,想借时间让宝宝忘记自己说的话,而达到既解决问题,又不与宝宝产生矛盾的目的,这么做,不利于培养宝宝的独立自立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父母敷衍了事,不告诉宝宝为什么不可以,宝宝也没有思考的机会。
给宝宝一个拒绝他的理由
宝宝虽小,但也不是不可理喻的。在他无理取闹的时候给他一个可以相信的理由,他会听进去的。
对于脾气实在很倔的宝宝,家长大可把他带到一个人少的地方,给他时间,让他闹够闹累了,再郑重告诉他,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
一般来说,宝宝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给的理由充足、有说服力,他肯定会乖乖听话。比如,宝宝耍赖皮,硬是要买玩具,你可以告诉他:“这个玩具太贵了,我们回去和爸爸商量一下,再来一起买,好吗?”或者说:“这个玩具要等你大一点才可以玩,明年你过生日的时候买给你。”在充分说明理由的同时,也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个玩具不适合你玩,咱们去买小人书看怎么样?”
总之,你得让宝宝知道,父母不同意的事,总是有其道理的,而不是刻意跟他过不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