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2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篇高考阅读题--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29 10:5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网友周云(化名)的一篇博文引起了网友的很大兴趣,她说自己的文章被2009年的福建高考语文卷选作阅读题,但15分的题她仅得到1分!不禁感慨“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

出题老师“很好很强大”

10月19日,网友周云在自己博客里发表了一篇日志——《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篇文章迅速被转到多个论坛,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

在博文中,周云称自己刚刚得知,自己之前发表的一篇名为《寂静钱钟书》的文章,被选为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阅读题之一。惊诧之余,周云做起了以自己写的文章出的高考题目,总共三道题,合计15分。做完题,对了标准答案,她发现竟只有1分是稳拿的。

第一道题是5选2的多选题,“我只答对了一个,而另外一个被我认为说出了我这个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

后面两道是主观题,“两个问答题,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地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想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加工艺术中,就变成这样,很好很强大。”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这位今年刚从北京一著名高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在博客里十分感慨。

网友议论纷纷

周云的这篇博文被转载到多个论坛之后,从网友的回帖中可以看到,有怀疑此事真实性的,有持理解态度的,更多则是对高考模式及语文教学的调侃和嘲讽。

网友“仕子之心”说,自己说出的话意思自己未必尽知。他人误解误读,也是有的。都不为罪不为过。不过,放到高考题里面,不从贴近作者角度思考解读,也不征询作者本人意见,随意解读似乎不妥。

网友“高贵的天枰”说,其实,好多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根本没想那么多,如果鲁迅在世的话,看见课本里解读他文章的那些所谓“中心思想”,估计也会晕掉。

此前就一直有人设想,如果作家们来答根据自己文章出的语文题,是不是能够做对。但只能是设想一下,而这次却有了一个实例,结果也和大家设想的一样——作者做不对题,这让网友们很有兴趣,帖子还继续在网上传播。

教育厅婉拒采访

记者核实了周云博文的真实性,确认她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的那篇文章确如她所说,被用作了今年福建省高考的语文题。

针对此事,记者致电福建省教育厅,教育厅表示此事归福建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记者致电招生办,主任林其天介绍,福建省的高考命题工作是由福建省教育厅学生处负责的。记者联系到教育厅学生处的处长,不过对方婉拒了记者的电话采访要求。
作者:我能理解出题者的意图

记者就此事致电采访了周云本人,周云说自己一开始“还是很高兴的,毕竟能作为高考题目,也是对自己文章的一个认可”。但是细看、细做题目之后,她又调侃道:“估计我要被考生骂死了。”

周云同时表示,她写这篇博文时,比较轻松也比较随意,只是以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看待题目,所以答案有偏差。她说自己能够理解出题者出题意图及思路。她说,作为考试题目,出于一种教育目的,出题者只是在引导学生怎样从一篇文章里获取相关信息。(据《南方都市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1:00:46 | 只看该作者

re:帖子是转的,看完后我不禁又一次由...

    帖子是转的,看完后我不禁又一次由衷赞美高考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午后,一个国内部的哥们来取件的时候忽然神经兮兮地凑过来问我:“劼人,你是不是写过一个文章,叫《寂静钱钟书》?”我狠狠地点了一下头:“恩!”心想,老娘被搞进花心社之前拢共没写过几篇公开发表的反动言论,竟然被人逮个正着,要头一颗要命一条吧。
“啊~~~~真的是你写的吗?”那哥们忽然呈竖直运动状。
“……恩……是……我……写……的……”我心里有点发毛,像椅子背上慢慢靠过去。
“啊~~~~真的吗真的吗?”那哥们脸部表情开始抽搐——“你知道你的文章害了多少考生吗?”
“?”我已经缩到椅子的角里了,再缩就变成椅子了。

“你的文章是福建省2009年高考的阅读题!真TM难!”男生全身的肌肉都在抽搐!

天,我刚想以死明志,忽然觉得这年头假新闻不要太多,赶紧百度。谁知……(此处省略500字,请直接看附1)1个小时后,我坐在电脑前,开始做用我的文章出的高考题。
选择题,5选2,我只答对了一个。而另外一个被我认为说出了我这个作者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竟然是“错”的。
两个问答题,出题老师比我更好得理解了我写的文章的意思,把我写作时根本没有像到的内涵都表达出来了,将我的文章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好”了。我的文章在出题老师这种高超的二次加工艺术中,就变成能“代表先进文化”的了。很好很强大。

做完题目,我对了对答案,除了第一个选择题,我拿了1分外,其余全错。
如果说韩寒不会做自己文章出的高考题,那是因为他没上过大学,文化不够的话。那我只能说我要回清华一头撞死,愧对母校对我四年的培养了。
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而我却不会做……
附1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只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他只要抱起书本,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地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在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

(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13.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4.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6分)

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9-14 16:14:06 | 只看该作者

re:文章写的是不错的

文章写的是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6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