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苍秋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加油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1:32:09 | 只看该作者

re:“我的话很重要”,主要是用于加强儿童对沟...

“我的话很重要”,主要是用于加强儿童对沟通的注意力和对言语的关注,活动1的几项原则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对于“间接提示”的强调。

一段对话能够得以进行,依赖于双方有共同的注意力焦点,而对话双方都有集中注意力的义务。很多自闭症儿童对别人的话充耳不闻、缺乏目光对视,而家长往往会不断地重复说过的话、不断地追问“听到没有!”“看着我的眼睛!”之类的所谓“直接提示”来维持对话的进行(我们以前就常常是这样,直到心烦气燥,脾气开始不好,最后还是没办法!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体会!),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这种做法可能称为“Over-compensation”过度代尝,就是说过分地替代孩子承担维持对话焦点的责任。这是什么意思?说得严重点,就是剥夺了孩子学习如何集中注意力的机会!
因此RDI建议使用夸张的语调、音量、语速、肢体语言等“间接提示”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这种间接提示对于孩子而言是主动地转移注意力,和在直接提示下被动地转移注意力有很大的区别!而这种对交流方式的要求贯穿于所有RDI活动之中,甚至和其他一些要素合在一起被成为RDI生活方式(RDI LifeStyle)!
按书中的说法,初步的活动30个小时左右(两三周时间,每天2小时),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有明显的改善!我的体会是,此话不假,我们做的活动其实并不多,实际比较成功做到的只能说是活动1和2(活动2是假装失去声音的游戏,强迫用手势面部表情来进行表达,用于提高孩子对非语言交流的理解),但飞飞在这段时间的进步让我们十分振奋!建议大家不妨试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2:14:10 | 只看该作者

re:我们必须给孩子足够的刺激 我用足劲握...

我们必须给孩子足够的刺激
我用足劲握他们的手,经常抱抱他,抚摸他。为了让他对自己的身体有感觉,使劲搔他,揉他

训练时,我们首先通过“触、摸、按、压”给他各种各样身体上的刺激,让他感觉到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如我们顺着孩子的手关节一节地捏孩子的胳膊时,孩子都特别的兴奋和满足,不停地拉我们的手要再捏,好像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胳膊的存在。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孩子如果意识不到自己的身体,模仿很难。而我们在让孩子对身体某一部位意识加深的同时,要慢慢地引导他支配自己的身体部位,并主动地去模仿。如“拍手模仿”,我并不是一开始就远远的给孩子指令“这样做”,“跟我做”,而是稍有力度地用我的手去拍孩子的手,慢慢地力度减小,让给孩子一点主动权,让他去拍你的手,伴着愉快的儿歌:“左手拍拍,右手拍拍…”孩子会很快感觉到自己上肢的存在,并学会去支配,简单的动作模仿便学会了。
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部位的存在,并学会了肢体的支配,我们也要让他意识到别人身体的存在,然后理解别人肢体动作的含义。如:“小手爬”的游戏,我们的手稍用力地按住孩子的腿向上爬,爬到他的脖子时,给他挠挠痒,几次后,当我的手只是在他的眼前动一动时,他便感觉到了痒似的,赶紧笑着用手捂住脖子,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体和他人的手,并理解了动作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2:14:53 | 只看该作者

re:11

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2:18:59 | 只看该作者

re:一、 语言(语音、语调和语速)...

一、      语言(语音、语调和语速)
在向孩子发指令时,我们要确保语言简单明了,紧扣主题。例如,我想让正在玩的高宇过来吃饭,简单的指令:“高宇,吃饭”或“高宇过来吃饭”,还可以同时用手势招呼他过来吃饭。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我将让他做什么。千万不要把指令复杂化,如“高宇不要玩了,快走过来吃饭了。”这样孩子就乱了,不知道执行哪一个指令。由此可见只有孩子理解的指令,才算有效的指令。
除此之外,还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将语速调整的快慢适中。比如,源源是一个语速特别快的孩子,说话没有节奏,两字并成一字说,一班人都听不清他说什么,我在用语言刺激他时,语速非常慢,节奏感强,有时还一边拍手一边发指令,这样他语速逐渐慢下来,越来越有了节奏感,从而说话清楚了很多。
二、      环境、时间
就是确定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和什么样的时间内最容易接受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些自闭症孩子的目光不能依附在某件事物上,总是在许多事物上飘来飘去,所以他们的学习环境,越宁静越简单就越好。如,四面白墙,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再加简单教具的个训室。在这种环境下使他最大限度的别无他顾,更容易接受来自老师的刺激。当然这只是针对一般的自闭症孩子而言,对特别的孩子还需要特别的环境。例如,豪豪是一个视觉远远优于听觉的孩子。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眼睛上,可他又不能对某一件事情专注,目光只是飘来飘去,听觉广度又特别的差。我让他在光线特别暗的环境里听音乐,寻找声源,接受声音的刺激,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样的孩子,需要帮助他发展听觉能力,用自己的耳朵去认识这个世界。
当孩子看着墙发呆时,指令孩子“把桌子上的积木给我”,这种情况下孩子不可能反应或做出错误的反应,那这个刺激就不是有效的刺激。只有在孩子看着我,注意力集中的时候发指令,孩子才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刺激孩子的时间把握也很重要。
三、      情绪
就是孩子在接受刺激时的精神状态。
当孩子情绪稳定时,他才可能更好地接受刺激并做出有效的反应。如果他情绪不稳定,烦躁,困倦甚至发脾气时,训练肯定会效果不好,甚至无效。如,小波牙疼,但他又表达不出来,只是大哭大闹,这样就需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孩子,从他的动作及表情判断他身体是否不舒服,此时,教学训练就应该停止,否则就是无效的刺激了。
还有就是要合理安排我们的课程,要很好的把握学习的难度和跨度,尽量避免孩子因课程难度和跨度太大而闹情绪,给训练的正常进行造成阻碍。只有难度适中,跨度适中的刺激孩子才能保持高涨和稳定的情绪,从而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四、      表情和眼神
在刺激孩子时,老师的表情和眼神对孩子特别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2:26:16 | 只看该作者

re:11

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2:27:4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自言自语 昨天中午去听了一下...

关于自言自语

昨天中午去听了一下以琳的老师陪谈,有家长问:孩子没完没了地自言自语怎么办?
答复的是常老师,大概意思是:
1、对付自言自语不能是去堵孩子的嘴,不必强迫他闭嘴,采取忽视的方法;
2、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自言自语上,要关注他当前还没有掌握哪些东西,等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提升后,掌握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广的兴趣,自言自语会逐渐消退;
3、自言自语的孩子日后的语言能力往往更好一些。
总结得不对的,请常老师拍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2:50:17 | 只看该作者

re:11

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02:32 | 只看该作者

re:疗育师 马平训练计划30QIQI...

疗育师 马平
训练计划30
QIQI的训练时间表:2003年4月1日至4月18日
时间 训练内容 准备教具 注意事项
6:00-7:00 起床,洗漱,自由看自己喜欢的书\图片.看DVD天线宝宝或听儿歌:小白兔; 大象;两个小娃娃;小花狗等 教具:无 注意:家长提示或示范说或唱
7:00-8:30 早餐:阿姨喂,吃完饭走路上幼儿园    
8:30-9:00 感统训练: 接球100个;拍球100个;投球20个;跳蹦蹦床200个,在感统球上跳100-200个,在平衡木上左右晃100次.教具:感统室的感统设备 无 注意:家长辅助
9:00-9:30 个训课:听指令:把指定的东西送给指定的人或是指定的地方;认字:水果,日常用品;分类:吃的东西,穿的东西,用的东西;排序:在插板上按指令用红、黄、兰、绿、白色插,如:红黄兰按顺序排下去。按数取物/按物报数:取2、3、4、5。。。块积木给妈妈、老师等;老师手里拿着不超过十个小积木,只让QIQI看一眼,然后问他共有几块积木;发音:拿数字卡片,让QIQI目测有几个物体(水果,动物等)并大声数数。唱儿歌:拔萝卜;数字歌;拍手歌。。。玩橡皮泥 教具:图形卡,数字卡片,铅笔、橡皮,练习本,橡皮泥 事先准备好
9:30-10:00 音乐课:模仿老师唱儿歌,做动作,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音乐带 教具:由老师准备
10:00-10:30 间餐:休息,吃水果,看VCD,自由活动    
10:30-11:00 击打乐:模仿老师唱儿歌,做动作,和小朋友们一起做游戏. 音乐带 教具:由老师准备
11:00-11:30 感统训练: 接球50个;跳蹦蹦床200个,在感统球上跳100-200个,荡秋千,滑滑梯,骑自行车。   家长辅助
11:30-14:00 吃午饭,睡午觉    
14:00-14:30 间餐:吃水果,小点心    
14:30-15:00 感统训练:羊角球来回跳2圈;推小车:4圈;滑板:最少10次;仰卧起坐:50个;俯卧撑:50个;协调步:100个;卧地爬:2圈。    
15:30-16:00 个训课:认字卡,学说话,填数字:1、2、3、 、5、6、 、8、 、10、 、12、13、 、15。。。;2、4、 、8、10; 1、3、 、7、9。 目测数字(10以上的数字卡):看一眼,之后,说出图片上共有多少个物体?分类按指令取卡片:把吃的东西拿给妈妈(老师),把能穿的给妈妈。。。学习方位词:上面,下面,里面,外面。。。玩游戏、唱儿歌。玩橡皮泥。 卡片、铅笔、橡皮擦,橡皮泥 注意:老师大声说指令,要求QIQI大声回答问题,正确拿笔写写
16:00-16:30 手工课:剪纸,撕纸,描红,涂色,点连线,吹颜料,吹泡泡    
16:30―17:00 学习、模仿做体操,自由活动    
17:00―17:30 晚饭    

17:30-18:00 电脑课:学儿歌;数学:形状、高矮、长短,大小,最大的,最小的,中间大的,一样多,第一个,第二个。。。第十个;排序;归类:把同样颜色的东西摆在一起,。。。 《娃娃丫丫》软件  
18:00-18:30 感统、亲子游戏:跳羊角球;爬滑车;翻跟头;学青蛙跳;做体操;轮数数(老师、妈妈、阿姨、QIQI四个人围着圈轮着数数)。    
18:30-20:30 亲子游戏,手工,写数字,做QIQI自己喜欢的活动    
注明:球类运动是QIIQ最不喜欢的活动,刚开始一看到我们拿球,就跑开,我们只好求助QIQI的个训老师,因为QIQI最听李老师的话了,从刚开始接20个球开始,慢慢加到100个.尽管每当看到QIQI不愿意做,气得直掉泪的时候,好几次我都会背转身一起抹泪.可是回过头来,我还是坚持下来了.许多的感统训练都需要我们在旁辅助.如:仰卧起坐,需要我们压住QIQI的腿,用两手分别握住QIQI的小手给他一个支撑力,但是他还得靠自己的力量坐起来。每回做完50个,他都会满头大汗。做俯卧撑的时候,我们是用一个小长板凳放在海棉垫子底下,再把QIQI的腿压在海棉垫子上,我们用手或腿压住,其他的动作就和大人们做的俯卧撑是一样了;推小车:是我们用两手拉住QIQI的两条腿,让QIQI用两只手在地下爬着走。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做这些真的不容易。好在QIQI比较合作,因为每次做完后,我都会拥抱他,赞扬他真棒,然后再用他喜欢的荡秋千做为强化物。说实话,QIQI能有现在这么大的进步,我觉得和感统训练很有关系。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长一定要强化感统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11:09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儿童的饮食治疗自闭症儿童的饮食...

自闭症儿童的饮食治疗
自闭症儿童的饮食治疗
在介绍饮食治疗之前,有必要向家长们解释一下有关此疗法的理论基础。一般来说,蛋白质有很长的链,这些链由许多叫做氨基酸的小单位组成。当蛋白质被消化后,它将分解成各种氨基酸。然而,有些蛋白质未被完全分解,形成了短肽链。其中有些短肽链具有鸦片活性,它们能模仿人脑中自动产生的脑内啡的作用。这种脑内啡含有吗啡因,能够刺激人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当过量的带有鸦片活性的短肽链穿过消化肠进入血液,再穿过脑血屏障进入大脑后,它们就可能影响人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导致人体的发展受损、机体功能失调。
饮食治疗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在自闭症儿童所吃的食物中去除那些有影响的食物。在去除这些食物之后大约三周时,观察自闭证儿童的症状有无好转。有关的科学研究,如Whiteley(1999)和Cade(1999)科学家的实验,都证明了这些食物干预的确有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究竟应该控制自闭症儿童所吃的哪些食物。
1,      谷类食物  这里主要指大麦、黑麦和燕麦等制成的食物。在坚持控制这些谷类食物6——12个月后,许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看到他们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
2,      酪蛋白食物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他们可能无法长度分解牛奶中和酪蛋白,造成消化道内带有鸦片活性的短肽链增多,从而影响他们的症状。因此,控制自闭症儿童不吃或尽量少吃奶制品对他们来说是有利的。除此以外,还有鸡蛋、鲜奶蛋糕、奶酪等食物也同样富含酪蛋白,家长们也应控制孩子对这些食物的摄入。研究表明,控制2——4岁自闭症儿童的能制品食物,其效果非常显著,但持续的时间可能不长,大约在10——21天左右。值得提出的是,由于牛奶含有丰富的营养,因此家长在控制这些食物同时,应注意补充各类替代品,如豆奶或蔬菜汁等。
3,      氨基酸和消化酶  许多疾病直接来源于氨基酸摄入的不平衡。有关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血液里谷氨酸的水平较低,补充适量的谷氨酸对这些孩子能有所帮助。在医学上,谷氨酸被经常用作促进消化壁绒毛的处长,因此它可以改善消化道的吸收功能。
4,      含色素的食物  硫酸盐对人体的消化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人体的胃肠道内缺乏硫酸盐,那么消化道的可通透性就会增加,带着鸦片活性的肽就容易进入血液,自闭症患者的症状也将变得恶化。因此、、、、、
5,      水杨酸盐食物  人们已经开始注意到,含水杨酸成分高的食物对自闭症患者有不良的作用。这些食物包括桔子、橙、胡柚、柠檬、番茄等。其原因是,水杨酸对人体的胃肠道有严重的负作用,会导致消化道的可通透性增加。值得提醒家长的是,阿司匹林也含有大量的水杨酸。因此,家长们不仅应注意尽量避免给孩子吃这类食物,在孩子感冒、发烧时,也尽量不要使用阿司匹林。
在控制了上述5大类食物后,家长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对食物的不同反应来选择其他的食物加以控制。例如有些自闭症儿童食用牛肉和茄子后会有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反应。家长们就应该对这些食物也加以控制。制定一份记录表,写下你的孩子每天所吃的食物和当日的情绪、行为表现,这将有助于你找到这些特定的、对你的孩子有影响的食物。(例如下表)
3月5日      食物      情绪      行为
早餐      豆浆菜包子      稳定      正常
午餐      芹菜牛肉      无故发脾气      乱扔玩具
下午点心      几块饼干西瓜      稳定      正常
晚饭      带鱼、卷心菜      稳定      正常
3月6日      食物      情绪      行为
早餐      皮蛋瘦肉粥      稳定      正常
午餐      黄瓜、大排      稳定      正常
下午点心      小甜饼凤梨      稳定      正常
晚饭      茄子、猪肉      尖叫莫名兴奋      有自伤行为
以上摘自2001年的《大众心理学》杂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35:20 | 只看该作者

加油

李宝宝的自然教法:
   李宝宝特别喜欢玩轮子,特别是小区里面用来扭转腰身的那个东西,简直可以用沉迷来形容。他总是用手不停地转那东西,然后目不转睛的盯着看。这时候,他已经完全将自已封闭在自已的自闭世界里面,我叫他,没有反应,用强化物诱惑他,没有用,强行将他拉开,不是办法。当时,我的处理方法是利用他的这个行为来教他新的内容。注意,李宝宝这时的语言模仿能力处于一个较好的水平。我当时是用手压住转盘,这时他很着急,用手推我,我不放手,而是看着他(这很重要)说:“把手拿开”,这时他马上重复了一句:“把手拿开”,于是我马上把手拿开。过了一会,我又将手压到转盘上,看着他,但不说话,这时,他也不会说话,只会用手推我,于是我提示:“把手”,他马上接了一句,“拿开”,于是我把手拿开。这样重复几次之后,只好我把手放在转盘上,李宝宝马上会对我说:“把手拿开”,后来我又换成脚,增加句子的长度,李宝宝做出了正确的反应。
   
自然教法方法二: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一直在儿子接受训练后的头三个月,我和妻子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就是说,在这之前的四年三个月里,我们一直在误导他,这也是我们走过的弯路之一。那时,李宝宝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儿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
这样说还是有点难以理解,还是举一个例子吧(为了保证李宝宝长大后可以看得懂,有时我会做一些对家长而言不必要的解释)。
比如,我说:“噜噜噜”,这是一句没有意义的话,但当我指着一个大球说:“噜噜噜”,然后再指着一个小球说“噜噜噜”,然后再指着一个铁球说:“噜噜噜”,再指着一个木球说:“噜噜噜”,这时,我再说“噜噜噜”但没有指着任何一个东西,大概你也可以明白,我说的“噜噜噜”意思指的就是“球”。 对李宝宝而言,我们对他说:"不要躺地上"和对他说"噜噜噜"意义是一样的.
李宝宝就这样被我们误导了4年。所以他会有一些别人无法明白的话。例如,我们在吃火锅时,那时李宝宝总会说:“没有鱼”(现在不会了),别人还以为他想吃鱼,就给他往锅里加鱼,其它他根本不是想吃鱼,而是想表达,里面没有鱼。因为李宝宝很喜欢看鱼,只要发现有水的地方,他就会去看鱼,而当里面没有鱼时,我当时是对他说:“没有鱼”,因此,当他看到火锅里有水但没有鱼时,尽管水是开的,他还是会说,“没有鱼”。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李宝宝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李宝宝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
   
自然教法方法三:识别孩子当时的状态并适当处理。
第一次听有关自闭症的课,是在2007年5月中山三院,邹小兵教授讲的课。当时邹教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话是:如果一个孩子从早上醒来就开始干预,一直干预到他睡觉,很快他也会变成和正常孩子一样。
半年后,海伦博士从美国来,进行相关讲座时举了一个例子:美国一个教授,是个自闭症患者,07年已60岁,我们都知道,自闭症是近40年来才确诊的事,也就是说,那个教授知道自已患自闭症时,已经近20岁。
当然,每个人条件不一样,不能做简单对比,象教授这种,应是自闭症当中的天才了。
那个教授在回忆自已的经历时,提到了三个人,他的爸爸、妈妈和保姆,他说,他们从来不让他单独呆在一块。
这两次讲座给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真正意识到,随时干预对孩子而言是多么重要。而后来在干预孩子的过程中,才切身体会到,随时干预,对家长而言,是多么辛苦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正确识别孩子当时的状态,从而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是多么的重要。
一般情况下,就孩子当时的情况而言,他的状态可以分为全自闭、半自闭、非自闭状态,而一个孩子康复速度的快慢,就处决于这个孩子处于这三种状态的时间长短。也就是说,对于未经训练的孩子,一天清醒12小时的话,可能会有10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处于全自闭状态,他们在自已的自闭状态中自得其乐,接受不到外界的有用的信息甚至是拒绝接受外界的信息。而孩子的进步过程,就是孩子处于全自闭状态时间越来越少而非自闭状态时间越来越多的过程,如果孩子在清醒的时候能够完全处于非自闭状态,孩子就离康复不远了。当然这很难做到,我们家长只有拼命努力。
   
自然教法方法四:不找大人,到处乱跑的训练
李宝宝直到五岁,才基本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所有的方法有点残忍,可能很多家长不舍得用。其实这个问题ABA是可以训练,只是当时我没有接触很多的ABA(我没去过星星雨)。
那时候李宝宝害怕飞艇,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总有飞艇在深圳上空盘旋,飞艇那低空巨大的声音让李宝宝很害怕,只要听到飞艇的声音李宝宝就会钻到大人的怀里,用手蒙住眼睛.而且只要别人说一声,飞艇来了,就赶快找大人.
这就给了我一个机会,训练他的机会.
于是我带他出去,到容易看到飞艇的地方去.一般是公园,视察开阔,人少,不容易走失.
李宝宝是理所当然地跑得很远,好在有两个人一起照看.
这时,飞艇来了,巨大的声音把他吓着,于是他开始找父母,发现父母距离很远,就拼命地跑过来,钻到爸爸的怀里.
如是几次,李宝宝开始体会到,如果离父母太远,是会有危险的.
有时,在没有飞艇的情况下,我就故意躲到树后,大叫一声,飞艇来了. 这时,他就会赶快找爸爸.
有一次,家里要装修,需要钻孔,于是我故意在准备钻孔时走到门边,结果是声音一响,李宝宝就赶快找我.重复几次之后,只要我有意走出房间,李宝宝就会来拉住我,把我保持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
还是一个训练是在深圳园博园的通幽遂道.这个遂道不长,但人很多,没有机动车经过,于是我和妻子每个在一头,叫李宝宝自行走过遂道去找妈妈或爸爸,李宝宝做到了.
注意:如果孩子程度不到,是需要更好的防护的,比如穿上鲜艳的衣服,最好能有三个人,万一孩子不出来,可以有一个人进去找,另外两个人千万不要离开洞口.
   
自然教法方法五:两眼看天,走路不观察周边情况的训练
李宝宝在接受训练后很大时间都不会手脚并用,例如穿裤子,从来不会看一下裤腿在哪里,当然,现在李宝宝已经快六岁了,很能干了,会穿衣穿裤,上个月还学会了扣扣子。
李宝宝走路时也是东张西望,不看脚下。给他东西,他会伸手来拿,但往往眼睛看的是另外一个地方。
我于是开始教他一个很简单的活动:把五颜六色的小球放到桶里。这个活动感统也会教,只是我单独拿出来做一个专项训练而已。
开始时我要求他把小球放到桶里,为了增加他的兴趣,在他完成后,我会和他一起将所有的小球抛向天空,他喜欢这样的活动。
我拿着一个小球递给李宝宝,说:给你。(那时李宝宝还只能白明两个字的句子)李宝宝接过球,放到桶里。当然,他基本上是不看小球在哪的。在进行十来个球后,我再说给你时,故意把球拿得比较远,他按常规伸手的接,发现没有球,这次他就不得不用眼睛来找球了。在经过十来个球后,我在他快要拿到球时,故意把球移动,让他的手,眼跟着球移动。经过几次训练,李宝宝的手眼并用进步了许多。
但眼脚并用还是有问题。在做感统课时,也有需要眼脚并用的,例如走平衡木。但杂在很多项目里做,效果不明显,且变化太少,于是我把李宝宝带到了深圳园博园(真的感谢有这样一个免费用场所)。
园博园里有人工湖,人工湖上做有供人行走的石头,当然,石头之间是有距离的。我先选一个比较有把握的地方让他过,开始时要挑没人的时候,然后再在过来的时候,我从另一个方向过去,让他学会避让。由于人工湖下面都是水,李宝宝有本能的紧张,我看到他在过石头的时候,再也不敢两眼望天了。
后来李宝宝可以自如的过石头,即使有很多人同时过他也可以正确处理。只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危险性,家长需要十分小心地选好场地。
另外一个活动没有这么惊险,那就是走木桩。园博园东门进去不远就有一排木桩,高度比李宝宝还高些,我把李宝宝放到上面,让他从上面走过,我们在两边保护。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李宝宝在小心冀冀地走过去,完成后有一定的成就感。
但在做这么高的高度时一定要保护好,有一次只是我带李宝宝去,没有妈妈在另一侧保护,他又成功地通过了很多次,结果这次他有点大意,一脚踏空,从上面掉了下来,好在没受伤。不过这次意外,却让他更明白了,走路一定要小心,否则会出事.现在他在过马路时,已经会观察两边的车子了.
   
自然教法方法六:理解简单的游戏规则
这个活动是我设计,但是是和李宝宝的老师一起完成的。
当时李宝宝是准备上RDI课,是两个老师对一个孩子的课。这时已经放学,这一节课属于补课的性质。于是我和老师交流,一起来上一节“抢小狗”的课。
在这节课里,包含着一个简单的规则,那就是谁抢到了小狗,就可以用小狗来换一粒花生。
刚开始时李宝宝一点意识都没有。我把规则说明后(尽管他当时听不明白),把小狗扔出去,两个老师去抢小狗,李宝宝却不理小狗,冲过去扑到了豆袋上。几个回合下来,李宝宝没有作出我所设计的反应。
于是我们改变策略,把豆袋清走,让李宝宝在一旁看,两个老师示范,老师抢到小狗后,可以换花生米,而李宝宝没有。
轮到李宝宝上场了,但他的意识仍然不强,不过好了一点,在另外一个老师的辅助下,他拿到了小狗,吃到了一粒花生米。
接下来继续,这次可以不用辅助,但老师必须在小狗旁边做也要抢的动作,加上大呼小叫,李宝宝才会去抢小狗。
不过15分钟后,李宝宝开始明白规则了,主动和老师抢,而且还拉住老师,不让老师拿到。
于是我改变了扔小狗的方向,把小狗往墙上扔,李宝宝很快也适应了这种玩法.
在最后的五分钟里(一节课30分钟),老师已经抢不过李宝宝了,每次都是李宝宝先抢到小狗,不需任何提示,甚至也不需要老师有意相让.
这可能是李宝宝明白的第一个游戏规则.
感谢这两位有爱心的老师,不但负责地训练李宝宝,还可以虚心接受家长的建议,配合家长完成自行设计的课程.

自然教法方法七:双向交流的训练
李宝宝训练了五个月,进步很大,听指令好了很多,但仍然有太多的自言自语,喜欢一个人模仿老师上课。喜欢问我们:“这是什么”
但李宝宝和我们,可以说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为我们和李宝宝所有的交流都是单向的。例如我们可以问李宝宝:“这是什么?”然后他回答,李宝宝也会问我们“这是什么?”然后我们问答,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简单的一问一答,只能称做单向交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因为交流必须是双向的,才会有意义。而这种单向交流如果重复过多,还可能变成别外一种刻板行为。
什么是双向交流呢?例如正常孩子会说,如果你给我吃糖,我就让你玩一下我的玩具。这才是双向的。
李宝宝和我的第一次双向交流,是因为麻将。有一段时间,李宝宝很喜欢玩麻将,当然,这只是他的一个刻板行为,他是把麻将当成积木来玩,排成一队,来回推动当火车。
有一天,李宝宝一个人在玩麻将,准备吃饭了,于是我对李宝宝下了一个指令:“吃完饭,才可以玩麻将”,这个指令一出,我就后悔了,“吃完饭”太过模糊,我马上把指令改成:“把碗里的饭吃完,才可以玩麻将”(这时李宝宝虽然不能说这么长的句子,但已具备了听懂的能力)。
刚开始时李宝宝不以为然,但被我强行拉过来两次后,只好坐下来吃饭了。为了配合这次训练,我在他碗里放的饭比平时少很多,让他便于完成.
吃饭的过程中他还想去玩麻将,但都被我制止了。
于是他只好老老实实地吃饭。
吃完饭,这时,李宝宝做了一个让我意想不到的举动:把碗给我看,同时对我说:“吃完了”,我马上强化,说:“去玩麻将吧”
这是之前李宝宝从未有过的举动。因为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双向交流,李宝宝记住了我给他的承诺,然后用“吃完了”来要求我兑现承诺。从此之后,我知道,我可以用承诺来做李宝宝的强化物了。
这是一个飞跃性的进步。当时,我激动得马上打电话给李宝宝的妈妈报喜.

自然教法方法八:经历故事
在自闭症孩子的干预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叫社会视觉故事,但我找不到相关的资料与教材。于是我进行变通,改用经历故事来干预李宝宝。
我觉得,这种方法比较省时省心,随时可用。
其实,这种方法却是偶然所得。
那是李宝宝刚开始训练不久,我们一家去福永买家具,路上堵车,到了福永的时候,李宝宝已经睡着了,于是我在车上陪李宝宝,妈妈下去看家具。
妈妈还没回来,李宝宝就醒了,就要找妈妈。这也是李宝宝的一个优点,他不是六亲不认型的自闭宝宝,至少,他还是很在乎妈妈的,妈妈不在的时候,他也会找爸爸。不过,他也就仅此而已罢了。
这次李宝宝找不到妈妈,就想哭,没办法之下,我就给李宝宝讲故事,前面说过,李宝宝不喜欢听我讲那些童话故事,那是妈妈的专利,所以我只好换个角度来讲,这次我讲的是经历故事,我对李宝宝说:“爸爸给你讲一个买家具的故事”
我从我们一家三口出门讲起,讲我们怎么上车,经过了哪里,在什么地方,李宝宝睡着了,现在妈妈去卖家具,我们在这里等妈妈。
我发现李宝宝在听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居然安静下来,不再找妈妈。我把故事讲完后,妈妈还没回来,于是我问李宝宝,要不要再讲一次,李宝宝回答说:“要”。
那天,我把这个故事讲了三次,妈妈终于回来了。
从此之后,我们带李宝宝出门,都会带着一个数码相机,把他的活动拍下来,回来后输入电脑,选出关键的相片,在POWPOINT中做成幻灯片,配上文字,给李宝宝讲过去经历的故事,没带相机也不要紧,把他刚经历的事情跟他说一次就好了。我们发现,这种方法对李宝宝的记忆内容提取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几个月后,他也可以回忆刚刚经过的事情了,尽管不全。不过那个时候,李宝宝对时态还没有任何概念,只会说去了哪里,玩了什么,而且还经常颠三倒四的,把前几天的内容也说了出来。
但至少,他可以从他的记忆中提取有用的东西了。

自然教法方法九:纸飞机,一种很简单的配合活动,RDI里也有
这个活动不是训练李宝宝的,而是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我和另外一个自闭症宝宝临时玩的一个游戏。
那是一个中午,在训练机构的时候,大家都在休息,我发现一个宝宝跑来跑去,不停地磨牙,我认为,这个宝宝当时应该是用磨牙来封闭自已,他当时的状态应该是全自闭状态。
我觉得不应该让他长时间地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但我手上又没有任何教具,只好随手拿起一张纸,折了一架纸飞机。
我问了那个宝宝的爸爸他的名字,开始试着对那个宝宝进行干预。
我用一种变化很大的音调叫那个宝宝的名字,取得了短暂的目光对视,然后我把纸飞机飞了出去,同时配上声音。
我发现那个宝宝注意到了飞出去的飞机,于是我指着飞机发出指令:“给叔叔”
宝宝向飞机跑了过去,但跑到一半时,他跑开了,没有为我捡回纸飞机。
我赶紧追上他,拉着他的手,辅助他把纸飞机捡了回来。
我再次把飞机飞出去,然后发出“给叔叔”的指令,这次好了一些,但在接近飞机的时候,他还是跑开了,我只好再次重复。
大约三次之后,那个宝宝可以在我的声音的提示下,把纸飞机捡回来给我,我没有强化物,只能用夸奖来强化。
其实这个宝宝还是很聪明的,再次重复数次后,他达到了我的要求,在我把飞机飞出去后,他会主动把纸飞机捡回来,交到我手上,然后期待着我再次把飞机飞出去。

自然教法十: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
这个方法主要是来源于一节精细课。那天精细课的内容是串珠,下课后其它宝宝都已串好珠子,但李宝宝却一颗也没有串。于是我向老师借了一套教具,把李宝宝留下来完成作业后才可以离开。
李宝宝很不情愿地开始了工作。
在李宝宝进行到一半时,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如果我离开教室,李宝宝还会不会自行完成工作?
于是我离开了教室,在外面偷偷观察.不出所料,李宝宝马上停止工作,用手乱搅串珠.这是一种自我刺激行为,不允许发生,我马上进去制止了他,要求他串珠子。
如此重复了两次之后,我离开了教室,李宝宝自行完成了串珠。
这时,我进去检查他的作业,发现有些珠子串偏了,我又把串偏的部分拿下来,要求他按规范串好。我是故意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他明白,作业是有人检查的,作业是有一定的质量要求的,同时也想巩固刚才李宝宝自行完成作业的能力。
这次李宝宝按要求自行完成了作业。
但同时我也意识到,这是他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仅仅靠这样零星训练强度是远远不够的,效果也是不大的,于是我和李宝宝的个训老师沟通,要求他在上课时配合进行这样的训练(当时李宝宝一天有两节一对一的个训课)。
李宝宝又遇到了一个好老师,那个老师很乐意配合。我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一起拟定了李宝宝进行这项训练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主要参照是结构化教学当中的个人工作系统。
老师从一项工作开始训练。当个训课还只有大约10分钟时,老师就会给李宝宝布置一项拼图作业,告诉他在多少时间内完成,刚开始是叫他看手表,但李宝宝当时的能力达不到看表的水平,后来改成用倒计时钟。布置完业后,老师就离开教室,喝水去了,等时间到的时候,再进来检查李宝宝的作业完成情况。刚开始的几天,老师需要在教室外偷偷观察,及时纠正李宝宝的行为,大约一周后,李宝宝可以独自完成单项作业,训练要升级了。
这时我们的想法是买一个文件架,把李宝宝要做的作业放到上面,先放两项,再扩展到三项,让李宝宝做完后把作业放到完成篮里。不过最终没有这样做。因为经过两节课的试验后,发现李宝宝不需要文件架,一样可以完成。
训练的过程是由易到难的,刚开始时老师会在两项作业中布置一项最简单的:把硬币放到小猪里,后来增加难度,具体就不细说了,总之李宝宝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通过了这项训练。感谢这位老师。
这就为我进行下一项训练打下了基础:训练李宝宝对大环境的觉察能力,也就是对公共场合规则的遵守能力,通过这样的训练,李宝宝可以在听大人的讲座时保持安静的时间达到一个上午,已接近正常孩子的水平。
大环境觉察能力的训练详见下个单元。

自然教法十一:大环境觉察能力的训练。
李宝宝在训练近一年的时间后,主动模仿能力开始出来,例如会学我把水放到头发上。也就是说,李宝宝这时已经可以象正常宝宝一样,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学习了,尽管这种能力还很弱,但至少,他已经开始跨出这一步。李宝宝的主动模仿能力出来较晚,比很多自闭宝宝都晚,好在已经出来,总算让我们松了一口气。
但李宝宝对大环境的觉察能力实在是不敢恭维。他会在老师开会时跑到会场中间,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大声说话,随便就跑到别人的房间里去,不分场合,只要是一进到室内就要脱鞋,也没注意到其实大家都没有人脱鞋。在坐地铁时,李宝宝为了看地铁的窗外,会毫无顾忌地把别人挤到一边,然后趴在窗边看窗外。
是到时候训练他学会遵守社会规则的时候了,因为通过训练,他已具备了两种能力:主动模仿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要学会遵守社会规则,他要先学会观察身边的大环境,并根此调整自已的行为。
我一直想找一份社会视觉故事的资料,以及相应的社会视觉故事图画,可惜一直没找到,要想自已编,又没那个绘画水平。没有教材,只好自已训练,用的还是一贯的方法,自然教法,把李宝宝带到自然的环境中进行训练。让他通过切身的体会来感受这个社会的规则。需要提示的是,如果宝宝不具备主动模仿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这样的训练可能效果不大。
我的做法之一是带李宝宝去看电影,去之前,先跟李宝宝说明,看电影不能说话。李宝宝这次有点似懂非懂。
但第一次看电影就让我们很尴尬,那是一部外国片,讲的是英文,片名叫《黄金罗盘》,李宝宝一看到新奇的画面,就大声地问:“这是什么呀?”,整个放映厅都可以听得到,还会跑到银幕的前面玩。在这个时候,我们会压低声音来和他说话,告诉他不能大声说话。
结果第一次看电影就引起了投诉,服务员姐姐过来很礼貌地要求我们照看好小孩。
李宝宝浑然不知,而我们几乎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这次看电影的训练不成功。回来后我们总结了一下,片种不对,去得太匆忙,到影院时才发现没当天没有中文片。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有一个镜头李宝宝很害怕,那是一个很多金黄色的小点从银幕深处向外喷射的画面,李宝宝一看到这个镜头就不敢看,让我们怀疑李宝宝是不是有视觉过于敏感的问题,如果是真的,李宝宝就全部具备了自闭症宝宝的三个生理毛病:听觉异常、视觉异常、触觉异常。
可怜的李宝宝。后来我们仔细回想李宝宝的状况,得出了他确实存在视觉异常的结论。李宝宝没事做时会拿着一个菜篮,在眼前快速移动,看来是追求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而且李宝宝有一段时间,也喜欢斜着眼睛看东西。这些问题如何纠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内容与本单元无关。
不过我认为,带李宝宝去看电影是必要的,因为电影银幕很大,音响很好,这种大画面可以让李宝宝被动接受不少的信息,这与在家里看DVD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因此我办了一张会员卡,打算坚持下去。
第二次是看《见龙卸甲》,看电影前我特意问李宝宝,看电影不能怎么样,李宝宝可以正确回答:“不能说话”。
但是到了电影院里李宝宝又是两回事了,看到大火,就在那里大声叫:“火烧房子了”,结果又被投诉了。不过这次我们已有准备,发现他想说话时就用“嘘”来提示或用力把他抱住。
后来我们又看了《黄石的孩子》,李宝宝几次想大声说话都被我们制止住了,这次居然没有人投诉。
不过回来后,发现李宝宝有模仿电影里的画面玩骑马的现象。
最后一次是看《功夫熊猫》,这是比较成功的一次,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次李宝宝居然明白了看电影的规则,不再大声说话,和我说话时也刻意压低声音。在看电影时李宝宝还是会跑到银幕前去,但这次不再有人投诉了。
李宝宝回来后,对功夫熊猫念念不忘,RDI老师还据此发明了“功夫熊猫船”的游戏来训练李宝宝。
这种训练前后持续了两个月,但我认为,仅仅是看电影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利用其它的机会进行训练。
其中一个机会就是机构的老师开会。李宝宝所在的训练机构每周老师都会开一个会,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带李宝宝参加,刚开始的时候李宝宝总是会跑到会场中间,当时我的做法是先给他划定一个区域,在老师开会时不允许他超出这个范围。这时不能操之过急,第一步是要求他不能说话,但可以在不影响秩序的情况下玩耍。因为这个时候要求他又不出声,又坐住不动是不可能的。
在开车的时候,我会刻意引导他看红绿灯,告诉他因为是红灯亮了,车子就要停下来。要等到绿灯亮了,车子才可以走。
当然还有其它,有关社会规则的东西这时候是我们和李宝宝自然环境下的交流重点。
经过了前后近四个月的训练,我们突然发现,李宝宝学会了遵守规则,虽然存在缺陷。
我们发现这点是因为一次免费的讲座,那个讲座要讲一天,我们带着李宝宝去了,想顺便检验一下李宝宝的训练成果。
同时去听课的自闭宝宝有好几个,李宝宝和我们,还几十个家长坐在一个大教室里听课,不到半小时,同时来听课的其他宝宝已陆续退场,要转移到一个活动室里由老师照看,李宝宝安静地留在了现场。在听讲座的过程中,李宝宝做到了在讲师讲课时保持安静,下课时看到大家都在放松的时候,才和我们说话或活动。在听课的过程中李宝宝想说话,但我们通过手势就可以让李宝宝明白,现在不能说话。
李宝宝将这种状态保持了一个上午,下午他坚持了一小时,课间休息出来后再也不愿意进去了。对他而言,实在是太无聊,正常孩子都坚持不住,我也不能对他提太高要求了。
李宝宝的这次表现让我们看到了李宝宝上正常学校的希望。

练宝宝不要斜着眼睛看东西:李宝宝的这个问题不明显,我当时的处理方法是在他斜视时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看东西要把脸转过去.另外就是发现他斜视时,用手挡住斜视的眼光.因为他斜视,一般情况下都会从中得到某些乐趣,我把他的眼光挡住了,他的这些东趣也就没有了.他觉得斜视也没什么好玩,就不会了.也就是说我是通过移除李宝宝斜视的原因来达到消除他斜视的目的,这个方法对李宝宝有用,其它的宝宝不知道怎样.
在处理宝宝的这些问题时,一般情况下我们要排除宝宝没有相关的疾病,如因斜视是因为疾病引起的,我们是无能为力的,要找医生.

自然教法十二:刻板行为的处理
我认为,问题行为和刻板行为是两个概念,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问题行为处理的原则是纠正,而刻板行处理的原则是引导。李宝宝的问题行为不明显,但刻板行为却很多,我相信,绝大部分的自闭儿都有类似情况,刻板行为是比较多的,而且层出不穷,不断变化。
问题的关键是,如果刻板行为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变成问题行为或引发问题行为,因此,家长有必要辨别孩子的行为到底是属于刻板行为还是问题行为,然后区别对待。
只是要真正区分,还是有点难度的。
我认为,刻板行为其实是自闭儿的一种“爱好”,而问题行为则是自闭儿的一种“发泄”或“逃避”。
而自我刺激有一部分可以归入“刻板”,一部分可以归入“问题”。
这样说可能还是难以理解,还是举例说明吧。
例如一个人很喜欢下棋,下起棋来儿子也不带,饭也不做,家也不回,老婆意见很大,但他下棋这种行为只能算是“刻板行为”,属于“爱好”,而这个人下棋下输了,回到家打老婆孩子出气,这种行为就是“问题行为”,属于“发泄”,但如果这个人下棋下输了,想不开,出家做和尚,终生不下棋,也是“问题行为”,属于“逃避”。
当然,这只是借以说明问题的例子,是不会有人下棋下输了会出家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区分和举例说明又是我的自作主张,是没有出处的,多少有点以偏概全,也是未经专家审定的,希望得到各位高手的指点。
只是,自闭儿的刻板行为,绝大多数达不到“下棋”这么复杂的境界,如果达到了,很可能会成一个自闭天才。
李宝宝的刻板行为有:
玩轮子、听单调的音乐、来回推动玩棍子或积木等,上楼的时候一定要去开灯、进屋一定要脱鞋、喜欢反复看相同内容的光盘,自言自语等等,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而李宝宝的问题行为有:
不理发(逃避)、打自已(发泄),用力关门(发泄),用头敲地(发泄)
李宝宝早期的时候喜欢玩轮子,如果中止他玩轮子,他会打自已。这就是刻板行为处理不当而引发的问题行为。
刻板行为的处理,我个人总结有以下方法:
1.      利用刻板行为教授新的内容:刻板行为不是一下可以消除的,因此,在他的刻板行为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加以利用。例如,如我前文所说,我利用李宝宝玩轮子的刻板行为来教他语言:“把手拿开”,可以教到八字以上的句子。再如,李宝宝上楼时一定要去开灯,如果被我开了,他就会大哭或打自已的手(引发问题行为了),于是我利用这个活动教他人称代词的运用:“爸爸,请你不要开我的灯”,只要他对我说了这句话,我就不会去开他的灯。
2.      刻板行为复杂化:来回推动棍子,我将这一活动杂复化为开火车,将其变成角色游戏,后来李宝宝玩这个活动时会请爸爸妈妈当乘客,到了这个程度,严格来讲已就已经不是刻板行为了。
3.      用更安全或更有意义的行为进行替代:例如李宝宝喜欢听单调的音乐,我就请老师教他合着音乐打拍子,然后教他弹琴,现在他可以跟着普教的钢琴老师学琴,对那些单调的音兴趣大减。老师还夸他比那些学了一年的孩子还好教。(当时他只学了两个月,正常孩子是先学单手,再学两手合奏,李宝宝一开始就上两只手)
4.      建立规则,将刻板行为纳入其中。例如李宝宝进屋就脱鞋,于是我先要求他脱鞋后要放鞋架,他做到了,我再要求他脱鞋前要找鞋架,没有鞋架的地方不能脱鞋。然后在不同的环境下问他能不能脱鞋。(这一点还没有完全成功)
李宝宝的其它的刻板行为的处理就不再多说了,基本上可以归到这四个方法当中,要给李宝宝留点面子,不要把他的事全部抖出来了。

自然教法十六:刻板行为的综合处理。
轩宝宝的发言:“能不能请李爸爸再泄露点宝宝的糗事呢?
关于喜欢看相同内容的光盘的问题,是怎么处理的?我家儿子最近看洪恩,光看有老虎的那张,换别的就闹。”
没办法,只好再写一帖,因为这个内容需要两种以上的方法来综合处理。没准李宝宝生宝宝后也会问同样的问题,到时候我两腿一伸,李宝宝找谁问去?
李宝宝小的时候也是很喜欢看同一张光盘,乐此不疲。我的处理方法是先不急,让他多学点东西再说。
因此我的第一个处理步骤是利用刻板行为教授新的内容。
我发现他沉迷于某一张光盘后,我会将好几张光盘拿过来让宝宝选,选中哪张放哪张,很快,李宝宝学会了选他想看的光盘。然后我将光盘放到光盘袋里,里面有几十张光盘,想看,很简单,自已一张张地翻,选中了就帮他放。象洪恩恩GOGO,看起来都很相似,李宝宝居然都选对了。到现在,有一张光盘里面有火车,我是绝对记不往是哪一张的,李宝宝一选就中。
长大一点后,我就让他自已放光盘了,当然要示范一下,李宝宝刚开始的时候不会用遥控器,就用手按,记不住哪个键是切换到AV的,他就一排按过去。这时我教他数数,第几个是可以放光盘的。(如果宝宝程度不到,可以帮他做一个标记)
提示一下,我是从来不担心李宝宝会把电器按坏的,坏了大不了再买一台,实际上,李宝宝这样乱按,也没弄坏我的什么东西。
我把这些内容教会李宝宝之后,他的这种刻板行为的利用价值就基本上没有了,应进行第二步的训练了。那就是刻板行为复杂化。
这时就要带有一定的强迫性质了。我会找到李宝宝的兴趣点,比如他喜欢火车,我就找另外一张同样有火车内容的光盘来放,刚开始时他会不些不情愿,但没关系,告诉他,很快就有火车了,结果他一看到火车,什么都忘了,那里还记得我已经给他换了另外一张光盘了。
就这样不断扩展他接触的内容。
第三步就是用更安全或更有意义的行为进行替代。
经过以上训练,李宝宝的能力达到了另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处理方法就很简单了,把原来的光盘收起来,让他找不到了事(我现在就是这么干的)。以他的水平,他肯定不知道这是我们搞的鬼,失落一下,很快就会把兴趣转移到其它的光盘上了.这个时候也可以跟他讲条件,想看火车的,可以,要先看这爸爸的这张.
第四步就是建立规则,将刻板行为纳入其中了.这个步骤我没有用在李宝宝看光盘这件事上面,而是用到了其它的方面,是妈妈干的(妈妈也有她的一套对付李宝宝的办法),针对李宝宝不愿意坐361路车的情况(因为一坐这路车,就是去上学,李宝宝很不高兴),妈妈给李宝宝规定了,星期一坐什么车,星期二坐什么车,一直到星期五.一举两得,不但解决了上学不愿意坐车的问题,还顺带训练了有关星期的内容.我想,看光盘的干预如果还要延续下去,照此办理也未尝不可.

自然教法十五:让宝宝感受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写这个主题是因为一个叫“坚持到底”的家长,他在帖里说:“特别要提的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切实体会到外面的世界比他自己的世界更有趣、快乐、安全...,总之是外面的世界更好,才能让他越来越多地关注周边而逐步抛弃自闭的世界。”
我认为他说得很好,期望他也能与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只是,不知道这位家长是爸爸还是妈妈?
李宝宝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在家里或到外面的世界去,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经过我们不断的引导,甚至强迫,李宝宝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其实还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李宝宝接受新的东西,几乎无一例外地会经历一个拒绝----被迫接受------乐在其中的循环.
李宝宝确诊后,我们开始关注李宝宝所从事的活动,发现他在户外的时候,只会关注一些他认为安全或有趣的东西,比如玩沙子,喜欢把沙子撒起来玩,弄得我们心惊胆战,到了小区里,就一定会去找转盘,还喜欢去看下水道里流动的水,而当我们把他带到莲花山公园的草地上的时候,当时是春天,公园举行了改革开放的主题展,有各种造型的人物及动物,配有各种各样盛开的鲜花,其它小朋友都在尽情享受的时候,由于草地上没有李宝宝所熟悉的东西,我们发现,李宝宝站在草地的中央,眼里尽是茫然,一幅不知所措的样子,当时,我的心都碎了,情绪低落到了极点。
当时,我还带了摄像机,到现在,我还保存着他当时表情茫然的录像。特别是眼睛,里面充满困惑与不安。
还好,很快就有小朋友在草地上吹泡泡,李宝宝就去追泡泡,这时,我看到,李宝宝总算找到了一点依托。
为了让李宝宝克服这一点,我们带他去世界之窗,去锦绣中华,去园博园,结果发现,他对一些陌生的东西全感到不安全,例如艾菲尔铁塔,福塔,远看还无所谓,接近了就想躲开,好象害怕会倒下来一样。而去动物园则是最明显的,一进动物园,就爬到我背上不敢下来,尽管离那些动物还有很大的距离,尽管那些动物绝大多数李宝宝都在动物百科里见过。
没办法,只好多带李宝宝去动物园。每次我们父子两人要200元钱,只好这次是爸爸带去,下次是妈妈带去,几次之后,李宝宝发现其实动物园也没什么可怕的,总是要求去动物园看仙鹤,但我们却不敢去了,费用太高。
还有就是去儿童公园。李宝宝刚去的时候,对激流勇进很着迷,总是趴在栏杆外面看,看着他着迷的样子,我问他喜欢不喜欢,他说喜欢,我提出要带他去玩的时候,他怎么也不肯去,有一次都买好票,排队都轮到我们了,李宝宝怎么也不肯上船。
我带他在儿童公园转了一圈,除了小火车,什么都不敢玩。其它小朋友兴高彩烈地到处玩项目的时候,李宝宝总是要拉我们到小火车那里去。
没有办法,只好来硬的了。
我选了一个比较安全的项目开始,就是转盘马。李宝宝不敢去,被我架到了上面,不过先是坐马车,坐了一次之后,李宝宝发现也不过如此,没什么可怕的,就开始感兴趣了,就去骑马,先是我陪他一起骑,两次之后李宝宝就把我赶走了,他自已一个人在玩。我退到栏杆外,和他玩打招呼。每次他转到我这里的时候,我都挥手和他打招呼,重复几次后,他转到我这边时,也会回应我了。
其它的项目也基本上是用同样的方法,让他一个一个地适应,现在他一到儿童公园,就要去坐激流勇进,我们反而要考虑了,因为这是最贵的项目,而且一定要大人陪同,每次要买两张票。
在这个过程中,李宝宝又多了一个让我高兴的表现,有一次他想玩飞机,我说不能玩,这时李宝宝一面大叫:“玩飞机,玩飞机”,一面蹦起来,那情形就和正常孩耍赖一模一样.
后来我们转到了中山公园,这里的项目比儿童公园要刺激很多,很多项目属于大人玩的,李宝宝适应的过程与儿童公园有所不同,放到另外一个单元来写吧。
  
自然教法十三:问题行为的处理

李宝宝的问题行为不多,而且很温和,不是带有攻击性的哪种,因此,处理起来会容易些。

不过我认为,一般问题行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会太严重,但是随着宝宝年龄增长,欲望增强,但又无法表达,难以为别人所理解,越来越多的东西需要发泄时,问题行为会越来越严重。因此,问题行为需要及时处理。我见过一个十多岁的自闭宝宝,一看到人就用恶狠狠的眼光看人,每隔五秒,就会冲着那个人尖叫一声。这个宝宝我只见过一次,说实话,我到现在都想不出怎样解决他的这种问题,也无法想象他的家人,是如何带着这样的一个宝宝走过这一生的。

祝福这位宝宝。祝福他的家人。

问题行为的处理,我一般是采用以下的方法:
1.移除引发问题行为的原因。例如李宝宝有段时间喜欢斜着眼睛看东西,我认为他一定是从这个动作用得到了某些乐趣,于是我就象个训老师上课时当他注意力不集中时手挡住他的眼光一样,用手挡住李宝宝斜视的目光,这样一来,不但他的那些乐趣没有了,还招来了一只讨厌的手,现在他就不会常常斜视了。再如,李宝宝不愿意理发,是因为讨厌甚至害怕理发剪的声音,于是我买了一个和理发店一样的理发剪回来让他玩,先让他慢慢适应这种声音,后来带他去理发,只用剪刀,再后来去到理发店,只洗头,不理发,最后一次来真的了,李宝宝很紧张,我告诉他,不怕,这个理发剪和我们家里的一样,结果,李宝宝第一次在理发店理了头发(之前都是在家里由妈妈用剪刀剪的,剪过之后惨不忍睹),整个过程很顺利,还可以配合理发师的要求做低头的动作。

2.消除不良示范。
有些宝宝的问题行为其实是大人教的,例如李宝宝,我在还不知道他是个星儿的时候,发现他不听话,就用关门来教训他,当他不好好玩玩具,而是乱动一通的时候,我有时会把他的玩具扔到地上。结果,我发现,李宝宝在不高兴的时候就狠狠地关门,有人打扰他的时候会把玩具扔到地上。
原来这些都是爸爸教的,只是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后来,我再也不敢在李宝宝面前这样做了。结果过了半年,他的这两个问题行为也越来越少了。
李宝宝有段时间做错事会打自已,也是我们的不良示范,他先是打自已的手,后来打自已的屁股,其实都是因为我们。还好,我们打他的时候都不会太用力,所以他打自已的时候也不会太用力。

3.采用正确的惩罚方式。
大概没有多少家长可以避免惩罚宝宝的吧,反正我就做不到。
只是,在惩罚宝宝的时候,方式一定要正确。什么是正确的方式呢?方式很多,无法一一列举,但我认为,所谓正确的惩罚方式,就是宝宝无法模仿的方式,或者是就是模仿了,也无关紧要的方式。
因为,宝宝会用你惩罚他的方式来惩罚他自已,特别是当他认为你要惩罚他的时候。所以如果你打他,他也会打自已,你把他的玩具扔到地上,他也会照做,如果你一气之下把电视机给砸了,大约他也会照办。
什么是无法模仿的方式呢?那就要足够复杂。邹小兵教授就介绍过一个足够复杂的方式:
准备一张惩罚椅,这张椅子可以将宝宝固定在上面不能离开。
准备一个倒计时钟。
如果你需要惩罚宝宝时,就把他固定在这张惩罚椅上,然后在他只能看,不能动的地方放上一个倒计时钟,如果宝宝三岁,就三分钟,五岁就五分钟,告诉他,因为你做错什么了,要惩罚你,到这个钟响的时候才能解开。注意,不能因为他犯的错误很严重,就延长时间,要严格遵守一岁一分种的规则。
这个方法够绝吧?宝宝绝对无法模仿。我就用过两次。
只是这种方法局限性有点大,我们不可能随身带着惩罚椅吧?
所以我常用的方法是让宝宝模仿了也无关紧要的方式。
最常用的是罚蹲十下,这个方式是从老师那里学来,上感统课时,李宝宝做错了,就要罚蹲十下,而且要他自已数。在他理解能力上来的时候,我用的方法是吓唬他:“把屁股拿过来”,这时他就会说:“不拿”,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用语言大声地教训他,因为有段时间他不会大声的说话,例如喊妈妈,尽管妈妈距离很远,但他喊的声音却很小,不会根据情况调整自已的声音。因此我在他做错事时大声地教训他,他如果学会了我教训他的语言,那是进步了,学会象我一样大声说话,也是进步了。但要注意,声音不要大到把孩子吓坏了。

4.教他正确的发泄方式。例如当他不高兴,但又不会表达,可以教他说:“我不高兴”,“你讨厌”,实在没有语言,跺脚也许是一个选择,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不会弄出很大的声音把别人给吓着了。李宝宝最近就是这样,用跺脚来表示不满,但我想不起他是从哪里学来的。这是好现象,这是主动观察学习能力的体现。


自然教法十四:训练中难度与程度的区别
我认为,难度与程度是两个概念。在自然教法中,这两个概念尤其需要区分清楚。
对我们的宝宝而言,所谓难度,指的是自闭儿完成某项活动的技能或技巧的高低,而程度,我认为指的是自闭儿被社会所接受的程度。而我们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我们的宝宝达到让这个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程度。如果我们的宝宝达到了这种程度,那他也就是这个正常社会中一个比较孤独的一个人,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宝宝能掌握一项足以谋生的技能了就可以了。
这是我为李宝宝定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达到之后,是否有提升的空间,那是后话了。
我认为,技能的提升是属于难度的问题,对很多自闭宝宝而言,在某些领域是可以达到超过正常人的水平的。我就见过一个通过钢琴10级的自闭宝宝。我相信,我再练10年,也达不到他的钢琴水平。
而程度的提升,要想达到这个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程度,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只有让我们的宝宝的程度提升到这个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水平,他的生活才会有意义。因此,我在自然环境下对要李宝宝的干预,是以程度的提升为重中之重的,难度,一般是交给他在机构的老师来训练。因为老师在这方面,比我专业。
虽然,难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程度的提升,但这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否则美国电影中心算能力超强的雨人,他也不用终生在看护院里渡过了。
很多难度上的东西,在课堂上教是比较容易让宝宝学会,而他学会的这些技能,则需要到自然环境中运用之后,才能提升宝宝的程度。而这种转换,对自闭症宝宝而言,很难自行完成,需要我们家长的引导。
例如课堂上会教宝宝听三步指令,先拍手,再摸头,最后拍桌子。宝宝仅仅是通过这样的训练中不够的,需要我们进行转换,如先付钱,再拿票,最后进游乐场。
这是一个细致入微的将课堂技巧转换成为社会技能的一个活动,需要时时刻刻进行,实例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就只举一个例子吧:左右的区分。这是一个让我走了很长时间弯路的训练
李宝宝很早的时候就在课堂里学会区分左右手了,那时训练还不到一年。不过他只能区分自已的左右手。老师在进行更进一步的训练,发现李宝宝很难明白,强行训练下去,可能会浪费时间,于是改训练其它内容。其实,在那个时候,很可能李宝宝只是把左右和与之对应的手背下来面已。
李宝宝的老师都很好,他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我们。
于是我来继续李宝宝未能完成的左右的训练。
刚开始时在车上训练,每次车子转弯的时候,我都会告诉李宝宝,是左拐还是右拐,大约半月不到,在转变方向时我问李宝宝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李宝宝都答对了。
我还以为李宝宝掌握了左右的概念,后来我发现,李宝宝只是把所有的转弯都背下来而已。因为当时是我开车接送李宝宝母子两上下学,路线是相对固定的,结里车子在什么地方向什么方向转弯都被李宝宝背了下来。
害我空欢喜一场。补充一下,李宝宝背这些还是很在行的,在我不用车子接送改由坐公车上学后,李宝宝又把公交站点给背了下来,还会模仿报站员那有气无力的声音,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我发现这一点是因为我在进行扩展训练时的发现的,在上学的必经路上,有一座烈士塔,还有一个高高的废弃了的烟囱,被涂成了绿色,在北环大道上就可以看见。当时李宝宝还分不清两者的区别,总是把烟囱叫做塔。于是我告诉他:“右边是烟囱,左边是烈士塔”。
李宝宝很快就背下来了,我也没在意。
但是回来的时候,李宝宝还是说:“右边是烟囱,左边是烈士塔”,但这次方向全反了呀。
于是我提示:“宝宝把右手伸出来”,然后告诉他,烈士塔在右边。
李宝宝似懂非懂,第二天,他还是弄错了。我强调了一个星期,他还是坚持“右边是烟囱,左边是烈士塔”的说法,这时,我才知道,所谓的左右,李宝宝根本分不清,他只是硬背下来而已。可爱又可怜的李宝宝,他也在努力配合我们的训练,在弄不清楚的时候,他只有硬生生地背下来。
这时,已经是三个月过去了,在这三个月中,李宝宝一直以他的死记硬背来应付我们对他的关于左右的提问。真是为难他了。
于是,我进行了专门的左右的训练。这是在家里,我叫他坐好,在他的左边放一列火车,右边放一列汽车,然后问他,火车在左边还是右边,汽车在左边还是右边。
李宝宝答对了。
我再把火车和汽车的位置对调,再次问他,这次,我看到李宝宝在犹豫,于是,我提示他,左手,右手。
李宝宝明白过来了,给了我正确的答案。
隔了一段时间,我再次重复同样的训练,这次,我没有动火车和汽车的位置,而是让李宝宝转了个方向,这次李宝宝犹豫了一下,但不需要我提示,给了我正确的答案。
于是我带李宝宝到实地去检验一下,还是在烈士塔和烟囱的地段进行提问,这时,我发现他宝宝被他所背熟的“右边是烟囱,左边是烈士塔”所影响,迟疑着不知道怎么回答。
好在这时李宝宝学琴已经一个多月,妈妈提示说:“低音谱号是左边,高音谱号是右边。”
李宝宝终于明白过来了。之后我重复了几次,在他刚正确回答右边有什么之后,马上找地方掉头,再问他左右,他也能正确回答了。
这就是李宝宝,正常宝宝可以轻而易举明白的事情,前后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不过还好,明白了左右后,你我他的训练就容易开展一些了。我觉得,左右的训练是你我他训练的一个基础。在孩子分不清你我他的时候,先进行左右的训练可能会好些。



自然教法十七:你我他的训练
你我他的训练对李宝宝而言是个难点,而且是难点中的难点。
因为,你我他的运用,对李宝宝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挑战,我不知道其他宝宝的思维方式是不是会和李宝宝一样,但我想,做为一个个案,应该也会有一点代表性吧,因此我写了这个主题。
李宝宝最拿手的思维方式是一一对应,一对二还可以应付,一对三就难办了。我的这种说法比较“山寨”,经不起推敲,还是举个例子吧,明白就好,又不是写论文。
例如动物百科中有一个动物叫“鹈鹕”,李宝宝可以叫他“鹈鹕”,也可以明白它是一只鸟,但你告诉李宝宝,“鹈鹕”又叫做“塘鹅”,李宝宝就会疑惑了。
再如左右,明明爸爸告诉李宝宝烈士塔在左边,怎么掉个头就变成在右边了呢?
这些都是李宝宝很难理解的,因为这些违反了一一对应的规则。
当然,也不是绝对,对很熟悉的东西,他还是可以区分的,例如我叫他李宝宝,我叫他的名字,李宝宝都知道是叫他。不过这严格而言只是一对二。
因为如此,我在为李宝宝选乐器的时候,选择了钢琴,因为这是一个键对应一个音的乐器,区隔很明显,符合李宝宝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
但如果不打破这种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李宝宝是不能融入这个社会的,虽然现在我还没有把握李宝宝可以融入这个社会,但只要有可能,我就会100%地努力。
你我他的训练是彻底打破这种一一对应思维方式的一种训练。
但我是很久以后才明白的这一点,这可能也是我走过的弯路之一。
在现实中,所有的人都可以在李宝宝面自称“我”,而爸爸妈妈一会儿可以称做“你”,一会而可以称做“他”,称呼自已的时候又变成了“我”,李宝宝也是一样,一会儿被别人称做“你”,一会儿称做“他”,我发现,李宝宝真的是不知所措。
针对李宝宝总是弄错的事实,当时我们的处理方法过于简单与草率,我们当时是教李宝宝在需要用我的时候用自已的名字代替,例如把“给我”说成“给李宝宝”,而李宝宝对别人,则用称呼来代替,需要说“给你”的时候,说成“给爸爸”,“给妈妈”等等。这样做虽然避免了用错,避免了别人看出李宝宝是个问题宝宝,但这样,却加重了李宝宝这种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使得李宝宝在很长时间内都掌握不了“你我他”的运用。
这种做法是对是错,我也无法判断,只是心里隐隐觉得不太对。
李宝宝的你我他的训练,是直到李宝宝排队上以琳,大约还有两个月就可以排到的时候才开始的,这时候,李宝宝已经五岁半。
妻子对我说,上以琳不求什么,只要能让儿子学会“你我他”就可以了。
这时我吓了一跳。难到去以琳,就为了训练儿子的你我他?太不划算,于是我决定自行训练李宝宝的这个内容。
开始训练之后,我才发现,这个项目是李宝宝训练难点中的难点。
如果要将“你我他”的训练进行归类的的话,我会归到物体命名当中去。“你我他”应放在物体命名的最后一个阶梯。
因此,如果“你我他”的训练不顺利的话,建议重新检查一下物体命名的训练,看一看还有哪个环节没过关。
物体命名的阶梯,会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我觉得大致上可以这样来分。
物物对应,物图对应,按名取物,指物说名,物体分类,一物二名,一物三名,统称,循环命名。
而“你我他”的训练,就属于最后一个阶梯,循环命名。
刚开始,我训练李宝宝所用的方法,和训练机构老师所做的一样,那就是拿着一块饼干,问:“你吃还是我吃?”李宝宝说:“你吃”,我就把饼干吃掉,如此重复,直到李宝宝可以全部正确回答。但这并不代表李宝宝撑握了你我的使用。
下一步我拿出两样东西,一个是饼干,一个是花粉,放到温水里化开,然后拿着饼干问李宝宝:“你吃还是我吃?”
李宝宝理所当然地回答:“我吃”,于是吃到了饼干。
我再拿着花粉问李宝宝:“你吃还是我吃?”
李宝宝回答:“我吃”。这下李宝宝惨了,很不情愿地喝了一口花粉汤。
再问一次,李宝宝还是答错了,我只好进行辅助。
辅助过后,李宝宝开始明白,原来还可以说:“你吃”,但对李宝宝而言,只是多了一个选择而已,答对了,也是蒙对的。李宝宝在我出示花粉,而又回答“我吃”的时候,看到我准备要给他喝,就赶紧改口说:“你吃”。
我只好停止训练,好好地回想一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自然教法十七:你我他的训练(续上)

老虎娘说得很对:“由理解一一对应的关系(如命名),进步到能理解相对的关系(如左右、上下、你我他),的确是个挑战,我正在接受这个挑战,我准备利用孩子的长处去挑战他的短处,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另外,我觉得做这样的训练必须有两个大人,一个作为孩子交流的对象,另一个作为孩子的辅助者,坐在孩子的身后辅助(比如代说),以免给孩子产生错觉和角色混乱。”
李宝宝这时候年龄已大,能力已经较强,而且通过了左右的训练,基本上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他了。程度不到,是需要两个人的。

继续。

一想,就想出前面提到的问题来了。原来,李宝宝仍然习惯于一一对应的思维!这时李宝宝回答的“你我”,只是李宝宝的死记硬背结果,就如同前文所说的左右的训练一样!
这一点,在接下来的训练中得到了证实。
为了证实我的猜想,我在只用饼干进行你我训练后,换妈妈来试一下,这次李宝宝用错了,原来,李宝宝以为,对着爸爸说“我吃”就可以吃饼干,但不知道对妈妈的时候该怎样说。
不过还好,李宝宝还是聪明的,几个回合下来,终于明白对妈妈的时候,也可以说“我吃”了。
为了配合这次训练,我特意训练了李宝宝的“统称”的内容,当然这不需要专门的课程,只是我在日常的时候,故意用东西来代替物品的名称,我会指着一个物品说:“把那个东西拿给爸爸”,为的是让李宝宝明白,不同的物体可以有一个一样的名称。就好象李宝宝可以称妈妈为“你”,也可以称爸爸为“你”一样,而“我”,可以指宝宝,也可以指爸爸妈妈。
这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前后进行了两个月,到去以琳之前,李宝宝总算可以基本用对“你我他”,但有时还会错,而“你们我们他们”,则来不及训练了。
训练过程是这样的:
如前所说,先是用饼干,爸爸妈妈轮流上,通过后改用两样东西,一样是李宝宝喜欢的,一样是讨厌的。同样的轮流上阵,指令如前。
通过后扩展到三个人,请两个正常小朋友和他一起玩这个游戏,指令改成:“你吃还是他吃?”和“你吃还是我吃”、“他吃还是你吃”交替用,刚开始时需要配合手势,还别说,有个三岁的正常小朋友刚开始都说错了。(这种有吃又简单的游戏,5岁以下的正常宝宝都很乐意配合)
在这个过程中,李宝宝是喝了不少花粉汤的。也还有几次,因为说错而看着别人吃,自已在旁边着急。
还好,这时候的李宝宝已经懂得遵守规则,虽然这个规则是我强加的。他在答错时还不至于耍赖跑开或大哭大闹不配合。
日常则配合句子训练,多教李宝宝说带人称代词的句子。
李宝宝有一个刻板行为,上楼一定要开灯,如果被爸爸开了,他会一直哭着回到家。
于是我利用这一点,要求他说:“不要开我的灯”,然后扩展到“请你不要开我的灯”,最后是:“爸爸,请你不要开我的灯”
在双代词的句子里,李宝宝常常会用错,说成:“请你不要开你的灯”,这是因在他说:“请你不要开我的灯”的时候,如果我回应:“好,爸爸不开你的灯”,李宝宝就会以为他说“我的灯”是错的,下次就自作主张改成“你的灯”,没办法,我只好这样回应:“好,爸爸不开灯”直到他真正掌握了你我之后才加上人称代词来应答。
在日常,我们还会和李宝宝进行这样的句子训练:“你是谁的宝宝?”、“她是谁的妈妈?”“我是谁的爸爸”,“这是谁的手”等句子的问答。
刚开始时李宝宝总是回答:“李宝宝是爸爸的宝宝”,这时,我就会要求他用你我他来说。当然,我也会指着妈妈,要求李宝宝用“她”来回答。
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我们当时是能想到的用“你我他”的句子都拿来跟李宝宝说。
需要提示的是,宝宝说对了,要记得强化。
不过当时最多只用到双代词句子,三代词的句子没来得及进行,就去了青岛。三代词的句子可以这样进行:“请你把他的衣服拿给我。”
你我他的训练,是李宝宝思维能力的一个飞跃。
  
  
自然教法十八:回合的延续
自然教法中,特别强调的是回合的延续,也就是说,为了取得孩子的回应,我们需要随时调整与宝宝交流的内容,其目的只有一个,让宝宝能多和我们说几句话。当然这种多说几句话和我在前面提到的一问一答式的单向交流是两回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是减少辅助或不辅助。

因此,DTT回合在这里,变成了这样:(弄好了一个图片,放不上来)


老毛病又犯了,又弄出一个没有出处与专家审定的回合流程。
这种所谓的回合,与DTT相比,有点面目全非的样子。
为便于理解,我还是举一个黄伟合教授举过的例子来做一个先行说明吧,李宝宝的实例随后再举。
以下例子引自黄伟合的著作,有所改动,因为那本书不在手上,只能凭记忆来写。(总是记不起这本书的名字)
爸爸拿着一幅鸭子游水的图画问女儿:“宝宝,小鸭子在干什么?”
女儿:“小鸭子是黄色的”。(反应不正确,答非所问)
爸爸调整指令:“黄色的小鸭子在干什么呀?”(未进行辅助)
女儿;“小鸭子在游水”。(反应正确)
爸爸:“小鸭子在哪里游水?”(发出指令2)
女儿:“在池塘里”。(反应正确,回合延续)
……
持续尽可能多的回合。
爸爸:“宝宝真棒,100分。(强化)
但是这种类型的回合教学,在课堂上却没有多大的操作性,因为要进行这样的回合教学,有一个前提,就是对宝宝的能力及知识,喜好要有相当的了解,而能做到这一点的,是家长。我们是不能要求一个每天为孩子上两节个训课的老师做到这一点的,不是老师不能,而是老师对孩子的了解,远不如孩子的父母,因而实施起来,效果是不及父母的(当然,专门带这个宝宝的教师除外)。
在宝宝能力上,已经能有较多的主动语言后,这种“回合教学”已经不需要特别进行,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即可,因此,我举了一个李宝宝能力还低的时候的一个例子。
例如:
李宝宝很喜欢到楼项上去玩,而我们刚好又住在顶楼,我们的对面有一个小宝宝,叫家家,那时才几个月,李宝宝也会到对门去玩,嘴上说是去看家家,但我们知道,其实这是他的借口,他是想到别人家里从窗台往下望。
针对他的这种情况,自然教法中的回合教学我是这样进行的(那时候李宝宝还有仿说的的现象,也就是会重复你最后的说的话):
李宝宝想出门,走到门边想开门,开不了
我叫道:“李宝宝”(第一个指令,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在自然教法中,任何干预的起点都是“建立共同注意”)
那时李宝宝还不习惯回答,但回头看了我。(完成一个交流,已建立起“共同注意”)
我继续:“宝宝要不要出去?”(第二个指令)
李宝宝:“要”(正确反应,虽然话很短)
“爸爸帮你开门好不好?”(第三个指令)
“好”
我打开门,把李宝宝带到门外,问“宝宝要到楼上还是到楼下?”(第四个指令,我是故意的)
不出所料,李宝宝这时重复了我的话:“楼下”
于是我把李宝宝住楼下带,李宝宝不愿意,因为他真正想的是到楼上。
我调整了指令:“宝宝要到楼下还是到楼上?”(第五个指令)
这下正中李宝宝下怀:“到楼上”
我把李宝宝带到了楼上。(强化,完成了这次回合教学)
几次之后,不管我先说“楼上”还是先说“楼下”,李宝宝都会选择“楼上”。
这样的一个回合教学,让老师来操作,一般只能进行到第三个指令,因为老师不知道宝宝出门后想干什么。




自然教法十九:观察参与能力的激发
主动模仿能力出来后,李宝宝还需要一个能力:观察参与能力,也就是说,他需对之前没有从事过的活动进行观察,初步了解其规则后主动参与。这与主动模仿能力不一样,一个是“参与”,一个是“模仿”。
李宝宝的这种能力是在中山公园激发出来的,之所以这么说,因为这种能力的出现,不是我刻意训练的结果,这与我前面提到的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不同。
李宝宝在适应儿童公园的游乐项目后,转到了中山公园。
这里的项目与儿童公园相比,难度要大很多,第一次来的时候,李宝宝还是什么也不敢坐,只对大火车感兴趣。
还好,没过多久,大火车的项目拆了,无形中给我帮了一个忙。
李宝宝尝试的第一个新项目是青蛙跳,一种失重游戏。
这次李宝宝不需要我架上去了,在我一再要求下,李宝宝和我坐到了椅子上。
在升高的过程中,明显看出李宝宝的紧张。其实我也紧张。
游戏确实比儿童公园刺激很多,我有一种心要跳出胸口的感觉。
游戏结束了,我问要李宝宝还要不要坐,李宝宝居然回答要。
这次李宝宝玩了三次。
下一个项目是翻滚排排坐。这次李宝宝就吃不消了,下来后再也不敢再上去。
过了一周,我们再去,李宝宝还是不敢坐翻滚排排坐,于是我带他去坐海盗船。
没想到海盗船比翻滚排排坐有过之而无不及,李宝宝被惯性压扶栏上,十分难受。而我也感到几乎要呕吐。
我只好终止了这种挑战,看来难度太高了。
以后的几次,李宝宝去中山公园都是只玩他玩过的游戏。看到我把他往翻滚排排坐那里带,就挣扎着要离开。
直到有一天,情况突然出现了改变。
直到有一天,情况突然出现了改变。
在这段时间里,妻子带着李宝宝去了青岛,是去评估去了,回来后又去了桂林。
不知道是不是这两次旅行的作用,回来后我再次带李宝宝去中山公园,这次我把他往翻滚排排坐那里带,他还是不情愿,被我拉了过去。
不过我没有强迫他,而且和他一起在下面看别人玩。
这次,李宝宝没有让我失望,他在观察了几分钟后,自动要去玩,不过他没有用语言对我说,而是直接往入口处走。
没有用语言,是有点美中不足,我在往后的训练中特别强调要李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不再响应他的非语言要求(当然,他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要求除外)。
但这已经让我喜出望外了,李宝宝这时的另一个能力出来了,那就是观察参与能力,与之前的主动模仿相比,提升了一个档次。因这在这之前,所有新项目都是在强制之下完成的。而这一次,是李宝宝主动要求参与一项之前害怕的活动。
后来我们去玩海盗船,李宝宝也是经历了相同的过程,先观察,后参与。
再后来,在李宝宝学琴的地方,隔壁有几个小朋友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李宝宝在旁边看了几分钟后,也学那几个小朋友一样,蹲在地上参与游戏(仍然很不自然的那种,没有得到许可就直接参与),可惜的是那几个小朋友也不会玩,没多久就散了。
可惜李宝宝的妈妈当时不在那里,如果在的话的,一定可以组织那几个小朋友一起和李宝宝玩这个游戏的。
我对此不在行,错失了一个提升李宝宝的机会。
需要提示的是,翻滚排排坐和海盗船都是有年龄限制的,年龄太小是不能玩的。




自然教法二十:让宝宝关注别人并寻求别人帮助的活动
在李宝宝训练一段时间后,慢慢的发展起主动语言。但在这个时候,李宝宝仍然喜欢一个人活动,我对他进行了相互推车(对方坐在上面)的活动以及跟在他后面模仿他的活动等干预,总感到强度不够,难以让李宝宝真正体会到关注别人与接受别人帮助的必要性,我想了很久,想到了一个活动:滑旱冰。
这是一个李宝宝必须接受别人帮助才可以完成的活动,而且可以将他喜欢翘起屁股来回推滑板的刻板行为替换掉。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活动,还兼有感统的功能。这个训练开始得很早,那时他还不足五岁。
我先是买了一双双排轮的来教李宝宝,一节课下来,他就已经开始可以掌握平衡并开始对这个活动着迷。在这个过程,我注意到,李宝宝不得不随时关注我的存在,不得不随时寻求我的帮助。我相信,李宝宝在从事这个活动时,是没有机会自闭的,因为他要注意的东西太多。
刚开始的训练是在光滑的地板上,后来发现太滑了,改在地毯上训练,发现好多了,没多久,李宝宝就可以穿着旱冰鞋在地毯上投篮了,当然这时只是可以站稳,还不会滑行。这个活动妈妈不敢训练,害怕把宝宝摔坏了。
李宝宝用了三天的时间学会滑行,每天的训练时间大约30分钟。学会滑行后,我们把他带到了中山公园的广场上练习。在这里,有好几个正常孩子在滑旱冰,每次看到他们的时候,我都会夸奖一句:“李宝宝,那个姐姐好厉害啊!”,后来,李宝宝也学会了这句话。
后来,听说单排的更灵活,我们就换了单排的,果然灵活多了。后来,听说单排的更灵活,我们就换了单排的,果然灵活多了。
这时,我发现李宝宝害怕速度,也就是说当滑行速度快的时候,李宝宝就不敢滑了。特别是在有一定的坡度的时候,李宝宝发现自已可能控制不住的时候,他就会用跪下来的方式停下。这与正常孩子学会后会追求速度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当他拉住我的手的时候,他还是敢快速滑行的。或在他感觉到离我较近,可以在摔倒前抓住我的话,他也可以快速滑行。
于是我会找一个斜坡,让李宝宝从上面滑下来,刚开始时我牵着他的手下来,后来在快要到底时放开他的手,然后是让他面向他后退着他让他感到安全,最后李宝宝也可以自行从一个十米长的斜坡往下滑,在他学会控制速度后(这点不用我教,是李宝宝自行掌握的),可以从园博园正门的左侧的几十米的斜坡上自行滑下。
只是现在,园博园已经不充许滑旱冰了。
这是一个危险性较大的项目,没有把握千万不要模仿。李宝宝是摔了好几次的。好在都戴上了防护用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5-14 13:58:08 | 只看该作者

re:自然教法二十二:学骑自行车 李宝...

自然教法二十二:学骑自行车

李宝宝学会滑冰之后,就开始学骑自行车了。
基实在李宝宝四岁之前就已经会骑自行车,只是那时还需要保留支撑轮。当时是在小区里骑,李宝宝对方向的把握还是很好的,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碰到过什么,有时候我都以为他会撞到柱子上了,但他还是绕过去了。
那时他还不会刹车。只是这种车子的轮子要小,这样速度会慢些,比较安全。
李宝宝不用支撑轮来骑自行车是奶奶教会的。这时李宝宝已经长高,可以用脚撑地,奶奶就把支撑轮拆了。感谢奶奶,在李宝宝的康复之路上,也起了关键的作用。
我把李宝宝带到小区里骑自行车,没过多久,我发现李宝宝只是逆时针绕圈。
我提示李宝宝,从这边转过去,但他只是做做样子,骑出十米,又回头,继续他的逆时针绕圈。
我认为这也是李宝宝的一个刻板行为,虽然不明显,还是需要纠正。
于是我带着李宝宝顺时针方向走,一直到了三分之一的路程,我才回头,这次李宝宝总算完成了顺时针的绕圈。
这样的训练我在不同环境下重复了几次,李宝宝才纠正过来。
但李宝宝还是不会刹车,想停下来的时候就用脚来停。
于是我先让他知道什么叫刹车。我在开车时,会故意踩一脚刹车,然后告诉李宝宝:“爸爸在刹车”,之后是我踩完刹车后,问李宝宝:“爸爸刚才干什么了?”让李宝宝回答:“爸爸刹车了”。
李宝宝明白什么是刹车后,我教他用手来控制自行车的刹车。
李宝宝学会骑自行车后,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骑上自行车,就忘乎所以,一直向前冲,再也不会注意爸爸妈妈在哪里。
原来通过训练,李宝宝在正常环境下已经学会了参照大人,但在骑自行车的时候,老毛病又犯了。
我只好再来一次这方面的训练,在他骑自行车的时候。
刚开始我给他规定范围,不能超过什么标志,每骑一圈要找一下爸爸,他都做到了。
然后我把他带到深圳大沙河边,这里河堤上有小路,没有什么岔道。
我先是告诉李宝宝,只能骑到桥那里,到了桥那里就要回来。
李宝宝去了,但我发现他骑到桥下,穿过了桥洞,没有回来,我赶紧追上去,叫他的名字,叫他回来。
李宝宝回来了,告诉我:“过桥了”
我指着我们刚才的起点,对李宝宝说:“到哪里就要回来,不要骑太远了,爸爸在这里等你”
李宝宝没有回答,骑车去了。而我坐在路边等他回来。刚才的追赶已经让我气喘嘘嘘.
我在路过等了十多分钟,也没见李宝宝回来.这次李宝宝又把爸爸的交代忘了,我只好追上去.
但李宝宝骑车的速度,已经接近我小跑的速度,先走了十多分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如果走了岔路或有人贩子……
我穿着一双正装皮鞋,一路跑过追李宝宝.一直过了三坐桥,追了一公里多的路,总算看到了李宝宝的背影.
我松了一口气,放慢速度.
但李宝宝的速度比我走路快多了,很快又拉开了很远的距离.
我在后面大声地叫他,李宝宝听不到。
我一边在后面跟着,一边想,怎么办?最后我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再次训练一次李宝宝参照大人的行为.
但路实在是太长了,我希望这条路有一个尽头,这样李宝宝无路可走,就会回头,回头后他找不到爸爸,他就会意识到自已做错事了.
我就这样在后面跟着,为了不让李宝宝发现我,我走了另外一条可以看到他,但他不容易发现我的路.
就这样一直走,几乎走到了滨海大道,我想,最少走了五公里,路边的景色已经和前一段路完全不同,任何一个正常的宝宝都会意识到这是一条陌生的路,李宝宝还在往前骑.
我在犹豫着,要不要出声叫他回来,但一想,已经小跑着五公里了,半途而废,太可惜了,但李宝宝到底到什么时候才知道回头?
如果到了滨海大道,他还不知道回头的话,我只好叫他回来了.那里车多,太危险.
再走了约500米,李宝宝停了下来,可能他开始感觉不对劲了.
这时,我想看一下李宝宝在这种情况下的处理方式,我没有让他发现我.
一般情况下,一个正常宝宝会回头,沿路回去,因为这条路一直沿着河,参照很明显.我希望李宝宝也能够这样,然后我跟着他回去,让他在回去的路上找到我.
如果这样,在这个项目上,李宝宝就接近正常宝宝的技能了,哪怕只要他会回头走一小段也好.
但李宝宝是停了下来,然后大哭.大声地叫爸爸.
我等了约两分钟,期望他会沿路回头,但李宝宝还是在原地语无伦次地大哭.
我只好出现,李宝宝赶快过来.
这个经历,曝露了李宝宝的一个问题,就在这条很直,参照物很明显的路上,李宝宝都迷路了,因为我叫李宝宝回家,但他却指着滨海大道的方向说住那边回家.
在回去的路上,李宝宝再也不敢骑车冲到前面,基本上和我保持同步.看到我停下来,他也会停下来等我.
回去的路太长了,我们休息了好几次,李宝宝都不愿骑车了,想叫我背,我也背他不动,只好一面休息一面回家.
这次李宝宝没有耍赖要我一定要背他,在这之前,不管我和妻子多累,李宝宝走不动了,是一定要我们背的,他体会不到别人也会和他一样累.但这次,他似乎感到了一些, 我们走了很久才回到家,来回的路程我估计在十公里以上.



自然教法二十二:建立简单的是非观念:好宝宝和坏宝宝

柳暗花明留言:“我也有问题请教楼主,和112楼的相反,我的孩子太能自我保护,别人碰他一下,不管故意还是非故意,他都要打回来。甚至自己在楼梯上摔倒,一定要用力打楼梯,我拉住他的手,他甚至俯身下去咬楼梯。
遇到问题,比如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或者妨碍他做什么事情了,他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手去打。现在他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我差不多寸步不离,生怕他打了人家,尽量防患于未然,而且有时是没有预兆的,防不胜防,这已经成为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最大障碍。有时候拦住了他没能打到,他会记着,过一会仍要去打。
试过惩罚和忽视,均不见效。
请问楼主和广大家长朋友们有没有办法呢,为此都不敢送去幼儿园。”

说实话,李宝宝不存在这个问题,就和112楼的一样,属于退缩型的,是容易被别人欺负的那种。
对于柳暗花明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区分这种行为是属于刻板行为还是问题行为,如果属于刻板,惩罚和忽视是不会见效的,只能引导或替代。
如果是问题行为,就是需要纠正的。不过就小乐的情况而言,就算是刻板,也是有问题的刻板,处理起来会复杂得多。对此我也没有成功经验,只能举一个有点类似的例子供参考。

李宝宝也会有类似问题,就是做一些社会规则所不允许的事。例如乱动别人的东西,吃饭时跑到别人的桌子去坐,虽然没有打人这么严重,但也是让别人感觉很不舒服的。这时候的单纯的忽视与惩罚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我做的第一步是建立简单的是非观念。
我会问李宝宝,你要做好宝宝还是坏宝宝。当然是在平时,不是在他发生问题行为的时候问。
李宝宝刚开始时不明白好宝宝和坏宝宝的区别,一会回答:“做好宝宝”,一会回答:“做坏宝宝”,这时跟他解释好坏是没有用的,我是直接告诉他结果:“做坏宝宝要被打屁股,做坏宝宝要被子警察抓去,关起来,送到医院去打针”,这里面逻辑是有问题的,但警车和救护车都有警灯,李宝宝以为警车也送去打针。
这时,李宝宝就会回答:“做好宝宝”
我进一步强化好宝宝的结果:“对了,做好宝宝就可以去游乐场玩,就可以去海边游泳”,这些都是李宝宝最向往的活动。
这样经过几个回合,李宝宝开始接有点明白好宝宝和坏宝宝的区别
第二步,就是利用好宝宝和坏宝宝来评价李宝宝的行为。
于是我就可以用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李宝宝,当他的行为不符合社会规则时,我就会问他:“你要做好宝宝还是坏宝宝。”在他回答做好宝宝时,我会告诉他,好宝宝要怎样做。
就这样,一点点地建立起他的社会规范意识。只是要建立的东西太多,到现在都还有很多规范李宝宝不能遵守。不过也不能太过强求,正常宝宝也会有不懂事的时候。
有时候,李宝宝想做他想做的事,但这件事已经被定义为坏宝宝干的后,他也会选择做坏宝宝。
例如李宝宝很喜欢火车,总是要求等火车,在我们回家的路上,是有一个地方可以看到火车的。回来的时候,时间很晚,我们会对他说:“太晚了,我们要回家,好宝宝要听大人的话”。
有好几次,李宝宝都说:“我要做坏宝宝”,这时,我会吓唬他:“做坏宝宝要被子警察抓去,关起来,送到医院去打针,你还做不做?”,这时,李宝宝就不敢再选择做坏宝宝了。这有点欺负小朋友的味道,但也只能这样了。
第三步,利用好宝宝和坏宝宝来进行强化或惩罚
对于李宝宝的部分严重行为,屡教不改的,我只好进行惩罚。当然,在进行这样的活动时,是需要准备一下的。
例如,李宝宝在饭店吃饭时,总是喜欢跑到别人的桌子去坐。这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当然,这是一个已经多次带他出来吃饭之后进行的活动。
我是先带他去天虹,那里有一个游乐场,我把他带到了游乐场门口,但不让他进去,告诉他,我们要先去吃饭,吃完饭才可以来玩。
李宝宝很不情愿地跟我们去吃饭了。
吃饭的过程中,李宝宝理所当然地又跑到别人的桌子去了。
我把他拉回来,告诉他,坏宝宝才在吃饭的时候跑到别人的桌子去。问他:“要做好宝宝还是做坏宝宝。”
李宝宝回答:“做坏宝宝”
我对他说:“做坏宝宝就不能去游乐场玩了,你要做好宝宝还是坏宝宝?”
李宝宝回答:“做好宝宝”
但过不了多久,他又跑到别人的桌子去了。
如是重复了大约三次,我都问他同样的问题。
最后一次我不再拉他回来,我觉得,这样的强度应该够了。
吃完饭,我问李宝宝,想不想去游乐场,李宝宝当然想去,但是我告诉他,因为你刚才做了坏宝宝了,不能去游乐场。
李宝宝很不高兴,但这次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他去的,我取消了所有的活动,直接回家,不管他怎样闹。

本来我想再做一次这样的活动,然后选择正强化,但再次去吃饭的时候,发现李宝宝居然老实了,一直和我们坐在一起吃饭,这下一步的活动就免了。从此以后,我们总算摆脱了吃饭时,总是有一个人专门照顾李宝宝的历史了。要知道,自从李宝宝会走路开始,我们外出吃饭时就一定要一个人专门跟着他在整个餐厅乱转
  
  
自然教法训练二十三:手眼协调的更高要求:学习玩电脑游戏

李宝宝在机训练的时候,老师会给他画迷宫,这样可以扩大他的视觉广度.
我认为这是个很好的方法,只是训练机构里的强度不够,所画迷宫也太简单了,我认为李宝宝可以完成更复杂的迷宫.
于是我开始教他用电脑.
电脑里有一个迷宫游戏,是用键盘操作的.而在学习键盘操作前,需要先学习用鼠标.这是另外一种的手眼协调.
刚开始时李宝宝连鼠标的小箭头都找不到,找到后也不明白鼠标和小箭头之间的关系.更别说可以控制鼠标了.为了避免他去玩鼠标上的转轮,我特意买了一个没有转轮的鼠标(现在这样的鼠标越来越难找了).
我努力了30分钟,李宝宝没有任何进展,只好停止.
我找出了很久以前的光盘,叫<智慧小天使>,是一套电脑互动软件, 进入届面后鼠标很大.
我就用这套软件来教李宝宝用鼠标,手把手地教.这套软件是一套中英双语故事,李宝宝很快就喜欢里面的<三只小猪>的故事了.
有了兴趣,一切都好办了,没过多久,李宝宝就可以熟练地操作鼠标了.
这时,我故意把<三只小猪>藏到文件夹里,然后找给他看.
很快他就会自已从文件夹里找出三只小猪来放了,最后他可以按我的电脑—D盘----总文件夹----子文件夹中找出<三小猪>,而每个文件夹中都会有10个以上的干扰文件.
然后就可以开始玩电脑游戏了。
李宝宝玩的第一个电脑游戏是打老鼠,小老鼠从杯子里钻出来,就用勺子去打.刚开始只能打到20个,后来可以打到200个以上。
第二个是滑板女孩,用鼠标控制,避开路上的障碍物.这个游戏难度有点大,李宝宝在去青岛之前,都过不了一关。
然后我教他玩迷宫,用键盘的方向键来控制的.
这要求明显高了很多,刚开始时李宝宝都不愿意玩,他很不适应.我只好拿着手指来操作.这时的操作是带有一定的强迫.
在他勉强可以操作后,我让他自已来,发现他不行时来用声音提示:“上、下、左、右”,其实这时他对左右的相对关系并没有直正明白,但因为键盘符合了一一对应的规律,李宝宝还是可以适应。
这样的游戏每次都是我要求后他才玩,大约半个月后,我终止了这样的要求,李宝宝也就不再去玩这个游戏。
大约过了一周,我发现李宝宝自已打开了这个游戏,开始玩了起来,只是在我试图去看他时,他就关掉走开。
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是不理会他。
李宝宝只玩到第五级,就重头再来。玩下去是难度大了很多,李宝宝由于害怕失败,就不再往下玩,但如果每次只玩到五级就停止,就会变成一种刻板行为。
因此,在他重复数次这样的行为后,我要求他往下玩,虽然他不情愿。每次过了一级,都要我在旁边监督:“继续,再玩一局”,有时还要拿过他的鼠标,以防他关掉游戏。
现在他可以于玩到12级,已经属于很复杂的迷宫,我也就不再要求他了。
现在,李宝宝已经学会在百度上找火车的图片,只是他还不会打字而已。




自然教法二十四:时态的训练:昨天、今天、明天和星期

李宝宝是很长时间弄不清昨天、今天、明天的,对时态也没有明确的概念。但这是一个正常人必须掌握的东西,弄不清楚,只有努力地教他。
刚开始我也不知道怎样教,老师在教他这个项目时结合了星期来进行,但李宝宝进度很慢,要学的东西却很多,为了不浪费时间,这个项目由我接着来进行。
刚开始是死记硬背。
我将内容做成了十张卡片,然后将昨天、今天、明天放成一排,星期放成一排。
我告诉李宝宝,今天是星期三,哪么明天就是星期四,昨天就是星期二。
然后我把昨天和明天对应的卡片盖住,只让他看今天是星期几,然后问他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他给出答案后,我翻开卡片让他看答案。
需要说明的是,李宝宝通过做罗辑狗,学会了对照答案。因此,这时候李宝宝在答题后给他看答案,已经可以做为一种强化手段。
就这样训练了他一个星期,难点在星期天和星期一,不过李宝宝的死记能力是不错的,他全部背了下了。
注意,他只是背下来而已,他并不明白其中的实际意义。
背下来之后,我改为无卡片提问。每天上学的路上,我都会问李宝宝:“今天是星期一,昨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特别是在星期一,和星期五,因为昨天和明天不用上学,这是让他明白昨天、明天的最好机会。
因此在这两天,我都会补充问题:“昨天是星期天,用不用上学?”
星期五、星期六照此办理。
为了让他进一步理解,李宝宝的妈妈专门做了星期的卡片,贴在墙上,星期一到星期五,写上“要上学”,星期六和星期天,写上“不用上学”,李宝宝对此很感兴趣,没事就会指着卡片读:“星期一要上学”读到“星期天不用上学”。
我看得出来,他是想读“不用上学”的那两天,对他而言,知道什么时候不用上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李宝宝也和其他的正常宝宝一样,盼着不用上学的那一天。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和李宝宝说话,都特别要用上带有时态的词。只要有机会,我们就不放过,特别是对李宝宝而言有深刻印象的事情,除前面所说的不用上学外,还有一件事可以利用。
很奇怪,李宝宝怕蚯蚓,看到蚯蚓就吓得大叫,把蚯蚓叫做蛇。于是每次在他被蚯蚓吓着后,我会马上问他:“刚才李宝宝看到什么了?”一般情况下,他只会回答:“看到蛇”,这时,我会追问:“什么时候看到蛇?”,李宝宝不会回答,我就提示:“刚才”,于是李宝宝会回答:“刚才看到蛇”。
这时,我没有刻意去纠正他关于蛇和蚯蚓的区别,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放到一边。
但李宝宝到了第二天,我再问他,什么时候看到蛇,他还是会回答:“刚才看到蛇”。这时,我就要给他纠正了,告诉他那是昨天的事,已经睡了一觉了,变成昨天了。
这种刚才和昨天的区分,李宝宝用了差不多一个月。
再后来,为了加深星期的理解,李宝宝的妈妈和李宝宝约定,星期一坐什么车,星期二坐什么车去上学等等。
只是李宝宝习惯了坐公车上下学后,我再开车去接他,李宝宝就会对我说:“不坐你的车”。
李宝宝不喜欢坐我的车是有打算的,因为每次坐我的车,在路上,我都会对他进行干预,因此,坐我的车就和上课一样,现在发现坐公车不用上课,自然就不想坐我的车了。
李宝宝的这点花花肠子,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所以结果是,不想坐也要坐,只是在车上的内容,更多的转为侧重于交流了。



自然教法二十五:理解新旧

新旧的概念是我教李宝宝的,这个项目机构的老师还没进行,我就先教了。
这个想法是突然冒出来的。那时是接李宝宝回家,在北环大道上跟李宝宝说有关车的话,就是识别小汽车、货车、公共汽车等等各种各样的车,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车有新有旧,于是我问李宝宝:“那是新车还是旧车?”
李宝宝乱答一通,反正二选一,总会有一个是对的。
每次李宝宝答完之后,看到我不说话,就马上改口,因为每次他说对了,我都会赞扬一下。说错了,我就会“嗯”一声。
我意识到,李宝宝分不清新旧。
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问了机构的老师,他们也说这个项目比较难教。
对于比较难教的项目,我的做法是重复,不断地重复,一般情况下我不会去解释,我觉得解释如果可以让他明白的话,他就不会是自闭了,至少在他那个程度时是这样,所以我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东西,有机会就问李宝宝这个问题,答错了就提示,当然对很明显的特征还是可以解释一下,比如“那辆车很脏,是旧车”。
这种训练持续了近一个月,直到有一天,李宝宝突然明白了。
笑眯眯,你好!拜读大作,受益匪浅!我孩子与你的同岁!说到理解新旧,推荐买一套书《贝贝熊生活系列丛书》(淘宝上有,6折),里面有一集有关嫉妒心的里面谈到新旧,我孩子看几遍自然而然就懂了。这是拜读小P妈帖子(情感训练做得很好,值得一看)学到的,在此向她表示感谢

李宝宝明白这一点,是因为树叶,我到现在也弄不明白,到底是水到渠成呢,还是因为之前的教具不好。
那是一次我带李宝宝出去,去干什么给忘了,反正回来的时候已是路灯已经快亮了,我和李宝宝在等公共汽车。
我在寻找着,有什么东西可以让李宝宝认识新旧。
我发现了路边的花圃,里面有新长出来的树叶,于是我摘下两片树叶,一片是新长出来的,嫩黄色,一片是深绿色的。
我告诉李宝宝,这张叶子是新的,这张叶子是旧的。
李宝宝明白了,这次是真是明白了,我换了好几次树叶,他都答对,此后我再问他车辆的新旧,也基本上都答对了。
只是此后,李宝宝开始要求穿新衣,要新玩具,没有了原来朴素的本色,甚至在游乐场骑马的时候,也要求骑新马。
但我还是很高兴,李宝宝进步了,开始知道臭美了。




自然教法二十六: 初步学会互动-------两只鹦鹉

李宝宝的交住能力与欲望是很差的,即使是在自闭症孩子当中也是如此。他基本上是见到小孩就躲。其它小孩也不愿意跟他玩。在有很多小孩的场合,他也只是寻找自我剌激的东西(例如在肯德基游乐场,没有小朋友时会玩滑梯,小朋友多的时候就去转方向轮),我的感觉是他在很多的小朋友中感到不知所措,所以找一件熟悉的事来干,就好象一个小伙子初次约会手足无措一样。其实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如果参加一个聚会,会上人的我都不认识,我会和相识的几个人坐到一个角落,寻找一种安全感。

有次李宝宝在小区里,我还听到一个小孩对另外一个小孩说:“他有病”。
我听了很难过,但小孩不懂事,我们也不能责怪他,谁叫我们的孩子有这个问题呢?

为了让李宝宝学会交往,我们决定去宠物市场去买动物。让他从动物哪里体会到一些父母之外的交往。因为,那个时候,大约五岁,李宝宝的交住,基本上只限于爸爸妈妈这里,爷爷奶奶那里有一点。除此之外,就只有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了。
其实说学交往是有点过了,我只是希望李宝宝能够学会照顾小动物,学会给小动物喂食,记得他还有这样的小动物就可以了。
刚开始的时候是买鱼,买泥秋。
但没养多久就死了,因为李宝宝会伸手进去捉鱼,捉泥秋。
看来鱼是不行了,鱼反应太慢,喂食后很久才见小鱼去吃,李宝宝根本不会有这个耐性去等着看鱼吃东西。当然在公园的锦鲤除外,那里的鱼会成群结队来吃,李宝宝还是有兴趣喂鱼的。
因此,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我所设计的活动,要可以马上看到结果,否则就要更改活动或重新设计。不能产生直接结果,而又必须进行的活动,必须动用强化物。当然,在李宝宝程度提升后,用承诺或夸奖就可以了。在李宝宝养鱼的时候,他只有四岁半,达不到承诺强化的程度。
小鱼干预失败后,我们又去了宠物市场,想找一个更合适的来代替。刚开始的时候想养只小狗,但在宠物市场时发现他怕狗,其它的如小兔子,养过一次,三天就死了。
我决定养鸟。
这是一个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鸟是不能触摸的,也不会和李宝宝互动,不象小狗,一叫他的名字,就会有反应。
但整个市场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就给李宝宝买了两只鹦鹉,最便宜的那种,15元一只的。还买了一袋鸟粮。
刚开始李宝宝还是感到害怕,好在小鸟在笼子里,慢慢地李宝宝开始可以近距离地观察小鸟。
小鸟有一个好处,一放鸟粮,就会过来吃,不象小鱼,等了很久,才不紧不慢地吃上一口。对李宝宝而言,象正常孩子一样,等上几个月,看着小鱼越长越大而得到一种成就感,是行不通的。我们对他解释,他也不可能理解。
于是我教李宝宝喂鸟。学会喂鸟之后,我试着将小鸟放出来,让它在屋里飞,当然这会造成一定的卫生问题,但为了孩子,哪里顾得了这么多。
刚开始的时候李宝宝还是害怕,我捉住鸟,让他摸一下,他只敢轻轻地摸一下。试过几次之后,李宝宝开始不怎么怕小鸟了。
我为了引小鸟过来,会在把小鸟放出来后,用鸟粮来喂它。刚开始小鸟不敢,两三次之后小鸟就敢在我的手上吃东西了。
这时,轮到李宝宝出场了,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李宝宝学习。
我拿着鸟粮,拿着李宝宝的手,让他把鸟粮推近小鸟。
小鸟开始吃,我看到李宝宝开始对小鸟感兴趣。
但李宝宝最感兴趣的是看小鸟飞,每次看到小鸟停下来,他就用手去赶,看着小鸟在空中飞,高兴得直笑。
我认为这已经背离了我买小鸟的初衷,看小鸟飞是一种视觉刺激,对李宝宝没什么帮助。
我只好一次次地带李宝宝去喂小鸟。
这样重复了大约一个星期,李宝宝终于开始对喂小鸟感兴趣了,最喜欢的是喂小鸟喝水,总是拿着水去给小鸟,嘴里还说:“喝水,喝水。”
当然他赶小鸟的爱好还是没变,每次在小鸟喝了一点水后,就用手去赶一下小鸟。不过他已学会与小鸟互动,知道要接近小鸟,必须有东西去引诱它,这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进步了。我养小鸟的目的也达到了,要进行更高级的互动训练,就要换教具了。




自然教法二十七:开始有留恋的情感:狗医生的帮助

李宝宝的小鸟后来飞走了。但我们看不出李宝宝的任何留恋。早上起来我特意问他:“你的小鸟呢?”,他也只是回答一句:“飞走了”。
李宝宝的情商确实还很低。在李宝宝五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我假装肚子痛,想看一下李宝宝的反应,结果是没有任何反应。
李宝宝还不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也不会去评价别人的感受。他只在乎他自已。这个问题到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他的能力都还没有出来。
当然,他会在妈妈哭的时候去安慰一下(假哭的,骗李宝宝的),但这不是他的本意,他这样做只是一种模仿,或者说是情境反应,因为在他哭的时候大人就是这样安慰他的。
因此,当奶奶向我汇报说李宝宝会安慰别人的时候,我只是苦笑一下。李宝宝达到了什么能力,我心中是有数的。
那个时候的李宝宝,连主动招呼都不会打,连远距离的呼叫都不会,而会安慰别人,是不可能的。
当然,不同的宝宝会有不同的情况,例如我带李宝宝去康宁做听统时,有一个宝宝三岁多了,还不能发音,但他的主动模仿能力在接近三岁就出来了,而李宝宝要到五岁时主动模仿能力才出来,但李宝宝的发音是不到两岁就有了。
所以,我认为,对宝宝表现出来的某些技能,要多注意他是真正具备了还是机械模仿,否则很容易贻误战机。
这次我决定买一只狗,因为狗是有呼叫反应的,你在很远的地方叫,它都会跑过来。我希望通过这只狗,能让李宝宝的情商有所提升。
但这次让我失望了,我们买的这只狗太过活泼,把李宝宝吓着了。
不过李宝宝还是学会了溜狗。在我们的陪伴下,李宝宝可以牵着小狗出去玩。
但他不会叫狗,他不会用语言叫小狗的名字,也不知道当小狗跑开时,可以通过叫小狗的名字叫它回来。
直到有一天,机构来了两条狗医生。这是亚州动物协会的一个慈善项目,完全免费。
狗医生来了,洗得干干净净的。狗医生真的很温顺,不管你怎样模,就算是不小心扯它的毛,拉它的尾巴,都没有反应。
李宝宝喜欢上了一条叫路路的京巴。这天,他第一次抱了小狗。
第二天,李宝宝起来的时候就在床上大声地叫:“路路,过来。”
李宝宝总算有了思念了,他开始想念那只狗医生。
之后的几天,李宝宝很积极去上学,他以为,到了学校,就可以看到路路了。
后来我给狗医生的主人打了电话,向她们表达了感谢之意。
通过跟狗医生的接触,李宝宝开始可以接近我们买的小狗了,那只小狗叫旺旺。
我几乎每天都带李宝宝和旺旺出去,然后把旺旺放开,让它跑远,然后大声地叫:“旺旺,回来”
我要求李宝宝也叫。我发现,当李宝宝发现他大声地叫:“旺旺,回来”而旺旺真的跑回来后,李宝宝很高兴,这时,李宝宝总算感受到了自已声音的力量。
我问李宝宝:“我们把旺旺送给别人去好不好?”,这时李宝宝回答:“不好”
我又问李宝宝:“我们把旺旺杀来吃掉好不好?”,李宝宝回答:“不好”
李宝宝总算有了留恋的动物了,之前,他只对没有生命的东西感兴趣,当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除外。
后来,由于小狗越来越大,难以照顾,我们把小狗送人了





自然教法二十八:目光对视的训练
这是一个很基础的训练项目,基础到几乎每一个刚始接受训练的宝宝都要先通过这样的一个训练。
我之所以写这个主题,是因为我觉得,目光对视的训练除了教材上面写的,保持目光接触五秒钟以外,要需要有更进一步的训练。
我认为,保持目光接触五秒种以上的这个要求,可以满足上课之需,可达到完成一节个训课的要求,李宝宝要融入社会,这个要求还是低了一点。
有些宝宝达到这个要求后,可以自行进步到更高的要求,但李宝宝做不到,需要我们在课外不断训练,直到现在,李宝宝紧张的时候,都还会回避老师的目光。
对目光对视的训练,我认为也有一个阶梯,我是这样来划分的:
1.强迫对视
2.指令对视
3.目光追物
4.按目光指令取物
5.读懂目光的含义
6.目光交流
以李宝宝现在的能力,可以基本上达到第五阶梯,第六阶梯的能力还没出来。
因此,我在想,对李宝宝而言,即使是最基础的项目,也需要我进行长达数年的努力。这样的努力,说句实在的话,我还看不到尽头。在这个帖子上,得到了很多家长的鼓励。心里很暖,但我还是很清楚李宝宝往后的路,要比我想象的坚难很多。
因为,比目光对视更高级的项目还有很多,还需要我进行多久的训练?
我在李宝宝的训练过程当中,是比较喜欢思考有关阶梯的问题的。任何一个李宝宝不能通过的项目,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个更容易的阶梯李宝宝没通过,把这个阶梯找出来,让他先上了这个阶梯之后,问题会容易解决得多。
在这里,我用了“思考”二字,其实是狂妄了,象我等凡夫俗子,怎有资格去“思考”?
只是在这里,我找不出更适合的词了。
扯远了,还是回到目光对视的训练上来吧。
我们从中山三院回来,带回了四本书,两本RDI,一本结构化,一本ABA。我问医生,还有没有别的书,医生笑了一下,说:“你能把这四本书学完就不错了!”
于是我回来就开始试着上第一课:目光对视、呼叫反应、坐好。
在这里就只提一下目光对视吧。
在去机构正试训练之前,我自已对李宝宝进行了目光对视的训练。我发现李宝宝确实没有任何的目光对视。李宝宝坐在我的对面,眼睛看着地面。
我只好用强化物,发出:“看爸爸”的指令后,出示强化物来吸引他。这个时候,没有强化物,只是用手辅助,他根本不会看我。
很快他就明白了,看爸爸就有东西吃。
这样的训练进行了三天,然后送去了训练机构。
我觉得,象我这样每天下班才训练一节课,强度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那时,还有很多内容,根本不知道从何入手。
李宝宝的强迫对视与指令对视是老师来完成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老师比我要强,而且,这两个项目在个训室里的效果比在自然环境要好很多,特别是在李宝宝刚刚开始接受训练的时候。
补充一下,强迫对视是我编出来的名词,包含了强制对视(用手将宝宝的脸抬起来,强制他看我们的眼睛)和诱惑对视(将强化物放在我们的眼睛旁,让他不得不看我们的眼睛)两项内容。方法还有点鼻子数数,从脸上撕贴纸,鼓腮吹气等方法,目的只有一个,强迫或诱惑宝宝看我们的眼睛。
而这时我的课外配合则是高台注视,RDI里面的一个方法,把李宝宝放到一张高桌子上,要高到让他感到紧张,爸爸站在一端的地上,让他走过来抱爸爸。这时要看着他的眼睛。旁边需要一个宝宝不亲近的人来保护,以免他掉下来,也避免他不找爸爸,反而去找保护他的人去了。
爸爸要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明白,爸爸在这里,过来找爸爸。
在宝宝找爸爸的过程,切记要保持目光接触。
成功后可以不用高台,让宝宝在五米外站好,妈妈发指令:“过去找爸爸”,宝宝过来后,要有一个宝宝喜欢的活动作为强化,然后再让宝宝去找妈妈。
指令对视就是一个正常的ABA内容了,在听到“看爸爸”的指令时,没有出示强化物,也可以看爸爸,只是看完后要记得强化一下。
目光追物在机构里也会训练,最常用的就是杯下寻物。不过我认为强度不够,对他进行了“把五颜六色的小球放到桶里”的训练,具体详见前文《自然教法方法五:两眼看天,走路不观察周边情况的训练》
    按目光指令取物,是RDI里的内容,不发语言指令,只用无意义的声音提示李宝宝注意老师的目光,然后取物,这是一个在课堂、在家里都要同时进行的训练,每天两节个训课的强度是不够的,更何况老师还要教他其它的内容。
读懂目光的含义老师也会教,但要主要由我们来训练了,李宝宝这时的程度较好,已不需要专门正儿八经地坐下来训练这个项目了,在这之前,李宝宝要读懂我们声音的含义、表情的含义,最后才是目光的含义。其实目光的含义在生活用始终会用到,例如我们生气时的眼光和高兴时的目光是不一样的,但那时李宝宝只会注意到表情与声音,不会注意到目光,因此在生气或赞扬的时候,我就会淡化声音与表情,强化目光,让李宝宝感受其中的含义。
说实话,我在这方面也是比较迟钝的,上高一时别人如果只是瞪我一眼,没有配合表情或声音,我基本上是没有感觉的。有鉴于此,我才认为李宝宝必须进行这项训练。
最后一项我认为要实现与李宝宝的目光交流,现在还做不到,李宝宝还不会用目光与我们交流。何时成功了,我再补上一帖吧





自然教法二十九:识字的训练

李宝宝在四岁半的时候,在训练机构跟老师学认字。他的能力还是很强的,半个小时可以认7~10个字,而根据那位老师说,幼儿园正常孩子也只能认5~7个字,那位老师原来是一位幼儿园的老师。
不过李宝宝所认的字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用处,因这他基本上不会用。在那个时候,李宝宝基本上没有主动语言,他背下了很多字,但未能对他的当时的语言有太多的帮助。
不过即使是这样,李宝宝所背下的字,在他的主动语言发展起来后,还是有相当的帮助的,这就好象一个人身负内功,但不会运用一样。一旦得到明师指点,便可成为武林高手。
因此,我认为,自闭症宝宝的识字训练,是不太适合采用正常宝宝从“人、口、手”开始的,因为正常宝宝语言很非富,他所认的这些字都是已有语言的文字,因而运用是自然而然的。
我对李宝宝的识字训练是从句子开始的。其实严格来说,我在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他进行“识字”训练了,例如我教他读动物百科。
只是我后来回想,对自闭宝宝而言,他所认识的字如果不能运的话,只是一种机械记忆,对这样的宝宝而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例如有段时间我教李宝宝背千字文,他可以背下三百多字,而且可以看着字来读,把字分开他也可以认识大部分,但后来我终止了这种训练。
因为我发现,背千字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李宝宝的刻板行为,回到家里,我想训练李宝宝新的内容时,李宝宝就会过来抱住我,抓住我的头晃来晃去,对我说:“背千字文”。
因此,我决定通过教李宝宝用得着的句子来教李宝宝识字。
因此,我认为,自闭症宝宝的识字训练,是不太适合采用正常宝宝从“人、口、手”开始的,因为正常宝宝语言很非富,他所认的这些字都是已有语言的文字,因而运用是自然而然的。
对自闭宝宝而言,学以致用尤为重要。
我改变了教李宝宝认字的方法,从李宝宝认识的句子开始。其实严格来说,我在李宝宝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他进行“识字”训练了,例如我教他读动物百科。
我后来回想,对自闭宝宝而言,他所认识的字如果不能运用的话,只是一种机械记忆,对这样的宝宝而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识字。例如有段时间我教李宝宝背千字文,他可以背下三百多字,而且可以看着字来读,把字分开他也可以认识大部分,但后来我终止了这种训练。
因为我发现,背千字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李宝宝的刻板行为,回到家里,我想训练李宝宝新的内容时,李宝宝就会过来抱住我,抓住我的头晃来晃去,对我说:“背千字文”。
因此,我决定通过教李宝宝用得着的句子来教李宝宝识字。
这样的识字训练我是在电脑上用幻灯片来完成的,一般我会配上图片。
我是这样做的:

喜欢
妈妈
我将以上的单词做成三张幻灯片,配上图片(喜欢就用心来代替),教李宝宝认。实在不能配图的,就不要配图了。不配图的字,李宝宝理解起来会难些,重复多几次就好了.
李宝宝认识后,我出示第四张幻灯片,这次是没有图片的:
我喜欢妈妈。
我要求李宝宝读出这句话。刚开始时有点不习惯,因为这是没有图片的。
但在辅助之下,李宝宝很快就习惯了这种教法。
然后我教其它的内容,一般是在这个句子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我教他认“爸爸”两个字,然后要求他读“我喜欢爸爸”的句子,然后教他“和”字,要求他读“我喜欢爸爸和妈妈”的句子。
这里的“和”字是难点,这个字没法配图,每次读到这个字时都要我提示,大约经过至少五次后,李宝宝才不需要提示。
这时教他认字,我一般都是从他最感兴趣的东西开始。例如我会教他“火车”两个字,然后要他读“我喜欢火车”,然后在火车的主题上扩展“火车有好多种,有货物列车,有旅客列车,火车跑得快,火车拉得多”等等。
这样训练的结果是,妈妈带李宝宝去坐火车,李宝宝在火车上看到货物列车和旅客列车时,就会说出“火车有好多种,有货物列车,有旅客列车,火车跑得快,火车拉得多”的话来,虽然还是有点不自然,但至少,李宝宝可以在不用父母提示的情况下自行运用学过的语言了。
从此之后,我总是把生活的需要用的话编成句子来教李宝宝认字,或是把李宝宝经历过的事情编成故事,来教李宝宝认字。
这就是我教李宝宝认字的方法,其它家长如有不同方法,希望不吝赐教,让们共同进步.




自然教法三十:李宝宝的音乐训练
我认为,大部分自闭宝宝的思维方式之一是不会转弯,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的,就如同我们生活中有些缺心眼的人一样。我不知道其它的宝宝是怎样,反正李宝宝是很明显的。例如前所说的一一对应的思维方式。
只是,自闭宝宝的缺心眼是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才会出现很多让别人不理解的行为,例如只用红色的杯子,到时间就主动去吃药,走路只走固定线路等。
当然,以上举例的行为不是李宝宝的,归类是我胡闹的,不妥之处,请指正。
但李宝宝还是有一些以上痕迹的,简单的就如骑自行车,刚开始只向逆时针骑,需要专门干预他才会顺时针.复杂的就很多了,例如他以为加了“不”字的就是否定,所以你问他:“你是害怕吃药还是不害怕吃药?”,他会回答“不害怕吃药”。这个训练直到去青岛前我都还没有完全解决,等李宝宝回来如果还是没解决,我只好继续进行直到解决的哪一天。
我认为,音乐是可以让思维变得会转弯的方法之一,可以解决李宝宝的直性思维。
当然,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想,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的。
我觉得,音乐需要用心去体会,而学习音乐的过程,更是一个将音符、声音、节奏、手、眼、朵结合在一起的活动,比特教教材中的那些手眼协调的训练要求会高很多,学了应是有益无害,因此,我让他学习音乐。
需要说明的是,我让他学音乐的目的,并不是让他成为音乐家,这一点在后面会有说明。
只是所有的特教书上都找不到教音乐的教案,也没有教材,没办法,只好自行摸索。
而我也不会音乐,是属于五音不全的哪种,跳舞时连节拍教找不到,要教李宝宝,实在是太过不负责任。
因此,我找了一个老师来教他。那个老师是音乐专业毕业的,在机构时候是上感统课,没有人注意到他其实是音乐专业的。我发现了他的这个专长后,与他沟通,给他加李宝宝的音乐个训课,当然是要付费的。之前的集体音乐课,我的感觉是听听可以,要想从中学到什么,以我们的孩子能力而言,是不太可能的。就算是正常孩子,如果只上音乐大课,想成为一个有音乐专长的人,可能性也是相当小的。
因此,要想让李宝宝具有音乐方面的专长,我的看法是必须进行一对一的音乐个训训练。
刚开始这个老师也不知道怎样教,我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后,我给这个老师的建议是从节奏开始教。
于是放学后,这个老师就和李宝宝一起打拍子,老师放一段音乐,然后拿着李宝宝的手来和着音乐打拍子,这可是一种手耳协调的活,还真不好把握。李宝宝需要专心去听音乐,而且这种节奏的事,是难以解说的,画图说不清楚。
真是难为这位老师了。刚开始的时候难免进度缓慢,好在有我们的鼓励与赞扬,老师还是觉得自已的劳动得到了认可。
教打拍子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先是选一段节拍明显的音乐,手把手的教,然后是与宝宝面对面,让他跟着老师打,错的时候老师会提高声音提示。
基本上是几节课下来,李宝宝听到学过的曲子,都可以正确地打拍子了。
这时,老师显示出了他的专业水平,他让李宝宝跟着他用不同的方式打节拍:大象爬、小鸭子、小狗、走路等,目的是让李宝宝体会到音乐与生活的融合性。
学会了节奏,训练要升级了,机构里没有钢琴,我就用电子琴来替代。
这也是一个需要突破的难点。因为这时李宝宝还很喜欢乱玩电子琴,总是要弄出一些怪声出来,因此李宝宝在学习指法的时候,手是不老实的,总是想去动播放音乐的键,注意力很不集中。
这时候是需要一些强制的。要拿着他的手指去弹。而且他的手指很不灵活,也没有力,老师每弹几个音都要穿插一些手指操的内容,而我在家里,也要专门配合进行手指操的训练。
还好是特教老师在教,如果是普教老师,可能宁可不收这个学生了。
这样的训练持续了二个月,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需要很注意区分两个不同的指令:
纠正性指令(弹错了,再弹一次)和重复性指令(弹得好,再来一次)。
因为弹琴是一种需要大量练习的技能,不象ABA,一般连续做对五次后就通过了,不用再重复,但弹琴显然不能受此限制,因此,这两种指令的区分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很关键了。
二个月后,我们带李宝宝去接受普教老师的钢琴课。
还好,李宝宝除了不爱说话外,可以配合老师上课,刚开始时是每五分钟走神一次,到后来可以一节课集中注意力,老师夸他进步大。不过在和这个老师上课时,我们是把李宝宝的基本情况跟老师做了一个简单说明。
后来为了方便教学,我们在家附近找了一个老师给他上课。这次没有说明情况,老师上课发现他不爱说话,不唱谱,甚至不看谱,全靠背可以将一首小曲背下来。感觉他与其它的小朋友有点不一样,以为这是他的学习方式。
老师说,李宝宝还是很好教的,比那些学了一年的小朋友还好教。
李宝宝在这方面有一点点天份,他对音阶还是比较敏感,他听到的一些音,虽然不知道谱,也可以在钢琴上弹出来。例如《小星星》,是老师没教过的,但他还是可以自已在钢琴上弹出来。这一点我是绝对做不到的,就算是有老师教,我可能都学不来。
会弹琴,让李宝宝多了一个表现的机会,这对他的社交会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小朋友来我们家时,我们可以叫李宝宝表演弹琴,虽然都是一些小曲,但还是震住了那些小朋友。因为那些小朋友只会乱弹一通。亲戚来时,我们就可以要求李宝宝弹琴,弹完后我们鼓掌。几次下来,李宝宝就会等掌声了,没有掌声的时候会回头看我们,讨掌声。
去青岛后,李宝宝的钢琴基本上停了下来,回来后要继续。
其实,教李宝宝弹琴,能到什么水平是次要的,我的想法只是,等到有一天如果我们需要将李宝宝托付给别人的时候,可以留给他一台钢琴,他无聊的时候,可以有一个寄托,不至于采用一些别人无法接受的方法来打发时光。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爱好,也不能随便出门,我的日子怎样过?可以坚持一年?两年?还是三年?我想只会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疯掉。
其实这就是我们的孩子的实际生活,在我们离开后,他们还要在这样的状态下生活二十年,他们又怎样渡过?
因此,我觉得,要给孩子一个爱好,让这个爱好来陪他渡过往后的时光。这种爱好,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不影响别人。
2.      一个人就可以完成。
3.      不需要太高的费用。
4.      不需要太多的空间。
5.      就算是长时间进行也不会对身体有太大的影响。

这样的活动,其实选择的范围是很小了,大约只有以下几种:
棋牌(和电脑玩)
乐器
书法
绘画
看书

看书是最好的选择,不过大多数自闭宝宝可能难以做到,因此我为李宝宝选择了钢琴。

但愿我的这种想法是多余的。





自然教法三十一:刻板行为的干预:总是将滑板推来推去的干预
李宝宝有两个严重的刻板行为,一个是转轮子,一个就是推滑板,推车,反正可以推的东西他就喜欢推,包括推拉门和窗。
转轮子还好办,别人家里很少这些东西,有的话对别人的影响也不大,但推东西就不好办了,他到处都可以找到玩具,活动范围大,而且容易弄坏别人的门窗,还会发出比较大的声音,影响别人谈话。
这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了。
解决这个问题,我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现在李宝宝已不会去推别人的门窗,但推还是很喜欢推玩具火车,还好已不会打扰到别人。
刚开始的时候我是将他的行为复杂化。在他的认知能力还很低的时候,要还应他不要这样玩,是行不通的。
我在他推滑板的时候和他玩过关的游戏。
我在他必经的路上,设置一个关卡,也就是用一个大龙球,有规律地左右滚动,李宝宝必须观察大龙球的运动,然后在合适的时机穿过去而不会被大龙球挡住。
刚开始的时候需要配和声音:“来了来了来了,注意注意注意”,后来就只需要滚动大龙球,慢慢地加快速度,缩小关口的宽度。
其实这也是让李宝宝练习观察周边的环境,学会参照的一个活动。
李宝宝在顺利通过后,表现出高兴的样子。
还有一个活动就是红绿灯的游戏,训练机构也会教,只是很多孩子在一起做,强度不够,变化也不够多(因为孩子多,变化过多会不适合)。
(搬新家了,发个帖吧,让我们继续交流,共同进步)
于是我单独将这个游戏拿出来和他单独玩。当然我不会刻意去找他玩,每次都是在他开始玩推滑板的时候我来加入。
刚开始是红灯停,绿灯行。
然后是红灯停五秒,爸爸数。
再后是红灯停五秒,李宝宝数。
再后是红灯停任意秒,李宝宝数。一般都控制在20秒以内。
然后妈妈可以参与,除了红灯停外,增加了在站台等火车,火车开到妈妈哪里时妈妈招手,火车就要停下来,与妈妈完成一个简单的对话:“火车开到哪里?”
李宝宝回答:“开到广州”,妈妈说:“我不去广州”,火车又继续开。
下次,妈妈就要去广州了,于是上车和李宝宝一起走。
当然对话的内容还可以变化,一般都控制在李宝宝可以完成的范围之内。
针对当时李宝宝的呼叫反应仅限于上课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在课堂上叫他:“李宝宝”,他才回答,下课之后他就不回答了。他以为,这只是上课的一个程序,不明白这是一种交流。
但这时跟他解释是没有用的,我要让他明白,课外叫他,他也必须回答。
因此在他推滑板时,我会故意叫他:“李宝宝”,这时他如果不回答,我就把他的滑板按住,辅助他直到他回答了才让他继续。
……
就这样不断地丰富他从事这种活动的内容,最后变成一种角色游戏。
然后的事你们都知道了,我用滑轮游戏和自行车将李宝宝的这个爱好替换掉了,当然最终的解决,还和他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有关,当他很想进行这个活动,而我们又不允许的话,他还是可以控制住不去玩的。所以现在他看到推拉门,一般都不会去玩了。



自然教法三十一: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正常孩子玩在一起
李宝宝的交往能力即使是与自闭宝宝比较,也是较差的。但他和爸爸妈妈却可以玩到一起,有很强的依恋情感。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感觉可能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      能力不够,听不懂别人说的话,理解不了别人的游戏规则,因而逃避。就好象我们读书的时候,如果有一门课很差,听不懂老师讲什么,上这门课的时候要么不想听,要么就想逃学的心理是一样。这一点可以得到证实。李宝宝在刚开始接受感统训练的时候是不愿意和老师互动的,经过大约两周时间,我想他大约听懂了老师的话,理解了老师的规则,开始乐意和老师配合。
2.      没有安全感。由于自闭宝宝天生害怕目光对视,爸爸妈妈这么熟了,都还要训练很长时间才可以对视,对陌生人而言,就更加不敢了。而正常宝宝在交流的过程中,都是会有相当部分的目光交流的。特别是小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
3.      交往过程中被欺负,但又不知道如何反抗,惹不起还躲不起啊?李宝宝到别人家玩的时候就有被小朋友打得哇哇大哭的经历。
4.      不懂规则,乱动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别人赶出来。李宝宝很喜欢去四楼,因为在哪里没有受到任何批评,那家家长还会满足他的要求,例如会开电脑让他看飞机,而不喜欢去七楼,他在哪里有被人推出门外然后关上门的经历。顺便提一句,四楼是我的同事,因而比较包容,虽然他不知道李宝宝的问题。七楼是另外一个公司的。
5.      感觉与别人交往还不如玩轮子有趣,就好象现在的宅男宅女。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认为,要想让李宝宝学会交往,走出去之前,要先请进来。因为这是李宝宝的主场,他会感到安全一些,其它的小朋友也不敢太放肆。
其实请进来是比较简单的,其它的小朋友来这里玩,不要过多地要求他们就可以了,如果这也限制,那也限制,小朋友没多久就不来了。当然还要准备一些玩具。然后再有一些吃的,过不了多久,小朋友就会全部跑到家里来了,而且还会在门口等李宝宝回来。
当然,只是简单地请进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进行精心准备。这就需要我们事先设计好一些李宝宝可以玩的游戏,然后组织其它小朋友一起参加。这里面有几个我们设计的游戏,明天再一个个写吧。


自然教法三十二:和正常孩子一起玩的游戏(1):开始接受小朋友的身体接触.
说句实话,每次我在帖子上看到那些爸爸妈妈直接将宝宝带出去和其他小朋友玩就可以取得很大进步的案例,我都很羡慕,那些宝宝的程度应比李宝宝好很多。有一次,还在李宝宝两岁多的时候,李宝宝的妈妈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来跟他玩,还开了一个早教班,每到周六周日,按早教的课程来教李宝宝和其它的小朋友做游戏,但也没有取得太多的效果。当时李宝宝别说参与,就连坐都坐不住。李宝宝的妈妈空有一身的幼教理论,近10年的教学经验,但却拿李宝宝一点办法也没有。直到看了特教老师上的课,才明白,普教和特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领域。
因此,在走出去之前,我要做的是请进来。
李宝宝有一个问题,他不愿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等熟悉的人之外的人有身体接触,在上课的时候可以和小朋友拉拉手,但到了自然环境,他不愿意.例如他不会去抱或摸小宝宝.四楼有一个小宝宝,刚会走路,我们每次下去都会要求李宝宝去抱或背一下小宝宝,但他总是不愿意,只有在我们强行把小宝宝放到他身上,他才装模作样地抱一下,但明显是应付,碰一下就作罢. 小朋友刚来我们家时,他的做法是躲到房间里去玩他的火车.
因此我的第一个游戏是捉鱼游戏。这个游戏由大人主导,李宝宝和其它的小朋友一起参加,主要是解决一个初步的身体接触的问题和简单地参与游戏的能力,只是李宝宝在参加的过程中没有正常宝宝的那种兴奋。
我的做法是在一个大房间里,小朋友做鱼,由我来捉,捉住一个小朋友,就把他放在地上,盖上一个枕头,用手压住:“煮鱼了”,模仿水开的声音,说:“加油、加盐”,然后问被捉住的小朋友:“熟了没有?”,小朋友回答:“熟了”,就叫其它的小朋友来吃,如果小朋友回答:“没熟”,就继续加火,加水来煮。
其它的小朋友也可以过来煮这个小朋友。
要记得捉李宝宝,然后让其它的小朋友来煮他。一般是我先煮一下,然后其它的小朋友来煮.刚开始李宝宝有点抗拒这种接触,但有被我压住,不能起来,也就慢慢地接受了这种接触.后来,在被煮的时候,李宝宝也会回答:“熟了”或“没熟”,每次当他回答“没熟”时,我会说:“这条鱼太大了,要煮久一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李宝宝去煮别人,然后问:“熟了没有?”
在这个过程的,李宝宝开始是不想参与的,但在被煮几次之后,也会回答:“还没熟”了,是想被煮久一点,在煮别人的时候,也会学我的语言:“加油、加盐、加水、加大火”等,还会问:“熟了没有”
在李宝宝会煮别人的时候,身体接触问题已基本解决,至少在一起参加游戏的几个小朋间是这样.
只是在进行这个游戏的时候,李宝宝始终表现不出象其它小朋友那种等待被捉的兴奋,还是漫不经心地坐在一边玩玩具,直被捉住后在我的问话下才回答,后来好了一些,可以去煮别人,但也是在我的要求下进行的,他不会很兴奋地主动去煮别人。也不会在煮熟的时候,象其他小朋友一样兴奋地去吃。当我捉住一个小朋友,然后问:“谁来煮?”时,李宝宝不会主动申请,但其它小朋友就会兴奋地回应:“我来煮”
这样的游戏,正常宝宝也喜欢参加,而且规则简单,不需要复杂的合作,李宝宝还是可以适应得了。只是让小朋友自行捉鱼时,却进行得不顺利,被捉住的小朋友不愿意配合。
本来我想发展到让别人去捉李宝宝或让李宝宝去捉别人的,看到这个局面只好作罢。
我得出结论,李宝宝的交往能力与欲望都很差,很可能在自闭宝宝中也是较差的,他的高功能,没有体现在这个方面。
这样的活动,解决了李宝宝不愿意触摸其它小朋,也不愿意被其它小朋友触摸的问题.李宝宝直到5岁,都不喜欢毛绒玩具,只玩那些硬材质的东西.三岁多时去深圳每洋世界,看到一个人扮的大企鹅,其它只朋友兴奋地去摸与抱,李宝宝在我们的鼓励与示范之下,只敢去摸一下尾巴.
这个游戏进行了一周,小朋友兴趣不减,但我们要换其它的内容了。
发表: 2009-03-21 15:17:53 第226楼

和正常小朋友一起游戏,李宝宝要经历以下的训练,先写个提纲,以免忘记:
1.适应和小朋友的身体接触(已写)
2.跟上小朋友的节奏
3.在小朋友当有拥有一定的地位
4.参与小朋友的游戏(能力未到)
5.发起游戏,邀请小朋友参加(能力未到)
具体内容整理后再放上来吧,期望有类似案例的家长一起放上来分享
期望家长能分享李宝宝能力未到而自已宝宝已具备这个能力的案例.也期望家长对我设定的这个阶梯进行修改与补充.李宝宝只能勉力进入第三阶梯.后面的阶梯是我想象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8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