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易春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3-10-6 14:19:17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易老师:您好!

    我儿子特别缠人,奶奶在缠奶奶,妈妈在缠妈妈,都不在,缠姥姥,是正常的依恋吗,怎样改善这种状况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03-10-6 17:35:18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回复LLFQ:

你能确定你的儿子是自闭?能缠着人的孩子我估计多半不能诊断成自闭,自闭的孩子是谁都不理的,目光游离,不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我觉得在这个论坛上的家长好多孩子都不是真正的自闭,错误的判断有时是会带来伤害的。

小孩子特别缠人可能是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每个小孩的个性特征不同,因此需要的关注也不同。能缠着人是件好事情,不理你才麻烦呢,但是你还是要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让小孩觉得不安的事情。

因为你给的信息太少,所以我都是凭着猜测和经验在写,不一定能准确地和你的情况对号入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3-10-6 23:31:21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易老师,我带孩子在北京六院和南京脑科医院都做过测试,同样的填写ABC量表,大夫根据所填量表做出诊断.我知道他是怕我们都走了所以缠人,但是我想六岁的孩子不应该有这种不安.孩子记忆力很好,基本上去一次的路就能记住,好多汉字,看一遍告诉念什么就能记住,但他不合群,不会和小朋友玩,语言上也落后于同龄孩子,许多抽象语言不理解,喜欢做捉迷藏的游戏,但仅在这时目光对视最好,另外动手能力也很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03-10-8 13:28:01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回复LLFQ:

我不太清楚关于量表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应该量表是做为一个筛选工具,而不是做为确诊依据。大多数精神卫生方面的疾病的确诊是依靠病史,而不是量表。当然你去的两个地方都可以说是权威机构了。

为什么6岁的孩子就不应该有不安,如果他从小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长大了还是会有这个问题的。不安全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问题就自动消失。

我不知道你的家庭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他为什么怕你们走了,谁在这么吓唬他,是不是你们的教育模式中有需要检讨的。

还有你说他和奶奶,妈妈,姥姥的关系,在他的生活中会不会进入的人太多了,他得到信息也是有问题,太多,太复杂了,是他处理不了的。

我只是在猜,我反复强调,这不是在咨询,我更多的只是促使你能反思一些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3-10-8 14:23:39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谢谢易老师,我会从教育方式入手去反省反省的。和同龄的孩子相比,小宇是存在许多问题,小宇小的时侯,我们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我们上班较忙,他大多数时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经常是在家玩儿或去公园、逛街等,和小朋友接触很少,他不爱和小朋友玩儿,都说上了幼儿园就好了,但在幼儿园没有什么改善,并且不会跟随老师做操和做游戏。我记得他小的时侯老爱缠得不让我上班,有时奶奶就说,让他哭一会儿就好了,小孩总是哭大的,好多次我都没办法,由他哭着去上班了,我不知道这对他幼小的心灵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他现在是一家训练机构学习,离家很远,奶奶在那儿照顾他一个月,因家里有事,不得不换成姥姥,姥姥去了后,他就怕奶奶回去,嘴里一直说“奶奶不回去”,等奶奶走了,哭了一会儿不哭了,现在看的姥姥又和奶奶一样,上课的时侯,必须在教室门口等他,其他时间几乎一会儿都不让离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8 23:42:56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退缩----一种儿童的社会功能障碍

易春丽(发表于女性月刊,妈妈宝宝版,哪年哪期忘了)

社会化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乐于人际交往并从中获益,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仅使自身得到满足也使社会受益。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社会化过程的延迟或停止,将可能导致儿童正常社会化进程的失败,进而导致一些精神障碍的产生。

退缩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又称为回避性社会功能障碍,在幼儿园和小学中有这种问题的儿童并不少见。其基本特征包括:对与陌生人的接触或交往表现为一贯的过度的回避,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且过分胆小怕事。这样的儿童尽管渴望参与到小伙伴的活动之中但却退缩不前,他/她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性,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虽然语言发育正常但表述不清晰。

相关的特征还有:当这些孩子在成人的压力下进行社会交往或走入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会引发其强烈的焦虑,孩子在这时总爱哭哭啼啼的;他们对父母非常的依赖,在外人面前拘束,对自身评价消极,对自己在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表现经常采取自责的态度;为了补偿自卑,他们在幻想中象超人一样克服这些问题,他们幻想出玩伴以填补其孤独的生活。

如果要作出诊断,孩子的年龄要大于2.5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轻度障碍的儿童可以和少数几个朋友相处良好,但避免更大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家庭和学校他们的适应能力都没有受到损害。中度障碍的儿童参与学校的活动有困难,和同龄人更加疏远。重度障碍的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与同龄人相处以及在学校的适应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虽然这样的儿童有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但却极力回避。

儿童产生退缩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首先,这样的儿童很可能有一个和其人格特征相似的父母,这种相似不排除有生物遗传的作用,另外儿童获得这种相似靠的是模仿,模仿是儿童成长历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他们根据父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害羞和拘束的人,而父母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塑造起到了强化作用。

其次,实行计划生育后许多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了过分保护和过分控制的态度,这也导致了儿童退缩行为的产生。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包办代替,结果剥夺了孩子面对挫折的机会,一旦孩子进入社会,和同龄孩子接触,就会有矛盾,他们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遇到问题马上就退回到原有的温室环境中舔舐伤口。被保护惯了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习惯了,家庭中的行为模式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外面的世界也是以他们为中心的,可是不久他们就会发现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种落差对儿童的心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因压力过大而退缩。

第三,有些家庭本身存在一些矛盾,而孩子就成了替罪羊,经常是父母发泄的出气筒。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断地受到指责和贬低,他们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很难获得安全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儿童不敢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在孩子眼中家庭都是一片黑暗,他们怎么能推演出外面的世界是光明的呢,他们不愿走出去,宁愿龟缩到一角,尽量少受伤害。

无论原因为何,其结果都是相似的,儿童无法开发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而与其连带产生的是自信心不足、孤独感和抑郁。如果父母拒绝作出改变,那么这种行为模式就很难被打破,也只有当孩子有机会获得某种程度的独立,并且在家庭以外的生活有了某些实质性的变化,问题才会开始解决。

当儿童出现这种心理问题时,最佳的应对方法就是找专家进行咨询。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盲目处理,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通常对这类儿童可以采取个别心理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临床效果很好。

个别治疗就是通过鼓励儿童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对于各种适宜的行为通过给予表扬来进行正性强化。家庭治疗的重点是帮助儿童从不良的家庭模式中摆脱出来,家庭不再支持不成熟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理解和关注,特别是孩子遇到过去曾引发焦虑的环境更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多花些时间参加课外活动,与同龄孩子多接触,避免过多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减少批评和指责,更多的欣赏孩子的勇气和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可以着重培育孩子一些技能的发展,看看孩子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就帮助其在这方面创造有力的条件。如果孩子喜欢游泳,可以鼓励他/她参加游泳训练班;如果孩子喜欢下棋,可以送孩子去棋社等等。这样孩子有机会多和爱好相同的小朋友接触,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减少沟通所带来的焦虑:另外在某一领域竞争力的提高会使儿童的自信心增强。但必须强调的是,目前很多父母强迫孩子上各种名目的课外班,其实那并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而是父母希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如果父母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有此动机,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改观。对于技能的培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改变将是缓慢的,父母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切忌操之过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3-10-29 10:55:05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参加兴趣活动,谈何容易!我给孩子在少年宫报了个工艺美术班,少年宫的活动点就在院里,工艺美术班就5个孩子,觉晓的美术作业相当不错。基于上述条件才给他报的这个班。带他去报名,老师没觉得他有多么不好,甚至是我强调他是孤独症,不怎么理人也不大会听课,老师依然从孩子的表面看不出什么,只以为比别人智力差点慢点,把觉晓在家的作业拿给她看还说很不错。就这样,上了一节课就被人退了回来。老师是真没见过这样的孩子,老师说:他怎么拿我们当透明人?老师说大家都是交钱来的,每节课都得有成果,没有办法只管他一个人,否则家长不愿意。我说熟悉后他是能听的,老师说一周才上一节课,什么时候能熟悉呢?想来也是,此既然不是义务教育范畴,别的家长有意见岂可不顾?所以只好依老师的要求退了,其实老师也真的没有什么错。我们参加这样的兴趣班是有困难的,请到家里来一对一教倒是没问题,可这又不是我们要的,都是一对一,我们自己教就行了,我们要的是集体的互动,可这又是人家很难给你的。义务教育还可以去和人家打官司,这种课外的兴趣教育和谁达官司去?!



宋宇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宋宇 重新编辑於 2003/10/29  10:57:28</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3-10-29 21:53:16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谢谢易老师发的“退缩”的帖子,我会好好研究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4-1-13 15:12:31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害怕什么



  《妈咪宝贝》





  健康新知



  不同年龄的孩子怕什么?



  害怕或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反应,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时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奇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熟悉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9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这些熟悉的人,可以是同龄人或兄弟姐妹)、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里有底。



  *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未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讲,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并在4-6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黑暗,晚上不敢关灯睡觉,不敢单独在房间中睡觉。因此,父母尽量在睡觉前陪陪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或答应他们可以开灯睡一段时间。有些孩子特别害怕家中进强盗,在回家后会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撩开床单看床下是否藏有坏人。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情,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对于其它恐惧可以等待,时间会解决这些问题。



  *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直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虑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伤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恐惧



 年龄 年龄恐惧的来源

0-6月 大的噪音 失去支持

6-9月 陌生人 新奇的刺激\(面具\) 高度  

12-24月 分离  

2岁 听觉的刺激\(火车,雷鸣\) 想像中的东西

3岁 强盗 空间上的刺激\(巨大的正在逼近的物体\) 视觉上的刺激\(面具\) 动物 黑暗  

4岁 独处 强盗 听觉上的刺激\(警笛声\) 黑暗 野生动物 父母在晚上离开家 视觉刺激 具体的刺激\(损伤,跌倒,狗\)  

5岁 黑暗 听觉刺激\(难听的声音\) 鬼、女巫 有人在床下

6岁 自然灾害\(火灾、洪水、地震\) 失败和批评 小的损伤

7-10岁 危险\(走丢了、强盗\) 死亡 上医院







  编译/易春丽

  -(编辑:赵京文)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方静 重新编辑於 2004/01/13  16:15:25</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9 23:17:52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恒心发表</b>。



情感依恋的成绩单



小姐姐是过年前离开的,不是休小假,不是去旅行,而是与我们的缘份画上了或许是永远的休止符。



对于兔仔因为小姐姐的离开可能产生的不适应以及失落感,事实上我们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远在几个月前,我和小姐姐已经常常情不自禁,试探地向他预告。尤其是小姐姐,常常将兔仔搂在怀里,深情地望着小脸蛋问:「姐姐离开了,你会想念姐姐吗?」,几乎每一次,兔仔的回答都是:「我一定会的!」。头几回,兔仔甚至红着眼睛,紧张地追问:「姐姐要去哪里?」,我们说:「姐姐回乡下跟大哥哥结婚了」,他会再问:「姐姐结婚了,还会不会回来陪我睡觉?」



曲终人散时,总是伤感的。对于我更是。



兔仔自从六个月起已经和小姐姐结下了深厚的缘份,姐姐一把屎一把尿地哄着他爱着他,甚至比我这个做母亲的更像母亲,整整四年四个月啊,一千六百个朝夕,特别是在那无情的宣告之后,小姐姐陪着我们母子走过的风雨岁月,以及给予我在精神上和实质上数不清的帮助,在于我,小姐姐已经不是单纯雇请的人而是我和兔仔的贵人,在于兔仔,我甚至觉得他爱小姐姐胜过爱妈咪。



兔仔对于小姐姐的依恋情绪,虽常常勾起我们伤感,却同时叫我们觉得欣慰。捧着兔仔的感情,面对着他的眼泪,我们倒像捧着的是一张叫做情感依恋的成绩单,我们的感觉是,兔仔刚刚及格,虽不算太高分,庆幸不是鸭蛋。



距离小姐姐的离别还有一个多月,有时我们心血来潮逗他:「姐姐明天回乡下罗!」,他会立刻跳起来,结结巴巴地发难:「你骗人!你不是说、你不是说姐姐还要一个月才回去吗?」



或许是预告的次数太频了,渐渐地,兔仔不哭也不追问了,只是仍然承诺着一定会想念姐姐,面对他愈来愈显得平静无所谓,小姐姐跟我反倒急了起来,开始想方设法挑逗他的感情: 「姐姐结婚了,就要陪大哥哥了,再也不回来陪你了!」,如果他还不急,我们就会再加一句:「你好可怜哦!」,再不急,我们甚至撇嘴说:「糟糕了,姐姐不爱你,爱别人了!」,任凭他再没神经,听到这句话,通常他就会哭起来:「爸爸,妈咪说,姐姐不爱我,要爱别人了!」



当小姐姐真正离开的那天,除了依依不舍,我们都有点紧张,不知道兔仔的反应会是怎样?



那天早上,兔仔醒得特别晚,当小姐姐还差30分钟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们轻轻地唤醒了他,因为小姐姐坚持要再餵兔仔吃一次早餐,同时她还有些话要叮嘱兔仔,虽然那些话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实际上都已经交代过无数遍。总之,她不愿悄然地走。



我知道孩子的感情很难对齐大人的深刻,他们的天真让痛苦变浅变短。当小姐姐搂着兔仔话别,兔仔如我所愿地哭了,但只是轻轻地,而且只有一下下。我仍然告诉自己:「好过无动于衷」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阿Q了?两个月过去了,兔仔从没有一次主动问起我关于小姐姐的任何事,几次小姐姐打电话来,我甚至从兔仔脸上看不到喜悦的表情,连和姐姐讲电话都像在应付,几句草草的话就想拍拍屁股走人。电话里小姐姐问他想不想念姐姐,只见他带着哭腔,装模做样:「我好想念姐姐哦!」,可惜表情却像在演戏,明显的言不由衷。



我看着这个愈见俊俏的儿子,回想着他和小姐姐在客厅和饭厅之间奔跑追逐,玩得屋顶险些掀掉,非得我八字站开,双手叉腰喝令停止;晚上睡觉前,他整个人爬到小姐姐身上,像汉堡包的两片上下相向的面包,兔仔说,他喜欢这样跟小姐姐聊天。姐姐不依,说噁心死了,小兔仔被推下来又爬上去,这样上上下下不知道多少次,直到完全征服姐姐。因为两张脸贴得太近,好几次,兔仔的口水直楞楞往姐姐脸上掉,姐姐尖叫着笑着求饶,兔仔则哈哈大笑,嘴里说对不起,可依然赖着不肯起来。差了18岁的一对姐弟,就是常常这样闹着笑着。而这一切,彷佛就在昨天、、、。兔仔怎么可以不想念姐姐呢?怎么会呢?



对于兔仔的冷淡,我感到失望,但当我反问自己,小姐姐离开之后,我自己是否经常想念她?答案也是否定的。



忽然迷惑起来。



当一个人的周遭已经充满了太多事务和别的重要情感,我们很自然不会去执著于想念一个人,除非这个人的关系与我们很特别,是我们的亲人或被我们视做亲人。或许是兔仔已经懂得关系的亲疏?也或许虽然小姐姐离开了他,可爸爸妈妈仍在他的身边,妈咪也是笑闹叫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既做母子又做朋友,因而让他没有想念小姐姐的需求?



小姐姐曾说,她最担心的,是兔仔不想她,甚至忘了她,毕竟兔仔记录了她四年的付出和岁月。特别是兔仔的不想念,并不是轻骂一句” 小没良心的” 就完了,可能还意味着什么不寻常的,这才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



哎,兔仔的这张情感依恋成绩单,我倒是不知道该给他打几分了



<img src="images/icon_smile_sad.gif" border=0>



恒心



兔仔我的爰--一个象自闭症又不象自闭症的男孩 1999年4月生<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好久没有在网上写东西了,今天看到恒心的帖子,很有感触,有些处理方式父母是要极为注意的。

恒心,如果要给你儿子打分,我觉得他的反应很正常。如果给你和姐姐打分,我觉得你们的处理方法是有问题的。

姐姐要走,你们提前给他做心理准备是对的,但是过程中兔仔是有受伤的,而这些伤口是不应该出现的。

分离总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有情感的依恋,则更为严重。但是在处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你要不断保证既使姐姐离开了,姐姐也是爱你的,是你们要用陈述句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而且你要保证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不会离开你,都会爱你。

当你们说姐姐不爱你,爱别人了,对于孩子来说就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抛弃所带来的不安全会对依恋关系的建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会让孩子对亲密的人失去基本的信任。

兔仔的反应很正常,冷漠是最好的保护,特别是对自闭的小孩,因为可以对周围的事情不关心,那就不会受伤,他会再次缩回到自己的壳里。

有部电影很好,我记不得叫什么名字,好像是爸爸为了见孩子,假扮保姆,爸爸是一个演员。在那个片子的结尾,爸爸在电视上扮演一个老妇人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他对孩子说有的父母分开了,那只是说他们彼此不再相爱了,但是他们都是爱你的。这个地方是非常值得看的。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爱的,无论是什么情况下,这都是不容质疑的。

爱是需要有确定的感觉。所以在处理这样的事情时,要不断保证,而且最好定个确定的时间让姐姐再来看他,让他知道姐姐没有消失,只是姐姐有自己的事情,但是爸爸妈妈总是在陪伴他。

希望这些理念对大家有帮助。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易春丽 重新编辑於 2004/03/19  23:20:31</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YM 该用户已被删除
31#
发表于 2004-3-20 19:57:1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04-3-23 11:37:51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DYM发表</b>。



这部片子是几年前的一部老片子,拍得很好。我的一个好友推荐我看的,那是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出生。朋友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对我说片子的结尾拍得很好,这么多年她潜意识一直认为她父母不爱她了才离婚,这种意识甚至会影响到她自己的家庭。易老师,很感谢你的文章,给自己提了醒。是否可以在占用你一些宝贵的时间提一个问题:我先生下班回来较晚,经常在儿子睡觉之后才回来。儿子这几天晚上天天在床上可怜兮兮的说想爸爸。但爸爸真得早回来了他又什么反应都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可以请教一下吗?

另外,能否多推荐几本儿童心理学的专业书给我们这些家长学习呢?非常感谢。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谢谢你提供你朋友的例子。

在临床中可以看到很多父母离异的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但是很少有你朋友这样能很明确地表述出来。

关于你儿子的表现,我以为还是属于正常范围,一般来说这没有达到安全的依恋,你小孩属于回避型的依恋模式。这样的小孩是比较难带的,他们的情感实际上是比较细腻的,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受伤,受伤后就会把自己藏起来。

要想使他们感到安全,就要让他们有稳定的感觉,比如爸爸尽量固定在什么时间回家,让孩子是可以预期的。比如爸爸每天稍微早些回家,你和孩子玩玩稍微晚点睡,尽量每天让孩子晚上都看到爸爸,如果爸爸临时回不来,要打电话和儿子请假,当然这种临时情况要尽可能少。

另外,这类小孩的启动是比较慢的,不是想爸爸,看到爸爸就能马上有反应,要有耐心等待他的反应。

我不知道有什么家长看的书,我的知识主要来自一些专业书,比如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儿童行为问题等,但是我读的书都是外文原版的,如果看不懂外文书的家长可以找些翻译的书来看。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易春丽 重新编辑於 2004/03/23  11:39:44</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YM 该用户已被删除
33#
发表于 2004-3-23 13:45: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YM 该用户已被删除
34#
发表于 2004-3-23 14:17:1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8-7 10:15:40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yhty99发表</b>。



我儿子3岁4个月,他最近有个怪毛病:看到我们吃东西(特别是他喜欢的)没先给他时,他就会生气,就连他妈妈喝水被他发现了也会生气,这是什么原因啊?怎么可以纠正?谢谢!



儿子2001年4月25日出生<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不要把什么行为都归结为问题行为,至少从你叙述的内容中我可以看到非常好的方面,如果你的孩子是自闭,那他的这些行为还是比较可取的,毕竟他在关注你们做了什么,真正的自闭是不会理会你在做些什么的,学会解读一个孩子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孩子是自闭,就把那些让我们感觉生活受到影响的行为都解读为毛病。

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你觉得不合理可以忽视,但是不要轻易惩罚孩子,否则他可能选择离你更远,你可以把他的这种行为也解读为他在要求和你亲密,虽然不是你所期待的那样,但毕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YM 该用户已被删除
36#
发表于 2004-8-7 14:39:1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4-8-10 14:08:49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易老师你好:

看了你的贴子,受了不少启发,谢谢!

我儿子出生于2001年6月27日,剖腹产,出生时情况正常。时常感觉儿子有时像个自闭儿,有时又不象,总是很困惑。在给他干预时,总感觉自己很盲目,很怕会因此而耽误他。我又生活在一个小城市,有关训练机构很少,去了觉得很不象一回事。看了你的帖子,直觉会有可能从你这里得到些有用的建议,请你一定回复,谢谢!

一、我儿子的成长史:

出生后一直由他奶奶带(中间曾请过一保姆,因他爸爸和奶奶不放心,终还是由他奶奶来带),他奶奶生性不爱说话,不爱出门,且认为孩子也不能让他多出门,因为在她生活的村子里,那些从小在外面瞎跑、顽皮的孩子现在吸毒的也有,犯事的也有,终日在家游手好闲的也有。而孩子他爸爸从小老实现在却混的还算不错(孩子奶奶总是如此认为)。而那时我们自己的工作也很忙,有空抱孩子出去走走也总招他奶奶反对,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孩子除了发烧去趟医院,基本就没出过门。在我印象中,我每次下班回家,总是奶奶抱着我儿子两人静静的做在沙发上。

孩子他奶奶很疼孩子,巴不得所有事情都包办,而且孩子跑快了怕摔着,孩子笑响了怕呛着。孩子他爸爸又特别爱干净,稍脏的东西是绝对不允许孩子动的,怕有细菌,他在家孩子一天被洗手洗脸的次数数不胜数。

在那段时间,因为一些事,我和我先生关系较僵,经常在孩子睡着时争论、吵吵。我不知道孩子那么小他有没有感觉,但我感觉他感觉到了,刚开始他总是在半夜醒来哭,后来就算在他醒时我们相互嚷嚷他的表现也很淡漠了。

这段时间,孩子虽被限制很多,但表现出来的模仿能力还是挺好的,且能认识很多卡片,也很喜欢看卡片。还很喜欢和我捉猫猫,但都是我藏起来,然后我自动出现,他在那里咯咯乱笑。

上述情形一直延续到孩子20个月(在后期有些改善,但也只限于在楼下小区里转转。)

20个月后,感觉孩子特老实,觉的这样下去不行,我把孩子送到我自己父母那里,我妈妈生性较活泼,而且那里的环境热闹,会有很多人逗他说话,逗他玩。刚开始送去时,孩子哭闹不休,怎也不肯跟我妈妈,哭了好多天,又抱回来了。第二次又送过去我一直在我妈妈那里陪了七八天,还是不肯,在这七八天里,他象个小尾巴那样跟着我。后来我还是悄悄走了,听我妈妈说他楼上楼下的找了我好多回,也哭了很久。(我在的小城市离我父母那里较远,有40多分钟的车程,且怕他不肯呆那里,狠下心好几天没去看他)。有一次因工作刚好去我父母在的地方,按奈不住去看他,他还要我抱,听我妈妈说我走之后还要淋雨去外面找我(那天刚好下雨)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上述原因——环境缺少刺激、过度保护、感情受到伤害而使孩子走向自闭。

二、孩子的现状

1、有偶发性语言,如抱抱(想要被抱时);要(问他要不要时);这里(问他什么在哪里时)等。但所有语言都只出现一次,而且说的时候声音很轻,象是很没自信。而且有语言的时候很少,很少。

2、每天我们去看他时,刚开始总是没什么反应,而且总是对他爸爸的小车的兴趣要大的多,总赖在里面不肯出来,但过会儿还是能感觉他喜欢我们的到来,迟迟不肯睡觉。(孩子现在还在我父母那里,我和他爸爸每天下午下班后开车去看他,他睡觉后我们再回来)

2、能两步一级上下楼梯,还不能一步一级上下楼梯,牵着手能一步一级上楼梯,但不能一步一级下楼梯。

3、不会跳跃。

4、能上下斜坡。

5、目光对视情况较好,有时还会故意钻到你脸前看着你笑。

6、会缠着你撒娇,特别喜欢向我妈妈撒娇。

7、叫他名字有反应,会看一下你,能听懂一些生活指令。但更多时候还是不怎么理人。不会玩一些互动的游戏。

但前天他玩杯子,把杯子横放在桌伤然后滚下桌,我们假装去接他的杯子,他在那里开心的不得了,拿着那杯子东放西放想不让我们接到,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互动。

(目光对视和叫名字反应也是最近这些天有了较大的进步)

8、最近特别喜欢爬到高处,老喜欢爬上爬下的,看起来也顽皮了很多,但基本上还是懒惰型宝宝。

9、能自己用勺子舀汤喝,能自己穿鞋子,能配合穿衣脱衣。

10、不跟小朋友玩。被别的小朋友抢了东西要么没反应,象没事似的;要不就拉大人手,要大人帮他。最近稍微有了点进步,会争一会儿,但争一会儿就放弃了。



和同龄的孩子比起来,他的差距很明显。

三、我们最近采取的措施

(其实也没采取什么措施,因为我怕盲目的训练计划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们现在尽量不干涉他的行动,随他爬上爬下,只要没危险都随他去;

尽量多带他出去走走,新环境、旧环境;

尽量多陪他玩,有时也给他一个人的空间和时间。

尽量多鼓励。

现在他上了一个普通幼儿园,去读半天(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就这些,在我们这里请不到有关这方面的特教老师,又鲜有这方面的机构,只好自己上网寻求资料,寻求前辈家长们的经验,至今未给孩子一个系统的训练,报了星星雨和以琳却要等很长时间,很怕耽误了他,帖子写的很长,很罗嗦,只是想把想到的都写出来,写的详细些,烦请易老师提一些建议,我孩子这样的情形该如何干预,应注意点什么,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吗?我感觉他的感情其实很细腻、丰富,他是不是你所说的那种回避性的依恋模式,他的情形称的上是一种退缩吗?

也曾试过一些ABA训练方法,但他一点兴趣也没有,而且根本不合作,也就放弃了。



也烦请别的专业人士、老师和有经验的家长帮我出出点子,在此谢谢大家了!!!



                       ----焦急的母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4-8-10 14:32:14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总感觉我儿子现在面临最重要的还是心理问题(不单单是自闭),在他心中一定有一个不为我所知的心理障碍,以至到现在还不肯开口说话,真担心会"用进废退",如果不想法扫除他心中的这障碍,也许他真的会成一哑巴了.

对于心理,我一窍不通,请易老师和各位专业人士、老师、家长也帮我分析分析这方面吧,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4-8-10 15:52:44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最近心里时时感到痛苦。

  应该是我是程程最亲的人。只要我在他身边,他就黏我一些,更喜欢要我抱他,有什么事要帮忙就来牵我的手。在我的努力下,他也学会了亲我(比较喜欢亲我)。可是我很烦恼的是,尽管他比较亲我了,可是我叫他,他仍然不理我;想要他看我,他也总是不看。而且在我面前特别爱撒娇些,稍不如意就要哭闹。所以家人喂他吃饭或是哄他睡觉时,我不去管或是躲起来倒还好些。



我流泪了,因为我是母亲。为了让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拿出十二分的勇气和精力去战斗。我别无所求,唯愿上天能护佑我的孩子早日走出那个我无法触摸到的孤独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4-8-10 19:52:25 | 只看该作者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应该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尽管表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他有这方面的要求和表现,在这基础上加以引导,相信会越来越好!



彪儿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8 12:2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