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386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人被误解的家庭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6 08:5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贴

亲身感受:美国人被误解的家庭观念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人是没有家庭观念的。每逢被问到,中美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大家几乎不假思索,第一条就会说中国人注重家庭。潜在意思是,美国人是不注重家庭的。初来的时候,老实说,至少我是带着这种观念来的,但慢慢地,我发现这是对美国社会最大的误会。

    其实,美国的家庭观念超出我们的想象,有时感觉更胜于中国。首先表现在这里夫妻关系稳定,互相忠实,这点恐怕国内完全不能和美国比。有朋友怀疑说,是不是我观察有局限,或者有偏差,我不敢说。但得此结论的绝非我一人,北美网上几乎是共识。好多在国内有“花花心思”的,在这里浪子回头不在少数,可能是环境教育了他们,让他们找到了道德感。美国人注重家庭的表现形式,更多的是时间上在一起,彼此尊重,彼此关注,关注成员的情感,爱好,发展,互相鼓励,获得自信,并见证每一个进步。不同于国内,美国人干什么都爱以家庭为单位,无论出去吃饭,看球赛,看电影,还是去运动等等。美国社会很多设计都和家庭有关,尤其是教育,我的学生放学之后大多属于不同兴趣团体,有乐队的,有各种体育项目的。团体之间经常有各种比赛,这些比赛常常是跨市甚至跨州的,但参赛选手的家庭大都驱车前往支持,甚至不在乎来回10多个小时的车程;参赛者呢,在亲情的感染下,也争取最大的努力,来回报家人的鼓励。激动的获奖者,大都是泪流满面,发表获奖感言的第一句:感谢家庭的支持!至于像毕业典礼就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小学毕业,还是博士毕业,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亲人朋友很少缺席。所以常常见到的是,大家都放下工作,从国外回来的,西海岸飞东海岸来的。。。家庭齐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毕业生收获的喜悦,见证人生重要一页。记得受邀参加完朋友孩子的大学毕业典礼之后,他们问我,在中国,毕业典礼是一件大事吗?我说是,但是不会像美国这样隆重,毕业生家庭一般不会参与。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刚刚参加完春季硕士毕业典礼的叔叔对侄子开玩笑说,嘿,萧恩,我真希望搬到中国去?

  我们注重亲情,以为这是中国的专利,殊不知人之为人,情感绝对是一样的,尽管出于文化的原因,表现形式不见得一样。刚开始当看到朋友和他们父母大都不住在一起,甚至住在不同州时;当得知他们父母生病,也未见他们有什么“表示”时,闲聊中我还给他们上过“孝”的中国文化课。但后来知道了,美国人医疗保险是无所不包的,他们有自己的方式表达关切。还有一件事,让我印象很深。一中国同事的美国指导老师德比,今年47岁,都快有自己的孙子了。上次搭她便车去首府开会,途中每隔一段时间她就接到一个电话。她主动告诉我们,说是她70多岁的老爸,关心她到了没有,叮嘱她注意行车安全。她还告诉说每次出差她爸妈都这样。要是和她爸妈同车出行,她爸爸绝不会让她开车,因为她爸爸一生爱车,尤其喜欢卡迪拉克(我去他们家,发现这老头至少有3辆卡迪拉克),更坚信自己对车性能的把握,永远不放心她女儿的技术。要知道,她已经是有20多年驾龄的人啊!看来,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说着无心,我听了,却很是温暖,谁说美国人不注重亲情呢?要不是她金发碧眼,我还以为是在中国呢?感恩节那天,朋友的女儿去拉斯维加斯玩,朋友每隔一会就说,我想我的孩子了,再打个电话吧?

  美国人为了家庭更多的是牺牲事业,选择家庭基本是美国人的首选。在美国,为了家庭,可以放弃一份不错的事业,放弃一份薪酬很高的工作,并不一定是什么新鲜事,甚至为了家庭放弃竞选总裁,甚至州长之类的事也会见诸报端。郎平放弃续约美国排球队主教练一职,我个人相信她是受了美国文化的影响而做出的正确选择,要是在国内,恐怕她不会,即使她说了,估计也没几人会相信。

   我们学校的几个博士任教高中的决定也大多源于此,他们想就近和家人在一起。而我们常常是打着事业的旗号,牺牲却是家庭。美国人一下班,就直奔家庭,尽快和家人呆在一起。倘若中国人这样,恐怕要惹人笑话,这种人不是没有事业,就是没钱?我们甚至把难受的应酬,也可以拔高到家庭的高度,“不是为了这个家吗?你以为我愿意!”中国人节假日旅游出行,为了事业,常常是撇下家庭,和同事出游,这样可以和谐,可以建立凝聚力,美国人认为不可理解,那家庭呢?奋斗在美国的中国人,很多人都是抛家弃子,在这儿拼命工作攻读,美其名曰为了家庭,为了事业!中国人都能理解,谁又说不是为了家庭呢。而美国人不干了,他们常常问:“你们为什么不和家庭在一起?离开自己的家庭,我可一刻也受不了。”

   美飘当中,恐怕有些人中途放弃,也是受了美国文化的同化,认同了他们的这种家庭价值观。家庭和事业孰轻孰重,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在他们看来似乎能说得清楚地是,事业是虚的,家庭是实的。生命的意义说不清楚,但在他们看来可以说得清楚的是事业绝不是生命的意义。把事业挂在嘴上的我们,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当然自己的感觉则另当别论),相反选择了家庭的美国,事业好像也没有差得十万八千里。看来在美国文化看来,颠倒家庭和事业的关系,是多么的荒唐?人短暂一生陪伴自己的不是家庭吗?

  最近看到《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看到一篇美国国务卿奈斯访问中东的文章。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其中有一伊朗学生问:你们美国不重视家庭,你有何评论?奈斯笑着说,对于你的问题,我不想直接回答,如果你愿意,我们欢迎你来美国实地看看。看来,有误会的,不仅是我们。
2#
发表于 2009-1-6 09:41:35 | 只看该作者

re:的确如此。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值得怀疑。记得...

的确如此。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值得怀疑。记得去年我刚回国的时候,老公的公司周末要出游,可是明确规定不可以带家属。当时我就懵了,怎么会这样?在新加坡的时候,公司每年都有“family day", 让我们带着家属去公司参观我们的工作环境,同时还有很多亲子活动。每年的“Annual dinner", 也是可以带“Partner", 更不用说每年好几次的周边列国游。

当时就要和劳公吵架,骂道“什么狗屁公司!”可是老公说这是人事的规定,公司出游的目的是增强凝聚力,家庭的事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1-6 09:58:29 | 只看该作者

re:单位领导希望你们最好凝聚成冲锋队,不生孩...

单位领导希望你们最好凝聚成冲锋队,不生孩子不养婆一门心思为他效力。企业文化?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9-1-7 08:36:31 | 只看该作者

re:主要是中国人穷怕了,又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

主要是中国人穷怕了,又没有足够的社会保障,为了生活不得不放弃很多....

就比如现今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朋友们还有那些新城市朋友们,大多为了生活为了孩子的未来不得不离乡背井的在外打拼,没有钱谈啥都是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9-1-11 15:00:24 | 只看该作者

re:基本同意原文,在美多年,特别羡慕这里的孩...

基本同意原文,在美多年,特别羡慕这里的孩子们,曾经想,怎么没生在美国呢。楼上说的好,就是穷啊,穷了,教育,素质都跟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9-1-11 22:07:04 | 只看该作者

re:很理解我认识的那些外国朋友为什么不敢在中...

很理解我认识的那些外国朋友为什么不敢在中国驾车。转弯的车辆永远不给直行的车辆让道,换道的时候非但不打转向灯,而且是见缝插针。 如果停车场只有一两个空位,肯定轮不上我,应为我喜欢倒退式停车,而且每次都是当我的车退到一半的时候,后面上来一辆车一头栽了进去。我的倒车灯是亮着的, 我的转向的也是闪着的,为什么这些人总是熟视无睹呢?这就是人的素质的问题,和国外,不知差了几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3:39:17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1):美国老太忽悠了咱十三亿中国人!

曾几何时,国人中悄然流行起这样一个寓言故事,说是有个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中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而那个美国老太太说,我工作了一辈子,终于把银行的房贷还清了。寓言不言而喻,当中国人捂紧钱包节衣缩食的时候美国人却在潇洒地借贷消费。这个寓言似乎要教导我们,作为中国人,你别捂紧钱包,放心地去消费吧。往小处说,等你存够了可以潇洒的钱以后你已经老了,没有岁月留给你潇洒了,看看人家美国人,今天花明天的钱多潇洒;往大了说,只有咱老百姓放开钱包和胆量超前消费,国家才能欣欣向荣,瞧瞧人家美国,就是人家老百姓今天敢花明天的钱,所以人家才那么富裕。于是乎,那些经济学家响应号召,纷纷给咱小老百姓免费上起了宏观经济学教程:刺激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消费、投资和出口。第一位的就是消费,只有刺激了内需,经济才能快速增长,那可是有个响当当的学名叫做“消费拉动型增长”。因此百姓们,响应政府号召敞开钱包超前消费吧。

政府的号召、学者的高论、媒体的宣传、再加上那个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美国老太太拿把小扇子在边上扇几下忽悠的小风,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们着实有点眼晕了。孔明老先生不是说过俭以养德吗,我们的伟人不也是都告诫我们要艰苦朴素吗,敢情那都是老黄历了啊。中国不是入世了吗,那就得有世界的眼光,看看老外住小楼,开汽车满世界晃悠,我们守了一辈子的一室一厅和“永久牌”,连我们的友好邻邦新马泰都没有去开过眼,想起来简直差点白活了一辈子。

伟大的领袖曾经说过,咱们国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不,我们国人终于想到了,那就要好好地做得惊天动地一把,怎么着也不能让那个美国的老太太小瞧了中国人吧。打开存折看看还有这么几万,要不先买房子吧。人那儿不是零首付吗,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住进大房子,一家三口四口五口其乐融融。原来天底下最划算的就是借贷消费了,谁说咱国人就得艰苦一辈子,国家都入世了,咱还不得有点世界眼光,否则怎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呢。要保持世界水平首先就得和老外一样消费。打开电视,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来过去穿的衣服上有个鳄鱼就开始显摆的人傻眼了,敢情老外们眼中的品牌是范司哲香奈尔,那才叫身份。来人啊,信用卡伺候!国人的力量果然是无穷的,这回轮到老外傻眼了。巴黎埃菲尔铁塔边上的免税店里三位中国农村模样的妇女一次买走了 50万欧元商品的故事不得不让法国人惊讶地用手托住下巴。

不到10年的时间中,许多国人开始了自己“负翁”的生活。坐拥着上百万市价的房子也承受着上千元甚至几千元一月的还款。当然人们渐渐发现他所承受的远不止这几千元一月的房贷,还有高昂的医疗费,高昂的子女教育费,当然还包括增长速度让世界也瞠目结舌的更高昂的房价。而国人的腰包没有鼓出来多少,催款的账单却越来越多。蓦然回首,国人竟然发现自己原本平静的生活竟然被一个美国的老太太给改变了。再看看人家美国的老太太原来她生病不用自己花钱,养老有政府包办,怪不得人家腰杆这么硬,直嚷嚷要今天花明天的钱。而现在人家却在反思消费主义的泛滥。再看看我们,原来自费的项目是那么的多,却傻乎乎地跟着那个可恶的美国老太太去当负翁,我们的明天又该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不仅要扪心自问,我们到底是被那个美国老太太给忽悠了,还是根本就是自己造了个莫须有的美国老太太来自己忽悠了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3:43:10 | 只看该作者

转贴 (2):经济危机永久改变了美国人?

“CNNMoney.com报导,失业潮加上股市与房市双双下滑,引发美国人民重新思考金钱与人生。许多人不仅减少支出、排斥物质主义,还视安全感、个人成长、友谊更胜于金钱利益。有人回头拥抱家人、小区,追求助人为乐。

“我们像是撞上了钟摆。这种国家价值观的改变,可能将维持数十年。”莱斯大学历史系教授Douglas Brinkley认为。

这个钟摆摇向何处?也许可以先观察,人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财产。根据市场营销期刊Marketing & Research Resources今年年初的调查,10位受访者中有9位表示,由于经济危机,自己已改变处理金钱的方式;10分之7表示自己的人生计划有所改变;94% 认为经济衰退将长期影响自己的财务观。

年收入高于7万5千元的受访者中,只有36%表示对经济乐观。但在收入较低的族群,这项比例却是44%。

新价值观超越了金钱。10%的人表示自己为慈善工作付出更多时间。超过半数受访者,会因购买不需要的东西产生罪恶感。10分之7视与家人共聚,前所未有地重要。

调查资料明显可看出,美国人正重新检视事物的价值。从工作、投资到家庭关系,想找出真正的快乐根源。

这样的动机,明显是受经济危机影响。许多人认为自己需要净化,解构多年来累积的恶习。比如,为人父母者,板起了脸孔,不准孩子付费下载最新的手机铃声。这像是一次机会教育。还有,把房子视为长期投资,而不再是现金账户。

但这些突然的改变,不是每项都能持久。华顿商学院营销学教授David Reibstein将911事件后兴起的这波节俭浪潮,比喻为“寻找自我灵魂”。当时,有人认为航空业将一蹶不振。但事实正好相反。也有历史学家相信,在 这段下坡路,美国人已受够了刺激,景气复苏时,一切将故态复萌。

这些年来,美国人似乎已拥有所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没料到,邻居奢侈的度假,来自房屋抵押贷款。名牌高跟鞋是用信用卡付款,也许还没还清。至于大别墅,是用不需收入证明的贷款购得,而目前市价已沈至海底。

许多人开始立志要摆脱债务。7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现在不买现金或debit card无力负担的东西。4分之3的人,视增加储蓄为当务之急。

经过多年大力消费,美国的人民储蓄率已成负值。09年1月,突升至5%,为近14年新高。

住在硅谷的Parish夫妇,41岁,跟上了这股趋势。两人每天自带午餐,也停止在网上冲动消费,正企图将3万元的卡债减半。

没人拿枪逼他们这样做。夫妻俩,一人维持客户服务的兼职工作;丈夫去年失去了高科技工作,目前担任技术顾问,收入不变。但两人都觉得自己变穷了。

如果自己无法负担,炫耀奢侈品已不再是值得自豪的事。消费欲望降至谷底,零售业业绩在08年第四季下降了8%。

“以道德而言,似乎不该再看价值1千元的靴子或皮包。”芝加哥律师Gemma Allen说,过去她常和朋友结伴,到如Barneys或Saks等名牌店大肆购物。现在,大家只待在咖啡店聊天。

根据最近大都会人寿的调查,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该有的都有了。这项数字,在06年是34%。

趋势专家指出,现在流行的是拥有一部已经开了3年的车,而不是租一部新车。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何原厂认证的二手车,去年销售额成长了1%,当新车的销售额平均下降18%。

“我所有的客户都在减少支出。不是受现实所迫,而是这让他们感觉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纽约一位理财专家说“我们无法掌握股市起伏,或者突然被裁员。但我们能决定何时关上皮包。”

另一项趋势是不相信任何人。退休福利的缩减,雇主将退休的责任丢给员工。然而,当投资策略不奏效,甚至连银行都丑闻不断。根据CNN调查,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已不再信任理财顾问及分析师。

Steve Mochel,44岁,营销主管,与妻子双双被裁员。“如果在我的有生之年,无法找到管理自己收入的方法,那我真是个笨蛋。”他说。被工作了19年的公司无预警裁员,惊醒了他。他把信用卡收起来,也取消了换车的计划。

现在,他投资驾驶学校,不再感到恐慌。他发现,每天能回家吃晚餐,

“现在应是一段转变期。许多消费者看清了自己买的这些东西没有太大意义,也没让自己更开心。”消费者行为专家Robbie Blinkoff说。他也指出,人们与金融机构往来的心态也会改变,将更注意贷款及财务文件细节。“我们开始了解,原来金融机构,一直让我们以高出自己负 担能力的方式生活。”他说。

“我们理解到,不可能获得一切,却不需付出代价。但现在看来,这个代价似乎太高了。人处理金钱并没有不对。但若人被金钱处置,就一定有问题了。”俄亥俄的一位理财顾问说。

几年前,你也许会汲汲于下一次升迁、年终分红。但现在,有一份工作,就已让人很知足了。纽约一位人力资源顾问说“以前大家总嫌老板不好、薪水太低。但与可能失业相比,更多人现在反而能积极看待自己的工作。”

根据调查,过去职场重视的薪资、弹性上班时间、带薪休假、培训、升迁等的重要性,现在都下降了。取而代之的是,工作的稳定。

同时,越来越多人更认识自己。当被问到:如何定义成功?88%回答:与家人愉快相处。86%认为:维持与配偶的良好关系。

义工的申请率也大幅提升。AmeriCorps online的义工申请系统,1月的询问量增加了25%。旧金山一所义工中心,走进门询问担任义工机会的人数,1月增加了35%,2月又多了20%。

“我们很庆幸还能有工作。除了努力存钱,教会里如果有人急需用钱,我们也会量力而为,捐助他几百元。这也是我们现在认为最重要的事。”Stephenson夫妇说。

有人认为,当经济情况好转,这些节俭、利他主义将随着恐惧消失。大家又开始借钱、消费。但情况真会与从前一样?

心理学家指出,创伤通常导致行为改变。创伤越严重,这种改变就持续地越久。以经济而言,Knox College心理学教授Tim Kasser认为,暂时失去工作或投资失利,导致行为改变,多半是独立的个案。等情况好转,多数人还是会选择拿信用卡大肆消费,重温那种控制感。但这波危 机若演变成大萧条,造成的行为改变确有可能延续下去。

Barbara Dafoe Whitehead,美国价值观中心主管(John Templeton Center for Thrift and Generosity at the Institute for American Values)认为,目前美国人的行为改变将会持续下去。

“这次经济危机给了年轻人很深的冲击。数百万年轻人眼见父母在中年重新找工作,尽力保住自己的房子。还有数百万年轻人,银行户头里空无一物。这就像前一次大萧条,当时年轻人的经验:总担心自己会变成牺牲品。”她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9-5-16 04:59:07 | 只看该作者

re:说的真好,确实是这样的。

说的真好,确实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1-26 17: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