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08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母的年龄与新生儿的脑部发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1-12 10:44: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美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相对于较为年轻的男性,高龄父亲所生的子女患上孤独症(自闭症)的几率要高近6倍。据报道,这项研究调查了超过10万名儿童,这些孩子出生时他们的父亲都已经超过了40岁,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患孤独症和相关机体失调病症的几率比那些父亲低于30岁的孩子高出近5倍。研究由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和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科学家们一同进行。研究者调查了约13.2万名上世纪80年代在以色列出生的犹太裔青少年。调查发现,若小孩出生时父亲的年龄在15到29岁之间,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只有万分之六,若当时父亲年龄在30到39岁之间,那么孩子患病几率上升到万分之九(为上组人群的1.6倍)。而那些父亲已是40到49岁的“高龄”的,其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就猛增到万分之三十二(增加到5.75倍)。50岁以上的父亲的孩子患病几率则为万分之五十二。总之,父亲年纪越大,孩子患病比率越高。该项目负责人、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研究员亚伯拉罕?莱申博格介绍说,父亲的年龄每增加10岁,诞下自闭儿的几率就会翻倍。研究进一步证明,就生育健康孩子这一点而言,男性与女性一样有“生物钟”。据报道,高龄父亲易诞下自闭儿的原因目前尚不明了。莱申博格表示,高龄父易生自闭儿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例如用来制造精子的细胞发生变异或其他遗传学上的原因。据研究者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缺陷就更易出现。这可能在产生精子细胞或者在遗传“烙印”改变时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突变,由此影响了基因表达式。研究小组称,此次的研究结果还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种中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数据显示,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发展障碍,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而父母的年龄一直被认为与新生儿的脑部发育情况存在联系。有研究指出,高龄父母诞下的子女容易出现脑部发育异常。
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45:59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还无定论,最新研究的...

关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还无定论,最新研究的结果趋向于“多因素致病”说,即不只有一种导致患病的因素。与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是多基因遗传造成的,第一胎孤独症,第二胎的患病概率为6-12%,远高于一般人群的发病率。后天环境等也很重要。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弟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近来国外研究发现,在第17号染色体上确定了导致孤独症的基因的可能位置。这种基因只有在有男性孤独症患者的家族中才能找到,这表明这种疾病与遗传和性别有关。这种基因可能只是导致孤独症的数十种基因中的一种。遗传基因可能是导致儿童孤独症的主要原因。

(2)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亲孕期风疹感染,生下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在脑系统的不同区域都发现了各种变异的存在,目前可以肯定脑部大范围区域的神经生理损伤是重要的因素。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血样中的某些蛋白质、代谢产物和免疫系统成分和正常儿童有着巨大的差异。

(3)环境因素,在受精卵形成之后对人起作用的所有因素,包括父母的情况、环境污染等。

如儿童早期的心理障碍——婴儿在母亲身边可以得到安全感,益于心身健康发展。而对于很小的孩子,短时间的母婴分离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孩子先是哭喊、踢打;之后表现出无奈、痛苦、无食欲;再后来不再哭闹,变得冷漠、孤独,对人不信任。

男性年过40才当父亲,孩子患孤独症的概率几乎是年龄在30岁以下父亲的6倍。大龄父亲与孩子精神问题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家庭中有精神病史的儿童和早产或臀位分娩的儿童更容易患上孤独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51:42 | 只看该作者

re:睡眠的生理与病理 分为两大时相...

睡眠的生理与病理  

分为两大时相:慢波睡眠简称(SWS)和快波睡眠简称(FWS)。慢波睡眠亦称浅睡眠,快波睡眠亦称深睡眠,慢波睡眠又划分 1-4期,因此慢波睡眠还有深浅之分,若肌肉没有放松,这就是浅睡眠,慢波1-4期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第一期为打盹浅睡,对外界的刺激仍有反应,第二期为中度睡眠期对外界刺激已无反应。第三期为中度至深度睡眠。第四期为完全进入深度睡眠期。
对照一下孤独症儿童的睡眠情况:
白天能睡觉的很少,晚间睡的很晚,醒的早,睡中有动静就醒或夜间醒后又难以入睡,更不能进入稳定的深睡眠期即(REM)睡眠。深睡眠的减少对婴幼儿脑发育会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民间有一个说法,小孩睡觉不好"不养脑子"。
睡眠的功能
一、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二、 保护大脑,稳定情绪,恢复精力,睡眠不足者表现烦躁激惹或精神萎靡,注意力涣散,睡眠好有利于保护大脑。
三、 增强免疫力,康复肌体,有产生抗体的能力。
四、 促进生长发育,睡眠的好与坏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有密切相关,生长激素在慢波睡眠(NREM)的三、四期分泌最多,此期已连接快波睡眠期即(REM)期,慢波睡眠三、四期血浆中的生长激素可在人体血液中维持数小时的较高水平,从生长激素分泌的时间看,是夜间10点-12点最为旺盛,然而对于晚睡的患儿在这个时间看尚未进入深睡期,生长激素的分泌也必将受到影响,如果通过康复治疗,恢复这个时段的深睡眠才能保证婴幼儿按时充足的分泌生长激素,才能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包括脑的发育)。
这就揭示了孤独症患儿为什么造成了脑的广泛的发育障碍,如果患儿一直睡眠正常,可能就不会发展到孤独症,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认为孤独症的原因未明,一部分人又考虑属于多基因遗传.为什么患儿双亲家族中多数没有出现过孤独症,而患孤独症的病儿几乎每个患儿都不能进入深睡眠,当然也有一部分患儿出现嗜睡、不哭、不闹、民间称为"可爱的小傻瓜"这样的孩子也极易发展成为孤独症。那么西方医学治疗儿童孤独症应用毒性很大的摧眠镇静剂来强制睡眠,不无道理,但无异于饮鸠止渴,孤独症患儿的深睡眠正是被长期严重剥夺,才造成了患儿脑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人不睡觉能坚持多久
一美国试验者连续200小时不睡觉陷入精神崩溃边缘,一个人如果长期不睡觉会怎样呢?不久前,美国纽约一位叫彼得特内帕的人进行了一次自愿试验,试验是在一组医生密切监视下进行的,一开始特内帕情绪兴奋,一连三天不睡觉,但好景不长,第四天便出现了生理障碍。医生发现特内帕变得喜怒无常了,一会儿莫名其妙的笑,一会儿无缘无故的哭,还一个劲地抱怨头上套着一顶紧箍咒似的帽子,并作出了要扯掉它的动作,但实际上他头上什么也没有,试验进行了第五天时,特内帕的神经更加紊乱了,他稀里糊涂地对医生说,你身上的夹克衫简直就象爬动的蠕 虫,一会又说自己正从一棟失火的大楼中逃跑、、、、、、连续8天过去了,特内帕已有近200小时未睡觉了,这时他已陷入精神崩溃的边缘,他对身边的人脱口喊到"我完全是个疯子了"。试验到了最后关头,在别人的掺扶下,特内帕勉强摇晃着穿过一条街,走进了一家旅馆,这时特内帕终于创造了201小时13分不睡觉的世界纪录。直到此时他支持不住了,倒头大睡,足足睡9小时11分钟,当特内帕醒来时,他开口第一句话便说啊,现在好多了。
人完全不睡觉只能活5天
医学工作者都知道,不吃饭人可以活20天,不喝水人可以活7天,不睡觉只能活5天,可见睡觉比吃饭、喝水更重要,睡眠有障碍的人往往面色灰黄,智力及记忆力下降,精神萎靡、抵抗力差,衰老过速等。有关文献报道,睡眠障碍者每天的衰老速度是正常人的2-3倍。美国圣地亚哥退伍军人医院的实验报告,一天的睡眠不足就可导致第二天的免疫力下降,其中78%的人呈大幅度下降,许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失眠确实伤人但睡不深易惊醒,醒得过早等,浅睡眠现象对人体伤害不大,医学论文指出,浅睡眠对衰老、智力、免疫力的危害与失眠造成的危害几乎相当。为什么会出现睡眠障碍?原来是大脑的中枢神经出现故障。以前解决的办法是用药物对中枢神经的麻醉,这药物就是化学合成的镇静安眠药。
近代中外名人的精神世界
美国加洲大学洛杉叽分校的心理学家贾米森曾对47位杰出的英国艺术家和作家作了一次调查(作家必须是文学大奖的得主、画家和雕塑家必须是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发现其中18人或因精神失常住过院或者曾经用过锂碳酸盐或电痉挛治疗过,尽管调查的规模不大,但38%的人有情绪失常现象,在历史上已非新鲜,贾米森有一张躁郁性精神病患者的名单。看上去象一流的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名人录,其中有作曲家韩德尔,伯辽兹,诗人兼画家罗塞帝,剧作家尤金奥尼尔,作家巴尔扎克弗吉尼亚沃尔夫罗斯金、海明威、弗兹杰拉尔德和兰母、诗人在这方面的比例更是高的惊人,拜伦、雪莱、柯勒里奇、坡库柏、托马斯、查特顿都是、当代美国诗人中则有哈特、克兰、西奥多、罗特克、德尔默、施瓦茨、约翰、贝里曼、罗伯特、奥威尔、安塞克斯顿和西尔维亚、普拉思。诗人多受精神疾患困扰的艺术家拒绝治疗,理由是随着症状的消失,他们的创造力也会宣告了结。许多人在发病高峰时觉得特别敏锐、冲动、热情和富有创造力。例如:韩德尔就是在燥狂症发作最厉害的24天内完成著名的《弥塞亚》的。著名作曲家舒曼,精神恍惚时在墙上涂鸦,有好事将其抄下来,这就是著名乐曲《梦幻女神》了。
现代派画家凡高创作高峰期正是精神严重失常的时候,其实他贫困潦倒,又跟高更闹翻,在他到妓院去时,又付不起钱妓女戏谑对他说把你的耳朵割下来给我,不久凡高真的把自己耳朵割了下来。他有一幅著名的自画像就是失去耳朵后画的。
曹禹在创作《日出》时,感情激动的令人害怕,在情绪爆发中,我曾经摔碎了许多可纪念的东西,我绝望的嘶哑着,那时我愿意一切都毁灭了吧,我如一只负伤的兽扑在地上,呲着咸丝丝的涩口的土壤。
爱因斯坦也是一位强迫症患者,他曾经终日思考着物体运动超过或达到光速的时候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后来有的科学家将这种强迫症状誉为当代物理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物理实验。
19世纪苏格兰大数学家哈密顿对四元数的运算便怀有一种疯狂的热情,成年累月他一直处在这种状态而不能自拔,直到15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感到问题解决了为止,就是说这种疯狂的状态至少纠缠了他15年之久。哈密顿的"变态心理"与许多精神病患者有所不同,他至少还能返回常态,回到现实中来。
我国近代一位著名数学家曾有文献报导就是一名孤独症患者。世界上许多天才的知名人物的结局与许多精神病患者的结局一样--自杀。
例如:凡高、尼采、海明威、叶塞宁、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三毛……这些人类精英一一自寻短见,实在令人扼腕。
作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无疑是一个天才,他终生致力于拯救那些遭受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并为此著书立说。然而他自己的心灵深处却时刻充满着一种死亡的恐惧。自从1922年4月当时65岁的弗洛伊德做了第一次下额癌手术后到83岁病逝止,他一共做了三十三次手术,他时刻都在考虑自己死亡的到来,他特别害怕死在母亲之前,也怕死在父亲之前,由于涉及"死亡概念"弗洛伊德一生中曾两次昏厥,一次是谈到德国北部的沼尸。另一次是在慕尼黑召开的战略性会议,他把自己得力的学生荣格当作自己的孩子,对荣格出现了"杀父"幻想,从弗洛伊德的两次昏厥中认识到这位专门分析人们精神的大师,自己的精神有时也是变态的。

再分析一下孤独症患儿的家族史,据资料介绍,患儿发病不论何种肤色,何种民族,何种国籍发病率均是一样的。中、重度患儿在儿童中约3-5,/万分之。轻13-21/万分之。患儿的父母与受教育的程度无关,可是在我科二十多年里对300多名患儿的家族史调查发现,有些情况并非如此,多数患儿父母属于高智商,受过高等教育乃至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或毕业于名牌大学,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受高等教育者占92%以上,工人、农民的子女很少发病,患儿家族中患有精神疾病或单纯发育障碍的(如说话晚)和严重失眠症的比例也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0:57:21 | 只看该作者

re: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

  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展障碍、行为刻板重复和对环境反应奇特为特征的疾病。约1万名儿童中有2-4例。起病于30-36个月以前,2/3患儿出生后即有孤独症表现,1/3患儿在一二岁时基本正常,以后才有异常。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目前研究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终生疾病。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 

  1.遗传因素 

  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几率较其他人要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更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弟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说明本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2.器质性因素 

  本症患儿有围产期损伤史者较正常儿童多,包括早不、难产、窒息、产问题等。出生后患过及膜之、脑炎、脑外伤者本病发生率较高。近年通过核磁共振研究发现,本症患儿第四脑室扩大,小脑蚓部发育不良,脑干明显变小。 

  3.环境因素 

  有人认早年生活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音,往往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而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1:04:54 | 只看该作者

re:遗传基因引发不同病症的根源被科学家找到...

遗传基因引发不同病症的根源被科学家找到



  来自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发现一种不同寻常的基因控制系统正在对人体第19号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起着控制作用,取决于这些基因是来自父亲或母亲一方,该系统可以使其呈显性或隐性。因此,就这些基因而言,传统的孟德尔生物遗传规律并不能解释他们的显性或隐性特征。

  一百年前,孟德尔最先总结得出杂合体中既存在隐性基因又存在显性基因这一生物遗传规律。但上述研究人员的发现显示,人体第19号染色体上的某些基因的显性或隐性特征仅取决于其遗传自父方还是母方。研究人员指出,第19号染色体上一种名为PEG3(即遗传自父方的第3个基因)的特殊基因在人身上属于显性基因,与此同时,这种基因在老鼠身上也属于显性基因。但利用老鼠进行的实验表明,只有来自父方的PEG3基因的特性可以遗传,而这次Duke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则证实,人体内的PEG3基因与老鼠身上的该基因一样均只在来自父方的前提下才具有遗传功能。

  来自Duke大学癌症治疗中心辐射肿瘤学专业的教授兰迪-杰特勒是这一基因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他表示:“以前有研究人员发现老鼠体内某些来自父方的显性基因具有遗传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情况会出现在人类身上。事实上,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在人体第19号染体上发现这种来自父方的显性基因可以遗传。”

  由于一般情况下这种具有遗传功能的显性基因以集束状出现,因此研究人员正在第19号染色体上的PEG3基因周围区域寻找基他类似的基因。据这次研究的主要参与者之一、Duke大学辐射肿瘤专业的教授苏珊-莫菲称,迄今为止,人体内已发现大约40个可遗传的显性基因,他们主要位于第7、11以及15号染色体上。

  通常而言,如果具有遗传功能的显性基因发生突变或出现故障,那么这种遗传特征将不复存在,这时基因将不再具有遗传功能。与此同时,第19号染色体上发现的PEG3基因的周围区域据称与多种癌症发病有关,其中包括卵巢癌及一种名为神经胶质瘤的脑癌。

  莫菲教授表示:“这种来自父方或母方的显性基因尤其容易发生突变或是出现功能失调,事实上,包括神经紊乱以及孤独症在内的多种疾病均与上述基因的功能失调有关。”莫菲教授本人的大儿子就死于癌症,而她的二儿子目前也被确诊患了孤独症,正是两个儿子的不幸遭遇促使她下决心一定要对这种由基因紊乱造成的遗传疾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今年年初,Duke大学另外一些研究人员还表示,他们在研究中得出初步结论,人体第7和15号染色体上来自父方的显性基因出现紊乱是引发孤独症的原因之一。

  PEG3基因的发现不仅首次证明了人体第19号染色体上也有来自父方或母方的显性基因,而且还使得研究人员产生了这样一种猜测,即由于人体与老鼠在PEG3基因上存在一些相似点,因此人类在这种基因出现故障之后的行为变化很有可能与老鼠相同或相似。

  早在去年,英国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就曾指出,那些从他们的父亲那里遗传了已发生突变的PEG3基因的雌性老鼠往往会患上多种发育疾病,从而使他们的后代也很少能够存活。对此,杰特勒教授表示:“我们尚不知道老鼠体内缺乏这种有效基因后发生的情况是否会在人身上出现,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人体细胞组织内已存在PEG3基因,它在青少年成长和发育以及成长阶段一直存在。”

  据称,构成PEG3基因的一种蛋白质可以有助于遗传信息与人体细胞蛋白质之间的转化,研究人员猜测,那些体内的PEG3基因失效的老鼠之所以出现生长和发育问题有可能是因为缺少上述这种蛋白质,而并非是缺少PEG3基因本身。

  与此同时,尽管尚未就人体内的PEG3基因出现故障会对生长发育造成何种影响加以最终确定,杰特勒教授仍然指出在掌握了先进的遗传学技术之后,发现、确认以及对失效基因进行修复是可能的。他表示:“虽然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基因决定和控制着人类的行为,事实上,老鼠实验也确实证明基因可以对其包括遗传在内的各种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希望人类能够将基因变为可以利用的工具,而不是成为基因的奴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1:31:29 | 只看该作者

re:高龄父亲的子女患孤独症几率高6倍

 高龄父亲的子女患孤独症几率高6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2:01:38 | 只看该作者

re: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越来...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它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所致的一种精神神经发育异常综合征。本组患儿生物学因素中的异常情况比较普遍。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同胞中患有其他认知障碍(包括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语言发育障碍、学习障碍)的人数高达6%~24%,认为孤独症是以遗传倾向为基础的认知障碍的一种表现,其轻者为学习障碍,而最严重者为孤独症[3]。本组有异常家族史者占17.8%,这些异常情况是指家族中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家庭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患儿父亲性格偏内向者占57.9%,父系家族史中大部分是患儿父亲语言发育延迟,推测这些父亲也具有与子女相似的认知缺陷。
本组病例中,男女患病比例为3.12∶1,与国外报道的4∶1接近[3]。提示X染色体可能与孤独症相关联,X染色体上某些基因座可能参与了孤独症的病因学[3]。本组异常家族史中,父系与母系异常例数之比为3∶1。家族史在双亲家系中的不平衡,揭示了孤独症的发病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4]。目前多数学者更倾向于认为精神疾病是一种在环境因素下的涉及多个位点的遗传病,即多基因遗传病。而且孤独症的患病率男性多于女性,亦提示孤独症具有遗传学基础,可以认为孤独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5]。

  本组有异常妊娠史占25.2%(其中以孕期感冒居多),异常出生史占25.2%(以新生儿窒息占多数),有抽搐史占18.7%,相对较高的围生期异常率也反映了神经生物学因素在孤独症发病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李素水等[6]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围生期危险因素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以病毒性感冒、难产、缺氧和窒息显著。提示孤独症的发病与围生期生理因素有关。有学者认为,围生期病毒感染引起个体免疫缺陷,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也是孤独症发病的重要生物学因素之一[3]。

  本组患儿的“教育方式”中,不良教育方式(溺爱、放任不管、打骂等)达61.7%,反映了这些患儿在不会说话、不听命令、好动、与家长无法交流的情况下,家长采取的教育方式与孤独症发病的关系。一些家长没有意识到甚至不认为孩子存在的问题是疾病的表现,而是将其表现归结于孩子年龄小、发育慢,在溺爱及放任不管中等待孩子好转;另有部分家长则认为孩子仅仅是好动、顽皮、不听话,而采取打骂的教育方式。李进华[7]认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如打骂或惩罚可引起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障碍,且可能与孤独症儿童攻击、自伤等行为有一定关系。提示医生在诊断的同时对孤独症患儿家长进行有关孤独症知识的宣传及训练指导的重要性。家庭环境不良与教育方式不当使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品行障碍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使孤独症患儿的沟通与交往障碍更加突出,预后亦相应受到影响[3]。

  在病历主诉一项中,语言交流障碍所占比例最大(73.3%),其中以完全不会说话为主诉就诊的儿童占语言障碍的41.7%,平均就诊年龄为2.6岁。其次是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就诊;部分患儿以喜欢自己玩、不看人、不爱跟小朋友玩就诊;极少数以智力比同龄儿童落后就诊;而以典型的孤独症症状就诊者甚少。故提示遇到以上述主诉就诊的患儿,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以争取早期诊断,尽早干预治疗。

  本组孤独症患儿感觉运动统合量表评估结果表明,61.7%的孤独症患儿存在感统失调。提示可用感统训练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培训,以增强他们躯体与肢体的共济协调能力。随着大运动能力的康复,会增加患儿的活动量及活动范围,有利于增加患儿与外界的接触,既可增强患儿的体能,又有助于其它训练的开展。

  辅助检查中,因我院不能做功能性脑影像学检查,47例患儿脑电图检查中异常者11例(23.4%),42例患儿头颅CT检查中异常者5例(11.9%)。王晨阳等[9]报道80例儿童孤独症的脑电图异常率28.75%,明显高于同龄正常儿童,说明孤独症患儿有脑功能障碍。34例患儿行染色体检查均无异常发现。24例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发现2例单侧听觉脑干反应(ABR)潜伏期延长,推测可能与耳蜗功能损害导致信息传导障碍有关。

  本组病例中有4个不同民族的患儿,其中以汉族患儿人数居多,但仅说明在门诊就诊的情况,各民族儿童间发病率有无差异,需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方能得出结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2:03:18 | 只看该作者

re:自闭症不是遗传病,目前也没有充分的研究资...

自闭症不是遗传病,目前也没有充分的研究资料支持自闭症属于遗传病。但是以下三个方面的资料表明自闭症具有明确的家族遗传倾向:①某些遗传性疾病与孤独症同时存在,如脆性X综合症、苯丙酮尿症、脑结节性硬化症、肌营养不良、先天性风疹、其他染色体异常、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遗传代谢疾病、嘌呤代谢病等。②孤独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90%,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0~24%;孤独症家系中孤独症的患病率增加,孤独症患儿同胞的患病率较正常人高3~4倍;③40%患儿父亲、兄弟及患儿本人均为长Y染色体。④孤独症的双亲与同胞有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和人格特征。因此,可以推断,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具有相关性,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学基础,换句话说,遗传因素可能是自闭症的易感素质,但是具体的遗传方式尚不清楚,可能系多基因遗传。那么,从医学而言,作为残疾人的自闭症患儿,其父母可以考虑生第二胎,尽管仍然存在着一定风险,但是第二胎不一定又是一个自闭症;当然,在孕前孕期保健与产后喂养教育等方面,最好随时取得相关专业人员的支持与帮助,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其重点是加强围产期卫生保健,积极进行优生优育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2:04:10 | 只看该作者

re:遗传的因素 从基因遗传上可以知道...

遗传的因素 

从基因遗传上可以知道孤独症有遗传性。举例来说,同卵双胞胎同时患孤独症的可能性比异卵双胞胎要大,这是因为在同卵双胞胎的基因中有100%的重叠,而异卵双胞胎的基因中却只有60%的重叠,与非双胞胎的基因重叠是一样的。在美国犹他州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十一个父亲是孤独症的家庭中,所生的四十四个子女中,有二十五个被诊断的孤独症。其他研究也显示,当父母双方的家族中有孤独症病史时,子女有阅读障碍和抑郁的情况也相当普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2 12:09:48 | 只看该作者

re: 儿童孤独症213例病...

  
   
儿童孤独症213例病例分析
  

  
    【科研论著】儿童孤独症213例病例分析冯淑瑜1,张继永1,朱明芬1,邹小兵2,唐春2(1中山医科大学妇幼卫生系,广东广州 510630;2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广东广州 510630)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 【目的】 探讨孤独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 【方法】 对213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病历主诉和辅助检查(脑CT/MRI、EEG、BAEP、SPECT)的研究分析。 【结果】 孤独症病例在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上的异常情况十分普遍,病历主诉以语言发育障碍为主,脑部的CT/MRI、EEG、BAEP、SPECT辅助检查中,SPECT异常检出率高,主要表现为左侧大脑血流灌注降低。血流异常的部位主要是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海马回、扣带回等)。 【结论】 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的异常和孤独症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以语言发育迟缓为主诉的儿童病例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脑SPECT呈血流灌注降低,对诊断孤独症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 孤独症;病例分析;儿童autism;analyseofcases;children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起病于婴幼儿期(典型病例在出生1年以内),具有社会交往、语言沟通和认知功能特定的发育延迟和偏离的特征,病因不明,为慢性病程,预后大多较差,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1]。当前国内有关此病的研究还比较有限,我们对213例孤独症病例作了统计、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此病提供资料。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为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儿童发育行为中心2000年8月~2001年8月的全部孤独症病例(213例)。对象入组标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 Ⅳ)儿童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孤独症患儿213例,男184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6.34∶1;年龄2~14岁,平均(4.69±2.29)岁,其中<5岁者占58.2%。1.2 方法 对213例病例的生物学因素(妊娠史、出生史、家族史、抽搐史)、家庭因素(父母性格、家庭教育情况)、病历主诉和辅助检查(脑CT/MRI、EEG、BAEP、SPECT)作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生物学因素 2.1.1 妊娠史 正常妊娠的有145(68%),异常68例(32%)。异常情况主要有先兆流产14例,孕期感冒11例,脐带绕颈10例。2.1.2 出生史 正常149例(70%),异常64例(30%)。异常情况主要有窒息14例,难产12例,黄疸8例,早产8例。2.1.3 家族史 无异常家族史者160例(75%),有异常家族史者53例(25%),主要包括:语言发育障碍24例、学习困难5例、精神分裂症2例,精神发育迟滞2例。异常家族史中父系∶母系为4∶1。2.1.4 抽搐史 有抽搐史者55例(26%),无抽搐史者158例(74%)。2.2 家庭因素 2.2.1 父母性格 父性格中内向118例(55%),外向64例(30%),中间31例(15%)。母性格中外向87例(41%),中间66例(31%),内向60例(28%)。2.2.2 儿童教育情况 主要教育者:母亲108例(51%),祖辈62例(29%),保姆21例(10%),父亲16例(7.5%),其他6例(2.8%)。教育方式:打骂55例(26%),溺爱49例(23%),放任不管49例(23%),讲理38例(18%),严格14例(6.6%),其它8例(3.8%)。2.3 病历主诉 213例孤独症的病历主诉总结如表1。176例以语言交流障碍为主诉的孤独症儿童中,有112例就诊时尚未出现语言,平均年龄为(3.70±1.82)岁,其年龄分布见图1。表1 213例孤独症儿童病例主诉 主 诉例数构成比(%)语言交流障碍17683社会交往障碍4119感觉及动作障碍4119刻板行为125.7智能障碍62.8图1 以未出现语言为主诉的112例患儿年龄分布2.4 辅助检查 2.4.1 脑CT/MRI 101例中结果正常80例(79%),异常21例(21%),其中诊断为脑发育不全者4例。2.4.2 EEG 71例中正常39例(55%),异常32例(45%),其中癫痫样放电8例,过量β活动1例,异常慢波活动6例。2.4.3 BAEP 32例中正常25例(78%),异常7例(22%)。2.4.4 SPECT 42例中正常3例(7%),异常39例(93%),其中31例表现为脑血流灌注量降低,8例表现为脑血流灌注增强。见表2。表2 孤独症患儿SPECT脑血流灌注降低的部位分布部位颞叶额叶海马回基底节顶叶岛叶舌叶合计左侧大脑(例数)541101113双侧大脑(例数)332210011右侧大脑(例数)21400007合计10873111313 
讨 论该文病例在生物学因素中的异常情况比较普遍。家族史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确认孤独症同胞患病率为3%,远高于一般群体,存在家族聚集现象[2];August等[1]1981年发现孤独症病儿的同胞中患有其它认知障碍的人数高达6%~24%,这些都表明孤独症的发病存在遗传学基础。而本文的异常家族史是指家族中有同样的病人,或存在类似的认知功能缺陷,例如语言发育迟滞、学习障碍、精神障碍和显著内向等,比例达25%。异常家族例数父系∶母系为4∶1。家族史在双亲家系中的不均衡,揭示了孤独症的发病可能与性染色体有关。1989年Hagerman[3]就曾统计指出性染色体异常特别是脆性X综合症在孤独症染色体异常中占首位。该文抽搐史26%,妊娠史32%,出生史30%的异常率也反映了神经生物因素在孤独症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由外部环境因素(感染、宫内或围产期损伤等)作用于具有孤独症遗传易感性的个体所导致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性疾病[2]。在家庭因素的分析中,发现患儿父亲性格以内向为主(55%),这与父系家族史的高比例有密切关系。
父系家族史中大部分是患儿父亲语言发育延迟,推测这些父亲也具有与子女相似的认知缺陷。在“教育方式”一项中,打骂(26%)、溺爱(23%)、放任不管(23%)的比例都不低。反映了在患儿不听指挥,与家长缺乏交流的情况下,家长易于采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可能导致亲子关系恶化。有研究指出不正确的家教方式如打骂或惩罚可引起孤独症儿童的情绪障碍,且可能与孤独症儿童攻击、自伤等行为有一定关系[5]。这同时也提示了对患儿父母进行教育指导的必要性。病例主诉一项,语言交流障碍所占比例最大(83%),主要表现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就诊时尚未出现语言的年龄以2~4岁为主。另外,以社会交流障碍和感觉及动作障碍为主诉的比例也不小。感觉及动作障碍的主要表现是听而不闻、喜欢转圈、多动和注意力分散。遇到以上主诉时,应考虑孤独症的可能,以争取尽早诊治。辅助检查中,42例SPECT的异常率达93%,提示SPECT对孤独症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SPECT检查结果主要是左侧大脑血流灌注降低,部位集中在颞叶、额叶和边缘系统(海马回、扣带回、岛叶等)。这些部位的异常,可能是患儿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刻板行为、智能障碍和感觉及动作障碍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7 01: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