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这几天读的是《教养的谜思》,今天看到的是...
这几天读的是《教养的谜思》,今天看到的是讲儿童时期的家庭,友谊和团体,对孩子社交心理的影响。 书上的几个观点:
1,早期的母子关系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越大,和同济的关系,越影响到将来的社会化。
----- 这是我最近在考虑的,给孩子提供社会化的小环境,比我花时间陪他,更有意义。 这样的小环境需要下功夫去找,如果不是专业的,我最好能在一边观察和辅导。 下棋班算是一个成功的小环境,但是强度还不够。
2, 正常孩子存在不自觉的团体心理,就算团体不接受他,他依然会认同团体的利益和行为,认同团体的心理越强,长大以后社会化越好。 团体心理基于相似性。
----- 我自己从小没有培养出团体心理,所以从想法意愿等各方面,比较自我,长大之后读的书也是偏自由化的,改不过来了。
对小孩子,兴趣团体是一个培养团体心理的场所。 我希望的是,孩子能有几样兴趣,能加入几个小团体,这样再大一点,他就不会只有一条路,到AS团体中去寻找团体心理了。
3, 友谊是一种成对关系,在社会化方面,比团体起的作用小。
----- 我想,孩子小的时候,不用太强调友谊的重要性,毕竟其他孩子的心理多变,想维持友谊,对AS来说,难度很大。 等孩子心智成熟以后,他能够以理性交到一两位知心朋友,已经很好了。
4, 取笑是团体的最佳武器。
----- 孩子中的一些团体会很mean,特别是中学时期。 如果我们孩子的心理意愿,不是那些主流强势小团体,那么心理受的伤害就会小一些,我一厢情愿地这么觉得。
5, 正常孩子的社交人格在7-8岁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男生团体里强调服从,强大;女生团体里强调美丽,让人喜爱。
----- 说明在社交心智方面,我们的孩子的差距一下拉大了,他的情绪化,刻板,焦虑,使得团体无法不排斥他。 7-8岁的孩子,有早成熟一些的,已经开始对同龄人进行分类和比较,通过欺负个别的,来展示自己的强大,从而在主流团体里占据位置。 美国这里的没有班级和老师的强制,这方面更自然化和丛林化一些。 所以我一直觉得,小学还可能上下来,对中学就毫无把握。
6, 追随领袖的心理
----- 我相信AS有自己崇拜的人物,如果我能找到一个伴侣,能够成为孩子的role model,那就最理想了,嘻嘻,我要加油。
PS
很有意思的是,那本书的这一章举了一个天才不会社交的例子,以现在的标准,应当是个典型AS:
William James Sidis, 1898年出生,18个月会读书,六岁的时候会好几种语言,上学半年之内就跳级到七年级,父母很注意教育,用天才的方式来培养他,政府也鼓励天才的培养。 11岁进入哈佛,16岁得到学士学位,之后读了几年研究院和法学院,都没有读完,尝试在大学教数学,也没有成功。 记者们开始注意到他,写一些“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 Wiiliam 脾气一直不好,成年后与父母反目,对学术界异常反感。 他后来找了一个不动脑子的低薪文书工作,经常搬家,从未结婚。 嗜好是收集公车的转乘券,性格童真,愤世嫉俗,46岁死于中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