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6928|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移民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8 00:1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年前给YouYouBaby建议有关移民加拿大之后,陆续有几位家长给我发信和留言。我也尽我所能作答了。今天逛网站的时候发现有一边文章蛮有意思的,所以想把它转贴在这里。我不知道是否适合?如果不适合,请版主删除吧。

这是原文的出处:http://www.ourdream.ca/forums/viewthread.php?tid=26397&extra=page%3D1&page=1

================================================================================
[原创]移民之路(图片故事)
移民前就知道了这个网站,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但惭愧的是只是获取却无付出,甚为惶恐,这次将自己移民亲历整理出来,就算是一种小小的回报吧。因为大家都理解的原因,我为图片中人都带了幅蓝眼镜,自我保护呵,希望大家见谅。


说实话移民对我来说是一件压根就没考虑过的事,走到今天都是糊里糊涂的,全是妻子一手包办,她积极倡导,甚为坚决,我却一片茫然,懵懵懂懂。我是不肯去的,主要是不自信,我的英语水平除了26个字母,能记得的单词跟我五岁半的女儿差不多,全还给学校了!再加上三十好几了,出外闯荡的那份雄心壮志早消磨光了,所以最初,我就一直暗自使劲盼望不要拿到移民纸,听别人说,拿这玩意没个2、3年不可能,我可高兴了,看见妻整日里搞材料也不以为然,心想全当她业余爱好吧,我消极,说怪话,不冷不热。
谁承想不到半年她就排上了队,就体检了,又不到半年就拿到了那张要命的“纸”,一切来的那样快,快的我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我慌了神,不知该如何应对。妻神气了,显然自我感觉极好,做为主申请她常拿这事揶揄我,无形中我比她矮了一截。
她决定今年7月初前登陆,主要还是考虑假期去,因为我们在国内同是一所高校的教师,利用假期去是做了短登的准备,我的犹豫也是我们决定短登的重要原因,事后证明这个做法完全错误了!
家里的东西什么也没处理,我还是不清醒,总想象着这是出国旅游,一接触到“移民”二字我就极度不安,心情糟透了,就在和妻的吵吵闹闹中,无奈的定下了行期。

05年6月28日我们踏上了旅途。我们是从广州机场起飞,转到北京,再至温哥华,最后落地蒙特利尔。
在广州机场妻还是很兴奋的,我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女儿在去机场的路上一直睡着,是我们从床上抱走的,到了机场才醒,这回她妈正给她梳小辫呢。

之所以选择去蒙特利尔,是因为妻有个极要好的朋友在那里,我们移民她出了不少力,而且她已经为我们物色好了住处,还置办了些生活用品,再说到了蒙城她还可以指导我们如何面对新生活,省力。当然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魁省的福利,这个最具诱惑。人人都说这里是“共产主义”,政府“劫富济贫”,中国人的共产主义情结外人是无法理解的。还有一点就是蒙特利尔的艺术,网上都说蒙特利尔的艺术如何如何,与巴黎有一比,大都是外行话,没有实质。我是搞美术的,专业是油画,能去亲睹大师名作对我们这一行来说,犹如朝圣,但我梦中的圣地却在法国、英国、俄罗斯,不在加拿大。妻知道我消极,就说去了加拿大,拿到身份,你想去哪里都是极容易的,在国内想都甭想。于是,这就成了我说服自己答应移民的唯一理由。

    走之前,学校还没有放假,我们向各自部门请了假,也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没有说实话,只说回老家探亲,但向几位要好的朋友透露了真实去向。其时正逢我们所在学校要接受国家教育部的高校本科工作水平评估检查,这是国内所有高校都要面临的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在国内高校呆过的人应该都清楚这事。我们事先已有耳闻说学校暑假可能不放假,但此时我们也已是箭在弦上了,满脑子都是出国的事,哪里还顾的了别的,就这么冒冒失失的走了,没想到闯了大祸!

    妻说既然在温哥华落地,何不借此机会游览一番?因此在签机票时,我们便要求在温哥华停留两天,可是一大堆行李,又没人接送,人生地不熟,怎么办?便去网上搜索看看有没有机会,找到一个要求带国产烟的,说带三条芙蓉王烟,过来后原价付款,提供机场接送,找住处。我犹疑,总觉不妥,在国内人和人之间都是防着的,你不见大人是怎么教育孩子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这种事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便去网上了解,都说这类人满讲信用的,我们也无其它办法,就和对方约定了。我们把希望寄托于传说中西方国家的文明,最坏权当是做一回加拿大社会调查吧。

    广州机场是个新机场,好家伙,那个气派!进进出出的人都显得很体面,与广州火车站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妻和女儿都很兴奋,我依然是闷闷的,为了不扫他们的兴,我强堆笑脸,附和着。办理好登机手续,就要走了,我突然心里一紧,像没了根。

老子(就是我啦)指着报纸上的一个“天”字问女儿:“宝贝,这个字我教你认过,还记得念什么吗?”女儿忽闪着那对大眼睛,啃着手指“嗯,嗯”了半天答不出,我耐着性子提示她:“我们头顶上是什么?”一道亮光“唰”的从她脸上闪过,她迫不及待的答道:“我认得了,是头发!”
这可不是我剽窃来的,有个和这差不多的笑话许多人都知道,没想到在生活里实实在在的发生了,我给她的奖赏就是边上气不接下气的狂笑边在她粉嘟嘟的脸蛋上狠狠亲了一下。
这个笑话的制造者现在正兴奋的像个猴子,在飞往北京的国航航班上上窜下跳着,那个顽皮劲就像个男孩子。我是那种一坐上车就打瞌睡的人,上了飞机也是如此,不一会儿,我就开始犯迷糊了,心乱如麻还不如先睡一觉。四、五个小时后快到北京了,妻把我推醒,埋怨我就知睡觉对女儿不管不顾,我也懒得理她,飞机落地、停稳、收拾东西下机。
我有心要拿北京机场与广州机场进行一番对比,一下飞机我就开始嘀咕,怎么北京机场还用大巴接送人?一走进机场大厅,我更以为自己走错地方了,只见这里人挨人、人挤人、人山人海!哪里像机场,跟广州火车站差不多,瞧那进出的人,什么样的都有,这就是咱们伟大的首都?过了安检,进入候机厅,那个破烂简直不可思议,我们都是疑惑不定,直到看见几位金发碧眼的洋人,才确定正是在这里候机了。调皮的女儿又和我们闹起来,现在她正“扮演”一个劫机犯,把手比划成枪的样子,一会儿对着她妈,一会儿对着我,惹的周围旅客们都忍俊不禁。
我就“咔嚓”给她来了一张,留下“罪证”。(可惜图片传不上去)
终于登上了出国的班机,我仍然兴趣不高,妻却很激动的样子,不一会儿就与前后左右的人搭上了话,互相介绍起来,有去卡尔加里的,有去温哥华的,有去蒙特利尔的等等,都是和妻一样激动不已的样子。在广州飞往北京的班机上,大家都是互不理睬,这回你看飞机上嗡嗡声一片,一副难兄难弟、同病相怜的架势。妻和一位同样去蒙特利尔的女士聊的最欢,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这是不是新生活的开始呢?我始终像个旁观者,也不参与,一句话也懒得说,妻就过来翻我一眼:“你也去认识个人啊,将来都用的着呢。”我最不喜欢她这一点,太功利,便不理她。
怎么没什么洋人呵,难道现在全世界的航班上都是中国人在飞来飞去?这些都是新移民,网上不是说加拿大的中国移民呈下降趋势吗?我是不是赶上了一个高峰期呵。要在空中呆十几个小时呢,管他,睡觉先!在妻的嘟囔声中,我又迷迷糊糊的睡去了。

这十几个钟头似乎一直在追着太阳走,始终艳阳高照。人们除了睡觉,就是百无聊赖的找人瞎侃,倒是那些丰姿绰约的空姐不断的给大家提提神,有一老大不小的哥们有事没事的就按头顶那个召唤人的按钮,姐一来他就直着眼跟人没完没了,要这要那,人转身走了,他伸长了脖子注目礼行的老远,引的我也跟着他一起欣赏起来,说真的,还真没这样舒舒服服、肆无忌惮的坐着看过美女呢。空姐们素养很好,专业就是专业,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任你如何刁难,人家都是脸不红,心肯定在跳了,多快我可不敢枉自猜测了,要不身边那半梦半醒的妻又有话说了。

写了一大堆文字,还在国内兜着圈,这和我坐飞机的感受差不多。快到温哥华了,机舱里重又骚动起来,大家都瞪大了眼努力瞧着窗外,我突然想起国际日期变更线不知什么时候过去了。眼下是连绵不断的雪山,再过了一会就变成一片汪洋,突然的一块绿色的陆地闯入眼帘,“温哥华!”有人大呼小叫起来,真的?我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迈过重洋了?

下了飞机,一进入候机大厅,一股子浓烈的咖啡味直冲鼻腔,没想到未来的日子里,始终都要被这种味儿围绕了。接着是三五成群的西洋人,我还没见过这么多的洋人呢,眼都花了。温哥华的机场没北京那么乱,也没广州机场那么奢华,它的内部装修的很小巧,有点博物馆的意思,处处透着洋味,与国内的确不同,我的兴致昂扬起来。

接着就是取行李,排队见移民官。我不懂外语,没辙,见官的事,只好由妻去了,我看孩子和行李。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观察着等待的人们,很明显中国人和其它种族的人是分开的,最让我好奇的是看见十几个西人男女,婴儿车里推着、怀里抱着7、8个亚裔的婴儿!是不是中国孩子?我很好奇,妻说在网上听说过,加拿大人很喜欢收养亚洲孤儿,当然也包括中国孩子,不过听说是要向福利院交钱的,要好几万呢,我愤然了,国内的人贩子卖个孩子也就几千块,人家洋人做好事你还收这么多,缺不缺德!看见这些洋人亲昵的爱抚着自己的异族孩子,我不禁对这些人肃然起敬。

终于一切手续办完了,我们赶紧去给那位和我们约好要带烟的人打电话,没想到他真的要来,而且指点我们在哪里等他,真诚信呵,我不禁对加拿大又增加了一份好感。

这里还要感谢拉拉驹呢,她介绍的那种旅行包的确好,不但符合标准,而且特能装东西,我真后悔没再多带点,不过后来才知道有些东西根本不需要带,至少可以减去一半,因为那些东西的价钱与国内差不多,这是后话了。

六月的温哥华比广东凉爽多了,这会是下午三点左右。在机场也看不出什么特别的,只是在等车的时候,看见来往的大小车大白天都开着车灯,我觉得很奇怪,加拿大的交通规则是不是对此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不到半个小时,与我们约和好的那位就开着一辆三排座的小车来了,当然也是大开着车灯,原来是个山东小伙!

在国内时,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名为《别了,温哥华》,姜武演的。那会我们正在申请移民呢,租来影碟后,一向不怎么看影视的妻,居然熬了个通宵,一气看完了,她是在找感觉。其实,那部剧根本没什么温哥华的内容,如果它换成“别了,纽约”、“别了,伦敦”、“别了,莫斯科”什么的都行,地域特点不明显不说,对移民生活了解的太肤浅了!

我现在脚踏着温哥华的土地,根本无法和电视剧中传达给我的信息画等号,我看妻也是一脸茫然,她抬着头凝视着有些阴霾的天空说了句:“怎么这么多乌鸦呵,晦气!”可不是,机场上空几十只乌鸦发着难听的“哇,哇”叫声,在盘旋迂回。是不祥的预兆?我安慰妻:"在国内国人把乌鸦当作不祥之物,在加拿大说不准是个吉祥物呢。”妻立马点头,她宁愿相信的确是这样,我也希望如此。女儿还是第一次见到乌鸦呢,兴奋的小脸上满是光彩。

那位山东小伙挺热情,赶过来帮我把行李装上了车,随后在机场警察的催促声中,我们正式踏上了加拿大之旅。

这会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车窗外,四处张望着异国的土地,两个字“新奇”!山东小伙姓C,他很健谈,不一会他的情况我们就了解了大半,他说他来温哥华三年了,现在在做室内装修,车是一年前买的,住在哪个区我就不记得了。他说温哥华是中国人的殖民地,我们都笑了。我问他,为什么大白天来往的车都开着灯?他回说,政府这么规定的,不开灯违法,而且你根本控制不了,车一启动灯就亮,可能是给过往的人提个醒吧。对他的解释我不以为然,总觉得还有其它理由。问起住处,他连忙打着哈哈,这才拿出手机及一沓名片开始联系,妻显然不满了,一脸愤愤然。小C联系了一个出租房屋的台湾人,一晚40加元,我一算两百多人民币,在国内可是星级宾馆的水准了,便问他是什么样的住处,他说是私人住宅,我们都有些疑惑,他就解释说在温哥华这算便宜的了,而且又在旅游旺季,住处很不好找呢。

算了,入乡随俗吧。

车窗外绿影憧憧,好大一片森林,参天大树,遮天闭日,林内绿草茵茵,偶尔见到几个西人,牵着狗漫步其间,我们心情豁然开朗,我问小c这是什么去处,他说这就是一普通的公园!好家伙,城市真的就建在森林里,怪不得老听人说,加拿大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一路上大小汽车不少,却很难看见行人,说是郊区吧,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美丽奇巧的小屋分明又是住宅区,怎么也不见行人呢?难道人们还在睡午觉?不可能,都四点多了,睡什么呵。还没张嘴问呢,小C已示意我们到了。

这屋子真漂亮,就是那种西式小洋楼,装扮的像是公园里的景点,四下张望,都是如此!天哪,,这才是小资,这才叫生活!

主人是个五六十岁的瘦老头,说话声跟我们头顶的乌鸦叫声及其相似,我可不是骂他,我真这么想,他的声音沙哑的如此独特,我不得不将他与他的黑糊糊的邻居联想到一起了。

住的地方当然比不上国内的星级宾馆,还在地下室里,总觉得这二百多元花的不值!好在还挺干净,房里摆着一张双人床,一张小桌,两把椅子,陈设简单。主人看来见得多了,对我们不冷不热,交了房门钥匙,指了厕所、厨房、出入的门,再扔下一张我们所在区域的地图,就不管了。

小C拿到他的烟,答应我们后天一早来接我们去机场,随后也走了,现在没人帮我们了,我们要靠自己,开始在这个城市里四处游荡了。

吃了点东西,妻就兴致勃发的催促我们赶紧出门,我们一家三口走在陌生的国度,好奇心溢满了心胸,那家家户户门前的一簇花、一块石、一片青草都能让我们驻足半晌,一步一挨就像乡巴佬,举手投足透着一股傻劲。

手里的地图上标明我们住的地方叫什么“民宿”,台湾房东说我们这位于大温哥华中心地带,叫铁路镇,我到现在也没搞清大温哥华和温哥华是什么关系!小C曾介绍说离这儿不远就是温哥华有名的大统华超市,是华人云集的地方。SkyTrain也就是天铁,地图上标的是捷运,从这儿经过,搭乘此车差不多可游遍温哥华了,而且买一张一天的票也就七八块钱却可乘坐多种运输工具,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小C说的天花乱坠,听的我们心驰神往。

看看天色不早,我们决定今天就去大统华吧。出乎意料的是我们遭遇了一连串的“想不到”!

在路上,首先令我们诧异的是居然看见了许多的松鼠在人家小院里,树丛间觅食嬉戏,还有黑白花纹的鼬鼠,上下放飞的叫不上名的小鸟,这些小动物一下勾起了我对儿时的回忆,现在国内恐怕只有到动物园里才能见得到了。女儿最开心,撵撵这个,追追哪个,我和妻更多的是感慨。

怕回不来,迷路,我尽量地记下了一些明显的标志。

果真看见了天铁,还有列车飞驰而过,看来小C没说谎。过马路时,我们见有车来,就按照国内的习惯停了下来等车先过,没想到司机到了跟前却停了车,并示意我们先过!是因为我们带着孩子,人家照顾我们吗?好像不是,在几个路口我们都遇到了类似情况。最奇的是,我们在一个有红绿灯的路口等候时,见一个西人过来,伸手摁了下路边柱子上一个黄色按钮,不一会红灯就转绿灯了,他居然就那么过去了,看的我张口结舌!我喃喃的说:“今天可开了眼喽。”

路边的商铺也不少,营业的却不多,此时段国内正是下班的高峰期,街上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当然更是营业的黄金时间,而这里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一派萧瑟,妻说早听说加拿大的商铺关门时间与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上下班的时间一样,此言不虚。我一下忧虑起来,从此后要失去一天中一段欢乐的时光了。还好大统华没关门,大的确大,也够气派,就是我没多少兴趣,妻却斗志昂扬,这家进那家出,只是看的多不肯买。超市里的东西标价不算贵,甚至比国内低,可是那是加元,换成人民币还是贵的吓人。是不是新移民都如此呵,刚来时买什么都要先换算成人民币后,才做出决定?我们就是这样,逛了三四个钟头,就买了块披萨饼,当然是在掂量再三后才买的,可怜呵!

大统华里有一半多的商铺已关门了。正如小C之言,这里果真华人多,各个年龄层次的都可见到,看来中国人在国内养成的夜生活习惯,不是那么容易消解掉的。

到了晚上近十点多我们才回到“民宿”,半天的见闻一直是我们的中心话题,我们期待着明天还会有更多的“想不到”发生。

果真,第二天,我们就遭遇了第一个“想不到”!

时差!我们还没有适应它呢,它先跟我们开了个玩笑,我们一直睡到第二天的中午两点多才醒过来!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来温哥华一共就一天半的时间可以游玩,可其中半天的时间却在床上浪费掉了,气急败坏中我们急急忙忙的出了房门。

昨天下午出来玩时,我们就路过了天铁站,所以今天很快就找到了这里,我们在自动售票机上买了两张八元的成人票 ,一张六元的儿童票。上了列车,开始了第二天的温哥华之旅。

如果你让我描述一下温哥华,我的确不知道从何说起,时至今日,它在我的脑海里也是模糊一片,只剩下一些片断,毕竟时间太过仓猝,再加上新鲜感的干扰,什么都是只过眼睛不过大脑,所以留下的都是美好的东西,由此温哥华始终是我记忆里一个美丽的梦。
我们也不知道该在哪里下车,因此听从房东的建议乘天铁一气坐到了头,然后转乘SeaBus,海上巴士,过海到了北温的Lonsdale Quay码头。据说北温这边是富人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加拿大的影星们特喜欢住在此,不过加拿大的影星我好像没什么印象。我们也就在码头周围转了转,此地可能是回望温城的最佳地点吧,游人特多。这里的商铺无论大小都在同一栋楼里,要嘛有嘛。靠街面均为咖啡厅之内的营业区,店里布置洋溢着浓厚的欧味,店外摆着精致的桌椅,成为露天咖啡座,装饰上一看就知道花了大力气,头顶挂的花篮里均为真花,桌椅极具曲线美,很时尚,整个布局非常讲究,人往那一坐,嘿,挺美。我们看着新鲜,就像在真实世界里回味欧美电影镜头,物我两忘了。后来,走的地方多了才发现这样的画面在加拿大比比皆是,随处可见,根本不是什么新奇东西,当地人早就熟视无睹了,不过我总感觉在加拿大露天咖啡厅最惹眼,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

我更多关注的还是人,我对来往的每一个西人都充满了兴趣,就像西人看我们中国人认为都是一个模样相同,我看西人也有类似的感觉,但是又有不同,中国人从衣着上很容易区分出贫富、俗雅,西人却很难看得出,男女都喜穿牛仔服、旅游鞋,收拾的干干净净、体体面面,都是态度谦和,规规矩矩,一屋子人,绝少喧哗,安静的像……像什么呢?我实在想不出国内和此相同的情形,没参照物,仅此一点,西人真文明!

这里的女士们很漂亮,无论胖瘦都把自己打扮的很有韵味,时尚的女孩子都喜穿露脐装,不像国内的女孩子欲露还掩,西人女孩子的上衣更像纹胸,后背充分敞露一片风光,下身裤子裤腰极低,在前面你可以看见圆润的髂前上脊以及腹股沟的曲线,而在后面,天哪,绝对让你脑袋充血,头晕目眩!

在一家露天咖啡店门前,我正拍照呢,一位绝色美女(当然是西人了)迎面而来,也穿同样的装束,我眼都直了,那模样跟波姬小丝不相上下,那是我十多年前的梦中情人啊!擦肩而过时一股清香直击肺腑,美的我不敢直视,我还从来没有过这种感受,手都有些哆嗦。两个坐在咖啡店里的洋小子冲这美女就嚷嚷起来,也不知说的什么,那意思好像是叫人家进去和他们坐坐,美女充耳不闻,竟自往前,在街脚消失了,两个小子坏坏地笑着。我怕这两个家伙笑我,赶紧左顾右盼、装模作样的看景色,踱步走开了,脑子里一个美丽的影子半天都挥之不去。

这会妻还在大楼里逛商店呢,刚才我的样子幸亏没让她看见,不然有我好受的了。

时间太紧了,下一站我们选择的是斯坦利公园,那可是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原始公园。我们乘海上巴士返回温城,一到街上,就有些蒙了,不知东南西北。拿出房东给的地图,比划来比划去走了几条街也没找到巴士站,这时一位西人老者走上前来,问我们需不需要帮助,妻赶紧上前接招,我只能当瞧热闹的。老人真好,问了我们的去处,详细告诉我们怎么走,直到确认我们都明白了,人家才“拜拜”。国内怎么样?不说也罢!

票是通用的,一张票一天通行温哥华。车上人不多,一个有趣的情节让我温馨了半天。两个夫人带着两个小男孩靠窗坐着,年龄小点的小男孩爬在窗上,不断地冲着窗外的行人招手,似乎是在考验有多少人回应,车里人都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一幕。居然百分之九十九的行人都微笑着同样招手回应了小男孩,小家伙兴奋的满脸通红,乐此不疲的重复着他的游戏,直到下车。人和人是不是本应如此呢,和谐社会是从一些微小、具体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

斯坦利公园名副其实,古木参天,树茂林密,景色怡人,这才是真正的公园。我们乘坐免费观光巴士,绕岛一圈,充分领略了森林城市的无穷魅力,从这里看温城是最理想的地方,真的使人流连忘返。这里我们用平和的心态充分享受着自然的气息,任何语言都不足以描述它的妙处,那就闭上嘴,身临其境吧!

很晚我们才托着疲乏的身躯回到了住所,女儿在路途上就睡着了。
什么叫走马观花?上面这段文字就是最好的注解了,由于时差捣乱,我们不得不赶时间,温哥华给我的就是这些了,却美,美的人心里痒痒,难以割舍。我开始真正地喜欢这里了,但是忧虑还会爬到脸上,毕竟这份美好是人家的,我企盼蒙特利尔,我们的目的地,也可能是我们最终的家,她是怎样的呢?这一晚睡的沉,连梦都没做。

第二天一早,小C如约来接我们。到了机场,在离开温哥华时,总有不尽的遗憾在心头萦绕,别了,温哥华!

如果不是移民,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知道地球上有个叫蒙特利尔的城市,像我这种学艺术的目光更是盯着欧洲国家,美洲也只有美国能入眼,再说蒙特利尔的知名度无论如何也是无法与巴黎、伦敦、纽约相比肩的。加拿大历史也就三百来年,正式成为国家还不足200年,相对于中国她太年轻,对年轻人我们往往不会给予过多的信任,“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嘛,这种不信任,再加上不自信,便是我消极对待移民的主因。
在温哥华我是个旅游者的身份,只要玩的开心那就足够了,蒙特利尔却是我要去落地生根的地方,那是什么身份?

在上飞机的过程中,忧郁始终笼罩着我,离蒙特利尔近了这种忧郁随之就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恐惧,正如蒙特利尔的英语发音,那是在心头“猛捶”啊!

飞机已是加航,放眼望去机舱里全是金发碧眼的西人,这回我们一家三口真正成为外国人了!你回想一下在国内大街上,一个洋人走在黑头发黄皮肤人群中的场景,那种扎眼,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了。

早餐真难吃,除了甜的还是甜的,但必须吃,也许未来的日子都是这样需要我们来适应它呢。

适应也是很难受的,为了不让人家瞧不起我们,我们就努力制止女儿一切的调皮行为,连自己都不敢乱说乱动,那个拘谨劲就甭提了。感到有些冷了,让妻叫空姐拿毛毯,妻却不肯,说要我锻炼锻炼,扔给我一句“毛毯”的英语发音,就窝在那里准备瞧热闹,气的我两眼冒火,又无可奈何,只好鼓足了勇气,准备发个音,可是我不争气的舌头像打了结,就是吐不出音,活人也不能让尿憋死,我就自己拿了!

妻和女儿捂着嘴使劲笑,太伤我这个“文盲”的自尊了。以后就落了话把,这两个经常拿这说事,好没面子。下决心学英语,就是由这天开始的。

在机场与飞机上,我发现一个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现象,非常有趣,值得一叙。国内机场和飞机上的工作人员百分之九十八以上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模样俊俏,而从温哥华开始就不同了,西人在机场和飞机上工作的人什么年龄层次的都有,而且是什么种族的都有。飞机上更不是美女的天下,不仅有空姐、空嫂,还有空哥、空叔!这说明什么?是机会均等?是社会公平?这个国家总是和我们的认识反着来!

这段路同样漫长,六、七个小时后,蒙特利尔到了,我们的旅途是终结还是开始?

蒙特利尔的机场里与温哥华一样,像个博物馆,它似乎处处提醒你,这里曾经是印第安人的土地,不但有印第安人特有的图腾柱,也有印第安人的其它文物展出在走廊里。

顺利出关,也顺利联系到了妻的朋友。

久别重逢自然是欣喜万分,你言我语说不尽的别情离意。我第一次见妻的朋友,插不上嘴,只是四下张望着我们未来要生活的这块土地。机场周围与温城机场环境及其相似,都不如广州机场与北京机场宽敞气派,来往的人稀稀拉拉,在国内,你一出机场,就可看见蜂拥而来接亲友的人群,那个热闹!这里看不见,出奇的平静。

我还瞅见居然有七、八十岁的老奶奶、老爷爷开着车来来往往,真没见过!那老奶奶最有意思,开的竟是中型吉普,只见她眯着眼,努力抬起头注视前方,人整个像趴在方向盘上,也不知有没有力气踩住刹车闸,由于个头矮你不注意还以为无人驾驶呢,那个样子不禁让我想起女儿读的国外童话故事里,骑着扫把满天飞的巫婆,逼真,太逼真了!我忍不住哑然失笑。

朋友在麦吉尔大学读书,她的先生在蒙城一家大公司就职,是永久雇员呢,他们来蒙城已有五六年了,看得出他们在这里生活的很惬意、很潇洒。朋友先生开车,载着我们迎向蒙城。

我们有一肚子的问题要问,于是我和妻你一言我一语问题不断,朋友笑着说:“不用急,有的是时间,先到住处安顿下来再说。”这么着,我们首先就来到了今后要住两个月的“家”。

这片住宅区,与我在温城所见并无二致,街名CHAMPIGNY,法语,念起来怪怪的。我们住的是一个上海人的房子,少说也有一百年了。一共两层,二楼是住房,一楼整个是一超市,老板当然是这位上海房东了。出租的房屋一共三间,厨房、卫生间共用。

房前是好大一parc,均为加拿大的国树-枫树,离地铁JOLICOEUR站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周围环境没的说,可见朋友的良苦用心了。

房间只有不到十平米,房租每月240加元。内有一个双人床,是两个床垫摞一块的,一个衣柜,一个储物架,一个写字台,两把椅子,踩着“嘎嘎”直响的木地板,我心里一凉,这不又回到十多年前的单身汉条件了吗?嘴上我什么也没说,简陋就简陋吧,好歹是个窝。

房东夫妇挺热情,嘘寒问暖的让人感动,其他两位房客为一男一女,年龄和我差不多,男的叫L是上海人,女的叫W是湖北人,现在都在读书,L读会计,W读那个人人都感兴趣的法语班。

放好行李,朋友要尽地主之宜,坚持请我们一家吃饭,我们便只好客随主便。吃饭的地方离地铁ANGRIGNON站不远,这里是大型超市比较集中的地方,与国内的超市概念不同,这些超市都建在荒地里,远远望去更像工厂,要走路来逛超市,那是极不现实的。

吃饭的店名我不记得了,是一个自助餐厅,好像是南美风味的,每人十五加元,想吃什么吃什么,极合我的胃口。这几日除了面包,就是牛奶,嘴都淡出鸟了,真想敞开肚子大肆饕餮一番,但没好意思,不能让朋友丢面子呵,你说憋屈不憋屈。我后来嘴馋也想再去,可苦于没车,便做罢了。

朋友说明天7月1日是加拿大的国庆节,让我们好好休息一下,明天一早接我们去看国庆大游行。

这一天太乱,总觉得要好好捋一捋,人躺在那里,心却虚的要命,不踏实,这怎么会是家呢?眼前一片迷离,过了很久我才朦朦胧胧睡的睡去……

2#
 楼主| 发表于 2008-2-18 00:13:35 | 只看该作者

re:“家”是什么?家是放心的地方!心...

“家”是什么?家是放心的地方!

心无居所,人的精神便如丢了魂。

我还没有丢魂,因为在我看来,妻在哪儿,女儿在哪儿,我的“家”就在哪儿,她们就是我心浮气躁时的安定药丸。我愁的是我能让她们也安定下来吗?

从地图上看,蒙城真的是一个岛,四周都被水围着,那个大岛的外形就象一只正在运动着的脚,而我们的住所就位于这只脚的脚跟下。最妙的是“脚”下分布的小岛犹如这只脚运动时带起来的泥土,这似乎有什么象征意义?可以确定,一番磨砺至少是在所难免的了。

从7月1日开始,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几乎都是早出晚归,穿梭于蒙城地铁,干什么?了解蒙城,寻找机会呵。

观看国庆大游行是我们第一次接触到蒙城人。朋友带我们来到位于市中心的杜尔切斯特广场(Dorchester Square)和加拿大广场(Place du Canada),这里是国庆大游行的终点,赶到时游行队伍刚到,几个穿着老式军服的二战老兵,让我这个军事迷激动不已,端着摄像机先对着他们一阵狂拍。

乱了!乱了!周围迷人的景致,各种肤色的人流,挥舞着的蓝色省旗、红枫叶国旗,眼花缭乱的游行表演,色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这可真是个联合国式的大游行,数十个国家的队伍,努力凸现着本国民族的特点,尽管烈日当头,他们却依然表演的相当卖力。蒙城人真够热情,口哨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最烂的表演也博得了围观人群的喝彩。令我惊讶的是居然有在国内严厉打击的****功组织的游行队伍,他们的表演也是中国传统式的,我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包容性。

然后我们去朋友家里吃饭,接着在她家门前观看她家所在区的国庆游行,却是另一番情景。游行队伍大都是由西人组成,因为都认识,邻里们呼朋唤友,纵情嬉闹,小孩子在人堆里钻来钻去。彩车上更有人用塑料袋装着水做成的水弹,望人堆里乱砸,水弹炸开,水花四溅,观看的人立刻予以还击,这哪里象庆祝国庆,分明是狂欢节嘛。游行结束,人们都来到附近的公园里,公园里搭了个舞台,台上唱、台下舞,还有免费啤酒供应,这疯狂的快乐,要不是被一场突然而至的暴雨给驱散了,还不知会延续多久呢。

听朋友说,夏季是蒙城最热闹的季节,各种节日层出不穷。国庆游行后,果真我们就在几乎是每周都有的各类活动、节日里渡过了。国际烟花节、嬉笑节、蒙特利尔国际爵士乐节、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双胞胎节、儿童节、同性恋大游行、世界游泳锦标赛、国际网球锦标赛等等,好家伙,这可都是7、8两月内搞的活动,别说去参观了,光让你一口气念出这些字,都够费劲的。

这是蒙特利尔人的快乐季节,许多人都去渡假了,我们去办事,有的地方就不上班,大街上很多商铺也关了门,蒙城人真会享受生活,令人羡慕。

性急的妻心思可不在这儿,她抓紧时间催促着先去办理那些登陆手续,枫叶卡、工作卡、牛奶金、银行卡、“咖啡”班等等,每天都是匆匆忙忙的在大街上穿行,来来往往一个多星期,办完了这些事,我才得到喘息的机会,可以去尽情领略蒙城的魅力了。

当然,很多事都是由妻出头的,我不会语言,没辄啊,为此,她颇多怨言,我也是英雄气短,挺惭愧的。于是,她就学会了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我,让我张嘴说英语。记得第一次是在超市里买电话卡,她教了我几句,让我去买,我是硬着头皮去的,别别扭扭的终于说出了口,人家也听懂了,东西也买来了,以后,妻不在的时候,我也敢上街了,大都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说,管他懂不懂,不过使用频率最高的是“I don't know”。

蒙城人的生活是安逸的,没有活动的时候是平静的,说句不好听的话,是死一般的沉寂。我在住处周围每天游荡,除了网球场那儿能看见几个人,就几乎难觅人迹了,这种情景在温哥华时就已有体会,不过,还是难以理解,难道人们整日都躲在家里吗?为什么邻居家里连一点声息都没有?到底房间里有没有人?鬼才知道!

7月1日,我起的很早,在住处周围转悠,看见许多人家在搬家,那时大概临近7点,这么早搬家?当时就有些疑惑。后来听朋友解释说,魁北克人都有7月1日搬家的习惯,几乎成了习俗,这还跟魁独有关呢。这一天不是加拿大国庆节吗,本来是全国人民都认同的纪念日,可是魁独不,它不承认加拿大政府,又怎么会去祝贺自己的敌人?明的不好办,那就来暗的,你搞庆祝,我却搬家,听起来不但有趣,还有些孩子气呢!所以蓝底印着四朵百合华的魁省省旗到处飘扬,不亚于枫叶国旗的风采。

这一天,住宅区几乎家家门前都有扔出来的东西,这可不是国内见的尽是垃圾,那些东西看起来完全可以再利用,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有电视机、冰箱、DVD、床垫、椅子、餐桌、沙发、还有电脑等等,如果你想省钱,又没什么忌讳,那就尽情的捡吧。一开始我就动了心思,可又不好意思,后来一到晚上的确无聊,女儿吵着要看电视,我终于鼓足勇气,乘晚上没人的时候捡了个电视机,扛着就一溜烟的跑回房,跟做贼似的。晦气的是,那电视一接通电源,刚开机就冒出了一股白烟,吓的我赶紧扔了。可又不甘心,一连又捡了三个,才总算捡到一个能看的。我又捡了个DVD跟新的似的,效果很好呢。

有一天,也是大早,我看见一辆小货车停在街上。一位亚裔小伙,我不能肯定他是不是中国人,正泰然自若的在往车上装一个沙发,那沙发当然是别人不要的了,而且我头一天就看见了,还八成新呢,要是我住的房间再大点,早就被我据为己有了。小伙肯定不是收垃圾的,回收垃圾的车我见过是个庞然大物,工人都穿着工作服呢,不似他这样油头粉面。看起来他已沿街兜了一会了,车上装了不少东西,组建一个家肯定没问题。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租住房间里的那些陈设物,TMD,八成是捡来的!

周围住户都把自己的房子收拾的象公园里的景点,一个赛一个漂亮。屋子的颜色使用大胆,既有素雅的白色,也有火红的赤色,既有凝重的褐色,也有浪漫的粉色,窗格、门框造型非常艺术,连四五级的楼梯也装饰的精致异常,而且房屋造型决不会雷同,及其耐看,如果不懂得生活的情趣,没有一点艺术的涵养,无论如何也不会达到此种水准。

人家门前的草坪都修剪的整整齐齐,听说这还受法律约束呢,如果你不定期修剪自家门前的草坪,立马就有专门的人员来处罚你。

朋友说这里的房屋都是木结构的,我还有些不信,碰巧看见一家正在盖新屋,我就去看了个究竟,原来的确如此,真是木房子,只不过大多数人家在外墙又砌了一层极薄的石或砖而已。

我住的那地儿也是木房,敲墙时传出的就是“梆梆”的木板声,连隔壁说话隐约都能听出来。刚来的时候还不清楚,洗澡时把水溅出了浴缸,在地上积了一滩水,不一会儿就见房东慌慌张张的跑上楼来:“坏了坏了,楼下下雨了!”听他解释我才知道,浴室里也是木地板,只是上面又铺了一层瓷砖,所以看不出来。弄的我挺难为情,连忙用拖把给人拖干净了,麻烦!

我住的这个区,公园可不少,前前后后有六七个,小孩子玩的滑梯、秋千什么的一应俱全。可是却不见多少小孩在那里玩,我的女儿可高兴了,没人和她抢呵,跟疯了似的,转着圈的每次都是玩个遍,她在蒙特利尔学会了一句口头禅,就是“过瘾”!

加拿大,儿童的乐园。

蒙特利尔被人称为“尖塔之城”,城里的哥特式教堂非常多,据说甚至超过了古城罗马。你站在皇家山上极目远眺,那最显眼,最突出的就是一个个林立的教堂,几乎每跨一两个街区便可看到一个教堂。
蒙城其他地方我还没来得及去逛呢,来后第二天去看国庆游行时顺便就先参观了加拿大广场旁的世界玛丽女皇教堂ARIE-REINE-DU-MONDE。

因为学美术的缘故,西方美术史是必修课,那时就知道西方艺术很大一部分内容涉及的都是有关于教堂的,教堂是西方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文学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埃斯美拉达光着脚在巴黎圣母院广场前跳舞的情节,相信多数人早就铭刻于心了。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走近教堂,虽说在书本、画册里不止千百次的接触过,但一见实物还是被震撼了!教堂外观方方正正,后面一个巨大的穹隆圆顶,正面上方立着十三座雕像,气势非凡!一进入内部,空气都像凝固了,那种肃穆庄严犹如一块巨石压向你,你感觉到自己是那样的脆弱、那样的卑微、哪样的渺小!强烈的窒息感迫的你急促呼吸,却大气不敢出。连调皮的女儿都不自觉的安静下来,紧紧的攥着我的手,眼神里是一种莫名的恐慌。进出的西人一脸虔诚,说话都是尽量压低嗓门,似乎生怕惊醒了圣母。我们缓缓的在教堂里走动参观,尽情观赏上帝之家的富有,足足停留了近2个钟头。其实这并不是蒙城最具代表性的教堂,后来当我们再去参观圣母院大教堂NOTRE-DAME BASILICA、圣约瑟夫教堂ST JOSEPH'S  ORATORY 时,那种心情更是无以言表。

圣母院大教堂建于1829年,号称北美最大的教堂,为新哥特式教堂,位于老港旧城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那两个对称耸立、直插云霄的尖塔,与巴黎圣母院有几分肖似。它的富丽堂皇无与伦比,内部的奢华用怎样的语言来描述都不过分,中国的寺院、庙宇如果和它比富有、壮观,那无疑是乞丐与富人比宝!连席琳翁迪都选择在这里举行婚礼,可想而知在蒙城人的心目中它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巧的是我们正好在这里碰到了一场婚礼,是黑人的。当一对盛装童男童女步出轿车时,周围围观的人不觉发出一阵惊叹,这两孩子的确可爱,男孩子穿着合体的黑色西装礼服,女孩子是白色的拽地长裙,纯洁优雅正似天使一般。当一辆八、九米长的卧车驶到时,人群一阵拥挤,围拢过来的行人更多了,显然是新娘来了。当新娘迈出卧车的一刹那,众人都觉眼前一阵晕眩,天哪,黑人新娘竟如此美丽!周围立时爆发出一片喝彩声,大家都鼓起掌来。美丽的新娘温文尔雅,虽是黑人,却极有气质,配以白色的婚服宛若仙子,她微笑着不断的向大家点头致意,象明星一般。这时来了七八个黑人小女孩,个个像天使,轻轻捧起新娘头上垂下的长长的白沙,跟在新娘后缓缓的走进教堂。

可气的是我的相机偏偏就在此时没电了,居然没有拍到新娘,真让人懊恼!

看的出这绝对是一场有钱人的游戏,那些前来出席婚礼的人肯定是蒙城有头脸的人物,穿着华丽,神态不俗。男的举止绅士,女的更像是来参加选美大赛的,有的人居然还带着保镖呢。遗憾的是我们不能进入教堂观礼,只好望着新娘消失在教堂门里的美丽身影,使劲咽了一下口水。

1930年建造的圣约瑟夫教堂,因为建在皇家山上的原因显得更壮观、更气派,光是山脚下铺满鲜花的巨大的广场、沿山而建的层层台阶,就已经占尽了风光。从广场开始直至山顶教堂,真是高山仰止,有一种直入天堂的感觉。

据闻该教堂的建立源起一位出身低微名叫安德利的修士,这位大字不识一个的穷修士竟能用教堂里供奉上帝的灯油为人治病,且有记录可查,颇似真的。在一个展厅里挂满了他医治好的病人遗下的拐棍,而且来这里朝圣的残疾人特别多,虔诚的信徒川流不息。妻也是深受感动,竟也掏了香火钱,讨得一根蜡烛,带着女儿恭恭敬敬的供奉给了抱着幼小的耶稣的圣约瑟夫。女儿许的愿是,妈妈越来越漂亮,爸爸要减肥!

安德利修士父亲是个木匠,与耶稣父亲约瑟夫同行,因此他对约瑟夫特别有感情,并最终将这种感情赋予了一座壮丽的教堂,他去世后被葬在教堂里一个黑色的大理石石棺里,游人都喜欢手扶石棺进行一番祈祷,据说极为灵验,信不信你也去摸摸吧。

其它的像DE-BONSECOURS圣母教堂等虽说无论从规模到装饰上要逊色的多,但仍不失自己独特的魅力。只要条件允许,大家都不妨到教堂里去坐坐,那是一个能令你心静如止水的绝好去处。要了解蒙城,融入当地,教堂是必去之地,它是西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影响了他们的为人处世,不了解宗教,不接近宗教,你便永远无法走进西人的内心,离上帝越近,你离自己的目标就越近。

抱着这种态度,我们也参加了几次教堂的聚会,因为语言的关系,我们参加的多为华人教友的聚会。

第一次与神职人员接触,是在朋友家里。朋友一直在参加社区教会的活动,交了不少朋友,她将我们推荐给了她的一位教会好友,那是一位身材滚圆,过于肥硕的白人女士。她领我们颂读圣经,解释每一句话,这可是白捡了个英语教师,她很尽力,生怕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反复讲,连我都啃啃巴巴的读了好几段呢。

第二次是在ANGRIGNON的一个教堂,参加教会搞的一个免费英语学习班。教会把教友都称作兄弟姐妹,努力营造一种家庭气氛,所以我和妻去听课,女儿就有人专门领去看护,有很多玩具等着小家伙去过瘾。讲课的是两个年轻的神甫,问年龄一个十九,一个廿,令人惊奇的是他们对我说的是一口流利的国语普通话!我问他们是在中国学的语言吗?他们回说是在蒙城学的!不得了!

他们自称李长老、陈长老,我一听,不由得笑了,金庸武侠小说里丐帮的八袋弟子就叫“长老”,这两个像公子哥一样的西人小伙与此反差太大了。

他俩你一言我一语,一会用英语,一会说国语,课上的还挺生动。听课的大都是中国人,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几个广东人,女的还罢了,那几个男的国语说的比这两个长老还差,英语从他们嘴里冒出来极其难听,使人不忍卒闻。课结束后,他们就拿出了中国带去的习惯,非要请人家去吃饭,那种神态俗不可耐。

再就是参加了一次正正规规的教会活动,在DE L’ EGUSE一个教堂里,去的人还不少,有四五十位。牧师是位台湾人,好笑的是,他说话的声音竟与我在温哥华租住房屋时的那个台湾房东如出一辙,沙哑的像乌鸦叫。他讲经,他太太负责照看小孩子们。先是唱圣歌,无非是赞美上帝的。接下来就是讲经,前后有三个人上台,讲自己如何学习圣经,怎么理解圣经,告诫大家如何笃信上帝,上帝将会引导我们达到哪里哪里等等。我们这些受党教育多年的无神论者,听这些东西,如座针毡,已经无可救药了,要对我们洗脑,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当台湾牧师为台下人赐福时,那情景使我突然冒出了“邪教”的念头,不知这样胡言乱语会不会得罪上帝。

讲经结束,是教友们互相交流的时间,这时大家才露出真面目,彼此一介绍,多是大陆来的,交谈中迫切的寻求帮助,这恐怕是来参加教会活动的真正目的。

事后才知道,那台湾牧师已是肝癌晚期。


蒙特利尔有加拿大“艺术之都”的美誉,前文也说过,这是吸引我们一家选择移民此城的主要原因之一。来到蒙城后我一门心思就是要去美术馆朝圣,当与妻办完那些繁复的登陆手续后,我便一头扎进了位于舍布卢克大街的蒙特利尔美术馆。
蒙特利尔美术馆分为新旧两个馆,对立于舍布卢克大街,旧馆建于1900年,现在叫豪恩斯顿馆,新馆比老馆晚一个世纪建成,叫简·诺尔·德斯马拉斯馆。虽说是新旧两馆,其实在地下它们是巧妙的连在一起的,如果你不清楚,进去参观,不知不觉跑到马路对面的建筑里后,你还以为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呢。旧馆外形由一排四个古典的巨大爱奥尼柱支撑,庄严肃穆,透着股浓烈的希腊遗风,周边分布着多个形式各异的雕塑,最吸引人的是那两个红色心形,许多情侣都喜欢在这儿拍照,留下到此一游的证据,我们当然也不能免俗了。

馆内展出的作品均为大师原作,那些熟悉的名字一听就令人激动不已!毕加索、雷诺阿、塞尚、伦勃朗、鲁本斯、提索特…..那都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字眼!我像一个饥渴的野兽,贪婪疯狂的用眼睛扫荡着大师笔下精妙绝伦的色彩笔痕,几乎在每一副画前都停留许久,仔细观察画面的每一个地方,鼻子都要碰到画布了。没有在绘画的行旅中艰苦跋涉过的人,是很难体会我那种感受的。

妻和女儿早已不见了身影,心中的激动不知与何人叙说,便毫无知觉的自言自语起来,高兴处真恨不得手舞足蹈,这种反常,引起了来回巡视的管理员的注意,后来无论我在哪里,他都会及时出现,还与其他管理员咬耳朵,监视我呢。我也不理他,即便想理他也没办法,咱语言不行呵。

蒙特利尔美术馆内永久收藏并展出的艺术品是免票参观的,临时展览才收费,我去时正赶上加拿大画家、也是蒙城艺术圈内的领军人物霍尔盖特绘画展,我九月底回国时展览还没结束,你现在去说不定还能赶上参观呢。

后来我又连去了两次蒙特利尔美术馆,一次比一次呆的时间长,每次都是在女儿饥饿声的催促下才恋恋不舍的离开的。

然而也有令人黯然神伤的东西,那就是中国的文物!数量大的惊人,而且囊括了中国各个时期的精美古董,八成是掠夺来的,心痛,但又无话可说!

我在地图上一查找,好家伙蒙城简直就是个博物馆的世界,除了蒙特利尔美术馆,还有位于PLACE-DES-ARTS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位于GUY-CONCORDIA的世界建筑博物馆、位于ST.LAURENT 的喜剧艺术博物馆、位于MCGILL的加拿大邮政博物馆、存放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大脑的科学博物馆,还有像什么天文馆、水文馆、科技馆、考古馆、生态馆等等,大大小小上百个之多!我去的还不到五个,以后再去光顾吧。

五月的最后一个周日,是蒙特利尔一年一度的博物馆日,这一天全城有几十个博物馆会免费向公众开放,记住这一天,到时可要好好去饱饱眼福。

这么多的艺术馆、博物馆,蒙城人的艺术素养到底有多高?这恐怕很难说的清,至少艺术在这里透着股大众化的精神,而且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艺术。2001年的5月,美国著名的人体摄影艺术大师图尼克来到蒙城,要搞个千人的裸体摄影,而且是上千人同时脱光了衣服,在大街上拍照!在中国你可以想象的到吗?你敢想象的到吗?蒙城人敢!首先是市政府的支持,再就是民众的支持,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共有2500多人报名并参加了这场声势浩大的裸体艺术摄影活动!这种勇气如何解释?难道不是艺术感召力最直接的体现吗?!

这一切使我深受鼓舞,便决定跑一跑蒙城的画廊,一是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二是摸摸蒙城艺术市场的脉搏,看看有没有机会让自己的作品直接变成加元。

说起来我还真幸运,一开始的时候,我像个没头苍蝇,四处乱闯,也不知道蒙城的画廊都集中、分布在哪里,幸好在蒙特利尔美术馆旁边的一条街上发现了两家,我和妻便壮着胆进了其中一家。画廊不大,四壁挂满了油画,我一看都是一种风格,肯定出自一人之手,画的算不上多好。我就有些犹豫,搞不清这是个什么样的画廊。接待的是一位年轻的西人女孩,当然是妻打头阵,两人叽里哇啦一阵侃,我才清楚女孩只是店员,老板不在。我把自己的作品集拿出来给女孩看,她恭维了几句,当明白我们的来意后,她便给老板打了个电话,老板显然有兴趣,约了我们三天后在这里见面。我觉得一扇窗在面前豁然洞开,心里全是乱七八糟的憧憬。

到了约会的那一天,妻有事,朋友陪我去,当然是当翻译了。老板是个棕发的年轻西人,看岁数与我不相上下,名叫安东尼,人很热情,表现的极为友好。通过朋友的翻译,我们就这么麻烦的聊了起来,这时我才清楚这个画廊是安东尼自己开的,时间不久,陈列的油画均为他个人的作品,原来他既是老板,又是画家!他看我的画集说我画的很好,还指出了自己比较喜欢的几幅,他问我学画多少年了,我说有十七八年了,他说在蒙城你若想与画廊合作一般都会先问你从事绘画的年头,他们只代理和经营有十五年以上画龄作者的作品,我不觉暗自庆幸。

安东尼详细给我介绍了蒙城艺术市场、特别是画廊经营的情况。蒙城有大小画廊上百个,几乎分布在每个区,但主要集中在老港,所有的画廊只做代理,也就是说他看上你的画就会收下来,不是买下来,他把作品放在画廊里展示,有人要了,钱大家对半分。这样,不是守株待兔吗?我心里一凉。

安东尼又说在蒙城画家都是自由职业者,要么与画廊签约出卖作品,要么就是自己开画廊像他这样。没有适合画家的永久岗位,去学校做教师那是非常困难的事,是奢望了。

我一听心情复杂起来,做个专业的自由职业者一直是我多年的梦想,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放弃许多东西,这些东西在国内看来就是一些虚名,但我们是俗人,虚名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缺了它,身份便得不到认可了。

临了,安东尼送了我一张蒙城所有画廊的分布地图,这可是雪中送炭呵,我真的发自内心的万分感激。他说欢迎我拿作品到他画廊来,他非常愿意代理我的画。可惜的是,这次来加拿大只做短登准备,我一副画也没带。

接下来我的自信心膨胀起来,便拉着朋友直奔上回早就瞄好了的另一家画廊。这家画廊要比安东尼画廊奢华多了,装修就很考究,作品也是风格多样,手法不俗。老板是个近中年的夫人,起初她以为我们是顾客,挺客气的过来寒暄,当朋友讲出来意,她的脸色立刻沉了下来,态度明显冷淡了。她勉强拿起我递过的画集,胡乱翻看了一遍,随后说我画画没有自己风格,太乱,什么手法都有,这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是不成熟的表现,这样下去是致命的,你要再学习。兜头一盆凉水啊,浇的我浑身冰凉,又像被人狠狠打了一闷棍!

那夫人接着就是一副送客的表情,我们只好离去,灰溜溜的。

朋友见我情绪低落就开导我说,别理会那夫人的说词,她还没看你的画就已没兴趣了,看时也只是应付的,她那么说只是婉转的表达拒绝我们的意思。

话是这么说,但我又感觉那夫人眼力还是很毒的,她一眼就看出了我的致命弱点!这些年,在画画风格上我的确是摇摆不定,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个人特点,在画集里的表现就是表现手法有些杂乱。

两三个小时内,我的心情一下经历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真是大起大落,回想起来又颇赋戏剧性,也许蒙城的生活就是如此来磨砺每一个人的。

后来,我隔三差五便依照安东尼给的地图上的标记跑画廊,与第一次相同,又是一番悲喜交集的经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在PLACE-D’ARMES附近一家画廊,那是一个秃顶说法语的老头经营的,据说是蒙城规模最大的一家画廊,连锁店就有好几个。和他约见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见了面,看完我的画集,老头态度傲慢的就说了一句话,当然是法语,翻译过来就是“对不起,你不适合我这里”!陪我去的朋友听了此话,也是一脸铁青,什么也没再说,礼貌的说了声再见,拉起我就离开了。

好在对我的作品给予肯定的占多数,有些同意我送作品来,最热情的是老港大圣母院教堂后的一家画廊,经营者是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老头是个画家,画的相当好,老太太一看就知是这店的主要发言人,老两口对我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怂恿我尽快拿作品来,还指点我去哪里买颜料、画布、画笔,甚至还推荐我直接去小作坊里买画框,那便宜许多啊。我回到住处一个星期没出门,一气画了八幅画,拿到画廊后,老两口很满意全收下了,打了张白条,说还有作品尽管拿来,卖了我通知你。

这对我的鼓励有多大啊,我意犹未尽,总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我甚至跑到老港的积奇·加地亚广场,在那些街头画画的摊位间来回转,琢磨着干脆也这么干干,了解到要办很多手续才能上街后,考虑自己现有条件以及身份便做罢了。但很快机会又来了,妻也在四处找机会,她在去VERDVN区咨询问题时结识了一位移友,知道了VERDVN区要搞个大型的活动,其中有一项就是中国文化展示,她给我报了名,准备的是现场中国画演示,瞧,妻多能干!在蒙城参加社区义务活动好处多多,不但能锻炼自身能力,向社会推荐自己,还可以积累自己的声誉,为谋求更大的就业空间创造机会。

我们先按约好的时间去VERDVN区社区办公地点参加了见面会,负责我们这一摊的是位叫凯瑟琳的年轻女士,她对我们要搞的中国画演示很有兴趣,极力推崇。我们也见到了其他几位同胞,她们搞的是中国功夫茶的表演。

我又在房间里关了一个星期左右,画了二十余幅国画,还有十来幅小油画。到了活动那一天,我们带上作品按时到了。这个社区文娱活动搞的规模真大,有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与国庆游行一样,也是联合国式的,花样繁多。近两点轮到我们了,作品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一挂出便吸引了很多人,凯瑟琳给我拿去的国画定了个价(油画只展览不卖),一律2元,一开始我就有些不乐意,2元钱太贱了!妻开导我,既然是义务的,那就义务到底吧。谁知生意特好,许多人要买,凯瑟琳一瞧马上调整了价位,小画一幅5元,大画一幅10元。她告诉妻,画卖了后,与我们一家一半。

我拉开架势,铺纸捉笔现场泼墨起来,围观的人更多了,他们对中国画的兴趣非常浓厚,几个西人要过笔就和我学起来,还有点灵气呢。有些人还留下联系方式,要拜我为师,我那个得意呵,可为咱中国人长脸了。他们对中国方块字的热情,更让我惊讶,纷纷要求我用汉字写出他们的名字,我就不停的写,人们排起队等着,西人小孩尤其多。规定我们的活动是两个小时,可凯瑟琳一看不行,就让我们一直搞到所有活动都结束了,才叫我罢手,你看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多么有生命力啊。

社区的领导也来看了,活动结束后领导通过凯瑟琳转告我们,有意和我继续合作,社区出面准备办个班招收学员,我来执教,教画画,瞧,付出是有回报的。

在后来的总结会上,凯瑟琳受到了表扬,除了我们,那几位搞功夫茶的同胞也做的相当出色,给她挣足了颜面,原来凯瑟琳刚到这个社区工作不久,是第一次负责搞这类活动,没想到如此出彩,这对她以后如何不言而喻。

凯瑟琳为了表示感谢,给我的奖赏就是一把把我拉过来,左边一下右边一下,亲热的贴了贴面皮,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与一位异族女子如此肌肤相亲呢,不由得脸都红了。

新移民初来蒙城,在选择住处的时候大都会提一个条件,那就是希望离地铁站或公交车站近一些。
蒙城地铁系统分橙色、绿色、蓝色、黄色四条线路,共有65个车站,全长80公里。其中橙色地铁线最长有28站,黄色地铁线最短,才有三站,四条线互相交叉,可随意转乘极为方便。公交车线路更是四通八达,几乎没有不到的地方,而且1600多辆公共汽车严格按照时间运行,你只要手里有一份公交车运行时刻表,那你基本就免去了等车之苦,瞧瞧多么人性化。

我住在绿线的JOLICOEUR附近,大概10分钟的路程,在蒙城2个月的时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地铁里渡过的,可见地铁在蒙城人的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地铁扩音器里报站时都使用法语,咱也不懂呵,为了不至于总是错过站,我就用中国人学外语的方式死记,比如“JOLICOEUR”,我叫它“热里干”(看字面不雅,有黄色嫌疑,却极管用,一下记住了,嘿嘿!);“DE L’EGLISE”,我叫它“肚里搁梨子”;“CHARLEVOIX”,我叫它“沙里挖”;更绝的是这个“LIONEL-GROULX”,我听一位朋友叫它“列宁格勒”,大笑之余,记得最牢。

在地铁里闷坐时我发现乘客因为肤色的不同集中的线路也不同,白人到处都有自不必说,绿线、橙线中国人、印度人最多,绿线新移民的中国人最多,橙线老移民的中国人最多,蓝线黑人、拉美人最多,这大概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吧。听说有钱人都住橙线附近,的确房租还是绿线附近的便宜些。

蒙城地铁1966年正式通车,距今有四十年了,现在它早已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建造地铁的典范。蒙城地铁大都建于地下10到15英 尺,每个车站建的都不一样,而且是请著名的艺术家专门设计的,象PLACE-DES-ARTS,有一幅巨大的玻璃镶嵌画,内容表现的是蒙特利尔地铁的建设情形,作者名叫Pack,他是奥斯卡动画片奖的得主!因此当你在地铁里穿行的时候一定要东张西望,那可都是大师的杰作!失之交臂,遗憾万千呵。

每天出入地铁,见了不少人,经了不少事,那里也是一个万花筒、一个大社会。

每天地铁站最热闹的莫过于那些卖艺的,在这里你可以听见来自非洲大草原的原始鼓声,来自苏格兰悠扬的风笛声,也能听见来自莫斯科郊外迷人的情歌。卖艺者可不像国内所见都是缺胳膊少腿的残疾人,他们都是健康的人,而且颇具艺术家的风范,显不出丝毫的落魄与贫穷。你可别把他们当作一般的乞食者,说不准其中就有不得了的人物,地铁站藏龙卧虎呵。这些人说是卖艺似乎又不完全是,我曾看见两个美丽可人的学生模样的西人女孩在地铁站里演奏乐器,一个拉小提琴,一个拉大提琴,两人都是一脸羞涩,配合起来不是很完美,每当一支曲子演奏完,过往的行人都给予他们鼓励的掌声。地上摆的琴盒里投着些硬币,两个女孩并不在意,我猜想她们大概是为了以后登台亮相做准备,来锻炼自己的胆量来了。

真正的乞食者也有,他们身边都搁置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简单的词句,而且非常直接,比如“我饿了”,“我没钱回家了” 等等,你给多给少,他们都不在乎。有些年轻人从穿着打扮看就像嬉皮士,给什么都要,有一回我在街上碰到一位,他向我乞讨,我掏出烟来递过去,他接受了,伸手从烟盒里取了一根,我就示意他再拿,他才又取了一根,而且态度很谦和,如果他不伸手乞讨,我只当他是一位前卫耍酷的“新新人类”呢。

不过有一个想象,我不太理解,在地铁列车里或巴士里绝少有人让座位,我经常碰到这种情况:车厢里坐满了人,一位老人颤颤悠悠上来了,却没人理会,几乎每次都是我主动让座。车厢壁上贴着一副漫画,一位老年妇人拄着拐站在列车里,坐着的人都眼望窗外,这种情形总是与实际情况保持着一致,却无人理会,这是什么缘故?看来蒙城人不推崇让坐,因此政府才提倡,但没用!这可能与西人总强调自己的权利有关,权利强调过头就是自私,我有次在乘坐大巴时,半路那司机突然停车,扔下一车人自己去买什么东西,半天不来,车里却无人抱怨,真是奇哉怪哉!

朋友说地铁售票员是一份收入非常不错的职业,整个被西人垄断了,外来族裔根本挤不进去,包括公交车司机,不过有一回我在橙线的DU COLLEGE(我管它叫“多烤荔枝”)看见了一位亚裔男售票员,真稀奇。

地铁票的种类有很多,价钱因票而异,单程一张票为2.5加元,只要你不出地铁站可坐遍四条线全程,出地铁站时在自动出票机上取一张公交车票,就可任选一个方向的巴士乘坐到头,很合算。另外还有一日票、周票、月票等。其实,最划算的还是月票,票价68加元,几乎是一票在手,通行全市,不过是当月有效,买的时候最好是月头。还是小孩有福,只要小家伙能从打票机的挡杆下钻过去,那就免票!售票员理都不理。管理也不是很严格,主要还是靠乘客自觉,逃票的也有,我曾看见有西人青少年乘售票员不注意从打票机上一跃而过,还有两人用一张票身体紧贴在一起通过打票机挡杆的,五花八门。我也动了歪脑筋,想着同一张票能不能连续使用呢?便想以身试法,先说服妻做内应,吓的她手脚直哆嗦,我说没事,那售票员从来都不理会进出的人,我就是玩玩呗。结果没通过!我不甘心,又琢磨换个进口试试,结果成功了。只要是大站有几个出入口的,一张票绝对可以反复用,如果是只有一个出口的地铁站,你拿到票后不辞辛苦赶到下一个地铁站同样通行无阻!比较起来,还是国内管理严格,出入都要票,根本逃不了!不过,这也反映出国家之间文明程度的不同,管理的严,那是为了防止逃票,换句话来说那是因为逃票太严重了,不得不如此;管理的松,那是对人的尊敬与信任,用不着这样!我总结的“逃票”法,只是一时兴起,头脑发热,希望不要成为某些人玩弄蒙城人宽容与善良的“试金石”。

与蒙城地铁衔接的就是蒙特利尔闻名世界的地下城。蒙城一个建在地上,另一个建在地下,地下城全长三十五公里,它的总面积约81万平方米,最深的地方上下可分五层。地下城里邮局、超市、酒吧、咖啡屋、服装店、美容美发店、书店、音像店、影剧院……一应俱全应有尽有。据说建设这个地下城,政府没有投资一分钱,完全利用规划和法规上的限制,迫使那些有高层建筑、与地下连通的大公司自己参与到地下空间的建设中,这可真是个高招,而且一不小心,弄成了世界第一!蒙城人笑言,在蒙特利尔,人们工作、生活一天都有可能“不见天日”。

听说建地下城与蒙城的气候有关,蒙城冬天最冷时气温可低至34度,那可是滴水成冰呵,我出生在新疆,对寒冷有较深的体会,34度毫不夸张的说,吐口唾沫,还没落地呢,已结成冰了。我看朋友拍的蒙城照片,在冬天他们经常都要干一件体力活,就是把汽车从雪堆里挖出来。在国内的北方,冬天达到34度时小孩子鼻子下拖的都不是鼻涕,那纯粹是鼻涕冰柱!呵呵呵,说几句笑话。

地下城方便了蒙城人在冬季的户外出行,避开了地面的严寒,人们“足不出户”即可满足每天的购物、娱乐、工作需求,已经成为蒙城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也同样广为人知,人们来蒙城旅游必选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2-18 15:12:46 | 只看该作者

re:请继续,很关心这方面的信息

请继续,很关心这方面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5:20:24 | 只看该作者

re:书接上回:快乐是最短暂的...

书接上回:



快乐是最短暂的情绪,悠长的还是烦恼。

当热闹过后,难耐的寂寞便如影相随。

我们初来蒙城的喜悦之情逐渐的被烦恼、被争执占据了,坏心情一路下跌,似乎难以自拔。

先是国内传来的消息,我们出国的事在单位已沸沸扬扬的传开了,人事处、保卫处四处追踪我们的下落,甚至扬言再不露脸就要将我们除名!我和妻赶紧给各自部门领导打电话解释,信誓旦旦保证近期很快返回。接着就去旅行社改签机票,居然等了半个多月,直到八月底旅行社才回话说可以改签票了,那还有何用?以后的日子着实忐忑不安,在回与不回之间摇摆不定,我和妻的对话越来越激烈,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言语,真丧气!

偏偏这时候,女儿又出了问题,她玩气球时,因为气球嘴打了死结她便用牙啃,没想到啃掉了一颗门牙,满嘴是血!慌的我们不知所措,打电话找国内熟识的牙医咨询,人家建议我们赶紧带孩子去医院,娘俩都吓坏了,抱在一起哭做一团,我长吁短叹,心情更是糟透了。好在朋友来了,她带着妻与女儿找了位私人牙医,诊治后告知我们不用担心,女儿在换牙!我们长出了口气。

来蒙城一个多月了,虽然也去四下找机会,得到了许多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仍没有工作,人民币哪抵的住加元的消耗,口袋一天天瘪了下去,我和妻的脸色也一天天的阴沉下来,坐吃山空的滋味真不好受。女儿依然无忧无虑,只是零食几乎断了,在国内她什么也不馋,买的零食发了酶、生了虫她也吃不完,现在一块面包都能让她啃着手指盯半天,瞧着孩子的表情,我感到羞愧之极,恨不能找个地缝就钻进去。于是,我抛弃了那些抠抠缩缩的想法,女儿要什么我就买什么,不过都是背着她妈暗箱操作。

自己吃食也是节约了又节约,买菜都盯着降价的买,好在每周都有人往门缝里塞那些超市降价信息,到也方便,买的最多的就是九毛九的东西,后来只要进了超市,女儿一看见九毛九字样的标价牌,就会跑来大喊大叫:“爸爸,那有九毛九的东西卖呢!”最便宜的是土豆,有时不到九毛九就能买一大袋。青菜几乎没敢吃,太贵,肉都没那么贵。零食不吃就喝饮料,一块四毛九能买一升装的可乐三瓶,不过是杂牌的。买回来的是洋货,花出去的是人民币,人民币数起来心疼。于是,我自己出门时,在外边吃东西净跑那些一元店,饼干、面包只要是一元的买了就往嘴里塞,渴了就喝直饮水,蒙城两个月我居然减肥成功,减掉了五公斤之多!你说,这叫什么日子?!

接下来,我就开始找工作了。

“蒙城华人网”上有许多招工信息,我隔三差五就去看看,找有没有合适自己的工作。网上发布的工作大都是卖体力的活,在国内基本属于“盲流”的专属职业,我看见有人津津乐道大谈特谈在郊区拔大葱的经验,觉得难以理解,拔大葱如此“低贱”的工作也值得大书特书?妻说我自视清高,那些打工的许多比你学历高,在国内时也比你有出息,你的观念需要转变,你不去打工,那我去!这是要挟,我气的摔门而去。

环境不同了,处境也不同了,在这里我只是个懂得中文的“文盲”,相当于国内的“盲流”,其实根本就是“盲流”,我不就是盲目的流窜到蒙城的吗?那还有什么是不能释怀的,还有什么是不能做的?我终于拿起了电话,应聘一家中餐馆帮厨的工作,对方问我以前在餐馆做过吗?我说没有,对方很客气的回说,我们需要有经验的人,后厨有些东西你可能接受不了,对不起。我的第一次找工流产了。不过那人说的一句话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后厨会有什么东西我接受不了?不就是炒菜、做饭吗,还会有什么?难道这是一家黑店,卖的是人肉馒头?

中文报纸让我眼前一亮,报社美编是个不错的职业,也与我比较接近,而且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差点就进了一家报社当美编,说干就干,我给蒙城五家华人报社打了电话,有三家同意我去送简历,有一家直接约我面谈!我们全家都被这个消息所振奋,又勾画起美好的未来了。毕竟是刚来的菜鸟,对一切机会都期望太高,失望降临的时候,便觉得难以承受。

我恶补了一番美编课程,又制作了一些电脑美术作品,信心百倍的前往康克迪亚白求恩塑像广场后的一家咖啡馆赴约。报社社长年纪与我不相上下,是个湖北人,这是我在蒙城遇到的第三个湖北人。聊起来后,我就觉得有些不对头,那社长总显得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颇令我感到不快。他问我对他们出的报纸有什么看法,说实话,他们的报纸太滥,跟国内那些专出花边新闻的小报一个模样,俗不可耐。我也不客气,直言不讳,当然在用词上没有那么激烈而已。谈了半天,他问我,你做文字工作如何,我说,应该没问题。他又问我,排版印刷呢?我疑惑了,这不是工人干的吗?便勉强说到,那也没什么难的。他又接着问我,报纸销售能干吗?我心里不由得冒火,TMD,怎么一样不如一样,最后变成卖报纸的了!我强压心头火,说自己没做过恐怕做不好。最后,他到挺客气,说再与我联系,就这么完了。

同样,那三家报社自从我投了简历后,也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了。

找工受挫,只得闷在房间里,百无聊赖中我玩起了电脑游戏,在虚拟世界里往来冲杀,还真获得了些许的快意满足,回到现实,只有颓废。妻火了,指责我玩物丧志,结果两人又免不了一番唇枪舌剑。

这时一位朋友提供了一个信息,说有一个生产瓶子的工厂正在招人,是支票工,一小时薪水七块五。妻便怂恿我去,我犹豫了几天,最后勉强同意去试一试。没想到,来蒙城后身份直线下降,最终沦落为靠卖体力生存的“捞仔”了。

先去一个叫“YOTT”的中介挂号,拿到工作卡与工作表后,他们要求当天下午三点便上工,干到晚上11点30分。

我语言不行,多少有些发怵,好在认识了一位同样来找工的东北同胞,我们就这样搭了伴。

我开始在加拿大正式工作了,尽管疑虑重重,负担累累,毕竟要挣加元了,想到也许我可以领着妻与女儿去一家餐馆美美的吃一顿,我就有了劲。我安慰自己就当是体验生活吧,不是经常听到来海外的人说打工的事吗,既来之则安之,天生我材必有用嘛,干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5:21:02 | 只看该作者

re:书接上回:“labour”这...

书接上回:


“labour”这个词似乎专门为方便中文记忆而造的,那么巧合竟然就是“累脖工”,第一个发现者和使用者真是个天才!


我在蒙城的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累脖工”,似乎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在蒙城认识的朋友几乎都干过,听说有的人来了几年了还在干,似乎上了瘾,把自己整个毁了!我初听此言,就不以为然,这破工作还有人上瘾?又怎么会连人都毁了呢?谁知自己干了后,才知道,真是如此!

你说说咋就那么寸,介绍工作的中介偏偏又叫个“摇头”(YOTT)!摇头不就是累脖子嘛!连摇个头都累,何况是干体力活。“摇头”的工作人员中有个大胖子中年人,那个胖啊,感觉就是一堆什么东西堵在窗口,没个人形,只不过顶上冒个人头而已。但他人挺好,很风趣,和谁都露着笑脸,还不断的与人说笑话,逗的那些来找工的人哈哈大笑。

我们一共五个人被“摇头”录用,其中一个黑人,一个印度老头,一个墨西哥人,另两位就是东北哥们与在下了。那印度老头瘦瘦小小,有六十岁了,与“圣雄”甘地长的非常相象,一副先天发育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的苦难样,他能干什么活?在国内早被用人单位一脚踢出门了。那黑人年纪不大似乎是个中学生,要不就是刚上大学的学生,一身打扮就是大街上常见的那种包着头带着太阳帽、耳朵穿空带着耳钉、身上里三层外三层套着长长短短的圆领衫、遮着屁股拖至腿弯、脚穿硕大篮球鞋的典型黑人青少年的衣着,哪里象去干活,更象又去参加什么聚会进行捣乱的不良分子。墨西哥人是中年人,呆头呆脑,一看就知没什么文化,也不像长期干体力活的人。东北哥们同样是瘦瘦弱弱的,但个头挺高,有一米八了,说话慢声满气,是个书生。我也是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在别人眼里肯定编的也不是什么好词。就是这样一群“乌合之众”,被“摇头”派车送进了工厂。


工厂是个瓶子厂,不是生产瓶子的,而是将各类瓶子进行消毒清洗后,打上标识图案,装箱以备储物之用,其实就是给瓶子贴商标。瓶子的种类五花八门,酒瓶、饮料瓶、香水瓶、调味瓶等等什么类型的都有。瓶厂的名字没记住,位置挺远,在蒙城西边,路过机场。从我的住处坐地铁再换乘巴士,一趟要走一个半小时。工厂周围除了工厂还是工厂,没有卖吃的地方,每天还得自己带饭。

这里的工厂都没有围墙,也不见有什么保安之类的人巡逻,人们可以自由穿行,因此不熟悉的人很难区分哪个厂房是哪家的。我们干活的瓶厂不大不小,厂房呈“U”形分布,厂前就是巴士站,到也方便。我们先被领进了休息室,休息室很干净,分成了两间,一间做吸烟区使用,另一间是无烟
区,别看来这里工作的大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却都很讲公共道德,绝对没人会在无烟区抽烟,而且也没人脱了鞋在那儿大搓臭脚,更无人肆无忌惮的大吵大闹,你不得不赞叹,真是个文明社会!休息室里有冰箱,有微波炉,有橱柜,均为免费使用,还有自动售卖机,真的是考虑周全,国内的打工仔如果能在这样的工厂工作还不幸福死!

开始工作了。工头是个黑人,很精干,就是老皱着个眉头,都拧成了圪塔,似乎谁欠他钱老不还似的。我被分到清洗消毒瓶子的流水线上干活,主要是塞瓶塞。瓶子在清洗消毒前为防止清洗液流进
瓶子里,就必须将瓶口封住,而且也为了便于机器将瓶子提走,便用塑胶瓶塞来封口,瓶塞直径与瓶口差不多,长有十公分。我听他们管那瓶塞叫“不香”,也不知是英语还是法语。

每当身边筐里的瓶塞用完了,都会有人大声喊着要“不香”,我觉得发音怪怪的,不肯出声。有一回黑人工头走到我身边逼着我也喊,他不断“speak!speak!”的催我,我急了大吼一声:“不行!”惹的车间里的人哄堂大笑,有几个促狭鬼更常拿这事取乐,每次见了都学着我的口音喊“不行”,别人自然又是一阵大笑,我拿这些爱开玩笑的西人也没办法。

一开始我还觉得挺幸运,捡了个塞瓶塞的轻松活!看着那东北哥们费力的搬运满箱的瓶子,还挺得意,谁知一个小时以后,就不行了。在流水线工作人就像个机器,一刻也不能停息,看过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吗,电影中对流水线工作的描述,虽夸张,却真实。我现在就是这样,随着两只手上下不断翻飞,重复了千遍万遍,两手臂开始越来越沉重,手指也越来越不听使唤,渐渐的开始麻木了。

终于到了休息时间,下来时,腿都在哆嗦,骨头都软了。工作时,中间休息三次,前后两次休息15分钟,中间休息半小时,我感觉这个休息时间安排的很科学,每次都是到了身体达到极限快撑不住时,正好休息,当然也可能是心理作用。

我是干着活眼不断瞄墙上挂的时钟,计算着还有多久就休息了,挺没出息的。一直熬到晚上11点半下班,我才疲惫不堪的回到住处。累是累,却依然亢奋,怎么也无法入睡,一闭上眼迷迷糊糊中只觉得眼前有无数双手拿着瓶塞在挥舞,快成“职业病”了。60块钱,是我挣到的第一笔加元,真正意义的血汗钱,这一天是2005年8月22日,星期一。

第二天,浑身酸痛,手臂都抬不起来了,我是咬着牙硬撑着去的。东北哥们也撑不住了,问我明天还来吗,如果不来,那他也不去了。我说干都干了,再坚持几天吧,我生怕他打退堂鼓,那样我连个翻译都没了。再说有个同胞在,咱心里也硬气点呵。终于说服了他,他表示干到周四就不干了。

做工的还是黑人多,占了百分之六十,有几个家伙非常蛮横,明显喜欢欺负人。有个黑汉在上班前就占据了我的岗位,大概他觉得我干的活轻松吧,硬要挤走我。我有些气馁,那黑鬼人高马大,象个黑塔,我肯定弄不过他,但再怵咱也不能示弱,我坚持不让。黑人工头过来,才把那家伙指派到别处去了,那黑鬼狠狠瞪了我一眼,我嘴里嘟囔了一句“操你妈”!

到第四天时,就听说上早班的一个中国人被一黑人打了,而且伤的不轻,网上也传的沸沸扬扬,我和东北哥们义愤填膺,东北哥们说:“TMD,这小子真窝囊,那黑鬼动我试试,看我不用瓶子削他!”


这里的工作还是相当艰苦的,能坚持下来着实不易,我们同来的五人,第一个“逃走”的是那个黑人学生,才干了一天,我看他直翻白眼,就知道他不行了。然后是印度老头,干了三天。墨西哥人和东北哥们干到第四天,都“finish”了,我一直坚持到第五天,挣了300加元。

其实,第三天以后,我就基本适应了,而且越干越有劲,工作结束后,就产生了继续再干的想法,这种适应是很可怕的,有些人就是掉进了这个怪圈不能自拔,对这种工作产生了依赖,缺钱了就随便找个工干几天,进取心被逐渐的消磨掉了,混到这种程度还不是“毁了自己”又是什么?

适当干干可以,千万不要掉进去,我们这些新移民基本都不年轻了,耗不起时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5:21:36 | 只看该作者

re:书接上回:来到蒙城后才知道,在国...

书接上回:

来到蒙城后才知道,在国内取得的学历在这里根本不被承认,全都成了一堆废纸,只有掌握的那点技能还管些用,因此很多人又被迫踏上了求学之路。
要想找个好点的工作,就得读书,不读书只能去干累脖工,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再说读书每月还有bursary and loan可以拿,加一块有700多加元,不比打工强?就算充充电,镀镀金,也未尝不可,将来混不下去了,回国内人还不拿你当块宝?我在高校,这种事见的多了。

一开始关注的都是些专业技术类的学校,主要还是考虑能够尽快的找到工作,尽快的在蒙城站住脚,找到自己的位置。一打听有读会计的,有读技工的,有读语言的,最多的是读计算机的,我们选择了LASALLE COLLEGE去看看。

LASALLE COLLEGE的动画制作和服装设计专业与我所学比较接近,而且据说其服装设计专业在北美相当有名气。本来有点动心,一看学费贵的要命,而且要三年的时间,最后才是个专科生便打住了。

又去道森学院了解,设计类专业我挺感兴趣,可人家要求必须是蒙城中学毕业的学生才能入读,这也是个专科院校,本就有些犹豫,正好就此放弃。

无奈只得将目光移向了蒙城的高等学府。

蒙城有四所名气很大的大学,我们挨个摸排了一遍,掌握了不少资料,下面我就罗嗦罗嗦,分而述之,也许对你也有所帮助。



麦吉尔大学(MC GILL UNIVERSITY) 为私立学校,以英语教学为主。

麦大位于皇家山下,依坡而建,要逛完全校,还得爬山。乘地铁绿线在MC GILL 下车就到了。麦大 占据了市中心最为昂贵的一块土地,它的正门对着蒙特利尔的中央大街-麦吉尔大道,对面是女皇酒店以及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蒙特利尔的标志性建筑—PLACE VILLE MARIE大厦。校园很漂亮,风景怡人,是蒙城一个主要的景点,麦大简直就是块风水宝地。

你到麦大,一进大门就可看到一座雕像,那就是这所大学的创始人、可敬的MC GILL先生,只见他手按礼貌、探着手杖,似在风雨中急行,为什么雕成这个样子,是象征“科学之路崎岖不平”?不得而知。

1813年,蒙特利尔市的苏格兰皮毛商、著名慈善家詹姆斯·麦吉尔去世时立下遗嘱,将自己的农场和1万英磅馈赠给皇家机构,用以创办一所学院或大学。1821年英王乔治四世颁布了一项皇家特许令,用这笔钱建立了一所学院,并以那位皮毛商的名字命名为MC GILL UNIVERSITY。1829年,蒙特利尔总医院的教学部并入麦吉尔学院,学校改名为麦吉尔大学,并于同年正式开课。

麦大还有个分校叫麦克唐纳学院,是所农学院,位于蒙特利尔以西32公里的圣安德贝尔维。 

麦大有23个学院,分称FACULTIES和SCHOOLS。

属于FACULTIES的有12个:农业与环境科学院、文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法学院、管理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宗教学院、理学院、科研与研究生院。  

属于SCHOOLS的有11个:建筑学院、计算机科学院、饮食与营养学院、图书馆与情报科学研究生院、人类交流失调学院、麦吉尔音乐学院、护理学院、职业健康学院、物理与职业治疗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城市规划学院。

当年大物理学家卢瑟福便是在麦大发现了原子的结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由此麦大在欧美声名大噪。至今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的那栋大楼还保存着,成为历史的见证。同时麦大的医学院在加拿大无可匹敌,是立志从医的学子竞相投考的首选,因此麦大有“加拿大的哈佛”之美誉,牛B!

皇家维多利亚医院是麦大的附属医院,同时也是加拿大最大的综合医院之一,我们熟悉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白求恩同志曾经就是这所医院的大夫。

1998年,英国的The Sunday Times在评选世界十大杰出学术中心的时候,麦吉尔大学名列第十位,是加拿大唯一入选的大学。

麦大对学生要求苛刻,新生入学的平均分在全加拿大是最高的,对于国际学生的要求也是最高的。麦大的国际学生比例在加拿大同样很高,有超过1500名美国学生,1000名法国学生和差不多500多中国学生,国际留学生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麦大众多的学院专业中就是没有美术类的,它不适合我,只好从笔记本里划掉。



康科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为公立学校,也以英语教学为主

康大是由城西的LOYOLA学院和在市中心的SIR GEORGE WILLIAMS大学于1974年合并而成,所以它即是个新学校又是个老学校。两地之间有专门的免费巴士来往,单程只需10分钟。

到市中心的SIR GEORGE WILLIAMS校区,乘坐绿线地铁在GUY-CONCORDIA下车即到,离MC GILL不远。这里怎么看都不像个学校,又处于闹市区,两栋教学大楼更像商业场所。我们进出时也没人管,在它庞大的图书馆里消磨了一个下午。LOYOLA校园环境要好很多,古朴典雅,欧味十足。

该校教学和研究水平高、学科齐全,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连续多年在加拿大权威杂志Maclean's进行的大学排名中名列综合大学前十一名。

学生的入学时间为每年的1月,4月,6月和9月。

康大的MORSON商学院在全世界排前90多名,非常厉害。

康大往往是新移民主要选择的对象,最热门的是MBA。尽管这个学校学费不低,却吸引了众多的中国学生,有些专业甚至出现了清一色黄皮肤、黑头发的现象,有加拿大“清华”之称(清一色华人)。实际上中国学生的比例为30%左右,就这也是相当多了。我在门口待了会儿,进出的黄种人络绎不绝,而且年龄也是相差悬殊,既有十八、九岁的,也有三、四十岁的,可见康大对中国学生极富吸引力,而且校区周围分布着各类中国餐馆,方块字随处可见,再发展下去俨然又是一个唐人街!大家有能力的都去读康大吧,让中国人成为这里的主流,大家的日子说不定会更好过呢。

康大的专业学院(部门)有:文理、商业及行政、工程及电脑、艺术和研究院。

本科专业有:会计学,保险统计学,应用数学,生物学/生物科学,商业经济学,细胞生物学,化学,土木工程学,计算机工程学,经济学,金融/银行学,地球化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人类生态学,管理信息系统,分子生物学,物理学,人类学,考古学,艺术/美术,工商行政管理,城市/社区/区域规划,教育学,种族研究,历史,人力资源,跨学科研究,国际商业,新闻学,劳工关系,哲学,政治学/政府管理,心理生物学,公共事务与政策研究,心理学,宗教研究,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

可惜,CONCORDIA门槛太高,“托福”这两字就把我吓住了,现在连说话都还困难着哩,我可拿不下来,看来与众多同胞做同学的机会是没了。



蒙特利尔大学(UNIVERSITIEDE  MONTREAL) 为法语公立学校。

蒙大位于皇家山北侧,是加拿大最出色的法语大学。它所在的COTE-DES-NEIGES地区也是蒙特利尔一个比较好的住宅区。校园依山而建,环境优雅宁静,校园中有两个蓝线地铁站,交通方便。学校的主楼建于20世纪20-30年代,是蒙大的标志,也是蒙特利尔皇家山北侧的最高建筑。

    蒙大的入学要求比较严格,对于语言更是如此。虽然也有少数英语课程,但是大部分时间,授课语言都是法语。所以中国学生比较少。蒙大有30%左右的学生来自法国及其属地,另外60%多是魁省本地学生。蒙大的国际学术交流很多,和世界其他著名法语大学都有校际联系,是一所学风严谨的学校。

     这所学校不是你我所能启及的,知难而退吧。



魁北克大学(UNIVERSITIEDE QUEBEC)是一所英、法双语授课的公立学校。

位于蒙特利尔的魁北克大学是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分校,蒙城魁大简称UQAM,成立于1964年。

魁大的地铁站也叫UQAM,是橙、绿、黄三条地铁线交汇、中转的大站。魁大同样处于闹市,此地是蒙特利尔治安相对较乱的区域,色情场所遍布周围,吸毒者的身影到处乱晃,各类案件时有发生。

魁大入学比蒙大容易,但是据说水平可能也要差一些。学费相对前三所大学也要低许多。

魁大有文科,戏剧,舞蹈,历史,工程,美术学,理学,管理,会计,经济,人力资源等200多个本科和硕士专业课程,入学条件和课程设置灵活。学校有30000多名学生。

魁大是加拿大第一个提供环境学博士课程的学校,世界卫生组织将这里的研究中心作为环境与健康的研究基地之一。

看见有合适自己的美术专业,我对魁大极有兴趣,咨询时,学校说只要你语言能跟得上,读这里没问题。魁大中国留学生较少,我担心自己没法在这里生存,妻说,都出国了,怎么还惦记在中国人堆里混?老这么依赖,那怎么溶入当地?中国人少不是正好提供了一个纯净的外语环境吗,这样一逼说不定语言水平可以迅速提高呢。

我一想也对,反正都要学外语,还是在中国人少的地方学最见效,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嘛。

要脱贫,先读书;要读书,学外语!没什么好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5:22:17 | 只看该作者

re:书接上回(这句话好久没说了):...

书接上回(这句话好久没说了):


这两个星期消失了一段时间,有网友表示了关心,甚为感动。其实我是去深圳送妻了。回国前妻去蒙城一家实验室联系工作,当时人家没有表示用不用她,只让她回去等信,几个星期过去了不见回复,我们都以为没戏了,谁知回到国内后一个月,得到对方回音,妻被录用了!要求她11月上班,衡量再三,我们都觉得机会不可失,只得委屈妻匆匆忙忙的二次登录蒙城了。


我回到家一直忙于处理汽车等大宗物件,又每天接送孩子上学,还得做饭,也是焦头烂额,所以一直静不下心来“书接上回”,现在得了空,写多少算多少吧!


书归正传,在蒙城我们终于狠下心来决定回国了,之前真是犹疑不定,如果当时报社美编的工作能谈成,我可能就留下来了,我也做了打算,但心底却渴望回国,我实在舍不得自己积攒下来的那些留在国内家里的画具、书籍、藏品,这些东西在我眼里是宝贝,在妻的眼里却是垃圾!再说我原本就没有长登的打算,家里的物什不得不回去处理。

还有一个迫不得已的原因就是我们出国的事,在单位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如果不回,除名事小,却要连累一些帮助我们的朋友,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前文我已有交待,今年我和妻所在的高校要接受教育部搞得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我这个学校为此准备了两年多,那可真是劳师动众、大兴土木、伤筋动骨啊!这个暑假被取消了,我们出国的性质随即就变成了离岗、脱岗,正好适用学校有关劳动纪律的处罚规定。

我们的事一经传开,特别是经过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添油加醋,立刻成了校内年度最具震撼力的新闻,用领导的话说是:临阵脱逃,动摇军心,罪不可恕!


我和妻都是各自教研室的主任,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虽然离了我们教研室的教学、行政工作照样可以进行,但是在此迎评的关键时刻毕竟不同,的确,做为受过党多年教育的“中青年骨干”,我们在最不合适宜的时候,做了一件最不合适宜的事(当时我就是这样想的),结果“英名扫地”非常狼狈,回到国内就后悔不迭!


现在想起来觉得非常可笑,但当时却让我毛骨悚然。传言乱七八糟,说我们卖了房、车,处理了家具,一家移民了。有说去了澳洲的,有说去了美国的,有说去了法国的,还有人干脆说是失踪了,要到派出所报案,更有甚者说我是携款私逃了!保卫处煞有介事的四处侦探,追查知情者,不但电话追踪到了我们的老家,居然还搜查了我们的住处,你说这事是不是搞大了?


我们忐忑不安的回到了家,最大的变化就是没人理我们了,平时不错关系的同事、邻里远远看到了都象躲瘟疫一样的避开了我们,我们犯的错究竟有多大啊?


第二天我去上班,有的人见了我象见了鬼,张口结舌、目瞪口呆!弄的我也是手足无措、惶恐不安。接着就被主管领导叫去训斥了一顿,说你此次犯的事,对我们没什么影响,至多是破坏了部门声誉,但对你个人影响较大,你的政治前途很难继续了。在国内这种结论对在行政上混的人来说是致命的,但蒙城之行早就改变了我对某些事的看法,仕途?靠!在蒙城就打消了,几个月以前这还能吓着我,现在我怕个鸟!领导说你先不要上班了回去写检查,认真反省,等待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5:23:01 | 只看该作者

re:书接上回:凭心而论,这次赴加之行...

书接上回:

凭心而论,这次赴加之行,我们也不是一点过错没有,毕竟是“公家”的人,这样想来就来、想就走就走搁哪儿都理亏,要怪就怪我们运气差,偏偏此时赶上了“高校评估”这件事,服软吧,换个风平浪静。

检查密密麻麻写了两页纸,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深刻”上,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
析”,都快够得上“蹲大牢”的条件了!好在递上去后,没人提出什么异议,看来写检查越把自己
批得一无是处,就显得越深刻,也更有可能先堵住别人的嘴!

院长、书记、主管领导能去的我们都跑到了,挨个承认错误,我印象里这种经历也是久违的了,只有初中最调皮的那个年龄时才有过。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平时最怕见的人,未必就是狠角色!领导们说话都极有水准,似乎处处都是为我们着想,连批评的话都透着股“人情味”。末了,谁也没有为难我们,都是那句话:先上班,以后的事再说!

这么着我们又正式上班了。但是今非昔比,短短两个月早已物是人非了!在单位里怎么呆怎么别扭,也说不清是自己的原因,还是别人的原因。就在这个时候,妻收到了一个来自蒙城的折磨的人的消息:回国前,妻在蒙城联系的一家实验室正式通知她被录用了!这可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你也早点“柳成荫”啊,现在可好弄成了“屋漏偏逢连阴雨”了!

蒙城方面要求妻在十一月初来实验室上班,但是十一月初,评估组专家将来我们所在的学校,正式展开为期一周的评估检查工作,学校搞了两年就是为了这一周。学校现在整天都处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领导们更是三令五申,一再强调杜绝各类事故发生。我们此时再提出走的话,不是添乱吗?妻与蒙城方面作出解释,希望能宽限返蒙的时间,人家还真通情达理,同意她十一月中旬来上班,闻讯我们都长吁了一口气。

十一月廿日,妻按时回到了蒙城,现在每日早出晚归,工作很辛苦,压力也很大,她盼着我与女儿早日来蒙,一家团聚。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的这个长篇大论到此时也该告一段落了,我也很快将回到蒙城,再次感谢各位的支持,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加精彩的后续故事奉献给大家,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5:23:45 | 只看该作者

re:《移民之路》续篇-重返蒙特利尔...

《移民之路》续篇-重返蒙特利尔


看到网友们如此支持,我这烂笔头还真不能停,虽然现在国内,但所做的事依然是返回蒙城的准备工作,这样看来也属移民故事的范畴之内,那就向大家再唠叨下去吧。

妻在蒙城工作太忙,还没有功夫去买电脑,现在联系全为电话,为省钱,在电话里都捡重要的事说,所以一些细节的事就都省略了,我在这给大家讲故事,其实也捎带着给妻回报工作了。

先说说女儿。其为2000年龙年生人,芳龄五岁又十个月,大名暂时保密,小名朵朵。这名还有些来历呢。小家伙还没出生时,通过B超我们已知是个“水做的”小人了,为她的名字颇费了一番脑筋,大名妻给定了,小名迟迟没有出笼,怎么想都觉得重复太多,后来妻的朋友给起了个名,就是“朵朵”。妻的朋友是个《红楼梦》迷,可以大段背诵红楼章节,对红楼了如指掌,我说她是“红痴”。她说《红楼梦》第廿七回有个饯花节,是女孩子专门祭奠花神的节日,不妨以此做做文章。直用“花”字自是俗气,隐去“花”而用“朵”,极符合女孩子的性情,只是略有伤感,不过女孩子的伤感也是一种柔弱的美,不然怎会有“病西施”之说?就这样“朵朵”便成了女儿的小名,这孩子也争气,越长越漂亮,没有辜负这个“朵”字!

从蒙城回来后,我们就开始为女儿打算了。移民后也不知道哪年才能回来,孩子肯定是加人了,她这么小去,一点中文都不会,我们岂不是“数典忘祖”吗?不行,无论如何得上学!通过努力终于打通关节,一家小学的校长同意接受朵朵为其校学生,这时候开学已经半个多月了,朵朵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了。为了她上学,可惜了我藏了多年的四瓶“女儿红”。不知道大家清不清楚,有些地方有这么个习惯,家里生了个女孩,大人就会在当年窖藏几瓶酒,一直到女儿成人出嫁时才拿出来,是为“女儿红”!我也这样打算了,可是为了请女儿学校的校长吃饭,以示谢意,我便拿出了两瓶,表示诚意啊。谁知这校长带了三个兄弟同来,一看就知是准备大干一场了!当我说出这是我为女儿珍藏的“女儿红”时,一桌人大声叫好,不到两个小时,两瓶酒就干完了。我一瞧,不行啊,一个没放倒,还直喊不够!我也是逞能,跑回家把剩下的两瓶也都拿来了。喝完后,一个个脸红脖子粗还是没倒的!其实我是在“独战群雄”,酒大都让我喝了,被人家给灌了。我那个气,再要酒!他们终于怕了,不要白酒要了啤酒。我也毫无惧色,一瓶一瓶和他们对着吹,这下校长和他的弟兄彻底服气了,一说走,没一个敢耽搁的。回到家,我再也撑不住了,吐的一塌糊涂。那几瓶“女儿红”就这样没了,我觉得突然痛失了心爱之物,伤心的流出泪来,这种伤心很多年没有过了。

校长由此和我交上了朋友,见了我就挑大拇指,对人吹说我喝酒无敌,我还挺惶恐,让人以为我是个“酒鬼",可不是什么好事儿!女儿自此受到关照,在学校里过的还满舒心。我每天要上班,还得处理家里的物什,实在没空总围着女儿转。所以便将他送到了一家私人“学生接送站”,我每天早上送她去上学,中午就由“接送站”负责接去,管一顿午饭,在哪儿睡午觉,下午我再接回。经过磨练,我已能很好的照顾女儿,两人过的还行。一开始,女儿的学习跟不上,她没有上过学前班,也是班里年纪最小的,别人都已上了半个多月的课她才来,自然事事都落后。但这孩子天生自立能力就很强,极似她妈妈,硬是追了上来。原来她考试成绩总是班里垫底的那个,现在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不是最好,也是中等了,这才短短两个半月的时间啊。国内孩子的学习强度不是国外孩子所能体会的到的,女儿才一年级,可背的书包大的将她半个人都遮住了,也特沉重,你在后面搭一支手在书包上,就能将她带倒,摔个大跟头!每天的家庭作业,也是及其艰难,从7点一直熬到10点左右才能做完。她经常问我今天星期几了?离星期天还有几天?我有时想,我们这样对她是不是太残酷了?可是,她能在国内受教育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再坚持一下吧,好女儿,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2-19 15:24:25 | 只看该作者

re:书接上回:昨天下午去学校接女儿,...

书接上回:

昨天下午去学校接女儿,两人懒得回家做饭就在一家快餐店里就餐。吃饭时,小家伙一脸神秘地对我说:“等一会我告诉你个秘密。”小女孩就是这样,总有说不完的“秘密”,我也没在意。等“解决战斗”,出了快餐店,她一把拉住我,非要我蹲下来,她要告诉我那个“秘密”,无奈我蹲下身遵命静候。她附在我耳边悄悄说道:“刚才吃饭时看见了我们的一个老师。”这有什么稀奇,也算秘密?她接着说了句让我大笑不止的话:“她怀孕了!”我直笑的上气不接下气。见我只管笑
,她急了:“你小声点,让人家听到了,别笑了!”我更笑的连面部肌肉都麻木了。终于我强忍住笑,假装呵斥她:“小孩子乱讲!你怎么知道人家怀孕了!”想想不对,我疑惑的问她:“你知道什么是怀孕吗?”她一脸得意的说:“当然知道,就是肚子里有BB了呗!”“你们老师肚子里有BB吗?你怎么知道的?”“她肚子鼓鼓的,就是有贝贝了嘛!”我又是一阵笑。她接着又神神秘秘的说:“我们那个老师生出BB了。”我吃了一惊:“你怎么知道的?”“刚才我看见她的肚子已经瘪瘪的了。”我差点没给笑死!

在回家的路上我逗她:“你知道BB是从哪儿来的吗?”“当然知道!”小家伙背着手像个小大人。“那BB是从哪儿来的?”“是从爸爸哪儿来的!”我吓了一跳,这孩子上学后都学了些什么啊?!“怎么是从爸爸那儿来的呢?”我故意刨根问底。“BB本来是爸爸身上的一滴血,爸爸妈妈结婚后,爸爸妈妈一拉手,那滴血就流到妈妈肚子里了,后来就变成了BB。”多么美好的想象啊!我问她:“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不是,是妈妈告诉我的!”“对,你就是爸爸身上的血!”我一把拉过女儿紧紧搂在怀里。


只要女儿在身边,就感觉每天都是那样美好。怪不得许多人移民国外最多的借口就是为了孩子,没有孩子的人怎么会理解呢?为人父母,做的真是无怨无悔的事!女儿使我忙碌,但总有快乐。更讨厌的事却是处理家里的东西,房子是买的,如果卖掉将来回来就没窝了,我们在广东又没什么亲戚,只能出租了;那些电器,也只能一并留给租住者了;电脑卖掉也不值钱,就托运回老家吧;书籍、藏品只能打包,先搁在家里,也不知将来会怎样,唉,由它去吧。

最难搞的是汽车,卖给熟人吧,却不好意思讨价还价,人家问起来我只能支支吾吾,别扭之极,还是卖给陌生人吧。于是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汽车转让的信息,好家伙这一个多月来,我接的陌生人电话有七八十位了,却总是谈不拢,当然是价格问题。其中有两位本来已经谈妥,第二天就要去办过户手续了,却又突然反悔,白耗了我的时日,真是没有诚信。这几天终于又和一位谈好了,明天就去办过户手续。可这人疑心太重,总害怕上当受骗,老是盘问我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恨不得查出我的祖宗八代,被他折磨的够戗,直到看过了我的所有证照他才终于相信了,但是疑虑还是没有完全打消,也不知明天能不能做成交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2-20 12:52:06 | 只看该作者

re:这么折腾还能坚持多久啊,好恐怖的移民之旅...

这么折腾还能坚持多久啊,好恐怖的移民之旅进行曲啊: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2-24 10:27:14 | 只看该作者

re:记得99年至02年是移民加拿大的高峰,这...

记得99年至02年是移民加拿大的高峰,这类文章充斥各大移民网站,也同时涌现了个
把加拿大移民文学中年,怀念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2-12-21 02:20:41 | 只看该作者

re:怀疑楼主是你的原创吧.看着真喜乐、、也有...

怀疑楼主是你的原创吧.看着真喜乐、、也有点悲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1 16:26:21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ma...

下面引用由mae520joy发表的内容:

怀疑楼主是你的原创吧.看着真喜乐、、也有点悲情



都不知道是何年何月的帖子了,我都忘记了,一看居然是我自己转贴的,再重新看了几篇才记忆起来有过这么一回事。 不是我的原创。

哎,现在都完全本地化了,有时候想想,好在移民来了加拿大,否则自己能给到孩子的更少。起码这里一个很包容的社会,活得相对容易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7 21:1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