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9265|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的家庭幸福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5 15:0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希望幸福的家庭多些
2#
发表于 2007-12-25 15:06:14 | 只看该作者

no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15:27:40 | 只看该作者

re:我和我老公的问题是没法交流,他一讲话我就...

我和我老公的问题是没法交流,他一讲话我就气得七窍生烟了,我就不理他,问题还是解决不了,郁闷呀,

都说80%的离婚率,这个数字蛮吓人的,希望不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2-25 20:18:02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2-25 21:25:12 | 只看该作者

恐怕这个调查不会太有代表性

恐怕这个调查不会太有代表性。考虑到隐私的原因,许多人不会投票,特别是那些心中有苦衷的人。最可能的是(1)的投票人最多,因为他(她)们最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5 22:17:1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不记名的呀,与隐私没关系

其实我是想调查,夫妻双方,如果一方有自闭倾向,他的婚姻会是怎样,也许感觉幸福的是双方都没有自闭倾向的家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7-12-26 15:22:49 | 只看该作者

re:我选1,但如果碰上两人有口角生闷气(一年...

我选1,但如果碰上两人有口角生闷气(一年里也会有两三次),我肯定会选3.

冒昧问一下,这个调查结果对楼主会有什么帮助呢?

孩子确诊后,我和爸爸都认为孩子其实和自己有很多相似点.(自己的孩子还能像谁?) 我估计我俩都有些自闭倾向.爸爸曾问过我,跟他我幸福吗? 我对比了一下所认识的家庭,我发现我最喜欢最满意的还是自己的家.幸福不幸福还不能下定论,毕竟我俩都想活到一百三十岁,路还长着呢!(那时孩子也一百岁了,我们是不是很贪心?) 爸爸是不太喜欢婚姻的,家庭生活其实真的是很平淡又有那么多琐碎杂事.可前阵子,他突然对我感叹道:"幸福其实是一种感觉..."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我们的生活这几年来并没有什么改变,我们的个性也没有改变,但我们真的觉得越来越幸福.那么改变的到底是什么呢?

好像跑题了.......我们这儿有一对情侣,男孩很小就被诊断出有自闭症,女孩是大学毕业后才被诊断出有亚斯伯格症.两人之所以走到一起,正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思维方式,他们能理解接纳彼此.据我所知他俩很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7-12-26 16:33:0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bl...

下面引用由bluelove发表的内容:

其实我是想调查,夫妻双方,如果一方有自闭倾向,他的婚姻会是怎样,也许感觉幸福的是双方都没有自闭倾向的家庭

这里投票都是记名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到谁投了哪一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7-12-26 16:54:52 | 只看该作者

re:[转载]哈佛最受欢迎课的“幸福课” ...

[转载]哈佛最受欢迎课的“幸福课”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

  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本-沙哈尔没有大讲特讲怎么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

  本-沙哈尔自称是一个害羞、内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积极心理学课时,只有8个学生报名,其中,还有两人中途退课。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学生。到了第三次,当学生数目达到850人时,上课更多的是让我感到紧张和不安。特别是当学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和那些媒体的朋友们,开始出现在我课堂上的时侯。”

  本-沙哈尔成了“哈佛红人”。校刊和《波士顿环球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幸福课”在哈佛火爆的情景。


“幸福课”为何会在哈佛大受欢迎?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

     “我曾不快乐了30年。”本-沙哈尔这样说自己。

  他也是哈佛的毕业生,从本科读到博士。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但这些并没有让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内心并不快乐。

“最初,引起我对积极心理学兴趣的是我的经历。我开始意识到,内在的东西比外在的东西,对幸福感更重要。通过研究这门学科,我受益匪浅。我想把我所学的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于是,我决定做一名教师。”

  在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 “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文章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信。

“我快覆没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据哈佛一项持续6个月的调查发现,学生正面临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机。调查称:过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学生至少有过一次感到非常沮丧、消沉,47%的学生至少有过一次因为太沮丧而无法正常做事,10%的学生称他们曾经考虑过自杀……

     “我们越来越富有,可为什么还是不开心呢?”这是令许多美国人深感困惑的问题。据统计,在美国,抑郁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纪60年代高出10倍,抑郁症的发病年龄,也从上世纪60年代的29.5岁下降到今天的14.5岁。而许多国家,也正在步美国后尘。1957年,英国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国民的平均收入却提高了3倍。

  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惟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一项有关“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

  本-沙哈尔说:“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

  我们的很多课,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阅读、更好地写作,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幸福课”的初衷。


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16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而胜利,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

  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他对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胜利,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

  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种人生模式。

  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垃圾食品”。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4只汉堡。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种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

  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忙碌奔波型”;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

  那就是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

  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学4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但它绝不等同于“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这是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

  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为什么”,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看看要问多少个“为什么”,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问问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

  用以下3个关键问题,先来问问自己: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10多年前,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

  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

  他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声望等。他们会关心下一个升职的机会,期望从副教授到终身教授、从教师到校长、从职员到主管、从编辑到总编辑;假如,把工作当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标了。薪水、职位固然重要,但他们工作,是因为他们想要做这份工作,动力源自内心。工作是一种恩典,而不是为人打工。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在工作中自我实现,获得充实感。他们的目标,正是自我和谐的目标。

  有一项研究,是针对医院清洁工的。一组人觉得自己的清洁工作很无聊,没啥意义;但另一组人,觉得很有意义,做得很投入。他们与护士、病人以及家属交谈,想办法让医院员工、病人舒适。他们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并在其中找到了意义:我不仅仅是个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让医院正常运转,帮助病人更快地康复。

  就像第二组人,由于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从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义和快乐,他们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金钱关系。有时候,人们并没有换工作,或改变工作环境,他们所做的,只是赋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义,从中发现乐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个因为家长的压力而学法律的人,是无法在其中找到长久快乐的;相反,如果是基于对法律的热爱而成为律师的话,那他在维护公义的同时,也会觉得很幸福。

  “一个在工作中找到意义与快乐的投资家,一个出于正确动机的商人,绝对要比一个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义得多。”本-沙哈尔笃定地说。

  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事里找到意义。如创业、当义工、抚养子女、行医、甚至是打家具。重要的是,选择目标时,必须确定它符合自己的价值观、爱好,符合自己内心的愿望,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唤”,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时刻。”本-沙哈尔用一段话,描述这种美妙的体验:我甚至形成了一种迷信,世上确实有看不见的力量在帮我。只要你追随自己的天赋和内心,你就会发现,生命的轨迹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临,你所经历的,正是你应拥有的生活。当你能够感觉到自己正行走在命运的轨道上,你会发现,周围的人,开始源源不断地带给你新的机会。

  “在追求有意义而又快乐的目标时,我们不再是消磨光阴,而是在让时间,闪闪发光。”


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个学生走到本-沙哈尔面前,问他:你就是那个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师吧。学生接着又说: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选了你的课,如果哪天我发现你并不快乐,我就要告诉他,别再上你的课。本-沙哈尔看着这个学生,笑着道:没关系,我现在就可以告诉你,我也有不快乐的时刻,因为我们是人。

  “总有人问我,你能帮我消除痛苦吗?可是为什么要用这种态度来对待痛苦。痛苦,是我们的人生经验,会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人生的成长和飞跃,经常发生在你觉得非常痛苦的时刻。”

  漫漫人生,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面临悲伤的时刻,比如经历失败或失去,但我们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实上,期盼无时无刻的快乐,只会带来失望和不满,并最终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

  一个幸福的人,也会有情绪上的起伏,但整体上,能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经常被积极的情绪推动着,如欢乐和爱;很少被愤怒或内疚,这些负面情绪所控制。快乐是常态,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刚开始讲“幸福课”时,本-沙哈尔很想扮演一个无所不知、幽默的人,一个完美的导师,为此,他特地跑到喜剧演员培训班学习。但他不是那种能开激烈的玩笑,做夸张表演的人。无论怎么学,他也达不到想要的戏剧效果。 

  想让自己当一个完美的老师,他发现这样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学生。“每次都很紧张,怕被发现面具下真实的样子,结果把自己搞得很累。这样不仅害了我自己,也伤害了学生,等于给学生树立了一个‘完人’典型,告诉学生走一条永远走不通、错误的路。打开自己,袒露真实的人性,会唤起学生真实的人性。在学生面前做一个自然的人,反而会更受尊重。”

  本-沙哈尔希望他的学生,学会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拥有的独特性;要摆脱“完美主义”,要“学会失败”。

 为了更好地记住 “幸福课”的要点,本-沙哈尔还为学生简化出10条小贴士:

1.遵从你内心的热情。选择对你有意义并且能让你快乐的课,不要只是为了轻松地拿一个A而选课,或选你朋友上的课,或是别人认为你应该上的课。

2.多和朋友们在一起。不要被日常工作缠身,亲密的人际关系,是你幸福感的信号,最有可能为你带来幸福。

3.学会失败。成功没有捷径,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总是敢于行动,也会经常失败。不要让对失败的恐惧,绊住你尝试新事物的脚步。

4.接受自己全然为人。失望、烦乱、悲伤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纳这些,并把它们当成自然之事,允许自己偶尔的失落和伤感。然后问问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让自己感觉好过一点。

5.简化生活。更多并不总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选了太多的课吗?参加了太多的活动吗?应求精而不在多。

6.有规律地锻炼。体育运动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周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钟,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虽然有时“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时的睡眠是一笔非常棒的投资。这样,在醒着的时候,你会更有效率、更有创造力,也会更开心。

8.慷慨。现在,你的钱包里可能没有太多钱,你也没有太多时间。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无法助人。“给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两个面。当我们帮助别人时,我们也在帮助自己;当我们帮助自己时,也是在间接地帮助他人。

9.勇敢。勇气并不是不恐惧,而是心怀恐惧,仍依然向前。

10.表达感激。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的。它们都是你回味无穷的礼物。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周一次,请你把它们记下来。

  “上这门课,真是一种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学生学习。”一位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在发给我们的邮件中写道。她还说:事实上,这门课并不会帮我拿攻读学位的学分。但比起其他课程,我更喜欢做这门课的作业。

  在哈佛的校报上,也留下学生们的反馈意见:

  “他教心理学,同其他心理学老师有很大的不同。他试图让你把这些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从记‘感恩簿’中收获最大,在那里,我每天写下我充满感激的事情。”“上这门课之前,听到‘冥想’这个词,我会不以为然。但是现在,我惊奇地发现,它真的让我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放松了。”“我认识的每个上过这门课的人都说,这是他们在哈佛上过的最好的课。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说,它改变了她的生命,给了她一种看问题的不同视角,对幸福的理解,也改变了。”

  甚至助教们也说,自打跟本-沙哈尔教授“幸福课”以来,一年中,身体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饮食、睡眠、人际关系,还有人生的方向感。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另一位助教称,这门课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当学生们离开教室的时候,都迈着春天一样的步子。”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长萨默斯为自己的惊人之语“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课”的代价。即将去职的萨默斯闷闷不乐,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尔,讨要如何让校长快乐起来的秘笈,本-沙哈尔慷慨支招。

  首先,他现在可能很烦乱、失落、难过,这些都属正常,因为他也是人。去大胆地经历他现在正经历着的任何事,并且自然地接受下来。

  第二,建议萨默斯本人,阅读一下哈佛积极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波特的书,书中说:人类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绪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并没有像他最初看起来的那么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顶级大学的校长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细反省一下作为哈佛校长的经历,回忆自己任期内的巅峰时刻,并用他所学到的东西,去寻找新的机会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办法仍不奏效的话,本-沙哈尔支了最后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课堂上,留下一个座位,校长先生可以旁听这门课并做相应的论文。

来源:中国青年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2 15:25:53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的转载很棒,已经收藏,谢谢!

楼上的转载很棒,已经收藏,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1-30 17:16:37 | 只看该作者

re:排队等候的空档,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突然歪...

排队等候的空档,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突然歪着脑袋问我:阿姨,什么东西全世界的人都想要?
愣了愣,转而问她,你说是什么东西呀?

小女孩奶声奶气的说:是幸福.
你真聪明,是谁告诉你的,幼儿园老师.

回味良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3-7 11:26:22 | 只看该作者

提醒幸福

老公早上提醒说:“你今天可不可以去银行啊?”
四天前,他就把一张银行的表格放到我面前了,说是因为是我的存折,必须我自己去一趟,办个网络功能。
我是最不爱去银行的,所以拖了四天,其实我心里也不好意思的。
昨天我交待不过去,硬着头皮编瞎话:“今天,我走过去,可忘了带表格。”老公说:“表格银行可以拿呀。”我好弱智,不过,他信以为真。这么笨的老婆,真是不得了。
我接着说:“大哥,我是不是太懒了?”他说:“这样也可以吧。”说完,打我一个屁股,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我知道了:其实做懒妻也是可以的。
不过,今天我一定是会去的。不然,我可太过份了,连铁都不是了。

提醒自己:可以这样做懒妻是很幸福的。

早上六点半,客厅里就咕咚咚地响起来,是儿子起来了。他要求自己去蛋糕店吃了早点去上学,这样让他有长大的感觉吧,这样我就不用起来了。躺在被窝里,激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用手捅一捅没有睁眼的老公,只见他会意地笑笑,拍拍我的头。
一会儿,房门被轻轻地敲动。“妈,我走了。”每天早上都是我和儿子一起的,今天不一样,儿子还是来告诉一声。我轻轻地答应着。
提醒自己:可以这样听着儿子起床上学的声音是很幸福的。

前晚做了场春梦,回到过去的同学之中,还有自己心仪的对象。可惜梦没做到头就醒了,真是遗憾。看看身边的人,却还在梦中。靠着身子过去,老公就醒来了。他一向把被窝迭得很好,我笑他是滚筒式睡袋,前身估计是只瘦燕。他苦笑,还不是因为怕冷。可是只要我要求,他的温室马上是可以开放的。梦里做的什么都忘了,还是身边的温室来得实在。
提醒自己:身边有一个温暖的被窝可以钻是很幸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3-10 21:32:52 | 只看该作者

re:研究:男性多做家务更“性福”如今...

研究:男性多做家务更“性福”

如今,美国男性在做家务和照看孩子方面仍然不够尽职尽责。但总的来说,他们不再像过去那么爱偷懒了。一项最新报告显示,普通男性在分担家务方面的主动性逐渐提高。一位心理学家在报告中提到,男性多做家务能得到更多“性福”。

现代家庭学会于本周四公布了这项报告。该报告总结了几项有关家庭动态的最新研究。其中一项研究发现,在过去四十年中,男性所做的家务量增加了一倍;另一项研究表明,男性照看孩子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增加了两倍。

报告指出:“与以前相比,如今有更多的夫妇共同分担家务,而且这一趋势在双职工家庭中尤为明显。可能男性和女性之间仍然没有达到完全的平等,但游戏规则已彻底改变。”

而有些夫妇之间则形成了他们所认为的一种“完全平等”关系。

全国妇女组织的资金筹集人玛丽•梅尔考尔和她的丈夫都是全职律师,他们同时还要抚养六岁的三胞胎。玛丽说:“我们都会感慨自己很幸运,因为我们都尽量多分担一些家务。”

47岁的梅尔考尔说:“他负责做早餐和叠衣服。我负责收拾房间。”

来自旧金山的心理学家、《懒丈夫:如何提高男人做家务和看孩子的积极性》一书的作者约瑟华•科尔曼说,两人平等分担家务有利于婚姻幸福,并能让男性得到更多“性福”。

科尔曼说:“如果丈夫做家务,会让妻子觉得对方真的在乎她——没把她当成佣人。如果妻子看到房间里乱糟糟而感到紧张,但她在打扫房间时,丈夫却若无其事地坐在沙发上,这会影响她的情绪。”

美国的“时间使用日记”调查显示,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男性所分担的家务活比例翻了一番,从约15%增长至30%多。而在这一时期内,普通职业妈妈每周料理家务的时间则减少了两小时。

从1965年至2003年,男性照看孩子的时间增加了两倍。女性照看孩子的时间在这一时期内也有所增加,这说明父母双方都越来越注重“亲自育儿”。

摘自:
http://www.chinadaily.com.cn/language_tips/news/2008-03/10/content_6522153.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3-11 13:09:47 | 只看该作者

re:这位未来的三好男人已初露端倪。谁嫁给...

这位未来的三好男人已初露端倪。
谁嫁给石头,谁真是有慧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3-28 15:46:33 | 只看该作者

re:怎么说呢?人或多或手都会有自闭的...

    怎么说呢?人或多或手都会有自闭的一面,那么多怎么确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3-31 13:44:25 | 只看该作者

re:我和老公相处很幸福。宝宝就是我们的最...

我和老公相处很幸福。
宝宝就是我们的最大希望。
我们会一齐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3-31 16:45:14 | 只看该作者

re:我的家庭现在很不幸福,和老人一起住...

   我的家庭现在很不幸福,和老人一起住,为了孩子经常有矛盾,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孩子总是认为孩子没有问题,等大了自然会好。生活在农村,经济收入有限,很想为孩子创造条件。知识有限,训练孩子的方法知道的太少。具体从哪一方面着手也不知道。很想要个老二将来有人能照顾他,又为孩子的将来想又不愿意放弃孩子。


   我是从网上订购的光盘中知道了小石头和他的母亲,了解到的以琳。刚刚看到小石头长大了的相片,真的很感动。
    有人劝我在生一个或是抱养一个,不要在浪费精力和财力了,无论怎样我也不会放弃我的孩子,对的起孩子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会努力的。
   如果我的孩子是个正常的,我想我的家庭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3-31 17:12:39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ss...

下面引用由sss3236025发表的内容:

   我的家庭现在很不幸福,和老人一起住,为了孩子经常有矛盾,爷爷奶奶过分的溺爱孩子总是认为孩子没有问题,等大了自然会好。生活在农村,经济收入有限,很想为孩子创造条件。知识有限,训练孩子的方法知道的太...



如果我们的孩子跟正常的小朋友一样,我想什么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就算多贫困,只要孩子健康,这就是快乐幸福的源泉。

现在我都在做一个白日梦,就是哪天睡醒了,孩子就如正常小朋友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3-31 22:03:37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上,不要光做梦哦,多少也用点实际行动比...

楼上,不要光做梦哦,多少也用点实际行动比较好!走一步算一步,见招拆招,这样或许哪天一回头,看到的可能比你想到的还要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5-8 15:52:05 | 只看该作者

re:转帖: 今日感慨:用中央精神为朋...

转帖:
  今日感慨:用中央精神为朋友证婚
  发表时间: 2008年05月03日 09时04分         
  本文地址: http://qzone.qq.com/blog/622006503-1209776685
    5月2日上海的朋友郭治平先生与张媛小姐新婚,应邀出席婚礼作为证婚人(顺便说说,这个角色我已经为多对新人担当,相当熟练了)。我首先发表证婚词,由于本证婚词紧密结合了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故摘录核心部分发表于此,供大家参考。
    “下面我结合中央精神对于新郎新娘提出三点要求:首先是实现三个代表——在你们结婚以后,你们已经不再是单身时代的郭治平与张媛了,作为丈夫与妻子,你们以后要深刻地认识到,在不同的场合,第一丈夫也是代表妻子的,第二妻子也是代表丈夫的,而更重要的第三你们是代表了一个新生的组织,你们的新家庭的。不能犯自由主义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妄为。其次要实现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现在你们不是一个饱全家不饿的概念,你们要考虑到家庭的长期需要,对于家庭的责任与对上一代与下一代的义务,所以投资要筹划、花钱要商量、时间要筹划、出门要筹划、过夜要请假、待客要协调、生孩子与孩子教育要规划,有计划、有安排,还要从长计议,量入为出。最后要建设和谐社会的家庭典范,和者口中有粮,谐者人皆能言,彼此要有为养家持家负责的精神,也要有同甘共苦的精神准备,有你一口吃的就要舍出半口,碰到好事一定要有对方的份,遇到问题及时沟通,不要推三阻四,也不要平时不说,然后就是一顿暴说,细水长流,长期沟通,互谅互让,不要弄成了一地鸡毛再来收拾。世界上的事情断之以理,唯夫妻家庭事止于情。
    爱开始于激情,但延续以理性。在开始是因为彼此吸引,在后来则是因为相互宽让。当恋爱进入婚姻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是激情与吸引的继续,但更大程度上是理性与宽让的登场。我们期望小两口彼此创造更多的情趣,但是也要有足够的决心在这个时候承诺,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彼此依然一同向前,而不是退避、躲闪与放弃。今天我们前面的新郎老成持重,新娘活泼可爱,这是互补,也是差异与挑战。在我看来,爱情有一见钟情,友情也有一见钟情的,我非常喜爱今天的这两位新人。为异性吸引与喜爱并不困难,我与新郎新娘见得不多,但我看到过彼此相亲相让的真实场景,而当以后这样的相处成为日常,你们还能相亲相让,那么你们就真把爱情变成了传奇,你们就成为先辈与后代血脉中最为骄傲的文化基因。期望你们的努力,你们也拥有我们的祝福,还拥有我们在你们终身的生活中给予的支持与祝福的诺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4 19: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