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教學模式 (TEACCH梯層教學法)
使用結構教學的理由:
1. 幫助學生理解教學的程序。
2. 幫助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安靜,減少情緒反應。
3. 幫助學生學習的更有效率。
4. 幫助學生達到獨自學習的目標。
5. 控制行為:教學生正確行為。
教學環境的結構:
1. 教室組織、家具、物品(教具)之佈置。
2. 明確的區隔學習區,減少視覺與聲音的干擾,區隔學習讓學生知道每一個工作的開始與結束。
3. 環境區分:(1)點心區(2)遊戲區(3)轉換區(4)工作區(一對一)
每天的作息安排:
1. 透過視覺讓學生很容易瞭解每天作息、活動,作息表宜具體。
2. 作息表可由左到右,上到下,每一位學生有獨自之作息表。
3. 內容:(1)系列活動(2)圖片(3)圖卡(4)字卡、圖畫。
工作組織(每天的工作):
1. 明確的提示要做何種工作。
2. 明確的提示有多少工作。
3. 完成一件工作之概念:增長組織能力,引起工作動機。
4. 標準的工作組織: (1)由左到右或由上至下:完成工作袋。 (2)配對:依顏色、形狀、字母或數字。 (3)文字。
5. 目標:學生了解多少工作需完成,了解完成的概念以及教師的期望。
視覺結構: 利用視覺功能減少聽覺歷程。
1. 視覺結構:以視覺卡片、告訴學生完成系列工作。
2. 視覺組織:以組織材料和空間來調整感官。 (1)容器結構。 (2)限制領域。
3. 明確的視覺線索: (1)標示(2)不同顏色卡片(3)標記
4. 教導學生如何應用視覺線索尋找訊息。
結構教學診斷:觀察學生後描述下列工作
1. 環境結構個別工作區: (1)視覺上的區隔 (2)家具和玩具的擺設 (3)減少聽覺上的干擾 (4)物品的組織要清楚的標示出來
2. 個人的作息: (1)物品、圖片、文字。 (2)整天的作息表或是部分的作息表。 (3)張貼作息表。
3. 個人工作系統: (1)工作系統(由左到右的工作序列,使用圖片、顏色、數字、文字) (2)必須有一項工作完成的概念。 (3)如何由一項工作續接轉換到另一項工作的概念。
上帝将孩子给了我,我永远不会放弃他,我要教导他生活得越来越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作杰<img src="images/icon_smile.gif" border=0><img src="images/icon_smile_tongue.gif" border=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