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家长及所有没有开始或已经开始训练的家长:
你们好!
在孩子的教育和训练过程中,无论在刚刚开始或者已经开始了很久;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我们总会遇到孩子不配合的情况。
我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相反确是好事,这表明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主动性。
其实,在训练过程中(在其他儿童也一样),有一个永远的矛盾:我们想要孩子做的并不是孩子愿意做的;而孩子喜欢做的,又不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即使我们什么也不教孩子也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但是这不表示我们就不能教孩子,也不代表我们不去约束孩子,相反我们会采取一些措施让孩子逐渐接受人类社会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
孩子学习、掌握并执行这些规则的情况如何(简单地说既是人们常说的情商)可以说决定了孩子适应社会的好坏,而学业能力(智力水平)作用反而相对小些。(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看了一些训练“配合”的帖子,觉得总与“强迫”一词联系在一起。
据我所知,训练其他内容,家长也有这样的感觉。
有些家长提到了大强度的运动训练,说孩子在训练的过程中孩子始终在哭。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
最关键的是孩子在训练过程中没有得到乐趣,并进而学会“我能够做,我应该做”。
其实,从“我想做”到“我应该做”,儿童需要花大约一年半的时间来学习,既到中班上学期,幼儿才会掌握得很好,也就是说即使老师安排自己不愿意的活动,也会按照要求做好。
那么,我们的孩子要学会这种转变需要花的时间可能就要更长。家长一定要有耐心。
下面谈一谈怎样训练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一定,不是孩子一定要执行自己的要求就是配合了,一定要把孩子当成是和我们平等的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如果孩子按要求做了,那么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
如果孩子表现出抗拒,这时可以要求孩子用相应的手段“表示”出自己的选择,然后根据这件事情的性质决定是应该坚持做,还是退一步放弃。
其次,刚刚开始训练的孩子,可以以小步骤从手部的操作开始着手进行,具体如下:
把积木(或小球等)等放入容器
1、放一个;
2、放两个;
3、放三个;
4、放多个
…………(各位家长可以尝试一下,怎样具体操作,用ABA的方法)
通过这个训练孩子应该可以听到叫名字,“过来”,就能够走到桌子强,完成放的动作。而你再做其他事情,叫孩子也应该有反应。
如果你做的好,你会发现当你叫他/她的的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举动:立即转身,看着你,好象吓了一跳似的。
再次,对于那些已经开始了一段训练的孩子,也可以参照上面的例子,只是训练的项目不同而已;
最后,生活中是最重要的,只有在生活中坚持原则,才能让训练发挥真正的作用。
就写到这里!我要去上班了!
梅知
2002、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