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5684|回复: 12

[转载]一些与自闭症相近的病例和症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30 1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閱讀障礙揭密:基因作怪
大腦閱讀細胞缺少某些作用 無法連線而短路 檢測技術可望一年內問世



【本報綜合報導】科學家表示,已經找到造成閱讀障礙(dyslexia)的主要基因,分別命名DCDC2和Robol,檢測失調基因的技術可望在一年內問世,家族有閱讀障礙史的的學前兒童,可以及早檢測,提早想法因應。檢測方式和一般一樣,在口腔兩側(即內頰)刮取黏膜。
耶魯大學醫學院專研閱讀障礙的夏維茲博士表示,閱讀能力在美國文化裡是智商的代名詞,有閱讀障礙的人每每被說成不是懶惰,就是腦袋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網站和「美國人類遺傳學學會」會議指出,閱讀障礙(dyslexia)起於基因失調,是先天問題,小孩不會讀寫,並非全然出於懶笨。

耶魯大學兒童健康研究中心副教授古魯恩表示,閱讀障礙患者的聰明才智和常人一樣,大腦結構亦無異樣,但是,和閱讀流暢者相較,他們缺少基因DCDC2製造的蛋白質,使得大腦閱讀細胞無法連線而短路。

研究小組將小老鼠大腦裡的DCDC2基因阻斷,發現本來正常傳導的神經元,其訊息傳遞距離變小,問題可以和人類的DCDC2基因障礙彼此印證。

Robol基因由斯德哥爾摩卡洛林斯卡研究所的分子遺傳學家凱利博士發現。大腦兩半之間靠許多神經軸突(axon)相接,Robol主司這些神經軸突的發育。凱利博士表示,Robol活動不足,神經軸突就無法促成比較細緻的閱讀連線。


**************************************************************************
愛因斯坦、阿湯哥 都是患者



【本報綜合報導】「閱讀障礙」患者對於閱讀、寫字或拼音等方面會感到吃力,但這不表示他們的智力有問題,影壇巨星湯姆克魯斯和「弓箭手」奧蘭多布魯,甚至頭腦一流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和愛迪生都是「閱障」患者,卻無損他們的傑出表現。
「閱讀障礙」原文dyslexia一字源自希臘文,意為「對文字方面感到困難」,患者腦部在處理語言的區塊和一般人有些微差異。此外,一個家族裡可能有好幾個人都有閱讀障礙,因此專家推測此症可能與遺傳有關。

有閱障的人無法讀得很快,對於他們讀的東西也往往無法意會,書上的字看起來會很模糊,或是上下左右前後跳來跳去,無法瞭解時間觀念,寫字時也難以將想法正確寫出。

此外,閱障者易被發音相近的單字混淆,例如他們可能會對著上面有volcano(火山)的圖片,稱它是tornado(龍捲風),但若問他定義,閱障者卻能正確答出它有爆發現象和噴出滾燙熔岩。換句話說,閱障者知道那東西是什麼,只是無法將物體搭配上正確的名字。

大部分孩子要到三年級才被診斷出有閱障,像阿湯哥就是到七歲時才知道自己有這種問題。但閱障並非無藥可救,可以透過專門機構開發的訓練課程治療,像阿湯哥的閱障問題就已痊癒。

然而這些人在求學時很辛苦,他們往往會因為閱障被誤認為是「不夠聰明」或「懶惰」,久而久之會讓他們不想上學。阿湯哥就說過,「我童年非常寂寞,沒有什麼朋友,很多小孩會捉弄我」。綠洲合唱團的諾爾蓋勒格也說,「只要超過六個字母的單字我就有問題,在學校的生活是我一生中最慘的日子」。

閱障並不會影響一個人的智能,通常他們在建築、工程、科學及音樂上都有很高的天賦,也因此不論是在歌壇、體壇和科學界都有傑出人物產生。

*****************************************************************************

閱讀障礙 他們需要更多彈性



●小朋友有閱讀障礙,不代表是智能不足。台灣長庚兒童醫師兒童心智主任張學岭說,許多有閱讀障礙小朋友,常被視為智能不足,這對他們很不公平。她呼籲學校要重視多元學習,給小朋友更多彈性,才不會扼殺兒童的學習空間。
據報導不久將可以檢測出小朋友有設有閱讀障礙的基因,以利及早輔導。張學岭認為,這是一大福音,她說,小朋友所謂閱讀障礙,一般來說智能、表達能力多沒問題,關鍵在閱讀上,會有無法專心閱讀、寫字顛倒等情形,這是一種學習障礙。在治療上,張學岭認為,父母體諒最重要,全力幫孩子進行多元學習。首先,醫師會做一次智能測驗,排除智能障礙後,再了解有無家族史。張學岭說,目前的治療多採「多感官教育」,特別是利用電腦認識字。

她舉例說,曾有義工媽媽到學校讀考卷給有閱讀障礙的小朋友聽,結果,小朋友都能考得不錯。顯見有閱讀障礙小朋友,大多智力沒問題。

因此,張學岭希望家有閱讀障礙小朋友的家長,不要責怪孩子,要帶孩子讓醫師正確診斷,才能真正幫孩子。更重要的是學校態度,讓這些孩子學習上更有彈性,才能真正協助這些小朋友度過學習障礙。

張學岭還說,她曾看過住在偏遠山區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直到小六才被轉診,顯見先前家長或校方,可能不了解,一直沒有積極處理小朋友學習障礙問題,才會拖得這麼晚。(陳家傑)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0:50: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醫師:想像遊戲可幫助語言發展 ...

醫師:想像遊戲可幫助語言發展



家中幼兒對著空氣喃喃自語,嚇壞了爸爸媽媽,匆忙帶著孩子到廟裡收驚,過兩天似乎也好轉一些。醫師說,獨生子女的想像遊戲,可以幫助語言發展及想像情境,家長毋須緊張。但冬天時,診間經常見到病毒感染的小病患,出現幻聽幻覺,感染痊癒後幻想就會消失。
精神科醫師指出,學齡前的幼兒想像身邊有個朋友,或進行對話或遊戲,是很正常的行為,稱為「想像遊戲」。幼兒把自身的經驗轉化為想像,還可以幫助語言發展。

例如小孩看完卡通,想像皮卡丘是他生活周遭的朋友,與想像中的皮卡丘一起吃飯、睡覺、玩遊戲。父母不必驚慌,還能共同「入戲」,一起豐富孩子的想像。

不過,若是幼童出現的是受驚嚇、胡言亂語的想像,情緒激動也不正常的話,就要提高警覺。醫師表示,冬天病毒感染較多,診察間時可見到幼兒感冒之後,出現幾天的幻聽、幻視,則可能是濾過性病毒感染,稱為愛麗絲症候群。

醫師說,濾過性病毒感染只要好好休息二、三天,就會自然痊癒,如果病症持續二周以上,精神狀態持續不穩定,就必須使用藥物讓小朋友安定。

醫師說,小孩在兩歲之前,對事物的質或量無法像成人般確定,無法分辨事情的真假。電玩遊戲、電視、電影等畫面,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逼真的;受到刺激,只要孩子情緒穩定、作息正常就無妨,若是愛哭、黏著媽媽、驚嚇,則要考慮就醫治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0:5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隱形朋友 陪孤單孩子過童年 小朋友對...

隱形朋友 陪孤單孩子過童年
小朋友對空氣喃喃自語? 獨生子女寂寞 容易幻想出對話的玩伴



三歲的妮妮,一年多前學會說話後,就經常對著房屋的一角喃喃自語。剛開始妮妮的父母完全不以為意,認為只是小孩無意識的自言自語;後來發現妮妮有時會對著牆壁發脾氣,媽媽忍不住問妮妮怎麼了,妮妮回答:「阿姨不乖」。
女兒的回答嚇壞了第一次當媽媽的陳小姐,尤其後來妮妮「談話」的對象,還多出了一個「叔叔」,讓原本篤信基督、不信鬼神的陳小姐,也開始心裡發毛,變得疑神疑鬼。覺得家裡似乎有個黑暗角落,藏著鬼魅般。

有不少好心的朋友,建議陳小姐,最好找個懂風水的人看一看房子、作法去去不吉祥的東西。也有朋友認為,妮妮的行為,純粹獨生女缺少玩伴,自己幻想出來的人物,如果不放心應該帶女兒看醫師,而不是讓自己變得迷信。

莊太太的兒子也有個看不見的朋友「阿達」。莊小弟不但會和阿達一起遊戲,就連吃飯時,還要吆喝阿達「吃飯了!」。一次莊太太忍不住問兒子,「阿達只有一個人嗎?你看得見他嗎?」。莊小弟回答:「看得見啊!他就坐我旁邊,還有他的爸爸媽媽也住我們家」。

莊小弟的回答,嚇壞了媽媽。直到莊小弟上幼稚園,莊小弟有一次才不經意表示,阿達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

不只是幼兒,生為家中么女的韓小姐如今已二十來歲,她回憶說,從小就有一群大人看不見的「小精靈」朋友陪伴她。在她的認知裡,這群小精靈就住在家中浴室的磁磚裡,當她洗澡時,小精靈就會從磁磚中飛出來陪她玩耍。

這群小精靈陪著韓小姐度過許多單調的童年,從她還沒上幼稚園時,一直到她上小學為止。韓小姐說,上小學後,她其實已經知道浴室的磁磚裡,根本沒有小精靈,但她還是樂此不疲,每天洗澡時就會幻想,有一群長著透明小翅膀的小精靈,圍繞在她身邊,她照樣跟這群幻想中的玩伴講話、玩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0: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媽媽自己帶 孩子情緒較好 托兒所照顧...

媽媽自己帶 孩子情緒較好
托兒所照顧表現最差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由媽媽親自照顧的小孩,其社會及情緒發展,明顯比由托兒所、親戚或保母照顧的小孩好。
據英國「觀察家報」報導,英國幼保專家利奇發表的研究發現 ,嬰幼兒的情緒發展,由托兒所照顧的表現最差,其次是由親友或祖父母照顧的小孩,由保母照顧的則僅次於由母親照顧的。

利奇指出,不是由媽媽親自照顧的孩子,在社交及情緒發展上都表現得較差;這些小朋友較易出現侵略行為,或是性格內向、愛抱怨和悲傷。

利奇強調,這個研究結果並不代表每個在托兒所長大的兒童都會變成「怪物」,但研究顯示,若小孩在一大群小孩中長大,確有「微小但顯著」的差別。

雖然幼童最好由媽媽親自照顧,但利奇說,這不應該被解讀為母親要留在家裡,該研究發現應是支持建立「高素質」的幼保照育。

這項研究於1998年開始進行,對象是1200名來自倫敦北部和牛津郡的兒童及其家庭。在這些兒童三個月大時,研究人員訪問他們的母親,並於兒童10個月、18個月、36個月和51月大時進行追蹤訪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0: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過動症兒童 也可能不愛動 及早治療...

過動症兒童 也可能不愛動
及早治療 用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相輔相成



【新華網天津電】陳女士9歲的女兒很文靜,但老師向陳女士反映說,每當課堂上她被提問時,竟連提問什麼問題都不知道,參加集體活動時也時常走神。陳女士帶女兒求醫,結果被確診為兒童過動症。陳女士很驚訝,女兒根本就不多動,怎麼會是過動症?
天津市環湖醫院心理科主任張勉說,兒童過動症實際上是指多動注意障礙,自控能力差是過動症兒童的核心問題。患兒約有四分之一並沒有活動過多的症狀。這些孩子平時並不多動,甚至看上去挺安靜,沒有過多的小動作,但注意力不能集中。

張勉指出,過動症孩子的自控能力差一般表現在活動過多、衝動任性、注意障礙、學習困難、行為異常和神經系統輕微異常,有沒有過多的動作並非判斷多動症的唯一依據。活動不多的過動症兒童除了不多動外,其餘過動症的臨床表現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最突出的表現是思想集中困難即注意力集中障礙、反應遲鈍、動作緩慢、做事拖拉、效率很低,這種類型的過動症兒童容易被誤認為智慧落後或單純學習困難兒童。

張勉說,過動症應及早治療,治療方式以對症施教、行為治療和藥物治療相輔相成。對於突出表現為注意力集中障礙「不多動」的過動症兒童,應逐步培養其靜坐集中注意力的習慣。可以從看圖書、聽故事做起,逐漸延長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可把他們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課時能隨時得到老師的監督和指導。如果兒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進步,應及時表揚、鼓勵,以利於強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1: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假期爸媽 別輕忽孩子分離焦慮 雙薪家...

假期爸媽 別輕忽孩子分離焦慮
雙薪家庭後遺症 醫師提醒:過度挫折 和哭泣會種下憂鬱症因子



●雙薪家庭小夫妻工作繁重,將孩子交給祖輩的老人家或是保母帶,成為 weekend Mom、Dad,到了周末要把孩子接回家,孩子不認娘,大哭大鬧,爸媽只好像綁匪一般「擄走」小孩;或是保母回國之後,孩子哭鬧不休,不要媽媽只要保母。
把孩子交給別人帶,是現代父母不得已的選擇,醫師指出,相處品質最重要,時間長度為次要。只要能給孩子足夠的關愛與刺激,就是好的照顧者。對於有分離焦慮的孩子,可轉移分離時的注意力,過度的挫折與哭泣,會讓孩子種下日後憂鬱的因子。

精神科醫師指出,誰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不重要,重要的是,照顧者可以給予嬰兒足夠的愛護、安全感,以及提供成長所需要的足夠刺激,讓孩子的語言、肌肉發展足夠即可。

醫師表示,每個孩子氣質不同,教育的方式也不同。如果孩子沒有出現太強烈的反彈,孩子交給別人帶,父母不需感覺罪惡,只要確定照顧者愛小孩,陪孩子即可。

醫師提醒,孩子交予老人家、保母帶,可能會產生刺激不足的問題,照顧者若是沒有經常與孩子說話,語言刺激不夠,未來孩子學習語言時,可能會出現語言發展遲緩。若是發現遲緩狀況,應把握六歲以前的早期療育黃金期。此外,醫師指出,三歲半到七歲是人格發展的重要關鍵,父母的管教很重要,否則很多孩子在此時會養成無法無天、吐口水、打人的壞習慣,需要父母管束。

對於,在分離時會哭鬧的孩子,醫師建議,應該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玩具、好吃的東西等。如果孩子經常處於挫折與哭泣中,反覆感到「我抵抗也沒用」,會導致孩子日後憂鬱症。


*******************************************************************************
靜坐學童記憶力變好
體會與身心對話提高對事物敏銳度


中央社台北電】靜坐對小學生有什麼好處?台灣私立華梵大學一篇以「靜坐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為題的論文指出,有八成六七的學童認為,靜坐可以讓記憶力變好,精神也變得更專注。
由台中市惠文國小周美麗老師和華梵大學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系吳水丕教授共同研究,並以「靜坐對國小學童情緒智力之影響」為題發表論文;研究發現,靜坐對行為偏差、選擇性緘默與過動的國小學童,有改善症狀的效果。

研究也發現,有八成三的國小學生認為靜坐可讓成績進步、頭腦變聰明、快樂、精神充沛、容易入睡,有七成學生表示靜坐可以讓情緒平穩、學習速度加快;此外,學童認為靜坐的好處還包括能讓脾氣變好、做事更認真、寫字更漂亮、人緣變好以及品行變好。

至於什麼時候靜坐最有效果?百分之百的學童認為午休前靜坐對身心有正向幫助,九成的學童願意課後靜坐;而在上課前實施靜坐三分鐘,有助於收攝躁動的心情,如果結合體育課進行比較長的靜坐練習,能讓學童體會與自己的身心對話,可提高學童對事物的敏銳度。

*******************************************************************************


孩子大鬧天宮 可有法寶鎮住?



 ●孩子給父母帶來歡樂,但是調皮搗蛋時,卻會讓父母產生不同的反應,然而不管怎樣,大多會抱怨;那就是孩子不肯聽話,難以報導而束手無策;甚至要用發脾氣的方式來制止,而出現不愉快的家庭氣氛。為什麼孩子會調皮?做父母的有什麼方法讓孩子服從聽話?這是不是小題大做?
 問:相信很多家長與我有同感,就是管教孩子真難,不知道有什麼好方法,報導小孩讓他們能服從和聽話的。誘導、嘮叨甚至叫罵,常常成了習慣性的教育。

 我們是移民家庭,夫妻都出外工作。家中一對九歲和六歲的兒子放學後,由我提早回家照料,督促他們做功課;催他倆吃點心和限制看電視;帶他們到公園運動,回家準備晚餐等,雖然忙得團團轉,但看著孩子順利成長,確實開心。

 兩個兒子湊在一起,不是講個不停、追逐打鬧不斷,就是為爭玩具或小車而爭吵,甚至大哭大鬧;要麼埋頭玩遊戲機,或不停追看電視卡通片;叫他們暫停看電視,洗手上桌吃飯,經常是「 yes 」回答後,卻紋風不動。種種不聽話的態度,令我氣結,他們卻根本不在意,總按自己的喜樂愛好行事,不再乎父母為他們的一件事說了又說,最後常常是我或丈夫忍無可忍地失去耐性,對他倆大發一頓脾氣,孩子才心有不服地去照著你的話做……。

 雖然這是些小事,但孩子在生活中常常像「大鬧天宮」般地不受約束,他們不服從的性格說明什麼?做父母的能有什麼「法寶」,讓孩子聽話服從管教,並平息自己的怒氣?

 答:當無法明白孩子調皮不受管的行為時,不妨先了解他們出現這些表現的心理反應,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能解開癥結。

 導致孩子哭鬧的原因很多,不服從甚至干擾對抗的舉止:孩子在可能是嬰幼兒時期,因生理需求得不到滿足,如飢餓、太累或睡眠不足而會哭鬧、發脾氣,甚至「不聽話」,身體上的不舒服疼痛,卻還不會用言語說出,便以哭鬧方式表達。年屆學齡期的孩子,懂得滿足個人慾望,但未能分辨、調節需求的先後次序,一旦無法滿足慾望,或行動受干擾時,易以鬧情緒、不情願或負面等方式來表達,像是玩得高興,或看電視正著迷於精采片段,卻要立即終止或是吃飯、洗澡,而演變為對抗爭辯行為;孩子有無窮的精力,待在家裡若沒有好的引導活動,就會覺得無聊,而自行尋找有興趣的活動來宣洩體力,就會出現像感覺的「鬧天宮」舉動;不受約束的行動也可源於孩子自我表現,試驗父母會有什麼反應的一種行為;或可能是與他人關係變差,得不到自我滿足;或是受到挫折和憤怒的種種宣泄等有關。

 從另一角度觀察,家長對孩子的不當獎罰,對個別孩子的不公平對待;或對子女期望過高,管教過嚴,過於追問或偷窺孩子私隱;家長常常發脾氣指責,使孩子備受壓力而緊張,易形成壓抑或暴躁性格。或常與他人孩子比較,傷及子女自尊心,反而可能形成他們不尊重父母的態度。

 管教孩子,其實沒有什麼「法寶」,方法雖多關鍵仍在家長能自我控制情緒,有良好的溝通和引導方法。小兒心裡學者建議,「冷靜」在於自控情緒,耐心對待,但要態度堅決。怎樣做到,採取什麼方式,家長不妨參加些「家教技巧」輔導課程,多揣模學習,將會有所幫助,改善情況。

********************************************************************************

孩子無心向學 是心智有問題?


 華裔家庭對孩子的學業大多十分關注,但是孩子厭倦讀書學習,或是缺乏上進心時,家長的心總是被揪得緊繃的,希望能找出「為什麼會這樣」的答案。
 問:有個令我們很擔心的現實問題,就是十歲的兒子對學習的無所謂態度。美國出生和成長的他,體格健碩,也沒受過任何腦外傷。他的英文或中文溝通能力沒有問題,性格好動,除了愛看電視外,也喜歡交朋友、玩遊戲機、打球……等,樣樣有興趣而且十分投入。

 但是他對讀書、做末珓o總不感興趣,很難做好作業,更讓人煩心的是不大看重考試成績,從不計較,他的成績雖然不是殿後,但卻總是上不去……。

 他這些胸無大志、得過且過的讀書態度,真讓人頭痛不已。我們嘗試了各種方式:威逼或利誘,盼他能懂事明理,但他接受利誘,更學會為換取禮物討價還價;但罵他的威逼,就令他更反叛,或是不作聲地不理會我們,真拿他沒辦法。

 兒子並不是笨孩子,但就是對讀書有種討厭和抗拒的表現。這是否是他年紀還小不懂事,或是心理智力有些不妥?或是我們當父母的對他要求過高?還是我們的管教方式不妥當?這該怎麼辦呢?

 答:關心重視孩子的教育,經常是華裔家長的生活重心,在這前提下,對孩子的好動懶於讀書,或是厭學及逃避等心理行為,就成了華人家長常有的疑慮。

 不同年齡的孩子,心智發育程度也不同,因此對他們的教育也有著各階段的不同。天才,也就是智商高的兒童確實有,但並不普遍。但是大多數無心向學,甚至討厭學習的孩子,也並非就屬低智商,這與他們的聰明與否並無關聯。他們有父母難以了解,自己無法宣洩的心理反應,而從行為上表現出無心向學。

 做父母的不妨以橫向多方面去評估了解,嘗試自我解答疑慮:是否課程太深,他跟不上?還是課程太淺,讓聰明的孩子不感興趣?他人在教室,心卻在玩遊戲機和打球的興趣上,久了就變得厭煩上學。好動的孩子僅是調皮好動,而不喜歡上學?或是長期不能集中精神,專注地讀一本書或做一件事?很多家長未必分得清,是調皮好動,還是因「小兒多動症」導致厭學,因未深入觀察孩子的表現,而忽略「小兒多動症」的因素。

 是否家長的望子成才的要求過高,與孩子溝通僅是「讀書讀書再讀書」,促使孩子心理反感,形成厭學或應付的心態。又或是孩子自尊心較強,考試受挫或不盡如意時,總受到父母責罵,並拿來與他人比較,讓孩子有被嘲笑的感覺,更增加討厭上學的心理。

 「嚴師出高徒」是道理,「盼子成龍」是希望。但孩子的心理需要了解,厭學的心理也需化解,這要與孩子良好溝通與技巧(parenting skills)。每個孩子各有自己的潛質,要循循善誘,將興趣轉移到讀書上;責罵或是沒有原則的利誘,不能解決問題;鼓勵可以讓孩子肯定自己且獲得幫助。若家長不能自我引導和幫助孩子,不妨尋求心理輔導幫助,像是家庭或家教輔導,對你和孩子,均有助於走出各自的心理陰影。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1: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教孩子運用智慧化解暴力 &#...

教孩子運用智慧化解暴力


 ‧孩子在校被人打,該怎麼辦?不少華裔家長抱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孩子間的打鬧是常見事,不嚴重就忍忍吧!」當孩子在學校受到言語或暴力傷害,家長的憤怒、忽視或忍氣吞聲,終究不是好辦法,該怎樣面對?
 問:兒子一向性情溫和,他個子矮小,來美國才三年,朋友不多,種種原因讓他覺得自己很孤單,而易被其他同學欺侮。

 這學期,讀初二的兒子變得不開心,更是沉默不語,仔細詢問,他才透露一兩句:在學校有些同學老是對他不懷好意,常常用言語嘲弄他,使得其他同學疏遠、孤立他,有時更在團體活動時,有意無意絆倒他,或對他做些惡作劇。雖然孩子說,他們沒對他拳打腳踢,但這些欺負行為令他很不開心、難過,只能在心裡埋怨自己,但又不知怎麼辦?

 丈夫知道後,反應十分氣憤,但他不是尋求商量怎樣幫助解決,而是對兒子發脾氣,責備他這麼軟弱易受欺負。當廚師的丈夫每天早出晚歸,想幫孩子也有心無力;結果兒子更怕他,不敢與父親交談;大女兒提議,她去找幾個男孩幫忙,教訓一下欺負弟弟的同學,親戚建議我們搬家,孩子轉學;我建議兒子向校長報告,他聽後連連擺手搖頭。

 這可難倒了我,該怎麼幫助兒子,他又該怎樣保護自己,能安心地上學呢?

 答:要知道,孩子童年社交經驗的好壞,往往能影響他一生,若他無法與人相處,或有遭同伴欺侮的經歷,會變成銘記的痛苦經驗,影響心理行為的發展。

 在學校裡不難看到,孩子扭打成為一團的混亂情景,看上去雖粗魯,但卻算不上暴力。所謂校園暴力,是指恃強凌弱的行為,在一方占優勢情形下欺壓他人。而且不僅是肢體暴力,其他如辱罵、侵犯、孤立、偷竊勒索或種族歧視等蓄意羞辱無助的受害人等,均屬恃強凌弱的校園暴力。

 受害者常因某些特徵,如個子矮小、體弱、外觀有與眾不同的生理缺陷,或肢體殘障;行為沉靜、焦慮或不善人際關係,常一人獨處,極少朋友等,他們是成為暴力傷害的目標而被欺負。

 這些孩子很少告知家長成人,他們遭到的處境,僅以沉默、不開心來應付。家長應多留意孩子的一些表現,如身體上有原因不明的瘀傷或衣服破損;放學回家狼吞虎嚥地吃東西;心情悶悶不樂,言語支吾閃爍,經常遺失文具、玩具或衣服,害怕上學或缺課增多,晚上多夢、睡不著或有其他行為異常。雖然這些訊息並不一定是在校受到欺負,但可從種種蛛絲馬跡的小變化,讓家長能有所警覺。

 告訴孩子,在校若遭到欺侮、恐嚇勒索或被打,一定要告知父母;維持良好的親子溝通關係,孩子才會說出來;平常除了注意學業,更要教導孩子尊重他人,讚美同學的優點,並包容別人的缺點,培養孩子的自信與自尊。在此基礎上,教導孩子面對他人欺負時,知所應付:像是對方說,「你的嘴巴很難看」,可面無表情地回答「我知道」,讓他無趣再糾纏,或平靜地說,「我不喜歡這樣,請住手」,然後不露恐懼之色離開。家長需教導孩子,智慧地化解所面對的暴力行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1: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極低體重早產兒學習障礙比率高...

極低體重早產兒學習障礙比率高


 ●早產兒的認知學習與協調能力較足月兒差。台灣研究顯示,體重低於1500克的早產兒活動量較足月兒大、遇到挫折的堅持度較低、對刺激的反應力及察言觀色的能力也較差,這些特質也影響到早產兒的成長發育,認知學習與運動協調能力的發展會較慢。
 中華民國早產兒基金會以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八年間出生在台北馬偕醫院、台大醫院、台北市立婦幼醫院出生體重小於1500公克、懷孕週數小於三十七週的早產兒239人為研究對象,另以同時期出生於同院的足月產兒85人為對照組,進行長期研究。

 參與研究的婦幼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鄒國蘇表示,國外很早就針對嬰兒先天行為模式個別差異長期追蹤研究,將這些幼兒與生俱來的獨特行為表現稱作氣質特徵(temperament),並發現學齡前兒童的氣質是影響日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她說,這項研究先運用國際通用的貝萊嬰幼兒發展量表(BSID),在受測幼兒六個月大至三歲間測試他們的認知、語言、人際社會行為、注意力、情緒及粗動作、細動作的表現,然後再於幼兒三歲和五歲時以兒童氣質量表(BSQ)觀察他們的氣質特徵,最後再請家長分別於幼兒三歲和五歲時,填寫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改編的學齡前兒童發展評估,項目包括粗細動作、理解、語言表達、社會情緒理解、身邊照顧、人際社會及一般性發展。

 研究發現,台灣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和足月兒比起來,活動量較高、生活的規律性較低、對外界刺激的敏感度較低、遇到挫擙阞滌礅躩蚺]較低,而且有這些特質的早產兒和足月兒比起來,在發展評估中均有認知、理解、語言、智力發展能力較低,粗動作、細動作的表現也較差的傾向。

 鄒國蘇分析,這項研究發現和國外的結果類似,可見早產兒的氣質特徵和足月兒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而且這些差異也影響到早產兒日後的人際相處與學習表現。透過諮商的方式,教導家長該如何與早產兒溝通,並協助這些兒童適應環境,將可減少早產兒日後學習障礙及青春期可能發生的精神疾病。(劉郁青)


(世界日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1: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新生兒 即可做聽覺測驗 英研究:聽力...

新生兒 即可做聽覺測驗
英研究:聽力問題早發現早治療



【本報綜合報導】據東森新聞報報導,兒童的聽力問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助於未來的語言學習與人際溝通。
報導指出,英國政府專門針對新生兒的聽覺測試方法,讓父母可以了解自己的寶寶是否聽力正常,以及早作因應。

才出生三天的喬治,在嬰兒床上睡的香甜,他或許不知道,自己已經幸運地成為英國少數前幾位接受過聽覺測試的新生兒,在過去家長通常要到學齡前,才會發現孩子有聽覺障礙,現年9歲的雪儂就是到4歲,才被發現有聽覺障礙。

雪儂的母親溫蒂法絲勒表示:「我開始因為一來她的行為,二來她的說話能力而擔心,她會發出許多字的聲音,但其實不太對,而且她又非常調皮,我帶她去做健檢,以為她會被送去做行為治療,結果健檢小姐說,把她送到醫院做聽覺測驗吧!」以雪儂為例,太晚發現孩子的聽覺障礙,也往往延誤語言學習與人際溝通的能力,而這套新生兒聽覺測試計畫,就是要減少這一類的困擾。

達維斯教授表示:「測驗就是把一個小探測器放到耳朵,觀察從耳朵傳出的回應,我們可以計算,在一分鐘之內就可以知道,有沒有清楚的回應從耳朵傳出。」

報導稱,因此家長讓新生兒接受測試,就可以依照聽力正常與否,安排往後的學習及矯正計畫,而不用像過去因為孩子口語表達有問題,在未察覺真相的情況下,心生緊張或是延遲就醫,英國聾兒協會認為,這堪稱是最重要的一項突破,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但省卻家長摸索的時間,也不讓聽障的孩童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

******************************************************************************


小孩常看電視 與注意力不集中沒關聯



【本報綜合報導】據紐約時報報導,有電視機以來,看太多電視對兒童腦部有害的揣測不停出現。因此兩年前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看電視時間最長的孩童注意力最不集中時,可能沒有人會覺得詫異。
那項研究報告顯示,有的小朋友甚至一天只要多看一小時電視,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就提高10%。當時被那項研究報告嚇到的家長,現在可以稍微安心一點,因為這兩年來有兩項研究並未發現看電視時間的長短與注意力不集中有任何關聯。

其中在這個月的「兒科學」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是對5000名在美國讀幼稚園的小朋友追蹤兩年。研究員發現,看電視時間最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集中的比例並未高於看電視時間最少的小朋友。荷蘭做的另一項研究也未發現兩者的關連,但研究員說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
孩子偏食 易得皮膚病
也是造成視力障礙和近視原因之一



【新華網天津電】「我不要吃胡蘿蔔,太難吃了!」「怎麼又是青菜,我不吃了!」如今,孩子偏食、挑食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趙霞說,偏食、挑食可導致孩子近視和皮膚病。
趙霞指出,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季節、加工和烹調方法、各地飲食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人們很難做到膳食平衡,而偏食、挑食更容易導致某些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或過量。研究發現,由偏食、挑食導致的鋅、鉻、銅、硒等微量元素缺乏,是造成兒童視力障礙和近視的原因之一。

此外,偏食、挑食導致的維生素缺乏,還可能引起兒童皮膚病。例如,缺乏維生素A,可能引起皮脂腺和汗腺萎縮,使皮膚粗糙,出現雞皮疙瘩樣的毛囊丘疹,毛髮乾枯,皮膚無光澤,指甲也會變脆、變形;缺乏維生素B6,可能引起皮膚發紅、脂溢性皮炎等;缺乏維生素B2,容易引發口角炎、舌炎和唇炎;而缺乏維生素C的孩子還會發生「糙皮病」。

為了糾正孩子偏食和挑食的毛病,趙霞建議說,家長要做到不偏食;要講究烹調方法,注意合理搭配;要控制孩子不要在飯前吃零食;不要在餐桌上訓斥和打罵孩子;當孩子偏食、挑食時,家長教育孩子要有耐心,不要著急。



*****************************************************************************

幼兒學鋼琴 有助大腦發育
可促進聽覺和動作間的協調能力



【新華社斯德哥爾摩電】據瑞典《每日新聞》報導,瑞典大腦研究專家發現,培養孩子從幼年起進行鋼琴練習能幫助大腦內的神經系統發育,從而提高孩子的細微協調功能。 負責這項研究的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大腦研究專家弗雷德裡克‧烏倫本人就是一位鋼琴演奏家。他們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職業鋼琴演奏家都是在幼年時期開始學鋼琴的,很少有人能在成年後經過訓練獲得同等的鋼琴造詣。
研究人員在對鋼琴演奏家的大腦和普通人的大腦進行比較後發現,在鋼琴演奏家的大腦中,控制手指部分的大腦中樞明顯比普通人發達,其中的大腦白質也較普通人的更具有組織性,大腦中控制聽覺和協調部分的中樞也發育得更好。他們認為,這表明鋼琴訓練可促進人的聽覺和動作之間的協調能力。

烏倫說:「簡單說來,我們可以確定,越是在人的早年時期開展鋼琴訓練,對人的大腦發育的影響會越大。」他說,研究人員下一步計劃找到一批幼時學過鋼琴,但成年後又擱置不練的人,希望通過分析他們的大腦,瞭解控制手指部分的大腦中樞的發育是否在童年期就基本定型,還是需要終身不斷地訓練才能保持下去。



******************************************************************************



孩子吃糖類食物 注意力可能不集中



●許多父母都知道不要給孩子吃太多糖,但父母的考量通常是怕孩子蛀牙或發胖,所以不准孩子吃糖。不過日前英國泰晤士報一篇文章指出,多份研究顯示,含糖食物也會導致孩子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過動現象。
文章指出,糖類就像致癮藥物,如果給孩子加工過的糖吃,血液會直接加以吸收,孩子的情緒突然高昂,但他們的身體也會陷入混亂,情緒就會忽高忽低,無法穩定。

文章指出,許多加工糖果的成分,符合法律對致癮性藥物的定義,這些糖類產品之所以沒有觸犯法律的原因,是因為背後巨大的經濟與政治力量所致。生長所需的糖類,其實可以從水果、蔬菜,麵包等食物中獲取,事實上,糖類的攝取也不需要這麼多。

看來,父母親下次又多了一個阻止孩子吃糖的理由了!(中央社)


*****************************************************************************

他會不會是「多動兒」 ?



●春節賀年的舞龍舞獅,表達著中國人的喜慶朝氣。但孩子每天在家像舞獅般的動個不停,家長卻很難高興得起來,還會有些擔憂。
問:八歲的兒子發育良好,長得高大、特別好動,很難靜得下來,這樣的行為表現讓我很擔心。

他從小備受寵愛,爺爺、父親及姊姊都對他十分縱容、呵護遷就。也難怪,他是三代單傳的男丁,在家裡就像小皇帝。兒子非常調皮好動,人很精靈,但小動作特別多,總是東摸西弄、片刻不停。越長大越聽不進我的勸告,更常常因而發脾氣。

兒子剛學英文時,還很喜歡讀書,上課也專心,可是升上三年級,卻對讀書做功課興趣不大,而隨便應付。老師說,他上課老愛講話,還喜歡動手動腳影響其他同學。回家做功課總是一付心不在焉,常為小事分心,把功課丟在一邊,幾乎每天都這樣,看得我又急又氣。

我曾聽說,孩子特別好動,有可能是「兒童多動症」。丈夫怪我想得太多,「那個男孩不調皮?」他說;爺爺更否定,「多動症是精神毛病,我孫子怎會有這病?」。可是兒子的行為表現,卻無法消除我的疑慮,該怎麼辦呢?

答:有朝氣的孩子精力充沛,好動調皮也是男孩的性格特點。若將調皮愛動的表現疑為多動症,確對孩子不公;但若真是患有多動症卻被忽視,或家長怕沾上「心理有問題」標籤而逃避,也會加重孩子的病情。

兒童多動症的中文譯名,只描述了多動行為的一面,卻忽略「注意力缺失」的重點。「兒童注意力缺失行為多動症」(ADHD),是種常見的兒童行為障礙問題,以6至10歲男孩為多見。

要鑑別此症,重點在於孩子的注意力是否有問題。很多男孩都愛動,但患多動症的孩子,往往出現主動的注意力減退,如上課難以安坐專心聽課,無法用心完成作業,但對旁邊一些不該注意的小事,卻興趣十足。

多動症的特徵是小動作增多,而不是怪異或是大的動作,動起來常伴隨衝動,易受外界影響、情緒不穩定,而且易受激怒。往往出現學習上的問題,這不是智力有缺陷,是注意力減低和小動作不斷,而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習困難,產生障礙。

多動症兒童的行為特徵,與頑皮的孩童不同,要區別二者,需要專家進行比較鑑別,父母親人是很難分別的。

妳應早日採取行動化解焦慮,除了仔細觀察兒子行為表現,還需尋求兒童心理專業人士幫助,通過評估診斷,了解孩子行為問題癥結,才能引導頑皮孩子適度發洩精力,或讓真正患有多動症的孩裡,早獲治療改善情況。


******************************************************************************


不專心 講不聽 成績差 可能是過動
孩子經常動不停、容易分心、衝動、話很多等情況,應到醫院作進一步診斷。



●有些小孩上課不專心、容易跟其他小朋友起衝突,老師怎麼講都講不聽、怎麼教都教不會,被認為頑劣、有行為管教上的問題,家長除了「當頭棒喝」外,也要注意是否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這種老師教不了的小孩,有可能是過動兒。台灣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林健禾表示,在他的門診中,有近一半是懷疑過動而求診的小孩,其中又有80%最後確診為過動兒,另外20%則是智力的問題,或是聰明過人,或是智能障礙,而無法適應老師的教法。

這些小朋友通常是在小學階段被老師發現有狀況,但一般多視為「行為管教」的問題,不一定被認為是過動兒。不過,在問題未能解決下,最終還是走上求醫一途。

林健禾表示,當家裡或班上小朋友有「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學業成績不大理想」時,可以考慮找兒童精神科評估智能跟行為,看看是不是過動症所造成的困擾。他說,根據研究調查發現,約6%小孩會有過動的問題。因為患有注意力缺失的小孩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在學業成績上常常不大理想;也因為過動,常沒辦法控制他們的情緒及反應,跟同學互動常會產生衝突,導致班上人際關係不佳。注意力缺失是一種發生在腦部的疾病,有時會延續到成年,跟一般人相比,患者普遍低自尊、較易發生意外,及抽菸、喝酒、物質濫用、行為障礙等問題。

林健禾表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可分為三型。

第一種以注意力缺失為主,小孩並不會好動,也沒有衝動,只是很不專心,很容易分心,常作白日夢,大部分注意力不全過動症的女生都屬於這一類型。

第二種是過動衝動型,以過動、衝動為主要表現,少有注意力不全症狀,較年幼的孩童常診斷在這一類型。

第三種則是兼有過動、不專心的混合型,占了患者最大比例。

林健禾表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小孩常有一些情況可以用來作為判斷:坐在椅子上,身體動個不停、很容易分心、很難等待、問題的答案脫口而出、衝動、很難靜靜的玩耍、很難遵守指示、話很多、常干擾或阻擋別人、常作一些危險的動作等,孩子若時常出現這些情況時,就應到醫院作進一步診斷。(沈尚良)




*******************************************************************************

別讓過動兒 動輒得咎



●總是有一些小朋友,經常坐不住、話又多、上課不專心,是公認的搗蛋鬼或好動份子,這些小朋友有可能是俗稱「過動兒」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患者。
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主治醫師高淑芬指出,據統計,過動兒發生率在5%至10%之間。高淑芬解釋,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早發性神經精神疾病,一出生就存在,只是在不同的生長時期被發現,到目前為止,發病原因不明,但認為可能受遺傳等因素影響。

診斷必須結合多方面資料,包括父母、老師及孩子本身的紀錄、觀察,再由精神科或兒童心理科醫師的臨床診斷。

吳佑佑指出,並不是所有調皮的孩子都是過動兒,過動症的主要症狀,好動不是唯一,還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健忘、心不在焉,功課經常寫不完等,而孩子不是故意的,他真的無法控制自己。

高淑芬指出,不專心、過動和衝動是過動症的三個主要症狀,衝動指沒有耐心、搶答、插話、不喜歡排隊又好管閒事,情緒控制不好。

目前過動症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兩者相輔相成。

高淑芬說,對過動症的治療有些人存有迷思,主要是排斥吃藥、認為孩子長大就會好,還有長輩會認為是「媽媽不會管」,才讓孩子吃藥來推卸責任。

事實上,父母的教養方式不會影響孩子發病,還有孩子甚至對父母說:「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回事?」

高淑芬指出,近十年來國外追蹤發現,即使過動症狀會隨著年齡增加而緩解,但不專心和衝動的症狀仍會持續。

近三分之二過動兒到了青春期,仍會出現相關症狀,此時課業壓力加重,功課做不完和學業退步的情況將更明顯,還可能出現焦慮、自卑或說謊、反抗、打架、曠課等行為,這些影響,甚至會持續到成人。

要父母接受外表正常的孩子必須每天吃藥,吳佑佑說,的確不容易,但她舉例「高血壓患者可以不吃藥嗎?」答案是可以,但就別問血壓怎麼會那麼高這種問題?

吳佑佑說明,治療過動兒,好動不是唯一的治療目標,還包括注意力集中、減少衝動,另外,低年級病童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服藥可幫助改善。

目前對過動症的治療藥物,以中樞神經興奮劑為主,常有家長問:「已經過動了,還要給他興奮劑?」

高淑芬解釋,這或許最能解釋過動症不是心理問題,與管教也無關,因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可以刺激大腦篩選,將腦中多餘的多巴胺排出,提升專注力。另外,視患者狀況,有時也考慮別的藥物,如合併強迫症者,可能使用抗憂鬱劑、有焦慮症狀者,給予抗焦慮劑等。

過去中樞神經興奮劑多為短效藥物,每天服用三次,對於有健忘症狀的過動兒來說,經常會忘記服藥。

吳佑佑說,患者愈來愈大,也不希望同學看到自己服藥,所以服藥順從性也會愈來愈差。目前長效中樞神經興奮劑已經出現,藥物成分與短效藥物相同,但特殊劑型可使藥效緩慢釋放,持續十二小時,每天只要服藥一次。

不論是長效或短效的中樞神經興奮劑,目前健保都已給付,服藥副作用包括胃口變差、腹痛、頭痛等。

吳佑佑說,管教雖與過動症發病方式無關,但會影響後續發展與預後,家長仍需費心學習如何和孩子相處,也需要社會及學校的支持。(魏忻忻)



*****************************************************************************


雙語兒童易患選擇性不語症
五、六歲孩童最常發生 大多數經心理治療後可恢復正常



住在德州休士頓的諾亞在上星期慶祝他四歲生日,他母親邀請了很多小朋友為諾亞慶生,但當小朋友陸續來到之後,諾亞就害羞地躲在黑暗角落,不肯露面說話。那天,在他的要求下,他沒有在大家面前吹生日蛋糕的蠟燭,也沒有人唱生日快樂歌。
諾亞患的是一種稱為「選擇性不語症」 (selectivemutism) 的精神疾病。據估計,美國每一千名兒童中,可能有一到七名兒童患有此疾。但若干專家認為實際的情況可能比這項統計數字嚴重。

專家還特別指出,在雙語環境中成長的兒童,患選擇性不語症的機率更高,亞裔父母對這種精神疾病應提高警覺。

選擇性不語症最常發生在五、六歲的孩子身上,這種疾病的特徵是,當他們在覺得心安的場合中,他們可以完全正常的說話,通常這種場合是在他們的家中。但在某些需要他們說話的場合,他們卻持續的保持緘默不語,這通常是發生在學校,或其他人多的社交場合。

選擇性不語症通常在入學前不易被發現,父母往往是在孩子入學後才回想起孩子過去發生的一些跡象。這些兒童的語言能力和聽力並沒有什麼問題,智力也不顯得特別差,但由於不肯說話,使他們的人際關係受到嚴重影響,老師往往以為他是故意搗亂,甚至覺得他笨。

患選擇性不語症的孩子有些會慢慢自動康復,但也有人會延續到成年,造成終身社會和事業的阻礙。專家說,大多數個案如果經過心理治療後即可恢復正常,父母千萬不可忽略早期症狀,並且給予適當的個案治療。

這些孩子與人溝通時只用手勢、點頭或搖頭來表達,不喜歡參加團體活動,常常獨自一個人玩,學習狀況被動。他們的智商可能較低,動作發展、語言發展或排泄控制發展可能也比較遲鈍。

家長除了請專家給予適當輔導或進行藥物治療之外,更需與老師和同學建立溝通管道,使患者獲得瞭解與幫助。家長應避免使用負面批評和取笑的方式,多安排親戚朋友到家來玩,創造孩子與人說話的機會。

多讓孩子參與不需要口語的遊戲活動,使他們逐漸建立與人互動的能力。




***************************************************************************


孩子過動光罵沒有用
藥物治療、感覺統合訓練 協助他們早日克服障礙





 ●小明(化名)是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成績平平,在班上並不突出,上課時總是靜不下來,不是到處走動,就是玩弄同學的文具,搞得全班雞飛狗跳,不得安寧,雖然導師三天兩頭找小明的媽媽溝通,但不管大家怎麼努力,成效還是有限。
 台北市立療養院附設門診部醫師蔡長哲表示,小明是典型的「注意力缺損運動症」個案,也就是大家俗稱的「過動兒」。他們大都是幼稚園至小學中、低年級的小毛頭,經常動個不停,沒辦法好好靜下來上課,常常上課上到一半,就突然站起來做他愛做的事,讓老師束手無策。

 就拿小明來說,自從幼稚園大班開始,老師就抱怨他的活動量大,注意力短暫,即使待在教室,也常會突然站起來走動或離開教室;戶外活動時,喜歡動作幅度大的活動,比如爬上爬下、滿地打滾,彷彿有用不完的精力。上了小學,第一天上課他就把桌子推倒3次,抄黑板速度奇慢無比,寫字常左右相反,唸書會跳漏字,且手腳常動個不停,一雙眼睛又到處張望,真可說是一刻也靜不下來。

 蔡長哲指出,像小明這種注意力缺乏過動症及發展性動作協調障礙,都是兒童常見的問題。教育部調查發現,在台灣7~10歲兒童中,12%有動作協調能力問題,16.5%疑似有動作協調能力問題;換句話說,平均每4名該年齡層兒童中,就有一人有動作協調能力不足的情形。然而,大多數家長剛開始都只認為孩子「好動了些」,沒什麼要緊,年紀再大些就沒事,直到孩子一再闖禍,他們才驚覺事態嚴重,進而尋求醫療協助。根據研究調查,不少家長均在孩子上了小學後,經由老師協助才發現問題。在協助孩子正常發展過程中,夫妻常在教養上意見相左,鬧得家庭失和。

 蔡長哲表示,藥物治療對過動兒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此外,感覺統合訓練也不可偏廢。台北市療養醫院即起開辦的「暑期親子總動員--感覺統合團體」,先由兒童精神科專科醫師對個案進行必要的評估,確診後再轉介到該團體,接受4次的訓練及矯正,藉由前庭運動感覺刺激,訓練孩子的大動作及精細動作,協助他們克服重重障礙,重回正常發展之路。(林進修)




****************************************************************************


脾氣暴躁兒童 長大易罹心臟病


 【本報綜合報導】一項由國際學者發表的報告指出,脾氣暴躁的兒童,長大後會有較大機會患上心臟病。
 調查人員發現脾氣暴躁可引發生理變化,令膽固醇增加及血壓升高,故有需要幫助兒童學會控制壞脾氣,避免他們長大後有嚴重健康問題。

 這項研究由美國匹茲堡大學及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學者攜手進行,觀察了134名美國兒童,年齡分別介乎8至10歲及15至17歲。調查人員為他們進行了多項個性測驗,得出他們的「敵意指數」分數愈高,脾氣愈暴躁。

 他們發現「敵意指數」較高的兒童,較多出現新陳代謝綜合症,即心臟病的早期徵狀。其病因包括體重過重、高膽固醇、高血壓,及不能吸收胰島素。

 三年後,調查人員再檢查該批兒童,「敵意指數」較高的依然有新陳代謝綜合症,他們普遍比其他兒童肥胖,及不能吸收胰島素,因此可能引致糖尿病及心臟病。

 學者指醫學界須正視兒童脾氣暴躁的問題,其中一位調查人員卡倫馬修斯表示:「我們必須幫助兒童改善壞脾氣,避免他們長大後出現心臟血管毛病、糖尿病等嚴重健康問題。」

 這項研究較早時候於美國心理學協會的《心理健康月刊》刊出。




****************************************************************************



語言治療的評估及檢查


●三歲的小明(化名)看起來聰明伶俐,見過他的人都說可愛,但媽媽卻有些傷腦筋,因為一臉聰明像的小明說話口齒不清,舉個例子:小明向來把哥哥叫成「的的」,家裡大人怎麼教,都無法讓小明「正音」。媽媽實在沒有辦法,聽人家說有一種語言治療,趕忙帶小明去醫院,希望矯正小明的發音。
 語言治療服務的對象很廣,從新生兒聽力或吞嚥障礙到成人中風或腦部外傷導致的失語症或語言困難。臨床評估是否需要接受語言治療的工具也很多,部分醫院設有音聲及吞嚥弁鄎A可以利用音聲頻譜儀、電腦語音分析儀、鼻音測量儀、吞嚥機能檢查及各式測驗來評估患者狀況,以提供最適當的語言及吞嚥治療。

 在聲音分析的檢查方面,現在利用儀器裡的電腦程式可以分析嗓音及構音等,舉例說明,嗓音分析若發現氣息音過重,就要懷疑可能是聲帶上長息肉;而唇顎裂幼兒的說話聲音,鼻音會比一般人來得重。至於構音障礙,前面提到小明把「哥哥」叫成「的的」,會把ㄍ的音發成ㄉ,這就是一種構音障礙。

 除了嗓音及構音,電腦程式還可以分析說話的語調、發音位置及聲紋等,主要是把聲音和電腦裡的程式比對,電腦程式可以呈現正常範圍的聲紋圖等。至於檢查時如何發出聲音,可以從聽從指示的成人直接聽指令,聽不懂指令的小朋友則需要誘導,一般來說,語言治療師會設計一些遊戲,達到讓小朋友發聲的目的。

 語言治療的內容包括語言訓練、語音訓練及其他語言障礙和相關醫療諮詢。可能需要治療的狀況包括:腦部外傷導致的口語表達困難、溝通障礙;自閉症、腦性麻痺、唐氏症及其它因素所導致的語言發展遲緩兒童;或是兒童口齒不清、構音異常、兔唇和唇顎裂、口吃、聽力障礙障的幼兒。(魏忻忻)

 (資料提供/台灣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陳柏年、林口長庚醫院語言治療師陳美慧)(世界日報)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1: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方法對,也能好好控制情緒 ●人的情緒...

方法對,也能好好控制情緒
 ●人的情緒行為,反映出對不同事與物的認知、感受和反應。有時個人的情緒憤怒,導致行為衝動而難以控制,要自我控制確實不容易,但這並非不可行,重點在於如何做。
 問:我生活在人旺車多的紐約大都會,每天遇到不少令自己心煩的人與事,不論是工作壓力、家庭問題,或是面臨外界的挑戰,自己總是火氣很大,難以壓抑,同時會心跳加快,面紅耳赤的難以控制自己憤怒的心情。
 譬如擬]生意不好時,就會無緣無故地對員工發脾氣,不管他人的感受去數落,事後也知道會傷人自尊心;開車時,遇上有車突然超越,就氣得不顧自己安全,飛車追逐十幾個路口,為的只是爭口氣,偏偏別人已飛車絕塵而去,自己卻氣憤難消;在家看到孩子調皮,常常無故火冒三丈,對妻子和孩子發洩謾罵,還好太太善良默不作聲,而不致家無寧日。其實,每當自己冷靜下來,也知道脾氣發得不合情理。但卻總是容易情緒化,雖然自己不是蠻橫不講理,但情緒被激怒時,就不能自我或很難控制。這些情緒變化是心理狀況不妥嗎?有什麼辦法可以改善呢?
 答:你的情緒衝動問題,不論程度如何,有一點值得慶幸的,是你知道自我的情緒化,以及願意面對並予改善,這種自知之明,是學習自我控制情緒和行為衝動的重點。
 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是一種自我心理現象,也表現人的情感改變,那是人對周遭現實的個人反應表達,以喜怒憂懼等情緒表現和行為,道出自我的心理狀態。
 情緒反應是多面的,但情緒過度興奮和低落的兩極化,應會引起警覺。例如憤怒,是常見且難以自控的極度情緒反應,同時伴隨有衝動行為出現,憤怒令人超出了自我承受的情感限度,並破壞心理和身體生理均衡。憤怒使得思維偏狹而不顧後果,心跳加速,血壓上升和神經系統弁鄑幭隉A在失去自我平衡控制憤怒情緒時,暴發的衝動行為往往害己傷人。
 不論兒童或成人,若有不可改善、反覆出現的衝動行為(Aggressive behanior),便須考慮心理障礙的問題。同時,情緒過度興奮衝動或低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體生理調節弁遄A對健康有極大危害。
 要做到自我控制情緒,雖不容易,但可學習並做得到。不妨試試以下幾點建議:(一)要自知。曉得自己在發怒,從而嘗試冷靜克制,做做深呼吸,適時離開「事非」之地儘快轉移注意力。「以怒息怒」反而讓情緒不可控制;(二)自問自答。稍微冷靜後,自我內心對話,例如:這樣發怒值得嗎?會有好後果嗎?別人會怎樣反應呢?通過自我判斷來解答;(三)靜坐緩和情緒。可逐漸緩和憤怒情緒並安靜下來,從而減少衝動行為,或避免發生衝突事件。
 你雖然能在事後自我判斷是非或對錯,但這仍然不夠,若能學會如何在開始發怒時自我控制情緒,能調整自我心態,改善衝動行為,對你個人的信心、沉著及心理成熟,會有很大幫助。
「心理安康一線牽」由紐約市心理健康協會與市衛生局合作設立,紐約市中文免費熱線:1-877-990-8585,外州熱線電話:(212)254-2731。
(世界日報)
新生兒 即可做聽覺測驗
英研究:聽力問題早發現早治療
【本報綜合報導】據東森新聞報報導,兒童的聽力問題若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有助於未來的語言學習與人際溝通。
報導指出,英國政府專門針對新生兒的聽覺測試方法,讓父母可以了解自己的寶寶是否聽力正常,以及早作因應。
才出生三天的喬治,在嬰兒床上睡的香甜,他或許不知道,自己已經幸運地成為英國少數前幾位接受過聽覺測試的新生兒,在過去家長通常要到學齡前,才會發現孩子有聽覺障礙,現年9歲的雪儂就是到4歲,才被發現有聽覺障礙。
雪儂的母親溫蒂法絲勒表示:「我開始因為一來她的行為,二來她的說話能力而擔心,她會發出許多字的聲音,但其實不太對,而且她又非常調皮,我帶她去做健檢,以為她會被送去做行為治療,結果健檢小姐說,把她送到醫院做聽覺測驗吧!」以雪儂為例,太晚發現孩子的聽覺障礙,也往往延誤語言學習與人際溝通的能力,而這套新生兒聽覺測試計畫,就是要減少這一類的困擾。
達維斯教授表示:「測驗就是把一個小探測器放到耳朵,觀察從耳朵傳出的回應,我們可以計算,在一分鐘之內就可以知道,有沒有清楚的回應從耳朵傳出。」
報導稱,因此家長讓新生兒接受測試,就可以依照聽力正常與否,安排往後的學習及矯正計畫,而不用像過去因為孩子口語表達有問題,在未察覺真相的情況下,心生緊張或是延遲就醫,英國聾兒協會認為,這堪稱是最重要的一項突破,因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但省卻家長摸索的時間,也不讓聽障的孩童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0 12:00: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谢谢版主。不过,繁体字让我产生“阅读障碍...

谢谢版主。不过,繁体字让我产生“阅读障碍”!还好不是右向竖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0 18: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成简体了,大家下载了看


此主题相关文件 180538.do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31 15: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繁体看起来确实不习惯,谢谢thankst...

繁体看起来确实不习惯,谢谢thankstoyilin,转成了简体,让我们阅读起来方便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4-19 08: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