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3412|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困惑:关于RDI实施中对不同宝宝性格差异有考虑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2 21:39: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了一段时间RDI的书,有个问题,就是对于每个宝宝,个性都是不一样的,应该有的内向些,有的活泼,那么如果都用RDI做某个活动的话,是否要考虑适用性,或采取不同的方式?[em12]
2#
发表于 2006-4-23 10:13:16 | 只看该作者

re:这一点,我也是有过一些粗浅思考的。...

这一点,我也是有过一些粗浅思考的。

孩子的个性是需要尊重的。但是这个度的确不好掌握。不能强扭,但也不能都顺着他。

但是,RDI的很多活动,我想一般来讲还是普适的。关键在于吃透活动背后要贯彻的内涵,具体的操作方式,得到反馈的形式,可以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外向的孩子,他的反馈可能比较夸张一些;内向的孩子,可能是微微一笑,或者表情得体地表现出快乐。这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反馈的有无,是重要的。

算是抛砖引玉吧,期待其他同好的响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22:27:10 | 只看该作者

re:斑竹说的有道理:)现在我们在琢磨第一...

斑竹说的有道理:)
现在我们在琢磨第一阶段的例子,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觉得比较困惑,有些活动进行的很困难。
宝宝在生活已经有一定的参照的表现,如她想去买好吃的,一定会看你的表情,摇头呢她就不去了。但是第一阶段的有些例子她根本不感兴趣,比如把鞋子放到头顶,她就不会表示出明显的注意。
真是头痛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4-25 23:29:05 | 只看该作者

re:我家意儿最近上感统课,老师反映他的兴趣极...

我家意儿最近上感统课,老师反映他的兴趣极高,总是要主动逗老师玩。和老师玩接抛球时,当他拿到球的时候,他就会不定时地把球故意抛到其他的方向,然后瞅着老师咯咯的笑。和我们玩拼图的时候,也会故意藏起来一块,然后问我们:“还有一块在那里??”
我觉得这都是参照版主的RDI理念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6-4-26 21:39:17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婧婧...

下面引用由婧婧爸发表的内容:

斑竹说的有道理:)
现在我们在琢磨第一阶段的例子,实际操作起来还是觉得比较困惑,有些活动进行的很困难。
宝宝在生活已经有一定的参照的表现,如她想去买好吃的,一定会看你的表情,摇头呢她就不去了。但是...



呵呵,这个要求有幽默感的游戏,虽然是第一阶段的,但是让很多家长受挫啊!

我想孩子如果还不太能够理解这个反差带来的错愕,并由此产生幽默的快乐感,大人先不要感到受挫吧。不妨先放一边。RDI中的有些游戏,其实对孩子的能力是有一定的要求的。RDI活动手册中,没有说明各个游戏适合多大的孩子,但是,如果按照“适合2岁以上孩子”的笼统说法来看,有的游戏显然是有较高要求的。比如刚才提到的“出乎意料的称呼”,还有“非语言造塔”,我觉得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都可能比较难一点。

我觉得RDI的东西,关键还是在于领会滞后,“泛化”开来,尽量用到生活里面去。否则,游戏就这么几个,哪怕都能完成,孩子的新鲜感过去后,再玩什么呢?

举几个我自己和孩子(3周岁)玩的小例子,抛砖引玉吧:

(1)类似“出乎意料的称呼”:儿子有一次自己故意把“回家”说成“回da”,然后自个儿乐不可支。我也受此感染,和他玩类似的游戏,要夸张一点,然后抱着他笑,造成“我们的确是在开玩笑”的气氛,不要让他误以为是真的教他这么说。后来,他也有其他类似的“发明”,喜欢把“什么车”说成“什么pei”,比如“我们去坐公交车,不是公交pei!”

(2)类似“我失去声音了”:比如,我儿子有出门后自己记得关门的习惯。我们出去玩,万一他忘了,走出了几米,我就停下来,看着他(他也看看我),然后我看向门,使个眼神或者摆一下头,他就马上去关门。

(3)类似“摇摆飞翔”:我带儿子出去骑自行车,他骑到不想骑的时候,我就双手把住龙头(身子在他上方),推起速度和他玩。从静止开始,我逐渐说“慢、慢、慢”,开始慢慢推,然后逐渐加快,说“快、快、快”(节奏逐渐加快),他就非常高兴,而且整个人的神情、姿态都期待着、跟随着逐渐加快的节奏。他会要求玩多次。我就问他“我们要慢慢慢,还是快快快?”他干脆地要求“要快快快!”

我的意思是,一个游戏,我们可以泛化成很多的做法,渗透到生活里面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4-26 22:12:34 | 只看该作者

re:下面这段是在RDI读书笔记那帖里面发的,...

下面这段是在RDI读书笔记那帖里面发的,感觉基本切题,搬过来凑凑--

RDI网站上有一些关于“娱乐(Entertainment)”和第一阶段“情绪分享”、第二阶段“社会参照”的关系和区别的讨论,特意收集整理了一下,这是一些从Chat Chanscript摘录的内容,值得参考一下:

Productive uncertainty is the key
有益的不确定性是关键。

emotion sharing is a result of a shared anticipated of an upcoming unexpected event
情绪分享是对不确定性共同期待的结果。

Try to make the anticipation the highlight and not the production
尽量突出期待的过程而不是兴奋的结果。

stage one is "emotional feedback" You can test it by eliminating your emotional reactions and see if the child even notices
第一阶段是“情绪反馈”,你可以通过突然停止你的情绪反应看看孩子是否察觉的方法来检验孩子是否有“情绪反馈” 。

You try the activity but change your facial expression so that you look bored, perhaps. If your child still is laughing, there's probably an element of entertainment
试一下木无表情地重复先前兴奋的活动,如果孩子依然会笑的话,则先前的活动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娱乐”(而不是情绪分享) 。

One way to check is to replicate the thing that made the child laugh but keep you face void of emotion and see if the child continues to enjoy it
一种检验的方法是用毫无表情的方式重复之前兴奋的活动,看看孩子是否还会觉得乐。

if you play the same game and the child enjoys it even though you are simply going through the motions, it's probably entertainment, not emotion sharing
(这句和前两句是一个意思)

请注意,这种所谓的“检验方法”同时上也就是训练的方法—飞飞爸

When working on emotion sharing, you want to set up a pleasurable activity; often something without objects. Because you're working on sharing emotions during pleasurable activities, you can use productive uncertainty to highlight that the enjoyment is what's happening between you, not getting something for eye contact
从事第一阶段的训练,需要建立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而且最好不要使用玩具或物品。用“有益的不确定性”来突出愉悦之处在于双方的互动,而不只是目光的对视。

You set something like this up and then break the rhythm--when he gets curious you laugh and then do it again--it's something you have to build
建立一种活动的规律和节奏,然后打破这种规律,当孩子惊奇地看着你笑的时候,你再次重复——这是你需要建立的。

RDI的活动给人的感觉往往就是嘻闹、玩、兴奋等等,虽然确实表现上就是如此,但是其背后还有更重要的理论基础,这些嬉闹、活动的背后的关键是“间接提示”和“有益的不确定性(Productive Uncertainty)”,了解这些对我们更好地进行活动会有所帮助。
个人观点认为“间接提示”才是关键,不必刻意追求兴奋,也不必拘泥于游戏的形式。
-------------------------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9 14:06:25 | 只看该作者

re:是的,应该领会精髓并有所创新,宝宝能接受...

是的,应该领会精髓并有所创新,宝宝能接受,喜欢玩的才是最合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4-29 17:02:36 | 只看该作者

re:引用 和老师玩接抛球时,当他拿到球的时候...

引用 和老师玩接抛球时,当他拿到球的时候,他就会不定时地把球故意抛到其他的方向,然后瞅着老师咯咯的笑。
儿子有一次自己故意把“回家”说成“回da”,然后自个儿乐不可支。------
以上内容,儿子经常会做。以前还以为他故意捣乱。但这些我并未做rdi,是他自发的。这是所谓的他的幽默感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4-29 17:37:52 | 只看该作者

re:我与婧婧爸有同样的困惑,把手套放到头...

  我与婧婧爸有同样的困惑,把手套放到头顶,他根本不觉得有多可笑,反而认为是你做错了,很奇怪!我想应该是我的幽默细胞太少,再有就是总要求他做正确的事情,把他也训练得太“中规中矩”了。希望能多多看到像飞飞爸等先进者实战经验的贴子,好让我们拓展一下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4-29 22:30:26 | 只看该作者

re:所以我觉的,这个需要幽默感的游戏列在第一...

所以我觉的,这个需要幽默感的游戏列在第一阶段里,觉得要求有点高了。孩子能够认识到你把鞋子放在头上是错的,这也不错啊!未必要强求他能马上就具备这个幽默感吧。

孩子把球故意扔到别的方向,然后瞅着老师咯咯笑,我觉得这是挺好的表现。这表明他愿意用这样的方式来引起你的注意,并且从这个自创的变化中来体会快乐,而且是愿意和你分享的快乐。如果他看都不看你,自己把球扔到别的方向,把你晾在一边,这个性质就安全不同了。

故意说错字,然后瞅着你笑,你纠正他,他还故意错,自己很开心。这中间我觉得就体现了一种情绪分享和小小的幽默感。

这些东西,并不是说非得做RDI才会教给孩子的。如果孩子目前原本就具备这些能力,这是很好的事情。RDI的理念,就是用游戏的方式,来逐步建立孩子的这些基本能力(也就是共同关注、情绪分享、调控能力等等),这些都是后续发展人际关系所必须要打好的基础。换句话说,对于每个游戏,都要理解这个游戏背后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据此来观察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和反馈,是否能够体现出这些目标。所以家长甄别孩子表现的“质”很重要,如果过程完成了,而表现出来的质不到位,还是需要再加强的。

还是要说明一下,我的实践也是粗浅的,希望大家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6-4-30 16:31:42 | 只看该作者

re:上面我们讨论到活动背后的道理“间接提示”...

上面我们讨论到活动背后的道理“间接提示”,我想再进一步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间接提示”背后的道理,希望对大家有用——

强调使用间接提示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的——参与互动的双方对于维持共同的焦点、协调、保证互动的进行应当是负有同等责任,50/50,然而自闭症者通常倾向于被动,接着大多数家长很自然地就会用重复或强迫等方法来“直接提示”,于是家长承担了大部分维持互动的责任(所谓过度代偿Over compensation),从另一个角度说,孩子就更少学习维持互动的机会了,如此恶性循环。这当然不是我们所愿见的,那怎么做?答案就是“间接提示”。
那“间接提示”又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间接提示”关键在于创造情境让孩子去“感知”,而不是直接“告诉”或“教”。这样一个理解在我现在比较熟悉的几个初级阶段都能套得上——
第一阶段情绪分享就是让孩子感觉到乐趣,从感知到乐趣、到接受乐趣、到喜欢并寻求乐趣的分享
第二阶段参照就是创造不确定的情境让孩子感觉需要寻求参展
第三阶段协调就是创造适度不协调的情境让孩子感知并尝试进行调控
......
举两个例子吧——
“出乎意料的称呼”这个游戏我把它变成了接龙游戏,父子俩轮流说着“你的鼻子象...”
我说“你的鼻子象...”注意这个停顿,适当地延时,等孩子看你的时候才接着往下说,为什么要停顿?为什么要延时?这就是在创造情境,就是在给孩子提供机会了!而孩子瞄你一眼的霎那就是他在承担自己的50%了,那是很美妙很自然的一刻大家可以试着体会一下。
上回飞飞扔东西砸到妈妈的脚了,还真砸破皮了,按飞飞妈往常的脾气啊早就狠狠凶一番了,哎那次竟然没有立即爆发,我也在旁边忍着,三人六目气氛不同寻常地沉寂了好一会儿,然后我还是作了一点提示“妈妈流血了,你看怎么办?”(注意还属间接提示,没有直接让他怎么怎么做),飞飞想想跑去拿保心安油来帮妈妈搽了,后来还说了一句“我刚才是不小心的,你不要生气,哦”,事后我点评飞飞妈这下被砸得值啊!为什么值?因为给了飞飞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啊!飞飞也很争气地把握了这个机会,危机处理得很恰当,如此渐渐地就能堆积起成就感能力感的事件记忆,最终提高交往的动机。
可见只要把握了“间接提示”的道理,就基本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我们的RDI生活了,这种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双向吃透的感觉对我自己而言也是一种深刻而有趣的体验。

以上是我对“间接提示”的理解和应用的一些体会。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5-6 16:53:50 | 只看该作者

re:带婧婧做活动时,比如藏点东西在枕头下面,...

带婧婧做活动时,比如藏点东西在枕头下面,她也可以通过我们的间接提示找到。
只是有些活动,比如射纸飞机,只能进行3、4次,她就不理我了,兴奋度还是不够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6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