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035|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弱智与天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2-9-20 16:3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自闭症儿童,哪怕是那些潜在的“天才”,在我们的社会里也往往被纳入“弱智”群体,因为我们都太习惯于“正常”了,我们对“反常”太不包容了



  中国14岁以下人口组中大约1%是“弱智”人口。注意,这是仅仅根据“智商”低于50的单项抽样调查数据推测出来的。众所周知,“智商(IQ)”概念已经广泛受到怀疑,并正在被例如“多种智能(MI)”概念所取代。类似的,在我国14岁以下人口组中,大约有1%是智力“超常”人口(智商高于150),不妨称之为“天才”。这两个“1%”也大致符合人类智能分布的统计曲线,虽然中国只发现了1000名“超常儿童”,却已经有了300万名“弱智儿童”。

  值得指出的是,“自闭症”儿童不应当算做“弱智”,因为前者有学习能力但没有学习意愿,后者则可能有意愿学习但缺乏学习能力。电影《雨人》以及许多自闭症案例都说明,自闭症患者群内不乏天才人物。所谓“天才”,通常只在特定领域内表现出超越常人的能力,并且他在这一特定领域内的“超常”表现往往足以抵消他在其他全部领域里的能力,以致在任一其他领域,他足以被认定为“弱智”,尤其当他还是孩子的时候。

  在上述那两个极端的“1%”之间的,是包括了我们大多数正常人(智商在60到140之间)的“98%”。所谓“正常”、“超常”或者“弱智”,如果排除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孩子在六岁以前的生活经历。因为脑神经密度在那时达到高峰,两个大脑半球相互间的替代能力从那时开始随神经网络功能的专业化而逐渐下降以致消失。从一本脑神经生理学教科书上,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某儿童左眼被确诊为患视神经萎缩性高度近视,以致几乎失明,这意味着她必须配置那种左镜片比右镜片厚许多倍的眼镜。详细的调查发现,她在两岁时左眼曾经染上“砂眼”,经常以手乱揉,母亲为防止孩子的手伤害眼睛,就用一块厚纱布盖住了左眼。左眼被覆盖了大约一个星期,这导致儿童大脑皮层最重要的视觉区——右枕叶V1——神经元萎缩。儿童在六岁以前的体验就这样决定性地影响了他们的成年,当左眼视觉区的神经元不再接收到视觉信号时,它们在大脑这个“社会”里的资源竞争能力便急剧下降,以致最终被剥夺了营养供给而死去。在这一后天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在六岁以前都可能被我们的生活经历改造为“弱智”。

  同样,在我们六岁以前或者更早,例如,三岁以前,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具有“特异功能”,经典如“听到颜色”或“看到声音”。这是因为在那一发育阶段,大脑的听觉区与视觉区被许多杂乱的神经元接通为“视听一体”的神经网络。只是在后来的发育阶段里,听觉和视觉的专业化才导致这两区域分离成为独立的感知系统。另一经典的早期发育的特异功能是“照相记忆力”——真正的过目不忘的能力。这一“超常”记忆能力随着大脑的“成熟”而逐渐消失,偶然地,我们会遇到超常儿童,他们依然保留了“照相记忆力”。可见,保持“正常”是有代价的,我们每个正常人都支付了放弃“天才机会”的机会成本。

  从本文开篇提供的数据看,中国14岁以下天才儿童被发现的比例大大低于14岁以下弱智儿童被发现的比例。这并不奇怪,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和家庭对弱智儿童表现出普遍的歧视,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和家庭似乎极大地压抑了超常儿童的发展。这两方面的事实说明:不论是孩子的父母还是社区和学校,都严重地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化教育”。严重忽略个性化教育也就意味着我们的社会与家庭长期以来,是把“正常”标准强加给所有尚未明确诊断为“弱智”或“超常”的孩子。

  摧残孩子吗?不错,正是在最正常的教育体制下,孩子们——正常和不正常的——都受到了摧残。个性化的教育是基于“多智能理论”的教育,是要求每个孩子都享有“最大包容性”的教育。在目前阶段,我们能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教育吗?

  自闭症儿童,哪怕是那些潜在的“天才”,在我们的社会里也往往被纳入“弱智”群体,因为我们都太习惯于“正常”了,我们对“反常”太不包容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被认为弱智或潜在弱智的儿童,对他们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任何正常待遇,而是父母给予的超常的爱。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泰勒教授是提供了这方面论证的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根据她在2002年新著里的论述,我们受到抚爱时体内释放的特殊激素与神经递质,足以抵消严重食品不足所造成的营养不良,足以导致儿童或幼鼠在智力和体力方面的超常发育。

  多年前,山西一位作者曾经在《二十一世纪》上发表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著名作家群体“幼年丧父”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上引泰勒教授的著作在开篇提供了一个动人的案例,让我想到幼年丧父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多享有超常的母爱,而超常的母爱或许正是这些孩子成为著名作家的“生理-心理”原因之一吧?

  对弱智和潜在弱智或潜在超常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既然在现阶段不现实,那么我们也可以“退而求其次”。例如,根据规模经济的原则,请各个街道的家属委员会为每10名弱智者提供三名义工,并且由弱智者家属出资,每50名弱智者聘请一名专家巡回辅导,再由社区政府出资,每区聘请若干“督导”。这样的办法,大致可以满足每一社区1%人口的“弱智”需求。当然,在我的理解里,这也正是“慧灵”的发展方向。





2#
 楼主| 发表于 2002-9-20 16:31:26 | 只看该作者

Re:弱智与天才

上文作者是汪丁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2-9-20 21:40:12 | 只看该作者

Re:弱智与天才

说的太好了。我觉得我们中国家长大多有点急功近利,包括自闭症家长,一单得知孩子是自闭症,就觉得他什么都不正常。拼命按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我常想如果爱恩思坦的母亲也像我们的许多母亲那样拼命训练他,绝对没有相对论。我们都认为自己爱孩子,其实我们更爱我们自己,我们惟恐自己的孩子不正常,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我常想是不是我在孩子的某个发展阶段破坏了他,比如我的孩子在大约10个月时我就开始给他看书,把他抱在胸前,边翻书边读。开始他不愿意。漫漫越来越喜欢,后来发展到我害怕的地步,因为他看的太快了,才一岁多一点的孩子,可以坐在那儿看近一个小时的书,一本接一本。他还会复述,把我读给他听的,能说出个大概。在两岁时,他已看了两百多本了。现在我想在他需要自己感知这个世界的时候,我全部用书本代替了。我们的孩子又是属于专注力较强的孩子,他就一下沉浸在其中,不愿意出来了,他整天自言自语的内容都是故事书上的,别人听不懂,我全明白,因为没个故事都是我读给他听的。我看了方老师与小石头的故事,我也在想,为什么小石头在小时候,你告诉他那年那月那天他就能告诉你是星期几、还有多大岁数属相是什么,一定有人教过他,他觉得有趣,专住力强,乐在其中不愿意出来了,就像这篇文章所说,大脑在某个方面发展太深了,其他方面就萎缩了,比如语言交流、与人交往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2-9-21 22:13:28 | 只看该作者

Re:弱智与天才

我贴这篇文章的本意是在说明早期训练的重要性。 前面两位家长的回帖使我感到我所贴的汪丁丁先生的文章没有起到我想起的作用。

请各位特别关注一下此汪丁丁先生文章的第四段。他认为智力的高低与六岁前的训练很有关系。这不是正好说明对自闭儿来说早期训练是很重要的吗? 要明白自闭儿与一般的儿童是不同的。需要特殊的训练才能适应社会。爱因斯坦究竟是不是自闭症,只是传说,谁也说不准。而且爱因斯坦确实是受到良好的训练的,虽然他的老师说他很笨,教师甚至和他的父母说,你们放心,反正他什么也学不会。但由于受到良好的教育,当然也由于自然的天赋,所以成为一个天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2-9-21 22:44:43 | 只看该作者

Re:弱智与天才

我是不能同意HUMAMA的观点的,首先我要申明的是谁也没有教石头来计算日历和推算他人的属相,有这样的能力在自闭儿当中是很普遍的,关键是这种能力对人来说有什么用处呢?如今石头已经失去这样的能力,好多人遗憾,但我不遗憾,因为我知道这是他走出自闭的必然结果。

如果我们的孩子仅仅是因为比别人相对聪明一些,我们真的没有必要化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干预他,问题是他所谓的聪明已经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甚至于是他已经没有办法正常生活了,我们每个自闭儿的家长都必须承认这一严重的事实的。

还有一点也是我们必须承认的,那就是如果我们不去干预他引导他,我们的孩子比普通弱智的孩子的情况还要严重,因为他可能比那些弱智的孩子多一些行为方面的问题。在青岛如果有家长来找我的时候他总是不能承认问题的严重性的话,我会带他去探望几个已经超过14岁的自闭儿,因为这些孩子的现状完全有可能是我们孩子的明天。

投入训练吧,严格科学的训练,持之以恒的训练。

方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2-9-23 10:34:49 | 只看该作者

Re:弱智与天才

方老师,很抱歉,我没有了解情况,就根据想当然来说话。您说有很多自闭症的孩子有这种能力,我很疑惑难道他们生下来,大脑里就有这些知识、概念,一般的孩子连十二属相是哪些都不清楚,他怎么推算?难道是神给予了他们这种能力?

  另外很抱歉。我绝对没有不要训练的意思,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发展个性。就一般的孩子都要引导、教育他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何况我们的孩子?我是不赞同像训兽一样来训练有灵的孩子。也许我的孩子有点不一样,我觉得那样训练他太残酷了,太不尊重他了。也没有什么效果。相反我觉得慢慢开启他的心智,在生活中引导他、教育他,效果好很多。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真正的爱孩子。

我非常赞赏黄严丽慈(自闭儿的母亲)在《冲破障碍》中所说:子女是上天赐给我们的产业,每个孩子都是珍贵而独特的。我们所盼望的是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按着他/她成长的时间表发展其兴趣、潜能和天分。在整个成长过程中,适当地关怀、参与、循循善诱,使孩子的潜质得以发挥,享受美好快乐的人生。这是我们为人父母的责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2-9-23 12:07:21 | 只看该作者

Re:弱智与天才

对自闭症的孩子是采用训练为主,还是采用教育为主,要看孩子的情况而定。孩子情况好一些的,可以教育的,当然要以教育、引导为主,给孩子足够的尊重,期望他们通过教育、引导能明白更多的道理,但即使这样,必要的训练也是不可少的。孩子的状况不太好的,就得以训练为主,让他们通过训练掌握基本的生活能力,甚至,对于那些情况很糟糕的孩子,我们只能通过训练使他们对社会行为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



谁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通过教育达到基本正常的水平,没有一个家长希望通过“训练”改变孩子,但有时候训练是迫不得已的。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或者同一个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可能采用不同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2-11-9 23:17:16 | 只看该作者

Re:弱智与天才

今天看了一本书才知道方老师说的许多自闭症孩子具有特殊的推算能力是什么原因。这本书名为《成功培养0岁孩子算术能力》,有中国儿童教育专家组编著。在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类自来便有神奇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印度,据说天生就是算术天才的香卡塔里(1932年生},在三岁时就能立即回答14万608的立方根是52。在华盛顿大学表演时,她能够比大型电脑的计算的还快。问她:”你怎么知道呢?“她回答说:这是天生的,不是练习才会的。”

   书中还有一节“天才与白痴只是一线之间的原因”它说:白痴的聪明人左脑功能不良,因此不具有压抑右脑功能的力量,所以能够发挥右脑原有的天才能力。人类的脑事实上是从右脑开始发达的。胎儿时期就已经展现惊人的才能。右脑时代是从胎儿期开始的,一直持续到三岁。三岁到六岁,是从右脑转移到左脑的过渡时期。(这段话让我想起我们许多自闭症家长在怀孕期间都作个胎教,我也不例外,我记得方老师的文章里也提过做 过胎教。也许使右脑过分发达)。

   右脑与左脑功能完全不同。左脑称为言语脑,利用言语沟通的脑进行逻辑思考;而右脑称为印象脑,具有不需要语言的沟通能力,不需要言语或逻辑,凭直觉就能掌握情报。右脑具有以下五大特别能力:

1、ESP(心电感应或透视力、预知力等能力)

2、直觉像(只看过、听过一次的事能完全记得的能力)

3迅捷的计算力

4、绝对音感

5、右脑语言学习力

   书中也提到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左脑功能不良,右脑功能极佳,因此不适合只重视右脑功能的学校教育。左脑的功能以逻辑的思考能力见长,但是右脑擅长利用印象,进行视觉的思考。(广州中山三院的邹教授就说自闭症是用图象思维的。我感觉我的孩子就是用图象思维的,因为你问他去哪里,他不知怎么回答,但你把具体的地点说出来,他就能想象并说出,比如:我说是去吃麦当老还是去逛商场。他就会回答去吃麦当老。)。爱因斯坦曾说:我自己的构想源,就是利用想象来游戏。言语方面,不论是写的词汇,或是说的语言,在我的思考过程中没有任何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4 18: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