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baiyuyou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飞飞飞,飞到花园里(2001.6)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1-17 10: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当时其实心里想着,第一让飞飞感受一些...


当时其实心里想着,第一让飞飞感受一些别人的情绪,第二解决飞飞过多看碟的问题
对飞飞进行批评的度需要很小心去控制,过度激烈的批评常常会让飞飞进入一种反击的状态,飞飞会情绪激烈地把矛头指向批评者,对批评者采取语言甚至动作上的攻击,这种状态是最糟糕的,飞飞完全不会内敛地去思考自己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最后只记得争吵,而不会对最初引起关系破裂的事件留有足够的印象;过度地说教解释常常会创造机会让飞飞把话题越扯越远,分散对于关系破裂事件的关注,同样不利于学习应对他人情绪的变化
昨天晚上的处理过程,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飞飞来体会我们的情绪变化——适度的批评让飞飞保持正常状态,板起脸不多说教让飞飞在大半个小时内一直关于我们的情绪,并试图去修补关系,当然,修补的技巧十分笨拙,不过有这样的动机了。

把飞飞的碟收起来是我直接的目标,从前飞飞沉迷的东西我们会偷偷藏起来,现在越来越大了,他能察觉到是我们藏的,搞不好会向我们发飚,因此必须让他自愿把东西交出,看飞飞沉迷的样子,要他把碟交出,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一次过程比较顺利,我觉得主要是两因素:第一是制造关系破裂不满情绪的铺垫;第二是前段时间对飞飞信守诺言的结果。
前段时间也是为了控制飞飞看碟的次数,我们常常是看完一次再约定下一次看的时间,而间隔的时间我是悄悄地一次比一次长,从开始间隔两三天到这次几乎间隔一周,因为我总能信守诺言,所以每次他都答应,然后自己数着隔几天几天就可以看了(这是典型的事件记忆——从过去的事件获取经验作为当前决定的参照并能用于计划未来)。另外我也不断地承认飞飞喜欢看的愿望——“爸爸知道你很喜欢看咖啡猫,爸爸会安排时间和你一起看的”是我近期常说的话(“承认孩子的感受”——方法学自《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飞飞明白“爸爸知道我喜欢看碟”“爸爸会给我看碟”“爸爸说话算数的”
因此当我要求“把碟交给我保管,我会安排时间让你看”的时候,飞飞很爽快就答应了,我相信是前期积累的结果。

讲到言行一致的问题,想起飞飞妈前几天打印了一篇论述现代教育矛盾的文章,其中第一条就是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言传与身教的矛盾中,家长一方面口头上教育孩子要怎样怎样,而在实际生活中又不断地展示完全相反的做法,我们发着脾气跟孩子说不要乱发脾气,我们一边浪费一边教孩子要节约,我们要求孩子见人要打招呼而自己碰到邻居也并不热情......这一切让孩子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最后教会孩子象我们一样说一套做一套——如果认了,人就这么回事,那就没啥好说了;如果心里还有那么一点点善念,还是从身边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做起,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2-25 17:44: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飞飞对人物情绪的解读和理解“情绪...

飞飞对人物情绪的解读和理解

“情绪的理解”是想法解读训练的重要环节,曾经见过训练方案类是于
1,学会辨认相片中人物的情绪;
2,学会辨认图片中人物的情绪;
3,学会辨认文字代表的情绪;
这样的顺序,大概就是逐步提高孩子对各种情绪的抽象理解程度;

最近和飞飞做得比较多的两件事情是——看多拉A梦漫画书和玩大富翁游戏,当中有很多乐事,而我注意到一些情绪理解方面的表现

飞飞能辨认漫画中人物的简单情绪
在和飞飞一起看书时我一般都会把每个人物最突出的情绪说出来“技安很生气”“大雄很开心”之类的,飞飞的理解都没什么问题。突然有一次,飞飞指着一幅图问我“静香怎么会有点害怕呢?”(那幅图是大雄拿着神奇喷雾在静香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她喷了一下,静香有点惊讶的表情)这是一个挺微妙的表情,很高兴飞飞能辨认出来。

玩大富翁游戏时有一个坐牢罚停一次的格子,卡通式的图画把坐牢的人也画成了笑脸,飞飞问:“为什么他坐牢还笑呢?”(哈,很好的问题)解释这是游戏,飞飞说:“要是真的坐牢啊,我就很伤心了!”——第一知道何时该喜何时该悲;第二能辨真实与假想。

玩大富翁时飞飞特喜欢甩到合适的数字走到“机会”或“命运”格子里,我问:“走到的时候紧张吗?”飞飞说:“要是抽到出狱许可证我就很高兴,要是抽到立刻坐牢啊我就很伤心啦!”


我发现漫画书真实绝好的训练材料,根据不同的特点我想可以用在想法解读训练的不同阶段,就我给飞飞看过的而言,《三毛流浪记》构图简单明了,没有太多无关细节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人物心理特点突出,很适合教授人物简单情绪概念,在讲解中常常说如“三毛没有妈妈,他很可怜!”“叔叔是个好人,给了三毛一件衣服,三毛很高兴”等;《多拉A梦》故事情节稍微复杂一点,比较适合训练对“错误信念”以及完整事件的理解,如“大雄以为某事实是...其实是...”这种表示人物想法和实际情况有别的例子,再复杂点的对应“二阶错误信念”的可以再说一些“大雄以为静香想...其实静香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2-25 18: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飞飞的情绪分享最近飞飞迷上waw...

飞飞的情绪分享

最近飞飞迷上wawayaya的教学游戏,有点担心他沉迷,不过小孩子嘛,喜欢这些真的是非常正常,可喜的是现在飞飞不管玩多想玩的东西,都会愿意去协商,甚至有时候玩久了,似乎能明白大人虽然不说但是心里可能已经有想法了,好几次飞飞主动结束了自己的游戏“好了,不玩了!”真实史无前例!玩的过程也更多的分享了!

昨天心情有点低落,由着飞飞自己在玩wawayaya,自己则在看电视,
过了一会,飞飞跑出来,兴奋地喊“爸爸,我跳过那个河了!”“你过来看看我玩吧!”
进去看看,原来在玩一过河游戏,河里有很多正方形、三角形、圆形三种石头,旁边有个“路标”,只要按路标上的“正方、三角、圆”的顺序一步一步走就可以过河,
“我是看着路标来走的!我走一次给你看,然后你学一下噢”
说着咚咚咚几下跳过河,然后按好重新开始“呐,你来!”
其实有很多走法,我故意假装不懂“怎么走啊?”
“看这个!”手指指着路标,“正方、三角、圆这样子走的!”
为避免刻板,我故意选走一条不同的路径,飞飞开始两步坚持按他原来走过的路来,后来我提出疑问“这边不也是正方形吗?”他想想确实是符合“路标”的指示就尝试了新的走法,后来又补充了一句“不可以往回走的!(大方向要向着河对面)”。
整个过程十分自然,情绪分享、共同注意的发起和响应都很好。

心里在想,如果飞飞是邀请一个小朋友和他分享这样的乐趣,那我就没什么可以担心的了。
消除社交恐惧、让飞飞的分享能力更自然地应用到所有周边人是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2-26 14:08: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的社交抗拒飞飞的自闭是遗传无疑...

我的社交抗拒

飞飞的自闭是遗传无疑!因为在我身上有很多自闭的基因,很多自闭倾向的心理和行为!我相信飞飞的社交抗拒是跟我一样的,因此我似乎特别能感受飞飞的社交抗拒心理。进行自我剖析也许有利于找到对待飞飞的合适方法。看看我的社交抗拒吧——
        一,问路
        如果可以的话,我基本上不会问路,我总是倾向于自己想办法,即使是多走几步弯路。有一次回老家,和飞飞妈在乡村的小市里逛,不觉天晚,一时找不到归路。我想就那么点地方,转转就出去了,没有立即问路,当然也就多转悠了一会,这很容易就超出了飞飞妈的忍耐极限,赖在哪里不走,逼我去问路。可怜我的老婆恐惧远甚于社交恐惧啊,只好乖乖去问路,心里蛮不是滋味!
        二、获取信息
        现在互联网时代了,只要有电脑,能上网,获取任何信息的首选都是上网搜;有服务电话的,首选自助服务,没办法才转人工接听;可以发Email的不打电话,电话能搞掂的尽量不要面谈。
        三、购物
        典型的男人方式,对沿途任何干扰物一概不理,直奔主题,买了就走,绝不流连;尽可能挑不需要、不可以讲价的商场,就少了这事,也不怕被宰了,就算是贵一点也不至于太离谱;最讨厌一过去就有个服务员凑过来介绍这介绍那的商场,浑身不自在,对于她们说的话我都是晕晕的完全没有感觉。
        四、发言
        当众发言我是会脸红的,特别是在那种正规的你讲别人就都看着听着的场合。小时候上课提问名字被点到就脸红了,想想似乎到大学开始才慢慢好点,上班后再逐渐磨练提升,现在给部门同事、其他部门讲解技术要点啊、演示系统啊之类的都比较自如了,习惯成自然吧。拜访客户不多,以前总是假定人家都比较有高度,自己有点卑微感,有时会有点紧张,现在见多了,也就这么回事呗。
        五、提问
        勤学、好问,勤学我认了,好问肯定没有,跟发言相似,我是极少提问的,特别是向老师提问,中学时期跟同学一起讨论还是比较多的,但是跟老师之间似乎总是有一层隔膜,跟老师说话总是有点不自在,到了大学,也许长大了吧,有些老师也不象中学时感觉那么威严,就慢慢也可以比较自然的交流,但是基本上还是保持距离。
        六、饭局
        饭局是挺讨厌的事情,特别是与领导在一起的饭局,我这人正儿八经的,开开会汇报一下工作可以有条不紊,可是要在饭桌上瞎扯我是扯不来的。最根本的是嘴巴不油,不象那种天生外交家,左一句右一句的,人话鬼话都说让他说尽了;其次是自己兴趣狭窄,没什么话题。我们老板每个月开一次部门经理会,开完会例行腐败一顿,老板也是比较喜欢看书的人,我就先做些准备,想想最近看过些什么书有什么特别的见闻,适当时候就拿出来讲一讲,感觉还好,慢慢也比较习惯了。
        七、表演
        我啊五音不全,没有什么才艺,卡拉OK总是躲在一边,鼓足勇气唱起头了情况会好点。遇到那种做个什么游戏然后输了要表演的就最紧张了,啥都不会演呀!上了台那个不知所措啊,就别提了。


我想我的社交抗拒有两点:
        第一、从根本上来说确实有一种抗拒心理;
        第二、当自觉得或真实地成为关注焦点时会加剧不安的心理;

        第一点要看个人的成长和意志,象上面说到的,我想我真是“高功能”自闭,我能感觉到自己的社交弱势,但我的心态基本足够积极,还能去准备如何面对不同的社交情景。要从根本上克服社交抗拒心理我想很难,就如我已经奔三了,不管我怎样去让自己放轻松,让自己不要去关注自己的社交心理,我仍然是倾向于回避社交。但是回顾我的经历,特别是当众发言者一项,觉得这种恐惧心理还是可以克服到不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水平的,每次逼着没办法要说几句了,就抱着豁出去的心态,除死无大灾,次数一多,竟然慢慢也就习惯了,恐惧心理也不复存在了。
        第二点和第一点看起来似乎是外因、内因的关系,但我想指出这个外因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就我自己而言,当自觉得或真实地成为关注焦点时会加剧不安的心理,甚至加大我对社交的抵触。象上面说到的问路,其实我并不“恐惧”问路的行为,在尽我自己的努力无法找到路的情况下,我肯定会去问路;甚至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时,我可能会比较快地选则问路,而且也可以问得很自然,倒是被逼着问路的感觉让我倍感别扭,在这件事上,我更恐惧的是那种被注视、被看着表演的感觉而似乎不是社交行为本身。
        由于自己很明白这种感觉,因此我总是提醒飞飞妈妈和飞飞奶奶,不要过度地去“鼓励”飞飞做某些事情(如买东西),鼓励也好、威逼利诱也好,性质都是一样,就是过分关注了,让飞飞在原本已有的社交恐惧上再加了一重负担,十分不利。我认为应该尽量消除(如果没办法消除就要小心隐藏)我们鼓励飞飞从事某些社交活动的想法,让我们和飞飞的交互更加真实自然,不要总是带着一种“我来让你锻炼一下”的想法和眼光来关注他的行动。具体而言,如买东西,假装自己忙于看另一东西而顺手把钱递给飞飞说“给你钱去买一包QQ糖吧!”胜于怀着期待的心情盯着他买;他若退缩不买,简单地忽略则胜于鼓励或说什么“不买就没得吃!”云云,让他自己默默感受这种选择的后果就好了,在得失的落差突破临界值时就会激发他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我一直用“社交抗拒”而不是说“社交恐惧”,是因为我在避免社交场合的时候并没有太明确的“怕什么”具体的事物,其实只是一种不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社交场合,强化于被注视。象问路,真的没什么可怕的,是我解决问题的一个选项,但是我倾向于自己探索一下先。我想飞飞也是,飞飞妈问飞飞为什么不敢去拿番茄酱,飞飞说怕姐姐不给,妈妈以为飞飞真的就怕这个,其实不然,那只是飞飞的托辞,我相信飞飞跟我一样,只是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不自在,不想去做而已(我也是倾向于不会去拿番茄酱)。所以以为飞飞怕姐姐不给,说“姐姐会给的”,拼命鼓励的方法是没有用的。告诉飞飞医生会轻轻地(打针)能让飞飞乖乖打针而说姐姐会给不能让飞飞去拿番茄酱就是恐惧根源抓得准和不准的区别了。
说来说去,根本方法还是创造条件,让孩子自己去感受和克服困难,外带一句不要过度关注和过度提示,把握这一原则,则具体做法可以千变万化了。

        长这么大,第一次这样解剖自己,感觉真是蛮奇怪的,还越写越起劲,似乎真的找到北了。其实灵感来源于年前参加了一次成人自闭症经验分享会,一个来自新加坡的成年自闭症者分享了他的感受,他有个网站http://iautistic.com/,还有一本书,可以找来看看哦。想想自己也是有点自闭,于是有了这篇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3-30 17: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看着上面两个妈妈级的人物在关于实施“专制...

看着上面两个妈妈级的人物在关于实施“专制”“体罚”的事情上产生“共鸣”,心里实在有点着急啊!
我也来谈谈吃饭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待孩子的态度和做法等问题吧——

1)关于吃饭本身
我一直坚定地相信,人饿了,就要找东西吃,太自然了,觅食是动物的本能,人也不例外!

人因为感到“饥饿”而去觅食,一旦吃饱不“饿”了就停止,经过活动消耗又“饿”了,于是人在饱与饿之间重复着吃喝拉撒的自然过程。

我们真该好好审视一下“饥饿”的意义——“饥饿”虽然是我们不希望的,甚至是我们要驱除的,但是我们可以绝对地离开饥饿的感觉吗?现在的孩子不肯吃东西,问题不在于吃的东西不够多不够好,而恰恰在于吃的太多太好了,根本没有挨饿的机会,不饿当然不会想吃了,“渴时一滴如甘露,醉后添杯不如无”,这是吃饭问题的最基本道理。

处理问题要抓关键点,可是在这事上我基本没有机会——我们家那两口,一个爱喂,一个爱骂,总是挡在我前面!
喂是没什么好说的了,我们都反对!
“责任说”“任务说”我也不同意。
“多吃点才会长大!”“农民伯伯种田很辛苦!”“爸爸妈妈赚钱很累!”这些理由太过遥远,我们的孩子没有切身的体会,没有切身体会的事情你会此为理由来承担“责任”吗?不但遥远,而且很假,别说农民累,就说我们自己吧,我们吃饭的时候哪里有想着“哎呀,我赚钱好累啊,我不要浪费啊,我要把饭吃完啊”,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嘛!
责骂、体罚会有短期效果,孩子可能会为了避免被打骂而勉强把饭吃下去,可是真的平心静气地想,这合理吗?我们有谁是为了避免被另一个人责骂而吃饭的呢?这样扭曲孩子关于吃饭的理解,你觉得长远可行吗?
这些做法表面上在处理孩子吃饭问题,而本质上却是在剥夺孩子“挨饿”的机会;这种只看到的眼前这碗饭,而看不到孩子长远的生活能力的做法太表面、太短视了!

2)关于选择的权利与责任感的培养
人是在承担自己选择所产生的后果的经历中培养起责任感的。从小有足够的选择机会和权利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加自爱和有责任感。吃饭也好、完成作业也好、按时上学也好、按学校要求穿作校服也好,这些都是小事,一次两次数次没做好并不要紧,父母不要过度代偿,把这些责任都揽到自己身上,关键的是让孩子在适当的时候承担不作为的后果,让他自己真实地感受到不吃饭就要挨饿、不按老师要求去做就会被老师批评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才会成为一个自立、自爱、有责任感的人。
我们在强行喂或责骂、体罚来否定孩子的选择时,就是剥夺孩子承担后果的机会,结果就搞出吃饭和其它本来就没有的问题来。


3)关于孩子被体罚、被责骂、被催促、被否定的心情
西方人吃饭讲究情调,我们就不说情调那么高雅了,但是良好的情绪也是愉快进食的必要条件吧,可是我们常常做不到。
人啊很奇怪,做孩子小的时候总是受管于大人,我们都很讨厌大人的唠叨,可是一旦我们成为大人,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做一些我们曾经讨厌的事情、讲一些我们曾经讨厌的话,最后变得跟我们从前讨厌的人一样!
我要提醒,我们太太太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了!
想想老妈们整天唠叨让你吃吃吃的时候你的心情是多么的烦躁、不耐烦,她们是那么的啰嗦,而我们是那么地自我、那么地有个性!老妈们让吃不也有十分充足的理由吗?可是我们不吃就是不吃。
可是到了自己作为家长去要求孩子的时候呢?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也是一样的感受,甚至更糟糕呢?
试想你刚被老总批了一顿或者刚吵架了,你还有心情吃饭吗?

凡凡妈的签名档好得很啊——“禅的最高境界是无字,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无词,爱的最高境界是无言,生活的最高境界是宽容,相处的最高境界是理解”,可是在你体罚孩子的时候,你对凡凡是否“宽容”呢?你是否“理解”孩子为什么不吃饭呢?你是否能体会孩子被责骂被体罚的感受呢?你有没有仔细考虑过这些呢?“宽容”“理解”是需要实实在在去身体力行的,而不只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几句签名档暂时还不太适合你啊!

4)关于家长的“榜样”作用
体罚、责骂的另一个最大问题莫过于负面的“榜样”作用了。
千万不要忘记——当我们体罚、责骂的时候,我们不但传达了我们要求孩子吃饭的想法,我们还淋漓尽致的表演了发脾气的方法方式,我们的表演是多么地十分极其成功,以致孩子印象深刻,一学就会!

飞飞妈给我看过的一篇讲述现代教育的几个矛盾的文章,其中第一条我印象深刻——“我们的孩子生活在言传与身教的矛盾中”——看,这就是了,我们总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教导孩子要温和、要有礼貌,可是在孩子不吃饭的时候,我们一下子又可以那么凶,又是骂又是打的!想想孩子接收到的是怎样矛盾的讯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也只能慢慢学会讲一套做一套,逐渐混淆了是非,形成畸形、矛盾的价值观!


说来说去,吃饭根本不是问题,孩子也没有问题,“责骂”“专制”“体罚”不是我们应该讨论的主题,“反思”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4-2 13: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感谢各位支持啦!其实那天主要是以琳老...

感谢各位支持啦!
其实那天主要是以琳老师过来给家长培训的,由于以琳老师的飞机中午才到,早上反正空着就把我拉上,和家长朋友交流一下罢了。
感觉这种交流对我自己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我是有点演讲恐惧的,给我这样一个任务,着实有点紧张啊,于是还蛮认真地准备了一下,于是有些东西,原来似懂非懂的,为了想要讲明白,就逼着自己再去思考、整理一下,算是给自己一点压力吧。
至于“讲课”的效果,我想还是有很多硬伤的。一方面根本上还在于对自己的理论基础和理解并非真正非常自信;另一方面时间十分紧凑,对于相关概念解释铺垫、相关主题展开的把握等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也缺乏演示。我想有一定基础的家长可能会听出一些东西,没相关概念的确实可能会听得云里雾里的。觉得讲得不好的家长请见谅了!
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多作交流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4-4 19: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今天飞飞妈跟我说完这事的时候,我问了一句...

今天飞飞妈跟我说完这事的时候,我问了一句“碟藏起来了没有!”,其实我心里是不想让飞飞看的,但飞飞妈说没有,那飞飞回家肯定会自己拿来看的,我想与其让飞飞明白“妈妈不在我就可以看,我可以背着大人做事自己想做的事”,还不如顺水推舟,在他自己拿来看之前主动告诉他“妈妈把碟放在在XX了,你回来可以看一遍”,让他明白大人也是会考虑他的需求的,从而建立亲子间的信任关系。
因此补充一点,我说应该给他安排时间看碟,是否“当场”安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需求是有感知有考虑的。“当场”并不是最好的时机,最好的时机应该是在他回家发现碟的之前。
“当场”安排也是可以的,但是可能有两个风险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必须说到做到,否则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拖延、甚至欺骗,从而失去信用。
二是要小心处理好“现在不看”和“以后看”的关系。大人自己要搞清楚,并且有效地让孩子明白“现在不看”是基于现在不该看的理由,“以后看”是大人对孩子需求的关注和考虑下的安排,两者没有内在的关系,而不是以“以后看”来换取孩子“现在不看”。这点其实很难把握,在当时孩子心里很想看的心情下说话的语气各方面稍处理不好整个性质就变了,所以我说“当场”安排可能不是最好的时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4-7 1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早上有点清凉,飞飞先起床了,大人怕飞飞着...

早上有点清凉,飞飞先起床了,大人怕飞飞着凉了,要求飞飞穿毛衣,飞飞却不肯,自己穿上前不久买的短袖衬衣,于是上演一场八仙过海,大人们各施各法,要让飞飞穿上适当的衣服——
开始苦口婆心地解释说明——“外面很冷啊!要穿毛衣的!”
温和地建议——“你到阳台去看看冷不冷,要是冷的话自己回来穿!”
后来语气逐渐升级,恐吓法——“不穿多点,等下要感冒的,明天就要打针了!”
语气继续升级,厌恶法——“不穿是吧?不冷是吧?把裤子也换成短裤,成一套,到阳台去!”
最后继续升级,孤立法——“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不穿就不穿,不理你了!”“不喜欢妈妈就不喜欢,你自己出去,我也不要你了!”
可是飞飞一根筋死活不肯穿,大战一场,大家心情都糟透了。

最后还是我的方法凑效了——
“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件衣服!”——说出孩子的感受,之前我们都忽视了,他有点臭美
“是!”
“爸爸也很喜欢!很帅邪!”——承认、接纳孩子的感受
“可是我怕你会把衣服弄脏,那下次幼儿园出去玩的时候就没得穿了!”——给出建议
“那好吧!”——话说到他心思上了,凑效了!
“穿件内衣,再穿一件毛衣吧”——继续建议
“我不穿毛衣!”——语气很坚定,肯定有些什么原因
“毛衣是不是穿得有点不舒服!”——理解、说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要求孩子
“是”
“那穿件外套吧!”
“好吧!”

想想其实飞飞只是在那一刻的判断中认为“帅”比“温暖”更重要些罢了,这没什么不妥,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尺度!君不见大冬天里,天越是冷,越是有些女士要穿着最短的裙子招摇过市,无他,“要风度不要温度”而已,大人可以有这样的选择,小孩就不可以有了?这也太不公平了吧!
还是那样的体会吧——努力提高自己的换位思考能力,不要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孩子的判断,只有理解、接纳孩子的感受,才能获得孩子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成为孩子信任的导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4-9 14: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RDI认为“语言”是“交流”能力的扩展(...

RDI认为“语言”是“交流”能力的扩展(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扩展),说明这个观点的两个经典例子是——1,正常的婴孩在还不会说话前就已经有非常高的“交流”能力了;2,聋哑人士虽然没有语言但仍然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语言不是交流的必要条件!
语言甚至不是交流的充分条件——高功能自闭及亚斯伯格儿童虽然有语言,却是自顾自地说,或是毫不理会别人感受地狂轰滥炸,完全没有内在实质的“交流”。因此RDI甚至认为,如果孩子喜欢自言自语已经象喜欢其它沉迷物一样影响到必要的情绪分享,那么语言也会是一种“障碍”!
基于以上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初级的RDI强调的是培养“情绪分享”“参照”“协调”等不依赖于语言的“交流”能力,在具体操作上强调肢体语言、表情、语气等更全方位的“宽频”的信息沟通方式,在语言的使用上则强调多用“经验分享式(陈述式)”的语言、少用“指令式”语言和已设定答案的封闭式的问话。
小兔问到的孩子是否适合使用RDI的问题,我认为回答应该是肯定的,RDI的使用与是否有语言没有必然联系。

上面是我最初接受的RDI关于语言和交流关系的观点,对于飞飞的情况和我自己的实践而言,我完全认同。但我也越来越明白,就一般理解而言,语言是多么多么重要的能力指标,以致于孩子语言“还没出来”之前,父母是多么的焦虑!因此我只能介绍RDI强调宽频交流能力和情绪分享的重要性的观点,至于家长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观点,我无法强求,希望理解较深的能够对“交流能力训练”和“语言训练”有一个更全面的看法并在两者间取得平衡,还不能接受的,也希望能留下“除了语言,还有别的”这样一点点印象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4-18 15: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杨宗仁教授RDI讲座...

关于杨宗仁教授RDI讲座

    各位朋友,刚刚在《信息交流》栏目里发布了7月份杨宗仁教授在深圳举办RDI讲座的信息,大家对杨教授可能不太熟悉,在此想介绍一下我认识和邀请杨教授的经过——
    大家如果有久周版《解开人际关系之谜》和《儿童人际发展活动手册》这两本书的话,也许注意到这两本书的“审订”者即为杨宗仁教授,另外《特殊儿教养宝典》(即FloorTime)等书则有杨教授的《推荐者序》。我就是从这些台版自闭症书籍,知道台湾有个叫杨宗仁的自闭症专家,后来在网罗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杨教授发表了不少游戏教育、融合教育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再后来我发现他的“行踪”——他在台湾各地演讲介绍RDI,并且了解到一个两天课程内容与Dr G的两天简介课相对应!(所用ppt好像就是Dr G那个两天ppt的中文翻译!!)
    从那时起就在想,跑美国去听是不可能的了,路途遥远不说关键还英语不行,这台湾嘛,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的——但那时也就想相而已。
    今年春节前,以琳网上一则讲座消息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杨教授2月23、24两天在北京开RDI讲座!我可想去啦,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还是没有成行!
    很不甘心就这样与一流的专家擦肩而过啊!就在北京开讲的同时,我关起门来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并托付北京的朋友转交杨教授,如此我们取得联系,并最终约定7月份来深圳举办一次RDI讲座。
    虽然还没有亲身听过杨教授的课,但是从各方面包括台湾的网络论坛、参加过北京讲座的家长、参加过台湾讲座的家长等处获得的信息来看,大家对杨教授的评价都很高。具我所了解,杨教授本来就是学界人士,研究游戏教育,近年除了引入RDI,仿照Dr G的两天课程外,还指导手下的研究生从事相关课题的实践和研究,从北京讲座和这次深圳讲座课表的内容来看,已经融合了比较多自己研究的成果。
    和我一样关注、跟踪RDI动态的家长朋友应该能够明白我的感受——国内没有任何真正的RDI机构!有很多东西自己看过了似乎明白了,可是真要严加拷问,你又不敢给出肯定的回答!对于各种阶段、各种做法的理解,我们全都要打个问号!RDI评估更是不得其门而入!我们这种“自学”的人怕就怕走偏了都不知道!——就是基于这样一种对专业指导渴望,促成了我对杨教授的邀请!首先是我自己的需要,推而促成这次讲座,希望能给所有关心RDI的家长朋友带来高水平高质量的一课,也算是小我和大我的统一吧!期待大家的分享!
    在此要感谢秋爸爸,是他发布的北京讲座信息;还要感谢赵老师、辰辰妈妈,是她们热情地帮助,让我与杨教授取得联系!当然还要感谢杨教授的热情回应!

*********************************************************************
讲座主题:自闭症儿童游戏取向最佳实务模式: 人际关系本位的介入(RDI)
课程内容:见《信息交流》栏内发布的消息“深圳RDI讲座(7月21~24日)”
主讲嘉宾:杨宗仁教授(台湾)
讲座时间:2007年7月21~24日共4天
讲座地点:深圳(具体地点待定)
讲座名额:40人
报名咨询:王继红 0755-21275885 wangjh98@sina.com
          飞飞爸 以琳网名panhj
          飞飞妈 以琳网名baiyuyoung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7-11-8 18: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8月份时给飞飞写了一份情况分析,当时是无...

8月份时给飞飞写了一份情况分析,当时是无法通过这个测验的,但是已经显示出一些基础了,记录是这样的:

4.心智理论发展水平——有一定基础,但仍然有明显欠缺
目前水平在回答类似“小猴子不在家,小白兔送红萝卜给小猴子,放在家门口,小猴子回家后知不知道是谁送的?”的问题时能正确作答“不知道,因为它没看到”。
但尚未懂得欺骗,如玩巫婆牌时对方问他某牌是不是巫婆(鬼)时,总是如实回答,未能理解如实回答后人家会作出不利于他的选择,他不懂欺骗,转而在人家不选他的鬼时发难强迫别人接受鬼。
自行测试发现不作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无法通过经典的“物件转移”和“表征变化”两个测试。通过分解引导的方式可以诱导讲出正确答案。

最近飞飞的话语中流露出某种理解别人想法的迹象——
妈妈告诉飞飞珠心算错了一题,飞飞问:“哪一题,你告诉我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
从前会说“我以为....可是....”的句式,可见能明白自己想法和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最近比较常听他以反问的句式说“你以为我。。。了吗?”“你以为....吗?”,显示其明白别人的想法和实际也会存在差异,并且可以看到他对于心智理论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主观性的理解似乎正在提升。

飞飞最终能通过这个测验是在预料之中的,但是时间我无法预计,昨晚的测验是怀着忐忑的心情进行的,其实蛮担心无法通过会让妈妈受到打击的,还好,飞飞不负众望,顺利通关。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12-19 17: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除了飞飞妈妈记录的这些美妙的时光外,我还...

除了飞飞妈妈记录的这些美妙的时光外,我还一直试图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飞飞的进步。
情绪调控能力是自闭症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水平方向,情绪调控可分为互动调控和自我调控两大类型,从垂直的发展过程看,可分为行为策略阶段、语言策略阶段和元认知阶段。
行为策略阶段就是以行为为主要方式来调节情绪的阶段,如到了吵杂的商场就不断地玩电梯就是一种行为策略;
语言策略阶段就是以语言为主要方式来调节情绪的阶段,如生气时唠唠叨叨地重复一个话题就是一种语言策略;
元认知策略阶段就是以反思为主要方式来调节情绪的阶段,如飞飞那天跟妈妈出去要买宠物鸡,走到路上突然问“要是没有卖怎么办?”这种对环境及自身处境的反思或在大脑中进行的预演有助于在真正遇到状况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所谓有备而来嘛,事实上那天确实没有买到宠物鸡,而飞飞也没有发作),称为元认知策略。
现在回想,这些阶段飞飞都非常明显地经历过——刚上幼儿园时不断地看风扇、不断地弄门、弄开关,后来有一段时间总是自言自语和重复地问一些相同的问题,到现在只在情绪发作的时候才会唠唠叨叨说重复话,而最让我对未来感到充满信心的是,飞飞已经初步具备了使用最高级别的元认知策略的能力。回顾几年来的扎扎实实的脚印,完全有理由相信飞飞的能力会继续不断地充实和提升!

--飞飞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8 06:0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