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琢石成玉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7-9-19 17: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过去想,可惜现在我的两个孩子不是中文出...

我过去想,可惜现在我的两个孩子不是中文出生的,即使以后学一点,恐怕也是些皮毛而已,如果他们是出生在国内的话,我一定会早早地带他们去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如果说<<红>>是描写"女性心理"的杰作的话,那么我看<<三国>>就是描写成年男人心理的杰作了.我在大学时上的是理科,可是偶然一次看了篇"红学"的文章,才知道那些好象很简单的生活情景里,还有这么丰富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自己订了两年的"红楼梦研究",真是得益非浅,但是一直到我看了那些RDI的书后,我才恍然大悟:这<<红楼梦>>就是讲"人际关系"的啊,生活中的RDI,而<<三国>>好象是"职场上的RDI",如果把这两部书读通了,这RDI也该早早毕业了.

不信,你去找一段<<红楼梦>>里面任何一段黛玉吃醋的时候的行为和语言,然后问问这些行为和语言的前因后果,(比如说是由宝钗引起的),造成了什么反应,(可能是直接作用在宝玉身上了),周围的人,象王熙凤,袭人等的心态又是什么?这里有很多的RDI的.很多的"人际关系"的.
我同意这里方老师说的,那些RDI书上的小游戏对石头是不适合的了,不要说对石头,连我也没拿来给闻森做,因为闻森也是一个快八岁的,倔强的小小伙子了,所以我也不想用那些"纯游戏",我希望那些能"寓教于乐"的东西,文学作品当然是首选的了,可是我对英文的文学不熟,何况是英文的儿童文学,这也是我在找.在摸索的.但是正象是方老师讲的"要石头独立最关键的要素是提高他的认知能力。这个认知主要是指他在人际关系上的认知能力,他能从各种线索中判断是非,分清主次理出他最想要的东西,这还远远不够,他更需要知道别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 这也是我的主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7-9-29 12: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zhengcy:方老师自己也有很...

zhengcy:

方老师自己也有很多事,身体也欠佳,她也不在这里开堂问疹,你有什么问题,把问题贴到"帮我一把"里让大家出出主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7-10-13 04:57: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听说你现在对对做"家庭煮妇"还一时适应不...

听说你现在对对做"家庭煮妇"还一时适应不了?正好看到了报上的一篇小文,或许很多年后,你儿子也会想起来他妈妈在珠海做的那些"爱之餐"...


爱之餐

【张可兰】上大学的儿子修完暑期班后,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家休息,他闲来无事,有时便会下厨房弄点东西给大家吃,老公称赞他做的菜不错,他带著得意的表情说:「那当然,因为我做的菜都有我的爱心在里头!」我听后不禁楞了一下,这不是我从前跟孩子们说过的话吗?怎么一成不变的从儿子口中冒了出来。

回想儿子自小就能吃能喝能睡,给他什么都吃个精光,六个月大时便重达二十多磅,带他出去时总是吸引很多人的羡慕眼光。当时我想,原来养孩子这么容易,一点都没有别人形容得那么难,再多生一两个也无妨。那知我的如意算盘计算偏差,生个女儿虽然圆脸大眼,人见人爱,可是她的嘴巴很刁,所有婴儿食品都不爱,我这个老妈绞尽脑汁让她进食,半哄半骗的总算把她带到了上托儿所的年龄。

女儿一上学可惨了,因为她既不喝牛奶,又不吃面包、蔬菜、鸡蛋及cheese等有营养的东西,唯一爱吃的就是零嘴点心。老师和助理要照顾二、三十个小孩,不可能只注意我女儿的饮食,既然女儿在学校吃得不够,我决定无论如何要让她每天都有顿丰盛的晚餐。

从此,我料理晚餐不只要顾虑每个家人的口味,还得在色和香上面特别下功夫,让孩子们一看就想多吃几口。至于女儿,我则把规定她该吃的食物放在一个专用的盘子,她若是不吃完,绝对不能离开餐桌,我把其它事情搁在一边,奉陪女儿到底,她停下不吃时,我就亲自餵她,厨房里常可看到我手拿著一匙食物,一边告诉她火车要过山洞了,一边对著她的嘴巴送过去。

久而久之,我成了很多人口中「最有耐心的妈妈」,这场长期抗战一直维持到女儿满八岁时, 我终于告诉她如果再让我餵食,别人一定会取笑她长不大,这时女儿已经懂得要面子,我才得以卸下了这担子。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磨练,我在做菜方面变得更有创意,常有让孩子们一扫而空的佳作。偶而孩子会问我这些菜加了什么东西才这么好吃,我把佐料说明完后,总是不忘加一句: 「最重要的还是这道菜里妈妈的爱心!」

现在儿子已能体会这种用心思做菜的感觉,看来他真的成熟了。



2007-10-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7-10-31 05: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那就给石头印张名片,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

那就给石头印张名片,上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区石家政治局常委,主管组织部,文化部,卫生部,及中国残联.
但是不能让他分管外交部和中联部,尤其是台湾事务领导小组,因为:

1) 不能管外交部,是因为他还不能说"冠冕堂皇的谎言"
2) 不能管外联部,是因为他还不能"违心地说别人的好话"
3) 不能管台湾事务领导小组,道理显而易见的,否则李登辉时代,石头就忍不住开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7-11-11 14: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他看我一眼马上又低头咕哝了句:"啊!在...

"他看我一眼马上又低头咕哝了句:"啊!在财经大学!" 我们走到门口时,我主动跟他道了别,一路我就在想应该不是我敏感,太象AS的孩子了,难道真的这么有缘....."

---那里那里的事啊,潼妈你不想想你这么个美女,那么大的男孩要盯着你看,才怪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7-11-22 06: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或许我们可以把张老师写的那些故事叫作:"...

或许我们可以把张老师写的那些故事叫作:"生活中的智慧",其实我们自己经常地会有这么那么的一些体会,但是如果自己不去细细想想,不马上记下来的话,马上就忘了,而这些宝贵的生活体验,不仅对象石头那样的孩子,即使对我们自己也是很有益的.我想,现在我儿子慢慢大了以后,我再教他的话,这已经不仅仅是"我教他了",同时也是我自己在学习,我和他一起学习进步了,象现在我自己学的心理学,社交知识,对自己何尝不是一个全新的收获.
象现在的石头,和方老师,张老师,还有他生活中许多的很多良师益友,能够这样地相互促进,真是一种境界了.这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无限憧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7-12-2 21:54: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题目(我说的是摇船的那个)出得不严格,...

这题目(我说的是摇船的那个)出得不严格,应该更确切地说是: 他们最少需要几次才能全部渡过河去?而且还需要加很多的条件限制.

因为题目中没说很多的限制,它没说"最少需要几次?",也没限定"每一次摇船回去,都必须保证必须要至少有一个人渡过河去,而且必须是如果对岸还有人的话,必须再把船摇回去".

所以严格照原来题目的意思,答案是不确定的,任何答案都可以,比如说下面三种特例:

1) 船在岸边,可是25人中谁也不愿意去划船,你又没规定每个人都非得划船不可,后面又没老虎在追,如果这些人恰好是"中国人"的话,劣根性一出来,大家谁也不愿意动手,那么答案就是无穷大了.

2)另外一个情况是,里面是一个好人,说,我自愿来摇船吧,但是可能没人愿意去坐,或者是船到了,有愿意坐的就坐,没愿意坐的就空着,这就难说,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渡过去了.

3)假如里面有一个"反集体","反社会"情绪的人,对领导和同事不满,正好有个机会他一个人摇船,而那些已经渡过去的人都走远了,这小子一到了对岸,嘿嘿一笑,把船在对岸一丢,跑了,反正你也没规定如果对岸还有人,船必须得回去啊,就让老冤家在对岸被老虎吃了吧.

这题到了这里就没法做下去了,这都是老师惹的祸,大概也是我们这些学数理化的人才会去捣这个乱.

石头见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7-12-28 21:59: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祝石头早早康复,不然大老远来一趟,却在医...

祝石头早早康复,不然大老远来一趟,却在医院里,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8-1-7 10: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那里不是也有个地貌特征,很象人的一个器官...

那里不是也有个地貌特征,很象人的一个器官特征,是吧?你们敢把儿子领到那里去?吃了熊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8-1-14 12: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到底什么会啊?有报道吗?吊了我一星期的胃...

到底什么会啊?有报道吗?吊了我一星期的胃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8-2-3 09: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过,石头我建议你不要去为幽默而写幽默,...

不过,石头我建议你不要去为幽默而写幽默,象古语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你现在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最好的作文是直抒胸臆的文章,这是做主要的,你怎么想,就怎么写.这点你上面的文章就很好,这也是写文章最主要的,就是别人看了以后能知道你想说的是什么,剩下的就是写技巧问题了,比如说文章的结构逻辑,用词用语,还包括象幽默这样的风格,但是这些我看都是第二位的,而且不必强求,随着自己的知识积累,自己个性品格的提高,生活阅历的加深,等等,这些自然而然地会上去的.比方说,幽默,自己在生活中学会了幽默,用通达的人生态度去对待自己生活中的难题,这样你就能在世界万物中处处可见幽默了.

我也跟一句,你现在的文章,比我那时候的水平,我是绝对比不上的.现在的孩子毕竟见多识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8-2-10 04: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给你贴篇新文章:...

石头:给你贴篇新文章:


                            丝瓜

                         【龙应台】


好友从贵州考察回来,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这一幕:他看见数十农人耕种,另外有数十农人蹲在田埂上看这数十人耕种,从日出,到日落,日复一日。学者受不了了———难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监督?他跑到田边去问那蹲著的人:「你们为什么看他们耕作?」

蹲著的人仍旧蹲著,抽著菸,眼睛仍旧蒙蒙地看著田里,用浓重的乡音说,「就是看呀。」

「为什么看呢?」

「没事干啊!」

学者明白了。一亩地,那几个人也就够了,其它的人真的没活可干,就到那田埂上,蹲著,可能潜意识里也是一种「同舟共济」的表达吧。

蹲著的人们这回转过头来,奇怪地看著他,然后问他为何发此问。

香港来的学者倒愣住了。他要怎么回答呢?说,因为蹲在田埂上什么也不做,是一种浪费?说,「没事干」是是是———是件不可想象的事,因为在香港或台湾或新加坡或美国,每个人一辈子都在努力干事,「没事干」是件……是件可怕的事。

他要怎么说呢?

于是我想起另一个故事,地点是非洲。一个为红十字工作的欧洲人到了非洲某国,每天起床还是维持他的运动习惯:慢跑。

他一面跑,一面发现,一个当地人跑过来,跟著他跑,十分关切地问他:「出了什么事?」

欧洲人边喘息边说,「没出事。」

非洲人万分惊讶地说,「没出事?没出事为什么要跑?」

这个欧洲人愣住了。他要怎么解释?因为他总是坐在开著冷气或暖气的办公室里头一个开著的计算机前面,他的皮肤很少被阳光照到,他的手很嫩、肩膀很僵硬、腰很酸,因为没有身体的劳动,因此他必须依靠「跑步」来强制他的肌肉运动?他是不是要进一步解释,欧洲人和非洲人,因为都市化的程度不同,所以生活形态不同,所以「跑步」这个东西,呃……不是因为「出了事」。

好友在说贵州人蹲一整天没事干,就是抽著菸望向漠漠的田地时,我发现自己的灵魂悠然走神,竟然叹息起来,说,「就是蹲在田埂上看田,唉,真好。」

我知道,我在向往一个境界。

慢的境界。

和华飞走东南亚十五天,出发前就做好了心理调适:慢。

当你到了码头,没有一个办公室贴著时刻表,也没有一个人可以用权威的声音告诉你几点可以到达终点,你就上船,然后就找一条看起来最舒服的板凳坐下来,带著从此在此一生一世的心情。你发现你根本不去想何时抵达,连念头都没有。你看那流动的河,静默却显然又隐藏著巨大的爆发力,你看那沙滩上晒太阳的灰色的水牛,你看孩子们从山坡上奔下来,你看阳光在芦苇白头上刷出一丝一丝的金线,你看一个漩涡的条纹,一条一条地数……

从琅勃拉邦到吴哥窟的飞机,突然说延误三个小时,人们连动都不动一下。因为预期就是这样,于是你闲适地把机场商店从头到尾看一遍,把每一个金属大象,每一盒香料,每一串项链,每一条丝巾,都拿到手上,看它、触它、嗅它、感觉它。反正就是这样,时间怎么流都可以。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晚明的散文大家张岱,「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能这样过日子,是因为他把杭州当安身立命之处。明朝覆亡,他脚下的土,也被抽走了。「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我想有一个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种植丝瓜,丝瓜沿竿而爬,迎光开出巨朵黄花,花谢结果,累累棚上。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丝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

2008-02-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8-2-11 12: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接着前面关于<<丝瓜>>一文的话题....

接着前面关于<<丝瓜>>一文的话题.

因为这里中文报纸的缘故,我不时地能读到些龙应台的小文章,原来听说过她,知道她写了什么"胡主席,以文明的名义"等等,一直以为是个做官的,总做些官面文章,不过看了她关于和儿子的一些文章(我也在这帖上发过),以及这一篇,觉得她有个可取之处,是可以从不同人的观点来看问题,从对方的眼里看自己,这很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8-2-19 01: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给石头贴一篇文章,讲一个很有趣的心理故...

(给石头贴一篇文章,讲一个很有趣的心理故事,希望石头能喜欢)

深夜访客


【李家同】


我的好友陈教授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在过去几年内,他一直在研究一种新的材料。这种材料并不是他发明的,但是在过去要制造这种材料,成本极高,在工程上来讲,是没有意义的。陈教授一直在制造程序上下功夫,据我所知,他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前些日子,他在准备资料,因为他要在一个国际会议上公布他的方法。

陈教授住在乡下很偏僻的地方,他孩子已经大了,不和他们住。前些日子,他太太被儿子找去带初生的小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虽然有些寂寞,但也使他晚上有时间一个人埋头苦思准备演讲。他的演讲是主题演讲,演讲稿当然是没有人审查的,谁也不知道他要讲什么。

因为陈教授住在乡下,免不了要养一条狗来看看家,这是一条大狼犬,狼犬好像特别会看家,只要外面有些风吹草动,牠就会叫,乡下有时会有小动物走动,这条狗也会叫。

有一天,陈教授来找我,他说他感到有些烦恼,因为过去几天,老是有人来找他,这位陌生人不肯透露他是谁,但他显然对陈教授的研究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劝陈教授不要公布新材料制造的细节,细节留著申请专利,将来不妨开一家公司,一定会大赚其钱。

我觉得那位深夜访客说得也有几分道理,为什么陈教授会烦恼呢?答案是他身为教授,就应该永远将知识传授世界上所有的人,如果他开公司,就必须留几个绝招不告诉别人。他认为如果人人都如此,人类的科学是不会有什么重大进展的。所以他一再告诉这位夜行人,他虽然也喜欢赚点钱,但更希望很多人都知道他的想法,他相信只要有更多人根据他的想法而努力,一定会出现更好的方法的。

我问陈教授,有没有很清楚地告诉对方他的想法?他说他每次都讲了,每次都没有用。这位先生在过去一周内每天都来,每次都在深夜,陈先生也好奇,为什么他总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奇怪的是,这位先生衣著整齐,温文尔雅,完全不像坏人。最令陈教授百思不解的是,这位访客并没有要和陈教授合伙开公司,他好像一切都是为了陈教授好。

陈教授的问题似乎很严重,因为这样下去,他会感到困惑,也感到不安。我其实感到陈教授虽然口头说他不赞成那位陌生人的想法,内心却有些挣扎。这种挣扎,对任何教授都是极为不好的。

我知道陈教授一定想知道那位先生是谁,我告诉他我有些调查局的朋友,他们一定帮得上忙。陈教授一辈子没有和调查局打过交道,但事已如此,只好听我安排,找一位调查局的干员帮忙。

我们一起去拜访那位我认识的干员,他听了整个故事以后,第一个问题就是:那位先生深夜至乡下去看你,他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陈教授楞住了,他说他没有注意,但回想起来,他没有听到汽车的声音,也没有看到汽车的灯光。他有点沮丧,因为这么重要的事情都没有注意到。

那干员又问他,他家在乡下,有没有养狗?他说他养了一条大狼狗。干员问他,每次深夜,狗在屋内还是屋外?他说那条大狼狗其实是很黏人的,牠一直睡在陈教授的书桌旁边。干员又问他,访客来的时候,狗有没有叫?陈教授说狗自始至终都没有叫,他一直在旁边睡觉。

干员告诉他,因为访客是男的,一定当过兵,因此一定有指印档案。他给陈教授一只干净而漂亮的茶杯,告诉他这个茶杯上没有任何指纹,下一次访客再来,陈教授可以去厨房倒茶在这个杯子里,倒的时候务必要小心,不要留下指纹,然后将茶杯放在盘子里给客人,客人一定会留下指纹。陈教授必须小心地保存这个杯子,然后送回调查站来。

第二天,陈教授和我就将杯子交回了调查站。第三天,干员说指纹检验已有结果,我们立刻赶去了。

干员告诉了我们一个令我们吃惊的结果,这个杯子上全是陈教授本人的指纹。这位干员没有下什么结论,他只提醒了我们:陈教授没有看到有车子来,他的狗没有叫。

陈教授是一位悟性很高的教授,他忽然说他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他相信以后那位先生不会来了,他一再谢谢干员。

果真,陈教授变得很轻松,他的主题演讲也非常令人震惊。演讲是在美国举行的,回国以后,他接受了我们电视台的专访,节目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陈教授,你有没有想到将这个新发明据为己有,不告诉别人?这样一定可以赚很多钱。」

陈教授笑了起来,他说他又非圣人,当然会有这种私心。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想法就会更加厉害,他有好几夜都为这种想法困扰不已,亏得后来下定决心,不要如此自私,他才会坦荡荡地将全部制造细节都公布了。

昨天,我忽发奇想,在晚上十点半开车去找陈教授,事先我没有打电话给他,说我要去找他,车子还没有到,就听到狗大叫的声音。陈教授热情地欢迎我,也倒了一杯茶给我,他说:「我不知道谁来了,但我知道不可能是他。」然后他摸摸那条凶猛的大狼狗说:「你真聪明,知道什么时候叫,什么时候不叫。」

2008-02-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8-2-19 23:26: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理解得非常好啊,我还没想道过这么多,...

石头理解得非常好啊,我还没想道过这么多,"内心的挣扎"真的是天天有,无时不可地有,有的高尚有的渺小,大概这些挣扎对我们凡夫俗子来讲,是必须的吧,是正常的吧.

十四行诗,我那看得懂啊?石头问错人了,这里论坛可能还是有高人可以指点一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8-2-22 22: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也给石头写个故事,也是真事,题目就叫"人...

也给石头写个故事,也是真事,题目就叫"人算总不如天算"吧.

我有同学,就叫他Z君吧,我们大学同班的,上学时跟着他做学生会工作,在美国我们两家又住很近,所以联系得比较紧.

Z君可以说,是在任何社会制度下,他都是要力争做到那个社会里最精英的人.

中学时,班长,上海市三好学生.
大学时,班长,党员,学生会主席,上海市优秀学生干部
到美国后,作为留学生,早早地拿了绿卡,入了美国籍.
念书,是先一个物理博士,再一个法学博士.
工作是在曼哈顿的最大的专利事务所.
考律师资格,一次过关.
在海归开始回归时,成为了一家留学生投资公司的副董,(兼职的),现在那家公司就在帮助管理着张江高科技园区.
做了纽约的留学生组织的第一届理事长.
后来作为通用电气公司的高级专员派回亚洲,本来总部在新加坡的,Z君去游说了一番中国的战略地位,GE特意给他在上海南京路上的恒隆大厦里给他开了办公室.当然是他更想回上海.
在外企干了几年,到了那么高的地位再向上发展也难了,就跳了槽去了北京的一家民营事务所去当老总去了.
很多人想不通,怎么在外面转了一圈后,最后到北京去干民营的了.
我对家人说,我可以对很多事情有怀疑,但是我不会去怀疑Z君的精明强干,他这样做肯定有更深的意图.
这一点,我老婆和丈母娘她们是深信不疑的,因为我第一次介绍她们认识我这个老同学时,我给她们讲过一个故事,讲完后,我就不用多介绍了,她们自然就了解了Z君:

在Z君早年住纽约的时候,他们住的大楼里没有门卫的,门口有门铃,也可以通话的,但是Z君不想我们去他家时用这个,他说靠门铃他也不知道外面是什么人,不想冒然开门,纽约那几年的治安也是让人不怎么放心的.

那我怎么去让他知道我已经到了他家门口呢?我那时一个穷学生,也没置办手机,即使是有手机,那时的通话都是要收费的,即使几分几毛,也是冤枉的.那怎么办呢?

Z君就一板一眼里教起了我绝招:冯老弟,你到了我门家门口后,不要去按门铃,按了我也不会接,经常有些混小子来瞎按铃,你走到马路对面去,那里有个公用电话,你拿个两毛五的影币,接通了我家后,我不会马上接,你等电话铃响三下后,立即挂掉,而我知道电话响三下就自己挂了,就知道应该是你来了,我到窗口一看你就能看见的,然后我再下来开门.

那你的两毛五的影币不就要不回来了吗?不要紧的,你看见那公用电话上有电话公司的服务号码吗?你再打个电话给他们,把你的地址告诉他们,因为按规定,电话只响了三下对方没接,电话公司是不收费的,他们会退给你的.

那次我第一次去他家,确实按他说的做了,但是打那个服务电话时,老没人接,我就放弃我那两毛五的影币了,我确是穷学生,但是这两毛五的影币还没让我心痛.

当时我老婆和丈母娘一家听了大笑,说这下真见着什么叫"精"了.还是我丈母娘觉悟高,说Z君精是精,但是他做的都是合法的啊,而且他也确实是为了帮你省钱啊,尽管那只是两毛五,但是毕竟是人家的心意啊,还费了那么多的心思.

我丈母娘是"宁波裔的上海人".
Z君也是"宁波裔的上海人",这两个著名的中国出产"精明"的名胜之地了.

故事讲到了这里要拐弯了.这是今年春节从我老丈人那里传回来的.

说是Z君到了北京后,终于有一天组织上找了他谈话了,(我插嘴说,我一点不奇怪,他总归要走官路的),我老婆说,你先别急,听我把故事讲完.组织上说,你的背景很全,有留学的,有外企的,有社会活动的,有律师执业经验,有领导能力,个人生活上也过硬,出国前就入党了,又年轻,我们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我们的考虑是能不能把你安排在国家专利局副局长的职位上,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猜想Z君肯定是那种终于被祖国召唤的感觉,其实我是认为不然他离上海奔北京去干吗啊,当然他当时不会这么傻,把这样的神情露在外面,要说些冠冕堂皇的话,也要说出点很有价值的建议和打算来,可能有些是机密了吧,我们也不得所知.

总之双方肯定是惺惺相息,话一投机千句少,突然间组织上想起一个问题来,一下子把Z君从报效祖国的天堂里轰回了人间.组织上问:"你现在的身份是什么啊?"

Z君早已是美国籍了,当时也没细想,也不知道今后怎么办,反正拿了绿卡到了时间就去办公民了,那会想到还有今天啊.

组织上自然很失望,想人家台湾地方政府的马英久还只是拿过绿卡,就被对手猛轰,咱社会主义祖国再和谐,也不能请个美国公民做政府的领导人吧.

据说Z君的春节假期基本上是化在探索如何从美国籍变回中国籍上去了,但是我估计比较难,因为这方面的案例很少.

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得到的好处是:即使象这么一个精明至极的人,总还会有失算的这一天,我们这些俗人犯点错,就更能自己原谅自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8-3-7 13:38: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敢跟爸爸争"周恩来"的节目,那就是另...

石头敢跟爸爸争"周恩来"的节目,那就是另有原因了,因为石头这个年级大概很难想象周恩来对我们这几代人心里的地位,要是他知道了,他大概不会和爸爸计较了.

冯斑的婚姻帖也很难写啊,婚姻家庭就象是鞋子,自己穿自己才知道什么感觉,但是又难以表达,就当是一个娱乐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8-3-26 12: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觉得下面的文章很好啊,不知道是石头妈...

(我觉得下面的文章很好啊,不知道是石头妈会感兴趣还是石头会感兴趣呢?)
  

上海女孩相亲心计

文/夏天 星辰

    说到上海女人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和“精明”、“实惠”、“算计”、“气质好”这些词联系到一起。上海女人是目光锐利的族群,身处这个越来越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她们可谓“阅人无数”,既明确知道自己的位置,又能分辨出他人的分量,于是乎她们的待人接物,总是那么有分寸,举止也是那么得体,既不失礼节,又见不得势利,但同时心里藏着机锋,不容许轻易地吃了亏。当新上海女孩面对上世纪最老土的男女交友方式——相亲,她们会如何展现自己的小聪明呢?

点一杯饮料暗藏了对对方的态度

    “我要一杯橙汁,谢谢。”餐厅里,女孩对服务员说道,然后礼貌地对坐在她对面的男孩笑了笑。男孩子也马上点完了饮料,开心地跟女孩介绍起自己。这是一对第一次见面的相亲对象,当男孩在侃侃而谈的时候,他却不知道女孩已经表明了跟他谈话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为什么这样说?何以见得?很简单,女孩点了一杯橙汁。喝一杯橙汁需要多久?一般不会超过半小时,若想喝得快些,几分钟就能解决。饮料喝完了,谈话自然也就结束了。如果女孩对对方有意思的话,那么她会点一杯可以续杯的饮料,这样他们相处的时间才能久一些。这点你想到了吗?这就是上海女孩的微妙心思。
    “相亲”这个一度跟老土联系在一起的词,如今在上海,几乎跟每个23岁以上的单身女性都会扯上点关系。不论是自愿或是被家人逼的,单身的女孩大都有过相亲的经历。她们缺的不是男人,而是认识男人的机会……她们清楚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现在的相亲跟十几二十年前的相亲真是大不相同了。以前,介绍人要把男女双方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跟双方介绍得明明白白,等安排他们见面后还要询问双方的“观后感”,再负责传递信息,是继续还是结束。相比之下,现在的介绍人任务轻多了,只要将男女双方的年龄、姓名、联系电话报给双方就行了,至于其他信息,好比工作、工资、住房情况等等都由得男女双方见面时,自行去了解了。
    其实很多相信缘分,追求一份浪漫爱情的女孩子在骨子里是抗拒相亲的,因为相亲目的太直接,是直奔恋爱甚至是婚姻而去的,所以就会少了那份由朋友慢慢品味出爱情滋味的欣喜;也会少了一见钟情、偷偷观察心仪男孩的暗自甜蜜。相亲的第一面,几乎就决定了继续或结束的命运。男女双方心里都有把秤,男人可能更直接些,第一面只看这个女孩够不够漂亮,而女孩子心里就会掂量得更多。如果这个男人,是在工作或是生活中的其他场合相识的,总之不是通过相亲,那么女孩会慢慢去了解、熟悉这个男人,很可能爱情就这么不知不觉得来了,这时,女孩对于其他附属的条件可能就没那么苛刻了,可以适当放宽要求了,毕竟感情是第一位的。可是,同样是这个男人,因为是相亲认识的,所以第一面就会考虑他的各方面条件是否适合做男朋友、甚至是老公,如果条件不适合,那就直接删除,免得浪费时间。
    其实,谁都明白男女双方同时一见钟情的可能微乎其微,在相识的第一秒,谁也不敢保证爱情会不会在两人之间,在未来的某一秒迸出火花。相亲本就是浪里淘沙,让自己肯花时间去慢慢培养感情或是尝试着寻找爱情感觉的那个人,必须是符合自己要求的,上海女孩尤其明白这点。
    很多上海女孩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却没有男朋友,她们缺的就是认识异性的机会。虽然相亲可能并不那么合上海女孩的心意,但却是认识更多异性的唯一可行的方法。现在的长辈们也领行情了,知道年轻人喜欢自在些,不要太多压力,所以做介绍人时,通常把男女双方的联系方式互相传递一下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他们见面后,各自感觉如何,是否能继续发展,也就过问得少了。这点是让上海女孩塌实地接受相亲的很重要的因素。家长、介绍人会强调不要有心里负担,合适就谈,不合适就当多认识个朋友随便聊聊,并不是见了面就非要跟人家发展下去的,所以女孩子抱着见见也无所谓的想法,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相亲。
    除去对方的外表,其他条件都是需要慢慢去了解的。而直观地从外表就否决对方,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一般只在少数。毕竟,现在的上海女孩不会肤浅地只看男人的外在,但对于男人的外在条件还是有底线要求的。比如身高165厘米的文文就坚决要求对方在170厘米以上,这个要求是从过去的178厘米降下来的,降下来的理由很简单,文文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清楚地认识到8厘米的差距中包括了太多的好男人,仅仅因为身高就扼杀掉对方,实在可惜。可是当和相亲对像一见面,目测到对方身高还不如自己穿双平底鞋的高度,那这次相亲对文文而言实际上就直接宣告结束了。但是不可能一见面就说再见啊,这是上海小姑娘做不出来的,即使是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也是要给对方留点面子的,这算是上海小姑娘乖巧而讨人喜欢的地方。于是,就出现了只点一杯橙汁的局面。

问停车费打探的是楼盘小区

    “你回去晚了,小区里车好停吗?”女孩问身边的男孩。“我们小区就是车位少,停车费倒是很便宜的,才5块钱一天。不过现在也不算晚,应该还可以。”“那就好,谢谢你送我回来,再见。”女孩和男孩刚才的对话看似只是无关紧要的闲聊,但是却从中了解到了自己想知道的东西。这是她探听相亲对象经济状况的一条小策略。按天计算停车费,而且是5块钱一天。很显然,这个男孩居住的肯定不会是什么高档商品房,估计就是几十年前的老公房……
    上海女孩给人的感觉是温婉的、贤淑的,她们不会把自己的欲望直白地表露在脸上,可是这不代表她们心里不清楚自己要什么。每个女孩对未来男朋友都有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在相亲时,她们清楚这时的选择无异是对未来老公的选择,有要求是必然的。如果对方不符合做老公的条件,那么也没有多大的必要继续交往,浪费彼此的时间了。
    上海从当年的十里洋场,到现在的繁华都市,一直隐隐透着一股物质的气息,也正因为这样,上海才显得格外迷人。生活在这样一个大都市的上海女孩,见多识广,自然要求的也更多。有一句老话是这么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女孩在选择未来老公时,总是慎重又慎重,因为这是关系到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关于对方的学历、家境、收入等等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否则,等到彼此有了感情了,等到要谈婚论嫁,才知道对方一穷二白,那岂不是太晚了?难道要跟着他在繁华的上海过苦日子吗?
    有物质要求并没有错,这并不是以金钱来衡量爱情,而是在爱情还没发生前,先进行筛选,选择可以产生爱情的人,以免将来因为面包而影响了感情,这就是相亲。但是,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收入,家境,有房没房,有车没车似乎太过现实,即使上海女孩的确很看中这些现实的条件,但大都在表面上还是不会表露得那么明显。于是问问对方是怎么来的,坐什么车来的,坐地铁的话是几号线?一个问题就能十之八九地了解对方有没有车,家住在什么区域,地段好不好。一系列的对话之后,女孩子对对方的各方面基本条件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虽然是靠揣测,但也八九不离十了。这也决定了下次有没有再约会的可能。如果发觉对方条件已经低过了自己设下的最低要求线,那么今天的约会也可以找个借口早点结束了。
    偶尔也会遇到不知道怎么跟对方说到此为止的时候,对方滔滔不绝地在说,女孩子总不好意思直接跟他说,我不想谈了,我想走了,这又是关系到对方的面子问题。上海小姑娘就会发挥自己的小聪明,悄悄拿出手机,发个空短信给好朋友。不过几十秒后,小姑娘的手机响了,朋友找她了。于是,小姑娘有了正大光明的理由跟这个男人说拜拜了,至于分手的时候说再电话联系,那只是客气的寒暄而已了。当然,打电话来的朋友,是小姑娘去相亲前就关照好的,收到短信就来电话“救人”的。



喜欢他就约他看电影

    女孩拿着手机,捉摸着该如何给自己心仪的相亲对象发消息。相亲以后他们保持着网上聊天,女孩对他的感觉非常好,但不知道为什么男孩总是不提出再次的约会。“难道要我主动吗?”女孩子是应该矜持的,但为了自己的终身幸福,还是要争取一下。女孩发了一条短信:我有两张电影票,本来约了同学一起去,她临时说没空,你有空吗?不知道这样的短信能否起到效果。
    “相亲是一种概率的问题,它的最终排列无外乎就是4种。“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他喜欢他,你不喜欢他”,“两人都没有感觉”,“两人都有感觉”。对于后两种没什么可为难的。至于前两种,就要好好动番脑筋了。
   钱钟书在《围城》里有一段精彩的评论:“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呢?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男女交往充满了智慧,彼此猜测,试探,互相推翻,自我推翻,最终才有突破,才有融合。上海女孩在这方面是很有特长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那条短信的内容。首先发短消息这种方式就是比较“拎得清”的,一来不是很直接,可以保持两人之间的距离;二来可以给对方考虑一下的时间,不打扰到对方的当下工作。看电影是一件比较情侣化的事情,如果对方答应了,就表示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同学没空来,用这样的借口可以显示自己的不经意,保持女生的矜持和羞涩。这样的一个短信就能试探出一个男人的心意。对于好男人,努力争取是应该的,但又不能显得太主动。男女追求之间有条法则,“你越真实地表达你的感情,他就越会感到为难。”上海小姑娘深谙此道。女孩最终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那个男人的回复是:我那天正好要上班,没有时间。女孩当然不会去考虑男人回复的真假,她只是淡淡地说:很遗憾,改天有机会再叫你吧。很简单的短信来回,既了解了对方的心意,人家暂时对自己还没有兴趣;同时又给对方一个暗示,“我对你是有好感的,否则也不会叫你去看电影了”。所谓“女追男隔层纱”,“幸福要靠自己来争取”,适当的进攻也是需要的……
    再说相亲遇到那种完全没有感觉的男人,上海小姑娘不会再给他们第二次机会。或许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上海女人的势力,但从上海女人的理解上来说,这其实是为了大家好,“年纪不小了,何必浪费彼此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呢。”不过就算是拒绝,她们也是拿捏得很有分寸的。据很多和上海小姑娘相亲过的男人反映,上海小姑娘用的最经典的一句拒绝的话就是:“你很好,可惜我们不合适。”这句话听上去很客气,同时又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她们也保留了自己的后路,“我们不合适”只是在发展为“恋人”的关系上不合适,并没有说发展为“朋友”的关系上也不可以。这样的短信对付一般的,比较有自知之明的男人是绰绰有余了。他们在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后,通常就会对女孩子保有一段距离,因为已经很明白小姑娘的态度了,他们没有发展的可能。但有时候也会遇上比较“拎不清”又难缠的男人。28岁的小云也是相亲专业户了。她说自己以前就遇到过一个相亲对象,她对那个男人完全没有感觉,但是那个男人还总是不停地发短消息、打电话给她。她起初还礼貌地回答:在加班,有事情……她以为对方会明白她的意思,因为她每次的回复都是简短到不能再简短的几个字。但到最后她发觉,其实自己的每个回复都激发了这个人的再一次邀请。因此,她改变了策略,不再做任何的反应,打电话就挂机,短消息一概不回复。一段时间下来,那个男人也就死心了。温婉是在处理事情的方式上,但是内心的决定是不容改变的。
    上海女孩子独立有主见,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感觉的绝对不会要,喜欢的要主动争取。上海女孩子又是矜持务实的,无论拒绝别人,还是去追求别人,她们都保有自己的分寸。如何来把握这两者的平衡,在两人的交往中占据上风,她们在这方面动足了小脑筋。
心计就是上海小女人的务实
    相亲是上世纪流行的,可现在又流行回来了,说起来其实还蛮让人伤心的,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现在,竟然还要靠婆婆妈妈们的介绍,去认识一个异性。但现在的社会情势又摆在面前,大龄女人难嫁,这几乎已经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普遍现象。无论是在哪个征婚现场,都是女多男少,而且是优秀的女人多,优秀的男人少。无奈之下,很多女孩子不得不走上了相亲的道路。
    有人说,现在的相亲就好像面试,问工作经历,问收入,问职位……有个调查还说,上海白领女性在各类相亲活动中最常问的前3个问题就是:“你买房了吗?”“你买房贷款了吗?”“你的房贷还剩多少?”这或许让很多男人有点受不了,上海女人太务实,太贪图物质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上海女人的聪明,知道相什么?亲什么?有位哲学家说,爱情与现实无关,但婚姻却与社会相连。所以当我们的社会物质的作用越来越大的时候,作为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女性同胞们就举起了“有房有车”的大旗。“既然选择了相亲,就要把门槛都设好,否则和误打误撞有什么区别呢?”上海白领女人的问题有些直接,但也实际。感情是需要一定经济基础的,何况白领的女人要找白领的男人,门当户对也不为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上海女孩子的相亲标准有她们一贯的风格,无论是30年前还是现在,其实透露的正是一种独特的上海市井文化。就像马尚龙先生在《上海女人》一书中叙述的那样:比如30年前,“身份是党员,身体像运动员,卖相像演员,工资像海员,头子像驾驶员。”这个顺口溜是当时上海女人的择偶标准。我们可以在“五大员”中,发现上海女孩子的择偶标准是实惠的,可操作性,不好高骛远,定位准确的;它很物质化,却又不是唯“物”主义者。它体现的是上海女人做一个小女人、做一个好女人、做一个乖女人、做一个巧女人的道德潜准则。“身份是党员”,其实并不是当年上海小女人政治觉悟高,而是当时社会有一个基本印象,“党员”应该是个好人,有上进心。“运动员”和“演员”,看似有点荒唐,但是如果从上海小女人精神追求的层面去分析,都会觉得值得推崇——即使在“性别美”被彻底扼杀的时候,上海女孩子仍旧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心目中男人的理想。“工资像海员”,还最好是国际海员,因为海员有津贴,虽然也知道嫁给一个海员,就将常年分居,被称为守活寡,但是上海女人这一份要钞票的精神坚韧性是不可动摇的。“头子像驾驶员”,那是觉得丈夫应该路路通,丈夫头子活络,是一个家庭的活力,也是一个家庭的核心竞争力。
    总结下来看,上海女人择偶标准的精神内核:妻为小,夫为大,男人是一个家庭的脊椎,女人就应该嫁给一个托得住的男人。上海一直充满了悖论,最智性的女人,在最先进的城市里,却又最自愿扮演一个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的角色。今天,在上海这么一个最开化的、文明程度最高、女性平均学历最高的城市里,女人的大多数认同仍然是“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这其实也是她们小女人意识的反映。要想嫁得好,就要“功于心计”,在相识相亲的最初就把对方做一个全方面的探测,包括经济实力,身体健康,性格爱好,七大姑八大姨的家庭背景,都要了如指掌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08-3-27 21: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们娘儿俩笑死我了!没让你们真的拿这样的...

你们娘儿俩笑死我了!没让你们真的拿这样的标准去练啦,要是能把那样的上海小姑娘的心思都弄明白了,那你就不是人了,成精了.再说有青岛这么多又大气又漂亮的美女的地方,还用得拼这么大的代价去挤上海小姐的门缝?

不过上海的姐妹们,我可一点贬义也没有啊,我也算是半个上海人了,对于这文章里的小姑娘的种种心思特理解,此时不精什么时候还能再精啊?你不精是你戆头,是不是?不过这里面的小花招,象橙汁啊,停车啊,这里面的名堂这么深,还真是受教育,你们还没有更多的例子拿出来让他们母子俩练练?对我们来说,也是上了一堂活生生的"心智论"的课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08-4-8 14: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她说妈妈做的上帝看在眼里,石头一定会越...

"她说妈妈做的上帝看在眼里,石头一定会越来越好。"

----石头有机会听听这只歌,歌中唱到:"在远远的地方,上帝在看着我们".

听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DSh5wUtXt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uUXmLkMS-s&feature=related


FROM A DISTANCE

Bette Midler

From a distance
The world looks blue and green
And the snow capped mountains white
From a distance
The ocean meets the stream
And the eagle takes to flight

From a distance
There is harmony
And it echoes through the land
Its the voice of hope
Its the voice of peace
Its the voice of every man

From a distance
We all have enough
And no one is in need
And there are no guns, no bombs and no disease
No hungry mouths to feed
From a Distance
We are instruments
Marching in a common band
Playing songs of hope
Playing songs of peace
They are the songs of every man

Chorus

God is watching us
God is watching us
God is watching us
From a distance

From a distance
You look like my friend
Even though we are at war
From a distance
I just cannot comprehend
What all this fightings for
From a distance
There is harmony
And it echoes through the land
And its the hope of hopes
Its the love of loves
Its the heart of every ma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2 22:4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