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6094|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场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5-8 23: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场景

蔡飞



一天下午,我到幼儿园接孩子,刚到教室门口,就听到孩子的哭泣声、大人的“叫骂”声。走进教室,就看到一幅“惨烈”景象:一个孩子满眼泪花,拽着外婆的衣服哭喊:“外婆!别走!别走!我好好做!我好好做!”,那外婆作势要走,没有几步,又回过身来,黑着脸,瞪着眼,喷着唾沫星子,声嘶力竭地吼叫:“谁叫你不好好做的?你怎么这么笨!你在家不是都会做的吗?今天怎么不会啦!”,说到“笨”字,还用手指戳了一下孩子的太阳穴。孩子疼得直叫,哭得更响了,那外婆似乎越发地恼怒,伸手又是一巴掌……;还有几个母亲,或蹲、或坐、或弯腰,一色恼羞成怒的样子:吼叫的吼叫,拍桌子的拍桌子,瞪眼珠的瞪眼珠,撕本子的撕本子。“你怎么这么笨啊!”,“人家怎么都会做,怎么就你不会啊?!”,“再不好好做,我就不要你了”、“看你怎么上小学”,声声责骂,不绝于耳。还有一位年轻的老师,铁青着脸,抖着手里的作业本,厉声训斥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女孩:“你总是那么马虎”,孩子瞪着圆圆的大眼睛,饱含着泪水,绝望地看老师……“恐怖的地狱”,我脑海里一下子嘣出这几个字眼。幼儿园!本该是孩子幸福的天堂啊!

是什么使慈爱的外婆变成呲牙咧嘴的“狼外婆”?是什么使温柔的母亲变成“凶神恶煞”?是什么使美丽的女老师“花容失色”?又是什么使“快乐的天堂”变成了孩子的“人间地狱”?原来,老师在黑板上出了20道加减法,这些孩子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

很不幸,我的孩子也在其中。20道题,他只做了8道。看到我走过来,他懵懵懂懂地望着我:“爸爸,我还没有做完”,显然,从同伴的遭遇中,他似乎感受到“厄运”快要降临了。然而,他是幸运的,我微笑着坐下来,帮他抄下黑板上的题目,带他回家了。回到家里,我们坐下来。拿出他爱吃的松子。“爸爸有9颗松子,你有8题松子,我们的松子摆在一起,看看我们一共有多少颗松子?”。“让我数一数,1、2、3……,17颗!”,“ye!你真棒,对了!”,我剥了2颗松子,“我要奖励你的聪明,宝贝!”,他张开掉了门牙的小嘴,幸福地吃了起来。“刚才是17颗松子,你吃掉了两颗,还有几颗呢?让我们数一数!”“1、2、3……,爸爸还有15颗,爸爸!”,小眼睛亮了!“爸爸,你再奖励我吃2颗,就只有……”他一边拿去两颗松子,一边数余下的松子,“就只有13了!”……就这样,我们很快地做完了剩下的题目。

回想起幼儿园里的那一幕,我真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生命不堪承受之‘痛’!”幼小的心灵如何能够承受这般的煎熬,刚刚破土生长的幼苗,多么需要阳光和雨露滋润,怎禁得起这般风霜雪雨的摧折?!这些孩子还没有进入小学,就已经感受到学习是痛苦的,学校是恐怖的(未完待续)











2#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3:39: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场景

(接上帖)从外婆的叫骂中,从父母的责备中,从老师的批评中,孩子们感到自己是不可救言的笨蛋!更令他们痛苦的是,父母、老师的爱原来是有条件的,大人随时会撤回对自己的爱,就象自己不听话时,爱吃的冰淇淋随时会被拿走一样。

很显然,感受到痛苦、遭受挫折的不仅仅是孩子,“外婆们”、母亲们和老师们,也感受着同样的挫折和痛苦,教育、教学对他们来说没有一点幸福可言。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痛苦和挫折可以发泄到弱小无助的孩子头上,那孩子又该向谁诉说呢?显然,这种让所有人都感到痛苦和挫折的教育,有什么人道可言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5-5-8 23: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场景

(接上帖)对教育来说,这是一个爱和功利混合的时代。外婆们、家长们、老师们真诚地相信,自己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感到人生就象一场接力赛,一棒落后,棒棒落后,于是就抡起鞭子让孩子偷跑,而忘记了偷跑是“犯规”的,最终会被罚出场外的。犯的什么规呢?犯了教育、教学的规律的规,急切地想赢,最后往往输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00: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场景

(接上帖)我不喜欢“教师是园丁”这一比喻。一说到园丁,我们就会联想到园林工人手持大剪刀、“咔嗒、咔嗒”地将蓬勃生长的小树苗剪成各种样几何图形,就会想到扭曲小树的枝条做成盆景的人。这样的园丁,考虑的并不是小树本身的茁壮生长,考虑的只是如何取悦游园的人们。我宁愿将教师比作农夫。农夫像个朴素的哲学家,在播种的时候,他就知道每一颗种子里都包含着生命的全部可能性,就知道只要适时播种,只要风调雨顺,种子就会发芽、就会长叶、就会开花、结果,长出更多的种子。黑格尔说绝对精神包含其自身全部的可能性,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异化,最终都会回归自身,农夫从种子里,早就悟到这一点。只要循生命生长之道,生命就会欣欣向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5-5-9 22: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场景

(接上帖)因此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因为儿童所有生命的种子一样,都有自发成长的潜力,教育需要的顺应这种成长的天性,提供适当的条件。

植物的生长须臾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孩子的成长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父母的无条件的关爱、理解和赞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人唯一的动机就是自我实现,吃喝拉撒睡的生理欲求,刻苦奋斗、自强不息成就动机,无一不是自我实现这一动机的体现。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无条件的关注、真诚和神入的理解是不二法门。马斯洛强调,只有满足孩子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自尊的需要这些缺失性需要,孩子才会出现更加高级的成长性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的需要。如果这些缺失性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病态,遑论成长性需要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说,如果父母不能施以真爱,不能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对产生父母敌意,并且会泛化成对一切人的敌意,而这种基本敌意的压抑会引发基本焦虑,让孩子感到整个世界危机四伏,充满敌意,他会终身生活在惶恐之中。沙利文也认为,如果没有父母的出自内心的热爱、呵护,孩子也会出现病态,家长、老师的焦虑会象传染病一样传染给孩子,使他们丧失安全感。精神分析的新范式——自身心理学的创立者海因兹·科赫特认为,孩子有得到父母赞赏的需要(即所谓镜映性需要)和把父母当作偶象的需要(即所谓理想化需要)。如果这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导致人格缺陷,就会导致种种心理病态。由此可见,父母无私的爱、真诚的理解和欣赏,对孩子人格的健全成长来说,就象空气、水分阳光一样重要。只有人格健全,才会有幸福的人生。不要忘记,幸福应当是一切伦理的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孩子幸福地生活。因此,决不应该以孩子明天的幸福为借口,让孩子生活在恐怖的地狱之中;决不应该以孩子明天的幸福为借口,让孩子丧失追寻幸福生活的能力。

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请尽情播洒你的爱意,你无私的爱,将是孩子人生温暖的底色。在漫长的人生之途,这温暖的底色,使他无畏地面对各种挑战,克服种种险阻;这温暖的底色,会滋养他养成博大的心胸,无私的情怀和浩然的正气。

钻石之所以熠熠生辉,正因为它是多面的。孩子的心灵也是多面的。促进孩子认知的发展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偏废情感、意志和人格的培养。开头所描述的教育场景,不正是只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恶果吗?“唯智的教育”孕育出高分低能的怪胎,教训还不惨痛吗?孩子的心智是个蕴藏丰富的宝藏,不要忘记,除了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之外,还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和人格智能,切不可捡到一个宝贝而丢弃更多的宝藏。

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正因为它是千差万别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决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的智能结构各不相同,天赋各不相同,心理发展的速率和进程各不相同。因此,外婆们、家长们、老师们,请不要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孩子当作现代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要求它们发展得整齐划一,泯灭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凡是不符合那个唯一标准的,就当作次品来抛弃,而恰恰忘记了人的心灵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沾染上古希腊神话里的强盗普罗克拉提斯的怪癖——抓到一个俘虏就放到他那张床上,比床长的砍掉脚,比床短的要拉得和床一样长。你愿意你的孩子躺上普罗克拉提斯之床吗?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细心发现他们的潜能和天赋,让他们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事物,让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让每一个孩子按自己的速率学习。只有坚信孩子的天赋和成长的潜能,只有充分的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到这一点。

就象植物在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培植和肥料一样,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即使培养孩子认知的发展,也要遵循伟大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教诲,教育、教学应该遵循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应该契合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否则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就是缘木求鱼。让五、岁的孩子做没有任何具体事物辅助的数学题目,根本上违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耳闻目睹多少愚蠢的培养“神童”的方式:让两三岁的孩子背百家诗、三字经、认几千个汉字,所有这些都是无知者无畏的结果。只是拿孩子作了牺牲品。我为刀俎,孩子为鱼肉。

当然,这种违反规律的、缘木求鱼式的“唯智教育”,有其更加深刻的社会原因。“应试教育”象疯长的癌细胞,四处扩散。“南京高考之痛”这一民粹主义式的大讨论,迫使教育精英集体失语,迫使教育当局无奈让步,素质教育的初步尝试胎死腹中,死揪式的“县中模式”大举入侵,攻城掠地,无往不胜。军营化的校园生活,军事化的学校管理,军事演习式的考试训练,就象一股激荡的浊流,席卷一切。所有人似乎都陷入高考的焦虑和狂热之中,那种狂热和焦虑沿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一路传递,传到初中,传到小学,直至幼儿园。于是在幼儿园出现了所谓“幼小衔接”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小学化”的教育、教学。于是从上到下,面对教育,大家都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癫狂状态,从而在幼儿园里上演了一出出我所看到的癫狂悲喜剧。这样的教育,最大的功绩,就是泯灭了孩子的追求真理的热情,泯灭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泯灭无畏的冒险精神,泯来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一个个聪明、灵秀的孩子训练成思维呆板、因循守旧的、厌学厌生的庸才。面对教育工作者,我常常开玩笑:“你们扼杀了多少个天才?”。于此,我才体会到,《笑林广记》里一则笑话,嘲笑医生杀了多少人,我想一定是隐藏着许多的沉痛。



(2005/5/8夜9点——2005/5/9凌晨一点;2005/5/9晚8点至11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5-6-11 15: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在幼儿园看到的一个场景

我这里谈的是正常孩子的教育。我认为有些自闭症的孩子在经过很好的训练以后,是能够融入正常的学习环境的,我的孩子即是一例。而且他完全能够享受集体生活带来的乐趣。对自闭症孩子的训练,当然不能同正常的孩子完全一样,应该有特殊的策略和方法,而且需要持久的耐心。但当他基本恢复到正常孩子的水平时,就应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发其潜能,顺应其天性。

    我的孩子已经发展到能让我开始考虑如何顺应他的天性、发展他潜能的时候,或许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安慰。

   





教育之道,顺天应人

            ——由一个幼儿教育场景引发的思考一天下午,我到幼儿园接孩子,刚到教室门口,就听到孩子的哭叫声、大人的“叫骂”声。走进教室,就看到一幅“惨烈”景象:一个孩子满眼泪花,拽着他外婆的衣服哭喊:“外婆!别走!别走!我好好做!我好好做!”,那外婆作势要走,没有几步,又回过身来,黑着脸,瞪着眼,喷着唾沫星子,声嘶力竭地吼叫:“谁叫你不好好做的?你怎么这么笨!你在家不是都会做的吗?今天怎么不会啦!”,说到“笨”字,还使劲戳了一下孩子的太阳穴。孩子疼得直叫,哭得更凶了,那外婆似乎越发恼怒,伸手就是一巴掌……;还有几个母亲,或蹲、或坐、或弯腰,一色恼羞成怒:吼叫的吼叫,拍桌子的拍桌子,瞪眼珠的瞪眼珠,撕本子的撕本子。“你怎么这么笨啊!”、“人家怎么都会做,怎么就你不会啊?!”、“再不好好做,我就不要你了”、“看你怎么上小学”,声声责骂,不绝于耳。还有一位年轻的老师,铁青着脸,抖着手里的作业本,厉声训斥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女孩:“你总是这么马虎!”,孩子瞪着圆圆的大眼睛,饱含着泪水,绝望地看老师……“恐怖的地狱”,我脑海里一下子嘣出这几个字眼。幼儿园!本该是孩子幸福的天堂啊!

是什么使慈爱的外婆变成呲牙咧嘴的“狼外婆”?是什么使温柔的母亲变成“凶神恶煞”?是什么使美丽的女老师“花容失色”?又是什么使“快乐的天堂”变成孩子的“人间地狱”?原来,老师在黑板上出了20道加减法,这些孩子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

很不幸,我的孩子也在其中。20道题,他只做了8道。看到我走过来,他懵懵懂懂地望着我:“爸爸,我还没有做完”,显然,从同伴的遭遇中,他似乎感觉到“厄运”快要降临了。然而,他是幸运的,我微笑着坐下来,帮他抄下黑板上的题目,带他回家了。回到家里,我们坐下来。拿出他爱吃的松子。“爸爸有9颗松子,你有8题松子,我们的松子摆在一起,看看我们一共有多少颗松子?”。“让我数一数,1、2、3……,17颗!”,“耶!你真棒,对了!”,我剥了2颗松子,“我要奖励你的聪明,宝贝!”,他张开掉了门牙的小嘴,幸福地吃了起来。“刚才是17颗松子,你吃掉了两颗,还有几颗呢?让我们数一数!”“1、2、3……,爸爸还有15颗,爸爸!”,小眼睛亮了!“爸爸,你再奖励我吃2颗,就只有……”他一边拿去两颗松子,一边数余下的松子,“就只有13了!”……就这样,我们很快地做完了剩下的题目。

回想起在幼儿园见到的那一幕,我真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生命不堪承受之‘痛’!”幼小的心灵如何能够承受这般煎熬,刚刚破土的幼苗,多么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怎禁得起风霜雪雨的这般摧折?!这些孩子还没有进入小学,就已经感受到学习是痛苦的,学校是恐怖的。从外婆的叫骂声中,从母亲的责备中,从老师的批评中,孩子们感到自己是不可救药的笨蛋!更令他们痛苦的是,外婆、母亲、老师的爱原来是有条件的,她们随时会撤回对自己的爱,就像自己不听话时,爱吃的冰淇淋随时会被拿走一样。

很显然,感到痛苦和挫折的,不仅仅是孩子,外婆们、母亲们和老师们同样感受着挫折和痛苦。对他们来说,教育、教学没有一点幸福可言。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痛苦和挫折随时可以如暴风骤雨一般发泄到弱小无助的孩子头上,而承受所有痛苦和挫折的孩子又能向谁诉说呢?显然,这种让所有人都感到痛苦和挫折的教育,有什么人道可言呢?!

对教育来说,这是一个爱和功利混合的时代。外婆们、母亲们、老师们真诚地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都是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感到人生就是一场接力赛,一棒落后,棒棒落后,于是就抡起“鞭子”逼着孩子偷跑,就是忘记了偷跑是“犯规”的,最终会被罚出场外的。犯了什么“规”呢?犯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之“规”。急切地想赢,最后往往输掉!

我不喜欢“教师是园丁”这一比喻。说到园丁,我们就会联想到手持大剪刀、“咔嗒、咔嗒”地将蓬勃生长的小树苗剪成各种样几何图形,就会联想到扭曲小树的枝条做成奇形怪状的盆景。这样的园丁,关心的并不是小树本身的茁壮生长,而是如何让游客感到赏心悦目。我宁愿将教师比作农夫。农夫像个朴素的哲学家,在播种的时候,他就知道每一颗种子里都包含着生命的全部可能性,就知道只要适时播种,只要风调雨顺,种子就会发芽,就会长叶,就会开花,就会结果,就会长出更多的种子。黑格尔说,绝对精神包含其自身的全部可能性,无论经过什么样的异化,最终都会回归自身。农夫从种子里,早就悟到这一点。只要循生命生长之道,生命就会欣欣向荣。

因此,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因为儿童像所有生命的种子一样,都有自发成长的潜力,教育需要的顺应这种成长的天性,提供适当的条件。

植物的生长须臾离不开土壤、水分、阳光、空气,孩子的成长一刻也离不开老师、父母无条件的关爱、理解和赞赏。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人唯一的动机就是自我实现,吃喝拉撒睡的生理欲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成就动机,无一不是自我实现这一动机的体现。促使孩子人格的健康成长,无条件的关注、真诚和神入的理解是不二法门。马斯洛强调,只有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即只有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自尊的需要,孩子才会出现更高级的成长性需要,即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需要。这些基本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个体就会出现病态,遑论成长性需要的出现了。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说,如果父母不能施以真爱,不能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敌意,这种敌意会泛化成对一切人的敌意,而这种基本敌意的压抑会引发基本焦虑,让孩子感到整个世界危机四伏,充满敌意,他会终身生活在惶恐之中。沙利文也认为,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出自内心的热爱、呵护,孩子就会出现心理病态,家长和老师的焦虑会像传染病一样感染孩子,使他们丧失安全感。精神分析的新范式——自身心理学的创立者海因兹·科赫特认为,孩子有得到父母赞赏的需要(即所谓镜映性需要)和把父母当作偶象的需要(即所谓理想化需要)。这些需要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出现人格缺陷,就会出现种种心理病态。由此可见,父母无私的爱、真诚的理解和欣赏,对孩子人格的健全成长来说,就像空气、水分、阳光一样重要。只有人格健全,才会有幸福的人生。切不可忘记,幸福应当是一切伦理的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孩子能够幸福地生活。因此,决不能以孩子明天的幸福为借口,让孩子生活在恐怖的“地狱”之中;决不能以孩子明天的幸福为借口,让孩子丧失追寻幸福生活的能力。

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请尽情播洒你的爱意,你无私的爱,将是孩子人生温暖的底色。在漫长的人生之途,这温暖的底色,将使他无畏地面对各种挑战,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这温暖的底色,将会滋养他的心灵,养成他博大的心胸,热爱生活的情怀和浩然的正气。

钻石之所以熠熠生辉,就因为它是多面的。孩子的心灵也是多面的。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无可厚非,但切不可因此偏废孩子情感、意志和人格的培养。本文开头所描述的教育场景,不正是这种只重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培养的恶果吗?“唯智的教育”孕育出高分低能的怪胎,这样的教训还不够多吗?还不够惨痛吗?孩子的心灵是个丰富的宝藏,切不可忘记,除了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之外,还有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和人格智能,切不可捡到一个宝贝就丢弃整个宝藏。

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正因为它是千差万别的。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决没有两个相同的孩子。孩子的智能结构各不相同,天赋各不相同,心理发展的速率和进程各不相同。因此,外婆们、家长们、老师们,请不要只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孩子。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把孩子当作流水线上的产品,要求他们发展得整齐划一,泯灭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凡是不符合那个唯一标准的,就统统当作次品加以抛弃,而恰恰忘记人的心灵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沾染上古希腊神话里的强盗普罗克拉提斯的怪癖——抓到一个俘虏就放到他那张床上,比床长的砍掉脚,比床短的要拉得和床一样长。你愿意你的孩子躺上普罗克拉提斯之床吗?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细心发现他们的潜能和天赋,让他们学习自己最感兴趣的知识,让他们用自己最感兴趣方式学习,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率学习。只有坚信孩子的天赋和成长的潜能,只有具备充分的耐心和爱心,才能做到这一点。

就像植物在生长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培植和肥料一样,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孩子需要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即使培养孩子认知的发展,也要遵循认知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教诲,教育、教学应该遵循孩子认知发展的规律,教育、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都应该契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否则,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就是缘木求鱼。让五、六岁的孩子做没有任何具体事物和表象辅助的数学题目,从根本上违反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我们耳闻目睹多少愚蠢的培养“神童”的方式:让两三岁的孩子背百家诗、三字经、认几千个汉字,所有这些都是无知者无畏的结果。只是拿孩子作了牺牲品。我为刀俎,孩子为鱼肉。

当然,这种违反规律的、缘木求鱼式的“唯智教育”,有其深刻的原因。“应试教育”象疯长的癌细胞,四处扩散。“南京高考之痛”这一民粹主义式的大讨论,迫使教育精英集体失语,迫使教育当局无奈让步,素质教育的初步尝试胎死腹中,“死揪”式的“县中模式”大举入侵,攻城略地,无往不胜。军营化的校园生活,军事化的学校管理,军事演习式的考试训练,就象一股激荡的浊流,席卷一切。所有人似乎都陷入高考的焦虑和狂热之中,这种狂热和焦虑沿着人们敏感的神经一路传递,传到初中,传到小学,直至幼儿园。于是,幼儿园出现了所谓“幼小衔接”的教育、教学,出现了“小学化”的教育、教学。于是,从上到下,面对教育,大家都处于一种非理性的癫狂状态,从而在幼儿园里上演了一出出我所看到的癫狂悲喜剧。这样的教育,最大的“功绩”在于泯灭了孩子追求真理的热情,泯灭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泯灭了孩子无畏的冒险精神,泯灭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将一个个聪明、灵秀的孩子训练成思维呆板、因循守旧、厌学厌生的庸才。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扼杀了多少个天才?”。这一吊诡式的自问,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笑林广记》里一则嘲笑医生杀人的笑话,一定是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沉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5 20: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