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周周爸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TT中,每个项目要连续进行10次吗?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2-5-19 15: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首先来讲,一个训练项目做10次,如果方法...

首先来讲,一个训练项目做10次,如果方法得当,孩子是不会烦的,烦的是家长或者训练师。原因:对于孩子来讲,做什么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做完之后得到什么,点苹果点香蕉也好,配图片配实物也好,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指令,然后完成一个指令,对他们来讲没啥不同,只要后面跟着的强化物是孩子喜欢的,只要在训练的过程里,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是孩子觉得有兴趣的,孩子就不会觉得烦。家长当然觉得烦,一个训练一回做十次,一天做两回,一星期下来,同一个指令给了上百回,不烦才怪。

其次,每一个训练项目做十次,但每个训练项目中涉及的东西一般都会超过一个,一般来讲三个吧,所以分配到每个实物轮到的训练也就三次,而不是十次。举个例子,教孩子认苹果、香蕉、西瓜;给指令拿苹果,动作,强化;给指令拿香蕉,动作,强化。。。。以此类推,每个实物也就轮到三回,对不对?

再次,一个训练做多少回,要根据孩子的程度来决定。一般来讲,孩子已经掌握的,属于复习的项目,我们一般做一到两次,新的项目,一开始的时候需要做十次(具体分配见上面一点,也就是说一个项也就三次),没有这个强度,DTT的训练就达不到效果,也就不是DTT了。当孩子明确显示他掌握了某项目的时候,再慢慢减次数。

说到背单词,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没有参考性的。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抄生词,好像也是每个生词写十遍啊,难道现在的孩子上学不再抄生词了?

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5-19 16: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不管怎么说,就DTT来讲,重复指令是DT...

不管怎么说,就DTT来讲,重复指令是DTT的组成部分,没有这个部分就不叫DTT了。但训练是可以多元化的,看孩子适应哪种训练方法。

我教过一个功能还不错的自闭症孩子。一开始的时候觉得他能力好,让他框在圈子里干活,肯定会烦,所以尝试以玩的方法来训练,结果不如人意。后来换了类似DTT的方法,把规则都给框清楚了,做多少,得多少奖励,量化之后,孩子一下子就听话了,训练也很顺利。

总之,还是要因材施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5-19 16: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呵,我是秋粉,秋爸爸的ABA是很扎实的...

呵呵,我是秋粉,秋爸爸的ABA是很扎实的,他给的建议里,我真的挑不出错来。其它的建议,其实讲的是怎么样训练,而不是DTT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5-20 07: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两岁多的孩子训练模仿,“伸拇指”这类的指...

两岁多的孩子训练模仿,“伸拇指”这类的指令太枯燥了。

模仿分两类进行,一类是身体动作模仿,一类是用具动作模仿,两者都可以设计得很有趣。

身体的模仿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比如孩子喜欢跑跑跳跳的,设计一些跑、跳、转圈之类的动作,让孩子跟着你做,比简单的伸拇指要好玩很多。

用动动作的模仿更好玩一些,一样,也根据孩子的喜好来玩,比如喂娃娃吃饭,拿个娃娃,你喂一口,他喂一口,你抱起娃娃拍一拍,他也跟着抱起娃娃拍一拍,甚至我们偶尔会故意做”勺子掉了”之类的动作,一样给指令“这样做”,如果孩子能模仿,说明孩子明白“这样做”的意思了。(注:我们不经常训练勺子掉地上这样的模仿动作,是不希望孩子学习不好的行为,但在训练中介入这样的动作,是因为大部分的动作都是在逻辑上成立的动作,比如喂娃娃吃饭,孩子可能只是喜欢做这个动作而跟做,而不是跟着指令在跟做;但象勺子突然掉了这样的动作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不会是孩子自然的反应,如果孩子跟着做了,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在听指令模仿。)

楼上提到的,一般做模仿训练,至少要介入两到三个动作(根据孩子的能力而定)。只有一个动作,往往训练的是孩子学习做这个动作,而不是听指令模仿,楼主在做训练的时候要当心这一点。

秋爸爸的解释也是合理的,我能明白他讲的意思。即使在介入三个动作进行模仿训练的时候,也会产生孩子先做其中的某个动作,而不是等待指令——这个问题可能楼主在下一步的训练中就会遇到,大部分刚开始接受训练的孩子都有这个过程,在小年龄和低功能孩子身上更为常见。在这个情况下,辅助孩子坐好,有目光对视,然后重新给指令,辅助孩子模仿正确的动作,再给强化。

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5-20 15: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郭大夫的总结很具体,很到位!

郭大夫的总结很具体,很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5-21 15: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家又开始跑马,楼主都不敢来回贴了,我是...

大家又开始跑马,楼主都不敢来回贴了,我是不是应该发个警告?

我想针对DTT的话题,再来说一点扩展的说明。

首先,DTT是ABA理论下的一种训练模式,它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五个部分:1)前导刺激物, 例如图片或实物;2)指令;3)行为,也就是训练孩子的目标行为;4)强化物;5)回合间隔。

举个DTT的训练实例,如命名水果图片,一个DTT的回合包括:1)给孩子看一个水果图片, 2)指令:这是什么?,3)孩子回答“苹果”——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入辅助,并且慢慢淡化辅助;4)夸讲和强化物:“对了,这是苹果”,然后给强化物;5)回合间隔,孩子消耗强化物(可以是食物或者是玩具),家长准备下一个图片;

DTT并不是为自闭症儿童的训练而特别开发的,它是建立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训练方法。在应用中,DTT的方法多用于基础知识的训练,对于低年龄的孩子和低功能的自闭症孩子比较适用。

第二,一个DTT的训练项目应该做多少次,理论中是没有提及这个数字的。DTT的优势在于,每一个回合只训练一个小项目(一个简单行为),一个DTT的回合可以在2-3秒之内完成,因此它可以进行多次的重复回合;同时,孩子要掌握一个新的知识或技能,多次重复的练习是必要的。在使用中,10次渐渐成为一个标准数字,这是经验谈,也说明了大部分DTT的人总结出来:10个回合左右的训练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所谓比较理想的效果是指1)训练能取得进展;2)孩子不会因为觉得不断重复的训练而觉得太烦。

一般来讲,每个DTT的训练项目,我们都会建议至少包括3个知识点(例如,认水果,一个训练项目至少包括三个水果同时进行训练)。我在设计训练项目的时候,会根据孩子的基本能力,做9-15个回合,也就是每个知识点做3-5次的回合训练。一个项目基本上不超过5分钟(这其中包括了孩子在回合中休息和享受强化物的过程)。

当孩子在无辅助情况下,能做对80%的回合,我们会把这几个项目挪到温习项目中,这个时候,每次每个知识点可能只做1-2次,同时介入更多的新知识点到训练中,以此类推。

第三,我特别同意郭大夫在第三点中指出的,在训练中,我们要保持孩子80%以上的正确率。这个正确率是怎么保持的?当然不是靠孩子,而是靠训练师的辅助。一个有经验的训练师,会提供最适当的辅助,既保证孩子能学,同时又避免孩子在训练中出错,然后在保持正确率的基础上慢慢地淡出辅助,直到孩子自己能独立达到这个正确率。事实上,一个有经验的训练师,可以在训练中达到更高的正确率。高的正确率,既保证了孩子能学习,也保证了孩子能接触到更多的强化机会。

纠错过程在训练中是必要的。但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辅助,而不是纠错过程。如果一个训练过程里,纠错程序使用超过20%的回合,训练师就要好好思考怎么样改善自己的辅助过程了。

第四,孩子在训练中的逃避行为。孩子在训练中的逃避行为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不能正确做每个回合,于是接触强化物的机会明显减少,从而动力不足;二是孩子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完成这个指令,而训练师的辅助又没有跟上,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逃避;三是孩子没有养成做DTT的习惯(这个和训练师的经验以及与孩子的互动有很大的关系),从而想要离开桌面训练。

大部分的人觉得DTT很枯燥和机械,说实话,这个真的和训练者的个人能力有关,而与DTT没有关系,与孩子听不听话也没有关系。试想想,有谁规定了玩乐就一定是要跑来跑去的呢?很多桌面游戏也可以让孩子玩上几个小时,是不是?关键在于乐趣在哪里,怎么样让孩子感觉到坐在这里和这个人互动是好玩的事。

最后,哪些训练项目适合用回合制,哪些不适合,需要根据现实条件和具体项目来决定。一般来讲,对于基础知识的训练,回合制是很好的 (家长不妨试着用回合制来教正常孩子,你们会发现效果特别好),对于低年龄的孩子和低功能的孩子(不限年龄),回合制也很好用,但这还是回到了前一点,对于这类孩子的训练,基础知识占了很大部分。另一点,回合制训练的每一个回合,只教一个很简单的知识点或动作,一个回合在几秒内完成,并且要重复回合。所以很显然,如果是想教孩子刷牙,穿衣服这类的项目,回合制明显是不适用的。

写了很多,希望没把大家给说得更糊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5-21 15: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刚看见你查过有7次这么一个研究。
在工作记忆中,的确常常谈到“7”,据说是普通人工作记忆的容量。
所以在大多数记忆训练教材中,7次是最常用到的。

在特殊教育中,还是需要灵活掌握。因为我们不知...




我记忆中在课堂上讲到的“工作记忆的神奇数字7”是与人大脑的信息处理有关的。我还没从哪里看到过,这个神奇7和训练次数有关的说法。

简单来讲,人的工作记忆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最多可以记录7个节点。举个例子来讲,7个数字(如,8309043)可以不分段地一次记忆下来,但如果超过7个数字,通常人的大脑的工作方式是把它们分段(如,82770387,分段为8277 0387; 821746529,分段为821 746 529),而人有大脑有能力同时记忆七个分段,而不仅是7个数字。

并且,在最初的研究中指出的并不是7,而是7加减2,也就是5-9,根据各人的大脑功能不同而不定。

我也没去查原始文章,这个是我记得的,是不是正确,有待考证。有兴趣的,可以谷歌一下,以给我们大家更正确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5-21 16: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哈哈,谢谢楼上两位,看来我的中文是明显退...

哈哈,谢谢楼上两位,看来我的中文是明显退步了,想解释很多东西,开始找不着词了,看来需要多看中文书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5-21 16: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还有个问题问各位老师,我没学过DTT,和老V一个水平的。

DTT是通过巩固记忆,用来教知识点,还是通过重复行为来刺激模仿意识呢?

或者两者都教?
那么这两者之间在教学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DTT只是一种训练方法,至于教什么,根据项目要求而定,可以教知识点,也可以教技能。

比如,指认实物,颜色,形状这些项目,应该说是通过重复训练巩固记忆,教的应该是知识点。

比如,模仿训练,通过重复训练以让孩子明白“模仿”或者说指令“这样做”的意思。

比如,跟从简单指令的训练(如坐下,站起来,拍手,转圈,等),通过重复训练,让孩子明白每一个简单指令的意思。

比如,画直线,通过重复训练,让孩子掌握画直线的技能。

比如,穿珠子,通过重复训练,让孩子掌握穿珠子的技能。

诸如此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5-21 16:29: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再多强调一点,不管是教知识点,还是教技能...

再多强调一点,不管是教知识点,还是教技能,都和我们看书死记硬背一样,要怎么样用,需要泛化训练。

知识点,需要在日常生活里去用。比如学会了颜色,要在日常生活里能指认各种颜色,当别人说拿什么颜色的时候,孩子能拿到正确的颜色,等等。

比如学会了跟从简单指令,要泛化到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孩子都能跟从这些指令而作出相应的行为。

比如会画直线,要能在画其它图案需要画直线的时候,画出来。

比如学会穿珠子,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到其它与穿有关的项目上去。

任何知识点和技能,学会了而不能泛化,不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就没教没学没啥两样。所以,在训练中做完了,达到了正确率,可以说是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可能更难更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5 08:3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