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百谭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05: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如何教出一个数学天才 来源: 华...

如何教出一个数学天才

来源: 华尔街日报 于 2012-11-01



对数学感到头痛的父母常常害怕这样件事情:教育同样厌恶这个科目的孩子。

塔米•乔利(Tammy Jolley)是阿拉巴马州麦迪逊县(Madison)的一名法院官员,她说自己就是患有“严重数学恐惧症”人群中的一员。在高中、大学时代好不容易熬着学完了代数学与统计学的课程后,乔利现在又得给自己九岁的儿子杰克辅导数学作业了。她说,这么做会让她“想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啊哈,数学真难,我知道你为什么学不明白了。’”但乔利还是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去鼓励儿子学数学。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数学对孩子成功的重要性。2007年刊发于《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学生在幼儿园时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是他们在日后学习中能否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预报器,其预示作用甚至超过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由于美国青少年在数学成绩上继续落后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这个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0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最新结果显示,与其他33个工业化国家的学生相比,美国孩子的数学成绩低于平均分。

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父母就在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对这个科目的态度到掌握数学技能都是如此。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心理学和比较人类发展学教授苏珊•C.莱文(Susan C. Levine)针对44名学龄前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一项长期的家庭研究。该研究发现,那些经常跟孩子谈论数字,用肢体语言和文字语言解释空间关系的父母常常在子女四岁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了更强的数学观念。




Jason Schneider


但很多父母却在无意中令孩子对数学心生畏惧。休斯顿教师、数学教育指南网站MathFour.com的出版人邦•克劳德(Bon Crowder)说,当孩子问到一个数学题目或家庭作业时,那种回答说“我对数学一窍不通”或者“我都有20年没碰过数学”的父母其实是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观念:这个学科是令人生畏的,他们很可能也将无法攻克它。

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称,那些患有数学恐惧症的父母也能教出一位数量分析家,但前提是他们得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家长要停止消极的对话,并将数学游戏和问题揉进日常生活中,就像他们教孩子读写那样。父母还得鼓励子女要勇于钻研数学难题,不要害怕费脑子。

教数学可以从激发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开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天体物理学教授、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当•里斯(Adam Riess)小时候就喜欢向他父母问东问西,常常都是一些数学问题,而他们觉得这是孩子好奇的天性,所以都一一耐心解答。里斯回忆道,八岁那年,他和家人一起驾车出游,“我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问:我们快到了吗?我是看了里程路牌和车速仪表盘然后算出了到达那里所需的时间。”里斯博士说,“数学于我而言很有用。”

父母也不是非得都懂数学,然后才能帮助孩子在这个科目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开端。莱文博士说,家长可以教孩子在数字与实物间建立一种联系──在教三这个数字时,可以给孩子三个Cheerios麦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含义,这比让他们背诵一串数字强多了。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拼图游戏,或者借助肢体语言向他们表述像“更高”和“更矮”这样的概念。这些都能逐渐强化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而这又与习得更强的数学技能息息相关。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学教授凯利•米克斯(Kelly Mix)说,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积木游戏,鼓励孩子模仿着堆建你砌好的房屋,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对于空间的认知。

菲奥娜•卡梅隆(Fiona Cameron)是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Pasadena)的一名财务顾问,她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曾备受数学的折磨,但如今她仍在试着培养两个孩子──五岁的伊恩(Iain)和三岁的梅莉(Mhairi)──对数学的兴趣。卡梅隆说,她会让孩子们在睡前翻看图形书并认出那些图形,像一条鳗鱼身上的“条-条-点”之类的。卡梅隆还会从“睡前数学”网站(Bedtime Math)上挑选一些日常问题来问自己的孩子。“睡前数学”是一家专门帮父母将数学知识融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非盈利网站,建于去年2月份。

这家网站的创始人劳拉•毕洛多•欧文德克(Laura Bilodeau Overdeck)曾是新泽西州萨米特市(Summit)的一名高科技策略顾问,她说,睡前数学网站每天都会发布一个好玩儿的、与日常生活和时事相关的数学问题,像奥运会之类的,然后促使孩子们一边动脑筋想办法解答,一边和父母谈论解决方式。

在厨房烘焙糕点时,卡梅隆让两个孩子将鸡蛋敲开一分为二,在这个过程中,她向孩子解释了分数的概念。而给玛芬纸杯蛋糕加馅儿也演变成了一个减法问题,“如果一共有12个玛芬纸杯蛋糕,我们已经给八个加了馅儿,我们还需要再加几个?”卡梅隆说,多亏了这种嵌入式数学教学法,她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当子女将数学作业带回家做时,许多家长必须冲破分数和排名至上的窠臼,鼓励孩子努力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莱文博士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而非正确答案上,九岁的孩子会更有热情去应对新的数学挑战。

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Rockville)的数学教育顾问、NewtonsWindow.com网站(一家帮助父母和学生学数学的网站)创始人苏珊娜•萨顿(Suzanne Sutton)称,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一起钻研其实很有用。那些在尝试中失败、又能从失败中站起的家长能教会子女这样一件事情:凡事往好的方面看、竭尽全力去应对挑战。

克劳德说,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出手帮助孩子,那起码不要朝他们表达出你内心的焦虑和沮丧。相反,你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你会在别的时候换种方式陪伴他们,那样会更好。而在学数学的时候,你该为他们找一位家教或别的什么人来指导。

还有一种选择:花钱雇你的孩子来教你数学。多年前就曾有一位家长问萨顿,在自己对教学大纲都无法理解的情况下,该怎样帮助她青春期的儿子学习艰深的代数课程。萨顿告诉这位家长,让她选出最难的问题,然后花钱雇儿子就此写一份报告并教会她。后来,这位妈妈选了对数这一章。

萨顿说,当这个儿子只给出了流于表面的解释时,他妈妈回应道,“你没有履行我们的协议。我不明白对数的含义。”儿子又深挖下去,再试着讲解了一次。终于,在儿子的辅导下,这位妈妈弄清了对数的概念。

在确认自己已经掌握了代数课程中最艰深的章节后,这位少年后来的学习一直都不错。

Sue Shellenbarger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3: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特殊儿童Albert"阿小N身...

"特殊儿童Albert"

阿小N身材瘦小,进球队之初,替他捏把汗。如果踢得太烂可如何是好?如果被撞飞岂不很惨?如果被队友嫌弃要不要退队?

第一次训练就发现,有个孩子比他还瘦,比他还小,比他还差劲。根本不敢碰球,永远躲在一边咬手指。他的妈妈说,他是早产儿,身体极差,来踢球就是为了健身。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下好,有垫底的了。

一来二去,阿小N逐渐摸出门道,知道了如何凸显自身的优势——速度快,反应快,身手敏捷,不仅不再给球队拖后腿,还迅速成长为队中的主力之一。而Albert,仍旧只是躲起来咬他的手指。教练也不训他,基本由着他去,可是很多孩子都会私底下笑话他,说他cuckoo。

比赛期间,教练有意识地安排,Albert总在场上,从未坐过板冷凳。从全局讲句老实话,这是吃大亏的安排。球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Albert占着后卫防守的位子却不干活,经常忙着四处搜罗小石子,找机会砸一下自己的队友,然后咬着手指坏笑。再不然就躺在地上看天,不知小脑袋瓜里正在想些什么。但是球队就是一个家,摊上这么个孩子,你还能怎么办?

慢慢熟悉起来,Albert的妈妈向大家吐苦水,我们才知道,Albert果真是个特殊儿童,自闭,学习障碍,注意力缺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知道了这一层,众人有了默契。就连小球员们,都故意送个球给Albert,让他有机会踢上一脚,甭管踢对了方向没有。为此没少丢球,但是没人真往心里去。不就是场比赛么,输一个球也是输,输十个球也是输,玩儿呗,这就叫死猪不怕热水烫。烂队自然有烂队的好处,嘿嘿。

记得有一场比赛,我队惨败。对方球队也发现了我们的特殊儿童破绽,打到最后,干脆放弃防守,把球递给Albert,推他来到球们前,让他射门,给他鼓劲。Albert兴奋得什么似的,每进一个球,就跑离球场,来到他的父母跟前,大声叫着:“我进球了我进球了我进球了!”那个情景已经过去很久,但是至今历历在目,此生难忘。我很幸运,三个孩子都聪明伶俐。每天的挑战,均是如何催促他们,更高更快更强,才能够不浪费自己天生的才华。因此不敢想象,如果换了是我,该多么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这样的呵护,能有这样来之不易的成就感。更难想象的是,当他因着同情,得到了自以为至高无上的荣耀,我是该为他高兴,还是该为他伤心。

今天听牧师讲道,说,耶稣被钉十字架以后,我们的罪被赦免,从此经历苦难,不必再以为那是神对自己发怒。神以不同的方式,爱不同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深深相信一份必将降临的祝福。

常常觉得,因为没有残疾的孩子,便对残疾这件事没有发言权。可是心里我知道,跟孩子一起,经历过生死的考验,走到今天,只有对祝福更深切的相信。但愿我的这些经历,不是枉然,也但愿天下残疾儿童和他们父母所经历的苦痛,也不是枉然。

赛季结束之后,大家散场。人人都很忙碌,联系日渐稀疏。夏天里有一次,Albert的妈妈邀请我们去玩,赴会的人不多,可是Albert看到我们,甭提有多高兴了。虽然这个孩子不如别的同龄人那么聪慧,可是他的感受也一样可以敏锐,懂得欣赏爱护自己的朋友们。他们家的顶梁柱是他老爸,一位coastal guard,打一枪换个地方,老婆孩子跟着东跑西颠,比旁人更难得有熟识的朋友。我的孩子们其实也是如此,从幼儿园到现在,都没有连续上过同一所学校。但是对他们所面对的,我能够做到cool,做到tough,告诉他们这就是人生。不晓得如何去对一个特殊儿童去解释,这就是无可奈何的人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我相信缘份,我相信虚幻至极的一些东西,相信所有的善意带给人的恩典。

为了更适合孩子的情形,这个赛季,Albert的妈妈给他报名参加了VIP球队,也就是专门给特殊儿童设立的特殊球队。曾经有特殊儿童的爸爸对我说过,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他的小孩一定会不断有进步,但是这进步也注定极其缓慢,结果就是,那孩子与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知道,Albert在VIP球队,肯定会越来越有球感。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孩子和他,以后永远都不会再有机会为同一个球队效力。

没有想到今天,这些孩子竟然在同个赛场上相遇。

因为赛区规定,每个球队都有义务跟VIP球队赛一场球。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完全没有概念。到场之后教练才加以说明,并且对孩子提出约法三章,不许过度肢体冲撞,不许高技巧抢夺,不许竞争式进球。

我队的一位妈妈说,真是难为我们的孩子了。

大概是吧。去竞争去取胜是很自然的本性,那么求败可能反倒不是那么容易。可是正像我们平日教育孩子们的,爱一个可爱的人不难,难的是爱一个所痛恨的人。难道不是么?你去赢一场注定会输的球固然很难,然而去输一场注定会赢的球可能也没那么顺利。对孩子对大人,学习输的意义都挺重要的。

孩子们做到了,比我们想象得还好。他们的进攻雷声大雨点小,他们会故意摔倒,让对方进球,然后为他们鼓掌加油。

对方的球队,有个孩子,每次都会跑过来,带着纯真而坚定的快乐对观众说:“我踢到球了,我做到了!”

我发现这孩子出现的频率非常频繁,再仔细一看才明白,他们是同一支球队里的双胞兄弟!长相完全一样,肢体上的毛病同出一辙,骄傲的笑容也没有差别。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感到隐隐的痛。上帝啊你这是为了什么?一个家庭养育一个这样的孩子还不够么?为什么是两个?

就在这个时候,Albert的妈妈走来跟我聊天,竟然轻描淡写到近乎绝情地说:“这些都是有遗传基因的,经常见到一个家里生出的所有小孩,都是同样的毛病。”

“可是你跟Tom都很正常啊!”

“Tom的舅舅跟Albert一模一样,我的家族也从来都有学习障碍。”

她说得那么平淡。

Albert,还有成千上万的Albert,以及他们的家庭,都是这么平淡地看待日常生活了吧,否则还能如何?

晚上阿小T祷告时说,感谢天父,让我和哥哥姐姐都没有特殊教育,都不用爸爸妈妈太操心。祈求阿爸天父赐给Albert和他的爸爸妈妈,特别特别高兴的好日子。

换作以往,我一定会逗他说:你们已经让爸爸妈妈操心得够多了!但是今天,我只能Amen。

我不见得比Albert的妈妈快乐,正如我的孩子不见得比Albert快乐。上苍如何给予,这注定是个专属于他的秘密。在我过往有限的年月中,认识了Albert和很多与他类似的孩子,对他们有多大的意义我不确定,但是对于我,是很特别的缘分,值得常常纪念。

由网上无名张贴 @ 2012-11-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04: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球缘 之 Devyn的妈妈2...


球缘 之 Devyn的妈妈

2012-11-09 09:39:33

   3.  Devyn的妈妈


对很多的人,我们都会有个先入为主的判断。有些人,见到了,莫名其妙就喜欢上;也有一些人,见到了,莫名其妙就不喜欢。


比如Devyn的妈妈,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了不喜欢她。看上去倒是很热情的,打招呼,讲很多的话,可是很快就发现,她所讲的话,总是围绕着自己那个宝贝儿子。Devyn球踢得如何之好;Devyn有哮喘不能踢整场球;Devyn很好强不肯自己要求休息;Devyn的喷水壶对他很重要你们都不要碰。


分配球衣那天Matt没来,后来发现,剩下唯一一件球衣对他太大。因为小T和Devyn都是大块头,教练写Email给我和Devyn的妈妈,问我们谁能同Matt更换球衣。


Devyn的妈妈立刻回信,口气相当生硬地问:“为什么要换?Devyn现在这件球衣穿着正合身!”我这个和事佬赶紧回复解围,说是小T穿什么都无所谓,他可以换,也对Devyn的妈妈解释了一下,大家现在都穿上了合身的球衣,更换是为了给Matt方便。她收到我的信之后,并未回复片言只语。


另外有两次,教练分配她来协调活动,她也是怨声载道。因为花费了一些精力,却没有太完美的结局。逢人便说她有多么卖力,教练又是多么不领情。


其实都是小事,但是从第一次见面就有了的不喜欢,如此持续下来。直到最后的Pizza派对,大家好聚好散,人人都买了很多吃的喝的分享,很是开心。吃到最后,唯独她那里剩了大半个pizza,我看教练只顾聊天喝酒没怎么吃,就问她可否端去给教练吃两片。没想到她立刻将大饼揽了过去,连连摇头:“不可以的,不可以的。这是我买的,专门买多半张就是为吃不完带回家去。”我怔怔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当晚气氛太融洽,完全没有人算过这些小账。好在最后一次了,且算它作个小瑕疵,罢罢罢。


然而只要继续踢球,就随时有可能再见,无法最后一次。这一赛季,我们的孩子被分在了不同的球队,怎么那么巧,一共才只踢了没几场球,已经对垒两次。她的儿子进的是一只精英球队,每场都赢。她自然会跑来告诉我,这个队怎么地强,她儿子怎么地在如此强队照样立功。我有点躲不过去,只好一路嗯着,没话应和。


有一天,在家里工作,忙到飞起。伺候全家早餐,公司开会,工作,家里擦擦洗洗,公司再开会,工作,洗衣晒衣,工作,接儿子放学,送回家嘱咐功课,接女儿放学,送钢琴课,回家工作,接钢琴课,回家开会,检查儿子功课,回客户电话,下班,做饭,吃饭刷碗,切水果备零食,嘱咐女儿功课,送儿子球赛呐喊加油。。。


开车去球场的路上,脑袋里嗡嗡直响。我对自己说,等一下把椅子摆好,我就瘫坐在上边,发上一个钟头的呆。


想得倒美。椅子刚摆好,屁股正准备往下沉,Devyn的妈妈来了,径直向我走来,不等我问候,直接开始说话:


“我不知道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我反正今天是糟透了,我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Devyn已经有6项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了,今天又查出第7项。我去斯坦福跟新的医生谈话,路上电话坏了,GPS坏了,电脑后来也坏了,我一个人开了那么远,找不到路,你说还有比这更倒霉的没有?我们这个新球队,别人都是老熟人,只有我是外人,从来没人搭理,也没人愿意帮我接送一下孩子。你瞧,我开了一天的车,现在饭都没吃,赶着过来带Devyn踢球,等一下比赛完了还要去修电话。Devyn他自闭、学习障碍、哮喘。。。一堆的问题,动不动就全部推翻,重新诊断,每多诊断一次,就多一条毛病。这不,又填了一条,消化系统障碍,要长期通一条管子帮助大便。他不应该来踢球的,我不愿意他来踢球,紧张度太高,每次踢完,他都会精神崩溃,连续今天不能正常运转。我跟医生讲过了,可是医生说他可以踢球,他不知道踢球对他的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可是他太喜欢踢球了。上次他摔倒了,裁判让他滚开,我今天得找那个裁判谈谈,他不能对我的孩子这样说话,他可是残疾人啊,他精神状态本来就非常不稳定。我二十三年的婚姻结束了,我一个人带着这样全身是病的孩子,他每次精神崩溃,对我都是艰难的打击。我的朋友们都说我坚强,我不是坚强,是强忍着,可是我觉得快要忍不住了,快要完蛋了。我去教会的,知道大家都在为我们祷告。我有时候疑惑,不知道上帝的恩典在哪里,可是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只是看不见找不到的时候,好难过。“


她就这样不停地说着,偶尔容我插句嘴。她带着大大的一副墨镜,眼泪从墨镜后面流到腮边。


从头到尾,我只有聆听。在她面前,我那一天的劳累,还有什么值得诉说么?


打那以后,她见到我都格外亲切,有时在不同场地比赛,她也会远远跑来看我,跟我说话。我不知道是自从那次对我吐露了诸多痛苦以后,她觉得我们之间有了共鸣?或者只是对我的倾听表示简朴的感激?我没有问过她,但是我很积极地响应了她的友善,为了给她安慰,也为了我近来一些小小的领悟。


在过去近一两年的时间里,跟经历、精力、身体、精神、年纪等等许多方面都有关系,我过得不怎么快乐。可是有一天,我也忘了是怎么来的,好像突然就想通了一件事情。解决我的不快乐,其实有现成的一剂良药,那就是staying positive。


每个人快乐和不快乐的源泉都不同,所以获取快乐的途径也不同。我这个人有个遗传下来的毛病,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which runs in my blood。爸爸曾经如此评价妈妈:“年轻时刚认识她,觉得她特别聪明,凡事从不人云亦云,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后来渐渐在一起时间长了我才发现,这个特点,可以是个优点,也可以是个缺点。因为这一类的人,往往遇事爱看它的阴暗面,对人对事不易满足,自己也不易快乐。”


后来我观察妈妈,还真是那么回事。要么专挑着负面新闻去看,要么就是对正面新闻发出尖锐的批评。她对新闻的点评,是个典型的自由派(independent party),谁都瞧不上,看哪一方都不顺眼。


瞧别人的毛病容易,到自己这儿就不觉得了。直到更后来,我一看报或者一上网就满肚子牢骚,跟人相处也是总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甭管多好的人,也甭想瞒过我的“法眼”。


于是乎,就有点儿孤家寡人了。倒不会因为孤家寡人本身而不愉快,乐得清静呢。可是看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糟糕的东西,真的挺绝望,挺苍茫。


我便问自己,是不是越来越像妈妈了?挑毛病挑上瘾?要不以后遇事,都从正面多看看?


其实就是试验性质的,可是立刻,就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逆转。对每天所遇到的好事坏事,还有好人坏人,我都找它们最positive一面的内容,相形之下,那些负面的东西显得无足轻重。


打个比方,工作不顺心,想换一换。面试之前,认真祷告,求神的旨意而不是我个人的意愿,在我的身上成就。所以面试根本没有紧张,发挥自如。然而工作仍旧没有拿到,原因不明。我竟然也没怎么难过,失望当然会有,但是转瞬即逝,心里非常安宁,因为得与失,没人真的知道孰坏孰好。


有信仰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过去常常辜负了它的好,抱着人天生有罪这一条不放,对于每个人包括我自己的罪性和阴暗面不能释怀。如今试着比以往更积极地从信仰当中汲取养分,便对上帝的祝福更加确知和确信。因此在某些本该无望的时候,得以拨开忧虑,看见希望。精神力量的强大,不仅止于虚幻的思维,也能在现实的土地上投下光与影。


就比如这次换工作,我是如此地确信,神早已为我预备了更好的计划,因此我才没有得到这份看似甚好的机会。


我同Devyn的妈妈分享我的这些小小体会,一来是为了让她振奋起来,二来也是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痛苦的人已经够多,我不应该去瞎凑这个热闹。遇事,遇人,staying positive,是于人于己都颇有益处的态度。

由网上无名张贴 @ 2012-1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05: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凯丽的宠物蔡真妮2012...

凯丽的宠物

蔡真妮

2012-10-16 11:26:14


凯丽快过生日之前,有天晚上我在饭桌上随意问了她一句:“你知不知道哥哥今年打算给你买什么生日礼物?”

她很兴奋地回答说:“小州已经答应给我买宠物了!”

家里马上要进新成员了,我竟然不知道,马上问:“你要买什么当宠物?”

“是两个Hissing Cockroaches.”

“那是什么东西?”

凯丽说:“不是东西,是一种虫子。”



她要养虫子当宠物!?有什么好看的虫子可以当宠物吗?多漂亮可爱的虫子那也是虫子,我在心里嘀咕着。想到家里将要有两只虫子被供着观赏,头皮隐隐开始发麻了,心里对这事儿已经抗拒上了。

表面上依然做平静状,问道:“是什么样虫子?”

凯丽连说带比划地中英文都用上了好一顿解释,我还是一点概念也没有。老公在一旁咳嗽了一声说:“嗯,她说的那就是一种蟑螂。”


蟑螂!!!

我瞪大眼睛,脱口而出:“不行!绝对不行!!”



我小时候在大连住的是日本房,全部木质结构,蟑螂泛滥成灾,在各家各户之间串来串去,我对它们又黑又亮成群结队快速爬行的身影印象太深刻了,那时候周围家家户户都因为与它们共存而有过许多不愉快的经历。

现在有人竟然主动把它们往家里请,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凯丽还在问:“妈妈,为什么不行?”

我头摇的像拨浪鼓:“那个东西一旦跑出来,家里很快就到处都有了,满地爬,不行不行。”

“我保证不让他们出来。”
“你怎么保证呢?它们爬的可快了,又会躲。”

“我把它们养在鱼缸里,上面封上,爬不出来的。”



小时候蟑螂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恶劣了,我向凯丽沉痛地忆苦思甜了一番,最后对她说:“妈妈看见它们就恶心,你养宠物,要养个全家人都能够接受的,你得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啊!”



凯丽据理力争:“我养在自己屋里,不拿出来,你不想看可以不进我的屋子嘛!”

她试图说服我,想了想又加上一句:“妈妈,他们吃素,只吃菜不吃肉,和你一样是素食者。”

我放下了筷子,食欲全无。



随后的几天,我们家餐桌上的话题就是争论那两个尚未谋面的“宠物”了。争到后来,三个孩子一个阵线,我已然落于下风。而老公不说话,不过我知道他是站在孩子一边的,如果他表态支持我,孩子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我有点迁怒于小州了:“他们不懂事,你怎么能答应给她买,要是个好看的虫子倒罢了,那蟑螂怎么可以当宠物养呢?”

小州回答说:“妈,凯丽喜欢,她自己能照顾,放在她的屋子里,我觉得你不应该禁止她。”



老公看我的脸色不善,拉长了音意味深长地说道:“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他一下点在我的死穴上,令我当场呆住,哑口无言。

知易行难,真正能够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容易啊!

我投降了,不过依然垂死挣扎地给凯丽约法三章:不许从她屋子里拿出来,绝对不许让它们跑出来。



过了几日,看到小州楼上楼下地忙乎,搬鱼缸,搬一些黑乎乎的木屑样的东西…那是给凯丽的宠物准备窝呢。

随后的一天,凯丽的几个朋友在我家玩,只听到她屋里传来阵阵笑声、惊呼声,热闹得很。凯丽的屋门半掩,我探头问道:“你们干什么呢这么热闹?”

他们争着告诉我,在看凯丽的新宠物。

我有点好奇,不知美国的宠物蟑螂和中国的“小强”是不是一样的,就问我可以看看吗?

凯丽兴奋地说:“妈,你进来看看吧。”一副我看了就会喜欢上的表情。



我走过去,看到鱼缸果然如凯丽所许诺的那样,被仔细地封住了,孩子们指指点点告诉我宠物趴在什么地方,待我定睛看到里面的东西,一声尖叫不受控制地从我嗓子里冲了出来……




真不是我胆小,很多女人冷不丁看见了蟑螂都会尖叫,而凯丽的宠物身形比蟑螂大了两倍有余……



难以理解,她怎么会选择这一类的东西当宠物,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



上文说到凯丽养了两个美国蟑螂当宠物,我不由得去猜想,她是从哪里知道如此独特的宠物呢?问她,她只简单回答说是从学校的科学课上学到的。



开学初到学校参观并面见老师,我终于得到了答案。



凯丽今年上八年级,那天我和所有的课业老师见过面之后,已经快到结束的时间了,往外走的时候,凯丽特意领我拐个弯去见七年级的科学老师。



那个老师已经锁上了教室的门,正站在走廊里接听电话。看到凯丽来了,他匆匆挂断电话就和她聊了起来。



老师:“HI,凯丽,听说你在家里也养蟑螂了?”

凯丽兴奋地点头:“是啊,是我哥哥送我的生日礼物。”

老师:“公的还是母的?”

凯利:“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老师:“那他们是否开始繁殖了?”

凯丽:“还没有,也许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彼此适应。”



老师:“我教室里的已经繁殖到四十多只了,你有时间回来看看它们吧。”

凯丽:“好,我一定回来看。”



告别了老师往外走,他又在后面热情地喊道:“凯丽,你的蟑螂如果不生育的话,你就到教室里来拿几对回去。”



我边走边问凯丽:“你就是跟着这个科学老师学会养蟑螂的?”

她说:“是啊,去年老师让我负责喂它们,我喂了整整一年,每天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给它们喂食,去年我刚喂的时候才八只,现在都四十多只了。”



不管什么东西,如果自己付出了心血,都会培养出感情的。一年的精心喂养,竟让凯丽对蟑螂情有所钟。



我又问:“这位老师的教室里还养别的动物了吗?”

“还有蜗牛、金鱼、青蛙、乌龟、一种大蚂蚁、小蜥蜴……”



美国的学校是学生到老师的教室去上课,所以每个老师都拥有自己的教室,怎么布置由老师自己决定,老师们都会花很多心思把教室布置出特色来,所以每间教室都风格各异。这位老师的教室,简直可以开爬行动物馆了。



我问凯丽,教室里那么多种动物,她为什么要喂蟑螂而不去喂其它动物呢?

凯丽说是老师安排的,她只负责喂蟑螂,其它每种动物都另有同学负责。

不知那些同学最后是否也和自己养的东西培养起了感情,发展到在家里养了。



想起一件事,又问凯丽:“你怎么能区别哪只是公的,哪只是母的?”

“公的比较漂亮,大一些。”

“漂亮???”


这种动物和漂亮这个词怎么挨得上边?唉!女儿的审美观,生生被科学课老师给毁了。


不过,凯丽自从上了这个老师的课,自己就到处找科学方面的书籍看,现在她的科普知识极其丰富,经常纠正我们的老观念,并且已经立志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了。


这样的老师就是真正的好老师啊,他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上了这门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9: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一) 来...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一)

来源: yuanfang2012 于 2012-11-15

当孩子在学校遇麻烦时,做家长的,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真是我们在美国要不断学习的功课。

大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当她遇到困境时,我至今记得的,有两次我冲到前面,有一次我没有出面,而是告诉她自己该怎样面对。

大女儿因为个性开朗,所以从小到大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大部分都可以自己处理。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一次放学她和我说,一个男孩,当着很多同学的面说中国如何不好,中国人如何难看,女儿走到他面前,对着这个男孩大声说:“Shut up!”当时,那个男孩愣了,其他人也愣了,因为那个男孩长得高高大大,又是个trouble maker,所以没人敢惹他。女儿当时说的时候特自豪,我反而有些担心,“他会不会打你?”“不会的,当时很多人在。以后他敢惹我,他就是在学校给自己找麻烦。”还好,后来那个男孩并没有再惹女儿。

不过,一路走来,孩子还是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的,还是需要父母的支持保护和引导的。

第一次,是她在kindergarten 和同学打架,老师发来通知说责任在她。当搞清错不在她时,我去学校找老师,最后老师也承认不是她的错。这件事以前我在“大女儿成长记(二):第一次打架”中 详细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第二次,是她在高中一年级的下学期。那一天,放学后女儿情绪很低落地和我说在学校发生的事。中午休息的时候,她得到老师的允许,在一间有钢琴的房间练习。房间有电脑,她login 之后查些东西,然后就开始练琴。后来进来两女孩,她们接着用那台电脑。女儿和她们很熟,也没在意。这两个女儿不断地发出大笑声,女儿很烦,就过去看她们在干什么,据女儿说,她们在电脑上打一些非常不好的话。我都忘了是什么话,反正是女儿不愿意她们在自己的account里写那些话,女儿告诉她们不要再用那台电脑,她们不听,女儿过去就把电源拔掉了,于是,战争爆发了。

当然,不是动手,是动嘴。两个十四五岁的女儿激烈的吵骂中一定有很多难听的话。女儿很气愤地和我说这件事,而我并没有十分往心里去,觉得是一件正常的事,在普通的公立高中动手的事也时常发生。我只是安慰女儿,告诉她最近别理那个女孩。

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半个小时后,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女人,开口问:“你是XX的妈妈吗?”我回答是,然后就听她用近似歇斯底里的颤抖的声音飞快地说,“你女儿今天在学校欺负我女儿,她不让我女儿用电脑,还骂她。我女儿非常伤心,一直在哭。我明天要去学校找校长!”不等我插一言,对方就把电话撂了。

接下来轮到我浑身颤抖,是气愤和不知所措。很快,我镇静下来,好吧,你下战书,我就得接招。

先来交代一下背景。那个白人女孩和我女儿初中就是同学,她从7,8岁开始学长笛,老师又是当地最好的,所以她和她妈妈一直以此为骄傲。我女儿上八年级才开始上长笛的private lesson,但是因为有钢琴基础,进步很快。上高中以后,她们在同一个乐队。乐队每年有四次机会给她们排名,大约有7,8个长笛手吧,由乐队老师给她们考试评定。这四次里,女儿有三次是first chair。其实每次女儿都是不太在意的,她总说其他人学长笛的时间都比她长,所以每一次她都是那种带着侥幸心理的高兴。可是那个女孩就不一样了,每一次都抱着志在必得的心理。前不久的最后一次考核,女儿得第一,她说那个女孩当时就哭了,说她妈妈为了这次考核,额外给长笛老师付钱给她加课,她妈妈一定很失望,等等。所以这个妈妈对我女儿不爽不是一天两天了。

你对我女儿不爽,可以,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要出手伤害我女儿,我可是不答应的。

我把女儿叫来详细问她吵架的细节。女儿说着说着委屈地哭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年龄的女孩吵架,是是非非真的很难断定。但是我捕捉到两个细节,一,那女孩叫到“滚回中国去!”二,她说了“B”和“F”words,我问女儿,“你有没有说同样的字?有没有说很难听的话?”“我真的没有,妈妈。”好了,这就够了,我安慰女儿:“没事儿,不用想它,该干什么干什么。”

等到老公下班回来,我把他叫到study room,把这件事和他说了,他也非常生气。我说:“你不用生气,现在按照我说的做。”我把找到的那女孩家的电话给他,然后告诉他怎么怎么说。如果我打这个电话,我一定控制不住自己,两个女儿的战争就会延伸为两个妈妈的战争了。

老公开始打电话,我就坐在旁边听着。老公自报家门后,那个妈妈再次发飙,咬牙切齿地说要去校长那里告我女儿的状。老公用尽量平和的语调说:“我女儿回家后也一直在哭,我太太非常气愤,已经决定明天去见校长,因为你女儿说了很难听的话,我是不愿意在电话里重复这些话的。”对方马上问是什么话,“是B word, F word.”“不可能!”“你可以问你女儿。”对方不吭声了。“还有更严重的,你的女儿对我女儿说让她滚回中国,这是种族歧视,对我女儿的伤害很大,这也是我太太不能忍受的。”听了这些,对方只是做着无力的辩解。

这时我老公把话题一转,“我正在试着劝我太太不要去学校,因为我认为小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她们需要自己长大。如果家长参与进去,只会让她们的矛盾越来越深,不会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你坚持去见校长,我们也一定会奉陪的。” 电话在对方的沉默中结束。

第二天早上,我对女儿说:“今天如果你被叫到校长那里,被问起昨天的事,你什么都不要说,马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尽管孩子不惧同龄人的欺负,但是面对成年人设下的陷阱她还是太稚嫩了,很容易掉进去。

一整天,我都心神不宁的,时不时地查看手机,一直到晚上女儿轻轻松松地回到家,心才平稳下来。

事后,我并没有责备女儿,只是提醒她再遇到这种事情时要冷静,注意说话用的词语,不要让人抓住把柄。我希望她保持身上的棱角,而不是做一只任人欺负的小绵羊。这个世界上,就是喜羊羊也得想办法和大灰狼斗智斗勇啊!

一年多过去了,有时我会用若无其事的口气问女儿和那个女孩的关系,她说她们不是朋友,但会打招呼,我问她还会不会发生以前那样的事,女儿说:“放心吧,妈妈,我们都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5: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许戈辉:那你认为对于女儿来说,最重要的三...

许戈辉:那你认为对于女儿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罗大佑:第一个是健康,财富不重要。第二个是智慧,希望她学会判断,能够照顾好自己。第三个,能见多识广。世界很大,你要主动到世界每个角落去,主动了解身边的人,主动了解这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04: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站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里,看著...

ZT:
站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里,看著儿子吴季刚为美国第一 夫人蜜雪儿.欧巴马设计的晚礼服,陈美云心中有无限的感动。​二十多年来,面对著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自称只是个平凡家庭主妇的陈美云,​却进行了一场很不平凡的教育实验。

在那博物馆里,那件衣服展示的空间最大,​整个电视萤幕不断的播放吴季刚跟蜜雪儿见面的过程。「​我觉得这种荣耀不是刹那,而是永恒的,​因为世世代代都会放在那里。」陪著儿子一路走来,陈美云知道,这​荣耀的背後,有多少的努力与不为人知的辛酸。从小爱玩洋娃娃的吴​季刚,曾因亲友的嘲弄而伤心落泪;念大学时为了举办服装秀,​在纽约的酒吧门口为客人挂了两年衣服,​只为了熟悉经常来此的服装界名流。即使成名之後,​吴季刚仍每天辛勤工作一、二十个小时。因为吴季刚的与众不同,​也曾带给陈美云许多压力。别人说这母亲真怪,男孩子玩娃娃,​不但不禁止,还到处托人帮他搜集。吴季刚不在乎读书、考试,​一心只想顺著自己的兴趣。陈美云虽尽力发展他的天赋,​却也在关键时刻坚持,要吴季刚把该有的教育完成,「因为教育会让​人有新的知识、新的想法进来。如果都只在做一件事,​你的思想就会空掉,不够宽广,」陈美云殷殷告诫儿子。

当吴季刚因为蜜雪儿穿上他设计的礼服一夜成名,​陈美云要吴季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好好谢谢他的哥哥。​因为陈美云很清楚,「如果不是哥哥这麽按部就班、容易带,​我没那麽多时间搞你这个小孩,你要谢谢哥哥,」她对吴季刚说。​二十多年来,面对著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自称只是个平凡家庭主妇的陈美云,​却进行了一场很不平凡的教育实验。

陈美云谈儿子吴季刚

Jason(吴季刚)从小就跟其他的小孩不一样,​他不太愿意接受传统的规范。这在二十多年前,整个大环境还是很保​守的气氛下,对我是很大的挑战。我还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心里就会设定老大走过的路,好像老二也该跟著走。但事实上,​我发现有很大的差异。

老大念的是中规中矩的幼稚园,我带 Jason 去参观,他就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学校。」​这学校就是要穿得乾乾净净、整整齐齐,一进去就要学写字、读书。​Jason 要上幼稚园的时候,刚好有个朋友告诉我,在内湖有家森林幼稚园,​我可以去看看。我带 Jason 去那个学校,他非常喜欢,因为那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整个环境就像是一座森林。里面的孩子都很快乐,每天剪啊、画啊、​写啊。

後来我想把弟弟跟哥哥放在同一所学校,我比较方便。​我带弟弟去看哥哥学校,不行;带哥哥去看弟弟学校,也是不行。​哥哥觉得脏兮兮的,他不习惯。我只好各自让他们读喜欢的学校,​他们都满快乐的。

我一直在想,多久我才能证实,自由开放的教育跟传统的教育,​到底哪一个才是好的?一、二十年下来,我得到的答案是∶适合这个​孩子的方式、环境,就是好的。​因为你把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放在很呆板的教育,他不一定能快乐、​加分。如果你把一个比较传统的孩子放到任何学习都要开放、​自己去思考的环境,他不见得会做得很好。

只爱艺术,不在乎功课

Jason 小学时我跟他讲∶「你可不可以把成绩考好一点?」他就说∶「​我不觉得一定要像哥哥一样每天都考一百分,如果他考了九十九分,​他就会有失败的感觉。那我考八十几分,​我每天都有二十分进步的空间。」

我发现再逼 Jason 也是一样,但还是给他一个标准,不能太离谱,以国外标准来说,​就是至少有个 B。

老大初一念完,我们就出国了。因为我发现 Jason 有很多跟人家不一样的想法跟动作。比如他从小不玩小汽车,​也不爱看卡通;他从小就爱玩娃娃,喜欢看平剧、时尚展。​後来我才知道,他喜欢看平剧是因为那些衣服很美,那些线条、​佩饰他很喜欢。他很喜欢艺术,但对功课不会要求。​那时候台湾的国中有放牛班,我就很担心,跟我先生讲∶「Jaso​n 也没这麽笨,他各种发展都不错,如果到了中学,​因为功课不好被编到放牛班,会影响他心理的成长。​还是找机会出国,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新的东西,​在语言方面多一些能力,不一定只有念书的路。」

孩子的坚持与母亲的坚持

我在 Jason 身上看到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他很坚持。

他从幼稚园开始,捏捏弄弄的能力就很好。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得到日本纸黏土的教授资格。在日本,​平均五十五岁才能拿到这证照。在学纸黏土的当中,​他同时跟著教他圣经故事的老师学裁缝,因为老师发现 Jason 念圣经时不专心,一直在画画。老师就问他∶「你在画什麽?」​他说∶「我长大要做设计师。」老师就说∶「​做设计师需要有人指导。这样吧,你乖乖念圣经,​我每个星期拨一天来专门教你画画,因为我是学服装设计的。」​後来老师真的每星期一天来教他念圣经,一天来教他服装设计。

可是不到一年,老师就说他的东西全部被 Jason 学完了。「他有天分,你应该请更高明的老师来教他。」​因为这位传教士的一句话,我就去加拿大最好的设计学校 Granville Island Design School 找老师。他一路上都很幸运,常遇到贵人。

到了中学以後,他跟一般孩子都不一样,几乎都在工作。​他自己做娃娃上网卖,第一笔生意就被骗了,东西寄去却没收到钱。​他再次上网卖娃娃,就学会请人先把尾款寄来,他用尾款去买布。

Jason 在美国念高中的时候,有个机会可以去法国当交换学生,​但他不是那麽想去,因为当时他在美国已经有工作。我就跟他讲∶「​你这工作的目标太小了,你要看远一点,​你去欧洲看看不同的东西会更有感觉。」後来他去了法国,​去了之後很喜欢,因为那里有很多东西可以看。

我觉得孩子的天分是要培养的,可是在培养天分的同时,​孩子的基础教育也一定要有。Jason 很小就跟我讲,他不需要念太多东西,可是我跟他说∶「我不认同,​大学毕业是最基本的。我不要求你考第一名或一百分,但基本的学历​、知识、能力一定要有,这样才不会变成一个只是会缝、会做,​却没有学问的工人。」

奇迹背後的真相

蜜雪儿的事件就像是奇迹一样,但背後 Jason 真的努力了很久。他到了纽约学设计,想要做一场职业秀,​可是他在纽约没有人脉。於是他想到一个办法,​他找到一家流行服饰界人常去的酒吧,他就去那边打工,星期五、​六的晚上就坐在门口帮人家挂衣服。第二年的时候,​老板觉得他很不错,就让他进去收盘子、帮客人点菜,​後来他就愈来愈认识这些人,建立了一些人脉。

他第一次在纽约办服装秀的时候,把我们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在纽约的职业秀场作秀,非常难得。当时他才大学四年级,​即将毕业,但因为忙著筹备服装秀,没有缴交毕业作品,​所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为了这件事情,​我跟他不愉快很长一段时间,但他给了我一个理由,他说∶「妈妈,​我们学校有一个魔咒,出名的都不会毕业。​我一定要比同年龄的人更早让人看到,所以我要在毕业当季作秀。​请你原谅我没有毕业,但有一天,我会让学校还我一张毕业证书。」​蜜雪儿的事情发生後,学校都对外宣称 Jason 是他们学校毕业的,其实他并没有拿到毕业证书。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他胆识很够,不懂得害怕。我跟我先生一直都是很紧张,但 Jason 每个步骤都很认真在做。

我自己也是从 Jason 小时候就受到很多压力,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是怪人,​怎麽小男生要学这些东西你一点都不生气,还在帮他?

记得在加拿大时,家里摆了Jason 的娃娃作品,有次台湾来的朋友看到就说∶「家里没女儿,​怎麽都是娃娃?」那一次,我看到 Jason 掉泪。为了不让他再受伤害,我们花了大笔钱,重新装潢地下室,​让他把作品和工具都移到地下室。他就不必受人嘲弄,​他在那里很开心。

我後来想通一件事∶孩子所学的东西,如果不是他喜欢的,​他永远不会快乐,就没有成就感,那我是不是要撼他一辈子?​与其这样,不如让他学他自己想做的,他舒服,我也舒服。

Jason 後来曾跟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跟我说∶「谢谢妳,妈妈,​让我可以做我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04: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陈美云 吴季刚

陈美云 吴季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08: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美国妈妈圣诞节送儿子iPhone:约法1...

美国妈妈圣诞节送儿子iPhone:约法18章在先!




It's a classic parenting dilemma of the digital age: You want your kid to have that shiny new smartphone, but don't want that to lead to an ongoing power struggle over how it can and can't be used.

这应该是数字时代父母会遇到的经典难题: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闪亮的新款智能手机,却又不想手机的使用问题跟孩子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It seems Janell Burley Hofmann, a blogger and mother of five, has found a solution.

不过看起来这位叫詹妮尔-霍夫曼的博主找到了解决方法,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




She gave her 13-year-old son Gregory an iPhone for Christmas. But it came with a catch -- namely, an 18-point contract outlining how Gregory's new toy can and can't be used.

她给13岁的儿子格雷戈里买了一部iPhone手机做圣诞礼物,但同时又跟儿子签订了一共18条的手机使用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格雷戈里使用手机时的种种规则。




Gregory’s iPhone Contract

格雷戈里的iPhone手机使用合同:




Dear Gregory

亲爱的格雷戈里:




Merry Christmas! You are now the proud owner of an iPhone. Hot Damn! You are a good & responsible 13 year old boy and you deserve this gift. But with the acceptance of this present co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ease read through the following contract. I hope that you understand it is my job to raise you into a well rounded, healthy young man that can function in the world and coexist with technology, not be ruled by it. Failur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list will result in termination of your iPhone ownership.

圣诞快乐!现在你已经是这台iPhone的主人了。太棒了!你是一名优秀而且负责任的13岁男孩了,你理应得到这样的礼物。不过接受这件礼物的同时,还是有一些规章制度要遵守的。请阅读下面所有的制度内容。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些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写下的,这些对你会很有帮助,让这台手机为你所用,而不会让你受到手机的摆布。如果你没能按照下面这些内容来做,那么恐怕我就要收回这台iPhone咯!




I love you madly & look forward to sharing several million text messages with you in the days to come.

非常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和你用这台手机发消息、打电话。爱你!




1. It is my phone. I bought it. I pay for it. I am loaning it to you. Aren’t I the greatest?

这是我的手机。这是我买的,我付的钱。我现在把它先借给你,老妈我是不是很伟大?




2. I will always know the password.

手机的密码必须让我知道。




3. If it rings, answer it. It is a phone. Say hello, use your manners. Do not ever ignore a phone call if the screen reads “Mom” or “Dad”. Not ever.

来电话的时候要接,礼貌地说“你好”。如果是妈妈或者爸爸的来电,不可以拒接或忽略!




4. Hand the phone to one of your parents promptly at 7:30pm every school night & every weekend night at 9:00pm. It will be shut off for the night and turned on again at 7:30am. If you would not make a call to someone’s land line, wherein their parents may answer first, then do not call or text. Listen to those instincts and respect other families like we would like to be respected.

周一至周五在晚上7:30之前要把手机交给我们,周末可以延迟到晚上9点。晚上我们会关掉这台手机,并且到第二天的早晨7:30再开。打电话给其他固定电话,有家长先接的时候要有礼貌,就像尊敬我们一样尊敬他们。不要因为对方的家庭电话会先有家长接听就不打过去,而选择给对方发消息。




5. It does not go to school with you.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people you text in person. It’s a life skill. *Half days, field trips and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will require special consideration.

手机不能带去学校。那些跟你发短信的学校朋友,平常也要保证和他们当面的对话交流,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学仅半天、校外的参观学习或课外活动等情况可另外考虑)




6. If it falls into the toilet, smashes on the ground, or vanishes into thin air,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placement costs or repairs. Mow a lawn, babysit, stash some birthday money. It will happen, you should be prepared.

如果手机掉进了厕所、掉在地上摔坏或丢失,你需要承担更换或维修的费用。锄草、照看婴儿以及把生日拿到的钱存起来,这些都可以挣到钱,你应当提前为此做好准备。




7. Do not use this technology to lie, fool, or deceive another human being. Do not involve yourself in conversations that are hurtful to others. Be a good friend first or stay the hell out of the crossfire.

不要用iPhone发送任何相关的内容欺骗、愚弄其他人。谈话中不要中伤你的朋友,在使用这款手机通话之前,必须首先确保你是个称职的朋友。




8. Do not text, email, or say anything through this device you would not say in person.

对于那些你无法当面说出口的话,请不要选择发消息、邮件或其他通过这款手机传递信息的方式代替。




9. Do not text, email, or say anything to someone that you would not say out loud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 room. Censor yourself.

监督好自己,那些不能当着对方父母的面大声说出来的事,也不要通过手机发消息、邮件等形式来传递。




10. No porn. Search the web for information you would openly share with me. If you have a question about anything, ask a person – preferably me or your father.

杜绝色情内容。只能搜索查看那些可以与我一起看的内容。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选择问其他人,最好是我或者你的父亲。




11. Turn it off, silence it, put it away in public. Especially in a restaurant, at the movies, or while speaking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You are not a rude person; do not allow the iPhone to change that.

公共场合请关闭手机,或是静音以及收起来。尤其是在餐厅、电影院,以及和其他人交谈的时候。你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不要因为你的iPhone让别人改变了对你的看法。




12. Do not send or receive pictures of your private parts or anyone else’s private parts. Don’t laugh. Someday you will be tempted to do this despite your high intelligence. It is risky and could ruin your teenage/college/adult life. It is always a bad idea. Cyberspace is vast and more powerful than you. And it is hard to make anything of this magnitude disappear – including a bad reputation.

不要发送或接收你私处或者其他人私处的图片。(不要笑)未来你可能会经受不住诱惑做出这样的事。这样做很不好,并且会毁了你中学大学乃至未来的生活。互联网很庞大,远比你想得复杂,里面有很多不好的东西是我们不该去接触的。




13. Don’t take a zillion pictures and videos. There is no need to document everything. Live your experiences. They will be stored in your memory for eternity.

不要无节制地拍照、拍视频。没有必要把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用手机记录下来,对我们来说只有记在脑子里才是永恒的。




14. Leave your phone home sometimes and feel safe and secure in that decision. It is not alive or an extension of you. Learn to live without it. Be bigger and more powerful than 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

有的时候出去玩可以选择把手机放在家里,这样你会更有安全感。手机不是你的全部,学着抛开它。不要被手机束缚住。我们即便离开了手机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15. Download music that is new or classic or different than the millions of your peers that listen to the same exact stuff. Your generation has access to music like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Take advantage of that gift. Expand your horizons.

下载的音乐,不管是新潮还是古典的,都要有你自己的个性,不要流于俗套和其他同龄人都听一样的东西。你们这一代人能够接触到音乐的途径比前人广得多,好好利用这个礼物,这对扩展你的视野会很有帮助。




16. Play a game with words or puzzles or brain teasers every now and then.

可以用iPhone常常玩一些拼字、解谜和锻炼大脑的游戏。




17. Keep your eyes up. See the world happening around you. Stare out a window. Listen to the birds. Take a walk. Talk to a stranger. Wonder without googling.

保持冷静,时常留意你周围发生的事,看看窗外、听听鸟叫、出去散散步。和路上的行人说说话,不要总是用手机搜索。




18. You will mess up. I will take away your phone. We will sit down and talk about it. We will start over again. You & I, we are always learning. I am on your team. We are in this together.

当你因为这部手机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会暂时收回手机,然后我们一起坐下来谈谈。我们再从头开始,我和你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你是一起的,记住!




It is my hope that you can agree to these terms. Most of the lessons listed here do not just apply to the iPhone, but to life. You are growing up in a fast and ever changing world. It is exciting and enticing. Keep it simple every chance you get. Trust your powerful mind and giant heart above any machine. I love you. I hope you enjoy your awesome new iPhone. Merry Christmas!

我希望你能同意上面每一条内容。上面的大部分内容都并不仅针对这台iPhone,更是对生活的提示。你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长大,这里有许多令人兴奋和诱人误入歧途的事物。相信你自己的内心,不要被任何机器左右。我爱你。最后希望你使用这台手机愉快!圣诞快乐!  


xoxoxo

Mom

爱你的,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4: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2013-01...

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

2013-01-13 20:32:27

到精神病院去看望友人的孩子,他被收留在一个专门治疗有自杀倾向的孩子的单元。
医院坐落在一个偏僻地方,亭台楼阁,树木成荫,修建得雅致美丽。
经过重重关卡,终于进入了孩子所在单元的会客室。在等待会面的期间,我注意到会客室的墙上贴着一些孩子们的画和文字,凝视着那些作品,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有个孩子写道:“I am special in my OWN way.”(我是特别的—以我自己独有的方式。)
还有个孩子写道:我是被爱的,我是强壮的,我是有价值的,我能活下去,我是我自己!
另一张写着: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爱着我,我知道。他画了一张笑脸,可是眼睛下面点了两笔,眼泪一样。

我顺手摘抄下来的句子有:

我只能做我自己,不管内在还是外在。
有人需要你!!!
力量來自于內心。
你不知道你是美丽的。
我应得尊重。(I deserve respect)这个孩子把“尊重”大写并重重地描了好几遍。
这不是--末日,这只是个新的---起点。
让我做我自己,而不是你认为我该成为的样子。
……

这些话大概是这些了无生趣的孩子们心底里最深的渴望吧?
孩子们需要的,是父母全然的爱,尊重和接纳。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或者不接纳、不尊重孩子,让他必须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就等于把父母的灵魂强行压进孩子的心里一样,孩子自己的灵魂无所依托,活着如同行尸走肉,那么他最后失去活下去的意愿也就成了必然。
朋友的孩子出来和我见面,说在里面睡不好觉,问为什么,他说房间不能关门,每隔十五分钟工作人员就会进来查房,用手电筒查看是否睡着了。他气愤地说那些人真蠢,被手电筒那么近地朝脸上一照,本来睡着了也被照醒了。
我想这样的管理制度,一定是在接受了很多经验教训之后才形成的,并不是管理者蠢的缘故。我问是否跟医生讲过睡不好觉的事情,他说讲了,医生给开了安眠药。
孩子的表情是漠然的,也是无助的。
绞尽脑汁地想让孩子高兴一点,让他感受到一点温暖和爱,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融化环绕着他的心的冰山,需要把他的生长过程翻过来重走一遍。
出了医院大门,寒冬的夜里,万籁俱寂,几盏昏黄的路灯照着停车场里的零星车俩。
站在那里,心情沉重又无奈。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什么样的父母是成功的父母?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能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充满希望、充满乐趣的父母,就是最成功的父母了。
什么成龙成风,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在生命面前,都是浮云。

由蔡真妮张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3-2-2 09:07: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给孩子一点“粗糙”的爱 来源:...

给孩子一点“粗糙”的爱

来源: yuanfang2012 于 2013-02-01 09:51:58


上一篇我讲了父母给予我的“粗糙”的爱。这个“粗糙”是与今天很多人定义的父母之爱相比而得出的。今天,人们更多提倡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志,削减家长的权威性,对孩子的情感和需求过度呵护,满足。

梳理自己的成长之路,反思现在孩子在美国成长的外部环境,同时结合孩子自身的个性,我决定给我的孩子一点“粗糙”的爱。如果说我父母的爱有那个时代的烙印,有他们自身的限制,我的这份“粗糙”则是有意而为的。

“粗”是粗放和疏离,“糙”是严格和磨砺,这些都是我对女儿爱的表达方式。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认为父母的权威是必须的。我们不能象要求成年人那样要求孩子具备明确的是非观,要求他们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必须承当起做父母的责任,给孩子清晰的指导。在孩子不能明确了解父母要求他们所做的一切的意义时,父母的权威性是促使他们做好这一切的保证,而权威的实施过程一定会带有强制甚至强迫的成分。

比如,“妈,我钢琴弹够一个小时了,我可以看电视吗?”“不行!中间总有两个地方卡住,什么时候连弹三遍不出错的,什么时候可以看电视。”再如,“妈,数学考试错了一道题。”我拿过卷纸一看,立刻给她10道题,都是和错的那道相似的。“做吧。”“妈,我才错一道,你为什么让我做10道?这不公平!”“没什么公平不公平的,只有这样,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题你才不会再错。”

女儿小学时课外学的东西并不太多,好像只有钢琴,滑冰,游泳和中文。我当时对她的要求是学什么就要认真,尽力,不可以糊弄,不可以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父母的金钱。我并没有要求她把这些学成专业水平,只是让她从小有一个好的习惯,那就是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

对于学校的功课更是如此。小学时,女儿曾对我说,她告诉老师,当发report card 的时候,她会紧张,老师说:“为什么?你是最不该紧张的。”女儿还说,当有的同学说“我要是都得B,我的爸爸妈妈就会奖励我”时,她就开玩笑地说:“我要是得B,我妈妈就会kill我。”我回她:“你不要把你妈说得那么吓人。”虽然是玩笑话,但是说明女儿深知父母对她学习的要求是严格的。

在女儿小的时候我确实对她要求严格,给她很多规范,比如不能撒谎,要尊敬长辈,要善待朋友,还有很多生活习惯等等,这样,批评的时候自然就多。至今难忘的一次,我忘了是因为什么很严厉地说她,只记得女儿眼里噙着泪对我说:“妈妈,美国小孩的爸爸妈妈从来不批评他们。”我注视着她的眼睛,放缓声音说:“小孩子就像小树,小树的枝杈长歪了,长大就是一棵歪树。如果早早把歪的枝剪掉,长大就是一棵又高又直的大树。妈妈批评你,就是在把长歪的枝剪掉。如果我不这样做,你觉得我是个负责任的妈妈么?”女儿听懂了我的话,后来在我们母女之间“小树”成了一个默契,只要女儿对我的管教有逆反的时候,我就会说:“想长成一棵歪树吗?”

打孩子是大家眼中做家长的大忌。我不记得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打过她,但是在她10岁的时候我重重地打了她一次,也是迄今为止最后一次。

那一天,她回到家里,怯生生地对我说:“妈妈,我的作业得了零分。”“为什么?”“我忘做了。”“你跟我过来。”我走进书房,她跟在我后面,我把门关严。因为当时我的父母在,我不想让他们听到之后过来阻拦我管孩子。我对着女儿的后背重重地打了一巴掌,然后问她:“疼不疼?”“疼。”女儿流着泪说,“你10岁了,我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挨打,你要记住妈妈为什么打你,你要记住有多疼。作业做错了妈妈不会打你,可是忘记作作业是不可以原谅的,记住了没有?”“记住了。”女儿抽泣着回答。其实我下手之前心里也在挣扎:该打多重?既不能伤了孩子,又得重到足以让她长久不忘,起到作用。

从那时到现在,我再没有过问过她的作业,她总是自觉地把该做的按时做好。

很久以前,我读过这样一句话,原文记不清了,大意是,孩子的行为规范和学习习惯在12岁之前基本成形了,之后很难改变。对此我的理解是,童年时代的孩子具有可塑性,这时家长要担当起塑造者的角色,有责任给孩子正确的引导。12岁,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他/她的主观意志强大到理直气壮地和你说不的时候,家长的权威就显得非常有限了,此时再严厉的管教也难以奏效了。

女儿进入teenager,特别是上了高中之后,在母女之间的不断磨合中,我意识到我对她的教育方式必须改变了。

首先,我渐渐改变了说话的口气和方式,命令式被商量式所代替。还记得女儿上高中前我和她讨论9年级选哪些课,她很想选art,因为她那时突然对画动漫着了迷。我和她分析学校提供的课程,希望她选有挑战性的主课,不要浪费每一个period,我逐个分析那些我认为的重要的课程,女儿沉默地听着,过一阵,她说了这样一句话:“妈,你就强调这些课有多重要,可是你没有想我是不是感兴趣。”这回轮到我沉默了,对于日渐长大的女儿提出的诉求,我不能再用一个简单的“不”字来回应了,我要做出平衡和妥协。我说:“这样吧,你不是想上画画课吗?妈妈送你去我们认识的那个老师家学,每星期去学一次。”女儿高兴地同意了我的提议。

这一年,女儿学画既开心又认真,还得了几个小奖。一年之后,她自己主动提出不再去上课了,因为太忙了。现在没事她还喜欢画几笔,学校有什么活动时,比如设计个T shirt 或是个封面什么的,她都可以露一手。

而关于选课,从10年级开始,都是她自己决定,再不用我们操心。她知道主动给自己加压力,而且把之后两年的课程都安排好了,10年级她把lunch的时间都选了课,自己带点吃的,一边上课一边吃。

再有,耳提面命的叮咛嘱咐被适当的沉默代替。“千叮咛,万嘱咐”,“苦口婆心”常常被用来形容父母的关爱。其实,再好的爱如果重复了千遍万遍,变成了“苦”的,恐怕都难以被孩子接受。家长说向东,我偏偏要向西,这是我自己少年时得到的体验。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我试着管住自己的嘴巴。

早上出门前告诉她:“今天冷,多穿点。”人家回我两个字“没事儿。”我把剩余的话“不多穿点会感冒的快要考试了感冒怎么办再加一件外套”等等都嚼碎了,咽到肚子里。晚上回来打喷嚏流鼻涕,我把红糖姜水和板兰根往她面前一放,再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冲到舌头尖上的话又咽到肚里。不过,之后她自己学乖了,加减衣服再不用提醒了。

还有一些事,比如,买回的裤子,膝盖上露着几条口子,我皱皱眉头,忍了;涂的指甲油,颜色怪怪的,我不喜欢,说一句就不再多说了。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刚上高中的时候,我告诉她:“高中的成绩非常重要,我希望你到申请大学时能交出一张漂漂亮亮的成绩单。”那之后我基本上不再过问她的功课,开始时还会去学校的网上查看她的成绩,现在也不去了,都是她来主动告诉我。

对于teenager,家长的过度关注呵护往往会适得其反,孩子会逆反逃避,甚至对父母关上心门。而家长适当的疏离,会让孩子感到更舒服些。我管住自己的嘴之后,女儿的嘴反而变得滔滔不绝。每天放学我接她,在车上她就打开话匣子,一天里学校的事,从老师上的课,到课上同学的讨论,再到lunch时女孩们在一起的八卦,兴致勃勃地往老妈的耳朵里灌。有时路上车太多,我不得不说:“女儿等会再说,我得集中注意力了。”

我最欣慰的是女儿把自己的心对我敞开:她的梦想,她的dream school,她对自己各种考试的时间安排,暑期的计划,她对各种时事新闻的评价,对人际关系的感悟,等等。当她和我说这些时,我时时记得管住自己的嘴,我不去刨根问底,不去简单地下结论,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装出兴致勃勃地样子去听。即使认为是不妥的,也不会马上教训,而是之后再寻机会点拨她,而这样她也更能接受。我知道我的角色不再是控制者,我倾听着,应和着,把自己的意见揉碎,一点点传递给她,就这样,在我貌似粗放的态度下,女儿不知不觉地把我当成了好朋友。

说到“粗糙”的爱,想到这样一个比喻,不知道是不是合适?我们小时候,吃的最多的是粗粮。那时候没办法,父母只能给孩子这个。今天,孩子们想吃什么有什么,可谓是“食不厌精”,孩子的嘴也越来越挑剔。而科学告诉我们,粗粮对我们的身体益处多多,吃太多精细食物反而会带来很多健康问题。我想给孩子多吃些粗粮,让她身体强壮,从小有个不挑食的胃口,这样,将来如果有一天不得不吃糠咽菜,她也能扛得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3-2-5 13: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慢半拍的女孩駱芳美 從小...

慢半拍的女孩

駱芳美

從小她就是個慢條斯理的女孩,吃飯總是一匙一匙慢慢地舀;穿衣也總是慢慢整裝,直至儀容整齊才肯罷休。這是欣予天生的個性,但父母卻深怕慢一步會成為她人生的障礙,且因愛吃長胖的身材,父母便下決心要改造她。

六歲那年父母把她送進了游泳隊,希望能靠游泳的速度訓練來改善她慢的個性,及幫助她減重。剛開始時她經常因太慢而被罵,但好強的她努力與速度比賽;而每天兩小時的訓練,讓可用來讀書的時間相對縮短,她必須想辦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完功課。幸好其中一位教練經常在她想快卻快不了時不斷鼓勵她,讓她極受鼓舞。在不斷訓練下,游泳與讀書的速度如父母的預期是變快了,奈何也常為了趕速度免得被罵而變得粗心大意,經常會丟三落四,讀書也只能囫圇吞棗地交差了事。這與她凡事謹慎而行相悖的處事態度讓她甚感痛苦,便開始嘗試用寫日記來調整心態。每天偷些時間與自己的慢個性相遇,為生活留下記錄,成為她最大的享受。寫作中她將倉促的生活步調做歸納,慢慢理出時間管理的訣竅。

初中時因精湛的泳技她進入現代五項團隊,接受騎馬、射擊、擊箭、跑步與游泳的全能訓練,不僅要有好技能,速度上還得快上加快。雖然進入團隊是相當大的殊榮,但在這非以學科學習為主的環境中,她感覺身體速度雖在增進,腦袋裡的智慧卻未能齊頭並進,心底那股想慢下腳步、腳踏實地好好讀書的渴望越來越強。

就在高三那年,她毅然退出團隊,以自學的方式將多年未有機會學到的學科重新學過,為求學習上的詳實,她寧可放慢腳步循序漸進,連比同學晚了一年她都甘心,終於順利通過大學入學考試。

大學進入時尚設計系,專攻她自小整裝時就夢想的服裝設計。更努力地瘦身通過模特兒的甄選,摘下模特兒比賽的冠軍頭銜而有機會到紐約實習一年。走上伸展台,小時候因過重被嘲笑醜小鴨的陰霾一掃而光,她盡情享受著多年努力而變成鳳凰的成就感;但很快地也發現當模特兒追求的是快速與短暫貌美的呈現,一秒鐘的舞台和外表的美貌不再能滿足她;美貌內充實的自我,為自己開創踏實的人生舞台才是她真正的嚮往。深思熟慮後,在眾人的婉惜聲中,她坦然揮別快步調的紐約大城,來到中部慢步調的大學小城,重拾書包,褪去華服,自在地當自己,培養內在的涵養。

從小父母努力透過各種訓練要將她慢掉的半拍調整過來,求好心切的欣予也不負眾望全力以赴。雖感謝父母用心培養的同時,卻難掩當自己真好的滿足感。她告訴父母:「不用擔心,只要鼓勵,讓我用慢工做出細活,彩繪屬於我人生的畫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3-3-21 21: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徐永恒...

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

徐永恒

只要家长们约束一下自己的爱心,改一改自己的习惯,你的孩子就会变得不一样。

教育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测试孩子的自控力与未来成长的实验。

20世纪60年代末,斯坦福大学教授沃尔特·米舍尔设计了后来非常出名的“棉花糖实验”:一名实验人员将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带进一个房间,桌子上放着一块棉花糖,实验人员告诉孩子他将离开房间一会儿,如果孩子在他离开期间不吃掉棉花糖,他将奖励他两块棉花糖,如果他等不及吃掉了,就没有奖励。

参加实验的孩子共有653名。实验结果表明,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能在实验人员离开的15分钟内坚持不吃棉花糖;其余的孩子,有的在实验人员一离开就忍不住吃掉了棉花糖,剩下的孩子大多只能等待30秒钟。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这653名孩子成为青少年后,米舍尔再次追踪当年参加实验的他们。他发现一个显著的关联:孩子在四五岁时坚持等待的时间越长,长大后在米舍尔设计的评估表现中得分越高。在其他能力中,能够延迟满足的孩子的关注力和推理能力更好,并且他们“不容易在压力面前崩溃”。


为什么能够坚持等待、延迟满足的孩子情商和智商表现得更高?一个解释是那些在实验中“获胜”的三分之一的孩子,本来就具有更高的情商和智商。比如,他们明白在实验人员离开期间不吃掉棉花糖,他将获得两块棉花糖,这种推理能力给了他信心,使他在克制自己想要吃掉棉花糖的心理压力中,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别的事情或等待未来的成功。



这个教育实验和成长故事对今天的中国家长来说,依然具有深刻的启迪。不久前,出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大的著名企业家俞敏洪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到,现在80后、90后的一些年轻人,年纪轻轻就开始买房、买车,成为房奴、车奴,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选择和更大理想的实现。不料,80后、90后年轻人们纷纷回应说,他们宁愿现在就成为房奴、车奴,这些东西给了他们提高生活品质的条件,而理想可以往后靠一靠。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年轻人的耐性正在下降呢?



这种选择倾向与俞敏洪那一代人有点大异其趣。以俞敏洪本人为例,他是通过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的,在北大英语专业就读时也吃了很大苦头,在毕业留校担任多年教师后,他从北大辞职,从拎着浆糊桶到布告栏刷广告和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在当时看来,他舍下的东西是实实在在的、是很重的,而他努力争取的东西是相对虚幻的、能否得到也是存疑的。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成功的秘密:一个人要成为人才,要做成大事,一定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愿意为未来的目标付出眼下的代价,在压力面前保持心态的从容和精神的专注。



中国家长对孩子往往关爱有余,较少想到训练孩子懂得坚持等待、延迟满足。我们看到很多家庭对孩子都是一呼百应,孩子一提要求就很快满足。只要家长们约束一下自己的爱心,改一改自己的习惯,你的孩子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幼儿想要从童车里出来,如果你确认他还可以呆一会儿,你可以告诉他:“你要等一等,等妈妈干完手上的活儿。你可以继续玩车上的玩具,或者观察旁边的花草。”上学后的孩子想要一辆自行车或游戏机,你可以对孩子说:“等到年底吧,我要把它作为你学习成绩的奖励和新年礼物。”想一想,这个年底实现的目标一定会给孩子增加学习的动力。


增强孩子的自控力,很重要的方面是使他们不容易在压力面前崩溃。所谓崩溃有几种情形,一是情绪崩溃,这会使原来计划好的事情做不下去或做得很差;二是信心崩溃,彻底放弃原来确定的目标;三是人际关系崩溃,导致与他人关系紧张,很难协作共事。显然,管理不住自己,一遇压力便容易崩溃的人很难有所作为。为此,家长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一起设定一些目标,要经常与孩子一起讨论这些目标的意义,和孩子一起分享在实现这些目标的努力过程中的收获和快乐。这样,孩子就会逐渐懂得,在努力的过程中要克服一些困难、顶住一些压力,都是自然而然、应当如此的事情,孩子就会平静地、有耐心地去做计划中的事情,即使后来目标没有实现,他也会懂得过程就是意义、过程就有价值的道理。


懂得坚持等待、延迟满足,懂得树立目标、持续努力,懂得自我控制、不在压力面前崩溃的孩子,往往都具有良好的品性。他们不会狂躁易怒,或无故沉默,他们乐意理性交流,总是对生活保持着兴致,他们不会常常抱怨。愿家长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引导,培养出这样的具有优良品性的好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3-5-16 04: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思考:为什么美国孩子那么自信?(转)...


思考:为什么美国孩子那么自信?(转)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2cefc10102e61v.html



    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个个都是趾高气扬、活灵活现的,谁都觉得自己很特别,是个人物。换句话说,这些孩子都特别自信。

那么,他们的自信是从何而来呢?

一、父母无条件的爱使孩子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肯定,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unconditional love)。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美国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宝宝,无论你以后是健康还是病弱、聪明还是愚笨、听话还是捣蛋、漂亮还是丑陋、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爸爸妈妈都会永远爱你,养育你直至你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是无条件的爱。仅仅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爱你,和你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无关。

他们爱孩子,尽情地享受孩子的成长过程,享受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用尊重、鼓励、欣赏、信任的态度对待孩子。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我爸妈爱我,肯定我。”他心里非常踏实,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能做到无条件爱孩子的父母,他们本身也都是自信的人,对自己持肯定的态度,所以不会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或者把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逼着孩子去代为完成。他们知道每个孩子各有特点,会鼓励孩子做他自己,扬长避短,相信孩子最终都会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自食其力的人。

孩子心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因为他是父母的宝贝,不是因为他是什么“钢琴神童”或是“数学天才”,或者他得到过什么奖。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你学习好了爸妈才会满意,你奥数比赛得奖了爸妈才高兴,孩子心里会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并学着戴上势利的眼镜去面对爱与关怀。父母如果不切实际地一再对孩子提出高标准,孩子长此以往会变得紧张、焦虑、患得患失。

精神科医生认为: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多数都能从其家庭教养方式中找到症结。父母对孩子性格和情绪的影响超过了学校和社会。

二、尊重使孩子自信

自信,来自自尊,一个人首先自尊,然后才会自信。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是内在的,只关乎自己的,是外部环境无法撼动的自我认知。

自尊最初是来自外界对他的尊重。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和社会都要尊重他。美国学校一直强调“鼓励教育”“尊重教育”,就是希望学生们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认识,不因和其他人的长处比较而自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闪光点。也许他学数学不开窍,但是他人缘好,有领导才能;也许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画画好,有艺术细胞;也许他不善表达,但是他体育好。老师和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他的长处,并创造机会让他的长项得以发挥,从而确立他的自信。

一位朋友从小到大都是学习尖子,考上了北大生物系,后来在普林斯顿大学拿到分子生物学博士。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在公司里她常常感到窝火,因为那些美国同事技术知识都远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这个课题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而她,却总是在找自己的不足,开会时从来没有勇气说出自己做得多么好,实际上她比所有的人贡献都大。她觉得和美国人相比,自己在实力上最强,欠缺的就是一份自信心,因为这个她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机会。

等到她自己的孩子上学了,她参与了学校的活动后,感慨万千地说,美国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多尊重啊,孩子班上有个脑子明显有毛病的孩子,老师都是一直在鼓励,十道题做对了一道,老师马上让他到前面将那一道题算给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励他继续努力,没有分毫的讽刺挖苦。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能没有自信吗?哪里像我们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父母说骂就骂,违反了纪律,老师叫你站在教室前面接受大家批判,哪里有一点尊严可言?

她说:“像我这种全校第一的尖子生都被打击得自信全无,别说那些差生了,难怪那么多学习不好的同学都要破罐子破摔了。”

美国的成年人把小孩当做大人一样尊重:父母进入子女房间要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不随意翻看子女的日记或其他隐私……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

一个不被尊重的孩子不仅没有自信,他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因为没有人给他示范过。

教育学家们在深入研究后曾得出结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孩子们就会有力量克服人生路上遇到的困难,用努力进取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当务之急不是让孩子学认多少字,背多少诗,做多少道题,而是要尊重孩子的细小的感觉,给孩子培养出一份自信心来。

三、赞赏使孩子自信

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自己对别人来说是重要的、有意义的,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孩子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常常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父母和老师的评价来给自己定位。如果他经常被表扬,他的心里就充满了自豪和自信,觉得自己很优秀很特别。相反,如果孩子平时听到的都是训斥、挑剔、责备甚至挖苦,一个小小的过错就被家长抓住不放没完没了地进行批评,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都做不好,他就会否定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失去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因此,家长在生活中应当对孩子多一些赞赏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千万不要吝惜自己的夸奖和赞美,不要害怕会把孩子给“夸得不知天高地厚”“夸得骄傲了”,有自信的孩子都是鼓励出来的。当孩子遭遇失败或孩子行为有过失时,不能对孩子全盘否定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更不能盛怒之下对孩子拳脚相加,这种做法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

在美国,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对孩子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

我女儿上二年级时,有一次,她所在的班级和另外一个班级合作排练一台节目给家长们做汇报演出。那天,在学校的大会议室,两个班的学生家长们都拿着相机摄像机,一排排地坐好。孩子们轮番上台唱歌跳舞、朗诵、演小话剧。我注意到,诗朗诵是大家轮流念的,每个同学的演出机会基本相同,都有三四次独立表演的机会。能力强的孩子会把台词记下来,背着讲,而有些孩子则手拿台词照着念,所有人的表演都得到了家长们最热烈的掌声。

2002年,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法令。以立法的形式要求学校必须提高所有学生的知识水平,缩小或消灭劣势群体(如贫困学生)和优秀学生之间在学业上的差距。其实,美国的学校不仅仅是在学业成绩上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在文艺体育各项活动中,也尽可能地给所有学生同等的机会,给每一个人参与的权利。

小学的运动会是每一个孩子都要参加比赛的,篮球足球棒球等运动队还有管乐队弦乐队,谁想参加谁就报名,不是根据个人水平甄选的。无论是表演还是比赛,观众们都是掌声雷动给予孩子们鼓励。

从上一年级开始,班干部就是大家轮流当,上讲台演讲,人人都有资格,怎么讲都行。有的小孩讲话没个章法,磕磕巴巴的,前言不搭后语,老师会表扬他的观点特别,勇气可嘉。

老师总是千方百计地挑出孩子的优点、亮点,进行表扬,而忽略孩子不足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好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好,长处会越来越长。孩子因为自己的长处而得到自信。

最开始接触到美国学校的老师,我以为自家孩子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后来发现,几乎每个老师都是这样,才知道鼓励学生发现孩子的长项是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要求。

美国的父母认为孩子身上显现出的性格行为上的缺点,大多数都与父母的教育不当和榜样欠佳有关。

所以,天下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带孩子的父母。

四、信任使孩子更自信

做父母的常常会有意无意否认孩子的感觉,说出不信任孩子的话语。比如孩子说太热了,不想穿外衣,我们会斥责孩子:热什么热?妈妈一点都不热。孩子想帮忙端盘子,妈妈马上说:“你端不稳的,看把盘子给打了。”如果孩子抱怨功课难,我们会说:“怎么别人会做就你不会?你一定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讲。”孩子要尝试一件新事物,有的父母会说:“得了吧,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别丢人现眼了。”

甚至孩子成人了要找对象,父母依旧不放心孩子的眼光。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人,连父母都不相信孩子的判断能力,他的自信从何而来?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一再否定孩子的想法做法,就把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性一点一点地扼杀掉了。

所以,作为父母,要信任孩子的感觉和判断。如果孩子说热不肯穿外衣,那么摸摸孩子的小手是不是很热。可以替他拿着外衣,等到他需要的时候再给他穿上。他觉得课程太难,和他一起分析难在什么地方,找到症结,帮孩子解开。他想尝试任何事情,都给他机会让他去试,给他充分的信任和学习的机会。

自信,一个人真正内在的自信,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培养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父母以身作则,自己先对自己的小孩有足够的信心:不管孩子是否得过奖,不管孩子的考试成绩如何,不管孩子学的是哪个专业、上的是哪个大学,甚至不管他上没上大学,只要孩子有良好的品德修养,知道自己现在在做什么,将来要干什么,并且踏踏实实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那么,他就会在未来的世界里开发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真正自信的人,不靠学历、工作成就、金钱、外貌这些外在的价值支撑,他自己认定自己的价值,内心的平和正是来自于此。(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3-5-16 04: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家庭教育的心得(转) 作者:...


家庭教育的心得(转)

作者:俞敏洪

我之所以能够在这谈谈家庭教育的心得,确实是因为我接触的孩子太多了。从我在北大开始教书,一直到后来办新东方,到现在从新东方走出去的700多万学生。我看到过很多幸福的学生,也看到了很多被耽误的学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成功感到无比的幸福,也看到了很多家长因为孩子的不成功而痛不欲生;我看到很多贫困家庭最后因为孩子有出息而生活的满心幸福;我也看到很多亿万富翁的家庭,最后因为孩子问题父母甚至患上精神分裂症。好多父母都和我说,俞老师,我把我所有的钱都捐给你,只要你能把我的孩子变成正常的、幸福的孩子。我常常对他们说,现在你们说这个已经太晚了,因为孩子是从一出生开始到18岁就基本定型了,所有的事情都要在18岁以前做完。

中国有句古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中,从农业社会一下进入了商业社会。而现在的中国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的认识又不完整,中国人在商业社会里坑蒙拐骗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小企业都陷入这样一个慌乱中间,而在这样一个慌乱中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比如说我们教育孩子诚恳,但孩子诚恳后又在外面受别人欺负;我们教育孩子善良,结果我们发现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就会反思,是不是该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是不是该教孩子更加凶悍一点。我们成人做的一些事情,有些时候会不知不觉给孩子展示了不好的东西,对孩子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带来重大影响。因此,我们教育孩子的方针出了问题。

家庭教育的头等大事——人品教育

  现在的中国进入了对家庭教育非常复杂的时代,社会里面有标准,家庭里面有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有可能是错误的标准。比如说,我们的标准是要求孩子在班里进前5名,孩子只要能考上北大、清华就算成功,到哈佛、耶鲁就更加成功。这虽然是标准,但在我看来,都是错误的标准。为什么错误,因为它最后变成了家庭的惟一标准而孩子的成长有很多标准,比如说人品是否高洁是一个标准,个性是否健康是一个标准,做事是否有创造力、想象力是一个标准,有没有吃苦精神、有没有勤奋精神是一个标准,有没有摔倒在地上敢于爬起来的精神也是一个标准,中国现在的社会,把成功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之内,对孩子们来说考高分,成绩好就是标准;孩子五六岁会弹钢琴,就会得到奖赏。我们中国的成人世界里从不以一个人拥有多少真心朋友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标准就是这个人有钱,有地位,有财富。

我自己深深的陷入到这样的痛苦之中,许多人见到我后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俞老师,你现在也进入中国富豪榜了!”没有人会说:“俞老师,你的人品不错。”第二句是:“你作为新东方的掌门人,新东方很赚钱啊。”假如说有一天新东方倒闭了,我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有人认为我是一个成功者吗?如果我成了一个身无分文,必须要靠自己的力气赚钱的人时,还会有人过来告诉我:“俞老师,你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那时候我才觉得这个人是我真正的朋友,真正认可了我的成功。我本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成功者,不是因为我有新东方,我赚了钱,而是我有一个做人的基本准则,我始终认为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心中没有邪恶念头的人,从小到大,我没有做过一件伤害别人的事情。当然有时候话语上一不小心说了一句伤害别人的话,这是有可能的。有些话脱口而出,别人会觉得不舒服,我可以向他表示道歉,但是伤天害理的事情我肯定没有做过。

我觉得我成功的第二点,在于我非常愿意去帮助别人。其实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位都是可以帮助别人的。我现在有条件可以向甘肃的地震灾区捐款300万元,可以为甘南建造一所新东方希望小学,我很乐意去帮助他们。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你也可以帮助别人。大家都认为做事情需要自己有才能,但还有另外一种办法,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从小就特别热爱劳动,我干农活,干家务活,我在14岁的时候,就获得了我们县里的插秧冠军,17岁时,我是县里优秀的手扶拖拉机手,我父母的勤劳带动我的勤劳。我这个人成绩一直不好也不坏,老师根本就不关心我。但我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起就一直打扫教室卫生。到了北大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干了四年。所以我们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另外,我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我打水习惯了,最后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时候我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我并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有人说我傻,有人问我这样打水有什么好处。我相信好处是会有的,你做一件善事,它的回报今年可能会出现,也有可能是10年后出现。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当天就要求回报,那你一定是个势利眼,也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你不要求回报,回报也会来。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觉得你是好人,他们能不伸手帮你吗?当然,我打水的时候并没有想到我有困难时他们会来帮我。但是10年后的1995年,新东方已经做到了一定规模,我希望找合作者,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那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特意换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我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后来他们回来了,但是给了我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他们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扫了4年的地,打了4年水。”他们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这些人的加入奠定了新东方发展的基础,新东方才会不断地做大,做成美国的上市公司,做成了今天的规模。

从我的经历我想告诉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教育好,在外惹是生非,别人指责你的孩子时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不好!”他们不会说老师没教好,新东方外语没教好,叔叔阿姨没教好,人家会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你的孩子没出息,问题一定出在家庭教育上。孩子长大后出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我们教孩子教的是人品和道德,是否把孩子的人品和道德教育好,是孩子一辈子成功与否的关键。只要他是被尊重的人物,他的一辈子就会活得特别顺利。父母亲可以想一下,你们是想做一个倍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小家子气,教孩子占便宜,教孩子怎样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样生存。你给孩子什么东西,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

我女儿学习水平现在处于中等,但我从来不以此作为女儿是否要努力的标准。我和我老婆的教育理念相反。我老婆是女儿不进前5名就会生气,而我刚刚相反,我女儿第15名我很高兴,我每次都会对女儿说:“你看你们班40个同学,你15名,后面还有25个人,你多厉害!”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来说,你的孩子分数是好是坏,进北大还是进普通大学,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辈子距离拉大的,是与他为人处事有关系的人品问题。人品的树立来自于榜样的力量,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是不能逃避的。我们要求孩子的东西没有效果,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比如说,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呵斥孩子去学习,孩子当然不愿意学习。当父亲说:“老子没出息,你也想跟老子一样没出息吗?”孩子就会想,你说你没出息,那打麻将时我看你也挺开心,你没上大学也挺开心,为什么非要我上大学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但是我在树立榜样方面遇到很多问题,我的工作是要用电脑的,但是我打开电脑,我女儿就会以为我在做其他的事情。虽然我对女儿讲我是在工作,但是我女儿不相信。没办法,后来只要我女儿学习,我就拿一本书在我女儿旁边看,这样一来,就有一个规矩感在里面,榜样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的父母对我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父母是不认字的,但是父母身上的优点我耳濡目染,成为我做人的准则。我以我父亲为例。我父亲是个木工,是架大梁的,他是我们那方圆15里的专家。我父亲是一个一高兴就可以不要工钱的人,因为架大梁家的人都要请喝酒,我父亲一喝高兴就不要钱了。因为往家拿不回钱,我母亲就跟我父亲打架,我父亲长得很壮,我母亲很瘦小,结果每次都是我母亲打我父亲,父亲从来不还手。我从父亲那里学到,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特别的无所谓,任何时候都不伤害我的母亲。我母亲属于个性特别刚强的人,有时候说的话我听着都挺难受,但我父亲从来没有还过嘴。所以呢,我老婆怎么训我,我都是不回嘴的,我觉得我应该向父亲学习。父亲的大度变成了我身上的一个优点。我母亲带给我的东西更多,有两样东西是我从小就学会的。第一,要勤劳勇敢。城市里的家长让孩子勤劳勇敢是家庭教育最核心的东西。好多人会说,我们孩子连学习功课都忙不过来,怎么勤劳勇敢啊?家务我都帮他做完了,他怎么勤劳勇敢啊?虽然我现在条件很优越,但我还是想办法让子女们勤劳勇敢。不像我那个时候,你不劳动的话,就饿死了,农村的环境注定不需要我父母说我就会去做。

我母亲带给我的第二点,要乐于助人。我母亲是一个特别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小时候有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第一件事情,有一次下大暴雨,我当时八、九岁,这个时期的孩子最容易受父母影响。当时,家家户户都晒着玉米,我母亲带着我姐姐,我,我父亲,我们一家四口人一起把邻居家的稻谷全都收回去了,等到要收我们家的稻谷时发现那些稻谷已经被淋湿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母亲就给我讲了两点,首先,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就要去帮助人家,他们家里没有人,如果我们不帮他们收,他们家一年的粮食就会淋湿。其次,如果邻居之间相处得不好,是不可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我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第二件事情,有一年粮食欠收,我们家就剩下不到20斤的粮食,母亲居然分出一半的粮食送到邻居家,当时我很不愿意,而母亲却说:“没事,我们家人少,还可以用菜掺着米吃,邻居家人多又没有米,不分给他们米会有人被饿死的。”从此那户人家和我们的关系就特别好,经常主动帮我们收割,因为他们认为我们是好人。到现在,我母亲都是我们村最受尊敬的人。

做任何一件事情,你都要想一想,我有没有伤害别人。比如说,我们大人有的时候喜欢在背后说邻居和同事的坏话,而且说的时候不回避孩子。我跟我老婆就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议论东家长西家短,哪个人人品好,哪个人人品不好,哪个人小气,哪个人不小气。结果有一次我女儿从学校回来,跟我讲她们班哪个同学好,哪个同学不好,哪个同学小气,哪个同学势利眼。我跟女儿说不能说同学的坏话,同学天天跟你在一起,她们身上如果有你认为的缺点,你放在心里,更重要的是你要学习同学们的优点。我女儿立刻反问一句:“你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不也议论很多叔叔阿姨吗?我为什么不能说同学的坏话?”一句话让我无言以对。从此以后我就跟老婆定了一个规矩,在孩子面前不能议论别人的缺点,一定要说对方的好话。

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爱心——心情教育

  如上所述,现在家庭教育要做的头等大事就是教育孩子有良好的人品,第二就是要进行心情教育。我女儿天生就比较内向,是一个很文静的孩子,我儿子就很外向,每天都要爬上爬下好几次,我女儿做事情慢条斯理,我儿子就比较急躁,这些都是天生的不同。除此之外,孩子的智商也不同,我目前还没有看出我女儿和儿子智商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因为他们年龄差距比较小。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班里,有的孩子永远是第一名或者第二名,他智商确实高。而我们的孩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在中间,甚至后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孩子是有区别的,但是只要你的孩子没到白痴水平,只要孩子能正常的走进教室上课,就能够做出重要的大事来。比如胡雪岩只上了两个月的学,但最后变成了最厉害的商人,而且还心怀大志,这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副会长,这个协会有一千多个企业家,北大清华复旦毕业的还不到二十个,剩下的全是普通高校毕业的,甚至还有的是农民、工人、大专生、中专生等等,但他们都成为了成功的企业家。所以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

我们家长必须有一个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督促孩子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你要保证孩子得第一名高兴,得最后一名也高兴,让孩子觉得活在世界上很美好,培养孩子对于生命的热爱,是家长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的男主角是美国最有钱的人士之一,但他曾经也是穷光蛋,家里贫困,没上过大学,靠推销东西为生。有一次他在纽交所门前碰到了一个满面笑容的人,那个人是个股票经纪人,他就以为当股票经纪人很幸福,于是他就努力当股票经纪人。后来他认识了一个股票经纪人培训班里的人,那个人开始看不起他,后来发现他玩魔方很厉害,而这个人恰巧也有同样的爱好,于是被这个人的魔方技巧深深的吸引了,他们两个也成为了好朋友。这个人因此获得了机会,变成了美国最有最有名的股票经纪人,实现了亿万富翁的梦想。
这个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在影片的最后,这个人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他自己的故事。他启发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不是别人送来的,而是自己努力争取来的。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十分娇惯的,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比如孩子看上一个玩具,家长不买他就不走,最后家长没办法只能给买了。于是孩子就有了这样的心理,只要他坚持家长就会让步。我在给儿子买东西前,会分析他要的东西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就坚决不买,如果合理也不能轻而易举的给他买,我是必须让孩子完成一项任务才给他买。比如我女儿在国外上学时,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家虽然有台式电脑,但是用笔记本电脑会比较方便,而且家里也不缺钱,不给她买也不对。我就告诉她,爸爸一定给你买,但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得来的东西,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需要付出劳动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果她能背诵下来30篇新东方的英文励志文章,就给她买。结果两个星期不到,她就背得滚瓜烂熟了,我就给她买了笔记本电脑。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学会了付出才能得到的道理,也把孩子喜欢的方式变成她做另外一件事的动力。

给予适当鼓励,激发无限潜力——鼓励教育

  关于如何鼓励孩子的问题,我先讲一个故事。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上初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他的物理成绩很差,只考了8分。物理老师找他谈话,让他好好学物理。学生说我不喜欢就是学不好,老师特别聪明,他告诉这个学生,别的同学都是60分及格,你下次只要考到9分就算及格。学生一想我随便划个勾就能及格,很容易,于是就答应了,结果下次考试考了28分。虽然28分,老师还是没有理由在全班面前表扬他,因为还是不及格的分数。这个老师很聪明,她让全班同学把上次的考试成绩和这次的成绩做一个减法,上次考了90,这次还是90,一减就是0,上次95,这次93,一减就是﹣2,这样减到最后,就一个同学剩下了20分,就是这个同学。老师把所有同学两次考试的分数差写在黑板上,问了个问题:“哪个同学进步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某某,这是一个铁的事实,因为只有他一个人进步了20分。这种鼓励方式不但没有侮辱色彩,而且有很大激励色彩。这个学生一下就兴奋起来,他想无论我考到48、68、88都是全班进步最大的,我有无数进步的空间。老师做了件聪明的事情,孩子就觉得有广阔进步的空间,从此这个孩子就喜欢上了物理,并最终成为了全世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老师的教育方式十分重要,但是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重要,因为孩子更加看重家长的一言一行。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的孩子是全班最后一名,你怎么对待你的孩子呢?大部分家长的反应都是打一顿或者骂一顿。孩子明明知道自己错了,但是没有办法,他就考了0分你怎么办呢?你还不断的伤害他,到最后他可能就不学了。我建议家长朋友们站在长远的角度上去想一想,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到底有多少差距。难道没上大学孩子一辈子就没出息了吗?绝对不是!就像我刚才说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了,不管做什么都是有出息的。我可以举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时候,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没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时间和我的同学拼了一年,我在北大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50个同学,我是全班倒数第五名,但成绩并没有阻碍我做成自己的事业。

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绝对不是你在小学、大学所得的分数决定的。分数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但是不能因为孩子分数低就认为孩子没出息。请家长一定要改一改判断成功的标准。孩子分数高是成功的标准之一,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作是必然的标准,更不能当做是惟一的标准。否则你的孩子就会受到无数的伤害,因为任何一次考试只有一个第一名。如果一个班里有40名学生,难道除了第一名,其余的39个孩子都是笨蛋吗?都是失败者吗?绝对不是!所以我有一种自我解嘲说法:其实当第一名也确实不容易,因为他走得很辛苦,往前面一看,一个追赶的人都没有,往后面一看,全班都在追自己,追的自己半死不活,所以第一名没有什么好当的。当最后一名多幸福呀,往前一看,都是被自己追的半死不活的人,往后一看,一个追自己的人都没有,你想这种生活多潇洒呀!
当然这种观点不能和孩子说,你一定要学会怎么鼓励孩子。这次考倒数第一,下次我会鼓励他考倒数第二,这次他考20分,下次我会鼓励他考30分。千万不要说你的孩子,这次考了60分,你告诉他下次不考90分就别进家门。你这么说,有的孩子当然会拼命学,但有的孩子拼了命也到不了90分,那他怎么办呢?难道真的不让他进家门么?你肯定让他进家门,你让他进家门就意味着你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知道了,我爸爸妈妈是说话不算数的,那我以后就无所谓了,他反正不会不让我进家门,父母就这么被孩子刺中了。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记清楚,绝对不能让孩子吃住你,绝对不能要什么给什么。教育孩子和驯养动物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很多做父母的还不如动物园的驯兽员。驯兽员驯动物有两种方式,第一,鼓励,绝对的鼓励;第二,限定,甚至是惩罚。我曾经问一个驯养海豚的驯兽员,为什么他训的海豚能从水中跃出,并从那么高的圈钻过去?他说其实海豚开始是不会做的,他先把这个圈放在水里面,被训的海豚谁钻过去就给它一条鱼吃,没钻过去的就不给吃。海豚也不笨,很快明白了吃鱼的方法,后来海豚就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当然动物肯定不能像我们人一样那么聪明,比如说我告诉你,这个圈你钻过去,我就让你上北大,你肯定就钻过去了,因为你知道这个东西对你有利。海豚不会知道利益的关系,但是海豚明白一个道理,只要我钻过这个圈我就有鱼吃,没钻过去就会挨饿。紧接着驯兽员就把这个圈提出水面一半,让海豚继续钻。海豚发现圈不在水中了,只能跳过去。逐渐的,圈被不断提高,大概要提10-20次,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海豚跳圈的训练就完成了。大家有没有注意,在看海豚表演的时候,凡是从那个圈跳过去的海豚一定会游到驯养员的身边去要鱼吃,因为它知道每次跳过去都能吃到东西。

从上面海豚的例子中家长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鼓励和限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十分重要。比如说孩子得了0分,你要鼓励孩子下次考到10分,那孩子一想,考到10分还是挺容易的,你就可以加些条件。比如说这个孩子爱吃麦当劳,你就可以把它当成一种诱惑,答应孩子考到10分,就带他去吃麦当劳,然后再把孩子的分数一点一点加上去。比如说你的孩子考了60分,你千万不要说下回你要考到90分,或者把孩子臭骂一顿。你要对孩子说,60分已经不错了,下回你能不能考到70分,我不把你跟班里的同学比,我只看你今天要比昨天进步,你明天要比今天进步,这个孩子的分数在潜移默化中就上去了。他每上去一点,你都要鼓励他。当分数考得更低的时候,你要告诉孩子,这次可能是偶然的失误,爸爸妈妈支持你,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在鼓励的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定规矩。我儿子特别喜欢吃冰激凌,我老婆每天就让他吃很多,把牙齿都吃坏了。我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就规定他一天只能吃一个冰激凌,而且必须吃完晚饭半小时以后才能吃。我儿子那时刚4岁多,不知道半小时是什么概念。我就告诉他,那个长的针走到什么地方就是半个小时。我儿子一会儿看一下那个钟,半小时看了100多次。总算熬到半小时了,迫不及待的吃到了冰激凌。第二天时,就变成看十几次了,到了第三天就变成看两三次了,到第四天他知道反正一时半会儿也不能吃,就玩去了,等到他想起来吃的时候半小时已经过去了。只要是正确的事情,父母都要鼓励孩子,同时要给孩子定规矩。立了规矩以后,父母一定不能随便更改,更改就会出现问题。

最后我要谈家长会犯的另外一种毛病,叫做才能综合症。父母特别想让孩子变成小天才,其实这是父母的虚荣心在作怪。中国父母会犯两个毛病,第一,凡是自己不会的东西会让孩子会,希望孩子在某个领域中获得成就。所以很多家长就强迫孩子从小学这个学那个,没有任何意义。孩子最重要的是让他慢慢的成长。我女儿很喜欢弹钢琴,从5岁就开始弹,弹着弹着就变味了,一级一级的考上去,每个星期都要上课,每次都坐一个小时不能动,结果把我女儿弹钢琴的兴趣全部扼杀掉了。我女儿不想学了,而我老婆强迫她学。我问我老婆,你的孩子在10岁的时候就过了钢琴十级,请问她10岁以后还学不学弹钢琴?如果她10岁以后不学,那从她1岁到10岁学钢琴有什么用?你如果不是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伟大的钢琴家,那么你让孩子10岁就通过十级考试是没有道理的。第二,你让孩子这么学,让她对钢琴失去兴趣了,她根本就不爱弹钢琴了。我和女儿说,爸爸不强迫你学,也不让你考级。爸爸这辈子很后悔的事情就是不会演奏乐器,演奏乐器可以排解郁闷。学习钢琴原则上不是为了让你考级,而是为了帮你寻找抒发心情的渠道。未来你一定会进入社交圈,如果你能在朋友唱歌的时候进行钢琴伴奏,这样你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如果你不想学,能不能保持你现在的水平。我女儿其实是很喜欢钢琴的,作业做累了,就弹半小时钢琴。这以后她每个礼拜跟老师学一次,学习钢琴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人品教育,其次是心情教育,第三是鼓励教育。最后一点,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吃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3-5-17 17: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该帮孩子吗?凯轩世界新闻...

该帮孩子吗?

凯轩

世界新闻网北美华文新闻

May 13, 2013


看过一篇文章是作者帮小四的儿子做科学展,从定题目,做实验到写报告,全程包揽,儿子拿了A, 全家都很高兴。我有些不同的意见。女儿在小学阶段时,我常在教室里帮忙,最欣赏的就是各种活用的报告及展览,因这是我小学时从没经历过的。我的工作只限于带女儿买材料,她再上网找资料或和同学讨论。女儿的成品不完美,分数也不是最高,但让她最骄傲的是这她亲手完成的杰作。

有一年参观学校的科学展,正欣赏着一名亚裔得奖者的创意时,后面一对老美先生问太太,「你觉得有多少出自于他(她)父母之手?」不难一窥老美对老中的刻板印象。

而我也发现老师们最忧心的是许多华裔家长过度介入学生的报告。老师解释,学校的报告都经由精心设计,适合每个年纪层,刻意让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因为过程远比结果重要。学校有系统的由易而难,让学生累积经验,培养创造力,衍生持续力和执行力,进而发掘自己兴趣和潜能,这是金不换的宝贵经验。但华裔家长却打乱了学校的规画,使老师很困扰。

不难想像,家长捉刀的成品远胜于孩子能力所及,报告也明显的不是出于十几岁孩子之手。许多华裔家长注重成绩,但矫枉过正,不计手段一昧追求高分的同时,不但孩子错失学习的乐趣,更养成依赖的心态;最重要的是不劳而获的成绩所传递的错误讯息对孩子影响深远。

好友凯伦儿子念的小学,也有类似困扰。纽约街头的推车小贩早成为纽约文化的一景,但被大财团以维持市容为名,频频打压。凯伦儿子的学校为了声援推车小贩,要学生做个简单的手推车模型,并发表对这议题的看法。事隔多年,凯伦还记忆犹新,儿子交报告那天,只见教室门口一阵骚动,大家瞠目结舌地看着一对华裔父子推来一辆真实尺寸的自制手推车!

之后几乎每次家长会议,愤怒的老美家长都会提出这敏感的话题。老师不讳言,由于家长全权代劳的情况泛滥成灾,学校不得不将报告的头条指示列为不要父母参与,如有明显父母参与迹象,一概不计分。老师总结:「如果各位家长这么有兴趣参与,我们可以另辟个家长作品展览会」。

孩子的成长路是跌倒和爬起串出的历程。如何在适当时机帮或不帮助孩子,父母应拿捏的分寸,是门大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2: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抛砖引玉谈怎么和孩子谈心来源...

抛砖引玉谈怎么和孩子谈心


来源: 羽衣飞飞 于 2013-07-29
  

最开始我是个失败者。

儿子不喜欢我遇到问题跟他谈,我一谈心,他就知道他出麻烦了,所以每次我一摆出谈话的架势,儿子立刻溜,溜不掉,直接跟你讲:“不跟你谈,每次跟你都谈越谈越糟。”

那年他十二岁。

而我坚定地认为学会沟通是父母和孩子必学的功课之一。于是抱着几本书,学习。

感谢爸爸,感谢妈妈,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CCTV,让我从小懂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道理,并且余生将一直努力学习,曲折向上,我在这种教育方针的指导之下,刻苦学习,认真实践,终于在一片惨淡之中见到了点儿沟通的曙光。

现在谈谈体会。

谈话忌讳之一:长篇大论。孩子的注意力最长二十分钟,人生大道理能省则省,自己教自己,自己跟自己谈行,到了孩子身上,见缝插针说一句半句有效果就得烧香了,剩下的,别指望太高。

谈话忌讳之二:听不得孩子说逆耳的话。 我上过专门练沟通的课,对方就算说“我觉得你是个大王八”,听的一方也要确定地问一句:“你说我是个大王八对吗?”当时简直要笑死了。后来慢慢明白,专注倾听对方的观点,把自己情绪抽出来给对方空间让他可以畅所欲言是一种能力,当对方知道你在认真倾听,不打断,不辩解,这本身也是爱的一种表现。

谈话忌讳之三:觉得自己二五八万(这是我的语言哈),也就是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说话,觉得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权威的代表,对对方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一旦给了对方居高临下的感觉,沟通将彻底失败。

我承认,这所有的三个错误,我每一个,在不同的阶段,都非常不意外地犯过了,犯得非常彻底。

但人是有学习能力的不是吗?

首先改变沟通地点,开车时间,吃饭的时候,只轻描淡写讲一件事,事先想好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话坚决不能说,不能影响孩子吃饭情绪,不能给孩子压力,并且还要把话说明白了。

要求很高是不是?我们天天让孩子十个手指头熟练按琴键,还得学习好,还得体育好,还得这个好,那个练,那个学,对孩子期望之高,要求之严简直苍天可鉴,凭什么对人要求严格,到了自己就不能严格啊?!跟孩子一起吃苦头才叫够交情嘛。

然后就是随时掌握节奏,孩子一旦表示不想谈了,马上转移话题,因为那时不管父母有多么大的谈话和教育的热情,已经有凉水冲下来了,赶紧风紧扯呼,换玩儿法。

最后就是一定学习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中国俗语说:“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父母在孩子讲述他自己想法的时候如果能保持淡定,泰山于顶也不动声色,会给孩子很小的压力,孩子会敢说,敢讲,病症都露出来了,你默默记在心里,回去研究药方,总会出成果的。

最后要达到的境界是:你跟孩子谈完了,引导好了,孩子也没觉得你跟他谈什么了。他只觉得心里畅快,很信任父母,以后有什么麻烦,会第一时间跟父母讲。

我谈话失败的例子就不写了,写了自己都不好意思。

分享一个谈话成功的例子吧。

儿子弹钢琴,一直都很抗拒,不喜欢,还不让我drop,因为钢琴是他考音乐学院的必修课。我已经腹诽他很久了,说是爱音乐,假装爱音乐吧?不就难点儿吗?切,叶公好龙,光说不练。

腹诽归腹诽,好人还是要当滴呀。

某次在CC pizza吃饭,我问儿子:“你明明那么喜欢音乐,吉他木琴鼓什么的都那么喜欢,不用妈妈提醒自己就练,怎么就不喜欢钢琴呢?”

儿子说:“Because that makes me so Asian.”

我说:“It does not make you Asian, it makes you musician. 别的孩子这个年龄都不上课了,你才开始练,这是你与众不同的地方。儿子当时在那里愣了很久,眼睛发亮,我们两个都没再说话,然后讲别的。

当然从中可以扯出一个特别深的话题,孩子对自己文化的种种反思,抗拒,对自己在人群中什么样的角色定位都有挣扎,此话掠过不提。

再一次我开车带他出去玩儿,车上我问他:“为什么你的那些朋友们不管弹好弹坏的大多数都不喜欢钢琴啊?”

儿子说:“因为你不弹钢琴照旧可以活得好好的,其他很多事不做不行。”

我说:“这样啊。”

后来我又问了一次:‘儿子,是不是钢琴特别难,手指很难掌握啊?“

儿子说:“嗯。妈妈不过你放心,多给我一点时间,我现在不太擅长,也不很喜欢,慢慢我技术好一点了,就会好的。最开始学吉他我也不太爱练,因为弹得不好嘛。钢琴时间可能长一点,不过会好的。“

老妈目的终于达到。第一,解决了我对他叶公好龙的腹诽;第二,让他承认钢琴确实很难,但同时认识到自己需要知难而上。不是我给他讲这个道理,是让他自己慢慢思考得出结论并且诉诸实践。

这个学习过程,我受挫了两年,也学习了两年。然后呢,我把这种沟通技巧用到了我们家领导身上,反响没有儿子好。因为老公是成年人,我没花那么多心思,当然也就是猫一天狗一天的啦。

抛砖完毕,玉们,请现身吧,大家好好学习,取长补短,牛爸牛妈们,请千万不要吝啬口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06: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瞎聊培养安全感强的小孩来源: 羽...

瞎聊培养安全感强的小孩

来源: 羽衣飞飞 于 2013-08-08 08:21:04

近期文章回家给领导批阅了,领导认为不够有趣味,不够轻松好玩儿。

这一下可难为了小的我,本来下一篇要写吵架的,吵架那能好玩儿吗?但是领导的意思既然已经传达下来了,当喽罗的总得想办法满足吧?

所以这次是插播,先把上篇依附情绪里的框框砸吧砸吧再说。

小孩儿在小时候没有安全感是常态。

小小孩儿最怕的是被父母抛弃的感觉。六个月的孩子,手伸出来,摆一摆,他都觉得全世界都跟着他晃。他饿了,全世界都在闹饥荒。他自己就是宇宙的中心,世界的焦点,他自己跟这个世界是连为一体的。饿了哭,有人喂;尿了哭,有人管;病了哭,有人照顾。他对外界最开始的诉求就是靠哭来完成的。

不知道你记不记得自己或周围发生过这种事情?一个小孩儿张嘴要哭,爸爸或妈妈立刻手指头指过去:“不许哭!你给我憋回去!再哭,再哭,我揍你!”

我不知道你记不记得,我记得。因为那个小孩儿曾经是我自己。我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母亲用这种强制的方式给按回去的。

不可以哭,不可以闹,不可以把鞋弄湿,不可以给家长惹麻烦。

我后来读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我知道,这样的父母叫:emotional dismissing parents and emotional disapproval parents.

孩子一哭,有的父母感受到的是无助,有的父母感受到的是慌乱,有的父母感受到的是愤怒,这些情绪都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一旦父母自己感受到了这种情绪,如果他不擅长处理自己的内在情绪,那么他的反应就会各有不同。

感受无助的父母可能自己也跟着哭了,就好像回到自己小时候一样,不知道怎么面对这样的小孩儿。我们自己的孩子,把我们心里面的小孩儿也引了出来,最后变成两个小孩儿一大一小一起哭。

如果你读到这里说这样的父母真无能,真没用,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不是我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什么?请耐心往下看。

感受慌乱的父母就会想办法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你把水杯弄破了是不是?妈再给你一个新的好不好?什么?不好?你就要原来那一个?那个已经破了啊!啊?你还是要那一个?!

然后你就愤怒了。

我都跟你说了那个已经破了啊?! 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矫情啊!再哭我不理你了啊!

威胁,再哭我不理你了,戳中了小孩子最深的恐惧 - 被抛弃,于是孩子哭得声嘶力竭。

这叫一个水杯引发的惨案。

然后老公回家了,你跟他诉苦,他对你说:“就这么点儿事?一个杯子你就这样啦?你会不会管孩子啊?!”

孩子哭的时候,你感受到的是无助愤怒,在老公那里,你感受到的是不被理解,被责备,伤心委屈。越想越伤心,觉得这日子过得真灰心啊,生孩子干嘛?! 结婚干嘛?!

然后演变成一个水杯引发的离婚念头。

有没有发现很多时候,当时我们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你死我活,过了之后发现都是小小的诱因,一个杯子,一双袜子,甚至是一句话一个眼神?

那么绕回到我刚刚说的重点,重点是我们不要dismiss甚至disapprove这些情绪和感受,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行为引起的自己的内在情绪跟感受,要允许孩子表达负面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学习疏导跟标明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最后引导孩子走出负面的情绪,这样的父母才是emotional coaching parents.

水杯碎的那一瞬间,如果你了解了自己的愤怒,不要忽略那种愤怒,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生气?是看着孩子哭恐慌?是心疼那个杯子?是生气孩子为了这点事歇斯底里?如果是第三种,当孩子歇斯底里以后,你因为愤怒,用更激烈的方式遏制他的歇斯底里,你在孩子眼里是一种什么形象?

另外一个因为水杯在歇斯底里的大小孩儿。

如果那个时候,你很快地学会疏导自己的情绪(具体方法我以后再细写),就可以在恢复理性的情况下帮助孩子疏导情绪。

“宝宝,杯子碎了你很伤心,是不是?”

伤心是一个情绪字眼儿。孩子本来当时的脑子象开了锅,正沸腾着呢,忽然抓到一个词,伤心,对,他就是伤心。

如果这个时候,我问你,假设你是这个孩子,你玩得正高兴的东西坏了,你除了用“伤心”来表达情绪,还有什么词汇?这个情绪分析我做过,我是文学女中年,对文字非常敏感,就算如此,我都发现世界上有时候任何一个词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

大人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他不知道如何表达,他只有那种模糊强烈的感受。

有的孩子情绪上来之后没法疏导,要用撞墙踢人等等激烈方式来表达,父母忙于矫正孩子的行为,忽略了孩子正在承受的情绪带来的痛苦。

当人情绪上来的时候,道理和逻辑是不管用的,你跟孩子讲多少道理都不能够浇灭孩子正在沸腾的情绪。 当然,最简单粗暴的办法就是按掉,因为你是爸妈,你有权威,你可以使用父母的特权甚至直接拳头加上去。孩子他打不过你,他怕你抛弃他,相信你最后一定会把他搞定。

很多时候,父母搞定了事情,却无形之中破坏了跟孩子之间的那种亲密感。很多很多小孩儿,都是成年之后才开始理解父母的,其实,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孩子成年才理解呢?为什么要错过那么多年呢?

我错过了很多很多年跟父母的亲密时光,等到我修复好了,可以跟他们心平气和了,他们都走了,不给我机会了。

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当一个能够引导孩子情绪的父母,不让我的孩子跟我疏远。

有时我尝试问儿子:“你是很伤心吗?”

儿子说:”不是,我是很frustrated!”

如果我接着问:“你为什么frustrated呀?“

他给的答案会是:“I don’t know! Don’t ask me!”

我只能慢慢想,一点点猜,说对了他会点头,过了一段时间,孩子慢慢就平复下来了。

我第一次给儿子做情绪分析那一年,儿子已经十一岁了。

在那之前,我基本上属于laissez – faire 类型,对孩子的情绪能够感同身受,但缺乏引导。后来孩子大了,开始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当妈的没办法,只好由羊妈转型,学习coaching孩子的情绪,在引导孩子之前,自己拼命学习,自己先变安全了,才会给孩子更好的机会,学习成为一个理智成熟的人。

情绪需要被标明跟疏导。

但愿我们每个父母,都给孩子提供一个最安全的情感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9: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有影响力的父母--学习笔记(6)...


有影响力的父母--学习笔记(6)

soundofsilence


(2013-10-07 22:00:04)
这周讲的是如何从权威性父母转型为影响力型父母。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的权威作用开始不再有效,孩子需要父母用影响力,而不是权威来引导。一方面,这个的前提是父母曾经有权威,在青少年时期也不是完全放弃权威。一方面,对青少年而言,权威型的父母不再有效。权威和影响力是此长彼消的。

课文首先提到两点很有趣的真理:一是父母没有完全准备好才上岗的,养育儿女的过程使父母成熟。二是没有什么真有价值的东西是容易很快得到的。我深表同意,这个也是我不吃快餐的原因。然后讲到父母转型的必要。有的父母可能觉得自己根本没有影响力,靠影响力更不靠谱。问题是:权威是想对失控的局面有所控制,如果很有效,那么就不会失控了。所以,这已经证明是不可行了,试试其它的方法至少不会更坏。

对孩子来说,成长的过程是从顺从父母到顺服父母的过程。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听从父母的教导,是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的层次。随着年龄增长,不理解也要执行难度就增加了。青少年的孩子如果还愿意听父母的,不是因为他们不听不行,而是他们对父母的信任,让他们愿意去听。孩子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父母要保证的是孩子的自由是有责任相伴的,如果孩子滥用自由,那么这个自由就会被剥夺。这时候,父母的权威还是在的。

那么如何让孩子能善用自由,能做聪明的选择?关键是从小教导不止于行动,更在于教导为什么。让孩子从小理解选择的后果,不论是道德的原因还是实用的理由,让孩子理解决定后面的为什么。为什么吃饭要等大家都坐好?因为最后落座的常常是最辛苦的做饭的人,要表示对她劳动的尊重。为什么在公共场所不能乱跑?因为有老人孩子,碰到他们可不得了。很多的礼貌是有原因的,不是定出来考大家的记忆力的。如果我们理解为什么,那么就可以很容易地记着遵守,也会举一反三地在不同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定。对孩子,父母就可以基本上无为而治了。

用影响力来领导孩子成功的关键是父母的言行一致。父母用大家共同的价值观来教导孩子,自己也用同一套价值观来生活,孩子就和父母在一个平台上,不然,孩子只会蔑视父母,而不会听他们要灌输的东西。所以,如果觉得孩子总是有某些问题,应该先反省自己所做的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行为。

总结一下,如果做一个权威型父母是阶段小测得话,那么做一个有影响力的父母是我们的期中考试。自身的问题会成为孩子的问题。如果考不及格,以后做孩子的朋友的机会也不大,最后的成绩单自然也不会漂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8 19: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修复与青少年的关系--学习笔记(4)...


修复与青少年的关系--学习笔记(4)
(2013-09-23 19:56:55)

讲了这么多,突然想起来应该先说一下什么是叛逆,什么不是。当我们觉得孩子叛逆的时候,孩子的感觉是什么呢?是不是我们也很叛逆?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如果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样就是叛逆,特别是讨论变得很情绪化,开始不能称为是友好交谈的时候。这真是叛逆吗?孩子走向独立的过程,一定要学会的功课是自己根据自己知道的,作出合理的决定。这个技术是一生的学习,从错误中的学习。青少年走向独立,这个是必不可少的。做父母的和孩子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了解的很不同,父母的经验常常只有很有限的用处,那么,孩子呢?他们毕竟不成熟,作出一些让父母觉得很愚蠢的决定也是难免的。认识到父母的不足,了解孩子可能失败的地方,就让父母和孩子有一个合适的平台交流。期待孩子一定按父母说的做是这个年龄段很大的一个错误。那么,孩子就应该什么都说了算吗?他们不够那么聪明呢。父母在这时期很容易和孩子产生隔阂,那么有了问题又怎么办呢?父母和孩子寻求的是怎样的关系呢?

这节主日学主要讲问题家庭的关系修复,但我觉得对没有问题的家庭是很好的借鉴。修复应该如何开始呢?首先,确认需要修复关系,父母要谦卑,如果父母的目的是如何改造孩子,让孩子听自己的,那么,没有开始就已经失败了。父母要先好好省察自己,承认教育中的错误,寻求孩子的原谅,不是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告诉孩子,父母无意中犯了很多错误,有的现在可能也不知道,但愿意重新开始。请孩子原谅,也希望孩子给一个机会。我不知道多少读者读到这儿会拍我:什么?你不知道我的孩子,他/她这个样子难道还是我的错?要我道歉,请求原谅?!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我要说,孩子是你的孩子,本来你该把他管好地,到现在让孩子也这么不痛快,不能说没有你的错。

认错之后,要邀请你的孩子一起来检讨,到底是什么让他们不愿意听你说话,不愿意理你,看到你就烦。。。要准备好,你听到的大概会和你的自我感觉差十万八千里。而且,看你从前怎么对孩子批评的,孩子的方式和态度可能会最让你气愤,因为,那本来是你对他们的方式。不要把他们说的当耳旁风,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你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原则上,这时候不允许孩子攻击父母,让孩子本着帮助父母的态度,不是指责的态度,但事实上,我觉得很难控制。孩子到底会让父母多难堪是由父母一直让孩子多难堪决定的。孩子指出缺点后,和孩子就你们都同意的事情达成协议,让孩子监督你的改进。

下面的日子里,在孩子的明亮的眼睛下生活的你,还要努力做一个会鼓励的人。了解孩子的长处。常常鼓励他,支持他。如果你找不到孩子的长处,去找个放大镜,问他的朋友,问老师。实在一时找不到,就先在他的铅笔盒里放个小纸条,说你多爱他。

然后要花时间真正试着了解你的孩子。他喜欢什么,痛恨什么?不要批评,先了解。如果他喜欢的东西你不喜欢,他为什么会喜欢?用倾听,理解和支持进入他的世界。你可能会发现,孩子不像你想的幼稚可笑,更不笨。他做事可能都很有理由。

下一个是要注意说话的口气。当一个3岁的孩子拿一块脏乎乎的石头,献宝一样给你的时候,你会接受还是斥责?同样,当一个青少年把头发搞成他的偶像的发型,向你炫耀的时候,你怎么反应?注意,这些事情实在不关人品,无关原则,何不让他高兴一下?即使你夸他,他也可能照照镜子自己就要改了。即使不改,让他们的审美观成长一下也不是坏事。

在和孩子一起努力的时候,也要建设一个彼此依靠,彼此关心的家庭,首先搞好夫妻关系,让家庭有稳固的基石,然后安排家里可以一起的时间,吃饭,聊天,散步。。。。什么都好,只要大家一起,愉快地相处。这不是挑毛病的时候,不是好容易抓住你的时候,是大家轻松的时候,是家人都回向往的时间。

要让这一切会奏效,父母一定要表里如一,你的价值观,你的信仰,在家里都是不能装假的。表里不一是瞒不过孩子的。让孩子尊重的父母,是没有双重标准的父母。要让他们信任,父母必须赢得他们的信任,没有捷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7 00: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