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60186|回复: 47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性格分析与职业发展和家庭关系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8-7-2 23: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楼主的这个话题有意思的。对我来说这实在是...

楼主的这个话题有意思的。对我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感同身受的问题。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后面的“女怕嫁错郎”则是另一个话题,本论坛关于该话题的帖子已经太多),我觉得基本上就是海生说的这个话题。

我自己认为,选择职业两大关键要素是(1)性格、(2)能力倾向。第(2)点的“能力倾向”是我自己随便给的一个名词,未必准确,想必大家心里都清楚。两者之间其实也有一定的关联。

这两个要素配不上,实在是很苦恼的。

由此想到现在高考之后报志愿。我有两个看法,两者之间甚至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呵呵。第一、不要感专业的时髦,要仔细选择孩子真正适合的专业;第二、某种程度上说,当孩子的特点和喜好还不是很明朗的话,其实对专业也不用很在意,读了本科之后,如果进一步明朗了发展方向,改变专业方向也是不难的。关键在于整体素质的提升。

就我个人而言,单纯技术上一门心思钻下去,不太适合我,也一度让我困惑。现在的工作性质和以前不一样,和自己基本吻合了,这就自信和有把握了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7-3 18: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海老师夸我一语道破真谛,那是碰巧,我自己...

海老师夸我一语道破真谛,那是碰巧,我自己没像海老师那样研究过这个课题,不过确实是很深刻的自身感受。

海老师说我的外向程度60左右,我觉得比较贴切。

我在之前“儿时回忆”里面也提及,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来看,到了高中阶段,我对自己的能力组成已经有了比较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到了完成高等教育之后,更加确切。

要是仔细讲的话,从学业角度看,纯理科的东西,我并不很擅长,脑子觉得不够用。所以我从中学时候开始,理科的各类学科竞赛,成绩乏善可陈。到了大学,作为工科学生,我的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这些课程,虽然说不差,但绝对不算好。

同时,我觉得在创造性思维方面,我也是欠缺的。所以要我做创新性科研,我自己觉得没有多大潜力可言。

所以,我毕业后做软件开发的工作,并不擅长到自如的程度。工作方面虽然也是不错的,但达不到自我享受、业绩突出的境界。这样的历练的确需要,因为干几年具体的项目研发是应该的。但是要等待机会寻求转型,否则会很痛苦。这就需要在工作中多去领会以后用得到的东西。

另一方面,我觉得自己的理解力、领受力、归纳能力方面,要好一些。同时,在所谓的文科方面,也觉得比较相容。这一点,是性格和能力倾向的综合体现。

语言表达方面,应该算可以。在领悟事情方面,我觉得比较有优势,学点什么都比较快,哪怕是体育方面。

由此,适合我的工作类型,依次可以是(1)教师、(2)管理、(3)记者、(4)律师、(5)行政,等。

不知不觉地看过来,这些职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较需要对人和事物的理解力、需要一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我现在的工作性质是IT研发管理,包括项目和人员的管理,有点是跨界性质的。需要懂金融业务、IT技术、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这就很适合我,因为这个工作,比较综合,单纯技术好远远不够。

我强调“工夫在诗外”。也就说,看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逐渐都是可以相通的。职场上虽然有很多专项培训,但是我觉得很多培训课的核心,往往都是很基本的一些东西,如果你平时的视野足够宽广的话,那这些培训课给你的惊喜相对较少。可能一次课程,有那么两三句话让你触动并牢记,已经是很好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7-3 23: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个帖子很有趣。一方面我自己是海老师的样...

这个帖子很有趣。一方面我自己是海老师的样本,我试图描述我自己;另一方面我也在海老师面前表述我的自己的想法。

海老师前面提到的“以事为本”和“以人为本”,字面理解了,但对其内涵我还不是很了然。如果结合我之前很多帖子里表达过的意思的话,是否也包含“就事论事”、“力求客观”、“凡是追求操作层面的合理和优化”。。。等等方面呢?

如果是,那么我觉得我“很是”一个“以事为本”的人。另外,海老师认为“分段表述”是逻辑思维清楚的表现,这一点我同意;同时,“逻辑思维清楚”当属“以事为本”的特征之一?

海老师确有细致的观察力,呵呵。分段、分点表述,也是我平时工作文字的特点。

我前一个帖子主要描述了自己能力构成,接下来我说说性格方面。

我关注细节。当我面对一个问题,或者被他人问及一个问题的时候,我的思维特点之一,就好比“自顶向下”写程序代码,能够比较快地到达细节层面,在此基础上考量事情的可行性,并且在操作层面上形成具体的方案。

但是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好处”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就是容易走向顾虑过多的一个方向,这在某些时候是负面的。

我的性格不是aggressive的(BTW,这里冒个英文字,实在是这个字对应了中文的好几方面的意思),也就说不是很“进取”、不是很“凡事争取”、与人交往时“不是很主动型”,等等等等。

性格的形成大抵分先天和后天的吧。无论从遗传还是后天因素来讲,我的性格都是偏“软”的方向的。

所以我自己认为,我不是做“大”领导的料。做大领导,需要“做得出来,说得出口”,但我骨子里显然不是这样的。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性格,其内核是很难改变的,好比“地核”。而“地幔”或许容易有改变,“地壳”这种manners层面的东西,更容易改变。“地幔”和“地核”都可以习得,而“地核”是很难很难改变的。

说到底,而立之后,不惑之前,懂得了“安分守己”。我们社会上习惯于把“安分守己”作为贬义看。其实,“分”就是事物的本质,凳子有凳子的“分”,它不具备“桌子”的分,那就当凳子罢。把自己在自己的“分”内做到尽可能好,也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7-4 17: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看了海老师对“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的...

看了海老师对“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的枚举性描述,仔细对照了一下自己,发现两组问题中,均有80%左右的答案为“是”。

这个结果和海老师的“不会50分”有矛盾。问题在哪儿?或许是海老师的两组问题,并不是一个维度上的两极?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我处理的事情不够“大”。我觉得处理的事情越大(极端的大就是国计民生),越容易产生“以人为本”和“以事为本”的冲突;处理的事情小,或许兼顾两个原则的可能性大。  ---这是我的一个浅见,没太仔细斟酌,未必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7-4 19: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个考试给分的例子很好,海老师通过这个例...

这个考试给分的例子很好,海老师通过这个例子,可能也顺变试图纠正我的一个看法,也即:问题不分大小,总能体现以什么为本,呵呵。

如果要我回答这个问题,我还得顾及一些相关假设才能作答。这些假设包括:在学生全员中合格率是否有控制(这关乎对甲乙的处理是否波及其他学生的利益)、试题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关乎事后有任何人追索审计我的处理时,是否有合理的解释可以给出)。也就说,对我而言,对甲乙学生的感情,是放在这些客观性因素之后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7-4 19: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嗯,海老师的点评大部分对。其实还有很多因...

嗯,海老师的点评大部分对。其实还有很多因素的。比如该项考试对学生的关键程度,如果很关键,我会一并放行,免得耽误人家前程;如果不是,我会一并放倒,以示警告。在考试很关键的情况下,确保全员的公平利益就尤为重要,且经得起审计也很重要。

如果一个人还在体制内(体制是泛指)、在职场内,那么在讨厌的人面前还谈笑风生,至少是一个基本能力吧我觉得。呵呵。至少我还能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7-5 09:53: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尚有没完全理解清楚的事情还请海老师指教。...

尚有没完全理解清楚的事情还请海老师指教。

“以事为本”和“以人为本”如果是处理事情的原则,是否能算是性格的范畴呢?这里可能有“性格”这个概念外延的界定问题。处理事情的原则,除了性格之外,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后天习得的。

就我的工作经历来说,比较有幸和一群高妙的人在一起共事,他们有才能、有头脑、不偏激。我的几个直线管理者都具备这样的素质。所以一直以来我从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件重要事情的处理中,去吸取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应该说这些年来,我“习得”了很多东西。用本帖的概念来看,基本是“以事为本”的范畴,体现在很多很多方面。

比如我们在内部管理上,强调“凡事不靠拍脑袋”,这个通俗的原则下,我们建立了系统来采集各种客观数据,一方面用于对员工、对项目组的评估,一方面用于对整个集体工作效能的评估。这个原则还指导我们做任何决策的时候,不论大事小事,都有充分的依据来支持,这就避免了人的失察和感情用事。

因为是知识型的单位,每个人都是人精,要有效管理,让大家认可管理文化和各项决策,就不得不采用这样的决策方式。客观数据如果过于刚性,那么还是允许有修整的权重系数,这些系数的引入,也是充分征求意见,并加以实际拟合验证的,也不是“拍脑袋”的。

“以事为本”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工作中,在大型项目的研发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过程管理规范行事。任何个人私下的承诺、出于交情而掩饰的程序缺失、任何没有根据的依赖、任何自认为可以规避的风险,都是项目失败的诱因。这些管理原则,都不是从教科书上习得的,也不是先知先觉就有的,而是从每一次防微杜渐中、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挫败中来收集的。我们特别注重的就是这些原则性东西的提炼和整理,并形成一种常规,这些都不是教条,而是要求每个员工尤其是骨干们牢记的。也是因为如此,我们基本没犯过大的差错。

我们单位在初创的时候,有一个决定性的大项目。当时不论从人才储备、技术框架、系统体系结构方面都有很多不足,几乎到了项目无法收场的程度。我们在会议室里给大家大气的时候,援引了某个西哲说过的话“每个人都是一条即将下沉的渡轮上的人,没有人会帮你,只有靠你自己全力游上岸”。这里的“你”,就是指我们单位。只有这样咬牙坚持,最后才度过去。回过头看看,按照现在常规的配备需要5个人的活,当时就是靠1个老员工带1个新员工啃下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7-5 12: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其实我上一帖写着写着就跑开了。我...

其实我上一帖写着写着就跑开了。

我的主要意思是:“以事为本”和“以人为本”作为处事(不应是“处世”)原则,我觉得或许不完全能纳入性格的范畴,有相当大的份额是后天习得的。

我接下来说的工作经历,是想说明,这些工作经历,很大程度上添加了很多“以事为本”的砝码。从另一方面来说,天性中的“以人为本”成分,会因为生活工作的历练,被“以事为本”所覆盖。

----这是我的一个感受而已。从海老师专业的角度看过来,可能我上面的表述弄混了一些概念?因为我个人的体会是,往往和外行说起一个话题的时候,得花点力气先建立一个能够继续探讨的框架(相关概念是其框架的主要内容)。或许我的认识还没能和海老师“校准”到一个起点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7-7 18: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好比生物界的共生,时间...

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好比生物界的共生,时间久了自然就会形成某种模式。比方两个人中一个是细心的、对大小事情有要求的;另一个是相对粗心的、对大小事情无所谓的,逐渐地,就会导致某一个越来越操心,而且这个操心还不一定是“被动”的操心,往往是主动的、下意识里的操心,有一种非得亲力亲为才放心的强迫心理。

当然有些操心是被动的,原因是另一方实在是得过且过。我熟悉的家庭中就有很典型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7-9 17:42: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凑个热闹,微笑兄,我已发邮件给你。

凑个热闹,微笑兄,我已发邮件给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7-10 18: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微笑兄调查问卷的167个问题,我较快答完...

微笑兄调查问卷的167个问题,我较快答完,感觉少数问题不是非此即彼,也很难说preference,不过还是凭第一感觉做完的。微笑兄不久返回了结果,仔细阅读三个报告之后,我觉得有八成以上的吻合度,而且给出的建议我觉得对我也很有帮助。谢谢微笑兄先!

我的人格类型是ESTJ,四个维度的偏好清晰指数都在“中等清晰”以上,其中T这一项是“清晰”。

比较总结性的结论是:

你在工作中的优势:
(1)注重实践、关心结果
(2)能强有力地承担自己的义务;必要的时候能够快刀斩乱麻,意志坚定
(3)非常务实,对既定目标坚韧不拔,能够自始至终地关注着公司(或组织)的目标
(4)办事精确、很少出差错,有要把工作做好的强烈愿望
(5)遵循已经建立起的工作安排和工作程序
(6)能够敏感地察觉出不合逻辑、不连贯、不现实以及不称职的人或事
(7)很好的组织能力;能很客观地做出决定
(8)相信传统模式的可取之处,并且能够遵循传统模式
(9)很强的责任心;别人可以信任你去实现自己的诺言
(10)清楚明白的工作理念;对效率和成果的追求
(11)通情达理,视角现实
(12)在推销或谈判时非常有说服力,也较坚定,有时甚至是坚韧不拔
(13)做事较为谨慎,考虑周全

你在工作中的劣势  
(1)对不遵守程序的人或对重要细节不重视的人可能会缺乏耐心
(2)不愿意尝试,不愿意接受新的和未经考验的观点和想法
(3)对变动感到不安;排斥革新
(4)不能忍受没有效率的工作,或需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完成的程序或工作
(5)只考虑眼前需要而不顾长远利益,对当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没有兴趣
(6)有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无视他人需要的趋向
(7)难以看到将来的可能性
(8)对于方针或决定将会对别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缺乏敏感
(9)不喜欢相反的意见;可能频繁地打断别人
(10)在追求目标时总想凌驾于别人之上
(11)容易忽略他人的情绪感受,令人感觉冷漠,不近人情

我觉得,优势部分中,除了“意志坚定”这一点我觉得有折扣之外(也就说我自己觉得意志不够坚定,呵呵),其他的基本属实。劣势部分中,明显不符合的是(6)、(8)、(11),较不符合的是(5)、(10),其他的要看情境。

报告关于适合职业的罗列,包含了我前面帖子里提到的我自认为合适的职业,比如律师、教师、管理者等,另,还包括厨师、内科医生,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7-13 16: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些天我还在想起何子上班后是什么感觉呢。...

这些天我还在想起何子上班后是什么感觉呢。我本想应该是蛮适应的。

一般情况下,不应该非要说“面具”这个概念吧。根据环境和周边的人来适度调整自己的言行方式,本该就是常态。哪有凑那么好的环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7-13 17: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既然每个人都不一样,套一句俗话就是“活出...

既然每个人都不一样,套一句俗话就是“活出自己”就是重要的。最不好的情况是对自己不能认同,总觉得有一个想象中的自己该多好,这种“做人不彻底”是很苦恼很无奈的。

方鸿渐差不多就是做人不彻底的典型。

一个大度不计较的人,就不要担心别人说“你这个人这么容易被人骗的”;一个直率有话直说的人,也不要太责备自己怎么就不会拐弯;一个做事情稳健的人,也不要去羡慕别人喜欢冒险和刺激。等等等等。

尽管大多数人对自己的性格清楚的,但是性格分析的东西,还是可以让自己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否则,就不需要这方面的专业研究者了)。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安分守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做一些modification。人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否则就没有“成熟”、“成长”这样的词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7-13 19: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海老师过奖了。从我个人体验看,如...

海老师过奖了。

从我个人体验看,如果要我选择是25岁的我还是现在年近不惑的我,我选择后者。我的意思是,现在如果说有点什么“境界”的话,那是用困难和磨砺换来的。对我而言特别明显,我先先后后也有过很多困惑、彷徨和无力的阶段。到了今天,总算能够应付世事方面从容一些。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多次提到“性格多少是可以改变的”。我周边的人,无论如何不会想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同学在留言本上给我的评价是“沉默寡言的你,...”。哪怕到了大一,我埋头读书(大部分是因为那个该死的尖子班压迫的),第一学期快结束了,我还没去过杭州的市中心。所以,在同城另一所大学的一位高中女同学,给我元旦明信片的时候,说“你是我们班最用功刻苦的一个,但也不要变成书呆子”(大意)。

工作之后几年来,也不是特别令人满意。但总是要靠坚持、调校、提高来让自己慢慢变得好起来。

在我看来,多阅读、多体会、多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看事情的“立意”,持续改掉自己的毛病,让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变得客观起来,是一个人成长中最重要的。这一点要和知识的简单积累同步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7-13 21: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海老师本课堂提出“以事为本”和“以人为本...

海老师本课堂提出“以事为本”和“以人为本”的概念并阐述其含义,的确让我对这方面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平时在工作中,也力求看事情、处理事情,我喜欢的一个词是candid,candid的第一个意思是free from prejudice,我们也可以把这个prejudice从“偏见”的概念延伸到“成见”。这就意味着凡事都“就事论事”,不要掺杂历史过往,不要掺杂陈芝麻烂谷子,力求把这件事情处理好。每一件事情处理好,就是积淀良好的历史。

平日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沟通协调,处理项目进展中的各种外部依赖、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和外部门、配合项目组之间的沟通中,这一点尤为重要。

下属往往来抱怨:“他们(指外部门)总是拖拖拉拉配合不好”、“好几次都是这样子的”、等等。我提醒大家虽然可以关注他们一直来的情况,也可以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他们这样,但是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不能使用“总是..”、“都是..”这样的字眼,要立足这件事情本身去考虑,强调一个“建设性”的思路。否则我和对方counterpart协调的时候,就会出问题。

这一点回到家庭当中来,也是一样的。每一件家事,用不同的心理背景去看,会有不一样的态度。如果冷静地认为每一件事情都有具体的原因,就会好办一点。

要真正做到客观、冷静、不偏颇,的确是不容易的。但是愿不愿意力求这么做,取决于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7-14 06: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qin兄这种因追究完美而不得不拖沓甚至不...

qin兄这种因追究完美而不得不拖沓甚至不做的情形,由于不知道工作的性质,所以很难评价。

如果是科研工作,不拿出自己可信的结果,比如数据不足以说明问题,不想着急着发论文,当早啼的公鸡,那是严谨的学者风范。

如果不是这种性质的,而是单纯的task,那就考虑过程控制方面是否可以更好一些。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设置milestones,定期进行“依赖”和“风险”的分析,制定“规避”和“应急”的措施。目的就是按期完成。完成的事情也允许是不完美的,可以有可接受的缺陷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7-14 06: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咦?这会儿V兄的头像从岳敏君的“笑脸”换...

咦?这会儿V兄的头像从岳敏君的“笑脸”换成方力钧的“光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7-14 22: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呵,我胜任不了为qin兄解惑的事儿。其...

呵呵,我胜任不了为qin兄解惑的事儿。其实,我做那些测试题的时候,有时候也觉得颇为难,有些不准是存在的。就我而言,我觉得ESTJ的结论大抵不错,但是清晰程度要弱于报告所指示的。

qin兄从事教学科研的工作,其中的一些工作困惑如果不结合具体的工作情境,可能比较难分析。显而易见的是,国内的教学科研环境、导向、规则和潜规则,和国外的有很多不一样。而我们做事情的原则,或者更宽泛地说价值取向,应该是要随所处的环境而做适当调整的吧?

前面我说“安分守己”、“活出自己”,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一个人或许是存在自己不太确切的潜能的,如果给予机会、环境、授权,是可以开发挖掘出这些潜在的能力的。这一点,是否属于“性格可以塑造”的范畴?

我想说一个例子。

这是我的下属Z,男生。Z参加工作7年,技术能力、独自干活的能力、责任心都很不错。但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刚”,反倒是显得有些拘谨的,有些像日本的“御宅男”,不太修边幅,头发往往过长,也不整齐,说几句话就要用手压一压鬓角。作为老员工,做事情明显偏软,做项目经理的时候,往往控制力不够,喜欢自己顶上去,授权的意识不强。比较有“以人为本”的倾向,当我责怪起进度的时候,他总是会替组员开脱,比如“他们的确是来不及”,等等。

由于部门调整,原先的产品线负责人要调离,得物色新的负责人。在人员结构很年轻的情况下,Z和另外一位Y是考虑对象。

我反复斟酌这两个人选。Y要比Z更有管理力度,工作年限也长一些,抓管理比较下得了手。但是Y的缺点是技术方面、业务知识方面,都不够钻。我的管理拍档对Z在控制力上的缺陷印象深刻,所以他觉得Y合适;我反复想下来,还是建议用Z。

我的理由是,让Y具备Z的优点,很难;但是Z的不足,是可以弥补的,至少我可以在控制方面介入一些,并且多带带他,应该会明显提升的,我对Z的潜力深信不疑。

Z从去年初开始成为最年轻的一位产品线经理,顶住了一个大版本的重压。在管理方面,他一开始对我的一些指点是不太容易接受的。从现在海老师的理论来说,在“以人为本”的思路下,的确很多工作方式会不适合管理的需要。但是逐渐地,他开始领受很多必要的方法。

这么一年半下来,用“焕然一新”四个字来形容Z的面貌,我觉得都不过分。一个更加自信、有力度的绝对骨干。和之前相比,走路的姿态都挺拔起来了。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当中一位聪慧美丽的、人见人爱的女孩子,看中了Z作为可靠的伴侣,现在小两口一起买了个房子,呵呵,我们大家都给予他们多次的祝福,真是很好的一对儿。明确了关系之后,这位女孩和我提到,Z在工作压力最大的期间,一方面很感谢我给他锻炼的机会,一方面也向她吐了很多苦水。带领一支年轻的队伍负责一条产品线,的确很不容易。

现在的Z,要是用海老师这贴的概念来说的话,我觉得在“以事为本”方面有很大的转变。有了他在把控这条产品线,很放心,考虑问题的全面性、缜密性、合理性、规范性,都把握的不错。

回顾起来,我和我的拍档都很欣慰地看到一个人的成长。如果和两三年前的Z自己相比,实在是多方面的进步,他变得更加自信、果断、坚定、周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7-15 06: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海老师,尽管我上一帖写得比较长了,但是毕...

海老师,尽管我上一帖写得比较长了,但是毕竟限于篇幅,其实还是漏掉一些信息的。

简单说,我的Z和你说的M,我看下来,肯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果要做补充的话,Z是著名大学数学系出身,其理解领受的能力我深信不疑,我认为他管理上的乏力,很大程度上是没有意识到管理手段的重要性,而不是属于“话说不出口”的情况。而且,在对其授权不充分的情况下,他的“架势”没起来,工作也就受限。

简单举例。比如,我列席Z的项目例会,他在问起某员工进度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还没完成”,他的应答是“那你要尽快”。但这时候他的应答应当是“那你认为什么时候完成,给出时限,给出原因,给出条件”。员工得到“尽快”的要求,和自己承诺什么时点完成,是完全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再比如,他往下授权、定期轮询完成结果的习惯方面,比较欠缺,容易造成他自己成为瓶颈。而下面的员工,得不到“凡事都得定期有反馈结果”这样的意识熏陶,时间长之后,执行力就有问题。

我相信Z的这些不足,源于经验和意识,而根子里是有潜质的。

而我的Y,要描述起来比较费笔墨。属于那种“范儿”比较足,力度也有,但太简单刚性。但进取心、钻研劲、策略性方面,我已经看到头了,没有潜质。但是,我们后来把Y也用到和Z相当的位置,但分管另一个领域,起到的作用也很好。

一年半下来,对Z的指导,是从每一件事情出发去的进行的。他的领悟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很好,所以相似的事情,有过一次指点就可以做得很好。比如他拟的外发邮件,一开始措辞立意方面时有不妥,我改过几次之后,现在他拟的文字,相当地让我满意。不管是自己的竞聘报告还是工作计划、总结,他给我看的时候,感觉写得很舒服、很清晰。他把我平时给他讲的东西,能够很好地领受。

我之所以想到这个案例,是觉得他属于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得到比较大改变和提升的一个典型案例。我现在看他的工作情景,完全和两年前不一样。两年前,我时常有插话纠正的冲动;现在,我时不时想颔首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7-16 20: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看到vivian写茹的故事,看得心里发酸...

看到vivian写茹的故事,看得心里发酸。的确在我们的记忆中,时常有这样的例子,程度不同而已。

由此想到我尊敬的中学语文老师。在我前面写的“成长记忆”这个帖子里提到过他。何子是我老乡,凑巧的是,她小时候和我们老师家是邻居,时常和他的两个儿子一起玩。我们老师的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读书很好,考上重点大学取分最高的专业;小儿子和我同级不同班,学习不好,贪玩,体格不错,时常和一些搞体育的同学在一起踢球(在当时我们大部分师生眼里,校运动队的那些同学都是不爱读书的,换句话说是“没什么大出息的”)。但是,我们老师对他的小儿子很宽松,提起儿子总是笑眯眯的,也不一定要督牢他怎么抓紧去念书。当时我们学生的想法倒是很“正统”的,觉得老师怎么不好好管教儿子呢?应该还是有潜力的啊。我好像记得老师说起过,“他把身体锻炼好,也是很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22 20:0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