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燕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进青春期

[复制链接]
3021#
 楼主| 发表于 2012-8-5 23: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生活项目每天都有,不需要特地去安排,比如...

生活项目每天都有,不需要特地去安排,比如大都某天在书店喝了星巴克的热巧克力,惊为神物,打算每天都去喝,我说太费钱,自己做就好,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生活项目:自己做热巧克力。

大都有动机有意愿有好奇心,这类生活化项目拿来做训练最合适,但考验我的时候就到了,我们至今为止做了三次,刚开始的时候我不认为这个项目很复杂,但做着做着,就发现可挖掘的地方还不少,所以感觉有必要反思一下我的问题和整个过程,才能在下一类项目中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让大都获得更多进步。

1.先查食谱,热巧克力需要什么材料。
  (这个过程比较简单,他自己完成,我没有介入,应当没有太多可改进的训练要点,除非热巧克力有很多种做法。)

2.写单子出门买东西,自己执行全过程。
  (在买什么巧克力的问题上,我们有分歧,最后两种都买了,第一次做用他选的,第二次用我选的,做第三次的时候,大都同意我选的那种更好)

3.回家按照食谱的流程开始做。
  找合适的锅,量具,大都精细动作还是有点问题,手忙脚乱也是必然的,多练习肯定会有提高。
  (我在忙其他的菜,一只眼睛看着他忙,偶尔辅助一下,整个过程都是他自己操作,第一次很乱,第二次明显顺利多了,第三次我接替他完成了主要的一步:融化巧克力。他的评价是,我做的好。因为我动作连贯细致,他还需要多练习)
  
4.他行为出错的地方很多,如果一一去纠正,情绪必然受到影响,所以通过大量示范和练习来慢慢优化就好,不用一一指出错误行为。第一次的乱象大都心里也明白,牛奶和肉桂粉撒得到处都是,做完了自己再收拾,很累。第二次收拾的时间就少多了。
  有些行为到第三次就自我纠正了,有些行为第三次如果还出错,我再出手演示。
  因为目标明确,要做出好吃的热巧克力,所以行为上如何准确和优化,每次做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提高空间

5.烫了嘴,这是我没想到的意外事故。
  大都不会处理,张着嘴快哭了,叫他赶紧含口凉水,然后吃冰。
  含着冰回过神了,烫了就要马上降温,这个知识他学过,但一时没想起来,一则是情绪让人不动脑子,二则是经验不够。
  回过神来问我,要上药么,我说好像不用,一天肯定就不疼了,舌头的修复能力强,不过还是查一下谷歌吧。

6。大都端着心爱的热巧克力上楼去查电脑,等十分钟后我上去的时候,发现又出岔子了。
   地毯上洒了三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2#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0: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个时候我不够冷静,口气严厉地叫他来看。...

这个时候我不够冷静,口气严厉地叫他来看。

这个行为让大都伤心了。
他处在情绪敏感期,任何情感都会放大,我一时没想到。
从他的反应来看,大体是这种感受:妈妈生气了,我做错事了,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是坏孩子,我当时没去擦地毯,妈妈肯定更生气了,我是坏孩子。。。
(简单判断坏孩子好孩子,不是我喜欢的做法,有一部分是动画片的影响,他黑白分明,自然就接受了这种想法)

看过《社交潜规则》里的西恩,就知道这样的反应对某些AS来说很正常,特别是有感性因素的AS孩子。
天宝不会这样反应,西恩会为任何一点小事这样反应,所以天宝的自尊心是容易建立的那种,西恩是非常难的那种。

我不知道怎么去弥补,一个口气严厉的命令句就把大都的好情绪一下破坏了,马上陷入自卑。
只能下次记得这种话不能说,要快速进入理性处理问题阶段,这种时候还去刺激情感是最没有必要的。

大都其实是知道应当做什么,只是脑子里光想着自己的嘴,很焦虑,要去查怎么办,知道撒在地毯上不对,要去擦,但不是当时的第一位的。
看我生气了,才按照命令先去擦地毯。

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我处理的不好,不过也顺势制定了一个规矩,除了水,其他饮料不能带上楼。

因为情感过头了,复盘可能会导致另一次情绪,所以这件事就过去了。
要记得下次有同类问题,要先从理清他思维开始,如果在做事过程中有意外事故,要先把原先脑子里计划的事情放下,衡量一下利弊,先去弥补错事,还是先把自己计划的完成。这个衡量过程要考虑到其他人的因素,比如妈妈会生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3#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00: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没有提社会性是训练的主要方面,有时间我...

我没有提社会性是训练的主要方面,有时间我可以展开了讲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4#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23: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社会性要归到根子上,才明白每个ASD个体...

社会性要归到根子上,才明白每个ASD个体缺的是什么。

对大都来说,因为他五岁和普通孩子的差别还不是很大,八岁时候差异就特别明显,可以笼统地说,他的社会性差异很典型,除了ToM,就是普通孩子4-8岁发育出的那个中央强统合体系。

中央强统合是NT的大脑整体长程运作功能,调配注意力的关注点,信息的过滤和集中,处理信息的排队方式,安排信息由哪些大脑区域合作处理,随时优化信息处理和接受模式,安排合作处理后的优化的模式进入长期记忆。
(这些过程基本是自动化的,无意识的,其中思维处理过程,就是前面的系统1)

大都对信息的处理不是强统合模式,而是弱统合模式。本质上是因为大脑长程链接少。(长程链接被阻塞,目前的猜测是因为脑细胞过多)
弱统合模式也可以说是经过这类大脑优化选择的一种稳定模式,自动化的,无意识的。

对于输入的大量信息,因为缺乏强大的过滤和排队分配机制,所以大脑会集中关注某些自己擅长处理的细节信息,比如视觉图像信息,而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和其他人的动作行为。(ToM 欠缺,所以他人的行为对弱统合模式的大脑来说不是重点信息,无意识被优化忽略了。)

进入的信息不完整,但都是经过选择最适合大脑局部发达的视觉处理区来处理的,处理过后选择进入长期记忆。
结果存储的基本就是细节图像,准确事实,而不是强统合模式下的信息模块。
如果大脑处理区和情感的长程链接不足,情感就不像NT那样会进入模块,一起存储。

弱统合模式的孩子,给人的整体印象就是不灵活,思维轨道单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会模糊识别,反应慢,不会快速对环境信息输入进行优化。

NT的社会性是一个人与人之间,通过ToM和强统合模式组建起来的网络。
怎么训练ASD孩子的社会性,不能想当然,大脑无意识的那部分不是外界人力可以控制的,训练中要严格分析什么是可以被改变的,什么是不能被改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5#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23: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脑是否能从弱统合模式转变成强统合模式,...

大脑是否能从弱统合模式转变成强统合模式,八岁以后,我感觉这个愿望就打消吧,对大都来说,培养一个强系统2,比去奢望培养强系统1要来得更现实。

ToM 是否能培养。
从我自己的经验来看,我感觉是没招的,但对细节记忆好的孩子可以有弥补措施。

弥补方法:既然图像细节记忆强,天宝的方法是很多人体验过可行的,通过看生活类电视剧和观察NT交往,输入大量不同的人际交往图像模式,在记忆中分析归类,打造一个后天意图解读数据库,虽然运作机理和NT的ToM完全不同,但功能上可以弥补一些。就天宝的经验来说,数据库只要数据够多,社会性每天都会在进步中,是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机制,虽然永远无法接近ToM的先天功能,但总比没有这个机制强。

如果坚持这个训练策略,为孩子不断打造社交图像数据库,那么把孩子放在人堆里亲身去观察,还不如用他更擅长的单一视觉信息处理来的有效,也就是看大量动画片和电视剧,然后少量真人实地观察。因为在真人环境中,信息量过多过于模糊,我在五人以上的空间都感觉大脑会主动保护自己,开始进入信息屏蔽,输入大脑的信息量明显减少,效率会很差。

另一个社会性训练的关键是输出:行为、语言和非语言表达。
要输出成能被NT认为是同类,我的体会是:不可能。
怎么去接近,有几个方面的不同层次要求:

1:行为得体。
   这个要求对ASD孩子来说,其实就已经非常高了,但在社交互动中只是最低级的要求。
   行为得体需要大量的行为训练,在不同场合泛化,灵活使用规范,需要孩子在特定场合控制情绪,消除因为紧张焦虑带来的自我刺激行为,消去任何不当行为,用得体的行为代替。
   这种训练在生活化训练中,肯定是最主要的内容,特别是带孩子出门,我每次都能记录不下十条需要改进的行为点,有些要通过ABA,有些要通过CBT,我感觉这类行为训练有点看不到尽头的感觉,回过头去看,进步肯定是有的,但随着生活模式的多样化复杂化,新的行为也层出不穷,慢慢练吧。

2.社交思维
  其实就是要在思维训练中,强行输入非自我的一部分考虑,随时随地也要考虑到他人。

3.社交互动
  如果行为基本得体,随时有社交思维,在社交互动中才能逐渐开始真正体会到什么是NT模式的社交,也才能真正进入自我寻找弥补方式融入NT互动的阶段,无论是模仿还是控制自己的语言和行为,怎么去打造一个自己能力所及的伪NT面具。
  到了这个高度,更多需要自己去体会了,用系统2去分析,用系统2去整合,他人的教导只能给一个方向和原则,因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不同的,我的具体做法不一定适合大都,他会成为一个独特的他自己,而不是我的翻版.
  这个过程必然是一辈子,这个过程也需要大量基础,比如情感体会和控制、自尊心、进入社会的动机、系统2的思维能力。
  大都还远没到那个程度,所以目前社会性互动训练不是重点。
  我希望通过这三年的情绪、思维、行为训练下来,他能在实地社交过程中,不仅仅感觉到的是挫折和隔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6#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0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qi...

下面引用由qinhantang发表的内容:

呵呵,看起来有点像用理工科的办法来分析文科的问题!蛮有意思!


你感觉系统1是文科,系统2是理科?

这个说法倒也有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7#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00: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都比我感性,比我爱看小说,看来我倒是要...

大都比我感性,比我爱看小说,看来我倒是要担心让他进入系统2比我要难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8#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05: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校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系统2的培养,但成效...

学校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系统2的培养,但成效总体来说不怎么样。

我听到 Benjamin Bloom 这个名字,是在大都的天才班家长会上,普通班的老师不给家长讲教育理论,只讲纪律,社会性,道德,以及是否能过统考。天才班主要讲教育理论,听得我很幸福,但回来细想,实施起来肯定不容易。

Benjamin Bloom 在六十年代,提出了认知的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天才班老师说,普通班主要的任务是前三级,天才班主要的任务是后三级。
(这个州小学的天才班每周上一天课,其他四天在普通班)

普通班为了过统考,往往容易把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死,目标仅仅是考题。
如果没有考试压力,美国的老师们还是很愿意多教一些能应用到生活中的知识的,毕竟不用,知识肯定是死的,理解也不可能透彻,就像大都烫了嘴,就无法马上把要降温和去吃冰联系起来。

大都记忆知识很快,大部分是从科教片和书里看来的,课本只是一小部分,生活中要用的知识,不需要特别高深,但需要广泛和杂。如果知识不太高深到微积分那个层次,理解起来也不算难,特别是和生活经验密切结合的。对大都来说,关键就是知识之间的结合,和灵活应用。因为生活是复杂和多变的,不是考题,没有固定模板,很多时候没有对错,只有最适合。比如如果看过急救的书,并不保证有突发情况就能做得出来最好的行为。

怎么把大量死的知识记忆变成自己能用出来的能力,上面三级必不可少:分析,综合,评价。
其实在具体生活应用(而不是做题)过程中,系统1的优化过程往往无意识地就会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不过这种评价因为没有科学方法在里面,是人性的自然过程,难免不够客观准确和严谨,适合原始社会,或者单一稳定的社会体系,不一定适合当今的高速发展多元化社会。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要学习有意识的系统2思维,将人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我现在回顾天才班的授课内容,感觉有一点不够好的地方,就是不贴近生活。
讲的东西很宏大,比如空间探索。(可能是为了迎合家长,或者学区?太生活化的东西面子上不够好看,不够高级)
老师给了很多材料去阅读,然后提问加深理解,之后进一步分析、综合和评价这些人类经历。
除了自己只能动手做飞机模型,其他步骤都走到了,但对孩子的影响应当是不够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29#
 楼主| 发表于 2012-8-7 22: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大都的精神世界,主要是阅读,我不管他读什...

大都的精神世界,主要是阅读,我不管他读什么,只要是他喜欢读的。
其实我就是推也推不动,他喜欢读什么,不是我能影响的。

他现在去书店,主动往 Teen Reading 的书架去,不再去 12岁以下儿童区了。
Teen 小说在美国是大热门,很正常,这个年龄就应当是看小说的年龄,美国孩子们如果不特长到需要在艺术或体育或奥赛上每天投入至少两个小时训练的话,那么家长肯定会宁愿看到孩子在阅读,而不是打游戏。

既然热门,小说种类就很多,大都目前只喜欢玄幻类的,恨不得书架上的都要看完,但钱不够都买,就求着我去书店里蹭。
把他放书店,我可以翻翻新杂志或者去逛街,也不错。

每天下午也是两个小时。

B&N 书店一副活不下去的样子,和去年相比有很大变化,大都都有点看不下去了。
书少了,加卖很多副产品,比如游戏和玩具,还有礼品。
很遗憾的是,我一贯守着的特殊教育那个书架没了。

Amazon有可能某一天会在local开书店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0#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03: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认为普通娃如果有能力的话,两手都得抓,...

我认为普通娃如果有能力的话,两手都得抓,毕竟有突出特长的普通娃少,大部分要靠综合素质混社会。
我恶补了一中午文学城,看普通娃爬藤、学琴、练体育、培养领导力等老中教育心得。

系统1除了先天因素,后天主要靠环境影响,除了广泛阅读好作品,好的现实环境有:成熟上进的同学,社区公益活动,学校社团和童子军培养领导力,好的体育社团,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家长的人文素质,感性爱好,和睦民主的亲子关系等。
当然这些环境因素除了培养系统1思维,还培养价值观,人品,成熟度,眼界,毅力,爱折腾的性格,对他人的影响力等,都是在社会大环境中生活愉快和获得成功的基本要素。

系统2是否能培养出来,有先天因素,后天主要得靠推,不是推学业成绩,而是推思维方法。
好的老师会推,但家长的角色也很重要,聊时事,讨论工作中的问题,一起读社科类的书等等,参加科技小组或者辩论小组也是一个渠道。

对系统1欠缺的AS来说,推系统2是融入社会的关键,我没法想象系统1和系统2都不足的话,怎么独立生活。
对系统1发达的NT来说,推系统2是更高一级的要求,看看《白宫风云》,再看看微博上多少公知说话不靠谱,只凭直觉和感性,就知道这个推,对教育系统可以说是推进全民进步的必要责任。(原来系统2只有贵族和精英才学,现在全民教育都得学,这就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1#
 楼主| 发表于 2012-8-8 22: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无论系统1还是系统2,都应当终身保持一个...

无论系统1还是系统2,都应当终身保持一个开放系统。

NT孩子在成长期,系统1是非常开放的,如果活动适合年龄,家长给予足够的鼓励,心理上不出问题,孩子就会非常喜欢参加多样化的活动,喜欢接触不同的人,因为系统1需要这些信息去优化和完善。一个完善成熟的系统1,是NT立足在社会上的基础,非常重要。

昨天看体育节目聊到中国的三大球为什么不行,有一段说的很在理:
“核心球员是队伍的领军人物,不同时期能否总有称职的中场、后卫、二传等组织者,最能反映出人才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有没有问题。这种位置上的经验很重要,身经百战,头脑清醒。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基础,又没有活跃的草根比赛,靠从小闭门接受专业训练,往往缺乏困境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中国男女篮在这方面最明显。一遇到欧美国家高水平对手,教练员的布置无法得到核心队员的领会和实施,拖累全队。”

封闭式训练,没有开放系统,在集体运动项目中表现的差距最明显。

系统1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系统1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对NT来说,通常有个说法,30岁以后就定型了,不会变了。
这可能是系统1的生理规律,大脑稳定了成熟了,不再追求新的环境,新的信息去优化。
就古代来说,30而立,普通人30岁以后不会再有大的变动,这样就可以了,金字塔上面精英们自己折腾政治就好,没普通人什么事儿。

但现代快速信息和商业社会,特别是孩子们那代,一辈子换15个工作是平均值,事业会一直向上走。像我30岁刚刚博士毕业,事业在哪儿都不知道,所以30以后不接受新事物是不可能适应社会的。

维持一个终身学习,开放的思维系统,我感觉系统2是强大的推动力,特别是培养专业系统1,是在系统2的辅助下,利用系统1的硬件做出更高级软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脱离原始系统1到一定年龄就不变化的惯性,不断突破自己的“常识”思维模式,能进一步优化大脑。
这样的一个NT,就是会不断进步,不断提高,不固步自封的,能真正理解新生事物的人。

系统2不发达,30岁以后,人就很容易被成熟的原始系统1拉着保持原来的想法,特别是如果有情感因素的话,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常识”。
人会认为,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生命的目的,很本真,很纯粹,原始系统1就是自我认同,其他都是外界的。
结果那些新的信息和新的想法,只会挑选着接受符合自己框架的,那些不符合自己的框架,就被排斥和屏蔽了,甚至会认为那些信息都是不人性的,是来控制人的,虽然有些打着科学和真相的旗号,但看着就反人性,不是自己这个“完整的人”的一部分。

如果毒舌一点,这样的NT,不能算是一个现代人,因为被原始系统1 绑架进入了一个封闭思维体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2#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0:34: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很难和具有系统1封闭思维的人解释系统2的...

很难和具有系统1封闭思维的人解释系统2的益处,也很难和圈外人解释为什么这个年龄的AS孩子不需要多样化的开放环境去培养系统1。
我决定今天过后一切就不解释了,累。

伪装系统1实时比较累,在网上其实不累,只要我愿意,可以把这里打造成乐园,而不是课堂。

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信息,特别是在生活困境中,无非是:
正能量,正面情感,美好的愿景,和原来区别不大的生活模式,美好的人性,吃喝玩乐,乐观面对生活困难等等。

这些表面信息,不难打造,只是我感觉没啥用(当然是对我来说没啥用)。
迎合他人的愿望,我几乎没有,只有说服他人接受事实和想法的愿望。
但事实是,先迎合,才能更好地说服他人。

我可以练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3#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2:41: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佳玮】其实少关心点他人的意见,你...

【张佳玮】
其实少关心点他人的意见,你就能活得简洁高效点的
2011-03-10 12:44:54

昨和人聊,人烦躁,对我说:“你不上班你可能不能理解,就是每天生命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我答:“我明白的。就是‘不产出任何东西’。”
人答:“对!!”

关于浪费,我当初跟我爸聊过。我说,基本上,我写字而不上班,是因为我特珍惜时间,不想浪费了去。
听着有些绕,重新理一理。

我爸小时候不大管我,随我自喜,玉米棒子掰了扔。吉他横笛,围棋国象,蜡笔水彩橡皮泥,自制弓箭削竹枪,诸如此类。后来我上大学,他稍微紧张起来,因为发现我“不干正经事”。这些焦虑,直到我的收入开始让他觉得我还算安全时,才算消除。按这为例,在许多父母那里,大体上,世界上是分两种事的:
A 所谓不正经的闲事。
B 所谓仕途经济。

如果你一直在走A的路,父母亲戚就会把你往B方向纠一纠拉一拉扯一扯,等等。用王小波的话说,“周围有种热烘烘的气氛,好像谁都在关心你”,但是呢……

我一直这么相信:一个人是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这时代,大家了解旁人,习惯是拿些物化标签往人身上一插,加上一些浮光掠影的只言片语,就大致构成印象里的一个人了。然后,就和昨天流行的“学XXX的孩纸你伤不起”一样,谁在干点啥,其实谁都不了解。最后总是归于一些表面的标签的片断的印象流东西。这挺正常,谁都没权利要求别人来彻底了解自己。本来,被误解和误读是人生最不可避免的义务之一。

许多压力,其实来自于外界“热烘烘的气氛”。在那个你所认识的小圈子,或者,你想像出来的小圈子里,你希望自己显得强大,你希望自己受到重视,然后开始顺从外界的标准。阿甘在电影里说,人需要的钱很少,多数只拿来炫耀。这话我国也有,家财万贯,只睡六尺床,诸如此类。所以我一直觉得:
为什么要为一些也许并不怎么了解你的人,去争一些很物化的标签贴自己身上呢?

这事说得有点远。按香港那边某几位先生的意思:咱们这儿是希望多宣传物质化的标签,来让大家忙于仕途经济,无暇去跟上头为难。马尔库塞也说一个发达的工业社会,会制造许多产品来让人追逐。当然,这些也就是姑妄听之了。

有些人不随大流是清高出尘,这样的人我认识,少。我自己的原因挺简单:耐心很差,尤其在办各类证来往奔波时,总恨得咬牙切齿。我对无琐碎奔波和漫长等候都没耐心。但反过来,还是那句:我和某些朋友可以把许多时间花在看闲书和打游戏上。这或者是我一直不肯上班(当然现在也没法上了)的原因。做自由撰稿人的坏处很多,不踏实,无安全感,被拖欠稿费已成习惯,写到某个境地就很难上升了。有些聪明的人去做更聪明的事了。但好处还是有的,以下:没必要把时间花在堵车、应酬、打哈哈、虚耗之上,不用从属于哪儿,而且你写出一点就是一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知道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可以换回多少闲暇时间,大致如此。

“把时间花在别人身上”是个很广义的范畴,可以包括所有“我希望我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形象”的尝试和努力。甚至摆出一副“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有时也会无意间变成一种姿态。聪明人会懂得利用这一点,不那么聪明的人常会在“我是一个我自己很满意的形象”中快乐着。人是一种善于自我暗示的动物,所以类似情结必然多多少少存在,只是自知或不自知而已。说到底,我的意思也无非是:

自己追求的东西,有多少是“希望他人知道自己拥有的以便夸示自己存在的”,有多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就比如,我一个朋友说他并不喜欢孩子,爸妈也没给太大压力,但是“到这个岁数,都该要个孩子”。同样,戴什么样的手表(我妈以前不爱戴手表,后来因为被人撺掇戴了段,甚不惯),抽什么样的雪茄(我认识有人爱丹纳曼配清水结果被人嘲笑了于是改抽科伊巴而且认真的去配酒了,结果喉炎……),开什么样的车(“我其实根本不喜欢甲壳虫可是别人都说好”),看什么样的书(“我压根看不懂可是别人都说必须看”),等等等等。有许多需求并非我们需要,而是自我暗示出来的。世上并无不可不读之书,无不可不听之乐曲,无不可不看之电影,无不可不喝的酒不可不开的车不可不穿的衣不可不去的地方不可不知道的事情。本雅明说19世纪巴黎商品经济有种手法,就是“把商品诗歌梦幻化来制造一种理想的幻境”,这招宣传策略现在被时尚业和高科技电子周边玩得很花哨。当然啦你可以引马斯洛的说法人类五层心理需求,但用我外婆当年骂我舅舅的话:“活都活不开心了还要风光哪?!”

而他人对你的了解,基本是物化的标签的片段的——说来好玩,我上学时看历史课本,还说“西方青年沉迷于物质和金钱,精神空虚”来着——太努力经营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又着实会虚耗许多时间。除了能从中博取大堆利益的聪明人,其他的许多都在为他人忙碌。

所以,说到底,如果去掉“为他人忙碌”的虚耗时间,生活是可以大幅度简化的。把时间多留给自己真正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上好了。拿小昭唱给张无忌听的歌:“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4#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2: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段文章对我没用,贴出来是感觉,用来教育...

这段文章对我没用,贴出来是感觉,用来教育像小都这样喜欢迎合他人的孩子应当是管用的吧。

但为什么对小都会管用,我不知道,我只是感觉这文章就是写给比小都再大点的,容易在社会里迷失方向的孩子看的。

很文科的一篇文章,张佳玮通常写玄幻想象类的小故事小寓言,很仙的那种,不太这么正经写东西教育人。
所以教育起来不免让人感觉有点罗嗦,不全面而且没有重点,比如如果一个人做自由职业者养活不了自己,不就还得去上班么。
或者感觉自由职业者不是自己的菜,在集体中才能体会到生命意义,那他也白说了。

我是喜欢简单生活的人,也正在努力做自由职业者,所以他说的那些我倒是都能理解,时间比什么都宝贵,不想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但写不出他这样罗嗦但可能更容易说服人的文字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5#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23: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理科和社科书看到一定程度的人,自然会着迷...

理科和社科书看到一定程度的人,自然会着迷那些书上讲不清楚的事情,因为能讲清楚的事情也就那么多,特别是对记忆好的人来说,看着看着就看够了,硬科学么,很硬,结果也就失去了想象和思维的乐趣。

难的是软科学,有点道理,但又说不清楚,科学在研究,但还处于童年,有大量没研究到的地方。
瞎琢磨也是一种乐趣。

今天感觉冥想,其实就是集中注意力在一点,让大脑思维不集中在自动运作的那部分(基本上是系统1范畴吧)的一个过程。
呼吸是最容易集中注意力的那点。
能摆脱一阵子系统1的无意识控制,对大脑其他区域的激活和发展看来是有好处,这大概就是冥想的意义了。

我断断续续总练不出什么心得,感觉不是不能失去关注系统1的问题,而是我的图像记忆片段总往外冒,结果注意力一下就从呼吸上被拉走,看自己放的小电影去了。(视觉区对记忆的链接如此强大,这也太活跃了)

小电影不是什么时候都精彩,也不受我控制,我只能被动地看,有的时候就是一些线条图案,精彩的时候是彩色照片以半秒一副的速度播放,基本不重复,大部分画面是我从来没印象见过的,通常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奇怪,很多比摄影作品感觉还好那么一些,也许并不单单是记忆的,也经过了视觉区的自动处理。

这种小电影一般能持续十分钟,我的冥想计划就泡汤。

还可以接着往下解读(给未知的东西套一个自己感觉靠谱的解释),不过我就到此为止吧,未知也是事实,没解释我也感觉挺好,有解释我也不信,写小说还行,写成理论就算忽悠人了。
我会接着试验能不能把视觉区的控制练微弱点会出现什么新奇的感觉。

有想象力的文科生可能会解读的内容我猜:
这些图像是不是上辈子经历的?或者是天堂的图像?

照这个思路写玄幻小说挺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6#
 楼主| 发表于 2012-8-10 01: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柴静专访剑桥大学校长http:/...

柴静专访剑桥大学校长

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598-39332.s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7#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0: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独身子女政策也可以算入非开放因素之一。...

独身子女政策也可以算入非开放因素之一。

不过据说管的不严的地方,现在都是生三个以上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8#
 楼主| 发表于 2012-8-11 00: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ch...

下面引用由chutianshu发表的内容:

姑姑家干净又漂亮,惹得孩子这样去模仿。

...


审美意识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39#
 楼主| 发表于 2012-8-12 21: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比较迟钝,也很难一下子信什么,感觉对安...

我比较迟钝,也很难一下子信什么,感觉对安慰剂效应的反应应当很小。
但我这种人肯定不是大多数。

有个针对抑郁症药物的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安慰剂效应 30%,药物 40%。
也就是说,因为相信药物有好处,尽管服用的是安慰剂,情况改善的(和药物改善差不多程度的)有高达 30%。
(在某些疾病中,安慰剂效应会达到70%。)

还有一种反安慰剂效应,也就是说一开始就不信药物,而且认为副作用很强。
有个被实验者试图吞食大量安慰剂自杀(以为是药物),当然是没死成,但血压已经降到危险值。

信则灵,心理对身体康复或不康复的影响很强大,无论特别信药物的疗效,还是特别信药物的副作用,身体都会有反应,这应当是无可疑问的。

比较容易产生安慰剂效应的,通常是神经类失调,比如失眠、疼痛、肠胃不适,过敏,哮喘,压力带来的亚健康感觉等。
我能理解给病人开中成药的做法(如果不是因为中成药回扣高的话),特别是神经官能类疾病,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强大的药物可以起作用,因为普遍国人都信中医保健,那么肯定就会有益处。
某些打着怪名字的西药,国人反而可能会有反安慰剂效应,药效就不一定会好。
但我又希望那些中成药都是假药,至少保证没任何毒性和副作用吧。

默克诊疗手册上说,现在功能性疾病的比例很高,比如在肠胃疾病中,1/3是功能性的,不是器质性的。
我感觉这和现代生活方式有关,毕竟我们的身体更适合的是古代生活方式。
功能性疾病,最靠谱的应当是看心理医生,并且学习如何自我调控,但就是在美国,好像大家也不是很相信心理医生的作用。
替代医疗越来越火,因为过程美好,有文化氛围,有让人相信的因素,还有大量成功的案例(大部分应当是因为安慰剂效应吧)。
感觉总有一天,所有医生们都得学功能性疾病的软科学治疗方法,这不是假药或者不科学,而是人体自伤和自疗的一个过程,中间的转换必须得有人推一把。

其中我感觉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对孩子来说,安慰剂效应应当是很小的,因为他们还不太信什么,或者不信什么。
那些试图把成人安慰剂经验类推到孩子身上的,应当是效果不明显。
除非主观上,在观察孩子表现中产生了偏见,再说还有一个擅长产生偏见的系统1。

要排除偏见也很简单,让客观的第三方来观察孩子的表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40#
 楼主| 发表于 2012-8-13 07: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权力的48条法则》,一本挺靠谱的人精行...

《权力的48条法则》,一本挺靠谱的人精行为观察,看得我直抽冷气。

如果我25岁看到这种书,肯定认为是大毒草。
40多岁看有点晚,但内心不排斥了,和看棋谱一个感觉。

留着给小都长大了看,15岁以前肯定不给看。
大都么,不知道,估计30岁以前看不懂。

作者是个学究样作家,这本书我是当人类学研究成果来看的,也应当是他的主要写作目的。
译者在序中大义凛然地批评了书中明晃晃的功利主义,我感觉属于是没看懂美国自认为精英的知识分子那种求事实不评论道德的风格,况且他们还喜欢英国式的隐含讽刺,一方面当人生指南市场很好,到学院派面前还可以辩解说是社会观察和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9 13: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