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182418|回复: 129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点好吃的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8-1-1 23: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岛吃海鲜有感

    在青岛的时候,有机会吃到很多海鲜,吃的最多的还是虾和蟹。吃过几次海螺和小海贝(不知道叫什么名字)。不过我吃这些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把贝壳打开,去掉黄黄的那一团,所以显得不够潇洒而且有些狼狈。
    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当地人,“您们吃的时候怎么去掉内脏,如何吃的潇洒利落”?
    他们回答:“海鲜有什么内脏?全吃”。
    也许,我在海边生活时间长了,也能习惯这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08-1-2 22: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今天我也要请客吃饭啊,自己下厨。...

    今天我也要请客吃饭啊,自己下厨。幸亏得到了这么多好的菜谱,加之T斑竹的自信。姑且试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1-5 09: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看到上面的文章,我不由得想起了李安...

   看到上面的文章,我不由得想起了李安拍的《饮食男女》,看起来真实一种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1-14 07: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泥鳅黄鳝

    吃鳝鱼我喜欢去骨。小时候在农村,在水田里可以比较容易掏到鳝鱼,剖肚清肠去骨,然后和五花肉一起红烧,快好的时候,加入粉丝(褐色的红薯纷粉丝,都是自家做的,好吃),小火炖一会 ,收收汁,出锅前方一点紫苏。
    这个菜最大的特点是全天然,鳝鱼是自己在水田里摸得,红薯纷粉丝是自家加工的,加入紫苏,真的很香。而且那时候,也难得吃到肉啊。只能是一大锅粉丝,就几块肉,但是鳝鱼段比较多。
    那时很小的时候了,水田里不施农药,杀虫是撒石灰。往往石灰一撒,田里到处都是泥鳅黄鳝,很多都死了。这时候的泥鳅黄鳝不好吃。最好是在开春,下过机场春雨,冒着料峭春寒,穿着雨靴,披着蓑衣,带着斗笠,到田里或者田边水沟里摸鳝鱼和泥鳅,半天下来,通常能够摸到半桶。
   泥鳅黄鳝一定要用清水静养几天。泥鳅通常是去掉内脏后,用小火炸(注:油是比较少的,不可能太奢侈,所以厨师的手艺就很重要)。炸至金黄,添很少一点水,搁葱姜蒜和紫苏,小心翻抄几下,然后出锅。
    这两个菜,小时候每年总能吃几回。春天吃的比较多。夏天双抢的时候,也有机会吃到。秋冬季节就少了。后来,广泛使用农药了,就不敢到水田里摸泥鳅黄鳝了,渐渐的,水田里的泥鳅黄鳝几乎灭绝了。从此只能在市场上买人工饲养的,过于肥壮,品质差远了,渐渐的就很少吃这个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1-14 21: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小时候吃的黄鳝,基本上是小拇指或者食...

  小时候吃的黄鳝,基本上是小拇指或者食指粗细,一根或者两根筷子长。现在市场上有的黄鳝的确有点肥。不过,下功夫的人,总能找到好食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8-1-15 2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罗宋汤

    罗宋汤的西餐正宗做法我没去做过,不过有个简版的我倒是时常做。牛肉(牛腩更好)切小,滚水焯过洗净血水(很重要),炖着!土豆切小丁,一起炖。到差不多时候,可以用筷子搅动,土豆丁几乎化开。番茄去皮切丁,炒出茄汁(有点像我前面说过的茄汁排骨汤),加入。如果是夏天露天生长的好番茄,那就够味道。如果不是,那就得加点番茄酱凑味儿。在新疆玩的时候,到泸沽湖的路上我自己跑进小饭馆做番茄,那个番茄可真好。
    以上引用T斑竹在“回忆我们小时候”得贴子,把它放到这里,比较切题。
    罗宋汤是要学着做的,所以有两个问题:
    第一,我记得好像有个“红菜头”,如果加入和牛肉一起炖,色泽更佳,不知道在中什么地方可以买到红菜头?是不是还有别的名字?
    第二,麻烦讲讲各种主要成分的配比,牛肉/土豆/西红柿/红菜头,以及水的用量和汤汁的浓度。
    由于我习惯“吃在嘴里,盯着碗里”,所以还想请教一道菜的做法——红烧划水,红烧鱼肚裆,这是的确江浙很好吃的菜,尤其是色泽,这真叫一个美,不忍心动筷子去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8-1-16 22: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冬笋

    谢谢T斑竹的菜谱。罗宋汤里,我很赞同你对西红柿的处理,从营养的角度,番茄的茄红素过油后才能有利于人体吸收,所以现炒一下,不仅番茄味更浓,而且更加有营养利于吸收。所以在家,我经常作西红柿汤:两个番茄剥皮切丁(去掉比较硬的芯,靠近花蒂的部分),锅里放少许油烧温,加入番茄丁翻炒,使之成为糊状,加入适量清水,开锅后,放上几篇青菜叶子,搁点葱花和盐,然后出锅。
    讲道冬笋,忍不住又想起了小时候。生长在江南农村,后山上由大片毛竹,因此鲜笋没有少吃。对于“雨后春笋”的体会很深,一场春雨过后,夜晚乡村万籁俱寂,的确能听到毛竹生长的声音。因此,从吃的角度来讲,春笋和冬笋相比,当真有天壤的差距,万万不能像提并论。寒冬腊月,冬笋还在地底下,尚未破土而出。我吸着鼻涕,兴奋的跟在父亲或舅舅的后面,手里装么做样的拿着一把小锄(十分的小,南方农村多见)。父亲和舅舅总是不慌不忙的在竹山上转悠,并不急于下锄。基于多年的经验,他们能够大致判断,地底下那个位置可能有笋,命中率大约有3成左右。一次并不多挖,7-8颗足矣,够吃一顿。。(冬笋往往很小,只有几寸高,目前市场上声称的冬笋,有一多半是春笋,不仅品质大差,而且对牙齿是个考验)。冬笋有多种吃法,我比较喜欢炒着吃。肉需肥瘦相间,比例为4-6开或者3-7开,先切一点肥肉,在锅里炸出油来,加入肉片翻炒,然后加入冬笋片,翻炒几下,加入少许水和调料,再翻炒几下出锅。由于里面有鲜榨的猪油香,加之肉片里有少许肥的成分,这个菜的确很香。冬笋鲜嫩,牙齿松动的老人吃来也毫不费力。
    说了冬笋,又到了向T斑竹求教的时刻。既然已经提到红烧,那么江浙一带的“红烧狮子头”就必然要求教了,这曾经是淮扬菜的招牌之一。在上海吃的红烧狮子头,第一感觉是色泽,棕红色的狮子头放在几颗绿油油的小油菜中间,红花绿叶,令人不忍动筷,却又馋虫大动,当真煎熬!吃起来的时候,最深的体会是“入口即化,鲜美多汁”。或许T斑竹一时兴起,这个周末可能会在厨房挥汗如雨,做红烧狮子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8-1-17 21: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酒酿园子

    最近鱼肉鸡鸭、泥鳅黄鳝吃了不少,该来一点清淡的。
    想到T斑竹白天上班,回来还要做饭带孩子打理论坛,挺辛苦,就关心一下自己,来点宵夜吧。建议来个“酒酿园子”。同时劳烦把操作程序说说,我们也好解解馋。顺便说一下,那年去苏州,虽然吃到了鸭血粉丝汤,但是夜里去吃“酒酿园子”德时候,由于有点晚,老大娘收摊了,只吃了一些烤羊肉串(不能跟北方比阿),略有遗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8-1-18 06: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河虾

    T斑竹的确应该节制体重。一周健身2-3次以及适当控制饮食是好办法。
    大鱼大肉要适当少吃,但是乐乐正在长身体,您又有比较大运动量的健身,所以光吃青菜豆腐还是不够的,因此我想到了虾。您已经做过红糟大虾,应该是海虾,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吃吃淡水小河虾。小河虾2公分左右见长,炸酥以后可以全吃(也可去掉虾头)。不仅高蛋白,富含各种微量元素,于补钙也有好处。
    我记得上海梅陇一带的小河虾是很有名的,是上海菜的经典作品之一。据说对河虾的尺寸大小选择很严,也要控制一斤多少只(虾子很小阿,控制难度更大,可见讲究)。而且据说在好一点的餐馆,居然限量销售,即一天限售多少份,来得晚了就吃不上。具体做法不清楚,所以只好求教于T斑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8-1-19 03: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烟熏小鱼虾

    春节将至,美食论坛渐入佳境,大家好口福。
    饮食之道,味道营养成分还在其次,重要的是饮食文化,比如T斑竹娓娓道来,述说某种菜肴的烹制工艺,文化背景,地域特色,就比吃到嘴里受用的多。
    方老师、T斑竹、V兄(核潜艇级)都精于厨艺,自然拂如远甚!但是我有好办法,就是回忆!   
    看到V兄讲的油爆虾,何子提到过小毛鱼,我就不禁想起了小时候吃过的烟熏小鱼虾。
    生长于江南水乡,池塘星罗棋布,河港阡陌纵横,鱼虾自然多吃。然而,记忆深刻不能忘怀者,莫过于烟熏小鱼虾。味道固然重要,最要紧的是整个制作过程,饱含几多童趣,几多心酸。
    江南水乡,在早先的时候,鱼塘水库属于生产队,后来承包给个人。所以如果到水库和池塘钓鱼或者捕鱼要有合法身份,否则就是偷鱼,只能夜间进行,而且可能被机警的看守这发觉,少不了一通臭骂。但是这种情形并不是绝对的,小鱼虾就是例外。青草鲢鳙鲤是长江流域的主要鱼种,我们那里称为“家鱼”,没有合法的身份,绝对不能捕捞,否则视为偷盗。自鲫鱼以下,游鱼、小青皮、小虾小螃蟹、甚至泥鳅黄鳝,统称为“野鱼”或者“杂鱼”,这是对全体开放的,只要愿意,任何人(主要是孩子)都可以随时捕捞,主人也不会责怪。比如,你拿着一根专吊游鱼的钓竿(通常渔线很长,一甩可以到池塘中央,没有沉锤,没有浮漂,渔钩和鱼饵几乎漂浮在水面,钓鱼者轻轻有节律抖动渔线,诱饵跟着有节律抖动,很像浮在水面的昆虫,游鱼见了,一口吞下,自然成为盘中餐)到任何池塘去钓鱼,主人自然会小心观察,但是绝不会阻拦。当然,如果去钓鲫鱼,那就属于比较模糊的概念,近似于“擦边球”——鲫鱼和鲤鱼习性相似,即有可能钓上中小的鲤鱼。但是乡里乡亲,考虑到长治久安,主人通常会默许,并不多加干涉——草鲢鳙才是主人的主要经济来源。
    村子三面环山,靠山的深处,是大跃进时期修的一座农用小型水库,惠及十里八乡。水库下面,两面群山包夹,是一片梯田,梯田从山谷平缓处逐层升起,直至半山腰。山谷中间,一条源自水库的灌溉小渠在田间蜿蜒曲折,依山而行,流向更为开阔的原野。这条小溪就是我们儿时的乐园。
    夏天赤日炎炎,酷暑难当,山谷中小溪是孩子们避暑好去处。看到游鱼细石,玩心大起,自然有领头的孩子组织,用小溪里的石头,田里的泥巴,上下各筑一道坝(冲这个劲头,三峡建设应该有我们的份),中间一段小溪也就3左右米长,然后齐心协力,手脚并用,将这一段小溪水排干,局部“涸泽而渔”。几段下来,往往收获颇丰。如果领头孩子是我哥,那么把大部或全部拿回家,就可以做香气扑鼻的烟熏小鱼虾了。
    先将小鱼虾置入清水中洗去泥沙,然后耐心逐一挤去内脏(捏住腹部,轻轻一挤),也有不去内脏的(如同吃海鲜囫囵吞枣一样),但是后味发苦,毕竟不干净。置于太阳底下晒一天半天(取决于阳光强弱),不要晒得太干,因为后面还要烟熏,太硬,味道就打折扣了。然后将晒干的小鱼虾整齐排放在灶台,围者炒菜的锅放一圈,做饭的时候,炊烟袅袅,总是会有阵阵带着柴火清香的烟从锅灶缝隙里飘出,小鱼虾也在这个氛围里充分吸收草木清香。鱼虾很小,几顿饭工作就熏制好了,色泽黄褐,熏香四溢!
    用清水略微洗去表面烟尘(冲洗即可,不要浸泡)。红辣椒(小拇指粗细,一根筷子长,有点蜷曲,表皮略粗糙,是极品!)对开去籽,切成一村见方小段,然后切成细丝,备用。蒜苗(注:不是蒜薹),从中间对切,一分为二,然后二分为四,切成村许细丝,备用。郭里加入适量茶油,烧温(8-9成热,香气扑鼻),将小鱼虾加入,轻轻翻炒(治大国若烹小鲜,翻炒动作大了,可能把小鱼虾弄碎,不仅不好看,味道也要差些),真叫一个香!先且忍住口水,将小鱼虾拨到一边,加入红辣椒丝翻炒几下,然后于小鱼虾混到一起,加入蒜苗细丝,即可出锅(如果小鱼虾用盐腌制过,就不需要加盐;如果没有,加入食盐,点一点水,小心翻炒几下)。
    此菜最大的特点是香,爱吃熏鱼腊肉的朋友最爱此中香味。其次是色,棕褐色的小鱼虾,红色的辣椒丝,绿色的大蒜叶子,白色的大蒜茎部,错落有致,四色缤纷,虽然是艰苦岁月的农家饭,颜色竟然也十分好看。当然,味道自然是很好的,只需很少一点菜,就可以咽下3大碗饭。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袋装的烹制好的小鱼虾,味道不错(防腐剂严重超标,注意饮食安全)。由于没有了儿时的乐趣在里面,很少问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8-1-19 22: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大馄饨

    楼上的看来是美食行家,而且很有生活情调。
    对于“五香熏鱼”佑一个提问:自始至终没有见到烟熏火燎,为何叫“熏鱼”?
    接下来,又开始点菜了,这一次是上海大馄饨。
    味道鲜美且不说,包馄饨的技法令我神往:一根筷子或者竹签轻轻一点,单手或者双手上下翻飞间,或如蝴蝶,或如水母,或如元宝。注明一下:小时候没有参加以琳培训,所以于精细动作一节,一直有点落后。
    劳烦T斑竹和V兄讲讲包馄饨的技法,同时也讲讲上海大馄饨的制作工艺,让在下享受享受先!
    精细动作就拜托方老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8-1-20 06: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炖罐 伴米粉

    看到T斑竹和V兄对小馄饨深情回顾,脑海里不由浮现以下场景:
    寒冬腊月,昏黄的豆油灯下,牙齿已经掉光的老人,头戴旧毡帽,身穿褐色短袄,腰间系油光锃亮的墨蓝色围裙,弓着腰,用手将葱花、蛋丝、紫菜、虾米一一撮入厚厚的瓷碗中,深褐色的竹勺舀上满满一勺乳白色热腾腾浓汤浇入,同样是棕褐色竹篾编制的漏勺舀上几个“晶莹剔透而不透,吹弹可破而未破”的小馄饨。幼年的T斑竹咽着口水,耐心看着老大爷完成所有操作,满心欢喜端过馄饨,坐在油光锃亮的小马扎上,吸溜吸溜,开始享用,初时甚快,渐渐开始依依不舍,终于喝完最后一口汤,吃完站在壁上的葱花和紫菜丝。“吃饱了吗?”母亲慈祥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T斑竹,“吃饱了”,T斑竹懂事的点点头,依依不舍起身欲行。“脓家小银满可爱的,再喝一碗汤”,说这老大爷端起碗,给碗里加一点紫菜和虾米,舀上半勺汤。
    最近吃了很多江浙沪的佳肴,忽然想起一直没有问乐乐妈的感受。就劳烦T斑竹星期天不辞辛劳,做一个宁德福安顿罐和伴米粉。(米粉是我幼时挚爱,但是现在在家里很难做出当年小摊上的味道,这一点和V兄对于馄饨的体会相似。)
    回忆多了,被V兄看出行藏,照这个势头,不出三天,方老师就知道我是谁了。看来得处处堤防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08-1-20 21:09: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T斑竹:朱先生的《背影》是我在中...

    T斑竹:朱先生的《背影》是我在中学时代所钟爱的现代文,平实的文字中,弥散着些许淡淡的忧伤与辛酸——如果没有纤弱敏感的心,是不能有此体会的。当然还有鲁迅先生的文章,虽然评价推崇鲁迅的杂文,但我似乎更加喜欢他的小说,虽不是很长,但对国人的精神心理分析十分深刻而且独到!虽是在描述残酷现实和沉重话题,但语言总有一种让人忍俊不住的幽默,却又不露形迹。
    楼上的“qin先生喜辣的口味为了孩子委屈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句比较靠谱。但是我有好办法,那就是做菜的时候,往往一是两份,把辣的留给自己,不辣的留给老婆孩子。渐渐的,老婆吃辣已经略胜于我,孩子这一份是要精心做的。
    你说到江西牛肉炒粉,这又引起我的兴趣,那么请你谈谈你对南昌的印象或者生活经历吧,如果你曾经在那里生活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8-1-21 00: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T斑竹:记得你曾经给过一个链接,...

    T斑竹:记得你曾经给过一个链接,但是急切间没有找到。于是google一下,找到不少,但由于一时心急,有孙老师朗诵的几个网站都打不开,只有天府朗诵网找到一个,不是孙老师的版本,虽有遗憾,但当舒缓而忧伤的旋律响起时,我已忘却一切。
    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内心感受,只能告诉您,渐渐鼻子酸了,渐渐眼睛湿润,不知不觉眼泪已经从两颊扑簌流下,终于抽泣起来。虽然没有大哭出声,但是双肩已经微微抖动。第一遍的时候,我看着屏幕,听者文字和旋律;第二和第三遍的时候,早已双眼模糊,只能抽泣着趴在书桌上,任由旋律在耳边响起,从心头流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8-1-22 02:46:06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神食粮

    虽然上了朗诵网,注册了账户,登陆以后,找到文件,点击试听,弹出一个黑框,什么也没有,除了左上角有一个“30ddd8”,底部左下角有一个“完成”。赫赫,还是没有听到正版。
    T斑竹的美食贴的确考虑周全,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佐以历史典故、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点点回忆,目前隆重推出精神食粮。
    实事求是的讲,初中学习《背影》体会很有限,但是看到老师着重讲述,反复强调,心下就多留意几分。上到高中,语文老师在回顾自己往事的时候,提到此文,虽已满头白发,但依然微微哽咽,眼角依稀光芒闪烁,因此更加多了几分重视,然而理解毕竟十分浅薄。
    此后便是多年寒来暑往,更多是遥相挂牵。成家以后,脚步渐渐疏懒,父母也不习惯远离乡土,即使过来住,也觉得不如家乡自在。
    想起来,年轻气盛,太过聪明,暗笑父母的迂腐,自己样样有份。
    孩子发脾气胡闹,我过去和颜悦色地哄哄他,他火气正大,“爸爸,走开!我不理你啦!”忽然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8-1-22 23: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也许是电脑设置的问题,或者还需要安装...

  也许是电脑设置的问题,或者还需要安装什么支持软件?总之能找到文件,但是点击之后,没有播放。要是能够支持下载就好了。好在还可以google一下,爱上这个了,总会有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8-1-22 23: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心插柳

    虽然没有听到朗诵,但是发现很多好文章,且细细品几篇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8-1-24 22: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童年美食

    想起T斑竹和V兄回忆小馄饨,楼上和上上楼作玉米,我不禁想起童年美食。
   
    小时候在农村生长,快乐而无忧无虑;上小学以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在县城高中当教师,家就在中学校园里,校园面积不小,约有200亩,也是我儿时乐园。里面不仅有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而且有篮球场、体育馆、池塘和荒山(后来荒山被削平,建设标准的四百米田径场)。
   
    与农村鱼塘不同,学校的池塘里面虽有鱼,但完全野生,并无人管理。只消一根小小竹竿或者树枝,一段棉线,钉书针握成钩状,沟上饭粒或者蚯蚓,就可以调到小鱼小虾。钓虾是很有趣的:虾通常藏身于堤岸的石头缝隙,水甚清浅,往往我们已经发现了虾的藏身之所,然后将诱饵放在近前,虾很小心用钳子试探,终于一口吞下,与小鱼不同,虾吃食抓得很紧,动作并不需要很敏捷,就能稳稳钓上来。
   
    池塘边桑树成行,这给我们带来两大乐趣,一是养蚕;一是吃桑椹。黑色或者褐色的小点密密麻麻排列在硬纸片上,那是蚕卵。把硬纸片小心的放在纸盒里,上面铺上些鲜嫩桑叶,然后耐心等待蚕宝宝孵化,每天都要掀开桑叶找寻几遍。终于黑色比米粒还小的蚕宝宝出现在黄绿色嫩叶上,长大一些后,黑色逐渐褪去,变成白色,及至近成熟时,通体清亮,微微泛出金黄,此后便开始吐丝结茧和破茧华蝶的艰辛历程。那时虽已经能够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但并不能真正理解春蚕吐丝的奉献和破茧化蝶的艰辛。夏天桑椹成熟,初时是绿色,渐渐变红,渐渐发紫,最终变成黑色。黑色桑椹已经熟透,味道甘甜,有些开始微微泛出腐烂气息,红色尚浅的桑椹味道酸且生涩,都不甚好吃。只有红色较深开始泛出紫色的桑椹,甘甜中微微带一点酸味,鲜美多汁,是上品。桑树往往不高,枝叶婆娑,可以不费力气的爬上去,小心翼翼沿着树枝采到桑椹,然后稳稳坐在树杈上慢慢享用。桑椹虽然味美,但并不能多吃——吃多肚子会不舒服。然而,孩提时代控制力弱,往往吃到牙齿发酸嘴唇发紫,回家肚痛时,引来父母责备和操心。
   
    离池塘不远处,是一片荒山,平缓处是一个简易泥土操场,后来整个荒山被推平,修建了一个标准的四百米田径场。当时荒山上杂树丛生,荆棘遍布,虽无人打理,零落荒凉,却因此能见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乃是幸事!此后到北京,无论有事没事,常喜欢到燕园闲逛,未名湖不一定游览,但是后面那个荒凉的恭王府后花园是必定要去的,偌大一个北京城,也就北京大学由此胸襟,包容一块凌乱荒凉之地。据说,学校最近在讨论要将其开发建设,争议比较大。但是燕南已经楼宇密布人满为患,西北这块荒地能够存在多久,实在让人担忧!
中学校园位于县城的正北方,北关正街的一头,南面是县城,东西北三个方向是菜地乡村和水田。初中校园位于北关正街的中央,门口就是菜市场,在县城就算是繁华闹市区了。小学位于县城的南边,略微偏东的位置。从小学再往南,是一条贯穿全县的河流,河面宽阔,河水清澈,阳光下波光粼粼,泛着淡青色光芒——这已经是老皇历,如今工业污染,河水已经泛黄,且有腥臭,早已不能饮用,水厂只能开采地下水。
从家里到小学,大约有3-4里,需要经过整条北关正街,然后往东经过一条长长小巷,经过一座小桥,步行大约需要30-40分钟。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背着书包,走这么远的距离,并不很轻松,但是细细回忆起来,乐趣也不少。比如,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夏天,我们可以换一条路线,不走到马路,而是涉水沿着小河一路走到学校,一路打打闹闹欢歌笑语,就很快活。这里,要回忆另外的快乐,就是美食。
清晨,天不亮从家里出来,走出校门,便是北关正街起始处。南行约200米,是一座国营商店,吸引我的当然是饮食部飘出的诱人香味。饮食部共有5种早点:馒头、糖包(白糖和红糖)、咸菜包、肉包和米粉。米粉需要1毛8分钱2两粮票,通常舍不得吃。但父母或由忙碌或由怜爱,往往会破例。用小勺子舀一小块猪油放在豁口的厚厚土瓷里,然后依次加入盐、味精、酱油,撮入一点葱花和辣椒面,浇上滚烫的诸骨浓汤。捏上一小把米粉放在竹篾编制的漏勺上,在滚开的锅里微微烫热,倒入碗中,最后小钢勺轻轻一旋,挂上少许肉丝,抖动几下,浇在上面作为哨子。真的是童年记忆里难得的美食!长大一些后,家里条件好了,到市场上买了新鲜蒸好的米面皮子,切的细细的;买来上好的猪大骨熬制高汤,上好肥瘦相间的肉炒至哨子。一切精工细作,然而米粉终究没有儿时记忆里香。
   
    沿着北关正街继续南行500米,就来到初中学校,门口是菜市场。与北方农民相比,南方农民更加辛劳,天不亮时,马路两旁,早已密布赶集的菜农,虽然那个年代物资并不丰裕,但是早市上,鱼肉鸡鸭,瓜果鲜蔬,照例不少¬¬¬——这些自然不会吸引我。我通常只会在卖葱油粑粑和红薯粑粑的摊子跟前驻足一会,大多是闻闻香气,有时也会买1个或者2个——1分或者2分钱一个,有时是买得起的。将糯米和普通的大米磨成分,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和的稀稀的,当然散入了少许葱花(江南小葱)和盐。用勺子小心舀到一个模子里流平,这个模子实际上是另外一把铁勺,圆形平底,厚度约为1厘米,直径10厘米。将圆勺放入沸腾油锅里炸,白色糊状,渐渐嫩黄,然后金黄,成为一个圆饼从勺子里漂浮上来,稍微在炸一会儿,葱香扑鼻(江南小葱与山东大葱的香大大不同)。用长筷子夹起,放在悬空于油锅上方的铁丝架上空一会油,然后用草纸捏住一角,递将过来。红薯粑粑的炸制工艺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原材料,面粉和的稀稀的,红薯切成小拇指肚大小细丁,加入搅拌均匀,然后炸制,红薯照例是很香的。无论是葱油粑粑还是红薯粑粑,我都是小口吃——这样可以享用更长时间,甚至可以一路吃到学校。
   
    出了菜市场往前行500米,就是县革委会,革委会对面是县里的一个小招待所,不用说,餐饮部早点的香气又能令我驻足一会——如果手里没有葱油粑粑。招待所餐饮部的早点花样比较多一些,除了馒头包子米粉面条以外,还有两样别处少有的好东西——白糖饺子和红心饺子。说是饺子,其实油炸的糯米糕,由于形状有点像北方的饺子,所以取了这个称呼。白糖饺子是纯糯米粉做的,和好后,揉一揉,扔到油锅里炸一会,色泽金黄时捞出,空油,然后在白糖里打一个滚。形状有点像猪腰子,当然要小的多,我们还是把它叫“饺子”。红心饺子的做法有些不同,糯米粉和面粉的比例接近1/1,里面加糖,和好后,蒸熟(也许没有这道工艺,是我的推测),然后放到油锅炸制,通常表面为红棕色(由此我疑心里面可能有红薯面,也可能是和面时加入糖的原因),形状也接近猪腰子,可能与心形比较相似,与软糯的白糖饺子相比,更加有形,而且是棕红色,所以成为“红心饺子”。白糖饺子4分,红心饺子3分,这个自然不能常吃——可以买好几个葱油粑粑。
从招待所继续前行300米,是县里的冰棒厂,白糖冰棒3分,绿豆冰棒4分,小雪糕5分,大雪糕6分。然而天色尚早,冰棒厂还没有开门营业,我们最多抬头看一下匾额,就继续前行。

    前行数步,来到一个交叉路口,这是我们县城中心地带,北关正街到此为止,向前走就是南关正街,右手拐,是西关正街,翻越一座山坡,通向国道线,此后多年,我从那里乘车离开家乡,开始新的征程。左手拐,向东的方向并无大街,而是密密麻麻的老旧居民区,三两条狭窄小巷在屋宇间蜿蜒穿梭。此时已经天色微明,居民已经开始起床,照例穿着随便找在门前小沟边洗涑,厨房也会飘出早点香气,如果手里的葱油粑粑还有剩余,我便能不为所动,大步前行,过了梅花桥,就来到小学校园。在桥对面,就能看到教室灯火通明,书声琅琅——“秩秩思干,悠悠南山”。ADE,我的葱油粑粑!
如果赶上学校包场看电影,就有能享用到(大多用鼻子享受)另外的美食——糖油粑粑。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糖油粑粑的技术已经失传,我曾经在家做过米粉,葱油粑粑,白糖饺子等,虽然不及当年好吃,但是依稀能吃出当年味道,便知道工艺大抵不差,只是口味变了,充其量是画虎不成反类猫吧。然而,糖油粑粑是无论如何做不出来,每次尝试,都令我沮丧。无论色香味,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画虎不成反类犬。

    电影院位于西关正街——我们称为“大西门”。在上坡的一侧是一个规模小一点的电影院,约能容纳500人,后来在下坡的一些修建一个更大的新电影院,约能容纳1000人。电影院马路对面山坡顶山居中位置,有一个小饮食店,卖什么吃的,我全然记不清楚(确切的说,更本没有关心或者注意过),只记得一样——糖油粑粑。先说香,整个西关正街位于一个山坡上,长度约1000米,在这个范围内,马路两侧,即使关上窗户,也不能阻止糖油粑粑的香味钻入鼻孔,搅动肠胃。我一直认为,马路两侧的居民,应该给餐饮店老板支付馨享香气费用,与此同时,老板也应该支付精神折磨费用,就算两相抵消,过程不能省略!再说色,是鲜亮的棕红,比江浙“红烧狮子头”的色泽更鲜亮一些,颜色相近。味道已经不那么重要了——神经中枢都在忙于处理鼻子传送的数据,只记得是糯米做的,1毛钱3个。

    T斑竹:如果江浙一带有类似的“糖油粑粑”,麻烦寻访以下制作工艺,告诉我,拜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8-1-25 07: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熬制糖油

    谢谢T斑竹盛情相邀,如果有机会,一定来杭州吃“新风小吃”,还想吃红糟大明虾、油爆虾、溜肝尖(您的食谱,让我胃口大开)。
    我推测也许是将糯米饼(小圆饼,直径3-4厘米,厚度约1厘米),蒸熟后,在熬制好的糖油里,中火(或者比较小的火),慢慢熬一会儿。
    甜味完全来自糖油,和面的时候应该没有放糖。已经比较甜,不用蘸着绵白糖吃。
    麻烦您讲讲如何熬制糖油,记得上海红烧排骨,就需要预先熬制糖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08-1-26 02: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英雄莫问出处!看到黄花菜,手把德制双立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娓娓而谈“糖醋小排”,佩服!谨以此句通过油麻菜转赠黄花菜。
    T斑竹,糖醋系列可以江浙的招牌菜啊,怎的会在这个区域出现盲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5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