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baiyuyou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S-亚斯博格症》(摘录)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2 13:36:15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SIZE=3]...

第四章 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


4.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

  亚斯伯格症有两个特质,一直在文献上受到重视和研究:其一是着迷于特殊的兴趣,占据了患者的时间和对话的主题;其二是对某些生活例行程序的坚持。这两点之所以长期受到重视,是因为其持续性和对家庭生活影响巨大(Piven et al.1996)。

  此症的患童可能着迷于搜集某样东西,如以下的自述(J01liffe etal.1992):
[U]  我喜欢搜集管装雀巢聪明豆(Smarties)的盖子,有橘的、绿的、蓝的和黄的,盖子内侧还印有不同的英文字母。我搜集到橘色的比较多,只有几个蓝的,但是英文字母不齐全。麻烦的是我在糖果店要打开所有聪明豆的盖子,好知道盖子里面印的是什么字母。这件事好像让别人很困扰。
  (p.13)。[/U]

  有些搜集物得要靠其它人帮忙,就像上面这个例子一样。其它如啤酒标签、钥匙圈或蝴蝶,还有较不寻常的如吸尘器或马桶刷,这些东西的存放不只会造成家人的困扰,甚至患童可能只要一进别人家,就开始找马桶刷,还由此来判断谁才是眞正的朋友。

  患童对于收藏的兴趣强烈,不会放过任何机会。他们不但眼力特好,只要一发现想要收集的东西,不管距离多远,不论如何劝说,都绝不放弃。虽然他们总有一天会换一样东西收藏,但无论如何,都不会是正在流行的东西,一定是一些与众不同的选择。曾有一位患童要求他生日那天的礼物全都是路标,当然也眞的有父母可以让孩子如愿以偿。

  患者的特殊癖好常有其发展轨迹,如渐渐的从搜集物品进展到特定的主题。常见的主题有交通工具(如火车和卡车)、恐龙、电器和科学。这些患者经由不断地阅读相关信息、锲而不舍地问问题,简直把自己变成了一本百科全书。而且,这些追求和累积,绝对不是时下所关注的事物。另外常见的还有对统计数字、次序和对称的事物着迷。例如一个七岁大的患童对橄榄球赛有兴趣,他不错过任何一场球赛,记得所有球赛的评论、分数和排名,只要一谈起这个话题,几个小时也说不完。为了发挥他这方面的专长,他的父母亲帮他报名参加球队,只要哨子一吹,比赛一开始,他就开始不断大声地评论所有的进展,好像一个旁观的球评一样。当球传到他手上的时候,他马上厌恶地把球抛开。他对下场去打球一点兴趣都没有。

  有时候患者的兴趣,着实很有创意。有一位患者对卡车有兴趣,他不但知道所有卡车制造厂、车型,并且可以记住每天下班回家路上所见每一辆卡车的型号,并就其稀有性给与相对的分数。如Volvo的卡车因较为常见,只能得一分;Mercedes的卡车较为少见,可得五分。回到家后,他会一一更新各型卡车的积分。

  这些特殊的嗜好可能如艺术般地被展现出来,患者着迷于其比例、细节与结构,同时,电器和计算机也可能是他们执着的主题,有时甚至不考虑安全性。有一位年轻的患者对电器用品的线路板和照相机闪光灯着迷,他的好奇心,包括去测试屋内插座可以承受多大的电压,所幸他未在爆炸中丧命!

  年纪小的患者还喜欢假装自己是某人或某种动物。有一个七岁的小女孩对维京人(Vikings)和其生活方式着迷,因此要求妈妈为她用羊皮做外套,打扮得像维京人一样在住家附近活动,告诉大家她是维京人。另外,电器工人、警察和砖匠也都是他们常模仿的对象。这其中不但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还需要了解其生活方式和相关的常识,这些细节通常成为患童所有心思和游戏的焦点,他们常独自一人悠游其中,假装成一只蚂蚁、一匹马或外星人。他们的兴趣通常强烈又短暂,不但让他们成为怪人一个,连生活都跟着改变,阅读的内容或是床边故事也都因而不同。不同的兴趣带来一批批不同的东西,塞满了家里和房间,这些收藏又都不能丢掉。

  这些兴趣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可能从对知识、物质的追求转成对人的迷恋,这尤其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后发生,情况类似年轻人的迷情爱恋一般。被患者迷恋的对象常会觉得困扰,家长也会担心。有一位患有此症的青春少女迷上一位流行音乐歌手,她为他所创作的画像和雕塑极其精细而专业,得到全国媒体的关注。那位明星因此终于与她见了面,两人成为朋友。她常造访那位明星「英雄」的家,并和他的妻子共处。但是,有一天她决定再也不与他们碰面了,因为这位明星家买了一只狗,而她受不了狗的叫声。从此她绝口不再提那位明星。不久之后,她的生活中又冒出了另外一位英雄。亚斯伯格症的诊断标准中还描述另一项特质,可能与上述的特殊癖好有关,但也可以独立来看。患童常会建立一套生活常规,父母亲如果没有配合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患童就会焦虑和沮丧。也就是说模式一旦建立,就一定得照规矩来,不幸的是这些程序和细节可能越加越多。例如,原来只是睡前要排三个玩具在床前,后来演变成仪式性的、成打以上的玩具,并且有一定的顺序和排法。去一个地方的路程同样地被走过几次以后,以后就一定得照这样的路径走,不能改变。下面这一段话说明了为什么他们坚持这样的秩序:(Jolliffe et al.1992)

[U]  现实生活对一个真实的人而言,充满了事件、人、地方、声音和影像,真是让人困惑,好像没有清楚的界线、次序和意义。我大部份的时间好像就是在这一片混乱当中,理出个头绪和模式。固定的程序、时间、路径和仪式,可以帮助我面对生活的混乱。(p.16)[/U]


有关特殊兴趣及例行程序的诊断标准

  吉尔博格(Gillbergs’criteria 1989)的诊断标准就这两点说明得很清楚。标准的第二项提到狭隘的兴趣(narrow interests),至少符合下列三项中的一项以上:

(a)排除其它的事情
(b)反复的执着
(c)没有意义的重复

    第三项标准是有关反复性例行程序(repetitive routines),符合下列两项中的一项:
(a)加诸于自己的生活
(b)加诸于别人

    萨马利(Peter Szatmari and colleagues’criteria 1989)等人所提出的标准中并未提到这两项特质,因其临床经验只发现少数此症的患者有此现象,且其严重程度是可以被忽略的。但是,美国精神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中都列出了这两项特质。目前,针对这项特质的本质探讨差异很大,有人甚至质疑是否应列入诊断标准。无论如何,若其特殊癖好和执着的例行程序严重影响生活,下面的讨论尝试提供解释和可行的因应方法。

特殊兴趣

    患者特殊兴趣的表现方式,包括搜集物品和信息,和一般人的嗜好或收藏不太一样。其不同之处在于此症患者的特殊兴趣都是单独进行,且占据他所有的时间和谈话内容。但这种行为又不同于强迫症,此症的患者眞心投入、享受其兴趣,并不想抗拒它。其原因为何,有下列可能的解释:

○帮助谈话进行下去
如果有人不善于和人交谈,又不善于读取、抓住社会性的线索,有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有些话题又需要较多的同理心或社会性的常识时,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谈一些特殊的话题。因为熟悉和曾经钻研,对话就容易不断地冒出来。

○表现聪明样
亚斯伯格症患者都很不希望被人当成笨蛋,方法之一就是谈一些专有名词和别人不熟悉的话题。当然,这不是此症的患者才会有的行为,像一些计算机专家、学者、律师或者一些专业人员(包括心理治疗师在内),都会用一些行话或术语来表现自己的专业和地位,这应该也是专门行业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提供秩序感和一致性
此症的患者很难适应日常生活中的改变。特殊兴趣的追求提供了将数据整理分类或制作表格的机会,就好像使用计算机之所以吸引人,不只是可以不用讲话和避开社会互动,而且较有逻辑性、前后一致、不会有情绪波动。对此症患者而言,这是很理想的追求对象。

○松弛心情
这些孤独与反复的追求,提供患者一个避开社会互动所带来压力的机会,且从固定的程序中找到安全感。有一位女性患者每天都像举行仪式般冲泡日本茶好几次,她说这样做会让她觉得放松。这种做法的确可以解脱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临床经验并显示,投入的热度和压力大小是有关系的,压力越大,着迷程度越深。

○享受乐趣
如果与人互动对你是而言是苦差事,又不想窝在沙发上当马铃薯一动不动,你会做些什么事?况且兴趣嗜好不只是杀时间而已,其中还有乐趣。戴维(David Miedzianik 1986)这样说:
[U]  每次看修理工人修瓦斯炉就觉得好玩。看到瓦斯通了,火焰燃烧,我会兴奋得跳上跳下。我从小就这样。(p.88)[/U]

  一个亚斯伯格症患者的人生可能没有太多的乐趣,沉迷于某种嗜好是他们乐趣的来源,甚至乐此不疲,高兴得上下跳跃。

如何与他们的特殊兴趣相处

    对患者的家人而言,那些问不完的问题、不体贴他人的行为、收藏的东西,会是个困扰。许多父母想办法降低孩子着迷的程度,或设法阻止他们培养那些嗜好,虽然不容易,但仍有一些因应之道:

○控制从事特殊兴趣活动的时间

    许多父母尝试说服孩子放弃其嗜好,或鼓励他们对别的事物产生兴趣,但是经验显示这招很难奏效。

  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是限制他们投入特殊兴趣的时间,因为有时候那个兴趣本身并不是问题,困扰的是他们因此而不顾一切,以及花下太多时间。父母可以用定时器或时钟来计算时间,时间一到就必须停止。但是要注意他停下来后,容许他去做另外一样他认为有趣的事,而且不要再让他看到跟他的兴趣有关的设备,也就是「眼不见为净」。要让他慢慢淡化做那件事的兴头,不妨让其它有趣的事占据他的心思,可以是跑腿买东西,也可以是其它他所熟悉、也做得很好的事情。如果患童还是觉得很难过,可以拿出预先排好的行程,跟他再次确认下一次可以回来再玩的时间。

  他们的特殊兴趣通常只维持数星期,有时可能延续数年,但说停就停,马上可以被另一项嗜好所取代。如果收藏的东西不大,控管起来还容易些,但有些收藏可能是非法或有危险性的,如武器、弹药或毒品,那可能就需要专业的人员帮忙,将兴趣转移到较不危险的事物上。计算机通常是很好的替代选择,因为玩计算机不但较容易被同侪接受,也可以建设性地发展出相关的专长或事业。

○建设性的导引

    为了取悦老师、父母和朋友,因而参与竞争、合作或模仿,常是驱使孩子发展的动力。但亚斯伯格症的患童没有这些驱力,他们对家长和老师所建议的活动通常缺乏动机。但只要兴趣被引起,他就会一头栽进去。因应的策略之一是把他有兴趣的元素,融入我们希望他从事的活动当中,或者以他的特殊兴趣主题,鼓励他们就此多从事社会性的互动或发展一技之长。

  许多患童都很爱看一个叫<汤马士火车>(Thomas the TankEngine)的节目,因为这些孩子都喜欢有秩序感、可预期、前后一致和对称的事物。想想那一列列的车厢,行走在固定的轨道上,那平行的轨道和枕木有规则的排列着,而且每列火车引擎前面都贴着一张脸,可以帮助孩子从剧情、不同的五官变化中,学习解读人脸与情绪。节目中所播放的音乐,也是简单、重复的旋律。这些都是汤马士和他的朋友们受患童欢迎的原因。如果他们的阅读经验从汤马士的系列书籍开始,他们一定会喜欢阅读的。这对他们情绪方面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增强动机

    如果患童对搜集小旗子有兴趣,又正好在学算数,那就让他数旗子,而不是小方块。若是学不会其它课本上教的东西,也可以用他的特殊兴趣来比喻,只要一说出那个“神奇”字眼,他的眼睛就发亮,精神就来了。葛兰汀(Temple Grandin1988)提到如何建设性地运用她的特殊兴趣:

  让我着迷的另一样东西是超级市场和机场的电动门。一个做老师的可能想不通电动门和算术、英文或科学会有啥关系?但对一个小学生而言,其实很容易,只要请电动门公司寄一些商品型录来就很好运用了。一个型录对大人而言可能很无聊、没什么,但对一个患有亚斯伯格症且对电动门着迷的孩子,那可好用的很。就以地理课为例,老师可以把门贴在地图的某处,让患童去找,然后量一量从学校到那个卖电动门公司所在的距离。(p.3)

  若患童的年纪大一点,就可以把投入该项嗜好的时间当做奖励,如只要做对十题,就可以有十分钟到图书馆阅读相关的书籍。或者只要有一段时间没有打扰身边的人,没有一直问有关其特殊兴趣的问题,下课后就可以有多少时间去从事与该兴趣有关的活动。

○培养专长和增加社会互动的机会

    有些兴趣后来还可以赚钱或成为工作。如果对园艺机械有兴趣,可以成为专业的园丁;对天气有兴趣,可以发展成为气象专家;对地图有兴趣,可以当出租车司机。看看葛兰汀的事业是如何发展出来的(Temple Grandin 1990):

[U]  卡罗先生借着我对牛槽的着迷,让我学习如何查阅科学方面的数据。他说为了满足这项兴趣,我必须懂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所以必须念书。我的心理医师和辅导员一心要我放弃那些奇奇怪怪的兴趣;相反地,卡罗先生帮助我扩展延伸我的兴趣,成为我一辈子的事业。如今,我走遍全世界,为肉品公司设计牲畜围栏和斜槽。最近我一项非常先进的设计,可能会被主要肉品包装的大公司所采用。在畜牧业这个领域,我发表了上百篇的研究报告,居于执牛耳的地位。如果当年我的心理医师成功的除去了我对牛槽的迷恋,如今我可能只能看肥皂剧混日子。(p.2)[/U]

  一个患童也可能很有艺术天份,很会画卡通插画,可以搭配会写故事的孩子,合作赢得班级的认同和奖项。有些孩子甚至因为特殊兴趣而有个人的家教老师,因而培养了某方面的专长,对建设性的能力发展和自尊心的建立都很有帮助。而老师和同学们也可能因为患童的这项特殊专长,而较愿意容忍他在社会行为的怪异表现。葛兰汀(Grandin 1992)就提到:「一个人可以因为有才华而受尊敬,即使他是个怪人。」目前甚至有为亚斯伯格症成人患者所开的科学和外语的进阶课程(B arber1996),这是很有创意的点子,患者所迷恋的有关火车、建筑物的图片和数据,都可以成为丰富一个电视节目的素材,而患者本人因其热情和专业,也可以成为专业的评论者。


  计算机方面的兴趣更应该被鼓励,不只是为了将来的工作,更可因此增加患者的社会互动和自信心。当患童可以在班上担任计算机、算术或科学小老师,同学基于感激和互惠,就可能在其它方面多包容或协助。有一位青少年患者是计算机专家,他在班上总是被排挤,无论别人谈论派对或和性有关的话题,都没他插嘴的份,他看来非常的孤单。但只要上计算机课,尤其碰上有人计算机当机,他马上就变成热门人物,不断地被人请教,连表情和肢体语言也顿时改观。终于,他被班上同学需要和接纳了,而有关计算机的活动和拍卖,也都是结识同好的机会。对亚斯伯格症患者而言,其特殊兴趣可以变成是乌云背后所镶的金边。

  对一个社会生活适应困难的人而言,兴趣的追求是放松,也是乐趣,甚至还有治疗功能。在患童放学回家、结束了一天辛苦的学校生活之后,如果觉得压力很大,父母亲可以鼓励孩子在这时从事和其兴趣有关的活动,以减轻压力。

  如果其兴趣焦点是在人身上,可以趁机让患者学习和情绪、友谊及社会规范有关的事情。<星舰迷航记>(Star Trek)中有个角色叫作「百科少校」(Data,生化人),他的特质和亚斯伯格症患者很像,只有知性、没有人性,因而对求爱、情绪和幽默等非常好奇。因为认同其所面临的困境,Data成为亚斯伯格症患者心目中的英雄。父母亲或老师可以参考片中该角色所面临的困境来教导患者。


例行程序

    相对于新奇、混乱和不确定,固定的例行生活程序,让生活变得可以预期,也带来秩序感,因而降低了焦虑。唐娜这么写道(Donna Williams 1992):

[U]  我喜欢重复、有顺序的事情。我喜欢百科全书,书背上印有字母和册号,我常常反复的检查,以确定它们按照对的顺序排列。我喜欢把一片混乱变得井井有条。不只百科全书,还有电话号码簿,无论是按照号码或是姓名,都可以排序。前后一致一直是我在努力探究的目标,虽然我的世界颠颠倒倒,但我努力从中找到一致性。世界上大部份的事情一直在变,而我总是没办法准备跟着改变,因此,一次又一次做同样的事情,让我觉得快乐和舒服。(p.38-39)[/U]

  由此可知,固定的例行程序让人觉得稳定不变。

  临床经验显示,当一个人经历重大的改变(如失去重要的亲人)而变得焦虑时,稳定的生活和作息益显重要。面对焦虑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发展出仪式性的例行程序,或迷信的行为,如不站在梯子底下等。这是心理学上所谓的负向的增强,能够结束一个不好的感觉。仪式性的例行程序是亚斯伯格症衍生出来的结果,让患者抓住一致不变的元素,以降低焦虑。

○安排时间行程表

   但是要如何防止这种例行程序过度发展?孩子可能像个暴君一样坚持不变,但是父母亲的妥协应有一定的限度,并且要有几套应变的招数。让孩子养成看钟计时、安排行程和写日记的习惯,以预期一天当中会发生什么,或要做些什么事。但是在写行程表时要注意考虑突发状况可能会发生,可以使用每一个活动都各有一张卡片的方式,让这些卡片可以抽换或更动,重新安排顺序。随着成熟度增加,患者将逐渐可以忍受改变,虽然总是不容易。

  每个学年结束时,最好为下一学期老师或课程的更动先做准备。在学期结束的几周前,可让新的老师先到班上观摩现任老师教学,先学一些方法;待新班开始之后,新老师可以向前任的老师求教。学校的行政人员也要留意这些转变,对患童可能造成的影响。

○维持部分例行习惯以减少焦虑

    不管个人生活、身体状况和环境如何改变,患者生活中总要有些事是稳定不变的。尤其是青春期,要注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变动,让患者维持一些固定的仪式习惯,以因应焦虑的情绪。而且可以把坚持固定程序的程度,当作其压力的指标。当例行的程序不胜负荷时,就是需要检讨生活是否足够稳定,或是需要看医生的时候了。下一章将继续探讨如何面对焦虑。




本章摘要:因应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的策略

特殊兴趣
○帮助谈话进行下去
○表现聪明样
○提供秩序感和一致性
○松弛心情和享受乐趣

因应策略
○控制从事特殊兴趣活动的时间
○建设性的导引
●增强动机
●培养专长和增加社会互动的机会

例行程序
○增加生活中可预期的部份

因应策略
○坚持和妥协
○教导如何做好时间管理和行程安排
○降低焦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3:48:15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B]本章摘要:...

本章摘要:语言表达的策略

语用方面
○帮助患童学习
  ●适当的开场白
  ●听不懂时适时的求助或澄清
○培养说「我不知道」的信心
○理解对话中响应、中断或改变话题的情境线索
○示范如何表达同情
○在患童的耳边提醒他该说的话
○利用说话课或表演艺术课学习说话的技巧
○利用说故事或卡通式的对话,帮助患童了解不同层次的沟通

表面字义解释
○想一想你所说的话或指示,可能如何的被患童误解
○语言中用到的譬喻

特殊的说话节奏和韵律
○训练患童改变重音和音调的高低来强调重点,精确地表达情绪

学究式的言谈
○避免抽象和模糊的字句

自创的新词新义
○鼓励有创意的语言

放声思考
○当有人在旁边时,提醒患者「用想的,不要说出来」,或小声的说

听觉方面的困扰
○鼓励患童请对方复述,用较简单的话再说一次,或者用写的
○给予指示时,句子之间要停顿

口语流畅性的表现
○焦虑可能是导致不说话的原因,有时需要治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1 13:42:55 | 只看该作者

re:[B][SIZE=3][COLOR=bl...

第三章 语言表达


3.语言表达

  研究显示,大约百分之五十的亚斯伯格症患童在语言方面有发展迟缓的现象,但最迟到五岁之前,大致都可以流畅地说话(Eisenmajer et al.1996),只是在与人对话时,很明显地不太自然。在发音和文法方面大致没有问题,和其它的孩子都差不多,不寻常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语用(pragmataics,也就是语言的使用和社会情境的关系)、语意(semantics,如一字多义)和音律(prosody,奇怪的音高、重音和节奏)方面。亚斯伯格医师曾描述患者在语言方面的特殊表现,吉尔博格(1989)在其诊断标准中也指出患者语言表现不寻常,在下列五项特质当中,至少表现出三项以上:
(a)发展迟缓
(b)超理智、完美的表达
(c)正式、学究式的言词
(d)奇怪、特别的腔调
(e)理解方面的困扰,对言下之意或表面涵义的误解

  本章会就以上各项做解释。萨马利等人(Peter and szatmarand colleagues 1989)在其诊断标准中除了列出语言怪异这一点,还加上话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无法接续对谈,对某些字有个人的特殊用法,和重复某些说话的模式。

  美国精神医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也在其诊断标准中提到语言能力,内容是:“在语言方面,并无普遍临床上的迟缓表现。”不幸的是,这可能被误解为患者在语言方面没有任何特殊之处。五岁之前,患者虽然没有普遍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但可能欠缺某些特殊的语言技巧,最显著的是在语用方面。


语用学和谈话的艺术

适当的开场白
   患者的问题出在因应社会情境的语言使用上(Baltaxe et al1995;Baron-Cohen 1988;Eales 1993;Tantam et al.1993)。只要和亚斯伯格症的患者对谈,就会很明显地发现他们在这方面的问题。对话一开始,患者可能讲一些和当时状况完全无关的话,或是违反一般常规和习惯的开场白。例如在超级市场对一个陌生人开口就问:“你有圆型的割草机吗?”然后独白式地讲述有关园艺机械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话匣子一旦打开,就停不下来,直到预备好的“讲稿”发表完为止。有时父母都可以预知孩子下一句话会说什么,即使对方的难堪已经显而易见,或明白表示想要结束谈话,患童对对方的反应却毫无所觉。对话者会觉得患者根本听不进别人说话,没有办法把别人的话融入对谈。

  因此,年纪较小的患童需要学习谈话的艺术,包括适合不同情境的开场白。可以在角色演练之前,先解释面对不同情境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为何有些开场白不适合。老师可以示范一些极端错误的例子,由患童指出错处并演练适合的应对方式。

听不懂时适时的求助或澄清
    亚斯伯格症患童还可能在下列方面有困扰:
    ·恢复进行中的对谈
    ·面对不确定或错误
    ·抑制说出不相关话题的冲动
    ·察觉何时不该打岔

    在与人谈话时若觉得谈话被卡住了,有时是因为对方说得不清楚,有时是因为对方的回话不是期待中的反应,这时一般人最常有的反应是“澄清”,以确保双方不是鸡同鸭讲。在不知如何响应的时候,亚斯伯格症患者最常有的反应是停顿许久,才转变话题。他们不会说:“我不太懂你的意思。”也不会说:“我要想一想。”而是直接停顿许久,让整个谈话变得很沉闷,或是患者光谈自己的话题,像是一开始的对话是在聊暑假,没几分钟后就变成谈恐龙了。

培养说“我不知道”的信心
    有时明明不知道答案,但是患者没有勇气和信心直接说:“我不知道。”或“我不清楚。”因此,应教导患者合宜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和寻求澄清,以避免让他们觉得不知所措和受到挫折。患者总是专注在某些话题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在此特殊领域累积了相当的字汇和知识,掌握了足够的理解和流畅性。亚斯伯格症患者很不喜欢被人家说笨,一位患者尚恩这么说道:
[U]  我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和人谈话,我总是插不上话、不了解别人的意思,所以我老是问人有关美国各州的事。
  好像每个人都可以轻松的聊天,像小溪流水一样不费力气,但是我没办法,我觉得自卑,觉得我是不重要的。为了弥补这一点,我要让别人知道,我不只知道美国五十个州所在的位置,还有它们的形状和大小等等,我要让别人知道,我其实是很聪明的。我还会用问题来主导,例如,我不会问:“你去过哪些州?”我会问:“你去过蒙大拿州吗?”这样就可以显出我对每一州都清清楚楚。
  (Barron and Barron 1992,p.107-108)[/U]

察觉对话中响应、中断或改变话题的情境线索
    亚斯伯格症患者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老讲一些不相关的话,或问一些完全不相关的问题,有时是因为某个特殊的字,有时是前面谈到的某些片段,有些真的是完全不搭轧。他们好像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完全不管别人的状况,让人不知是该接话,还是当做没听到。碰到这样的状况,本书作者的做法是选择忽略,继续原有的话题。

[U]  亚斯伯格症患者也常有打断别人说话的倾向。葛兰汀这样描述自己的经验(Temple Grandin,1995):
  这几年来,我才开始比较能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电流活动。我观察到人们相谈甚欢时,说话和笑声会有节奏:大笑,小声的说话,然后下一次的大笑。我总是找不到适当的时机加入,每一次的切入好像都是错误。我就是没办法跟上别人的节奏(pp.91-92)。[/U]

  在“语用学和谈话的艺术”这个章节中,葛瑞(Carol Gray1994)用漫画的方式解析沟通时不同的层次。人物,对话和想法被用圈圈和颜色表达出来。

  例如,患者之所以常打断别人的话,是因为读不懂情境线索(如停顿、一个话题的结束、身体语言或眼神的接触,表示轮到你说了等)。同时,他们也不知道别人被打断时的感觉。如何适时的插入谈话,又不造成困扰,其实是很难用口语解释的,有时图像可以胜过千言万语。

  下面是几个有关打断别人谈话的插画(此处略):
图3.1打断别人谈话:就是当我说的话和别人的话撞在一起的时候

  其实这个技巧可以被广泛的运用。对话圈圈的边缘也可以同时用线条来表达情绪,例如锐利的角度代表气愤,齿状的边缘代表焦虑。另外,颜色也可以代表某些意义,如快乐的话语用绿色,不愉快的话用红色,窘迫用粉红色,悲伤用蓝色等。在此等于将人讲话的语调和身体语言用颜色标示出来。

  这种漫画式的对话可以帮助患者分析并了解与人谈话时,除了语言之外,很自然会伴随其它有意义的讯息,而这些圈圈和颜色可以帮助他们抓住隐藏的讯息。

  葛瑞发现这些患童认为别人的想法一定和他们自己的想法一样,或者一个人只要怎么说,一定就眞的这么想。漫画式的对话帮助患童们了解,在同样的情境下,每个人的想法和感觉可能很不一样。而且这些漫画可以将事件的顺序、可能的选择及其影响都呈现出来。


示范如何表达同情
    通常在谈话当中,我们可以找到改变“话题脚本”的线索,例如谈到买东西时,听说某人丢了钱,我们可能转变话题,说些表达关心、同情的话。但是亚斯伯格症患者和人的对谈中,很少有这种实时表达同情的话。但如果有大人先致意,此症的患者可以把它当成线索,也表达几句关心的话(Lovelandand Tunali 1991)。也就是说患者表达关怀前需要提示,可由父母或老师带头先做。另外,也可用说故事的方式,练习把线索融入故事当中。

在患童耳边提醒该说的话
    谈话的艺术还包括对别人提出的意见、能力和经验,表达诸如同意、赞美或同情,如何让谈话变得有趣,如何倾听或什么时候该看对方等。这些是属于较进阶复杂的技巧,对此症的患者而言是很难理解的。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可由大人或老师在旁提醒,渐渐地鼓励他们自发表达。提醒他们的话可以像是:“问问赛门他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是什么?”或“你可以说我也最喜欢那个节目。”让对话不只是问问题。

利用说话课和表演艺术课练习说话的技巧
    在教室里可以把学生分组,两人一组练习。每一个人都要练习如何和陌生人说话,如何和朋友聊天等。全班可以先讨论开场常用的句子,如“今天还好吗?”、“今天天气如何?”或谈当天的新闻等。如果对谈话的对象有所了解,也可以问一些相关的话题,如:“你叔叔的婚礼如何?”、“外婆好些了吗?”、“你爸爸买的新车是那一款的?”也可以练习从彼此的对谈中找到共同的话题。学校课程中的说话课和表演艺术课,都是练习的好机会。某些特殊的情境,对某些孩子而言特别困难,可能还需要事先打好草稿,如被嘲笑的时候、想要独处的时候、寻求帮助或玩游戏输掉的时候。

  以下摘录一段著名的旅游作家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和一位疑似亚斯伯格症患者之间的互动故事:
[U]  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后,我突然明白在火车上会和你说话的人,一定是你不会想在火车上交谈的对象。因此,这些日子以来,我总是安静地阅读。讽刺的是,有一天我坐着好端端地读我的书,一个穿着厚夹克的人走过来,瞄了一眼我正在看的书,叫道:“哈!梭罗那个家伙。”我抬头看到一个人站在我对面,靠在横杆上,看来六十岁出头,长着一头茂盛的白发和小山峰一样的眉毛。“他不懂他所说的火车,你知道。”他说。“对不起,您是指……?”我小心翼翼地问。“梭罗,”他点头示意我正在看的书,“他一点都不懂火车,就算他懂,也都没有写出来。”他开心地大笑,然后好整以暇地坐下来,双手摆在膝盖上,好像忍不住忆起上次我俩相聚的美好时光似的。我想继续看我的书,对他的嘲讽应酬式地点头示意,希望他能就此打住。没想到,他居然欠身过来,把书拿了下来,这动作让我觉得非常不悦。他说:“你知不知道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伟大的铁路》,内容贯穿整个亚洲,你知道那本书吗?”我点点头。“你知道吗,他坐德里快车从拉合尔到伊斯兰马巴德,居然提都没提到火车的引擎。”我看得出他期待我答腔,所以问了声:“是吗?”“别提了,你能想象吗?一本谈铁路的书,居然不谈引擎,这本书干嘛用的!”“你喜欢火车吗?”我才刚说出口,就恨不得我没问。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听全世界最无聊的人讲话,而那本书则静静的躺在我膝上。其实我也没听进他说什么,倒是一直被他的眉毛吸引,并且发现他的鼻毛也长得一样旺盛,好像每天用生发水洗澡似的。他不只对火车有兴趣,更糟糕的是,他简直就是个专门谈论火车的人。“现在你坐的这部火车,”他说:“凯穆尔地系列,是由英国史威登厂所制造,设有自动封闭系统,应该是在一九八六年七月至八月之间制造的,最迟不会超过一九八八年的九月。一开始看到椅背的十字缝,我认为不可能是八六至八八年史威登厂的,但是看到那些壁板上的铆钉,我想,我就想,是谁跑到这儿来了?是我大儿子,塞罗,一个小混血儿(译注:CYRIL,男子名,应是本段描述的疑似患者的儿子的名字。当时情境可能是儿子正好跑了过来,才会没头没尾插进这一段话。)凯穆尔钉子是骗不了人的,这世上没有比这更确定的事了。所以啰,你住哪儿?”我愣了会儿才发现他在问我问题。“嗯,史开普敦。”我含糊地说。“我知道你们那儿的拱桥。”然后他又说了些对我完全不具意义的话,“我现在住在沙佛的上城。”“沙佛……”我重复着他的话,他似乎不觉得有异。“对,那条路就在我房子的右边。”然后他看了我一眼,好像在告诉我不要岔开主题。然后他谈到了什么圆型的Z-46推进器:“一个人只要听到那种‘派吐——派吐’的声音,就知道那是Z-46不会错,和一般火车‘卡吐——卡吐’的声音绝对不同。我打包票,你以前一定不知道这个秘密,算送你的……”
我开始可怜他了。我猜他老婆一定两年前就过世了,恐怕还是自杀身亡。从此他就开始浪迹英国所有的铁道,数着铆钉和枕木,直到上帝仁慈地终结他的一生为止。最近我在报纸上读到有一种自闭症的患者,对火车极端地着迷,叫做亚斯伯格症。

  他在普立兹丹顿下了车。我从窗口向他挥挥手,总算可以好好享受我的安静了。听着火车滑过铁轨的节奏声,好像重复着:亚斯伯格症,亚斯伯格症。而剩下的四十分钟车程,我则一路无聊地数着铆钉。(pp.193-195)[/U]

  这段经历,虽然让作家布莱森觉得备受打搅,但这位朋友可能很高兴有个畅所欲言的独白机会。


以表面字义理解语言

  亚斯伯格症患者倾向于把别人的话只做字面上的解释。例如,有位父亲要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儿子去泡壶茶。一会儿后,爸爸还没喝到茶就问:“茶呢?”儿子回答:“在茶壶里啊!”完全没有考虑到爸爸的意思,是要儿子泡茶给客人喝,而且帮每位客人倒一杯。在教室里,老师对一位患童说:“把功课改好、写对。”(put your work right.)这位患童犹豫了一下,然后把他的作业簿移到桌子的右边。(译注:英文right亦指“右边”。)在诊间,治疗师问患童:“妳会数到十吗?”她回答:“会。”就继续默默地玩玩具去了。家里来了客人,很和气地对这家的孩子说:“你拥有你爸爸的眼睛。”这位患童非常紧张不安地说:“妈妈,我有我自己的眼睛啊!”患者在看影片时,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如卡通里面一只小土狼从悬崖上摔下,突然打开了一支小雨伞,而不是降落伞,看电视的患童不解地问:“又没有下雨,他为什么要打伞?”

语言中用到的譬喻
    这些患者不是故意装傻或找麻烦,而是较无法察觉所谓的“言下之意”,导致他们无法理解一些成语或词组。如:

  舌头被猫吃了?
  Has the cat got your tongue?(意指:怎么不说话?)
  走在上面前面。
  Walk on ahead.(意指:继续走下去。)
  把你的眼睛放在球上。
  Keep your eye on the ba11.(意指:把球看好。)
  改变你的心。
  Change your mind.(意指:改变主意)
  在所有的四肢上。
  On al l four s.(意指:完完全全地,匍伏状)
  让我们烤了新娘。
  Let’s toast the bride.(意指:为新娘举杯)
  从蓝色出来。
  Out of the blue.(意指:出乎意外地)
  你在拉我的脚。
  You are pulling my leg.(意指:你扯我后腿。)
  平的电池。
  A flat battery.(意指:没电的电池)
  我抓住了他的眼睛。
  I caught his eye.(意指:我引起了他的注意。)
  在月亮上。
  Over the moon.(意指:非常开心地)
  你的声音断掉了。
  Your voice is breaking.(意指:你变声了。)
  把你自己拉在一起。
  Pul 1 yourse1f together.(意指:振作起来。)


  本书作者发现,类似上述的成语常对患者造成困扰,以致于父母亲得解释那只是语言上的修辞和譬喻。

  在前一章中提到卡罗•葛瑞的社会性故事疗法,此时也可以派上用场。葛瑞举这样的例子来解释:
[U]  有时候有人会说:“我改变主意了。”(I’ve changed mymind)意思是说原来有一个想法,后来有了新的想法。知道别人改变了心意,我会保持冷静。遇到别人说:“我改变主意了。”我就把它当作好像有人写了一些东西,擦掉以后又重新写。[/U]

  像“冷出去”(chi11 out,意指:不要太兴奋)或“等一下抓你”(catch you later,意指:等一下来找你)都是排行榜上困扰患童前几名的语句,用说故事的方式不但可以解释其意思,更可以说明其使用的情境脉络。

笑话与双关语
    开玩笑的话也常困扰此症的患者,他们搞不清界线,也听不懂其中的幽默,做父母的常得费唇舌解释那只是个玩笑。例如诊疗时,治疗师和患童罗伯谈到他在学校咬了校长手臂那件事,治疗师以很明显的玩笑语气和肢体语言问:“是不是因为肚子饿了,才忍不住咬下去?”罗伯完全没有体会到那只是个玩笑,还很平静的回答:“没有,我当时吃过午餐了。”除此之外,嘲讽、假装和谎言也同样困扰他们。有时别的孩子假装是电影或电视上某个人物,患童就是搞不懂为什么那个人突然换了名字、变了性情。要辨别他人是否在说谎,对患者而言也同样不容易。

  患者的这一特点会让别人想要捉弄他们。只表面解释别人的话,让患者不断地重复其问题行为。唐娜在自传中这样写道:
[U]  别人跟我说的话,对我而言就只有那一时一刻的意义。有一次我们到国会去参观,大家被慎重告诫不可以在墙壁上留言纪念,我也答应绝对不再那么做。但十分钟之后,我
  就被抓到在学校的墙壁上写字。我不是不理睬他们所说的话,也不是故意搞笑,而是我真的没有做他们不准我做的事啊!(译注:唐娜指的是她未在国会的墙壁上涂鸦)
  (1995,p.61)[/U]

  因此老师和父母在和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孩子们说话时,必须注意这一点,因为孩子很可能不了解或是误会他人的意思。当老师用了双关语、嘲讽的话,患童可能就会开始感到不安,一些明喻或暗喻也可能需要多加解释。患童可以在笔记本上用卡通人物或图画记下这些不同的意思,前面提到的葛瑞卡通式的对话,此时是很好的工具。一旦碰到有误解,就记下那隐藏的或眞正的意涵。一个患有此症的女孩接电话,对方问:“请问保罗在吗?”因为保罗正好不在那个房间,她说完不在后,就挂了电话。此时,若打电话的人知道接电话的女孩患有此症,可以再打一次电话,告诉她如果保罗此时不在房间内,请到别的房间找一找,请保罗来接电话。


特殊的说话节奏和韵律

  人在对话时,会有音调或声量的变化,以表达情绪或强调重点,但此症患者讲话缺乏这样的变化(Fine et al.1991)。他们说话要不是声调平平,要不就是过度强调,每个音节都是重音。唐娜这么写道:
[U]  我讲话的音调和高低时有改变。时而腔调优美文雅,时而像是贫民窟长大的;有时好像很正常,有时好像在做模仿秀。当我兴奋的时候,说话的音调就像米老鼠被压路机压过一样,一路非常高亢。(1995,pp.74-75)。[/U]

  而且,患者说话的腔调可能不同于当地本土的腔调,或许和妈妈的口音类似(Baron-Cohen and Staunton 1994)。通常,一个孩子说话的腔调会受同侪的影响,渐趋同化,尤其是迁居到一个口音不同的地方时,这现象特别明显。然而,此症患童通常不会改变其原有的口音,甚至有时其口音就是他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上某个角色的口音。例如,因为看多了芝麻街美语,虽然是英国人,却有着美国口音,或是被人误以为是刚由美国迁移到英国来的。有时,患童会一直模仿初次听到的某个特殊的字或词的发音腔调,身边熟识的人才听得出出处。

  如果患童说话的音调眞的太过怪异或者单调(如豆豆先生),可以考虑请语言治疗师或戏剧老师加以修正指导。

改变音调、重音的训练,精确的表达情绪
   患者在听别人说话时,对音调、重音和语气的变化,也同样有困扰,而这些细微的线索,对了解别人的意思是很重要的。下面从安得鲁•马修的书《交朋友》(Making Friends,1990,p.129)当中截取一段,看看重点和语气放在不同的字上,在意义上有什么不同:
[U]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但是有人这样说。)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眞的没有这样说。)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但我有这个意思。)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但有人偷了。)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但她和这件事脱不了干系。)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但她偷了别人的钱。)
  我没有说她偷了我的钱。(但她偷了我别的东西。)[/U]

  一个字都没有改,这八个句子就有八个意思。可以在说话课或表演课时,以角色演练的方式,试试改变所强调的字,看看有何变化。苏•若飞(Sue Roffey)还建议一个名为“幕后”(Behind the Screen)的游戏,先发一张纸,上面写着不同的形容词和副词,然后由一个孩子在幕后用其中一个词的感觉从零数到十,由大家来猜他是用哪种感觉在数数。另外一个游戏是两人一组,由一人用特别的感觉念一段台辞或说一段话,然后交换,由另外一个人念。


学究式的言谈

  患者进入青少年时期,讲话开始变得老气横秋,要不就是过度正式(Kerbeshian,Burd and Fisher 1990,Ghaziuddin and Gersteir1996)。例如,一位患者帮父亲打扫办公室,爸爸要儿子帮忙把箱子里的东西全倒掉。一会儿后,爸爸发现还有些东西没有清,问儿子为什么不清完,儿子回答:“因为那几个不是箱子,是藤编的篮子。”显然地,这个儿子是在咬文嚼字,这样的行为很容易激怒别人。一个美国年轻男孩对不同国家、不同厂牌车子的最高速限非常有兴趣,正和一位澳洲来的朋友聊得起劲,直到这位澳洲人谈到速限低可以省“汽油”(译注:petrol,英式英文对汽油的常用字),却惹得这位美国年轻人大为不悦,因为美语通常称汽油为gasoline。

  另一例可以显示他们选词用字的特性。一个患有此症的小女孩,在放学姐姐来接她时问:“我的母亲在家吗?”姐姐回答:“不在,妈还没回家。”显然,这小女孩对妈妈的称呼,比同是一家人的姐姐正式多了。此症的患童常以全名称呼别人,如:“玛莉•史密斯,妳好。”而不直呼其名玛莉。他们的选词用字常像大人在说话,不像个孩子,其讲话的句子和风格,也受大人世界对话的影响较多。

避免使用抽象和模糊的字句
    他们不能忍受一些抽象或不太精确的用语,如“或许、可能、有时候、稍候”等。下文可为一例:
[U]  人生真是一场奋斗。别人眼中不确定的小事,会让我觉得非常沮丧。例如,家里有人说:“我们明天可以去买东西。”或者“再看看。”他们似乎不知道这些不确定性,会给我带来我多少的沮丧。我总是得很辛苦的搞清楚可能会、还是不会发生什么事情。类似这样悬而未决的事情还有很多,如东西应该放在哪里、可能会见到谁等等。
  (Jo 11 iffe et a1.1992,p.16)[/U]

  有时候这些患童会不断地轰炸大人,想先问个水落石出,看那件事到底会不会发生。为了避免模棱两可,最好解释清楚一点,有时连父母亲说话也因此变得有点正式和讲究了。


自创的新词新义

  这些患童还会自创新词新义,或独创某些字词特殊的用法(Tantam 1991;Volden and Loud 1991)。例如,一个患童把棒冰里的巧克力片叫做“史努克”(snook),磁铁叫做“可粘可”(clink);另有一个患童被问到为什么对新生的弟弟没有兴趣,他答:“他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弟弟坏掉了。”一个患童把房间弄乱,到处散落玩具,他说那是在“整乱”(tidy down,译注:英文中的tidy up意指整理,患童将up换为down,颠倒其意)。有个小女孩儿把“脚踝”叫作“脚的手腕”,冰块叫作“水的骨头”。

  有时他们创造的字或词,听来好玩又奇特,让人发笑。发挥创造力赋予语言新意,是非常迷人、値得奖励的,这是亚斯伯格症患者的特质之一;但这种非常个人化、奇特的幽默方式,有时的确会造成老师和父母的困扰。


放声思考

  所有的小小孩都会在独处或和别人玩耍的时候,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学龄以后,儿童慢慢地学会在心里想,不见得会说出来。等到成人时如果还常自言自语,就会被人认为不正常了。亚斯伯格症的患者可能到了很大的年纪,都还常把心里的想法说出来。这样的行为在学校里不但可能干扰同学上课,还会被人嘲笑;同时因为太专注于自言自语,而忽略了老师说的话。患者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比较不受同侪的影响,不觉得保持安静有什么重要,或者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除此之外,放声思考有其建设性的功用,如再次确认一些事情。一位患者如此解释:“跟自己说话可以帮助我厘清思绪,也表达得比较好。”但是也有患者这样说:
[U]  你知道,我喜欢我自己的声音,那会让我不觉得孤单。我好像害怕如果停止说话,我会失去我的声音。你知道,我是到五岁大才开口说话的。(Dewey 1991,p.204)。[/U]

  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除了预习当天可能要讲的话之外,也借着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话,以反复思索其话语的意义。

提醒患者用想的,不要说出来
    找到患者自言自语的原因很重要,或许那只是某方面发展迟缓的现象之一,藉此整理思绪,会觉得好过一些。但这行为若造成别人的困扰,就得训练患童试着“用想的”,而不是“用说的”,或者小声说就可以,尤其是有别人在的场合。有些成人患者仍有放声思考的行为,你会看到他们的嘴唇不停在动。


听觉方面的困扰

  有些患者在自传中提到,如果几个人同时说话,他们就无法专注听任何一个人的话。有一个亚斯伯格症的患童,其学校教室的安排是两个班级共享一间教室。有一次他的老师正在念数学考题,而同时另一班的老师也正念英文考题。改考卷时,老师发现他两科考试的答案都写了。患者凯蒂描述多种声音是如何的难于理解,好多人一起开口说话的时候,尤其谈的是同一个主题,又都在同一个空间,对患有此症的人是很困扰的。

  怀特(White and White 1987)这样解释:
[U]  刚开始的一、两个字,我还可以听得懂,可是再下来字就都混在一起了,我分不出哪个是头、哪个是尾。(p.224)
  在学校我常常很懒散,因为有时候声音会扭曲,听不清楚老师在说些什么;有时眼睛会变模糊,看不清楚。然后,老师会说:“继续做功课,戴伦。”(p.225)[/U]

  唐那(Donna Williams 1992)这样描述:
[U]  我听到的话好像都得经过复杂的译码程序。有时我听到的是断断续续的字句,根本听不懂,以至于别人有时得反复讲好几次。那情形就好像有人在我耳边把电视的音量一会儿转大,一会儿转小。(p.61)[/U]

  葛兰汀(Temple Grandin 1991)这样说:
[U]  即使到现在,我还是经常无法过滤我听到的杂音。就好像从收音机听我最喜欢的歌曲,一边还注意到错过了半首,有时我的听觉会突然关掉。大学听课时,我得不断地记笔记,要不然很容易转台换频道。[/U]


○鼓励患者请对方复述,用简单的话再说一次,或者用写的
    如果这样的情况很明显,像是「选择性的耳聋」(selectivedeafne ss),就应该请教语言或听力、听觉方面的专家了。同时,也可以鼓励孩子克服怕被别人嘲笑的恐惧,试着请别人再说一次,或着用简单的语辞再表达一次。另外一个方法就是老师或父母交代患童事情时,若发觉他好像有点不解的样子,就要求孩子复述一次刚刚听到的话,或者问:「可以说出来我要你做什么事吗?」

○给予指示时,句子之间要停顿
    也可以在每句话之间稍做停顿,给患者消化这些话的时间,或试试以文字表达。一位患者在以下的纪录中,谈到文字沟通的优点(Jolliffe et al,1992):
[U]  发音类似的字对我而言很难分辨,如ball和bull,fend和end,beam和bean,mum和numb,chase和case,bad和bag等。别人可以挑出我发音的错误,但是好像没有人注意到对我而言,他们说话时有些字和句子是黏在一起的,虽然经由上下文的内容,我是可以费力猜出那是什么字,但是我总得很努力、很小心的跟别人说话,而且会有猜不出来的时候。学校一年级的时候,这种情况我还应付得来,因为功课可以事先预习,重点会写在黑板上,老师说话的速度也没有那么快,每个句子中间会停顿一两秒,我有足够的时间去猜。阅读时,就没有这样的困扰了,因为每个字都很清楚被写出来了。(p.14)[/U]

  作者就认识几位患有亚斯伯格症的成年人,当他们在想要如何回话时,会告诉对方先不要说话,否则会想得更慢,更回答不出来。因此一次专心处理一个声音、问话之间短暂的停顿、以文字阅读代替说话,都是帮助患者和人沟通的方法。


口语流畅性的表现

  亚斯伯格症的患童常常不是话太少,就是话太多。尤其是他们的特殊嗜好,可以让他们滔滔不绝,有时让人觉得可爱,有时让人觉得没完没了。只要触及其兴趣专长,他们不但求知若渴,也会变得口若悬河,所有谈话内容都会绕着同一个主题转,不但展现其知识上的专业,更可以看出其热烈的情绪。在这方面,患者必须学习察言观色,知道何时该闭嘴。

○焦虑可能是导致不说话的原因,有时需要治疗
    不同于有些孩子在发展的某些阶段会拒绝说话,此症的患童是选择性的只跟某些人说话。有一个患童只要一进学校就不开口,虽然我们还不知道眞正的原因,但是以下这段自传,或许可供参考(Jolliffe et al.1992):
[U]  对我而言,说话是一件很困难、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虽然这几年来情况已改善许多。有时那些话在脑袋里都很清楚,但就是说不出来,有时就算说出来了,也会说错,而且连说错了都不知道,还是别人指出来告诉我的。
  自闭症真是让人觉得挫折,因为很难向人解释自己的感觉,不管是受伤或是害怕的时候。现在就算我可以让别人知道是什么事让我害怕,但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就是说不出来。例如被一个陌生人问我叫什么名字,我不见得都记得,但是当我觉得比较放松的时候,连只听过一次的电话号码都记得。当我觉得害怕或痛苦时,不但什么都说不出来,还会发出怪声或一直动。(p.14)[/U]

  因此,紧张焦虑是造成不说话的可能原因,有些人甚至会口吃。这里要谈的困扰不是语言的技巧,而是情绪对语言能力所造成的影响。如果影响严重,可参考以下的方法来帮助患者。后续的章节也会再提到其它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14:21:58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B]交朋友的方...

交朋友的方法

    因为想要有朋友,此症的患者会留意一些在社交应对上很行的人,然后模仿他们的个性、穿着甚至声音,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即使外表看似一个很成功的人,但并不是他自己(Williams 1992,1994)。其实就这样发展下去,或许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的演员,或者不必从俗,突破许多年龄和文化的限制去交友。不幸的是,旁人总是误解他们。

  亚斯伯格症的患者也常用不寻常的策略维持友谊。如写下和每一位朋友互动的细节,什么时候碰面,什么时候通电话,谈了些什么话题等。有一年轻的女性患者总是记得如果有人一提到某位朋友,她就该问候一下那位朋友在伦敦的家,只是后来她总忘了那位朋友几年前就搬离伦敦了。

  对一些患者而言,有关道德和政治的话题太过复杂,因此,他们会列出不同宗教信仰或政党该有的行为清单,这会帮助他们在遇到不同的人时,讲一些比较合宜的话。但是,对话当场的前后文,还是常困扰他们。有一个小小的组织,是由某个少数民族的人组成,有一位亚斯伯格症患者从报章报导得知,他们的成员多是小偷和贩毒者,从此每次只要见到这些人,他就会对他们提这件事。他能平安活到现在,这点还眞是幸运。

  另外一个结交朋友的方法,是依个人的兴趣喜好参加社团,无论是天文、历史、计算机,还是火车,都是认识同好、发展眞正友谊的好方法。也可以透过写信、网络和同样是此症的患者结识,因着同病相怜,彼此容易互相了解,也可以交换经验。想要和同是此症的患者联系,可以透过相关的组织或协会。

  年纪渐长、心智逐渐成熟,会让青少年患者的自我怀疑或孤立的感觉慢慢褪去。在就学的阶段不得不与同学们密切相处,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同学们,通常都不是忍受度高的好伙伴。迈向成年之后,此症的患者对朋友、参与的活动和生活步调有较多的的选择及自主性。时间是一个很好的老师,许多儿时学不来的事,终于可以不再是大问题。此症的患者很需要有人告诉他,拨云见日的一天定会到来,总有一天会遇见可以了解他们、并愿意与之为友的人。以下是吉姆的经验:

[U]  我有一个朋友,她不是专业的工作者,不是学心理学也不是学特殊教育的,既不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家长,也没有义务得接近我,但她就是对我有兴趣,而且想出了一套方法与我相处。她发现不要假设因为她是那样想的,或是有什么样的感觉,就认为我也是那样,最好的方法是开口问我,而不要想当然尔的猜想。(Sinclair 1992,p.296)[/U]

  前面提到过,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显示,物以类聚是选择朋友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此症的患者成为好友是理所当然的,的确有个案因同为患者而成为朋友,并结为连理。


目光接触

  一项针对亚斯伯格症患者的临床观察,显示患童在对话的时候,不会用目光的接触来示意或断句,比如要开口说话、表示赞美、有兴趣、需要澄清、读别人的身体语言或是表达他的话已经讲完。最近亦有研究显示,患者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当对方发言时,他们比较不会看着对方(Baron-Cohen etal.1995;Tantam,Holmesand Cordess 1993)。有几位已成年的患者解释道,当他不听别人说话的时候,比较容易看着对方,因为目光的接触会妨碍他专心,同时也很难体会别人眼神所传递过来的讯息。有一个来求诊的青少年,只要一谈到他的特殊嗜好,就会变得很焦虑,因为他的父母亲叫他不要一直谈他的嗜好,那会让他显得很奇怪。其实从诊断的角度来看,谈那些内容是有实质意义的。而他处理焦虑的方式是闭上眼睛,如果有人表示很难和一个闭着眼睛的人说话,他会说:“如果我知道你就在那里,为什么要张眼看着你?”显然亚斯伯格症的患者需要学习面对别人,并了解看着别人的眼睛有多重要,“看”这个动作不只是要知道别人在哪里,还包括许多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所要传达的细微讯息。

  罗娜·吴引(1992)的研究中曾记录一位患者的陈述:“我知道人们用眼神在传递讯息,但我看不懂。”下面这一段文字描述了他们的困难:

[U]  看着别人的脸,尤其是眼睛,对我而言是最困难的事。我必须刻意要求自己看着别人,但也只能看一下子。就算真的看久一点,别人也会说我的眼光越过他们,有看等于没看,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别人并不喜欢我这一点。我会害怕,而且那会打破我的宁静,跟人的距离越远,我越不害怕。在医院时,我曾经与精神科医师配合,认真练习与人的目光接触,前后花了两年半的时间,但是并没有成功。我的医生解释说别人可能会误会,以为我对当时的谈话没兴趣、没诚意,或者没礼貌。我真的很努力地想改变,但就算尽了最大的努力,也顶多能看几秒钟的时间。
  同样地,别人看着我,也会让我很难过。我最近才了解,当我看着一个人或一幅画时,不是看全部,而是轮廓或局部。我也可以看整幅图画,但是一次一部份的看。看人的脸也是一样,我没办法一下子看整张脸。(Jolliffe et al.1992,p.15)[/U]

【注:本段文字的作者根据DSM-IV诊断准则,被诊断为患有自闭症,而不是亚斯伯格症。然而此二病症应是在同一延续向度上的不同的问题。她个人经历的描述对亚斯伯格症的诊断评估和了解极有价值,因此本书中数次引用该位患者的自述。

    有些亚斯伯格症的患者终将学会如何注视别人,但有的患者就是没办法。一位女性患者可蒂,就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她说,经过治疗与训练后,要注视别人已经没有那么困难了,但她只是“看”(look),而无法“看见”(see)。


情绪

  早期描述亚斯伯格症患者的特质之一是缺乏同理心,这不应该将其解释为他们没有关心别人的能力,比较正确的说法是他们弄不清别人的情绪,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感觉。此症患童在和别的孩子玩的时候,通常面容木然,没有一般人期待该有的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一般人在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觉后,会以各种姿势表达生气、愤怒、安慰、窘迫、骄傲等,或是用手部的动作传达情绪,而这些都是亚斯伯格症的患者所欠缺的(Attwood et al.1988;Capps et al.1992)。在与人互动时,别人会感觉到他们对脸部表情或肢体动作没有响应。如果在对谈中,一个孩子突然交抱双手,另一个孩子马上懂得可能是老师从后面走过来了;眨眨眼或特别的音调意味着“我是开玩笑的”。很可惜的是,此症的患者抓不到这些细微的讯息,当妈妈生孩子的气而深深皱眉时,患童可能不但看不懂脸色,还认真的数着妈妈脸上的皱纹共有几条。即使因此被人责怪不识相,患者也只会觉得困惑和恼火。患者的父母亲表示他们必须用很夸张的肢体动作、声调和很戏剧性的表情来表达情绪,否则患童根本感觉不到。

  亚斯伯格症患者不只不容易了解别人的情绪,他们自己表达情绪的方式也不寻常,既不够精确也不细致,如吻陌生人的双唇或是不当表达内心的沮丧;描述事件时都是各种专有名词和行为,没有感受和情绪的部份。本书作者在诊断亚斯伯格症时,常用的方式就是让受诊的孩童看着图片说出其情绪,或是由他们自己做出各种不同情绪的脸部表情,如快乐、悲伤、生气、惊讶等。有的患童会用手拉嘴巴,做出一种表情;有的扭曲了整张脸,依然做不出那个表情。对其他一般的孩子而言,这些表情游戏非常的简单;而此症的患童在做不出来之余,还会找各种借口合理化。有一个孩子这样说:“我明明很高兴,怎么做得出悲伤的表情?”年纪大一点的患者对简单一点的情绪,都还做得出来,但是复杂一点情绪如骄傲、窘迫就会难倒他们了(Cappset a1.1992)。


帮助了解情绪的策略

    对亚斯伯格症患者而言,情绪的世界是一片荒漠,没有任何标示。近年来,社会行为的表达渐受关注,其中一项就是情绪和感觉的沟通。下面这段文字描述了患者相关的困扰:
[U]  其实我不太喜欢亲吻和拥抱。我拥抱别人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想要,而不是对方想要。目前,我唯一会拥抱的人是我的精神科医师。我的医师说他很幸运,我不懂,一个拥抱有什么好幸运的。(Joliffe et a1,1992,p.15)[/U]

  因为这些能力是其它人很轻易自然就有的,因此在治疗的策略上没有太多现成可用的资源。本书后的附录书单,是本书作者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籍,而每一位父母或老师一定也自有其一套方法。

一次练习一种情绪
    大致上可以在每次训练时,把重点放在一个情绪项目上。例如,先探讨“快乐”这个情绪,用各种方法诠释,可以用“快乐先生”的故事,或是“如果你很快乐,你就……”的歌曲,或者快乐笑脸的图片、让人快乐的事件都可以。还可以让全班的孩子们一起给快乐分等级。如果患童年纪大一点,可以让他问问大人或同学,什么事情会让他们快乐,去了解每个人都不一样,也都各有所好。无论是画画、颜色的选择、音乐等,都可以为人带来不同的情绪。这里常被问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你会做些什么事让某个人快乐?”或者:“你会说些什么话让别人快乐?”

运用剪贴簿、照片和镜子
    本书作者发展出的步骤是先从剪贴簿选一张画,讨论什么是快乐。然后摆一张眞实笑脸的照片,做为那张画的下一页,意思是这个人觉得快乐。再下来就是放一面镜子在照片的旁边,让孩子看看镜子里自己的脸,是否和照片里那张脸一样快乐。然后给他机会去思考、观察和练习。不同情绪的练习,都可以利用这三样道具:剪贴簿、照片和镜子。

玩游戏“变脸先生”
  另外有一个很棒的游戏叫“变脸先生”(Mr.Face),材料是一张空白的脸,还有一系列可供搭配、不同的眼睛、眉毛和嘴巴,可用魔鬼毡拆卸黏贴。每当指定一种情绪,孩子就要选择适当的五官黏贴上去,例如,选择“快乐的嘴巴”搭配“快乐的眼睛”。还有一个计算机游戏(请见附录),孩子可以选择适当的五官凑成一张张不同心情的卡通脸。

制作教材
    想要制作教材的话,蓝恰克(Rozanne Lanczak1987)的书中有工作单可供参考。例如,一张照片或图画中的人,正在拆圣诞节礼物,孩子必须练习完成下列的部份:
  ·得到那么多礼物,他的感觉是什么?
  ·把他家人快乐的笑脸都画出来。

示范快乐的模样
    另一个活动是由老师或家长示范快乐的模样,以包括表情、声音和肢体语言等方式表达,然后问患童:“我看起来感觉如何?”或者:“我是有点开心还是很快乐?”练习的目的是分辨不同程度的快乐。

练习相反的情绪
    一旦熟悉了某种情绪及其不同的程度之后,下一步就是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相反的情绪,如与“快乐”相反的“悲伤”情绪。选两个相对的、极端的情绪(如“快乐”与“悲伤”),并且运用如“奶奶来的时候”(快乐)和“奶奶要走的时候”(悲伤)等情境仿真,以图片、说故事或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患童理解不同情绪的展现。谈到“悲伤”可以这样问:“你怎么知道一个人很伤心?”以及“你可以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让他觉得舒服一些?”练习的目的是学会读取情绪线索,以及读懂以后如何反应。也可以用剪贴簿来表达孩子为何伤心,如果患童的口语能力不好,可以用语言来练习描述感觉,以加强其口语能力。


练习解读不同情绪强度的线索
  接下来再介绍其它情绪,如生气、焦虑、挫折等,或一些正面的情绪如爱和喜欢、满足、惊喜等;或是较为复杂的情绪如骄傲、嫉妒、窘迫等。可以让孩子学习在簿子上记下导致某些情绪的事件和想法,以及有什么不同的因应方式。例如:
[U]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你觉得……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我很生气,所以我……[/U]  

    有一个团体游戏叫做“感觉的帽子”(Feeling Hats),每个帽子上面贴着一张卡片,写着一种情绪。每个参加游戏的孩子选一个帽子戴,然后分享自己在什么时候有那样的情绪。也可以用“感觉面具”(feeling mask)当做道具,戴上那种感觉面具的人,就得演得像那种感觉。也可以将“赛门说”(Simon Says)的游戏改编一下,纳入情绪的项目。描述不同情绪的故事书,也是很好的教材(参见附录一)。

  如果患者是青少年,可能适合玩一种卡片的游戏。把写着不同的情绪如快乐、嫉妒、骄傲等,放在一迭;另一迭卡片上写的都是行为,如洗碗、吃早餐等。游戏是这样进行的:由一个人抽一张卡片,然后角色扮演卡片上提到的情绪,由其它的人来猜他在做什么、有什么感觉或强度有多强。也可以将传统的戏剧舞蹈课程内容,无论是录像带、诗句台词、丑角扮演等加以调整,以提供青春期的患者认识情绪的机会。

学习不知所措时可以说的话
    其实一般自然生活的情境,就有很多机会教育的时候。例如皱着的眉头、交扭的手指、长长的注视和沉默,都是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线索。在教室中,这些细微的线索,对其他的孩子而言是再明显不过的,但亚斯伯格症的患童却很容易忽略。当患童觉得不知所措,或是发觉自己犯错时,安全又好用的句子有:“很抱歉,我不清楚你希望我做什么。”“我不是故意让你难过。”或者简单的一句:“对不起。”都是解危的方法,至少比冷漠、争执来得好。有些罹患此症的成人患者也很需要这些练习,有一位担任寺庙守卫的患者写到:“我必须刻意学习多疑,我眞的读不出他脸上嫉妒的表情。”(1995,p.14)

  在这些练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去描述并且探讨患者与他人互动时,引起某种情绪的事件和话语。练习时,可以请患者回忆过往的情绪经验,以此推想别人也可能有相同的感受。这是学习同理心的开始。

  很不幸地,倘若一个人欠缺领会别人感觉的能力,他在与别人互动时,可能会像个行为科学家做心理实验一样残酷。有些亚斯伯格症的成人患者,为了要观察别人的反应,会故意说些刺激人的话,导致别人深深的误会。这些患者为了掌控别人的情绪,反从别人戏剧性的反应当中得到乐趣,看起来好似冷酷无情,其实他们只是想要了解、影响或预估别人的感觉。当然这样的“实验”不应该被鼓励,应该被同理的能力或直觉所取代。对此症的患者而言,这可以是一辈子的功课,一点都不容易。有一位年轻的患者是物理学博士,在一所知名的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工作之余的消遣是发展一套预测人类情绪行为的数学公式。如果他眞的成功了,不但可以得到诺贝尔奖,还可以让一票心理工作者失业。


帮助表达情绪的策略

    患者需要学习如何精确地表达情绪。有一个患童站在妈妈的身边,一起看着妹妹荡秋千。妹妹从秋千上跌下来,哭着跑向妈妈寻求安慰。就在妹妹跑过来时,这位患童问妈妈:“我应该有什么表情?”显然地,他看到了一些讯息,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响应,以表达他的关心。有时他们欠缺适当的语词表达,就以过度夸张的身体语言或是感叹语表达,让人觉得不悦,而那些动作或台词可能是从电视上学来的,或是曾看别人这样做过。他们想要传达的讯息很清楚,只是太夸张,协助者有必要帮助患者学习更精确的情绪表达。

用视觉、量化的方式帮助表达
    在此介绍一种视觉型的练习,首先选定一种情绪,然后将其不同的表达程度量化,并配上相对的语词及行为。就以“气愤”为例:(1有点不耐烦-2生气烦躁-3狂暴愤怒-4几近抓狂,图略)

  量表上的每种程度,都可以用相应的字词、语调和身体语言来诠释,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老师或父母表演,让患童判别那是属于那一种表达的强度;相反的,也可以由患者来演练。同样的练习可运用在不同的情绪上,如痛苦和不舒服。亚斯伯格症的患者通常会压抑感觉,就算很痛苦也不太看得出来,更不会说出来。

  另一个练习是找一本簿子,针对不同的特定情境写下适当的情绪和语言反应。例如以下的情况,你的感觉会是如何?可以说些什么?

  ·有人取笑你穿的衣服
    ·有人批评你写的字
    ·努力读书,但考试考不好
    ·别人对你的微笑和打招呼视而不见
    ·你忘了带便当,一个朋友和你分享他的午餐
    ·一个朋友说你对计算机懂得眞多

    用文字或是图画作答皆可。


父母和老师多包容
    亚斯伯格症的患者另一个让人困扰的地方,就是他们有时明明沮丧不悦,表达的方式却是咯咯的笑,好像他们要不是哭,就是笑。这不见得代表他们有很扭曲的幽默感,而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够精确和细腻。老师和父母尤其需要认知到这一点,否则可能会因此而处罚孩子。有时,只要一听到某个字或句子,患者还会歇斯底里地笑不可抑,甚至于莫名地就咯咯笑起来,让人误以为患者是不是有幻听。其实,只要你对亚斯伯格症有所了解,就知道那不足为奇了。他们有时对字的声音或意思会有特殊的着迷,有些语意模糊不清的语句,就像双关语一样,会引发他们的幽默感。但倘若一个青少年的患者独自在学校的操场上这样咯咯笑,的确会让人觉得怪怪的。就有孩子被问道为什么不去找那个患有亚斯伯格症的孩子玩,他回答:“因为他和蜜蜂说话。”经由观察发现,患者的确在看到有毒的小昆虫时会笑,原因是他们感到不安,却一点也没有想到别人可能会觉得他们很奇怪。


用录像带或角色演练学习更精确地表达
    亚斯伯格症患者的肢体语言也很容易让人误会。患者可能内心焦虑,展现出来的却是冷漠、不关心甚至有攻击性,这现象在成人患者的身上尤其明显。店里的售货员可能觉得他们好辩又霸道,其实不然。针对这一点,角色演练或录像带观赏会很有帮助,让患者看到是哪些话或动作让人误解,从而学习更精确和细腻地表达自己。

父母示范自己如何表达情绪
    亚斯伯格症患者还有一项困扰——他们无法自我表白,说不出自己内在的感觉。通常即使心里再不舒服,他们也说不出来。这一点让他们的父母亲备感困扰,眼看着自己的孩子痛苦,却不知所措,无从提供帮忙和引导。父母亲可以身教示范给孩子看,也就是跟孩子谈自己的情绪和想法,然后问孩子:“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事让你生气?”或者“有什么失望的事吗?”这样的互动和问话可以丰富相关的字汇,也帮助自我表白。

鼓励以写日记的方式自我表白
    让亚斯伯格症的患者说出自己的感觉虽然困难,但是用别的方式,如写日记、自传、诗文以及书信,或许可以流畅些。一位女性患者可蒂表示,她用文字表达时感觉轻松多了,那是用其它的方式都无法办到的。因此,不妨鼓励患者多写日记,不只记叙事情,还包括印象、感觉和想法等。能力好一点的患者,可以使用有图解的情绪字典,本书后面附录中各种表情的脸谱可供参考。一位已届青春期的患者费欧娜,就是从字典和写日记中得到极大的帮助。有一天下午在教室里,老师要她做一件事,她没有做到,她因而极度地不安烦躁,开始敲打教室的桌椅,以至于被逐出教室。她的母亲和老师对这件事都很关切,但是她只字不提。那天晚上,她在日记中写出了当时的感受,还用图画了下来。原来吃午餐的时候,两个高年级的同学拿了她的便当,还互相丢来丢去,让她拿不到。那两个学生可能只是觉得好玩,对她却是很大的困扰,因为她没有中饭可以吃。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回到教室,老师完全看不出发生了什么事,就以平常的方式与她互动,并对她过度的反应和破坏性行为很不解。

  眞相终于大白,原来没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只是导火线,引发了先前便当事件所造成的压力。事情后续的处理方式是要求两位同学向费欧娜道歉,费欧娜学着在生气和挫折时,让老师知道她的状况。“当困难被说出来之后,困难就会减半。”这句话在这里挺适用的,也适用于情绪和学校功课。

  虽然这些社会技巧和情绪学习的功课看似艰巨,但是亚斯伯格症患者的学习成效极佳。患者越聪明、动机越强或资源越多,进步就越神速。在不断地练习之下,我们会越来越了解问题所在,并且发展出更有效的因应策略。虽只是个开始,但我们确知这条路将通向成功。



本章摘要:社會行爲的策略

·學習怎麼做:
 .如何開始、繼續和結束遊戲
  .保持彈性、合作和分享
  .不想和別人互動的時候

·教患者該如何做
·請朋友來家裡做客
·參加活動或社團
·讓其他孩子的表現成爲參考範例
·鼓勵參加合作性的遊戲
·示範相處之道
·說明各種求助的方法
·鼓勵發展友誼
·下課時間操場要有人督導
·注意患童的兩面個性
·尋找助理教師幫忙
·利用社會性故事敘述法,讓患者了解不同社會互動情境的線索和反應
·爲青少年患者安排社交技巧學習小組
  .演練回應他人的各種方式
  .表演不當的社會行爲
  .鼓勵以自傳或詩作來表達自己或同理心
  .肢體動作的指導與練習

·用活動來闡明一位好朋友的特質
·幫助了解情緒的策略
   .一次練習一種情緒
   .練習解讀不同情緒強度的線索
   .學習不知所措時可以說的話

·幫助表達情緒的策略
   .用視覺、量化的方式幫助表達
   .用錄影帶或角色演練的方式學習更精確與細膩地表達
   .鼓勵以寫日記的方式自我表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14:20:37 | 只看该作者

re:[B][COLOR=blue][SIZE...

第二章  社会行为

2.社会行为

    一般而言,我们的社会是以长相、行为举止和言谈来评价一个人。亚斯伯格症的患者外表没有特殊之处,但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对话技巧,却显得与众不同。一位女性患者描述她在童年时期,曾过马路到对面的人家,对不认识的小朋友说:“九乘九等于八十一”而不是:“嗨!你想出来玩吗?”(Schopler and Mesibov 1992)她们在社会互动方面的怪异表现,经常是显而易见的。


社会行为有关的诊断标准

    此症的诊断标准尝试界定亚斯伯格患者不寻常的能力和行为特质,而这些行为都会造成社会功能上的损伤。

    一九八九年吉尔博格(Carina and Christopher Gillberg)根据其在瑞典所做的研究,提出了六项诊断标准,其中两项就是有关社会行为的描述。标准中的第一项,界定的就是“社会功能的损伤”(Social Impairment),只要符合下列行为中的两项以上,即被认定符合标准:

(a)没有和同侪互动的能力
(b)缺乏和同侪互动的欲望
(c)无法辨别社会性的线索
(d)在社会和情绪方面不适当的行为


    另一项诊断标准探讨非语言的沟通障碍,如果孩子出现下列行为中的一项以上,就算在社会行为功能上有所损伤:
(a)手势非常少
(b)肢体语言笨拙
(c)少有脸部表情
(d)不恰当的表情
(e)注视人的眼光僵硬而奇特


    同一年,加拿大的彼得•萨马利等人也发表了一套诊断标准,在五个主要大项之中,三项与社会行为相关(sZatmariBrenner and Nagy 1989)。他们强调了某些在吉尔博格的标准中未曾重视的行为,例如无法或很难体会别人的感受、眼光不看人、不会用眼神传递讯息、与人过度靠近等。罹患此症的幼童无法拿捏与他人的适当距离,会与人过度靠近,让他人不舒服。一九九○年世界卫生组织也发表了一套亚斯伯格症的诊断标准,强调患者无法与人分享其喜好、兴趣和情绪,也无法顺应情境修正自己的行为。最新的诊断标准是美国的精神医学会出版于一九九四年的《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第四版,其中第一项标准即对社会互动障碍的特质加以界定,除了前述已提及的内容外,并加上缺乏社会及情绪方面的互惠行为,也就是说,患童会主宰与他人的互动内容。截至目前为止,大部份的标准都是来自临床上的经验,而非科学上的研究。相信随着医学界对此症的了解加深,诊断标准就会愈加精确。以下章节将更具体地描述患者在与人互动时有什么不同表现,以及我们可以帮助他改善些什么。


观察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

  亚斯伯格医师在其发表的原始文献中,曾经描述患童不愿加入别人的游戏,或是在被迫加入时,有多么的惊恐(Asperger1991)。这些年幼的患童似乎没有加入同侪团体的动机,也不在乎是不是与周遭的人“同调”,好像自己独处就已足够。沃尔夫(Su1a Wolff 1995)曾摘录一段患童的话:

  [U]我就是没办法交朋友……我喜欢自己一个人,看着我搜集的钱币……我家里有一只小仓鼠做伴,那就够了。……我可以自己玩,我不需要别人。(p.7)[/U]


    患童并非全然自私,只是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部分患童会在同侪一起玩时采旁观的态度,或是宁可和较年长或较年幼的孩子一起玩。和别人一起玩时,患童可能倾向于强迫别人或是操纵全局。只要别人按照他们的规定,他们的人际互动状况就勉强可以持续下去。有时他们会逃避社会互动,原因不只是缺乏社交技巧,也因为患童不能掌控全局。唐娜•威廉斯(DonnaWilliams 1992)曾经这样描述她的童年:

    [U]小恺住在我家附近,她可能是当地同年龄最受欢迎的女孩。她会要她的朋友们列队,然后开始数:“你是我第一号最好的朋友,你是第二号……”我是第二十二号,另一个很文静的南斯拉夫小女生敬陪末座。我可爱又甜美,有时也会娱乐别人,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和别的小朋友玩。不过我会自创一些小游戏或出去探险,有时也会让别的孩子加入,但是他们一定得听我的。(p.24)[/U]


  让别人参与就会有风险,必须分享与整合不同的意见,有时要为自己的想法辩护,甚至做出妥协。患童对别人想玩的游戏不感兴趣,也不想对别人解释自己在做什么。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显得自得其乐,对于别人善意的加入,反倒可能生气,甚至做出粗鲁与攻击的行为。有时,他们就是想要自己一个人玩。

  学校午餐时间,他们可能会找一个僻静的角落,独自用餐;时而自言自语,时而独自在图书馆查阅跟他们特别癖好有关的资料。你如果问他为何不和别的孩子说话?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不用,没必要。”对他们而言,跟大人互动更有趣,因为大人知道的比较多,也比较会调整彼此互动的方式,补足了患童在社交技巧方面的不足。

  患童对团体没有归属感、不随众,他们不理会班级或团体的流行,只关心自己的喜好。他们对竞争性的运动或团队游戏通常不感兴趣,在参加球赛时,患童可能在击球及接球的表现不逊旁人,但是当所有人都为一位队友加油、兴奋嘶喊时,他却呆若木鸡,好像正在为飞过的蝴蝶而分心。他对球队的输赢没有兴趣。一位亚斯伯格症的青少年患者说,他不懂团队的胜利有什么好开心的,有人赢就有人输,他想不通对方那一队的失败,怎么会变成自己的高兴和满足。

  他们对于同侪团体的压力也没有感觉,不在乎流行的穿著打扮或玩具,绝少被邀请参加同侪的派对,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年纪小的孩子对于被孤立不见得介意,他们满足于独处,或是兄弟姐妹的陪伴。年纪稍长的孩子会自觉到这种孤立,想和其它同年龄的人有更多社会互动,却因为僵硬和不成熟的社交技巧,经常被排拒。身为父母的看在眼里,当然会觉得心疼。


社会行为规范

  亚斯伯格症患者无法觉察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因此会不自觉的说出激怒或得罪别人的话。患童可能随时说出真实但是令他人难堪的话。例如,亚斯伯格症的青少年可能突然中止对话,停下来检视对方歪七扭八的牙齿。这种行为也许算得上认真地观察,但对两人谈话的顺利进行,却完全没有帮助。另一位对计算机很有兴趣的患童,从父母亲的谈话中得知邻居买了台新计算机,马上就到对方家里去使用。当时已过晚上十一点,邻居上床睡觉了,他们以为有窃贼侵入很紧张,当发现这个孩子未经同意就擅自闯入时非常愤怒。但患童面对他们的反应,却显得困惑而茫然。

  一旦向亚斯伯格患童解释某些行为规范后,他们可能会铁面无私地严格执行,甚至成为班上的纠察,诚实的揪出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有个孩子为了取悦同学,趁老师不注意时故意捣蛋。当老师问:“是谁做的?”全班鸦雀无声,最后就是这个亚斯伯格患童打破沉默,不顾大家暗示的眼光,宣布是某人搞的鬼。就这样,他触犯了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保持缄默”。当别的孩子决定破坏某些规定时,亚斯伯格的孩子却毫无弹性的仍坚持到底。

  患者的行为,有时也会让人觉得没有礼貌。例如,一位年轻的患者,为了吸引母亲的注意,不管她正和一群朋友在谈话,大声就叫:“嗨,就是你!”在这一类公开的场合,显然还有更适合的方式和妈妈单独说话。患童对自己的想法冲口而出,并不考虑到后果。陌生人可能即刻认定这是一种粗鲁、不体贴或调皮的行为,认定那是父母的责任,以责难的眼光看待他们的父母。他们甚至可能说出:“这个小孩只要让我教两个星期,就会不一样。”父母可能真的会乐于让别人替他们带小孩,一来他们真的需要休息,同时也可以让对方了解真相,让其它人了解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并非卤莽,而是不懂得应对技巧,也不理解其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


社会性故事

    卡罗·葛瑞(Carol Gray)发展出一套称做“社会性故事”(Socia1 Stories)的技巧,以协助此症的孩子撷取线索,了解他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反应。这套方法也可以帮助旁人了解患童的观点,理解为什么他们的行为会如此天真、怪异或叛逆。在与人互动时,孩子的行为若不符合一般的社会行为规范时,就会有状况发生。这套技巧是利用简短的小故事,内容包括情境的描述,解释了适当的反应与表情。例如,有学童在学校被其它人告状,指他在午餐排队时干扰别人,表现得粗鲁、挑衅又不负责任。或许有些孩子的行为真是如此,但此症的患童却不尽然。这个故事先从患童的角度开始陈述,他可能对排队这件事感到不解:为什么只能排成一排?他应该排在哪里?排队等待时又该做些什么?对他们而言,这都是困扰。对别的孩子而言,这些是理所当然的小事,对此症的患童却不然,他们欠缺一般人所谓的社会性常识。但是,经过解释和教导之后,他们还是可以学会与人互动。

  在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内容要包括相关的社会线索、被期待的反应、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原因。葛瑞提供了一些技巧,基本上把句子分为四种类型:

  描述型:客观定义情境,在哪里发生,有谁在场,他做了什么以及其原因。
  观点型:如果需要的话,描述并解释别人的感觉和反应。
  指示型:陈述故事主角(也就是患童本人)应该说什么或做什么。
  控制型:提出帮助主角进入状况与该怎么做的策略。通常是由孩子自己提议并写下来,同时容许融入他个人的特殊兴趣。

  编写故事的时候,注意要纳入这四种句子,并且取得平衡,避免太多指示型的句子,或者太少描述型及观点型的句子。葛瑞建议每二到五句描述/观点型的句子,穿插一句指示/控制型的句子,否则整个故事会变成一张待办事项的清单,却未解释为何及何时要办。同时应注意使用的字词难度,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可以理解的程度,长度也不要超过他们可以持续专注的时间。叙述宜用第一人称现在式,会让孩子更有临场感,并且避免文法时式的问题。刚开始练习时,让孩子选择曾发生过、有成功经验的经历,把焦点放在说故事方法的游戏规则上。学龄前的孩子还需要一些图片的说明,甚至可以用录音机辅助。如果孩子年龄较大,父母亲或老师可以假装自己是记者,使用杂志或报纸报导的陈述语气,就孩子和父母亲在外购物时,巧遇同学或朋友,应如何打招呼应对,写成一篇短文。

  下面就示范一个例子。这个故事的情境设定,是一个小男孩在排队吃午餐时,出现干扰别人的行为。

  [U]我就读的学校有许多教室(描述),其中有一个是午餐室(描述),大家通常都在那里吃午餐(描述)。孩子们听到午餐铃响(观点),就知道该到午餐室门口排队了(观点)。所有人排成一列,后来的人照顺序排在队伍最后(指示),这对等待的人是很公平的(观点)。我到达的时候,也试着从队伍最后面开始排(指示)。大家都饿了,都想要早点吃饭(观点)。我会尽量耐心安静等待轮到我的时候(指示)。队伍像乌龟一样缓慢移动(控制),有时候往前挪一点,有时根本在原地不动。我这样安静地排队,老师一定觉得很高兴(观点)。[/U]

  这是一个经过剪裁的故事,因为那个患童对爬虫类动物很有兴趣,因此编进了有关乌龟的情节。“通常”这个字经过斟酌的,因为午餐并非总是在午餐室吃。“试着”也是刻意选用的字,代表我们并不期待他每一次的行为都是完美的。“有时”和“可能”也都是可以常用的字,以避免万一事情不如预期,或者和平常不同的情况发生。借着这种社会性的故事,可以让孩子了解一些社会规范的原因和线索,以及这些规则对生活的重要性。

  经过这样的练习,亚斯伯格症的患童可以渐渐经由指示和分析,学会一些社会规范,而不再只凭直觉行事,他们必须经常思考自己该采取的行动。事实上,人们常有机会看到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停下来,花时间考虑那些其它孩子想都不用想,马上可以做出反应的事。对患童而言,“思考”是必须的。接下来要介绍一些其它的策略。



适当的社会行为学习计划

父母亲能做些什么?

  首先,父母亲可以观察孩子与同年龄孩子玩游戏和互动的行为。如果患童是男生,在学校最常玩的是玩具车和打球,那就陪他们玩接球、丢球和玩具车。这样做不只是在帮助他增加游戏的技巧,也让他学习在游戏过程中可以说些什么话,或是如何和别人一起玩。有时即使是最基本的规则,也需要向患童仔细解释。例如,不管对方的人怎么说,只把球传给自己的队友。然而,可能还是有人受不了和亚斯伯格症患童玩游戏,因此身为他们的父母要有耐心当孩子最好的朋友,以同年龄孩子的身分及方式,陪患童一起玩。其实这是一个重拾纯真的好机会,你可以陪孩子一起到游乐园冒险、一起搭火车轨道、用泥巴做派、下棋……要记得,你有耐心的陪伴孩子,可以鼓励他们学习得更好。

  下一步就是观察患童与他人互动的情况,请将他们特别需要学习的部分记下来。以下是亚斯伯格症的孩子需要学习的部分:

○如何开始、继续和结束游戏
    这个孩子可能需要学习说:“我可以一起玩吗?”“接下来你想玩什么?”“你可以帮我忙吗?”“我现在想自己一个人玩。”等句子,否则,他们很可能会直接说:“你都不照我说的做,我不跟你玩了。”因而让别人不喜欢和他们做朋友。

○保持弹性,合作和分享
    在团队活动中,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喜欢完全掌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家长必须让患童了解: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并不代表是“错”的;分享和合作,可以让事情进行得更顺利。

○不想和别人互动的时候
    这个孩子也需要学习在不想和别人玩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表达。有时候,他们其实只是单纯的想要独处,却表现出侵略性,让人以为他们又要操控或抢东西。教他们在此时说一些适当的话,然后鼓励别的孩子尊重他们。

○教他们该如何做
    当这个孩子与人互动时,可能会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犯错,诸如不了解别人会有什么感觉、不知该做些什么,或者不知道还有其它的选择。通常,他们是没有恶意的。记得向这个孩子说明他应该怎么做,然后叫他想想看别人会有什么感觉。

○请朋友来家里做客
    邀请一位朋友和这个孩子认识,无论是否一起出去玩,最好都有大人陪同,以随时补足孩子在社交技巧上的不足,让本次的邀约经验美好,并促成下一次别人的邀请。

○参加活动或社团
    除了学校之外,加入如童军团等社团活动,也可以提供社会互动的机会。参与这些活动的优点是有大人督导,而且组织井然。父母亲必须向负责督导的成人解释亚斯伯格症患者问题的本质,以及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老师能做些什么?

  在教室,老师也可以让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学习适当的社会行为。以下是一些有用的策略:

○让其它孩子的表现成为参考范例
    当一个孩子不了解教室的规矩时,就可能做出干扰同学的行为。当亚斯伯格症的孩子犯错时,记得提醒他,先看看同学们在做什么,例如端正地坐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或者排队等。教他观察同学们在做些什么,比较一下,想想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

○鼓励参加合作性的游戏
    许多教室活动都可以设计成小组参与的形式。刚开始时,需要教导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如何轮流,和别人一起公平的参与。如果是竞赛式的活动,这个孩子可能总是要抢第一,目的不见得是要赢,只是因为搞不清游戏的规则,想坚持一种顺序而已。

○示范相处之道
    年幼的学童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和亚斯伯格症这种行为很不一样的同学相处,这时老师必须当一个很好的示范。老师对这个孩子的包容、互动方式和鼓励,会被班上的同学模仿。当同学表现出帮忙和支持的行为时,应该给予认同和鼓励。

○说明各种求助的方法
    年龄小的孩子常把老师当成获得知识和帮助的唯一来源,老师必须教导亚斯伯格症的孩子,除了老师之外,还有其它同学和求助的管道。

○鼓励发展友谊
    每个孩子的个性都不同,亚斯伯格症的孩子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工夫,才搞得清楚怎么和大家互动。因此,先从几个较懂得教别人如何和他们玩的孩子开始,男生女生都可以,一旦有了目标后,就多给他们互动的机会。这些同学甚至可以在这个孩子被人欺负或嘲笑时,扮演保护者的角色。老师不在教室的时候,这些同学也可以提醒这个孩子什么时候该做或该说些什么,或是邀请他加入活动和游戏。有些孩子帮助别人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下课时间操场要有人督导
    对大部份学生而言,下课到操场自由活动是每天最棒的时间。然而,这样一个较没有结构、吵杂、与人互动又需要社交技巧的时段,对亚斯伯格症的孩子而言,可一点都不好玩。这是他们最脆弱的时刻。如果有人在场督导,需要先认知到这个孩子的困难,帮助他们参与别人,或是尊重他们独处的需要。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常常也是他们很需要帮助的时候。

○注意两面个性
    亚斯伯格症的孩子可能很清楚在学校要遵守规矩,因此努力的像别的同学一样。这样的自我要求会带来压力,有时在学校累积了一整天的压力后,就很容易在家中引爆怒气。于是他们在学校和在家里判若两人,发生这种状况不见得是他们的父母不会教孩子。所以在放学回家前,如果老师能帮助纾解压力,回家后的情况会改善许多。父母亲也可以在孩子下课回到家时,先帮助他们纾解一下在学校所累积的压力。

○寻找助理教师帮忙
    本书提到许多在学校使用的技巧,并不包括在一般学校课程内,学校应有特殊教育的老师或小组教学,提供亚斯伯格症的孩子有关社会行为的协助和教导。所需要时数的多寡因人而异,但基本上要教导患童认识亚斯伯格症是什么,以及因应的方法。至于助理教师可以做些什么,本书后续第八章有更详尽的讨论。如果学校的资源不够,也可以考虑由年纪较大(资深)的患童,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帮忙学弟妹。


社交技巧学习小组

  目前已有研究文献报告亚斯伯格症社交技巧学习小组成功的例子(Marriage,Gordon and Brand 1995;Mesibov1984;Ozonoff andMiller 1995;Williams 1989),这些小组提供机会,让患者得以学习和练习某些进阶的社会互动的能力。这些课程可能是戏剧课或说话课的一部份,或由专业的亚斯伯格症治疗师带领。小组的成员可能来自不同学校患有此症的学生,若能有一般没有此症的普通学生参与,效果会更好。成员不能太多,以免太多的干扰,或个别指导的机会不足。小组活动进行之前,成员、老师或家长都可提出一些想要学习的特别情境,而且必须大致了解每一个参与者的缺点与长处。每一个要练习的情境必须进一步详细的讨论,以便了解患者对事件、讯号、动机和选择的看法和诠释。毕竟不仅亚斯伯格症的患者不太能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觉,旁人也同样无法完全掌握他们的想法和感觉。

以下是一些小组练习的建议内容:

○重新扮演一次事件发生的经过,包括解读错误的情境线索、成员不知该如何响应的情况,然后由小组成员建议一些合适的响应方式。

○示范一些错误的社会行为,请小组的成员指出其不当的地方。可由小组的带领者来扮演那位社交技巧很差的人,由小组成员们来指正。可以渐进式地加入一些较微妙的小细节,也可以适当的利用录像带辅助(例如,Mr.Bean豆豆先生的影片,就是很好的教材)。在示范正确的行为之前,先演练不当的行为,效果(笑果)也会不错。

○分别由玛格丽特•杜威(Margaret DeWey,1991)和海登•艾利思等(Hadyn Ellis and colleagues,1994)发展出的非正式的社会情境辨别测试,也是很好的练习的方式,以下举两个例子:

[U]二十三岁的查理已经好几个月没有工作了。这一天他的心情很好,因为他正在前往一个面试的路上。当他搭电梯时,有一个陌生人愉快地和他打招呼,说:“今天天气不错吧!”此时正好,查理从电梯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头发翘了起来,但是又没有随身带梳子。他就转身问这位陌生人:“你有没有梳子,能不能借用一下?”[/U]

  查理这样做恰当吗?那位陌生人可能会有什么感觉和反应?

[U]  二十五岁的凯思在一家公司上班。午休时间,他常带着午餐到小公园,找一张椅子,在阳光中享受午餐。他会撕下一些三明治,撒在地上给鸽子吃。一天,他又来到最喜欢的椅子前,旁边摆着一台婴儿车。凯思看到一位妇人在一旁推着一个小孩荡秋千。突然,婴儿车中的小婴儿哭了起来,但因为荡秋千发出的吱吱声,那位妇人没有听到婴儿哭。凯思从照顾小侄子的经验中学到,小侄子哭的原因,可能是尿片出了问题。与其打搅那对母子荡秋千,凯思决定帮忙,马上打开小婴儿的尿片检查看看。[/U]

  你觉得凯思应该解开小婴儿的尿片吗?那位母亲看到凯思的举动,可能会怎么想?凯思还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看电视也是学习社会情境辨别技巧的好方法,例如美国一部电视喜剧<来自太阳的第三块岩石>(Third Rock from the Sun)中的外星人有着人类的外表,想要学人类的方式与人互动’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惑,也犯了许多错误,就像患有亚斯伯格症的青少年一样,为全剧制造了许多笑果。

○从一些亚斯伯格症患者所写的自传和诗作当中,可以了解他们的经历和感觉,让人知道如何去理解他们。近年,弗朗西斯卡•哈沛(Francesca Happe 1991)把患者的自传作品整理出版,有诗的创作,也有生命的故事。


下面的作品来自一个社交技巧学习小组:

  一只脚进,一只脚出,这就是亚斯伯格症。
  有时候我会问为什么是我;
  有时候我认为其实这样最好。
  跟别人有点不一样,可以让你做次好的。
  没有人真的了解,日子过得有多吃力辛苦。
  我看起来和别的孩子一样,但就是有一些小事会让我抓狂。
  (Venessa Roya1)


    小组的领导者从亚斯伯格症的成员中搜集了下列作品:

到处都是人,
说着话,穿着鲜艳
吵杂的话语有如达达的马蹄声。
绚烂的色彩令人目眩,
那些话语刺伤了我的耳朵,
那些色彩刺痛了我的眼睛,
喔!为什么人们不能穿着朴素,保持安静。
  (Dianne Mear 1994)

  人类是最不讲逻辑的。
  无论他们说什么,或是做什么,
  都没有道理。
  喔!为什么人们不能合逻辑一点。
  (Dianne Mear 1994)


  下面这一首是吉姆所写有关搭桥的诗,这个主题也经常出现在患者的创作中。

  我搭了一座桥不知从哪里,跨越空无不知在桥的那一边会有什么。
  我搭了一座桥在雾当中,跨越黑暗希望在桥的那一边会有光亮。
  我搭了一座桥从沮丧,跨越遗忘我知道在桥的那一边会有希望。
  我搭了一座桥从地狱,跨越混乱我相信在桥的那一边会有力量。
  我搭了一座桥从地狱,跨越恐惧那是一座很好又坚固的桥,一座美丽的桥。
  那是一座我自己搭的桥,我的双手就是工具,我的坚持就是支架,
  我的血液就是钉子,我的信心就是绳索。
  我搭了一座桥,走过了桥,但是在桥的那一边,没有遇见任何人。
  (Cesaroni and Garber 1991,p.311)


○患者有时会需要向别人解释,人们之所以不了解这种社交能力的障碍,并不是他们的错。下面是一位小组成员日记的片段:

  今晚有社交技巧的课。我们谈到读别人的身体语言,在不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的情况下,要去知道别人在想什么,真是不容易。就好像你知道某人压力很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会压力大一样。我就是这样。

○提供有关身体语言方面的指导,用不同的姿势来分解,还可以设计成“猜猜我心意”的游戏。

○也可以为即将发生的事情预先练习,如被嘲笑欺负的时候,或是想邀人跳舞或约会时。

○也可以用录像机将练习录下来,让小组成员观看自己的表现,但事后的评语最好是正面的。要注意的是,录制的过程不要让大家分心。

○就算参与者在小组中的表现很好,某些技巧已经演练成熟,他仍然可能无法以此技巧类推、运用到其它情境,或者很难采取主动。也就是说,就算技巧纯熟,参与者也不会判断何时该用。在这种情况下,实际的运用练习和督导很重要,每当学员学了新的技巧,最好让老师和父母知道,以便提供不同情境下练习的机会。小组当中有非患者参与的好处即在此,即使父母亲和老师不在场,仍然可以提供患者在自然情境下练习的机会。

○准备一些故事和戏剧表演,让这些患者有机会发挥其优点,表现其特质。例如,针对某些特别主题表现其细微的观察、对场景的超强记忆力等,让他成为英雄。

○从名人身上寻找个人特质或经历,如科学家或艺术家的传记故事,看看小组成员中是否有人表现出类似的地方。可以把这当成家庭作业或是报告题目,让成员们去图书馆找数据。爱因斯坦和莫扎特会是很好的开始。

○马奎思(M.Ann Marquis)把“棋盘游戏”(Trivial Pursuit)这个游戏改编成训练社交技巧的活动。例如可以问以下的问题:
·哪一个字是以“i”开头,用来形容一个人,会让别人觉得受伤?
·当别人送一个你不喜欢的礼物时,你会怎么做?
·你的朋友想要去做一件你认为是错的事情时,你应该怎么办呢?


    有许多答案会被提出来,但要注意讨论的过程,并强调在某些情境中可以有不只一种的应对方式。有关这个活动的细节,请参考书后附录。

○在某些情境下,最好什么话都别说,以免冒犯别人,或是让人觉得窘迫。让小组成员演练这种情境。
○让小组成员描述其生活当中重要的人,不只其外貌长相,还要包括他们的个性,以及喜欢或不喜欢他们的理由。
○小组也可以安排活动训练会话的技巧,以及了解和表达情绪的方式。本书后面会谈到这方面的训练。

  社交技巧小组的功能可以是教育性的,也可以是娱乐性的。课程的进度可依成员的能力和进步的速度有所不同。同时,父母亲、老师和治疗师都可以发挥其知识和创造力,设计出适合个别成员的活动内容。




友谊
   
    研究显示,友谊概念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随着年纪渐长,儿童的心智逐渐成熟,他们对什么样的行为代表友善,会有不一样的看法。若飞等人(Roffey,Tarrant and Majors1994)在其研究中,针对知识、道德的发展以及社会经验的复杂互动,提出了四个发展的阶段。

第一阶段:学龄前

    学龄前的阶段,孩子从“跟”着人玩,发展到真正的与人“一起”玩。他们开始学会除非有“分享”和“轮流”的因素,有些游戏是不可能玩得成的。慢慢地,孩子会发展出一些面对冲突的方法,变得较不自我中心,也不一定要拥有。最受欢迎的孩子是那些会正面主动邀请别人的孩子,例如说“我们去玩……”,或是清楚表明欢迎别人加入的人。而他们之所以把某人当朋友的原因,通常都是单纯因为“就近”。若飞引用了一段三岁孩子的话,说明这一阶段的发展:
  “为什么朱利是你的朋友?”
  “因为我喜欢他。”
  “你为什么喜欢他?”
  “因为他是我的朋友。”
  “还有什么其它原因让你喜欢他?”
  “因为他住在隔壁。”(p.1)

  因此教导年纪幼小的亚斯伯格症患童要与人分享,邀请别人参与活动,和积极主动的行事,是很重要的。

第二阶段:五岁至八岁

    下一个发展阶段介于五岁到八岁之间。孩子开始了解为了让友谊持续,需要所谓的“有来有往”,也发现朋友可以满足某些实际的需求。然后,一个人的个性会成为是否与之结交的重要因素。朋友就是你可以信赖、可以求助的人,朋友是会把东西借给你的人。在这个阶段被同侪赞许的人,是友善和会赞美别人的人。在此若飞引用的是一段六岁孩子的谈话:

  “为什么玛提娜是你的朋友?”
  “因为她坐我的旁边,而且会借我铅笔。”
  “还有什么其它原因让她成为你的朋友?”
  “因为她会参加我的派对,我也会去她的。”(p.1)

  还有另外一段:

  “朋友就是会让你快乐的人。”
  “朋友是会和你分享东西的人。”

  因此这个年龄层的患者,要学习如何赞美别人、表达关怀和帮助别人,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或是在学校里。

第三阶段:九岁至十三岁

    第三个阶段是在青春前期,也就是九到十三岁时。对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性别开始扮演重要的角色,相似性、一起探索、情绪支持和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等因素,开始变得非常重要。因为分享亲密的经验,可以成为密不可分的朋友。以下是一个九岁孩子的话:

  “为什么彼得是你的朋友?”
  “因为我们一起笑。”
  “有其它的原因吗?”
  “我拼不出一些字来的时候,他会帮我。”
  “朋友就是你可以跟他说话,他会听你说话的人。”
  “朋友就是会对你好,不会欺负你的人。”(p.1)

  在这个阶段,朋友间重视的是兴趣的分享,因此可以提供此症的患者多一些机会和同好相处,让他们学习表达自我,以及倾听、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可惜的是,通常患者很难“破冰”开始建立友谊,而且一段真正友谊的结束,对他们而言打击很大。

第四阶段:青少年期

    第四个阶段是在青少年期,此时的友谊讲究的是信任、更高度的自我表白和彼此欣赏。交往的对象也从两两为友,进展到一群有相同价值观的朋友。一个十三岁的青少年这么说:

  “为什么安珀是你的朋友?”
  “因为我可以信任她,和她分享我的秘密。”
  “还有什么其它的原因?”
  “因为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一样。”(p.1)

  亚斯伯格症的青少年患者,喜欢和人维持柏拉图式的友谊,很难对别人自我表白。他们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和极少数的朋友,而且很难发现朋友不同的需求和改变。只和一个朋友相处的时候,他们觉得比较轻松自在,两个人就嫌多,三个人就算挤了,再多人就开始退缩,宁可一个人独处。而他们的价値观和看法会比较像成人,不像一个青少年,因此成为和同侪交往的障碍。然而,这并不代表此症的青少年患者不能交到可以一辈子当朋友的人,有适当的机会和支持,他们还是可以做到的。


对朋友的概念
    此症的患童在小时候不在乎有没有朋友,而且对友谊的看法也很不成熟(Botroff et al.1995),直到成年也还不太清楚什么叫做好朋友。一位患者这样说:“朋友就是会帮你提东西、借你钱的人。”除了这些实际的功用之外,他想不出朋友还有什么其它层面的功能。如果你问一个患童在家里或学校有没有朋友,他会说有。但如果实际加以观察,或是问他的父母和老师,会发现他跟别人只是认识而已,算不上眞正的朋友。

  欲增进此症患者对朋友的概念,目前医界已有书籍和一系列的活动可供参考,而这应该也是他们需要的学校课程之一。平常不妨很生活化地问他们:“怎么做可以表达你的善意?”或者“这种时候,如果是朋友该怎么做?”老师可以出功课让患童列个清单,写出什么叫作友谊。蓝恰克(RoZanne Lanczak1987)写了一本书,提供小学生这方面的练习。例如:
  ·每个人都喜欢她,想成为她的朋友,因为她……
  ·写下她如何帮助朋友:……
  ·昼一张图,内容是一个友善且会帮助人的你自己。写一写你画的是什么?
  ·你最好的朋友住院了,你能做或者说些什么让他开心?
  ·跟你最好的朋友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喜欢为朋友做些什么?

  也可以让孩子们围成圈圈,一起讨论某些话题,诸如有人喜欢你的时候,你怎么会知道?他们会做些什么?或者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等等。

  有时患童会被班上最受人瞩目的孩子吸引,想要和他交朋友,但那不一定是个好的选择。有时,支持者可以鼓励他们和某些人交往,并劝阻他们和某些人发展友谊的想法。

  另一个难题是亚斯伯格症患者非常天眞,因此容易被人占便宜。有些孩子喜欢“设计”别人,看着别人掉入陷阱。有一个女孩是此症的患者,住在一个著名的天主教寄宿学校,同学要她去问修女一个特别的问题,她就照做了,丝毫没有想到那是个猥亵的问题,那个女孩因此被退学。面对患有此症的学生,老师要特别注意:在这些学生不当行为的背后,其实并没有眞正恶意的动机,因此处罚之前,不要忘记先问问看,是否有人叫他这样做。

  到了青少年期,患者开始强烈的意识到自己没有朋友,也知道自己在社交方面的孤立。有些患者因此而沮丧,有些患者全盘的否认,拒绝任何一点点的改变。他们搞不懂为什么有人总是众人注目的焦点,还有数不完的朋友;而自己模仿别人,就算是讲同样的笑话、做同样的事,还是会被嘲笑。最后,这些患者不得不承认自己真的和别人不一样,然后才可能接受帮助,如参加社交技巧训练小组,以改善自己交友的能力。

  然而,亚斯伯格症患者喜欢独处或其它奇怪的举动,有时会被其它的青少年误会。例如,当患者对男女恋爱之事没有兴趣时,就可能会被人说成是同性恋。别人的误解对困扰重重的患者是很痛苦的,因为一般的青少年有烦恼时可以找好友倾诉,但亚斯伯格症的患者没有朋友可相谈。此时患者的父母或手足可以扮演替代的角色,鼓励他们自我表白,把自己内心的话或是一天的苦难都说出来。这样的谈话不一定要在放学回家的时候,可以等到晚上,觉得比较放松、有心情聊天的时候再进行。有人替代这样一个好朋友的角色,不但是安慰和支持,也可以帮助患者提升自尊心。

  坊间有许多教导青少年如何交朋友的畅销书籍,对此症的患者也很有参考价値。其中安得鲁·马修(Andrew Matthews 1990)的书,是为较有一般社会适应力的青少年所写的,以文字加上漫画,探讨了许多相关的议题,包括如何倾听、如何赞美、如何指出别人的错、以及如何承认自己的错,尤其后面两项是年轻的患者特别觉得困扰的。

  这些患者可能发展出很不寻常的方法,去判断某人是否适合做朋友。有一个年轻的患者才与人初识,就会问别人开车时是否会放下遮阳板,并据此判断这人是否値得交往。如果那个人是把遮阳板翻起来的,那谈话马上结束。他们对人的判断常常非黑即白,并且从电视连续剧中学习一些对话和行为,只是那些节目通常过度夸大事件和关系,不适合成为学习的对象。有时,他们又搞不清楚状况和熟稔的程度,而过度的自我表白,让在场的小组成员或想要交往的朋友很尴尬。此症的患者另一个常犯的错误是如果喜欢某人,就会觉得对方也应该一样的喜欢他,感受不到别人只是跟他礼貌性的往来而已。


谈恋爱的经验

    总有一天,可能眞的会有什么恋情发展出来。一个年轻的患者对他稍纵即逝的青春恋情,迟迟无法释怀,说道:“当我不在意的时候,日子好过多了。”一如许多青少年朋友的感叹,和女朋友刚开始交往时他好高兴,虽然他搞不懂为什么她不像上次的女朋友一样,和他有同样的嗜好。他以为只要说对话、做对事,所有的女朋友都该一样。不过,就这一点而言,好像不只亚斯伯格症的患者参不透。

  伊利莎白·纽森等人(Elizabeth Newsom 1985)经由访谈患者周围的人和父母亲,长期探讨此症患者关系的发展。他们在青春期想交朋友的欲望常是非常强烈的,下面是一段母亲的谈话:

  他参加我们小区青少年的社团。一开始大家都很兴奋,因为唐诺长得很高,又是很棒的守门员,是小男生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不要超过一个晚上,你知道,大家就发现他怪怪的了。有一天,他参加活动回来,那是他第一次参加社团(后来前前后后总共参加了至少十个以上)不但被打伤、吐口水,连衣服都被撕破了。我问他:“唐诺,你为什么让别人这样对你?你比他们高大,比他们强壮,为什么?”他说:“总比什么都没有好,我不在乎。”我想他太想要有朋友了,就算被打烂,也比孤单一个人好。从一个社团换过一个社团,一年又一年,简直就像恶梦一样。
  (p.9)

    另外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亚斯伯格症的患者,他跟朋友到狄斯可舞厅去,看到他们钓马子。他看到他们如何运用身体语言或挑逗的眼神看女孩子,而女孩子们也用类似的方式响应。但他就是学不来,女生们看他的眼神就是不一样,好像一看到他就冷了,彷佛在说:“不是你,不是你。”成绩再好也没用,他一个女朋友也没有。他因此厌恶自己,变得忧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6-12-8 10:32:55 | 只看该作者

re:真是一本好书,我也想一睹为快.

真是一本好书,我也想一睹为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2-7 23:03:43 | 只看该作者

re:非常感谢!盼望能继续介绍该书。能告诉...

非常感谢!
盼望能继续介绍该书。能告诉我怎样购买吗?若能象《解开人际关系之谜》那样,在某个地方可以下载就更好了。
为您的辛勤劳动致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39:39 | 只看该作者

re:[B]诊断标准[/B]  汉斯·...

诊断标准

  汉斯·亚斯伯格医师与罗娜·吴引,都未曾提出此症具体的诊断判准;即使到了现在,医学界也尚未发展出一套公认的标准。目前临床工作者有四套标准可供选择,其中两套是由临床工作者发展出来的,另外两套是研究机构发展的成果。最严谨的标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the tenth edition of the Intem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Diseases),以及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第四版(the fourth edition of Diagnostic and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加拿大的萨马利等人(PeterSzatmari and colleagues from Canada),以及瑞典的克里斯托弗和吉尔博格(Christopher and Corina Gillberg from Sweden),他们所发展出来的标准则较为宽松。本书附录三搜录了四套标准供读者参考;至于何者较为适合,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本书作者常使用吉尔博格的标准,因为它清楚明确,较容易理解。


需要接受诊断的六种情况

    近年的研究显示,此症被诊断出来的平均年龄为八岁,但其实患者的年龄层分布,从小小孩到成人都有(Eisenmaj er et al1996)。本书作者以多年的研究及诊治经验,归纳分类出亚斯伯格症病患在诊断确定之前,六种主要的求诊情况。第一种是先前曾被诊断为自闭症患童,而且通常在两岁之前就被诊断出此种疾症。

1.幼儿期即被诊断为自闭症
    吴引建议以较广泛的角度来定义亚斯伯格症,原因之一是部份患者在学龄前即显现出古典自闭症的症状,但后来在沟通及各项能力皆有显著的进步。这些语言发展和社会互动方面退缩的孩子,顺利地发展出流畅的语言能力,并且能够加入正常学童,参与学校生活,不再那么冷漠和安静,变得较为符合亚斯伯格所描述的症状(Ozonoff,Rogers and Pennington 1991)。这种进展可能在短期间内快速发生,通常发生在五岁之前(Shah1988)。医学界目前仍不确定这是自然发展的现象,还是早期介入治疗的成果;或许两者皆有。虽然之前古典自闭症的诊断是正确的,但是孩子后来的发展,又比较像亚斯伯格症状的描述。因此,自闭症的患童应定期回诊,以确定是否有更符合现状的诊断,并接受相应的资源及服务。

2.新生入学检查表现异常
    有些孩子在学龄前可能并没有表现明显的异状,因此家长或专业人员可能从不认为孩子有自闭症的特征。不过,孩子遇到的第一个老师,通常娴熟于学童的一般行为与能力标准,因而注意到单一学童逃避社会互动、无法了解教室常规、与人对话与角色扮演时表现异常、强烈着迷于某个特定的主题,以及在画图写字或玩球时行动笨拙。他们也可能在与他人无法避免的亲近接触时,会不自主地干扰或攻击别人,或是无法等待。在家的时候,他们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与父母、手足的互动都很正常;但只要一进入不熟悉的环境,或是与同年龄的孩子相处,上述的症状就会明显出现。以上都是亚斯伯格症的典型症状,学校的老师却不会特别注意,或考虑把孩子送到专门机构诊治。他们被视为古怪的孩子,这个标签会持续整个学校生涯,到头来,只留给老师费解与困惑。

    瑞典最近曾在研究中使用一套教师版的量表,被这个量表筛选出来的孩子,将进一步接受标准的诊断评估程序。研究人员原以为此症的发生率与自闭症差不多(约为千分之一),但研究的结果却显示,它的发生率几达三百分之一(Ehlers andGillberg 1993),且大部份的患童并未在幼儿期被诊断为自闭症。

3.非典型的表现
    某些患童在学龄前的发展与能力表现可能有些异常,例如语言发展较迟缓、曾接受语言治疗,并被视为单纯语言发展的障碍。即便如此,若能仔细观察患童社会互动与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他的兴趣类型和表现,便会发现情况远为复杂,亚斯伯格症应为较精确的诊断。有些孩子被诊断为注意力缺陷、脑部有癫痫或纤维肿瘤的问题,并以此解释所有异常的症候。就算孩子的症状不是很典型,但许多临床工作者其实并不了解亚斯伯格症,根本不知道父母亲所描述的问题与此症有关。根据研究和临床经验显示,双重诊断的机率不在少数,只是第二个诊断,得等到多年后才会出现。

4.亲戚中有自闭症或是亚斯伯格症
    一旦有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或亚斯伯格症之后,多数父母会透过专业工作者、文献或社群团体开始找寻相关信息,并且期望认识其它同病相怜的家属。有些家庭当中不止有一位患者,他们可能出现在不同的辈份和世代。

5.衍生出的精神异常
    此症的患者可能平安度过童年及小学阶段,虽然表现孤僻、古怪,还不至于让人觉得需要就医。然而,到了青少年时期,他们不但开始觉察到自己在社交上的孤立,也想改善人际关系。这种尝试不但不成功,还带来更多的排挤和嘲笑,因而引发忧郁,必须寻求精神科医师的协助,这才发现其忧郁的症状,其实是从亚斯伯格症衍生出来。

    许多年轻的亚斯伯格症患者焦虑的情形很严重,需要专业的治疗;有些患者会发展出强迫性的行为,例如害怕被污染而不停地洗手等。经过深入了解后,有经验的治疗师会发现隐藏在这些症状之后的亚斯伯格症。

    患者到了青少年期可能会退缩至自我的世界,开始自言自语,对社会接触、个人卫生失去兴趣。他们可能被怀疑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在专业人员仔细检查之下,才发现那是亚斯伯格症患者经历青春期的现象。本书的第八章将探讨如何预防或面对上述的症状及其衍生的问题。某些个案就是因为这些衍生的问题,才被诊断出患有亚斯博格症。

6.成人患者的症状
    此症的患者不限于儿童或青少年,亦有成人被转介,甚至自己主动要求进行诊断评估。有些患者因为自己的孩子或亲戚被诊断出罹患此症,发现自己也有相同的特质,因而主动求诊;有些人则从报章杂志读到相关的文章,怀疑自己也有类似的问题。在为成人进行诊断评估时,回溯其童年时期的能力和行为,取得可信的资料,是很重要的一环。除了本人的回忆外,父母、亲戚和老师的看法,也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有些成人的个案是因为非典型的精神分裂或是酗酒的问题,而被发现是患者。虽然此症患者罹患精神分裂的比例与一般人相同,但因为表面症状相似,许多患者因而被误诊。有些酗酒者用酒精减低社会互动所带来的焦虑或沮丧,后来因酗酒问题求诊,才被诊断出是此症的患者。

    也有极少数的患者,因其特殊的兴趣,出现犯罪及攻击的行为,而被诊断出罹患此症。曾有一位着迷于火车的患者,决定在火车站月台“偷窃”火车引擎。他其实没有恶意,只是对火车过于好奇与迷恋,因此被法院裁定接受精神方面的鉴定。有时这些个案是被一些就业服务机构转介而来,因为他们的症状至为严重,显然需要特殊的帮助。

  上述六种走向诊断之路的途径,无论诊断结果如何,本书后续的章节中,都将提供更多有关此症的信息,以及学习某些技巧的策略。这些技巧对一般人而言轻而易举,但对症患者而言,却得加倍努力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38:06 | 只看该作者

re:[B]亚斯伯格症的诊断[/B]...

亚斯伯格症的诊断

    亚斯伯格症的诊断分为两个阶段:对于那些疑似罹患此症的儿童,首先由家长和老师填写问卷或量表;有经验的专业工作者则在第二阶段加入,应用此症固定的诊疗标准,以评估孩子行为与能力的异常发展。



第一阶段:量表

不管是父母或是和孩子第一线接触的专业工作者(例如老师、治疗师及一般的执业医师),因为对亚斯伯格症的认知有限,鲜少会考虑到把孩子转介到治疗广泛性发展障碍的专门机构。当然,一般的自闭症诊断量表并不适用于此症(Yirmiya,Sigman and Freeman 1993),幸运的是,目前医界已发展出两个新量表,用来辨别可能的患者。这两个量表是为父母和老师所设计的,一个是瑞典研究机构的成果(Ehlers and Gi1lberg 1993),另一个是澳大利亚(Gernett and Attwood 1995),两者皆以正式的诊断标准、相关的研究文献及广泛的临床经验,做为发展的基础。以下先列出[U]亚斯伯格症澳大利亚量表[/U](Australian scale for Asperger’ssyndrome,A.S A.S.)的内容。

    亚斯伯格症澳大利亚量表

    这份问卷是从行为和能力来筛选可能的患者,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孩童。本阶段也是此症表现最为明显的时期。每一个问题或陈述之后,都有一个量表可圈选,本量表将依患者年龄评估,左端的数字“0”代表的是正常表现[I](此处图略,图选项均为0到6分,代表“很少”到“经常”)[/I]。

A.社会和情绪方面的能力(Social and Emotional Abilities)

1.这个孩子是不是不太懂得怎么和别人玩?
  (例如,他可能无法察觉不成文的游戏规则。)

2.当可以和别人自由互动时,好比在学校的午餐时间,这个孩子会避免和人有社会性的接触?
  (例如,他可能会在角落独处,或者是到图书馆去。)

3.这个孩子对社会惯例和习俗不太了解,并且会有一些不恰当的举动或评断?
  (例如,他可能批评别人,却不知道别人有被冒犯的感觉。)

4.这个孩子缺乏同理心,无法了解别人的感觉?
  (例如,他无法理解向别人道歉,会让人感觉好些。)

5.这个孩子觉得别人应该知道他的想法、经历和意见?
    (例如,他无法理解你当时不在他身边,所以有些事情你无从得知。)

6.当事情有所改变或是出状况时,这个孩子需要过度的保证?

7.这个孩子不懂得微妙的情感表达方式?
  (例如,在某些情境下,他的情绪过度表达。)

8.这个孩子情绪表达不够精确?
  (例如,他无法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9.这个孩子对竞争性的游戏和运动不感兴趣?

10.这个孩子对同侪的压力毫无所觉?
  (例如,他对其他人为之着迷的玩具和衣服无动于衷。)

B.沟通技巧(Communication Skills)

11.这个孩子对别人讲的话,只做表面的字义解释?
  (例如,他听不懂这样的俚语“把袜子拉起来。”(译注:指振作精神的意思)

12.这个孩子说话有特殊的音调?
  (例如,他似乎有外地口音或声调平板,没有高低起伏。)

13.和这个孩子对谈时,他对你说的话没有反应?
  (例如,对你所谈的主题他不会发问,也没有响应。)

14.对谈时,这个孩子与你少有目光接触?

15.这个孩子说话总是过度精确或卖弄文字?
  (例如,让别人觉得太正式或像部活字典。)

16.当谈话中断或无以为继时,这个孩子会不知所措?
  (例如,当他有疑问时,他不会再确认、澄清,只是转变到自己熟悉的话题,或是花很久的时间去想该如何回答。)

C.认知技巧(Cognitive Skills)

17.这个孩子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吸收信息,对小说、剧情类的书籍没有兴趣?
  (例如,喜欢百科全书或科学书籍,对冒险故事没兴趣。)

18.这个孩子对事件或事实的长期记忆力非常好?
  (例如,他记得邻居几年前的车牌号码,或是能够清楚想起多年前某一件事的细节。)

19.这个孩子无法参与社会性的角色扮演游戏?
  (例如,玩家家酒时自己玩自己的,或者搞不清楚别的孩子所扮演的角色。)

D.特殊兴趣(Specific Interests)

20.这个孩子对某样事物特别的着迷,不断地搜集相关的信息?
  (例如,对车子、地图或球队比赛行程了如指掌。)

21.当原本的期待落空或是行程改变时,这个孩子会异常不安?
    (例如,走不同的路线上学会让他感觉很苦恼。)

22.这个孩子发展出一套必须遵守的复杂仪式或例行程序?
  (例如,睡觉前一定要把玩具排好。)

E.动作技巧(Movements Skills)

23.这个孩子动作的协调性很差?
  (例如,不太会接球。)

24.这个孩子跑步的姿势很奇怪?

F.其它特征(Other Characteristics)

下面这部分,请勾选出这个孩子曾表现出的行为:
(a)显现异常的害怕或不安,原因来自:
    ○一般的声响,如电器用品发出的声音
    ○轻轻地碰到或刮到皮肤
    ○穿着某种特别材质的衣物
    ○突发的噪音
    ○看到某个特别的东西
    ○吵闹、拥挤的地方,如超级市场

(b)兴奋或不安时,会拍打或摇晃□
(c)对轻微的疼痛不敏感
(d)语言发展较迟缓
(e)脸部肌肉不寻常的抽动或怪动作

    如果上述的问题,你大部份都有勾选,且前半部的量表评选值大部份介于二至六之间,并不代表这个孩子就有亚斯伯格症,但是你仍应该带着孩子去做专业的评估和诊断。当然,以下章节中所提出的疗法与策略仍然可供参考,且与上述问卷所提的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



第二阶段:诊断评估

    这个阶段的诊断评估至少需要一个小时,评估内容包括孩子在社会、语言、认知、动作各方面的能力,还有孩子的特殊兴趣,可能也会使用某些心理评量的工具。同时,父母亲应提供孩子成长发育的相关数据。另外,老师与语言职能治疗师所提供的信息,也是非常宝贵的。

    诊断评估的过程中,临床的专业工作者会设计某些情境,以诱发孩子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例如,在社会行为方面,观察他们如何与人互动;游戏或谈话当中,是否囊括了别人;有没有眼神的接触,脸部的表情和一些其它的身体语言。还有他对友谊的看法,或是有关情绪表达方面。当然也会询问父母对孩子社会行为的了解,诸如社会互动的情形,如何面对同侪的压力、竞争,和别的孩子玩的能力等。但是,在诊疗室中常常无法直接观察到孩子与同龄孩子互动的情况,因此也可能到孩子上课的教室或操场去现场观察,才能完整评估。

    亚斯伯格症患童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有其共同特殊之处。通常他们开口讲话的时间较迟,但是一旦会讲话之后,便不断地问问题,或进行单向的交谈(one-sided conversation)。因此在评估时,专业人员会记录他们在语言的使用上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境。最常出现的情况是,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或无法继续谈话时,不会设法厘清问题,不会承认自己不懂,反而花很久的时间去思考,或是干脆直接切入自己熟悉的话题。他们可能语言流畅、字汇丰富,但他们所选择的字句却很不寻常,常常卖弄文字或是过度正式。他们说话的腔调奇特,和一般当地的学童不同;并且过分强调发音,例如别人可能随意说“yeah”的场合,他却清楚地发出“yes”这个字音。一项纪录显示他们误用代名词,舍弃“我”字不用,直接用教名(Christian name)称呼自己。他们通常只能理解字句表面的意义,或在某些场合说出应该放在心里、不该说出口的话。

    研究人员也会评估受测者的认知能力,即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专业人员以一连串的故事,测试孩子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觉的程度。孩子对阅读内容的选择、对琐事的长期记忆、参与角色扮演游戏的表现,包括独自一个人玩与和别人一起玩的情况,也会被记录下来。患童在学校的学业表现和老师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对于孩子特殊兴趣的发展情形,会从他们的年龄、占据其谈话或平常时间的比例,以及这个兴趣的类型等方向进行评估诊断。同时也会问父母亲,关于孩子面对例行常规被更动、不完美、混乱和批评时的反应。

    诊疗人员还会鼓励孩子踢球、传球、跑步、画画、写字,以评估他动作的协调性。观察者尤其注意孩子在高兴或压力下,是否会有特别的手部动作、非自主性的抽动或表情,甚至是扮鬼脸等。父母亲必须回答孩子是否对某些声音、触感、材质或食物的味道特别敏感,并且记下这些感受的强度(如不舒服或痛苦等)。最后,诊治人员还会检视孩子是否有焦虑、沮丧或注意力短缺的症状,以及父母的家族,是否曾出现类似的个案。怀孕、生产或婴儿期的重要医疗纪录,也需要进一步了解。要强调的是,没有任何一项亚斯伯格症的特征会单独出现,也绝少有患童在每个领域都表现出严重的障碍。每个个案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在不同的领域,各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对一个临床工作者而言,考虑不同症状与其原因间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譬如语言方面的障碍,可能导致社交上的退缩与不成熟的角色扮演行为。许多亚斯伯格症的患童同时有语意语用障碍(Semantic Pragmatic Language Disorder,SPLD)。学习障碍和发展迟缓也会影响孩子社会行为的发展,因此孩子整体的能力和其发展的阶段是否一致,也需要被列入考虑。有些智商较高的孩子可能在语言和一般社会能力的发展上都属正常,却觉得角色扮演的游戏很无聊,虽然看来好像很孤癖,却和亚斯伯格症的情况不同。另外,注意力缺陷(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的孩子有时看来也很像亚斯伯格症患者,这虽是两种不同的行为异常状况,彼此却不是互斥的,同一个孩子可能两种疾症都有,两者之间的差异,需要仔细分辨。此外,天生害羞、内向、焦虑和人际互动技巧有问题,和此症又有不同。

  在第八章中,我们会详细讨论与亚斯伯格症相关或相似的情况。就诊断评估而言,在此要解释的是有些孩子显现出亚斯伯格的症状,但其成因可能是其它发展方面的问题。诊断评估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用正式的诊断标准来检视上述过程所得到的观察与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32:57 | 只看该作者

re:[COLOR=blue][B][SIZE...

第一章  诊断

1.诊断

  当邮差送信给二十号新搬来的这户人家时,心中好奇地揣测这家人的姓氏和职业。一位年轻女孩笔直地走向邮差,开口就问:“你喜欢达尔特(Deltics)吗?”邮差搞不清楚那是一种新的巧克力品牌,还是电视节目里某个角色的名字,还没来得及回答,女孩接着又说:“那是最有力的一种柴油火车。下午二点半从昆市开出的那班车就是达尔特的。我有二十七张有关达尔特的相片。”邮差终于听懂她在说什么了,觉得如释重负,但还是搞不懂为什么要谈这个话题。女孩继续描述那难得一见的火车头的特色,一点也不在乎邮差对这种火车是否有兴趣。最后,他不得不以一句突来的“再见。”打断她的独白,顾自落荒而逃。邮差很讶异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怎么会对火车如此了解;而他更不解的是:“她为什么会认为我也对火车有兴趣?她连看都没看我一眼,并且一直打断我的话。为什么不谈别的话题?她活像一本百科全书。”事实上,这是亚斯伯格患童与他人互动典型的一幕:缺乏社交技巧、难以进行交互式的对话、对某些特殊事物强烈的兴趣,这些都是亚斯伯格症的主要特征。

  患童的父母可能会注意到孩子在学校被孤立,没有什么朋友。他们好像无法理解别人的肢体语言,常会说出一些令人尴尬的“实话”。十多岁的患童仍可能在超市的结帐队伍里大声说前面的女人很胖,当父母制止并要求他安静,换来的却是更大声的辩解:“可是她真的很胖呀!”他无法理解父母为他的直言觉得难为情,更别提去体会前面那个女人心中做何感想。他只是很纳闷:明明他对那个女人的观察正确无误啊!

  通常此症的患者会对和交通、动物或科学有关的事物着迷。虽然兴趣有时会有所移转,但这些特别的主题,永远主宰着患童所有的休闲时间与对话内容。他们可能只从表面字义去解释别人的话,比如“舌头被猫吃了?”(意指:怎么不说话?)要不就是过度精确的铨释,好像在卖弄文字似的,让人觉得面对的是一部会说话的字典。在学校,老师一定会注意到患童各项能力之间的落差很大:面对有兴趣的事,患童的长期记忆力很好,专注力极佳,还会自行发展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对于没有兴趣的科目或活动,他们缺乏学习动机、注意力低落,并且干扰其它学童的学习,因此被判定为特殊学习障碍。他们也可能在教室和操场等校内社交场合表现得很退缩,被其它学童嘲笑。父母和老师都认为孩子的外表及智力看起来正常,但是却无法解释他们为何无法表现出一般同龄儿童该有的理解力与社交能力。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

  罗娜·吴引(Lorna Wing)在一九八一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第一次使用亚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来定义这些孩子的症状。她在论文中详述了一群孩子和成人的特质,认为其能力和表现的行为模式,与维也纳小儿科执业医师汉斯·亚斯伯格(Hans Asperger)所描述的族群高度类似。一九四四年,亚斯伯格医师在他的博士论文中描述了四个男孩,他们在社会、语言和认知(也就是思考)能力方面的表现,皆异于一般儿童。亚斯伯格医师把这类人格方面的异常称为“自闭式的精神异常”(autistic psychopathy)。有趣的是,同时期美国李奥·肯纳(LeoKanner)医师也提出了一份有关自闭儿(autistic children)的研究报告,两位都用了同样的词汇,描述类似症状的孩子。遗憾的是之后的三十年,亚斯伯格症的研究在欧洲与美国没有得到太多的注意。虽然如此,亚斯伯格医师并未因此中断相关的研究和治疗,他为这些孩子设立了一个矫正中心,其中一位修女维克多莉(Viktorine)结合了语言治疗、戏剧和肢体教学,发展出第一套教育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这个中心被联军炸毁,同时也炸死了维克多莉修女。但亚斯伯格医师持续执业,并且深受敬重(Frith 1991),直至一九八○年逝世。在他去世的几年后,冠上他姓氏的亚斯博格症,才得到国际社会的注意与重视。

  李奥·肯纳和汉斯·亚斯伯格都描述这群孩子贫乏的社交接触、沟通不良与特殊的兴趣。李奥·肯纳描述的个案有较严重的自闭倾向;相对地,汉斯·亚斯伯格所提的个案一般能力较强。李奥·肯纳的论文主宰了后继研究者对自闭症(autism)的定义及诊断,诸如对他人缺乏反应及严重的语言障碍等,也就是学界对自闭症的古典看法:沉静而冷漠的孩子。而罗娜·吴引所关注的重点,是有些孩子在幼年时有典型自闭症的特质,但随着年龄的成长,发展出流畅的语言能力,并想与人互动,虽已不符合传统自闭症的诊断标准(根据肯纳的诊断标准而言),但他们对于较进一步的社交技巧和对话,却仍有显著的困难。换言之,这一族群的症状,更符合亚斯伯格医师的描述。

  罗娜·吴引于一九八三年与邦格林医师合着的报告(Burgoine and Wing 1983)中,提出亚斯伯格症候群主要的临床症状如下:
    没有同理心
    天真、不恰当的行为
    单向的反应
    欠缺交友能力
    重复、学究式的言词
    与语言能力无关的沟通障碍
    对特定事物强烈的兴趣
    感觉统合不协调、行动笨拙、姿势怪异


  在一九九○年代,学界普遍将亚斯伯格症候群当成自闭症的一种变异型态,同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Disorder,PDD),指涉此症可能广泛影响大范围能力的发展。如今此症已有其独立的诊断标准,亦有研究显示此症的发生率较古典的自闭症为高,某些从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也可能是亚斯伯格症的患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31:21 | 只看该作者

re:[b]作者序 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作者序    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东尼·艾伍德

    何谓亚斯伯格症(Asperger’s Syndrome)?不过几年前,这还是一个没有多少人听过的新名词;但目前,似乎每个学校都有几位罹患亚斯伯格症的学生。早在五十年前,一位在维也纳执业的小儿科医师汉斯·亚斯伯格(Hans Asperger),首先为此症下定义。根据亚斯伯格医师的观察,罹患此症的男孩有某些显著、特定的能力和行为模式,包括缺乏同理心、缺乏建立友谊的能力、单向的对话、强烈而特殊的嗜好、动作不灵活等等。然而,直到一九九○年代,亚斯伯格医师这些开创性的研究,才在国际上受到重视。近年来,开始有父母和老师注意到自己的孩子行为异常,却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何处可以取得帮助。

    为了指引父母及专业工作者去发现和帮助亚斯伯格症的患童,我决定写这本书。这本薄薄的小书反应出我们目前对此症所知的确有限,不过却囊括了广泛的医学研究文献,以及我身为临床心理专业工作者相关的诊疗经验。过去二十五年来,我诊疗过上千位亚斯伯格症患者,其能力、背景各不相同,年龄亦分布广泛,从幼儿园的小孩到老年人都有,还有一位是已退休的诺贝尔奖得主。看到他们耐心且专注地学习对一般人而言根本是轻而易举的某些能力,总是让我深受感动。我也遇过一些父母和老师,他们在完全没有资源和指导之下,也能帮助孩子取得长足的进步,更让我为他们喝采。

  本书针对此症不平凡的特质进行描述与分析,并且提出实际的因应策略,以减轻此症为患者及周遭的人所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伤害。同时,本书还收录了许多亚斯伯格症患者的现身说法,这些远比科学期刊上刊登的研究报告,来得更加深刻与精确。我在书中尽量避免使用艰涩的专有名词,以免困扰读者。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如果一个人不能用简单的词句表达他想要说的,那他一定不知道他真正要说的是什么。要看懂这本书,不需要有什么心理学博士学位,但对于有兴趣或需要更深入了解的人士,欢迎参考本书附录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8 13:28:57 | 只看该作者

re:[b]前言 带您进入亚斯伯格症的世界...

前言   带您进入亚斯伯格症的世界

罗娜•吴引

  亚斯伯格症患者眼中的世界,的确和一般人不一样。在他们看来,人们真是奇怪而且难以理解:为什么人们要言不由衷?为什么我们不坦诚表达内心的想法?为什么人们要讲那么多有说等于没说的话?为什么当亚斯伯格症患者谈起一连串如列车时刻表、英国路灯灯杆序号、红萝卜的种类和星球的移动等话题时,人们会觉得无聊和不耐烦?为什么人们能够忍受混杂在一起的光线、声音、味道、碰触等各种刺激,而不放声尖叫?为什么要有不同的社会阶层——何不对每个人都是同一种态度、一视同仁?为什么有那么多复杂的情绪和关系?为什么人们要传达出那么多社会性的讯息?然后再去接收更多的讯息?最后,为什么人们不能像亚斯伯格症的患者一样,思考和行为符合逻辑一点?
  真正的事实是,患有亚斯伯格症的人终究是少数。他们看待世界的某些方式虽然值得欣赏,但是毕竟太不同于大多数人主流的看法、想法和感觉,因此常会面临冲突。患者可能不想改变,也改变不了。然而,为了适应这个社会、建立正面的社会关系、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与人起冲突、建设性地把特殊兴趣发展成专业能力,此症的患者是需要帮助的。
  身为患者的家人和专业工作者,对亚斯伯格症必须要有所了解,才能顺利地与他们相处,并且有效地协助他们。东尼•艾伍德(Tony AttWood)的这本书可以帮助大家进入亚斯伯格症的世界,除了专业知识之外,字里行间并处处流露出他对患者及其家人的同情和同理。本书不只对患者所面临的困扰做深入地探讨,更提出了实际的建议。这是一本值得阅读并一再参阅的好书。
  (本文作者为英国学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21:00:38 | 只看该作者

re:[B]目录[/B]推荐序 关怀...

目录

推荐序  关怀隐身在人群中的孤独者/林亮吟
推荐序  一本了解亚斯伯格症的好书/杨宗仁
推荐序  另类的星儿——我又收服一个神奇宝贝/林儒倪
前言    带您进入亚斯伯格症的世界/罗娜•吴引
作者序  了解他们,帮助他们/东尼•艾伍德

第一章  诊断                                 021
什么是亚斯伯格症?/亚斯伯格症的诊断/澳大利亚量表
(A.S A.S.)/诊断标准/需要接受诊断的六种情况

第二章  社会行为                             041
与社会行为有关的诊断标准/观察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
社会行为规范/社会性故事/适当的社会行为学习计划:
父母亲能做些什么、老师能做些什么/社交技巧学习小组
/友谊/目光接触/情绪:帮助了解情绪的策略、帮助表
达情绪的策略/本章摘要

第三章  语言表达                            091
语用学和谈话的艺术/以表面字义理解语言/特殊的说话
节奏和韵律/学究式的言谈/自创的新词新义/放声思考
/听觉方面的困扰/口语流畅性的表现/本章摘要

第四章  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                  119
有关特殊兴趣和例行程序的诊断标准/特殊兴趣/如何与
他们的特殊兴趣相处/例行程序/本章摘要

第五章  动作笨拙                            137
造成什么影响:走路和跑步、球类运动、平衡感、手部精
细动作、书写、草率动作、松散的关节、韵律感、模仿动
作/其它动作方面的疾症:妥瑞氏症候群、紧张症和帕金
森症状、小脑功能不良/本章摘要

第六章  认知                                151
心智理论/智商分布/记忆力/弹性的思考/阅读、拼字
和数字/想象力/图像式思考/本章摘要

第七章  感官过度敏感                        171
听觉方面的过度敏感/触觉方面的过度敏感/对食物口感
和味道方面的过度敏感/视觉方面的过度敏感/嗅觉方面
的过度敏感/对疼痛和温度方面的敏感度/感觉相连症/
本章摘要

第八章  常见的疑问与解答                    187
附录1•何处取得资源与协助?/2.你今天心情如何?/3.亚斯伯
格症诊断标准/4.相关参考书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20:56:12 | 只看该作者

re:[B]推荐序三 另类的星儿——我又收服...

推荐序三  另类的星儿——我又收服一个神奇宝贝

林儒倪

    回首多年来从事特殊教育,总感到每个特殊的孩子都是那么的不一样,同类型障碍的孩子固然能归纳出大致相同的特质,但真正去带领他们时,却往往是一场特别的探索之旅,也因此,我深深以当特教教师为乐。

    以往,特殊教育所照顾的孩子是以显著的生理障碍为始,如视、听、肢障等,但慢慢的许多特别需求的孩子也被关怀到,如近来对学习障碍等隐性障碍的重视。在我的感觉上,每个特殊的孩子真是可爱的神奇宝贝,虽被归为不同类别,却又能各自演化;一个特教教师如果能有更多的秘籍,了解更多特殊孩子的特质,也就更容易收服他们,当一个真正的神奇宝贝训练家!

    在各类型的特殊孩子中,自闭症宝宝无疑是很迷人的族群,人们也许对自闭症多所迷思:有着不可思议的心算能力、能过目不忘、艺术能力超人一等……但在面对他们社交互动的困难,协助他们融和的过程,常常找不到着力点。如果说圣修伯里笔下的小王子不是自闭症宝宝的话,那自闭症宝宝肯定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而这群小王子里又有一群另类的星儿“亚斯伯格症”,过去他可能被归为自闭症,也可能被排除在外,很庆幸我们能有机会去厘清这两类孩子的异同,也就更有能力收服这群特别的宝贝。

    看过东尼•艾伍德《亚斯伯格症》这本书后,心中久久不能自已,回首来时路:想到多年前容哥儿因为像不像自闭症?而一直无法在鉴辅会确认其身分,两度送自闭症组鉴定,却只能判定为严重情绪障碍,而今看来他应该是个亚斯伯格的孩子;如纠察般监督别人的含含,满口仁义道德,却坚持不愿写作业,让普通班老师认为他是严以待人,却管不好自己的问题学生……当我以书中更多的个案,去对照我的学生,更能确认其障碍所在,而本书能深入剖析亚斯伯格的诊断、行为、语言、特殊兴趣、动作、认知等,并针对每个向度提出指导策略及明确有效的指导原则,让实务工作者能很快上手,也能让父母及普通班老师了解到孩子的“不为”与“不能”。如果能早一点拥有这样关于亚斯伯格的秘笈,也许我就可以不用陪家长于暗夜哭泣,减少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的困窘,不用在面对普通班老师质疑时哑口无言。

    随着本书作者一步步探究亚斯伯格的世界,译者何善欣女士的文笔流畅优美,让人爱不释手。读到自己曾用过的策略,不禁雀跃喝采,想到自己错失的技巧,不免低回叹息;也许我们应该更近距离认识亚斯伯格和自闭症,因为唯有了解,才能学会付出!

    (本文作者为台北市永吉国中老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7 20:53:05 | 只看该作者

re:[B]推荐序二 一本了解亚斯伯格症...

推荐序二    一本了解亚斯伯格症的好书

杨宗仁

    亚斯伯格症是近年来被引进台湾教育界及医疗界的全新诊断名词,许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亚斯伯格症时,常觉得茫然失措,不知亚斯伯格症为何物?与高功能自闭症有何不同?有些家长会怀疑他们的孩子真的是亚斯伯格症吗?有些家长则不解自己的孩子明明是天才、是资优生,为何被诊断出亚斯伯格症?台湾社会亟需一本可以让大众了解亚斯伯格症的好书,而东尼·艾伍德所写的《亚斯伯格症》,正是这样的良师。

    艾伍德是一位声誉卓著的临床心理学家,诊治亚斯伯格症的临床经验丰富。他的书融合了理论与实际,书中信手拈来,到处都是有趣而且真实的例子。读者可以从此书如实得见亚斯伯格症的真貌,也解释了许多家长心中的疑问--即使是诺贝尔奖得主也可能罹患亚斯伯格症,更不用说是资优生,或者平凡如你我的普罗大众了。

    相较于其它相同题材的书籍,艾伍德的这本书自有其特色,值得细细品味:
一、本书依亚斯伯格症患者可能遇到的困难与特性分类,并以专章的方式逐一介绍,易读易查。
二、本书搜罗丰富的实例,透过实例的介绍,彷佛亚斯伯格症者就站在眼前。配合生动有趣的描述,让读者对此疾症产生清晰的印象,更有助于实时的指认。
三、本书针对亚斯伯格症者可能遭遇的问题,一一提出解决之道,并指导家长、老师或专业者实际的行动指南,能有效地协助、改善患者的困境。
四、书中许多亚斯伯格症患者的现身说法,可以让更多人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总而言之,几乎所有关于亚斯伯格症的一般问题,都可以在此书找到答案。我很感谢久周出版社给我先读为快的机会,也希望有更多人愿意读这本书,认识我们的社会中这一群特殊又美妙的人。

(本文作者为国立台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系副教授、特教中心主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5 00: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