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9072|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生于六十年代 (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0 23:3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生于60年代

一批横跨40岁到49岁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60年代,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后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着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后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后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后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后一批相信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60年代,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

生于60年代,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

生于60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着的一代;



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

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霹雳舞来了喇叭裤来了;

世界改变着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经历了89年学生运动;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于是,60年代的人有了很多无奈: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正在原始阶段;

当我们需要读书的时候,赶上了始无前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是不要自己交钱的;

当我们大学时候,上大学不仅不缴费,还有足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费用和冬衣补助;

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统一分配的;

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到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

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单位分配的;

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

当我们需要生育的时候,国家只让生一个;

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

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

当我们教育子女的时候,碰上了会说“外星文”的90后;

当我们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碰上了只会让人照顾的90后。

我说:我想买房。结果房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车。结果油价涨了。

我说:我想买点肉吃。结果猪价涨了。

于是我说:那我吃方便面总可以了吧?!结果方便面也涨价了;

那我只好成佛,佛祖说:你终于得道了!



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勾起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2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

20年后,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么的美好;

曾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四十九,小的有四十。


    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

    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zhayao包”来,轻松多了。

    我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六十年代的人从小就懂得憎爱分明。

    在“五七”指示的光辉照耀下,我们背诵着毛主席的教导“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既不但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

    我们从小就熟知自己的家史,与刘文彩之类的大恶霸不共戴天。我们心灵深处充满着对社会主义的无限热爱,对旧社会的无比痛恨。 ?

    那时候学习的榜样是罗盛教、邱少云、黄继光和欧阳海,是刘文学、戴碧蓉、草原英雄小姐妹这样的一些英雄人物。 ?

    那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电影只能看到朝鲜和阿尔巴尼亚的。

    记得当时的《卖花姑娘》、《金姬和银姬的命运》,使得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没有理由不使我们为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感到自豪,同时也为全世界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者而感到难过和不安。

    国产电影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

    后来有了《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等一批带有强烈左的色彩的政治电影。

    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新闻简报》。

    每当看到已显虚弱、苍老的毛主席无声地出现在银幕上会见外宾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着巴掌,为自己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默默祝福。 ?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记得难忘的1976年。三颗巨星陨落,一年之中我们同全中国亿万人民一样,经历了三位领袖逝世带来的无限悲痛,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金色十月的无比喜悦。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我们为毛主席戴黑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举起标语小红旗,上街游行,欢呼打倒王张江姚…… ?

    天亮了,十年浩劫终于结束了。那时候,李光曦演唱的一首《祝酒歌》最能表达这种喜悦的感情。 ?

    高考制度的恢复和科学大会的召开,使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欢欣鼓舞。

    郭老那句“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着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发愤读书,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世纪末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刻苦攻关。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叶帅的一首诗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成为了我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没有人不相信我们的国家会在短短的二十年里,赶超英美等发达国家而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在中国当代历史中,1977年绝对应该被浓浓的写上一笔。那一年,邓小平第三次出山,被历史地推上了政治舞台。他的复出,昭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诞生。 ?

    一时间,八块样板戏不演了,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听不见了。一批反映文革期间受害,生离死别和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么》、《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

    有电影,就必然有插曲。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李谷一也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 ?

    那时候高跟鞋、“飞机头”、喇叭裤、摇摆舞被普遍视为叛逆和异端。

    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还被斥之以黄色歌曲。

    那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主要是讨伐“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扭曲。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运》、《排球女将》、英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

    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电影《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那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着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

    单田芳、刘兰芳的评书《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在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那时的一本叫作《武林》的杂志,创造了全中国期刊订阅、零售之最。

    香港电视连续剧在大陆异常火爆,尤以《霍元甲》、《陈真》、《射雕英雄传》、《人在旅途》等为代表。 ?

    文化生活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改善。

    以前凭票、卡供应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已不再紧张,人们的着装也逐渐从千篇一律的灰、蓝、黄而变得亮丽多彩。姑娘出嫁的条件,已成为“三十六条腿”和双卡录音机、双缸洗衣机和一台黑白电视机了。 ?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后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春节文艺晚会”的人。也正是从那时起,“春晚”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们每年除夕的热盼。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

    董文华的一曲《十五的月亮》,唱响了讴歌最可爱的人,这一新时期最响亮的主旋律,对越反击战激发出来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

    …… ?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如今大都已经步入中年之旅,成了单位和社会的中坚。

    往事如过眼烟云,不同的经历造就了我们同前人、后人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和处世原则。

    回忆过去,并不意味着裹足不前。

    回忆过去,会使我们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寻找出更符合于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界,使我们更加为生于六十年代骄傲和自豪。
37#
发表于 2013-2-4 13:55:23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语风...

下面引用由[U]语风妈妈[/U]发表的内容:

俺也70头(晚婚晚育的),不完全认同,女人四十怎么就那什么了?

女人过了40岁,得花点心思在发型衣著和妆容上。可惜在咱中国,年轻姑娘拼命打扮,而许多中年妇女发型衣著随便,本来40几岁和20几岁...


同意. 以前带儿子很少注重发型衣著和妆容. 现在有了小女儿的朋友圈子, 都是20或30的年轻妈妈. 我也开始重视自己的装容了. 又看到老公久违的欣赏的眼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2-2 06:17:14 | 只看该作者

re:快过年了,转个咱这年纪的人小时候经历过的...

快过年了,转个咱这年纪的人小时候经历过的事儿,没偏题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13-2-2 06:14:20 | 只看该作者

re:[B]ZT 杀猪——农村过年之系列 [/...

ZT 杀猪——农村过年之系列
  
韩可胜/在机关行走
  
四十年前的皖西山区,杀猪是过年才有的事情。但杀猪似乎比过年更重要。过年不就是因为能吃到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吗?所有的食品中,最高的自然是猪肉了。特别是肥肉,人人欲得而食之。真不可想象,有朝一日,肥肉会沦落到人见人怕的地步。
  
农村养猪,没有速成法。一般都要养两年,长到两百斤左右,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像个领导。偶尔也有养三四年的,四五百斤,如果放出来晃悠,那个气派、那个气场,见者无不啧啧称赞,四乡八邻都会传颂谁谁家有头大肥猪。越气派的猪,就越熬不过年关。人幸福的日子,就是猪不幸的日子。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在约“杀猪的”——人们就是这么称呼的,这其实是一个临时职业,他平时就是个农民,只不过学过杀猪的手艺,有一套杀猪的工具,一年之中也就这腊月中下旬这半个月有生意。一天杀四五头,一家一家排过来。准备好几根麻绳子,叫上几个男丁;卸下门板,在堂厅里用两条板凳搭好;准备好腰子桶,锅里烧上开水。这是必备的功课,恭候杀猪的到来。杀猪的一来,在享受一碗茶、一袋烟的待客之礼的这会儿,家庭主妇把肥猪放出来,肥猪懵懵懂懂地还在摆着架子在散步,男丁猛然拽住一条后腿,一拉就把猪放到了,用绳子把猪两只前腿捆在一起,把两只后腿捆在一起。猪就站不起来,只能嗷嗷叫。大伙再把嗷嗷叫的猪抬到门板上。后面的细节,我们这些孩子都只敢躲在门后,在门缝里偷看了。最先端到厨房里的是用木盆盛着的猪血,我们老家叫做“猪衁子”,“衁”与“晃”一个音。印象最深的是给猪后腿割一个口子,用铁杆伸进去捅,然后用嘴把猪吹得圆滚滚的,一边吹,还一边用木棍敲。然后就是把死猪放进腰子桶,用开水烫,这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由来,边烫边用“刮子”给猪褪毛,等到猪白花花的裸体出来,后面就是庖丁解牛,不一而足了。
  
穷人家,杀了一头猪,也有可能吃不到几块肉。因为要抵口粮的工分。分田到户之前,生产队的粮食是按照每家每户的人口进行分配的。依照生产队全年的粮食与全部社员的工分,可以折算出每个工分值多少粮食,劳动力少而人口多的家庭,肯定就欠工分。到年底,只能拿猪肉来抵了,抵不完的部分继续欠着,年年积累下去。我家人多,在哥哥成人前,只靠爸爸做民办教师挣点平均工分,因此到年底往往把整头猪都抵债了。看着不到十岁的姐姐千辛万苦养大的肥猪,几乎全部分给了人家,忍不住就要哭。但只要留下一两斤肉,大年夜就不会清汤寡水。如果能够留下猪肝,猪肠子,猪舌头,猪耳朵之类,腌着慢慢吃,那更是非常难得的美味。工分多的人家,常常卖了一部分肉换成现钱后,再把多余的肉甚至是半只猪,都腌起来。一刀一刀的猪肉晾干后,放进缸里,一层芥菜一层肉,撒上盐。过了一段时间,肥肉部分成淡黄色,香味扑鼻,这就是正宗的腊肉,过节或者待客的时候,炒上半碗,这叫“好菜”。最多的一直可以吃到来年的下半年。
  
猪是最不讲究吃的动物,野菜和糠,从不抱怨。妇女儿童春天和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深山老林里摘野菜,叫打猪草。黄梅戏里还有一个曲目叫《打猪草》,写一个小姑娘到了人家竹林里打猪草,把人家的笋子踩坏,与人家大哥先吵架后又好上了的喜剧故事。打来的猪草,煮熟后装进一个大水缸。层层叠叠,要管一年四季。喂猪的时候,挖出来一部分,放热水一冲,一搅,上面撒一层糠,猪就吃得欢了。最常见的猪草叫苦菜。前几年回家,突然发现苦菜现在变成了小包装,专门卖给我们这样的城里人,说是绿色食品,还带清凉败火的。一下子感觉自己神经错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13-2-1 23:16:54 | 只看该作者

re:四张以后,感觉很轻松。都四张了,可以理直...

四张以后,感觉很轻松。都四张了,可以理直气壮地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2-1 21:11:52 | 只看该作者

re:俺也70头(晚婚晚育的),不完全认同,女...

俺也70头(晚婚晚育的),不完全认同,女人四十怎么就那什么了?

女人过了40岁,得花点心思在发型衣著和妆容上。可惜在咱中国,年轻姑娘拼命打扮,而许多中年妇女发型衣著随便,本来40几岁和20几岁的生理差距就在那里,后天再这么一人为扩大,差距几何倍数了。

东方女性的皮肤老化和身材变胖的速度都是显著慢于西方女性的,如果愿意花点时间打点自己,40几岁的中国女人完全可以有魅力。

女人打扮,不为别的,是为自己。灰头土脸的,大多数女人自己也不开心吧。 当然有些女人不打扮自己也很自信开心,小日子也过得很好。要不要打扮,也因人而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13-2-1 10:25:07 | 只看该作者

re:宋宇大智者呀,俺70头深度认同啊。

宋宇大智者呀,俺70头深度认同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13-2-1 10:16:41 | 只看该作者

re:咦?!闹了半天,秋爸比我大。毛主...

    咦?!闹了半天,秋爸比我大。毛主席逝世那年,我6岁。老天不公呀!秋爸怎么看起来那么年轻?真是男人四十一只花,女人四十那什么绿色食品呀!看来我这个以琳网的老前辈真是早婚早育的典型。
    60年代生人真的应该象张雁说的那样,55-65是一代,65-75是一代。我就是70的。不对,咱那代人应该是最沾便宜的一代呀?!你看现在的年轻人多不容易,除非是有父母荫庇的,穷孩子想在城里立个足你说有多难!不象我们那会儿,国家管分配,单位给宿舍,就算没赶上福利分房(我们单位,90年毕业的都赶上了,我们91年的刚好没赶上。)但是,没赶上也有没赶上的好处,我们就是觉得分房无望,才在98年就自己买了房,那时房子多便宜呀!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人,若是父母没个人脉,尤其在国营单位,出人头地多难呀!我们那会儿,只要你努力认真有才华,单位还真不埋没你。我老公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农村孩子,搁现在,穷孩子的机会太少了。你再看看,80-90年代,那些去深圳创业的人,那机会简直是海了去了,王石可能还有个老丈人的背景(可惜,如今不是老丈人了,这不是过河拆桥嘛!所以,王石的原老婆真是个豪杰,你看人家一句话都不说。),史玉柱就什么背景都没有。
    所以,我不得不说,作为60年代的人,我们都是幸运者,除了自闭症。不对,就算自闭症我们也挺幸运,至少那时已经有星星雨、以琳这样的机构了。咋也比再老的前辈强多了。生于60年代,我们实在是幸运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2-1 03:36:36 | 只看该作者

re:生于六十年代的童鞋毕业的时候是国家包分配...

生于六十年代的童鞋毕业的时候是国家包分配,这点很好,ASD的家长就不用担心工作啦,后来就没有这支山歌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2-11-16 10:25:55 | 只看该作者

re:生于七十年代的经历和六十年代的差不多

生于七十年代的经历和六十年代的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2-11-16 09:27:48 | 只看该作者

re:炎黄春秋上写的,康生清高不爱理人,却对底...

炎黄春秋上写的,康生清高不爱理人,却对底下人照顾得周到,临终前对组织提求把厨子全家户口都办到北京来了。完全旧家子弟的作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2-11-15 13:10:10 | 只看该作者

re:[img]http://img3.ca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2-11-15 12:09:49 | 只看该作者

re:《牛虻》和《流浪者》等复映外国片,是在1...

《牛虻》和《流浪者》等复映外国片,是在1978年之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2-11-15 09:43:50 | 只看该作者

re:最奇怪的是,我上学前后居然在乡下黑白电视...

最奇怪的是,我上学前后居然在乡下黑白电视里看过《牛虻》,而且居然看懂了情节。那似乎是从小学校操场上的黑白电视里放出来的,是哪一年根本不知道,只觉得像是在作梦,那些情节都是在梦里浮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2-11-14 14:06:40 | 只看该作者

re:毛去世那天,我五岁,人生第一次看电视,9...

毛去世那天,我五岁,人生第一次看电视,9寸黑白的,别的都忘了,只记得好兴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2-11-14 11:21:28 | 只看该作者

re:那时候,公社里的电视机是投影的,打在光洁...

那时候,公社里的电视机是投影的,打在光洁的白铁皮做的屏幕上。屏幕还不算小,像小电影一样挂起来,好多人在院子里看。我仔细地看整个机器,对扁扁的双股馈线印象很深,很奇妙地发现图像能被反射投影到屏幕上。收看的是毛主席的追悼会。

因为第一次见到电视机是投影的,以至于我始终认为电视机就是这样的。后来到城里看我父亲单位里的显像管电视机,觉得很奇怪,居然图像是在玻璃屏幕里面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2-11-14 11:14:41 | 只看该作者

re:周去世那天天很冷,收音机里传来哀乐时正给...

周去世那天天很冷,收音机里传来哀乐时正给我穿衣服的老妈打了个愣神。后来左右邻居家的姐姐们开始做白花。各家的手工不同,有的特别漂亮。四五的时候我已经能听得懂广播里说的话,舅舅关上厨房的门跟爸妈说天 安门 的事,不让我们听。朱去世没有什么反应。
毛去世那天应该天气还热,但我记忆当中却已经冷了。那天下午阴天。我们小孩子不上学在路边玩,听说前面一家有个老干部听传达文件时心脏病发作了,要吃一种名叫“炸弹”的药才救过来。然后二点多钟广播响了,播紧急通知,要学生下午去学校听传达文件,那时候我们就知道毛死了。我回家看见妈妈哭,也跟着哭起来。小时候看新闻片毛接见小学生,总表决心说自己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好去见毛主席。现在知道没希望了。而且好像真的有“我们怎么办?”的惶惑。
傍晚天边有殷红的落霞。我们一帮小学生听着哀乐,却没有人大哭了,哭的厉害的都是中学生和大人。
到十月,突然传来“粉碎”的消息,大人们似乎都松了口气。可是小孩子完全不懂,只知道国丧过去了,又可以庆祝了,举小旗、游行、喊口号、看大字报和漫画。我刚学写字,在自己拿的小旗上写毛笔字“华主席”云云,从东北插队回来的大表哥说我写得好,可高兴了。
然后就有人唱“我失骄杨君失柳”,作为一个从小背诵毛诗词的孩子来说这很自然,比“不许放屁”好多了。—-毛诗词爸爸从小教我背,但76年元旦发表的这两首除外。
我一点都没意识到江青到底是什么人,她和毛有什么关系。她留在我记忆当中的就是一张拉长的中老年妇女的脸。和不合时宜的头巾帽子。
幸好,她的时代过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3 23:10:44 | 只看该作者

re:朱,毛,周共死的那一年,我应该十二岁了,...

朱,毛,周共死的那一年,我应该十二岁了,国家大事屁事不懂,学校里半开半闭,不斗老师已经是太平了.

朱死没多大印象,到是周死了,学校里突然布置了满广场的追悼会,有个女老师在前面无声地哭个凄惨,到是我把那个画面记住了,到了北京开追悼会,这是家里二伯家有个九寸的黑白电视机了,一大帮家人街坊挤着看,看到江青不脱帽,昂然走过遗体,而春桥和小超那个情深意长啊,观众都说春桥要接总理班了,那时候不懂,到了揭批的时候才明白原委.

毛死,一切都是安排了,学生一批批地拉去大会堂,大气不敢出,突然有人破空一哭,引来一片,但是都不敢放肆地哭,因为下面还有很多批等着,所以很怀疑那些朝鲜式的哭丧是不是从那时候就从中国学来的.反正从那时候去,对那个DDD越来越怀疑,越来越不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2-11-13 21:42:13 | 只看该作者

re:你们真行,我全想不起来了。

你们真行,我全想不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2-11-13 21:19:08 | 只看该作者

re:毛主席追悼会那天,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操场上...

毛主席追悼会那天,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操场上参加,面向天安门,站了一下午,有好几个站不住晕倒给背出去的。
王洪文喊“三鞠躬!”,我们就开始鞠躬,鞠完,又听王洪文喊:“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所以,全校师生实际上都鞠了4次。

又过两天,热闹来了,大人单位里有一个家伙,竟然趁全国人民开追悼会的时候,去偷了单位食堂的几块大木板,拿回去搭地震棚。这就是“反革命罪”,被判15年,也是在操场上,那家伙被“首都工人民兵”五花大绑押着,站一辆大卡车上低头认罪,胸前挂着“现形反革命”的大牌子,宣判,然后游街。这种游街,我小时候见多了,热闹得跟过节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5-2-20 18:1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