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12317|回复: 10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最酷的作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7 09:4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T注:偶然读到沪上作家周泽雄先生的妙文“最酷的作家”,叹服之下,忍不住转帖于此。----对大师的厌恶,我限于表达能力,心中有而笔下无,多亏周先生写得那么准确。)

最酷的作家

周泽雄


  把天下的嘴堵死

  谈论余秋雨越来越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我不得不顾虑这样两种可怕的责难:其一、我是一个妄图借批评余秋雨提高自己声名的小人;其二、我是一个专事盗版营生的家伙,为使所盗之书在市场上一路横行,遂借助对余秋雨的大肆批判以牟取暴利。如果是后者,我当然是个更恶的小人。读者只消稍稍浏览余秋雨《山居笔记》及新著霜冷长河》中的前言后语,即不难发现这两种指责乃余秋雨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衮衮批评者所预设的。惹眼的事实是,由于国内一时很难找到比余秋雨名声更大的人,所以我的“顾虑一”经余先生在《山居笔记·自序》中强黄宗江先生之口隆重推出(“骂余秋雨,是当今文坛一大时髦”),国内余秋雨的批评者便很难幸免,名头藉藉如我,更是只有一头撞上南墙的苦命。我们当然还能感觉到,余先生的快意转述,暗示着某种以鲁迅先生自譬的不羁雄心。说到我的“顾虑二”,同样有余秋雨《山居笔记》那篇洋洋两万余言的“自序”作证,在其新著《霜冷长河》的代后记“秋千架”中,余先生更以自己独领风骚的“语长心重”笔法,进一步将盗版者与批评者以“文化盗贼和文化杀手”这一要命句式捆绑在一起,以便提醒读者警惕这一现象:“这批盗版者居然还兼任批判者,每次在实行偷盗的同时总要在门外大声嚷嚷说这个宅子根本没有值钱的东西。”

  会不会还有个“其三”呢?即批评余秋雨也可望得到余先生的感谢。有这可能,因为擅长把话语写得滴溜溜乱转的余先生也提供过证明。只是,或许由于“感谢都感谢不过来的缘故”,余秋雨的批评者便极难得到感谢的待遇,除非你的批评带有明显的“小骂大帮忙”意味,使余秋雨对你的感谢不仅可使自己的学养毫发无损,还能在人格领域额外地赚上一笔。在《山居笔记·酣睡寒风中》一文里,余秋雨曾讲述了一个关于“抬来抬去,抬进抬出,辛苦你们了”的故事,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批评者的无比憎恶。在那个以“文革”为背景的故事中,可怜的批评者都被谈不上影射地描写成了“打砸抢分子”,而我们的余秋雨当然是一派众人皆狂我独睡的美妙德行,迷人不可方物。

  中国愿意赞美自己的作家多如牛毛,平心而论,谁又能做得像余秋雨那样老练和从容,自信和潇洒?幽邈的用心隐含在大气磅礴的文化袍袖之下,微微一抬,秋光乍泄,就可以把人撩得远远。余秋雨真不愧是余秋雨!我原来应该想到,他高雅的名字其实早已透露了若干底里消息:秋雨,字面上的诗意自是充沛得无以复加,实际感受起来则完全是一派愁煞人的风景,何况它还鼓荡出一阵紧似一阵的秋风。

  附带说一句,将朋友(或读者、编辑下级、关系户)信中对自己的赞美拿出来抖上一抖,是颇需要一些勇气的。对我来说,几乎是一种变节的勇气。我认为,有两类谀词最不可信,最应该让它随风飘去,一类出现在追悼会上,一类出现在信中。追悼会上的事我管不了,我只能先把信管住,决不把朋友信中任何对自己的夸赞拿出来现。这对我既是一种世故,也算得上一项原则。当然,这只是我一介“小人”的原则,余秋雨自另当别论。

  把自己的嘴吼开

  在动用自己非凡的话语权威将批评者的嘴堵死之后,文坛便是余秋雨的了。有余先生为嚼舌者预制的大瓮在,有头顶高悬的“文化盗贼”、“文化杀手”、“嘲弄建设者”的利剑在,批评被迫缺席,只能缺席。余秋雨粲然一笑,便以一副无后顾之忧的态势,开始颠颠倒倒地神化起自己来,稍带着歪歪扭扭地美化自己的爱妻。

  坦白地说,由于我平素的阅读并不以国内报刊和出版物为侧重,又性喜躲避文坛,故所谓文坛风雨,我总是视如瘟坛疯语,懒得理会。作为一个“自雇”的文字工作者,我不仅同意余秋雨的意见,也许贯彻得还要不折不扣些。余先生曾劝某位朋友“文坛上的事,最好看也不要看,想也不要想”。我正是这么做的,可以说若非余秋雨一唱三叹的提醒,我根本不可能知道他的著作在中国有那么猖獗的盗版,更不会知道他一本“没有书名的书,订购量为全国文艺书籍之冠”。由于很少打听“文坛上的事”,事实上我所知道的关于余秋雨如何伟大、多么成功的种种信息,都由余秋雨本人慷慨提供。考虑到余秋雨的确不同凡响,他的妻子想来也很棒(虽然,若非余先生执意介绍,我本来竟蠢得不知马兰何人),他用热情的笔墨对自己和妻子唱几句颂词,亦属人情之常。您请尽情歌唱吧,如果这么润润嗓子会使您心情愉快些。没人说过一位作家不能在作品自序里夸夸自己,也没人说过一位作家不应该把散文集的后记写成一篇关于妻子的报告文学。判断一位作家的自夸是否诚实,是否与臭美无关,我有
这样三个私人性的判断标准,这里仅供读者审阅:首先,他的自夸是否还在正常人性的范畴,其次,他抬高自己的同时是否能注意不踹踏他人,第三,貌似无关而实则非常紧要的是,他自夸的笔墨里是否好歹带点幽默感。

  我的私人答案令人遗憾:余秋雨犯规了。逐条略述如下:

  在《霜冷长河》的“自序”里,余秋雨借助一双“异人”的法眼,稍事扭捏之后,立刻便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难道,上一辈子,我曾坐着狗拉雪橇驶行在冰封的黑龙江上?也许我在半道上冻僵了。”不必介意这个“难道”,那只是余秋雨“修辞立其伪”的又一变相罢了,只要读到序末余先生对“异人”的真诚感谢,就会知道这个“难道”里本没有“难道”可言,正如那个“也许”也属多余一样。余秋雨对自己妖魔化后的结论是:“我的上辈子竟然如此有幸?怪不得从小就在追忆。”——我们知道这是昏话,只是中国大概没有第二人能把昏话写得如此缠绵悱恻罢了。也许,他想告诉我们自己乃梦蝶庄生的千秋传人吧?

  再看其二,即余秋雨是否能注意不无端侮辱他人。我不能认为他评价爱妻为“亚洲最美丽的女人”(同样经过“靳羽西”这一稍事扭捏的典型余派唱腔)乃是对天下女人的冒犯,他也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为爱妻的“颈椎、腰椎”忧心忡忡一番,但不知下面这句话咋讲:“我的职业使我对戏剧界比较了解,因此可以毫无偏心地断言:在目前国内各大剧种首席演员中,她(马兰)无疑是付出演出辛劳最重的人。”——噫,左一个“断言”,又一个“无疑”,中间还插上“毫无偏心”,竟说了句怎么看怎么偏心的话。从严谨立论的角度着眼,余秋雨这一“断言”明显遗漏了一个条件:他熟悉国内其他“各大剧种首席演员”的程度与熟悉马兰相当,不然,仅靠“我的职业使我对戏剧界比较了解”这一表白是撑不住的。我当然毫不怀疑余秋雨对妻子情感之诚笃热烈,我只想问一句,以余教授如此训练有素的学术修养,为什么一定要通过贬低妻子同行的方式来抬高妻子呢?非如此表达眷眷爱心就没辙了吗?看来是的,因为在我设法替余秋雨譬解的时候,我发现妨碍他的也许正是一种奇特的爱情观,姑且名之为“之最爱情观”吧,临床表现是:只有在把妻子认定为某某领域“之最”时(如“全国一流的艺术家”、“最辛劳的人”、“亚洲最美丽的女人”等),他一颗罗密欧的爱心才得以舒展和喷涌。果然,他紧接着便把某著名导演将全部导演费捐献给受灾群众的高尚行为,用近乎全裸的暗示法,解释成是受了爱妻的鼓舞。难道,在余夫人出场募捐之前,马科导演、北京工人体育场内的其他演员和数万名观众,全都冥顽不灵,心如铁石?非得余夫人哽咽一声“我的家乡受灾了”,才知唯马首是瞻,没命地掏空口袋?

  “之最爱情观”其实也谈不上新鲜,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就曾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到一位国王坎道列斯,为了证明自己的妻子“比世界上任何妇女都要美丽得多”,他竟然强求某位大臣偷看爱妻的裸体。至于我对妻子相貌的评价,正可借用俗语“情人眼里出西施”来概括,或甚至不妨借用伏尔泰的见解:“何谓美?询之雄虾蟆,必答曰:‘雌虾蟆是’。”(钱锺书译)

  再来打量一番余秋雨的幽默感如何?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人如果有着较为健康(不强求高明)的幽默感,那么一般他就不太容易犯下让人倒吸冷气的错误。我相信,幽默感根本不是可有可无的观感性点缀,而完全是内在人格力量的彰显。恕我眼拙,在余秋雨堪称全面的文学才华中,也许竟没有丝毫幽默的配方,事实上不管我如何降低入选标准,在差不多以“求爹爹告奶奶”的方式读完他《霜冷长河》之后,我仍然狼狈地举不出一个稍许像样些的例子。那就看看什么事情是余秋雨认为有幽默感的吧。巧了,同样在他《霜冷长河》的自序中,他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黑龙江上一位与余秋雨同姓的船长,为了怕吵醒余先生在沙发上的休息,遂“故意让船搁浅,直到天亮”。与此同时,船上当然还有余秋雨别的作家朋友。这件事,即为了余秋雨的“酣畅沉睡”而必须让所有其他作家眼睁睁地看着船傻立在江上,被余秋雨评价为一次“幽默的搁浅”。

  看来,余秋雨并非不具备幽默感,而是他的幽默感过于与众不同。

  多摆酷,少装蒜

  没法否认,余秋雨先生的语言功夫非常了得,我倾向于认为他能写出中国当代最性感的文字。拜托,我可没敢在“性感”里夹带一丝儿贬意,该“性感”的意思正如它在一位城市白领丽人耳朵里听上去那样,其含义约与荷兰人路德·古利特任英国纽卡斯尔联队主教练时提出的口号相仿:踢一种性感的足球。我得承认,在语言上我对余秋雨佩服得很。面对当代这样一个文化失读症非常深重的难局,余先生以自己天赋的才华,笔管轻摇,竟转出这样一番文字风景,实在也算造化有眼,老天爷开恩。想到国内某些以文豪自诩的作家但凡想捣鼓些才子气就非得把句子弄得踉踉跄跄上气不接下气一个逗点也不加,想到国内某些以侠客自命的作家几乎每吹一次牛就多写一行病句,我有时真替余秋雨自豪。

  写吧,但有一个不是之请:多摆酷,少装蒜。

  我知道国内有些家伙老爱拿所谓“硬伤”和您过不去,好像他们自个的学术都已修炼得六根清净,从来就没遇上本难念的经一样。我请您别理会他们,这些家伙多半就是贵乡先人张宗子讥刺的“两脚书橱”阁下,只知拿“云台十八将”之类破玩意蒙人唬人。您写您的,您请只管仗着天赐妙笔把感情云里雾里地倒腾,把见解翻江倒海地折腾。在这个追酷的时代,您无疑是中国最酷的作家。酷,再说,不就是新时期文学的魅力一种吗?

  不过,能否请您别再装蒜了?说白了,就是别不懂装懂,别给自己无法把握的对象涂上一层美艳的橄榄油,别给自己感受稀薄的事物乱洒胡椒粉,弄得读者信也不是,不信也不是。举个例子,请放心,举完例子我就撂笔,不会再为难您了。当然,您千万别以为我只能举这一个例子,那您可太抬举自己了。

  在《文化苦旅·阳关雪》中,您提到自己曾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摸,”多么有力的动词!仅此一“摸”,就把国内泛泛散文家贬得不可以道里计了。但紧接着的一句话却使我愣是没敢懂,“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天呐,您真是在“人头济济”的场合“摸”向寒山寺的吗?您是在“摸”寺还是“摸”人呢?由于依据上下文语意我实在看不出您想在此玩一招“默声如雷”式的禅家智慧,我只能傻冒地想:也许您在体情状物的时候,眼前有时确会一片漆黑,以方便您写着写着就物我两忘起来。真是才子!

  文曲星在上,这样的错误犯一次都算得上文罪滔天,即使它看上去是那么微不足道。

  想到余秋雨有一枝三下五除二就能花枝乱颤的妙笔,我不得不经常保持额外的警惕。我拿不准在被他感动的时候,他自己的眼眶里究竟含着眼泪,还是带着嘲谑的微笑?我不清楚在被他那总是沉潜得无比庄重、堂皇的语言打动的时候,眼前会不会闪过那次“幽默的搁浅”?何况,这么位总在文章里拉长着苦脸,“每写完一篇长文章总要生一场病”的文人,偏还要说自己总是乐呵呵的。云无常势,世无常理。这不,钱锺书先生的睿语已在耳边幽幽响起:“‘文如其人’,老生常谈,而亦谈何容易哉!”

  余秋雨曾提到有意请人“收集齐”“嘲弄建设者”(指余氏伉俪)的文章,“什么报纸,几月几日,什么署名,都注明。”瞧这杀气,怎么竟酷似金庸大侠笔下的“君子剑岳不君”来。那好,我请您留意别再次把我这个“小人”漏掉了。经朋友提醒,我才知道沪上陈子善先生编的《感觉余秋雨》一书,硬生生地把拙评摒弃在外,只在后记里怯怯地提了一提,不过,那倒确是一本专事赞美这位“建设者”的杂烩,不知是否为您所请?
107#
发表于 2009-7-30 12:16:58 | 只看该作者

re:我写帖子,不是为了倾诉,而是因为...我...

我写帖子,不是为了倾诉,而是因为...我有自闭儿,不止一个;
我吃百忧解,不是为了时尚,而是因为...我有自闭儿,不止一个;
我与文学告别,不是为了落伍,而是因为...我有自闭儿,不止一个;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7-30 11:59:38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方静...

下面引用由[U]方静[/U]发表的内容:

睁大眼,耐着性子看了几个贴,不得不对自己说:你落伍了,不行了,和文学告别吧。
抹抹眼泪,走人。


方姐,别着急走人。这世界变化快,你看了下面的话,如果没心得,那再说落伍不迟:

我写帖子,不是为了倾诉,而是因为...寂寞;
我喝酒,不是为了喝酒,而是因为...寂寞;
....
....

----这是紧随贾君鹏之后蜂拥而起的“寂寞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09-7-30 11:33:55 | 只看该作者

re:睁大眼,耐着性子看了几个贴,不得不对自己...

睁大眼,耐着性子看了几个贴,不得不对自己说:你落伍了,不行了,和文学告别吧。
抹抹眼泪,走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09-7-30 09:08:39 | 只看该作者

re:有意思爱,也够酷!俺不愿去深究其背后...

有意思爱,也够酷!
俺不愿去深究其背后,就感觉比起以往的“创作”,这一次好有温情。
真想知道贾君鹏到底回家吃饭了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发表于 2009-7-30 08:49:26 | 只看该作者

re:“贾君鹏”因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贾君鹏”因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个帖子一夜成名后,有人将《贾》贴形容为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超微型小说。帖子只有十二个字,但情节俱全。人物上,有一个含辛茹苦的母亲,一个爱玩魔兽的儿子,还有儿子的一个好友,一共三人。但这三个人物都限定在一个情节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未成年人教育、网瘾、魔兽,立意上又体现了友情、亲情等因素。我们可以将之看作一部超微型小说,也可以将之视为一句“流行语”。

要说起来,《贾》的作者才是真正的最酷的作家。第一,在短短五六个小时被390617名网友浏览,17028名网友跟帖回复,截至目前,依然没有“知情人”出来说明“贾君鹏”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写这个贴子,有网友称贾君鹏半天蹿红网络的事件称为中文网络世界的奇迹;第二,贴主居然忍得住寂寞,完全不像余大师那样口沫横飞地出来演绎自己的创作记,到现在大家只是知道他发帖时间是2009年7月16日上午11时左右 ,IP地址为“222.94.255.*”,以IP论,应该是南京人吧,但是如果使用的是代理服务器,那就难寻踪迹了;第三,在贴吧中,有网友开始以此为题材写起了“连载小说”,也有人为他写歌,有不少网友加入恶搞队列,组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更有甚者,在魔兽贴吧内发帖《号外!贾君鹏8点开家庭会议》,也吸引了数千网友的浏览和回复,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冷笑话”性质的大众文学现象,这也是我认为《贾》贴作者是最酷作家的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发表于 2009-7-30 08:30:55 | 只看该作者

re:贾君鹏吃饭记(仿鲁迅《孔已己》巨有意思)...

贾君鹏吃饭记(仿鲁迅《孔已己》巨有意思)


   南京的网吧的格局,是和别处一样的:都是离校园很近的街边一个很开阔的大门面,屋里面都是几排高配置的电脑,可以随时上网或玩游戏。上学的人,傍午傍晚不分有没有课,每每花上2元人民币,买上1小时上网的时间,——这是几年前的事,现在每小时要跌到1元,——正对电脑座着,笑呵呵的网上冲浪;
  
     
   倘肯多花2.5元,便可以买一瓶冰冻的可口可乐,或者百事可乐,美美的边喝边玩,如果出到十元,那就能在桌上多出一包香烟了,但这些顾客,多是穷学生,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身边带着MM的,手里拿着高档手机的,才桌上可乐;香烟;甜点零食齐全,有吃有喝,慢慢地玩。
  
   我从十八岁起,便在街边的咸亨网吧里当网管,老板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天仙妹妹和芙蓉姐姐,就在外厅做点事罢。外厅的学生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大声暄哗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刷点卡时,时间没有搞错,看过找零的钱里没有假币,然后才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卡里偷点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老板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文化局的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卖饮料盒饭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老板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贾君鹏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对他印象还不错。
  
   贾君鹏是站着玩魔兽而回家吃饭的唯一的人,因为老板说过,站着玩可以节省网吧凳子的磨损,所以要便宜些,按一小时0.9元收费,而回家吃饭更可以省下3元的盒饭钱。
  
   他身材很匀称;白净的皮肤,额头间时常夹些青春的伤痕。穿的虽然是校服,可是胸口没挂校牌,似乎从来就没带过校牌。他对人说,不常混网吧的菜鸟才挂校牌,被学校的网吧缉查员抓住的话,会扣学分的。
   因为他玩魔兽却常回家吃饭,网友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贾吃饭。
  
   贾君鹏一进网吧,所有上网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贾君鹏,快来快来,让我虐你!”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来一小时,站着玩的。”便排出九个一毛的零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Q币了!”贾君鹏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毕老爷的QQ,让星光大道直播吊着打。”贾君鹏便涨红了脸,争辩道,“窃Q币不能算偷……窃Q币!……网迷之间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打酱油;网瘾电击中心。。。。”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网吧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贾君鹏原来也读大三,但终于没有考研,又赶上全地球的经济危机,常常去人才市场,好工作又不大好找;于是愈过愈没钱,弄到一小时9毛钱站着玩魔兽了。幸而偷得一手好Q币,便替人家偷偷Q币,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玩魔兽装备不强,组队时团队意识又不好,因此常常被虐。玩不到几天,网吧里的网友就都知道他菜了。如是几次,叫他一起组队的人也没有了。
  
   贾君鹏没有法,便免不了只能做些偷Q币的事。但他在我们网吧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小黑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上面拭去了贾君鹏的名字。
  
   贾君鹏喝过半碗网吧免费的纯净水,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贾君鹏,你当真大学毕业么?”贾君鹏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个直销员也捞不到呢?”
  
   贾君鹏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点都搞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但笑声过后,大家往往沉默下来,因为大家大多也是一样闲着没有事作。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老板是决不责备的。而且老板见了贾君鹏,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贾君鹏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我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 “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魔兽停服的事,你知道吗?”我想,站着玩魔兽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贾君鹏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知道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件事应该记着。将来做代理的时候,小心别搞成这样,伤玩家的心。”我暗想我和代理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老板也从不管游戏停不停服,点卡照卖;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就换代理暂时停服等着下单审批后才能重开吗?”
  
   贾君鹏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那包小柏退场的事你知道么?”
  
   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贾君鹏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旁边学校低年级的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贾君鹏。他便给他们一人几个Q币。小孩子大多很笨,又不会外挂,不一会就输了Q币,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贾君鹏的帐号。贾君鹏着了慌,伸开五指将显示器罩住,弯腰下去说道,“Q币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马化腾有的房间都不让我进了。”直起身又看一看帐号,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贾君鹏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几天前,老板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小黑板,忽然说,“贾君鹏长久没有来了。还欠2.7元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一个上网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去参加2009快乐男生了。”

老板说,“哦!就他也去凑热闹啊”
  
   “他还行啊,听说竟然混进前十了,但仍旧闲时上网偷Q币。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春哥的QQ上去了。春哥纯爷们,铁血真汉子,春哥的QQ,偷得的么?”
  
   “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是在春哥的贴吧里写投降书,后来是被人肉,人肉了好几天。”
  
   “后来呢?”
  
   “后来? 当然被人肉到了,连他站着玩魔兽;并且欠你2.7元写在小黑板上的事都人肉出了。”
  
   “人肉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进不去四强该回来了。”
  
   老板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伏天是一天热比一天,看看将近中伏;我整天的靠着空调,也须光着臂膀了。
   前天的下半天,上网的人不多,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来一元一个小时的,座着玩。”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抬起头来一望,那贾君鹏便在柜台外对着我笑。见了我,又说道,“来一元一个小时的。”
  
   老板也伸出头去,一面说,“贾君鹏,你还欠我2.7元呢!”
  
   贾君鹏仰面答道,“我都参加快乐男生了,说不定过几天要跟曾哥对决呢,还怕我不还你2.7元吗?这一回是现钱,网速要快。”
  
   老板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贾君鹏,听说你偷了春哥的QQ了!”
  
   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听别人乱说!”
  
   “乱说?要是不偷春哥的QQ,怎么会被人肉?”
  
   贾君鹏低声说道,“春哥的QQ,里面其实没几个Q币,春哥玩斗地主老是输”。
  
   此时已经聚集了一大帮人,里面有春哥教和揉脸帮的,但没几个,几乎全是魔兽的玩家因为停服了没事闲着看热闹,便和老板都笑了。
  
   我收了钱,给贾君鹏开了卡。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元钱,放在我手里,不一会,他就座着上网了,但他没魔兽可玩,只能开视频闲聊了。
  
   过了一小时,贾君鹏1元钱的时间到了,只能恋恋不舍的下机.
  
   他走到网吧门口的树荫下,楞着神不知在想什么,也许他在想他的快乐男生吧?我知道,那是他一个很美的梦。
  
   我忙着卖我的饮料和盒饭,就也不再看他。
  
   忽然,网吧的座机响了,我赶忙去接,话筒里面传来一个慈祥的女人的声音:“喂,是咸亨网吧吗?麻烦帮我找一下贾君鹏,叫他回家吃饭,再不回来饭菜该凉了。”
  
   我往外面树荫下一望,却不见贾君鹏。只得对着一屋子上网的喊:“谁看到贾君鹏了,他妈妈叫他回家吃饭。”
  
   春哥教和揉脸帮的人还在忙着顶贴子抢楼,不大应声,只有玩魔兽的人闲着:“没事,吧里发个贴,有人就能看到告诉他了。”
  
   发贴那个人很懒,进入魔兽吧,只打了几个字的标题:“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贴文更是简略:“RT”
  
   几分钟后,贴子里有回应了,但一看就是有人闲着起哄;再后来,“贾君鹏的直旁系亲属”全来了;再后来,热心人帮顶的也有了;再后来,从未被超越的揉脸帮忽然停止了揉脸。。。。。。。。
  
   空气忽然好像凝固了......那一刻,风不吹了,树不动了,云也不走了,只有妈妈喊你回家吃饭那几个字静静的穿越网络,穿越大江南北,穿越五湖四海,穿越时空的阻隔。。。。。
  
   一切都不重要,2009年7月16日10点59分,一个奇迹诞生,那个贴子和那一时刻,应该并且必须载入中国互联网史册!
  
   我仿佛看到,互联网在那一刻暂停,只有伟大才能让互联网暂停,因为妈妈在等着孩子们回家吃饭!
  
  
   我想,今天,贾君鹏,应该回到家里吃了饭,是妈妈亲手给他做的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14:38:37 | 只看该作者

re:从对任老、季老的评价、到所谓的文“大师”...

从对任老、季老的评价、到所谓的文“大师”、余“大师”,乃至现在的曾绵羊,都体现一个大问题: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的年代。什么标准都没有了,从学术标准到善恶标准。

无奈余某人这号的,满嘴喷粪的同时还在日进斗金。

99楼的转贴中,看不习惯的是前后行文用“先生”来指余某人,尽管有讥讽之意,但这样的称呼习惯,一般是一个公认德高望重的先生才可享受的待遇。余某人算个什么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09-7-29 12:22:33 | 只看该作者

re:“我有一次发现,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

“我有一次发现,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人,他居然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我一下子就同情他了。他从小不知道自己的出身,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什么都不知道。这样的人当然可能小的时候没有受到爱的浇灌,后来对他来说骂人比较习惯,这个影响他整个一生的话,很值得同情。他的起点搞错了,至于为什么父母采取这个,父母也有父母的原因,也很值得同情。从这个意义上说值得原谅。”

  场下有人哄笑,“他讲的是谁啊?”面对听众的窃窃私语,余秋雨似乎意犹未尽:“现在骂我的人,都值得我同情。如果好好做事的人,怎么会有时间找一个认都不认识的人去骂?不可能,你们工作很忙,有时间去骂一个你认都不认识的人?严格讲起来,他是一个文化下岗的人,完全失态……发表拿个稿费,很值得同情,下岗工人无处谋生,在呐喊,我们会打他吗?”

【斯人此言,非疯即狂!上帝要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发表于 2009-7-29 12:16:28 | 只看该作者

re:余秋雨的一句话为什么得罪三千万人 ...

余秋雨的一句话为什么得罪三千万人


老海


性情中人不打诳。余秋雨真的是一句话就得罪了三千万人。这事信否,全看你的接受力和理解度。

其实这话也不能全怪余秋雨先生。啥事都会事出有因。也就是因果论了。

“我有一次发现,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人,他居然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我一下子就同情他了。”(余秋雨之语)

先生在这话里指桑骂槐了。“桑”是谁?话里有机锋,是“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骂我的人”。这人也是先生所要骂的“槐”。自然也是先生一句话开罪三千万人的“因”。先生想骂人又不明说骂谁,我们只得自己猜去。猜对了,说明先生的名气已经足以吓人,已经覆盖到了你我每个人的记忆了。猜错了,我们就该赶快上网补课去,补充补充先生名气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先生这话里没有半字带骂,只有“同情”,“一下子”油然而出的同情。但是,在上下文如此构成的语境里,先生的“同情”已经变味,冒出了嗤笑与鄙视的波波。这人“小时候是给父母卖掉”的身世成了先生非要在这话里加以鄙视、嗤笑的素材,也成了先生故意要透露给公众的一个信息——以为可以打击到对方的负面信息。

先生如是打击对方盖是意犹未尽,或者是尚不能彻底解恨消怨。所以,开罪三千万人的那句话就就从先生的嘴里蹦了出来。虽是不可思议,但仍可理解。一因一果都是有迹可循的。

“严格讲起来,他是一个文化下岗的人,完全失态……发表拿个稿费,很值得同情,下岗工人无处谋生,在呐喊,我们会打他吗?” (余秋雨之语)

既然先生在这话里没有披露所骂者谁,本博就顺其自然保全这话的“不泄天机”。然而,不管我如何保全,有些“天机”在这话里还是不言而喻,就象一个穿着低胸背心的女人恰在躬身弯腰,那乳沟儿岂有因为非礼勿视而不任由一览无遗的。所以,谁听了这话都会变成成语里的“路人”,都晓得了先生在这里的司马昭之心。

文化下岗该是什么概念?我想,就算任由偷换概念也总不至于让人拿来开刷。然而,出于恨与骂的需要,先生却另立了一套“严格意义”定义。在先生看来,这人完全是因为能力与资格的原因下岗的,不是文化低能就是文化无能,即使不是不称职至少也有渎职之嫌,反正就不是社会的原因,就不值得社会同情,就当遭此歧视。很多众所周知的事件足以证明,先生其实还是很有同情心的。汶川地震就是一例。这人十几年来不断骂人,也是个欠骂的货,倒也该是遭此一殃,也难怪先生每遇此君便是一把烈烈的无名火。

耻笑下岗者本就不该,何况还是耻笑自己的文化同行。先生也是一把年纪的人了,还是没能放下文人相轻、相詈、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子,还是陷入中国文化界千古以来一直纠缠不去的恶习里不能自拔,居然连文化人写文谋生的劳动方法都要假惺惺地以“很值得同情”的字眼去挖苦讪笑,难免不使人扼腕叹息。

因为下岗被耻笑不是下岗者的悲哀,我还没见过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此耻笑传统。因为有偿劳动被歧视也不是文人的悲哀,天底下阳光里再也没有比这更天经地义的事情。因为呐喊而被先生施以“不能打他”的“同情”也不是下岗工人的悲哀,我倒认为是先生的悲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有几家几户没有下岗工人的?这个庞大的数目是中国当下里的大悲哀。国计民生之苦之难,就全在这数目里了。世界各地今年岂余不无此哀之国。先生岂能以此为笑为耻?岂能因此而门缝里看人呢?先生说这话时盖是打算随手拈来三个概念骂那人,因为匆促之故,只记得调校内涵,却把外延的延伸面给大意失荆州了,言语间一不留神就把三千万国人给一口骂了。

不是才骂一人吗?怎就开罪了三千万?大家来算算,中国的下岗工人有多少?一千万能完数吗?我看不能。“发表拿稿费”的人有多少?我看也不下一千万。因为无处谋生而呐喊的下岗工人就更多了,如果算上在网络间的“呐喊民”,一千万绝对拿不下来。先生是我们的文化偶像,我们就只往少里算,每一概念下的人至少各占一千万,所以,先生所骂的这三种“概念人”就至少囊括三千万中国人。这似乎与先生在这月11日在长沙开幕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的演讲里大为宣扬的君子人格格格难入,似乎更像是先生一直大为不齿的小人人格。

不幸中有万幸——先生在这句话里无意间开罪了三千万人,但却在“君子人格”的演讲里教育了海峡两岸的十三亿中国人。

2009-7-27 老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5:48:49 | 只看该作者

re:“记得早在25年前我在香港举行的一个国际...

“记得早在25年前我在香港举行的一个国际比较文学论坛上首次见台湾学者,具体说来就是今天在场的台湾大学名誉教授曾永义先生。我们很快就注意到了对方,但不知怎么开口,只是不断地与外国学者谈话,眼角却偷偷地互相窥视着。终于,我们讲了第一句话,讲的是对一部中国古代戏剧史著作的评价,其实只是一个短句,却似乎包含着无限的“文化知己感”,彼此惊讶万分。”

典型的余大师笔法,看得哇哇吐。忒能装了。

另,余大师这点可怜的英文,还“不断地与外国学者谈话”呢。哦,或者对方是汉学家,说汉语来着。

按语中,不打领带也值得扯上一通。真没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7#
发表于 2009-7-22 14:12:42 | 只看该作者

re:余氏著文总忘不了夹带私货,此拙文标...

   余氏著文总忘不了夹带私货,此拙文标题开宗明义无疑以“君子”自居,批驳他的便成了“小人”,何谓君子?且不论孔子所定义的君子原指具有高贵的血统的人,以身份地位来标榜道德之初衷,也且不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的荒谬所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余某自己做到了吗?别忘了古人也云: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余某满口的“文化”真的能消弭两岸的隔阂吗?他为什么不提价值观才是弭平差异的根本?“合同”“帐号”“收据”这些现在意义的制度规范难道不比师承有自的虚假寒暄来得更实在吗?跨国婚姻的崩解与国内的离婚率之间做过统计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09-7-22 13:17:50 | 只看该作者

哈哈

前两天在新浪首页看到“君子斗不过小人”的标题链接,心想一定是含泪大师的文章,点进去一看,没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09-7-22 12:48:15 | 只看该作者

re:余秋雨:君子总斗不过小人君子人格...

余秋雨:君子总斗不过小人

君子人格——在两岸经贸论坛上的专题报告
余秋雨
秋雨按: 2009年7月11日上午,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开幕,大陆的政协主席贾庆林和台湾的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都出席并发表了长篇讲话。两岸学术文化界的著名人士五百余人聚会长沙,蔚为壮观。开幕式结束之后,是一场面对全体代表的专题报告,台湾和大陆各出两位报告人。台湾方面的报告人是原台湾大学校长孙震教授和王邦雄教授,大陆方面的报告人是我和于丹。于丹初次相见,却一见如故,一个诚恳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文化人;孙震校长是我的老熟人,一个儒雅而又有风骨的大学者。
   我们四个人并排坐在主席台上。演讲台在主席台一侧,主持人是中央电视台的白岩松和中天电视台的卢秀芳。我在台上看下去,全场的所有男性中,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没有打领带。我知道这是隆重的正式场合,打领带表现了一种礼貌,但我又受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所以作一点突破。前些天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与日本表演艺术家栗原小卷女士一起为“评委会大奖”颁奖,我也没打领带,今天是第二次了。
    我们四个人的专题报告结束后,大会进入到了分组讨论阶段。
    我的专题报告原定的标题是《从文本传承到精神传承》,其中的核心观点,是根据文化人类学关于集体人格的思维,认为“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君子人格”。这个观点在学术上有点艰深,在专题报告中我只能用通俗而轻松的语言来表述。

    主持人,各位朋友:早上好!
   我们今天这个会议,叫“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大家似乎有这样一个印象:两岸在经贸上已经做了很多事情,现在要开始延伸到文化交流上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文化交流早在经贸之前就开始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后身份都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隐潜的,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沟通,甚至,五千年的积累就闪动在一次眼神递接之间。
    在我懂事之初,两岸已经有了铁壁般的政治阻隔,但在政治阻隔两边,却共同拥有着中华文化。记得早在25年前我在香港举行的一个国际比较文学论坛上首次见台湾学者,具体说来就是今天在场的台湾大学名誉教授曾永义先生。我们很快就注意到了对方,但不知怎么开口,只是不断地与外国学者谈话,眼角却偷偷地互相窥视着。终于,我们讲了第一句话,讲的是对一部中国古代戏剧史著作的评价,其实只是一个短句,却似乎包含着无限的“文化知己感”,彼此惊讶万分。两人从此就不分开了,以后几天连坐车、吃饭都在一起。我想,今天的文化论坛,这样的“预备会议”已经开过很多了。我在昆剧演出的剧场里结识了白先勇先生,在东方美学论坛上结识了今天在座的黄光男校长,在鸿禧博物馆结识了今天在座的汉宝德先生,在云门舞集的后台结识了林怀民先生,又在一条山路上结识了余光中先生。奇怪的是,这种结识,几乎都成了终身性的友谊。由此也可证明,文化沟通比经贸沟通更关及生命的本质。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合同,不需要帐号,不需要收据,最快速,又最深刻。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指出,我们往往把“文化”看小了。大家已经习惯于把“文化”看作是“文化界”一批人各自在从事的那些专业,看成是那些字,那些书,那些文物,那些音乐,那些舞蹈,那些概念,那些规矩。这一些当然都很重要,但即使把这些加在一起,也只能说明它们是文化,还不能说明文化是什么。在我看来,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体。那么,所谓中华文化,也就是中国人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的共同约定。
    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样一个资讯,近几十年来有不少中国人和西方人结婚,在经过热恋阶段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最后终于分离了。分离的理由大同小异,其中最常见的一个理由叫做“文化差异”。你看,文化在这里已经成了能不能一起继续过日子的分水岭,这些夫妻,彼此从事的工作绝大多数与文化界无关,他们却因“文化”而分离,可见文化远远大于“文化界”,其严重程度也高出于一门门文化专业的兴衰。
    因此,我们在探讨中华文化传承的时候,既要注意到具体的专业技术层面,更要注意到整体意义,不要因小失大。例如,现在两岸都有人在关心简体字和繁体字这样具体的专业问题,在我看来倒是不难解决的技术问题,而且,即使不解决,多元并存,也没有什么不好。我最近又看到台湾有人在做一个有趣的调查,有多少台湾民众知道大陆“忽悠”这个词的含义,又有多少大陆民众知道台湾“窝心”这个词的含义。这更是小问题,例如我本人在几年前也完全不知道“忽悠”这个词的含义,后来赵本山一给我解释我就立即懂了。这类事情,看起来是一道道沟壑,其实很容易跳过。中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真正的重点和难点,都不在这里。
    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遇到过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很多人对中华文化的现代生命力产生了怀疑,甚至,对整个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根本的不信任。因此,一些学者就企图在其中搜寻、爬剔出一点仍然具有传承可能的精神价值来延续文化生命。例如,梁启超先生看中的是“兼爱”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孙中山先生看中的是“天下为公”,胡适之先生看中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梁漱溟先生看中的是“天人合一”,还有更多的先生看中的是“刚健有为”、“厚德载物”…… 我想,有关这类问题的讨论还会继续下去。
    但是,问题来了。这些四个字或几个字的词句,听起来都是很漂亮,却凭着什么力量传承几千年的呢?中国有不少文化人一直很迷信词语概念的渗透能力,其实都是书生之见。就像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单位,由董事长制定了一些所谓“企业精神”,例如“团结、拼搏”之类,究竟有多少真正的传播价值呢?一个小小的企业尚且如此,那么,一个庞大的民族又怎么能够靠着一些概念和词句来完成文化传承呢?
    我认为,世界上各大文明真正的文化传承,必须靠“集体人格”的延续来完成。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术问题,请容许我多讲几句。欧洲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荣格曾经说过: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根据这个原理,中华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集体人格是一种生命现象,只要是生命现象就会遗传,就会有一种类似于DNA的质素,就会有一种仿效的范本,皈附的动力,于是,传承就有了可能。世界各大文明曾经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集体人格,例如英雄人格、先知人格、神圣人格、绅士人格、骑士人格、武士人格等等;而中国文化所提倡的集体人格,则是君子人格。
    从孔子开始,虽然没有为君子确立定义,却划出了君子和小人之间的一条条明显界线,例如历代中国人都知道那些格言,君子自强不息,君子成人之美,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而小人,则完全相反。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不愿意被人家说成是“小人”。甚至,宁肯被说成“坏人”,也不愿意做“小人”。这种普及人心的程度,证明中国文化在集体人格建树上的成功。中国文化的一切光明面,其实都是凭借着君子人格传递的。前面说过的那些“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刚健有为”、“和谐处世”等等精神原则,也都是君子人格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正因为有了君子人格这种具有遗传功能的载体,这些精神原则也生命化了,一代代活了下来。
  直到今天,不管世界上哪个地方要传承中华文化,也应该以精神价值和集体人格为归结。兼爱、仁义、诚信、知耻、禁止伤害和诽谤,这些君子风范,应该成为更多中国人的人生原则和公约,禁止被政治操弄、族群争斗、民粹暴力、小人伎俩而遭到破坏。只有这样,即使背不出《三字经》、写错了繁体字,中华文化也会获得实质性的传承。相反,满口学问的人,很可能是小人,他们常常以大量的文字玷污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集体人格。大家记得,抗日战争结束后审判汉奸,很多大汉奸都很有国学根基,但在人格上却是损人利己、卖国求荣的小人。
  我已经听到了提醒准备结束演讲的预备铃声。那么,我想用这样一个记忆作为结尾。
  我们今天在长沙,不能不想起两个一百多年前的湖南人。整整一百三十年前,一位六十一岁的湖南官员寂寞地回到了长沙,他就是中国首任驻英国和法国的公使郭嵩焘。他被弹劾免职的重要理由是在外交活动中违反了中华文化的很多规则,但据我所知,在他走后,欧洲的众多外交使团都还在怀念这个中国人,因为他让大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好。说他违反中华文化的规则,其实恰恰是他在探寻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接轨的可能。在精神和人格上,他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传播者。他遭到弹劾,是因为有一个叫刘锡鸿的小人告密和揭发。在文化上,君子总是斗不过小人。幸好,后来接任郭嵩焘的,是另一位湖南人,他就是曾纪泽,曾国藩的长子,中国近代史上的优秀外交官,他面对的也是中华文化与国际文明的艰难对话。
  我知道,这次两岸文化论坛选在长沙召开,一定与一百多年前的郭嵩焘和曾纪泽没有什么关系;但我又相信,这两位湖南人的在天之灵,一定在倾听我们的发言。那么,谢谢他们,谢谢大家!

                                                       2009年7月11日于湖南长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09-7-19 10:49:59 | 只看该作者

re:看围城的序和后记里,钱老婆说得话来看,我...

看围城的序和后记里,钱老婆说得话来看,我觉得钱钟书也是自闭症边缘者,没事喜欢蒙被子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14:51:23 | 只看该作者

re:没错,钱钟书就是一个坐在书斋里读书、品品...

没错,钱钟书就是一个坐在书斋里读书、品品文史哲的文艺家。

云兄要说我博闻强记,还不如说我主观呢。也就半瓶醋吧,谈不上博不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09-7-17 11:39:48 | 只看该作者

re:看了很多的本来根本没机会读的文章,才知道...

看了很多的本来根本没机会读的文章,才知道了有这么多的争执.

看杨绛的回忆,说那一年等了钱工作了两年有资格考留英名额时,很多人听说钱钟书这一年要考,他们就改下一年或是改其它的科目了.

我看这钱种书可能就是一个书呆子,或许是他自己也想做书呆子,有书才,有呆气,并不一定会喜欢这么多顶别人按在他头上的帽子.这点对我的胃口,我也有呆气,只不过没那个才能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09-7-17 11:23:33 | 只看该作者

re:“我不认为76楼是个人人可以接受的简单道...

“我不认为76楼是个人人可以接受的简单道理”,其实是够主观的。但要说T版见识浅,那是万万说不过去的。要论博闻强记,涉猎广泛,恐怕T版不是第一,也是第一之一吧,而且还是富有卓见的智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7 09:50:00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那我就没办法了。我把“浅显”的道理...

呵呵,那我就没办法了。我把“浅显”的道理作为大道理来诠释,你可以认为我见识浅,但不能说我主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09-7-17 09:26:16 | 只看该作者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th...

下面引用由[U]thankstoyilin[/U]发表的内容:

是吗?我不认为76楼是个人人可以接受的简单道理。事实上,很多迷信的信奉者就是这样在抵御批评的。


拒绝主观的T版,其实蛮主观的,而且主观到从不承认自己的主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5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