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9764|回复: 54

PCI游戏与文化介入的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29 23:5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游戏与文化介入
(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PCI)
杨宗仁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摘要
(略)
概论
每一个婴幼儿不论是出生于何种文化,都能学会当地文化中的语言、风俗、习惯,包括衣食住行育乐与应对进退的内涵与表现方式、各种文物的意义与运用等等;因而能在不同的场所中察言观色,表现出适切的情绪与行为。简言之,人类有一种文化学习的能力。Tomasello,Kruger和Ratener(1993)曾提出文化学习的观点来说明自闭症儿童的问题,他们认为自闭症儿童有困难透过模仿学习(imitative learning)、教学学习(instructed learning)、合作学习(coorperative learning)等方式进行文化学习,笔者认同他们的观点,但加以扩充其内涵,将文化学习的能力扩充至社会性趋向(social orienting)(Mundy,&Burnette,2005)、相互调控(mutual regulation)、意图解读(intention reading)、社会性参照(social referencing)、游戏(play)、分享式注意力(joint attention)、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会话(conversation)与叙事(narrating)等与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游戏与文化介入主要的依据就是文化学习的观点。亦即以各种的文化学习能力为此一模式的主要介入目标。

在达成介入目标的做法上,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强调经由游戏与日常生活进行介入,背后的理论是建构理论(constructive theory)与亲验之心(enactive mind)(Volkmar,Paul,Klin,&Cohen,2005)。建构理论强调儿童是内在心智的重新建构进行学系,而不是经由外在的灌输进行学习的,建构理论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学习。而亲验之心则认为一切的认知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来自于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亲身的经验是我们认知的基础,此种亲身经验也决定了大脑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结方式,从而影响到认知的运作。而社会认知是认知中的特别形式,它是来自于大量的社会互动,没有社会互动的大量经验,社会认知将被扭曲;由于自闭症儿童的早期社会互动严重不足与失调,因而影响到其大脑社会性神经网络的形成,使得其社会认知与众不同。由于自闭症儿童缺乏大量的社会性经验,因此在社会性情境中,他们所注意的人、事、物往往与众不同,大部份人都会注意到社会性情境中关键性的讯息,例如脸部的表情,而自闭症儿童很可能是注意嘴巴或者物品等非关紧要的社会性讯息,以致影响到他们与人进一步的社会互动。亲验之心强调社会性经验的不可取代性,认为此种社会性经验,不能够透过静态的教学达成,不是单纯口头的或者书面的社交技巧教学就可以达成的,必需要亲身经验才可以。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相当认同建构理论与亲验之心的理论,因此特别强调在自然的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育乐就是日常文化的内涵)进行介入,例如经由吃饭、穿衣、洗澡、聊天、说故事等日常生活中进行文化学习的介入;但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文化学习能力介入时,自闭症儿童可能会有动机、环境过于复杂、注意力不集中、感官调适困难、介入密度不足、学后巩固不佳等各种的问题,因此需要特别透过游戏的设计来强化文化学习。

以游戏来进行介入,有几个好处。
第一:游戏中有大量的社会互动,自闭症儿童可以有第一手的社会性经验,符合亲验之心的理论;
第二:游戏是有趣的,可以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
第三:游戏中充满各种的假装与角色扮演,对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想象力与心智理论有帮助;
第四:游戏中充满各种的变化,对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弹性与问题解决能力帮助颇大;
第五:在游戏中有许多的对话,对于提升自闭症儿童的语用相当有帮助;
第六:社会性游戏,需要与人合作与协调,有助与发展自闭症儿童的相互调控能力;
第七:游戏合乎生态效度,每一个一般儿童都会玩游戏,自闭症儿童学会各种游戏的玩法后,有助于他们融入同侪团体。
最后,游戏可以依据介入目标及儿童的特性量身订做,可以介入各种特定的目标,可以适应各种自闭症儿童的需要。简言之,游戏与日常生活是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的主要介入管道与平台,让自闭症儿童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自然学会各种的文化学习能力。


实例
下文将简单的介绍社会性趋向、社会性参照、分享式注意力三种与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内涵,并说明如何经由日常生活与游戏来介入的可能做法:

一.      社会性趋向:
社会性趋向指的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趋向各种社会性刺激或讯息的行为倾向,包括对于人的眼神、脸孔、声音、动作、情绪等各式各样的社会性刺激或者信息的自然趋向与响应。以往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常对于熟悉的人少有表情、满足于自处、异常的眼神接触、对其他儿童的兴趣有限、社会性微笑有限、动作模仿有限、叫其名字响应不佳、很少看其他人手上所拿的玩具等等都是社会性趋向不佳的现象。
要介入自闭症儿童的社会性趋向能力,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做法:
1.      在日常生活的例行性活动中,藉由中断的做法,诱发自闭症儿童的眼神注视;
2.      模仿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与重复性的行为;
3.      感官肢体动作之社会性游戏。
以下分别加以说明这几种做法。
说明1:在日常生活中介入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许多的例行性活动,例如吃饭、洗澡、睡觉等都是儿童很熟悉的例行性活动,儿童可以理解活动发生情境脉络,因此在日常的例行性活动中,突然中断活动的进行,儿童会知道事出异常,比较可能会透过口语、动作或者眼神注视加以补救,希望活动能持续进行。此时介入者应该要等待孩子反应至少5~10秒,儿童如果没有反应,才能以声音、口语或者动作协助儿童,初期介入时可以儿童的眼神注视为主要的介入目标。例如,在吃饭时,故意不夹菜给自闭症儿童,诱发自闭症儿童的反应,等待自闭症儿童有所动作时,设法吸引他的目光后(可以声音或者动作吸引儿童的目光),才将碗给他或者菜夹给他。除了吃饭外,其他诸如洗澡时与散步等日常生活活动都有很多机会可以介入社会性趋向的能力,其中以搞笑最为可行,亦即透过夸张的表情、动作或者声音来吸引儿童,让儿童注视或者接近你,都是很有效的做法。
说明2:模仿游戏
最近的研究发现模仿自闭症儿童可以增进他们对于模仿者的注视或者微笑等社会性趋向的行为,此一做法相当简单,但相当耗费体力。模仿他们时,不要评断他们行为的好坏,所有的自我刺激性行为或者重复性行为都加以模仿;模仿时可以口语描述正在模仿的行为,以强化儿童的注意力。模仿时,放进可以诱发大肢体动作的玩具效果会比较好,但切勿放进儿童高度喜欢的玩具(只要放进中等喜欢的玩具)与复杂度高的玩具,否则儿童可能会过渡着迷于玩具的操弄,而忽视旁边模仿他的人。一旦儿童对于模仿游戏产生兴趣,开始想要与介入者互动时,介入者应自然地响应儿童,并与其互动,不必再模仿他。
说明3:感官肢体动作之社会性游戏
自闭症儿童常有感官动作异常的情形,有时是过于敏感,有时是过于迟钝,过于敏感者则要避免强烈的刺激,不然儿童会逃避与人的接触;过于迟钝者则有强烈感官动作刺激上的需求,很适合用来当作介入的媒介。以下列出几个常见的游戏以为参考:

以视觉为主的游戏:
◎      吹泡泡
◎      吹气球
◎      会发出光线的旋转风车

以前庭觉为主的游戏
◎      赛跑游戏,像是追逐或者骑马游戏
◎      上上下下游戏
◎      荡秋千
◎      跳跃游戏
◎      摇晃游戏

以本体觉为主的游戏
◎      挤压游戏,像是拥抱
◎      触摸游戏,像是呵痒
◎      抓握游戏,像是手部挤压、举手击掌、拥抱、拍手
◎      骑马游戏

在玩以上的游戏时,如果儿童的功能比较高,直接与儿童玩这些游戏,在儿童玩出兴趣后,中断活动几秒钟,等待儿童以眼神注视你时,再继续玩。如果儿童的功能比较低,则要先建立规律性,再中断游戏活动,其做法如下:例如儿童喜欢前庭刺激,则可以让儿童躺在一块布上,两个大人各抓着布的一头,然后开始摇晃他,每摇两下就停下来,再摇两下再停下来,同时口中说“摇,摇,停。”,以配合摇的规律性,这样重复好几次,一直到大人和小孩都很习惯这样的摇晃频率,然后突然在某一次“停”的时候,完全停下来不懂,不再继续摇晃,看看孩子会在提示下注视大人时,大人既要消褪提示,让儿童自行的注视大人。
此外,也可以将喜欢前庭刺激的儿童放在大龙球上,往前滚,往后滚,停止,嘴里说着“滚,滚,停。”,其余的做法如上所述。

二.      社会性参照
社会性参照是一种沟通的过程,指的是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决定的情境时,会参照他人,从他人身上获得对于情境诠释的讯息,以决定要如何进行下一步行动的能力。一般婴儿约在9个月大时发展出社会参照的能力,此一能力大致上是与分享式注意力及模仿等能力同时期发展出来的。社会性参照可分为三:(1)参照物:影响讯息的主题。(2)参照者:被影响的个体。(3)被参照者:影响个体的人。进行社会性参照介入时,大致上可以分为日常生活中介入及游戏中介入二种,分别说明如下:
1.      日常生活中介入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机会进行社会性参照的介入,例如在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要儿童帮你拿你想要买的食物。例如要买水果,你站在较远的地方指着某一颗苹果说:“小明,帮妈妈拿这一颗苹果”,此时,小明要看着你指向的那一颗苹果(即参照你),问“是这一颗吗?”,你或者点头或者摇头,进行确认。在餐桌上吃饭时,也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的训练,例如儿童要父母帮他夹菜时,大人可以装作不知道要夹哪道菜,要儿童以手指向那道菜时,才夹给他吃,当然可以相反过来,大人要儿童帮忙夹菜,但不要明确说或者指所要吃的菜,待儿童询问时,才指向所要的菜。
2.      游戏中介入
有相当多的游戏可以进行社会性参照的介入,主要的做法就是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制造许多的不确定性,让儿童来参照他人。以下举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
A.      迷津游戏:以长条纸制作多条分叉路的迷津游戏,将纸卷起来,露出分叉路口,但不能让儿童看到出口,此时,儿童只能看你,指着其中的一个分叉路,问你是要往这边走吗?你可以点头或者摇头来加以确认。此一游戏,可以在一个迷津中制造许多社会性参照的机会,等到儿童会参照你之后,你再与儿童互换角色,由你来走迷津,参照儿童,并由儿童来确认是要往那一条路走。
B.      玩丢人球的游戏:可以有数人贴站着墙壁,有一个人(下指令者,即被参照者)以眼睛或者以手指向站在墙壁上的某一个人,另一个人(即参照者)则依下指令者的眼神或者手指用球丢向其制定的人;所有的玩者应轮流担任其中不同的角色,学习担任参照者与被参照者的角色。
C.      猜手中物:可以在右手或者左手中放一个儿童喜欢的物品(但不能让儿童知道东西放在哪一只手),要儿童以手指向某一只手来猜物品放在那一只手,猜时,儿童要参照大人的脸部的表情,大人可以用笑脸或者哭脸来让儿童得知物品是放在哪一只手,儿童猜对时,可以抱抱他,或者让他玩该物品等不同的鼓励方式。

三.      分享式注意力
     分享式注意力广义的说是指儿童与其社会伙伴协调彼此视觉性注意力的能力,此一能力包括响应性(responsive)与主动性(initiative)分享式注意力,具体行为包括眼神交替(eye alternating)、手指指示(pointing)、跟随手指指示(following point)、展示(showing)、眼神追视(gaze following)等多种行为。自闭症儿童常常无法与人分享兴趣(例如经由手指指示、给予和展示)、对别人手势的沟通无能回应(例如经由手指指示、给予和展示)、情感与乐趣的分享有限等。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介入目标,但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是相当不容易达成的介入目标,因为此一能力不会有实质性的好处,只是与人分享所见所闻,因此在动机上较难诱发。以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与游戏中介入的做法:
1.      日常生活中的介入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机会可以进行此一能力的示范与训练,家长或者老师要把握日常生活中,值得分享的种种食物。例如到超市时,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水果时,可以用手指向水果说“小明,你看这水果好特殊哦!”,说时,不只手要指向水果,脸上也要有丰富的表情,如果再配上动作则可以引起儿童的注意,让他知道你要与他分享;也可以在搭车时,就车上所看到的景色与儿童分享,或者在吃饭时,眼睛看向从没有看过的炒菜,一面与儿童分享,说“好香的菜!”。另外,也可以在家中的墙壁上常常更动所挂的画或者儿童的作品,让彼此都有机会进行分享。事实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分享的事物相当的多,只要大人善加运用,到处都是机会。
2.      游戏中的介入
家长或者老师可以设计多种的游戏来让儿童学习分享式注意力,在设计游戏时,所使用的玩具越简单越好,因为重点不在玩具,而在制造分享的机会,玩具太复杂的话,儿童可能会将注意力放在玩具身上,反而难以与人分享。以下介绍几种可能的做法。
A.      与儿童玩纸牌时,在洗牌时,笨手笨脚地故意将牌洗到牌桌外,制造意外,让儿童主动与大人分享。
B.      玩可以改变状态的玩具,例如会弹跳出来的人偶箱(Jack-in-the-box),让儿童在非预期状态下,人偶突然弹跳出来,以制造分享的机会。也可以使用会咬人的动物玩偶,只要儿童的手伸向玩偶的嘴中,动物就会咬下来,以制造惊险的画面与分享的机会。
C.      在常玩的各种游戏中变化玩法,以制造可以分享的机会,例如在玩《老师说》的游戏时,故意做些与《老师说》内容相反或者不相关的动作,并同时配合夸张的声音与表情,让儿童注意到你的笨拙或者好笑,从而主动与你分享。

分享式注意力可以玩的游戏很多,主要的做法在于制造可以分享的机会,玩法没有特定,但以能够在游戏中制造新玩法与新鲜感,再配合介入者本身的夸张表情、声音与动作,从而制造分享的机会。游戏中,不一定要使用玩具,如果使用玩具,也要以简单好玩或者易于分享的玩具为主,尽量避免复杂或者认知性强的玩具。家长或者老师在进行介入时,尽量少用口语的提示,多用声音与表情与动作,让儿童自己注意到好玩与好笑的事情,自行与人分享。当然也可以在游戏的情境中,偷偷地在环境更动常见的事物,以制造分享的机会。

结语:
游戏与文化介入模式主要是以文化学习有关的能力为主要的介入目标,包括社会性趋向、相互调控、模仿、意图解读、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心智理论、会话与叙事等,介入的做法,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中介入与游戏介入为主,在介入时,特别着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让儿童亲身体验与建构各种的日常文化活动。
除了要从游戏与日常生活中教会自闭症儿童文化学习的能力外,此一模式也强调要将当地的文化内涵传承给自闭症儿童,而不是空有文化学习能力,而无文化的内涵;最后我们也要建构一个善意与接纳的助人文化来帮助自闭症儿童。

全文完

参考文献
(略)
发表于 2015-6-26 23:57:22 | 显示全部楼层
binfeng2000 发表于 2009-5-4 08:24
刚找到的杨宗仁教授的讲座,发出来和大家分享!
以遊戲提升自閉症兒童的想像力和社交互動能力(第一部分) -  ...

那个游戏的视频需要密码啊?说加密了?密码是多少呀?在优酷上的那个视频的密码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IzNTA1MDg=.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17 22: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真的很好,收藏了。谢谢整理者,这么用心。

真的很好,收藏了。谢谢整理者,这么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20 16: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真的不错,我也收藏

真的不错,我也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3-15 12: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先收藏,仔细看看,好好学习

先收藏,仔细看看,好好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5 10: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对于智力受损相对严重,自我刺激较多,但喜...

对于智力受损相对严重,自我刺激较多,但喜欢音乐的孩子,有没有好的切入点呢?

看到方老师对格宝的那段非常受启发,跟随孩子兴趣向广向深发展。

我们试过模仿依的自我刺激行为,如敲,闻,打,刮的手部动作,过了半个多小时没有反应。是说没有意识到被模仿,几乎没停下来看我们一眼。 偶尔看了一眼,我们马上献媚,夸张动作,但眼光跑了。 我们试着模仿依的自言自语,效果更差。

如果不是这样的模仿介入,她几乎是讨厌我们在旁边的。 只有一点除外,那些大幅度的感官刺激的活动,如秋千,摇,蹦,之类。这些是很喜欢,但这些太费体力。我们吃不消。

她喜欢音乐,所以我们可以中断吸引对神,让她去找,去跟着节奏做一步模仿,跳舞,,这些相对容易些,但只停留在此。再扩展,比如我们把一些认知的东西唱到歌里去,她会很喜欢,但她的注意力只在歌的感觉中,不在那些词儿里。 她很难兼顾两方面。 就好象很难,我可以唱着说,宝宝你好,希望她能唱着应答妈妈你好。但这样就困难了。如果是说出来就可以。 我们把歌词儿改一下,节奏与快慢的变化着,和她一起唱,我们把各种怪声音加进去让她来模仿,她很开心,但副产品出来了。结束后,自己一个人的相关延迟模仿非常多。自己一个人就在和几里骨鲁。

很多老师说她的视觉要加强,要减少语言刺激,包括音乐方面的刺激。因为她的乱说话太多。 这就成了矛盾。

请问,还有没有好的办法,能利用好她喜欢音乐这个机会。我真觉得这是不容易发现的优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20:3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共同调控 一旦孩...

     共同调控
     一旦孩子学会社会参照,并且了解互动的功能与方式,我们便开始阶段式地指导他们从事共同调控。共同调控指的是互动的其中一方自发性的反应,为了维系双方互动的共同意义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亨利的能力已经发展到,不但会注意到我已经落后他一段距离了,他也会在意我和他的距离落差,而足以做出一些举动来补救。在大部份自闭症患童的互动实例中,总是大人们在拚了老命地采取各种行动,来维系与患童的互动。大人常得追着孩子满屋子跑,当病童不自觉地侵犯到大人的个人空间时,大人也会自己移开,并且改变自己的姿势,来维持与病童面对面的互动。然而,在“人际发展介入”中,病童学会要自己负责维持互动的完整;病童成为“共同调控者”(Co-regulators),他们学会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能增加互动的协调。他们也学会自我调控--学会改变自我的行为,以配合搭档的反应。共同调控制指的是互动的其中一方自发性的反应,为了维系双方互动的共同意义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共同调控制需要搭档间不断地互相参照:我需要加快速度或放慢脚步?我的搭档对我的谈话感兴趣吗?   共同调控需要搭档间不断地互相参照:我需要加快速度或放慢脚步?我的搭档对我的谈话感兴趣吗?他的参照行为能显示出一种特殊的举动,称为修复或维持的举动。自闭症患童,例如亨利,不只学会在互动中加入新的讯息,也懂得在互动变得混乱时,限制新奇讯息引入的程度。这种一来一往的互动引发出对互动搭档的好奇心--他下一步会怎么做?一旦共同调控行为成熟之后,便提供双方进一步探测对方内心的基础:他在想什么?他现在的感受如何呢?
      共同调控最重要的关键是,学会观察互动的协调度是否还存在?或者已经陷入协调度丧失的危机?这种协调度的观察是非常微妙的。不幸地,自闭症患童不具备这种感受的能力。当我们开始带患童学习共同调控时,我们将这种“不协调”的时刻放大。例如,我们教家长故意调皮地使用眼神背离的方法,或者把话说到一半突然停止,把原本要做的动作做到一半,或者故意荒谬地扮演错误的角色;这种把“错误”放大的举动,让孩子明显知觉到这种状况是有问题的,而主动采取调控行动来修补。父母在陪他玩游戏的期间,一旦孩子有任何时刻没有专注在父母身上,父母就会立刻跑开。在其它时候,父母藉由表情的变化,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当双方的互动协调丧失的时候,父母会给予较长的时间,让孩子自己领悟到,该是采取修复协调举动的时候了。如果孩子没有试着恢复互动,他们也会要求孩子重复原本该有的反应,不然就重新再来一次。例如,孩子如果自顾自地跑向游戏室而不理父母,父母会二话不说地把孩子抓回候诊室,要孩子重走一次,直到孩子领悟到,如果要去游戏室的话,得让爸妈知道,并邀请他们一起走。
       正常孩子从出生一开始,就逐渐累积经验分享互动所需的层层社会参照与共同调控,经过数千个小时以致于数年的累积,才具备经验分享互动的能力。透过一连串的渐进步骤,心智发展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向前推进。婴幼儿在学习社会参照与共同调控的过程中,父母会自然地放慢动作,一步一步来。例如,一个妈妈如果要让小婴儿看到好玩的东西,会帮把他的身体转过来。妈妈在确定小婴儿看到这个东西之后,会再让小婴儿面向自己,或者到小婴儿面前晃来晃去,让两人都能共同分享看到有趣事物的愉快反应。发现新事物的刺激,会驱使小婴儿主动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类似的反应,而身为互动搭档的父母,也可以逐渐减少在互动中,对小婴儿的辅助。孩子熟悉这项技能之后,他的心智发展已到达一定的阶段,也开始渴望体验下个阶段的发现。这个过程持续地进行,透过练习下个阶段的社交技能,再产生新的发现,再练习、再发现……一步步迈入新的阶段。但是,在自闭症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开始,经验分享互动的基础就没有建立起来,他们无法一下就跳到中间阶段,去了解与人互动能带给他们的本质回馈。尽管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其它方面已具备的高度能力,但是在心智发展这方面,是一个步骤都不容被省略的。
      在“人际发展介入”法中,我们藉由过去的治疗经验学到这个教训,在教导孩子学习任何新的社交技巧之前,一定会先确定孩子已经彻底了解,他即将要学的这个技巧的功能与价値。就像正常的心智发展,我们采取的每一步都建立于前一个阶段的成功。只有在孩子学到在互动中从事共同调控的方法,与使用这些方法的充分理由之后,我们才会放手让孩子去从事即兴的活动。唯有在孩子熟悉且喜爱相互注意力与分享观点这两项技巧之后,我们才会把经验分享互动设定为治疗目标,让孩子真正学会分享想法与内在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4 01: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以前看过这个帖子,想不就是和地板和RDI...

以前看过这个帖子,想不就是和地板和RDI一样吗。快一年过去,带了很多问题和疑惑,又才看了有关杨教授的理论方法,简直是崇拜上了。我觉得他对自闭的阐述和方法比地板时光和RDI都好。那个视频,珍贵,谢谢F版!

我认同构建理论,和亲历理论,在发展学的基础上。而且他强调社会性趋向很棘手,不好教,别的都教会了(游戏,模仿),这个还不行,你让他关注啊,看啊,人家不看不关注,有什么办法。他认为,一个孩子是否能摘帽,就是在旁边不说话的观察他,看看他是否对周遭的人和环境产生自发的关注和兴趣。
记得以前QQQ贴里讨论小小孩子还不会和别人做游戏的时候,却能跟着别人一起跑,乐,能力不够不会玩,却很关注大孩子的玩,这就是社会性趋向。我觉得,集体活动走神,可以说是选择性注意力的问题,其实还是共同注意力和社会性趋向的问题。

虽然难,但是也要努力。我从教授的录像和小鱼的帖子里总结了三点:
1.要用情绪带动对周遭人的关注。高兴了,情绪共鸣了,才愿意关注。要38,要活泼,符合其实际发展水平的乐子做起,太低阶太高阶孩子可能都没有共鸣。
2。要训练跟着大人的眼神,包括对视,会心一笑之类的,包括训练跟从追随别人的眼神看的地方。
3. 要多讲描述性分享性的语言。这是我们主动和孩子分享我们的所见和情感,以前从来没真正了解描述性语言是什么,是什么目的;还要模仿孩子,这是我们去分享孩子的所为,这样至少单方向的“分享”和“互动”就已经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3 14: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对儿子进行所谓的干预一个半月了,孩子每天...

对儿子进行所谓的干预一个半月了,孩子每天都在进步,五天前开始了仿说,能执行一些指令了,但心中一直忐忑自己毫无方法的训练会耽误了孩子。我一个半月来我只是每天和孩子疯玩,参与到他的游戏中,不让他有沉迷的机会,见到什么说什么类似这样的,去以琳评估过了,以琳老师也给了很好的建议和训练计划,但只是在生活中注意的比较多,真正的桌面上的个训还没展开。看了这个贴,感觉我的大方向还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与孩子的互动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可能失去了好多介入的好机会。对此很感兴趣,持续关注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21 09: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清潭...

下面引用由[U]清潭[/U]发表的内容:

游戏与文化介入
(Play and Culture Intervention,PCI)
杨宗仁 国立台北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摘要
(略)
概论
每一个婴幼儿不论是出生于何种文化,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8 13: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发现这个贴子太好了.我努力学习,让儿子...

我发现这个贴子太好了.我努力学习,让儿子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10 19: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9-9 14:08: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慧涵妈] ...

  [慧涵妈]  




  发表: 2009-08-18 12:05:02 第384楼

听完杨教授的课,我总结了一下,发现自己以前在教孩子的时候有些误区,现在写下来,希望可以与大家共勉。
1.我们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社会性的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学到几个字,会做什么功课这些东西。社会性包括很多,社会趋向性、社会参照性和想象能力是教授说的最多的,也是我们的孩子最缺的。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让孩子多看手势、眼神这些非口语的东西。非口语的东西在社会交往中占到70%以上,常常看到口语很好的孩子,看不懂别人指的东西是什么,看不懂别人眼神是什么意思,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2.对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不要事事抢着辅助。对这一点很多家长心里明白但是实际做的时候总是耐心不够,急于对孩子辅助。还有在孩子进步比较慢的时候我们也要有耐心,不要认为他们学习东西慢了就马上觉得沮丧了,从而从心里上对孩子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心里暗示从某些方面来说作用很巨大的。
3.良好的亲子关系很重要。每天让孩子开心的大笑就很有用,教授说每天至少要让孩子大笑十次以上(当然是逗笑的,自己莫名其妙的发笑不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15 14: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http://shop58670825....

http://shop58670825.taobao.com/

查看以上链接大量关于生物疗法,自闭症、自闭症融合教育、自闭症儿童语言训练书籍RDI、PCI书籍(台湾、国内自闭症书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7 17: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bi...

下面引用由[U]binfeng2000[/U]发表的内容:

选自teresa_piao" <<为为---大手牵小手>>


发表: 2008-12-18 23:28:21          第162楼

来自杨教授的收获 (续)

1。增加生活经验。杨教授说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05: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璞儿妈妈] 快乐的儿童节序...

[璞儿妈妈]


快乐的儿童节序曲

    感谢以琳亲爱的老师们,为“六一”儿童节的到来做了精心准备。除了明天的联欢会,今天上午还给每个小朋友发了“六一”礼物,让孩子们提前感受到了节日的快乐和特别。
    小璞得到的礼物是米老鼠钓鱼玩具和小雪人毛绒玩具。小雪人长得非常漂亮,大眼睛、戴着绿色的草帽和围巾。小璞从一拿到就爱不释手,抱着上下楼直到回家。出于对小雪人的喜欢,小璞还把自己封为了小雪人的妈妈。并有了以妈妈身份自居的若干趣事,记录一二,爱如流水,文如流水,是为流水账也。
    1、在放学的路上,本来小璞一直抱着小雪人走的。自己忽然说“妈妈抱不动了。我拉着你走吧”。然后便用一只手拉着小雪人的手,让小雪人竖起来和他一起往前走起来。
    2、自己在楼梯上,说:“小雪人口渴了。让我给他喝点水。”
    3、中午,奶奶提醒说小雪人困了,想要妈妈陪着睡觉。小璞便道:“我陪你上床去睡觉。”还煞有介事、认认真真地给小雪人盖上两张纸做被子,和小雪人并排躺到枕头上,陪着小雪人睡觉。
    4、自己批评小雪人说:“小雪人不听话,表现不好,要打屁屁。” 并打了小雪人的屁屁若干下,璞妈假装小雪人被打哭了,小璞又赶紧给小雪人揉揉屁屁。
    5、奶奶说小雪人要拉巴巴了,赶紧给小雪人擦屁屁、洗屁屁、洗手等,做的很认真。
    6、自己模仿放学路上爸爸去买西瓜的情景,对小雪人说:“小雪人,我带你去买西瓜。”然后自己还跨过被子,说:“我们过了小桥。”璞妈赶紧假装是卖西瓜的,小璞买完瓜后还假装装袋,并给小雪人切西瓜吃。
    7、自己说“小雪人肚子上被蚊子咬了一个包,我要给他抹抹药膏。”便开始拿着药膏抹起来。之后又说在小雪人的脚底板上发现了一个包,并又抹了一回。
    8、自己假装给小雪人讲故事,并说:“小雪人想要坐在妈妈的腿上听故事”,然后把小雪人抱到了自己的腿上,还注意让小雪人的脸朝前,好看着故事书。
    9、自己把枕头假装成自行车,说:“我把小雪人抱上车。”然后自己开始假装骑车,之后又道:“妈妈骑不动了,我推着自行车吧。”
    10、自己假装带小雪人去拍球,而且球还没气了,踩了半天打气筒后说:“气打好了。”顺手抓起旁边的玩具小熊说:“假装这是篮球。小雪人开始拍球了。”便让小熊脸朝下,抓着小雪人朝着小熊拍起来。
    11、终于要睡午觉了,一把搂过小熊和小雪人说:“我要抱着两个好朋友一起睡。”

    璞爸感叹,可怜我儿三岁多,现在终于开始玩儿过家家了(注:其实原来也玩过类似过家家的游戏,但是都没现在这么生动、到位、丰富)。不过,虽然来得晚了一点儿,只要有就好。小璞,爸爸妈妈有耐心陪着你长大,不管成长的过程是慢还是快,有你就好。



[方静]




小璞出现想过家家,而且已经有些会过家家,这实在是值得庆贺的。在我的记忆中石头好像越过了这一步,真的遗憾。可惜那个时候懂得太少了。

奇怪的是小璞怎么想当妈妈,而不是爸爸呢?可以告诉他你应该是小宝宝的爸爸,因为你是男的。

在这样的游戏中,璞爸璞妈尽量想法创造可以让小璞在过家家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对话,还有就是创造需要想法解读能力的情境,去引导小璞关心别人的心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建议。

以目前小璞的能力,璞爸璞妈的三八任务更重了,不仅要夸张等,还要出一些低级的错误让小璞来纠正。

如果你们不早点带走小璞,万一被我诱拐了,希望不要报案也不要后悔。



[璞儿爸爸]


针对方姐的建议,再谈几点感想:

(1)关于“爸爸”还是“妈妈”
方老师的意见很对,无条件接受,立刻改正。小朋友的性别意识和角色意识还是要从小培养。晚上游戏的时候,小璞嘴里自己已经变成“雪人儿”的爸爸了:)

(2)四步修炼
元典:“在这样的游戏中,璞爸璞妈尽量想法创造可以让小璞在过家家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对话,还有就是创造需要想法解读能力的情境,去引导小璞关心别人的心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建议。”

学习体会:
上面这段,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深,越看越觉得需要深入思考、认真学习、想尽办法来落实。(虽然是开篇照例MP一下,但确属发自至诚,请千万当真。)

下面说具体的体会。
第一步:过家家中进行大量的对话
这步璞爸璞妈基本做到了,事实具在,咽炎为证。虽说小璞的语言能力颇有我年轻时的风采(璞妈说:“呸!”),但是与璞妈的不懈教导是分不开的。不光是在游戏中,在平常也是按照“见啥说啥”的原则,尽最大可能与小璞进行语言沟通。
但是反省一下,还有很多不足,例如:有时不注意,问句不由自主多一些,导致小璞在表达中也是不是会冒出一句以问句代替表达的错误方式出来。他会说:“这个小熊可不可爱啊?”实际上他想说的是:“这个小熊好可爱啊!”但是我们问多了,他就误以为要用问的方式,或者需要先问再答。记得以前听杨宗仁教授讲课的时候,他也特别强调这一点,还用很夸张的语气示范说:“这朵花好香哦~”再有,就是今天从孙老师加课上学到的,要尽可能围绕一个主题多展开几个回合,避免“ 见啥说啥”受环境影响而跳跃性太大。从侧面说,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沟通的回合越多,孩子注意力集中在一个事件上的时间也会长一些,进行深入的沟通也才有可能。

第二步:创造“需要想法解读能力”的情境
擅自加了标点,好让自己能看懂。据说把二十四史点读三过就绝对能成为大家,俺先从标点方姐语录开始吧。
这块真是不容易。想起小璞的一个例子:每当他吃东西的时候,我就在旁边大声咂吧嘴,或者拼命汩汩有声地咽唾沫(瞧着形象!)。这样连表情带动静,小璞很容易就会发现,知道爸爸馋了,就会把好吃的递到我嘴边。这或许也勉强能靠上方姐提出的创造想法解读能力情境的要求。不过食欲毕竟还是低级,如何与喜怒哀乐、惭愧羡慕尴尬等复杂情绪结合起来,现在还没有什么头绪,目前也就是装哭、装痛、装着抢东西,手段低俗,范围狭隘,需要各位兄弟姐妹支招指点,需要方姐再开导、示范。

第三步:关心别人的心情
这块极难。得分几层说:
首先,对“别人”的兴趣。ZB小朋友一般都是对别人较少关注,要让孩子关注,估计先得创造关注的兴趣,这块就有无穷多的工作要做,也有无穷多的技巧可以挖掘。
其次,了解别人的心情,必须自己有相应/相似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体验别人心情之前,先得尽可能多地自己体验,这样才能察己知人,由此及彼。
第三,心情不可观察,可观察的是表情、语言(包括词汇、语调、语气等)和肢体语言。孩子通过对外在种种的观察,在家长的引导下,建立起表情、语言和肢体语言与心情、想法的关系,才有理解他人心情的可能。
从孩子的角度,“首先”是兴趣,“其次”和“第三”是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从大人的角度,俺看到的就是大量大量的挑战和难题,需要在生活中克服,需要想办法解决。

第四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建议
顾问号称“以解决问题为生”,俺当年也做过顾问,略略知道提建议的难处,浅说一二,对照小璞的情形,与大家分享。
要想针对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至少以下几条是必须具备的:
      得要有提建议的兴趣(要么为钱,要么为扬名立万,要么纯粹自己说的很爽,就算是内在激励吧,总之,得有一个足够强的理由)--孩子们,还是兴趣第一啊,还是要让孩子能感受到给人家提建议对自己的“好处”来。估计这是最重要的了,目前小璞还做不到,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恒恒以爱财的精神当警察抓违章挣罚款,是小璞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      得要了解足够的背景信息;---一开始够玩下去就行,不必太高,也不可能太高。这块对孩子们算是较高要求了,逐步提升吧,空间无限。
      得要有一整套的分析、归纳、升华的方法论,能够很好地定义问题、分解问题、寻求关键点,找到突破口。定义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找准了,一切努力才有意义。问题定义清楚了,剩下的就是需要分解问题。不管什么样的小猪进来,出去都的是火腿肠才行。囫囵小猪是没法解决的,只有变成火腿肠才是可解决的问题。 ---这块对于孩子们或许是很大挑战。至少目前我发现小璞的思维相对于他的年龄还是非常简单的,做做找规律还行,更复杂的,需要今后长期不懈的努力—真希望我能掌握人类思考的奥妙啊。。。
      得要有足够的相似的解决方案的案例;这样就算套,也不至于套的太偏。更高明的,从案例里面就能边搬变改造出一套方案来。---我们的孩子限于阅历和学习能力,估计案例也得先灌输一大把。就是甄老师提出的:“教出来的”。虽然陆放翁说:“纸上得来终觉浅”,但那是相对“绝知此事”而言,有一定的知识/案例的积累对于今后逐步深入理解还是很有必要的。

(3)低级错误
这几天在家发现小璞对明显的错误会很开心,还会讲:“这是不可能的!”“真滑稽啊!”“好搞笑啊!”。这个方面今天从王甜甜老师的课上学到不少,准备给小璞多试试。

以上几点是按学习方姐指点的体会,和准备努力的方向,大多是闭门造车的揣测之词,胡思乱想狂言无忌,也未经璞妈把关,方姐看了,别砸我一头包就行--或者在砸包之余顺便往正道儿上拉我一把也行,别眼看着我走上了邪路—我不要紧,儿子要紧,您总还得心疼一下小璞不是?

特别是对于创造环境,还在一筹莫展中,期待各位兄弟姐妹多多指点。




[方静]

第一步:过家家中进行大量的对话
见啥说啥是需要的,尤其出去玩的时候,但是每天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是围绕主题来说话的,这是为小璞将来的谈话能力打基础的。其实我们需要经常回到我们孩子的特征上去,比如我们孩子有个特征就是无法维持一场谈话,那么你平时就要有意无意来帮助孩子维持一场谈话。
孩子现在迷上毛毛绒玩具了,这就很好。妈妈可以说:我怎么好像听到那小雪人在哭?爸爸可以提示小璞去问小雪人:你怎么哭啦?妈妈可以接上:是不是不舒服了?爸爸可以提醒小璞去摸摸小雪人头然受说:哎呀,发烧了。妈妈说:我来摸摸。快,雪人爸爸,给孩子拿温度计。这个游戏就可以进行下去了。每次加一点内容,就可以变成一个剧本了。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尽量多用语气词,来丰富孩子的词汇还有表情。

第二步:创造“需要想法解读能力”的情境
这部分还是需要演戏的,但确实需要打基础。我想先要用大量的卡片来让孩子练习使用能表示情感,如伤心、吃惊、高兴、害怕的事情,然后再转换到实际场景中。比如我记得有张卡片是小狗碰倒了小朋友搭好的积木,这时是要用一张我很生气的卡片去配这张卡片的。那么在实际中,妈妈在搭积木,爸爸故意教小璞发坏,去碰倒妈妈的积木,或者妈妈正写字,爸爸故意撞妈妈,结果妈妈的笔掉地上了,这时妈妈要很夸张自己的表情,让小璞去想他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并想想下一步怎么办。(如此训练下去,哄老婆的能力是能大大提高的。)好像把第三步:关心别人的心情、第四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建议也解决了吧。
(3)低级错误
这还难吗?估计因为璞爸是顾问级的,所以不会像我这等人,总是犯错不用教。今天不就在石头跟前犯错了吗,让石头把我好一顿教育呢。
给璞爸璞妈机会练习犯错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04: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璞儿妈妈] [级别 骑士]...

[璞儿妈妈]

[级别 骑士]


最近,越来越发现看图说话是个很好的学习工具。

可以先由大人讲,讲几遍后,再辅助着让孩子讲。在他对情节和角色有一定熟悉后,还可以把故事表演出来。既增强了理解,尤其是人物关系的理解,又学习了语言。
就买那种很简单的看图说话,一个小故事由3-4幅画构成,故事情节相对简单,但可以在里面加入一些简单的道理,或至少把某些形容词准确掌握。
小璞这几天特别喜欢这种先讲故事,而后演化成表演的游戏方式。
以勇敢的小狗为例。讲的是小狗嘟嘟正在家里玩儿,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救命,走到窗前一看,是一只大灰狼抓住了一只小白兔。勇敢的小狗就穿上了妈妈给它买的老虎衣服,假扮成了老虎,吓跑了老狼,救了小白兔。讲完后,璞爸灵机一动,说我们来表演吧,用小璞的小毯子当老虎皮,披在身上就可以扮成老虎。
小璞玩儿的非常开心。还给璞妈璞爸分配角色。一会儿让璞爸演老狼,妈妈演小白兔,他演小狗;一会儿大家又交换角色,轮流演别的角色。
故事里也有很多可以延展的内容。比如小狗嘟嘟穿上了老虎皮以后,它是小狗还是老虎?可以强调事物的本质,穿上虎皮它也还是小狗;还可以加入心智理论的内容,老狼为什么会被吓跑,它以为穿着虎皮的小狗嘟嘟是老虎,还是小狗?也可以加入对形容词的解释,嘟嘟是个勇敢的小狗,因为它敢去救小白兔;而且它还是个聪明的小狗,因为他想出了好办法,要不然如果它不穿老虎皮,老狼就不会怕它,而且还会被老狼吃掉。有些小璞明白了,有些还不够明白。但这是个提高理解力的好办法。
周日的中午,璞妈和小璞讲完一个故事,小璞就主动要求表演这个故事。而且自己最后改正故事里的小动物犯的错误,总结一下。
比如:“我没有踩到葡萄,我真是一个细心的小象啊;”
“我抱着气球,气球没有碰到刺,没爆炸。我真是一个聪明的小刺猬啊。”
连玩了4、5个故事的游戏,搞的爷爷奶奶直问,怎么还不睡午觉啊。很开心。




[璞儿爸爸]



我和璞妈都觉得目前的这个故事书是个不错的引子。(可惜忘记书名了,端午假期到青岛可以把那本书的书名贴上来--就是在青岛的书城买的)。害得我这几天都在想要不要买一本《父与子》的合订本了--那里面也是一个有一个的小故事--很生动的画面,极少的文字,就是不知道孩子能不能理解--毕竟太幽默了,心智复杂。。。

回头继续做书托儿:前面璞妈提到的故事书,一般是每页有2-4张图片,色彩很鲜艳,画工也就是平均水平,尚可接受。好在每个故事都在后面(与画面隔开)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的说明,也有简单的问题引导,可供参考。
“勇敢的小狗”那篇只有两幅画面:第一幅,是小狗朝窗外看,窗外老狼正在恶狠狠地抓着小兔子。小兔子眼泪横飞,老狼穷凶极恶,小狗有些紧张。第二副,小狗穿着虎皮外套,一脸坚毅和勇敢,张牙舞爪地追,老狼惊慌失措在前面跑。
还有一篇,是母鸡孵蛋的故事。画面三幅:第一幅,母鸡看见树下有一窝蛋,没有人管。第二幅,善良的母鸡开始趴窝孵蛋;第三幅,蛋壳裂开,孵出的是四条小蛇,两只横眉立目,两只奸笑,都吐着信子--鸡妈妈惊慌失措,跳着逃走。

本来这本书是璞爸璞妈买来给他讲故事的,情节都比较简单,很容易听懂。没想到一旦绘声绘色,小璞还挺入戏,很喜欢和爸爸妈妈一起把故事变成剧本。因为情节简单,反倒有了很多的发挥空间,只要主要情节还在,大可随处加减。例如,第一篇勇敢的小狗嘟嘟,开始的时候,璞妈会假扮成小兔子,自己在那里拔萝卜,还边拔边唱:“拔萝卜啊拔萝卜~”等到璞爸扮演的老狼跳出来,小兔子就会先大惊失色,然后逃,继而被抓,接着大哭,璞妈还加入了:“救命啊!”。等到小璞演小兔子的时候,记得唱“拔萝卜之歌”,但是老狼跳出来后有些紧张,却忘记了喊救命,这时候就需要璞妈提醒一下:“小兔子看到老狼,害怕吗?他喊什么了?”然后故事就可以兴致盎然地进行下去了。
家里的日用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当道具,就地取材。例如小璞的毛毯可以当作老虎皮,家里的三个塑料小凳子放在一起就是一窝蛇蛋(小璞坐在板凳上双手抱肩扮演小蛇)。
玩故事的时候也可以和以往的故事的片段关联起来。例如,拔萝卜的故事,很早以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就给小璞讲过(现在回想,当时好像就是连说带演的,呵呵),所以理解上问题不大。孵蛋中,蛋壳裂开,里面小动物出来的片段,在丑小鸭里面,故事一开头就是“蛋壳裂开了,小鸭子们孵出来了……”都可以帮助孩子理解。
小璞这里表现很好的一个方面是他自己会主动提出交换角色,每一次完成后,他都会主动提出交换角色--母鸡孵蛋比较简单,只要母鸡和小蛇两个角色,可以交换角色演两遍;勇敢的小狗有三个人物,可以按照排列组合演六遍!每个人在演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加入的零碎儿,很有意思,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30 04: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璞儿妈妈] 这两天和小璞玩了热...

[璞儿妈妈]

这两天和小璞玩了热鸡蛋的游戏,因为课堂上玩过,小璞迅速就进入了状态。玩儿的非常投入。
包括热鸡蛋、热南瓜、热玉米、热面包、热蛋糕,统统被玩了个遍。
小璞还挺有策略的,一会儿扔给璞爸,一会儿扔给璞妈。咯咯地笑着,一会儿还要再放到微波炉里热一下。
中午璞爸睡着了,就剩下了璞妈和小璞。我们就在游戏中略加了些变化。
我说:“我要烫你的脖子。”一边说一边把润肤液瓶子贴到小璞的脖子上;
小璞笑着扑过来,说:“我要烫你的脸颊。”
我说:“我要烫你的耳朵”
小璞说:“我要烫你的头发。”
等等等等,把娘俩的全身都烫了个遍。
小璞玩儿这个游戏的时候,说话那个甜,每次问:“我们玩儿热南瓜好不好?”奶声奶气的,甚是好听。



[璞儿爸爸]


宝贝袋

早上有会儿时间,玩儿别的时间都紧张,就玩了会儿宝贝袋儿。小璞还特开心。
把一堆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装进去,让他摸是什么。
发现这是个练触觉,辨别形状、材料、厚薄、软硬、大小的好办法。
摸不出来的时候,就可以问他:“是什么形状啊?”
“是软的是硬的?”
“是什么材料啊?纸的、布的、塑料的还是铁的?”
“是厚的,还是薄的?”
“是大的,还是小的。”
有一次,小璞摸着一个说是圆柱形、塑料的东西,但是不知道是什么,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个胶棒,也很开心。这些普通的东西蒙上一层布后,就变得有些神秘了。
还有一次,小璞摸着一个说是棒棒糖,前面是个球,后面还有长长的把儿,拿出来一看,是爷爷放进去的一头蒜,还带着把儿,乐开了花。
另外一次,小璞摸着一个,是塑料包装、长方形的,一口咬定是米花糖,拿出来一看是一包餐巾纸,趁机又让他比了比米花糖硬,餐巾纸软。
摸了一会儿后,水平大增,连药瓶、护肤霜瓶子、硬币、梳子、彩笔、毛绒玩具这些都能轻松搞定了。
目前的水平是,摸到什么基本能确认,但是指定物品让他拿出来,还不行,还没掌握摸一个不对时,再换一个的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12:36: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谢谢Feng版把这么多的精华放在这里!辛...

谢谢Feng版把这么多的精华放在这里!辛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8 05: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guolan ] 发表: 2...

[guolan ]       
       
发表: 2009-05-23 23:26:11

生活中的训练机会


  生活中我会错过很多的训练良机,因为有时我会用大人的思维去看待、处理问题。比如那天,我们去吴江吃饭。均儿看见了玉米汁就要橙汁,而且大声要,弄得我很尴尬,因为不是我请客啊。我只能告诉他,带他去楼下小店买一瓶橙汁。幸好舅舅看见了,又点了一打橙汁。上个月点评的时候,我问过杨教授,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处理。杨教授说:这个是机会啊,你可以让他去跟别人要啊。我顿悟,哎,错过了多少好机会啊,笨!于是,从那开始,我就开始改变一下处理方式,不要顾及我的面子了,优先考虑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帮助他表达真实的想法,让他和别人互动,提高他的能力。比如到天平山去路过小店,均儿跟我说:我要买风车。换了以前,我觉得景区的东西贵,肯定不给他买了。现在我就会说:啊,你想买一个风车啊,可以啊,贵就不买,便宜就买。于是让均儿去问老板娘,阿姨,这个风车多少钱?八元啊?好贵啊!求求你了,便宜一点吧。五元,好的。然后让均儿再跟我要钱付给阿姨。这样,均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又得到了锻炼,很好的机会没有错过。


   周日在为为上海家里,来了一位小姐姐,非常活跃。均儿和她强玩一个巴士车,她就拿出自己的小风车来吸引均儿,有音乐的,均儿上钩了,于是就跟姐姐抢风车。姐姐逃到另外一个房间,均儿就紧跟着。小姐姐就不给他玩,均儿就亲亲姐姐,抱抱姐姐,可是姐姐还是不给。旁边有个人说了一句:你求姐姐啊。均儿马上就说:求求你了,姐姐。这个姐姐很小气,就是不给均儿玩。在大人的调停下,均儿得到了一次机会玩一会儿。临走前,姐姐有点不开心,说:怎么这样,老抢我的东西。我跟姐姐说:是啊,这个弟弟真是的,为什么抢姐姐的东西。没有关系,阿姨马上替你出气,教训他一下。这时姐姐笑了,也没有什么情绪了。以前,我可能就会叫均儿别抢别人的玩具,但是现在想想其实真是很好的机会,让他去跟孩子互动。所以就让他随意发挥了,没有想到真的还学会了求人。当然,同时还要处理好别的小孩的情绪,从他的角度考虑,不要让对方累积负面的情绪也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1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