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百谭

[复制链接]
253#
发表于 2013-1-15 10:38:34 | 只看该作者

re:真的都是浮云!! 我老...

    真的都是浮云!!
    我老公姑表姐的儿子,北工大毕业的,物理得过全国名次。去年,29岁,抑郁症,自杀了。独生子,留下他50多岁的父母,实在是可怜。多会些还是少会些,多挣点还是少挣点,多有点面子还是少有点面子,出色还是不出色,在生命面前,都是浮云。
    所以,我的老二,不想让他在应试教育体制中挣命。我的老大,也不必非得会点什么,高兴就好。而且,这老大,到了这年纪,也真的是情绪好,就谢天谢地了!前段时间,烦躁不安,动辄出手打人,我也快崩溃到以为他要得精神病了。幸好,遇一老中医,一月下来,情绪恢复从前。真是颇有感悟,能平安过日子就好,哪里还敢奢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5 04:36:22 | 只看该作者

re: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2013-01...

孩子心中最深的渴望

2013-01-13 20:32:27

到精神病院去看望友人的孩子,他被收留在一个专门治疗有自杀倾向的孩子的单元。
医院坐落在一个偏僻地方,亭台楼阁,树木成荫,修建得雅致美丽。
经过重重关卡,终于进入了孩子所在单元的会客室。在等待会面的期间,我注意到会客室的墙上贴着一些孩子们的画和文字,凝视着那些作品,心,被深深地触动了。
有个孩子写道:“I am special in my OWN way.”(我是特别的—以我自己独有的方式。)
还有个孩子写道:我是被爱的,我是强壮的,我是有价值的,我能活下去,我是我自己!
另一张写着: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爱着我,我知道。他画了一张笑脸,可是眼睛下面点了两笔,眼泪一样。

我顺手摘抄下来的句子有:

我只能做我自己,不管内在还是外在。
有人需要你!!!
力量來自于內心。
你不知道你是美丽的。
我应得尊重。(I deserve respect)这个孩子把“尊重”大写并重重地描了好几遍。
这不是--末日,这只是个新的---起点。
让我做我自己,而不是你认为我该成为的样子。
……

这些话大概是这些了无生趣的孩子们心底里最深的渴望吧?
孩子们需要的,是父母全然的爱,尊重和接纳。如果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或者不接纳、不尊重孩子,让他必须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就等于把父母的灵魂强行压进孩子的心里一样,孩子自己的灵魂无所依托,活着如同行尸走肉,那么他最后失去活下去的意愿也就成了必然。
朋友的孩子出来和我见面,说在里面睡不好觉,问为什么,他说房间不能关门,每隔十五分钟工作人员就会进来查房,用手电筒查看是否睡着了。他气愤地说那些人真蠢,被手电筒那么近地朝脸上一照,本来睡着了也被照醒了。
我想这样的管理制度,一定是在接受了很多经验教训之后才形成的,并不是管理者蠢的缘故。我问是否跟医生讲过睡不好觉的事情,他说讲了,医生给开了安眠药。
孩子的表情是漠然的,也是无助的。
绞尽脑汁地想让孩子高兴一点,让他感受到一点温暖和爱,可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彻底融化环绕着他的心的冰山,需要把他的生长过程翻过来重走一遍。
出了医院大门,寒冬的夜里,万籁俱寂,几盏昏黄的路灯照着停车场里的零星车俩。
站在那里,心情沉重又无奈。
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什么样的父母是成功的父母?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能让孩子有自我肯定,能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充满希望、充满乐趣的父母,就是最成功的父母了。
什么成龙成风,上好学校,找好工作,在生命面前,都是浮云。

由蔡真妮张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发表于 2013-1-9 10:56:10 | 只看该作者

负面情绪,孩子的还是妈妈的?


微蓝栀子发表于13/01/08 08:26

1、标志来提醒,坚持当个“微笑妈妈”

  无可否认,我曾经被小米引发过好几次的“怒火冲天”,而每次事情过后,都会检讨一遍,失去理智,被激发愤怒,当真是于事无补。所以为了避免自己再被激发,我在家里所有有玻璃或镜子的地方,都用口红画上了一个笑脸,下书一行字“今天你笑了吗?”每次想要发火时,一抬头,看到这个笑脸,就开始下意识地控制自己,把绷起的嘴角,重新向上弯,用微笑来面对小米的情绪与问题。

  2、适当释放自己的情绪,暂时当个“罢工妈妈”

  当你的情绪有可能控制不住时,可以适当走开一下。这在我称为“罢工”,我走开的这一会儿功夫,我不是妈妈,只是一个也许愤怒、也许难过、也许焦虑的女人。记得某一次和米爸因为育儿问题发生争执,我很愤怒,但考虑到在小米面前不宜太过争吵,而且已经开始有了迁怒于小米的趋势,于是赶紧选择了走开,当了两个小时的“罢工妈妈”。这两个小时里,我去逛街、去看书听音乐,一直到自己的心情不再郁闷,不再总想着那场争吵,这才回家面对引发了我和米爸争吵的那一个关于小米的问题。

  3、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当个“脆弱妈妈”。

  妈妈如果能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反而会增强孩子对他人情绪理解的能力。比如某一次,小米在愤怒的时候,狠狠地打了我两下。如果我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她打我而发起火来,事情就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怒、她怒、我凶、她怕......还好,尽管当时的我确实很生气,因为小米本就是无理取闹而发脾气,还因为小米打人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表达情绪的方式。所幸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怒火,而是告诉小米,我很难过,我很想哭。小米立马就忘了自己的愤怒,转而问我为什么难过呢?我说因为刚才小米打妈妈了,打得很疼,妈妈很难过。小米又问,那你想哭怎么又没哭呢?我说妈妈在心里哭了,哭得很伤心,现在很想去找一个地方,大哭一场。等我说完这些,小米哭了,哭着和我说对不起,为打我的事道歉,为之前的无理取闹道歉。我什么都没做,只是诚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小米就冷静了,可以自己面对问题所在了。于是我继续“脆弱”着,“小米抱抱妈妈吧!”小米同学立马用她的小怀抱迎接了我。

  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

  孩子一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高兴了就笑,愤怒了生气,难过了就哭......既然有那么多积极的情绪,同样就会有负面情绪。尤其孩子总是认为自己长大了,能做更多大人做的事,可是总归因为能力有限,很多事情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可能做不好,孩子就会很沮丧、很着急、很愤怒,所谓气急败坏、恼羞成怒是也。
  所以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不要急于去否定它,而应该接受它,再帮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释放情绪,然后才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不要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
  这是妈妈或者是父母面对孩子的负责情绪时最常见的行为,比如案例1中,妈妈责怪小米总是因为做不好事而着急发脾气,就是如此,没有就事说事,而是把小米以往的情绪都联想了起来,最后给小米下了一个标签,就是爱发脾气,遇事不冷静......可以想见,如果长此以往,小米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个爱发脾气、遇事不冷静的孩子,更不会学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了。

  2、学会倾听,让孩子学会表达情绪。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学会接受,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情绪,哭闹、发脾气都可以。当然,前提有一条,不能打扰他人。如果是在公共场合,尽量把孩子抱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愤怒、比如害怕。尤其是教会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比如在小米打人的事件中,等到小米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我再和她一起分析,告诉她,“妈妈知道你很生气、很难过,因为想多读两本书,读书时间却不够了,多读无望之后就难过,而被妈妈批评之后就很生气,所以就打妈妈了。妈妈允许你发脾气、允许你哭闹,但唯独不允许的,就是动手打人。不管是打人、踢人,还是骂人,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尽管是在很生气的情况下也不能。你可以大叫、可以哭,还可以到妈妈的怀里来,抱抱妈妈,也可以告诉妈妈你的情绪,你生气了,你很难过......就象妈妈被你打的时候,告诉你妈妈很难过很想哭一样,学会把你的情绪表达出来,才是最好的办法。”当你告诉了孩子这些,尤其是自己做出了积极的示范之后,孩子是能够学会正确表达的。现在的小米,难过了,会一边流泪一边告诉我“妈妈,我很难过,我想哭一会儿”,生气了,会告诉我“妈妈,我很生气,这件事我怎么做都做不好”“妈妈,你能陪我上厕所吗?我有点害怕”......

  3、情绪稳定后,再处理引发情绪的问题
  当孩子在发泄情绪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去和孩子讲道理、处理问题,那样只会让孩子的情绪发作更剧烈,甚至很多时候,妈妈们的负面情绪也是在试图讲道理时被激发出来的。你只需要静静地倾听,等孩子的情绪发泄好,冷静下来后,再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案例2,我在第二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同样焦虑,同样想安抚小米的恐惧,却还是强忍着,不再做无谓的安慰,那些口头上的安慰,诸如别怕了,没什么好怕,妈妈向你保证绝对没问题之类的话,在孩子来看都是苍白的。我只是告诉小米,现在是肚子里的小火车太多了,都挤成一团,所以堵在小屁股那儿变成大火车了,就开不出来了,你得多喝点水,才能把它们重新分开。不相信的话,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所谓的实验,就是拿一碗水,扔进一小块结成块的盐,让小米观察结成大块的盐是不是慢慢地就变小了。当然,为了让小米快点看到实验结果,我趁她不注意的时候,就直接用手把大盐块给掰成了小盐块。小米同学看到确实盐块变小甚至变没时,开始相信了,恐惧才真正地减少了,也开始愿意喝下一杯牛奶和一杯水了,之前她一直认为再吃东西,哪怕是一杯水,都会让臭臭变得更多,更拉不出来了。而之所让她喝牛奶,是因为发现牛奶能带动小米的肠胃蠕动,有助于排便。再带着她在屋子里走一走、动一动,肠胃蠕动地快了,自然便便问题就解决了。

  4、角色互换,教孩子控制情绪
  小米很喜欢和我一起玩角色互换游戏,我扮演她,也扮演我。在这样的角色游戏里,我就经常会故意学她发脾气、耍赖、害怕等时候的一些情绪发泻来模仿,让她来看看应该如何处理“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比如我说要吃面,小米好脾气地说“好,妈妈带你去吃面吧”,我说“不,我要吃云南的面,我要去云南吃!”小米还是好脾气地说“宝贝,北京的面也一样很好吃的!”我学着她曾经的样子耍赖,“不,不,就不,我就要吃云南的面!”当无理取闹到一定程度时,小米已经乐不可支了,但还是坚持着叹了口气说“现在去不了云南,你可以先冷静冷静,等冷静下来后,妈妈再带你去吃面。”于是我发脾气,甚至“哭”着说妈妈肯定不爱我了......小米继续笑眯眯地、好脾气地说“宝贝,妈妈爱你,不管怎么样,妈妈都爱你!”好吧,耍赖也够了,那我就要求“妈妈”抱抱我。一个大大的拥抱,结束我们的角色游戏。小米学着当妈妈,应对孩子的耍赖,等到她自己再遇到这样的事情时,就会想起来,耍赖确实不太好啊,妈妈确实很无奈啊,她就会不再坚持,而只是要求我给她一个拥抱。我学着当孩子,在耍赖时,面对小米“妈妈”一如既往的好脾气与笑脸,也还是有些惭愧的,因为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管什么事,都能保持微笑始终。其实角色互换,是教孩子控制情绪,又何尝不是给自己一面镜子?


  爱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情绪,你有,我也有,孩子有,妈妈也有。欢喜、难过、紧张、害怕、担心……情绪无处不在,并且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态度和生活。当孩子面临负面情绪时,我们不否定,接受它,用各种方式去抚平它,而这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爱。
  圣经里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这其实正是我们面对自己或者孩子的负面情绪时最好的办法。而对孩子来说,有的时候发脾气,有的时候害怕,他们最需要的,其实就是妈妈的一个拥抱,他们最担心的,其实是认为妈妈不爱他们了。比如小米,在她有负面情绪时,永远是会紧紧抓着我的衣服,害怕我走开,担心我生气就不爱她了。而只要我蹲下来,抱着她,告诉她“妈妈爱你,妈妈不喜欢的是你现在这样的行为,但不管你做了什么,妈妈还是一样很爱你”。即使孩子在生气时可能会扬言不爱妈妈了,你是个坏妈妈这样的话,我仍然坚定地告诉她“那真让我难过啊,可是我还是很爱你!”就在这样坚定的爱的宣言中,小米的各种负面情绪都会迅速地得到发泄并平静下来。
  不管你怎么样,我一直陪在你身边,爱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发表于 2013-1-7 10:06:12 | 只看该作者

re:喔,这位妈妈跟谢耳朵学得,谢耳朵的《室友...

喔,这位妈妈跟谢耳朵学得,谢耳朵的《室友条约》不过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08:21:09 | 只看该作者

re:美国妈妈圣诞节送儿子iPhone:约法1...

美国妈妈圣诞节送儿子iPhone:约法18章在先!




It's a classic parenting dilemma of the digital age: You want your kid to have that shiny new smartphone, but don't want that to lead to an ongoing power struggle over how it can and can't be used.

这应该是数字时代父母会遇到的经典难题: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闪亮的新款智能手机,却又不想手机的使用问题跟孩子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It seems Janell Burley Hofmann, a blogger and mother of five, has found a solution.

不过看起来这位叫詹妮尔-霍夫曼的博主找到了解决方法,她是五个孩子的母亲。




She gave her 13-year-old son Gregory an iPhone for Christmas. But it came with a catch -- namely, an 18-point contract outlining how Gregory's new toy can and can't be used.

她给13岁的儿子格雷戈里买了一部iPhone手机做圣诞礼物,但同时又跟儿子签订了一共18条的手机使用合同,合同中明确规定了格雷戈里使用手机时的种种规则。




Gregory’s iPhone Contract

格雷戈里的iPhone手机使用合同:




Dear Gregory

亲爱的格雷戈里:




Merry Christmas! You are now the proud owner of an iPhone. Hot Damn! You are a good & responsible 13 year old boy and you deserve this gift. But with the acceptance of this present co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ease read through the following contract. I hope that you understand it is my job to raise you into a well rounded, healthy young man that can function in the world and coexist with technology, not be ruled by it. Failure to comply with the following list will result in termination of your iPhone ownership.

圣诞快乐!现在你已经是这台iPhone的主人了。太棒了!你是一名优秀而且负责任的13岁男孩了,你理应得到这样的礼物。不过接受这件礼物的同时,还是有一些规章制度要遵守的。请阅读下面所有的制度内容。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些是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写下的,这些对你会很有帮助,让这台手机为你所用,而不会让你受到手机的摆布。如果你没能按照下面这些内容来做,那么恐怕我就要收回这台iPhone咯!




I love you madly & look forward to sharing several million text messages with you in the days to come.

非常期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和你用这台手机发消息、打电话。爱你!




1. It is my phone. I bought it. I pay for it. I am loaning it to you. Aren’t I the greatest?

这是我的手机。这是我买的,我付的钱。我现在把它先借给你,老妈我是不是很伟大?




2. I will always know the password.

手机的密码必须让我知道。




3. If it rings, answer it. It is a phone. Say hello, use your manners. Do not ever ignore a phone call if the screen reads “Mom” or “Dad”. Not ever.

来电话的时候要接,礼貌地说“你好”。如果是妈妈或者爸爸的来电,不可以拒接或忽略!




4. Hand the phone to one of your parents promptly at 7:30pm every school night & every weekend night at 9:00pm. It will be shut off for the night and turned on again at 7:30am. If you would not make a call to someone’s land line, wherein their parents may answer first, then do not call or text. Listen to those instincts and respect other families like we would like to be respected.

周一至周五在晚上7:30之前要把手机交给我们,周末可以延迟到晚上9点。晚上我们会关掉这台手机,并且到第二天的早晨7:30再开。打电话给其他固定电话,有家长先接的时候要有礼貌,就像尊敬我们一样尊敬他们。不要因为对方的家庭电话会先有家长接听就不打过去,而选择给对方发消息。




5. It does not go to school with you.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people you text in person. It’s a life skill. *Half days, field trips and after school activities will require special consideration.

手机不能带去学校。那些跟你发短信的学校朋友,平常也要保证和他们当面的对话交流,这是基本的生活技能。(上学仅半天、校外的参观学习或课外活动等情况可另外考虑)




6. If it falls into the toilet, smashes on the ground, or vanishes into thin air, you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replacement costs or repairs. Mow a lawn, babysit, stash some birthday money. It will happen, you should be prepared.

如果手机掉进了厕所、掉在地上摔坏或丢失,你需要承担更换或维修的费用。锄草、照看婴儿以及把生日拿到的钱存起来,这些都可以挣到钱,你应当提前为此做好准备。




7. Do not use this technology to lie, fool, or deceive another human being. Do not involve yourself in conversations that are hurtful to others. Be a good friend first or stay the hell out of the crossfire.

不要用iPhone发送任何相关的内容欺骗、愚弄其他人。谈话中不要中伤你的朋友,在使用这款手机通话之前,必须首先确保你是个称职的朋友。




8. Do not text, email, or say anything through this device you would not say in person.

对于那些你无法当面说出口的话,请不要选择发消息、邮件或其他通过这款手机传递信息的方式代替。




9. Do not text, email, or say anything to someone that you would not say out loud with their parents in the room. Censor yourself.

监督好自己,那些不能当着对方父母的面大声说出来的事,也不要通过手机发消息、邮件等形式来传递。




10. No porn. Search the web for information you would openly share with me. If you have a question about anything, ask a person – preferably me or your father.

杜绝色情内容。只能搜索查看那些可以与我一起看的内容。如果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选择问其他人,最好是我或者你的父亲。




11. Turn it off, silence it, put it away in public. Especially in a restaurant, at the movies, or while speaking with another human being. You are not a rude person; do not allow the iPhone to change that.

公共场合请关闭手机,或是静音以及收起来。尤其是在餐厅、电影院,以及和其他人交谈的时候。你是个有礼貌的孩子,不要因为你的iPhone让别人改变了对你的看法。




12. Do not send or receive pictures of your private parts or anyone else’s private parts. Don’t laugh. Someday you will be tempted to do this despite your high intelligence. It is risky and could ruin your teenage/college/adult life. It is always a bad idea. Cyberspace is vast and more powerful than you. And it is hard to make anything of this magnitude disappear – including a bad reputation.

不要发送或接收你私处或者其他人私处的图片。(不要笑)未来你可能会经受不住诱惑做出这样的事。这样做很不好,并且会毁了你中学大学乃至未来的生活。互联网很庞大,远比你想得复杂,里面有很多不好的东西是我们不该去接触的。




13. Don’t take a zillion pictures and videos. There is no need to document everything. Live your experiences. They will be stored in your memory for eternity.

不要无节制地拍照、拍视频。没有必要把生活中的所有东西都用手机记录下来,对我们来说只有记在脑子里才是永恒的。




14. Leave your phone home sometimes and feel safe and secure in that decision. It is not alive or an extension of you. Learn to live without it. Be bigger and more powerful than 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

有的时候出去玩可以选择把手机放在家里,这样你会更有安全感。手机不是你的全部,学着抛开它。不要被手机束缚住。我们即便离开了手机一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15. Download music that is new or classic or different than the millions of your peers that listen to the same exact stuff. Your generation has access to music like never before in history. Take advantage of that gift. Expand your horizons.

下载的音乐,不管是新潮还是古典的,都要有你自己的个性,不要流于俗套和其他同龄人都听一样的东西。你们这一代人能够接触到音乐的途径比前人广得多,好好利用这个礼物,这对扩展你的视野会很有帮助。




16. Play a game with words or puzzles or brain teasers every now and then.

可以用iPhone常常玩一些拼字、解谜和锻炼大脑的游戏。




17. Keep your eyes up. See the world happening around you. Stare out a window. Listen to the birds. Take a walk. Talk to a stranger. Wonder without googling.

保持冷静,时常留意你周围发生的事,看看窗外、听听鸟叫、出去散散步。和路上的行人说说话,不要总是用手机搜索。




18. You will mess up. I will take away your phone. We will sit down and talk about it. We will start over again. You & I, we are always learning. I am on your team. We are in this together.

当你因为这部手机感到迷茫的时候,我会暂时收回手机,然后我们一起坐下来谈谈。我们再从头开始,我和你都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和你是一起的,记住!




It is my hope that you can agree to these terms. Most of the lessons listed here do not just apply to the iPhone, but to life. You are growing up in a fast and ever changing world. It is exciting and enticing. Keep it simple every chance you get. Trust your powerful mind and giant heart above any machine. I love you. I hope you enjoy your awesome new iPhone. Merry Christmas!

我希望你能同意上面每一条内容。上面的大部分内容都并不仅针对这台iPhone,更是对生活的提示。你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长大,这里有许多令人兴奋和诱人误入歧途的事物。相信你自己的内心,不要被任何机器左右。我爱你。最后希望你使用这台手机愉快!圣诞快乐!  


xoxoxo

Mom

爱你的,妈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发表于 2012-11-22 08:02:17 | 只看该作者

re:“我觉得孩子的天分是要培养的,可是在培养...

“我觉得孩子的天分是要培养的,可是在培养天分的同时,椠偛葛基础教育也一定要有。Jason 很小就跟我讲,他不需要念太多东西,可是我跟他说∶「我不认同,大学毕业是最基本的。我不要求你考第一名或一百分,但基本的学历、知识、能力一定要有,这样才不会变成一个只是会缝、会做,琠没有学问的工人。」 :
说得好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04:18:03 | 只看该作者

re:陈美云 吴季刚

陈美云 吴季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2 04:15:40 | 只看该作者

re:ZT:站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里,看著...

ZT:
站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里,看著儿子吴季刚为美国第一 夫人蜜雪儿.欧巴马设计的晚礼服,陈美云心中有无限的感动。​二十多年来,面对著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自称只是个平凡家庭主妇的陈美云,​却进行了一场很不平凡的教育实验。

在那博物馆里,那件衣服展示的空间最大,​整个电视萤幕不断的播放吴季刚跟蜜雪儿见面的过程。「​我觉得这种荣耀不是刹那,而是永恒的,​因为世世代代都会放在那里。」陪著儿子一路走来,陈美云知道,这​荣耀的背後,有多少的努力与不为人知的辛酸。从小爱玩洋娃娃的吴​季刚,曾因亲友的嘲弄而伤心落泪;念大学时为了举办服装秀,​在纽约的酒吧门口为客人挂了两年衣服,​只为了熟悉经常来此的服装界名流。即使成名之後,​吴季刚仍每天辛勤工作一、二十个小时。因为吴季刚的与众不同,​也曾带给陈美云许多压力。别人说这母亲真怪,男孩子玩娃娃,​不但不禁止,还到处托人帮他搜集。吴季刚不在乎读书、考试,​一心只想顺著自己的兴趣。陈美云虽尽力发展他的天赋,​却也在关键时刻坚持,要吴季刚把该有的教育完成,「因为教育会让​人有新的知识、新的想法进来。如果都只在做一件事,​你的思想就会空掉,不够宽广,」陈美云殷殷告诫儿子。

当吴季刚因为蜜雪儿穿上他设计的礼服一夜成名,​陈美云要吴季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好好谢谢他的哥哥。​因为陈美云很清楚,「如果不是哥哥这麽按部就班、容易带,​我没那麽多时间搞你这个小孩,你要谢谢哥哥,」她对吴季刚说。​二十多年来,面对著两个截然不同的孩子,​自称只是个平凡家庭主妇的陈美云,​却进行了一场很不平凡的教育实验。

陈美云谈儿子吴季刚

Jason(吴季刚)从小就跟其他的小孩不一样,​他不太愿意接受传统的规范。这在二十多年前,整个大环境还是很保​守的气氛下,对我是很大的挑战。我还有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心里就会设定老大走过的路,好像老二也该跟著走。但事实上,​我发现有很大的差异。

老大念的是中规中矩的幼稚园,我带 Jason 去参观,他就跟我说∶「妈妈,我不喜欢这个学校。」​这学校就是要穿得乾乾净净、整整齐齐,一进去就要学写字、读书。​Jason 要上幼稚园的时候,刚好有个朋友告诉我,在内湖有家森林幼稚园,​我可以去看看。我带 Jason 去那个学校,他非常喜欢,因为那里有很多好玩的东西,​整个环境就像是一座森林。里面的孩子都很快乐,每天剪啊、画啊、​写啊。

後来我想把弟弟跟哥哥放在同一所学校,我比较方便。​我带弟弟去看哥哥学校,不行;带哥哥去看弟弟学校,也是不行。​哥哥觉得脏兮兮的,他不习惯。我只好各自让他们读喜欢的学校,​他们都满快乐的。

我一直在想,多久我才能证实,自由开放的教育跟传统的教育,​到底哪一个才是好的?一、二十年下来,我得到的答案是∶适合这个​孩子的方式、环境,就是好的。​因为你把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放在很呆板的教育,他不一定能快乐、​加分。如果你把一个比较传统的孩子放到任何学习都要开放、​自己去思考的环境,他不见得会做得很好。

只爱艺术,不在乎功课

Jason 小学时我跟他讲∶「你可不可以把成绩考好一点?」他就说∶「​我不觉得一定要像哥哥一样每天都考一百分,如果他考了九十九分,​他就会有失败的感觉。那我考八十几分,​我每天都有二十分进步的空间。」

我发现再逼 Jason 也是一样,但还是给他一个标准,不能太离谱,以国外标准来说,​就是至少有个 B。

老大初一念完,我们就出国了。因为我发现 Jason 有很多跟人家不一样的想法跟动作。比如他从小不玩小汽车,​也不爱看卡通;他从小就爱玩娃娃,喜欢看平剧、时尚展。​後来我才知道,他喜欢看平剧是因为那些衣服很美,那些线条、​佩饰他很喜欢。他很喜欢艺术,但对功课不会要求。​那时候台湾的国中有放牛班,我就很担心,跟我先生讲∶「Jaso​n 也没这麽笨,他各种发展都不错,如果到了中学,​因为功课不好被编到放牛班,会影响他心理的成长。​还是找机会出国,让他们有机会去学习新的东西,​在语言方面多一些能力,不一定只有念书的路。」

孩子的坚持与母亲的坚持

我在 Jason 身上看到一个很大的特质,就是他很坚持。

他从幼稚园开始,捏捏弄弄的能力就很好。他在十四岁的时候,​就得到日本纸黏土的教授资格。在日本,​平均五十五岁才能拿到这证照。在学纸黏土的当中,​他同时跟著教他圣经故事的老师学裁缝,因为老师发现 Jason 念圣经时不专心,一直在画画。老师就问他∶「你在画什麽?」​他说∶「我长大要做设计师。」老师就说∶「​做设计师需要有人指导。这样吧,你乖乖念圣经,​我每个星期拨一天来专门教你画画,因为我是学服装设计的。」​後来老师真的每星期一天来教他念圣经,一天来教他服装设计。

可是不到一年,老师就说他的东西全部被 Jason 学完了。「他有天分,你应该请更高明的老师来教他。」​因为这位传教士的一句话,我就去加拿大最好的设计学校 Granville Island Design School 找老师。他一路上都很幸运,常遇到贵人。

到了中学以後,他跟一般孩子都不一样,几乎都在工作。​他自己做娃娃上网卖,第一笔生意就被骗了,东西寄去却没收到钱。​他再次上网卖娃娃,就学会请人先把尾款寄来,他用尾款去买布。

Jason 在美国念高中的时候,有个机会可以去法国当交换学生,​但他不是那麽想去,因为当时他在美国已经有工作。我就跟他讲∶「​你这工作的目标太小了,你要看远一点,​你去欧洲看看不同的东西会更有感觉。」後来他去了法国,​去了之後很喜欢,因为那里有很多东西可以看。

我觉得孩子的天分是要培养的,可是在培养天分的同时,​孩子的基础教育也一定要有。Jason 很小就跟我讲,他不需要念太多东西,可是我跟他说∶「我不认同,​大学毕业是最基本的。我不要求你考第一名或一百分,但基本的学历​、知识、能力一定要有,这样才不会变成一个只是会缝、会做,​却没有学问的工人。」

奇迹背後的真相

蜜雪儿的事件就像是奇迹一样,但背後 Jason 真的努力了很久。他到了纽约学设计,想要做一场职业秀,​可是他在纽约没有人脉。於是他想到一个办法,​他找到一家流行服饰界人常去的酒吧,他就去那边打工,星期五、​六的晚上就坐在门口帮人家挂衣服。第二年的时候,​老板觉得他很不错,就让他进去收盘子、帮客人点菜,​後来他就愈来愈认识这些人,建立了一些人脉。

他第一次在纽约办服装秀的时候,把我们吓了一跳,​因为他是在纽约的职业秀场作秀,非常难得。当时他才大学四年级,​即将毕业,但因为忙著筹备服装秀,没有缴交毕业作品,​所以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为了这件事情,​我跟他不愉快很长一段时间,但他给了我一个理由,他说∶「妈妈,​我们学校有一个魔咒,出名的都不会毕业。​我一定要比同年龄的人更早让人看到,所以我要在毕业当季作秀。​请你原谅我没有毕业,但有一天,我会让学校还我一张毕业证书。」​蜜雪儿的事情发生後,学校都对外宣称 Jason 是他们学校毕业的,其实他并没有拿到毕业证书。我现在回想起来,​真的觉得他胆识很够,不懂得害怕。我跟我先生一直都是很紧张,但 Jason 每个步骤都很认真在做。

我自己也是从 Jason 小时候就受到很多压力,因为每个人都觉得我是怪人,​怎麽小男生要学这些东西你一点都不生气,还在帮他?

记得在加拿大时,家里摆了Jason 的娃娃作品,有次台湾来的朋友看到就说∶「家里没女儿,​怎麽都是娃娃?」那一次,我看到 Jason 掉泪。为了不让他再受伤害,我们花了大笔钱,重新装潢地下室,​让他把作品和工具都移到地下室。他就不必受人嘲弄,​他在那里很开心。

我後来想通一件事∶孩子所学的东西,如果不是他喜欢的,​他永远不会快乐,就没有成就感,那我是不是要撼他一辈子?​与其这样,不如让他学他自己想做的,他舒服,我也舒服。

Jason 後来曾跟我说过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跟我说∶「谢谢妳,妈妈,​让我可以做我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发表于 2012-11-17 07:41:09 | 只看该作者

re:蒙以养正,养蒙以正:着眼、着力于正向的、...

蒙以养正,养蒙以正:着眼、着力于正向的、积极的方面,将成就正向的、积极的孩子。---王人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7 05:01:39 | 只看该作者

re:许戈辉:那你认为对于女儿来说,最重要的三...

许戈辉:那你认为对于女儿来说,最重要的三件事是什么?

罗大佑:第一个是健康,财富不重要。第二个是智慧,希望她学会判断,能够照顾好自己。第三个,能见多识广。世界很大,你要主动到世界每个角落去,主动了解身边的人,主动了解这个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6 09:17:55 | 只看该作者

re: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一) 来...

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一)

来源: yuanfang2012 于 2012-11-15

当孩子在学校遇麻烦时,做家长的,我们能为孩子做些什么?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真是我们在美国要不断学习的功课。

大女儿的成长过程中,当她遇到困境时,我至今记得的,有两次我冲到前面,有一次我没有出面,而是告诉她自己该怎样面对。

大女儿因为个性开朗,所以从小到大在学校遇到的事情大部分都可以自己处理。记得上初中的时候,一次放学她和我说,一个男孩,当着很多同学的面说中国如何不好,中国人如何难看,女儿走到他面前,对着这个男孩大声说:“Shut up!”当时,那个男孩愣了,其他人也愣了,因为那个男孩长得高高大大,又是个trouble maker,所以没人敢惹他。女儿当时说的时候特自豪,我反而有些担心,“他会不会打你?”“不会的,当时很多人在。以后他敢惹我,他就是在学校给自己找麻烦。”还好,后来那个男孩并没有再惹女儿。

不过,一路走来,孩子还是会遇到一些磕磕绊绊的,还是需要父母的支持保护和引导的。

第一次,是她在kindergarten 和同学打架,老师发来通知说责任在她。当搞清错不在她时,我去学校找老师,最后老师也承认不是她的错。这件事以前我在“大女儿成长记(二):第一次打架”中 详细写过。这里就不重复了。

第二次,是她在高中一年级的下学期。那一天,放学后女儿情绪很低落地和我说在学校发生的事。中午休息的时候,她得到老师的允许,在一间有钢琴的房间练习。房间有电脑,她login 之后查些东西,然后就开始练琴。后来进来两女孩,她们接着用那台电脑。女儿和她们很熟,也没在意。这两个女儿不断地发出大笑声,女儿很烦,就过去看她们在干什么,据女儿说,她们在电脑上打一些非常不好的话。我都忘了是什么话,反正是女儿不愿意她们在自己的account里写那些话,女儿告诉她们不要再用那台电脑,她们不听,女儿过去就把电源拔掉了,于是,战争爆发了。

当然,不是动手,是动嘴。两个十四五岁的女儿激烈的吵骂中一定有很多难听的话。女儿很气愤地和我说这件事,而我并没有十分往心里去,觉得是一件正常的事,在普通的公立高中动手的事也时常发生。我只是安慰女儿,告诉她最近别理那个女孩。

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半个小时后,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女人,开口问:“你是XX的妈妈吗?”我回答是,然后就听她用近似歇斯底里的颤抖的声音飞快地说,“你女儿今天在学校欺负我女儿,她不让我女儿用电脑,还骂她。我女儿非常伤心,一直在哭。我明天要去学校找校长!”不等我插一言,对方就把电话撂了。

接下来轮到我浑身颤抖,是气愤和不知所措。很快,我镇静下来,好吧,你下战书,我就得接招。

先来交代一下背景。那个白人女孩和我女儿初中就是同学,她从7,8岁开始学长笛,老师又是当地最好的,所以她和她妈妈一直以此为骄傲。我女儿上八年级才开始上长笛的private lesson,但是因为有钢琴基础,进步很快。上高中以后,她们在同一个乐队。乐队每年有四次机会给她们排名,大约有7,8个长笛手吧,由乐队老师给她们考试评定。这四次里,女儿有三次是first chair。其实每次女儿都是不太在意的,她总说其他人学长笛的时间都比她长,所以每一次她都是那种带着侥幸心理的高兴。可是那个女孩就不一样了,每一次都抱着志在必得的心理。前不久的最后一次考核,女儿得第一,她说那个女孩当时就哭了,说她妈妈为了这次考核,额外给长笛老师付钱给她加课,她妈妈一定很失望,等等。所以这个妈妈对我女儿不爽不是一天两天了。

你对我女儿不爽,可以,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你要出手伤害我女儿,我可是不答应的。

我把女儿叫来详细问她吵架的细节。女儿说着说着委屈地哭了。其实在我看来这个年龄的女孩吵架,是是非非真的很难断定。但是我捕捉到两个细节,一,那女孩叫到“滚回中国去!”二,她说了“B”和“F”words,我问女儿,“你有没有说同样的字?有没有说很难听的话?”“我真的没有,妈妈。”好了,这就够了,我安慰女儿:“没事儿,不用想它,该干什么干什么。”

等到老公下班回来,我把他叫到study room,把这件事和他说了,他也非常生气。我说:“你不用生气,现在按照我说的做。”我把找到的那女孩家的电话给他,然后告诉他怎么怎么说。如果我打这个电话,我一定控制不住自己,两个女儿的战争就会延伸为两个妈妈的战争了。

老公开始打电话,我就坐在旁边听着。老公自报家门后,那个妈妈再次发飙,咬牙切齿地说要去校长那里告我女儿的状。老公用尽量平和的语调说:“我女儿回家后也一直在哭,我太太非常气愤,已经决定明天去见校长,因为你女儿说了很难听的话,我是不愿意在电话里重复这些话的。”对方马上问是什么话,“是B word, F word.”“不可能!”“你可以问你女儿。”对方不吭声了。“还有更严重的,你的女儿对我女儿说让她滚回中国,这是种族歧视,对我女儿的伤害很大,这也是我太太不能忍受的。”听了这些,对方只是做着无力的辩解。

这时我老公把话题一转,“我正在试着劝我太太不要去学校,因为我认为小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她们需要自己长大。如果家长参与进去,只会让她们的矛盾越来越深,不会有帮助的。但是如果你坚持去见校长,我们也一定会奉陪的。” 电话在对方的沉默中结束。

第二天早上,我对女儿说:“今天如果你被叫到校长那里,被问起昨天的事,你什么都不要说,马上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尽管孩子不惧同龄人的欺负,但是面对成年人设下的陷阱她还是太稚嫩了,很容易掉进去。

一整天,我都心神不宁的,时不时地查看手机,一直到晚上女儿轻轻松松地回到家,心才平稳下来。

事后,我并没有责备女儿,只是提醒她再遇到这种事情时要冷静,注意说话用的词语,不要让人抓住把柄。我希望她保持身上的棱角,而不是做一只任人欺负的小绵羊。这个世界上,就是喜羊羊也得想办法和大灰狼斗智斗勇啊!

一年多过去了,有时我会用若无其事的口气问女儿和那个女孩的关系,她说她们不是朋友,但会打招呼,我问她还会不会发生以前那样的事,女儿说:“放心吧,妈妈,我们都长大了,不是小孩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5 05:45:52 | 只看该作者

re:凯丽的宠物蔡真妮2012...

凯丽的宠物

蔡真妮

2012-10-16 11:26:14


凯丽快过生日之前,有天晚上我在饭桌上随意问了她一句:“你知不知道哥哥今年打算给你买什么生日礼物?”

她很兴奋地回答说:“小州已经答应给我买宠物了!”

家里马上要进新成员了,我竟然不知道,马上问:“你要买什么当宠物?”

“是两个Hissing Cockroaches.”

“那是什么东西?”

凯丽说:“不是东西,是一种虫子。”



她要养虫子当宠物!?有什么好看的虫子可以当宠物吗?多漂亮可爱的虫子那也是虫子,我在心里嘀咕着。想到家里将要有两只虫子被供着观赏,头皮隐隐开始发麻了,心里对这事儿已经抗拒上了。

表面上依然做平静状,问道:“是什么样虫子?”

凯丽连说带比划地中英文都用上了好一顿解释,我还是一点概念也没有。老公在一旁咳嗽了一声说:“嗯,她说的那就是一种蟑螂。”


蟑螂!!!

我瞪大眼睛,脱口而出:“不行!绝对不行!!”



我小时候在大连住的是日本房,全部木质结构,蟑螂泛滥成灾,在各家各户之间串来串去,我对它们又黑又亮成群结队快速爬行的身影印象太深刻了,那时候周围家家户户都因为与它们共存而有过许多不愉快的经历。

现在有人竟然主动把它们往家里请,真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凯丽还在问:“妈妈,为什么不行?”

我头摇的像拨浪鼓:“那个东西一旦跑出来,家里很快就到处都有了,满地爬,不行不行。”

“我保证不让他们出来。”
“你怎么保证呢?它们爬的可快了,又会躲。”

“我把它们养在鱼缸里,上面封上,爬不出来的。”



小时候蟑螂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恶劣了,我向凯丽沉痛地忆苦思甜了一番,最后对她说:“妈妈看见它们就恶心,你养宠物,要养个全家人都能够接受的,你得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啊!”



凯丽据理力争:“我养在自己屋里,不拿出来,你不想看可以不进我的屋子嘛!”

她试图说服我,想了想又加上一句:“妈妈,他们吃素,只吃菜不吃肉,和你一样是素食者。”

我放下了筷子,食欲全无。



随后的几天,我们家餐桌上的话题就是争论那两个尚未谋面的“宠物”了。争到后来,三个孩子一个阵线,我已然落于下风。而老公不说话,不过我知道他是站在孩子一边的,如果他表态支持我,孩子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我有点迁怒于小州了:“他们不懂事,你怎么能答应给她买,要是个好看的虫子倒罢了,那蟑螂怎么可以当宠物养呢?”

小州回答说:“妈,凯丽喜欢,她自己能照顾,放在她的屋子里,我觉得你不应该禁止她。”



老公看我的脸色不善,拉长了音意味深长地说道:“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

他一下点在我的死穴上,令我当场呆住,哑口无言。

知易行难,真正能够做到尊重孩子的意愿,不容易啊!

我投降了,不过依然垂死挣扎地给凯丽约法三章:不许从她屋子里拿出来,绝对不许让它们跑出来。



过了几日,看到小州楼上楼下地忙乎,搬鱼缸,搬一些黑乎乎的木屑样的东西…那是给凯丽的宠物准备窝呢。

随后的一天,凯丽的几个朋友在我家玩,只听到她屋里传来阵阵笑声、惊呼声,热闹得很。凯丽的屋门半掩,我探头问道:“你们干什么呢这么热闹?”

他们争着告诉我,在看凯丽的新宠物。

我有点好奇,不知美国的宠物蟑螂和中国的“小强”是不是一样的,就问我可以看看吗?

凯丽兴奋地说:“妈,你进来看看吧。”一副我看了就会喜欢上的表情。



我走过去,看到鱼缸果然如凯丽所许诺的那样,被仔细地封住了,孩子们指指点点告诉我宠物趴在什么地方,待我定睛看到里面的东西,一声尖叫不受控制地从我嗓子里冲了出来……




真不是我胆小,很多女人冷不丁看见了蟑螂都会尖叫,而凯丽的宠物身形比蟑螂大了两倍有余……



难以理解,她怎么会选择这一类的东西当宠物,是从哪里得到的灵感?



上文说到凯丽养了两个美国蟑螂当宠物,我不由得去猜想,她是从哪里知道如此独特的宠物呢?问她,她只简单回答说是从学校的科学课上学到的。



开学初到学校参观并面见老师,我终于得到了答案。



凯丽今年上八年级,那天我和所有的课业老师见过面之后,已经快到结束的时间了,往外走的时候,凯丽特意领我拐个弯去见七年级的科学老师。



那个老师已经锁上了教室的门,正站在走廊里接听电话。看到凯丽来了,他匆匆挂断电话就和她聊了起来。



老师:“HI,凯丽,听说你在家里也养蟑螂了?”

凯丽兴奋地点头:“是啊,是我哥哥送我的生日礼物。”

老师:“公的还是母的?”

凯利:“一只公的一只母的。”

老师:“那他们是否开始繁殖了?”

凯丽:“还没有,也许他们还需要一段时间彼此适应。”



老师:“我教室里的已经繁殖到四十多只了,你有时间回来看看它们吧。”

凯丽:“好,我一定回来看。”



告别了老师往外走,他又在后面热情地喊道:“凯丽,你的蟑螂如果不生育的话,你就到教室里来拿几对回去。”



我边走边问凯丽:“你就是跟着这个科学老师学会养蟑螂的?”

她说:“是啊,去年老师让我负责喂它们,我喂了整整一年,每天进教室,第一件事就是给它们喂食,去年我刚喂的时候才八只,现在都四十多只了。”



不管什么东西,如果自己付出了心血,都会培养出感情的。一年的精心喂养,竟让凯丽对蟑螂情有所钟。



我又问:“这位老师的教室里还养别的动物了吗?”

“还有蜗牛、金鱼、青蛙、乌龟、一种大蚂蚁、小蜥蜴……”



美国的学校是学生到老师的教室去上课,所以每个老师都拥有自己的教室,怎么布置由老师自己决定,老师们都会花很多心思把教室布置出特色来,所以每间教室都风格各异。这位老师的教室,简直可以开爬行动物馆了。



我问凯丽,教室里那么多种动物,她为什么要喂蟑螂而不去喂其它动物呢?

凯丽说是老师安排的,她只负责喂蟑螂,其它每种动物都另有同学负责。

不知那些同学最后是否也和自己养的东西培养起了感情,发展到在家里养了。



想起一件事,又问凯丽:“你怎么能区别哪只是公的,哪只是母的?”

“公的比较漂亮,大一些。”

“漂亮???”


这种动物和漂亮这个词怎么挨得上边?唉!女儿的审美观,生生被科学课老师给毁了。


不过,凯丽自从上了这个老师的课,自己就到处找科学方面的书籍看,现在她的科普知识极其丰富,经常纠正我们的老观念,并且已经立志长大以后要当科学家了。


这样的老师就是真正的好老师啊,他让孩子打心底里喜欢上了这门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1#
发表于 2012-11-10 06:29:38 | 只看该作者

re:[URL=http://weibo.co...

@王人平孩子总被“欺负”怎么办?该不该鼓励孩子打回去?虽然我已多次回复,却还会经常被问到的问题。限于时间、精力,现把以前的回复整理成一篇长微博,阐述我对此问题的个人看法,以后类似问题不再答复。核心观点:一个在规则中成功建构了自我的,拥有强大内心力量的孩子,在发生冲突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0 04:10:58 | 只看该作者

re:球缘 之 Devyn的妈妈2...


球缘 之 Devyn的妈妈

2012-11-09 09:39:33

   3.  Devyn的妈妈


对很多的人,我们都会有个先入为主的判断。有些人,见到了,莫名其妙就喜欢上;也有一些人,见到了,莫名其妙就不喜欢。


比如Devyn的妈妈,从一开始,我就决定了不喜欢她。看上去倒是很热情的,打招呼,讲很多的话,可是很快就发现,她所讲的话,总是围绕着自己那个宝贝儿子。Devyn球踢得如何之好;Devyn有哮喘不能踢整场球;Devyn很好强不肯自己要求休息;Devyn的喷水壶对他很重要你们都不要碰。


分配球衣那天Matt没来,后来发现,剩下唯一一件球衣对他太大。因为小T和Devyn都是大块头,教练写Email给我和Devyn的妈妈,问我们谁能同Matt更换球衣。


Devyn的妈妈立刻回信,口气相当生硬地问:“为什么要换?Devyn现在这件球衣穿着正合身!”我这个和事佬赶紧回复解围,说是小T穿什么都无所谓,他可以换,也对Devyn的妈妈解释了一下,大家现在都穿上了合身的球衣,更换是为了给Matt方便。她收到我的信之后,并未回复片言只语。


另外有两次,教练分配她来协调活动,她也是怨声载道。因为花费了一些精力,却没有太完美的结局。逢人便说她有多么卖力,教练又是多么不领情。


其实都是小事,但是从第一次见面就有了的不喜欢,如此持续下来。直到最后的Pizza派对,大家好聚好散,人人都买了很多吃的喝的分享,很是开心。吃到最后,唯独她那里剩了大半个pizza,我看教练只顾聊天喝酒没怎么吃,就问她可否端去给教练吃两片。没想到她立刻将大饼揽了过去,连连摇头:“不可以的,不可以的。这是我买的,专门买多半张就是为吃不完带回家去。”我怔怔地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因为当晚气氛太融洽,完全没有人算过这些小账。好在最后一次了,且算它作个小瑕疵,罢罢罢。


然而只要继续踢球,就随时有可能再见,无法最后一次。这一赛季,我们的孩子被分在了不同的球队,怎么那么巧,一共才只踢了没几场球,已经对垒两次。她的儿子进的是一只精英球队,每场都赢。她自然会跑来告诉我,这个队怎么地强,她儿子怎么地在如此强队照样立功。我有点躲不过去,只好一路嗯着,没话应和。


有一天,在家里工作,忙到飞起。伺候全家早餐,公司开会,工作,家里擦擦洗洗,公司再开会,工作,洗衣晒衣,工作,接儿子放学,送回家嘱咐功课,接女儿放学,送钢琴课,回家工作,接钢琴课,回家开会,检查儿子功课,回客户电话,下班,做饭,吃饭刷碗,切水果备零食,嘱咐女儿功课,送儿子球赛呐喊加油。。。


开车去球场的路上,脑袋里嗡嗡直响。我对自己说,等一下把椅子摆好,我就瘫坐在上边,发上一个钟头的呆。


想得倒美。椅子刚摆好,屁股正准备往下沉,Devyn的妈妈来了,径直向我走来,不等我问候,直接开始说话:


“我不知道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我反正今天是糟透了,我觉得自己快要撑不住了。Devyn已经有6项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了,今天又查出第7项。我去斯坦福跟新的医生谈话,路上电话坏了,GPS坏了,电脑后来也坏了,我一个人开了那么远,找不到路,你说还有比这更倒霉的没有?我们这个新球队,别人都是老熟人,只有我是外人,从来没人搭理,也没人愿意帮我接送一下孩子。你瞧,我开了一天的车,现在饭都没吃,赶着过来带Devyn踢球,等一下比赛完了还要去修电话。Devyn他自闭、学习障碍、哮喘。。。一堆的问题,动不动就全部推翻,重新诊断,每多诊断一次,就多一条毛病。这不,又填了一条,消化系统障碍,要长期通一条管子帮助大便。他不应该来踢球的,我不愿意他来踢球,紧张度太高,每次踢完,他都会精神崩溃,连续今天不能正常运转。我跟医生讲过了,可是医生说他可以踢球,他不知道踢球对他的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可是他太喜欢踢球了。上次他摔倒了,裁判让他滚开,我今天得找那个裁判谈谈,他不能对我的孩子这样说话,他可是残疾人啊,他精神状态本来就非常不稳定。我二十三年的婚姻结束了,我一个人带着这样全身是病的孩子,他每次精神崩溃,对我都是艰难的打击。我的朋友们都说我坚强,我不是坚强,是强忍着,可是我觉得快要忍不住了,快要完蛋了。我去教会的,知道大家都在为我们祷告。我有时候疑惑,不知道上帝的恩典在哪里,可是我相信上帝的恩典,只是看不见找不到的时候,好难过。“


她就这样不停地说着,偶尔容我插句嘴。她带着大大的一副墨镜,眼泪从墨镜后面流到腮边。


从头到尾,我只有聆听。在她面前,我那一天的劳累,还有什么值得诉说么?


打那以后,她见到我都格外亲切,有时在不同场地比赛,她也会远远跑来看我,跟我说话。我不知道是自从那次对我吐露了诸多痛苦以后,她觉得我们之间有了共鸣?或者只是对我的倾听表示简朴的感激?我没有问过她,但是我很积极地响应了她的友善,为了给她安慰,也为了我近来一些小小的领悟。


在过去近一两年的时间里,跟经历、精力、身体、精神、年纪等等许多方面都有关系,我过得不怎么快乐。可是有一天,我也忘了是怎么来的,好像突然就想通了一件事情。解决我的不快乐,其实有现成的一剂良药,那就是staying positive。


每个人快乐和不快乐的源泉都不同,所以获取快乐的途径也不同。我这个人有个遗传下来的毛病,就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which runs in my blood。爸爸曾经如此评价妈妈:“年轻时刚认识她,觉得她特别聪明,凡事从不人云亦云,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后来渐渐在一起时间长了我才发现,这个特点,可以是个优点,也可以是个缺点。因为这一类的人,往往遇事爱看它的阴暗面,对人对事不易满足,自己也不易快乐。”


后来我观察妈妈,还真是那么回事。要么专挑着负面新闻去看,要么就是对正面新闻发出尖锐的批评。她对新闻的点评,是个典型的自由派(independent party),谁都瞧不上,看哪一方都不顺眼。


瞧别人的毛病容易,到自己这儿就不觉得了。直到更后来,我一看报或者一上网就满肚子牢骚,跟人相处也是总在“透过现象看本质”,甭管多好的人,也甭想瞒过我的“法眼”。


于是乎,就有点儿孤家寡人了。倒不会因为孤家寡人本身而不愉快,乐得清静呢。可是看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糟糕的东西,真的挺绝望,挺苍茫。


我便问自己,是不是越来越像妈妈了?挑毛病挑上瘾?要不以后遇事,都从正面多看看?


其实就是试验性质的,可是立刻,就发现自己的心态发生了逆转。对每天所遇到的好事坏事,还有好人坏人,我都找它们最positive一面的内容,相形之下,那些负面的东西显得无足轻重。


打个比方,工作不顺心,想换一换。面试之前,认真祷告,求神的旨意而不是我个人的意愿,在我的身上成就。所以面试根本没有紧张,发挥自如。然而工作仍旧没有拿到,原因不明。我竟然也没怎么难过,失望当然会有,但是转瞬即逝,心里非常安宁,因为得与失,没人真的知道孰坏孰好。


有信仰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我过去常常辜负了它的好,抱着人天生有罪这一条不放,对于每个人包括我自己的罪性和阴暗面不能释怀。如今试着比以往更积极地从信仰当中汲取养分,便对上帝的祝福更加确知和确信。因此在某些本该无望的时候,得以拨开忧虑,看见希望。精神力量的强大,不仅止于虚幻的思维,也能在现实的土地上投下光与影。


就比如这次换工作,我是如此地确信,神早已为我预备了更好的计划,因此我才没有得到这份看似甚好的机会。


我同Devyn的妈妈分享我的这些小小体会,一来是为了让她振奋起来,二来也是提醒自己,这个世界上痛苦的人已经够多,我不应该去瞎凑这个热闹。遇事,遇人,staying positive,是于人于己都颇有益处的态度。

由网上无名张贴 @ 2012-1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2012-11-10 00:13:44 | 只看该作者

re: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

天晚欲雪,好友邀我去火锅城,说满腹心事要借火锅一涮。为着不肯做母亲,她与老公已成水火之势,想借我这个过来人做灭火器,令我安置好女儿后速速赴约。
当初她也极力劝过我,做母亲投资太多风险太大,如果生个神童还好,当妈的里子面子全赚足了,万一生个木头木脑的呆瓜,连自己的快乐都得赔进去,实在是亏大了。那时我笑她像个人贩子,现在却觉她句句都是金玉良言。
幼儿园门前熙熙攘攘,老师对我微微叹道:这孩子含羞草似的,音乐课嘴闭成一枚坚果,舞蹈课总比别人慢半拍,就连游戏时,也是独自在角落张望。
我似乎感冒了,全身发冷,头痛欲裂。女儿将脸藏在我的大衣里,不安地蹭来蹭去,我愈发烦躁。一出世就得到病危通知的她,在这群活泼可爱的宝宝中间,不仅身量不足,性格也甚是木讷。
这个刚自幼师毕业的女孩犹豫了一下,又说了一件愈发让我尴尬的事,女儿这些天用餐控制不住食量,常常吃到胃痛还要求添饭。旁边有位家长哧地笑出来,我兀自强撑着微笑,心里却暴躁得想找谁大吵一架。
头晕目眩地到了家,一摊泥般软在床上。女儿推开门,期期艾艾地要我教她什么,我极力克制着恼怒,闭上眼睛不去睬她。可不一会儿,门又发出刺耳的吱呀声,心力交瘁的我终于爆发了,狂怒地指着她喊叫:滚出去,我不想再看见你,我怎么会生下你这个白痴!
女儿惊骇得缩到墙角,她瑟瑟发抖地问:妈妈,一个人杀了自己的手,会死吗?我气急败坏地将她藏在背后的手拉出来,头立时嗡嗡作响,那么多的血,那么深的伤口!连淘气都笨得险些杀了自己,老天啊,你到底给了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们跌跌撞撞地往医院走,雪大起来,女儿没有哭也没有要我抱,一声不响地在我身后紧追慢赶,看来她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医生说伤口太深,为防止感染,缝合后要输液,而且可能会留下永久性疤痕。医生责备着我的疏忽,女儿默默听着,将瘦小的脸深深埋在膝间,长久地不肯抬起来。
打上点滴后,女儿睡了,方想起好友之约。急急回电说明原因,她幽幽地说:看来不要孩子是对的,太难了。
一句话触痛我所有的暗伤,泪猛然间大肆溃逃。这些年丈夫远在外地,我独自在病弱幼子和繁琐工作间奔走,巨大的压力几乎辗我为尘,皱纹天罗地网般自心底罩到面上,哪里还有香如故!当初我认为孩子是上天赠送的最好礼物,现在才知道,这礼物有那么多教人承受不起的附加品。
我回头看看女儿,她向里睡着,眼睫毛扑簌簌地抖。
到家已经很晚,一进门就听见电话铃响,女儿轻手轻脚去了卧室。女儿的老师说,她一直在给我打电话,如果打不通,她会内疚得连觉也睡不着的。
原来,那位哧笑女儿的家长去找了她。他说他的孩子和我女儿最要好,那孩子告诉爸爸,好朋友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她妈妈工作很辛苦,她要吃得饱饱的,就不会老是生病,会快快长高长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这个女孩忽然哽咽了:您的孩子还说,妈妈最爱吃苹果,她一定要学会削苹果。
放下电话,我忽然间看到茶几上的水果盘里,有一个已经干巴的苹果,削得坑坑洼洼的,上面有淡淡的血渍,旁边赫然躺着一把锋利的水果刀!
我的心痉挛着,电光石火间忽然明白,她第一次进来,是想让我教她削苹果,我却没有睬她,她把自己伤得那么重,只是试图学着为我削一只苹果!
我来到她的房间,她居然换上了夏天才穿的公主裙,默默站在红地毯上,似一个小小雪人。一见我,眼里便闪过浓浓的惊惶,一下子,我泪盈于睫。她喃喃地说:妈妈别哭,我给你跳舞,跳我刚刚学会的《风信子开了》。
我发现她右脚的袜子有些异样,她说,袜子破了一个洞,昨天脱掉鞋子进舞蹈教室时,有小朋友笑她露出的大脚趾,她便自己拿针线来缝,缝好后却成了这样。
我蹲下来,摸着那个疙瘩,硬硬地硌着手,也硌着我的心。她的脚被磨了一整天,我却不知道,她只有四岁半,怕妈妈会烦,自己苦苦琢磨着,竟然补上了这个破洞,做妈妈的却嫌她笨!
她轻轻唱着,缓缓摆动手臂,合拢的双手如一枚含羞紧闭的花苞。在灯光底下,花苞怯怯地打开,风来了,雨来了,她的单眼皮的黑眼睛一直看着我。她举在头顶的左手,还裹着厚厚的绷带,花瓣一点一点展开,女儿如同一个小小的勇敢的伤兵,在这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终于将自己开成了一朵比雪还洁白的风信子。
风信子低声说:妈妈,小朋友都笑我开得太慢了。她顿了一下,还有人说我是白痴。我一震,心被烫了似地猛一缩。
舞蹈老师告诉大家,我不是白痴,我是白色的风信子,很安静很怕羞,比紫色和蓝色的风信子要开得慢一些,可等到开好了会最美。
我俯下身子,抱住她柔软的小身体,抱住漫漫红尘里离我最近的温暖。
请允许白色的风信子害羞吧,因为,风雪再大,受伤再深,她都会拼尽全力为你开一朵最美的花。明天,我将告诉好友,拥有任何一朵风信子都是一件幸运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发表于 2012-11-9 23:43:19 | 只看该作者

re:上苍如何给予,这注定是个专属于他的秘密。

上苍如何给予,这注定是个专属于他的秘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9 23:37:37 | 只看该作者

re:"特殊儿童Albert"阿小N身...

"特殊儿童Albert"

阿小N身材瘦小,进球队之初,替他捏把汗。如果踢得太烂可如何是好?如果被撞飞岂不很惨?如果被队友嫌弃要不要退队?

第一次训练就发现,有个孩子比他还瘦,比他还小,比他还差劲。根本不敢碰球,永远躲在一边咬手指。他的妈妈说,他是早产儿,身体极差,来踢球就是为了健身。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这下好,有垫底的了。

一来二去,阿小N逐渐摸出门道,知道了如何凸显自身的优势——速度快,反应快,身手敏捷,不仅不再给球队拖后腿,还迅速成长为队中的主力之一。而Albert,仍旧只是躲起来咬他的手指。教练也不训他,基本由着他去,可是很多孩子都会私底下笑话他,说他cuckoo。

比赛期间,教练有意识地安排,Albert总在场上,从未坐过板冷凳。从全局讲句老实话,这是吃大亏的安排。球场上一个萝卜一个坑,Albert占着后卫防守的位子却不干活,经常忙着四处搜罗小石子,找机会砸一下自己的队友,然后咬着手指坏笑。再不然就躺在地上看天,不知小脑袋瓜里正在想些什么。但是球队就是一个家,摊上这么个孩子,你还能怎么办?

慢慢熟悉起来,Albert的妈妈向大家吐苦水,我们才知道,Albert果真是个特殊儿童,自闭,学习障碍,注意力缺乏,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知道了这一层,众人有了默契。就连小球员们,都故意送个球给Albert,让他有机会踢上一脚,甭管踢对了方向没有。为此没少丢球,但是没人真往心里去。不就是场比赛么,输一个球也是输,输十个球也是输,玩儿呗,这就叫死猪不怕热水烫。烂队自然有烂队的好处,嘿嘿。

记得有一场比赛,我队惨败。对方球队也发现了我们的特殊儿童破绽,打到最后,干脆放弃防守,把球递给Albert,推他来到球们前,让他射门,给他鼓劲。Albert兴奋得什么似的,每进一个球,就跑离球场,来到他的父母跟前,大声叫着:“我进球了我进球了我进球了!”那个情景已经过去很久,但是至今历历在目,此生难忘。我很幸运,三个孩子都聪明伶俐。每天的挑战,均是如何催促他们,更高更快更强,才能够不浪费自己天生的才华。因此不敢想象,如果换了是我,该多么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这样的呵护,能有这样来之不易的成就感。更难想象的是,当他因着同情,得到了自以为至高无上的荣耀,我是该为他高兴,还是该为他伤心。

今天听牧师讲道,说,耶稣被钉十字架以后,我们的罪被赦免,从此经历苦难,不必再以为那是神对自己发怒。神以不同的方式,爱不同的人,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深深相信一份必将降临的祝福。

常常觉得,因为没有残疾的孩子,便对残疾这件事没有发言权。可是心里我知道,跟孩子一起,经历过生死的考验,走到今天,只有对祝福更深切的相信。但愿我的这些经历,不是枉然,也但愿天下残疾儿童和他们父母所经历的苦痛,也不是枉然。

赛季结束之后,大家散场。人人都很忙碌,联系日渐稀疏。夏天里有一次,Albert的妈妈邀请我们去玩,赴会的人不多,可是Albert看到我们,甭提有多高兴了。虽然这个孩子不如别的同龄人那么聪慧,可是他的感受也一样可以敏锐,懂得欣赏爱护自己的朋友们。他们家的顶梁柱是他老爸,一位coastal guard,打一枪换个地方,老婆孩子跟着东跑西颠,比旁人更难得有熟识的朋友。我的孩子们其实也是如此,从幼儿园到现在,都没有连续上过同一所学校。但是对他们所面对的,我能够做到cool,做到tough,告诉他们这就是人生。不晓得如何去对一个特殊儿童去解释,这就是无可奈何的人生。可是话又说回来,我相信缘份,我相信虚幻至极的一些东西,相信所有的善意带给人的恩典。

为了更适合孩子的情形,这个赛季,Albert的妈妈给他报名参加了VIP球队,也就是专门给特殊儿童设立的特殊球队。曾经有特殊儿童的爸爸对我说过,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他的小孩一定会不断有进步,但是这进步也注定极其缓慢,结果就是,那孩子与同龄孩子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我们知道,Albert在VIP球队,肯定会越来越有球感。同时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孩子和他,以后永远都不会再有机会为同一个球队效力。

没有想到今天,这些孩子竟然在同个赛场上相遇。

因为赛区规定,每个球队都有义务跟VIP球队赛一场球。我们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完全没有概念。到场之后教练才加以说明,并且对孩子提出约法三章,不许过度肢体冲撞,不许高技巧抢夺,不许竞争式进球。

我队的一位妈妈说,真是难为我们的孩子了。

大概是吧。去竞争去取胜是很自然的本性,那么求败可能反倒不是那么容易。可是正像我们平日教育孩子们的,爱一个可爱的人不难,难的是爱一个所痛恨的人。难道不是么?你去赢一场注定会输的球固然很难,然而去输一场注定会赢的球可能也没那么顺利。对孩子对大人,学习输的意义都挺重要的。

孩子们做到了,比我们想象得还好。他们的进攻雷声大雨点小,他们会故意摔倒,让对方进球,然后为他们鼓掌加油。

对方的球队,有个孩子,每次都会跑过来,带着纯真而坚定的快乐对观众说:“我踢到球了,我做到了!”

我发现这孩子出现的频率非常频繁,再仔细一看才明白,他们是同一支球队里的双胞兄弟!长相完全一样,肢体上的毛病同出一辙,骄傲的笑容也没有差别。当我发现这一点的时候,心里感到隐隐的痛。上帝啊你这是为了什么?一个家庭养育一个这样的孩子还不够么?为什么是两个?

就在这个时候,Albert的妈妈走来跟我聊天,竟然轻描淡写到近乎绝情地说:“这些都是有遗传基因的,经常见到一个家里生出的所有小孩,都是同样的毛病。”

“可是你跟Tom都很正常啊!”

“Tom的舅舅跟Albert一模一样,我的家族也从来都有学习障碍。”

她说得那么平淡。

Albert,还有成千上万的Albert,以及他们的家庭,都是这么平淡地看待日常生活了吧,否则还能如何?

晚上阿小T祷告时说,感谢天父,让我和哥哥姐姐都没有特殊教育,都不用爸爸妈妈太操心。祈求阿爸天父赐给Albert和他的爸爸妈妈,特别特别高兴的好日子。

换作以往,我一定会逗他说:你们已经让爸爸妈妈操心得够多了!但是今天,我只能Amen。

我不见得比Albert的妈妈快乐,正如我的孩子不见得比Albert快乐。上苍如何给予,这注定是个专属于他的秘密。在我过往有限的年月中,认识了Albert和很多与他类似的孩子,对他们有多大的意义我不确定,但是对于我,是很特别的缘分,值得常常纪念。

由网上无名张贴 @ 2012-11-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05:21:31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教出一个数学天才 来源: 华...

如何教出一个数学天才

来源: 华尔街日报 于 2012-11-01



对数学感到头痛的父母常常害怕这样件事情:教育同样厌恶这个科目的孩子。

塔米•乔利(Tammy Jolley)是阿拉巴马州麦迪逊县(Madison)的一名法院官员,她说自己就是患有“严重数学恐惧症”人群中的一员。在高中、大学时代好不容易熬着学完了代数学与统计学的课程后,乔利现在又得给自己九岁的儿子杰克辅导数学作业了。她说,这么做会让她“想要发出这样的感慨,‘啊哈,数学真难,我知道你为什么学不明白了。’”但乔利还是硬着头皮、强迫自己去鼓励儿子学数学。

目前正在进行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数学对孩子成功的重要性。2007年刊发于《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论文指出,学生在幼儿园时表现出来的数学能力是他们在日后学习中能否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预报器,其预示作用甚至超过了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和阅读能力。

由于美国青少年在数学成绩上继续落后于全球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这个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2010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的最新结果显示,与其他33个工业化国家的学生相比,美国孩子的数学成绩低于平均分。

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父母就在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从对这个科目的态度到掌握数学技能都是如此。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心理学和比较人类发展学教授苏珊•C.莱文(Susan C. Levine)针对44名学龄前儿童和他们的父母进行了一项长期的家庭研究。该研究发现,那些经常跟孩子谈论数字,用肢体语言和文字语言解释空间关系的父母常常在子女四岁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了更强的数学观念。




Jason Schneider


但很多父母却在无意中令孩子对数学心生畏惧。休斯顿教师、数学教育指南网站MathFour.com的出版人邦•克劳德(Bon Crowder)说,当孩子问到一个数学题目或家庭作业时,那种回答说“我对数学一窍不通”或者“我都有20年没碰过数学”的父母其实是在向孩子传达这样一个观念:这个学科是令人生畏的,他们很可能也将无法攻克它。

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称,那些患有数学恐惧症的父母也能教出一位数量分析家,但前提是他们得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家长要停止消极的对话,并将数学游戏和问题揉进日常生活中,就像他们教孩子读写那样。父母还得鼓励子女要勇于钻研数学难题,不要害怕费脑子。

教数学可以从激发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开始。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天体物理学教授、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亚当•里斯(Adam Riess)小时候就喜欢向他父母问东问西,常常都是一些数学问题,而他们觉得这是孩子好奇的天性,所以都一一耐心解答。里斯回忆道,八岁那年,他和家人一起驾车出游,“我没有像别的孩子那样问:我们快到了吗?我是看了里程路牌和车速仪表盘然后算出了到达那里所需的时间。”里斯博士说,“数学于我而言很有用。”

父母也不是非得都懂数学,然后才能帮助孩子在这个科目的学习上有良好的开端。莱文博士说,家长可以教孩子在数字与实物间建立一种联系──在教三这个数字时,可以给孩子三个Cheerios麦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字的含义,这比让他们背诵一串数字强多了。父母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拼图游戏,或者借助肢体语言向他们表述像“更高”和“更矮”这样的概念。这些都能逐渐强化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而这又与习得更强的数学技能息息相关。

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教育心理学教授凯利•米克斯(Kelly Mix)说,父母和孩子一起玩积木游戏,鼓励孩子模仿着堆建你砌好的房屋,用这样简单的方法来培养孩子对于空间的认知。

菲奥娜•卡梅隆(Fiona Cameron)是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市(Pasadena)的一名财务顾问,她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曾备受数学的折磨,但如今她仍在试着培养两个孩子──五岁的伊恩(Iain)和三岁的梅莉(Mhairi)──对数学的兴趣。卡梅隆说,她会让孩子们在睡前翻看图形书并认出那些图形,像一条鳗鱼身上的“条-条-点”之类的。卡梅隆还会从“睡前数学”网站(Bedtime Math)上挑选一些日常问题来问自己的孩子。“睡前数学”是一家专门帮父母将数学知识融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非盈利网站,建于去年2月份。

这家网站的创始人劳拉•毕洛多•欧文德克(Laura Bilodeau Overdeck)曾是新泽西州萨米特市(Summit)的一名高科技策略顾问,她说,睡前数学网站每天都会发布一个好玩儿的、与日常生活和时事相关的数学问题,像奥运会之类的,然后促使孩子们一边动脑筋想办法解答,一边和父母谈论解决方式。

在厨房烘焙糕点时,卡梅隆让两个孩子将鸡蛋敲开一分为二,在这个过程中,她向孩子解释了分数的概念。而给玛芬纸杯蛋糕加馅儿也演变成了一个减法问题,“如果一共有12个玛芬纸杯蛋糕,我们已经给八个加了馅儿,我们还需要再加几个?”卡梅隆说,多亏了这种嵌入式数学教学法,她的孩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收获了快乐。

当子女将数学作业带回家做时,许多家长必须冲破分数和排名至上的窠臼,鼓励孩子努力尝试、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莱文博士的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而非正确答案上,九岁的孩子会更有热情去应对新的数学挑战。

马里兰州洛克维尔市(Rockville)的数学教育顾问、NewtonsWindow.com网站(一家帮助父母和学生学数学的网站)创始人苏珊娜•萨顿(Suzanne Sutton)称,父母陪在孩子身边一起钻研其实很有用。那些在尝试中失败、又能从失败中站起的家长能教会子女这样一件事情:凡事往好的方面看、竭尽全力去应对挑战。

克劳德说,如果你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出手帮助孩子,那起码不要朝他们表达出你内心的焦虑和沮丧。相反,你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你会在别的时候换种方式陪伴他们,那样会更好。而在学数学的时候,你该为他们找一位家教或别的什么人来指导。

还有一种选择:花钱雇你的孩子来教你数学。多年前就曾有一位家长问萨顿,在自己对教学大纲都无法理解的情况下,该怎样帮助她青春期的儿子学习艰深的代数课程。萨顿告诉这位家长,让她选出最难的问题,然后花钱雇儿子就此写一份报告并教会她。后来,这位妈妈选了对数这一章。

萨顿说,当这个儿子只给出了流于表面的解释时,他妈妈回应道,“你没有履行我们的协议。我不明白对数的含义。”儿子又深挖下去,再试着讲解了一次。终于,在儿子的辅导下,这位妈妈弄清了对数的概念。

在确认自己已经掌握了代数课程中最艰深的章节后,这位少年后来的学习一直都不错。

Sue Shellenbarger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供稿并保留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04:41:54 | 只看该作者

re:同伴压力 Peer Pressure ....

同伴压力 Peer Pressure ...青少年和家长第三次聚会

2012-10-22 17:22:27



当我们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他们安排同伴或玩伴,慢慢的,孩子长大了上学了,在学校里,他们开始自己选择兴趣爱好性情相近玩得来的同伴做朋友,这样的朋友圈在初中时开始显现,初中的孩子们每天的午饭时候,就会自动地按照他们自己组成的小圈子,在一起吃饭聊天,课后校外一起约了看电影出游等,形成一个比较亲密的朋友圈。

除了这种比较亲密的朋友圈,孩子们还会在教会、运动队、中文学校、社区等常去的场合和地方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在这样的社交圈和朋友圈中,他们之间会相互影响,比如对某种事情的态度,对衣装打扮的相互影响等等,这种相互影响和认同是很自然的,因为少年人也好成人也好,都希望被认同,尤其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认同心理尤为强烈,他们希望适应新的环境,希望被同伴欣赏,别人拥有的东西他们也能拥有。

别说孩子,就说我们身为父母的也面临着所谓的同伴压力,比如,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钢琴,我家的孩子便也不能落后,全然不管我家的孩子是不是喜欢音乐。别人家的孩子考进了哈佛,我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单,所以天天唠叨: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像那谁谁一样也考进哈佛!这大概是最普遍可见的老中家长们的同伴压力!

很多时候,有些同伴压力,不是坏事情,可以促使人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一同向上,只要不过分。可是很多时候,这个度或者说平衡点很不容易掌握,看着看着就会演变成纯粹的负面的压力了。

周末,我们青少年和家长沟通的小组讨论有关同伴压力的聚会,很有意思。

让我们先看看孩子们怎么说?

同伴压力有正面的和负面的,正面的压力包括:
getting good grades  取得好成绩
participation in certain activities 参与某种活动
standing up to bullies 对抗被欺凌
fashion 时尚
community service/charity 服务社区
fitness 健身

负面的压力包括:
drugs and alcohol  毒品和酗酒
apathy  冷漠不关心
fashion 时尚
food  食物(垃圾食物)
excessive gaming 沉溺与电玩游戏
piracy 盗版
relationships 男女朋友(约会)

孩子们也意识到同样的东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比如:时尚,追求时髦,漂亮的衣装、得体的谈吐是好的东西,只要不过分,可一旦超过了那个度,比如说过分追求化妆,反而会失去这个年龄的纯真美丽。

我女儿从今年开始,问我要化妆品,一会儿是润肤霜,一会儿是香水,接着又要睫毛膏和清洁液,我很高兴她那小小的女人天性在觉醒,润肤霜也好、清洁液也好、香水也行,我都会陪着她去购买挑选,但是睫毛膏我坚持她还没有必要,平常十三岁的女孩子还无需化妆,如果参加舞会化个淡妆她可以用我的化妆品,睫毛膏我也教会她如何使用,但是我也讲到化妆品对皮肤也有刺激的作用,如果不清干净,也会堵塞毛孔损伤皮肤,所以年轻时尽量少用,等到了我这把年纪,出个门都得使用,因为没有资格素面朝天了。我这样说,她嘻嘻哈哈笑着还算能接受。但是,从这件事情中,我感觉的她的同伴影响是巨大的,在我眼里十三岁的小女生还没到考虑这些化妆品的时候,可是,这些同年龄的女孩子在一起,就会谈论这些事情,相互影响的结果就是回到家跟我们家长说她要某种东西,因为别的孩子有。

在上面孩子们讨论的负面的同伴压力中,首当其冲的是:毒品和酒精。可见孩子们也很清楚,在美国这样的社会里,这个问题是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教育专家却说很多青少年高估了毒品和酒精的影响力,而很多家长却低估了毒品和酒精会对自家孩子的影响。

据统计,71%的青少年在高中毕业前都尝试过酒精。可是,喝醉的青少年很少。2010年的统计显示,27%的青少年说他们曾经喝醉过,34%的青少年说曾经用过毒品,但是只有27%的用过毒品的孩子说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用过。

今年春,我读高中的儿子去荷兰游学一周,他们学校同行的孩子中有一半的孩子在荷兰又喝酒又吸毒,因为在荷兰孩子从十六岁开始就可以合法的喝酒,吸食大麻也是合法的,所以美国去的孩子喝的糊里糊涂,大麻抽得太High,就像下饺子那样从桥上往水里跳,即使平常懂事的儿子,在那样的场合下,也被影响尝一口啤酒,他说他不喜欢那个味道,就趁大家喝的太高之际,跟一个荷兰同学逛乡间小路去了。但是,这件事可以看出,孩子们自己不觉得他们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随队去的高中老师心知肚明,有些美国的高中生深知荷兰的法规,就是冲着这种规定去的。很多孩子会尝试(大麻和酒精)那么一次,但是绝大多数孩子并不喜欢,也不会再去反复地使用。

我们做父母的不需要反应过度,但是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并能与孩子有很好的在这方面的沟通。专家们就建议,当这种同伴压力来临之际,孩子们用父母做借口是最好最容易的脱身之道!比如说:你开玩笑吧! 你知道我老爸的,他如果知道会要我的命的!或者这个时候用善意的谎言也可以脱身:我头痛得厉害,对不起啊,我得走了!

孩子们怎么说该如何处理这些负面的压力的了?他们说:
think long term 想远点(我有些吃惊孩子们能说出这个)
think: "am i going to do something stupid?" 想想“我是不是在做一件很愚蠢的事?”
strong resolve 有一个强大的决心
talk to adults 找成人个谈谈
be smart in choice of friends 聪明的选择朋友(圈)

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知道我们的孩子交的朋友!中国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非常有道理的。人通常以类聚,孩子们也会,性情相近的孩子也容易成为朋友,但是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孩子,今天的好孩子可能成为明天的坏孩子。

记得我曾经有位朋友的儿子,这个孩子一直是个比较懂事听话的孩子,可由于高中三年级的学业压力,和交了几个喜欢周末聚会喝酒的孩子,开始是醉酒,后来就是老不去上课,翘课到一定的程度,学校打电话给家长,家长才知道孩子冒用家长的名义请假不去学校。父母迷惑,不懂为什么以前一直很乖的儿子忽然变成谎言连篇的翘课生,还是学校让父母注意孩子是否在吸毒,父母觉得不可能,但还是偷查了儿子的书包,结果确实是孩子在抽大麻,这便引发了家庭的战争。不过,幸运在这个孩子是在高中四年级才走了岔道,那时考试等决定大学的东西都已成型,他仍然被一所不错的大学录取了,现在上了大学的他据说已经完全恢复正常了。

提起这个事例是想说明:我们中国人通常会觉得吸毒这样的事情只会发生在老美家庭里,不会发生在我家和我家的孩子身上,所以往往掉以轻心;一旦事情真的临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又不知道如何处理,往往把孩子想得过于糟糕,认为这孩子这辈子都完了!其实,人孰能无过?孩子犯个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只要处理好善后,不要一锤子把人钉死。  

周末晚上的八个家庭的聚会,八位家长的有关同伴压力的讨论,总的来说有个趋向,就是大部分的孩子让家长感觉没受太多的同伴影响,这可能是因为有些孩子内向的个性,跟父母的交流有限,给外界的交流也有限,故而,父母觉得孩子既没有受到外界正面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外界负面的影响。

教育专家证实,通常易受被影响的孩子个性上可能弱一些,或者自信心上欠缺,而能影响别人的孩子通常比较强一些或者说容易引导领导别人,这个世界说到底,人的影响力比较大或者说能造成足够大的影响的人才是主流,能不受主流影响,我行我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也是需要强大的心理支撑的。没成熟的孩子不容易做到这点。

作为父母,如何对待父母间的同伴压力,比如,你的好朋友说我家的孩子课后又送学钢琴又送学跳舞,你的孩子怎么都不学什么东西呀?你这不是耽误孩子吗?你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压力?

专家建议:

首先,Educate yourself  自我教育,报纸杂志书籍网路都是可以使你获得知识、常识的源泉,了解不同的父母方式,针对自己的孩子的特点,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家的一套方法。

其次,Accept change,接受变化。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孩子们更是如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孩子的变化而变化父母的教导方式,承认自己的错误,跟着孩子一起共同成长。

还有,Believe in yourself,相信自己。为人父母是非常私人的一件事情,你的为人父母的角色做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好几方面的因素:你父母对你的影响和教导,你的朋友同伴给你的影响,你的生活方式,你的教育程度,你的文化背景等等。你需要发现一个适合你们家庭的教导方式并以此为荣,不要跟别人或别家去比较,人与人不一样,家与家也不同。

最后,Find common ground,找到共同点。我们都想成为好父母,我们也都能成为好父母,只要我们停止加压养育,用爱心、用容忍和接纳去倾听和相互学习,我们就能胜任父母的角色并绰绰有余。








[打印]







由BeautyinAutumn张贴 @ 2012-10-22 17:22:27 (被阅读699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0 04:07:14 | 只看该作者

re:电子产品玩的度…家长和青少年小组...



电子产品玩的度…家长和青少年小组今年的第一次聚会 (下)

2012-09-18 09:35:03





谈完父母和子女间相互的期许,我们开始给孩子们打分,从一到十作为对电子产品(包括电脑、电玩、手机等)上瘾的程度从弱到强,孩子们自己给自己打分,家长们给自己的孩子打分。



先说说一般对上瘾的评断:如果一个人每天花三小时以上的时间玩电子产品,并逐渐有增多的趋势,不玩的时候会无所事事,发脾气、情绪不稳等症状,那就是上瘾了。



对于青少年在这方面的瘾头,专家描述的很详细:



第一, 全神贯注沉溺其中,整天脑子里都是有关游戏的东西,无论谈论还是玩耍都是这些电玩,一旦离开电玩,就会烦躁不安,情绪不稳。



第二, 撒谎,找借口如需要电脑做功课等让父母允许自己使用电脑,却伺机上网玩游戏。



第三, 没有自控能力,本来是想只玩三十分钟,结果两个钟头还下不来。



第四, 花大量的时间,有的青少年甚至无法控制地玩通宵。因为浪费太多时间,他们可能不做/交家庭作业,成绩下滑,甚至忽略个人卫生,不洗澡不刷牙等,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第五, 逃避生活中负面的感觉,有些孩子用这种忘我的沉溺去逃避现实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和事情。比如在学校里没有很好的朋友,被别人欺负等。



第六, 有些游戏或电子产品的硬件是需要更多的金钱去更新或升级,孩子会想方设法去弄钱,有的孩子甚至偷父母的钱去购买这方面的所需。



青少年专家也指出,其实很多孩子如果花了大量的时间在这方面,也会有内疚感,而我们家长如果适时伸出援手,可以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比家长用高压手段制止更能解决问题。



周末聚会的十个家庭的十五位孩子有几乎一半不到的孩子自己把自己定位在1到10的之间的5以下,他们的父母和他们的打分十分接近,这些孩子是值得庆幸的,家长无需担心,孩子自己有其它的更值得他们享受和喜欢的活动。一半多一点的孩子或者是他们自己觉得有些上瘾(打分打在5以上),或者是他们自己并不认为有问题,但是做父母的觉得孩子有瘾(父母给孩子打分在5以上)。



我们让没问题的孩子先自由活动,后面对电玩有瘾的孩子留下来,与他们的父母交换意见。



以我的孩子举例:我的儿子很成熟,自控力很强,虽说有时他也会一下子几个小时在电玩上,但是他自己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安排得井井有条的,所以我觉得他即使玩得再多,也不是上瘾,我没给他打分,还开玩笑,要打就打零分。可没想到的是他自己给他自己打了7分!这还真让我跌破眼镜!女儿在一旁听到我们母子这么大落差的分数,连呼:“看,我说的吧!”她的意思当然是我总把她哥哥想得太好!问儿子为何给他自己那么高的分数,他笑着说,每天放学回家,通常他就会开了电脑,一直到睡觉才会关机,这期间,他一般都是一边做作业一边听音乐(用电脑播放)也一边随时可能与同学好友在网上聊几句。算时间每天他在电脑上的肯定不少,所以给自己七分。如果上瘾是按时间算,他确实算得上上瘾了,但是如果从自控能力上算,他绝对不是!因为我知道如果第二天他有个比较重要的考试,他会非常专心复习,再好的朋友让他出去玩他如果没有复习好,他是不会答应的。但是比如暑假里,他有很多空余时间,几乎每天都看见他在玩X-box。



到了我女儿,她自己给自己打分只打了5分,我算给她留面子,说至少7分以上(后来她爸爸给她打了九分还说十分也不过),女儿抗议我们对他有偏见。问题是:她没有自控能力!所以我们硬性规定:周一到周五,她不能上网和看电视。除非用电脑做功课才能用。她自己一算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就很有限了,所以只给自己打了五分。我们打分高是因为一直以来,只要她在电脑上或电视前,不让她关机,她从不会自己主动关掉,她可以一整天坐在电视机前,看那些肥皂剧,可谓废寝忘食的投入,还曾经偷用爸爸的信用卡在网上买玩游戏的筹码。这样的行径当然是上瘾,当然需要戒瘾!但是确实,孩子慢慢长大了,靠强制的手段很容易造成她和我们的冲突和争吵,这也是令我们比较头痛的问题。我问女儿:按理说平常你没电脑也不能长时间看电视,你还自己打了五分,这五分是哪里来的呢?她回答:每天放学回家我在房间里会玩一个多小时的ipod。通常她会以此上网看youtube。 如今的高科技无处不在,为人父母者还真的有的时候不如孩子在这方面精通呢!有另一家的父母也是像我们一样的惊讶,那个家庭管教比较严格,不仅平常孩子不能用电子产品,连晚上睡觉时,孩子还得把电话放在楼下的客厅不能带进房间,为防止孩子不好好睡觉偷偷在床上玩电话,感觉上孩子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和时间非常有限,所以父母给孩子打了三分,没想到那孩子自己却给自己打了6分,父母也是大惑不解:你哪来的时间和机会玩啊?孩子老实回答:每天下午放学回家我都会上网查伊妹儿。父母问:用什么查?查几次?孩子回答:用手机查,平均每小时要查两次。



孩子和父母的落差就是这样造成的。



感到兴慰的是:因为我们的这样一个聚会给了我们双方父母和孩子相互了解的机会,而且孩子们会一个影响一个地愿意敞开并说真话,而父母们在一起发现我们并不孤单,我家的问题他家也有,原来我们有相似的烦恼。



问这些分数在5分以上的孩子们,我们做父母的怎样能帮到他们减少花在这些电子产品上太多的时间,我的女儿说希望能多增加家庭成员一起活动的时间,比如:周末去纽约城里玩。第二天我们果然带着她去了纽约,她也玩得很高兴。



我也注意到有孩子说因为没有事情做,就去玩电玩,真正离了电玩就觉得生活没有意思的我们当中的孩子还没有,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做父母的,怎样能带动家庭的气氛,多安排孩子们和家庭成员一起做一起有趣和有意义的事情。我们家最近刚在YMCA签了家庭卡,这样全家可以一起去运动锻炼身体。 我也很想组织一个家庭式的Bible Study小组,用英文学习,这样有助于父母的英文提高,也有益于孩子的信仰建立,当然得等女儿完全同意再说。总之,家庭成员一起度过有质量的时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也能帮助孩子们减少浪费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和精力。


由BeautyinAutumn张贴 @ 2012-09-18 09:35: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