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binfeng200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子百谭

[复制链接]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5 10:16:45 | 只看该作者

re:写给调皮孩子的家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

写给调皮孩子的家长 --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

来源: 瞎问瞎说 于 2012-04-14 09:19:40


这也是可以算作中年之后的一份反思吧。也许对家里有类似情况的家长也是一份借鉴。

回想自己小时候,就是个5分加绵羊的学生。心里面,老师就是天。总是在尽力做老师要求的事情,以得到老师的表扬为最大的快乐。自己的价值体系就是老师给我的价值体系。自己从根里面,就没有想过要有自己的独立的想法。这对我的个性,是个非常自然的事情。逐渐成熟以后,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但符合环境要求,仍然是一种主流意识。以至于成年之后,也是个好员工,而不是个领导者。我也安心,咱就是这么一块料嘛。

但儿子不同,从小就有自己的主意, 不管是好主意还是坏主意。他心里有着自己的世界, 有着他自己的好与恶,而且他心里的东西强大于外界给他的影响。也就是说,尽管外界说他不好,他还是闹他的。我记得他小的时候第一个他佩服的男老师, 我曾经问过他,这个男老师喜欢你吗? 他说, 不知道,我喜欢他的正是他对所有学生的公平。他如果只对几个学生好,就不值得敬佩了。 搞得我没话说了。现在想想看,这个对话非常反映我们两人不同的心态。

我常常说他是“滚刀肉”,就是无论你怎么样, 他会我行我素。记得他小时候,暑假,我让他做我留的作业, 我中午跑回家一看, 人家看了一上午电视。我气得七窍生烟, 把cable,game 都给锁起来了,大声跟他吼。晚上一定要做完我留的作业! 晚上回来一看,他还是没做,还和我笑眯眯的说:“ 妈妈, 你以为把TV,Game锁起来了,就是 the end of my world了吧? 不是的, 我还有许多好玩的事情可以做。

现在冷静下来想想,孩子从小不怕外界压力的本事挺强的。记得,老师因为他太调皮了,罚他抄写单词,之后当着他的面撕了,扔进纸篓。我听了以后气愤之极,要找学校。这是对孩子的心灵伤害啊,可他,耸耸肩膀,我抄的本来就是没用的东西,扔了就扔了呗。老师曾经给他关过小黑屋。当老师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了的时候,开门一看,他睡着了,还打呼噜呢。老师更是气疯了。

但到了高中,他的一些独立见解就显得更成熟了一些。有一次上化学课,有的同学课前拿老师的化学实验品玩,很危险。老师惩罚全班停了化学课。我儿子写条给老师, 说你这样做没有惩罚到那些闹事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在乎是否停课, 你是在惩罚那些想学的学生, 所以你不对! 老师后来给我儿子回条说,接受他的意见,恢复化学课。

从小时候的调皮,到大的时候的有主见, 其实有一条线在贯穿着 --那就是他心里有着自己独立的东西而不是太受环境所左右。在一件事面前,他马上就会有自己的想法。有一道心理测试题, 我问过他,你是通常愿意给别人建议,还是积极去听取别人的建议? 他是前者, 而我是后者。他那么小,我有着比他多的多的人生阅历。 这两种不同的回答,真是说明个性的不同。

我常常和他聊天, 聊他的那些好朋友的事。孩子有时不太愿意说自己,聊起别人来,顾虑就少了很多。从他的朋友中的事, 你会了解他的观点。我也常和他聊别的小孩。 我发现,孩子不愿意让你把别的小孩的优点和他的缺点比。但是,我要是问他,有个家长问我,孩子管不住自己花钱怎么办?(他这点做得很好)他就会滔滔不绝的告诉我孩子的心理是怎么回事,怎样才能让他管住自己,等等。还说, 我要是家长 就会怎样怎样。话虽稚嫩,但是真的是可以了解到他的真实想法。

我觉得, 只要他肯把心灵之门对你打开, 就会有办法。这前提是你认为你可以理解他。 但如果家长总是劈头盖脸的指责, 孩子是不会那样做的。 他会想, 反正你不懂, 说了也是白说, 不和你白费口舌。所以,有时候他和我说他的想法,我就是心里挺惊讶,脸上也装着没事一样, 在暗中盘算怎样的切入点可以让他接受我的观点。孩子是棵小树,不能硬干, 那就折了。身体没折,心里会折断的。让他有喘息的空间。在迂回中一点点的引导。能让他接受你的观点,也是一种“斗智”。你要真有说服力才行,而且是站在他的角度,他的高度。 这对许多家长真的是个挑战。你得全身心地投入, 很多的阅读和思考,尝试,反思,再尝试。不亚于一个全职工作。有做不尽的的事情。不要抱怨他不听你的。一定是你的方法还不够适合他,家长真的是需要一种韧性和耐性的。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是一个优秀的人。那是一种无形中的力量,会帮到你,会帮到孩子。每次,我都这样劝自己 --如果我抱怨,就是我的失败。 上苍给了我这个孩子, 是给我的礼物,也是对我的考验。在考验着我的智慧,爱心,和包容。在考验着一个母亲的所有优秀的品质。在这一切看似挣扎的过程中, 我,会和孩子一起成长。

但是, 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觉的吗? 没有比这件事更值得做的了, 对于一个妈妈来讲。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像一棵小白杨在阳光下,微风中挺拔地成长着, 还有比看着他更欣慰的事情吗? 尽管,在孩子长大以后我有很多的遗憾,有很多的地方我觉得我本可以做得更好, 但是, 更多的是感恩。感谢他对妈妈的理解,和对妈妈那些不恰当的做法的宽容。他现在尽管还是会有幼稚的一面, 但很多的时候,他会让我觉得那是一个稚嫩但又坚实的肩膀,必要时可以靠一靠了。有事, 我会找他商量, 他有事也会找我商量。不一定会采纳,但是是一个参考点。

记得他吹了第一个女朋友,回来和我们聊。他的反思,他的痛苦,他对自己的分析。他爸爸和我,自己阐述着自己的观点, 也说自己年轻时的事情, 年轻时的想法。三个人真是聊得很投机,很融洽。那种家庭气氛, 是让我难以忘怀的享受。

有时,我会突然间觉得孩子长得太快了,还没有享受够他成长的过程,他就已经长大了。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抓住机会, 好好享受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2-4-6 23:50:01 | 只看该作者

re:媒体称高学历父母拼孩子更执著:变态教育成...

媒体称高学历父母拼孩子更执著:变态教育成常态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06日03:05  中国青年报

  “我要杀死你,然后让你下地狱!”6岁女孩宝儿(化名)冲着幼儿园老师和刚跟她发生过摩擦的小朋友歇斯底里地大喊。

  事后,宝儿的妈妈却很镇定地反问老师:“她说这话怎么了?本来这个世界就是强者生存的,不行就会被淘汰,我女儿是不是班里认字最多的,是不是班里最聪明的?”

  “我实在想不出来才6岁的小朋友怎么能说出这么恶毒的话。”班主任苹果老师说。

  令人吃惊的是,宝儿来自高知家庭,妈妈博士毕业,在一个金融机构工作;宝儿爸爸则是软件开发方面的高手。

  “知识、技能水平高的人不一定文化素养就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廖丽英说,这些高知、高薪家长的“心病”一点儿都不少,他们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被“忽悠”、更容易产生焦虑,也更容易把这些负面的东西传递给孩子。

  在人口众多、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社会环境下,比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程度更让人瞠目的是家长们无处不在的纠结和焦虑。“入园难”、“幼升小难”、“小升初难”……在白热化的升学竞争面前,“变态”的家庭教育反而成了常态。

  而那些一边领着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做皮纹测试,一边背着孩子托人情、找路子的“变态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高职、高知、高薪的“三高”人员。

  小时候拼自己

  长大了拼孩子

  毋庸置疑,这些家长的“心病”是孩子。

  马女士在中关村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做公关总监,最近正在跟丈夫闹别扭。

  闹别扭的原因也是孩子。马女士一家住在北京市北五环附近,她主张把儿子送到自己家附近的幼儿园,而丈夫偏要把儿子送到离家几十公里远的公立幼儿园去。

  “其实,我们的矛盾不仅仅在送哪个幼儿园,”马女士说,她丈夫来自中国南方的一个小县城,从“小县城到大北京再到全世界(马女士的丈夫是海归)”全靠他一个人考过来的。所以,他觉得孩子将来要成气候就得拼学习,他小时候没人给他创造更好的条件,现在他有这个能力了,所以要让儿子上最好的学校。

  马女士介绍,从儿子两岁开始丈夫就给他报了早教班,现在周末要上美术课、围棋课、钢琴课,还有一个半天是在家里上的外教英语课。“现在儿子快上小学了,他正劝我辞掉工作,专心接送儿子,辅导儿子家庭作业。”马女士说。

  很多高学历的父母都走过一条“拼自己”的路,他们一路上靠自己的刻苦和拼搏,在自己生长的人群中“脱颖而出”。

  成功的经验更容易被复制。

  于是,不少曾经“拼”过自己的父母会自觉地走上一条“拼”孩子的道路。

  每年“小升初”激战正酣的时候,一些著名升学论坛上都会有类似“我是怎样打造‘牛孩儿’”的帖子被众人传看。一位家长在帖子中这样写道:“别人拼钱,咱没有;别人拼权,咱没有;咱手里有的只有孩子,所以咱拼孩子。”还有人说:“拼孩子,虽然孩子苦点儿,但是至少孩子还留下了一身真本领,划算。”

  田老师是某著名外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她介绍,在北京同样的课程往往是设在西边的班,班班爆满,设在东边的班却招不上多少学生。

  其中的差距很明显:西边是北京的高校园区,这里的家长更相信“爱拼才会赢”。

  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更注重孩子的人生规划

  很多人都说工人背景的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没那么苛刻,他们往往要求孩子“考上大学”就行,而高学历的家长“考上大学”背后的要求可能就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所以,很多人说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家长对孩子最朴素的期待,无可厚非。而高学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期待之所以成为强烈的、不可释怀的焦虑其实还源于“他们有能力对社会有更清醒的认识,更能现实地看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廖丽英说。

  杨涛的儿子去年小升初,他的大学同学正好在北京一所不错的中学当校长助理,几个电话过后,同学给他找到了一个共建的名额,通过几轮考试之后,儿子顺利地进入了不错的中学。“我现在想想就后怕,要不是我的同学能帮上我,我儿子现在可能也被派到哪所差学校了。”

  让杨涛受刺激的是,他好友的儿子小学成绩挺好,但这对夫妇就在学校附近的胡同里长大,下岗了在家也没什么社会关系。“小升初”事到临头眼见着周围的孩子都有了着落,他们心急如焚,后来知道杨涛有门路,就登门拜访了。“看着他恳求的目光,再看着塞到我手里的一信封钱,我真不好受。”杨涛说,虽然有心帮他,但是没能成功。从那以后杨涛更坚定了要把孩子送到好学校去的愿望,“我得时刻拽着他”。

  中国的俗语“龙生龙,凤生凤”其实更符合“三高”家长的心理期待,他们最怕的就是“凤凰窝”里飞出个“三黄鸡”。

  “所以圈子很重要。”一位上市公司老总聊自己的教育观时这样说,他周围不少职位很高的朋友为了不让孩子经历升学之苦,早早把孩子送到国外,“他们认为全球化的时代,孩子只有具有这种国际化的教育背景才能有竞争力,我却不同意他们的观点。”这位有着留学背景的家长坚持把孩子送到中关村的学校,别的孩子上的辅导班他的孩子也上,别的孩子经历的种种痛苦他也要让自己的孩子承受。他看重孩子身边的同学资源。“随着中国的发展,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到其他国家发展,因此,到时候无论我的孩子在中国还是外国发展,他的竞争对手都有可能是他现在的同学。所以,我就要给他选择最好的中国学校。”

  如此高瞻远瞩的规划,家长能不累吗?践行这样的规划,孩子能不累吗?

  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

  家长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浓缩在孩子的教育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样很大。

  虽然儿子已经上了不错的中学,但是杨涛却越来越不轻松了,他一方面在惦记着3年后如何给儿子顺利送入好高中,同时,还要抗衡儿子越来越明显的叛逆。

  “现在不少家长的教育和孩子的需求是拧着劲儿的。”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说,都说孩子像小树,小树就有小树自然的成长方向,这就是成长的力量,家长的“修枝剪叶”就是教育的力量。如果家长一味依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修枝剪叶”的话,这两股力量就会相互抗衡,互相消耗。

  教育力量和成长力量的相互消耗也许就是让家长和孩子都焦虑的根源。而一些高学历父母自认自己是教育的成功者,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更加执著,他们的痛苦往往也更深更重。

  家长,请把你“优秀”的架子放下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冯女士一直很在意女儿文学素养的熏陶。最近,冯女士参加了女儿幼儿园的公开课,课上女儿背诵了李商隐的《锦瑟》,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5岁女儿一下背了这么艰深的诗句,冯女士脸上有光,暗想:“没必要那么显吧,简单点就行啦。”可下一个女孩站起来背诵的竟是《心经》!冯女士顿时感到了差距,不知是否又要给女儿加压了。

  这就是一个擂台,上台打擂的是一个个的孩子,而真正在乎输赢的却是家长。

  “现在不少家长动不动就会说:‘我这么优秀,起码要把孩子培养得跟我一样吧。’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的大问题。”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所长梁雅珠说。高学历的家长确实希望孩子优秀,而真正让他们焦虑的是“如何让我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优秀”。“这是把孩子当成了砝码。”梁雅珠说。

  问题就出在这个“优秀”上。

  “当家长把‘优秀’的架子放下了,做一个‘没出息’的妈妈了,孩子的教育就开始迈向成功了。”梁雅珠说。

  梁雅珠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休息日带着女儿去看父母,全家人经常一起照相、洗照片、看照片,拿着一本本的相册,回想着照片上发生的每一个故事。“这才叫生活,普通人的生活。”

  廖丽英介绍,一次去幼儿园听课。老师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教学任务是让孩子认识菠菜,结果一节课上完的时候,当老师拿出几张图片让孩子辨识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找出正确的一张。老师非常紧张,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其实,这就是一种焦虑,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焦虑在老师身上的一种反应。”廖丽英说。

  放松下来,生活本来就是一种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发表于 2012-3-26 10:34:18 | 只看该作者

re:在玩中学会成长 今天是一个小女孩...

在玩中学会成长

今天是一个小女孩的8岁生日。她的妈妈找到我,想请我送她一份生日礼物。
我们见面了,我们一起玩一起聊天一起吃饭,一起看花一起吹风一起拍照。
一直很关注儿童教育,一来喜欢和小孩子在一起,二来儿童教育能重新反省和认识自己,孩子在成长的同时,也给了大人一个再次成长的机会。
从这个小女孩身上我看到很多很多的闪光点,令人惊喜和意外。在她8岁生日这天,我想写一篇文字,记录我认识的这个平凡而又值得赞扬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天煜。

http://www.cicicola.com/blog/?p=145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2-3-24 08:24:40 | 只看该作者

re:优秀孩子是怎样炼成的?201...


优秀孩子是怎样炼成的?

2012-03-19 07:37:43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21.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这很重要。



生活篇:
1.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没有得到孩子的许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与信件。
3.经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如果有条件,每天晚饭过后和孩子到户外散散步。
7.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
8.对小家伙开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11.给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12.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都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与孩子相互问候,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来。
14.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着问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16.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17.着重进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8.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19.父母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20.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2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2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2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许多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学习篇:
1.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看看报,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切莫搞一些娱乐活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责骂孩子。
5.不要因为孩子试卷上的低分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带来成就感的知识:古诗、数字、故事、家务、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8.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太大的关注,那样会造成孩子学习紧张,压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10.孩子的房间要有自己的书桌,书桌上要有几本自己爱看的书籍。

11.了解孩子的兴趣,支持并引导孩子坚持自己的梦想。



娱乐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
3.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4.多让孩子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益智节目等,少看动作片、连续剧。
5.孩子看电视时,家长们适时地陪他们一起,并且对里面的内容作一些讲解与讨论。
6.春天可以和孩子骑自行车去郊游,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边游泳,秋天则背着铁锅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9.和孩子下棋,让孩子知道落子无悔,教育他对自己所做事要负责任,同时下输了要承认,家长有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赢一两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10.陪孩子一起上网,不要简单粗暴地拒绝网络,疏大于堵。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0831fbe0100zmz9.html?tj=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发表于 2012-3-15 13:17:51 | 只看该作者

re:这段话,我觉得就是冯版自己的感言。。

这段话,我觉得就是冯版自己的感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5 06:10:10 | 只看该作者

re:一位孩子父亲演讲节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一位孩子父亲演讲节选: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


最后,我还要跟各位朋友分享几个我的观点:


1、接受我们的孩子的现在和将来,无论什么样的现在和将来,但你总要按最大的努力去教育他。


不是优秀的父母就一定有优秀的孩子,就像平常的父母也一样可能有与众不同的孩子,要不这个人类社会也太不公平,这个社会的结构也太稳定;不是所有的好习惯都是父母给的,要不为什么同一对父母的孩子也可能有天壤之别,也不是所有的坏毛病都是因为父母教育不当,我的经历就是一个例证。老天爷给了你什么你就只能有什么,抱怨一生,你就痛苦一生。有遗传就会有变异,一切可能的现在都在上帝能够忍受的正常的范围内,我们只有接受,但,既然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把他带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只能最爱她(他),给他你能够给他的最好的教育。

2、也许可能是一种幸福,别相互折磨成痛苦。


也许有这样两种情况都可能是幸福:如果你的孩子聪明、漂亮,有好习惯、善于自我控制,学习从不让你操心,老师夸你教子有方,你自己也觉得很有成就,你的确很幸福;但也可能有另外的情况,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我的同伴只能在本村读初中,全村只有我一人考到县里的中学,我的父亲骄傲死了,可是,只有我的妈妈感觉到了她可能的不幸福,当我每周背上煎饼要离开家的时候,她都那样的不舍,抚着我的背说,孩子你学习好,有出息,将来可是要在天边工作,妈见你的时候就少了。妈妈的这句话不幸一言成谶,妈妈去世的时候,我们没有在她的身边。这不是诅咒,这是一种可能。


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这么优秀,你要教育,你反复教育,你要耳鬓厮磨,你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多,说的话多,我以为所有的天伦就在于在一起,这不是幸福么?孩子成人之后,彼此亲近的机会就少了,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比对别人多一点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千万别像我先前那样,让呵斥、和哭泣成为主流声音,把可能的幸福,变成彼此的折磨。世界上只有最亲近的人,能给最亲近的人伤害,而且长久。

3、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说的是各个方面;孩子做不到有时候不是态度,是能力。


没有谁因为孩子身高比不上别人,天天打孩子,没有谁因为孩子跑不过刘翔,天天骂孩子,因为外表的差异看得见,我们承认,升学率也没与这些,学校不因为这个而歧视,但偏偏因为学习你咽不下这口气,你不肯放过你的孩子,你又何苦呢?看不见的差异也是存在的,要不我们怎么没成了爱因斯坦呢?为孩子的未来努力是应该的,别为孩子的未来太担心,大树可以参天,小草也能成绿。为什么会丢三落四?为什么这样磨蹭?为什么就是记不住?说了千万遍,打了好几场,他还是他,怎么就是不听呢?家长朋友们,很可能不是因为态度,就像学不会、长不高、跑不快一样他做不到,我们只有帮助他进行时间管理,和他一起进行学习生活规划,用表格、用小结帮他,而没有办法怪他。

4、问题不要定性,解决事情;道理不要多讲,孩子需要具体帮助;不用空谈方法,一切技巧都在于做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做具体的题目的过程和积累中。


这一点,之前我似乎已经说透。其实大家都知道孩子已经知道太多,并不是他不认可这些道理,只是他做不到,道理已经没有震撼和说服,只能转化为反感。其实他们需要具体的帮助,就像我前边做的那样。


我特别想说一句,孩子们报的辅导班,有没有效,是不是要想想?我是觉得如果他在学校听不进去,他能在外边听进去么?而且,一周一次,间隔太长,内容自成体系,跟学校老师的内容不一致,得不到巩固,不如把每天的作业处理好,这跟老师的教学同步,而且互为巩固,一个大学生就可能做到。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方法适应所有的孩子,我的方法也是一样,况且,我也离成功远着呢?

5、教育立竿见影是神话,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孩子的教育和帮助,我做好了进展缓慢的准备,做好了刚见好转就有反复的准备,做好了一直不见效的准备。没有办法,就是因为他是我的孩子。


当父亲越久,当老师越久,越觉得教育我几乎没有入门,这根本就不是谦虚,真是这样。要不你说说哪一种教育是成功的,要不为什么经常有那种教育方式忽然大热,我们还没有学会,它就销声匿迹了呢?


尽管我准备好了坚持,但我依然不知道什么时候见效,也许我努力的时候见不到效,也许某一时刻我没有准备的时候孩子忽然成长,既是他成长了,我也不能贪天之功,感觉是自己的成功,影响生命的因素有多少,谁能说得清?


但,我要坚持。就像人的身高一样发育有早晚,说不定智商、情商也如此,我宁愿相信:我的孩子大器晚成。


对老人,我们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遗憾。


对孩子,如果我轻言放弃,那么万一将来孩子的人生不如意,我会内疚和后悔,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帮助他。


教之道,贵以专。既做了人家的父亲,只有执着的对孩子,别无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发表于 2012-3-12 10:39:49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与小姑娘沟通http://art...

如何与小姑娘沟通
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24087/257812

作者:丽莎·布鲁姆  06/22/11

    上个周末我去朋友家吃晚饭,第一次见到了她五岁的女儿。

    小玛雅有一头卷曲的褐色头发,小鹿般黑色眼睛,穿着闪亮的粉红色睡衣可爱极了。我想尖叫,“玛雅,你真是太可爱了!看看你!转个圈,穿着那件有褶饰边的睡衣,美极了!”

    但是我没有,我对自己尖叫。遇到小女孩的时候我总是强忍着,克制着自己的那些告诉她们是如何可爱、漂亮、美、得体、指甲修剪整齐、头发打理好的冲动。

    可那有什么错?在我们的文化标准里,那是和小女孩交流的开题话,难道不是吗?为什么不给她们真诚的问候来提升她们的自尊呢?说实在的,因为她们实在太可爱了,我遇见她们的时候只想瞬间爆发出来。

    有这种想法的话,请稍等。

    这个星期ABC新闻报道,3-6岁的小女孩中有将近一半担心她们胖了。在我的书《思考:女人坦诚的聊天能够在这个呆板的世界更聪明》里,我揭露,12岁以下的15%-18%的女孩子现在定期地涂睫毛膏、画眼线和涂口红,进食障碍上升了,自尊心下降了,25%的年轻美国女人更想赢得全美超模大赛,而不是诺贝尔和平奖。甚至成功的女大学生想要火辣而不是聪明。一位迈阿密妈妈在整容手术中死了,留下了两个幼子。这些事情还会发生,也在撕咬我的心。

    教导女孩子她们的容貌是你最先注意到的,那么就是告诉她们容貌比其他的一切都重要,这会让她们从5岁开始节食,11岁开始粉底霜,17岁隆胸术,23岁肉毒素。我们的文化必备中女孩子要火辣,24/7也已经成为新的标准,美国女人也越来越不开心。什么东西遗失了?是生活的意义、观点、阅读、思考价值以及造诣。

    这就是我强迫自己像下面那样和小女孩沟通原因。

    “玛雅,”我说,蹲到和她差不多高,看着她的眼睛,“很高兴见到你。”

    “我也很高兴见到你,”她说道,训练有素、彬彬有礼的,和大人交谈的好女孩的声音。

    “那么,你最近在读什么书呢?”我问道,眨着眼睛。我爱书,为书着迷,所以会提到。

    她的眼睛睁大了,然后老练的礼貌的面部表情显露出对这个话题是真的兴奋。尽管她停了一会儿,是对我这个陌生人有点小害羞。

    “我喜欢书,”我说,“你呢?”

    大多数小孩也是。

    “我也是,”她说道。“现在我都能自己读了!”

    “哇,了不起!”我说道,对五岁的人来说也确实是。玛雅,你暂时撇掉那些坏自我吧。

    “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我问道。

    ”我去拿!我可以给你读吗?“

    玛雅挑了本《Purplicious 》,对我来说是本新书,玛雅在沙发上紧偎着我,骄傲地大声读着每一个字,书是有关一位我们喜欢粉红色的,但是又受着学校里一群只穿黑色的女孩的作弄的女英雄的。唉,这是有关女孩子和她们穿着的,以及她们的服装选择决定了她们的身份认同的书。但是玛雅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引导对话深入到书中的主题:低劣的女孩和同龄人压力和不合群。我告诉她世上我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因为我爱自然,她也被说服了。

    我们一次也没有讨论衣服,或头发,或身体,或谁漂亮。令人惊讶的是要把这些话题远离小女孩是多么的困难,但是我很顽固。

    我告诉她我写了一本书,希望她有一天也能写一本。她对这个想法简直兴奋。玛雅要上床睡觉的时候我们都很难过,但是我告诉她下次选另外一本书,我们一起读,一起讨论。天哪,那让她太紧张而不能入睡,她从床上下来好几次,兴奋不已。

    所以,文化的一丁点儿对立就会发送错误信息给女孩子。一次重视女性大脑的微微推进,一次短暂的故意的角色扮演。我和玛雅的几分钟会改变数百亿美元的整容产业,贬低女性的真人秀,我们的名人狂文化吗?不会。但是至少在那个晚上我确实改变了玛雅的视角。

    下次你遇到小女孩的时候可以试一下。她开始时可能会惊讶和不确定,因为很少有人问她的想法,但是请耐心,继续做。问问她,她在读什么书,她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为什么。没有错误的答案。你只是引起一场尊重她的大脑的聪明对话。对于大一点的女孩子,问问他们最近的事件议题:污染、战争、学校预算削减。世界上有什么烦扰着她?如果她有魔棒的话她会如何解决?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有趣的答案。告诉她你的想法、本领和你最喜爱的书。给她做个榜样,看看一个思考的女性是说什么和做什么的。

    在Tiwtter和Facebook上让我知道你得到的回答。

    一次一个小女孩,这是在改变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2-3-9 23:10:29 | 只看该作者

re: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之 No.2

来源: artsky 于 2012-03-08


NO.2  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Rosenthal 的的皮格玛莉翁效应实验

研究方向:教师期望对孩子有什么心理影响?

作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的学校,尤其是教师,又会对儿童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心理学家用实验向我们揭示了教师期望对学生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座心目中恋人模样的少女像,后来,他竟然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恋之情,久久陪伴在”少女”左右,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感动了爱神。爱神让这座少女像活了起来。后来这位少女成了皮格马利翁的妻子。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心理学家向我们证实了”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存在,而且有着极其惊人的力量。

教师有时会对学生形成刻板的印象,在教学中对他们采取区别对待的方法。与此同时,学生可能也会习惯性地接受教师对他们的积极或消极的看法,而且逐渐向这个方向转变。由此,学生不断验证着教师对他们的看法的正确性,最终自我实现教师的预言。儿童的心理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像教师这类权威性人物的言行对儿童的影响很大。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就借用了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的寓意,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验证了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验证教师的期待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二、实验过程

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在一所小学中实施了该项实验。实验被试是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以及他们的班主任。每个年级3个班,共18个班,18名班主任。

在开学初,研究者对一至六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了一项IQ测验(一般能力测验,简称TOGA),该测验为非文字测验,不依赖于先前在学校接受的训练,避免学校教育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因而能够比较科学地测量智商,作为实验前后比较之用。不过,研究者告诉学校班主任,学生所做的测验是”哈佛应变能力测验”,并谎称该测验的成绩可以对一名学生未来是否会有成就进行预测。实际上,这个测验并不具备这种预测功能。测验之后,研究者随机将学生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研究者对班主任宣称,实验组的学生在”哈佛应变能力测验”中成绩优秀,排在班里的前十名。而控制组的学生则成绩一般,不在前列。他们给班主任所造成的假象是:测验成绩前十名的学生会比其他学生在智力发展和能力表现上更有潜力。即让教师相信在测验中获得高分的学生,比一般的学生有潜力,在未来的成绩和发展上都要优于其他学生。让教师对高分学生产生积极期望是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学年结束时,研究者再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相同的IQ测验,并计算出每个学生IQ的变化程度,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生进行了前后对比。

三、实验结论

研究者检验了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IQ变化的差异,发现实验组的测验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的测验成绩,那些被教师以为智力发展会有显著进步的学生,其IQ平均提高幅度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组中存在巨大差异。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真真切切地发挥了作用,当教师对学生抱有积极期望时,学生的IQ成绩有显著提高,这一作用在低年级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实验应用

实验前后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惊人的变化呢?我们可以看到,变化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期待,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因为罗森塔尔等心理学家通过”权威性谎言”来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教师内心的积极期待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等信息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信息和反馈,形成师生良好的互动,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与对教师的好感,使得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得更加积极向上,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实验也证明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容易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年龄是影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而且这种效应的产生还与暗示者的权威有关。暗示者越具有权威性,被暗示者越有信任感。

我们在该实验中不难发现:教师其实就是期待者–皮格马利翁。在教育过程中,积极的期待真的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皮格马利翁效应甚至可以创造奇迹。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就会有较高的期望,教师就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或语言将期望传达给学生,尤其是低年龄的学生,他们受到教师”你能行”的积极鼓励后,会大大增强自信心,自身的潜力也不断被挖掘,从而提高了创造性与积极性,自觉地实现教师预想的目标。教师对孩子的期待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鼓舞,可以激发学生的巨大潜力,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相反,如果教师厌恶学生,对学生很冷漠甚至讽刺嘲笑,会严重打击他们的信心,学生就会以消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会破罐子破摔,后来会变得真的如教师低期望的那样。所以教师的好恶,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会积极地期待学生。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创造良好的支持氛围。教师要在内心信念和情感上对学生抱有高度的期望,在课堂中营造一种温暖的气氛,给予学生无言的情感上的支持。

(2)给予高度的期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内心的热切期待通过积极的眼神、面部表情、声音等信息,让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

(3)积极的反馈与鼓励。教师要对他所有的学生寄予期望,要既爱优生,也爱差生,甚至给予差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2-3-8 22:24:49 | 只看该作者

re:规矩+良好的亲子关系=响应 规矩-良...

规矩+良好的亲子关系=响应
规矩-良好的亲子关系=反抗

所以,关系第一,才有权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2-3-8 21:26:59 | 只看该作者

re: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妈妈必须要知道的十二个经典儿童心理学实验 之 No1

来源: artsky 于 2012-03-06


No1:美国心理学家D.Baumirind 的父母教养方式实验

研究方向:什么类型的父母最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

对子女的教育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在教育过程中,最值得重视的是父母对子女的家庭教养方式。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之一,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因此,他们教育孩子的观念、态度和方法都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近年来,非智力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重视,性格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培养幼儿的良好性格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现在家庭中大多为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他们的生活条件很优越,很多幼儿养成了自私任性的性格。那么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孩子个性性格的形成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父母应该以怎样的教养方式来培养孩子优良的个性品质呢?

对于这些常常让家长困惑的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鲍姆令德(D.Baumrind)曾经进行了长达10年的研究,他的研究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

实验介绍

一、实验目的

父母教养模式与儿童个性特点之间的关联。

二、实验过程

首次实验是将学前儿童按个性(儿童的独立性、自信、探究、自我控制、交往等方面)成熟水平分出最成熟的、中等成熟的和最不成熟的三个组,然后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教养水平从A控制,B成熟的要求,C父母与儿童的交往,D教养四个方面进行评定。

而在第二、三次实验研究时采用与第一次实验相反的研究程序,方法是对三种不同教养类型父母的幼儿做个性评定,等这些儿童长到9岁时再做一次个性评定。

三、实验结论

首次实验的测评结果是最成熟组儿童的父母教养水平最高,依次往下,最不成熟组儿童父母得分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三组儿童的父母分别称为权威型、专制型和娇宠型。

第二、三次的实验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男女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其他两组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平平;娇宠型父母的女孩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特别低。

从鲍姆令德的实验中明显可以看出,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培养和发展是最有利的。

实验应用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鲍姆令德提出了划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即要求和反应性。要求指的是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督促其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指的是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可以把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四种。

(1)”权威型”父母,即”高要求、高反应”型。此类父母在对孩子的要求方面有适当的”高”和”严”。他们有明确合理的要求,会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对孩子不合理的任性行为做出适当的限制并督促孩子努力达到目标;同时,他们并不缺乏父母应该有的温情,能主动关爱孩子,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述说,而且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励孩子自我成长。简言之,这类父母施行”理性、严格、民主、关爱和耐心”的教育方法。在这样的教导之下,孩子会慢慢养成自信、独立、合作、积极乐观、善社交等良好的性格品质。

(2)”专制型”父母,即”高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在孩子眼里就像历史书上的”暴君”,并对他们实施”暴政”。他们会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没意识到要求过高对孩子的个性是一种变相的扼杀;他们不能接受孩子的反馈,对孩子缺乏热情和关爱,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在这种”暴政”下,孩子容易形成对抗、自卑、焦虑、退缩、依赖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3)”溺爱型”父母,即”低要求、高反应”型。中国一直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但有时候在”爱幼”上发挥得过了头,于是就有了这么多的”小皇帝”、”小公主”。这类父母对孩子充满了无尽的期望和爱,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但他们很少对孩子提要求。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变得依赖、任性、冲动、幼稚,做事缺乏恒心。

(4)”忽视型”父母,即”低要求、低反应”型。这类父母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他们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在感情上也表现得较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自控能力差,对生活会采取消极的态度,还会有其他不良的心理特征。

如果将这四种父母教养方式结合对儿童的学校教育来看,我们分析得出:父母的”专制型”教养方式将导致儿童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产生抑郁和焦虑,缺乏学习的灵活性,例如不会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等;”溺爱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缺乏创新能力,影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个性的发展;”忽视型”教养方式会使儿童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将会荒废学业。只有在”权威型”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孩子思维活跃,富有想象力,自控力强,做事有主见,还能够听取意见并积极改进,学习上灵活而刻苦,善于和同学交流。

随着素质教育和民主教养观念的大力提倡,越来越多的父母学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选择”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这些父母害怕在养育中充当”权威”,怕因权威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违背民主教养精神。但这是一种误解,”权威”一词体现了两层含义,一是体现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即”权力”,父母具有养育孩子的义务,同时也有教养的权力;二是体现孩子对父母的反馈态度,即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这是亲子间互动的结果。

那么怎样才能做一个有成就的”权威父母”呢?

(1)以身作则,坚持基本原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巨大。

要想做一个”权威父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父母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的观念、态度和方法对孩子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2)家庭成员与教师要达成一致,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应注意一致性和一贯性。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孩子要采取一致的态度,不可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同时父母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就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合力,对子女营造一种集体的影响氛围,从而大大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3)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或为孩子设立一定的行为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与达到这些目标,以便让”权威”在接纳中巩固。

(4)有良好的心态和情绪,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善于聆听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要及时反馈,以免”权威”变成”专制”,还要克服对孩子的迁就和溺爱。现代著名的常识教育专家周弘先生曾说过:”想要孩子快,不说孩子慢,抱怨会使孩子越来越坏。”因此,我们要改变对孩子的关注点,要努力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应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掌握爱和严的分寸,真正的爱应当与无原则的娇惯、溺爱、放纵区分开来。爱应当表现得有节制、有分寸、有理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2-3-6 17:48:39 | 只看该作者

re:预防 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 ...

预防 告诉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

崔芳整理

世界新闻网
February 20, 2012


多数家长们对与年幼子女谈论防止性侵感到困扰,有的家长认为从孩子们刚懂事起就告诫他们自我保护,「不要认为牧师、教师、亲戚皆可信任,任何人让你们感到不舒服,都要告诉父母。」有的家长则认为,灌输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是否过早剥夺他们的童真心理,使他们养成不信任别人、封闭、孤僻的性格?

南加大心理学和法学教授Thomas Lyon说,只要家长无法较长时间照看孩子,譬如送托儿所或由保母看护,家长需与他们谈论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儿童性侵并非只是防范陌生人,事实上,六成性侵案件发生在儿童认识的成人,譬如父母的朋友、邻居、保母、教师等,约十分之一的性侵者为陌生人。多数性侵案包括身体接触,但强迫儿童观看色情、裸露身体隐私部位、使用猥亵语言等也属于性侵行为。

Lyon说,对于年幼儿童,父母并不需为孩子讲解太多性知识,但强调哪些身体部位不能被触摸,更要让孩子知道,最重要的是提醒他们对身体被触摸感到不舒服,就要告诉父母,并强调不管孩子如何应对,都不是孩子的错,父母不会对他们失望和生气。

心理学家Catherine McCall认为,与孩子谈论性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性,孩子从出生就接触到吻、拥抱、抚摸等,对自己的身体有所认识,到孩子三岁左右,家长应教给孩子身体部位名称,并强调没有人可以看或摸他们的隐私部位。

「我的身体属于我」(My Body Belongs to Me)作者、纽约儿童性侵案法官Jill Starishevsky说,家长要经常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遇到害怕、难过、不舒服之事,尽快告诉父母。家长教导年幼子女认识身体相关部位,有助于他们被触摸感到不适时且正确表达。家长也可模拟导致儿童性侵的可能状况,并教导孩子如何应对。另外,与孩子可以一起阅读有关书籍,也可帮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

参考阅读书籍:

Where Did I Come From,作者Peter Mayle and Arthur Robins

What's Happening to Me? 作者Peter Mayle and Arthur Robins

It's so Amazing: A Book About Eggs, Sperm, Birth, Babies and Families,作者Robie Haris and Michael Emberley

My Body Is Private,作者Linda Walvoord Girard and Rodney Pate

Please Tell!: A Child's Story About Sexual Abuse,作者Jessie Ottenweller

Something Happened to Me,作者Phyllis E. Sweet

It Happens to Boys Too,作者Jane Satullo and Russell Bradway

My Body Belongs to Me,作者Jill Starishevsk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2-3-5 00:23:49 | 只看该作者

[转] 李子勋谈孩子青春期的变化与家长的技术


    一般会把孩子从少年到成年这个阶段定位为“青春期”。现在孩子成熟都比较早,青春期会从十一岁半到十四五岁,女孩比男孩早一点,有近半年到一年的差别。提出青春期的概念,是为了在青少年教育上起作用,但实际上,过多的关注青春期,反而使青春期的问题变得明显,因为人的视觉有一种创造力,关注什么,什么就变得明显,容易被扩大。在50年或60年以前,没有提青春期的概念,国际上也没有谈到青春期,但很多青少年都在健康成长。现在有了这个概念,医生、青少年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便开始对青春期的孩子作研究,总结出了很多问题。

    研究认为,青春期的孩子常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逆反,孩子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会突然恶化,过去非常依恋,跟爸爸妈妈都很亲密,现在爸爸妈妈碰他的头不行,进他的房间不行,碰他的东西也不行,他开始为自己的权力较劲。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上常常有攻击性,有敌意,带有批判性,看什么都不惯,都觉得不好,不完美。实际上,这样的孩子有完美主义的内心追求,只不过是以否定一切的方式来表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双向性,青春期的孩子藐视权威,又盲目崇拜,两个倾向同时存在。比如说,很多追星族都是青春期或者青春后期的孩子,他们内心藐视权威,否定一切,又盲目崇拜;他们有时有极端的道德感,喜欢谴责,有时又极端无视道德,会做一些违背公众道德的事;他们勤奋,同时又懒惰,遵守纪律,又破坏纪律。在遵守纪律和破坏纪律里都找到快乐,在盲目崇拜和否定权威里都能享受到快乐。其实,孩子的成长动力正隐藏在这种双向性的矛盾中,不管破坏还是创造,孩子都充满激情,这是快乐的动力。

    第三个问题是追求神秘主义,有的孩子会神神怪怪的,喜欢看侦探片、鬼片,嘴里会谈迷信,包括宗教、十字架,甚至有些孩子会把两个笔捆成十字架,做祷告。追求神秘主义的背后是对世界好奇,从书本和父母教导中看到的世界太过乏味,孩子通过追求神秘来自娱自乐。当然,其中也存在很多自我暗示的、夸大自我的、获得超能力的、成为权威人物的青春期梦想。

    孩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矛盾的现象呢?这是因为人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一个是外部世界,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两个世界的边缘。小的时候只是跟父母或者小学同学接触,跟现实的接触有限,他的感觉更多来自内心世界,基本上,主要情感、生活都依赖家庭,而家庭本身就是和社会有边界的。在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开始社会化了,他知道家庭待不住了,他要到社会去寻找朋友、情感、事业,要学习,要成功。因此,青春期就成了边界地带,在这个边界地带,孩子有一半是内心的,有一半是外在的,两方面一直混杂在一块儿,这就是他的双向性的来源。

    因此,心理学一般认为青春期更好的说法叫“过渡期”,过渡期是流动的概念,它表示孩子正在走过一个阶段,处在过渡的过程中,而不是已经形成了结果,它有时间性,不是永远的,更不是定型的。


                         家长如何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技术一,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

    孩子十岁前,妈妈扮演的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角色,是孩子强有力的后盾,给孩子安全感很重要。孩子十二岁青春期来了以后,这样就不行了,孩子十五岁后如果还表现出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孩子都要听我的,就极其糟糕。首先要把自己从权威的角色上放下来,应该说:“妈妈不太知道你们现在想什么,要做什么,你需要妈妈什么样的帮助,详细告诉妈妈好不好?”

    青春期的孩子要建立自己的权威、尊严,往往尝试着攻击家庭的成员。我们要做一个选择,既然孩子不再想当孩子了,自己就要慢慢从家长的角色中引退,在某些家庭,父母也可以来扮演孩子。青春期孩子的价值观有些看起来是很荒诞,但是要倾听他、尊重他,孩子就会逐渐变成大人,他慢慢会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如果家长采取查书包、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等方法,结果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孩子为了讨好父母继续扮演孩子的角色,产生了心理学上称为“退行”的现象,放弃成长的权利,变得幼稚化。这样的孩子即使能考上清华北大,也是生活中的弱者,只能当一个普通的人。为什么?因为他放弃了成长的权利,他的情商差。另一种是孩子选择反抗,因为他觉得如果我不能挫败父母,我就长不大。很多孩子逃学不是因为不喜欢学习而是为了反抗父母,父母希望他好好学习,他就不好好学习,看父母怎么办。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挫败父母,父母可以替代他做决定,但无法替代他学习。当然,并不是孩子有意识这样想,而是他不上学引发父母改变了权威的角色,愿意开始倾听并满足孩子一些心理需求的现象,引发了孩子从这个事件的象征意义中得出上面的判断,大约有10%的孩子会这样做。

  

技术二,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对孩子欣赏的态度,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让他感觉到你对他有兴趣。如果在一个部门当领导,对大家保持兴趣、好奇,就会是受欢迎的领导,如果满脸都是价值判断、好恶,别人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不舒服。父母要把价值深藏起来,给孩子一个彼此冲突、矛盾、多样的价值混乱时期,不要忙着帮孩子找到所谓正确的道路,那样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失去自我的判断力与鉴别力,不能形成自我的价值倾向,结果是觉得是在为别人活着,为别人学习。让青春期的孩子品尝逆反情绪给他带来的痛苦与麻烦,好奇地、用欣赏的眼光分享他自我选择的价值观、美感、哲学概念与逻辑。当然,幼稚在所难免,但这些幼稚的思想打着孩子自己的标识,属于他自己的天地。尊重这些就是尊重孩子。

    家长能做的是提醒孩子社会规则:“你内心如何看世界是你的权利,面对客观现实的时候要按规则办事。”这样做就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内心与现实的边界意识,让孩子可以在两个层面来接纳自己。成年人很多心理痛苦正来源于搞不清内心与现实的边界在哪里。

   

技术三,学会对孩子示弱。

    示弱就是要善于在孩子面前装傻。如果孩子游戏打得好,你要说:“宝贝,妈妈好笨啊,这种事情都不会,你能不能教教妈妈?”孩子肯定会特别高兴,当你慢慢地表示出对游戏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也许就会慢慢失去对游戏的兴趣。原因是孩子玩游戏的潜在意义是在有限的环境里寻找与父母分离的空间,如果母亲也要玩,孩子的兴趣就会大减,当然严重依恋游戏的孩子除外。

    我遇到过一个咨询者,他女儿是哈韩族,家里摆满了韩国的东西,韩国影星的照片贴得到处都是,女儿染着黄头发,吃韩餐,学韩语。一有韩国歌星演唱会,女儿旷课也要去听。父亲是一个公司的部门经理,非常着急,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建议,你也装着是哈韩族,也把韩国明星照片贴在卧室里,也放韩国歌星的歌,也装着学韩语。结果他女儿就把韩国明星照片收起来了,头发又变成黑色的了,为什么?因为孩子需要和爸爸妈妈有区别,他一放韩国歌星的歌,女儿就特烦,“怎么又放韩国的歌啊?!”知道为什么?孩子其实是在表现逆反情绪,爸爸不让我哈韩,我偏喜欢,看你怎么办。这表示她在长大,有了全新的自我,如果我们不压制她,反而认同她,她逆反的动力就会终止。

      

技术四,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决不能马上驳斥他。

    对孩子提出的不恰当的要求,要说:“你的想法不错,很有意思啊,不过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能告诉我你进一步的计划是什么吗?你能告诉爸爸妈妈能帮你做些什么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澄清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拒绝他,他反而会坚持。当你坐下来听他计划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什么计划都没有,需要的只是爸爸妈妈认同、接受他的想法,不一定要实施。如果这时驳斥他,他反倒一定要实施。家长可以先说“yes(是的)”,时机成熟的时候再说“maybe(也许)”,尽量不说“no(不行)”。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其实真正的目的不是要实现要求,而是要看爸爸妈妈的反应,是不是真的在意他,尊重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21:20:49 | 只看该作者

re:家长望子考清华 8岁男孩患“直角弯”强迫...

家长望子考清华 8岁男孩患“直角弯”强迫症




文章来源: 沈阳晚报 于 2012-03-02 23:36:37 -




开学了,8岁的宾宾(化名)却无法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课堂。2月29日,宾宾的母亲陈女士哭着讲述说,孩子患的是一种心理疾病,叫强迫症。心理专家解释,这种病,表面上看是繁重的课业负担惹的祸,其深层次原因却是家长望子成龙造成的。

缘起:小学三年级补7门课

“我儿子考清华大学(招生办)”是工程师父母嘴边的常话

瘦弱单薄,戴着一副300度的近视镜,走到哪都要背着10多斤的大书包面对眼前这个与普通孩子没啥区别的8岁男孩,记者很难把他与心理疾病联系到一起。

可是,随着接触的加深,宾宾的种种怪异之处开始一一展现:他从书包里先拿出文具盒,接着拿出课本,再拿出作业本,然后打开文具盒拿出所需的铅笔。写了几个字,他发现写错了,需要用橡皮擦掉,但他并不直接从文具盒中取出橡皮,而是把上述东西一样一样放回书包,随后再重复上述程序,再拿出像皮。

原来,作为工程师的父母一心期望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考入重点初中”。“我儿子考清华大学”是他们挂在嘴边的常话。这个寒假,读小学3年级的宾宾就进了补课班。数学、英语(论坛)、语文……补的科目总计7门。

变化:室内走路拐“直角”

无论在客厅还是卧室,宾宾也都拐“直角弯”

春节过后,补课班发生了一件事情:老师放在讲台上的水杯被碰掉地摔碎了。因为补课班教室里新安了监控摄像头,所以通过回放查看,水杯正是宾宾不小心碰掉的。对此,宾宾的母亲向老师做了赔偿,顺便说了孩子几句。

没料到,这件事发生后,宾宾进出补课班都远离讲台,渐渐地演变成顺着墙角走,走个“直角弯”后再转到自己的座位上……在家里无论在客厅还是自己的卧室,宾宾也都沿着墙走再拐“直角弯”,远离茶几、电视柜、床头柜等家具。记者问宾宾为何拐“直角弯”,宾宾回答说“一丝不苟”。

时间长了,不对劲的地方越来越多。宾宾的母亲说,为了不补课,宾宾找出各种借口:鼻子出血、胃疼、呕吐等。渐渐的,宾宾只要一听到补课,身体就开始不舒服,不是头晕就是吐。母亲带着儿子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在医生的提醒下,母亲才想到找心理医生求助。

趋势:强迫症患者低龄化

“20个患者至少就有一两个是强迫症,中小学生明显增多”

“这是典型的‘强迫症’表现!”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刘长辉说,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出生开始,家长就会反复地灌输什么事都“不能马虎”“那是不准的”之类的话,在这种严格要求完美的教育下,孩子内心的自由、自我想法和不满情绪得不到释放,“在心理科就诊的患者中,20个人中至少就会有一两个是强迫症患者,而中小学生中强迫症患者人群明显增多,正出现低龄化趋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4 23:59:02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3)...

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3)


来源: 坐家zuojia 于 2012-02-23





上次介绍了“使其强大问句”后,有朋友反应说:以前跟孩子讲话用惯了命令式语气,要采用“开放式问句”不容易,采用“使其强大问句”更不知从何着手?


所以我今天就把我们工作中常用的“使其强大问句”,根据家长与孩子对话的需要归类列举如下。作为“趣味练习”,你可以从中选一个或改编一个你感觉顺口的,在一周内每天在孩子或其他人身上试用一次,结果会让你惊讶(我等待你的成功分享);另外将上一讲中提到过的“播种说法”,在此介绍一下。




“使其强大问句”例句:




当孩子比较低落,看不到出路的时候,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既能起到启发孩子独立思考的作用,又可避免自己一起陷入问题的框框。



•你准备怎么解决?/What can you do about it?

•你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选择呢?/What other choices can you make?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会怎样呢?/What’s another way to look at that?

•怎样能自己换种说法帮你前行?/How can you reframe that to help you move on?






当孩子经历了某个“不理想”的经历,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启发孩子着眼未来,避免引起反感的说教(把说教放在“使其强大问句”之后,心平气和的时候进行会有效得多):


•你下一步准备怎么办/What’s your next step?

•你从中学到了什么?/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at?

•如果再发生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办?/What will you do the next time?

•你认为主要障碍是什么?/What do you think the main challenge is?

•你会如何体现自己作出的承诺?/How will you demonstrate your commitment?

•如果让你重新经历一次,你会有什么不同?/If you could redo that, what would you do differently?











当孩子对某件新的尝试有些举棋不定的时候,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帮助孩子理清思路,避免过早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事如何适合/不适合真正的你?/How does or doesn’t that fit into who you really are?

•这个主意如何体现你的价值(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How does that idea fit in with your values?

•这事在哪方面符合你的生命意义?/What about that fits into your purpose?



•你的后备计划是什么?/What is your backup plan?

•这事为什么对你如此重要?/Why is that important to you?

•如果真的实现了,你的感觉是什么?/How will you fell if that happens?








当孩子在行动上有些拖延,家长可选用如下问句,启发对方寻求自己的答案,避免强行:



•你还需要什么才能把这事做完?/What do you need to get that done?

•这个主意你听上去如何?/How does that idea sound to you?

•如何你能做出一点点改变,可能会怎样?/If you were to change that a bit, what might occur?

•是什么局限性的想法拉你的后腿呢?/What limiting belief could be holding you back?

•如果只是试一试你感觉如何?/How would trying that feel to you?

•这事让你激动的部分是是什么?/What really excited you about that?

•为什么没有更糟?/Why aren’t things worse?

•你真正抵触的是什么?/What is that you are really resisting?

•你不想放弃的是什么?/What are you unwilling to give up?

•是什么东西消耗了你走向目标的能量?/What is draining your energy away from that goal?

•如果你有足够的时间,能量,金钱来实现你的目标,你会干什么?/If you had all the time, energy, and money to achieve your goal, what would you do?
  







“播种说法”




与“使其强大问句”的句式相反,此种说法是用陈述句式,让听者感到自己很强大,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不需要等待依赖他人。言者表达的是对听者能力的信心,在听者的潜意识里播下期望/成功的种子。



这种说法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不太一样,举几个简单的对比例子:





{背景:孩子上周因粗心没考好,今天又要小测验了,心里有点紧张。}




妈妈嘱咐:“千万别粗心大意,把试题好好看明白了再做,听见了没有?”


播种说法:“我相信你这次会把题目看仔细,等你的好消息。”



{背景:孩子到美国半年后开始说食堂饭不好吃,其实是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中餐餐馆吃。}



{背景:新学年,小孩子第一天去上,临走前心里有些不安}

  

妈妈嘱咐:“好好听老师的话,别给爸妈找麻烦。”



播种说法:“我相信你的表现会让老师喜欢你,等你回来告诉我你新朋友的名字。”




【解析】我们习惯里常用的嘱咐,多是出于关心,表达的是一种担忧,或不想发生的“消极”的东西,有的时候甚至隐含着不信任;而播种说法,是出于信任,表达的是一种期望,想要发生的“积极”的东西。







这种说法可以有很多用场,尤其是当孩子因为对自己没有信心而找不到答案,或想不出主意的时候,常用的播种说法是:“过一会儿/几天我再来问你,我绝对信想你能想出办法来。”此话给孩子加了一点“正面”压力,使其在你下次询问之前,思考解决办法。

















进一步参考资料:



1.孩子出国前,家长该准备什么?如何准备?


2.美国畅销书:Giving the Love that Heal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9#
发表于 2012-2-21 20:22:53 | 只看该作者

re:我很佩服他写那么多,我看来看去,就是三句...

我很佩服他写那么多,我看来看去,就是三句话。

第一,不要崇拜任何人。
第二,独立思考。
第三,多读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8#
发表于 2012-2-21 17:11:30 | 只看该作者

re:那个中学老师宏大了,右派!说了半天,使劲...

那个中学老师宏大了,右派!说了半天,使劲儿让孩子思考“三个问题”,可他自己也没个准儿。全文毫无建设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7#
发表于 2012-2-21 12:14:43 | 只看该作者

re:中学老师写“万言书” 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

中学老师写“万言书” 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去

http://news.hsw.cn/system/2012/02/21/051247795.shtml

  核心提示: 中国教育沉疴已久。对“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的指责也一直不绝于耳,亦包含本报对早已变异的奥数班现象的连年呐喊。然而,这问题太沉太重,至今,成千上万的孩子,依然生长于这看起来已固化的教育理念之下。孩子们的眼镜片厚了,心灵愈加脆弱,成长依然迷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8:14:18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2)...

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2)

来源: 坐家zuojia 于 2012-02-17



上次谈过第一层和第二层的听法后,有朋友提出疑问:我很想多用“客观听法”和孩子交流,但怎么一张嘴就冒出“主观听法”,请问有什么解决方法?

所以我今天想先把最后一层听法介绍完;而后介绍一个“魔力换档”,帮你有效地从第一层换到第二层听法,就此将我们的话题从“如何听孩子愿意讲”转向“如何讲孩子愿意听”方法之一:“使其强大问句”;再附加“趣味练习”一个(我在家跟孩子们玩过几次),谈笑之余,共同提高。



第三层听法“直觉听法”(英文称Intuitive Listening)

采用此听法时,听者动用所有感官,听到言者字面上的和字面后的意思,同时注意到言者的语气,情绪,以及能量层次(共分七个能量层次,细节见“进一步参考”),必要的时候,甚至能够先在同一能量层次上与言者共鸣,而后通过提高自己的能量层次将言者带起。这是最有效的听法,言者感到被理解,有知音。


从理论上说来,此种听法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不难进行,因为大多数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了如指掌,而在日常交流中,家长往往急于抓住一切教育,注意力放在如何说教上,没有放在听完、听全上。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到美国半年后开始说食堂饭不好吃,其实是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去中餐餐馆吃。}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是吧?上学期你好像挺习惯的,是最近换大厨了,还是有别的原因?”

孩子:“班里的其他老中都去中餐馆吃。”

妈妈:“难怪那,我猜你可能是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和人家一齐下馆子,既委屈了肚子,又孤立了自己,可能还有点儿没面子,是不是?”

孩子:“是这么回事。”

妈妈:“让我先和你爸商量商量,明天我们再来讨论解决方案,好不好?”

孩子:“行!”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表达出来让孩子确认;确认后虽然当场拿不出解决方案,却为“意向对话”做了预约;孩子感到妈妈不但很了解自己,而且尽量支持自己。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虽然孩子所在的小组得了A加,孩子为自己没能上台代表小组发言,感到很沮丧}



妈妈:“上周做的项目结果如何?”

孩子:“得了个A加。”

妈妈:“你是说A加吗? 你的语调怎么听上去象得了D.”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的吗?难题全是老中解的,讲演全让老美占了。”

妈妈:“嗷,我猜你是因为没能上台出头露面,感到不舒服了吧?”

孩子:“可不吗,要在国内,凭我的语言表达水平,哪有他们的份!”

妈妈:“听起来你有点不服气,那你有什么打算?”

孩子:“什么打算?。。。你一问我到想起来了,学校有讲演俱乐部,我明天就去看看”

妈妈:“好样的,儿子!”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根据自己的直觉,表达出来让孩子确认,确认后,没有迎合孩子一起表达不满(成为语言环境的“受害者”),而是采用“使其强大问句”,启发孩子思考解决方案;谈话后孩子感到自己很强大。





以上介绍的三个层次的听法,在生活中各有不同用场,并没有绝对的好坏。而你在了解了基本概念以后,便会留意自己的习惯方式,渐渐地,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场合,采用最有效的方法。





使其强大问句 (英文称Empowering Questions)

此种问句的作用是引起对方独立思考,理清思路,着眼未来,侧重问题的解决;启发对方寻求自己的答案和探索新的可能性。其句式是开放式的,对方不能简单地用是或非来回答。



此种问句就象“魔力换档”,可以使你轻而易举地从“主观听法”状态,把注意力转向对言者的好奇,换到“客观听法” 状态。



举例说明 1:

{背景:孩子数学小测验得了C,觉得很窝囊,因为所有的题都求了X, 忘了求Y,并非因为贪玩,或不会做。}



孩子:“爸,数学考了个C,需要家长签字”

爸爸:“告诉你笨鸟先飞,你就是不听话。一个月不能上网”

【解析】爸爸的回答,不仅没能给孩子表达心情的机会,反而用一次考试结果给孩子贴了标签“笨鸟”,采取的惩罚方式和问题没有自然联系;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打击。



孩子:“妈,数学考了个C,需要家长签字”

妈妈:“到底是怎么回事?”

【解析】妈妈用“开放式”问句,迫使自己暂时放下心中的不满,给自己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

孩子:“我其实都会做,就是马虎了,所有的题只求了X, 没求Y.”

妈妈:“一个C不能代表你的能力,别太难过。关键是,你准备如何避免下次再发生?”

【解析】妈妈用“使其强大”问句,把孩子带向未来,侧重问题的解决。

孩子:“我已经想好了,下次考试,我会把题读两遍再做,做完后。。。”

妈妈:“你很会想办法,我等你下次的好成绩。”

【解析】妈妈用“播种说法”,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播下成功的种子。





举例说明 2:

{背景:高中选课,美术和乐队发生课时冲突,孩子选择了美术,需要家长签字。}



爸爸:“放着正儿八经的乐器你不学,去修什么美术,不签。”

『解析】爸爸的话让孩子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做决定, 或是没有权利作决定,容易促成孩子的“受害者意识”





妈妈(使其强大问句):“我需要听你分析一下选择美术的利和弊各是什么?而后我们再做决定。”

『解析】妈妈的话启发孩子的独立思考,学会权衡利弊,培养孩子“主宰自我意识”。





不是所有开放式语句 (Opening Questions)都有使其强大的作用,前提是放下主观的假设,推断,评判,由衷地了解对方。否则的话,孩子(很自然使用第三层听法)马上会感觉你不是真的关心,是在质问或窥测他,降低信任度。



举例说明:

{背景:孩子买了件打折的外衣,是父母最不喜欢的颜色。}



爸爸(带指责口吻):“你怎么买这么个颜色?”

孩子:“穿衣戴帽,个人所好”

『解析】虽然爸爸用的是开放式问句,但却是指责的口吻,增加孩子的抵触情绪,没想解释真正的原因;爸爸误认为孩子缺乏审美眼光,感到失望。





妈妈(带好奇心问):“你为什么买这个颜色?”

孩子:“最后一件了,降价80%,颜色差点就差点了”

『解析】妈妈带着好奇心,用“开放式问句”,找到真正的原因,发现孩子懂得省钱也不缺乏审美眼光,很宽心。





对孩子来说,学会用开放式问句,在与外国人的社交中,会感到自如很多,减少不知说什么的困扰。因为你只要题一个开发式问题,对方通常会滔滔不绝地答一大堆, 你不需要担心自己是否全听懂了,或该怎样回答,只要在对方讲完后,接着题开放式问题,从而达到“客观听法”的效果。



举例说明 :

{背景:校车上,身边坐的是一个不熟悉的老美,孩子不知该说什么}

老美:“Hi”

孩子:“Hi”

孩子:“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解析】用开放式问句,找一个别人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避免回答的人为难。

老美:“I had a such busy day. I went to play football…, then I …”

孩子: “How’s the football go?”

『解析】根据回答的内容,再跟一个“开放式问句”,达到“客观的听法”的效果。

老美:“Fantastic! Our team ….”







趣味练习:

甲(家长),乙(孩子)两方共同决定一个话题,而后以“开放式问句”展开比赛:问的人必须用“开放式问句”提问,答的人必须用“开放式问句”回答,如此继续,直到一方输掉:用了肯定句,或用了“关闭式问句”(可以用是或非回答的问句),或30秒内想不出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00:12:57 | 只看该作者

re: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1)...

如何讲孩子愿意听,如何听孩子愿意讲(1)



来源: 坐家zuojia 于 2012-02-10 17:48:22



近年来,国内来美留学的孩子成倍增加,随之而来的家长应急电话也越来越多:大多是因为孩子闹退学或是交友出意外。作为人生教练,我们的职业侧重原本在孩子潜力的开发、海外生活素质训练和人生规划上,而现在却集中在帮家长救火上。



总结客户案例,其中一大原因是:除了给钱以外,家长失去了对孩子的影响力,没有充分利用日常的交流,建立以平等互尊为基础上的密切沟通,让孩子感到深切的理解和强有力的支持。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跟他们说了也没用,他们不了解国外情况,要么瞎操心,要么乱训人。于是,退学、交友便成为最容易的解脱方式。而我们很多在家长制环境中长大的家长,常感困惑:怎么促进个性发展而不造成个性纵容。

为此,我想就美国目前提倡的有效交流技巧作一点简介。不论你的孩子刚会讲话还是已经成人,运用这些技巧后都会立竿见影。一旦掌握,形成了有效的语言习惯,不仅在家庭中,而且在社会上,都会让你在与人的交流中感到得心应手。

先说说如何听孩子愿意讲,在谈谈如何讲孩子愿意听。要知道,我们是做人生教练的,不会让你听完,读完,就算完了- 哪儿有不练就能夺冠的运动员?所以,我会在讲解之后,提供一些“趣味练习”给你;如果你需要他人的鞭策,我们还可以考虑每周送你一个“目标提醒”。

介绍三个层次的听法

第一层“主观的听法”

采用这种听法时,人听到的内容是自我生活经历在脑中引起的联想,回答完全反映的是自我经历,没有与言者的本意产生关联,常常使言者感到话不投机,得不到理解,结果是中断谈话,甚至引起争议。

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尤其是高中生抱怨“我爸妈从来听不见我说什么”,甚至把“从来听不见我说什么”升级为“我爸妈从来不关心我”;留学生中常有“不是因为要钱,跟他们没什么可说的”。这些现象常常是“主观的听法”的结果。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刚到美国,不习惯学校食堂的饭,想和妈妈在网上诉苦。}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我去法国旅游的时候,凡是没吃过的,好不好吃我都尝尝。”

孩子:“就你厉害,行啦吧。”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自己很得意的国外经历,没有听到孩子的苦衷;引起孩子反感,交流中断。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孩子所在的小组各显身手,得了A加,小组成员都认为孩子是数学天才,孩子 很高兴。}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的吗?讲演全让老美做,难题全让老中解。”

妈妈:“这不明明是种族歧视吗!把出头露脸的事分给老美。”

孩子:“你根本不了解情况,别乱发言。”

妈妈:“我不了解情况?你多傻我还不知道!”

【解析】妈妈的回答的是自己的假定,没听到孩子的自豪。

第二层“客观的听法”



采用这种听法时,完全集中在言者上,不带有任何主观的反映。言者感到被听者全身心的关注,很多时候,这便是言者想要得到的全部,并不是想要被指教或建议。



而当言者真的是在寻求理解的安慰的话,这个层次的听法触及不到问题的实质。



我们有时会碰到那些自豪的家长:“我儿子什么都和我说”;会听到孩子说:“我想先跟我妈商量商量”,这些现象通常是运用客观听法的结果。



举例说明1:



{背景:孩子刚到美国,不习惯学校食堂的饭,想和妈妈在网上诉苦。}



孩子:“妈,学校的饭我真咽不下去。”

妈妈:“是不是因为西餐不习惯?你准备怎么办?”


孩子:“学校有微波炉,我想把剩的晚饭带去热热。”


妈妈:“不错!你自己能解决,我也就放心了”



【解析】妈妈的回答是进一步确认自己听明白了,并采用启发式提问,提高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对自己处理方式感到有自信。



举例说明 2:



{背景:班上分小组做项目,孩子所在的小组各显身手,得了A加,小组成员都认为孩子是数学天才,孩子 很高兴。}





孩子:“妈,你知道我们小组是怎么赢得吗?讲演全让老美做,难题全让老中解。”


妈妈:“听上去你们做了成员分工,而且结果很好。你对这种分工是怎么想的?”


孩子:“我太喜欢了。谁哪方面有能力,就自我推荐,而后全体表决。没人在乎谁是头谁是兵,目标就是小组赢。小组的成绩,就是每个人的成绩。”



妈妈:“看来你很快适应了新的做法,妈太为你高兴了!”



【解析】妈妈的回答是进一步确认自己听明白了,对自己不确定的部分,采用开放式提问,以避免主观偏见或假定;孩子愿意继续和妈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2-1-8 09:29:57 | 只看该作者

re:青春期的子女相处,做父母的要学习Let...

青春期的子女相处,做父母的要学习Let go!

来源: 潘翠华 于 2004-06-24 21:58:06


在谈天中,和友人分享如何和青春期的子女相处。友人谈到近期内和女儿为了一瓶洗发精而发生的争执。起因源于他们各自打包前往营地参加营会的行李。妈妈在不经意间发现女儿携带的小小背包里塞了一大瓶的洗发精,于是好心建议她带另一瓶小罐的,以免占用太多空间,随即将小瓶的洗发精塞进女儿的包包里。孩子看见妈妈如此行径,断然拒绝她的好意。妈妈仍不放弃,再一次地建议孩子带小瓶的就好,女儿坚持不要,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冲突遂而爆发。

 朋友的例子,让我想到圣经以弗所书的一句话:「不要惹儿女的气。」事实上,有的时候,父母的确也会无端引起亲子间的争执。向来在东方社会的传统观念中,做父母的总是会采取较权威的方式,来管教子女,希望孩子顺服,听从命令。而多数的父母,出于爱苗、护苗的心态,不愿看见孩子在生活中各样事上重蹈失败的覆辙,白白遭受苦痛、挫折的煎熬,总会竭尽所能的想要将自身的经验传递给子女。而在这接受与拒绝之间,关系处理得不当,便极易引发亲子冲突。

 听了友人的例证,开始省察自己。想我也是那万千求好的父母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爱孩子的心意,有时因为表达不当,常使自己和孩子也免不了卷入亲子的争执中。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处在两种文化和思想价值中,一来想摆脱过往传承的权威管教模式,二来希望在这个多元文化及民主的环境中,让孩子多去扩展自己的生活空间、知识领域和生活的体验。我们希望训练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便将来更有自信来面对未来生命中的挑战。然而,在权威和民主的两极之间,父母的角色,如何收放,如何平衡,实在是一门极大的学问。

 我个人认为,身为父母,最困难的部分,不在于理论、知识和技巧的缺乏,而在于父母本身自我心态的调整。当亲爱的孩子渐渐从襁褓中脱离了我们惯于保护的双臂,做父母的一方面欣喜于他们的成长,也为他们能迈向生命的另一个阶段而雀跃。期待他们行事能脱离孩子般的稚气,逐渐流露成年人的成熟;然而,另一方面,又无法承受他们在心态上、思想上和行为上与我们的抗衡。

 身为父母,尽管愿意尊重他们是独立的个体,重视他们的想法,却无法接纳他们在我们眼中呈现出的叛逆和高唱的反调。无法快速调整心态的父母,只有和孩子一直停留在僵持点上,忍受著不定期即会发作的痛苦和折磨。亲子关系和人际关系亦同,父母无法总是在win-win-scenario的状态中,占尽所有的优势。如同拔河比赛,在战略上要有些许收放的技巧,才可得致胜的先机。

 常听人说:子女大了,做父母的要学习Let go,其实,这不单只是言语上的操练,心态上更要学习「四得」:要「舍的」看著孩子在生命的路径中犯错、跌倒;要「忍得」不要急著评断或给予建议;要仔细「听得」他们内心的呼求,了解他们真正的感受;并耐心「等得」他们回头来咨询你的意见和寻求认同。做父母的,能够有这样的胸襟、认知,并确切实行,才真是「一等一的父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7 09: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