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千百度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万个学会了》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09-6-17 23: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因为烦心事太多了,好久都没上来更新了!5...

因为烦心事太多了,好久都没上来更新了!5月19日听完杨教授的课受益匪浅,感觉PCI真的是好东西,都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觉得这两年是不是有些走弯路了,没有抓住孩子的核心障碍,没有多跟孩子互动,多做亲子游戏,只是一味地强迫他学习,以至孩子进步不大,还产生了逆反、厌倦心里。
    记得那天杨教授点评了寒,在场三十几位老师坐在那,寒就在那目中无人,乱跑一气,真得像一只脱疆的野马,跟杨教授都没有互动起来,后来还因要海苔未遂咬了杨教授一口,看得真的很心寒。杨教授点评孩子社会性很薄弱(其实基本上是没有),多动,建议多做社会性趋向:1、多做肢体性游戏:情感游戏的量要大,多做感官操弄游戏,要让孩子主动要求做。2、多做规律性中断游戏。3、要做轮流训练。4、多做要求训练。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入手,给他视觉提示,多做结构化训练,建议给孩子做图片交换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00: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B]杨教授说过:玩就对了,笑就够了![...

杨教授说过:玩就对了,笑就够了!
一、最近常做的会令涵发笑的几个肢体游戏:
    1、贴贴脸:用我的脸贴着他的脸,然后说“贴贴脸”,快速地磨擦。
    2、降龙十八掌:跟武侠小说中的招式一样,我先是发功,然后一掌打过去,把他打得往后退。
    3、躲猫猫:把他站在窗台上,拉上窗帘,然后嘴上说着“当当当当”拉开,然后加入变化,语气上,语速上,还有拉开窗帘的方式上,从左往右拉,从右往左位,从下往上拉,突然间跳出,加上夸张的表情之类的。
    4、掉下去了:把他骑在脖子上,拉着他的双脚,然后突然要掉下去,可加入往左甩,往右甩,往后甩,绕圈甩,跳一跳,蹲下又站起来。
    5、转一转:掺着他的腋窝,像是骑旋转木马一样,忽上忽下的转圈,孩子很喜欢。
    6、吹肚皮:吹他的肚皮,发出“卟卟卟”的声音,他会笑得很开心。
    7、扔出去了:把他抱在手上,扔了出去,加入往上往下扔,慢慢扔,快快扔。
    8、唐僧取经:让他伸出手臂,用手掌围住他的手臂,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反复,快到腋窝处停下来,然后快速挠他。
二、规律性中断游戏:
    1、跨下去:寒经常爱去上街,就利用他下楼梯的机会,跟他做中断,两级一下跨下去,他会很喜欢,跨一下,中断,看了,说了“跨下去”再继续。
    2、跑跑停:在路上可以做,跑啊,然后停下去。
    3、走走停:跟他一起走,走走停下来,说了,再走。
    4、充气:跟他一起充气球,让他来踩,“充气、充气”停下来,说了再继续。
    5、挠挠停:给他抓痒,抓两下,停,说了再抓。
三、互动
    1、让他来抓我:我跑,让他来抓我,不过他确实跑得很快,很容易被他抓住,跑几圈后,跟他面对面,让他快要抓住你,顿时我躲闪开,可往 左跳,往右跳,往后跳,来得及还可以转个圈再跳。
    2、拍泡泡:我吹泡泡,让他来拍,来踩。
    3、放气球:充了气的球放掉,让他捡回来,让我继续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8 22:55: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B...

                  肢体性动作游戏
  一、什么是肢体动作游戏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身体的活动----追逐、呵养、抛上空中。当你和孩子玩得很愉快却没有玩具,互动变得较为容易且有更多沟通的机会,你要如何和孩子将肢体活动建构成可预测的游戏,称之为people games----人的游戏。
你的孩子可以在People Games中学习沟通,孩子可以学到:
 ●注意和模仿你所做的
 ●轮流
 ●轮到你的时机
 ●继续轮流
 ●开始游戏
 ●结束游戏
 ●开始一个新游戏
  在People Games中轮流是很容易的,因为:
 ●可以建构和可以预期
 ●有重复的行为、声音和语言
 ●孩子会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他,并执行
 ●他们融入了孩子喜欢的感官知觉
 ●对孩子而言是愉快的、兴奋的,让他愿意继续玩的动机
  通常最好的方式是由观察然后参与他的活动创造一个People Game,比花许多时间为孩子想游戏还好。
  二、玩肢体动作时的要决(R.O.C.K)
  R:重复你所说的和所做的
  O:提供轮流的机会
  C:轮到孩子时给予提示
  K:维持趣味性,继续游戏
  (一)R:重复你所说的和所做的(1、开始游戏时2、游戏时3、结束游戏时  4、经常和不同的人玩同一个游戏)      
    1、当你开始游戏时,重要你所说的和所做的:
    每一次游戏需要可确定的开始,让孩子能和游戏结合的特别语词和行为,如果你在每一次游戏时有相同的方式,让孩子知道将要进行的事情的模式,如此最后他会自己要求玩游戏。(例如:首先“要抓你啦”,然后“我们来玩追逐游戏”),组合的语词让孩子不易理解。你可以先叫孩子的名字,在你要求他加入游戏前先等待几秒钟,以确定他在注意你。这是防止完形学习,他的名字是教学的一部分。
    2、玩游戏时,重复你所说的和所做的:
    每次玩游戏时,你确定说和做相同的事情,孩子将学会这个“脚本”。正如一个演员经
反复排练他的角色后,能依记记忆演出。经过练习,孩子能预知什么时候轮到他,就如同你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你一样。例如:每次你在游戏中提醒孩子轮到他了,你可以说“123。。。”然后让孩子加上“up”。你也可以试着用其他反复的片语或是加上自己的片语。
一旦你的孩子体验肢体游戏参与学会轮流,你可以把游戏做些变化,他能学习一些新游戏,但是刚开始时尽可能保持可预测性。
    3、当游戏结束时,重复你所说的和所做的:当游戏结束时,也要有特别的结局,就如游戏开始一样。没有结局就离开这个游戏,孩子可能感到困扰,或会哭闹。但是你若在每次游戏结束时有特别的动作或语词,孩子学会了不以哭闹或尖叫的方式,让大学知道他玩够了。
    4、和不同的人重复玩同一个游戏:
    每一次玩游戏时,除了要说相同的话和做相同的动作外,一天内多次重复同一个游戏,每天和不同的人玩游戏,你希望孩子能类化,他和你在游戏中学得的也能类似的情境下转换到和其他的人一起玩。
    (二)O:提供轮流的机会     
    1、设计提供轮到孩子的时机
    2、设计轮到孩子时要做什么
    3、当孩子进步时,为孩子提供新的轮流机会
    1、设计提供轮到孩子的时机:
    当你和孩子一起玩肢体游戏时,你和孩子会觉得很兴奋,因为你们让自己觉得愉快,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吸引游戏继续进行。但是你若继续将孩子抛向空中,或是搔养,却没有机会给他更多愉快的时间,他就无法继续学习其它的事情,你需要在特别的时机暂停一下,让孩子向你沟通轮到他了。
    2、设计轮到孩子时要做什么
    轮流要依孩子沟通的阶段及你的试探以确认他们的要求。
    在我行我素阶段的孩子,当你停下来轮到他时,他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他可能注视、扭动身体或发出声音。无论他做了什么,都当成他知道轮到他了,如果他什么都没做,要给他示范,表示轮到他了。
    3、当孩子进步时,为孩子提供新的轮流机会:
   (三)C:轮到孩子时给予提示( 1、当轮到孩子时,他不知道如何做,给他明确的提示 2、他熟悉的游戏,给他自然的提示)
    1、当轮到孩子时,他不知道如何做,给他明确的提示
    刚开始时,他不知道如何参与游戏,你的提示要包含一些讯息,实地示范他该如何做。放慢速度并夸张地示范以引起注意。除了示范外,也需要身体的协助去学习游戏的动作。
    2、他熟悉的游戏,给他自然的提示:
    一旦他了解这个游戏,立刻给他自然的提示,示意轮到他了-----暂停、倾向他并以期待的眼神看着他。这个提示让孩子知道他该帮或是说些什么。
    (四)K:维持趣味性,继续游戏(1、要活泼、热烈 2、尽可能持续长时间的互动)     
    如果孩子玩得很愉快,你会希望这个游戏能持续进行。他玩得越久,他就有更多机会学习。你可以确定孩子选择他喜欢的游戏会玩得更愉快。大多数的孩子喜欢游戏包含一些肢体游戏,想想孩子感官的偏好,你会知道哪些游戏是他觉得有趣的而且能引起注意你。
    若你的孩子喜欢活动,试试看:
 ●赛跑游戏,像是追逐或骑马游戏
 ●上上下下游戏
 ●荡秋千
 ●跳跃游戏,像是枕头山
 ●摇晃游戏
 ●若孩子喜欢挤压身体或手的感觉
 ●躲避游戏,像是躲猫猫,用枕头或是重的毛毯
 ●挤压游戏,你是拥抱
 ●触摸游戏,像是呵养
 ●抓握游戏,像是手部挤压、举手击掌、拥抱、拍蛋糕
 ●骑马,他趴在你的背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9 10: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B]众人智慧之:选择疑问句[/B]...

众人智慧之:选择疑问句
    在面对一个开放性问题的时候,孩子们可能一下子回答不出来。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把要求降低,这时就可以提供选择的答案。如果再没有反应的话,就可以直接提供一个答案,然后采用反问句的方式。举个例子:上电脑课老师会经常问孩子:你们想听什么歌啊?有一些孩子知道点歌,但是大部分孩子不知道。我建议老师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的话,就可以提供两个歌给他们选择。果然,孩子们就可以从中挑出一首歌来。在生活中,处处让孩子自己选择,通过这种方式,真的教了不少知识,而且提高了孩子的主动性。(从郭兰的菜地里偷来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21: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B]收藏:如何把极端的刻板行为转变为互...

收藏:如何把极端的刻板行为转变为互动的游戏

(译者介绍:密勒教授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医生,他创建的用于治疗自闭症的"密勒法"可参照:http://www.millermethod.org,以琳网过去也有介绍)

    家长问: "我儿子陷于把东西排成一长溜的刻板行为中而不能自拔,如果我们要想让他转移注意力的话,他会非常生气,我们怎么办呢?"

    答:对于这样的父母,我的建议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办法让孩子能接受和忍受让另一个人也来参加进他的"排队"刻板行为中去,然后我们就有可能把这个死板的刻板行为转变成一个功能性的,互动性的经验.下面的这个临床试验就显示出这样的目标如何实现的:

    戴蒙是个三岁半的男孩,沉溺于排队行为中,和外界彻底隔绝.我们这里的目标就是能把他的刻板行为扩展开来,使他能接受变化,最终能让他接受另一个人参与到他的刻板行为中去.只要他能接受越来越多的变通,他就能越来越接受扩展到其他的内容,这样他就越来越有可能接受教育.

    治疗师首先开始的是拿来和戴蒙玩的积木一模一样的积木,她先递给戴蒙一块,看他会不会接受,并放在他自己的积木块里,戴蒙一开始不肯接受,治疗师就自己把新积木放在戴蒙排好的队伍边上.过了一会儿,戴蒙开始能接收治疗师给的积木块了.这时候,治疗师开始把新积木块放在自己的面前,这样一来当戴蒙来拿积木时,他会不经意地注视治疗师,从而开始在本来只是孩子也自己的刻板行为的两方世界里,慢慢地接纳了"第三者".

    在另一个变通尝试中,治疗师试着把新的积木加到了戴蒙排好的队列中去,他接受了,然后治疗师很小心翼翼地尝试把戴蒙排好的队列稍稍改变一下,她把其中之一移动了半英寸,结果戴蒙激动地跑过来立刻更正.治疗师重复着这一改变,先戴蒙移动一点点,但是在戴蒙过来前,治疗师自己先把积木放了回去.看起来好象她现在理解了戴蒙的心思一样.她又重复了几次,改变的幅度不一,她还是自己在戴蒙过来前又摆了回去,但是现在她一边做一边向孩子点着头,好象是她完全理解并且尊重戴蒙的意愿,并执行了他的指令.在这里,治疗师很仔细地调整自己的策略,控制戴蒙因为刻板程序被打破带来的困扰度,使他避免了因为太过分而情绪崩溃.

    接下来的试验,是治疗师自己也排起了一对积木,和戴蒙的积木平行,而且离得很近,使得戴蒙能注意到治疗师在排队,但是又不能太近了,使得孩子感受到了威胁.然后她改变了一下,在自己给自己的队列加积木时,同时也给了孩子一块让他加到他自己的队列中去.过了会,她轻轻拍着自己的手,说"给",要求孩子给她一块积木,等孩子给了她积木后,治疗师重复着这一过程,一会儿要孩子从他的积木里拿一块给她,一会儿她自己拿自己的积木给戴蒙.这时候,治疗师就成功地在原来戴蒙刻板的排队行为中引入了一个"互动'的因素,而这个因素对于发展孩子的互动游戏和交流至关重要.

    下面治疗师就用自己的手指摹仿在积木排列上"走路",以此来激发戴蒙的兴趣.然后,她就用自己的手指开始在戴蒙的积木上"走路",当孩子开始抗议时,她理解退回到自己的"路"上,一会儿后,再尝试在戴蒙的"路"上走走,等孩子慢慢接受这个行为后,治疗师拿了一个玩具汽车,开始在自己的"路"上开车了,然后她给了戴蒙另一个玩具车,让他学着开.等他也开始开车后,治疗师大胆地跨了一步,她把自己的积木队列和戴蒙的队列连起来了,很快地她把自己的车开到了戴蒙这边,又很快地回来了.

    一点一点地,戴蒙开始接受了"双向道"的交通形式,车能双向开了,再过一会儿,戴蒙能把自己的车开到了治疗师那边去了.治疗师继续小心翼翼地引入新的变化,总是仔细地评估戴蒙能接受的程度,最重要的是,一旦她觉察到了孩子的紧张焦虑,她马上就降低自己的"入侵"程度.不久后,她就成功地把戴蒙的这个刻板行为,转变为了一个互动性的创造性的游戏.
这些能接受这样干预的孩子,显示了其实他们并没有象表面那样被刻板行为彻底禁锢住一样,他们是能够接受其他兴趣的,但要你巧妙地介入.同样地也显示出,这些孩子只要加以一步一步引导,他们也是可以创造性地和玩具,和人互动的.那些不能忍受突然变化的孩子,可以通过慢慢适应于较小的改变.你需要仔细地判断你孩子能承受多大的变化,这样能让他不至于偏离太多他能接受的安全区域里.

    这样的干预也能用于其他的刻板行为,这里的对于那些刻板行为的原则是扩展这些刻板行为,使得:1)孩子们能和你互动,2)孩子们能接纳变化,3)他们慢慢地改变僵化,更富创造性.这里显示的对付刻板排列性的行为的原则,也同样地适用于其他的刻板行为.

    所以我要呼吁职业治疗师和家长们,也能重视并珍视孩子的刻板行为,这样的刻板行为也是蕴涵着创造性的互动游戏和交流的种子的.这些种子也会开花结果,让孩子走向更精彩的世界.

                                                   选自<<Autism Spectrum Quarterly>>  Spring, 20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0:54: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以下转自以琳楚砚寒:[B]RDI...

以下转自以琳楚砚寒:

RDI实践(1)——越小的孩子进步越快
    在接触的家长中有相当一部分会有一些疑问:
   我的孩子这么小,各方面都没有基础,是不是不能做RDI?是不是应该先用ABA提高其能力,然后再做RDI比较好?
    与此同时,大部分找我做RDI的孩子,年龄都已经5、6岁,7,8岁了,甚至有的已经11岁了,与家长们聊起来,大多的想法是:小的时候就想着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了,等到能力提高了,才发现人际这块还是不行,才想到要做RDI。
    不仅仅是家长,甚至很多教师也有这样的想法。
    其实,就我给孩子做训练的这几年经验来看,RDI永远都不嫌太早,而RDI与ABA也并不是水火不容的。
    我带过最小的孩子2岁多一点,这个孩子开始的时候认知、运动、语言各方面基础都比较差。我开始先用RDI来改善孩子的精神状态,等到孩子比较放松、能稍微顺从之后逐渐加入一些ABA的方法,逐渐开始桌面的学习。这样做了半年训练之后,不单人际关系上在各方面的能力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各种学习内容中,对于玩最有兴趣(虽然在所有内容中,玩是没有任何强化物的),变得对于跟别人玩非常感兴趣,在与他人的游戏过程中能真正两眼放光的享受其中的互动乐趣,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追随着人,总期待着别人跟他玩一会。
    我还带过一个最大11岁的孩子,这个孩子的认知、语言等非常好(当然还是不如普通的孩子,但已经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了),这个孩子已经在普小上五年级,成绩属中等。较之上面的低年龄孩子,这个孩子只做RDI即可。开始做活动的时候非常顺利,我还非常高兴的以为大的孩子就是适合做RDI呢,因为他有很多基础,游戏的规则很快就能掌握,做了1个月目光就明显增多,在游戏中目光应用的很好了。但是很快2个月,3个月过去了,我开始感觉出问题来。这个大孩子的目光虽然能很好的应用,但在他的目光中没有热情!在做小的孩子时,虽然常常要三个月才有一些目光出现,但他们的目光中是有光彩的。可是这个大孩子,目光很频繁,但里面没什么内容,脸部的表情也变化很少,总之是缺乏发自内心的一种东西。半年过去了,在人际关系上,虽然在RDI的技能上他已经达到了第三阶段,但在功能上他情绪的分享都仍旧很困难,直到一年半以后才有一点点苗头。
    由在这两种孩子的对比中,我发觉到:年龄大的孩子,虽然各方面有许多基础,但因为有这些基础、也因为有过去很多年被教育的经历,在RDI游戏中虽然能很快理解,达到游戏的形似,但是在精神上他很难放松下来,以一种简单的轻松的心态来游戏,他总是无意识的把游戏当成一种学习内容;他虽然能很快抓住老师的期望目标(比如目光)去表现,但仅仅是作为一个学习目标去达到,在内心里,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轻松的心态。反而是年龄小的孩子,虽然开始进步比较慢,但正因为不那么“老奸巨猾”不那么会运用技巧去学习,反而心态上能比较放松,自然的接受游戏,并进而分享游戏。不过,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年龄小的孩子不适合单纯的RDI。RDI毕竟对人际比较管用,对于认知、语言等还是ABA提高更快。
    对于RDI和ABA的关系,我是这么理解的:RDI是一种精神,ABA是一种方法。在一种RDI的气氛中适当运用ABA的一些方法,对于孩子的能力会起到综合提高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0:55: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B]RDI实践(2)——淡化功利性,以...

RDI实践(2)——淡化功利性,以孩子的快乐为目标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做任何事都有目的:出门,一定有目的地;去某处,一定有设想好的事情去做;孩子受教育,也一定要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
    然而,偏偏是这些目标性非常强的人,他们却最不适合做RDI。
    因为他们的心里,总惦记着那个目标,他们,就变得很急于去实现那个目标,就觉得跟那个目标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就没必要浪费时间与精力去做。从而他们跟孩子在一起心理上就有了很大的包袱,设计的活动有很多条条框框,活动中的表现一板一眼。
大人的心态没有放松下来,孩子也不可能会完全放松自己。
    没错,RDI活动跟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有自己的目标。RDI有那么多的阶段划分,每个阶段又有那么多功能与技能目标。一个时间段,我们就围绕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去设计活动。
    但是,在RDI活动中,还有凌驾于RDI目标之上的一个基础,抛弃这个基础,任何再好的RDI活动都毫无意义。这个基础就是孩子的精神放松。只有孩子放松了,孩子才可能去享受活动,否则就仅仅是配合完成活动而已。这也是RDI的目标与其他教育目标不一样的地方,其他的教育目标只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教基本就能教会孩子,而RDI的目标则必须靠孩子自己内心的自我成长,外部的RDI活动只是提供一个环境,至于进步则只有依靠孩子自我的成长。
    要达到精神放松,我们可观察的一个点就是孩子的情绪,更直接的则是孩子快乐与否。
    “快乐的情绪有助于依恋和社会反应的功能,帮助儿童成为心理功能完备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B]RDI实践(3)——细心的观察是一...

RDI实践(3)——细心的观察是一切活动的基础
    在蒙氏教育中有一条原则——“观察是教育的基础”。RDI作为一项教育教学活动,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
    当然,ABA中也是强调观察的,比如每次课前强化物的选择。但是我认为RDI作为一个很大程度上依靠儿童内心自我成长的教育活动,细心的观察尤其重要。
    这种观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要在活动中随时体察儿童的情绪状态:
    在活动中,我们不是简单的按照程序完成活动就可以的,必须细心地观察儿童是否喜欢这个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哪个地方最让儿童兴奋喜欢(这可以在随后的活动中创造成一个关键点,虽然我举活动例子的时候会说一个一般的关键点,但有些儿童是不同的。抓住关键点在RDI中是非常重要的!),几个活动中儿童最喜欢哪一个,儿童在活动中喜欢的是某个物品还是物品的运动方式还是这个活动还是与人一起做这个活动(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可以据此判断活动目标的达成状态。理由见RDI中关于工具性互动与经验分享互动的描述),如果发现儿童有负性情绪出现还要通过观察来找出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以便小心的原因去除。
    2.要在活动中细心观察儿童的主动性的一些苗头:
    除了儿童的情绪,还要细心观察儿童的一些小动作,这些小动作的意义如何,哪些只是儿童无心的小动作,哪些是儿童想参与活动的表现(一旦发现就要紧紧抓住!大力的赞扬并鼓励儿童的主动参与。尤其对于胆小被动的儿童。这在第零第一阶段尤其重要),还有哪些动作是儿童控制欲的表现(有部分儿童控制欲非常强,要小心分辨控制欲和参与欲。在活动开始的阶段基本上是要保持大人控制的!)。
    3.要在活动中细心观察活动的进程:
    RDI的阶段和目标不是独立的,是一个连续的、成长性的目标,儿童在活动中也是不断进步的,一个活动的进行不能单纯的只想着目前的目标,作为教育者还应该在心中有一个全局的概念,要把一些后续阶段的目标装在心里,另外每个活动与活动之间也不是毫无联系的,很多时候一个活动可以跟随儿童的进步逐渐的改变,如行云流水般的过渡成为另一个活动为另一个目标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B]RDI实践总结(4)——在宽松的氛...

RDI实践总结(4)——在宽松的氛围中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上节已经说到“RDI方面孩子的阶段性进步,RDI的活动仅仅是提供成长的环境,最终还要靠孩子内在的自我成长”。这就提示我们在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孩子的主动性。
    如果在活动中,不给孩子发挥的空间,总是让孩子被动的牵着鼻子走完活动的过程,首先孩子很难有快乐的情绪,其次孩子没有主动的参与到其中,孩子的内在根本展示不出来,成长就更谈不上了。RDI活动特别注重孩子的眼神,而眼神可不是简单的扳着孩子的头对着自己就行的,眼神也不可能栓上线拽着,眼神完全依靠孩子的自动自发,否则就是看也没有“神”。我想,有经验的家长应该能体会到那种感觉。
    如何让孩子的眼睛不仅要看,而且要充满神采的去看,这就依靠孩子的主动性了。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是主动性特别差,别说是眼神,就是语言也非常被动,必须提示才能说,必须要求下才能看着人说。甚至有的孩子其实什么都能说的很清楚,认知也不错,可就是什么都依靠仿说。那么到底怎样能提高孩子的主动性呢?
    首先,基础就是活动中给孩子大量的快乐体验,这个在上节已经说了。
    其次,创造宽松的氛围。比如语言,常见有的家长,孩子说一个词一个句子,家长立刻矫正孩子的错误发音错误语法,搞的孩子非常紧张,这样孩子就越来越不敢说了。语言的根本在于交流,对于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关注语言核心要关注交流,孩子只要说了,家长就有必要将这个作为起点进行下去,鼓励其交流,发音的矫正应该靠后。再比如,RDI活动中,通常要设计的给孩子留出空白,好给其发挥的空间,即使设定了孩子应该的反应,如果孩子没有表现出预期的表现,也应该坦率的接纳,而不能有情绪的失望等,这样孩子才能没有负担的轻松的融入到活动中。
    最后,及时发现并抓住孩子主动的苗头。我教过许多孩子,这些孩子里面还没有一个消极到一点点主动的表示都没有,所以我深信,所有的孩子即使是程度比较重的孩子,他也有一点点的主动性的。孩子的主动性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我们能否发现并抓住的问题。比如在摆荡飞翔活动中,在给孩子留出的短暂的空白时间里,有的孩子能主动跑过来表达还要玩,有的孩子能跑回来躺在布单上等待,有的孩子仅仅能跑回来,而有的孩子则笑闹过后毫无记忆似的走开去玩别的。是最后这个孩子没有丝毫主动性吗?其实不是的。也许这个孩子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也许是这个孩子主动性非常小,但并不表示这个孩子没有主动性。经验发现,只要这个孩子真心喜欢这个游戏,多次重复以后,这个孩子总会表现出一点主动性,比如某一天(也许不是活动中)自己去拉一拉布单,比如某个中午去躺在了布单旁边,比如某个空白时向布单走了几步,这些细节一定要及时发现并抓住,因为我们的孩子有的非常没有自信,他只能弱弱的表达一点点他的意思,没有及时的得到理解和鼓励,他可能就以为被拒绝走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 23:50: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B]主动喊人 [/B] ...

主动喊人    
   四周四了,寒终于主动地喊我们了。以前寒在说的话中免不了加上“妈妈”,像“妈妈过来、妈妈抱、妈妈开门”之类的,但是只是把“妈妈”当成固定的语句来用,而最近他是真正地明白了人物名称的含义,望着我们深情地喊“爸爸、妈妈”,真的心里太高兴了,宝贝,知道吗?妈妈盼了很久很久了,虽然是久了些,但是真的不迟、真的不介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9-7-2 0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几天在家跟寒玩肢体游戏,真的够...

    这几天在家跟寒玩肢体游戏,真的够累的,寒不断地要求要玩“飞飞停”,我真的是有求必应,用尽了全身的真气,直到实在是举不起来为止,结果这两天全身酸痛的要命,看来肢体游戏,够费体力的,全当是减肥吧,一举两得![EM0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00: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B]很好的爷爷奶奶[/B]...

很好的爷爷奶奶
    六月底寒结束了在福州仁*机构八个月的训练,在那段时间里几乎都是爷爷奶奶带着,爷爷负责机构训练,奶奶做好家务活,我基本上都是周末上去带寒,偶尔有空去带寒训练,都听家长跟我说爷爷奶奶很好,从来不打孩子,爷爷在机构里经常跟着寒的屁股后面跑,跟抓猴子一样,确实像寒这么多动的孩子带一天下来也真的够呛的,因为寒不习惯食堂的饭菜,奶奶每天特意为寒送去午饭走路花在路上的时间得一个小时,生活上照顾得真的算是无微不至,晚上哄寒入睡得花很长的时间,半夜还经常的醒来,何况爷爷快七十岁了,奶奶还开了三次的刀,身患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在家里我要是说要怎么训练孩子,他们都积极地配合,想想自己有时真的做得不够,还经常在背后说老人的不对,不会训练孩子,还经常动不动地发脾气。哎,真的自己要反省了。。。真的觉得这个家要是没有这两位老人可能都撑不下去了,多好的老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16:2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饺子妈妈,是啊,有老人会好很多啊,不光能...

饺子妈妈,是啊,有老人会好很多啊,不光能帮忙带带孩子,家务活我也是一样都没干啊,我觉得我婆婆是我见过的最勤快的婆婆,成天的除了买菜,哪也没有去,都在家里,把家里打点得一清二楚的。我们家老人的缺点就是太宠着孩子了,宠得都有些离奇了,之前有段时间寒会咬爷爷,然后爷爷被咬时都不动声色,随他咬,他还说,随他,要是扯的话会把孩子的牙齿给扯坏了,汗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09-7-3 16: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B]昨晚感觉很好[/B] 这...

昨晚感觉很好
    这几天觉得寒的意识方面有所进步,经常奶声奶气地喊爸爸妈妈。昨晚洗过脚后,他主动地去拉爸爸,说“爸爸,去睡觉”,然后回头“妈妈进来”也拉我进了卧室。喜欢躺在地板上睡,我跟他说,那我们先把地板铺好,让他去拿枕头、被子之类的,配合得很好,接着拉着爸爸说“爸爸躺下来”,然后我故意躺到床上去,赶紧过来,拉我,“妈妈躺下来”,我跟爸爸分别转流示意要起来,他就好忙乎,一会儿“爸爸躺下来”,一会儿“妈妈躺下来”的。都躺好后,非要躺在我们的中间,让我给他抓痒,一会儿“好痒,帮我抓”,一会儿“我要开灯”,一会儿“屁股好痒好痒”。。。感觉话多起来了,比起以前一整天没见着说两三句话感觉孩子好正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23: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B]一、生活故事书[/B]...

一、生活故事书
    寒是那种不看书,不看报,不看动画片,很多动,坐不住的那种,最近拍了些生活照,下面配上简单的一句话,做了两本简单的生活故事书给他看:
    1、《天亮了》:我睡醒了,我起床了,伸个懒腰,先穿衣服,再穿裤子,最后穿袜子。
    2、《我很棒》:我会自己洗脸,我会自己刷牙,我会自己拉小便,我会自己穿鞋子,我会自己吃饭。
二、简化生活绘本
    1、《皮皮狗生活绘本》挺不错的,内容多了些,刚开始给寒看《我会拉便便》,我简化了内容,只拿了其中几页,加上适合平时生活中他拉大便的情景配上字:我要拉大便,我坐上马桶上面拉大便,嗯嗯。。。,大便拉完了,拿纸擦屁股。拉完大便要洗手,我用毛巾擦干手。
    2、《好饿的小蛇》:小蛇在散步。小蛇看见一个苹果,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小蛇看见一根香蕉,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小蛇看见一个饭团,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小蛇看见一串葡萄,啊呜——咕嘟,啊——真好吃。小蛇看见一个菠萝,啊呜——咕嘟,啊——真好吃。
    每天都让他看,偶尔能坐得住在那看了。今天我让他在奶奶面前读了一篇,他也能一句一字地念,我不断地表扬他,但是奶奶说也只有你妈妈能听得见,听得懂。[EM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12: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快乐小鱼整理的精华,拿来了,谢谢快乐小鱼...

快乐小鱼整理的精华,拿来了,谢谢快乐小鱼!
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一 (第1页至第7页) 》
    在我没有重温嘟嘟娘的ABA笔记之前,在我心里,ABA就是你教我学,一套死记硬背的东西。可是,这二天,我认认真真的,一个字一个字的看,我终于明白自己以前一直在冤枉ABA。
     因为怕自己会忘了,我整理出一些精华贴在这里。
     *PECS有句话是“第一口是免费的”。先让孩子吃一口尝到甜头,激发起他的欲望,不要从一开始就对他提要求。我们的训练师总强调,任何时候不能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重交流,重游戏,轻语言。
     *在最初的阶段,专业人员的辅导确实意义非凡。我们被允许把手中的物品靠近眼睛旁边以方便嘟嘟和我们有目光对视。我一着急就把物品放在我眼前晃晃来吸引嘟嘟,要不就用我的眼睛去追她的眼睛,这是我们ABA训练师非常忌讳的。我得说,我所见的ABA是绝不死板的,它融于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强调“主动”和“自发”,反对去“逗”孩子。
     *是模仿动作不重要吗?当然不是。教一个孩子模仿,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当一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很有限的时候,被动的学会了跟着拍手和摸头,意义也是十分有限的,形成了新的刻板也不足为怪了。
     *以后会不会教她举胳膊拍桌子呢?也会的,但不是在教模仿的第一时间。因为我们要先让她懂得什么是模仿和体验到模仿的乐趣。
     * 所有听指令练习包括模仿练习都应避免孩子在听到指令以前自己就开始行动,这从一开始就完全取决于训练者的控制能力。
     *我们作家长的常犯的错误是以为准备好了,可以发指令了,但其实并没有准备好;以为孩子的情绪到位了,但其实还没有;以为强化物够强了,但其实没有.
     * 一个好的训练师一定是会和孩子玩的,会逗孩子笑的训练师。怎么样判断孩子的情绪是不是到位了,汤尼亚给了个明了的标准,嘟嘟笑了,就可以“开始”给她下达任务了。也就是,快乐开始,快乐结束。
     *“我要什么”和“谁有这个”培养的是孩子的交流主动性。与PECS的教学目的背道而驰的做法是家长走过去问孩子:“你想要什么?”正确的交流应是孩子自己找到家长,表达他想要什么。
     *眼神交流泛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比如当嘟嘟要拉着我们的手一起走,不走,等她看着我们,才走。
     *PECS 的特色1.儿童不需要具备社交技巧如目光接触,也不需要有口语或模仿动作的能力;2.最基本的目标是达到由儿童能自发地提出要求;3.训练步骤十分着重诱发沟通动机,提高沟通的主动性。
     *选用哪种方式训练孩子要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是我们主观的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12: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B]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二 (第...

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二 (第8页至第12页) 》
    *你在考拉妈那边谈到的“比如星星雨的老师就说,家长说的会不是老师说的会,如果孩子会配对,但老师让配对的时候不配,就算不会”是完全正确的,不是不人性。这正是我们的孩子需要学会的。配对几乎是嘟嘟唯一的游戏方式,她按各种各样的思路配对,但从来没有在我要求时照做,是ABA改变了她,让她第一次听到“一样的”指令时去配对。我们的训练还尤其强调孩子的任何一个项目的过关要在不同的老师那里都过关。如果孩子只听一个人的,是不够的。
    *我充当训练师,汤尼亚充当嘟嘟。我把图片交流本摆在汤尼亚面前,不自觉的脱口而出,“拿吧”。又犯错了。图片交流的整个系统都重在诱发沟通动机,增加沟通的主动意识,语言提示万万要不得。否则训练的效果将大打折扣。
    *汤尼亚说,她不希望训练记录中出现过多的“辅助”和“错误”,她要嘟嘟有成就感。这是对训练者的要求。有一个小例子,嘟嘟自上次开会后开始模仿摇摇鼓的练习,但没有进展,她模仿老师把摇鼓高高举起但不会正确的摇,要么索性把摇鼓递给老师。为了让嘟嘟有成就感,训练组改变了评判反应的标准。只要学老师抓起摇鼓高高举起就够了,就可以得到表扬,不必强求正确的摇。
    *我们那样关注嘟嘟的“情绪”、“快乐”、“成就感”、“笑容”,难道不是要逐渐把对外在强化物的依赖转变为内在的动力吗?
    *每个孩子不必所有的项目齐头并进,这是正常的现象,可以用强的带动弱的。
    *她们既没按住手脚,也没用绳子绑,完全是ABA的方法。只要嘟嘟手脚一离开,她们就停车,开始时必要的辅助还是需要的。嘟嘟很快就有经验了,要想前行,手脚就不能懒。我和嘟嘟爸爸采用的方法和训练师一致。
    *还是两个月前和汤尼亚交谈时,我问,为什么以前嘟嘟一出门就乱跑,现在却又不喜欢走路了呢,总想人抱着?自闭的孩子都是这样吗?汤尼亚不置可否,只是笑笑说,这样的孩子有一个比较长的BABY期。她回避了“落后”、“差距”这样的字眼,换了种方式陈述了一个事实。我却从她的话里汲取了莫大的力量。不管那个BABY期有多长,我都将充满希望的等待和陪伴BABY的成长。
    *有些事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关键是我们要改变它的决心和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决心。
    *ABA是什么呢?是引导孩子"learning to learn"的过程。我的理解是,学得多和少,快和慢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使孩子keep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要满足孩子的成就感,不是满足大人的成就感。
    *ABA里讲,如果某种行为达不成某种目的,这种行为就会减少。这是自闭孩子都懂的道理。那么大人呢,如果某种训练方法不能达到让孩子进步的目的,换个方法呗。
    *我们可以辅助嘟嘟的动作,但不能辅助她的眼睛。
    *wenwenma说,ABA是大人孩子一起“商量”着走,这句话概括得精辟。无论对孩子做什么妥协,目的是为了能领着孩子走得更远。
    *ABA中的模仿,本身并不是目的,在最初阶段,模仿啥并不重要(当然要模仿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动作会更好一些),真正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模仿学会模仿(有点饶口令的感觉)。尽管只让他们做最基本的动作,但通过给予强化物(物质和精神的),先是让他体会这样做的乐趣,然后慢慢地他就会自己模仿了。任何人总是在高兴的时候做事顺利,而且记忆深刻。就这样反复的良性刺激,会促进新的神经连结。人的大脑是很奇妙的,即使成人的大脑还有很强的自我修复机制,小孩的大脑可塑性就更强了。相信孩子吧,只要努力到了,他会让你惊喜的!
     *戏、社交、语言、生活自理等许多能力的基础。除此之外,训练孩子模仿的过程更是使孩子建立起最基本的服从意识的过程。我们的目的不是教孩子一些机械的动作,但孩子有必要学会服从指令做一些即使是很乏味的机械动作。
     *让孩子有兴趣参与训练不等同于让孩子只做他们感兴趣的事。
     *自闭症的孩子喜欢“同一性”,喜欢“重复”,太复杂的信息不利于他们集中注意力。
     *如果说ABA就是教认知,那太片面了。不少自闭症孩子的认知能力,或者说认知潜能还强于普通的孩子,但他们其它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的“聪明”没有转变成“才智”。ABA就是把潜能转变成有意义的智能的途径。
     *“其它能力的不足”的说法也很有依据。按照ABA的理论,这应该包括至少3个方面:首先是服从(compliance)能力,其次是模仿的能力,再次是区别学习(discriminat learning)的能力。
     *模仿包括动作模仿(imitation action)和物体模仿(imitation with objects)。有的孩子的确更容易掌握物体模仿,教学中可以用他/她已经掌握的物体模仿促进动作模仿。这就是Lovaas老先生说的得用孩子能学的方法去教。
     *小王子妈妈:举个例子,如果给孩子发五次“坐下”的指令,可能5个回合他都做对了,给他发五次“过来”的指令,他可能也都做对了。但如果你一会儿让他“坐下”,一会儿让他“过来”,他就可能糊涂了,这就是区别学习能力不足。再比如,孩子会模仿摇铃铛,会模仿梳头,会模仿把木块扔进小桶里。但如果把这些他都会的任务全部摆在桌子上,然后大人举起铃铛摇,说“做这个”,他可能去把木块扔进小桶里了。这就是区别学习能力不足。所以在训练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的锻炼孩子的区别学习能力。
     *有人说,ABA训练出的孩子不懂得“泛化”,不懂得“应用”,这绝对不是ABA理论的错,是操作者的失误。
     *指令怎么发?给我们的孩子发指令,越简单越明确自然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12: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B]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三 (第...

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三 (第13也至第15页) 》
    *ABA在发展的几十年中一直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种方法,但也是迄今为止被全世界公认的对自闭症儿童最有效的行为训练方法。
    *ABA的作用有多大呢?就是如果没有ABA,她听懂了也不能有效执行,有了ABA,她听懂了就能执行。如果她本身不能听懂指令,ABA的效果就没有那么快,因为还要帮助她理解那些指令是什么意思。
    *我的孩子虽然能力较高了,但是和人的engagment,眼神,关注力,肢体动作,表情,服从,等等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差。而你描述的训练,我曾认为太简单,但是简单的重要,简单的有意义。很多这些训练,不论是服从,图片交换,模仿,都在训练和人的有意义,有情感的交流。孩子的智力和情感都是要在交流的环境中才能进步的。所以你说ABA是learn the ability to learn,不仅仅是教认知,是的。这是在用合适他们的方法教孩子和他人互动(尤其是PECS),让她体会互动的意义,学会向正常孩子一样和环境和大人互动,这是成长的必要前提。有了和人的交流和带来的喜悦,行为也能得到改善。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训练的东西很少,可是日常生活的很多地方也进步了。
    *孩子看起来进步很慢的时候,你们或许要学会等待,学会观察,把孩子的些微进步都当成是一个大大的进步。
    *看着国内的孩子训练了几个月就学会了多少多少的东西,我们还在这里热身呢,心中不是没有过怀疑的,但我不能让嘟嘟觉察到这种不安。她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对她最好的,也不需要知道什么是对她最适合的,这些事谁都不知道,但她需要对她的环境有绝对的信任感,那么我们做父母的就不能怀疑,不能焦虑。按照RDI的说法,这也是“社会参照”。
    *我们希望她能信任周围的每一个人,在和这些人相处时能感到愉快,我们相信这是她学习和进步的前提条件。
    *自闭症孩子的三大核心障碍是交流、语言和刻板的游戏方式,ABA要解决的就是这三大问题,“语言”能力被认为是交流能力和游戏能力提高之后的自然产物,所以ABA的开始阶段的两大主线是交流和游戏,并不是很多人以为的“认知”。自闭症孩子和普通孩子的学习方式不一样,普通孩子是会讲话了之后才去学配对、分类,而自闭症孩子要先通过他们的视觉优势学会了配对、分类以后才能给物品命名。ABA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语言”服务的。而“游戏”呢,和“模仿”紧密相关,学“模仿”除了使孩子学会“仿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游戏能力。孩子如果掌握了一些玩的技能,将有助于他们融入同龄人,减低对集体环境的不适应。一个孩子融入到同龄人之中,融入到集体中,才有更多的机会和人交流,才能学习和扩展他们的社会行为,分散多余的注意力,不做那些异常和刻板的动作。
    *很多人误以为ABA就是教“认知”,完全忽视了“认知”这个庞大的项目只占ABA训练中很小的一部分,完全忽视了或者不清楚学认知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理解词义,促进语言的发展。
    *教孩子玩不是正式的discrete trial,孩子无所谓做的正确还是错误。我们还有一些其它的选项,要看她对什么有兴趣。如果她积极照做,给与强化,如果她不感兴趣,我们也可以多次示范,可以辅助,但总之不勉强她,不同于之前做的物体模仿。
    *我现在想,ABA这种方法真的很适合象嘟嘟这样的自闭症孩子。如果不用桌面教学的方式,他们根本不会玩,也没有兴趣玩。ABA帮助他们学习玩,最终的目的是让他们离开桌面,到地面上去玩,到生活中去玩。在这一点上,地板时光和ABA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如果有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能和他人在地板上玩耍和互动,无疑是很棒的,应该继续下去。对嘟嘟这样的孩子,却还需要一个从桌面到地面的过程。
   *ABA认为,玩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它的最大的好处之一是促进语言的发展。
   *游戏和社会性能力,是我们的孩子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孩子的生活质量,将会因游戏互动和社会性交往而得到极大的提升,而这方面能力的缺损,常常会让孩子感到孤独、无聊甚至消沉。如果孩子能够用有意义的方式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能使孩子更加快乐,让他能够有一个途径来认知这个世界,懂得如何和他人交往,也能帮助他提高抽象认知能力。
   *通过游戏和社会性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地激发孩子的语言发展。我们时常可以看到,通过面向游戏和社会性能力提升的方式来发展孩子的语言,其效果至少不逊于结构化的疗法。结构化疗法自然是整个训练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从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来说,应该和经过精细设计的游戏及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孩子们总是更容易在放松的状态下、玩得开心的状态下发出语言来。孩子在波波池里晃荡的时候,或者是在蹦床上跳的时候,相比于一对一的教学状态下,是更容易出语言(或者是类似语言的声音)的。坐在小椅子上用过于结构化的分离测试教学方式(这是指ABA的discrete trial,------thankstoyilin注),事实上还有可能抑制孩子的语言。所以,我们建议在游戏的状态下来启发孩子的语言模仿。建议在非结构化的情境下,从所谓的“诱发交流”(请参考“课程设置”部分)方式开始训练。
   *通过社会性交往和游戏,能够更加自然地发展语言能力。孩子可以从同伴那儿学到如何自然而然地说孩子气的语言。大人教孩子说话,往往会“大人腔”。比如,回答“你几岁了?”这个问题的时候,大人有时候会教孩子说“有四岁了”或者“我今年四岁了。”虽然这个回答显得很有礼貌,但显得过于正式,而且也不是普通孩子一般的回答方式。3岁的孩子还压根儿就不吭声,伸出三个手指头就完事儿了。四岁的孩子或许会伸出四个手指头,说“四岁”。再大点儿的孩子一般也简单地给个数字(比方说“5岁”、“10岁”)。这种成人化的回答方式会让孩子的语言听起来不自然,而且有时候还使孩子融入群体的过程更加复杂化。
   *用一种“好玩的”、非正式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做游戏,一般而言总是有好处的,比如就在地板上玩一些游戏。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或许还是得进行一些结构化的桌面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减少让孩子分神的因素,也可以更快地让孩子掌握游戏方法,让孩子熟悉游戏活动中包含的步骤。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包括示范、角色扮演以及差异化的反馈形式。当孩子通过这种结构化的分离测试教学模式(就是指ABA的discrete trial,----Thankstoyilin注)掌握了基本能力之后,孩子才可以在更自然一些的场景中,用更自然的方式来继续练习游戏,拓展能力。
    *ABA的教学模式帮助他们先构建最基础的东西,为的是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观察,提高在生活中学习的能力。使孩子具备一定的游戏和社会性能力的另一个好处正是 INCIDENTAL LEARNING。
   *自闭症孩子往往在结构化的情境下注意力更集中,这使得训练者不情愿跟孩子在不那么结构化的状态下工作。然而,如果不尽早摆脱这样的局面,情况只会变得更糟,对孩子的长期发展是个阻碍。孩子必须要尽早的适应在更自然的场景中学习。这样才能使孩子更成功的融入到群体中。
   *可以这样说,孩子社会性能力训练最大的好处,可以通过同龄伙伴的重要性体现出来。相比于成年人而言,小伙伴给予孩子的影响会大得多。我们时常会发现,孩子们往往会比训练老师更加迅速而有效地阻止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因此从结果上看反倒是显得不那么有设计的痕迹。大人的指令时常会显得有那么点儿“治疗味儿”(比如“你要用嘴巴讲”“你这样就不是个好朋友的样儿了”“你觉得恼火吗?,等等),而孩子们的话要更加直截了当,虽然从礼貌角度看不是那么得体,但显然更加自然有效(比如“这样不行!”“给我!”“真恶心!”,等等)。这些行为也能够造成更加自然的效果,比如直接就把玩具夺回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懂得如何取悦于他的小伙伴。这在干预训练的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坎儿,因为这是一个把心理需求内化的学习过程。小伙伴将会给孩子形成得体行为的过程中起到一个自然而言的支持作用,因此也更容易使这些能力得到泛化。在这种情况下,大人的监护就显得不那么必要了。我们已经观察到,当把伙伴对于自闭儿的作用看得比较重要的情况下,融合训练往往会更有实质性的成果。
   *对游戏和社会性交往能力教学的抵触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孩子这些游戏行为是非常之困难的。在语言和学业技能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制订出一些结构化的课程,与之相比,教孩子游戏和社会性能力则需要更大的灵活性。
    *正因为游戏和社会性行为是非常非常多样化的,所以教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家长和老师们时常会退一步从教会孩子更加具体和结构化的能力上得到一些抚慰。虽然ABA的分离测试教学方式在教孩子这些技能的时候也是会用到的,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需要更大的创造性,比如在向孩子发出提示性方面、给出行为回馈方面,需要更加细腻的考虑。当然了,如果老师有非常丰富的游戏和社会性能力教学经验,那就非常有利了。
    *可能另外一个抵触心理来自于大人觉得在孩子还不足以有能力进行交互性游戏之前,孩子的行为还得受到大人的控制。在不太结构化的游戏和社会性交往情境下,孩子的行为问题更加突出。当然,这些都不成其为回避这方面教学的理由,恰恰相反,这正是需要教的理由。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在所有场景下去正视和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在推进基本语言和认知能力教学的同时,也要及时启动游戏和社会性交往能力的训练。
    *ABA的目的性是极强的,它明确的直接要达到的现实效果是使孩子融入同龄人。玩符合孩子年纪的,玩符合孩子性别的,玩同龄伙伴所玩的,是ABA训练游戏能力的特色。ABA反对大人想当然的去“认为”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样做的后果是限制了孩子游戏能力的发展。ABA行为训练的目的正是要扩展孩子的兴趣。尽管发展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但这正是我们应该做的。事实也证明很多孩子先学会了某种玩法,才喜欢上了。不是吗?
   *适龄的考虑
教孩子做游戏的一个目标,是让孩子具备游戏能力,促进他和同伴的社会性游戏交往。所以就必须得选择适合他这个年龄段的典型游戏。尽管他的能力还没有达到适龄的程度,但是我们还是建议选择尽量接近他生理年龄的玩具。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论孩子的发展程度如何,他还是能达到一些适龄的游戏水平的。相对太低幼的玩具会造成孩子过于幼稚的印记,影响同伴对他的接纳。同样,选择太简单的游戏项目也会影响每一个孩子都会希求的自尊和成熟度。适龄这个要点,也要贯彻在诸如服饰、背包、午餐盒、发型、外形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孩子的外形和游戏层次会微妙地影响到大人对孩子的印象,也会影响到和他的交互方式。你要让所有的老师和看护者保持对孩子恰当的高期望值,也给孩子一种会变得更能干更成熟的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12: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B]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四 (第...

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四 (第16页至第22页) 》
     *玩耍和社交是孩子需要学习最重要的技能之一。但是在努力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的同时,有一条也是需要注意的,就是选择适合孩子的年龄段的玩具,游戏和活动,用英语说就是age-appropriate.
     *社会性游戏的安排和组织。在准备给孩子进行同伴游戏之前,应该先确认需要教给孩子哪些基本的游戏技能,并用一对一的ABA回合尝试教学法把这些技能教给他。在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技能之后,再开始进行比较简短的同伴交互游戏。比如,安排小伙伴过来游戏30分钟。在起先的两个回合,目标应该是让你的孩子和小伙伴都感受到游戏体验是非常有激励强化作用的。也就说,在孩子被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住之前,不要去展开正式的教学。这些有趣的活动包括烤巧克力饼、玩奇异的玩具、或者在游泳池游泳等等。特别是要让小伙伴和乐意下次再来。
    *测试过程中,嘟嘟喜爱的薯片充当强化物。即使答错了,也能得到薯片吃。我不解。珍妮和汤尼亚解释,这时的强化物和训练中的强化物作用不同,测试时强化物的作用是让嘟嘟能够一直做下去,无论正确还是错误。
    *自闭症的孩子,本来注意力、兴趣、耐心都很有限,要想在第一时间就燃起他们内心的热情,使他们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确实是困难的。但最起码,可以努力做到让他们不反感,或把反感降到最低。
    *我们的list也是通用的,并不是根据孩子的个性设计,但先做哪一个,后做哪一个,还是很灵活和随机的,会考虑孩子的能力,也会考虑孩子的兴趣。再没兴趣的孩子,也不会对什么都没兴趣吧,总能挑出来比较有兴趣的吧。
    *当孩子做起来容易时自己也会有成就感,慢慢就会更喜欢做。
    *强化物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只是你不要把它仅仅理解成食品。感官游戏也是强化物,自由的时间也是强化物,当然赞扬更是。以前我也提过,要让孩子感到,出色完成任务的结果是得到更多自由的时间,而不是越来越多的任务。
    *对哭闹采取忽视法和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兴趣不矛盾啊,可不能混为一谈。打个比方,一个优秀的管理人会激励和体恤他的员工,为了什么呀,为的是让员工更心甘情愿的干活,更守他的规矩呀。怎么能没了规矩呢?
    *根据当时孩子的状况,同时定下的阶段性目标依次为10分钟,12分钟,15分钟,17分钟,20分钟。。。这也同样是ABA方法,把任务分解成若干小步骤,一点点去完成它。
    *以良好的情绪为基础是要动脑筋想办法使孩子有参与的兴趣,跟我们一道打持久战,这样才有可能走的远啊,不是她不高兴了就不做了呀。
    *每个孩子的特点都不一样,别人的方法,常规的方法,只能参考,不能硬搬。
    *自闭症敏感的感知觉使他拒绝展示他的理解力。这里的感知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本体觉等等。
    *虽然“自闭症敏感的感知觉使他拒绝展示他的理解力”,但只要理解力领先一点,就依然可能战胜天生敏感的感知觉。当懂得了戴上手套就不冷了,这种体会可以抑制手部的敏感。而感知觉向正常靠近一点,就又可以使孩子有更大的机会去发展他的理解力。所谓“相辅相成”。这就是为什么ABA可以改变感知觉的理由,今天我明白了。
    *“正常孩子告诉他过马路有危险,他可能不理解,但他会形成抑制.(阳光绚烂说)”自闭症的孩子既不理解,也不能正确的接收语言信号形成抑制,因此更加要通过视觉优势提高认知,使他们接收到正常的信号。越是语言接受能力弱,越是明显的自闭症状,就越要提高认知,越需要ABA。
    *某种意义上,ABA训练和服药相似,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什么,却可以借他们短暂的注意力让他们学进东西,从而使他们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
    *“这安静的一分钟必须要有她喜欢的东西为诱饵吗”----没有。我的理解是,只要她不在第一时间里拒绝,只要她能安静下来看一看,她就能看到,她才能看到,这里面有什么,这里面非但没有任何危险的东西反而有很多吸引人的东西,但只要她安静一分钟看一看,给自己一个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1 12:54: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B]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五 (第...

重温嘟嘟ABA笔记记录《 五 (第23页至第28页) 》
    *ABA和地板时光相结合的工作其实早就有人在做了,这种结合不是把两种方法简单拼凑在一起,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今的ABA与过去传统的ABA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它融合了地板时光的灵活性,形成了与地板时光平衡后的新型干预模式。
    *大动作模仿我以前有个误区,好比双臂上举这个动作,我以为我把胳膊举高,嘟嘟也举高就行了。昨天才知道,这还属于“重叠辅助”,标准的做法是我把胳膊举高,再放下,之后嘟嘟举高,这才叫无辅助。
    *对嘟嘟已经掌握的技能,如物体模仿、实物和图片的配对、分类,我们复习的方式一是要离开桌面,离开强化物,到非结构化的环境下复习,二是也要不断更换和扩充这些项目,随时随地的。即是泛化。有之前的牢固基础,在泛化时就显得很容易。这些泛化的复习一样要做数据统计。
    *这个过程也肯定是走过弯路的,不过这并不是很要紧。认识自闭症,了解孩子,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就是需要时间的。对孩子、对训练师、对自己,都不必苛求不出差错,允许大家出错,给每个人更正的机会,有利于更准确的找到方向。
    *嘟嘟的ABA里,有一些项目是不主张(训练师的原话其实是“不可以”)用身体辅助的,例如目光对视,例如共同注意力,例如对叫名字的反应,等等。大人在平日里培养,孩子的发展到了一定阶段,这些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每日的生活里和训练中,对目光对视的紧密关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当和嘟嘟见面打招呼与告别时,她的眼神反应,以及速度;二是当她和我们有身体接触时;三是当她从我们手中接过东西以及递给我们东西时;四是整体情况。现在她有了丁点游戏意识,我们也注意她在这个过程中,比如玩扔球的时候的目光对视。
    *原来,让孩子对呼唤名字有高频率反应的最大秘诀之一就是少叫她的名字,别有事没事的叫,别明明知道她不会反应的时候也在大老远的叫,让她服从指令时别老习惯性的在指令前加上她的名字。叫她名字就是为了让她反应的。
    *对“叫名字有反应”不是靠“呼唤名字”训练出来的,它以和人基本的交流欲望、注意力和眼神对视这些基础为前提,前提具备了,就容易了,重要的就在训练者的技巧了。
    *注意力---配对分类---物品命名(receptive labels)---语言!一个正常的大脑闪电一般的工作程序在典型的自闭症孩子那里要经过以年为单位的重复练习和记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11 22: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