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1735|回复: 1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喜欢乱敲任何东西,是行为问题还是另有涵义?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11-15 22: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楼上曲解了“行为矫正”。ABA最经常...

楼上曲解了“行为矫正”。
ABA最经常讲的,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行为,以不相容的行为来消除问题行为。
通常楼主的问题行为的处理:提前预警,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它可能发生之前做好准备,分散甚至控制孩子不发生。已经发生了,最常简单冷静地制止即可,常不宜兴师动众,大呼小叫。

一个原则:ABA多是强调正面的的口语指令并鼓励执行,比如,通常不会在问题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去命令“不要敲玻璃!”,而更多地是提前下达“来,帮我拎着包!”。
行为矫正中,更多的,不是不准孩子做什么,因为他即使不做,他也没学会应该做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11-16 1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因为懂得了“羞耻、难...

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因为懂得了“羞耻、难堪、缺德等抽象的概念”,从而“内省”,“变得讲道理了”,最终“自己控制了这个行为”,那这个孩子“立足这个万变的社会”不成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11-16 18: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蓝辛生硬地栽赃,狠狠地给ABA扣了多顶帽...

蓝辛生硬地栽赃,狠狠地给ABA扣了多顶帽子,却都没有说判断依据。

15楼上来就质问“什么是“有意义”的行为?”,可自己又不给个定义。更不知道凭什么就判定“ABA教育者是不考虑自闭儿的行为意义”
而且你在15楼文字中,显然还把“有意义”和“有意谓”两个概念混在一起谈论。
要知道,ABA里重头戏之一就是行为分析,就是用于客观地分析孩子行为的原因。绝非靠主观的猜测来推孩子心里怎么想的。

要我来解释6楼说的“有意义”,就是“好的”的意思。完全可换词“有建设性的”,“积极的”...等等
它判断标准,就是教育者的喜好,往高了说叫价值观。理解、接纳什么的这些高尚情操,都在这里体现。苛刻、不忿、急躁的心态也能在此体现。

接下15楼来又说,ABA教育者的做法是,“我不管你因为什么原因出现的,反正我让你现在不出现就行,以后会不会出现我也保证不了。”
这还是莫名其妙的栽赃,是因为你认定了“孩子不不拎包时,就肯定会去敲玻璃”吗?你凭什么这么认定?

18楼那句“ABA这样不管原因的教育做法是不对的”。--帽子扣的斩钉截铁。
我前面提过了,若找本行为矫正的教科书,翻番目录就知道,行为分析在其中占大多少篇幅。

最后看19楼给出的干预策略,我读得更费解。

蓝辛先承认孩子“见到东西就敲一敲”的原因,在找了一圈之后,“我们并不知道。”
  --哦,说了半天,你不知道啊!
可人家ABA教育者通过行为分析,是会知道的。

又说,找不到原因,就人为地给孩子加入个“同样的行为原因”,(这段乱,读不太清),好像是让孩子去敲东西体验乐趣。
  --可人家本来就有乐趣呀。而且,我也可以仿照你前面对ABA教育的以后的判断,问,以后当没有游戏满足时,你能保证他不敲玻璃吗?
又说,可以“教训他一顿”,让他不敢去敲东西。
  --咦,原来,你也会ABA啊,会用惩罚啊,如果你是家长,我顶,如果是老师,就不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11-17 09: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呵,放心,没闹。很和谐。无论是林林...

呵呵,放心,没闹。很和谐。
无论是林林妈还是蓝辛,俺都绝无冒犯之意,我表达能力有限,只为就事说自己的个人体会,文字只图个顺快,望见谅。

楼主提问时,已经明确了这是问题行为,它干扰了生活,希望消除掉。所以,蓝辛23楼就不要在该行为是好坏的问题上纠缠了,否则你前面也不会出主意惩罚孩子了。

林林妈主张的抓思维也好,我抓张的抓行为也好,都是为了消除这个坏行为。
不同点在于,ABA比较务实,直接从行为功能出发,干预目标就是减少该行为。

如果孩子的能力强,很容易通过说理等沟通手段教育,当然好,省事得多。但自闭儿这却是个难点,常需要直接引导行为。

我一直反对只强调抓孩子思维,特别是对初入圈子的家长,我个人认为抓思维太过务虚了。
孩子思维如何,内省与否,我们的判断最终还是要看他的行为表现。在ABA中常用的是行为泛化和行为归纳来描述这中进步。
这不是指标治本的问题,是有的放矢的策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11-17 1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蓝辛的说法中,我也看不出来要抓什么,自诩...

蓝辛的说法中,我也看不出来要抓什么,自诩“抓原因”,且批ABA不抓“行为原因”。
批ABA不抓思维的常见,但我还是头一回听到说ABA不抓行为原因的。
后面出的主意,我也没看出这个“抓原因”是怎么回事,好像就是要么让他去敲去体验吧,我给你另外的原因,要么惩罚。
这看是去很重视行为结果的干预,在一般人眼里,那是相当的ABA啊。

其实行为矫正,ABC三个方面都有干预策略,不是只在行为后果上做调节的。
对一个行为的干预,ABA首要的就是分析其行为功能,这就是在找行为原因,且有一套操作技术比如客观的行为记录。这点不需解释了。
比如楼主所提的这个行为,以我的经验,它属于自我刺激的行为,说白了,就是孩子敲东西能让自己感到很好玩。

自我刺激在几类行为功能中,是比较难以消除的,因为做了本身结果就强化自己。敲击的声音和手感都可以是强化物。
再比如大都抖腿的行为,也是如此。

至于这个行为是好是坏,本不是ABA的份内事儿,而是哲学家的事儿,每个家长根据自己的感受,不容忍的就去干预。

在ABA中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干预,对楼主我提供的参考是,强化竞争性行为的策略,ABA中叫做DRI程序。注意干预目标是消除问题行为,所以竞争行为,是拎包也好,扛麻袋也好,都可以,别纠缠“不拎包”的时候。
对于大都,他的能力很高,完全可以用说理来做沟通,来强化他自我管理的做法。即便比大都能力弱的自闭儿,也常见,多强化该行为不出现的自控能力,叫DRO程序。例如5分钟内没抖腿,就奖励一次。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

这类常见的“手闲”的行为,是很干扰生活的,如在课堂上,常见孩子冲过去敲击电视屏幕,甚至按掉电视开关。
老师和家长的直接阻止预防行为发生是必须的,因为这种立显的自我强化,往往有了第一次,就有紧接着孩子在来第二次。很多恶行能防则防,是不主张让孩子去体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11-17 19: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们撤吧,我掩护。关键时刻看出来了,还是...

你们撤吧,我掩护。关键时刻看出来了,还是S妹妹可靠啊!下面我枪口对准燕博,S妹妹要是怕的话,我掩护你撤。

燕博36-37这两楼理科过头了,还好意思按计算器:81*24*12=2万多。
这也说明,光看书本是靠不住的,光纸上谈兵也是靠不住的,一实践起来,就会问题层出。

要做的话,首先你应该做行为记录吧,大都肯定不是任何时候都抖腿,睡觉就可以刨去10小时吧。剩下的时间,也只找最容易发生的一段来做。
再有,开始用比如5分钟的奖励间隔,如果你干预没效果的话,才可能到第81天还会以5分钟计。有效果的话,自然要撤出强化,乐观的话也许3周之后就开庆功会。
而且,大都的能力完全有理由与他订立合同,引入代币制,把自我管理的账本摊在桌上谈,这样讨价还价也是训练,81一天过后,没准儿一个经纪人的模子也打造出来了。
更者,干预过程中,什么突击整风,飞行药检,圣诞献礼之类的中国特色活动,能搞的都给它加进去,多有乐子啊。
怎么会像你纸上谈兵这么悲观。

燕博的悲观还体现在说什么“一项一项地去矫正自我刺激,没完没了”。这同上面按计算器一样,简直给理科生丢份儿。
在教命名的时候,教了苹果,教鸭梨,再教西瓜.....,有没有听到过家长抱怨“世界上的物品千千万,怎么可能教得完?”
教第一个苹果,你用2周,教第200个“高压电线杆”可能只需要5秒钟。这个进步过程,不就是你要的所谓“理解力”吗?
那教到何时可以不教命名了?何时需要复习?这些ABA操作中也同样有着专门的程序,比如3probe程序。

不这么一项一项地抓,你告我一个“从根子上陪养理解力”的思维训练妙法,能够一下把全世界所有命名都教会。有这必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11-18 11: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林林...

下面引用由林林妈发表的内容:

....我坚信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的是思维,是心理,而不是行为,不管思维是否可见,心理是否可测。...



离开了行为去谈心理只可能是空谈,就是想谈心理,也无不从行为入手的。
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被越来越倾向于划入“伪科学”的原因,太过凭主观猜测,不能被测量,不能被重复验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11-18 11:36:1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昨天老V请我和刘娲喝洋酒抽洋烟吃洋餐,美...

昨天老V请我和刘娲喝洋酒抽洋烟吃洋餐,美滋滋中,老v对燕原的溢美之词太多,说这才是真正的女理科生,说我只是假理科其实挺文科的。于是我才在41楼把燕博的理科表现拿出来酸溜溜地猛批了一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11-18 12: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燕原...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说明洋酒变醋的反应非常快,啥牌子的酒。



哎呀,我不够用心酒盲一个,只记的反正是意大利的,安东尼马里奥之类的名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11-18 13: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下面引用由燕原发表的内容:

如果家长只是照着NT行为模式,用ABA来训练孩子,达到表面和NT孩子行为一样的目的,那么这个训练目的应当是错误的。
而新家长要避免一开始就范这个错误。...


这句话特别费解,自相矛盾。我反对。

对中间的,“用XXXX来训练孩子”,甭管什么,我可以都不反对。
参照NT行为模式,这个错还是对?似乎也不算大问题。

但后面,按你说的,训练为了“达到表面和NT孩子行为一样的目的”,这有何错?
如果最后结果能达到表面行为都与NT一样,那时候你凭什么说“这孩子核心还是ASD?”。你要想说他是ASD核,不还得从表面上找出不同于NT的行为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11-21 12:23: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蓝辛先生看来不像是家长,更像个教育职业的...

蓝辛先生看来不像是家长,更像个教育职业的,我难免冒犯地猜测,您接触自闭儿的数量和时间都很有限。如果一个有心的、抓自闭儿教育一年以上的、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对您的主张和辩解就会有太多的疑惑。

既然你单独点名回燕原,不就正是在一个一个问题地处理吗,怎么会混淆?我前面已经回过了,混淆了吗?

我没想到蓝辛先生竟然把楼主发帖的意思理解成,他在求助大家帮他考虑孩子的行为是好是坏。
可就算这样,你也只混沌地猛提“相对性”,煞费苦心地回避“好/坏”,空强调“发展体验”,却不给实际的处理办法。

对我使用“恶行”这词,很政治正确地表示非常反感,似乎我这恶人才会用的这样的词。
其实,“恶行”的举例是很轻松的,它的标准并非孩子主观的善恶,而是对外的困扰与否,这种与他人的关系处理,就是社交。
恶行并非只有大人才配用,因为小孩子不是一瞬间变大人的,转变模糊的界限在哪里?

你那相对性的概念,我看是太模糊地和稀泥,“拿出来做研究”的时候,就等于什么都没说。又扯上一堆对于家长、对于教育者、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的讨论。要这样扯,我还可以再扯上,比如被敲得邻居,围观的路人、和招来的警察,对于他们这些行为意味着什么。太扯了!
且我明明说的就是,自我刺激,这个行为功能就对孩子来说的,你却硬改为“对ABA教育者您来说是自我刺激”,又说对孩子是“有乐趣,能满足某需要”-这不还是再说孩子自我刺激吗?

我和你根本分歧在于对ABA的看法上。我前面已经批驳了你对ABA不抓行为原因的谬论。
我对你崇尚的“儿童发展理论”没兴趣,也无意对其挑刺。
儿童心理学的各式各样的理论多了去了,但真正在自闭症干预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验证的,最突出的就是行为学。
凭我对行为矫正的点滴了解,非常反对你一上来就给ABA教育者扣得那些莫名其妙的帽子。你没能用这些莫须有的帽子将你所推崇的理论抬高半分。相反令你的某种理论显得空洞。

ABA绝非不可以讨论批判,但如果作为一个自闭症教育者,对于这样一套广泛采用的行之有效的干预技术,竟然表达出你这几贴中表现出来的误解,令我惊讶,所以我写这些反驳贴的目的都是为了隆重推荐ABA,而反对仅仅凭看过简短的一些介绍去想当然。

你把“竞争性行为”和“替代性行为”两个概念的混淆,这还好说,也许多数人都会错。但怎么会在“自我刺激”行为的定义上纠缠不清呢。这些概念,也无需我来去抄书来告诉你了,翻看置顶帖我推荐过的ABA书,关于行为功能的讲解很多很清楚。

再比如,强化竞争性行为可以有效地消除问题行为,这个干预策略的实践证明,更是大把大把的,从学术刊物从教科书上引用过来多少成功案例都不成问题,如何证明的,你也可以翻书。

我前面分别给楼主和燕原的参考意见,都是基于ABA的常用策略,都是有着大量成功实战案例支撑的,而且,与你模糊空洞的建议不同之处在于,ABA的这些干预手法,清晰、简单,具体,而且直接,无不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11-22 0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楼上,你说的笼统了,只能算粗略的描述,且...

楼上,你说的笼统了,只能算粗略的描述,且有自己焦虑的成分在里面。比如,这里根据我有限的经验,孩子不可能见人就咬。

我能给的只是个人的简单的常用的策略。

首先你不能一着急,就把孩子的很多新出现的问题都摆在“要处理”的篮子里,你开始的篮子没有那么大,反而给自己给孩子徒增压力。应该先最要紧一两件来处理,比如咬人。
这种攻击行为很令人讨厌,要抛弃那种“让他体验生活”的想法。你首要做的依然是防犯,观察先兆,及时制止。这是“安全第一”的要求,首要保证孩子、他人和自己的安全。
其次,至少需要做一周左右的记录,任何一次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前提后果以及咬人的具体强度都应该记录,凭此记录,你才能更细致更客观地分析这个行为的功能到底是什么,它获得了怎样的强化。然后再考虑如何去掉强化物。通常它无非就是几种类型,讨要物品,逃避任务,获取关注这几类。具此给出适合的处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11-23 21:59: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谢林林妈美言了。64楼,不带这么...

谢林林妈美言了。

64楼,不带这么假设的。哈,你有这功夫,假设自己中了六合彩多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11-25 12: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哎呀,忘忘啊,赛冰冰啊,我暖啊。我立马就...

哎呀,忘忘啊,赛冰冰啊,我暖啊。我立马就开始想象,你要是心理学毕业的就好了,赛陈慧琳啊,我看过《无间道》,我找你催眠啊。

jtbb,瞧你这第一时间,什么专业的?什么专业抱人,也要带上眼镜呀!你故意是逗我呢,还是逗蓝辛呢?怎会是猪猪,BCBA没有几千个小时的、实实在在的、第一线的实践学分,哪里拿的下来?

T版所说的没错,仅仅是“接触”远远不够,缺乏实战操作,仅靠理论,自闭儿康复教育就很容易空洞的,会碰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11-25 12: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心理学,门派众多、枝桠茂盛,这从一个角度...

心理学,门派众多、枝桠茂盛,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心理学是个很不成熟的科学,甚至其中有的曾经热门的门派,如今被怀疑成伪科学。
不幸,71楼的从这个专业毕业了。

重要:我上面这句话(还有很多时候的话),只可当做瞎侃时拿来提神撩拨用的戏谑玩笑,请千万千万别介意!我深知论坛上有很多心理学专业毕业的,比如张春华老师,比如猪猪,又更有各位家长,包括尊敬的云帅,都曾经为了孩子,啃过多少心理学著作啊。我可不是想得罪一大片!俺这只为调侃!如果让人觉得不快,我立刻道歉并收回。

我帖子中的言论,有太多的向上段那样调侃成分,我从来不指望有“严谨”的评价,不过是论坛里的几行字嘛,只为了说明一些观点,都是“碎片式”的。
本来我还想继续就蓝辛的提到的“华生”,拿“哈喇子-巴普洛夫”更早的鼻祖来调侃一下,再抠字眼“风靡全球”,来侃侃行为学到底是何时才算有了出头之日的八卦,但想到,反正我在此又不是一天两天的,这些可以留日后慢慢地“扯”嘛。我预先认帐,我很扯,“贴标签、扣帽子是强项”,O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11-25 12: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实际上,心理学专业的投身于自闭儿教育领域...

实际上,心理学专业的投身于自闭儿教育领域,绝对是我们家长巴不得的、令人感激的“好”事(我这加引号,绝非反讽,是为了加重)。

我首先对蓝辛先生在此的努力表示最高的敬意。也热烈地欢迎您能投身于此,甭管什么理论,只要在实践中有心得,欢迎随时来分享传授给我们。

但是现实不简单,搞教育专业的也好,搞医学专业的也好,搞心理学的也好,在自闭儿康复这里,撞得头破血流的太多了。
无论哪行,若按照蓝辛较真地抠定义抠字眼的话,都可以说,没有一个“成功”的案例。

然而,根据循证理念做的科学研究表明,ABA在自闭儿康复领域的有效应用,是无出其右的。这是此次掐架的核心。
咱们是从“ABA抓不抓行为原因”开始的,蓝辛说根本不抓,我说ABA很抓很会抓。到最后,蓝辛说了,ABA抓是抓,没抓准。对是不是“自我刺激”存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0-11-26 07: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知道燕原错在哪里。我来做个小提示。...

我知道燕原错在哪里。我来做个小提示。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固有的观点,我想买东西,我才去超市。“我思,故我动”。
先把这个观念打碎,才能更好地理解行为学,理解ABA,理解人类学习的过程。
大量的行为学实验证明了行为塑造的原理和可行性。

没错,在教育小孩子的时候,ABA干预是不直接操作思维的,但这恰恰是行为学它务实、真切的长处所在。
我在昨天另一个帖子中,已经对这个思维与行为的关系谈了看法。
任何所谓针对思维的训练,也无不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我也多次说了,你举不出来不干预外显行为的、直接干预思维的例子来。

林林妈82举得例子,虽然血林林,但我欢迎这样的例子,具体。只是林林妈的解说一点都不能令我信服,暴露的矛盾之处太多。
若我来解说,则可以恰好说明行为学原理在教育中可以很有作为。

外界刺激被大脑接受之后,在那里面产生了怎样化学反应,这已经远远超越了心理学的范畴,甚至超越了现代科学能够解释的范围。
行为学放弃了在这里的深究,你可以说这是缺陷,但我更觉得这是自知之明。
想反,过分地究大脑内部的过程,深究思维的心理学才显很一厢情愿,经常是妄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0-11-26 08: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83楼之血林林故事,要说明什么呢?是说那...

83楼之血林林故事,要说明什么呢?是说那个妈妈错误的说辞,导致孩子产生了一个错误思维,是吗。

我来解说,首先会抛弃那看不见摸不着、全凭林林妈自说自话的“错误思维”的评论,我描述只用“孩子出现一个致命的错误行为”,但是否是因那个妈妈的说辞导致的,我都不敢这么确定。
但这个妈妈的教育过程,违背了行为学干预的原则是肯定的。她没能抓好刺激控制,不应该让孩子暴露于危险的环境当中,而这些恰好正是ABA干预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定去说孩子因妈妈导致了错误思维,疑问自然很多。
孩子到底是从妈妈话里接受到了什么?或者在他掉下去之前,到底是怎样思维过程。谁知道?怎么知道?
“孩子压根就不知道原来爬到栏杆上是会掉下去的”“妈妈在,不爬,妈妈不在,可以爬。”这些分明都是在猜。

又问,怎么做,才能让孩子产生正确的思维呢?
如果妈妈说,“任何时候都不准爬高"。就可以甩手让这个3岁孩子在家独处了吗?
或者,高级些,让孩子去体验,去模拟,去感知危险,对吧?做完这些,(且不说这些都是直接做行为干预),又有何方法来确认,孩子思维已经建好了,孩子脑门会写出字吗?谁又敢就此关家门买菜去呢?

其实,对于你给出任何一个方法让孩子去感受去体验,去成功建立思维,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都可以说,"妈妈回家时却发现.....,因为孩子产生了错误思维......."。因为,这里一但讨论孩子的思维,就随我说了。

看来,这个例子恰好说明行为学最可靠:确认外界环境对行为影响的重要性,抓好环境中的刺激控制,不让孩子暴露于危险中,这就ABA重要干预原则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0-11-26 09: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ABA的科学原理,或者说整个心理学的科学...

ABA的科学原理,或者说整个心理学的科学原理,都不能说已经明确了,因为归根结底就要说到脑,说到神经元,太深奥,不好做。
但你怀疑的研究样本的随机性,却很好做,去查一下ABA的文献就知道,至少,我知道,绝不是都高智商的,低于80的智商有很大比例,相反,那篇唯一的RDI的论文,却被质疑样本中智商全在正常水平以上,缺乏说服力。
直接用ABA和FL的对比研究也有,虽然很少,我就曾经在论坛里贴过一篇,用双胞胎做的短期干预比较的文章,结论表明ABA胜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0-11-26 10: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跟“思维”傍上了!一提它,你就充满了“...

你跟“思维”傍上了!一提它,你就充满了“敬畏之情”。
我给你一剂猛药,封口81天,不准谈“思维”,包括不准你思维“思维”。
既然思维进步,须通过行为表现出来,那么我们直接说行为进步就好了,以后光谈行为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2 06: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