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问题:
A在马路上嘟嘟看到一位叔叔边咳嗽边向医院方向走。
B立即眼泪汪汪的说“叔叔生病了,他要去打针、吃药、吸雾化”,然后放声大哭。
C妈妈安慰说没事的,同时边唱歌边拉着嘟嘟继续往前走。
说明:类似情况还发生在观看话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演员声情并茂的呼唤“妈妈、妈妈”是嘟嘟立刻抱紧妈妈并大哭一场;看见其他小朋友摔倒时,立即哭着说“小朋友摔疼了!”接着哭。针对这个问题设计社会故事《当小朋友摔倒的时候》等,但效果不明显。
行为分析:
A、遇到伤心的情景(叔叔去医院、小朋友摔倒)
B、放声大哭
C、妈妈安慰她
F、自我刺激/实物强化(寻求安慰)
解决方案
被动干预方案:
当孩子哭了以后,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给她说一件开心的事。
前提性方案:
当妈妈和孩子在一起时,妈妈看到可能引起孩子哭泣的事情,在孩子哭之前,妈妈先拥抱孩子,并且指出她即将看到或已看到的事,主动与她讨论。
正面积极的干预方案:
1、替代行为,教导孩子表达“妈妈,我好难过”
设置别人哭泣的场景,用字卡提示或第三者提示她说“妈妈,我很难过”,慢慢地撤掉辅助让她自然表达“妈妈,我很难过”,再慢慢地过渡到生活中。
2、孩子对难过、悲伤的情景是比较敏感的,可以做一些脱敏练习。和孩子讨论各类情景,暂时不要用故事书,只是假设情景,和孩子展开讨论,在讨论时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增加孩子的理解,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来画图,讨论中要包括应该怎么样做的部分。例如:小朋友咳嗽了,可能是为什么呢?感冒了,喝水呛到了,等等,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我们应该询问小朋友:“你还好吗?有什么我能帮到你的吗?”或者安慰小朋友,等等。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到您和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