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晚上,孩子很久没有爆发的情绪问题又爆发了,具体记录如下,预想的干预方案也记录在下面,请工作组的老师们分析,指教!!
先说说第一次的。行为发生前:
昨天晚上去了超市,给孩子买了一个豌豆射手吹泡泡的小玩具,孩子很喜欢。到了家之后,他便让爸爸帮他装好玩具,很开心的玩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们发现玩具吐不出来泡泡了,爸爸看了一下,应该是上面的一个小部件坏了,爸爸便提出帮孩子修理(语气上已经开始有些生气),孩子不听爸爸的话。把玩具抢了回来,抢的过程中,电池掉了出来,孩子自己也装不上,爸爸就又把玩具拿了回来,拿到了别的房间修玩具去了。
行为本身:
孩子看东西被爸爸拿走了,开始失控,嘴里不停的念叨着一句大意为“要把没有电池吃掉”的话,开始扔东西,这过程中,还把墙上的液晶电视的插头线拉在手里,液晶电视几乎要挂不住了。我把房间的门关上(害怕奶奶此时进来关注他),和他一起呆在房间里,以防意外。
行为发生的后果:
茶几上所有的东西被孩子扔掉,在扔东西的过程中还把裤子尿湿了。
分析:
属于实物强化行为功能。
(1)孩子应该是不知道玩具已经坏了的这个概念。回想平时,他有很多玩具,大大小小的加起来应该不下于几百个,他只顾着玩玩具,可是从来没有玩具会坏的这种意识和概念。有时候我们家长可能会在东西坏了之后, 知道他想要,会把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玩具买回来给他,所以他基本上没有这个概念。
(2)孩子没有“玩具坏了可以修”,“爸爸会帮我修好”,“我可以等爸爸把他修好”等等的意识。
我当时的处理办法:
因为我知道了目的是什么,他想要得到这个东西,但是因为爸爸要拿去修,所以不能给他,他得不到,便开始爆发。所以,我选择了忽略。这期间,我怕孩子帮自己伤着,便在房间里陪着他,等到他情绪稳定下来之后。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进行安慰。因为裤子尿湿了,孩子便提出要换裤子。我和奶奶一起给他换了裤子,把他抱到了床上,跟他讲了玩具坏了,爸爸不是不给你玩,爸爸是想把玩具修好,我们可以等爸爸修好玩具再玩。我们可以看看广告啦,看看书啦,等爸爸把玩具修好再玩。孩子似乎听懂了,在我问他如果下次爸爸再修东西他要怎么做的时候,他也回答,我可以看广告,看书,等爸爸修好。
这时候,爸爸把修好的玩具拿回了房间,孩子看到玩具修好了,很高兴,提出要玩。我让他跟爸爸道歉,告诉爸爸他下次可以等爸爸修好玩具了。他照我说的做了,爸爸也接受了道歉,告诉他,爸爸只是帮他修理了东西,没有不给他玩的意思。
第二个行为问题在这个时候又开始出现了。
行为发生前:
孩子这时候很兴奋,想要玩玩具。爸爸说明天再玩,我同意他可以玩两次,他同意了。
行为本身:
他按了两下之后,我告诉他时间到了,把东西拿了回来。
行为后果:
又开始第二次的又哭又闹。
分析:
行为功能
这也是典型的实物强化行为功能吧,他想得到玩具玩,可是因为次数到了,他没有玩的很满足,于是爆发了行为问题。
处理办法:
我选择了忽略,他就在床上滚来滚去,此时爸爸进来了,说奶奶嘴里又开始嘀咕了,对我们的做法表示不满了。爸爸脾气比较急(当然我们都是急脾气),所以沉不住气,拉着我往外走,回自己家里了。因为第二天就是今天还要上班,我也只能离开了。这个问题没有来得及处理,我觉得很失败。其实奶奶和我们的观点一直有差距,特别是我们从青岛回来之后,她表面上接受了我们的看法和做法,心里还是很不满的。比如说这次,她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可以任由孩子哭闹,为什么孩子会哭闹那么长的时间,在她看来,她哄一哄孩子肯定就好了。其实我想说的是,治标不治本有什么用呢?
预想的干预方案,应该很有欠缺,请工作组的老师们赐教!!
(1)针对孩子不知道玩具会坏,坏了要修,爸爸会修的这个问题,找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或者绘本,讲给他听。告诉他,只要是玩具,就会坏,坏了有的可以修,有的可能修不好。能修好的只有修好了才可以再玩。爸爸帮我修东西的时候,我要有耐心的等,等爸爸修好了,我才可以玩。爸爸修好之后的东西,我要更加的珍惜,不让玩具再坏。
(2)第二次爆发的问题应该是因为他对修好之后的玩具的期待和只玩两次的那种失望之间的落差造成的,所以下次再有类似的问题发生,我会选择让他玩一定的时间,比如两分钟,而不是几次的这种规定,让他的那种落差感减少,避免情绪再次出问题。
第一次打这么多,真是啊啊啊啊啊啊啊,忐忑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