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37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果爸爸走了,你怎么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3 17:03: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如果爸爸走了,你怎么办”
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本报记者 顾然
编者按: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每年4月2日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自闭症概念由美国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闭症,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早在2010年,全球自闭症患者就已达到6700万人,超过全世界癌症、艾滋病患者的总和;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在160万以上;长春市心理医院2009年一项随机抽样筛查显示,长春市0~6岁儿童的孤独症发病率为1.5%……这些数据意味着,典型个体病例正在演变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悲剧。
  作为孤独症孩子的父母,最大的担忧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如果爸爸走了,你怎么办?”电影《海洋天堂》里主人公的困境正是现实的尴尬。父母渐渐老去,孩子的未来成为他们最大的心病。
  马飞36岁那年喜得千金,在他怀抱小公主感激上苍那一刻,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老天爷和他开了个玩笑———这是一个孤独症孩子。
  这个玩笑开得太大,大到让他无法承受。
  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有语言却无法沟通,有视力却不愿对视,有听力却充耳不闻,有智力却难接纳知识,有行为却古怪刻板……至今孤独症无因可寻,无药可医。
  既然不能放弃,那就只能接受!马飞从那刻起,投入到一场不死不休的命运搏战中。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更加简单纯粹的生活。正如蔡春猪(原名蔡朝晖,现从事影视剧编剧。儿子喜禾两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后,蔡春猪开设微博“爸爸爱喜禾”,出版图书《爸爸爱喜禾》,被称为“自闭症之父”)所说,“我只要看到喜禾就很幸福———因为他是我儿子,和自闭症无关。”
一位全职爸爸的
白发
  “开车在四环路上,视线一片模糊。当医生说出孤独症三个字,我知道胡作非为的日子过去了。我儿子2岁零6天,确诊为孤独症。开车回家的路上,四环滚滚车流声遮盖不住我的哭声。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摘自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
确诊
  长春市净月潭旁边一处僻静的小区,顺着堆满生活杂物的楼道拾阶而上,隐约飘来悠扬的乐曲。马飞的家是9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装修简单、雅致。
  7岁的彤彤看到来了客人,蹦了两下,似乎挺高兴。她很友善地看着记者,没有一点陌生感,把一直握在手里的布娃娃送过来,嘴里还“咿呀”了几句让人听不懂的语言,马飞说:“彤彤是在欢迎你。”
  很快,彤彤自顾自地玩起了布娃娃———娃娃已经很旧了。马飞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玩具,几乎从不离手。这也是彤彤的优点之一,不会喜新厌旧。
  彤彤很少吵闹,总是安静地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所以自闭症儿童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一张照片、一个平板电脑,可以让她玩上个把小时。
  就算在家里,只要彤彤离马飞超过四五米远,他的目光就要紧紧地追随女儿,怕她出意外。43岁的马飞,透露着斯文平和的气质,头发却白了一半。全职照顾女儿前,他是报社记者。
  2006年,36岁的马飞喜得千金,取名马含彤。彤彤从小由大姨带大,快两岁时,马飞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儿,她不说话,也很少哭闹,对爸爸妈妈也没有特别依恋。当时没放在心上,总觉得长大一点就好了。
  2008年10月,一个看了孤独症纪录片的朋友提醒马飞,“彤彤和那些孤独症小孩子很像……”
  马飞和爱人上网查资料,越对照越害怕。“这怎么可能呢?老天爷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马飞苦笑着说,“当时我们没去北京诊断,其实确诊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问题在她身上都存在。”
  无法接受、悲伤、绝望、以泪洗面……马飞不愿过多地回忆,这几乎是所有孤独症儿童父母都要经历的过程。
变轨
  “自发现孩子有孤独症那天起,我们的家庭生活便骤然变轨,前途未卜的行程也宣告开始。”马飞说。
  经历过“四处求医,希望可以推翻原来的诊断”之后,马飞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悲伤,他接受了这个现实,“正常人的生活于我而言,只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孤独症无药可医,康复办法目前只有一个:干预训练。孤独症孩子的训练必须有家长陪护,这意味着父母中必须有一个放弃工作。马飞选择了自己做全职爸爸———彤彤妈是高校教师,工作和收入很稳定,能为这个家提供长期经济保障。
  2008年11月,马飞开始带着女儿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干预训练。在那里,他和很多家长一样,迫切地希望孩子会通过训练带来惊喜,可是,孩子进步的速度仿似蜗牛,两三岁孩子自然习得的许多东西,一对一地教孤独症孩子1000遍也不一定学会。面对这样的境况,家长常常心理失衡甚至神经错乱。
  为了能让女儿得到更好的训练,2009年10月,马飞带着女儿去了青岛。一套小房子的房租每月1500元,学费每月3000元,各种开销加起来,每个月大约8000多元。尽管在青岛那段时间,彤彤学会了很多东西,可是他们只坚持了10个月,妻子一个人工作,在青岛花销颇大,“其实大部分家长能坚持半年就不错了。”马飞说。
  在机构训练一段时间后,马飞渐渐明白:孤独症不是一个一敲即破的困着孩子的壳。训练没有疗程,不是几个月、一年、几年可以完成,是永无休止的抗争。
写信
  那段时间,马飞看了很多专业书籍,对彤彤的病做了一个客观的归纳:这个病无法治愈,长大后可以自理,可以简单交流,但程度再好也不能自立和独自生存。
  2009年,马飞在西祠胡同注册了“长春孤独症儿童家长协会”,创建了“长春星空”QQ群。因为当时很多孤独症孩子家长需要一个这样的圈子,相互取暖。现在这个圈子有200多人,他们的身份都是“××妈妈”、“××爸爸”。
  2009年年初,一些孤独症儿童家长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孩子无法上学。于是,当过记者的马飞受众多家长之托,给时任长春市市长崔杰写了一封信。信里着重提到了孤独症儿童就学和福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了经过家长调研后形成的合理化建议。
  2010年3月30日,在长春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上,崔杰谈到特殊教育时当众朗读了马飞的信,并布置落实了一系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福利政策。
  2010年10月,长春市教育局在落实《长春市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时表示:长春市3年内投入5000万元,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使所有有就学能力的智障﹑脑瘫﹑孤独症儿童都能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形成每区至少两所幼儿园﹑康复机构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增设的学前班。
  可是,7岁的彤彤却没有上学。“自理能力低、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孩子不能上学。”马飞说,继续留在训练机构意义也不大,他就在家里带女儿,让她在不被勉强的状态下快乐成长。
装着七八条裤子的
书包
  东原从小就有厕所障碍,他害怕所有的卫生间,一到卫生间就害怕、甚至尖叫失控,连新家的卫生间他也很长时间不能适应,所以总是尿裤子
学校
  3月27日7时40分,穿着橙色羽绒服的李东原走进教室,冲着牛春婷老师问候:“老—师—好。”
  “等一下,今天多了一位阿姨,打招呼。”牛春婷叫住了扭头要去座位的李东原。
  “阿—姨—好。”李东原对记者说。
  随后,他把书包放到固定的位置,坐在先来一步的小诺(化名)旁边,没有打招呼,也没有交流的眼神。
  8点上课,牛春婷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简单的词,“冬天、寒冷”,让几个学生朗读。
  目前,南湖小学门口多了一块牌子———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普教和特教同时招生,现在有39名孤独症儿童就学。
  2009年9月,南湖小学来了第一个孤独症儿童小诺,一个月后,又来了12岁的李东原等3个孤独症孩子。这4个特殊的孩子组成一个班级,由28岁的赵娜任教。
  学生不用考试,没有业绩考核,教这个班看似很轻松,但实际难度超乎了赵娜的想象。刚开始上课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几个孩子只能听懂一步指令,第二步就不会了。比如,让他把书包拿下来,他会做,但再让他放在固定的地方,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赵娜只能从最简单、最基础的生活行为教起,在头一个月,她只教会了几个孩子上课起立、问好、报数等最基本的动作。
  课堂上还时常出现小意外。有的孩子因为不让做一些事就发火,突然摔东西;有个学生就是不喜欢黑板上有字,只要赵娜一写字,他就冲上去擦黑板……这些,她都花了好多时间纠正。
“爸爸”
  李东原两岁的时候就发现患有孤独症,爸爸李政宇的朋友也有一个患孤独症的孩子。蔡春猪面对儿子,曾经“想向老天爷索要发票,我想退货。”李政宇说,这种心情几乎所有孤独症孩子的父母都有过,那是一种彻彻底底地绝望。
  7岁之前,东原就由奶奶带着到“星光”、“心智”等专业训练机构进行干预训练,李政宇也要时常请假照顾儿子。东原4岁的时候第一次开口叫了“爸爸”,李政宇开心得眼泪“哗哗地”。
  2008年,7岁的东原有了语言,也学会了吃饭、穿衣等自理能力,但他的情绪控制力差,有时正坐着公共车,就突然要下车。奶奶带着他越来越吃力,李政宇只好向单位请了两年长假,专门照顾儿子。
  7岁的孩子已经不适合再待在训练机构里,李政宇又开始为儿子上学的事而焦虑。他随一些孤独症孩子家长多次找教育部门沟通,再加上马飞的信。终于,2009年10月,李东原如愿上了小学。
  入学第一年,需要李政宇陪读。每天孩子背着小书包,他背着大书包,里面至少要装七八条裤子———东原从小就有厕所障碍,他害怕所有的卫生间,一到卫生间就害怕、甚至尖叫失控,连新家的卫生间他也很长时间不能适应,所以总是尿裤子。
  一年以后,李东原尿裤子的次数越来越少,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适应在卫生间旁边小便。
从绝望到接纳的
过程
  蔡春猪也有一走了之的念头,他曾在微博上幻想:(喜禾)喜欢独自一人玩,不让我管,我远远落在后面,偶尔瞄一眼看是不是有人起歹意……如果有人拐走他,回家我就跟老婆击掌:“噢耶!”他嘴这么说,脚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
坦然
  数据显示,一旦孩子被确诊,大多数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有一方不得不离职;有20%到30%的父亲选择抛弃患儿和妻子。
  新文化:你曾经有过抛弃孩子的念头吗?哪怕是一瞬间?
  李政宇:坦白地说,有过,而且不只一次。我相信很多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可能都有过,甚至都想过实施的步骤。真的,太绝望了!可我每次想到一半的时候就马上喊停,因为我害怕我真的去做。
  新文化:你现在能坦然地接纳这个现实了吗?
  李政宇:现在可以了,完全接受了这个现实:他是我儿子,他的病也治不好。
  新文化:从绝望到接纳,这个过程折磨了你几年?
  李政宇: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伴随着一次次的希望与绝望,反反复复调整了五六年时间。差不多是2009年,儿子上学的问题解决了,我才真正坦然面对现实。
  新文化:这种接纳是因为已经麻木了,还是真正把心态调整好了?
  李政宇:是调整好了,现在的生活很单纯,虽然儿子曾让我的世界轰然坍塌,但他现在仍然会带给我生活的乐趣。这几年,我和爱人基本下班就回家,极少出去饭局、打麻将,反而生活得简单纯粹。
简单
  马飞是心态调整比较快的,并且他认为自己回归家庭,找到了真正的生活。
  新文化:确定孩子是孤独症的时候,你也哭过吗?
  马飞:死的心都有,两个人基本是死去活来的。
  新文化:现在可以接纳了吗?
  马飞:从最初发现孩子可能有问题,到接受是孤独症这个终生障碍,其实是一个重生的过程,我大约用了两三年时间。能再活一次的人,生活态度、人生追求肯定会发生变化。
  新文化:做了4年半全职爸爸,现在这种生活是你真心想要的吗?
  马飞:现在,我俩(和女儿)快快乐乐就好,生活反而越来越简单了。有了彤彤以后,和从前的生活不一样,以前有亲属、朋友、麻将、饭局,现在这些都与我无关,只有与孩子相依相伴,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另一种乐趣,比如看电影的乐趣,听音乐的乐趣。
  马飞和李政宇都没向外界隐瞒孩子的病情,他们也没因此被嘲笑和疏离。身为公务员的李政宇正是因为儿子的病,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理解,请了两年长假来照顾儿子。
  正如蔡春猪所说,他之所以公开儿子的病情,是想让更多的人理解接纳。“不需要你们扶他过马路,甚至不需要你们捐款———孤独症儿童很特殊,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社会规范,因此会有许多与社会规范不符的行为,比如:突然抓了你的孩子一下,突然在公共场所尖叫打滚,不知危险冲向你的汽车……这时,你做到不围观不起哄不看笑话,默默走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让他们老有所依的
梦想
  现在社会对孤独症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或许他们老了,有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答案
  “你死了,他怎么办?”这几乎是所有孤独症儿童家长都不敢去想、也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
  蔡春猪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我唯一能做的,是尽量不想这个问题,尽量让自己相信:我,是可以长生不老的,可以照顾儿子一辈子。”
  同样,马飞和李政宇也没有答案。马飞:谁也想不到未来的样子,索性不去想太远,否则现在的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了。
  李政宇:有时把儿子照顾得越好,想到他的未来内心就会越恐怖,不敢想那时该怎么办?现在社会对孤独症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或许他们老了,有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如果有人问我还有什么梦想,那就是希望孤独症孩子有一天能老有所依。”马飞说,他希望政府能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当然,这需要国家的经济和文明达到一个高度。“我们虽然为了孩子已经倾尽所有,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有房子,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房子,到时,我们可以变现投入到这个托养机构,回报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老有所依。”马飞说。
“外援”
  吉林省七色光儿童潜质开发中心是长春市第一家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从2001年至今训练了近千名孤独症儿童。然而,目前在七色光接受训练的最大的孤独症儿童已经12岁,“他们不能上学,也无处可去。”校长王荔君说,“事实上,能够上学的孤独症儿童只是少数,70%的孤独症儿童无法达到上学的程度。”这些孩子怎么办?他们的未来和去向不只让家长焦虑,也一度让王荔君感到焦虑。
  王荔君有一个梦想:建一个专业的孤独症养护院,让日渐长大却无法进入主流人群的孤独症患者未来能有所养、有所依,让有专业常识的人守护他们,教他们从事简单的生活劳作,有尊严地生活。“这个梦想靠我一个人实现起来有些艰难,如果有‘外援’,一定可以实现。”王荔君说。
  专家认为,面对儿童自闭症发病快速上升的严峻势头,政府、社会、公众仍需加快形成合力,携手帮助自闭症患儿家庭走出困境、走出无助。其中,政府应是主导。
  “只求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受虐待、吃饱穿暖安全地活着。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那里还能做一些儿时的游戏,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来日,我们这群与孩子一样孤独的人会微笑着瞑目。”马飞悠悠地说,眼里带着笑。
■数字
  国内专业研究机构数据表明,20年间确诊的自闭症患儿数量上升百余倍;
  中国公益研究院2012年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
  目前,国内康复机构收费普遍在每月2000到5000元之间;
  自闭症儿童中只有约8%至25%能康复,其余都将成为精神残疾人,需要终生照“如果爸爸走了,你怎么办”
来源:新文化报 - 新文化网
■本报记者 顾然
编者按:
  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每年4月2日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自闭症概念由美国专家莱奥•坎纳于1943年首次提出。自闭症,医学上也称孤独症,是一个尚没有被全社会知道、了解的病症。早在2010年,全球自闭症患者就已达到6700万人,超过全世界癌症、艾滋病患者的总和;研究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量在160万以上;长春市心理医院2009年一项随机抽样筛查显示,长春市0~6岁儿童的孤独症发病率为1.5%……这些数据意味着,典型个体病例正在演变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悲剧。
  作为孤独症孩子的父母,最大的担忧不是现在,而是未来。“如果爸爸走了,你怎么办?”电影《海洋天堂》里主人公的困境正是现实的尴尬。父母渐渐老去,孩子的未来成为他们最大的心病。
  马飞36岁那年喜得千金,在他怀抱小公主感激上苍那一刻,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老天爷和他开了个玩笑———这是一个孤独症孩子。
  这个玩笑开得太大,大到让他无法承受。
  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有语言却无法沟通,有视力却不愿对视,有听力却充耳不闻,有智力却难接纳知识,有行为却古怪刻板……至今孤独症无因可寻,无药可医。
  既然不能放弃,那就只能接受!马飞从那刻起,投入到一场不死不休的命运搏战中。在这个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更加简单纯粹的生活。正如蔡春猪(原名蔡朝晖,现从事影视剧编剧。儿子喜禾两岁时被诊断为自闭症后,蔡春猪开设微博“爸爸爱喜禾”,出版图书《爸爸爱喜禾》,被称为“自闭症之父”)所说,“我只要看到喜禾就很幸福———因为他是我儿子,和自闭症无关。”
一位全职爸爸的
白发
  “开车在四环路上,视线一片模糊。当医生说出孤独症三个字,我知道胡作非为的日子过去了。我儿子2岁零6天,确诊为孤独症。开车回家的路上,四环滚滚车流声遮盖不住我的哭声。我的悲伤逆流成河。” ———摘自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
确诊
  长春市净月潭旁边一处僻静的小区,顺着堆满生活杂物的楼道拾阶而上,隐约飘来悠扬的乐曲。马飞的家是9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装修简单、雅致。
  7岁的彤彤看到来了客人,蹦了两下,似乎挺高兴。她很友善地看着记者,没有一点陌生感,把一直握在手里的布娃娃送过来,嘴里还“咿呀”了几句让人听不懂的语言,马飞说:“彤彤是在欢迎你。”
  很快,彤彤自顾自地玩起了布娃娃———娃娃已经很旧了。马飞说这是她最喜欢的玩具,几乎从不离手。这也是彤彤的优点之一,不会喜新厌旧。
  彤彤很少吵闹,总是安静地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所以自闭症儿童也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一张照片、一个平板电脑,可以让她玩上个把小时。
  就算在家里,只要彤彤离马飞超过四五米远,他的目光就要紧紧地追随女儿,怕她出意外。43岁的马飞,透露着斯文平和的气质,头发却白了一半。全职照顾女儿前,他是报社记者。
  2006年,36岁的马飞喜得千金,取名马含彤。彤彤从小由大姨带大,快两岁时,马飞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儿,她不说话,也很少哭闹,对爸爸妈妈也没有特别依恋。当时没放在心上,总觉得长大一点就好了。
  2008年10月,一个看了孤独症纪录片的朋友提醒马飞,“彤彤和那些孤独症小孩子很像……”
  马飞和爱人上网查资料,越对照越害怕。“这怎么可能呢?老天爷怎么能开这样的玩笑!”马飞苦笑着说,“当时我们没去北京诊断,其实确诊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问题在她身上都存在。”
  无法接受、悲伤、绝望、以泪洗面……马飞不愿过多地回忆,这几乎是所有孤独症儿童父母都要经历的过程。
变轨
  “自发现孩子有孤独症那天起,我们的家庭生活便骤然变轨,前途未卜的行程也宣告开始。”马飞说。
  经历过“四处求医,希望可以推翻原来的诊断”之后,马飞没有更多的精力去悲伤,他接受了这个现实,“正常人的生活于我而言,只是海市蜃楼般的幻影。”
  孤独症无药可医,康复办法目前只有一个:干预训练。孤独症孩子的训练必须有家长陪护,这意味着父母中必须有一个放弃工作。马飞选择了自己做全职爸爸———彤彤妈是高校教师,工作和收入很稳定,能为这个家提供长期经济保障。
  2008年11月,马飞开始带着女儿到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干预训练。在那里,他和很多家长一样,迫切地希望孩子会通过训练带来惊喜,可是,孩子进步的速度仿似蜗牛,两三岁孩子自然习得的许多东西,一对一地教孤独症孩子1000遍也不一定学会。面对这样的境况,家长常常心理失衡甚至神经错乱。
  为了能让女儿得到更好的训练,2009年10月,马飞带着女儿去了青岛。一套小房子的房租每月1500元,学费每月3000元,各种开销加起来,每个月大约8000多元。尽管在青岛那段时间,彤彤学会了很多东西,可是他们只坚持了10个月,妻子一个人工作,在青岛花销颇大,“其实大部分家长能坚持半年就不错了。”马飞说。
  在机构训练一段时间后,马飞渐渐明白:孤独症不是一个一敲即破的困着孩子的壳。训练没有疗程,不是几个月、一年、几年可以完成,是永无休止的抗争。
写信
  那段时间,马飞看了很多专业书籍,对彤彤的病做了一个客观的归纳:这个病无法治愈,长大后可以自理,可以简单交流,但程度再好也不能自立和独自生存。
  2009年,马飞在西祠胡同注册了“长春孤独症儿童家长协会”,创建了“长春星空”QQ群。因为当时很多孤独症孩子家长需要一个这样的圈子,相互取暖。现在这个圈子有200多人,他们的身份都是“××妈妈”、“××爸爸”。
  2009年年初,一些孤独症儿童家长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孩子无法上学。于是,当过记者的马飞受众多家长之托,给时任长春市市长崔杰写了一封信。信里着重提到了孤独症儿童就学和福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供了经过家长调研后形成的合理化建议。
  2010年3月30日,在长春市“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上,崔杰谈到特殊教育时当众朗读了马飞的信,并布置落实了一系列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和福利政策。
  2010年10月,长春市教育局在落实《长春市特殊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时表示:长春市3年内投入5000万元,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使所有有就学能力的智障﹑脑瘫﹑孤独症儿童都能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形成每区至少两所幼儿园﹑康复机构以及特殊教育学校增设的学前班。
  可是,7岁的彤彤却没有上学。“自理能力低、情绪控制能力差的孩子不能上学。”马飞说,继续留在训练机构意义也不大,他就在家里带女儿,让她在不被勉强的状态下快乐成长。
装着七八条裤子的
书包
  东原从小就有厕所障碍,他害怕所有的卫生间,一到卫生间就害怕、甚至尖叫失控,连新家的卫生间他也很长时间不能适应,所以总是尿裤子
学校
  3月27日7时40分,穿着橙色羽绒服的李东原走进教室,冲着牛春婷老师问候:“老—师—好。”
  “等一下,今天多了一位阿姨,打招呼。”牛春婷叫住了扭头要去座位的李东原。
  “阿—姨—好。”李东原对记者说。
  随后,他把书包放到固定的位置,坐在先来一步的小诺(化名)旁边,没有打招呼,也没有交流的眼神。
  8点上课,牛春婷在黑板上写下几个简单的词,“冬天、寒冷”,让几个学生朗读。
  目前,南湖小学门口多了一块牌子———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普教和特教同时招生,现在有39名孤独症儿童就学。
  2009年9月,南湖小学来了第一个孤独症儿童小诺,一个月后,又来了12岁的李东原等3个孤独症孩子。这4个特殊的孩子组成一个班级,由28岁的赵娜任教。
  学生不用考试,没有业绩考核,教这个班看似很轻松,但实际难度超乎了赵娜的想象。刚开始上课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几个孩子只能听懂一步指令,第二步就不会了。比如,让他把书包拿下来,他会做,但再让他放在固定的地方,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赵娜只能从最简单、最基础的生活行为教起,在头一个月,她只教会了几个孩子上课起立、问好、报数等最基本的动作。
  课堂上还时常出现小意外。有的孩子因为不让做一些事就发火,突然摔东西;有个学生就是不喜欢黑板上有字,只要赵娜一写字,他就冲上去擦黑板……这些,她都花了好多时间纠正。
“爸爸”
  李东原两岁的时候就发现患有孤独症,爸爸李政宇的朋友也有一个患孤独症的孩子。蔡春猪面对儿子,曾经“想向老天爷索要发票,我想退货。”李政宇说,这种心情几乎所有孤独症孩子的父母都有过,那是一种彻彻底底地绝望。
  7岁之前,东原就由奶奶带着到“星光”、“心智”等专业训练机构进行干预训练,李政宇也要时常请假照顾儿子。东原4岁的时候第一次开口叫了“爸爸”,李政宇开心得眼泪“哗哗地”。
  2008年,7岁的东原有了语言,也学会了吃饭、穿衣等自理能力,但他的情绪控制力差,有时正坐着公共车,就突然要下车。奶奶带着他越来越吃力,李政宇只好向单位请了两年长假,专门照顾儿子。
  7岁的孩子已经不适合再待在训练机构里,李政宇又开始为儿子上学的事而焦虑。他随一些孤独症孩子家长多次找教育部门沟通,再加上马飞的信。终于,2009年10月,李东原如愿上了小学。
  入学第一年,需要李政宇陪读。每天孩子背着小书包,他背着大书包,里面至少要装七八条裤子———东原从小就有厕所障碍,他害怕所有的卫生间,一到卫生间就害怕、甚至尖叫失控,连新家的卫生间他也很长时间不能适应,所以总是尿裤子。
  一年以后,李东原尿裤子的次数越来越少,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适应在卫生间旁边小便。
从绝望到接纳的
过程
  蔡春猪也有一走了之的念头,他曾在微博上幻想:(喜禾)喜欢独自一人玩,不让我管,我远远落在后面,偶尔瞄一眼看是不是有人起歹意……如果有人拐走他,回家我就跟老婆击掌:“噢耶!”他嘴这么说,脚却被牢牢地钉在原地
坦然
  数据显示,一旦孩子被确诊,大多数孤独症患儿的家长有一方不得不离职;有20%到30%的父亲选择抛弃患儿和妻子。
  新文化:你曾经有过抛弃孩子的念头吗?哪怕是一瞬间?
  李政宇:坦白地说,有过,而且不只一次。我相信很多孤独症孩子的父母可能都有过,甚至都想过实施的步骤。真的,太绝望了!可我每次想到一半的时候就马上喊停,因为我害怕我真的去做。
  新文化:你现在能坦然地接纳这个现实了吗?
  李政宇:现在可以了,完全接受了这个现实:他是我儿子,他的病也治不好。
  新文化:从绝望到接纳,这个过程折磨了你几年?
  李政宇: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伴随着一次次的希望与绝望,反反复复调整了五六年时间。差不多是2009年,儿子上学的问题解决了,我才真正坦然面对现实。
  新文化:这种接纳是因为已经麻木了,还是真正把心态调整好了?
  李政宇:是调整好了,现在的生活很单纯,虽然儿子曾让我的世界轰然坍塌,但他现在仍然会带给我生活的乐趣。这几年,我和爱人基本下班就回家,极少出去饭局、打麻将,反而生活得简单纯粹。
简单
  马飞是心态调整比较快的,并且他认为自己回归家庭,找到了真正的生活。
  新文化:确定孩子是孤独症的时候,你也哭过吗?
  马飞:死的心都有,两个人基本是死去活来的。
  新文化:现在可以接纳了吗?
  马飞:从最初发现孩子可能有问题,到接受是孤独症这个终生障碍,其实是一个重生的过程,我大约用了两三年时间。能再活一次的人,生活态度、人生追求肯定会发生变化。
  新文化:做了4年半全职爸爸,现在这种生活是你真心想要的吗?
  马飞:现在,我俩(和女儿)快快乐乐就好,生活反而越来越简单了。有了彤彤以后,和从前的生活不一样,以前有亲属、朋友、麻将、饭局,现在这些都与我无关,只有与孩子相依相伴,在这个过程中也找到了另一种乐趣,比如看电影的乐趣,听音乐的乐趣。
  马飞和李政宇都没向外界隐瞒孩子的病情,他们也没因此被嘲笑和疏离。身为公务员的李政宇正是因为儿子的病,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的理解,请了两年长假来照顾儿子。
  正如蔡春猪所说,他之所以公开儿子的病情,是想让更多的人理解接纳。“不需要你们扶他过马路,甚至不需要你们捐款———孤独症儿童很特殊,他们理解不了我们的社会规范,因此会有许多与社会规范不符的行为,比如:突然抓了你的孩子一下,突然在公共场所尖叫打滚,不知危险冲向你的汽车……这时,你做到不围观不起哄不看笑话,默默走开,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让他们老有所依的
梦想
  现在社会对孤独症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或许他们老了,有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答案
  “你死了,他怎么办?”这几乎是所有孤独症儿童家长都不敢去想、也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
  蔡春猪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这个问题,我也没有答案,我唯一能做的,是尽量不想这个问题,尽量让自己相信:我,是可以长生不老的,可以照顾儿子一辈子。”
  同样,马飞和李政宇也没有答案。马飞:谁也想不到未来的样子,索性不去想太远,否则现在的日子就没法过下去了。
  李政宇:有时把儿子照顾得越好,想到他的未来内心就会越恐怖,不敢想那时该怎么办?现在社会对孤独症接纳程度越来越高,或许他们老了,有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了。
  “如果有人问我还有什么梦想,那就是希望孤独症孩子有一天能老有所依。”马飞说,他希望政府能建立残疾人托养机构,当然,这需要国家的经济和文明达到一个高度。“我们虽然为了孩子已经倾尽所有,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还有房子,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房子,到时,我们可以变现投入到这个托养机构,回报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老有所依。”马飞说。
“外援”
  吉林省七色光儿童潜质开发中心是长春市第一家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机构,从2001年至今训练了近千名孤独症儿童。然而,目前在七色光接受训练的最大的孤独症儿童已经12岁,“他们不能上学,也无处可去。”校长王荔君说,“事实上,能够上学的孤独症儿童只是少数,70%的孤独症儿童无法达到上学的程度。”这些孩子怎么办?他们的未来和去向不只让家长焦虑,也一度让王荔君感到焦虑。
  王荔君有一个梦想:建一个专业的孤独症养护院,让日渐长大却无法进入主流人群的孤独症患者未来能有所养、有所依,让有专业常识的人守护他们,教他们从事简单的生活劳作,有尊严地生活。“这个梦想靠我一个人实现起来有些艰难,如果有‘外援’,一定可以实现。”王荔君说。
  专家认为,面对儿童自闭症发病快速上升的严峻势头,政府、社会、公众仍需加快形成合力,携手帮助自闭症患儿家庭走出困境、走出无助。其中,政府应是主导。
  “只求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受虐待、吃饱穿暖安全地活着。如果我们的孩子在那里还能做一些儿时的游戏,看看电视,听听音乐,来日,我们这群与孩子一样孤独的人会微笑着瞑目。”马飞悠悠地说,眼里带着笑。
■数字
  国内专业研究机构数据表明,20年间确诊的自闭症患儿数量上升百余倍;
  中国公益研究院2012年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
  目前,国内康复机构收费普遍在每月2000到5000元之间;
  自闭症儿童中只有约8%至25%能康复,其余都将成为精神残疾人,需要终生照料

2#
发表于 2013-4-3 17:33:08 | 只看该作者

re:日本成人自闭症养护机构“榉之乡”...

日本成人自闭症养护机构“榉之乡”
    作者:佚名
    http://www.xinli110.com/zibi/201109/254888.html

“榉之乡”因这几棵高大的榉树而得名

一、“榉之乡”简介

  “榉之乡”位于东京都北部琦玉县川越市(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从东京都搭乘电车(相当于我们的城铁)约30分钟即可抵达川越市,从电车站到“榉之乡”所在地约十分钟车程。按北京的情况来看,相当于处在北京的近郊。“榉之乡”占地约100亩。在设施的外面,有几棵高大的榉树,估计因此而得名。

  二十五年前的日本,孩子们完成义务教育之后无处可去。当时,21位家长在须田女士的倡导呼吁下,自立更生,创办了这家设施。性质是社会福址法人,注册资金1000万日元。是全国第二家专门针对成人自闭症的养护设施。25年前申请土地耗资4亿日元(现值6亿)。其中2/4由国家承担,1/4由当地政府承担,1/4则由21位家长承担。目前全日本共有这样的设施60多家。

  三位主要创办人分别是现年84岁的须田女士(她的儿子50岁)、阿贝女士(她的儿子47岁)、白井女士(她的儿子46岁)。须田女士是最早发起、呼吁,并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唯一长者。她说,为了孩子,她还要继续努力,继续为大家作出榜样和示范。须田女士非常值得大家敬重。

  “榉之乡”的理念是:丰富的生活、丰富的情感和责任感。丰富的情是指给孩子们提供环境,让他们通过劳动,学会表达及管理自己的喜怒哀乐。责任感则指相对于社会而言,孩子的障碍不一样,但要独立于社会生活,照顾他的程度减轻,也是他对社会的贡献。自闭症人士作为人,应该有价值、有尊严地生活。须田女士强调,一定要热爱我们的孩子。正因为有这样理念,孩子们很快乐。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到。

 “榉之乡”接收年满十八岁以上的障碍人士。目前共养护成年自闭症人士100名。其中70%是自闭症人士。

二、设施的组成

  设施分三个部份。

1、初雁之家(小满意妈妈写的是重度自闭症人士养护中心,又查下了对方提供的资料,好象应该是康复设施)。

2、 福利工厂(此福利工厂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专门为自闭症人士开设的)

3、 GROUPHOME(自闭症人士家庭式住所)

4、 工作场所(对内对外提供服务的一个场所。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参观)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部份设施。

  初雁之家:是“榉之乡”最早建立的点,最多可容纳50人。相当于福利工厂之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所,培训好了进入福利工厂工作。最早的时候没有工作场所,孩子们由工作人员带到外面做工,做职业技能训练。当初跟着工作者在外面企业做工的孩子,现在都在福利工厂工作。创建初期为更好地做这项工作,创办者曾专门到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参观学习TEACCH教学,这个学习有肋于孩子们的技能掌握,无论程度多重,都可以有序地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孩子们建立起劳动的概念。初雁之家成立五周年时,孩子们的攻击行为大大减少。孩子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起伙伴意识,通过十九年的长久积累,孩子们身心发展很好。从初雁到福利工厂,孩子们从3人一房间到一人一房间,可以看出他们的成长发展,越来越独立。

  初雁之家目前有47名重度且智力低下的障碍人士。其中7名女性。平均年龄37岁。其中5人是从25年前成立时就进来,一直在这里住了25年。有2名是程度特别重,只能在这里,还有3名是家长不愿意孩子离开这里。25年共毕业28名孩子,有的到福利工厂工作,有的到外面工作。呆多久没有规定,由家长自己决定。

  对于初雁之家,国家给的补助是:22-23万/人/月,直接补贴到机构。除此之外,孩子家庭得支付4-5万/人/月,包括水电等。家庭支付的这部份可以从国家的给残障人士的补贴中支付。同中国一样,他们也办残疾症。重度补贴8.6万/人/月。相当于设施收入是每人每月收26万,再乘47人,大家可以做下算术,这部份收入的70%用于支持工作人员工资,自闭症孩子需要特别看护,所以他们的人工费非常高。在这里,工作人员的收入与日本普通公务员收入一致。工作人员保障孩子们得到良好的生活。

  初雁之家的生活区。分男女区,3人一房间。外面是起居室,有电视。桌椅等。里面是卧室。

  有专门的清洁工负责房间的清扫工作,整齐干净。

  初雁之家的工作间。我们分别参观了废品回收组,这里工作人员和保残障人比例是2/8,他们有很少的一点点收入,据管理者平先生介绍,收入基本用于旅行等。在手工织布组,看到织出的布制成成品包,非常漂亮,须田女士自己出钱买下这样的包作为礼品送给我们。电器元件小组,这里工作人员和保残障人比例是2/8。据介绍制作的电路板精密度很高,价值也非常高,也是由重度患者来做的,可见只要发现他们的特长,即使程度比较重,也同样可以胜任一定的工作。面包房我们去的时候,正烤着面包,香味四溢,非常温暖。因为康康喜欢做面包,我看得特别认真仔细。这里工作人员和保残障人比例是2-3/9,操作间整齐干净,操作人员看起来也是程度比较重的。但他们没有行为问题,能够相互帮助合作做事,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上午比较忙,下午没多少事,做成的面包由“榉之乡”在市区的面包店销售。参观结束路过面包店,我们特意去店里,每人都买了一些糕点和小工艺品,一是留作纪念,同时也是表达我们支持的心意。另外还看了陶艺和废纸处理小组。陶艺的作品都有销路。

福利工厂

  成立于20年前。目前共有17名工人,其中有3名重度患者,他们的月工资7.2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5000元左右),可以支付自己在“榉之乡”生活的费用,也可以攒下来将来养老。当然,他们也可以拿自己挣的钱孝敬父母,让父母享受他们劳动的成果。

  这里的工人主要从事集装箱木盒的组装,2人一组,相互配合。使用的工具有气枪,用来打气钉。工作场所非常有序,工人们面部表情柔和自然,猛地一,几乎看不出他们是自闭症人士。强调团体自立,轻带重,互相帮助。这里工作人员和残障人士的比例是6/24。

  GROUPHOME(自闭症人士家庭式住所)

  GROUPHOME建于20年前。参观的时候,大家非常惊讶,象小别墅的二层楼非常漂亮。一栋楼住7个人,有专门工作人员1-1.5人,另外1名钟点工,钟点工负责做早餐和晚餐及房间的清洁工作。孩子们午餐在福利工厂吃。

  他们的作息是:早晨8:30由工作人员送到福利工厂工作,晚上17点回到住所,18点吃饭,晚上看电视、听音乐、喝咖啡。11点前必须睡觉。他们还特别强调,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监督他们刷牙,因为他们不好好刷牙,而看牙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GROUPHOME政府的补助是7-8万/人/月,个人支付5万/人/月。其中收入的90%用于工作人员。前面谈到过,自闭症孩子需要特别看护,所以他们的人工费非常高,而工作人员都非常专业,他们保证孩子们良好的生活。工作人员工资同日本公务员。同时,工作人员之间没有差别化,每个人的工资都是一样的。

  关于家长的投资回报。当问到这个问题时,几位老人觉得非常奇怪,怎么会想到回报。不但没有回报,一直到现在,需要的时候家长都往里面加钱。但日本社会福利保障好,家长们本身的生活有保障,退休金,丈夫的收入等。21位家长中,没有中途退出的。

  “榉之乡”参观结束时,须田女士送给我们一句话:希望家长们更健康一点、长寿一点、美丽一点~
赴日考察成年自闭症养护机构(2009-11-30 22:47:17)标签:成年自闭症养护 见闻 感想 杂谈   分类:生活进行时
     这次作为一名普通家长,能够跟随北京市孤独症协会赴日考察团到日本进行参观考察,是我的荣幸。感谢协会理事长朱春燕大姐以及王国光老师,感谢康康妈妈和熊宝宝妈妈。虽然在办理出境手续上遇到一些麻烦,时间非常紧张,但感谢神成全这件事情,让我能够顺利成行。

     这次参观的主要是成年自闭症养护机构,其中“榉之乡”坐落在东京都北面的崎玉县川越市,是二十五年前,二十一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靠自己的力量筹资创办,由自闭症人士家长和亲属自己管理的机构,目前共养护18岁以上的成年自闭症人士100人左右,成年自闭症人士在那里生活、工作。机构拥有重度自闭症人士养护中心(初雁之家)、福利工厂(他们的福利工厂是世界上唯一一家专门为自闭症人士开设的福利工厂)、CAREHOME(自闭症人士家庭式住所)、作业场等几部分,其中 “榉之乡”主要创办者须田女士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现任日本自闭症协会副会长,她患自闭症的儿子也已经五十岁了,就生活和工作在“榉之乡”,她的理念是:希望在这里受到养护的自闭症人士有丰富快乐的生活,有喜怒哀乐的情感、还要有做人的责任感。

     另一家是嬉泉机构,下设各地的自闭症康复养护机构数家,也有四十年的历史了,最初是由慈善家出资,专业人士、心理学家、现任日本自闭症协会会长的石井先生创办的,现在已经纳入政府财政系列,由政府财政出资运营。石井先生的理念是让自闭症人士在自然生活的环境里得到康复,在他的机构里没有强制训练,我们看到的只有亲子活动、老师和幼年自闭症孩子嬉戏、以及成年自闭症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技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场景。

     四天下来,时间实在是太短暂了,但收获是巨大的,也有很多感受和领悟。

    1、父母、亲人和专业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是自闭症人士未来的希望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陪同我们参观的日本自闭症协会会长石井先生和须田女士都已八十多岁高龄了,这些年事已高还仍然为自闭症事业奔波操劳却神采奕奕的老人们,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和信心,我深知,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下去,只有我们不抛弃、不放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努力坚持,孩子的未来才会更美好。

     另外,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也了解到,“榉之乡”养护的自闭症人士当中,已经有三位父母双亡,他们的兄弟姐妹自动加入到养护的行列中来,这一点非常让我感到欣慰。我们还看到,石井会长的儿子,已经子承父业,成为千叶养护机构的管理者和自闭症养护事业的后来人。

     自闭症人士的父母、亲人、专业人士以及养护机构的工作人员的坚持,这一切的努力,都将成就自闭症人士美好的未来。

    2、完善的社会福利和法制体系,是成年自闭症人士养护的保障

     在日本,我们了解到,关于自闭症及残障人士的法律保障非常完善,具体操作中规则明确,有法可依。虽然包括石井先生和须田女士在内的致力于自闭症事业的人士努力了四十二年,自闭症问题还没有单独立法,而是被列入智障的序列,但从经济角度,政府还是给与了很大支持的。象“榉之乡”这样的民办机构,国家和地方性补助相当于运营费用四分之三,占的比例相当大,每个重度的自闭症人士每月可以从政府那里得到残障福利补助8.6万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600元左右,每一个自闭症人士在养护机构中每月的全部开销是十几万元日币,也就是说家长的负担只是全部开销的四分之一左右,特别那些可以在福利工厂工作的自闭症人士,还可以得到一些工资,这样,他们在养护机构生活的费用,完全可以自己承担。

     一旦孩子的父母去世,他们留给孩子的遗产,会有专门的法律机构和法律人士参与公正和管理,为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

     从这一方面看,我们国内的现状差距就比较大,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促进这方面法律政策的出台,真正造福于中国的自闭症人士,使成年的自闭症人士的养护有法可依,有经济保障。

    3、  自闭症人士早期康复程度越好,未来的生活质量越高

     是否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养护机构,作为家长就可以大松心了,甚至放弃对小年龄孩子康复的努力呢,答案是否定的。

     就在养护机构里,我们看到了各种程度的自闭症人士,可喜的是养护机构为各种程度的人士提供不同的平台,完全的接纳,没有任何歧视,甚至有些非常重度的自闭症人士,也在这里面得到养护,在工作人员的辅助下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让我们非常惊讶!

    但总体感觉,康复程度好的自闭症人士,成年以后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更高一些。从他们的表情上,我可以体会到他们从劳动和人际交往中感受到的快乐,而他们的这种快乐,深深打动我们,感染我们,让我们作为所谓的正常人羡慕不已。

    这一点也给我们小年龄孩子的家长提个醒,在孩子早年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使他们更好地康复,不是说把他们完全变成正常人,而是让他们更大程度地能够自理、自立,有良好的情绪状态,这一方面可以减轻照顾者的负担,对社会有贡献,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提高他们成年以后的生活质量。

    4、  自闭症人士成年养护是他们生存的需要更是情感的需要

    作为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无数次地想象过我们离开人世后,孩子会怎样生活,那种担忧从孩子诊断以后似乎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很多家长说,我们会死不瞑目的,但来到日本,参观了这些养护机构,特别是看到福利工厂和家庭式住所的种种景象以后,我的心得到很大的安慰,那也许就是我们梦中孩子们的理想国。

    有社会福利的保障,有遗产的监管、有专人的照料、有可以从事的简单劳动,最后是有多少年生活在一起的熟悉的工作人员和伙伴,我们作为家长,百年以后,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而我最看重的是最后一点也是养护的最高境界。也许是因为小满是一个对父母特别依恋和情感需要非常高的孩子,我一直担忧我们过世以后他的情感寄托问题,失去父母的感觉,我不敢想象,但养护机构的景象,让我似乎得到了一点解脱,我相信,如果在这样环境中生活下去,他会和周围人之间产生情感的依赖的,这也一定会弥补我们过世以后他心灵的空虚和无助。

    这些在机构里养护的成年自闭症人士,并不是和自己的父母、家庭完全失去联系,而是每个周末都要回到自己的家中和父母亲人团聚,其中有的人还用自己工作赚的钱,为父母亲人购买礼物,从这一点上看,真是让人欣慰。

    5、  尊重每个自闭症人士的特点,发挥他们的长处,让他们生活得更有意义

    这次在参观的养护机构当中,我看到的最快乐的一群人,就是千叶养护设施中的AUTOS艺术家们,他们是七位有艺术天分的自闭症人士,在机构里,除了生活、工作还有大量的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他们的陶艺和绘画作品相当有艺术造诣,让人刮目相看,通过接触,发现他们的精神状态也是很好的。

    在养护机构里,有些工作是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的,比如很精细的电子元器件组装,我们看来都非常难,但他们其中有人可以做到,真让人惊讶和佩服。

    比如有个孩子喜欢旋转的东西,就让他操作打蛋器,做打蛋的工作,他也自得其乐。

    在访问过程中,和日方座谈,大家谈感想,我说了一句话:希望你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我想这也一定是每一位参加此次赴日考察的团员们心里想说的话,日本的成年自闭症养护机构,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全国的成年养护机构多达64家,而我们国内呢?专业的自闭症养护机构还几乎是空白,无论是从社会福利和法制保障方面,还是养护机构的理念和具体实践方面,我们的差距都很大,需要我们这些家长、专业人士,为了我们孩子的美好明天,从现在开始努力。

    可喜的是我们一行十三人的考察团,在行程之中已经开始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了,包括我们的精协副主席温洪大姐,协会的朱春燕大姐,协会的前辈陈一清大姐,协会的新理事康妈、熊宝宝妈,专业人士王国光老师,大家都很激动、兴奋,愿意为这个事业尽一份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4-4 22:54:41 | 只看该作者

re:这篇报导说的是长春的几位家长,很是质疑报...

这篇报导说的是长春的几位家长,很是质疑报纸上面提到的8%—25%的康复比例,有这么多吗?另外长春的家长提的建议不够全面,有些能上学的孩子应该属于康复比例里的,小龄的孩子应该有适合他们的训练机构,融合幼儿园,能够上学的孩子学校应该给配懂得自闭症的陪读老师,不能上学的应该建一个养护机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7 02: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