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383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妈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8 12:3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看了一个老朋友的文章,写了她的妈妈,我看到流眼泪,今天有一家妇女杂志社采访了我,那个记者是一个非常聪明又敏锐的人,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女性,更为难得的是她拥有一颗悲悯的心,她夸奖我说我是一个了不起的妈妈,可是,我在那一刹那,想到的却是我的妈妈,她和爸爸去上海已经半年了,在那照顾弟弟家的孩子,现在已经渐入佳境。我突然很想写写她,这个我一直在叛逆试图脱离的人-------她不愿意我远走他乡,我就偏偏要行走天涯;她渴望我生活稳定,我偏偏要动荡不安;她希望我能够做老师继承她的衣钵,我就偏偏要去学法律,要去做律师;她愿意让弟弟去沈飞工作,我就偏偏要让他出国,害她在年过半百的时候拥有了人生第一个十万--------不过是债务;她不愿意让我嫁给的男人我就偏偏要嫁------前半生几乎都用在和她的对抗上了,用她的话说:刘胡兰16岁入党,我闺女生下来就入党了。一直以来,我和她都谈不上亲近,以其说是母女,更像是师徒,我们能够牵着手逛街,是近几年才有的事情,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她一直是严厉有余,慈爱不足,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小时候,我看到学校里王老师和她儿子一边走一边玩敬岗垂,我就在心里很是妒忌,她是永远也不会和我这样玩的,我和弟弟的功课也没得到过她任何的指点,你也不敢问,若问了肯定挨揍------你上课时候干嘛去了?所以可以说,在学校,我并没有得到过她任何的关照,她只会告诉老师,对我严厉,有一件事情我到现在都无法忘记:我被选上了值周生,她去找老师给我撤下来了。还有就是她去找我的班主任把我的班长撤下来,班主任撤了,再选,我仍是高票当选,班主任去找她说:孩子们拥护她,你就支持孩子吧。她还是不满意,总是边边角角的敲打我,我那时就恨恨的想,总有一天,我一定要脱离你的阴影,你看着的!!!!

我生活的目的似乎就是和她对抗,同时,我亦不敢稍有差错,以免她又抓住我的小把柄,我努力学习,努力成长,我们班里的纪律是全年级最好的,只要我往前面一坐,班里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有一次校长在班级路过,还以为教室里面有老师呢,结果一看,就是一个小小的我坐到老师的办公桌前,全班几十个孩子都在认真的看书做题,那时候我才上三年级,校长回去后当着所有老师的面夸奖我,她深深不以为然,我也慢慢对她的不以为然“不以为然”了,但是,在心里还是憋着劲,一定要做一番大事业让她惊叹,让她后悔对我的小看。还有一件事在我成长岁月里是一直无法释怀的,那就是我始终认为她偏向弟弟,还一度怀疑过我不是她亲生的。现在,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开始平衡两个孩子的关系,周旋于两个孩子中间,我现在越来越觉得头痛,开始理解一个朋友说一个总统妈妈似乎说过,在家里的几个孩子中斡旋,不亚于外交斡旋,(不是原话)。但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我不曾这样理解她,曾经策划过好几次离家出走,这样叛逆的我更加的让她不喜欢,而她的不喜欢让我对她更加的疏离,更加的叛逆,就这样,一直持续到我来辽宁。
最开始的时候,是举家搬迁,到后来的时候,因为她的关系没调过来,所有,爸爸就又调了回去,其实,父母都是不喜欢辽宁这个地方的,但是后来造化弄人,晚年的他们又来到了辽宁,这当然是因为我。在辽宁的几年,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我记得有一次我接弟弟放学,弟弟看到我就飞奔了过来,他的衣服只剩下了一颗扣子,他跑过来的时候衣服随风飘舞,我就觉得我没有照顾好他,晚上的时候,我找来了大大小小的扣子给他订上了,第二天,弟弟就穿着这件有五颜六色的扣子的衣服上学了,那时候,我上小学5年级。她在黑龙江上班,和爸爸两地生活,我就是别着劲,想让她看,没有她,我们都能活的很好,我洗很多的衣服,只要有时间,我就把所有的碟子都洗上一遍,离开了故土,离开了家乡,我最思念的人就是我的姥姥,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也曾躲在没有人的屋子里哭,我也曾对着天上的星星和姥姥说话,我寂寞、孤独却不让她知道,我实在是讨厌她的思想政治课:只要我和别的孩子有矛盾,那么错误一定属于我,她总是找我谈话:你看你这样可不好-------我烦透了她,恨透了她的职业,我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干什么也不去当老师,如果我有孩子,我永远都不会用她的口吻和孩子说话----就是在训学生!我在新的学校里努力刻苦,为终于摆脱了她而庆幸,很快,我又被选为班长,来回的搬家,我就自己去给自己办转学;下雨了,房子漏雨,地面上水,我就站在地上滔水,在地中间捡鞋;从来不去想,有困难的时候,其实远方还有她,我所有的努力,其实只有一个目标:没有她,我可以活得更好。
再后来,我们又全家搬回黑龙江了,只不过把我和弟弟的户口留在了辽宁,我回去了半年后,找她谈话:我要回辽宁。她明显的被吓到了,但马上就又掩饰起来,我最讨厌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一副“早在我意料之中”的样子,我恨恨的说:我一定要回去。任她长篇大论的摆事实讲道理,我不为所动,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我使出了杀手锏:“你不要耽误我的前途”她顿时黯然,半晌无语。我终于赢了这场战斗,得意洋洋的离开了家乡,回到了营口。那年,我上初中二年级。离开了她的日子,我过的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好,但是,我努力的不让她看到我的不好,虽然离开了她,但是,我悲哀的发现,她给我的影响根深蒂固:对任何事情都不服输,对任何东西都要求自己尽可能的做到最好(从我有记忆以来,她就不断的在进修,在学习,所以,我现在对专业的执着也是来源自她)无论什么事自己总是去承担而不是去逃避,只想现在不想从前,更不想以后,比如前些日子我问她:“如果我没和儿子爸爸结婚多好------”她就说,已经结了,已经有孩子了,想那些没用的干嘛?这就是她,永远没法理解我的小资情怀,我又说:“我这一辈子也不能就这样呀,我不想再继续下去了”在这一点上,她非常的强硬:“不行,已经走到这步了,就得继续往下走”我仔细的想了她的话,确实,已经这样了,我自己具备独立带儿子的能力吗?不具备;那么我有放弃儿子的能力吗?我没有。所以,只能这样了。
她已经日渐的老了,昔日的风光不再,只剩下厚厚几摞的证书,再这次搬家的时候,我看到她都扔掉了,那是她的心血,她已经不在意了,现在,她真的老了,老得只剩下我和弟弟是她的骄傲了,她开始跟别人去炫耀她的孩子,这在她年轻的时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她开始帮我洗洗涮涮,开始和我一起去逛街,开始跟我说她的烦恼,大事小情开始让我帮她拿主意;当然,她仍然是聪明的:比如每次涉及到给弟弟东西,她总是让我拿主意,因为她知道,我肯定会比她要给的多,比如弟弟家生孩子,她就一个劲的让我说给多少钱哦,我说多给些,给2W吧,她就故意说,给太多了,其实我明白她的想法,是怕给多了我有意见,在平衡家庭关系着方面,她一直都有着过人的手段,我有四个姑姑,四个舅舅,一个大姨,一个大爷,一个叔叔,她和家里的每个人都相处的非常的好,尤其是老爸家那边的亲戚,都和她关系很好,在我这样一个人际关系白痴的心里面是非常佩服她的,虽然我从不说出来。弟弟结婚的时候,老爸家的亲戚都来到了辽宁,这也是对她的最高奖赏,她特别高兴。老姑在这边买房子,她去帮忙装修,每天带着老花镜写账本,大娘、二姑、老姑她们在这边买床单,她每次都仔细的挑,把有毛病的留下自己用,好的给大娘她们寄回去,所以,现在她的床单大多数都是印花不整齐或有色差的,就这样,她一次次的在教育我应该怎么和人相处。
其实,我真正的开始佩服她还是我生孩子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我生完孩子却没有人照顾,看到别人家都一堆一堆的人,而我和孩子却没有人在身边,我很上火,剖腹产后又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和休息,我就是高烧不退,弟弟来看我,二话不说就开始帮忙照顾孩子,那时候他大四,因为这个放弃了一次英语进级考试,他在这照顾了我一周,我生怕他把我的狼狈和妈妈说,就假装很好的出院了,可是,有谁知道,回到家里后,孩子爸爸就上班了,就剩下了我和儿子,面对这个软趴趴的小东西,我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一个月里,我哭了18天。我开始策划,满月就离婚,满月的时候,她放暑假了,急忙忙的赶来了,我努力不让她看出我的窘境,不愿意在她面前展现自己的失败,害怕让她说出:“早就不让你跟他,你偏偏不听”的话。但是,她来之后,看出了我强装坚强,于是,一切了然于心,她找老公谈话,我以为她会指责老公或他的家人,但是,她没有,她直接指出了我和孩子没有人照顾,她没有退休,来不了,所以,她出费用请个阿姨照顾孩子,让我好好养身体,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心平气和,并没有涉及到老公或者他的家人一句,这样的她,让老公手足无措,在他有限的阅历里,不曾见过这样的高手出招,他所有的认知都觉得妈妈应该破口大骂或者喋喋不休,所以,他开始诺诺的解释,但是妈妈耐心的听完,一句评论都不给,然后微笑着说:“现在你们需要帮助,我们为人父母的,给你们提供,这也是我们的责任。”在那一刻,我突然对她无比的崇拜,在我看来那么复杂的问题,她三言两语直奔主题就给解决掉了,从那一刻起,我突然觉得她是我的妈妈,这是真的。好像这么多年的不满和叛逆,在那一刻都烟消云散,都彻底放下了。
再后来,发现儿子的问题,我痛苦、绝望,却无人倾诉,一个人在午夜的马路上来来回回的走,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在心里面偶尔也会想起她,但是,却不愿意让她分担我的痛苦,现在想想,可能是我和她的亲昵感还是不够,这时候,她来了,还是那样,直奔主题,她永远也没有办法理解我九曲十八弯的闲愁,她永远就是直接去解决问题,她陪着我去山东给孩子找康复中心,选老师,在她看来,以其愁那些没用的,还不如早点去解决问题,她没法理解我的痛苦,当我试图和她说的时候,她就说:“摊上啥事办啥事,你总想那些没用的干嘛?”我只好悻悻的作罢,但是在心里还是觉得她是不理解我的,现在看来很感谢她,没有让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全心全意的痛苦之上。
再后来,我犹豫要不要开中心,她旗帜鲜明的站出来支持我,并且结束了在家乡的一切,卖了房子,来到营口这座他们并不喜欢的城市,来到我身边给我支持。中心历尽了千辛万苦走到了今天,她陪着我一起欢笑一起流眼泪,每当我走不下去的时候,她就用她的方式给我打气,给我鼓励,教我破釜沉舟,一次次有惊有险的走了过来,我现在越来越佩服她,有一次她无意中说,我小时候,她都是穿带补丁的袜子,因为我一个月要喝八袋奶粉,她和爸爸的工资仅仅能够,生活上就要靠姥姥帮助,后来,有了弟弟,生活就更紧张了,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她一直都容许我买书,她只赚30多块钱,但是每个月拿出1块钱给我买书,这在当年是别人没法理解的事情,到今天我对文字的喜爱和领悟,我觉得是源自于幼年时期的启蒙。我总觉得她没办法理解我,我觉得她太粗线条,其实,现在我理解了她,她年轻的时候,非常要强,在学校里永远是带最差的班,永远是别人带不了的才会交给她,她是远近闻名的厉害老师,很多学生直到成人之后仍然很怕她。有一次我和她一起走,在路上碰到了她的一个学生,30几岁的人,看到她就开始手足无措,我就觉得也许当她的学生比当她的女儿更加的可怜。可是,我小时候,偷看她写的日记,那时候她和爸爸刚新婚,她写道:“我们虽然没有钱去买足够的煤,但是,我会用我的体温温暖你。”呵呵,觉得她是幸运的,起码拥有自己的爱情,她不会做饭,爸爸就学做饭了,直到现在,她仍然不知道每个月的水电煤气要花多少钱,偶尔,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看到她带着老花镜在看《眷爱一生》,想来她也曾有过如诗的少女情怀,只不过被现实生活打磨的几乎没了光彩,而现在的我,已经越来越像当年的她,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首先就去批评自己的孩子,虽然有的时候不怨我的孩子,但是,我觉得我更有责任让自己的孩子品德端正,懂得与人相处,这才是真正的“占便宜”,呵呵,我越来越像她,反倒是她开始有一些小心思,我开始学习破解,开始柔软自己,这可能就是人生,她去弟弟那,其实是很想去的,但是,她非要变着法的让我说出来,呵呵,这个老太太,越老越聪明了,但是,我享受她对我的依赖和她的小聪明,这就是我的幸福。

顺便说一句,造化弄人,到了最后,为了儿子,我还是做了老师。
  
2#
发表于 2011-2-28 12:44:13 | 只看该作者

re:好文章,也需要分段啊!至少要20段。我老...

好文章,也需要分段啊!至少要20段。我老眼昏花,总是串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13:08:02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不好意思,不太会弄哦

呵呵,不好意思,不太会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1-2-28 13:12:11 | 只看该作者

re:弄了一下,呵呵,又学会了一个本领,离黑客...

弄了一下,呵呵,又学会了一个本领,离黑客又近了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1-3-1 10:49:25 | 只看该作者

re:好历害的丫头!我真想生一个丫头,就像你妈...

好历害的丫头!我真想生一个丫头,就像你妈妈那样“抚养”,还是一心扑在田田上。不过我怀疑我的基因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1-3-1 10:59:29 | 只看该作者

re:我没看错吧,是营口的哦,我们是一个城市的...

我没看错吧,是营口的哦,我们是一个城市的,你开的是个什么中心啊,想去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1-3-1 11:19:41 | 只看该作者

re:真是好文章,求授权使用!

真是好文章,求授权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1-3-1 11:33:10 | 只看该作者

re:写得真好。

写得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 12:58:47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谢谢楼上的各位!写的都是些大实话,...

呵呵,谢谢楼上的各位!写的都是些大实话,也没有啥文采,就是实话实说。雁姐不嫌弃就尽管拿去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1-3-1 18:18:23 | 只看该作者

re:妈妈的新家要装修,今天刚陪她老人...

    妈妈的新家要装修,今天刚陪她老人家逛了一天的家居超市。揉着磨痛的脚,看着楼主的文章,心里有些酸涩,也泛着一丝甘甜,文中的“我”仿佛就是自己的写照。
    曾经以为,我的生活目标就是和父母抗争并证明自己。如果不是有这样的一个儿子,也许我永远都不能体会妈妈对我的深爱。可是害怕矫情,同时觉得肉麻,好多感
谢的话面对妈妈却总是难以开口。
    向天下的母亲致敬(也包括我们自己),为她们的含辛茹苦,不离不弃。
    也感谢我们的孩子,他们使我们拥有了一个更完整,更丰盛的人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1-3-1 20:39:05 | 只看该作者

re:7楼应该感谢我,这稿子是两个月前我帮你约...

7楼应该感谢我,这稿子是两个月前我帮你约的。

谢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1-3-1 22:21:46 | 只看该作者

re:N年前就知道你了!呵呵,我们是老乡!!...

N年前就知道你了!呵呵,我们是老乡!!

文笔真好,虽然没留眼泪,不过我很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1-3-1 22:48:34 | 只看该作者

re:才看到畅畅妈妈的好文,真是感动啊!了不起...

才看到畅畅妈妈的好文,真是感动啊!了不起的妈妈塑造和培养了更了不起的女儿,衷心祝福畅畅妈妈的中心办得越来越好!当然也希望看到畅畅更美好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08:47:26 | 只看该作者

re:呵呵,谢谢各位!祝所有的妈妈都健康长寿!...

呵呵,谢谢各位!祝所有的妈妈都健康长寿!(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1-3-8 11:55:48 | 只看该作者

re:楼主的美文让我想起曾经看过北岛的这篇——...

楼主的美文让我想起曾经看过北岛的这篇————

你召唤我成为儿子,我追随你成为父亲——《给父亲》
                                     北岛
  


  九岁那年春天,父亲带我去北海公园玩。回家的路上,暮色四起,带解冻的寒意。沿湖边徐行,离公园后门两三百米处,父亲放慢脚步,环顾游人,突然对我说;“这里所有的人,一百年后都不在了,包括我们。”我愣住,抬头看父亲,他镜片闪光,隐隐露出一丝嘲笑。我虽自幼起常思考死亡,还是无比震惊,很久都没缓过劲儿来。
  对父亲最早的记忆来自一张老照片:背景是天坛祈年殿,父亲开怀笑着,双臂交迭,探身伏在汉白玉栏杆上。照片沿汉白玉栏杆剪裁,由于栏杆不感光,乍一看,还以为衣袖从照片内框滑出来。这张照片摄于我出生以前。我喜欢这张照片,是因为从未见父亲这样笑过,充满青春的自信。我愿意相信这是关于他的记忆的起点。
  “1949年10月,我们给儿子取了小名‘庆庆’。有了第一个儿子,我们俩都很忙。美利给儿子做小衣服,经常给他洗澡;由于母乳不够,每天还喂几次奶糕。我经常抱他在屋里走来走去,拍他入睡,还变换各种角度给他照相。小家庭有了这个小宝贝,一切都有了生气。”(摘自父亲的笔记)
  出生后不久,我们家从多福巷搬到府前街,离天安门城楼很近。每逢国庆,父亲抱着我,和邻居们挤在小院门口,观看阅兵式和游行队伍。最壮观的还是放礼花。次日晨,在小院里捡起未燃的礼花籽,排成长串儿,像点燃导火索,火花五颜六色,转瞬即逝。
  有轨电车叮叮当当驶过长安街,府前街有一站。父亲喜欢带我坐电车,到了西单终点站再返回来。非高峰时间,车很空,扶手吊环在空中摇荡。我喜欢站在司机身后,看他如何摆弄镀镍操纵杆。我和父亲管它叫“叮当车”。
  过了长安街就是中山公园。父亲在草地铺上床单,让我晒太阳。那儿几乎每周末都放露天电影。让我困惑的是:一放电影,宫墙绿瓦就消失了(被银幕遮蔽),在我看来,电影和宫殿都是真实的。印象最深的是苏联动画片《一朵小红花》,具体情节都忘了,只记得女主角是个小姑娘,为寻找世界上最美的小红花与怪兽(王子的化身)相逢。影片结尾处,她一路呼喊“凯哥哥——”异常凄厉,一直深入我梦中。某周日晚,中山公园重放《一朵小红花》。那天中午,我过度兴奋,怎么也不肯午睡,被父亲关到门外。我光着脚哭喊,用力拍门,待母亲抱我进去,我已睡着了。醒来时夜色朦胧,我们错过了那电影。
  二
  “庆庆很不愿意上托儿所,每到星期六去接他,总是特别高兴,而星期一早上送回去就难了。有个星期一早上,怎么劝说也没用,我们急着上班,只好骗他说去动物园。快到时他看出是受骗,便大声哭叫,我紧紧抱住他,怕他跳车。到了托儿所门口,他在地上打滚,我只好硬把他抱进托儿所。他看见阿姨才安静下来,含着眼泪说了声‘爸爸,再见!’”(摘自父亲的笔记)
  我自幼抵抗力差,托儿所流行的传染病无一幸免。尤其是百日咳,咳起来昏天黑地,彻夜不眠,父母轮流抱我。一位医生说,只有氯霉素才有效。这药是进口的,非常贵,父亲用积攒的最后一两黄金买下十几颗。遵医嘱,每颗去掉胶囊,分成两半,早晚各服一次。那药面特别苦,一喝就吐。父亲对我说,这药特别贵,你要再吐,父母就没钱再买了,这次一定要咽下去。我点点头,咬牙流泪把药咽下去。
  我长大后,父母反复讲这故事,好像那是什么英雄业绩。其实这类传说是每个家庭传统的一部分,具有强大的心理暗示,甚至背后还有祖先们的意志——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立功立德立言。
  “庆庆出麻疹,住在托儿所隔离室。我们去只能隔着玻璃窗看他,但他也很高兴,比划着手势跟我们交谈。后来听托儿所阿姨说,那天我们走后,他一夜站在床上,通宵不肯睡。”(摘自父亲的笔记)
  弟弟刚好相反,他无比热爱托儿所。每星期六父亲接他,他扭头不屑地说:“我不去你们家。”
  我年幼时父亲很有耐心,总陪我玩,给我讲故事。他在一个小本子的每页纸上画个小人,每个动作略有变化,连续翻小本子,那小人就会动起来,好像动画片。弟弟妹妹逐渐取代了我,我有点儿失落有点儿吃醋,同时也有点儿骄傲——我长大了。
  从阜外大街搬到三不老胡同1号,独门独户。平时父母早出晚归,在钱阿姨监督下,我们按时睡觉起床做功课,只有星期天例外。妈妈起得早,帮钱阿姨准备早饭,我们仨赖在父母床上,跟父亲玩耍。有一阵,我们迷上语言游戏,比如按各自颜色偏好,管父亲叫“红爸爸”“蓝爸爸”和“绿爸爸”,再随意互换,笑成一团。
  三
  父亲确有不同的颜色。
  与父亲最早的冲突在我七岁左右,那时我们住保险公司宿舍,和俞彪文叔叔一家合住四室的单元,每家各两间,共用厨房厕所。夏天,俞叔叔被划成右派,跳楼自杀。他的遗孀独自带两个男孩,凄凄惨惨戚戚,也给我们的生活蒙上阴影。
  在我记忆中,父母从那时开始吵架,几乎与俞彪文事件同步,尽管二者并无必然联系。而我坚定地站在母亲一边——她是弱者。父亲发起脾气丧心病狂,形同暴君。说来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儿,也并非都是父亲的错。比如他喜欢买书,有一次买来一部城砖般的《俄汉大词典》,要说他正学俄文,本无可厚非,但我还是站在母亲一边,立场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
  母亲也会被激怒。有一次,父亲把着卧室门叫喊,母亲抄起花瓶扔过去,他闪身躲过,花瓶粉碎。作为惟一的目击者,我吓得浑身发抖,但还是冲到父母中间,瞪着父亲,充满了敌意。这是他万万没料到的,扬起巴掌停在空中。
  母亲生病似乎总是和吵架连在一起。每当她卧床不起,我就去附近的糕饼店买一块奶油蛋卷,好像仙丹妙药。走在半路,我打开纸包,打量白雪般溢出的奶油,垂涎欲滴,却从未动过一指头。
  一天晚上,父亲认定我偷吃了五屉柜里的点心。我虽以前偷吃过,但那回纯属冤枉。我死不认账,被罚跪并挨了几巴掌。最让我伤心的是,母亲居然站在父亲一边,尽管她暗中护着我,拦住鸡毛掸子的暴打。
  红爸爸蓝爸爸绿爸爸,突然变成黑爸爸。
  搬到三不老胡同1号,父母吵架越来越频繁。我像受伤的小动物,神经绷紧,感官敏锐,随时等待灾难的降临。而我的预感几乎每次都应验了。我恨自己,恨自己弱小无力,不能保护母亲。
  父亲的权力从家里向外延伸。某日,我上床准备睡觉,发现父亲表情阴郁,抽着烟在屋里踱步。他忽然冲出去,敲响隔壁郑方龙叔叔的门,他嗓门越来越高,还拍桌子。我用被子蒙住头,为他感到羞愧。他半夜回来,跟母亲在卧室窃窃私语。我被噩梦魇住。在楼道碰见郑叔叔,他缩脖怪笑,目光朝上,好像悟出人生真谛。我从父母的只言片语拼凑出意义:郑叔叔犯了严重错误,父亲代表组织找他谈话。多年后父亲告诉我,若调令早几个月,他肯定犯错误在先,正好与郑叔叔对换角色。
  “振开贪玩,学习成绩平平,但语文写作经常得到老师的称赞。有一次,大概是期中测验,我看他的成绩册,数学是4.5分。我问振开,他说:‘5分是满分,我差一点,所以给4.5分。’他这么解释,似乎有些道理,但我还是不大相信。我去学校问了老师,才知道振开得了45分。他在4和5之间加了一个点,便成了4.5分。为这事,我批评了他,他也认了错。”(摘自父亲的笔记)
  父亲的记忆肯定有误。我怎么可能轻易逃过那一劫?
  四
  从1960年夏天起,父亲从民主促进会借调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在教务处工作。那是中共统战的一部分,所有学员都来自各民主党派上层。
  社会主义学院位于紫竹院北侧,由六层白色建筑群组成。每逢周末,我带弟弟妹妹去玩,乘无轨电车在紫竹院下车,再沿白石桥向北走五六百米。那是一片荒郊野外,蛙噪虫鸣。
  父亲在他住处旁临时借了个房间给我们。我们跟着沾统战的光,那里伙食好,周末放电影,设备先进,比如有专用乒乓球室。父亲是国家三级乒乓球裁判(最低一级),主裁的都是业余比赛,却保持一贯的专业精神:他一字一顿报分数“三比二,换发球”,并交叉双臂宣布交换场地。
  父亲很忙,往往在餐厅吃饭时才出现。我喜欢独自闲逛,常常迷失在楼群的迷宫中。跟开电梯的王叔叔混熟了,我帮他开电梯。他是转业军人,更让我充满敬意,总是缠着问他用过什么枪。后听说他在“文革”中自杀了。
  有一天,父亲神秘地告诉我,有个学员的宿舍被撬,洗劫一空,损失达十万元。那可是天文数字。父亲又补了一句:“没什么,他当天坐飞机回上海,又置办了一套新家什。他可是全国有名的‘红色小开’……”他低声说出那名字,好像是国家机密。
  我跟弟弟妹妹躺在床上,一起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唱到结尾处,他俩总是故意走调,把我气疯了——这可是立场问题,更何况是在这样的地方。我向父亲告状,他摸摸我的头说:“他们比你小,你该耐心点儿。”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我们想尽办法让孩子吃得好些,怕营养不良影响他们的发育成长。学院在校内拨出一块空地,分给职工们作自留地。我把给我的三分地种了绿豆和白薯,平时没时间管,到秋天倒收获不少。我和振开一起把绿豆、白薯装进麻袋运回家里,总算添了些口粮。”(摘自父亲的笔记)
  那是我头一次干体力活儿。顶着毒日头,用铁锨挖出白薯,抖掉土疙瘩,装进麻袋。父亲蹬平板三轮车,我坐在麻袋上,为劳动的收获骄傲,更为与父亲平起平坐得意。
  堆在阳台过冬的白薯变质了,我坐在小板凳上啃烂白薯。父亲刚买来牡丹牌收音机和电唱机。收音机反复播放《春节序曲》,和烂白薯的味道一起潜入记忆深处。
我们达成了默契,那就是说出真相,不管这真相是否会伤害我们自己
  五
  1974年夏天,父亲买来中华书局刚出的繁体字版《清史稿》,共48卷,书架放不下,就摞在他床边地上。我发现他总在翻看同一卷,原来其中有我们祖上的记载。据家谱记载,赵家可上溯到安徽徽州一带,后迁至浙江湖州。祖宅坐落在湖州衣裳街竹安巷,最早的主人赵炳言官至湖南巡抚、刑部右侍郎。三子赵景贤早年师从俞樾的父亲俞鸿渐,乡试与俞樾同榜考中举人。按俞樾的说法,“自幼倜傥,虽翩翩公子,而有侠丈夫风,呼卢纵饮,意气浩然”。后捐巨款买官封为知府,并未上任。
  太平军兴起,赵景贤在湖州组织民团操练,并用青铜包住西城门。1860年2月,李秀成大军逼近湖州。赵景贤固守湖州两年多,最终弹尽粮绝,1862年5月城破被俘。
  据《清史稿》记载:“景贤冠带见贼,曰:‘速杀我,勿伤百姓。’贼首谭绍洸曰:‘亦不杀汝。’拔刀自刎,为所夺,执至苏州,诱胁百端,皆不屈。羁之逾半载,李秀成必欲降之,致书相劝……秀成赴江北,戒绍洸勿杀。景贤计欲伺隙手刃秀成,秀成去,日惟危坐饮酒。二年三月,绍洸闻太仓败贼言景贤通官军,将袭苏州,召诘之,景贤谩骂,为枪击而殒。”
  湖州城破,赵家死的死逃的逃。长子赵深彦在湖南闻此噩耗,立即饮毒酒自杀,年仅12岁。咸丰皇帝得悉赵景贤死讯,下诏称其“劲节孤忠,可嘉可掬”,按高规格予以抚恤,在湖州专立祠堂,并关照国史馆立传。多年后,俞樾成了一代经学大师。一天,他正在苏州曲园家中沉坐,有人求见,来者正是赵景贤的孙子赵鋐。他拿来祖父遗墨,包括湖州告急时让人带出的密信。俞樾展读赵景贤的几首五言律诗,长叹不已,其中有李鸿章在奏折中引用的名句:“乱刃交挥处,危冠独坐时。”
  次子赵滨彦,也就是我的曾祖父,因父殉职而被封官,深得湖广总督张之洞信任,主管广东制造局;后张之洞调任两江总督,他任上海制造局督办及两淮盐运使和广东按察使等职。由于国事纷乱与上司不和,他以年老多病辞职,在苏州定居。数月后,武昌起义爆发了,在这场推翻大清帝国的革命的功臣中,有我的外公孙海霞。赵家曾富甲一方,妻妾成群,支脉横生。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我爷爷赵之骝那辈就败落了,靠典卖字画古董度日。轮到我父亲,快到喝西北风的地步了。他四五岁时母亲病故,12岁那年父亲辞世,由舅舅收养。他不得不中辍学业,从15岁起靠抄写文书糊口,还要抚养弟妹。父亲写得一笔好字。据在他手下工作过的徐福林先生回忆,当初进保险公司,父亲见他字写得差,让他反复抄写元代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的碑帖练字。
  赶上兵荒马乱,父亲被卷在逃难的人流中,走遍大半个南方。在桂林时,有一天日本飞机俯冲扫射,他背靠树干,慌张中撑起雨伞挡子弹。那年头命不值钱,周围的人一个个倒下,他却奇迹般活下来。边打工边自学,他终于考进重庆中央信托局。1946年初,在调往北京工作的途中,他与母亲在重庆珊瑚坝机场邂逅。
  北京解放前夕,父亲利用职权,协助地下党的堂哥收集全城粮食储备等情报。一天晚上,国民党宪兵挨家挨户搜查,由于顶撞宪兵队长,他被抓去关了一夜。那时母亲已怀上我。后来说起,他在昏暗的牢里彻夜未眠,默默盼着一个孩子和新中国的诞生。
  六
  父亲算得上半个文化人,是鲁迅、茅盾、张恨水、艾芜和茹志鹃的“粉丝”,可见读书之杂;他订阅各种杂志,从《红旗》《收获》《人民文学》到《电影艺术》《俄语学习》《曲艺》和《无线电》,可见爱好之广。
  而他骨子里却是个技术至上主义者。困难时期,他买来牡丹牌收音机和四种变速电唱机,把《蓝色的多瑙河》带进我们阴郁的生活。“文革”中他曾卷入派系斗争,后急流勇退,热衷于组装半导体收音机。
  他买回一大堆电子零件,借助参考书,把红红绿绿的电线焊在接线板上。焊前先把电烙铁戳在松香上,吱吱冒出浓烟。我半夜醒来,灯总是亮着,他歪斜的影子投在墙上。经过反复拆装组合,噪音终于变成样板戏的过门,全家都跟着松了口气。
  父亲用三合板做成木匣,装上小喇叭,再把鼠肚鸡肠般的线路塞好,合上后盖。他把第一个半成品给我。我当时住校,在去学校路上,书包里的半导体正播放《红色娘子军》。由于焊接或天线角度问题,时断时续,得靠不停拍打才能将革命进行到底。到学校没来得及显摆,已经散了架。
  1975年夏天,我们家买来红灯牌9吋黑白电视,这是全楼(除民进秘书长葛志成家外)的第一台,引起小小的轰动。每天晚饭后,邻居们自带小板凳涌进我家,欢声笑语。大家好像共看一本小人书。关键时刻出现信号干扰,父亲连忙救场,转动天线,待画面恢复正常,得,敌人已被击毙。
  为照顾后排观众,又在电视前加上放大器,画面难免变形。好在那年头人不挑剔,有声有影足矣。一个物质匮乏时代的好处是,欲望不多不少,就像自己的衣服那么贴身。
  父亲的技术热情寻找新的方向。从借来的转盘式录音机起步,在连夜排队购得的单声道答录机歇脚,继而向四个喇叭以至分箱式立体声挺进—音响革命让我们进入半聋的状态。与此同时,父亲又分出少许精力给彩电和摄像机,而电脑问世,才真的把他的魂儿摄走。他单指敲键,却及时地更新换代,一直走在消费者的最前列。他在晚年赶上新时代的末班车,还是有一种遗憾,他甚至对我说,如果再年轻20岁,他一定改行搞电脑。显然他高估了自己,那可不是用电烙铁就能焊接的世界。
  七
  解放后,父亲先在人民银行总行工作,1952年参与筹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了新中国保险业的创始人之一。1957年夏秋之交,他调到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后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那完全是虚职。民进真正的灵魂人物是党支部书记。他刚上任时的书记叫王苏生,待人诚恳热情,书生气十足,时常来家坐坐,谈天说地。50年代末,王苏生因“右倾”被降级调到哈尔滨,“文革”中自杀了。
  他的继任徐世信是个典型的笑面虎。不过得承认,他乒乓球打得真棒,抽杀凶猛,无人能抵挡其凌厉的攻势。他级别不高,但实际上掌控这小小的王国,每个人对他都敬而远之,谨言慎行。暑假徐世信约我们几个孩子乒乓球比赛。他把残兵败将带到会议室,说是随便聊聊,但很快就发现他另有所图—设法套出父亲们在家的言行。我们年纪尚小,却深知其中厉害,装傻充愣。我对父亲不满,还是抱怨了几句,比如教育方式粗暴,回家尽看闲书。他马上问是哪类闲书,我说电影杂志什么的,让他失望了。徐世信最后总结说,你们的父辈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为帮助他们进行思想改造,需要你们的配合。他再三叮嘱,这次会面一定要保密。今后发现有什么问题,及时跟他联系。
  会后徐世信把我单独留下,说派出所来人调查,问起一支钢笔手枪的下落。我这才想起,大约两三个月前,为吓唬弟弟,我声称我的钢笔是无声手枪,随手一挥,在弟弟床头墙上留下弹洞(那儿本来就坑坑疤疤)。真把弟弟唬住了,我自是十分得意。没想到这恶作剧闹大了,说到派出所什么的多半是骗人,但看来徐世信掌握各种信息渠道。他最后摸摸我的头说,我相信你说的都是实情,又加上一句,你今天表现很好。我回家后做贼似的,不敢与父亲对视。他问起时,我只提到跟徐世信打过乒乓球,输了。
  八
  1999年秋天,父母来美国探亲,我常开车陪他们出游。一天回家路上,父亲无意间说起一件事,让我大吃一惊。当时父母坐在后座,我正开车,试图从后视镜看到他的表情。晚饭后,母亲先去睡了,我和父亲隔着餐桌对坐,我提起路上的话茬,他似乎也在等这一刻,于是和盘托出。
  谢冰心在民进中央挂名当宣传部长,凡事不闻不问,父亲身为副部长,定期向她汇报工作。这本是官僚程序,而他却另有特殊使命,那就是“监视”谢冰心,设法套出心里话。父亲每隔两三周登门拜访,电话先约好,一般都在下午,饮茶清谈。回家后给组织写报告,记录谈话内容。
  我好奇的是,作为“卧底”,他能得到什么重要情报呢?父亲摇摇头说,谢冰心可不像她早期作品那么单纯,正如其名所示,心已成冰。每次聊天都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只有一次,她对父亲说了大实话:“我们这些人,一赶上风吹草动,就像蜗牛那样先把触角伸出来。”看来她知道父亲的特殊身份,试图通过他向组织带话—别费这份儿心思了。
  那是深秋之夜,夜凉如水,后院传来阵阵虫鸣,冰箱嗡嗡响。我劝父亲把这一切写出来,对自己也对历史有个交代—这绝非个案,而是制度性的普遍现象。他点点头,显然有所顾虑,说再想想。这事就此搁置,再未提起。
  70年代初我开始写诗。父亲从湖北干校回京休假,说起谢冰心留在北京,仍住民族学院宿舍。父亲回干校后,我独自登门拜访。一个瘦小的老太太开门,问我找谁,我说我是赵济年的儿子,特来求教。她先把我让进客厅,沏上茶。她丈夫吴文藻打个招呼就出门了。谢冰心满脸褶皱,但眼睛异常明亮。我坐定,取出诗稿,包括处女作《因为我们还年轻》。此后她还专门写了首和诗《我们还年轻》,副标题是“给一位年轻朋友”。或许由于诗歌与青春,她对我,一个“密探” 的儿子毫无戒心。也正由于此,与父亲相反,多年后我把她卷进一个巨大的漩涡中。环环相扣,谁又能说清这世上的因果链条呢?
  父亲,你在天有灵,一定会体谅我这样做。那天夜里我们达成了默契,那就是说出真相,不管这真相是否会伤害我们自己。
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
  九
  父亲说:“人生就是个接送。”
  1969年无疑是转变之年。那年开春,我被分到北京六建公司当工人,接着弟弟去了中蒙边界的建设兵团,母亲去了河南信阳干校,秋天妹妹由母亲的同事带到干校,父亲留守到最后,年底去了湖北沙洋的干校。不到一年工夫,人去楼空,全家五口分五个地方,写信都用复写纸,一式四份。
  “头天晚上我们全家五个人,到新街口牛奶店要了牛奶和点心,算是给他送行。第二天,他离开家,我们都送到大门口。我还想再看他一眼,知道他在崇元观上车,便在他走后不久,搭无轨电车赶到那里,我看见他在等车,没跟他打招呼,只是在远处看他上车后才回家,我的眼眶湿润了。”(摘自父亲的笔记)
  我在河北蔚县工地开山放炮,在山洞建发电厂。那年夏天收到父亲“珊珊病速归”的电报,我请了假,从老乡家买来新鲜鸡蛋,搭工地运货的卡车赶回北京。珊珊连发高烧,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我一到家烧就退了。
  那一周像是偷来的。北京城空荡荡的,北海公园更是游人稀少。我们划了船,照了相,在漪澜堂吃午饭。父亲喝了瓶啤酒,微醺地对女服务员说,这是我儿子女儿,你看我多福气。
  每年12天法定探亲假让我沉闷的生活有了奔头。第二年我独自从河南去湖北,那时父亲从干校下放到农村,住在老乡家。
  “我匆忙赶回住处,远远看见振开蹲在池塘边给我洗衣服。第二天,我和振开在一家小饭馆吃饭,我独自把振开带来的三个肉罐头全都吃光了。振开看我这样狼吞虎咽,觉得我可怜,他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看得出来。”(摘自父亲的笔记)
  1971年深秋,父亲独自回京。那天晚上,我备了几道小菜,爷俩边喝边聊。我提到“九一三事件”,越说越激动,父亲随声附和。我们都醉了,隔着书桌昏睡过去。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发现父亲呆望天花板,很久才开口,再三叮嘱我不要出门乱说,免招杀身之祸。由于酒精的作用,父子第一次结成政治同谋。
  1972年春节,全家在北京团聚。我把《你好,百花山》一诗的初稿拿给父亲看。没想到他责令我马上烧掉,其中一句“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把他吓坏了。我看见他眼中的恐怖,只好照办。决心再也不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
  十
  1972年,父母先后从外地回到北京,母亲随父亲一起调到沙河的干校,在医务室工作,珊珊留在湖北,在襄樊地区某军工厂当技术员。
  父亲那年五十整,年富力强,每天都干农活儿。周末父母回家休假,弟弟在北京泡病号,空荡荡的家顿时显得拥挤了。我的朋友三教九流,穿梭如织,让父亲眼花缭乱,尤其像彭刚、姜世伟(芒克)这样的“先锋派”,就跟外星人差不多。除了史康成和刘羽等个别人例外,几乎全吃过闭门羹。一提到父亲,他们都条件反射般伸舌头。
  彭刚为我临了列维坦的油画《湖》,钉在我床铺上方。彭刚的列维坦与19世纪俄罗斯画风无关,基调变成赭灰色,是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跟他眼神一样处于半疯癫状态。
  家里地方小,父亲像笼中狮子踱步,每次经过那画都斜扫一眼,甚至能感到他由于恐惧与愤怒所致的内心的颤栗,看来彭刚的列维坦深深伤害了他——现代派风格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一天晚上,父亲终于爆发了,他咆哮着命令我把画摘下,我不肯,他一把从墙上扯下来,撕成两半。旁边正好挂着我叔叔赵延年为父亲作的墨线肖像画,礼尚往来,我狠狠摔到地上,镜框碎裂。
  每次争吵,往往以同样的方式告终——他打开大门叫喊:“这不是你的家,给我滚出去!”如果泡病号回不了工地,我就到史康成或刘羽家打地铺,最后由母亲出面调停,把我劝回家。
  1975年夏和父亲大吵后,一怒之下我和刘羽上了五台山。十天后回家,珊珊从湖北回北京出差。我们兄妹俩感情最深,不愿让她为家庭纠纷烦恼,我尽量瞒着。可在她逗留期间,我和父亲再次冲突。待平息下来,夜已深,我和珊珊在厨房,相对无言。她沮丧地靠着墙,我依在水池上,水龙头滴滴答答淌着水。
  “人生就是个接送”,总有最后一次。那次为珊珊送行,由于无轨电车太挤太慢,赶到北京站只剩十分钟了。我们冲向站台,好歹把行李塞进货架,车厢哐当摇晃,缓缓移动。隔车窗招手,几乎没顾上说句话。谁想到竟成永别。
  1976年7月27日晚,我在传达室接到长途电话,得知珊珊因游泳救人失踪的消息,连夜骑车去电报大楼,打长途电话通知在远郊的父亲和弟弟。第二天凌晨山摇地动,唐山地震。父亲和弟弟中午赶回家,人们都聚在院子里,母亲已处于半昏迷状态。
  我和父亲决定立即动身去襄樊,先上楼取随身衣物。我紧跟在父亲后面,磕磕绊绊,几乎连滚带爬上四楼。他老泪纵横,喃喃自语,我冲动地搂住他一起痛哭,并保证今后再也不跟他吵架了。
  去襄樊是地狱之旅,不堪回首。
  两年后,母亲因长期抑郁患心因性精神病,由我们轮流照看。“一个做母亲的,从痛失女儿到精神濒临崩溃,再到战胜病魔,那得多么坚强、需要多大毅力啊。济年总劝我女儿是为救人而牺牲的,那是以一命救一命。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要顽强地活下去。”(摘自母亲的口述记录)
  十一
  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重新开张,父亲从民进调回去,主管国内业务部。他整天飞来飞去,开会调研,忙得不亦乐乎。1980年秋,我结婚搬了出去,与父亲关系有了明显改善。平时各忙各的,周末或逢年过节全家聚聚,吃饭打麻将东拉西扯。80年代是“连接两个夜晚的白色走廊”,虽说阴影重重险象环生,但人们似乎充满希望,直到进入一个更让人迷失的夜晚。
  1989年春我离开中国。两年多后,父母带田田去丹麦看我。母亲的腿摔坏了,走路不便,我和父亲轮流推轮椅。父亲1990年退休,明显见老了,身材抽缩,满口假牙。大概互相看不惯,我跟父亲还会闹别扭,但很少争吵,相当于“冷战”。有时出门散步,我故意推着母亲疾走,把他远远甩在后面,回头看他弱不禁风的身影,又心生怜悯,放慢速度。
  父亲在国外闹了不少笑话,成为亲友的趣谈。巴黎,一个星期天早上,父亲独自出门摄像。一个白人小伙子很热情,比划着要为他拍摄,摄像机一到手撒腿就跑。父亲紧追不舍,行人们跟着围追堵截,那贼慌了神,一头扎进自己家中。有人报警,警察随即赶到,人赃俱在。最有意思的是,父亲跟着去警察局作证,一个法文词儿都不会,居然完成笔录。原来那台摄像机一直没关上,录下全部过程,包括晃动的大地和贼的喘息。那年父亲73岁。待我搬到加州定居,父母去住过两次。美国乡下生活实在太无聊,我又忙,只能偶尔陪他们出门散心。
  自80年代起,我和父亲的地位颠倒过来——他对我几乎言听计从,至少口是心非。我们从未真正平等过,有时我多想跟他成为朋友,说说心里话什么的,但发现这不可能。
  其实,几乎每个中国男人心中都有个小暴君,且角色复杂:在社会上基本是衙役顺民,不越雷池一步,“人阔脸就变”,对手下对百姓心狠手毒,这在历代造反者身上尤其明显,关键是转换自如,无须过渡;在家中小暴君必是主宰,无平等可言。
  直到我成为父亲,才意识到这暴君意识来自血液来自文化深处,根深蒂固,离经叛道者如我也在所难逃。回望父亲的人生道路,我辨认出自己的足迹,亦步亦趋,交错重合——这一发现让我震惊。
  1999年年底,盛传世界末日来临。我开车从旧金山回家,夜深,月亮又大又圆,金灿灿,果然有末日迹象。父亲在后座自言自语:“我怎么活了这么大岁数,人生总有个头吧?”
  十二
  2001年12月2日晚,我搭乘美国联航班机从旧金山抵达北京,享受特殊待遇——专人迎候,专车运送。
  病榻中的父亲一见我孩子般大哭,我坐床头紧握他的手,不知如何安慰才好。急中生智,我取出为他买的新款数码相机,终于让技术至上主义者平静下来。但他左手已不听使唤,根本玩不转。
  每天访亲会友,晚上回家,我在床头陪他一会儿,把红酒倒进玻璃杯,让他用吸管嘬几口,享受这人世间的那点儿醉意。他摘掉假牙后两腮深陷,目光茫然。他告诉我,他问医生火化疼不疼?他试图用幽默的方式面对死亡。
  父亲离世前我获准回去三次,每次一个月。由于强烈的生存意识,他过了一关又一关,最后半年他全面崩溃,只能靠药物维持。第二次脑血栓废掉了语言能力,对他这样话多的人是最大磨难。他表达不出来,就用指头在我手上写,并咿咿呀呀发出怪声。我每天早上做好小菜,用保温箱带到304医院,一勺勺喂他。我多想跟他说说话,但这会让他情绪激动,因无法表达而更痛苦。每回看到那无助的眼神和僵硬的舌头,我心如刀割。
  2003年1月11日,星期六,我像往常那样,上午十点左右来到304医院病房。第二天我就要返回美国了。中午时分,我喂完饭,用电动剃须刀帮他把脸刮净。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舌头在口中用力翻卷,居然吐出几个清晰的字:“我爱你。”我冲动地搂住他:“爸爸,我也爱你。”记忆所及,这是我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说话。
  第二天早上,我本想在去机场的路上再见他一面,但时间来不及了。坐进机舱,扩音器播放空中小姐软绵绵的声音,马上就要起飞了。我向北京城,向父亲所在的方向,默默祈祷。
  北岛:诗人,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1-29 11:3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