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nabt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4-8-6 14:08:38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要买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4-8-31 21:11:43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真诚希望您尽快完成这本书,我们需要有系统的指导,也希望完成后告诉我邮购方法,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4-9-1 10:20:02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支持,我也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4-9-3 18:17:12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想要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4-9-3 19:03:17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报名要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04-9-4 18:50:02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非常感谢大家如此关注这个贴子,虽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而在近期之内我也不能提供给大家任何帮助,但是希望所有关心这个群体的人愿意继续关注下去.

P.S.2004年第十一届北京图书博览会上,我们与英国的一家出版社洽谈了有关合作事项,主要是关于孤独症,亚斯伯格综合症和其他非言语类发展性障碍的书籍的出版,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会给家长,教师,医生以及特殊教育工作者们最佳的选择.



拥有时不懂得珍惜

失去后才明白可贵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nabt 重新编辑於 2004/09/04  18:53:03</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4-9-8 00:26:42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很想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4-9-8 13:19:46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想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4-9-9 11:11:21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想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4-9-17 14:00:37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需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4-9-21 22:34:40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cocomm发表</b>。



我也需要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4-9-22 22:56:00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要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4-9-28 14:12:38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要一本  f0508@126.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4-9-29 22:33:58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要,尽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4-10-4 10:39:40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ABA的基本内容-1



ABA的基本内容-1

ABA的基本内容 (1)

罗瓦滋在1981年的书中就阐述了他的方法家庭强化训练项目:孩子一般在三岁半开始训练,每星期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按照各个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五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另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加?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证他们一周的工作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可是大学生或亲戚来帮忙。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较师。也可能是家长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也可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家长可以自己看书了解方法,再开始做。只要有信心,兴趣,和耐心就可以学会。

ABA教学训练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即DTT,它主要有如下特点:

1、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步骤,然后一步步练习;

2、强化(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

3、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

4、使用强化物和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 (2)

因为它具体由三个环节组成

1、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

2、促使孩子对之做出回答或反应;

3、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

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作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指令)。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第二步,可以把每项技能分解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

再比如,要教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只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只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一过程中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将仔细介绍)来促进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这一步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只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必须在摆放之前辩别和区分两件物品,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些,ABA把每项技能分解成很小的步骤练习就是为了使孩子在学习中更容易得到成功。

ABA的回合式教学(DTT)与传统的经典的教学方法不一样,它由指令,反应和结果三个环节组成,传统的教学法是被动的听和看,无需作出明确的反应。ABA教学就不一样,只给孩子很少的信息(比如两张动物的卡片和一个指令“把牛给我”)对孩子的要求十分明确,孩子对此也十分清楚,,因此应该说ABA不是那种消极的学习方法,而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法。每次操作孩子必须做出反应,这种方式很适合孤独症的训练,因为他们不可能象正常儿童那样只需被动听课就能学会新的技能。

为了使孩子对指令作出正确的反应,必须使用提示(这包括手把手练习,语言提示,手势和操作示范等提示)帮助。,传统的教育往往不包括象ABA这样的提示形式,教一个非孤独症儿童,他可能通过观察来学习,比如问他“今天是星期几?”他回答不出或不正确,可以再问另外一个孩子,如果别的孩子回答正确,那么正常孩子下次就可以回答出来。但是孤独症儿童就不一样,必须提示,得到反应在强化如此过程。ABA这种方法更强调对孩子指令后,孩子必须马上做出反应,因此提示的技术更具意义,比如,教一个孩子学会完成两步指令(“拍拍手、拍拍桌子”“或站起来,把书放在桌子上”)时,孩子很可能只听从第一项动作指令或后一项指令,所以,给了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步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有可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指令,哪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是要对他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的正确反应就是操作的第三环节----结果。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步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提示,他也能做出正确的反应。





(3)

强化的使用也是有区别的,对一项练习几天的技能,使用赞赏,(对、很好、好。)如果没有经提示就做正确的反应,就要多给强化,包括更多的夸奖及他喜欢的东西,(好吃的,玩具之类)。

上面这个例子提到ABA另外的两个特点[除了把技能项目分解成很小的步骤和使用提示帮助外),就职是强化和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强化:ABA强调任何一种行为,变化都和他自身的结果有关联,如果一个孩子叫了"妈妈",妈妈马上高兴对他笑,并拥抱他,孩子可能因此叫更多的妈妈,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强化了孩子的行为,开始对孤独症的孩子的训练时,往往能够使用的只是初级强化物(它包括食物、饮料等)。逐渐可以引导孩子接受次级强化手段如表扬赞赏拥抱等.教孩子难的项目时就要使用最好的强化物(孩子最想要的)强化可以放在使孩子能够看到的地方,让他明确听指令就会有好处,但不要说:"如果你听话,指出哪个是公园,就给你吃糖".这样好象是讨价还价,最好是通过孩子完成应有的反应得到强化的经验,让他来接受你这种操作方式.

强化的目的是让孩子更愿训练,除了说:"很好""真棒"以外,也应该明确地表明你所强化表扬的是什么行为,比如,对孩子进行名词的理解和训练时,指令:是把火车给我,如果孩子真的把火车拿给你了,结果(强化)可以这样说:"真好,把火车给了老师",(具体说明了什么样的动作反应"真好").

反复练习是ABA的重要特点.因为使用了强化和提示,孩子才愿意反复练习,因为反复练习,孩子才能更好更快掌握新的技能.不反复练习,就没有达到无须提示也可以正确操作.这样的训练无效.

在美国ABA老师训练新的技能时,一般给孩子10次(包括有提示或不提示)练习的机会.这样可以每天了解百分之几的反应是正确的,有百分之几是错的.不过,连续的十遍问同样的问题可能没有意思,可以在正没有提示正确的反应的情况下问几次后再问一些不同的问题.然后回到目标问题上.

如果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个项目中的几项内容后,比如学习情感的认识时,已经对"高兴","生气"、“难过”有了认识,下一步要求了解“不好意思”了,除增加和练习新的内容(反复给他出示一个孩子在做错事后而感到不好意思的图片,并问他觉得怎么样?)以外,还要随时穿插他已经练习过的话题。这样做有以下好处:(1)使练习不觉得单调(更有意思);(2)有助于他记住学过的东西;(3)加强他对旧的和新的图片辨别能力。

在反复练习时,要寻找各种不同的材料和例子,使孩子所学的技能能够得到泛化。另外,可以增加孩子的兴趣,如果他在学习“分类”,把不同分类的东西(水果、动物、交通工具、文具类或它们的图片)排好,找好几个水果,也找好几个苹果,西瓜,等的例子,这样用不同的例子,反复练习,也是ABA最强调的一点.

或后面一项指令,所以,给指令后,马上示范或手把手提示......让他先完成第一项动作指令,再完成第二项动作指令.有了这样的提示,孩子才对指令可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只要他能够完成了指令(哪怕是提示后完成的),还要对他的正确反应给以强化.强化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就是操作的第三环节_____结果.通过反复的练习,可以逐步减少对孩子的提示,一直到无需再提示,他也能正确做出反应.

ABA一些训练项目

具体操作方法步骤:

ABA<<应用行为分析法>>包括多种类型的操作,不论你想做什么,都可以用这些方法来操作,他们包括模仿、理解和表达语言,认知概念,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玩(游戏)能力,大动作,精细动作都可以用回念式教学(听)来从最基本的能力去教,在美国孩子一般同时学龄前10至20个项目,包括刚提到的每种项目,最好有效的是每周上下文20—40小时的一对一的操作练习课,一开始,训练是以一对一为主,但ABA也强调泛化,尽快开始加入小组或集体作练习课。

开始训练时,要找一个视觉和听觉刺激少的环境,比如,找家里睡觉的房间的一个角落,在那儿放一个小桌子和两把小椅子,按照你孩子的年龄和能力水平,选几项要教他们技能或概念(可以参照下面提出的一些项目),内容可以包括具体概念(名词、物品名词或图片里的物品、动词;自己的动作和图片里人的动作;比较抽象的概念(形容词:大小、颜色、长短、数字、情感等)。训练技能的顺序应该是从容不迫简单到复杂,开始应教与孩子自己有关的内容(比如身体的部位,对家里人的称呼,房间里的物品),然后教更广泛的内容(如房间或社会场所的性能,常识......,在动物园里有什么?什么时候睡觉?医生是干什么的?等等).开始训练前应该先简单地"测查"一下孩子对选定的项目是不是已经掌握了(如果做几次,孩子都能够完成,这项练习技能就算通过了).比如对<<社会角色(医生、警察......)的认知和表达>>的测查,先将几张卡片放在桌子上,让孩子指给你看哪个是医生,哪个是警察,哪个是农民...... 。如果这些他已经能够认识,再试他的表达能力

一个一个地问“他是谁?”,如果他还讲不出来,就可以安排社会角色表达》的项目训练。

选择项目应该包括模仿项目(一步模仿,二步模仿,声音模仿,口型模仿等等)理解语言与听指令(一步指令,二步指令,认识东西和图片等等),表达语言(讲出物品的名称,描述图片或复述故事情节,回答有关对此问题的询问);







(4)

认知概念(包括颜色、形状、形容词、代词、性别、物品的作用;相同和区别,分类回答“为什么”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等);社会交往(社交问题,交流社会信息......,学会问问题,转告语言等).生活自理(洗脸,洗手、做饭等,都可以分在目标,分成很小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训练);休闲、游戏(排列积木、讲故事......等)。每个项目都可以参照下面的例子去教。

项目:摹仿大肌肉群运动。

(1)和孩子面对面坐在椅子上,尽量使他注意你(确定他注意你了,就可以开始了)。

(2)一边做一个动作,一边同时说“这样做”,动作可以是:拍桌子、拍手、挥手(象招呼似的),握双手,拍腿摇头,点头,转身。用手捂脸,拍肩膀,跳,抱臂,拍肚子,踏步,伸手,敲椅子,*腰,拍头,摩擦手掌等。

(每个动作都要提示孩子,帮助他成功,然后给予强化,

(4)逐步减少实践的提示,改变强化方式。减少提示,加强表扬或奖励。最后孩子能够按指令反应正确才给他强化。

项目:摹仿口形的运动。

(1)和孩子面对面坐好,确定他是否注意。

(2)边示范边说:“这样做”。

口形动作包括:

张嘴、伸舌头、噘嘴,嗑牙齿、吹的动作,笑、吻、舌头抵上下牙齿等。

注意: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要求语音模仿,那么一边做动作,一边要发出声响,如果孩子不能够摹仿你,你们可以坐在镜子面前操作,从镜子里学习摹仿动作。

(3)跟别的项目一样,只要做对了就要给他强化,先给帮助提示,逐步减少到孩子听到口令就能正确反应。

项目:A配对(一双、一对物体)

(1)和孩子对面坐好,使他注意力集中。

(2)把一件物品(比如杯子、扣子、...... )放在桌子上.

(3)把另外一个一模一样的物品给孩子,同时叫配对:"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

(4)提示他作出正确的反应(把东西放在第一个物品旁__较近)给以强化.



B.配对(两双.两对物体)

(1)和孩子面对面坐好,使他注意力集中.

(2)把两个不同东西放在桌子上(比如:一个杯子,一个勺子.这两件东西要从开头上不容易混淆),两件东西要摆放距离孩子一样远.

(3)拿另外的一件东西方(和上面的一件东西相同)给孩子,要求他"把一样的东西摆在一起".

(4)如果他摆的不对,马上把东西放还给他,让他重新来一次,对他说:"不对"并重复说:"把一样的东西摆到一起".用手把手的提示,让他正确摆放好.

(5)对他正确的操作给予强化,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步减少帮助和强化.

(6)在孩子学会将以上两件物品相配后,再练习随意相配(比如:一次用杯子,两次用勺子),也要使用提示和强化的手段.

C.配对(对两件物品位置变换不定)

(1)和孩子面对面坐好,使注意力集中.

(2)和B项操作一样,只是要随时把桌子上的东西位置变动,为的是不要使孩子只是记住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杯子在左边,勺子在右边的放法).

注意:在做好了A.B.C三项练习后,可以练习用三.四对的物品相配,教他区别更多的东西.

项目:图片(领悟和表达)

A.领悟:认出图片里的物品.

(1)把图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确定他已注意.

(2)说:"指出(图片上的)......".

(3)用现实提示帮助他正确反应(指出),并予以强化.

(4)强化和提示逐步减少(如以上项目).

B.表达:能够说出图片里的物品名称.

(1)和孩子面对坐好,确定他已注意.

(2)拿起一张图片给他看,问:"这是什么?"

(3)提示孩子说出正确的名称.

(4)给予强化,强化和提示和以前项目一样渐少.

所属关系(领悟与表达)

A.领悟

(1)在孩子的附近有熟悉的人(他能够看见),要求孩子:"去摸摸......比如:去摸摸华华的手").

(2)提示他正确的反应(去摸摸华华的手),给以强化.

B.表达

(1)你指着一个孩子认识的人的衣服或身体的部位说:"谁的衣服(或身体某部位)?

(2)提示他作出回答(比如:"这是毛毛的衣服"并给以强化.

(3)和以上的操作一样,逐渐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要,不要(比较喜欢,比较不喜欢)

A.不喜欢的东西.

(1)和孩子面对坐着.

(2)把一件东西不想要的(不感兴趣)的东西拿给孩子,问他:"你要不要......(某物品)?"

(3)提示孩子摇头或讲出"不要".

(4)孩子做到时,就立刻将东西拿开(最好是再也看不见了),给孩子以强化.

(5)和以上操作一样,逐步减少帮助和对他的强化.

B.喜爱的东西

(1)和孩子面对坐好.

(2)拿给孩子看他喜爱的东西(玩具.食物等),问他:"你要不要......(物品名)?

(3)提示孩子点头或者讲"要".

(4)孩子表达后马上把东西给孩子.

(5)逐渐减少提示和对他强化.

C.要和不要的区别

(1)和孩子对坐.

(2)随意交替地将孩子有兴趣的东西拿给他,询问他:"你要不要......(东西名称)?"

(3)提示正确的表达,并以强化.

(4)逐步减少帮助和强化.

社交问题

(1)对面和孩子坐好,让他注意你.

(2)问他一个社交性问题,帮助孩子讲出正确的回答.

(3)给他强化,并逐步减少提示与强化.

可以问的问题包括:

"你叫什么名字?"

"你几岁了?"

"你(今天)好吗(高兴吗)?"

"你住哪里?"

"你的(兄弟.姐妹.)是谁?"

"你喜欢玩什么?吃什么?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

"你的爸爸.妈妈叫什么?"

"你在哪里上幼儿园?"

"谁是你的朋友?"

"你的家住哪里?"

"你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你的生日是哪天?"

"你的老师叫什么?"

选择技能

(1)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你.

(2)拿两件他喜欢的东西,(拿在你的手中)给他看.

(3)问他:"你要.......还是......?"

(4)提示他讲出或者指出他最喜欢的东西,马上给他.

(5)逐步地减少提示,他每次讲对时,都要把东西给他.(开始时用来选择的两样物品应该一件是他十分喜爱的物品,另外一件是他稍微有兴趣的,这样做,有助于他们理解(分辩)和(选择)的概念.

注意孩子还不会说话,可以教他用手指点所选择的物品,他如果已经能够较快地选择摆在他面前的物品时,可以让他对一些看不见的物品进行选择(比如:"你要苹果还是饼干?....."还要注意,每次问话时要变换名字的顺序,避免他只讲后面的物品.+





待续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bbs 重新编辑於 2004/10/04  10:42:03</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4-10-4 10:41:04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ABA的基本内容-2



ABA的基本内容-2

(5)

项目:描简单的画

1、把纸和笔放在桌子上

2、做示范画一个东西,同时要求孩子画同样的

3、提示孩子画这样东西,并给与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所画的东西可以是:

竖线,横线,十字架,圆圈,数字,各种形状,笑脸,花,车,房,人,彩虹。。。。





项目:孩子给你两样东西

1、把几件东西放在桌上]

2、要求:“把....和......给我”

3、提示孩子把那两样东西给我,并以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注意:你提示合作最好是同时拿起两件东西。一手一件,如果他的理解比较困难,可以将你的用语简单化,比如说:“球,小车”,而不用“把球和小车给我”,也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很自然的要求他拿两样东西,比如:“去拿袜子和鞋子”之类。



项目:分类(配对,认出,说出名字)

A配对

1、把几组(不同种类的)物体的卡片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

2、拿出一张卡片(卡片上面的东西和以上的卡片中的一组是一类,让他配对,(放入相同种类的一组中)

3、提示他把卡片放入适合的一组中(比如:桌上有菜、汽车、椅子、.....等卡片,提示他将拿到的火车卡片放入汽车上---同属交通工具一类),并以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B认出分类

1、老师在一堆卡片中将相同的卡片归为一组

2、要求孩子:“指出.....(比如:食品/交通工具/.....)的卡片组”

3、提示他指出相应的一组,并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C讲出分类名称

1、老师在一堆卡片中将相同的卡片归为一组

2、问孩子:“这是什么?”

3、提示孩子讲出分组名称,并以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如果你的孩子对相配图片分类有困难,可以使用实物。





(6)

项目:代词(我的,你的)

A领悟

1、和孩子面对面地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2、让孩子摸摸(你的,我的)(衣服或身体的部位)

3、提示(或手把手)或示范他正确地做出反应,并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5、先教使用“你的”,再教“我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领悟)



B表达

1、和孩子面对面地坐好,引起他的注意

2、问:“谁的.....?”。

3、提示回答:(比如:“我的手?”)给以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5、先教“我的”在教“你的”,然后再随意交替练习(表达)

注意:

你的孩子学会领悟代词以后,连续几个星期后再教他练习说出代词,这样会对他更易掌握,更明确







项目:想出(猜出)/讲出你描写的物体(看得见或看不见)

A看得见

1、把几件东西(苹果,香蕉)放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使他注意

2、说:“我在想吃一个长在树上的,红红的,可以吃的东西”。

3、提示他讲出苹果,并讲出他的名称,给他苹果以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B看不见的

1、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看著你

2、说:“我希望有个(描述)园园的,可以踢的东西”

3、提示他(猜出你所描述的)说出东西(球),并给以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注意:开始时,放的东西不要太多(2、3件),东西之间的区别特征要有显著的不同(颜色,形状,功能.....),以后逐步选择比较有相近特征的东西,可以提示按场所,地方区别





项目:回答关于物体和图片中的问题

A物体

1、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看著你

2、给他看一个物品,问他一个问题(见提示内容)

3、提示孩子正确回答,并给予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B 图片、照片

同上,物体改成图片、照片

询问和回答的范例:

A关于物体

一、

1、这是什么?是香蕉。

2、这是什么颜色?黄色

3、你拿香蕉干什么?我吃香蕉

4、香蕉是什么?水果

二、

1、这是什么?是棒棒糖/冰棒

2、这是什么颜色?红颜色

3、你用他可以干什么?我舔他

4、你在哪里买的冰棒?在商店

B 关于照片

1、这是谁?妈妈

2、她在什么地方?她在客厅

3、她怎么样?她很高兴

注意:开始时只要求他回答两个问题,然后再逐步教他更多的内容,如果你的孩子学习这个项目很困难,可以先按一个固定的顺序问问题,然后逐步改变成不同的形式。





项目:简单句式

A它是.....

1、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注意看著你

2、给他看一个物品,问他:“这是什么?”

3、提示孩子正确回答:“这是球......书等",并给予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B我看.......

1、和孩子对面坐好,,给他看一个物品,

2、问他:“你看什么?”

3、提示孩子正确回答:“我在看(图中的物品)",并给予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C我有......

1、和孩子对面坐好,,给他一个物品,

2、问他:“你有什么?”

3、提示孩子正确回答:“我有一个(手中的物品)",并给予强化

4、和以往的练习一样,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注意:学会B项内容后,可以教他说出图片中的几样东西(如:我看到了一个房子、一棵树、一部汽车....等),使用儿童画册的内容来泛化这项技能







(7)

项目:简单的相互交流

A我有.....

1、和孩子对面坐好,,给他一个物品,你自己手里拿另外一件物品

2、举起你的东西说:“我有一个......(你的东西的名称)”强调东西的名称,讲的慢些

3、提示(示范)孩子也说:“我有一个....(他的东西的名称),他能够正确的表达就给予强化

4、几次练习之后,可以更换物体再练习,然后可以让他自己从盒子中挑选物体来练习句式

5、在他学会了“有什么....”之后,教他其他表示(形容)物体的句型

6、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B我看....

1、和孩子对面坐好,让他看物体B,你看物体A

2、说:“我看物体A”

3、提示孩子说:“我看物体B”,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实际例子:物体

1、我有一只鸭子,我有一头牛

2、我的鸭子是黄色的,我的牛是黑色的

3、我的鸭子叫“呱呱”,我的牛叫“牟牟”

4、我的鸭子生活在水中,我的牛生活在牧场



图片和书

1、我看球,/我看花

2、我看车、树,/我看人和蛋糕

3、我看红耗子/我看蓝色的球

4、我看男孩在走路/我看女孩在做游戏

5、我看汽车里的女孩/我看滑梯上的男孩子





项目:询问:“.......在那里?”的练习





项目:回答常识问题

动物题目:

1、狗是怎么叫的?

2、什么动物“汪汪叫”?

3、狗可以做什么?(看门)

4、牛住什么地方?

5、.......

颜色题目

1、太阳是什么颜色?

2、什么东西是黄的/红/绿/蓝色的?

3、.....

社会职业题目

1、(救火员/医生/司机....)是做什么的?

2、谁给我们看病?

3、.....

节日题目

1、(....节)是什么时候?

2、(十月/五月/....)里有个什么节日?

3、春节我们做什么?

4、.......

物理特性题目

1、糖有什么味道?

2、讲出什么东西是酸的?

3、你摸冰有什么样的感觉?

4、雪是什么颜色?

5、什么东西是软的?

6、什么东西大?

7、.......

季节题目

1、四季是哪四季?

2、热的一季?

3、冷的一季?

4、夏寄做什么?







(8)

项目:回答“........在哪里?”的问题

这类问题有:

1、你在哪儿睡觉?

2、你在哪儿洗澡?

3、你在哪儿吃饭?

4、你住在哪里?

5、在哪里买菜?

6、炉子在哪里?

7、妈妈在哪里上班?

8、哪里有滑梯?

9、哪里可以看到老虎?

10、到哪里可以游泳?

11、生病了到哪里去看病?

12、到哪里去买书?

13、到哪里可以买到油条(汉堡包.....)?

14、你去哪儿理发?

15、........

注意:除了口头(示范)外,还可以使用照片/图片来提示孩子





项目:回答关于故事的问题

A用图片

1、和孩子对面坐好

2、给他出示一个人在做动作(在某种场合从事某种活动)的图片/或照片(比如:一个小朋友在海滩游泳)

3、讲述图片中的故事“比如:“有一天阿毛去海边游泳”“

4、询问孩子关于故事中的问题(阿毛去哪里了?谁到海边去了?阿毛到海边干什么?)

5、提示他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6、逐步减少提示和帮助,也减少强化



B 简单地讲故事

1、和孩子对面坐好

2、给他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比如:“有一天,妈妈去商店买冰淇淋”)

3、询问他有关故事的问题(比如:谁去了商店?妈妈到哪里去了?妈妈在商店里买了什么?.....)

4、提示他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5、逐步减少提示和帮助,也减少强化



C简单儿童故事(书)

1、和孩子对面坐好

2、给他念儿童故事书的一页(一二句话)

3、询问他关于听到的故事内容的问题(不是要求他复述,而是回答询问)

4、提示他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5、逐步减少提示和帮助,也减少强化



D讲比较难的故事

1、和孩子对面坐好

2、给他 讲一个四句话的故事(比如:“有一天,一个叫阿毛的小朋友到公园玩,他发现一个红色的球,他把球带回给了妈妈,晚饭后他玩了一会球就睡了)

3、询问孩子有关故事的内容

4、、提示他正确回答并给以强化

5、逐步减少提示和帮助,也减少强化

注意:如果你的孩子有困难,可以从更简单的故事开始(如:”妈妈去了商店“”谁去了商店“?





项目:听从“问”和”告诉“指令

A问

1、在遇见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问.....”(“问毛毛他多大了”)

2、在实践中提示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边,示范他询问:“毛毛,你多大了”)

3、那个小朋友回答后,你马上给孩子一个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帮助,也减少强化





B告诉

1、在遇见一个小朋友时,让孩子去“告诉.....”(“去告诉毛毛你多大了”)

2、用实践提示和口头示范让孩子走到那个小朋友身旁,并且说出(要求说的话):“毛毛,我六岁了”)

3、孩子说完马上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帮助,也减少强化



C问、告诉随意练习







(9)

项目:解释(描述)话题

1、和孩子对面坐著。让他注意你

2、要求孩子:“给我谈谈(关于....)内容见下面实例:

3、用提示帮助他说出有关题目内容中的三件东西并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可以用的实例:

1、节日、春节:是一个节日。在冬天过 。大家那天在一起吃饭。

2、地方、学校:我在拉萨路小学上学。我的老师是王老师。我的同学是王昆

3、家庭,妈妈:我的妈妈是马林,她在学校里教书,她很爱我

4、运动,溜冰:我和爸爸去溜冰,我们在夫子庙溜冰场溜冰,我滑得很快

注意:开始先讲一句,逐步增加到两三句







项目:回答:“为什么....."?和“如果......?”的问题

A为什么

1、和孩子对面坐著,让他注意你

2、问一个“为什么”?的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吃饭?”)

3、提示他作出正确的的回答(“因为我饿了”)给以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B如果

1、对坐好

2、问一个问题:比如:“你如果觉的饿了,你会做什么?”

3、提示他正确回答(“我会吃东西或吃饭”)并强化

4、逐步减少提示和强化

询问的内容可以包括:1、吃饭/饿了

2、喝水/渴了

3、睡觉/困了

4、哭/难过

5、笑/高兴

6、看病/不舒服

7、洗澡/脏了

8、穿大衣/冷了

9、打伞/下雨

注意:用日常生活的情况,比如孩子要喝水(或饮料)时,问他为什么要喝水?



同时帮助他回答:“因为我渴了”

也要教他从图片上回答问题的方式(比如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是一个孩子从自行



车上摔下来,哭了,问他:“他为什么哭?”提示他说:“因为从自行车上摔下



来了”



如何叫给自闭儿童中枢行为(1)

如何教给自闭症儿童以中枢行为:训练手册(1)





谁应该使用这一手册



这一手册运用范围广泛,这一手册中的例子主要关注的是自闭症儿童和父母与兄弟姐妹之间家庭互动。之所以使用这类例子,是因为这些例子显示了这一程序适用于社区。但是,最初的研究是由大学生、语言治疗师和从事严重残疾的无言语的自闭症儿童作出的。 其后的研究是针对大一些的孩子和有残疾的成人,包括有语言和无语言的。从事治疗的人有父母、教师、心理学家。小儿科医生、社会福利工作者等等。因此,对学生、教师、语言治疗师、心理学家和兄弟姐妹以信其他同自闭症个体和其他患有严重障碍的、不同年龄和不同功能水平的个体进行互动的人来说,使用这一手册是十分有价值的。 最希望得到改变的目标行为包括:说话、语言、社会行为、破坏性反应。但是,正如手册中的例子所显示的那样,许多行为都有希望得到实现。





现场测试程序和结果

这一手册是以一系列公开出版的经验研究为基础的。此外,这一手册经受过反复的检查,以保证这一程序适用于大范围的人口。 现场测试包括下列各个阶段:首先,手册的室内检查。将这一手册提供给来自我们的大学的人,这些人并没有参与写作。在他们进行阅读之后,提出反馈意见并作出修改。接着,他们应用从自闭症儿童手册上学到的技术。为了评估临床医生是否掌握了这些技术,设计了一个操作准确度计分系统( a Fidelity of Implementation scoring system),并对每一个治疗师的成绩作了计分。准确度评估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指导必须是清楚的、适用于任务的、连续的,孩子得注意治疗师或任务;

(2)需要经常布置的维持性任务;

(3) 如果适合于儿童的发展水平,需要呈现的多种线索。

(4) 在选择刺激项目时,应该给予儿童以重要角色。

(5)奖励应该及时、 依随性的(contingent)、连续的、并且是有效的;

(6)在大多数时间运用直接强化物;和

(7) 奖励应该依随于反应尝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4-10-5 13:44:34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要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4-10-5 17:09:33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算我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4-10-7 19:45:46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谢谢BBS朋友,我已将贴的内容打印出来了!随时参照!



爱心+恒心+信心=奇迹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靖然妈妈 重新编辑於 2004/10/07  19:50:48</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4-10-16 21:48:47 | 只看该作者

Re:统计一下有多少想详细了解行为分析(ABA)的教师和家长

我也要一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6-7 13: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