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ocyz:
看到你写的帖子,就好象看到昨天的自己。如果能重新来过,我想我不会再逼他。
当孩子没有语言的时候,尤其让家长重视。就我所看到和体会到的,如果孩子一直处在有需求才被迫开口的情形下,他根本体会不到使用语言的乐趣,随之带来的结果就是即便是开口了,也不可能出现主动语言与你交流。(个人观点)
在琛称妈翻译的more than words 中,有两个方法非常好,你不妨一试。
1。注释--孩子不理你,你就描述他的一切。
如:他要饼干,你就把饼干掰成碎片,他每次要时,给他的同时你一定把语言跟上:“饼干”,(千万不要逼孩子说),这样几次形成条件反射。用不了多长时间,当你溜出一个“饼”时,他就会主动跟个“干”了,这时给他很有效的强化,他就有一个很深的印象,伴随着愉快的记忆,也许下次会在你拿出饼干,还没有说,他就抢先说了。
他的抱、找、大小便等需求,都可以用注释的方式来描述,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他的角度帮他表达理解语言,而不是教他仿说。
还有他要糖时,注意力只在糖上,这时给他最有效的语言刺激是“糖”,不是“妈妈”。
2。使用图片辅助正如more than words 中辅助物 --- 照片, 图片, 通常对孩子也很有效。 因为我们的孩子通常有很高的视觉感受力, 他们更容易记住可以看见的东西。 把他喜欢的食物或玩具拍下来, 或者取下包装纸, 做成卡片。 将实物放到他看到拿不到的地方。 他要东西, 就要给你相关的图片(刚开始时需要两个人帮他: 一个抓着他的手去取图片, 另一个给他东西, 同时说“饼干! XX要饼干。。。“)
他喜欢的人际游戏也可以制成卡片, 一切他可能会要求的东西都可以做成卡片。
最初可以只用在一件事上, 比如孩子最喜欢牛奶, 就只做牛奶的卡片。 最要紧的是, 一旦开始, 就要坚持。 全家人都要合作。 不能找妈妈要就要卡片, 找奶奶要就可以随便喝。 要知道孩子是很聪明的, 只要有漏洞他就会钻 :)
一件事情形成习惯后, 可以逐渐扩展范围。卡片交换不仅可以加强孩子的交流能力, 应用得当时,对语言能力也会有帮助。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如果不是在此意义上的语言,就不可能发展。一定要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语言环境,千万不能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