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怀心 从小培养
【文: 范咏轩】
天下父母心,为了孩子,父母什么都愿意。不论是为孩子买特别的玩具,带他们出游,举办盛大的生日派对等,无一不缺。但同时,有些父母不禁感到担忧,如果没有给予适当平衡,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成为一个只想到自己的人?他们能否对他人付出关怀?
专家表示,有此疑问的父母或许不需要太担心,因为孩子能否具有关怀他人的特质,是可以从小培养的。
著有「遥控器童年」(Remote Control Childhood)一书的黛安·乐文(Diane Levin)博士即表示,年幼时的生活经验跟日后是否具有关怀之心有很大关联。「关怀心并非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之一,」她说,「要取得这种能力,端看父母如何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并带领孩子一同实践这项原则。」
20年前,当3个孩子都还小时,Kathy在学校家长会上听到一位高中生发表言论,谈到他组织的一项社区服务计划。她当时心想:「我希望我的孩子们长大后能像他一样!」她希望她的孩子像那位高中生一样拥有付出的精神,培养同理心,同时也能跟来自不同背景的孩子打成一片。
父母以身作则示范
于是,Kathy主动联系配对儿童志工与需要帮助者的机构Kids Care Clubs,并马上在镇里成立了一个分会。刚开始,她的3个孩子对社区服务有著程度不一的接受,但Kathy的举动慢慢激发了他们付出关怀的兴趣。
起初,她10岁的儿子John不能理解那些人为何需要帮助。「他们应该去找份工作!」John看到食物救济的时候跟Kathy这么说。藉此机会,Kathy 用很简单的语言跟孩子解释收入与支出的概念。经过一段时间,John开始慢慢了解。直到日后进入大学,他都不曾间断帮助他人的行动。
至于John的哥哥Peter,则很快就融入志工活动。他曾在一家疗养院帮忙,也参与Little League Challenger Division计划。该计划寻求年轻的运动好手加入,帮助身心有障碍,却很想打棒球的孩子圆梦。
Kathy最小的孩子Kathryn不太爱在准备救济食物的厨房帮忙,她选择参与书本救济与社区疗养院的活动。就读高中的时候,Kathryn在学校创办了一个全球意识社团。
「父母的身教真的很重要!」Kathy以自身经验表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商店里有人构不到上层物架,我们就能帮忙她。只要行有余力,随时可将你的慈善心付诸行动。」
鼓励孩子朋友参与
大一点的孩子开始想脱离父母,不爱与父母一起行动。Virginia还记得她一次带女儿Emily参加慈善团体National Charity League集会时,女儿以放声尖叫抗议的情景。「当时Emily已经7年级了,正是想脱离父母的时候。」她说,「但除了跟孩子一起逛大卖场之外,我希望与他们从事一些更有意义的活动。」
她帮孩子选择的服务活动中,其中一项是到青少年避难所帮忙。正式开始之前,他们先受邀参观空无一人的避难所,只有成排的老旧木板双人床,让无家可归的青少年能躲避风雨。突然间,Virginia的小女儿Elizabeth看到一张床上有只泰迪熊,与她在家里拥有的泰迪熊款式一模一样。「我想她当时受到很大震惊。」Virginia说,「她心想,『睡在这个避难所的女孩也有可能是我』!」
自此之后,Emily开始主动与朋友参与社区服务活动,也在不同避难所帮忙。「我跟朋友们会在晚上烘焙饼干,隔天带去给避难所里的孩子吃。」她认为,跟同侪一起参与让义工活动变的有趣又很酷。
除了避难所之外,Emily也曾与朋友在残障奥运的溜冰项目担任义工。她自承,「那是我第一次与肢体残障的人相处。」如果没有朋友陪伴,她表示自己难免感到有些不自在,但因为有朋友参与让她勇于突破心防。
真诚关怀发自内心
圣地牙哥的商人Jeff藉由一个慈善存款箱培养孩子捐助慈善机构的习惯。Jeff家中有4个孩子,孩子还小时,她与太太便在家中厨房放置一个小箱子,专门搜集家中多余的铜板。每年一次,全家人会聚在一起清空这个小存款箱,并讨论该年要把存款箱里的铜板捐给哪个慈善机构。
「我知道我的孩子都很乖巧,」Jeff说,「但当他们长大,我希望他们了解帮助他人不只是开张支票而已。我希望他们能培养一股发自内心的热忱。」
为此,Jeff与太太决定带孩子到非洲去旅游,近距离体验他与太太透过非营利机构长期支持的非洲贫童计划。首站他们抵达埃塞俄比亚南方,参观一个小型水坝工程。当地雨季分布不均,有了水坝居民才能定期耕植作物与享有饮水。
第二站他带孩子到肯尼亚的一个小农村,体验当地居民的生活。村里的女孩每天花费很多时间到远方为家人汲水,因此没有多余空闲上学接受教育。「试想,走一趟要花2小时的3哩路程,肩上还扛著象是大行李一般的重物。」Jeff说。幸好,在非营利机构Free the Children的协助下,村里造了许多独间教室,屋顶是可以承接雨水的设计。现在,至少在下雨天时,当地的孩子可以进屋读书了!
Jeff认为,能让孩子亲眼看到一己之力如何造福有需求的人是一件很棒的事。他说,「我从来没看见孩子脸上有这么满足的表情。」
2009-01-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