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5682|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2-10 10:58: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最近有些家长提到了对他们的孩子是否是孤独症的困惑,前两天又有朋友向我提及这个问题,我在此提点个人的看法,以便有关家长能更好地学习白崎老师的教学精华。

    白崎老师有丰富的经验,但他这次在青岛诊断时有较多的客观局限。首先是家长多,白崎老师时间很紧张,他主要通过观察孩子的短时间自由表现和操作反应,以及听家长叙述来下结论。在对孩子的认识上,时间跨度不一,对孩子受教育训练影响的程度了解也不可能足够。一个四周岁已成功训练一年的孩子和一个同龄但刚确诊的孩子,显然不能用同一种模式去评价。

    在听取家长叙述方面,除了家长内心各自的偏差、以及自己对咨询目的不明确,导致向白崎老师叙述得不够确切外,更明显的缺陷来自语言上。因为白崎不能直接与家长同语交流,语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也可能限制老先生。比如:家长转述孩子的语言时,就很难穷尽所有的意思。孩子的语言即使表达通顺,但因为他的表情、语气、吐字、动作特别是孩子与同龄人的差距,以及当场的风俗文化的影响,而显得格格不入。我正月初七带孩子去书店,他蹲着来回翻一本书,时间长了,一个营业员走过来拍拍他说:“小朋友,要不要这本书?”他说:“不,不要了。”话说得还行,但他把书猛地一扔、笑嘻嘻地奔跑到我身边,拉着我就想急着要走的表现,就足以让众多旁人侧目了。

    还有象洛温、娜在《孤独症儿童》中所举的关于“令人窘迫的行为”中的一个国外例子(中文版32页):有个女孩子话说得很好,在看到一个特别矮小的妇女时,大声清晰地说:“妈妈,你瞧那位可爱的小个子女士。”这句话的原文我无从查证,但译成中文后就显得不那么“令人窘迫”了。可见语言文化的异同也会产生评价的偏差,白崎老师在短时间内是无法弥补这种理解差异的。

    国内大机构的诊断还是可信的。当然,我赞成在孩子诊断后一年左右对孩子进行复诊。

    如果把白崎先生的诊断作为一种鼓励,似乎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一个家庭中家长之间对孩子的认识可能原来存在较大差异,经过相当的磨擦和挫折,才进入比较平稳、适合家庭训练的心理时期。对于孩子诊断的困惑,可能会动摇家长中已形成的配合默契,也会影响他们家庭训练和被机构接纳培训的根本基础。

    白崎老师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对孩子实际情况的超人分析能力,他强调家长理解孩子,我们在这些方面要进一步向他学习。

    以上定有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指正。我也不否认有的孩子具备排除孤独症的可能性,比如通过家长以前的帖子,我也认为,与同龄正常孩子和同龄孤独症孩子相比,博博和平原的孩子圆缘社会性发展程度比较高,衷心祝福他们!





2#
 楼主| 发表于 2003-2-10 21:18:5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补充一点)

关于孤独症孩子是否具有正常人的情感



    孤独症孩子是否具有正常人的情感,能否作为诊断孤独症的标准?再翻翻这本不算新的书-----《孤独症儿童》,洛温、娜也认为:“孤独症儿童对于那些懂得他的残疾所在,懂得如何去冲破这些残疾所造成的障碍的成年人,的确会做出反应(社会性反应)的,于是就可能明白,这些孩子是具有全部正常的情感的,即使这些情感是以一种很不成熟的方式显示出来。

    在孩子长大一些后,他们会变得更有情感。有时候小孩五、六岁时,他的母亲能感到至少他是在做出本该在婴儿时就应该能做出的反应。”



    对这段话我的理解并同感的就是,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有他们特异和滞后的特点,与同龄正常孩子相比,他们往往缺乏正常的情感。但经过长期训练并有所发展的孤独症孩子,与其原来相比,情感表达能日益丰富,这不就是我们期待的目标吗?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操劳,回报就在此中。因此,给孤独症孩子的发展设定一些不可逾越的终极目标还为时过早,况且孩子和各自所受教育的差异如此之大,加上教育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将来孤独症孩子应该有更美好的发展前景。当然,至少在我孩子身上,孤独症的社会性障碍包括情感障碍还比较明显,但与他几年前相比,已有了巨大进步。因此根据每个孤独症孩子的特点,发展出他们的各自所长,是科学的家庭训练完全可以达到的目标。

    至于把儿童游戏功能作为诊断标准,如果缺乏同龄人的参考和孤独症儿童个体发展跟踪研究,更不可能。皮亚杰对儿童游戏阶段的划分,时间(年龄)限定也并非一成不变,因个体发展而异的情况比较多。只是孩子在个性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能先后表现出练习、假装和规则三个游戏阶段。同孤独症孩子的情感发展一样,不排除孤独症孩子游戏功能的特异和滞后性发展。只是低发展水平的孤独症儿童,很可能长期停留在前两个阶段甚至不再发展。

    我们家长的学习,还是推崇“拿来主义”比较好。不管是药物、禁食,还是ABA、结构化,学习很容易,应用就很困难了。家长学习后必须要再分析孩子实际、发现自己孩子的教育切入点,做到他人的理论经验为我所用,最终成为“那些懂得他的残疾所在,懂得如何去冲破这些残疾所造成的障碍的成年人”,才是白崎老师教学的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3-2-10 22:51:5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谢谢卢老师的分析,我也存有同样的疑惑,经历了这一个月的琢磨与体验,又有了一些同感。

在青岛的这一个星期,白崎老师和大家一起度过,和家长接触得较多,他明显感到,大多数孩子和父母没有建立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无论孩子对父母是冷漠或是缠人,都是一种不安全的表现。而安全的依恋关系可引导出强烈的自信、应付压力的能力、信任能力及在生活中建立起相互关系的能力,

所以白崎老师强调要用爱+科学地训练,才是正确的方法。而我们大多数家长确是因为孩子有问题才接近孩子,老是盯着孩子自闭儿的特点,去进行干预,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欣赏孩子(至少我就是),所以孩子会出现退缩、被动等行为问题。

诊断的结果是不是自闭儿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已经找到了出现这种问题的症结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3-2-11 13:50:4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谢谢卢老师、李芳、孙老师的分析。



我还来不及总结博博近来的进步说明了什么,或者说孩子一岁半开始的倒退究竟说明了什么,我也极力想理清,不过现在我还说不好是孩子本来就没有问题还是完全是我自己干预的结果。总之我感到孩子和我两方面都越来越入轨,而且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谢谢网友们对博博的关注和对我们母子的祝福与鼓励。我会继续把博博的进步点滴介绍给大家,希望能够起到一点鼓舞作用。



博博妈妈

-------------------------------------------------

1999年2月1日出生的博博,神的手托住他创下从六楼坠下而大难不死的奇迹,我要伏在神的面前求神引领他为他再创更大的神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3-2-11 15:36:06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对于白崎诊断和国内医生诊断相异的情况,我也建议家长还是更多考虑对教育训练的指导意义,而不必局限于是非判断上。

我们最好了解诊断的依据,比如测试工具。如果白崎老先生用的是类似威斯康辛卡、河内之塔测试工具,那就可以断定他做的是时下流行的认知计划、认知弹性、工作记忆等认知测试。从白崎老先生的北海道某特教学校的任职背景看,以上可能性较大。如果这样与医生诊断可能有出入便是在情理之中了。

探讨自闭症可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研究,包括为行为的、认知的及生理的层面。对于自闭症者的行为研究,自Leo Kanner(1943)发表「情感接触的自闭障碍」一文以来,已经累积了相当可观而丰硕的研究成果。目前最具权威的美国精神医学会的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DSM-IV)及世界卫生组织所主编的第十版疾病国际分类(ICD-10)就是以自闭症者的行为特征为其诊断与分类的基础。简单地说,自闭症者有以下的三大行为特征:一是在社会性互动方面异于常人;二是在沟通上异于常人;三是行为、兴趣与活动的同一性高。

但虽然学界大都同意自闭症的形成有其生理的因素存在,导致自闭症者之大脑运作异于常人,但至今学界仍然无法找出确切的生理成因为何。因此,目前的研究策略之一是希望透过对于自闭症者的各种认知研究来缩小对其生理成因的推测范围。由于人的内在认知历程是隐而不显的,因此自闭症的认知研究大都是以其行为特征为研究的起始点。此外,自闭症的认知研究结果也必需能够解释自闭症者的各种行为特征。目前对于自闭症的认知研究有四个主要的假说:一是「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的假说 ( Baron-Cohen,1995;Baron- Cohen, Leslie, & Frith, 1985);二是「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的假说(Ozonoff, 1997);三是「中枢统合理论」 (Central Coherence)的假说(Frith, 1989);四是「情感障碍」 (affective disorder)的假说(Hobson, 1993)。这些也是认知测试的理论基础。

然而因为目前单一的心理假说也无法确切解释自闭症现象。因此Morton和Frith等学者 (1995)提出以生理的(biological),认知的(cognitive)和行为的(behavioural)多层次来解释自闭症,且分析这三个层次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他们认为不同层次之间交互影响。加上教育的层次,是希望透过教育介入来反证某种认知上的缺陷,假设自闭症是一种「心智理论」的缺陷,那就进行心智理论的教学,如果介入后有显著的进步则可间接推论自闭症者有「心智理论」的缺陷。透过多层次的分析,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解开自闭症之谜。

对于目前我们来说,生理层次的解释有利于选择医疗干预,认知教育层次的解释有利于教育的进行,行为层次的解释则有利于行为矫正有效性提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3-2-11 16:31:46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同意晓东的意见。而且认识孤独症不但要全面,还要从发展的角度。



李芳:

    你好!

    非常同意你“欣赏孩子”的看法。很久没有看到你关于航航的帖子,相信他有了很大进步,有空再聊聊。你上次写的童话情节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虽然只有几句话,但讲的真好,真是“士别三日”!

    白崎老师到中国来讲学几年了,听众应该不少,但除了辛苦的方老师外,还没人较系统地介绍过他。我这个旁观者只是根据我所知的一些事例,从教育的基本角度给大家一个参考,以便家长能从全面的角度把握他的思想。但我连他的讲座也没听过(00年夏在星星雨观摩时遇到过一个法国医生),因此确实没有多少发言权。希望各位家长能就相关教育问题开展讨论,以利后来的家长借鉴。也盼望你能多写点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3-2-13 23:36:1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卢老师:

你好!谢谢你的鼓励。曲春说我这阵子把航航训练的这么差劲,还能得到表扬?航航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的不同步,虽然学了一些东西,却不能表现出来。我一直认为,教社会能力要自身表达水平到了一定程度,才需要考虑的。不知不觉就走上了只注重认知发展的误区,结果就是航航现在很被动,很退缩。事实证明了我的这个想法是多么地错误。

当白崎老师来的时候,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孩子有一定的能力之后,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该如何分配?”白崎老师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问:“你认为孩子进步之后,他观察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多少?”一下子我竟然答不出。是啊,当我纠缠这个问题时,事实上,我已经迷失了方向。

这次过春节,我在儿童乐园里看到了的一幕,让我幡然醒悟,一个一岁左右的小孩蹒跚走向一个手里拿着彩球稍高一点的小男孩,伸出小手表示要球,个高的男孩,马上把手里的球举得高高的,不给。这期间没有任何语言,交往就已经形成了。这个交往能力是在正常孩子没有语言的时候就存在了,是先于认知能力的。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不能主动去交往?关键还是动机的问题。正常孩子是有需求时他就会主动地有目的去学,并会学以致用,而我们的孩子学习能力是有的,但是缺乏这个需求,也就是动机,学习就变成一种被动的方式,也就谈不上乐趣。看来,动机是最重要的因素。我虽然也看了不少书,道理也知道,但非得亲身体验才理解的透彻,真不愧是自闭儿的妈妈!

面对航航,我觉得自己的知识是那么缺乏,尤其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真得很佩服卢老师,你不仅很理智很清醒地把握自己的方向,也及时地给大家指点迷津。谢谢了。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李芳 重新编辑於 2003/02/13  23:39:05</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3-2-14 00:41:17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李芳,你好!

我们的孩子缺乏动机,没有学习兴趣,这是生来如此的。我感觉动机是一种本能,如果缺乏的话,是不可能在他不具备对事物间关联性的了解之前“教”他的。仍然是需要让他跟随我们的眼光来了解周遭的一切,这肯定是一个强制学习的过程。我相信你在训练航航的过程中,已经尽可能地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各种知识的关联性了。一旦量的积累足够了,就会开始质的飞跃。社会能力先于语言能力,但是不会先于理解力,如果不明白对方孩子的意思是想要球,而玩球是有意思的事,甚至理解这个球是他自己的,我想那高个的男孩不会做出这样的反应。



我始终认为你的方法特别的好,对航航的耐心和爱也让我很感动,只是有时候我感觉到你的焦虑不安破坏了对自己的信心,会不会是这些导致了航航的退缩,或者航航现在的退缩仅仅是他发育过程的一个阶段,是他理解外界的开始呢?

  不妥之处,见谅!以琳再见!<img src="images/icon_smile.gif" border=0>



黄花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3-2-14 21:44:52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李芳,你好!

    你讲得对,动机确实是至关重要的。不过,(黄花菜请见谅)动机应该是习得的(后天的)。比如:婴儿除了吃奶以外,最原始的动机表现是吮吸自己的手指。这是缘于婴儿的随意动作,婴儿偶然把手放入嘴中,由于吸吮反射,他开始吮吸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通过反复的偶然动作过程,最终婴儿学会了第一次成功控制手的动作,最终能有意、反复地把手放入嘴中。这时,他吮吸手指的动机也成型了,其中明显有一个习得的过程。

    如果婴儿在整个吃奶期被彻底捆住双手,他的这个动机就不可能产生并成熟,也必然会影响更高级的动机产生。这对我们教育我们的孩子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点上,我们的孩子确实是“孤独”症孩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3-2-14 23:35:4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卢老师,您好!

我有些想当然了,见笑!我觉得小玄从小最大的问题就是兴趣缺乏,对人、对新鲜的事物、对外界的环境无不如此,在这点上可能我们花的力气比正常孩子的家长多多了,可是小玄就是那么不可教。我仔细观察其他的孩子,好像不需要提醒,他们就会被新鲜事物吸引,随后想办法了解它。而小玄,几乎没有什么事能让他开始这个过程(除了对零食的执著外)。最后我只好这么认为:他是生来缺乏动机的。有一点让我高兴的是,近来小玄的理解力增强了许多,随之而来的是他对外界的兴趣程度大大提高了,是否这正意味着,一个孩子的动机是后天习得,而我们的孩子是在习得的过程中出现障碍呢?那么应该怎样更有效地培养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呢?<img src="images/icon_smile_tongue.gif" border=0>



黄花菜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黄花菜122 重新编辑於 2003/02/15  00:00:19</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3-2-15 00:05:0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我想所有的孩子包括自闭症孩子都有动机,而且主要是后天习得。只是自闭症孩子的动机层次比同龄孩子低,也不如正常孩子广泛。正常孩子的动机更多是自然习得、自然提升,而自闭症孩子的动机需要我们去发现、发展、塑造并提升。比如ABA中的奖励(REINFORCER)是重中之重,是调动他做事的动力。奖励(强化物)就是对动机的有效满足。初级强化物(如食品)用以满足低层次的动机,高级强化物满足高层次的动机。ABA初期我们用更多的食物和身体刺激来奖励他,以达到我们的目的。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孩子的动机会提高,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引导、塑造并发展、提升他的动机。自觉学习知识的动机是相当高层次的,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期望孩子有这样的动机。小石头现在已经有自觉学习的动机(如买汽车),因为方老师随时随地地引导,使他懂得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满足他的动机。通过好好学习-挣钱-买汽车这一过程达到买汽车的目标。这一动机不是马上可以满足的,需要期待、努力和自我克制。

总之,教我们的孩子要从发现并利用他的动机入手,以满足他的动机为奖励,让他做该做的事。只要奖励有效,他就会跟我们学。因此,孩子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是愉快的。奖励(即对孩子动机的有效满足)是ABA的精髓,也是最难的技巧。这是我的体会,仅供参考。

施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3-2-15 10:20:5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ME-LIST上的家长列了长长的奖励物单子,建议每次上课前先与孩子玩5分钟,找出孩子现时最感兴趣事物,并据有效性顺序依次列出。我们虽知最强的奖励给予最佳的反应和表现。但实际操作中却往往没有很用心地去寻找,而是根据自己的假定来选择奖励物。从而我们选择的奖励物并非很有效,孩子的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如我们每天的训练都从选择奖励物开始,抱着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孩子动机的心态,只有孩子的动机得以满足,我们的动机才能得以满足。以有效奖励为出发点,我们会更多地从自我找原因,而不一味地责怪孩子。这样的教学会更顺利,双方都更愉快。理想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快乐的、不是被动的。以有效的奖励、程度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辅助,使孩子不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才能使教学活动愉快,孩子的学习兴趣才能逐渐形成。因此ABA更重要、更难的是具体操作。似乎理论都懂了,可实际操作问题多多。我们还应多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施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3-2-15 21:02:05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黄花菜:

    你好!

    施丹给我们很好地分析了动机。对于你讲的习得过程中的障碍,我想我们家长应该起关键作用。当我们想激发孩子社会性活动的动机时,只能用低层次的动机来诱导我们的孩子;包括诱导周围的孩子,因为即使是正常孩子,也有他们独有的孩子的世界。

    我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带孩子散步时,碰上几个打羽毛球的小孩子。在我的要求下,孩子们让小愿上去打了几下,但小愿几次都把球发在中间,一会儿他就不想打了。和他打球的小女孩(10岁左右)也不乐意了,低声说:“大笨熊。”(因为小愿长得高)。我说:“我们还小,怎么说我们大笨熊。”

    小姑娘说:“小笨熊。”

    我对小愿说:“她骂你小笨熊,你骂她小浣熊。”

    小愿很开心地照办。

    小女孩也大笑地回应:“你看你象个康师傅。”

    结果小浣熊成了康师傅的师傅,积极性很高;康师傅有了小浣熊做伙伴,劲头足了不少;散步成了一次社会性活动。这样的情况,在小愿的平时生活中比较典型。

    应该说,小愿的训练起点很低,他的进步就象我们每天走过的楼梯,每一步都在我们父母心中。正因为这样,我们更感到自己肩头有沉重的担子,也能体会一些大家的困难。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学一点,不管是什么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只作参考。



祝大家新年快乐!



卢愿爸爸、妈妈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lu 重新编辑於 2003/02/15  21:19:34</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3-2-16 00:11:58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卢老师、李芳、施丹、黄花菜……大家好!

千里共婵娟! 在一个网页同时读到这样多朋友的真知卓见,真如此时观月一样赏心悦目!



小满缺乏动机,社会行为的退缩无疑是最让人头痛的。我们为此有意识地“痛苦”了一年多,经常琢磨一些可能因素:

1、过多强调认知等训练,孩子除家和幼儿园,接触其他社会环境和人不够;

2、认知等被动训练难度、密度掌握不好,挫伤孩子的积极性;

3、父母急躁或争吵,敏感的孩子缺乏安全感;

4、父母因性格原因(不会和孩子玩)给孩子情感交流刺激不充分;

5、孩子自身性格或发育程度;

......

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看来主要是我们的原因,那得多提醒自己,但也不能太着急勒。



白崎有次谈到训练孩子时,大概说了这样一个意思,要把自己放到和孩子一样的位置上,每时每刻观察他、琢磨他,和他竞赛,这个东西为啥他学不会,我一定想办法让他学会……我琢磨好长一段时间这段话,里面有玄机,这和我们在教孩子有时急了:不行!这样简单问题你为啥就不会回答今天一定要说,猛然看起来是一回事,实际上差别很大。我们可能需要完全放下自己,更细心的观察孩子,尊重他的能力和表现,引导、强化他的行为。灵机一动的小巧门便是这过程中擦出的火花很是难得。



在青岛的一天中午,我们安排余华去家乐福集中采购,我带小满吃完肯德鸡去五四广场划旱冰等她,时间一个半小时。我一看时间宽松,有小满喜欢吃的,有他喜欢又长时间没玩过的运动,有他喜欢的海边广场环境,这一下随他去,我省心了!吃肯德鸡时,小满开始打开盖子玩上面的冰,慢腾腾地喝了大半杯,开始吃薯条,薯条吃完吃辣鸡翅,有条不紊不慌不忙的,吃完就要撤。这和平时不一样,平时看他开始不好好吃的样子,就急着劝他吃这个吃那个,结果吃没吃多少,双方都挺不愉快的。到了海边,他也是先爬在栏杆上看自己最喜欢的浪花,看了一段时间,就划旱冰划出去几米又回来看浪花,重复一段时间,最后也不看浪花了专心划旱冰划到妈妈来。写到这儿,想起小满每次喝肯德鸡的可乐前,总喜欢拿两根吸管夹冰块玩,都被我们制止了。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在无意中经常扼杀了孩子的动机?



余华常指出我带小满太放任他,象上面带他玩的一个多小时,哪些做的不足的,请大家指教!



小满爸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3-2-16 10:43:3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小满爸爸是个非常用心的爸爸,真为余华和小满高兴。最近熊爸爸也开始天天上以琳网并用心思考了,我也很高兴。其实他的悟性比我好。

您帖子里没提及您带小满吃肯得鸡和滑冰、看浪花时是否一直和他说话。我想我们除了要随时随地观察,还要不断地结合场景说给他听。此时小满是主动用眼睛去欣赏浪花,若同时听到爸爸以优美的语言和陶醉的语调帮他说出他的感受,他一定很满足!(若是第一次,他至少会惊讶--爸爸怎么了?)他用吸管夹冰时,可以夸他真能干。并告诉他用筷子或勺子更方便、为什么等。

我们平时也尽量说给宝宝听。但是自己都觉得表情、眼神、语调、激情等方面不到位,这样仍达不到最佳效果。我们需要学着象孩子一样完全放开,象孩子一样去体会、去表达。这样才能让宝宝真正信任我们。我们需要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宝宝面前,让他确实感受到与父母、老师间没有“代沟”。否则宝宝仍认为我们是在有目的地演戏,演技太差,让他一眼就识破了。宝宝很敏感,他能预测我们将让他做什么。

唉,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竟然还要学表演、朗诵,而且要做到自然,不做作。大家一起努力吧!

施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03-2-16 13:11:53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谢谢施老师(一笑)!真是很惭愧,面对小满时我大多时是一个观察者,面对余华我甚至是个说教者。有时候道理明白,做起来很难,这可能是训练自闭儿最困难的地方了。我是知道要说的,但到时候总是觉得没说的。一是本人平时性格寡语,二是常觉精力不济,爱着急。



小满特别喜欢大海,看浪。01年11月,旅游旺季还没来之前,我们带他到三亚亚龙湾,住了4天,每天上下午都有两个小时到海边,沙滩上几乎每人,他脱得精光,追着浪手舞足蹈,兴奋不已(智者喜水,所以我从不怀疑小满的智力)。浪实际是千变万化的,一波一波,随风随时。看到他高兴的样子,真想一辈子呆在那儿不回去了,但现实终归现实,所以训练是艰苦、细致的工作。我想我和余华都会努力的。也祝福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03-2-16 23:01:57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to 卢老师和施丹:

你们的动机分析真的很值得大家反思,如果是要完成我们设订的目标而不考虑孩子的动机进行训练的话,其结果就是我们老是在唱独角戏.



to yi:

你对小满的爱真让人感动.你说的在五四广场的一幕我都能在脑海勾勒中出来,你的慢声细语,你的心平气和,都给小满传达了一个安全的信息.使他暂时感受不到压力,我想这正是我要给航航的一种感觉.

施丹已经给你提了很好的建议,不过,好象自闭儿的爸爸们性格都有些内向,不必自责自己寡言少语,不会说不要紧,你可以陪他玩.从你的帖子中可以看出,你只是在陪伴,好象不是玩伴,你是否也可以学他样,也去夹冰块,或比他夹的好,或假装笨手笨脚不如他看能否引起他的关注.记得卢老师曾经说过,如果你的孩子是3岁,你就要有3岁孩子的心态.以前,我以为我有,但直到最近我才发现,我并没有真正做到,当看到皮皮妈和皮皮一起从滑梯上滑下来,皮皮那欢快兴奋的表情,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原来从来没有真正地和孩子平等地去玩,充其量是个陪伴者而已.我为自己没有真正走近孩子而伤心.

不过,我意识到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是航航四年来最开心的一个月,现在随时可以听到他唱欢快的歌声,而他唱的最多的便是<世上只有妈妈好>.

为了孩子,我们互相鼓励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03-2-18 20:13:00 | 只看该作者

Re:关于白崎老师的诊断

李芳说得很有道理。我和小满心有灵犀,但缺少“点通”。我经常感觉走不进他的内心。我们有时会玩得很开心,我们之间有一些玩的小“动作”,但小满对我的指令最不在乎,即使玩得很好的时候,对我也极不“尊重”。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我的存在对小满的训练有坏处,一是和余华对小满的态度、方式不同步,二是从训练的角度自闭症孩子需要十分明确、简洁的信息,包括语言、动作、表情。看来要象施丹说的学好“表演”这一课。



小满爸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12-28 09: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