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22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二大脑”理论引起关注:手脚腹哪个是第二大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2-19 20:4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大脑”理论引起关注:手脚腹哪个是第二大脑

      宁夏新闻网    [ 2004-6-22 8:23:20 ]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迈克·格尔森近日在意大利米兰介绍了他的“第二大脑”理论

,引起人们的关注。此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的肚子里,负责“消化”食物、信息

、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调节人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其实关于人类有第二大脑的说法一直有好几种,一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另一说脚是

人的第二大脑,再有一说肚子内藏有的一些神经丛是人的第二大脑。但是,除了大脑以外,人类类似于

大脑功能和作用的第二大脑究竟在何处?
              大脑指挥和控制人的行为靠一整套神经回路来实施,共有五个部分:一是遍布于全身

各处的感受器,二是传入感觉神经纤维,三是大脑皮质(指挥中枢),四是传出运动神经纤维,五是效

应器,如肌肉、骨骼等,这五个部分统称为反射弧。
              从反射弧可以看出,大脑皮质既有各种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等感觉分布代表区

域,又有指挥效应器,如躯体、四肢等各种运动区。手在大脑皮质上所占有的运动和感觉代表区域是最

大的,几乎达到1/3至1/4。
              因此,手的高度灵活是和大脑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类所特有的高度进化的结果。
              为什么说手是人类的第二大脑?
              手的神经感觉最为丰富,最为敏感,神经纤维也最集中。人类和大鼠基因组的测序结

果比较显示,人和大鼠在基因结构上大体相同,仅有约3%的差异。但在手拥有神经纤维的数量上差异却

极大。
              大鼠前爪上有3万根神经纤维,而人手上有100万根,这是任何其他动物都无法比拟的

。人也因此具备了最复杂、最特殊的功能,即手和脑的联系与互动。
              此外,人的手部有最精巧的19块小肌肉,有了这19块肌肉,人才可以做非常精细、灵

巧的工作。
              因为这19块小肌肉可使人的拇指转向掌心作对掌运动,又可以转向其他手指作对指运

动。对掌和对指是人手最主要的功能,猴子的手指没有对掌和对指功能,吃苹果或其他食物时只能用双

手捧着吃,因为猴子的五个手指是相互平行的,一只手拿不住东西。
              还有一个原因是,手的运动越频繁,思维会变得越敏捷。看过小提琴演奏的人就会感

到人手的运动是如此精巧、灵活与快速,以至于不能分辨是手在演奏还是大脑在演奏。
              瑞典研究人员最近研究手指活动和脑血流量的关系,证明手指活动简单时,脑血流量

约比手不动时增加10%。但在手指做复杂、精巧的动作时,脑血流量就会增加35%以上,比如演奏小提琴

。脑血流量相对增加,便促进了思维的敏捷。
              上述种种根据使得一些人认为,手和脑之间的密切关系可以把手称为人的第二大脑。

相似的,说脚是人的第二大脑所采用的理由也与说手是第二大脑的根据差不多,但毕竟手比脚灵活多了

,所以比较起来还是说手是人的第二大脑理由充分一些。
              人在生气的时候,常常感到胃痛,这是由于我们肚子里面有另外一个大脑。
              近几年明确提出“腹脑”就是人的第二大脑的专家是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神经学家

迈克尔·格尔森,他认为人的肚子里另有一个大脑,称为“腹脑”。最常见的表现就是人在生气时,常

常会感到胃疼。
              事实上提出肚子里有神经感觉的专家学者也有很多,而且时间更早。19世纪中期的德

国精神病医生莱奥波德·奥尔巴赫,有一次研究时用简易显微镜观察被切开的内脏,惊奇地发现肠壁上

附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薄如蝉翼的网状物。
              当时他并没有明确提出这就是“腹脑”或第二大脑,但意识到它与人的消化和其他功

能有关。实际上这些神经组织就是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
              这个“总开关”不仅能分析营养成分、盐分以及水分,而且能对人体吸收和排泄进行

调控,并可以精确地平衡抑制型与激动型神经传递物、荷尔蒙以及保护性分泌物。
              一个人的内脏在75年中大约要通过30多吨的营养物质和5万多升的液体,这些东西的通

过量由腹部“大脑”高智能地操纵着。
              “腹脑”和大脑相互联系,一个出了毛病,另一个也受影响。
              “腹脑”与神经系统的发生有相同或相似的渊源,是原始的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
              比如,古老的腔肠生物拥有早期神经系统,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高级动物才由

这种早期的神经系统慢慢演变为功能复杂的大脑,而早期神经系统的残余部分可以转变成控制内部器官

如消化器官的活动中心,即“腹脑”。这个转变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是可以观察的。
              在胚胎神经系统形成的最早阶段,神经细胞凝聚物首先分裂,一部分形成中央神经系

统,另一部分在胚胎体内游动,直到落入胃肠道系统中,在这里转变为独立的神经系统,后来随着胚胎

发育,在专门的神经纤维———迷走神经作用下该系统才与中央神经系统建立联系。
              这样就好像形成了两个脑子,而且两个脑子在节奏上存在相似之处,一个出了毛病,

另一个就受到影响,也跟着出问题。
              比如很多人烦恼或失意时,面对美味佳肴,总是紧张得难以下咽;惊吓过度或激动万

分时,腹部容易产生痉挛。
              “腹脑”有一亿个神经元和二十几个神经传感器,可以感受各种信息,作出反应并发

出指令,为消化必要营养物质产生相关的分泌物。
              “腹脑”的主要机能是监控胃肠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

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
              “腹脑”不仅具有记忆功能,而且像大脑一样有情绪反应,还会做梦。
              “腹脑”能分析成千上万种化学物质的成分,并使人体免受各种毒物和危险的侵害。

肠子是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它拥有人体70%的防御细胞,大量的防御细胞与“腹脑”相通。当毒素进

入身体时,“腹脑”最先察觉,然后立即向大脑发出警告信号,人们马上意识到腹部有毒素,接着采取

行动,呕吐、痉挛或排泄。
              科学家还在“腹脑”中发现了与大脑记忆功能有关的同种物质,能够下意识地储存身

体对所有心理过程的反应,而且每当需要时就能将这些信息传出,并向大脑递送。所以,过度或持续不

断的恐惧不仅会在头部留下印象,甚至会给肠胃器官打下烙印。
              比如有的人小时候特别喜欢吃某种甜点,就像上了瘾似的,天天吃,结果很快就腻了

。而且以后只要一想起这种甜点就会泛酸水,胃部不舒服。这就是因为甜点已经在胃部留下了不好的记

忆。
              “腹脑”与大脑有信息与情绪交流,还能做梦。比如,人在沉睡无梦时,胃肠器官进

行柔和有节奏的波形运动;但做梦时,内脏开始出现激烈震颤。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人如果吃得不好常常会做恶梦,而且许多肠胃功能紊乱的病人总

是抱怨睡不好觉,原因在于“腹脑”感受到的不好信息———吃不好,会传递到大脑。
              “腹脑”也会生病,而且比大脑的毛病还多。当腹部神经功能紊乱时,腹脑便会“发

疯”,导致人的消化功能失调。
              “腹脑”是不是第二大脑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把“腹脑”称为人类第二大脑,只不过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事实上“腹脑”只不过是

内脏神经(总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中的一种,它既与大脑和脊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于大脑。
              所谓联系是指它通过迷走神经与大脑联系在一起;所谓独立是指它相对独立于大脑监

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所以,从整体

上看它也是人的整个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相对于大脑独立而高级的神经活动和功能,如记忆、思维、分析、逻辑推

理、语言等等,“腹脑”的功能也还差得太远,根本难以比肩,甚至在很多方面不如脊髓的多种中枢传

导和指挥功能,如脊髓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等,在这些方面“

腹脑”也要逊色很多。
              所以,到底能不能把“腹脑”看成人的第二大脑还有待更多的研究结果来确定。


      【稿源】: 人民网
      张田勘   
            
2#
发表于 2008-7-2 13:24:06 | 只看该作者

re:看了,好贴子,支持一下

看了,好贴子,支持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7-7 13:06:24 | 只看该作者

re:长见识

长见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9-27 17:2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