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jinglenn老师关于康康的社会性行为...
jinglenn老师关于康康的社会性行为问题指导记录
今年3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北京首届ABA年会工作坊我选择了jinglenn老师的“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工作坊。 jinglenn老师,朱璟 MSc, BCBA, Registered Psychologist (新西兰)。关于工作坊内容的简介是这样的:【行为是沟通的一种方式。当孩子以不适当的行为与人沟通时,会使人不愉悦;当行为过激时,会使人觉得疲于应付。同时,行为问题也是孩子学习和社交发展的主要阻碍。本期讲座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应用行为分析(ABA)的原则来干预孩子的问题行为并塑造正确的行为模式。。。。。。】一直受困于康康不同阶段的行为问题,因此,jinglenn老师的工作坊是此次听课的不二选择。当然,还要感谢国际应用行为分析协会中国分会主席 郭延庆大夫友情提供给康纳洲的免费听课支持。
听说我有许多问题,jinglenn老师非常周到地给我留了单独咨询的时间。第二天中午,我带着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到酒店骚扰。因为时间有限,没有客套,直入主题。我把康的行为问题定义为“社会性行为问题”,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在与他人交往中发生的。这些问题持续了相当长时间有的甚至几年。问题如下:
每次在聚会或者活动中必问问题:男性胡子、剃须刀是什么牌子?几个头?电动的还是手动的?
眼镜多少度?在哪个眼镜店买的?
住哪个小区?小区叫什么名字?
车牌号,什么车子?
姓名?名字怎么写?
这些问题其实是一类问题,发生的频率也差不多。根据第一天听课的内容现学现做,按照ABA行为分析的行前原因、目标问题行为和行为功能做了分析。
A(行前原因):各种聚会活动中,活动中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人。
B(行为):直接问,一定要问,问一遍,要答案。
C(功能):实物(获取注意力)。
每个阶段的迷恋,行为的起因都很清楚,都跟他对某个事物的认知有关系,很快就由弱变强,被动干预的效果不好,强化了行为。自我意识提高,对自己的行为有认识,有犯罪感,每次事后都会表白:我没有做什么(问剃须刀、问眼镜等)。每次行为问题发生,我或者直接干预,或者忽略,或者事后总结提醒,几乎没有效果。对他的事后表白“我没做什么”,不知应该如何应对。通常是直接告诉他他问了,希望他下次别问,另外就是忽略转移,随口敷衍“恩恩,没问就好。”但明显感觉他对这个结果不满足。
我的问题:
1、如何预防?
2、如何在低频率非高发期就控制住,因为以后还会有另外的行为问题产生
3、现在已进入高峰期的,怎么办?
4、可不可能阻断发生源?非常困难,因为总会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无法做到提前向活动中的每个人打招呼预防
5、用什么替代,满足他?
不能这样,那他怎么样?如何理解他,他的社会性自我意识都在提高
6、他究竟想得到什么?
刚开始时,是纯兴趣,有交流的愿望,发展到后期,就成为刻板。我用飞快的语速一股脑把问题背景我的困惑说了出来。朱朱老师在我开讲的时候,点了一根烟,抽着烟来回踱着步很专注地听我说。这里要小跑一下题,平时少见女性抽烟,我身边除了自闭症他妈就是自闭症他娘,天天苦大仇深,呵呵。不得不说,朱朱老师抽烟很美,抽烟于她,是景上添花,添的是优雅和不羁那一笔。本人不抽烟,却一直对抽烟抽出味道的男人和女人心仪。
继续回来。朱朱老师根据康康的实际情况,作了很合理的分析,并给了具体的操作指导。下面是我的整理,未经朱朱老师审核。
康康的问题不应该单纯归结为行为问题,应该是他的愿望和能力之间的差距导致他在社会性交往中出现的困难。首先,康康的认知能力还没有达到他的实际年龄(15岁)水平,但我们把他放在了这个年龄段,就是说我们对他的行为是按照这个年龄段来要求的,比如在社交场合应该说什么话,怎么说,但康康目前的能力做不到。问别人问题,是因为他想交流,可他不知道说什么,那么他说的或者他问的一定是他熟悉的,比如眼镜啊小区门牌号啊做饭啊等等,是他能够驾驭和胜任的,而康康在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回应和肯定,当然他的这种我们看起来非正常的交流就被强化了(在自然环境中发生的,都是被强化的)。他有这种愿望和动机都非常好,我们不能遏制他交流,打个比方,在可以抽烟的环境不让我抽烟,那会是什么感受?这个阶段,康康想寻求互动的心理需求比他的心理年龄要高。其实康康交流的愿望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是他的形式和内容,而要改变他或者引导他正确的内容和方式,不是靠他个人的能力可以做到的,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的的,当前,更多的是需要辅助者来帮他,比如妈妈。那么妈妈能做些什么呢?
■ 教他说话怎么开场,事先设计,比如问别人的名字,换一种更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直接问阿姨叫什么名字名字怎么写?比如:阿姨,我怎么称呼您?阿姨,您能告诉我您叫什么名字么?哦,朱璟的璟是哪个璟?
■ 针对当天要参加的活动见的人,事先做准备工作。训练他讲一些他感 兴趣的话题,讲话还要有技巧,比如:我喜欢做饭,你喜欢做饭吗?我会做粉蒸肉,你会做吗?开发他喜欢的,但不能过度,一定要把握好度,以防止他又迷恋刻板。
举例明天要见芊芊,芊芊刚从桂林回来,那我们就要引导他跟芊芊讨论桂林,这是有准备的训练,先在家练如何去问,现场妈妈辅助他讨论这个问题。如果他又回来眼镜的问题,我们可以打岔,不提眼镜的事,装着没听见,尽可能自然地无意带过去。
■ 妈妈提前设计社交小故事,跟谁聊天,聊最近什么话题,在话题的面上和深度上拓展。聊完了没有说的了可以不再说。
以上,其实就是平时我们说的工具性社交,在我们的孩子还不会功能性社交的时候,只能是工具性的社交。
■ 如果在一个活动中大家都在忙,康应该自己做自己的,比如玩IPAD,戴耳机听音乐。
■ 康康属于不能自己呆着的类型,他问了一个人以后还会继续去问别的人。训练他学会独处,方式很多,比如带一个IPAD,如果现场他情绪不好了,可适当满足他。
■ 如果别人主动找他说话,他得知道停下来回应。
关于学会独处,深有同感。康康喜欢跟人交流,恨不能一分钟不停跟人说话互动,同时,他还属于典型的思维外化,心里想什么就一定要说出来。在他的社交能力还达不到的时候,如果他能够学会独处,自己呆一阵,那也可以让他在社会环境中变得正常化。我得在这方面下点功夫,除了ipad,还可以让他听音乐,正好他非常喜欢音乐,戴着耳机听音乐,也不打搅别人还显得很正常。
关于行为已经发生的主动干预,朱朱老师有许多建议:
〓 我谈到这个高发时期是否需要减少活动,朱朱老师表示不用,只需要我事前多做功课,事后总结。
〓 康康在说的时候不用纠正他,回家总结,教给他正确的方法,注意方式。
〓 切记,他的行为在发生时,妈妈一定要忽略。发生和没发生,都不提。不能说康康今天真好,都没有问眼镜的事,而是应该说,康康今天真好,跟某某阿姨聊天聊得不错。
〓 每次跟某位阿姨聊天的内容要不一样,以免产生新的刻板。另外,还要泛化,他跟这位阿姨聊天的内容可以再跟别的家长聊。
〓 在小圈子里训练好了,再泛化到圈外,圈外就是测试。
〓 康康今天看了别人的舌头,但事后他说:“妈妈,今天我没有看别人的舌头”,我怎么回应?首先,可以不回应,打岔,如果不行,那一定要诚实回应:“我知道你看了,没有关系,妈妈知道你很努力。”注意表情一定要平静平和,内心真的要做到确实没有关系,他才会真的放松坦然。
〓 他的迷恋在变化,他的这个变化是因为他在某方面的训练多了所致,必须要提前撤消部份辅助,不要让他新的行为问题被强化。比如他对眼镜的迷恋,是因为他配了新眼镜,而在配新眼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给他灌输眼镜的知识,价格啦度数啦品牌啦眼镜店的啦,所以他开始由感兴趣发展到迷恋。
〓 我说他的行为是刻板行为,朱朱老师说,一个行为不是无意义的,就不是刻板。
朱朱老师讲课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句话是“这是一百楼的问题”,很精辟。其实,对于康康社交中出现的问题,许多就是一百楼的问题,一百楼下面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打牢地基,夯实基础,一层一层往上建。拓展他的认知和兴趣,丰富他的谈话内容,提高他的表达能力,提升自我意识,学会独处等等,而这些能力的搭建,都是以年或者数年为单位的。我们要加倍努力,但心态也要放平,达不到的,平常心对待,以免自己焦虑,孩子受累。被考验的还是家长,我们要很强大才行。
行为干预,行为功能分析,朱朱老师的博里有非常精彩的文章,我们可以随时学习。下面是工作坊上听课时做的笔记摘录,很喜欢,不敢独占,跟大家分享。
◆◆ 行为是中性的,行为具有两面性。
◆◆ 把孩子的控制权抓在自己手里
◆◆ 把自己的声音说得很大,是为了屏蔽外面的声音(适合小满所以记录下来了)
◆◆ 切记,忽略行为,但不要忽略人。千万不要在孩子发脾气后,把他当坏孩子,当他情绪好转平稳定,妈妈要以平常心对待他。
◆◆ 当孩子提出某个要求现在不能够满足他时,不要直接说不行或者现在不行,而是告诉他什么时候可以行。
◆◆ 孩子重复提问,大人回答最多不超过三次。不停地问不停地答,强化了他的纠缠行为;孩子重复提问的原因:刻板;信息多次才能输入他的大脑;他没有安全感想重复得到肯定;
◆◆ 要解决孩子的某个行为问题,有的是100楼的问题,下面需要做许多铺垫;
◆◆ 自闭症孩子的行为特点,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替代行为,这个行为干预不了,比如只有一条路可走,没有第二条路;
◆◆ 年龄越大,越难干预,而且,强化物不好找;
◆◆ 干预方法完不成,孩子没学会,是教者的责任;
◆◆ 不要认为阿斯伯格比自闭症好,特点不一样而已;
◆◆ 产生行为问题:能力的缺失 + 环境因素;
◆◆ 我们看不到焦虑,但我们看得到行为,可以干预的是行为,而不是焦虑,不是说:“你别焦虑!”;
◆◆ 学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能力,理解孩子的不能,改变我们自己去应和孩子的不能,从孩子的喜欢着手给孩子学习动机,从孩子的能着手帮助孩子进步。
◆◆ 关于社交故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可有可无,根据孩子的能力情况。建议以孩子的口气来写,注意解释性语气占大部份,指令性语句不超过三句,比如应该怎么做。社交故事不是训练工具而是提供信息
◆◆ 听话就可以做什么,这种话不要说,因为听话跟不听话关联,有负面信息在里面,容易让孩子反感和焦虑。
◆◆ 行为干预没有标准答案。
PS:关于康康的行为问题干预,朱朱老师说,她最想看到的是结果。感谢朱朱老师耐心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