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独症患儿的心理干预
湖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李思特 李雪荣
孤独症系一种发育障碍。多起病于三岁之前,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l、社会交往方面出现质的损害。2、言语及沟通方面出现质的损害。3、刻板、僵硬的兴趣和行为活动模式。从现有的病因学研究来看,尽管采用了各种研究手段,结论迭出,但只有一点已达成了共识、即该症不太可能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是一种神经生物性疾病。虽然如此,在该症的治疗方面,药物不能改变其基本病程,仅限于控制某些行为症状,如刻板或强迫性行为、多动或冲动性行为、攻击或自伤性行为等。临床实践中主要应用的是心理干预技术。目前提倡的是综合治疗方法,即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性地采用各种心理干预技术,辅以药物治疗。本文仅对孤独症的心理干预作一概述。
1.心理干预的目的
心理干预的目的主要是提高患儿的各方面技能,促进其环境适应能力的改善。强调使患儿获得相当的自理技能、社会技能及工作技能,从而提高其整体适应能力,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在实际工作中,干预目的的确立与患儿的具体症状严重程度、家人的期望和家庭条件及治疗者的条件等有关,急于求成或随便放弃都是不利于患儿的。
2心理干预的策略
心理干预策略的重点并不是直接消除有关缺陷,而是着眼于通过发展患儿的有关潜能,使有缺陷方面的功能得以提高。例如,患儿的言语存在缺陷,可通过图片、文字、符号等手段来加强其言语功能。首先着手的并不是言语本身,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来改善该项功能。孤独症患儿并不是每一种能力都差,有些能力是健全的,个别能力甚至是超群的。应该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长处,弥 补不足。相反如果只盯着短处,很有可能短处没有什么改进、而长处也退步了。从孤独症的整体表现来说,干预的重点应是社交功能和言语功能,。但是,如果存在对自身安全有威胁的症状时,如自伤、不避危险等,这些症状要优先干预。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某些症状还应强调症状的心理分析,即找出该症状的原因听在。例如、有人指出攻击、自伤、刻板及其他的破坏性行为等,其实并非故意的破坏性行为,而是一种具有沟通性质的活动。 从患儿的角度来说,至少具有五种可能的功能,即表明需要帮助或引起注意,逃避应激,获得自己所需,拒绝外界事物或活动以及获得刺激。患儿的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等方面受损, 不能有效地控制环境,达不到上述目的,从而出现异常行为表现。如果这种分析正确的话,只要使患儿在这几个方面得到满足.即可减轻症状。行为的心理分析往往是困难的,相当一部分行为是找不出特定功能或受多种因素制约。目前这方面在进一步研究。有人提出了此类行为大概有四个方面的主要功能。即寻求注意,自我刺激,回避,表明求助:这一观点还存在有争议,尚待进一步研究。
3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
从整体来说,心理干预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特殊教育干预,其二为行为于预。
㈠.特殊教育干预方法:如日本的“日常生活疗法”; Lovaas的“强化早期干预项目”等等、其主要方法即是特殊教育干预。这一方法的重点是要使患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今后的工作技能及日常生活技能等正常生活的必须技能得以提高。所以,应该教育患儿认识环境,即教导患儿认识这个世界的模式、其中的意义及程序:指导患儿了解因果关系.如、让患儿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特定的后果;指导患儿沟通、让患儿知道自己的表达会影响别人的行为。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躯体、文字、图形,当然,包括言语、当开始发展沟通时,即要扩展沟通方式、为了今后能过相对正常的生活、要指导患儿学会各种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及如何寻求帮助、如何乘车等等,此法的重点是言语和沟通、其次是日常生活自理技能和职业技能。在采用特殊教育干预方法时,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些指导教育,目前提倡结构化教学(Structured Teaching):所谓结构化教学就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有目标、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教学环境、教学材料和教学程序、该法将有助于患儿适应学习,使其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内容.从而提高效果。
(2).行为干预方法:在孤独症的治疗中,行为于预方法是最值得推崇的方法之一,早在七十年代就有研究表明,孤独症患儿能够学会一些技能,如社会适应技能、认知技能、运动技能等等。本法强调的是患儿与环境之间的功能分析 通过有效地控制环境操作因素,强化患儿的适应性行为,降低不适应性行为 例如,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在适应性行为(如社交行为)出现后给以奖励、对某些严重的不适应行为(如自伤.破坏行为).可给以—定的短期惩罚,牵涉伦理道德因素,对儿童来说.惩罚应酌情采用.以奖偿为主。要有目的地采用各种行为疗法进行社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在实施时要注意.患儿在一种环境下学会的技能,到另外的环境中并不能很好地得以发挥,这是患儿疾病本身的缺陷所致。所以,在治疗设计中就要考虑这一因素.要鼓励和安排患儿在不同环境中行为的转化、也有人主张在不同的环境中可分别进行训练。
1心理干预的原则
㈠早期进行 众所周知,人类个体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均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当个体生理和心理成熟水平最适合某种特定的行为学习时,我们称它为这一行为学习的关键时期。如果在关键时期进行特定行为的训练干预,将得到事半功倍之效:相反,如果训练干预远远地超过关键时期,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提倡心理干预的早期进行,不要错过相应功能发育的关键时期。一般来说,语言训练的特殊教育干预方法适宜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因达到一定年龄后,言语功能已基本定型。年龄较大的患儿、青少年及成人患者,则宜采用行为干预方法。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二)针对性 从发育的观点出发,幼年时期的各项心理功能水平影响以后的发育速度和程度。因此,首先要对患儿进行全面评估,以了解其各方面的发育水平,如行为表现、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表现、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评价的重点是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及其它具体症状。此外,对患儿的家庭环境也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或具体的量表评定,如家人文化社会背景、人格特点、对患儿的 看法和期望等。在掌握这些资料后,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患儿的总体水平,强项是什么,弱点是什么,有什么爱好。根据分析得来的资料,确立干预目标.包括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根据确立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干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段地加以验证,作为调整干预方法的反馈信息。因每一个患儿的缺陷所在和与其家庭环境可能有所不同,所以,对某一个患儿有效的方法,对另外一个患儿可能并没有多大用处。所以,具体干预方法因人而异实属必 要。
(三)逐步性 干预目标确定后.并不是立即直奔最终目标.而是有步骤地从一个个的分目标开始。也就是说,我们将准备干预的对象分成几个步骤,然后按步就班地进行。一般来说,人们只注意患儿与同龄人的差距,在干预时要求患儿就象要求正常孩子那样,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而且还可能起反作用,增加了患儿的不配合性。因为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要求下,必然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反应,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最终干扰了干预的进行。应完全依据心理发育评定和行为评定的结果制定个别训练计划,逐步进行。
(四)长期性 孤独症的心理干预效果不能立杆见影,它的显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开始干预到出现明显良好的疗效是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提倡长期持续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目的是改善社交障碍及沟通障碍等症状,长期封闭性住院必违治疗初衷。较好的方式是住院一段时间后,回到家中由家人继续治疗,井仔细观察患儿的表现。治疗者在得到家人的反馈信息后,制定新的治疗计划.再让患儿开始新一轮的治疗和训练。
(五)家人配合 除了治疗者的努力外,如果家人,包括患儿的父母、兄弟积极配合井参与对患儿的治疗,其疗效最明显。家人要尽量多给患儿提供社交机会,在适当的年龄多让患儿单独外出。——般来讲,患儿的家人也会有一定的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应激性表现。这些表现对于患儿来说有害无益。如果治疗者能帮助家人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井指导和训练家人对患儿采取有益的治疗行为,将得到更为明显的效果。同时也要让家人理解,目前为止,孤独症的治疗上并不存在灵丹妙药,心理干预也如此,但相对而言,心理干预效果是理想的,至少是有帮助的。
(六)利用一切有利因素除了治疗者、家人外,患儿的同伴、老师和社区工作人员对患儿的影响也不可勿视。不难理解,良好的影响对患儿的康复必有良好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作为一种特定的治疗方法。例如.怎样加入同伴队伍、怎样与同伴交谈、怎样参与同伴合作的活动是十分复杂的,直接训练患儿这些内容困难重重,有人提出可通过对非孤独症同伴的系统训练,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与孤独症孩子交往与游戏,从而提高患儿的社交能力。老师,杜区工作人品的行为对患儿的有益影响更为明显,不能放弃这些有利因素;目前在没有理想的药物治疗孤独症的情况下,心理干预方法就更为重要。从孤独症这一慢性病程的预后来 看,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小部分可好转,一小部分恶化.大多数病情依旧,总的来说,约70%预后不佳,重者丧失各种能力,生活不能自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心理干预有一定疗效。但是,心理干预是一门复杂的技术,受多种因素影响、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心理干预的作用,有必要对该项技术进行深刻的探讨和全面的掌握。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晓东 on 2002/09/23 06:49:56</fo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