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琢石成玉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6-11-10 13: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张老师, 现在的人要是不让她上网,或许会...

张老师, 现在的人要是不让她上网,或许会更糟,这叫"信息剥离症", 会引起精神焦虑的.
可以让她上网,但禁止发言,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6-11-25 18:58: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自己说现在慢慢地开始习惯起用英文来思...

石头自己说现在慢慢地开始习惯起用英文来思维了,但是怕自己写的英文信有些家长朋友们看不大明白,特意遵托我把它翻译出来,难得他的一片诚意:


亲爱的叔叔阿姨们,您们好:

谢谢您们一直地关心照顾着我,后天是我的生日,我有很多的心里话要和您们分享.

我的生日对我的意义重大.第一,我在那一天里来到了这个世界.感谢神让我降生,感谢父母亲对我的多年辛苦抚育,也感谢您们对我的多年来的照顾.生日一来,我就见长一岁了.很多事情我得自力自为了,象家务活和学习之类的事.光长年纪还远远不够,我还要努力提高我的学业和思维能力.现在我的父母亲和老师们都说我的英语能力要比我刚进这所学校时要强的多了,但是和班上那些外籍同学比,还是差很多的.我希望自己的英语水平能有更大的提高,至少能和同学们一般看齐,这样我就能听懂老师讲的所有的话了.我也希望自己能摆脱以前那样的羞怯,我要锻炼自己和人交谈时能看对方的眼神,我还需要多和别人谈些有意思的话题,并且尽量和别人能谈得长一点.

我的生日对我妈妈的意义也同样深远,因为这是她的受难日.在那一天,妈妈生下了我.她已经受了十几个小时的折磨,但还是坚持着要保住我的生命.最后,我顺利降生,她也活了下来,至今我都感到对不起她.因为那次生育,她才会有了几天前的那次大手术.她住院就住了一星期,受了很多的苦.现在尽管她不能出家门,但还是不断地给我电邮来祝福和送我礼物.感谢上帝,她恢复得越来越好了.她照顾了我十六年,没人能在我心目中代替得了她.我也希望她能告诉我她的心愿.我知道她最想要的是抱自己的孙子,但现在对我来讲还太早了一点,尽管我的很多同学中,有很多已经有男朋友或女朋友了.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母亲,期盼着她早日康复.我永远也忘不了和母亲在一起的时候.

我希望当您们的孩子和我一样大的时候,他或她也能和我一样讲这么多感恩和祝福的话出来.祝愿您们事业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孩子们早日康复.

您们的

石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6-11-26 04:27: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转载]"有个女生也叫以琳"...

[转载]"有个女生也叫以琳"


自幼历经无数次生死关头又并发癫痫的田以琳,在绘画上展露天分,人生也如上帝的神来之笔,缤纷有生命力。她日前在台南县县立文化中心举办个展感恩茶会,与大家分享她的成长故事,并感谢父母从不放弃她。

「以琳童年岁月里,我常以为没有明天。」田以琳的母亲、退休音乐老师张莉玫谈起以琳,不禁红了眼眶;让她欣慰的是,以琳的癫痫症自小学一年级以后没再发病,情绪和专注力问题逐年改善,「现在,一切是那么美好。」

「这是上帝的恩赐。」张莉玫及在佳里镇开业的丈夫田春生医师,让以琳接受教会洗礼,以琳始终保有纯稚心灵,画作绽放著生命色彩与文学内涵。

张莉玫说,以琳小时候,她们母女最爱逛百货公司看画,然后吃一球冰淇淋,那是以琳最快乐的童年,也在后来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作能量。

田以琳目前就读台南市光华女中高三,她感性地说:「上帝在我最需要的时候,就给我机会。」她很感谢能在文化中心展出个人画作。

田以琳在1997至1999年连续三年获台湾省癫痫儿童绘画比赛第一名,1998年获得亚洲大洋洲癫痫儿童绘画比赛第一名,2001年美国知名童书作家佛朗费克出版「童理心──以孩童为师」一书,采用田以琳作品为插画,发行全世界。

田以琳自幼严重气喘,六个月大时摔得脑震荡,14个月大时误食老鼠屎得了伤寒,3岁时突然因出血性脑炎合并脑压升高发病,虽然保住性命,却并发癫痫症。


2006-1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6-12-19 19: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听方老师说,石头和爸爸都回来了,这真是太...

听方老师说,石头和爸爸都回来了,这真是太好了,一家人好不容易又能团聚,石头的英文和生活都长进了不少,方老师康复的也好.

给石头放上一只列侬的歌,就当我给你们家的圣诞节贺卡吧:


Merry Christmas (War Is Over)


So this is Christmas
And what have you done
Another year over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I hope you have fun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s
The old and the young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War is over
For weak and for strong If you want it
For rich and the poor ones War is over
The world is so wrong Now
And so 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
For black and for white If you want it
For yellow and red ones War is over
Let's stop all the fight Now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And so this is Christmas War is over
And what have we done If you want it
Another year over War is over
And a new one just begun Now
And so Happy Christmas War is over
I hope you have fun If you want it
The near and the dear one War is over
The old and the young Now

A very merry Christmas
And a happy New Year
Let's hope it's a good one
Without any fear

War is over if you want it
War is over now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1-14 05: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首先她认为我抢夺了上帝的荣耀,理由是太...

"首先她认为我抢夺了上帝的荣耀,理由是太多的新闻报道了以琳,而没有一次报道提到了上帝,其次是我需要反省为什么会动手术,言下之意是上帝在惩罚我。"
这样讲真是太荒谬了.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我也不想多讲了.但是这样讲是不对的.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同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1-21 00: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今天看到这个人又出来放屁,我非常气愤.这...

今天看到这个人又出来放屁,我非常气愤.这两天我象扫垃圾一样清除着这几个满怀恶意的贴,我不用问,也不用查IP,我鼻子都能闻出你的骚味来.
让我气愤的是,这世界上还真有如此不领情的人,当初方老师在论坛上把CYL的事公布出来,想对以琳老师和家长作个交代.我在万里之遥还特意和方老师讨论,要不要公布姓名,后来,方老师说,毕竟人家还要工作,就用几个字母表示吧.结果呢,对方不领情,想尽下流办法来造谣滋事,甚至假冒了以琳"全体家长"的名,要让"方老师重归正业",我给她写信,说既然你自称是"以琳家长",怎么你不知道她病假,你不是在"逼宫"吗?真是笨的造假都不会.
我还是最后劝你一句就此罢手吧,你觉得你的几句风言风语就能改变人们对以琳,对方老师的看法?如果你想撕破脸皮,那我来撕吧,写帖子骂人我一点不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3-18 20: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上次闻森和姐姐弄矛盾时,看到他情绪发作涕...

上次闻森和姐姐弄矛盾时,看到他情绪发作涕泪交流的样子,我的脑子里立即出现了假如十五年后,如果闻森有幸爱上了一位女生,但最后却被对方拒绝的可能发生的一幕.我估计他当时也会这样惶惑,不知道自己错了那里,为什么他爱别人而别人不爱他?我本来想写一个帖子叫<<被爱拒绝的时候>>,但是后来还是不忍心写下去,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现在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07-4-25 04: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那个凶手是不是自闭症的问题,我想现在...

关于那个凶手是不是自闭症的问题,我想现在初步有了眉目,他不是自闭症.
尽管是有中文报道转译的新闻中说他是个自闭症,但是我一直在注意各方面的英文报道,至今只有两个人提到过这种可能:

1)一是据说是他在韩国的"姨婆",说这孩子小时候是自闭症,但是这个消息也是很不确实,因为他在八岁就离开韩国了,以后他们家也是一直很闭塞,和亲戚没什么来往.所以那个"姨婆"的话,也没有多少的事实根据.

2)另一个例子就稍微可信点,是他童年时教会里的牧师,当时他父母亲因为这孩子有很严重的情绪问题而向牧师请教时,牧师也是向他们建议是不是去看看有没有自闭症.当时他的父母亲也采纳牧师的意见,这个牧师现在也后悔当时没能进一步地说服赵家.
但是牧师当时的直觉也是基于那孩子当时很少讲话的现象,不是因为这个牧师懂得自闭症,也不是这孩子有其他方面表现出自闭症的特点,只是因为他很少说话,用牧师的话说,"这孩子在十一岁时,和正常孩子相比是看不出多大的差别"的.
事实上,后来牧师听了那个凶手的录像,他和其他人都吃惊,这个人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说的话,比他一辈子讲的话都多.他不是没有语言能力,他只是心理扭曲.

从现在的信息看,他从来就不是个自闭症,当然以后如果有机会,或许他的家人还能提供进一步的背景,但是不管他是什么,有一点是绝对无疑的,那就是当时他的父母亲已经看到了儿子在情绪,在语言,在社交上的很多问题,但是却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错,而忽略了,放弃了对孩子的心理培养教育,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引以为戒的血的教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07-4-25 05: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现在在准备的一些资料,包括了这些内容:...

我现在在准备的一些资料,包括了这些内容:

"制造魔鬼的背后黑手"

如果我们假定这个凶手还不是天生的魔鬼的话,那么到底是人间的什么力量才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渊的呢?

1)偏激而扭曲的思想

这些"校园凶手"很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自己认为自己是代表那些受压迫的弱小势力的,是"一个人抗争整个不公平世界"的英雄.
他在录像就宣称,他是为了那些"被凌辱的人"而做的,而且是象"基督"那样去献身.

2)线性极端的思维

就是那种"不是这样,就是那样","不是白,就是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极端思维.

3)罪恶的榜样

那两个高中学生就是他口中的"烈士",同样中国的马加爵也会成为以后中国未来凶手的前驱.

4)孤僻性格

他从小就不爱说话,不是不能说,而是不爱说,即使在家里也一样,他父母曾在小时候担心他有没有语言或听力的问题.据说没有任何朋友,和人交谈最多只说几个字.在大学里,即使遇见中学时的熟人,也是装作不认识擦肩而过,

5)愤怒和宣泄

显然的,他内心充满了愤怒,无论是平时他的写作,还是作案时的自我录像里,愤怒是那种常年累积下来的,根深蒂固的怨恨,"要么在沉默中暴发,要么在沉默中死亡".
但是他好象是始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渠道来宣泄,日长月久,愤怒孕育了仇恨.他的性格固然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但是家长呢,学校呢,社会呢(教会呢),却没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关注他的心理需求,没能帮助他,等他长大后,就是无药可救了.

6)家长的期望和失责

这个家庭当初在韩国比较艰苦,开家小书店,但是还是入不敷出,移民美国后,靠开洗衣店养家(不是有媒体说的家景不错的,)父母亲象所有的移民家庭一样,希望望子成龙,他们的大女儿是普林斯顿大学的毕业生,儿子上的学校也不错,听起来父母也是只顾孩子的学业,而没管他们其他方面,尤其是人生和心理上的发展,他的叔叔回忆,小时候他打电话去问孩子妈妈,他妈妈总是说孩子们的读书很好,从来提过儿子有什么问题,除了不爱说话.

7)移民1.5代的困境

移民1.5代是指那些随父母很小移民来美的孩子,第一代移民一般是成年人,英语不好,辛苦打拼,但是孩子就要去上学,要尝受其他孩子的嘲弄和歧视,他们想不懂为什么自己的父母非要到美国来,尤其是那些在韩国已经上了小学或初中的孩子,离开了朋友,英语讲不好,父母被人取笑,长大后,自己认为是美国人,又和父母有了文化上的代沟,这样的1.5代的精神压力很大.

8)青春期的困惑

这个学生在两年前已经被察觉,因为去跟踪女生,两次跟不同的女孩,报警后,被送去做精神病鉴定,但是没发觉他会"对别人构成威胁",但是法官认为"他对自己构成了威胁",因为有同房间学生反应他想自杀,可惜没有法律能让他在那时强制去治疗.

同房间学生说,他有"一个想象中的女朋友,有名有姓,还是个超级名模",但是现实情况中,他的行为太怪了,以至同房间的人都私下部让他们认识的女生来玩,因为他们怕这个人会去"盯人家的梢".

9)小时候学校里受欺负的经历

他出生的地方还是不错的,社区和学校都可以,有人说他从来没在学校里受别人的欺负,但是也有同学说了这样的故事:
老师让他大声朗读课文,他不愿意开口,老师威胁你不读就让你挂红灯,他勉强读了,但是故意嘴里含含糊糊地象是口齿不清地读,同学们大笑,还取笑他:"滚回中国去吧",(小孩子也搞不懂他是韩国人还是中国人.)

10)美国的"滥枪"和"暴力"文化

枪支文化的历史:
1."美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持枪的自由"
2.美国有几千万会员的"美国长枪协会"是一个很重要的票源,没有他们的支持,任何的法律改革很难通过议会的同意.虽然大家都认为美国枪支泛滥,但是管不了,因为很多的投票人不愿意,这也是民主的反面,民主也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

暴力文化
1.影视音像里的暴力文化是主因
2.媒体对这样的暴力事件的疯狂报道,更是火上浇油.

11)先兆被放弃

很多熟悉他的人,在听到这是他所为时,一点不惊奇,早就认为他迟早是要出事的,可惜无论是老师,学校,父母,警察,精神病医生,法官都对他没有进一步帮助,治疗,养虎成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07-4-25 05: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疑凶心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

疑凶心理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主任史蒂夫•欣肖说:“他(赵承熙)的宣言说明,他不会静悄悄地离开,而要在自我毁灭的同时自我推销,在耀眼的光芒中离开。”

  尽管现有资料不足以作出诊断,但欣肖认为这些资料显示,赵承熙极度自恋,然而又为虚无主义情绪困扰。他认为赵承熙甚至可能有狂躁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法新社援引他的话说:“尽管如此思考问题让人不寒而栗,但有时候精神疾病就会这样,病人丝毫不顾及别人,一切都让位于让世界了解自己受了多少伤害的强迫心理。”

  NBC方面说,播出这些“遗言”对电视台而言是个艰难的决定。这一决定受到了电视台内部人员的反对。曾在联邦调查局分析罪犯心理的克林特•范赞特现任NBC分析员,他反对播出这些“遗言”。范赞特说:“这正是他想要的。”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教授马迪•霍罗威茨说:“不幸的是,他想要的就是宣传,现在他得到了。”霍罗威茨担心有人模仿赵承熙的行为,以求“扬名”。

  毁灭之路

  各家新闻媒体和有关当局对赵承熙的描述中,出现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孤独”。英国《泰晤士报》说,赵承熙平时极少摘下墨镜和帽子,仿佛将和外部世界的联系彻底关闭;他在上课时偷拍女同学照片,但却从不和她们说话。在枪击案之前大约1个月,他不再上课。

  心理学家认为,行为如此极端的人往往经历过不少拒绝、损失或侮辱,但只要有亲人或朋友的支持,有这些经历的人往往不会选择毁灭。

  《泰晤士报》援引心理学家塔尼娅•拜伦的话说:“如果这些经历没有得到安抚,脆弱程度一再加剧,就可能有灾难性的事情发生。”她说,一些感到极度自卑的人可能会从能致人死命的武器上获得满足感,因为生杀予夺的权力让他们“克服”了自卑。

  也有心理学家认为,美国社会其实十分讲求“合群性”,“不合群”的年轻人往往遇到很多困难。哥伦拜恩高中枪击案的两名凶犯就是经常遭到同龄人欺辱的“不合群”者。而在学校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这种感觉可能被放大。

  心理学家多萝西•罗韦说,这些“与社会脱节”的孤独者可能选择极端的表达方式。她认为,预防校园枪击案不能单纯靠加强枪支管制,美国社会需要“扪心自问,为什么年轻人的一些基本的情感需求在这个社会得不到满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7-5-17 05: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YIBIN今天应该到上海了.这次回国,我...

YIBIN今天应该到上海了.这次回国,我对他的任务是:1)要么自己学着能做几个小菜;2)要么带一个能做几个小菜的媳妇回来.看来石头也可以来帮着监督一下任务的进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5-23 05: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在以琳的家长中,接连出了两件悲剧,真是让...

在以琳的家长中,接连出了两件悲剧,真是让人深深地怀疑这个世界是不是疯到头了,为什么这样不幸的事还会加在这些已经很不幸的家庭上,我们会有很多的这些念头会迷乱我们的思想,动摇我们的信仰,我想,在这样悲痛的时候,我们大概需要做的是不能让那些生活中邪恶的非理性的东西,侵占了我们的头脑,背离我们的信仰.在大风大浪中,我们仍然要向磐石一样,坚持你以往的信仰基础.狂风巨浪可能把你打得遍体鳞伤,但是动摇不了你"身如铁,志如钢".
尽管往事惨不忍睹,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勇气把这一页翻过去,因为我们更关心的是未来,两位深受爱戴和尊敬的妈妈不在了,但是她们的未来还在,她们在天之灵还在牵挂,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她们的孩子.我们大家和以琳的老师一样都会尽力而为的.

最后,向以琳所有的老师和员工致以我最深切的敬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7-6-18 21: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或许我们可以订一下规章制度,任何家长送礼...

或许我们可以订一下规章制度,任何家长送礼的,视金额大小,在孩子小组升级评分时扣百分之十到二十的分,免得老师们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左右为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7-7-3 02: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写得非常好,让我也受一次教育.

石头写得非常好,让我也受一次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7-7-20 05:52: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并去北京康康爸爸的工厂打工体验一下",...

"并去北京康康爸爸的工厂打工体验一下", 好主意.但是让他们付工资,否则我告他们雇用童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07-8-7 21: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很喜欢我儿子在主日学上唱过的一只课,也...

我很喜欢我儿子在主日学上唱过的一只课,也帖出来和石头分享:

  I AM A SPECIAL KID

I am a special kid, I know;
     God chose me to be here quite long
ago----
Long before there was land or sea,
     God picked me for His Recovery.

I am not like other kids, you see;
     Becuase I'm in the Lord's Recovery.
Though I don't know much, that's OK;
I am in God's Recovery today.

I'm right in the middle of God's plan,
To pull all that God is into a man
And incredible as it may be,
   God's plan always has included me.

I'm glad I'm in the God's Recovery;
  It's a very special thing for me.
To spend all of my life, all my days
  Where God is having His own wa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07-9-3 05: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这是我们孩子今天唱的一只赞...

石头:

这是我们孩子今天唱的一只赞美歌,想想你会喜欢,如果你想听歌的录音,我也可以给你寄:

INSIDE ME

Inside me, inside me,
   I know which is right or wrong.
Inside me, inside me,
   Is a light that just turns right on.
So when I have to make a choice,
I stop, (snap fingers)
  and listen to this voice;
My conscience is the part of me
   that tells me right or wrong,
Lord, make it very stro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07-9-4 23: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你翻译的很好,有个建议我给你发了悄...

石头,你翻译的很好,有个建议我给你发了悄悄话了,也很高兴你能和大家分享.

很久前,我刚看了以琳和你的故事,我给你妈妈写信时提到,可能她做得最大的成功就是把你培养成了一个有信仰的孩子.随着我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大,我更体会到了有信仰的必要,因为我越来越发觉,对于这些特殊孩子来讲,无论父母或老师如何心血用尽,他们永远会有我们预料不到的,准备不足的,毫无办法的困难出现,何况我们毕竟会有一天会撒手人间,我们或许应该给孩子们准备好,当人间得不到帮助时,他总能祈求神的指引.
曾有家长问我,你信教是为自己呢?为孩子呢?两者皆有呢?我们家已经有三代信教的家史了,但是我们家里那几个读书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却不是信教的教徒,真象是过去说的:"读书越多越反动",考场上的胜利却让人沦落于人世间的虚妄,现在轮到了我们跟着儿子女儿在儿童唱诗班里听着想着,就象是这只歌里唱的那样,我如果能让我的孩子们长大后,能做到象这只歌里唱的那样,那么他就能在种种困难面前,知道自我存在的价值,知道行动的准则,那么即使我们不在人世了,我们也能放心了,就象是我们将孩子托付给了一个永远值得信赖的"人".

石头,我看了你最近的那些活动,不止一次地想,如果我从头活一遍,在你那个年纪能做到象你一样吗?我象我绝对是比不过你的,至少象是你在大家面前做报告等,我是绝对做不到的.但我可以把自己上辈子学到的东西讲给你听,我想如果我在你那个年纪重活一遍的话,我或许会让自己明白其实很多人世间的事,需要认真对待,但是也实在不必太过于认真,比方说,某门功课偶然考砸了,老师有时侯批评你了,同学说你怪话了,还有女生!实在搞不懂,我现在还没搞懂,早放弃了,但是现在有个女儿在眼前,又逼着我去琢磨了,但还是不明白,我老婆就说了,"你怎么搞得明白呢?!",所以估计我还得放弃一次.所以我想,这人世间的事事非非,来来去去,本从虚幻来,还向虚幻去,如果你能有信仰,能从上天寻求指引的话,我想即使在这乱世人生,滚滚红尘中,你还是能活得自信,自在和自由的.

石头,你不光是你爸爸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大家的骄傲.好好干,我们大家为你鼓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发表于 2007-9-10 22: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还可以演哑剧,学魔术可要难多了.

还可以演哑剧,学魔术可要难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07-9-11 06: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石头,下面是给你妈妈看的文章,她看完后...

[石头,下面是给你妈妈看的文章,她看完后,问她感想如何?]


我们要自己出去

【龙应台】

"独立宣言"


安德烈:

你昨天的话是这么说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刷」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离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我也没办法应付这局面,安德烈,譬如你站在沙滩上,突然一个浪头,天一样高,眼睁睁看着它扑下来,你其实不知道躲到哪里里去,反正趴著躺著都会被击倒。

你所不明白的是,你的独立宣言,不仅只是美国对英国的独立宣言,那毕竟是同一个文化内部的格斗;你的独立宣言———不知怎么我想到一个不伦不类的比喻———是奈及利亚向法国宣布独立,是古巴向西班牙挑战,是甘地向英国说「不」。

你根本不知道大多数的亚洲母亲是怎么对待她们的儿女的。

你记不得你香港的数学家教?他是博士生了,谈妥要来上班之前,还说要打电话回北京问他父母同不同意他做家教。你记不得大三的小瑞?她到台北和朋友晚餐,结束之后还打电话问她妈准不准许她搭出租车回家,结果电话里的妈说出租车危险,她必须搭公车。你记不记得大二的阿芬?拿著暑期创意营的选课单,说伤脑筋,不知道她妈会不会同意她选她真正想要的课程。

这些,都是典型的镜头;我不是这样的母亲。

但是同时,我也看见二十一岁的女儿跟母亲手挽着手亲密地逛街,看见十八岁的儿子很「乖」地坐在母亲身边陪著母亲访友,跟母亲有说有笑。

老实说,安德烈,我好羡慕啊。

但是,我不敢企求,因为,我也觉得,刚成年的人跟母亲太亲近、太「乖」,恐怕代表著他本身的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我渴望和你们保持儿时的亲密,但是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幻想。我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亚洲母亲了,而且还一直认真地在上你和菲力普给我的「课」。


"他几岁?"

菲力普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的十四岁到十六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议题兴趣很浓。譬如和中国来的记者谈中国问题,或者和美国记者谈国际局势,十五岁的他都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你的华人朋友的特征?」

我说没有。

他说,「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嗄?

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我们接著做了一次实验。就是观察下一次朋友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结果是这样的:

教授甲进来,我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力普。」

他们握手。然后甲教授对著我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中文吗?」

我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着我。

我说,「十五。」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眼睛看着我。

我说,「你问他吧。」甲教授这才转过去看菲力普。但是没说几句,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啊?」

菲力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著我。

这个实验发生了之后,我也变敏感了。记不记得,你刚到香港时生病了,我陪你去看医生。我们两人一起进去,你坐在医生对面,我一旁站著。医生看了你一眼,然后抬头问我:「他哪里里不舒服?」我赶忙说,「请你问他。」

那时,你二十岁。

十六岁的菲力普,在我们做过多次的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观察归纳,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十四岁了,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你就是『小孩』,你就没有身分,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著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归纳的时候,安德烈,我这有名的社会观察家,真的傻了。

此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我也会弯下腰去和他说话。



"要不要上厕所?"

菲力普给我另一次「震撼课」,是在垦丁。我们一大帮人,包括奶奶舅舅表弟表妹们,几辆车到了垦丁海岸。大家坐在凉风习习的海岸咖啡座看海。过了一阵子,我听见一旁舅妈问她读大学的女儿咪咪,「要不要上厕所?」我也想去洗手间,起身时问菲力普:「要不要上厕所?」

你老弟从一本英文杂志里抬眼看我,说,「妈,我要不要上厕所,自己不知道吗?需要妈来问?」

喔,又来了。我不理他,迳自去了。回来之后,他还不放过我,他说,「妈,咪咪二十岁了,为什么她妈还要问她上不上厕所?」
嗄?

「第一,这种问题,不是对三岁小孩才会问的问题吗?第二,上厕所,你不觉得是件非常非常个人的事吗?请问,你会不会问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厕所』?」

我开始想,好,如果我是和诗人杨泽、历史学者朱学勤、副刊主编马家辉、小说家王安忆一起来到海岸喝咖啡,当我要去上厕所时,会不会顺便问他们:「杨泽,朱学勤,马家辉,王安忆,你要不要上厕所?」

菲力普看着我阴晴不定的表情,说,「怎样?」

我很不甘愿地回答说,「不会。」

他就乘胜追击,「好,那你为什么要问我上不上厕所呢?你是怕我尿在裤子里吗?」


"价值拔河"

我们之间的矛盾,安德烈,我想不仅只是两代之间的,更多的,可能是两种文化之间的。

我常常觉得你们兄弟俩在和我做智力对决,价值拔河。譬如你的中文家教来到家中,我看见你直接就坐下来准备上课;我把你叫到一旁跟你说,「安德烈,虽然你的家教只比你大几岁,你还是要有一定的礼节:给他奉上一杯茶水,请他先坐。他离开时,要送客送到电梯口。」你显然觉得太多礼,但你还是做了。

我也记得,譬如住在隔壁的好朋友陈婉莹教授来到家中,你看她进来,对她说了声「嗨」,还是坐在椅子上读报。我说,「不行,再熟她都还是你的教授,在中国的礼仪里,你要站起来。」你也接受了。

我们之间,有很多价值的交流,更何况,德国的传统礼节不见得比中国的少,欧洲社会对亲子关系的重视,不见得比亚洲人轻,对吧?

可是昨天发生的事情,还是让我难以消化,隔了一夜还觉得郁结在心中。

你和菲力普到上海来做暑期实习,我也兴高采烈地把自己的研究行程安排到上海来。一个做母亲的快乐想象:母子三人共处一室,在上海生活一个月,多幸福。让我来引导你们认识中国,多愉快。

我怎么会想到,你们的快乐想象和我的刚好相反。

你说,「我好不容易可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为何又要和妈住一起?而且,难道以后我到某一个城市去工作了,做妈的都要跟著吗?」

十八岁的菲力普,刚从德国降落,天真的眼睛长在一百八十四公分的身躯上,认真地说,「我不要你牵著我的手去认识中国──因为你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安排得好好的,但是真正的世界哪里里能这样。我要自己去发现中国。」

我听见自己可怜巴巴的声音说,「难道,连一个周末都不肯跟我去玩?青岛?苏州?杭州?」你们眼睛都不眨一下,异口同声说,「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己出去,自己探索?」

安德烈,我在面对你们的「欧洲价值」,心里觉得彻底地失落。可是,转念想想,你们俩,是否也在努力抵抗你们母亲身上的某些「亚洲价值」而觉得「有点累」呢?昨晚,我一个人去散步。从梧桐树夹道的兴国路一直走到淮海中路,月亮黄澄澄的,很浓,梧桐的阔叶,很美。我足足走了一个小时,然后叫车到你俩丽园路的住处,看见你们自己洗好的衣服袜子凌乱地散在沙发上。我想,「不行,我也不能帮你们清理家里。」

在沉沉的夜色里,菲力普送我到大马路上搭车。他忍受我一个深深的拥抱,然后大踏步走到马路的对岸。


MM




"伟大的鲍布·迪伦"


亲爱的MM,

别失落啦。晚上一起出去晚餐如何?下面是美国有名的音乐制作人描写他跟鲍布·迪伦和迪伦的妈一起晚餐的镜头:

跟迪伦和他妈坐在一起,我吓一跳:诗人迪伦变成一个小乖。

「你不在吃,小鲍比。」他妈说。「拜托,妈,你让我很尴尬。」「我看你午饭就没吃,你瘦得皮包骨了。」

「我在吃啊,妈,我在吃。」

「你还没谢谢制作人请我们吃晚餐。」

「谢谢。」

「嘴里有东西怎么讲话,他根本听不懂你说什么。」

「他听懂啦,」迪伦有点带刺地回答。

「别不乖,小鲍比。」

MM,你觉得好过点了吧?

安德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20 04: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