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lily04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绪与行为的关系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2-12-17 15: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而且是朝着母亲的面开的枪。...

。。。。而且是朝着母亲的面开的枪。

我有预感这是AS,也猜到为什么,还是等有更多的消息披露吧。

是AS还好,抹黑也好,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吸取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2-12-18 04: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如果我是一个实在权威性的社会人士,媒体让...

如果我是一个实在权威性的社会人士,媒体让我来表态的话,我也会象这个那个专家来撇清,毕竟把自闭症和凶杀联系在一起,证据不足,情理不通.

但是在我们内部,确实是可以来讨论一个平常不大有人愿意提及的话题,就是"自闭症青年或成年人有没有暴力行为?有没有家暴?我们这些孩子还没有长大那么大,或是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的家庭能不能吸取教训?"

如果大家愿意讨论的话,我们可以继续,我们把讨论只限于这里,不想去外面张扬,也不想去揭别人的伤疤,我们只是想从前人那里学我们能学到的经验和教训.但是如果大家要争论的话,我没时间也没兴趣,我看就没有必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2-18 09: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们且不说亚当真的是AS,毕竟没人能拿出...

我们且不说亚当真的是AS,毕竟没人能拿出确凿的诊断来,他家里可能根本没打算给他一个诊断,只是心明眼亮又能置之度外的哥哥心里明白.但是我们几乎可以说亚当绝对是生活在"AS的生活方式"中的,我们不能说是因为AS了,就可能发展成凶手,但是有些事情和他的AS状态密切相关却是能够让他成为一个冷血杀手的.

比如说,下面这个"刑事精神分析医生"的看法,是象这样能够对扶养他的母亲当着面(现在说是母亲还睡着时开的枪),而且去滥杀这么小的孩子,甚至用步枪对一个人连开十一枪,警察都不敢让家长们看到遗体,因为全打烂了.这样的完全缺乏理智和同情心的冷血杀手,在这个著名医生经历的所有案件中,几乎都是和童年心理创伤有关的,他认为自己在心里已经"死"了,他认为母亲是个"始作佣"者,或许是因为母亲生了他,他去残杀那么小的孩子,或许也是因为那些孩子们拥有的正是他不曾拥有过的幸福童年,所以他毫不留情地杀儿童,不光是杀,而且连开数枪,如果不是私仇的话,那就是极端地泻愤了.

那么"愤"从何来呢?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亚当作为这么一个"怪人"肯定小时候受尽欺凌,但是今天学校的官员说了,说亚当从一开始就是他们非常关注的对象,所以在学校里他是绝对没有受欺凌的可能的,但是出了学校毕业这几年就不知道了,而且学校一直是象把亚当当成社交障碍的孩子对待,是他自己的母亲后来坚持学校的教育体制不适合孩子,而退学在家的.后来是不是亚当因此而迁怒于母亲,现在还不知道.

但是这个"愤怒",对AS的青年和少年来说,应该有和其它人不大一样的特点的.比如说.

1)是不是正确地理解了别人的意图,包括是不是曲解别人的,甚至包括家人,朋友的好心和关爱.

2)他对已经形成的看法,(刻板思维),能不能调整和改变.

3)当他的情绪发作的时候,能不能"自控","转移"或是"克服".

如果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愤怒"的种子的话,那么AS中的某一部分肯定为这个愤怒的种子提供了特别的养分,如果庄稼人不去料理的话,会可能成这么一根大毒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18 09:59: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A troubled child...



A troubled childhood and difficult family life may have driven Adam Lanza to kill, says a forensic psychiatrist.

Dr Keith Ablow said: “In every case I have ever treated in which empathy is in short supply or absent, it was eroded through suffering inflicted upon that person, usually early in life.

“Psychological trauma – whether chronic or acute – has been present in every violent person I have evaluated. We must imagine someone so devoid of empathy that he could shoot one child after another, ignoring the shock and terror on their faces. Such a person is severely mentally ill.

“The fact that he killed his mother would make any psychiatrist wonder whether the 20 children represented what was “dead” inside him.

“Perhaps he believed that his mother was complicit in his demise. He opened the door to a new kind of horror – the massacre of children.

“The likelihood he was destroyed just as early on is not 100% – but it is very hig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2-18 10:27:3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是死去的老师中的一个,是学校给自闭症及...

这是死去的老师中的一个,是学校给自闭症及其它孩子们配备的"行为治疗师",在职业博士生,她未婚夫本来是准备好在圣诞节向她求婚的.

那么美丽的人,好象离我们这么近. 她是将孩子保护在身下而自己中弹牺牲的.

愿她安息.


[upload=3202,0]Rachel D'Avino.jpg[/uploa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19 22:30: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ZT] 我对康州枪杀案的反思...

[ZT]  我对康州枪杀案的反思

2012-12-17 23:31:27





圣诞节快到了。美国百姓为买礼物而头痛,商场里人仰马翻。康州小镇上的枪声,让大伙儿匆忙的脚步稍稍缓了下来。这已经是今夏以来的第5起枪杀案了,此次规模最大,有20个无辜的孩子丧命。人们交织着焦虑与愤怒,纷纷质问:为什么?

是因枪支缺乏管理? “控枪”的呼声此起彼伏。我个人也坚决支持。可是,在美国,控枪是暂时无法实现的“奢望” 。

一是宪法规定。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有“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侵犯”的条款。2008 年和2010 年最高法院的裁决加强了这一宪法权利。二是集团利益。全美步枪协会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游说集团,它每年花在国会的游说经费都在百万美元以上。这是“控枪派”所无法匹敌的势力 。

再说,禁枪就能解决问题吗?并非如此。上周,在中国河南,一位精神病患者持刀伤害了二十多名儿童。美国的南邻墨西哥,即使有禁枪法,也枪杀不断。北邻加拿大,对手枪的管理,与美国接近,却鲜闻此类惨案。

可见,武器是人使用的,解决人的问题,才是根本。

以康州枪击犯为例。

作案者亚当,是个腼腆的青年,自幼生活富裕,即使父母几年前离异,父亲给的抚养费也是每年25 万美元,亚当无需工作,衣食无忧。

但是,亚当患有“轻度自闭”的心理障碍。当年他在Sandy Hook小学读书时,母亲南希曾因为儿子教育问题,同学校发生分歧。争执结果,亚当退学,改由母亲家教。亚当高中时回到公立学校念书,性格孤僻,毕业后更是离群索居,每况日下。

据说,事前几周母亲南希已有预见,因亚当愈发沉默,并出现自残倾向。南希的担忧果然被印证。爱好购枪,并经常带儿子练习射击的南希,饮弹身亡。

不知南希是否坚持带儿子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亚当是否已发展成“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症”?这要等最终的调查报告。有一点似乎清楚:亚当活得很不快乐,他感到这个世界与他作对,因此充满仇恨,想采用极端行为报复。

整个美国社会崇尚物质,于是父母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给子女最好的,却忽略孩子精神和心灵的需要。像亚当这样的孩子,开名车,住豪宅,内心却遭受不被理解认同的孤独和痛苦。

亚当是罪犯,某种意义上,也是名受害者。不是有人说过吗,“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老虎”。是社会,学校,家庭还是别的原因,造成亚当的心灵扭曲,恶性毕露?他的故事,令许多人反思。

我认识一位家长,平时对孩子要求极严,成绩拿不到A 就会训斥,还经常写信责怪学校老师教育无方,关系搞得颇紧张。本来聪明安静的小家伙,变得患得患失,总是闷闷不乐。今天谈起来,这位“虎妈”感慨地说:以后准备多给孩子些自由空间,他能健康快乐地长大,比成功还重要。

因为我自己的孩子小学时被诊断为“多动症”,所以熟悉美国“特殊教育”系统。美国的许多公立学校,设有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帮助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如果家长积极协作,孩子学会适应群体,生活将渐渐走向正规。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我认为,避免“康州校园事件”重演的有效办法,应该是政府把更多资源,投入到心理健康的研究治疗和普及教育中。据统计,美国有心理问题的,占人口25%,其中童年经历影响最深。可惜,近两年美国经济吃紧,教育经费大幅度削减,看来,电视上总统先生的眼泪,又要白流了。

天下太平,匹夫有责。俗语说:子不教,父之过。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注重子女身体和智力发育,也关心他们灵魂和心理的健康。从前中国学校强调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就是这个意思,放在今天,仍然适用。

由梅兰松竹张贴 @ 2012-12-17 23:31:27 (被阅读5492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2-23 22: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篇报道是我觉得最靠谱的分析.也是我最觉...

这篇报道是我觉得最靠谱的分析.也是我最觉得悲哀的地方.


美枪击案疑犯家庭解读:母亲用枪治疗儿子孤独症(图)





文章来源: 新京报 于 2012-12-22 20:39:01 -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一周前的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遇害者已经陆续下葬,枪击案疑犯亚当·兰扎的母亲南希没有被包括在“遇害者”的行列,在南希生前的房屋前,只有一束无主的红白康乃馨。

  14日,年仅20岁的亚当·兰扎枪杀20多人后,人们将愤怒全都倾泻在同样被亚当枪杀的南希身上,因为杀人的枪是南希购买的,她还教会了亚当使用枪。在一些当地人眼中南希与儿子亚当的故事就像《阳光下的罪恶》中所描述的——“这里很平静,阳光照耀,海水湛蓝。可是别忘了,在太阳底下,到处都有邪恶的事情。”

  枪需要很多尊重,她尝试将这种概念灌输给儿子,亚当接受了。亚当爱枪,并将此作为骄傲的来源。

  ——在南希朋友罗赛尔·哈诺曼记忆中,南希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枪支怪人,她曾说过,将枪介绍给亚当是为了让他学会责任的意义。

  起因 离婚后妈妈爱上了枪

  “三年前,她开始将打靶射击作为一项爱好。”在这一年,南希和结婚近30年的丈夫彼得·兰扎离婚。

  “人们对于南希的愤怒超过了杀人的儿子。”纽顿居民丽萨·谢尔登说,“为什么她儿子有问题,她却在屋里放冲锋枪,还教他怎么用?”

  亚当用来行凶的3支枪都曾经是南希买来与儿子分享的。

  枪击前,小镇居民对南希的印象是这样的,这位生活无忧的52岁单亲妈妈慷慨,乐于和人们谈论体育、园艺和射击话题。“射击是她的一个爱好,但不是主要的爱好,她爱好艺术、文化,喜欢生活中的美好,喜欢红袜队的比赛,这就是我认识的南希。” 南希的朋友约翰·伯格科斯特回忆说。

  据南希的朋友马克·塔姆巴斯奇奥透露,南希对枪支产生热情是这几年的事情。“三年前,她开始将打靶射击作为一项爱好。”

  在三年前,南希和结婚近30年的丈夫彼得·兰扎离婚。离婚的时候,前夫将价值160万美元的房子留给了南希,并且对她说“以后她都不需要工作了”。彼得年收入44.5万美元,每年付给南希24万美元的赡养费,会一直给到2023年。

  从此之后,南希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天赋异禀但患孤独症的儿子身上。对于南希与儿子的关系,亲戚玛莎·兰扎是这样描述的,“她喜欢和两个儿子呆在一起,即使彼此之间有巨大的分歧。”据悉,她经济独立的大儿子瑞恩已经很久没与她和亚当说话了。

  发展 枪让妈妈与儿子更亲密

  南希非常高兴,因为她终于可以让整日打电脑的儿子走出来,做户外活动。这种喜悦之情令她没有想太多,更没有想到这会带给亚当什么后果。

  周围人也发现离婚后南希生活的变化了,她不愿意别人拜访她家,不愿意谈论家庭生活;她开始收集武器,带着儿子去“各种各样的射击场”,练习使用各种枪,枪支慢慢开始主导南希的生活,也主导了她和儿子的关系,因为南希发现枪似乎让她和亚当更加紧密了。

  2009年,亚当提前退学。亲戚玛莎·兰扎说:“南希让亚当退学,因为她觉得学校不知道如何教育亚当,她自己在家中教育亚当。”

  亚当高中时代的朋友迪亚兹却觉得,亚当仿佛一夜间从高中消失了。当时在他与其他几个同学的努力下,亚当开放了一点,有时还会讲几个笑话。亚当退学后,迪亚兹碰到南希并问她“亚当怎么样时”,南希回答说:“他近来经常去靶场,将此作为一个爱好。”

  枪微妙地改变着南希的生活,但南希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死在儿子枪下。南希觉得教儿子“玩儿枪”是一种疗法。她对朋友说,这令亚当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自信。

  在朋友罗赛尔·哈诺曼记忆中,南希不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枪支怪人,南希曾说过,将枪介绍给亚当是为了让他学会责任的意义。“枪需要很多尊重,她尝试将这种概念灌输给儿子,亚当接受了。亚当爱枪,并将此作为骄傲的来源。”

  2010年3月,南希买了冲锋枪,她和儿子亚当一起去练习射击,享受美好时光。《新闻周刊》结合南希购枪的时间和朋友的描述,大胆推测了她当时的心情。文中猜测,南希非常高兴,因为她终于可以让整日打电脑的儿子走出来,做户外活动。这种喜悦之情令她没有想太多,更没有想到这会带给亚当什么后果。

  也许就是这样的想法让南希在2011年3月又买了一把Sig Sauer自动手枪。《新闻周刊》认为她精心地计划了购买的时间,因为这把枪正好能够赶上亚当5月份的生日。

  结局 儿子感觉被疏远枪杀妈妈

  退学一年多的亚当,没有了任何交际,他的生活只有母亲和枪。就在这时,南希选择去亚当母校桑迪·胡克小学做志愿者,这打破了母子二人生活的平衡。

  在与母亲越来越亲密的同时,亚当在2010年与父亲彼得决裂,从此二人再没说过一句话。就在这一年,南希买了一支大毒蛇突击步枪。《新闻周刊》推测称,单亲母亲总是担忧在某些方面不能代替父亲。南希买这支枪的目的也许受了广告语“重塑男人本色”的迷惑。她或许觉得亚当缺乏男人本性,买一支枪可以让亚当找到自我,在她看来,亚当拿到“大毒蛇”的时候,会感觉到一股力量。

  退学一年多的亚当,没有了任何交际,他的生活只有母亲和枪。但就在这时,南希选择去亚当的母校桑迪·胡克小学做学前班志愿者了,这打破了母子二人生活的平衡。与南希相熟的当地居民乔斯华·弗拉什曼透露,他听说亚当认为母亲更爱那些孩子,而不是自己。在之后的惨案中,南希是亚当的第一个目标。南希与校长和心理医生是好朋友,这两人也被杀了。

  一些媒体也怀疑另一件事情刺激了亚当,在惨剧发生前几个月,南希曾单独出国寻找新家,并为亚当寻找合适的大学。另外,南希还进行了一次短途旅行,让亚当一个人和枪留在家中。曾有报道称,南希告诉保姆说,千万不能让亚当一个人呆着。但南希的朋友们都说,她很信任儿子。亲戚玛莎·兰扎也表示,“我知道南希与亚当有一些问题,但她从来没有感觉儿子会带来威胁,否则她会求救。

  14日清晨,警方在南希家中发现她的尸体,亚当向她的头部射出4枚子弹,此时的南希穿着睡衣倒在床上。几小时后,亚当饮弹自尽。

  以枪开始以枪结束,南希和儿子的生命如散落的碎片,永远无法还原。正如南希朋友说,她为儿子付出了一切,她也教会了儿子用枪,她是始作俑者,也是受害者。(储信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2-25 11:25: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顶帽子,有大有小,能够严丝密缝地正好戴...

一顶帽子,有大有小,能够严丝密缝地正好戴在头上的,很少,就象是这个亚当,很难说他不是AS,也很难说他只是AS,但是如果以我现在的经验,假如当时和他相处的话,我也一定会先以AS而对之.

就在屠杀发生后几天,美国有个妈妈写了篇文章说:"我就是亚当的母亲",很多引起了注意,其实她不是亚当的母亲,但是她觉得自己和那母亲一样的命运,因为家里那个青少年的儿子扬言要杀了他,原因是因为她提醒这个儿子图书馆借的书要到期了,却引来儿子的一阵狂怒,其它的两个弟妹,见况立即跑去车里从里面把自己反锁起来,这样的逃生本事两个小孩子已经练得很熟了,因为家里的大哥哥精神不稳定,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妈妈知道总有一天会出大事的,除了教育两个幼子碰到这样的情况如何自保外,妈妈能做的就是把家里所有的刀剪收起来放进一个可关紧的塑料桶里,她自己随身携带,不让大儿子有机会拿到.

这个大儿子是什么诊断呢?有诊断为自闭症的,有诊断为躁郁症的,有诊断为多动症的,从小受了无数的训练,吃了各种的药物,到了青春期却是象个炸药桶.

当初看到了这个亚当的一些描述,无论媒体上怎么讲,我到是立即想起了3年前的那个事情,或许很多新家长还没到这个圈子里还不知道,我想来想去,还是再来提一下,无论现实是严酷的还是温暖的,多了解情况总是好的.

2009年大概是一月份左右,身为大学教授的Gertrude "Trudy" Steuernagel因为没有出现在讲台上,学生和同事们对这个一向勤勉的教授的缺勤很意外,就报了警,结果发现了教授在家里躺在厨房里人事不醒,而她当时十八岁的儿子躲在地下室里,嘴里不停说:"hurting mom, kicking mom",母亲不治而亡,法医鉴定是被重力踢死的.因为当时那个地方还没有关于自闭症过失杀人应该怎么办的法令,所以这个孩子还是得走法律程序,但是怎么去坐牢,怎么去出庭,该怎么判,大家都抓瞎,比如说孩子每天一定要看一个综艺节目,但是又不容许牢房里放电视机,警方就想了个办法,在孩子的牢房外面的走廊上,一到了那个电视节目开始,就放个电视让他看,完了再收走,不如的话,孩子会愤怒地自伤.还好总算最后的判决是孩子不承担责任,但是被判必须进庇护所里受到监管.

作为母亲的Trudy,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母亲,当时我还翻译过她的一篇博客,因为孩子的原因,最终夫妻离婚,Trudy带着儿子独自生活,儿子是非常低功能的自闭症,但是母亲一直不舍得送他去庇护所,事实上儿子对母亲的暴力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她自己早前的博客就说起过为了躲避儿子的拳脚,她把自己锁在壁柜里逃过一劫.Trudy甚至事先立下遗嘱,声明如果一旦儿子对她做了不可挽回的伤害的话,她首先得证明那是儿子无法控制行为的后果,不是他故意为之的.

Trudy的遗嘱,就象是亚当母亲nancy教儿子射击以吸引他出离终日电子游戏之中一样,而不幸言中,母亲的选择让她们成为了儿子手下的第一个牺牲品.

我们比较这两位母亲,很能发现一些相同之处:

两个都是非常爱自己特殊儿子的母亲,Trudy不愿送儿子去庇护所,nancy因为不满学校对亚当的教育,而让儿子在家上学.即使是倍受指责的"教枪"行为,如果确实象有报道所说的是因为母亲为了让亚当摆脱电子游戏和学习与人沟通的一个手段的话,我们这些同样的家长们能立即nancy的用心良苦.

两个都是离婚,除了一个儿子生活中已经没有了其他的人,当她们的儿子小时候可能是个乖乖宝,自己一个人能够胜任,但是很快儿子长成了十八,二十的大小伙了,力气绝对压倒母亲,青春期又让小伙子们经常会暴怒和冲动,这时候家里缺了个成年男性的威慑和调节,到了这个时候就是可能避免悲剧的一个决定因素之一了.

两个母亲离婚后基本上没有了"支持团体",很大程度是因为成年儿子的关系,让她们把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封闭起来,Trudy的社交基本上就是她有时间写点博客,而Nancy还是有些自己的交际,但是一接触到儿子的事情,她就基本上不谈了,所以直到现在外界对亚当的了解还很少很少,没有了一个能理解这样的特殊孩子的朋友和专业人士的支持,到最后缺了外界的客观评价和忠告,最后让母亲的"爱"泛滥了起来蒙蔽了母亲的理智和判断能力,Trudy还是意识到了危险,而Nancy根本就是"引狼入室",其实母亲还是很用心地教儿子射击的,教育他如何承担用枪的责任,据说亚当也接受的很好,只是到了某个时候却让他丧心病狂.对于特殊需要的人的教育,是不能完全以对待正常人的思维方式去教育的.人,尤其是那些一心一意,抛弃一切的母亲们,最后还是要明白光是"爱"是远远不够的,有时侯反而是有害的,对于教育孩子,尤其是教育特殊孩子,需要的是理智,需要的是判断能力,需要的是客观,不能一味地让自己的"爱"蒙住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

两个母亲,两个悲剧,尽管很多的事实我们或许永远不能了解和理解,我们能做的就是伤感之余,看看我们能吸取些什么教训,也不枉费了当初两个母亲的爱和奉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2-29 01: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但是很多需要教育专家,精神专家和心理专...

"但是很多需要教育专家,精神专家和心理专家(非自闭症,非 ABA)来辅导治疗", 这听起来很多,但是我怀疑你还没去找过那些专家们,如果你去了,你或许会发觉他们会隔着你(或者是你的AS儿子)的皮靴招点痒,或者更荒谬的是他们认为你或你儿子是个需要彻底矫正的,他们或许认为自己很对,但是AS的听不入耳,其实你要去最近去方老师的地里看看,她正讲了她自己和石头两个人找心理辅导的经历,你觉得石头能接受那些"非自闭症"的专家们的辅导?

但是我同意对于AS来说,确实需要更广泛的手段,因为比起低功能的孩子来说,AS其实更难弄,至少在精神方面来说,我到觉得没有必要去找心理和精神专家,至少在现在(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其实有对自闭症了解的精神医生和心理医生都很少很少,我到是建议最好就是家长自己学点心理学,孩子们长大后有能力的话自己学点心理学,石头上大学时我也是这么建议的,学点心理学以后对人对己受益无穷,其实心理学算个"鸟科学"吧.不用去钻那些牛角尖,知道些基础,加上生活中观察体会就行了.我自己因为保险的原因,化的只是很少的钱,所以我们两周一次看精神科医生我无所谓,否则我还真不如自己来做辅导呢.

我到是希望继续讨论这么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能吸取些啥,怎么又转到了ABA上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31 10: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难道说早先AS的人,以后就不会发展成"人...

难道说早先AS的人,以后就不会发展成"人格障碍"? 你诊断上不并存,绝不是说现实上不会共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3-1-3 14: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康州血案反思(二)本報記者/羅旦兮...

康州血案反思(二)
本報記者/羅旦兮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December 30, 2012  



康州28人死亡的小學校園槍擊案造成全美家庭的恐慌,媒體指兇手藍薩患有發展障礙症,懷疑藍薩可能為亞斯柏格症候群(Asperger syndrome)等精神疾病患者。此一推論導致部分人士懷疑美國醫療體系對精神疾病或智能障礙者的照顧不足,更使家有發展障礙子女的家長擔心日後子女被貼上標籤。多位華裔心理和精神科醫師呼籲,「切勿將心理疾病患者與槍擊案畫上等號」。醫師指出,患有亞斯柏格症候群者,幾乎不曾出現這樣的極端案例,他們認為應有其他因素,導致兇手犯下此一殘暴罪行。

患病施暴?勿下斷語

精神科醫師徐晉強調,槍案發生後,主流媒體透過採訪藍薩昔日同學、鄰居甚至藍薩母子曾去的理髮店,推測出藍薩可能患「亞斯柏格症候群」的結論,令某些讀者將「槍擊案」和「自閉症」、「亞斯柏格症候群」聯想在一起,「這是十分不妥當和不公平的」。徐晉指出,不論是亞斯柏格或是自閉症,總的來說是因神經系統失調而導致某些發展障礙,是一種疾病,而這些疾病並不導致患者出現暴力行為,「就像糖尿病、憂鬱症患者,患有這些疾病者犯案,人們也不會把『有這些病的人就是會幹壞事』聯想到一起」。

兒童心理醫師黃潔琨表示,現在大家僅知兇手「可能」有亞斯柏格症候群,但她認為應併有其他病症,導致藍薩犯下罪行。她提到藍薩的行為反而比較像邊緣性人格障礙者可能出現的行為。根據美國精神學會出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簡稱DSM)一書,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徵狀之一,即是無法忍受被拋棄,即使只是短暫分開,也會陷入憂鬱或極端狂怒的情緒中。

她指出,藍薩犯案前先將可能透露自己訊息的電腦硬碟砸壞,選擇在母親睡覺時開槍,之後又擊斃20名幼兒,「都是毫無抵抗能力的受害者,」顯示藍薩的行為是有計畫性的,也可以看出他的高智商。

精神心理專科醫師陳張栩表示,近年來不尋常的殺戳案件頻傳,令人不得不考慮現代人的心理問題,她認為會犯下如此罪行者,通常在人格個性上有偏差,也可能在社會壓力下導致心理不正常,「有些有心理問題者藉此尋求出名的機會,他(她)不在乎自己生命,只要能成名一次,死了也無所謂」。但是她也強調,導致暴力行為的精神疾病極為少數,部分輕度自閉症或亞斯柏格症候群患者即使語言、社交能力有障礙,透過治療仍可以做簡單的工作,融入社會,她強調這些人不會用暴力的攻擊行為去傷害人。

陳張栩說,自閉症、亞斯柏格等精神性疾病者,雖然不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卻感受得到他人投射在自己身上的善意、惡意,但是因為無法表達自己無法情緒,所以更痛苦,可能出現轉化成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不過她表示會做出像藍薩那樣令人震驚的案例極為罕見,她分析這類精神疾病者,可能伴隨其他併發病症,如過動、行為偏差等,不能以偏概全地看待所有精神性疾病者。

沉迷電玩 行凶肇因?

英國郵報(Tha Mail)報導指出,昔日同窗對藍薩的記憶,除了從不與人交談、沒有眼神接觸,雖然電腦很在行,高中時是科技小組的一員,卻沒有使用臉書或推特,同窗對他的另一項深刻印象,就是「深深著迷於電動遊戲」。

精神心理醫師胡祈指出,現今美國的商業文化對青少年暴力傾向有很深的影響。除了暴力電影,大部分青少年都有玩電玩、網路遊戲的經驗,尤其暴力殺戳遊戲更吸引青少年,大量的聲光刺激,導致青少年對殺戳造成的後果無感,「而且在網路遊戲中殺死越多敵人,獎勵還越多」。

陳張栩認為現今多元化媒體對青少年發展有潛移默化的一定影響力,槍擊戰爭等暴力電影看多了,對開槍殺人的刺激度就降低。持照心理分析師、新澤西州專業心理諮詢師林淳卿指出,美國對電玩有嚴格的分級,目的就是保護兒童青少年在發展階段建立正確觀念,很多移民家長忙於工作,往往放任子女自己玩電動,忽略這類遊戲對小孩子造成的影響,「家長應多花一點時間,和小孩子一起玩、一起討論,避免以後可能出現的問題」。

美聯社報導指出,一名曾在藍薩就讀高中擔任保安職務主管回憶,藍薩「彷彿沒有痛覺」,「好像就算被燒傷,不但肉體沒有感覺,心靈上大概也不會有反應」。這名主管回憶他與藍薩的母親和其他教職員試圖協助藍薩融入校園生活,卻完全束手無策,他對美聯社表示,這個現象並非「青少年反叛」這麼簡單。

胡祈指出,對疼痛不敏感,表達情感失調,看似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的一種表徵,「擁有這樣人格者,在監獄裡常可看到」。不過他指出並非有這樣精神疾病者就一定會犯罪,就是罪犯,而是這類疾病患者表現出來的是對任何事情無感無知,即使是殺人也沒有感覺。根據維基百科,通常要超過18歲以上者,才能被診斷是否為反社會人格障礙,這類人可能因生理上的缺陷,導致難以像一般人輕鬆學習制約反應,或長期善於逃避心中不舒服的感受,此病症者無法了解或建立所謂道德的價值,缺乏「良心不安」、「良心譴責」的感覺,因此即使做了不道德的事,也不會有罪惡感。

心理醫師張源俠也持相同看法。他進一步認為這對母子之前的生活中一定存在外人不知道的問題,日積月累導致悲劇發生。他指出,亞斯柏格症候群與低程度的自閉症患者類似,絕大多數遇到刺激會出現退縮行為,具有暴力傾向的比率偏低,反而人格障礙者、精神分裂者,有可能出現攻擊性的暴力行為。張源俠指出,反社會人格障礙者說話不一定理性,看事情總是傾向有利於自己的立場,像是「憤青」的心理狀態和言行,頗符合反社會人格障礙的臨床現象。

輕度自閉 缺乏社交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定義,亞斯柏格症候群是泛自閉症的一種,也有些人認為是較輕度的自閉症,主要是一種因神經系統失調導致的發育障礙。

亞斯柏格症候群的患者,語言發展程度比自閉症患者來得好。根據美國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中心的定義,亞斯柏格症候群是發展障礙(developmental disorder)的一種,最明顯的特徵是對某個目標或事物有強迫性的高度興趣,亞斯柏格症候群者對他(她)喜歡的事物,一定追根究底、弄懂每個細節;和別人聊天時,也只會聊他們喜歡的事情。他們對專注的目標(事情)擁有的專業知識,會讓他們看起來像個小小教授。

亞症其他特徵包括不斷重複常規性的工作或行為,無法和同儕好好的互動,不論在社交上或情緒上都無法做出適當的行為,看不懂非語言的溝通,肢體動作常出現不協調甚至不雅觀的舉止。

國家神經疾病與中風研究中心(NINDS)指出,有亞斯柏格症候群的兒童因為缺乏社交技巧和只有狹隘的興趣,常常是被孤立的;他們也許會想要接觸人群,但卻因為自身的缺陷而無法達到目的。該中心表示,這類兒童通常在更小時候就顯現有發展遲緩的徵兆,像是學不會騎腳踏車,沒辦法接住朝他仍過去的棒球,或是沒辦法爬上溜滑梯等戶外遊戲設備。他們也可能因肢體不協調,走路時看起來姿勢怪異。

英國康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自閉性精神病態」(Autistic psychopathy)中提到亞斯柏格症候群的起源,是根據奧地利一名兒科醫師來命名,1944年,亞斯柏格醫師在研究中首次記錄缺乏非語言溝通技巧,在同儕間表現低度同理心,肢體不靈活等情形的兒童。但當時這篇論文並未受到廣泛注意,直到90年代全球才開始重新關注這個病症,並尋找治療之道。

越早治療 效果越好

NINDS指出,亞症理想的治療方式通常由三個主要症狀下手:改善溝通技巧,強迫重複性和肢體不協調,但目前還沒有哪一種治療是最有效的,但專家們都強調,越早開始治療,改善的效果越好。目前有效治療計畫建立在兒童的興趣上,提供可預期的工作表,以一連串簡單的步驟教他們完成比較複雜的行動,同一時間也展開社交技巧訓練、認知行為治療、使用藥物減緩現有的不良狀態等。

亞症雖被視為泛自閉症的一種,但在自閉症中屬於輕度症狀。精神科醫師徐晉指出,判斷是否罹患自閉症,醫師通常從三個方向進行評估:自閉症患者有語言發展障礙,主要表現在與人交流上有嚴重困難,患者無法從語言溝通上了解對方,缺乏透過語言表達自我或是了解對方心理變化的能力,更遑論看懂對方的肢體語言。還有就是社交能力的缺失,不知如何與別人相處,顯得內向,總是孤單一人。自閉症患者另一特徵是對某事或某物通常有強烈的注意力,達到偏執的程度。上述這些病徵,通常在三歲前就會出現。

美國疾病防治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今年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每88個小孩中就有1個小孩被診斷出有自閉症的傾向。該中心指出,自閉症兒的成長過程中,如果及早提供他們應有的訓練,發展他們的社交技巧,長大成人後通常都能更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多位精神科醫師指出,現在資訊網絡發達,民眾對亞斯柏格症或自閉症的認識比過去健全,社區相關的機構還可為這些可能有病症的小朋友提供免費評估,網路上也有評估表供民眾自我檢測。醫師強調,儘管這類精神疾病沒有所謂「治癒」,但及早發現,比較容易訓練他們培養生活能力。徐晉表示,家長和老師長時間與小孩子接觸,很容易察覺小孩子的不同之處,「10歲以前做出診斷並給予協助,可以看到比較明顯的效果」。

顧慮隱私 不願求助

在這場校園濫殺案件背後,不少人認為兇手的母親南茜也許要為今日的悲劇負責。CNN旗下HLN電視台報導,南茜常有自己出門旅行、讓兒子一人在家的紀錄。南茜的友人告訴CNN,她在兒子行凶前獨自出門旅遊,讓藍薩一人在家兩天,南茜返家後隔一天即發生慘案。

精神科醫師指出,在目前獲得資訊中,南茜顯然知道自己兒子有某些障礙,卻看不出藍薩曾經獲得必要的醫療幫助,與友人交談時多談到自己的大兒子,對這名小兒子卻甚少提起,直到案發前數日,才向友人說「快要失去這孩子」,透露自己無法再照顧失控的兒子。

新州執業近20年的心理分析師林淳卿指出,相信這位母親一直盡力照顧自己的兒子,但也將兒子的問題視為隱私,不輕易和朋友聊起,但是越不與人討論、不向外求助,不但會使原本就有發育障礙者更加惡化,對於照顧者而言,遇到問題不願意求助,只會感到更加孤單、感到被孤立。

胡祈認為導致兇手殘忍射殺行動,摒除他行凶前可能得知將被送去精神病院、「母親不再愛他」,可能還有幾個原因,像是藍薩的母親南茜一直訓練他用槍、打靶,使他對如何用槍的行為一點也不陌生。

教子打槍 方向錯誤

徐晉表示,這名母親明知兒子有病,仍不改自己收集槍枝的喜好,甚至帶兒子去打靶,學習用槍,「如果家中有類似發育障礙問題的子女,應避免讓小孩曝露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之中。」報導中說,南茜教藍薩用槍,是「為了教導他負責的觀念。」徐晉針對這點指出,許多家長在照顧類似病症子女時,往往以「我認為小孩需要什麼」為出發點,忽略甚至不清楚「小孩到底需要什麼」,他認為關愛、保護子女是父母的天職,但必須要從正確的角度出發。

林淳卿也認為「家中有槍」是導致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她說,家中有精神疾病或發展障礙患者,「即使有心殺人,也不一定買得到槍,」盡管南茜友人表示,南茜都會慎重收好槍枝,「但對一名20歲有高智商的青年來說,獲得武器的機會仍舊比其他人高出許多」。

家長辛苦 心力交瘁

媒體報導指出,母親南茜對於藍薩極度保護,似乎任何事都以藍薩的權益為優先,藍薩就讀高中時,南茜因為不滿意學校的教育方式,強制要藍薩在家自學。過度的保護使得藍薩更加依賴母親。兩人曾去過的理髮店員回憶,藍薩到理髮店剪髮時,只對母親的聲音有反應,其他時候都是低著頭看地板。南茜與前夫都知道藍薩有發展障礙,離婚時南茜獲得優渥的贍養費,可以心無旁騖地全心照顧藍薩,但最後一次和友人的談話中,仍透露出無力再照顧兒子的憂慮。

雖然槍案發生後,很多人認為南茜教育藍薩的種種方式,也許是致使悲劇發生的原因之一,但對家中有發展障礙兒童的家長而來說,照顧一個有類似精神性疾病的孩子,要花的精神心力就是要比普通家長多上好幾倍,子女在社交語言等發展障礙導致的種種行為,即使家長心知是疾病所致,有時也會感到心力交瘁。

「有的時候看她走過來,我在心中會忍不住想著:『今天她是要來抱我,還是打我?』」住在中部唐太太的長女小蜜是重度自閉症,小蜜出生後,唐太太和先生兩人就再也沒有兩人世界,永遠要有一個人留在家中照顧小蜜,小蜜喜歡「扔東西」,有什麼扔什麼,拿了東西就往牆上扔、樓下扔,家裡永遠沒有一面乾淨沒有洞的牆。

唐太太說,很偶爾的時候,小蜜會向她靠近,給她一個擁抱,但有時候也會抓不準力道的揮手打她一下。她覺得那是小蜜表達情緒的一個行為,「她並非有意要傷人,也不知道這個動作是在傷人」。唐太太說,自閉症孩子比較多的是傷害自己,即使偶爾做出攻擊人的動作,「就只是想要表達她的情緒,但卻不知道該怎麼做」。她認為這樣的行為,校園槍擊案兇手的毀滅性攻擊是完全不同的。

家住紐約的蔣太太,長子出生時她並不知道兒子有什麼毛病,直到小女兒出生,比兒子小一歲半的小女兒都會講話了,兒子還無法表達,帶到醫院診斷,才知道自己兒子有自閉症。蔣太太在醫師和社工的協助申請政府輔助,兒子三歲開始接受特殊教育,四歲才會說話。蔣太太說,兒子小時候非常皮,成天跑來跑去,一秒鐘也坐不住,而且不知道什麼是危險,她必須花很多精力看著他。

當兒子邁入青少年青春期時,也曾有過一段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過程,蔣太太花很多精神教兒子「不開心的時候就從1數到20」,把心情沉澱下來,「如果數完還是不開心,就再數一次,」耐心一再重複地教導下,兒子漸漸習慣這套流程。與小蜜不同,蔣太太的兒子屬輕度自閉症者,現在她的兒子已經20多歲,在蔣太太「存多點錢可以去旅行」的鼓勵下,透過社區服務機構的牽線,蔣的兒子每周兩天在藥房做簡單的工作,另外三天到醫院當義工,去年還獲得醫院頒發年度義工獎。

發育障礙 政府幫助

案件發生後,民眾開始關注精神心理疾病或發育障礙者,甚至質疑政府醫療體系是否對這類疾病患者未提供應有的服務,對此醫師有不同看法。張源俠指出,美國對心理和精神疾病的重視程度領先全球,「全世界有三分之二的心理醫師集中在美國,」中國甚至只有諮詢師,沒有心理醫師。

位於紐約皇后區的亞美殘障福利中心(GHO)創立於1992年,是一間由發育障礙人士服務辦公室(OPWDD)規定管理的非營利機構,該機構目前服務了300多位有發育障礙人士,協助發育障礙者融入社會生活。家中有發育障礙(或稱發展性障礙)子女,經過評估確定後,申請者如有Medicaid,就可以使用該中心提供從聯邦到州市的相關服務。

該中心提供的服務包括聯邦醫療補助計畫服務協調(Medicaid Service Coordination),協助家有發育障礙者家庭,提供非醫療的補助服務,家庭經費補助以及臨床評估,同時也協助有發育障礙者提供生活訓練,對於有能力學習者,還會根據各人興趣提供「職前服務」等。

該中心指出,所謂「發育障礙」、「發展性障礙」,主要是指天生的疾病導致學習能力遲緩,例如蒙古症、唐氏症或大腦麻痺,中心何主任強調,「發育障礙」並非「精神疾病」,只是亞斯柏格或自閉症者也算是有某種程度的學習障礙,像是社交能力的殘缺,因此也被政府囊括在該服務當中。

在另一處華人聚集的紐約法拉盛,華人策畫協會(簡稱華策會)的辦公樓裡,傳來一陣陣吹奏著「聖誕鈴聲」的笛聲,乍聽之下似乎所有人都跟上了節拍和音符,偶爾也傳出幾聲刺耳尖銳的笛聲。這是華策會特殊家庭服務部為家有智力發展障礙的家長提供的一個「暫休服務」-藉由為發展障礙者設計各種音樂、繪畫課程和活動,讓整日照顧子女的家長有喘口氣的空間。這天約有十來位成人的發展障礙者正練習著吹笛子,好在幾天後的聖誕派對上表演給大家看。

華策會特殊家庭服務部主任張淑卿表示,華策會是社區非營利機構,比較像政府和有需要家長之間的橋樑,「有些家長可能發現小孩子似乎有問題,但又不知道要找什麼單位求助,可以先透過類似我們的社區機構先做評估,確定符合發育障礙定義,就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服務」。張淑卿說,由於是政府補助的服務,申請者都需持白卡。

及早面對 有助治療

張淑卿說,華人移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父母即使發現小孩子好像有語言或學習障礙,會以為因為剛到新環境,大一點就會好,」她指出,有些華人面對家中有發育障礙的子女,會產生「這是報應」的自我譴責,或是感到羞恥,更多的是新移民忙於工作,根本沒有察覺小孩子出現問題。曾有家長帶著22歲的兒子來求助,「過去21年來從沒上過一天學校,」張淑卿表示,政府提供的這些特殊教育服務,都是針對21歲以前確診為發育障礙的兒童和青少年,「過了21歲才被診斷出有發育障礙,政府會認為是後天受傷導致傷殘,而非天生障礙,不會給予協助」。

張淑卿表示,不論是家長或老師察覺小孩子學習有問題,都應該主動面對,不要逃避,「尤其三到七歲是這類障礙者的黃金學習時期,雖然不能治癒,但與長大後才開始學習者相比,可以大大改善長大後自我生活的能力」。

華人移民來美打拚,生了小孩多半送回中國家鄉給長輩帶,如果不幸地小孩子有發展障礙問題,也會延誤治療時機。曾有華人移民把新生兒托人帶回中國請父母養,不料一歲多時長輩說「這小孩好像有問題」,要夫妻倆把孩子接回去,「一歲多的孩子只會在地上爬,隨地大小便,完全無法訓練」,後來只好求助社區機構。

也有夫妻因為家中有這樣的孩子,造成婚變。一名從事裝修工作的華人因家中有兩個自閉症孩子,太太要求離婚,把兩個孩子都留給前夫,這名單身父親有時與其他家有類似病症家長談起時,總不免流下男兒淚。

教導獨立 家人安心

藍薩的母親南茜對藍薩的極端照顧和保護,對藍薩而言到底是好是壞?面對家有發展障礙或精神疾病者,家人應該怎麼做?

張淑卿認為,美國是注重人權的國家,對發育障礙者的照顧更是領先其他國家,「既然有那麼好的,專業的服務為家人分擔照顧重擔,為什麼不善加利用?」她指出,如果小孩子3歲確診有發展障礙,到21歲前,都有州市府教育部門提供特殊教育,如果患者能力可及,還可以申請生活技能訓練,「雖然可能只是掃地、把洗碗精裝箱等很簡單的工作,對發展障礙者而言也有鼓勵的作用」。華策會還有為中度身心障礙者24小時提供「獨立之家」的居所,醫療、輔導或治療等服務都有專人安排跟接送。只是僧多粥少,加上每位障礙者還有專人照顧,獨立之家目前僅能入住四人,「這四人是獨立之家落成時就入住至今,還有許多申請者在等待名單上」。

家有重度自閉症女兒的唐太太,認為政府對這類發展障礙者提供的服務很是完善,如果沒有這些社工或醫療專家從旁提供專業的經驗和服務,做家長的可能沒辦法讓患者有比較好的生活,「父母會老去,我們不可能永遠這樣衣不解帶的照顧她」。

唐太太在小蜜快20歲時,嘗試申請政府提供的「獨立支持生活」(Independent Support Living)計畫,三年前為她購置共有公寓的小單位,讓已經成年的小蜜搬了出去。

「剛開始我很捨不得,擔心她可不可以面對沒有家人的生活,現在回頭想想,這個決定是對的。」唐太太說,所有家有發展障礙者的家庭成員,幾乎每一天就要繃緊神經、集中精力,小蜜搬出去後有政府提供的專業社工24小時輪班照顧,現在也會做洗衣服、烘衣服等簡單的事情。雖然每天還是會去看看她,但對於唐先生、唐太太來說,終於有了可以喘口氣的放鬆心情,甚至小時候看到姊姊就逃跑的弟弟,進入大學後的第一個暑假返家,竟主動要求去看姊姊。唐太太說,她不敢奢求飽受欺凌的弟弟長大後會願意照顧姊姊,但「現在即使我和先生再也沒能力照顧小蜜,也不用為小蜜擔太多心了」。

Copyright 2013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3 05: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