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贝壳眼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错误的激励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3-15 19: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首先,我们常常强调强化物,或者说太强调强...

首先,我们常常强调强化物,或者说太强调强化物了,大家开始渐渐淡忘了,强化物到底用来干啥的?——强化物是用来强化我们所选定的行为的,而我们所选的行为是什么,是要有定义的,从形式到量上,都要有明确的定义。定义用来做什么?用来时刻提醒我们,训练的目标到底是什么?短期目标是什么?长期目标是什么?强化物所强化的行为又是什么?

楼主说的去柳州,看来是很好的强化物;但楼主所选定的强化行为则出现了误差,所以才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在选择被强化行为的时候,这个行为一定要是可实现的,或者在可实现的边缘,再或者是可辅助实现的;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通过不一样的途径最终实现这个行为,而且是平稳地实现,才能把强化物高高兴兴平平安安地交出去。按楼主所描述的,孩子的自控能力应该是没有办法达到老老实实地完成整节钢琴课的,加上在公众场合,楼主也不能太过严厉,所以这个目标行为能实现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并且辅助的可能性也不大。所以,并不是强化物不好,而是目标行为没有选择好啊。

其次,强化物是用来给的,不是用来“不给”的。“不给”是会引起情绪问题的。例如在楼主提到的例子里,“不然就不能去柳州玩了”,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能完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呢?我很肯定的是,孩子能明白“不能去柳州了”,至于为什么不能去,孩子能明白多少?明白到哪种程度?并且是不是明白怎么样从“不能去”转变到“能去”呢?——这个时候产生焦虑和惊慌失措的情形就很能理解了。所以这种时候,我们要不断地提醒孩子“好好弹琴,才能去柳州”,最好是再仔细地分解一下,啥叫“好好弹琴”,弹琴的表现,弹几首曲目,弹多长时间,或者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孩子有了明确的目标,做起来也会容易一点,也应该会减轻焦虑的情况吧。

最糟糕的部分,孩子闹情绪,行为问题被老师错误地安慰。。。。这个方面,我只能说无语了。当然,大环境都是这样,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能改变的。这里可以写长长大篇,不过写了也是白写,省略。。。。

不过,至少最后的不搭理是做对了。残忍了一点,不过也没办法。不知道回家后的情形怎么样呢?最后有没有去柳州呢?

看到最后楼主的自我检查的部分了,看来我提到的一些东西,楼主自己也意识到了,握手。一次没做到位,没关系,下次再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0-3-16 08: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楼主:不理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要弄清楚哦:...

楼主:不理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要弄清楚哦:是自己的情绪问题——需要发泄;还是对孩子的不正当行为的继续惩罚。如果是后者,那么就要控制好度,而且要确实地让孩子明白你的行为的目的。

说实话,回家后继续长时间地忽略孩子并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孩子跟着回家之后,当孩子不断地来叫妈妈,这个时候就可以跟孩子对面对地谈话了。听起来,你的孩子是有能力作一定的沟通的,那么这个时候就可以和他分析他今天哪里没有做好,妈妈为什么生气,最重要的是,他应该怎么样做,妈妈才不会生气。

当你说到要把他扔回陆川,孩子则固执地说要去陆川,那个时候再跟孩子谈,其实又变成了你的妥协。反对来讲,孩子从中明白,他说要离开妈妈,妈妈是会紧张的,是可以拿这个来要挟妈妈的。

自己做错了要认错,这是没有错。打孩子是不是错?这个问题是有争议的。当你的“打”是作为一种对于不正当的行为的惩罚的时候,这里并没有“错”可言,换句话说,不需要去认错。嘻嘻,不过当时你打他的时候,其实是自己的情绪发泄,而不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行为来的,这个就有待商榷了。不过在我看来,也没有认错的必要。其实把“打”孩子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是很难执行的一种方案要。这个“难”不在于说“打”还是“不打”,而在于“怎么个打法”,“什么时候打”,“打到哪种程度”,最重要的“打”这个行为是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而不是自己情绪不受控制时候的发泄。“打”既然作为惩罚的手段,那么就要看这个惩罚有没有效,如果没有效果,那再打也就没有必要了;如果有效果,偶尔有计划有控制地为之,在中国法律许可的前提下,也没有什么错(国外是不可以的,所以“打孩子”不在干预的选择范围内)。

后来又去柳州了,有没有找个其它的籍口?随便找点啥都行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好,孩子在家的某个表现特别好,所以我们还是去柳州了。如果啥说法都没有的话,我真的觉得孩子这次被打的罪是白受了,而孩子的发脾气的行为是被不正确的干预再一次强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3-17 08: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穿鞋?呵呵,那我再来加一条。 B...

穿鞋?呵呵,那我再来加一条。

BMW,你的这个关于“行贿”的说法我有不同看法哦。

ABA中的强化物和“贿赂”一直是有这个争议的,一些书上也直接给出了解释。

强化物看起来和贿赂有相似的地方,但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词典里对“贿赂”的解释是“用财物买通他人”,“行贿”是指“进行贿赂”,这里的重点在于“买通”,内里的涵义其实是有“违反法律规定或道德准则”的意思。这也就是强化物和贿赂最本质的区别。

举个现实的例子来讲,我们找工作的时候,一个老板说,我给你月薪5000,另一个说给10000,不考虑其它的因素,我们当然是去月薪10000的那个工作啦。——这个不能算是“贿赂”吧。但预先说好的工资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的强化物啊。 再举例,老板说,你在一个星期内完成这个项目,我给你2000块奖金,于是我们努力加班加点地工作完成项目,这个奖金就是我们努力加班的强化物啊——不是贿赂哦。

所以,“去柳州”还是在强化物的范畴里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3-17 1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哈哈,这回贝壳眼泪真要流眼泪了,不就说了...

哈哈,这回贝壳眼泪真要流眼泪了,不就说了句“不去柳州”了嘛,都已经“涉黑”了呀。。。我快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3-18 08: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这个问题,真要写可能又是长长大篇了,...

关于这个问题,真要写可能又是长长大篇了,而且大家的理解也不一样,说法不一。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强化物事先说明是一件感觉不太对劲的事呢?
因为我们在训练中所使用的强化物不是自然的强化物,换句话说,我们用的强化物和行为本身没有直接的联系。这个时候,当我们先说好,你做XX,拿到XX的时候,总会让人自然地觉得有“行贿受贿”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要用不自然的强化物呢?
我们的孩子和正常发育的孩子有不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他们在社会性上面的不足,所以社会强化对他们不起作用。举例来讲,正常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听到妈妈讲“苹果”,然后他们自然模仿了说“苹果”,然后妈妈很高兴孩子说了一个新词,笑了,夸了孩子或给孩子抱抱,等等这些,对于正常孩子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强化,他们就会自然地仿说越来越多的话;但这些社会强化对于我们的孩子为讲不起作用,所以他们的发育发展过程中,他们很少自主地去学习仿说的。既然社会强化不起作用,那我们只能使用其它的强化物,这些强化物很大程度上都是不自然的外加的强化物了。

*回到主题,强化物要不要事先让孩子知道。在训练中,我们基本上用的方法还是让孩子知道强化物是什么的,常常,我们都是提供一些选择项,在训练开始前,让孩子自己去选择他想要为得到什么东西而学习。——这个时候,孩子学习的动力就会加强。

想想我们自己,其实我们在行为的时候,也都是很清楚地知道每个行为背后的强化物是什么的。大到努力工作,就有工资拿;小到听到敲门的声音,就去开门,门外一定是有人站在那里等我们开门的。如果我们不知道行为之后的结果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还会去做呢?不知道门外是不是有人,然后不断地开门去看看?——哈哈,那个就不是正常行为了(基本归入OCD强迫症一类了)。

*大家对于让孩子事先知道强化物的担心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大家的担心都是差不多的,害怕孩子养成习惯,只会有交换的时候才去做一些事,如果没有了这些外在强化,他们就不做了。这个确实是现实存在的问题,任何方案都是有利有弊的嘛,没有哪个方案是完美的。所以,我们在训练中,一直都强调,即使使用外在的强化物,也不要忘了给预社会性强化,并且把外在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捆绑在一起。当某个行为渐渐建立并巩固之后,就要慢慢地淡化掉外在强化,只留社会性强化。嗯~~~~~~~~~听起来好有道理哦~~~~~~~~对,做起来很难!!!!但这个是大原则,大家在做训练的时候都要时刻记住这两点:(1)外在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的捆绑使用;(2)行为建立巩固后,要尽快但适当节奏地淡化出外在强化物。

*最后,强化物怎么给?讲一些我自己总结的原则吧,这个是没有定论的,书上也找不到的,所以大家参考吧。
1)有选择能力的孩子,让孩子选择他要什么东西作为强化物;没有选择能力的孩子,只能通过我们的观察,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去慢慢断定哪些东西可以当强化物。

2)训练开始之前,对于有交流能力的孩子,可以告诉孩子,“如果XXXXXX,就可以XXXXXX”;对于沟通能力一般的孩子, 我们有用代币系统的,就把强化物的图片贴在表上,存够代币孩子就可以拿到图片相应的强化物;对于完全没有沟通能力的孩子,我们直接使用强化物,这些东西应该是孩子感兴趣的,可以放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但如果孩子的注意力一直都在这些东西上,会一直伸手去拿,就还是要把这些东西挪开,或放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3)开始训练,给指令,这个时候就不再提强化物的事了,孩子做,给强化物;孩子不做或不能做,给辅助;行为完成后,给强化物。

4)很重要,强化物一定要紧密跟随行为,跟得越紧,效果越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使用一些没有办法直接给的强化物的时候,比如电脑游戏,去麦当劳或公园之类的强化物的时候,会考虑用代币系统。

啰嗦了一堆,希望能解开一点大家的疑问。有不同意见的,也可以再讨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3-18 14: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看着上面这些对话,我都不敢回了。中午下班...

看着上面这些对话,我都不敢回了。中午下班回来赶时间,回了一篇,还没来得及回燕原的,这下似乎更难回了。呵呵。

燕原的一句解释是绝对ABA的,““在校孩子不安”不是原因,是表现。”很少有非ABA人讲这样的话的,握手!不过强化物可不是万能药啊,不是搁哪里都灵的,呵呵。

孩子在学校和在家的表现不一样,这个是普遍现象,正常孩子也一样。我们的行为是受环境控制的,不一样的环境就会有不一样的行为;同一个行为,在某个环境里会发生,换另一个环境就不会发生。举个例子,超喜欢唱歌的人,可以在家当浴室歌王,到了卡拉OK,因为听众太多,打死也不唱。

所以,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行为不一样,要找原因,着重点还是要从环境着手。很多时候,我们是可以找到环境的影响因素的,但还是束手无策,因为外在环境没有办法为我们的孩子而改变。举个例子,孩子在家里接受ABA的训练,我们这里的很多家长都单独在家开了一个训练房间,这个房间里基本是啥东西没有,所以很少干扰物;训练的时候只有孩子和训练师一对一的进行,所以孩子拥有训练师的全部注意力。。。。。。但在学校,我们不可能为孩子单独开一个班,不可能把教室里所有的玩具教具都挪走,孩子也不可能拥有老师全部的注意力在他一个人身上。。。。。行为自然就会不同了。

最后,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一个字,难;两个字,好难!

尝试还是可以做的。首先,确定要改善的行为,“不安”不是一个可量化的行为,我们要更明确地定义这个目标行为。比如,孩子可以独立完成课堂习题——这个是长期目标。接下去,看看孩子目前的程度在哪里。再接下去,根据孩子目前的程度来选择短期目标。再接下去,根据这个短期目标来设计干预方案。强化物是一定有份参与,但怎么个参与法,也是关键。

我不再细分讲下去了,太复杂的一个问题,而且因为大环境里的种种限制因素,真的要设计到一个很有效的方案,还是很困难的。

不过,我爬过一点燕妈家的楼,貌似你的孩子是在家自己教的,没去学校吧?而且你家孩子的程度相当好啊。。。。呵呵,所以暂时应该不担心这个问题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0-3-18 14: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CBT和ABA是两回事啦。CBT的发展也...

CBT和ABA是两回事啦。CBT的发展也是很好的,在很多心理疾病的治疗方面,都有实验证明的效果,临床用得相当多。以目前的研究来看,针对自闭症,最有效的还是ABA,这个论点目前还没有新的研究结果来推翻,所以先让ABA占着第一的位置再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0-3-18 14: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呵呵,看到秋爸爸就手痒...我也看出来了...

呵呵,看到秋爸爸就手痒...我也看出来了,这里看到秋爸爸就手痒的人还真的不少。。。

国外的环境在这方面比国内好一点,special needs的孩子,只要行为上没有太大的偏差,认知能跟得上的,都可以进正常学校上学,有专门的teacher aid跟着,政府付钱,所以在教室里,虽然大环境嘈杂一点,但基本还是一对一地有人在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0-3-25 07:53: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一妈妈,你的情况我估计应该是你的强化物...

一一妈妈,你的情况我估计应该是你的强化物没有用对。

1)每次给孩子的冰糖的大小是多大?冰糖和署片那些不一样,它不容易分割,一粒应该也不小,就算你每次给一颗,孩子需要多少时间吃完?
2)给冰糖之前那个被加强的行为是什么?孩子要做多久?难度怎么样?

我之前提到过,我给孩子的加强物的频率是以秒计的,对于两岁多的孩子更是如此。

刚开始进行训练,介入强化物的概念,这个时候需要快速完成动作,然后给加强物;然后马上进入下一轮,这样不断往复——从而让孩子在做的过程里建立里“跟指令”——“强化物”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教模仿:摸一下鼻子。让孩子把手放在身前(这个时候可能没有办法要求孩子看着你,手放在身前是一个准备动作,对于将来的训练中提高注意力有帮助),摸一下自己的鼻子,给指令“这样做”,然后辅助孩子摸一下她的鼻子,然后给一颗冰糖。当孩子吃完口中的冰糖之后,立即进入下一轮,还是从让孩子把手放好开始(辅助她放手,别指望她能自己放好)。

你举的例子中可喜的地方是,孩子在看不到冰糖的情况下,知道冰糖在哪里,还会拉你去找,这个是很不错的能力。

但反过来,如果你是做训练,就要试着让孩子坐在一个她不能随意离开的地方(对于两岁的孩子来讲,high chair儿童坐椅是比较好的选择),如果家里没有,试着让孩子坐在角落,用桌子把她困住,让她不能随意离开。你手中的冰糖放在她看得到的地方,这样她就不会想要离开去找冰糖。我们不会要求一个两岁的孩子在桌前坐很久,有五分钟就可以放她走了(甚至更短),但在这个几分钟里,我相信你应该可以完成10-20轮的简单训练了。

行为——强化物之间的关系应该不难建立的,你再试一下吧。如果冰糖在实际操作中有困难,不妨试一下其它孩子喜欢的食物,包括她没吃过的,看看啥时候可以开戒,呵呵。

还有一点,如果某样东西被用作强化物来使用了,那么平常最好就不要给孩子吃了。这个东西就变成在特定的时间(训练中)才能吃到,这样也能提高孩子对于训练的渴望程度。毕竟现阶段的训练对孩子来讲也没有什么难度,大多以辅助为主,时间也短,应该不会让孩子反感的。

孩子不满足而哭闹,现在是最好的时候实行忽略。越早开始就越容易。

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0-3-25 15: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甚至手中早已经攥好了食品,一旦完成就...

“我甚至手中早已经攥好了食品,一旦完成就直接放入他口中去,。。。”

赞一个!

对于初学的孩子,这个做法是必要的。(我也是这样做的,所以别忘了事先把吃的东西都先切成小小块的,还有别忘了洗手,哈哈)。强化物和行为之间越紧密,不仅更好的起到强化作用,也减低了强化物强化其它行为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教孩子摸鼻子,孩子摸完鼻子了,妈妈夸他,伸手去拿强化物,就在这两秒之间,孩子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这个时候把强化物送到孩子嘴里,就不知道是强化什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0-3-25 19:05: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秋爸爸也别动气。相信每个爸爸妈妈...

秋爸爸也别动气。

相信每个爸爸妈妈的出发点都是想找到对自己孩子最好的方案方法。作为旁人,我们在这方面能帮的就限了。这个和信仰一样,有信仰的说服不了没信仰的,信仰不一样的彼此也说服不了。

我们只能希望孩子能进步就好了,也希望在孩子进步的同时,父母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小,相信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我常常都拿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抱着一颗平常心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0-3-26 06: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一妈妈,专业方向不一样,专长就不一样的...

一一妈妈,专业方向不一样,专长就不一样的。老师对教正常发育的孩子很在行,对教特殊需求的孩子有些经验不足,是很正常的。

孩子哭闹的问题,还是趁着孩子还小,干预一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0-3-26 15: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燕原,其实你是不太相信ABA的啦,否则话...

燕原,其实你是不太相信ABA的啦,否则话,说来听听也无妨。

我是纯ABA,但我不搞推销,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0-3-26 15: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燕原,等我去北京的时候,当面聊?那个时候...

燕原,等我去北京的时候,当面聊?那个时候可以争论一下,哈哈,来个面红耳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0-3-26 15: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这个,那个,这个说实话做不到。。。。跟孩...

这个,那个,这个说实话做不到。。。。跟孩子之间建立某种关系至少也得几个星期,我在北京大概只呆三四天的样子。基本上,我也不过是到处骗骗饭吃,顺便争论一下,哈哈。结果你说服我了也不一定的。不过你先把我给说服了,再说服秋爸大概就更容易点了,呵呵,不知道我和秋爸哪个更固执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0-3-28 05: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一一妈妈,有共同爱好了。我每要去一个地方...

一一妈妈,有共同爱好了。我每要去一个地方,肯定先要收集好资料,吃是必须的一个部分,把人家写的点评都仔细看了,然后把让人流口水的都挑出来,地址行车路线都记好,摸着黑都要找去吃的,哈哈。而且还尽喜欢找那些旮旮旯旯,角角落落的小吃。到了青岛,我肯定是不改惯例地要去找食吃的,有人带着就更好了,我先谢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8 19: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