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4260|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自闭症群体系列报道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2-24 00:44: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亲亲“星星的孩子” ——关注孤独症儿...

亲亲“星星的孩子”
——关注孤独症儿童之现状篇

来源:新文化报  时间: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在这里我想用托尔斯泰的口吻说一句话:“这世上幸福的儿童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儿童却各有各的不幸。”“星星的孩子”是对患有孤独症儿童的昵称,他们是那些不幸儿童中的构成部分。生活中你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或者同他们擦肩而过也没有留意,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患儿人数正在不断增加,而一个家庭如果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孩子,客观地说整个家庭的幸福将被损毁。因此,关于孤独症儿童的问题已经到了整个社会必须去正视的时候了。

  今年8月末,我们“心理解码”栏目从网上偶然得知几位长春市孤独症家长于今年6月初自发成立了一个协会。此后在第二代残疾人证换发、以及9月份新学期适龄孤独症儿童入学等事情上,这个协会为很多孤独症家庭提供了信息资源和情感支持。

  其实孤独症儿童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群体,于是我们与该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彤爸爸”取得了联系,这让我们更方便地走近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在此我们推出“亲亲星星的孩子”特别策划,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他们的足够关注。——编者

  想象一下如果你有这样一个宝宝:他虽然长得异常可爱,却少有微笑;虽然可以开口,却几乎不说话;虽然听力正常,却对你的召唤没有任何反应;即使你是他的爸爸或妈妈,当你试图拥抱他时,他也会完全忽视你的存在甚至奋力从你手臂中挣脱,而此时真正能吸引他注意力的,却可能只是地板上极其微小的一根头发……

  今年2岁半的小栋就是这样一个宝宝。尽管在1岁左右的时候他还会叫“妈妈”,饿的时候会说“粥粥”,可在1岁半以后,他整个人就完全变了。用小栋妈妈的话说,“感觉他越活越退步,不再把玩具举给我看,跟他讲话他也不看你,原本会说的几个词也不说了,每天就知道满屋跑,还经常莫名其妙地哭闹或发出尖叫”。

  因为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今年10月20日,家人带着小栋去医院做了全面检查,结果,小栋被确诊为儿童孤独症。

  提起当天的情形,小栋妈妈几度哽咽:“当时一听说是孤独症,我整个人彻底傻了!后面大夫又说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了。从医院出来后,我就记得一句话——这个病是治不好的!”

  “只要能让孩子好,哪怕让我死了也行啊!”

  孤独症,又名“自闭症”,是一种弥散性的发展障碍,3岁之前发作,是所有儿童期障碍里最令人迷惑的一种。其特征表现为:缺乏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对周围世界仿佛漠不关心,很难与人互动并形成相亲相爱的关系,语言或非语言交流以及想像能力存在缺陷,分不清“你、我、他”等人称代词的区别;活动和兴趣范围显著狭窄,比如只喜欢看电视广告、天气预报,或者喜欢盯着旋转的东西等。

  关于孤独症的研究始于1943年,但医学界至今也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确切原因。由于病因尚不明确,因此现阶段孤独症是无法治愈的。目前世界上普遍采用的行为治疗、教育治疗和医学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改善儿童的学习和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潜能,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和家人更有效地应对孤独症。即便如此,及早发现和及早干预,对改善儿童的症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只要能让孩子好,哪怕让我死了也行啊!”为了让儿子有一个好的改变,小栋妈妈毅然辞去工作,在确诊后第6天,带着小栋报名加入了长春一家儿童训练中心,并在中心附近租了一个房子,开始了漫长的训练。

  这里的训练费一个月1200元,每三个月一个疗程,每周一到周五,早上7点半到下午4点,除了午饭后能休息一会,其余时间都是在训练。

  一天下来,孩子要上球技、感统、个训、精细、情景、电脑等课程,每堂课家长都必须跟在孩子后面,孩子接受训练的同时,家长也要学习。一节课30分钟,每节课在不同的教室,家长必须带着孩子楼上楼下地跑。

  “面对现实的过程太残酷了,扒层皮啊!”

  小栋因为是第一天训练,他对周围环境还很陌生,因此在感统课的滑板训练时,他说什么也不敢趴到滑板上,每次上身刚一接触到滑板,就使劲撑住胳膊想站起来。而小栋情绪一激动,就大声哭闹着开始抓自己,小栋妈妈和指导老师拼命按住他的手,才没让他抓伤自己。两个大人刚教了他不到10分钟,就都累出了一身汗。

  在这个中心参与训练的70多名孩子都是孤独症患者,年龄从2岁到13岁不等,程度也各不相同。在第一天将近9个小时的训练中,小栋妈妈的心情起起伏伏,“看到有些程度严重的孩子,都7周岁了,还只知道盯着墙上的影子发呆,听到家长喊他名字都没有反应,我心里就想,完了,我的孩子这辈子是不可能正常了。而有时候看到一些恢复好的孩子,不到5岁就可以笑着叫‘妈妈’,还会唱歌、会与人互动,我又觉得小栋一定也会成为正常的孩子。”

  有一天,在训练间隙,小栋妈妈与其他家长交流时说:“我这几天整夜地睡不着觉,就想着小栋以后能啥样。我觉得哪怕现在他能看着我叫一声‘妈妈’,或者大人问他喝不喝水,他说‘喝’,他其实就和正常孩子没啥区别了。等他以后上了学,不管学习啥样我都知足了!”

  一旁的蓉蓉妈妈一边带着蓉蓉走独木桥,一边开导小栋妈妈:“你得把目标放低!我现在就希望我女儿以后基本生活能自理就行。只有这样想,我才能少点痛苦,看到她进步,我也能有点惊喜……你不能对孩子要求太高,那样你以后会更痛苦。”

  训练中心的杨老师在介绍情况时说,刚来到这里的家长,都和小栋妈妈有着一样的心态。出于对孩子的爱,他们都希望孩子训练后能变得与正常孩子一样。而且提到孤独症,很多人都会联想到奥斯卡获奖影片《雨人》中的雷蒙德,那个有着惊人记忆力和数字运算技能的天才,而事实上,只有极少数孤独症患者才可能拥有特殊才能,其余大约70%的孤独症儿童都有智力落后。所以若要家长接受“孩子终生需要人照顾”的现实,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面对现实的过程太残酷了,扒层皮啊!”蓉蓉妈妈一个人带着蓉蓉已经在中心训练半年多了,蓉蓉是个很漂亮的小姑娘,今年4周岁。当年蓉蓉妈妈生了一对双胞胎,蓉蓉的姐姐是正常孩子,而蓉蓉就是孤独症。“不到2岁的时候,我们发现她和姐姐不一样,一开始我们担心是她听力有问题,后来又怀疑是发育迟滞,一直到有一天看了电视才知道是孤独症。”

  杨老师说,目前男孩患孤独症的比例要比女孩高3到4倍,尽管女孩发病率低,可一旦患上孤独症,女孩的症状可能更严重。并且孤独症的个体差异很大,两个孩子即使同为3周岁,有可能一个已经会用手势让大人帮他们做事,而另一个却连要上厕所都不知道说。即使孤独症孩子自己相比,他的各方面能力也很不均衡。假如一个5岁的孤独症儿童,有可能他的机械记忆能力是正常孩子5岁的程度,身体协调能力是4岁的程度,而他的情绪理解能力可能只有1岁。所以他可能没有办法知道别人究竟是高兴、发怒还是悲伤,也没办法理解眼前发生事情的逻辑关系。

  “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只是不知道。”

  情绪理解困难、社会习惯有待改善,几乎是所有孤独症儿童的通病。因此凡是有孤独症孩子的家庭,几乎都受到过来自身边人的各种误解。

  亮亮今年6周岁,自从他发现原来手机可以“唱歌”,就对各式各样的手机充满兴趣。亮亮妈妈说:“有一次我带他回家,经过一位男士身边,他腰上别着的手机被孩子看见了,我一时没拽住,他扑过去伸手就摸人家的手机。人家以为他是小偷呢,揪着他的领子就要打,我赶紧护住孩子,并解释说我家孩子不是要偷,他是有病,控制不住自己。结果那个男的说:‘他有病?我看你俩都有病!’我只能不停地给人赔礼道歉,继续听他说一些挺难听的话……没办法,他气愤的心情我也理解,都那么大的孩子了,换谁碰上了不生气啊!”

  孤独症家庭之所以会被人排斥、遭人误解,往往并不是因为别人有多么刻薄无情,用两句话来解释就是“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只是不知道。”

  因为人们对孤独症的症状缺乏了解,即使有人听说过这个病症,也以为孤独症不过是一种心理障碍,认为都是家长的责任导致孩子性格内向、不合群,因此有人会善意地劝家长“有空多陪陪孩子、多跟孩子说说话就好了”。他们不知道孤独症其实是一种神经方面的发展障碍。他们不理解孩子行为出现的原因,更看不到孤独症家长私下里为了控制那些行为而做出的努力。

  “有些家实在没钱的……只能把孩子用铁链锁起来。”

  实际上自闭症儿童家庭的生活可以说是日复一日的煎熬,很多家长因为受不了这样的煎熬而选择了离婚。家长为了孩子无眠无休、精疲力竭,一天24小时警惕着孩子进行自我伤害,猜测他们的需要,还要努力尝试各种方法改善孩子的行为。而那永无止境的经济投入,更是压得很多家庭喘不过气来。

  蓉蓉妈妈曾算过一笔账:现在中心的训练费一个月1200元,由于周边很多地区没有专门的训练机构,家长们只能带孩子来长春训练。在附近租房子的话,夏季一个月400元,冬季租房涨价,至少涨到450元。再加上孩子平时吃的零食、生活费,大人孩子加起来,一个月至少得花掉3000块钱。而且最怕孩子生病,一旦有个头疼脑热,那花掉的钱就更没数了!我更不敢生病,我要是倒下了,孩子谁管啊?有时候再难受也得咬牙挺着……

  因为要全天照顾蓉蓉,家里只有蓉蓉爸爸一个人工作,同时还要照顾蓉蓉的爷爷、奶奶和姐姐,生活压力非常大。蓉蓉妈妈长叹了一口气:“但我已经很知足了,因为家里还有点小生意,经济上勉强还过得去。看到有些家实在没钱训练的,眼看孩子问题越来越多,实在管不住了,就只能把孩子用铁链锁起来,那样的家庭更难啊!”

  孩子将来何去何从

  眼下,最让蓉蓉妈妈担忧,同时也几乎是所有孤独症家长心焦的问题是: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孩子又该托付给谁?到那时,今天的这一家庭问题,岂不就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蓉蓉的奶奶总说‘你们也别太上火,以后啊,等我们走了,我们就把蓉蓉也带走……’我每次听了都哭,最后一家人抱着蓉蓉一块哭,我们又能怎么办呢?有时候想想,觉得真是活不下去,也死不了,难啊……”

  (文中涉及孤独症儿童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安欣

----------------------------------------------------------------

“星星孩子”的守护神
——关注孤独症儿童之亲情篇


来源:新文化报  时间: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说句心里话,孤独症的孩子是非常“磨人”的,这意味着孩子的亲人将无时无刻都要成为他们的“影子”。而“影子”自己的人生无从谈起。但正是这些照看“星星孩子”的人身上体现出那种平凡中的伟大,他们不离不弃,坚韧异常,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适应这些孩子。这份亲情让人看着更为感动。

  ——编者

  1

  单亲妈妈的“星妈”生活

  小旭妈妈是一位单亲妈妈,从小旭还没满月时就是她一个人照顾孩子,直到今天,整整9年。

  按着约好的时间,我去拜访小旭家。屋子里整洁明亮,地板擦得干干净净,伴随着洗衣机的翻转声,空气中还飘着洗衣粉的淡淡清香。

  因为是周三下午,小旭所在的小学放学早,此时他正坐在床上写作业,看见我,便嘻嘻笑着拿起一本书挡住了脸。小旭妈妈擦着手进屋,说:“这孩子,现在对学习可懒了,你一会功夫要是不看着他,他保证就停下来玩个没完。”说罢,捡起一本故事书扔给小旭,“给!不写作业的话,就上一边看书去吧!”小旭笑嘻嘻地拿起书,指着封面告诉我:“鲁宾逊漂流记!”然后就背过身去,盘腿看了起来。

  小旭妈妈说,自己以前根本没有时间观念,因为也没什么大志向。但自从儿子2岁多被确诊为孤独症,她就感觉要想把孩子训练好,每分钟都必须抓紧。所以从那时起,哪怕是半分钟,她都要想办法教他东西。

  小旭妈妈:“小旭,把你会的故事,给阿姨讲一个。”

  小旭翻了翻书,找到一页,抑扬顿挫地念了起来:“第七章,遇难的英国人。星期五曾经说过,有17个白人,沦落在他的家乡……”小旭的故事讲得非常好,朗读流畅,发音清晰,在读到不同角色的对话时,他还给他们变换了不同的腔调,听着声情并茂。单纯听故事,你很难想到,他是一个孤独症孩子。

  然而小旭妈妈说,几年前,这孩子其实是什么书都不看的。为了培养他看书的习惯,小旭妈妈经常领着他去离家不远的书店。“开始的时候,他总是进去待几分钟就出来了,因为他不适应那里的环境,经常大声地喊,还乱跑,我们总被管理员警告。但我还是领他去,一周去几次,慢慢地他习惯了,就不喊了,管理员也不撵我们了,我就带着他在那多看有图的书,培养他的兴趣。”

  现在每天21点一过,小旭妈妈就给他读故事。小旭躺在床上,妈妈坐在门口,借着房厅的灯光,给他讲皮皮鲁和鲁西西历险记,讲豆芽是怎么变成豆芽兵的。“其实这些书他都看完了,有时候我讲错了他都知道。偶尔遇上新故事他刚开始听不懂,但是讲多了他也能明白。我这样做主要为了稳定他的情绪,让他能安静地睡着。每天讲到他打起呼噜,我也就可以睡觉了。”

  小旭6周岁的时候进入小学读书,现在已经上四年级了。为了照顾儿子,小旭妈妈的时间表几乎都是围着儿子转的。她只能在孩子课业不忙的时候,接一些家政的零活,一旦孩子放学或者休假,她就必须回家照看孩子。

  因为学校规定家长不许陪读,而小旭行为问题又多,所以在没活的时候,小旭妈妈几乎全天都陪在学校,看护孩子上学。

  为了训练儿子与人交往的能力,小旭妈妈用尽一切办法给儿子创造机会。“比如我会给他带一根跳绳,因为其他孩子没带,他们要是想玩,就能和我儿子一起。大家轮流摇绳,我摇一边,我儿子摇另一边,别人跳一会,就能轮到我儿子跳,这样他就有机会与正常孩子接触了。”

  虽然小旭已经入学4年了,但随着学习难度越来越大,他在学校的情绪并不稳定。上课说话、自言自语、撇同学东西、拿铅笔扎老师手背……每当出现这种情况,小旭妈妈就只好让他上几天学,回家休息几天,平静一下情绪。

  “他回家以后,只能是我看着他学习。除了看书时间,每天再领他下楼跳跳绳,拍拍球,做做运动。然后等学校快放学的时候,我就提前站在学校路口等。看着他们班的孩子放学了,我就过去问问他们学习进度,都留了什么作业,然后回家我再给他补。等在家待几天,这个事过去了,再去学校。”

  回想起多年来带孩子的各种难处,小旭妈妈语气却很平静:“我也想过死,在最绝望的时候,想我是跳楼死,还是在家死?每次这么想的时候,都是因为太难了,感觉活不下去了……孩子有时候也埋怨我说:‘妈妈,你总也不领我旅游!总也不领我吃海鲜!我想去海边旅游,我想带回来一个美丽的海螺壳!’每次听他这么说,我心里都很难受,但是没办法呀,哪有那些钱啊!所以我现在别的什么也不想了,就指望着只要我的孩子还能上学,我活着也就知足了。”

  因为小旭妈妈非常珍惜孩子现有的上学机会,因此有时候即使受了委屈,她也什么都不说。“因为我天天看着他嘛,班里孩子丢个铅笔啥的,就都来找我:‘阿姨,我铅笔丢了,他们都说是小旭整的。’但实际上我儿子文具盒里一根铅笔都没多。我儿子自己的文具也会丢,但我啥也不说,马上就给他们买。我就怕小事变大,家长来找我,怕我的孩子因此不能上学。所以买个格尺啊、买块橡皮啊、买把小剪子啊……这样的情况可多了。”

  为了辅导他学习,每天小旭上课时,小旭妈妈就在收发室,给他抄题。“因为有的题,虽然他写出了得数,但他实际上不会做。所以我就得一遍一遍地给他讲,同样的题,条件一点不变,让他反复做。等熟练了,再给他改变一下条件,看看他知不知道这个类型的题。”

  为了跟上学习进度,每天回家以后,小旭几乎都在学习。因为他抗拒写作业,所以总是故意把写字动作放得很慢。用小旭妈妈的话说“一个铅笔盒,他也能玩半天。有时候把他惹生气了,他就对我说‘下课!学了这么半天了还不下课?你这哪是教育孩子啊!你这是摧残孩子!’(笑)每到他生气了,我也让他玩一会,看看电视、玩会游戏。他最近学会了在网上种菜,但他谁也不加,就加他老姨,因为他怕别人偷他的菜!”

  摸着孩子的头,小旭妈妈说:“孩子现在和我挺亲的,虽然总因为学习和我生气,可是等晚上关了灯,要睡觉不用学习了,他又高兴了,就会抱着我撒娇说:‘妈妈,妈妈谢谢你,是你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是你让给我知道了这个世界的美丽!’呵呵,每当他这么说,我就觉得可开心了!”

  2

  花甲老人,十年如一日的“全职保姆”

  今年16岁的斌斌,从出生那天起,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一直陪在他身边。但是,为了不影响子女的工作,1998年,58岁的斌斌爷爷就提前退休,从此就成了斌斌的“全职保姆”。

  从那时候起,斌斌爷爷每天的时间,完全由斌斌说了算。因为孤独症孩子有着独特的刻板行为,所以斌斌对各种行为爱好的执行,往往有着雷打不动的坚持。用斌斌妈妈的话说:“无论斌斌几点起来要出去,哪怕我爸现在挺难受的,什么也不想干,只要斌斌说出去走走,我爸马上就得跟着。”

  回顾斌斌爷爷这些年的经历,让所有人感触最深的,就是他的毅力。

  2003年,为了辅导孙子学习,年近63岁的爷爷,开始跟着软件学电脑。

  “那时候,我连键盘位置都记不清,按书里的教程一步一步硬啃,什么复制、粘贴,我怎么也记不住。仅仅入门篇,就看了几十遍。学一样操作,得问好几个人。那时候每天晚上回来,电脑得让给斌斌。等他玩够了,休息了,夜里我再抽空学。买电脑后的半年,身边人都说我瘦了。”

  然而仅仅半年时间里,爷爷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电脑操作,还为斌斌编写了辅导教材。考虑到斌斌机械记忆力较好,为了让他学会五笔打字,爷爷自己一边学习五笔输入法的同时,一边就把一本《四角号码字典》所收录的12600多个汉字,都注上了五笔字型输入码,还简要地介绍了输入规则,打印装订出来以后,完全就是一本书!

  11年照顾斌斌的艰辛,只有斌斌的家人知道。然而对于自己付出的辛苦,斌斌爷爷却谈得很少。在他看来,自己付出再多,也是应该的。“既然我把这个事情承担下来了,我就要为孩子负责到底。”

  2004年斌斌爷爷的一篇日记,读来让我非常感动。日记里面所表达的,他对孙子的深沉感情,也许就是支持他坚持至今的动力之一吧!

  2004年1月22日 星期四 农历甲申年正月初一  晚10点

  “昨天是农历未年十二月三十,也是长春入冬以来最冷的一个风雪天。下午4点至5点半,红旗街与工农大路交会处一下子失去了往日喧嚣的人群声……即使为数不多的一点人流,也都行色匆匆,急于回家过年去。

  此时此刻,只有两个人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还像平时一样从新民广场沿工农大路慢悠悠地向红旗街走来,一老一少,不难看出这是祖孙俩,他们在风雪中看行人、赏街景,根本就不在乎寒冷和风雪。与那些来去匆匆的过客形成极大的反差,这祖孙俩就是我和斌斌。……自1998年我退休后,除少数有事之外,每天上下午都要陪孙子在街上行走两个多小时,到人多的地方去、到公共场所去,一天在外面行走时间就是四五个小时,行程几十公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屈指算来已经6个年头了,我们最少也走完了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完成长征后进入陕北,为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我通过陪走,也把斌斌带出了孤独之门。”

  爷爷说:“现在斌斌没事总问我‘爷爷,你想不想斌斌啊?’我说,我咋不想呢!我每天做梦都想怎么教孩子,想着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把他教会。但我始终是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情况,现实就是现实,不管他将来怎么样,起码通过我们的努力,能给她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也不枉他来我们家这一回。看着孙子病情一天天好转,这是我们全家最快乐的事。”

  本组稿件 本报记者 安欣

----------------------------------------------------------------

“星星的孩子”也有未来
——关注孤独症儿童之希望篇

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孤独症孩子也不例外。也许他们的接受能力有限,也许培养他们需要长期的努力,但家长们应该明白,只要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就是最大的收获,而要培养他们,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对自己放低要求,对他们放低要求。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也许他们会创造奇迹。要相信,“星星的孩子”也有未来。——编者

  长春一家人

  带孤独症孩子走出孤独

  1998年,5岁的斌斌被确诊为儿童孤独症。当时斌斌妈妈看着医生给的测评量表不知所措,量表中的典型行为斌斌几乎项项都有:多动坐不住板凳、不听任何人的指令、说话音调无节奏……打了90多分。

  11年后,在长春市同德路老物理所宿舍的家里,斌斌已经能端坐在书桌前,一笔一划地练习毛笔字了。即使听爷爷说起,一会全家要去附近饭店“下馆子”,斌斌也没有急着张罗穿衣出门,而是稳稳地坐在椅子上说:“等我写完再走。”看到妈妈进了厨房,还嘱咐妈妈:“上外面吃,你不用再整‘地三鲜’了。”然后指着桌上的饮料,“把这个拿着,拿那儿喝去。”俨然一个管家婆。

  如今斌斌所做的一切,也许会让无数孤独症孩子的家长羡慕,然而这所有成绩的背后,是斌斌全家人十几年超乎常人想象的付出。

  1998年,全国只有北京、南京两地有研究孤独症的专家。在其他地方,很多医生甚至还不知道孤独症是怎么回事,因此想在长春市给斌斌找一家专门的训练机构,根本不可能,斌斌的教育,只能靠大人自己摸索。

  2006年,斌斌爷爷将自己教育孙子多年的随笔《我带痴孙走出孤独(训练孤独症儿童的一个个案)》发布在康达希望社区,马上引起了网友的强烈反响。同年8月,中国孤独症论坛将这些随笔长期标注为精华帖,回帖达66页,浏览数共计10.3万余人次。今年4月,斌斌爷爷又把这些随笔整理出书,他们全家人希望斌斌的案例,能给更多孤独症家庭带去信心,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能帮助更多孤独症孩子走出孤独。

  “换得孩子一个好心情,玩具车和锁头的意义是一样的”

  一般小孩喜欢的玩具车、玩具枪,斌斌都不感兴趣,他爱玩锁头。从抽屉用的小锁头到自行车的链锁,没有他不喜欢的。在斌斌卧室的书桌下,常年放着一个红色塑料筐,里面堆的都是斌斌买来的锁头。对此,很多人不理解,认为给小孩买锁头太浪费,连市场卖锁头的人都劝斌斌:“你家锁头够多了,你还买锁头干嘛呀?”可实际上,斌斌家人发现,每当满足斌斌的要求,给他买了锁头后,都是他情绪最好的时候,只有在这时候教他东西,他才愿意配合大人。“在斌斌眼里,这就是他的玩具。满足他的要求,换得一个好心情,玩具车和锁头,意义是一样的。”

  因为孤独症儿童兴趣狭窄,对周围环境缺乏激情,为了让斌斌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家人一旦发现斌斌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尽量调动他最大的积极性。

  最初,斌斌就爱来回奔跑,于是爷爷就和他到南湖公园解放碑下面跑,一个夏天都在烈日下暴晒,斌斌嫩白的小脸蛋上也长满了雀斑。后来他又愿意玩蹦蹦床,爷爷就天天带他去玩,一蹦就是一个夏天。到了斌斌8岁那年,忽然爱上了扭秧歌,于是接下来一年半的时间里,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家人就带他去扭秧歌,不管三伏天还是三九天,斌斌比秧歌队里那些爷爷奶奶出勤率还高。

  正是这些活动,稳定了斌斌的情绪。当他情绪稳定了,大人就可以见缝插针地教他各种东西,教他认识很多的颜色、教他认识路边广告牌上的字、教他礼貌行为……这些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及所能达到的学习效率,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强制学习无法比拟的。

  “大方向的行为一定要控制好”

  虽然斌斌在户外玩耍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斌斌小时候攻击人的习惯,也给家人招来了很多麻烦。当时为了处理斌斌打人的事,斌斌爷爷每天带孩子出去,身上都要随时揣着居民身份证和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

  在斌斌的行为约束问题上,斌斌全家态度坚决:“如果不严加管束,孩子以后到了各种场合,都注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那时候,即使他认识再多的字,会算再多的数学题,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因为打人的事,斌斌小时候没少挨揍。但为了防止大人打孩子的行为被斌斌模仿了去,家人即使管教他,出手也有所保留。更多的时候,家长会让他亲眼看到大人因为他的行为,对别人又赔礼又道歉,事后再给他讲:“你推别的小朋友,小朋友要是摔坏了多疼啊,人家大人看了多生气,再这样惹事,以后谁还愿意领你出来玩啊?”

  每当这样和他解释后,斌斌就会隔很长时间再犯主动攻击人的行为,而且间隔的时间越来越长。一直到后来,斌斌懂事,爷爷领他出去玩,才再也不用随身携带证件了,而那个时侯,身份证也已经被揉搓得不像样子了。

  现在,斌斌的行为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如今斌斌不但碰见邻居知道打招呼问好,知道每天去单位接妈妈下班回家,还能帮家长做很多家务活了。“削土豆皮、黄瓜皮,这些他现在都会做。”斌斌妈妈说,“虽然我们对他很溺爱,但该让他干的,我们都让他自己干。大方向的行为一定要控制好,学会生活自理很重要,其余无关紧要的事,只要不违反原则,可以由着他的性子来,那样他高兴,我们也省心!”

  “家长们一定不要急于求成”

  虽然斌斌是一个重度孤独症儿童,可与斌斌父母、爷爷的谈话中,你能感受到的,不同于孤独症家长中常见的绝望和焦虑,相反,却是一种豁达、坦然的心态。

  斌斌妈妈感慨地说:“那时候我带他去诊断,知道是孤独症,心里也难受,但当时因为家人对孤独症都不了解,所以我们没有被孤独症吓倒,都相信这个病肯定能恢复好。可是现在,很多家长一听说孤独症伴随终生,首先家长自己就崩溃了。孩子两岁确诊,家长恨不得孩子两岁半就能康复,最终把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反倒不利于孩子康复。”

  对此,斌斌爷爷也在论坛网友的回帖中,多次强调:“家长们一定不要急于求成,应该摆正心态,先‘得陇’,而后才能‘望蜀’。先教育孩子生活能自理了,家长就轻松一些,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孩子能进一步学个一技之长,那样就更好了。即使孩子将来不能工作,至少他不惹事不闹人,不给社会添麻烦,每个家庭也算为社会尽到了责任。”

  而且,斌斌爷爷认为,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无论什么样孩子的家庭,教育原理都是相通的,“我们的孩子都不是废材,要想教好孩子,首先家长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正常孩子几秒钟、几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孤独症的孩子要靠几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但孤独症孩子即使这样难走进,我们家长都走进去了,那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我们家长付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链接

  关注国外的信息

  据某训练中心园长介绍,目前,我国只有各省的市级以上儿童医院,才具备确诊孤独症的能力。而全国可以确诊孤独症的专家,不足100人。很多医院,即使能确诊孤独症,过程也仅十几分钟。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孤独症的诊断过程十分严谨,它首先需要家庭心理医生将评估结果上报到社区,再由社区上报到当地医院,层层筛查,直到最后确诊为孤独症,至少需要三个月的时间。

  而且他们的评估内容,分得更加详细,不单单是在诊断室,让家长填几份量表,而是需要医生随时到儿童家中,在自然生活环境下,观察、评估孩子的行为。

  国外完善的保障体系,使得一个家庭即使有了孤独症孩子,也并不意味着全家人的幸福生活就此终结。他们的孤独症孩子,是属于社会的,孩子的生活由相应机构统一安排,生活照料、就业培训、福利培训、保障资金都由社会支出,而且保障金随人头流动,无论孩子去哪生活,他都有享受保障的权利。

  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与正常孩子一起接受教育,对他们行为的康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国外,孤独症孩子接受的是全纳教育,即每天和正常孩子在学校一起学习生活,有专门的教师看护。

  而在国内,“入学难”却是让绝大多数孤独症家庭最焦虑的事情。很多学校因为担心孤独症孩子扰乱课堂、影响教学成绩,拒绝接收他们入学。而实际上,一些程度较轻的孤独症儿童,在大人的陪读下,是完全可以入学读书的。


  竟一的成长日记

  今年,竟一妈妈几经周折,终于让学龄的竟一进入了学校。为此,竟一妈妈将自己陪读期间孩子的表现记录下来,这里我们征得竟一妈妈的同意,选取几篇日记片段,让我们一起分享竟一入学后成长的喜悦吧!

  8月31日 星期一 天气:晴

  几经周折,今天竟一终于入学试读了!这件事对竟一来说,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而对于我来说,是我下一个目标的新起点。

  语文课竟一表现一般,中间也有几次想说话,都被我制止了。语文老师的评价是:已经不错了,能坐住。音乐课他的表现非常好,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动作、唱歌,我发现,孤独症的孩子同样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竟一主动要求去讲台上表演,我同意了,没想到他唱得很好,也很开心。

  9月2日 星期三 天气:晴转多云

  午饭后,竟一主动说要去玩。在别的同学要求玩一会儿时,他也懂得了谦让。我观察到了一个细节,竟一站在单杠上时,器械上的一个大螺丝帽掉在了地上,一个小朋友拾起来交给竟一,竟一很顺利地把那个螺丝帽拧上了。因为距离太远,他们说了什么话,我不清楚,可是,谁能否认,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人际交往呢?

  9月14日 星期一

  天气:晴转小雷阵雨

  孩子一整天的表现都不错,只是第四节课的时候仍然说要吃饭,这个毛病不知怎样才能纠正过来?体育课上竟一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这对孩子的信心是很大的鼓励。老师说,课堂上已经不再用语言来提醒竟一了,只要一个眼神,他就知道应该怎样做了。

  竟一今天的进步是,他开始关心别人了,这让我感到很惊喜!当我和他在餐桌旁坐定,他爸爸却还在厨房忙碌时,竟一大声地喊道:“爸爸吃饭。”这是以前从没有过的情况,今天的菜是竟一最喜欢吃的鸡肉炖土豆,以前遇到他喜欢吃的菜,他一定会坐下来大口大口地吃,决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今天的情景说明在他的心里有其他人的存在了,这对孤独症孩子来说,是一个质的飞跃!

  9月15日 星期二 天气:晴

  这几天,竟一有了主动和小朋友交往的意识,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和最难能可贵的进步呢。我几经努力,颇费周折,我要的就是一个和正常孩子接触的机会而已,至于学业,那都是无关紧要的。我只要他快乐,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他喜欢去学校,他喜欢和小朋友们在一起,这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呀!

    本报记者 安欣
---------------------------------------------------------------

很荣幸,也很骄傲,我就是报道中提到的“彤爸爸”。

这个连续报道,每次都是一个整版,是我带女儿到以琳一个月多点时见报的。

是我用邮件协助记者完成的,报道中的机构和家长,都是我向记者提供的。

还有一些采访思路……


回想起那三个星期,真是辛苦,白天带女儿训练,女儿睡熟后,写邮件,经常到次日凌晨二、三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8 15: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