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91805|回复: 3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闭儿教养宝典》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5 22: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闭关数月,读了一遍《自闭儿教养宝典》,感触良多,也有许多不解。写了一份读书笔记,一直不敢到以琳论坛来献丑,但由于困惑实在太多,为孩子计,只好到以琳论坛来请高手指点。

李宝宝四岁开始干预,从两岁开始进入自闭世界,基本上停止进步,干预到现在三年,这三年的时间虽然每天都在进步,但与正常孩子的发展相比,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这三年里应该是仍落后一年半,前后总共落后三年半,为了让他赶上这落后的三年半时间,我想,就算是他从现在起能够以正常孩子的发育速度正常发育,他这落后的三年半时间什么时候才可以补回来?三年半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别人上小学的时候,他只能上幼儿园,别人上中学,他只能上小学三年级,别人上高中,他只能上初中。这一切意味着我将还要继续干预十年时间。

因此我不能存在太多的困惑,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也要随之而提高,直到孩子能凭自已的能力跟上普教课程。从李宝宝确诊的那一天起,我就将目标定能让他凭自已的能力跟上普教课程,融入主流社会,这个目标到现在依然未变。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5 22:37: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说到地板时光,首先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地板...

说到地板时光,首先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地板时光?其实地板时光是DIR(发展取向,注重个别差异,以关系为基础的模式)干预模式当中的一种核心方法,这种方法就象DTT是ABA干预模式中的核心方法一样.
因此,要想理解地板时光,就要从了解DIR开始.而DIR干预模式的出发点,是和传统的自闭症干预方法有所不同的.而这种不同,曾经一度让人以为地板时光与ABA水火不容,甚至演化出这样的传说:洛瓦斯(ABA的创始者)和格林斯潘互不理睬.我不知道这个传说的真假,但我认为,两个世界级的专家应该不会只有这点胸襟吧?
不过这也说明了这两种干预模式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大到让干预者感到无所适从,所以才会有"在进行地板时光的同时,不建议同时进行ABA"的说法.其实我个人认为,这两种方法没有不可调合的矛盾,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只是需要干预者具有很强的撑控能力而已.

DIR干预模式中提出了几个迷思,其中有一个迷思对ABA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个迷思是"有关重复练习的价值",认为"越是将重点放在重复行为,孩子加入别人或与人互动的能力就会进步越慢,或甚至可能退步"(这是原文),我们都知道,ABA中的DTT方法,是要求重复练习的,每一个指令,要持续正确做对五次才真正通过,而为了达到这"持续做对五次"的要求,我们的孩子需要重复练习可能上百次.按此说法,在DTT的方法之下,我们的孩子可能最终无法与人互动.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孩子本来就有的一点点互动能力,会出现退步.因此,格林斯潘提出,要以"更密集,更有技巧的方式建立这些基础,同时考虑孩子的独特生理特质,就能帮助孩子展现最好的进步"
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单纯的ABA很难让孩子康复,而且会留下明显的训练过的痕迹,而单纯的DIR我还没有很深的实践进去,但就读过后的感觉而言,也无法让孩子很好的康复.真正的康复模式对我们的孩子而言是不存在的,需要家长的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扯远了,还是回到地板时光的主题上来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08: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谢谢以上几楼的交流.地板时光在国内实践很...

谢谢以上几楼的交流.地板时光在国内实践很少,在现实中有时是有疑惑也无人交流,还是网络好.
我还是继续吧,请指正.

先说一下我对DIR(发展取向,注重个别差异,以关系为基础的模式)的理解.
其一是发展取向:我个人认为自闭症的孩子是有发展潜力的,他们与弱智不一样,弱智无法发展,可能永远停留在五岁的水平,但自闭症孩子不会,.不管自闭症孩子的起点多低,他们都是可以进步的,而这种进步的尽头,我目前还看不到,也不敢说.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有的自闭症患者已达到专家的水平,这即使是正常人也难以达到的高峰.因此,我认同格林斯潘的说法"相反地,所谓正常的发展可以用"1到10"的量表分数来描述,而孩子的表现会游走在这个范围当中.......他可能还会有语言或动作问题,不过依然会继续循着正常发展的轨道前进".值得注意的是格林斯潘的这个用词"正常轨道",说明我们的孩子只是慢而已,只要他们可以在正常轨道上走,总会有一天会走向正常人的世界!这个观念对与自闭症孩子无法融入正常世界的观念也提出了挑战.也对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残疾提出了挑战.
而我在带李宝宝的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也发现李宝宝是按一种"正常轨道"在发展,只是他的比正常孩子慢很多,例如到外乱跑,不找大人的问题,我们在干预的过程中是受到相当大的打击的,甚至还有这样的想法:"这辈子能够解决他的这个问题就可以了",结果发现在解决这个问题后,李宝定仍然在进步,到现在,我们仍然不知道李宝宝到底能进步到什么程度,李宝宝进步到可以超越我们两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有一个问题:当你说----DIR 干预...

我有一个问题:当你说----DIR 干预模式中提出了几个迷思,这个迷思是"有关重复练习的价值",认为"越是将重点放在重复行为,孩子加入别人或与人互动的能力就会进步越慢,或甚至可能退步"(这是原文)。那么你谈到“其中有一个迷思对ABA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是你的看法,是吧?原文上面没有明确提到ABA吧?是你的想法吧?

当然,书上是不可这么说的。只是我读到这里的时候,对重复练习产生了很大的疑问。格老并没有定义什么是重复练习,也没有说什么样的重复练习不会产生影响“孩子加入别人”,更没有说如果同一个指令,用不同的语调发出来,至甚是唱出来,算不算重复练习,更没有说如果要求孩子拍桌子,先拍桌面,再拍桌角,再拍桌腿,算不算重复练习。其实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我们的孩子,没有重复练习是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项技能的。正常孩子如果没有重复练习,要想精熟一项技能也是不太可能的。以我等的水平,因此而反思也是非常正常的。

就我们国内的训练情况而言,在一个个训室内,采用ABA或结构化的教学方法,是要发指令的,发出指令后,如五秒钟孩子没有反应,就要准备重发指令了,重发指令后如果孩子还没有反应,就要进入辅助了,从开始辅助到消除辅助,绝非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可以完成的。而这仅仅是做出正确反应而已,要想让孩子真正掌握,可能需要一周时间的不断地训练,对于一些复杂的技能,有时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想做到不重复,确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更何况,我们要教的,往往是上百项技能,每个项目都这样教,孩子就会“习惯重复”。因此,我读到这里的时候,产生了很大的困惑,我将这个困惑提了出来,因为这个困惑直指一个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加入别人或与别人互的能力。然而直到我读完整本书,这个困惑仍未解开。至于“正确做对五次”的要求,属于教学实操当中的一个指标,即当孩子能正确反应五次后,老师就可以试着提升一下难度,加入一些变化了,一般而言,没有这五次正确反应,提升难度或加入变化,其效果往往是不佳的,当然也不排除有部分高功能的正确反应一两次就通过的。不知道这个问题在美国是如何操作的?

按格老的说法,其实适合地板时光的孩子是没有高低功能之分的,因为其主要的切入点是“跟随孩子的带领”,高功能的要跟随,低功能的更要跟随。至于将DIR用于ABA的泛化,书上没提到,是不是美国那边有了新的提法?

我的笔记有点长,基本上我每天会弄一段上来,请各路高手指正,其实我在读的过程中还有是很多不白明的地方,据说另一本《特殊儿教养宝典》会讲得更为明白,请读过的家长及专家们一起来分享,免了我重读之苦。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其二是注重个别差异.这是一句常识性的话,...

其二是注重个别差异.这是一句常识性的话,是几乎所有的家长接触到自闭症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话虽如此,这却是很难做到的.然而这正是康复程度好坏的关键.针对这一点,DIR中提出三个原则,即:依据孩子的神经系统制定出适合的互动方式、建立自发性互动、以及利用孩子天生兴趣及情绪做为互动的部分内容。这里提到的“依据神经系统”给人的感觉很高深,好象非要专业的神经科医生才可以做到一样。其实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没有这么高深。感统老师就可以发现孩子的感统方面的问题,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情绪方面的问题,感统失调及孩子的情绪问题其实就是孩子的神经系统的外在表现,然后在这些问题上,我们要顺势引导,切忌对着干。我听说过有部分感统老师为了做前庭训练,将孩子绑在圆桶上强制训练,结果是孩子一看到圆桶就怕。这样做是于事无补的。注意这三个原则讲的都是互动,一个巴掌拍不响。
对待孩子的情绪问题也是一样的,不能对着干,只要是对着干,就违背了这三个原则。我们生气了,都还需要别人来安慰一下或哄一下,我们的孩子这方面的需求比我们要大得多,但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多少呢?我想,绝大部分孩子听不懂我们安慰他的语言,我们在发现这点后,就不再安慰他了。其实每个孩子需要不同的安慰方式,这本身就是因为孩子神经系统的差异而造成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8: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忘了...

下面引用由[U]忘了我是谁[/U]发表的内容:


咪妈妈,千万别这样呀!你这麽说,我一个丫头片子(老v说地哈)真的是实在担不起了。每次看到特别努力的家长我都特别感动,感动到我恨不得把我学的东西都忘了,改行去发明灵丹妙药,把天下的自闭症孩子都救了才...


重复是我说的,不是妈妈说的哈.其实我也不明白到底什么是重复,而这种重复又怎么会影响到自闭症的孩子的,这不能怪我,如果要怪的话,就怪格老吧,他这么正儿八经地提出了这个“迷思”,还放在这么显眼的位置,然后给出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这个后果我当时读到的时候都感到害怕),但又没有明确的解释什么是重复,也没有举例说明这种重复不会影响到孩子,而那种重复会影响,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去读(为孩子故),又怎能不在意这点呢? 但果说自闭症的教学当中是不存在重复的(因为有变化),那格老是不是在拿我们来开个玩笑啊?不解,还是不解。

我带李宝宝已经近三年,经过前两年的训练,因为我的水平有限,仍然免不了要重复,然而是不是这种重复带给李宝宝一些负面影响,我这一年来仍在不断地反思当中,例如他不愿意别人孩子加入到他已经精熟的游戏当中,会用同一句话来问问题,会模仿上课的情形问我:"这是什么",我不同答,他就开始辅助,告诉我:"这是汽车"然后再问一次:"这是什么?"弄得我们哭笑不得.经过我们一年的努力,这种情况少了许多,但仍不能完全消除.

其实对我而言,这个问题已无足轻重,因为我已经经历过,我也无法重来一次,只能在往后的训练与相处中尽力去消除而已.

还是继续我的笔记吧,请不要因为我以上的"辨解"而认为我不愿接受别人的意见,地板时光说实话我读完后仍有许多不解,感到有点无从入手,因此到这里来请各路高手指点.听说在美国及香港这个项目做得不错,还有一个地板时光年会,只可惜我英文水平有限,读起英文资料太过吃力,请有接触过这个项目的高手来指点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0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观察,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DIR...

观察,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DIR对评估强调了一个重点,原文是这样的:"诊断必须以孩子的最好表现做为基础......了解孩子的最佳能力,是做诊断的必要条件"
就我的体会而言,这也是干预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条件.因此,我强烈建议家长自行评估,并且以观察的方式进行,不一定要按PEP的教具与程序进行.我们要做的,就是对照评估标准,找出孩子的"最好表现"及"最佳能力",而这个任务,只能落在父母的头上,因为只有父母才是与孩子24小时呆在一起的人!而自已动手评估一次,其作用与效果,要比你去让专家评估三次,读十次训练计划!
当然,做不到的项目也是需要了解的,做不到的项目我们一般是从示范开始,只是这种示范不必要求孩子能跟随,更不必要求孩子能模仿或照做,只是有意无意的做给他看,或带他到会有相关场景的地方去多走走而已.例如拍手,一点不会的话,我们可以带子孩子去看表演,然后鼓掌,也可以在家里模拟需要拍手的场景,然后拍手等.复杂的技能以此类推即可.只是如果孩子不感兴趣的话,在课堂以外没必要去强迫孩子去注意,而是改变方式,让他注意.例如单纯拍手孩子不会注意,看表演孩子也逃避,但我们可以在等火车的时候拍手,表示我们很高兴.甚至可以说:"我们一起来拍手,拍手了火车就会来"(只是要计划好,不要拍了半个小时火车也没来就完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4: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关于ABA,说明一下,是我非常认可的一个...

关于ABA,说明一下,是我非常认可的一个方法,摘一段我给一个家长的回复如下:

ABA其实也是必须的,因为我们的孩子是真的需要重复练习才可以真正掌握一项技能,在自然教法中,这种重复我是放在自然环境当中进行的,形式也比较多样化.其实如果我们家长能够用自然教法配合训练好,上课的老师会发现,其实让孩子重复五次是很简单的事,就不会出现为了这五次重复,需要上百次的练习了.但对老师而言,没有这五次正确的重复,直接教更高级的内容,而家长又没有自行训练的话,孩子是无法掌握那些更高级内容的,这是长期以来实践后总结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6:44: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ja...

下面引用由[U]jackieluhh[/U]发表的内容:

请教笑咪咪先生(及各位前辈、高手):
1、        这ABA教法怎样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正如你所说的,因为起跑落后了“。。。别人上小学的时候,他只能上幼儿园,别人上中学,他只能上小学三年级,别人上高中,他只...


我的建议是不要对课业太过在意,当然如果课业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我现在已经暂停李宝宝的课业训练与认知训练,改而训练他的RDI基础技能,目的是要让他能凭自已的能力跟上普教课程,能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我的计划是至少进行半年时间后再恢复孩子课业与认知训练.具体情况我开了一个新帖,叫<RDI体验>,正在进行中,有兴趣可以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23: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地板时光早期介入的原则与目标 地板时...

地板时光早期介入的原则与目标
地板时光不建议进行单纯的技能训练或行为纠正,也不是建议单纯通过游戏来解决自闭症孩子在人际关方面的障碍而达到康复.这可能就是地板时光与ABA和RDI的区别吧?就我的理解而言,人际关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相应的技能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一个会跳交际舞的人,他的朋友一般而言会比不会跳的要多一些.我们的孩子在基础技能缺失的情况下,就算他想参与其它小朋友的活动,也是参与不进去的.例如李宝宝最近学习台拳道,看得出他很努力,但他的整个动作水平在学习了一个多月后,仍比不上那些刚进来参加培训的正常孩子.如果他想跟其它的孩子切蹉一下,大约是行不通的.
因此,地板时光提出了两个目标:
1.减缓已辨识出来的危险因子或危险问题
2.促进情绪\社会\及智力的整体正常功能
也就是说,在纠正孩子的问题行为的同时,要注重发展他们的正常功能.但在如何做到这一点上,书上只举了一个"反复碰触同一玩具",也为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板行为,要求在抑制这个行为的同时,要建立起与年龄相当的正常技能(如交换笑容),同时要将这一行为转换为自发性互动,但本章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09: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第四章 地板时光的三个主要观点...

第四章

地板时光的三个主要观点

1.语言及认知、情绪和社会技能,都可以透过有意义的情绪交换关系学习。
地板时光不认可行为模式和另一个“依据每一年龄层预期该出现的能力做为目标”的模式,按我的理解指的应该是以ABA和结构为代表的第一代训练方法,认为ABA只是修正表面的行为及症状,也不认可结构化,结构化是以孩子的发展年龄为基础来设定训练的目标,我们最常用的PEP评估就是为结构化训练服务的,我们最常用的训练计划也是以结构化训练中相应的年龄目标来做的,而DIR模式是以孩子的实际年龄为基础制定训练计划的,这点其实也让我感到难以把握。对于程序卡,地板时光认为孩子只是强记某些固定流程.
就我的看法而言,ABA及结构化,其实相当于武林中的外家功夫,由外入内,绝顶的外家高手一样可以拥有深厚内力(如洪七公),而地板时光相当于内家功夫,强调由内到外,最终也还是需要一个外在表现来体现他的“内力”。其实是没有高下之分的,ABA及结构化都有一个泛化及内化的阶段,只是有些孩子能力不到,无法登堂入室而已。而ABA的核心DTT及结构化的特色:程序卡,都是为了帮助那些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的习得技能,只是有时候用得过了,不及时消退,就会留下很明显的训练痕迹。其实我在训练中也是经常用到ABA及结构化的,只是通常用于那些对李宝宝而言很难掌握的技能,例如“你我他”的训练,就有很明显的“回合”在里面。

扯远了,还是回来吧。

如何实现“有意义的情绪交换”?按地板时光的说法,其一就是关联,即我们的训练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已与别人是关联的,其二是要有体验,不会的东西要让他亲身经历一下,他才可以体会得到。就我的经验而言,有时这种经历需要很多次,反复经历才可以。书上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翻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4: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地板时光与其它训练方法的区别,其实并是不...

地板时光与其它训练方法的区别,其实并是不我这份笔记的重点,重点是怎样实践地板时光,说实话,读完整本书,写完读书笔记,其实对这一点我还是不很明了的. 期待高手解惑.特别是一些地板时光的实例.

继续吧.

2.孩子的动作及感觉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有个别差异.
这一节主要是回答了孩子异常行为的产生原因(生理上的),给出的解决方案非常简单,就是修正环境,即给孩子一个感到适应的环境.这一点其实和结构化教学是相通的,结构化教学的其中一个要求就是将环境进行结构化布置,然后让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学习与生活,能够比较放松地学习新的技能.

这里地板时光给出了几个异常行为产生的原因,没什么独创性,从感统的角度已经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不过我还是列一下吧,免得家们还要去翻书.

不想让别人触摸,听到声音掩住耳朵:听觉及触觉反应过度
自我沉迷:触觉及听觉反应过低
走神(逃避):信息输入产生了过度负荷.

不知道为什么,书中没有对视觉异常进行分析,这让我很失望.在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上问题我已基本解决,唯有李宝宝追求视觉刺激的问题束手无策,但却偏偏没有,郁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8 16: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却上...

下面引用由[U]却上心头[/U]发表的内容:

读了不少书,也比较认同这本书,可能是觉得这本书比较适用于我儿子的情况,孩子3岁2个月,有很好的想象力,玩假扮游戏可以到2个小时,乐此不疲,而且内容很丰富,个人觉得,孩子的能力是存在各种想法,也有一定的...


同感,能不能交流一下您是怎样操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07: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3.每一种能力的进步情形都是互相牵连....

3.每一种能力的进步情形都是互相牵连.
这是第四章的内容,但要回到第三章去看.第三章列出了六个阶段的特征,体现了每一个阶段相互牵连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训练孩子非常有用,建议家长细读.
1)不能将自已的情绪与动作及感觉系统连结在一起.自闭孩子最早出现的缺陷就是这个,例如看到妈妈笑,他很高兴,却不会冲着妈妈笑,而是过了一段时间,用其它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尖叫或奔跑或其它的表现,或者根本就没有任何表现.
2)没有能力将自已的感觉系统与情绪及动作经验相连结,不能完全参与别人,他们或许能感到愉悦,且体验到强烈的亲密感,不过却没有能力呈现开心的笑容及脸部表情.这个阶段孩子看到妈妈笑,他很高兴,却不会马上冲着妈妈笑,而是过了一段时间,可能自已在那里傻笑,让别人感觉莫名其妙.
3)没有语言的开心对话.(这也是一种交流,例如李宝宝小的时候躺在床上时很喜欢我突然将脸转向他,然后他就会哈哈大笑,不过后来这种“没有语言的开心对话”有变成刻板的趋势,我改变了这种互动的方式)
4)只能持续五到六个互动循环,而与别人一起解决问题往往需要三十个以上的互动循环.
5)\6)想象、创造、逻辑思考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3: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kw...

下面引用由[U]kwenma2[/U]发表的内容:

结合我的体会来谈谈我的理解吧:这里格林斯攀所说的“重复”是指那种单纯的...


果然是高手,受教,讲得很专业.谢谢!

我试着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译一下吧,看对与不对:
重复没关系,重要的是我们要会帮助孩子泛化(ABA的说法),或是帮助孩子扩展(DIR的说法).泛化或扩展做得好的话,可以抵消重复带来的影响.

依我的经验,这个重复的度的把握是非常困难的,K老师能否多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有谁能分享一下,DTT回合教学法中的指令,辅助,反应的教法,在大量的新技能用这种方法训练后,可能会导至孩子习惯于用这种方法来和我们交流,例如孩子问我们"这是什么?"我们不回答,孩子进入辅助,"汽车",然后再问"这是什么?",这种情况在DTT的教法当中能否避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9 18: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岚山...

下面引用由[U]岚山似远[/U]发表的内容:

眯妈妈:
    具体而言,比如就你们玩的这个《扮傻瓜》游戏,应该怎样横向纵向地变呢?


请K老师继续解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07: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的笔记帖完总共需要120楼,我每天盖一...

我的笔记帖完总共需要120楼,我每天盖一楼,有点自私,我的目的是每盖一楼都能得到高人指点,因为我是带着请人解惑的目的来的。

上面的六个阶段讲的是自闭症障碍的特征,在第四章里地板时光还给出了六个基本阶段及三个进阶阶段,不过这是针对正常孩子而给出的,即在不同的年龄段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并给出了教养的重点.这九个阶段适用于任何一个自闭症孩子,只是不能同步而已.也就是说,一个四岁的自闭症孩子,可能只相当于阶段三的水平,即"意向及双向沟通",也就是正常孩子六个月的水平.自闭症的训练能否照搬这些阶段,我没有机会按此顺序来操作(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李宝宝已经六岁),不敢说,但就我现在的回想而言,自闭症孩子的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这些阶段会出现一定的错乱现象,而且出现的能力也不能完全达到这些阶段所描述的要求.
例如"意向及双向沟通"是处于前语言阶段的,但在实际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孩子已有了语言,但却达不到"意向及双向沟通"的要求.这九个阶段对正常孩子而言可能是按部就班地出现的,但对我们的孩子而言,这九个阶段的出现却是错乱的,正因如此,自闭症的干预才变得如些的坚难.
而我的做法往往是补足,李宝宝的双向沟通是在有语言后才训练的,当时我也没读过地板时光,只是凭直觉觉得没有这个能力不行,所以进行了训练.

这九个阶段地板时光篇幅很长,建议家长自行翻阅,这对读懂孩子非常重要.

我一直认为,要想取得好的干预效果,就要能读懂孩子,为了这一点,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是自行摸索,当时我如果能看到这本书的话,这个时间应可以缩短一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3: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其实李宝宝的认知训练一直没停,李爸爸曾和...

其实李宝宝的认知训练一直没停,李爸爸曾和我提过“暂停、侧重人际交往”,但我没完全采纳。只是在家中少作认知训练了,改作RDI游戏为主。然而在半天机构和半天幼儿园里,李宝宝的认知学习和认知训练还是照抓紧,且我在全程跟随。目前在机构一对一的个别训练和一对二的训练,各占一小时,另外还有小组课认知训练。

原来如此,我正奇怪李宝宝这段时间跟我说话的时候跟眼睛又总是看到一边去了,我还以为是我们进行游戏训练效果不佳,原来是被加入了太多的干扰。
先暂停。不能让他重新感受到课业的压力,停止几个月,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游戏训练的强度还远远不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3:29: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谢谢燕博士的关心。我的笔记早已写好,...

谢谢燕博士的关心。
我的笔记早已写好,只是原帖放在另外一个论坛里,这里的内容是考过来的,所以我才不好意思地说我“自私”,言下之意是不舍得一下子全考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0 14: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们现在的所有的努力,都应是放在李宝宝“...

我们现在的所有的努力,都应是放在李宝宝“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这个目标上面,不是对强化物感兴趣,也不是对游戏过程的感观刺激感兴趣,更不是在我们或老师的要求下去做事(这点他已经做得很好了)。下一步要进入到“对人感兴趣,而不只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凡是与这个目标有冲突的现在要先让路。完成课堂作业,当班长,点名,集体操摸仿等如果让他感到压力的,要降低难度,难度无法降下来的,先停下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18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