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楼主: 易春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8-26 10:4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能够融入社会作为最优先的指标,这确实有道理。但是在操作的时候逼迫孩子进入人群未必有意义。如果孩子和父母都不能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他们是没有兴趣去探索外界的事物的。我一直很强调的是孩子的动机和兴趣,而动机和兴趣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安全的基础上建立的。

在我的心目中自闭孩子的家长是特别伟大的,我也接触自闭的家长,理解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但是有时我们担心孩子不能成长且逼迫孩子成长时,很可能进一步把孩子推入到他自己的世界,因为在父母身上他们无法找到安全的感觉,事实上,孩子可能多半会体验到的是孤独和父母对他们的不满意(虽然父母觉得自己没有这样表达,但是,传递的潜在信念是这样的),孩子可能感到的是不断地被评判,而不是被保护。父母可以解释他们是在保护孩子,但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可能孩子理解的并不是这样的,孩子从父母的非语言行为中读出的才是最真实的。孩子可能认为父母是坏人,总让他们做不爱做的事情。这样形成的人际基础是有问题的。

家有一子提出的问题就很有意思“想请教方老师和大家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就是不喜欢和别的孩子玩,我们想办法让别的孩子接近他,陪他玩,但是他就是不理睬,只是自己玩,而且总能玩的十分高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谁有好的训练方法和方式让我们学习借鉴!十分感谢!”

我觉得这种情况很正常,孩子和父母是先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如果和父母都没有培养出相应的社交技巧,那期待孩子和别的小孩子交往是不切实际的。

而且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是有一定规律的。比如最开始是独自的游戏,之后是平行游戏,然后才是互动的游戏,能够互动游戏的正常孩子的年龄也要4-5岁。给孩子提供一个同龄的玩伴是好的,但是不要逼迫孩子,也许他偶尔会模仿一下另一个正常的小孩就已经很好。家长有时因为孩子有问题,可能对一些相对正常的现象也会相当焦虑。并不是我们督促和训练了孩子,孩子就会成长。





2#
 楼主| 发表于 2003-8-31 00: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依恋的建立的时间是6个月到2岁之间。而自闭症的孩子一般从2岁半左右发病,他们慢慢损失掉的是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象语言和行为这些外显的问题是父母最早发现的,但是,依恋这种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深层次的基础的瓦解才是最最可怕的。父母由最初的忽视,到发现症状而拼命的纠正的过程,都是对依恋关系极具破坏性的。

从6个月到2岁建立的依恋关系,在几个月内就会迅速崩解,自然的依恋关系的建立都要1年半的时间,那么重建自闭儿童的依恋关系不会是瞬息之间就完成的,可能需要的时间远比一年半要多。安全和信任是儿童最需要的,那么在父母的身上他们能读出这种信息吗?

或许父母应该学习的第一课是如何利用孩子的资源,向孩子传递爱和关注,以孩子能够解读的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03-9-9 09:41: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这篇文章有点长,慢慢读





依      恋

易春丽

宝宝出生后,父母会守在宝宝的附近,一旦宝宝有什么需要,父母就会迅速来到宝宝的身边,给予必要的关照。所谓依恋是指宝宝与抚养者(通常是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早期的爱的关系。依恋在宝宝成长的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信任的建立,自身能力的获得,以及人格的形成。

依恋关系的发展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宝宝出生到一、两个月,他们会对任何人作出反应;第二个阶段,从宝宝两个月到七个月,宝宝更偏爱他们熟悉的人,但父母离开时,他们不会抗议,他们能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安慰;第三个阶段,从七个月开始,持续到两岁或两岁半,这期间依恋是最强的,父母的离开会给宝宝造成非常大的烦恼;最后,也就是第四阶段,孩子开始理解父母的情感和动机,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伙伴关系,虽然这个时期依恋关系仍然很强,但宝宝对父母离开不会再那么害怕了。

宝宝对特定的人产生的依恋最早出现在出生后6个月,大多数宝宝在8个月时就建立了他们的基本的依恋关系。此时,他们认识到同样的人会以相同的可以预测的方式对他们的需求作出反应。

依恋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依恋具有生物学作用,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婴儿与父母的相互作用的模式确保了婴儿的生存。某些特定的刺激(人的面孔、人的声音、陌生的物体)可以引发婴儿的特定的行为(微笑、警惕地环视四周、哭泣)。婴儿的行为进而会使成人产生互补的行为,例如婴儿的微笑可以让成人回馈以微笑,深深地吸引了成人的注意力。

与这种具有保护性功能的生物学作用同样重要的是,依恋以其特有的方式帮助宝宝拥有了基本的认知方面的技巧。儿童行为与环境是协调运作的,它们组成了四种行为系统(其中包括依恋行为系统),通过检视这些互补的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依恋的作用。

(1)依恋行为系统,促使依恋关系的形成。(2)恐惧警惕系统,帮助宝宝回避那些会危及生命的人、物或环境。这个系统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宝宝对陌生人的警惕。(3)参与行为系统,一旦对陌生人的恐惧被克服后,宝宝就会有勇气与家庭以外的人进行交流和接触。这个系统促使宝宝的社会方面的发展。对于宝宝进入人类这个社会性群体是极为必要的。(4)探索行为系统,可以使宝宝去探索周围环境。如果成长中的宝宝想获得生存竞争能力,探索环境是必要的步骤。

对于宝宝来说,存在着一个值得信任并且可靠的依恋对象可以给宝宝提供情感方面的安全,可以使参与系统和探索系统有效运作。如果依恋对象失去了或不可靠,宝宝就会启动恐惧警惕系统,忐忑不安的宝宝将拒绝了解新的人、新的地方,这样很难使宝宝发展出胜任自如的感觉。

宝宝与父母(主要是与母亲)建立的依恋关系有那些类型呢?这些依恋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摇摆不定型,后两型均为不安全型。当妈妈离开后,具有安全依恋关系的宝宝当妈妈回来时会主动找妈妈,与妈妈的接触可以迅速平复因妈妈离开产生的焦虑不安;而回避型的宝宝在妈妈回来时回避与妈妈接触;摇摆不定型的宝宝选择的行为方式或是寻找与妈妈接触,或是回避妈妈,他们的选择总是变换不定。

与宝宝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妈妈,当宝宝啼哭、微笑或发出其它信号时,她们总是高度敏感地作出回应。这类母亲对宝宝充满柔情、全心接纳,帮助宝宝但不干涉宝宝努力进行探索的行动。回避型宝宝的妈妈对宝宝的信号相对不敏感,避免和宝宝身体上的接触,几乎不表达关爱。摇摆不定型的宝宝的母亲在照顾宝宝时显得很笨拙,她们所作的基本上是为了满足宝宝的生存需要。妈妈所提供的刺激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何种依恋关系的建立,回避型宝宝与妈妈的接触数量是最多的,而摇摆不定型的宝宝与妈妈接触得最少。专家认为过多的刺激会导致回避,刺激不足会导致摇摆不定的反应,而适度的刺激才会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当然不是父母这方面就可以单独决定何种依恋的形成,宝宝的一些特点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宝宝的性别、活动水平、可爱程度、反应机敏程度、警觉水平、对疾病的敏感度、对刺激的分辨能力、以及其是否具有规律的可预测的行为,这些都影响着看护者对宝宝的反应。

信任的建立

在这三种依恋关系中,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对宝宝的身心存在起到了积极和健康的作用,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家庭这个小圈子。当宝宝了解到父母是可靠的以及父母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他们就会形成最基本的信任。当信任延伸到其他人身上时,这种信任决定了宝宝未来与其他人交往的质量。著名心理学家Erikson认为信任的建立是儿童发展的极为重要的一步,它可以使儿童产生耐受沮丧的能力,能够延后享乐。所谓延后享乐就是说个体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求立即获得满足,宁肯牺牲眼前享受,持续忍耐,以期未来获得更大享受的心理历程,这是情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有安全性依恋的温情可以使父母成为对宝宝更有影响的榜样,他们的赞许可以成为更有力的强化剂,能够增加使家庭中的经历按父母的期望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个人能力的获得

当宝宝的技能和感觉不断开发出来后,他们发现可以从行动、探索中以及了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满足。虽然宝宝在父母离开时会感到很难受,但当他们主动选择离开依恋对象去探索时,在他们身上看不出一点难过的迹象。一旦宝宝学会走路,他们就开始自己去探险,有的时候先来找妈妈,拉着妈妈,或者直接一个人走向另一个方向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早期的探索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大胆。这一切都是被期望变得有能力这种动机所驱动的。新奇、复杂、变化这类新鲜有趣的刺激将宝宝从舒适且熟悉的依恋对象身边吸引过去,但刚刚获得的独立并不意味着依恋的终结。在个体的一生之中,探索新经验、拓展个体能力的愿望和与所熟悉、所爱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的愿望,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依恋关系中获得安全赶的孩子对于探索和发展出独立自我等方面也感到安全。通过探索,宝宝可以从外界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他们反过来会把这些收获运用于与他们熟悉的慈爱的人的交往上。

人格的形成

建立了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宝宝面对问题时,不仅有热情,也有毅力。当他们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他们很少乱发脾气,更可能从他们的父母那里获得帮助。这样的宝宝长大后,他们更可能成为领导者,主持游戏活动,成为他人愿意结交的伙伴,对其他人的痛苦有同情心。他们有更强的自我决定能力,对新事物表现出更大的好奇心,更喜欢学习新技能,追求他们的目标时更有魄力,不会轻言放弃。这并不是说早期没有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对儿童的发展过程产生不可逆转的决定作用,或许个体可以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其它方式修复当初由于缺乏安全的依恋关系所造成的不良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一定不斐。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每个父母都有一大堆的资料,不是关于教孩子学这个,就是教孩子学那个。似乎我们更关注孩子具体学到了些什么,但我们却不知道当父母与孩子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后,孩子获得的是学习的能力和动力,他们会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而不是被动地由成人灌输给他们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03-9-9 22: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呵呵,我试着回答这几个问题

其实我是看完田惠平的节目,上网搜索偶然发现这个地方的

本想上来只是玩玩,结果却有了成瘾的感觉

1、        你前两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如果你看过我在过度训练中发的帖子会有一些答案

那就是训练并不能使依恋关系建立,必须先建立依恋关系,孩子才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训练才能深入进行下去。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孩子知道不管他做的好不好,父母都是爱他的,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而训练是有奖惩的,父母给他信号就是他做的好才会被爱,是有条件的,这根本形成不了依恋关系。

2、        当然如果你能把训练变成游戏,看起来只是和他玩,那么这样还是值得推崇的,看起来是同样行为,但是是不一样的心态,这个心态很重要

3、        尤其在训练的时候,孩子是没有选择权力的,他必须做许多他不爱做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更加失去对生活的控制感,孩子更难感到环境的安全。

4、        你朋友的例子很经典,可以作为范例给大家去模仿。有很多事情不是这样就可以开出处方的,要具体看到家庭中的互动才可以作些事情。作为咨询师我觉得我现在的做法就已经有些过分,只根据只言片语就做结论。希望大家有判断力,因为生活的决定权在你们自己。

先声明,我已经不断声明,这是我的一家之言,大家仅仅作为参考

如果那天我出书了,成为专家,那估计可以成为指导思想,呵呵,开个玩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03-10-5 21: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lx发表</b>。



易老师:您好!

  给您发的悄悄话收到没有?孤独症孩子目光游离,主动性难以发生,兴趣难以建立,思维难以发展,是否神经发育不平衡?正常的神经,精神,心理,思维的发展关系是怎样?能给予简单赐教吗????<img src="images/icon_smile_big.gif" border=0>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回复lx:

呵呵,你给的题目太大了,我不太知道怎么回答。在我给家长的指导中主要是注重细节,包括语言上和行为上的,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和孩子建立比较好的依恋关系。我接触的案例不是很多,但是可以提示的是一旦依恋关系建立,孩子的目光游离,主动性不好,兴趣的缺乏,好象都会逐步改善。因为自闭的孩子对外界缺乏兴趣,接受外界信息比较少,那么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发育,但是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不是专家,不能随便猜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03-10-6 17: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回复LLFQ:

你能确定你的儿子是自闭?能缠着人的孩子我估计多半不能诊断成自闭,自闭的孩子是谁都不理的,目光游离,不和任何人建立亲密关系。我觉得在这个论坛上的家长好多孩子都不是真正的自闭,错误的判断有时是会带来伤害的。

小孩子特别缠人可能是他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因为每个小孩的个性特征不同,因此需要的关注也不同。能缠着人是件好事情,不理你才麻烦呢,但是你还是要看看是不是有什么让小孩觉得不安的事情。

因为你给的信息太少,所以我都是凭着猜测和经验在写,不一定能准确地和你的情况对号入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3-10-8 1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回复LLFQ:

我不太清楚关于量表的事情,在我的印象中,应该量表是做为一个筛选工具,而不是做为确诊依据。大多数精神卫生方面的疾病的确诊是依靠病史,而不是量表。当然你去的两个地方都可以说是权威机构了。

为什么6岁的孩子就不应该有不安,如果他从小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那么长大了还是会有这个问题的。不安全感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问题就自动消失。

我不知道你的家庭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他为什么怕你们走了,谁在这么吓唬他,是不是你们的教育模式中有需要检讨的。

还有你说他和奶奶,妈妈,姥姥的关系,在他的生活中会不会进入的人太多了,他得到信息也是有问题,太多,太复杂了,是他处理不了的。

我只是在猜,我反复强调,这不是在咨询,我更多的只是促使你能反思一些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03-10-28 23: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退缩----一种儿童的社会功能障碍

易春丽(发表于女性月刊,妈妈宝宝版,哪年哪期忘了)

社会化是儿童正常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其中,培养出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乐于人际交往并从中获益,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仅使自身得到满足也使社会受益。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社会化过程的延迟或停止,将可能导致儿童正常社会化进程的失败,进而导致一些精神障碍的产生。

退缩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又称为回避性社会功能障碍,在幼儿园和小学中有这种问题的儿童并不少见。其基本特征包括:对与陌生人的接触或交往表现为一贯的过度的回避,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且过分胆小怕事。这样的儿童尽管渴望参与到小伙伴的活动之中但却退缩不前,他/她几乎没有任何主动性,不愿参加体育活动,虽然语言发育正常但表述不清晰。

相关的特征还有:当这些孩子在成人的压力下进行社会交往或走入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会引发其强烈的焦虑,孩子在这时总爱哭哭啼啼的;他们对父母非常的依赖,在外人面前拘束,对自身评价消极,对自己在艺术和体育等方面的表现经常采取自责的态度;为了补偿自卑,他们在幻想中象超人一样克服这些问题,他们幻想出玩伴以填补其孤独的生活。

如果要作出诊断,孩子的年龄要大于2.5岁,症状持续时间至少6个月。轻度障碍的儿童可以和少数几个朋友相处良好,但避免更大的社会交往范围,在家庭和学校他们的适应能力都没有受到损害。中度障碍的儿童参与学校的活动有困难,和同龄人更加疏远。重度障碍的儿童在参与社会活动、与同龄人相处以及在学校的适应方面都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虽然这样的儿童有能力处理人际关系,但却极力回避。

儿童产生退缩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首先,这样的儿童很可能有一个和其人格特征相似的父母,这种相似不排除有生物遗传的作用,另外儿童获得这种相似靠的是模仿,模仿是儿童成长历程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他们根据父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害羞和拘束的人,而父母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塑造起到了强化作用。

其次,实行计划生育后许多中国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了过分保护和过分控制的态度,这也导致了儿童退缩行为的产生。家长因为心疼孩子,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包办代替,结果剥夺了孩子面对挫折的机会,一旦孩子进入社会,和同龄孩子接触,就会有矛盾,他们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以及心理承受能力,遇到问题马上就退回到原有的温室环境中舔舐伤口。被保护惯了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已经习惯了,家庭中的行为模式使孩子产生错觉以为外面的世界也是以他们为中心的,可是不久他们就会发现和其他小朋友相处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这种落差对儿童的心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因压力过大而退缩。

第三,有些家庭本身存在一些矛盾,而孩子就成了替罪羊,经常是父母发泄的出气筒。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断地受到指责和贬低,他们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很难获得安全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儿童不敢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在孩子眼中家庭都是一片黑暗,他们怎么能推演出外面的世界是光明的呢,他们不愿走出去,宁愿龟缩到一角,尽量少受伤害。

无论原因为何,其结果都是相似的,儿童无法开发家庭以外的社会关系,而与其连带产生的是自信心不足、孤独感和抑郁。如果父母拒绝作出改变,那么这种行为模式就很难被打破,也只有当孩子有机会获得某种程度的独立,并且在家庭以外的生活有了某些实质性的变化,问题才会开始解决。

当儿童出现这种心理问题时,最佳的应对方法就是找专家进行咨询。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盲目处理,可能把事情搞得更糟。通常对这类儿童可以采取个别心理治疗和家庭心理治疗,临床效果很好。

个别治疗就是通过鼓励儿童表现出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学会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对于各种适宜的行为通过给予表扬来进行正性强化。家庭治疗的重点是帮助儿童从不良的家庭模式中摆脱出来,家庭不再支持不成熟的行为,父母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理解和关注,特别是孩子遇到过去曾引发焦虑的环境更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孩子多花些时间参加课外活动,与同龄孩子多接触,避免过多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减少批评和指责,更多的欣赏孩子的勇气和能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孩子的自信,可以着重培育孩子一些技能的发展,看看孩子对什么比较感兴趣,就帮助其在这方面创造有力的条件。如果孩子喜欢游泳,可以鼓励他/她参加游泳训练班;如果孩子喜欢下棋,可以送孩子去棋社等等。这样孩子有机会多和爱好相同的小朋友接触,容易产生共同语言,减少沟通所带来的焦虑:另外在某一领域竞争力的提高会使儿童的自信心增强。但必须强调的是,目前很多父母强迫孩子上各种名目的课外班,其实那并不是孩子的兴趣所在,而是父母希望通过孩子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如果父母送孩子参加课外活动有此动机,孩子的心理问题不会有所改观。对于技能的培育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选择。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改变将是缓慢的,父母对此要有心理准备,切忌操之过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04-1-13 15: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害怕什么



  《妈咪宝贝》





  健康新知



  不同年龄的孩子怕什么?



  害怕或恐惧是一个人的本能,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近年,国外医学、心理学专家的研究表明,害怕或恐惧其实从一出生便开始了。作为父母,了解孩子的这种感觉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指导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这种反应,促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地生长发育。



  恐惧对生存的积极意义



  害怕或者说恐惧的含义是什么?恐惧是对真正或可感知到的威胁做出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当危险解除后,恐惧就会消失。恐惧可以使人做好准备避免危险,或在危险不可避免时抵抗伤害或压力。因此,恐惧对一个人的生存是有积极意义的。



  恐惧与外界环境是紧密相连的,一个人对它在感觉和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直接影响恐惧的出现及恐惧强度。比如,能够激起婴幼儿恐惧的刺激,可能并不会使学龄儿童害怕。



  儿童害怕或恐惧的特点



  儿童存在的害怕或恐惧,一般情况都较轻微,并有年龄特点,也是暂时的。有些恐惧,会随着儿童正常发育过程消失。不同年龄的儿童会有不同害怕的对象,某个年龄段存在的恐惧特定内容以及恐惧强度,取决于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和体验的历程。随着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儿童会有更多的经验来判断新环境是否具有新奇性或威胁性,对这些环境的反应也会随着年龄而改变。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



  * 1-6个月



  婴儿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婴儿产生恐惧。但偶尔的一两次刺激,不至于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在婴儿哭泣时,给予足够的安抚就可以了,避免连续让婴儿接受令他们恐惧的噪音继续强化。



  * 6-9个月



  在婴儿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比如,婴儿所熟悉的人在场还是不在场、与所熟悉的人接近程度、所在的环境是否熟悉、以往与陌生人接触的经历、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反应方式(婴儿能否爬到妈妈或熟悉的人那儿去)及婴儿个性特征、陌生人的特征、陌生人接近婴儿的方式等等。



  婴儿对陌生人普遍有恐惧感,但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却不同。在某个环境,婴儿见到陌生人会哭泣或回避,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却可能对陌生人产生兴趣,并做出愿意接触的姿态。因此,在这一时期,父母要对婴儿与陌生人的接触保持警觉,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比较安全的环境。在婴儿出现不安情绪时,父母应该及时进行安慰。



  同一时期,婴儿还会对高度产生恐惧。因为,婴儿在这时已对高度产生感知。到了9个月,身体发育已经使他们能够翻身和爬行了,但这些运动能力的掌握,不足以使他们应付对高度产生的恐惧,对高度的恐惧几乎是天生的。不过,随着婴儿年龄地增长,身体控制能力的增强,这种恐惧会慢慢消失。



  * 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儿童对分离产生的反应,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年龄、过去的分离经验、对环境所具有的控制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点、母亲与孩子关系的好坏以及在分离时母亲的行为。当儿童进入学龄前期时,与监护人的分离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熟悉的人是否在场(这些熟悉的人,可以是同龄人或兄弟姐妹)、环境是否熟悉,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如何等。通常,和母亲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孩子,在母亲离开时分离性焦虑要明显轻得多。他们知道母亲会回来,在母亲离开期间会呆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



  由此可见,母子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极为重要。同时,还应注意母子分离要逐步进行。比如,一开始先短时间分离,然后再逐渐拉长时间。需要提醒的是,看护者一定要在向孩子保证的时间内回来,让孩子心里有底。



  * 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对于较为具体的刺激产生的恐惧反应,让位于对想像出来东西的恐惧以及对未知情况产生的预想性恐惧,比如独处、黑暗、死亡、绑架者及抢劫者等。一般来讲,这些恐惧在4岁时达到高峰,并在4-6岁这一年龄段维持高峰,此后高峰开始下降。



  有些孩子非常害怕黑暗,晚上不敢关灯睡觉,不敢单独在房间中睡觉。因此,父母尽量在睡觉前陪陪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或答应他们可以开灯睡一段时间。有些孩子特别害怕家中进强盗,在回家后会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撩开床单看床下是否藏有坏人。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可以和他们一起做这些事情,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对于其它恐惧可以等待,时间会解决这些问题。



  * 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更为抽象的社会焦虑和对成绩的焦虑出现,对于损伤、自然时间和社交产生的恐惧可以维持一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认识到死亡。有时他们的手出血了,就跑去告诉妈妈:“我的手出血了。” 很可能孩子说这些话的潜台词是“我会死吗?”妈妈对这种出血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保证,会成为孩子的定心丸。



  儿童除了对自身关注外,也会对父母关注。他们害怕父母死亡,那样,就会没有人照顾他们了。因此,让孩子拥有一直受保护的感觉,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利。这种感觉,可以来自父母口头上的保证,也可以来自父母的实际行动。



  注意观察孩子的异常恐惧



  在对儿童的恐惧进行分类和诊断时,必须考虑儿童所处的发育阶段和行为的严重性。某些恐惧在特定的年龄或发育阶段被认为是正常的,但同样的恐惧出现在一个不同的年龄段,就可能被认定为不正常。比如,分离性焦虑出现在幼儿身上是预期之中的,但若出现在学龄儿童身上就是不正常现象。因此,父母需要密切观察孩子。如果预期中的恐惧过于严重,以至影响孩子的适应或发育,则这种恐惧是异常的。



  害怕或恐惧是有限度的。当对外在、无危险的物体或环境产生极端、持久及适应不良的恐惧时,就成为了恐怖症,比如,陌生人、孤独一人、黑暗、动物等。儿童一般在有极端不愉快的经历或创伤后,才会产生对特定物体或环境的恐惧,如在医院打针的疼痛经验、被狗追咬及意外事故等。除非创伤极为严重或不断被强化,否则这些恐惧会自行消失,不会变为恐怖症。



  当孩子害怕和恐惧时



  这时,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心理发育。当孩子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孩子的不良反应;当孩子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孩子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孩子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孩子到底怕什么。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孩子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孩子的恐惧属于异常,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恐惧



 年龄 年龄恐惧的来源

0-6月 大的噪音 失去支持

6-9月 陌生人 新奇的刺激\(面具\) 高度  

12-24月 分离  

2岁 听觉的刺激\(火车,雷鸣\) 想像中的东西

3岁 强盗 空间上的刺激\(巨大的正在逼近的物体\) 视觉上的刺激\(面具\) 动物 黑暗  

4岁 独处 强盗 听觉上的刺激\(警笛声\) 黑暗 野生动物 父母在晚上离开家 视觉刺激 具体的刺激\(损伤,跌倒,狗\)  

5岁 黑暗 听觉刺激\(难听的声音\) 鬼、女巫 有人在床下

6岁 自然灾害\(火灾、洪水、地震\) 失败和批评 小的损伤

7-10岁 危险\(走丢了、强盗\) 死亡 上医院







  编译/易春丽

  -(编辑:赵京文)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方静 重新编辑於 2004/01/13  16:15:25</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04-3-19 23: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恒心发表</b>。



情感依恋的成绩单



小姐姐是过年前离开的,不是休小假,不是去旅行,而是与我们的缘份画上了或许是永远的休止符。



对于兔仔因为小姐姐的离开可能产生的不适应以及失落感,事实上我们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远在几个月前,我和小姐姐已经常常情不自禁,试探地向他预告。尤其是小姐姐,常常将兔仔搂在怀里,深情地望着小脸蛋问:「姐姐离开了,你会想念姐姐吗?」,几乎每一次,兔仔的回答都是:「我一定会的!」。头几回,兔仔甚至红着眼睛,紧张地追问:「姐姐要去哪里?」,我们说:「姐姐回乡下跟大哥哥结婚了」,他会再问:「姐姐结婚了,还会不会回来陪我睡觉?」



曲终人散时,总是伤感的。对于我更是。



兔仔自从六个月起已经和小姐姐结下了深厚的缘份,姐姐一把屎一把尿地哄着他爱着他,甚至比我这个做母亲的更像母亲,整整四年四个月啊,一千六百个朝夕,特别是在那无情的宣告之后,小姐姐陪着我们母子走过的风雨岁月,以及给予我在精神上和实质上数不清的帮助,在于我,小姐姐已经不是单纯雇请的人而是我和兔仔的贵人,在于兔仔,我甚至觉得他爱小姐姐胜过爱妈咪。



兔仔对于小姐姐的依恋情绪,虽常常勾起我们伤感,却同时叫我们觉得欣慰。捧着兔仔的感情,面对着他的眼泪,我们倒像捧着的是一张叫做情感依恋的成绩单,我们的感觉是,兔仔刚刚及格,虽不算太高分,庆幸不是鸭蛋。



距离小姐姐的离别还有一个多月,有时我们心血来潮逗他:「姐姐明天回乡下罗!」,他会立刻跳起来,结结巴巴地发难:「你骗人!你不是说、你不是说姐姐还要一个月才回去吗?」



或许是预告的次数太频了,渐渐地,兔仔不哭也不追问了,只是仍然承诺着一定会想念姐姐,面对他愈来愈显得平静无所谓,小姐姐跟我反倒急了起来,开始想方设法挑逗他的感情: 「姐姐结婚了,就要陪大哥哥了,再也不回来陪你了!」,如果他还不急,我们就会再加一句:「你好可怜哦!」,再不急,我们甚至撇嘴说:「糟糕了,姐姐不爱你,爱别人了!」,任凭他再没神经,听到这句话,通常他就会哭起来:「爸爸,妈咪说,姐姐不爱我,要爱别人了!」



当小姐姐真正离开的那天,除了依依不舍,我们都有点紧张,不知道兔仔的反应会是怎样?



那天早上,兔仔醒得特别晚,当小姐姐还差30分钟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我们轻轻地唤醒了他,因为小姐姐坚持要再餵兔仔吃一次早餐,同时她还有些话要叮嘱兔仔,虽然那些话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实际上都已经交代过无数遍。总之,她不愿悄然地走。



我知道孩子的感情很难对齐大人的深刻,他们的天真让痛苦变浅变短。当小姐姐搂着兔仔话别,兔仔如我所愿地哭了,但只是轻轻地,而且只有一下下。我仍然告诉自己:「好过无动于衷」



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阿Q了?两个月过去了,兔仔从没有一次主动问起我关于小姐姐的任何事,几次小姐姐打电话来,我甚至从兔仔脸上看不到喜悦的表情,连和姐姐讲电话都像在应付,几句草草的话就想拍拍屁股走人。电话里小姐姐问他想不想念姐姐,只见他带着哭腔,装模做样:「我好想念姐姐哦!」,可惜表情却像在演戏,明显的言不由衷。



我看着这个愈见俊俏的儿子,回想着他和小姐姐在客厅和饭厅之间奔跑追逐,玩得屋顶险些掀掉,非得我八字站开,双手叉腰喝令停止;晚上睡觉前,他整个人爬到小姐姐身上,像汉堡包的两片上下相向的面包,兔仔说,他喜欢这样跟小姐姐聊天。姐姐不依,说噁心死了,小兔仔被推下来又爬上去,这样上上下下不知道多少次,直到完全征服姐姐。因为两张脸贴得太近,好几次,兔仔的口水直楞楞往姐姐脸上掉,姐姐尖叫着笑着求饶,兔仔则哈哈大笑,嘴里说对不起,可依然赖着不肯起来。差了18岁的一对姐弟,就是常常这样闹着笑着。而这一切,彷佛就在昨天、、、。兔仔怎么可以不想念姐姐呢?怎么会呢?



对于兔仔的冷淡,我感到失望,但当我反问自己,小姐姐离开之后,我自己是否经常想念她?答案也是否定的。



忽然迷惑起来。



当一个人的周遭已经充满了太多事务和别的重要情感,我们很自然不会去执著于想念一个人,除非这个人的关系与我们很特别,是我们的亲人或被我们视做亲人。或许是兔仔已经懂得关系的亲疏?也或许虽然小姐姐离开了他,可爸爸妈妈仍在他的身边,妈咪也是笑闹叫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既做母子又做朋友,因而让他没有想念小姐姐的需求?



小姐姐曾说,她最担心的,是兔仔不想她,甚至忘了她,毕竟兔仔记录了她四年的付出和岁月。特别是兔仔的不想念,并不是轻骂一句” 小没良心的” 就完了,可能还意味着什么不寻常的,这才是她最不愿意看到的!



哎,兔仔的这张情感依恋成绩单,我倒是不知道该给他打几分了



<img src="images/icon_smile_sad.gif" border=0>



恒心



兔仔我的爰--一个象自闭症又不象自闭症的男孩 1999年4月生<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好久没有在网上写东西了,今天看到恒心的帖子,很有感触,有些处理方式父母是要极为注意的。

恒心,如果要给你儿子打分,我觉得他的反应很正常。如果给你和姐姐打分,我觉得你们的处理方法是有问题的。

姐姐要走,你们提前给他做心理准备是对的,但是过程中兔仔是有受伤的,而这些伤口是不应该出现的。

分离总是很痛苦的事情,如果有情感的依恋,则更为严重。但是在处理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你要不断保证既使姐姐离开了,姐姐也是爱你的,是你们要用陈述句用肯定的语气来表述,而且你要保证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不会离开你,都会爱你。

当你们说姐姐不爱你,爱别人了,对于孩子来说就会有被抛弃的感觉,这种抛弃所带来的不安全会对依恋关系的建立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这样会让孩子对亲密的人失去基本的信任。

兔仔的反应很正常,冷漠是最好的保护,特别是对自闭的小孩,因为可以对周围的事情不关心,那就不会受伤,他会再次缩回到自己的壳里。

有部电影很好,我记不得叫什么名字,好像是爸爸为了见孩子,假扮保姆,爸爸是一个演员。在那个片子的结尾,爸爸在电视上扮演一个老妇人在给孩子们讲故事,他对孩子说有的父母分开了,那只是说他们彼此不再相爱了,但是他们都是爱你的。这个地方是非常值得看的。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爱的,无论是什么情况下,这都是不容质疑的。

爱是需要有确定的感觉。所以在处理这样的事情时,要不断保证,而且最好定个确定的时间让姐姐再来看他,让他知道姐姐没有消失,只是姐姐有自己的事情,但是爸爸妈妈总是在陪伴他。

希望这些理念对大家有帮助。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易春丽 重新编辑於 2004/03/19  23:20:31</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4-3-23 11: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DYM发表</b>。



这部片子是几年前的一部老片子,拍得很好。我的一个好友推荐我看的,那是自己的儿子还没有出生。朋友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她对我说片子的结尾拍得很好,这么多年她潜意识一直认为她父母不爱她了才离婚,这种意识甚至会影响到她自己的家庭。易老师,很感谢你的文章,给自己提了醒。是否可以在占用你一些宝贵的时间提一个问题:我先生下班回来较晚,经常在儿子睡觉之后才回来。儿子这几天晚上天天在床上可怜兮兮的说想爸爸。但爸爸真得早回来了他又什么反应都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可以请教一下吗?

另外,能否多推荐几本儿童心理学的专业书给我们这些家长学习呢?非常感谢。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谢谢你提供你朋友的例子。

在临床中可以看到很多父母离异的孩子有这样的一些想法,但是很少有你朋友这样能很明确地表述出来。

关于你儿子的表现,我以为还是属于正常范围,一般来说这没有达到安全的依恋,你小孩属于回避型的依恋模式。这样的小孩是比较难带的,他们的情感实际上是比较细腻的,他们的情感很容易受伤,受伤后就会把自己藏起来。

要想使他们感到安全,就要让他们有稳定的感觉,比如爸爸尽量固定在什么时间回家,让孩子是可以预期的。比如爸爸每天稍微早些回家,你和孩子玩玩稍微晚点睡,尽量每天让孩子晚上都看到爸爸,如果爸爸临时回不来,要打电话和儿子请假,当然这种临时情况要尽可能少。

另外,这类小孩的启动是比较慢的,不是想爸爸,看到爸爸就能马上有反应,要有耐心等待他的反应。

我不知道有什么家长看的书,我的知识主要来自一些专业书,比如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教育,儿童行为问题等,但是我读的书都是外文原版的,如果看不懂外文书的家长可以找些翻译的书来看。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易春丽 重新编辑於 2004/03/23  11:39:44</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4-8-7 10: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yhty99发表</b>。



我儿子3岁4个月,他最近有个怪毛病:看到我们吃东西(特别是他喜欢的)没先给他时,他就会生气,就连他妈妈喝水被他发现了也会生气,这是什么原因啊?怎么可以纠正?谢谢!



儿子2001年4月25日出生<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不要把什么行为都归结为问题行为,至少从你叙述的内容中我可以看到非常好的方面,如果你的孩子是自闭,那他的这些行为还是比较可取的,毕竟他在关注你们做了什么,真正的自闭是不会理会你在做些什么的,学会解读一个孩子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因为孩子是自闭,就把那些让我们感觉生活受到影响的行为都解读为毛病。

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如果你觉得不合理可以忽视,但是不要轻易惩罚孩子,否则他可能选择离你更远,你可以把他的这种行为也解读为他在要求和你亲密,虽然不是你所期待的那样,但毕竟比什么都没有要好的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4-8-19 23: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回复zxy199999

最近很忙,也因为我不是十分爱写字,就拖到今天才回复。

我觉得你目前的处理方式都很好,

只有一点,为什么孩子不能和你住在一起?

他必须能够和最爱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泛化到别的地方。

既然他都表示了对你的依恋,

那你对他的拒绝会伤害到他的。

而且从奶奶的环境突兀地带到姥姥的环境,

这种变化对小孩是很大的应激事件,

他行为的一些退行是可以理解的。

你所叙述的孩子的成长历程,

几乎都可以成为孩子的创伤,

敏感的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的问题,

但是目前你孩子估计还不能构成自闭,

你需要和他在情感上保持连接,

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近可能满足他的要求,

因为是网上,只能是些建议,

毕竟不是很了解具体的情况。

另外,看看网上的More than words, floor time,还有Rel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vention,这些都是很好的内容。

不要轻易尝试一些强化的训练,

即使训练,

特别是要考察老师的态度,以及作业的难度是否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

如果训练成为再次的创伤,

那么未来还要对此进行修复。

先采用温和的方法是比较可取的,

也是比较人性化的。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易春丽 重新编辑於 2004/08/19  23:18:31</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1 02: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yhty99发表</b>。



我儿子2001年4月出生,经过半年多的训练,从毫无语言到现在能简单交流,进步是比较明显的.但是一直存在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

他训练以前是从来不哭的,难得听到他的哭声,但是现在只要我们脸色或者声音凶一点,他就会伤心的哭起来,要寻找安慰.心理承受能力似乎比较差,另外他做什么都动作很缓慢,极不情愿的样子,磨蹭半天,不骂他基本不动,经常要家长的督促才能完成.

不知道怎么才好?郁闷

儿子2001年4月25日出生<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看起来变化还是非常好的,会懂得伤心,那说明有情感的反应,而且是正确的情感反应,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而且寻求安慰可以认为是他已经准备和你建立依恋关系了,他需要安慰那就安慰他,给与他所需要的,那么父母就会和孩子建立安全和信任的关系。基本上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虽然你所期待的并不是这样的。







<font size="1" color="darkblue">Edited by - 易春丽 重新编辑於 2004/10/21  02:06:47</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5-3-11 10:50: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Susan发表</b>。



我家多多今天两岁6个月。 有自发性语言,今天还和妈妈“吵架”,妈妈说“糖给妈妈”,他答:给多多。不让人碰他的自行车,会说;"多多的自行车".

但对陌生的室内环境可以说到了“极度恐惧”的地步。除了去超市,几乎不愿去任何形式的陌生的室内,医院,教室,陌生人的家里,妈妈抱着,可以待几分钟,但马上要走,否则就大吵大闹,无法安慰。而且一定要妈妈一起走。非常苦恼,因为这非常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活动范围及入托。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发现好的方法,不知各位,可有好的方法经验介绍。万分感谢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我想刚刚看到的家长的提议都是有效的,比如先介绍,然后一步一步渐进式增加。

另外要注意的是因为对于孩子的来说,去多种不同的地方,会增加其信息加工的负担,因此在最初挑选地方的时候要评估孩子对不同环境害怕的等级,先从最低的等级开始,就是最不害怕的地方开始,让孩子开始适应,比如有点害怕姥姥家,但是还可以忍受,那就在他可以忍受的范围内在姥姥家呆一会,尊重孩子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不要每个环境都同时在尝试,那样小孩子会崩溃的。

如果想具体知道这种系统脱敏疗法,先看心理治疗的书,是行为治疗的那一章。



其实多多还是有很多优势的地方,比如能缠着妈妈,在妈妈那儿寻求保护,这是多多康复最为重要的,千万别损失了这种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5-3-15 17: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ming805发表</b>。



我孩子快4周岁,准备下个月要去机构训练了,是一家公办机构,封闭式训练,家长不能参加,可以全托 半托,因我是外地想全托,这样我们不耽误工作,可孩子太小我们又很担心,我们现在很矛盾,想请大家帮帮忙!



<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寄宿 方便了家长 伤害了孩子



  “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寄宿儿童了。”儿童咨询专家赵远虹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幼教百年纪念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朱家雄所长坚决反对把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认为“寄宿”幼儿园是一件很糟糕的事。



  做医生的刘女士坚决不把二女儿送去寄宿,“送去寄宿,你原以为可以省事,结果更麻烦。”刘女士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现在刘女士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



  刘女士说,“论先天条件,老大比小的要好得多。怀老二时我还喝了酒,而且又是高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但老大寄宿后,她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身体全垮了。”刘女士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班里,上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智商也还行,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我们都是同样的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但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



  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需要身体接触的,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都非常重要,但刘女士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你想抱抱她,她甚至闪到一边,还问“你干什么”。



  有的父母对孩子上寄宿制幼儿园很满意,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孩子很乖巧,学会了自立,平时上床睡觉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还到处夸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妈妈端杯水,很懂事。



  北京大学儿童心理博士易春丽尖锐地指出,这有可能是一种假象,是幼儿园老师要求的,孩子好像是在完成任务。这并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这么小的孩子就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动,不需要在睡觉前听妈妈讲故事,这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易春丽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接受时讯记者采访时,易春丽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她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用‘铲除’这样的词对待‘寄宿幼儿园’也许都不过份。”赵远虹说,很多家长并没有看到“寄宿”将有可能给孩子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还自认为“寄宿”对孩子有利,甚至是最好的方式。问到这些家长原因时,大都以“全托”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尽早适应集体生活为理由。殊不知,家庭最大的作用是给孩子“根”的概念,如果“根”的概念形不成,孩子的所属感就很淡漠,同时极易误认为被父母抛弃。



  赵远虹说,孩子在婴幼儿年阶段(0岁至3岁)应以专人照顾为益,因为每个孩子身体发育的速度不尽相同。比如肠胃的发育,有的三餐饭过多,有的又太少,掌握对大小便的控制也不是依赖大人的意愿,而取决于孩子内在的生理发育基因。有的父母只注意幼儿园的硬件设备的优劣,全然不顾这种全天候幼儿园有可能给孩子造成的情感发育遗憾。这种遗憾一旦形成,首先表现在对家庭成员的冷漠,对社会理解的模式化和单一化。



  “如同自然界中春播秋收的四季,与孩子建立一种亲密关系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最佳时间一旦错过,终生难补。当孩子一旦与其他教育者建立依恋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即刻被淡化。”



  “还有的父母对自己教育孩子没有信心,图方便将孩子‘推’给别人。尽管家长也许可以选择学校,但不能选择照看者,甚至不知道照看者的教育背景、性格特点和自身情绪掌控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会时刻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此外,孩子在幼儿园一个星期5天,由于受语言表达能力的局限性,到了周末往往不会主动向家长讲述一周内身边发生的事情。而天天与父母有交流的孩子才能得到及时的交流和指点。”赵远虹说,做父母的责任是养和育,不能仅仅把为子女出钱就看作是教育的全部。



  在幼儿园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是中间一层,他们大多数既不属于班上最漂亮的,也不属于最出众或者最调皮的一类,他们习惯准时吃饭睡觉,守纪律。有一个寄宿幼儿园的女老师说,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三年中没跟老师讲过一次话,因为随大流而无人重视。刻板的一维生活缺乏刺激,远离现实生活,使得“寄宿”孩子思维简单,比同龄日托的孩子见识面窄。



  赵远虹在武汉幼儿园的调查中发现,上寄宿的孩子在口语中常使用文字语言,尤其在回答大人的问题时常有迎合的心理,这与长期得不到充分重视、心理失衡有关。



  易春丽认为,很早就上全托的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非常差,会给孩子造成长久的伤害,比如,孩子在长大后,可能会比较冷漠,不会人际交往,对别人无法信任等等。



  在咨询中,易春丽发现,上“寄宿”、长久与父母分离的孩子,常常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抑郁型,孩子看起来很听话,但没有自己的思想。易春丽特别强调这种情况很容易被父母忽视,因而对孩子的成长也最危险。另一种是恐惧,没有安全感,孩子常常处于焦虑的状态,特别胆小,总是紧贴着父母,害怕和父母分离。一位寄宿小孩的父母在幼儿园发现孩子的这种症状后,以为是幼儿园虐待过孩子,将孩子领了回来。易春丽说,实际上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寄宿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父母是省事了,但也会丧失很多东西,比如和孩子接触的机会,学会真正做父母的机会。”易春丽说,父母忙只是借口,应该承担做父母的责任。对于那些实在要将孩子送到寄宿制幼儿园的父母,她建议,要特别留心孩子的情绪是否受到影响,有没有大的变化,是不是原来很活泼,突然变得不爱动了,这时父母应该尽快带孩子进行咨询。



  据赵远虹了解,在德国,乃至欧洲,根本没有中国目前这种意义上的寄宿幼儿园和小学。德国现有的幼儿园大部分也是半天制,最长的从早上8点到晚上5点。一位从美国回来的朋友说,在美国只有几种专门为特殊职业人员服务的寄宿幼儿园,如值夜班的医生护士。按国际惯例,即便是寄宿大都从中学开始。



  “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时间不是太短,而是太长了。”赵远虹认为幼儿一天参加4—8小时的社会活动完全足够了。



  在日本,幼教问题是全社会的重大事情。幼儿园里发生的事通常放在报纸头版头条的位置。幼儿园老师的地位也相当高,他们的薪水与大学留校的助教不相上下。可以说,目前幼儿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全社会20年后人的素质的高低。



  在赵远虹看来,如果父母非要选择寄宿,那么非常关键的要素是看孩子有没有单独和老师交流的机会,幼儿园或者学校是否创造了一些类似家庭的氛围,孩子是否允许携带自己的玩具和私人用品等等。孩子的依恋物是他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恐惧或者因分离焦虑时依托的一种安抚品,能起到缓解情绪度过危机的作用。有的幼儿园为了避免孩子想家,不许挂父母的照片,不让从家里带自己的东西,人为地想让孩子淡忘家庭,这些都是非常错误的。



  咨询中,赵远虹发现,不少五六十岁的老寄宿学校的人,直到今天仍普遍地感到家庭生活繁琐复杂,难以适应。



  “寄宿制在前苏联、前东德、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较为普遍。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解放妇女,让她们参加到革命和工作中去。中国50、60年代不少寄宿幼儿园和学校,大部分是为当时的干部子弟办的。这些家庭的孩子几乎是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成长,极度缺乏社会知识,尤其是家庭观念和情感知识方面。”赵远虹特别指出,许多幼教问题不仅需要教育学家重新认识和反思,更需要整个社会参与。比如国际上普遍认同的,0岁到3岁的幼儿需要母亲在家带养,而在中国如何实现,中国妇女能否为了孩子再回到家庭中去,妇女的位置又如何定位和评价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各方人士关注和解决。









( 中青在线-青年时讯 记者 陈迎炜 实习生 李斌 )





不好意思,好象又在打击大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4-7 14: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和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孩子走出孤独最重要的一步

<BLOCKQUOTE id=quote><font size=1 face="宋体, Arial, Helvetica" id=quote>quote:<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b>此文由pingpingma发表</b>。



我儿子都四岁半了,我让他练习点连线的时候,因为他画不直,都是把着他的手画的,可是他似乎控制不了手,总是一下子就把两个点连起来,当然不是直线了,而且经常冲出终点.以前我是想他节奏掌握不好,可是现在他可以在拍鼓的时候时快时慢的拍了,画线还是画不直,我把着他的手,感觉他根本不受我的控制,经常是他的小手都被我捏红了.<hr height=1 noshade id=quote></font id=quote></BLOCKQUOTE id=quote>



会不会画直线真的那么重要吗?

当父母执着于某个训练的时候是否想过这可能会损害你们之间的关系?

当孩子的小手都被捏红了的时候,他/她又是怎么解析父母对自己的行为?

在亲子关系和训练是冲突的时候,到底该做的抉择是什么?



还有如果孩子不会画直线有的时候可能是在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搜索一下我的另一个帖子,《过度训练是有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8-27 00: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QUOTE][b]下面引用由[u]sn...

下面引用由snailstar发表的内容:

    今天的心情真是一言难尽,本来是兴致勃勃,结果却忍不住热泪盈眶。从机构训练了一段时间,孩子的进步挺明显的,我和老公对孩子的未来重新燃起了希望,我们想把孩子送回原来正常孩子的幼儿园。希望通过和正常孩子的接触,学会一些交往能力,也可以发现孩子的不足,及时去改正。毕竟我们希望孩子能够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是刚入幼儿园不到1小时,园长找我谈话,要求我们请保姆,照顾孩子,原因是我们孩子比较牵扯老师的经历,别的家长有意见,而且老师数量有限,精力也有限。我感觉到好像是晴天霹雳、当头一棒,正就是我的儿子要面对的社会,面对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态度?没有给一天的观察期,没有给任何机会。
    儿子生下来选择孤独,选择把自己封闭在这个世界是为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当我们强制把孩子从他的世界里拉出来,却发现周围的世界早已对他竖起了高墙。已经拉起了高压电缆。我清楚地记着园长的话,因为是本单位的所以没办法,如果是外单位的,坚决不收。
    在我们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时候,我的小蜗牛啊,你是不属于这个社会的,他们已经把你抛弃。
    现在我有些不明白,究竟是你选择孤独,还是被迫孤独!!!
...


好久都没有写帖子了,看了这个家长的帖子还是想回一下
我想孩子的问题让家长已经很受创伤了,有的时候外人的任何反应都会被解释为别人对自己的伤害,很难看到这件事情的背后的有利的一面。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园长并没有拒绝孩子上幼儿园,而是让请个陪读。
如果孩子有自闭的倾向,请陪读对孩子是有利的,要知道幼儿园能同意家长让陪读进幼儿园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咨询过的家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费尽了千辛万苦。幼儿园能接纳孩子请陪读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这个幼儿园是比较好的幼儿园。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就是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自闭症儿童与人交往的能力有限,如果能有专人陪护,就能提供孩子一个具有保护性的环境,将人际交往中的伤害减到最小。并不是把孩子直接推到正常的人群中,孩子就可以变得正常。
我反复强调的是:安全、安全、再安全,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是康复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2-8 16:48: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没啥新内容更新,就是顶起来自己好久以前的...

没啥新内容更新,就是顶起来自己好久以前的帖子,晒一晒,
希望对没看过的家长有帮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5-8 18: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先解决的应该是父母的问题,而不是孩子

晒晒旧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2 20:5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