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王学钢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心中的自闭儿教育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7-4-15 18:23:14 | 只看该作者

re:加油,哥

加油,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07-4-15 20:32:47 | 只看该作者

re:感谢王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感谢王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你的概括总结,很到位。我认为在训练中应该把各项训练情况的记录与检验做为一个重点,这样对孩子的进步和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掌握和控制,在其中如果加上具体教案的实例,会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不足之处,请多指教。希望告知联系方式,谢谢!为了孩子的明天,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07-4-19 21:57:10 | 只看该作者

re:加油

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07-7-20 15:51:03 | 只看该作者

re:学刚,精华贴啊!

学刚,精华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07-7-20 16:29:40 | 只看该作者

re:收藏了,谢谢。

收藏了,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07-7-21 01:45:07 | 只看该作者

re:"以前“缺哪补哪”的想法没有全面看待孩子...

"以前“缺哪补哪”的想法没有全面看待孩子,只看到了常规能力,而且,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常规能力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 我也注意到这是目前发展的趋势,很多家长也同意孩子情感发展的必要性。有些心理学家也认为通过社会交往,与父母的互动,孩子的认知得到发展。但关键是如何帮助孩子发展心理情感的缺陷?

不知道王老师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07-7-22 09:40:25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王老师,你是个很有爱心的老师,我想问...

谢谢王老师,你是个很有爱心的老师,我想问一下,你文章中提到" 张力过度:肌肉的张力高于正常水平,通常是轻度或中度痉挛性大脑麻痹的信号。在努力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时,大多数张力过度儿童都有消极的情绪体验,而情绪的紧张有可能导致进一步的张力过度。Eg:描画停不住,书写、画画紧张,投球困难不放松。评估:面部放松时嘴唇是否轻微在中间分开,躺卧时腿和脚是否朝外等。”
这样的孩子该怎么训练?痉挛性大脑麻痹的信号。是怎么一回事?严重吗?有什么补救措施?
有知道的家长也可以告诉我,万分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14:39:00 | 只看该作者

[B]2007年的点滴思考[/B]

转眼又到年底了,我因为忙于工作及学业,另外受限于上网条件,所以疏于回帖和站内消息,谨向以上各位家长、老师及朋友致歉。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有幸得到了很多专家、老师的帮助指导与教诲。自己因此也总结了一些思考与教训。我简单整理了一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的教育生活有帮助。当然其中不当之处,欢迎不吝指正。

操作实践类
1. 曾经尝试着做RDI操作原则指导下的ABA训练课,想把ABA教学的目标、内容以生动有趣的准游戏的形式表达或传授给儿童。
——尝试的结果是不成功。也许一套教学理论,必有相配套的教学形式或课程类型与之相适应。


2. 有些老师教孩子发音,最初语速都很慢,这样会让孩子听清老师的音,也容易记住,并且也能慢慢理解音程。但同时也造成有的孩子之后的说话也变成了一字一顿,甚至是每个音节都要分解来说的现象。
——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正确的知识,尤其是在最开始,更应该给孩子正确的东西,而不应该把不正常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教给孩子。比如很多人都愿意这样告诫孩子(甭管是普通还是特殊孩子):“一定不能在人行横道上乱跑!”可是孩子当时的脑海里反映的可能恰恰就是一幅自己在人行横道上乱跑的画面。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老板让他的员工去买绘图铅笔,他非常严肃的告诉这个员工“一定不要卖黑色的铅笔!决不能买黑色的铅笔!”。结果这名员工买回来的全是黑色的铅笔。因为他在买铅笔时脑海里闪现的都是黑色的铅笔。当然另外还有很多可能,比如,当孩子可以一字一顿的发音时,我们没有及时改变目标让他说短语,而是还在继续练习其他的音节;或者也许就是孩子的气息不够强、不够顺畅才会最终造成这样的发音情况。


3. 一对一个训时,老师帮助孩子做的任何事情,都要搭配动作说明“老师帮帮忙”。
——感想:这样会让孩子明确老师的目的,并且期望孩子可以从中悟到学到自己以后需要帮忙时也这样说,内化成他自己的语言体系。


4. 以PEP量表里的功能领域为基础,把以琳认知训练教材里的项目进行了分类。以期找到每一单项的前后顺序及每一类别中的逻辑关系。
——这是我们曾经试着以自己的能力和出发点整合一套所谓的认知训练发展课程,并配合相应的评估与检核体系。当然,结果也是失败的。


5. 尽量在最初就给予儿童正确的事物,比如需要引起儿童的注意,那就可以做鬼脸吸引他,或者发出怪声,或者要求他看着你的鼻子;总之,不能敲桌子,也不能用别的指令代替,比如对着儿童说“眼睛”。
——我有一个学生,他要引起我的注意,他就用手敲桌子,因为我曾经这样来提醒他注意;还有一个孩子,当我喊他的名字以求他能注意我时,他却头也不回的接着我说“看我”。


6. 练习涂色时,如果涂色的笔与图形边框的颜色不一致,则在训练孩子精细动作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区域概念。
——如果新旧设计互相兼容那就非常好。可是也不要随意增加目标,混淆主次。毕竟有些活动是专门为了练习某些能力的。


7. 对于训练初期或者没有太多认知储备的孩子,每次呈现的任务或材料都应该做到简单,统一。
——例如如果教孩子认形状,那么形状卡片的颜色应该是统一的。至少在最初时应该避免干扰,突出教学重点及目的。


8. 让孩子们学习表演,如学习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声音等。并通过学习这些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
——通过模仿外在的表现让孩子体验动物的心理,进而学会“移情”,也学会怎样通过调整自己来处理与外界世界的关系。


9. 做由急至缓的节奏动作有利于缓解儿童的烦躁情绪,如有节奏的拍手,摸肚子,踏步等。
——也可以直接就使用舒缓的节奏。


10.喜欢画画的孩子,可以通过画有色彩的画,感受情绪与世界的多样性。
——我见过一个孩子把不高兴的脸涂成绿色,把自己的家涂成红色,把老师涂成灰色。


11.易子而教,互换家长作为孩子的协作者。
——前提是互换的家长对于彼此的孩子应该具备充分的了解。


12.把孩子将要经历和进行的活动做成PPT,先放给他们看,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他们的焦虑感与排斥行为。
——当然,这一方法更适用于刚刚接受训练的孩子和刚刚来到新环境,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的孩子。


13.图片交换系统里,呈现的图片底色可以进行调整,如主语用红色,谓语用绿色,宾语用黄色,来帮助孩子理解句子的结构与语序。
——


14.孤独症孩子的老师尤其需要学会制定、操作和调整IEP。
——因为我们孩子巨大的个体差异性。


15.融合教育不等同于随班就读,当然也不等同于随班就坐。
——如果在普通教学环境里安排特殊教育课程,这也没有达到真正融合的目的,只是简单的拼凑。


16.教学活动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让孩子用儿童剪刀剪断两厘米宽的纸条,这不是教学活动,这是一个单纯用目标做活动的行为训练。所以目标到活动之间应该经过设计,这些设计来源于我们孩子的兴趣和水平等方面,同时这些设计体现了我们对于孩子的尊重及对于目标的再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14:41:00 | 只看该作者

理论经验类:

理论经验类
1. 80%的准确反应率应该包括指令反应与泛化和生活化中的反应。不应只是课堂上或者回合教学中的反应。
——这是一位公立培智学校的很有师德及经验的老师对我们的指导,一下子解决了我们的很多误解。


2. TEACCH会议总结:
A。TEACCH是一个计划(programme)。这个计划体现了对孤独症谱系和社交发育迟滞儿童和成人的尊重。

B。Luona  Wing说“孤独症儿童不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自身进行定位,因此才不会主动融入,并且时常焦虑”。
——但没有主动性,却不仅仅只有一种原因。比如有些孩子一直接受的互动过程就是:接受指令—做出反应—被强化/负强化—下一指令,如果缺少了或者改变了指令,就会有孩子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或者直接没有反应。

C。我们孩子共有视觉为先的特点。所以可以借用闪卡等形式进行教学和引导。

D。他们的认知规律/内化规律:不是整体认识,而是从局部开始,一次一个。
——比如他们认锤子的过程是从铁块开始、然后与木棒连接、最后是整体形状和名称;还有一个例子是说一个孩子每天都在画画,可是大家都不知道他在画什么。终于有一天,他画完了,然后把画整合到一起一看,原来是一条海里的鲸。

E。不可预期的危险与惩罚对孤独症儿童、甚至我们自己的心理和人格的影响都非常大。尤其是在童年时期。
——例如《爱德华大夫》中的男主人公约翰.布朗。

F。这个计划为他们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自己周围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正在和将要进行的事情会持续多久,如何才能结束不喜欢的事情。

G。所有当事人的心情都是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比起支持帮助,他们更希望获得理解。他们可以不要我们的支持帮助,但不能不要我们的理解尊重。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就请不要盲目支持和帮助他们。
——台湾杨宗仁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形——“二次障碍”,很多孩子都遇到了太多太多的“二次障碍”,有些甚至是来自于自己身边的亲人。


关于TEACCH的另一种声音:
A。不注重情感培养与交流。

B。很难达到共生(与他人协调和协同工作)。

C。操作上,很费物力、财力和人力。而且在设计上很难完全尊重个体特点和群体差异与互动。需要多领域专家密切合作。计划负责人和主要实施者至少应是一个多面手专家。

D。无法发挥他们的互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E。计划需随时调整,而且是全面调整并终身持续(计划本身和调整过程)。

F。生活质量问题:爱与被关怀,分享。容易变成我们规定或者我们自以为很理解他们之后设计他们的生活。——例如,他们该享受什么样的休闲活动,都是我们决定的。


3. 低功能的孩子做类化,高功能的孩子做下一阶段。
——台湾一位训练师给的建议。当时我的问题是“当孩子可以完成某一级的目标活动时,是对该级的目标进行类化练习,还是进行下一阶段?”。


4. 所有针对我们孩子的评量都应该涉及四方面:一,儿童目前该技能的发展水平;二,其发育历史与模式;三,是否落后于普通儿童的发展及差距程度;四,是否有孤独症类或广泛发育障碍类儿童共有的特点。
——这是国际会议上一位英国专家的观点。可是评量时是否要涉及动机的考察?


5. 完善的评估应该至少做到:一,有不同情境下的行为观察;二,进行医疗探讨,探讨其可能的病因及以往相关情况;三,非常有必要获得孩子完整的认知特征,包括优势能力、学习模式以及特定的不足;四,需要进行交叉性筛查,如自伤与刻板行为;五,借助录像的形式,并注重及时易懂地反馈给家长最后的结果与评估者的分析。
——同样是那位英国专家的观点。


6. 广泛发育障碍类人群出现违反法律或道德规范的行为的原因类型:一,从来型(信息处理能力差或有偏差);二,性关心型;三,理科试验型(把所有事情都当成了实验,不在乎所谓被试的心理与感受);四,青春期带来型(青春期的叛逆,加上被长期否定、忽视和惩罚等所带来的负面情绪一起并加倍爆发)
——并不是PDD人群特有以上这些方面的原因与特点,比如某高校大学生刘XX用硫酸泼熊的事件,其行为原因就是第三类或者第一类。


7. 资源教室至少应该做到:一,有计划、有目的的使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恢复自信;二,应该以轻松有趣的学习活动作为切入点;三,要依据孩子的障碍类型和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
——


8. 我们的孩子想与别人成为朋友,至少应该做到:一,自身具备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二,可以与别人共同完成假想游戏;三,要能进行互惠的交流沟通。
——


9.游戏是小型的广泛性干预
——既然是面对的是广泛性发育障碍,那就需要广泛性干预;可是在统抓的同时也要做到有针对性。不然就会出现“全是重点,又全不是重点”的现象。


10.简单规则游戏容易掌握,规则没有变化,而且每个回合又都很快速,所以很符合我们孩子的思维特点,所以就很受他们喜欢。
——所有孩子最开始都会一起玩简单规则游戏,只不过别的孩子后来自己加进了越来越多的变化,并享受变化所带来的新的乐趣。


11.RDI理论与实践学习笔记:
理论部分:
A. RDI训练要注重次数与频度,不注重单次活动的时长。每日多进行活动,哪怕一个活动只有十几秒。坚持。把RDI的目标与技能的训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和互动习惯。
B. RDI中使用的增强,最初采用的是活动性增强,如搔痒、举高高;之后逐渐过渡到自然的社会性增强,如微笑、点头。
C. 学游戏<=>玩游戏————学游戏与玩游戏是互相促进的。
D. 社会参照的种类: a. 同意的参照
                     b.获得澄清与安抚的参照
                     c.警觉性的参照
                     d.安全的参照
E. 0阶段的训练以眼神的注视与彼此安全感的建立为重点。对于小年龄段的S,可以采用儿歌的形式。
F. 当某一活动中,S的能力表现与反应已经很稳定,则应把活动停止或加进新的变化。
G. 如果S不适应C提示的变化,则说明S在转换上存在问题。
H. 活动学习过程:说明、示范、协助、自动化。
I.   活动熟练后,可以进行类化/泛化。顺序为:人物类化、场景类化、内容类化。注:人物类化最多类化成6个人。类化原则为每次至多一种因素。


实践部分:
A. 让S注意C的手势,可以借用镭射笔。
B. RDI活动『非语言指令』,开始阶段可以借由家人或同侪来示范。尤其是社交行为指令,如“过来”、“嘘”。
C. 活动『非言语投球』:C使用手势、眼神等非语言提示,指挥S向两个或以上的桶里投球。
D. 活动『走走停』注意点:停的时候,C不发出指令,用动作或行为让S明确;等待S发出邀请或表示疑惑。
E. 活动『红绿灯走走停』:C借助红绿教具扮作红绿灯,S扮作车,“车”依据“红绿灯”的变化决定自己的前进与暂停。
F. 活动『出乎意料的称号』注意点:要表达出幽默感,让S觉得你很有趣,你的行为很好笑;或者让他觉得你很笨,让他有成就感。
G. 活动『运球』:C与S面对面分别抓住两根长棍的两端,托住上面的塑料球,两人协作把球运到终点。
H. 活动『双教练』注意点:靠近到儿童身边后,两个C要等待并对视点头,然后再一起对S搔痒。我们也期待S学会点头示意活动继续,以及点头之后的期待。
I. 活动『快速行动』注意点:进程要快,要借助口语,给S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J. 活动『双教练的音效推拉』注意点:开始阶段两个C之间的距离不应太远。
K. 活动『偷袭鬼』注意点:需要事先与S说明将要进行的游戏规则。
L. 活动『抢东西』:可以一C,两个抢夺者;或者一个C,一个S,抢两样东西。相似活动有『抢扑克牌』。
M. 0阶段中类似『走走停』的活动,一定首先选择那些作用在S身上,但主导权却在C手里的活动。如,抓痒痒,中间停止;给吃的,中间停止。


12.在所有教学中都应该做到教给孩子的内容与孩子获得的奖励或强化有直接、理性和自然的联系。尤其是对那些刚刚接受训练或者功能较低的孩子。
——六院的一位专家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孩子要吃薯片,结果他主动地做了很多动作,包括指鼻子,拍手,拍肚子等等,这个孩子为了薯片,弃而不舍,这个动作不行就换另一个动作。他很执著,却也很让人伤心。这个例子中指鼻子与吃薯片之间没有自然的联系,以后如果这个孩子还想要东西吃,那他就会以为自己指了鼻子别人就会给他东西。这说明如果最初呈现的教学内容不具备科学的功能性与发展性,那么是很难做到泛化和生活化的。如果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教给孩子的东西一定要具备功能性,我们要给孩子一套功能性的课程,而不是一种单独的教学体系或者几种体系的简单拼盘,应该是从课程角度对于孩子生活的一种宏观规划和把握。有了这种规划与把握,我们再进行具体教学就会心中有数;有了这种规划与把握,我们之后选择什么教学手段与形式就可以避免盲目和跟风了。


13.让我们的孩子学会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这是生态教学的观点。当然应该从最基本的家庭环境开始。
——还应该从最基本的生活常规开始。


14.功能性学习就是进行现在和今后都用得到的技能的学习,并且这些技能因为经常使用而不会退却,对于孩子的生活也非常有帮助。
——现在我们目前对于孩子进行的大多都是发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需要先前技能作为基础。当然,能力较好的儿童可以以发展性课程为主。


15.要给孩子所进行的活动一个理由或者一个意义。
——这个理由或意义一定要是他能理解的,或者与活动本身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16.尽可能的给予我们的孩子所有别的孩子都会得到和经历的事情与机会。
——比如,可以借用同龄人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然后加以特殊设计和个别化指导。也许他们最终还是学不会或者不理解我们所带给他们的东西,但是至少他们经历过,这就足够了。而且,也许这会为他们日后的生活与学习打下一点先前的经验基础。当然,现在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这一点。不是因为我们无能,而是因为我们不想。


17.不论是何种课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学习的意义,享受学习的乐趣,学生要能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能自动自主的学习,这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当然课程没有好坏之分,重要的是课程的发展者或实施者要能反复的辩证自己所使用和认同的课程信念。
——这是一位美国资深特教专家的话。

18.特殊教育老师不应该成为家长依赖的工具,也不能完全成为家长的指导者。而应该是家长的支持者。包括心理支持和技术支持等。
——也是这位专家的思想。

19.检核教师的教学,不是简单的关注教师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而应该关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否注意了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并且设计了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支持与辅助,和支持与辅助的频率与程度。这才是更重要的。
——没有任何一节课是我们可以完全设计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是随机的,周围的环境因素也是随机的,所以我们只能最大程度上去引导、控制和协调它们。同时,评价教师的某一节课,不应该单从表面去看课程是否顺利、目标是否达到;而应该从教师自身的设计出发,真的用心思考和设计的课程,是一定可以看出来的。而且也一定是对孩子长期都有帮助的。不应该因为某一节课的不成功,就被否定。每节课都去思考和设计的老师一定会根据孩子的表现不断调整自己的课程与辅助,给予孩子长期发展的引导与教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8 14:43:03 | 只看该作者

胡思乱想类:

胡思乱想类
1. 不可能教给孩子所有知识,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发现和学习知识。
——无论泛化还是生活化,都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比如认识可乐的图片,学会可乐的发音,要求喝可乐,最后在出去玩的时候学会怎样买可乐等等。生活中除了可乐还有无数种事物,想一一教给孩子,那是“Impossible Mission”。所以,也许我们需要重新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与重点。如果单纯的为了学习某个知识点或者练习某项能力,而不经意间或者蓄意的伤害了孩子对于学习的兴趣和自身的信心。我认为这是得不偿失的。


2. 一个兴趣广泛的人,必然是一个情感体验丰富的人。
——这是与一个爸爸探讨问题时,突然间的想法。兴趣广泛的人在进行不同的兴趣活动时,一定会因为活动进行的种种不同过程与结果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比如,他会在踢足球的时候,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会在看大盘的时候,体验到心痛与后悔的感觉。如果我们的孩子可以做到有广泛的兴趣,那么我们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要是能让他不畏挫折,不断探索,不断总结,那就完美了。


3. 有时,教会儿童情绪与情感正确的表达方式,对于他们的成长更有意义,其功能性也越大,不管是对何种程度的孩子。
——曾经看到一个认识很多汉字和单词的孩子,因为不会表达拒绝而急得号啕大哭。


4. 可能在可以得心应手的使用教学技巧和综合地调整教学目标之前,我们所有人都需要这种固定模式的学习。
——有幸观摩到一位圈内闻名的准ABA训练师的个训课之后,产生的感想。


5. 有时,有些孩子接受的认知训练会被简化成或者变化成单纯的、枯燥的机械记忆训练,而忽视孩子的理解与分析。
——这可能与没有把内容泛化或者没有做到生活化有关。


6. 没有人会喜欢一个时时刻刻都在管教他/她的人
——在深入五个家庭之后,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就是五个家庭中的孩子都在被人时时刻刻‘管教着,辅助着’。


7. 我们的孩子不愿看人的表情,可能是因为人的表情太多变、太过复杂。这有点类似他们拒绝外界的动态系统。
——有幸聆听佐佐木先生讲TEEACH时的跑题想法。


8. 在没有找到好的、合适的替代行为之前,先不要做不良行为的行为矫正。
——我亲见了很多草率的、不计后果的行为矫正,结局基本上都是两败俱伤,当然也有妥协和科学解决的。不过有些妥协却可能为日后蓄积下导火索。行为矫正有点象治水,需要疏导,而不能单纯的堵。


9. 不要太明白儿童的想法,如果你能猜测对他的每个想法,并且都在他提出之前完成,那么,你和儿童就都会产生惰性。儿童的惰性是不再主动要求和表达;而你的惰性就是懒于引导儿童进行表达和自己来做事情。这会形成另外一种后果——让儿童产生“习得性无助”
——这是暑假接受一位美国资深教授的指导时,反思我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产生的想法。的确,现在很多家庭中保姆与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充当了孩子的双眼、双耳、双手和双脚。越这样照顾和保护孩子,孩子就越觉得自己很差,很“No Use”,就越来越感觉到无助和自卑。


10.医院以诊断性评估为主,学校和训练机构就应以发展性评估为主。
——这是一位身兼国内和国外高校教师双重身份的背景复杂的专家对于诊断评估的宏观论调。可是我就有一点顺延的思考了:在诊断、评估、分类、“贴标签”之后分别有什么相应的医疗和康复手段吗?答案好像是否定的。那么既然医学的终结就是教育的开始,那么我们的特殊教育对于这样个体差异性巨大的群体又有什么针对的、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吗?好像也不是很完善。比如,“唐宝宝”和轻度脑瘫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特有的教材和教学体系吗?所以,真的希望能找到我们孩子的一般特点与规律,如果有这样的常模在,那我们的教学也就有了很多标准与方向。可是,这好像只是个好像……。而且,另一方面来看,我们也要先从我们孩子作为儿童所具有的儿童共性出发。


11.好老师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充分、准确地分析儿童心理,把握儿童情绪;而且,要具有可发展性。例如,不能在这个老师的课上孩子很乖,忍着,到了别的老师那里把怨气全发出来。
——我就曾遭受了一个孩子的“非典型亲近”——他在我的手背上留下了疑似我女朋友经常赏赐给我的“印章”。之后,我才从他爸爸那里得知,他刚刚与另一位老师很不愉快地互动了。于是我就成了那个偶然又必然的被亲近者。


12.我们孩子很多所谓的情绪或行为问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于自身超常或异常的感觉系统和从别人处学习,或被别人培养起来的。
——


13.认识/认知/智慧来源于经验,包括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经验;而经验则来源于行动及其之后的总结。
——这是否也可以作为解释生态教学兴起的原因之一?


14.红色的会议室,会让与会者敢于发言。
——红色,会给人勇气;那么是否也会给予没有自信的孩子以信心和力量呢?


15.假若我们的孩子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丰富的情感系统及完善的认知体系,那他/她一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父母为他/她而争吵、猜忌、矛盾、互相指责,甚至结束曾经无限美好的爱情与婚姻生活,甚至还有,生命。
——……


16.心理学发展和生活一起构成了教育的主要来源,同时教育也促进这两项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提供给教育的是发展性课程,而生活则为教育带来了功能性课程。
——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延续生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发表于 2007-12-18 16:48:51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王老师的分享!

谢谢王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发表于 2007-12-18 16:48:58 | 只看该作者

re:受益匪浅,很多地方有同感:比如:“—...

受益匪浅,很多地方有同感:
比如:“——我们给予孩子的应该是正确的知识,尤其是在最开始,更应该给孩子正确的东西,而不应该把不正常甚至是错误的东西教给孩子。”

原先我们希望孩子能注意我们的行为,所以每次洗完手就把水开玩笑一样地溅到他脸上。几次之后,他倒是真的能互动了,从生气躲避到哈哈大笑,可是接着就变成了灾难,他会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地这么做,反而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做。所以我想,每一个行为在教给孩子之前都考虑一下这个行为的正常性:它会在正常状态下发生吗?会不会难以控制?
还有,孩子至今说话还是偏慢,一字一句的。回想起来也是我们因为担心他听不懂我们的话二特意放慢了自己的语速。
凡此种种,每次我们发现他的一些让我错愕的举动,其实都有源头,这个源头就是我认为他需要特别的辅助,特别的对待,而改变了我自己的正常模式。

您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一直希望能做到的目标:希望常看到您的文章,谢谢您做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07-12-21 13:08:35 | 只看该作者

re:有些老师教孩子发音,最初语速都很慢,这样...

有些老师教孩子发音,最初语速都很慢,这样会让孩子听清老师的音,也容易记住,并且也能慢慢理解音程。但同时也造成有的孩子之后的说话也变成了一字一顿,甚至是每个音节都要分解来说的现象。

有一点点不同的意见!
我个人认为,孩子一字一顿的情况,不是某一个方面的愿意造成的,更加客观的说,这个现象,是没有语言的孩子,向"有语言"过渡的一个阶段,大家都不会有意的去教孩子学习一种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即使有,那也是有目的和前提的,另外,一种行为的产生,必然是有原因的,分析他存在的基础和原因,我想,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发表于 2007-12-21 13:15:45 | 只看该作者

re:所有当事人的心情都是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

所有当事人的心情都是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比起支持帮助,他们更希望获得理解。他们可以不要我们的支持帮助,但不能不要我们的理解尊重。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就请不要盲目支持和帮助他们。
——台湾杨宗仁老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种情形——“二次障碍”,很多孩子都遇到了太多太多的“二次障碍”,有些甚至是来自于自己身边的亲人。

非常,非常喜欢这段话,收藏了!
谢谢!
工作愉快!
前段时间手机失窃,把你们的联系方式弄丢了,今天,给你留了"悄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发表于 2007-12-22 18:18:08 | 只看该作者

re:感谢王老师的辛勤总结,并且毫无保留地公开...

感谢王老师的辛勤总结,并且毫无保留地公开给大家!这些经验是很宝贵的。特别是失败的经验可以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
收藏了,准备好好研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7 05:0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