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琳自闭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请写明注册原因,12小时内通过审核)
查看: 5495|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篇给我们启发和鼓舞的好文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9-5 13:4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走出孤独的道路
                                               甄岳来
  
      (注:本文写于1997年,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五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当时我的女儿上中学二年级)

        感谢田老师,感谢星星雨所有的老师,由于他们的努力,才使我们这些共同命运的人们能在这里相聚。通过这次培训班的学习,我们获得了丰富的信息,学到了许多教育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父母,今天在这里找到了理解和安慰。
        患孤独症的是我们的孩子,但是忍受痛苦煎熬的是我们自己。当我们的孩子被幼儿园拒之门外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被学校赶出大门的时候,当我们的孩子遭到别人的白眼、唾骂,甚至拳脚相加的时候,当我们自己的亲朋好友对我们的孩子厌烦、躲避、甚至置之不理的时候,真正感到无助、感到孤独的是我们自己!但是今天,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我们也是一个群体,我们应该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携手前进,我认为,从今以后,应该结束孤独症患儿的父母孤军奋战的历史,我们应该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为我们的孩子争取一片生存的天地!

        美国的特殊教育如此发达,那都是美国的家长们争取来的,每一个家长都应该感到自己有一种责任,我为我的孩子做了些什么呢?我为中国的孤独症儿童做了些什么呢?中国仅有一个田惠不够,拯救我们的孩子,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为孩子争取合法权益,靠我们自己说服周围的人们理解、接纳我们的孩子,靠我们自己用心、用血、用生命去开启孩子紧闭的心屝,这是我们做父母的使命!

        患孤独症是悲哀的,但是更为悲哀的是有些家长对孤独症的态度,—沮丧、逃避、推卸……我们带着孩子求医、求学,将来还要求职,我们是遇到了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我们埋怨社会的不公平、不合理,但是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问我们自己呢?我为争取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付出过代价吗?我们埋怨别人拒绝我们的孩子时,我们同时也应该反问我们自己:我有足够的勇气带着我的孩子步入社会吗?在茫茫的大海上,孩子象一只孤独的船,漫无目的地漂泊着,我能为他架起一座回归大地的桥梁吗?

        不要指望别人,孩子的未来在我们自己手中,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每人张开一张嘴,我们一起向社会呼吁,每人伸出一双手,为我们的孩子开辟出一条回归的道路,每人献出一颗心,唤回孩子那走失的灵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孩子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假如连我们自己都不去为孩子做什么,假如连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接纳我们的孩子,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愿意帮助他们呢?从现在开始努力,我相信,我们的孩子成年的时候,社会条件比现在好得多。有一个田惠平就有一个星星雨,如果有千百个田惠平,那么我们孩子的生存条件毫无疑问,一定会得到改善。

        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位家长,我们有着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感受,共同的希望,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共同的酸甜苦辣。专家给我们带来了理论,介绍了方法,传授了经验,我给大家带来的不是这些,我给大家带来的是希望。一纸诊断书,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跑出来的是魔鬼,是痛苦、是疾病,是无奈,我们被这些东西包围着,苦不堪言,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盒子里留下了最宝贵的东西——希望!

        大家看到了我的女儿,其实那就是您自己的孩子康复的可能。从北京带走一个希望——这是我送给大家的礼物,这个培训班将是许多孩子命运的转折,也是许多家长命运的转折。
        人们说我的女儿是成功的,但是她康复的经历充满了艰辛,就象她自己所说的:“八年抗战,太艰苦了!”“八年抗战”,这真是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八年,一段不堪回首的峥嵘岁月!如果有人问我:八年的感觉怎么样?在汉语辞典中我找到了这样一个词:艰苦卓绝!这个过程不是“辛苦”、“困难”这类的字眼能概括的了的,自闭儿的大脑如同一个打不开的黑匣子,一个自闭儿的母亲带着孩子走出孤独的过程,是一段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经历。母亲,不仅仅要跪下,而是要躺下,用自己的身躯铺出一条道路,用自己的脊梁架起一座桥梁,一头连着孤独的世界,一头连着现实的世界,让我们的孩子从我们的身体上走过去,爬过去,只要孩子没有康复,他就会天天踩在你的脊背上,好累,好累!有时候觉得骨头折了,有时候觉得心被踩碎了,有时候觉得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了,这个过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牺牲,什么叫苍茫,什么叫悲壮!一个孤独症孩子的康复,要母亲拿命去换,如果说哪一个孤独症孩子最终走出了孤独,他必定有一个震撼人心的经历,它必定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我有一位非常理解我,同情我、并且给了我很多帮助的女友,有一天我让女儿给他打电话聊聊天,第二天女友告诉我:“听到你女儿的声音,我的眼泪差点掉下来,她很懂事,她和我说:‘我妈带我很不容易,’能知道你不容易,真让人感动。”的确,我和女儿已经可以沟通了,八年,我终于找回了走失的孩子,很多家长关心我是如何教育她的,用了什么样的好办法,我最想告诉大家的是,首先不是方法,我认为还有许多比方法更为重要的东西。

        八年过去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征战孤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挑战人性的过程!我们要战胜人性当中的许许多多的弱点,别人的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是荣耀,是幸福,是乐趣,而一个自闭症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是什么呢?烦恼、失败、痛苦!不管你是硕士、博士,是专家,是学者,孩子把你的骄傲统统打翻在地,从你的脸上一片一片地撕下你的自尊,这样的孩子,我们还爱他吗?不但要爱,而且要比别的父母爱得更专一、爱得更执着、爱得更深沉。爱完美的东西,这是人的天性,而自闭儿的父母挑战的就是人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别人爱完美,而我们要爱缺陷。很多家长过不了这一关,把孩子锁在屋里藏起来,不敢对别人坦然承认我有一个孩子是自闭症,以至于使孩子失去了很多学习社会交往的机会。家长是孩子与社会之间的一道屏障,社会给孩子种种巨大的冲击力,在我们这里要得到缓冲,我也常常胆怯,但是我有清醒的意识,战胜人性,父母必须捍卫孩子,捍卫孩子做人的权利。

        当我们真的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当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升华的时候,当我们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当我们真的变得无私无畏的时候,那才是我们的孩子真正康复的时候。我想我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我的孩子没有完全康复。

        八年过去以后,反思起来,如果大家让我谈谈我是怎样教育孩子的,那么我首先要跟大家讲的是,我是怎样教育我自己的。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以后,我们在问孩子的问题应该怎么办之前,有一个问题必须回答,那就是:我们自己应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解决不了我们自己的问题,那我们的孩子是没有去路的。

        自闭症的康复首先不是技术问题,首先是做父母的人生态度问题、价值观问题,是父母的人格问题。我带着我的孩子在黑暗中摸索的时候,我没有得到他人任何方法上的指导,但是孩子的父亲给了我比方法更为可贵的指导: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向上的人格、有信念的支撑,有毅力的支持,才会有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行动,才能经得起
千百次的挫折,没有办法,可以创造,相反,有了再好的方法,经不起挫折、失败,一万个办法也等于零。
        有信仰、有追求、有毅力、有智慧,什么办法没有呢?
        

    家长投奔星星雨,更多的是寻求方法,寻求答案——我该怎么做?我也去过星星雨,我要找的是理解、是支持,而且我找到了,星星雨的存在,带给每一位家长的是鼓舞、是信心,我想,这是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星星雨是一种标志,虽然我们的孩子依然孤独,但是有星星雨在,我知道我不孤独了。

        八年过去了,我深深地体会到,自闭症的康复过程,实际上是父母对生命的再创造过程。创造生命这是一项多么神圣的事业啊!我们给了孩子肉体,却没有给他们灵魂,聋儿失聪,盲童失明,而自闭症孩子失去的是灵魂,是精神,孩子的神在我们的心里,所以,我们要把心给他们,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孩子有精神。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父母不仅要付出体力,更需要心力的付出,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这样的一件事有谁可以代替父母呢?别人的帮助,只能缓解我们体力上的疲劳,心力的付出最终要靠自己。
        正因为孩子出生时我们没有把精神给他,所以他会向我们索要,他离不开我们,孩子的肉体和父母的心,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孩子出生时,离开了我们的肉体,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精神,我们欠他的,就应该还给他,这能让别人替我们去做吗?假如我们能认识到帮助自闭儿 孩子是我们的使命,那么孩子真正有救了。
        有的父母逃避了,有的妈妈放弃了,我认为我们现在可以暂时不管孩子,但是,到了阴间,孩子会找我们算帐,因为我们带走了属于他的东西。

        八年过去了,八年的经历告诉我,自闭儿的康复过程,是一个非常艰苦的、长期的、创造性的过程。每学会一个简单的动作,形成一个单一的技能,孩子和父母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有一位父亲告诉我,让孩子听懂“从0写到50”这句话竟然用了16天的时间,而我教女儿系鞋带也经过了上百次的练习。专家的结论是:自闭症的康复是长期的,甚至可以是终身的。我们在向这个结论挑战,我们认为如果教育方法得当,我们的女儿成年以后,可以完全正常,实现这个目标是可能的。尽管这样,这个康复工作也是长期的,八年,才刚刚走完一半的路程。

        为什么说自闭症的康复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呢?因为世界上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自闭症患者,即便是孩子的情况完全相同,父母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其它疾病是“以药治人”,而自闭症的康复是一个“以人治人”的过程。“家长”和“孩子”这两个因素都具有不可重复性,所以别人使用过的任何方法都要创造性的加以运用。更多的时候,方法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这正是自闭症康复的难点所在。有的家长问我:“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您说该怎么办?”实事求是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他为什么是这样,能够知道怎么办,那么自闭症就完全可以治愈了,难就难在我们不知道,大家本能地想寻找答案,其实我们得到的答案不过是别人的经验而已,所以对问题的讨论应该是这样的:“我是这样做的,您是怎么做的呢?”

        因为我的女儿年龄大,所以我永远是走在大家前面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我要面对新的问题,一个一个创造性地去解决,比如,自我意识问题,自我保护问题,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当孩子知道自己是自闭症的时候,怎样教会他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的问题等等,都要创造性地解决。

        八年过去了,我深深体会到:自闭儿的康复水平,取决于父母的心理健康水平。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技术水平。
        面对自闭症,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后家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如焦虑、自卑,面对孩子时情绪失控,甚至伴有狂躁和抑郁,如果不治愈自己的心理疾病,就不可能有效地面对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康复,我们必须首先坚持长期的自我心理保健,家长要学会进行心理的自我调适,把问题想开,心理健康水平高,我们自己的感觉就会好,孩子才会好,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重要,在我觉得十分挫折的时候,我一次次对自己说:“站起来!”

        在解决了以上问题的同时,教育训练的方法很重要,今天的父母是幸运的,可以得到星星雨这样的教育机构的帮助,还有走在前面的家长的经验,有国外的资料可以参考、借鉴,现在的孩子,八年以后会康复得更好。
        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
        对自闭儿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寻的,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的,为了孩子,我们值得坐下来好好研究,不管家长原来学的
是什么专业,现在必须再开辟一个专业——自闭症专业。要有母亲的爱心和专家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专家变成母亲是不可能的,而把母亲变成专家却是可行的。所以在怎么样教孩子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都有一个怎样教自己的问题,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不比孩子本身的问题少。我们要先自救、先自教,然后才能教孩子,救孩子。

        自闭症孩子的康复需要什么条件呢?自闭症康复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都是十分苛刻的。客观上,它需要父母有充裕的时间,主观上,需要父母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两个商数都高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不多,有的自闭症孩子不能康复,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而是父母的情商有待提高。

        90年代初期,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问题,情商的概念相对智商而言,情商的高低,对于人的成功比智商更为重要,所以“智商诚可贵,情商价更高”。情商通俗地讲,包括人们控制情绪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包括人的意志、信心、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用同样的方法教两个自闭儿学习系扣子,教了100遍,都没有学会,一个由于挫折而放弃了,而另一个不畏挫折继续教了第101遍,孩子学会了,两者的差异不在智商的高低,而在情商的不同。
        智商和情商在个体身上的组合多种多样,作为自闭症儿童来讲,他们组合是1、低情商+高智商,2、低情商+正常智商,3、低情商+低智商。可以看出,不管他们的智商水平如何,一个共同特点是:低情商。我认为自闭症孩子的情商等于零,甚至低于零。

         康复一个自闭症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长呢?需要1、高智商+高情商,2、高情商+正常智商。这两种组合是最理想的。如果家长缺乏毅力,经受不了挫折,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控制情绪,总处在抑郁、自卑、伤心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下,孩子讲不会有康复的希望。
         对父母智力的要求也很高,要求科学的思维方法,有较好的抽象、概括能力,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对孩子的问题能看到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搞清本末,突出重点,找对因果关系,既会学法,又会学神,领会精神,学会借鉴,发明创造。

        我的女儿为什么会成功呢?关键的一点,她有一位高情商的父亲,有一个在巨大的打击面前能保持乐观的父亲,有一位不管在孩子的情况多么糟糕的时候,能够对孩子充满信心的父亲,有一位敢于面对现实,永远不会推卸责任的父亲,有一位敢于向专家的结论挑战的父亲,有一位十分优秀的父亲。他是马斯洛所称的人群中不足1%的自我实现者,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情商水平,这点和孩子形成了一个互补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孩子情商为0,所以,要求他们的父母情商要高于正常人,所以自闭症康复一个根本性的方法就是教育我们自己,这是一个治本的问题。

我是怎么样训练我的女儿的
1、 想在分分秒秒,教在时时处处
教育自闭症的孩子是一个系统工程,母亲要投入每一根神经,每一个细胞,吃饭,睡觉,工作,走路,时时都要想,要琢磨,研究,所以想在分分秒秒。想,包括想办法,想,更是我们对孩子时时刻刻的牵挂和期盼,是我们对孩子时时刻刻的期盼和祝福!我认为这会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传导给孩子,有利于他的康复。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教,不分时间、地点,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填充孩子的时间,不能给她留有空白,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生活,我们放弃一分钟,就等于把这一分钟留给了孤独。训练无处不在,训练无时不在

2、 既要齐头并进,又要突出重点
孤独症孩子存在语言、行为、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康复训练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齐头并进,又要重点突出,如果某一时间内(比如半年)只纠正行为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先纠正行为障碍,等行为问题完全正常了再教语言等,这更不可取,对孩子各方面的问题要同时关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要有重点,突出一两个问题,反复纠正,孩子知道要纠正的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巩固了,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再纠正下一个,交替进行,注意,已经纠正过的问题,不要放弃,时常提起,以防止其退步,如:我们教景林在别人呼唤名字时学会应答,集中一个月的训练,反复练习,基本达到大人的要求以后,再换另一个问题让她学习,孩子上学以后,听讲时注意力不集中,在一段时间内,专门训练听讲的问题,突出这个重点,其他问题暂时放在次要的位置上,每天训练她看电视,注意电视内容,监督她不分散精力,当集中注意力问题有一定进步以后,暂时放一放,换一个其他的内容,经过一次两次的集中训练,问题不可能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进步就行。

3、 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如给
孩子一个目标:独立过马路,这个大目标要分解成几个难度不等的小目标,等于给孩子搭起一个一个的阶梯,帮助他最终走向大目标。首先第一步,我带领孩子过马路,一边过马路一边讲解规则,为孩子单独过马路积累实际经验;第二步,孩子带我过马路,我陪伴在孩子身边,让孩子自己判断什么条件下可以过,有什么情况不能过,有不当之处,马上纠正;第三步,我看孩子过马路,我留在马路的一边,只给孩子语言指导,用语言发出指令,并给予鼓励,孩子自己过马路;第四步,语言指导消失,只用目光注视孩子,用目光给予鼓励,孩子自己完成过马路;第五步,我逐渐远离马路,从10米到20米,再到30米,在远处关注孩子,孩子自己过马路;第六步,最后,完成自己独自过马路;第七步,把此地形成的过马路的能力迁移到彼地,最终达到无论什么样的路面情况,都可以独立过马路。

4、创造学习机会,设置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设置学习情景,让孩子增加实践经验。可以故意安排孩子做某事,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信心。比如,我让女儿买东西,小的日常用品,让她去买,而且去不同的商店买;在街上散步的时候,让她向别人询问时间,到餐厅吃饭,指示她向服务员要餐巾等,逛商店时,让她自己向售货员询问卫生间的位置等等,当然这些都要在我的指导和示范下完成。这些我都可以做,如果我做了代替了她,那么就等于剥夺了她学习的机会。

5、 语言训练,贯穿始终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女儿出生以后,在我们尚不知道她患自闭症的时候,就大量与她讲话,早期发音训练,识字训练都进展顺利,尽管她三岁以后,语言开始停滞,但是我们仍然把她作为正常的孩子,每天大量地和她讲话,讲故事,在她鹦鹉学舌,没有主动语言的时候,我们一句一句地教她实用性交际语言,四年级以前,她的表达能力一直在缓缓地爬坡,特别是口语,但是到了五年级以后,有一个显著的进步,日益接近正常状态。目前孩子的语言表达总体上达到了同龄孩子的水平,书面语言还要好一点,语言关的突破,为她理解事物,学习交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6、 注重体验,培养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自闭症的孩子情商非常低下,往往表现出特别的不自信,特别的畏缩和胆怯,纠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成就感,要表现出对她的欣赏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时,不应继续让他学习认知内容,主要是先疏导情绪,情绪平稳以后再继续教,挫折感过于严重会形成病态人格,最终使人丧失自信。


7、 惩罚得当、主次分明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要讲原则,讲方法,应该注意:一,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二,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心理安全很重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方法发泄被惩罚以后的情绪,要注意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第三,惩罚不可以是母亲自身宣泄情绪的借口我们的孩子受到惩罚以后,保证以后改过,但是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她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控制出了问题。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训练要主次分明,孩子的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哪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呢?那些直接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对他人有影响的问题要先教,多教,而不影响其交往障碍的,可以宽容,如某些刻板的行为等。

我对自闭症康复的某些印象
1、 自闭症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感知觉异常,他们的特殊行为、特殊反映方式,必然有他们的生理原因所在,如惧怕某种声音,拒绝某种食品等,表明他们存在听觉和味觉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对他的某些表现要理解,不要简短斥责。
2、 自闭症的孩子是学而知之,教而知之,不教不知,不学不知,必须要教,任何问题都不能等他自然而然会,只要教,自闭症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切忌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认为他可能学不会而放弃,一切都要试着去做。
3、 自闭症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及不平衡的,有的方面高于正常,如记忆力,有的方面低于正常,有的方面距正常差两个年龄段,有的距正常差4个年龄段,有的甚至更大,如语言,但是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教自闭症孩子时,要把他的优势突出出来,要培养他的优势,不能为了纠正落后的方面,而忽略了他的长处。
4、 自闭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到8岁,这是低谷,8、9岁以后会满满的恢复,在重症期训练可能下工夫很大,花时间很多,都难以取得进步,但是重症期过去以后再教,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们不能等,重症期不能放弃,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
5、 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存在一种“顿悟”现象,在接受一个新内容时,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紧张——停滞——获得——保持。所以我们常感到教一个东西,学得很慢,但是一但学会了,不易忘记,因此,教孩子学一个新东西时,不要着急,等一等,他就能学会,如果在停滞期就放弃了,那么最终孩子是不能学会的。

6、 自闭症的康复过程,走的是一条罗旋式上升的道路,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中有反复,必须注意,每一次反复,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孩子进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看到纠正过的毛病又回来了,就垂头丧气,总体上,问题的出现及程度呈递减的趋势。
7、 自闭症的康复前景是趋向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正常人保持平行。经过发病——低谷——恢复——稳定,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最好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动荡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塑的过程。
8、 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复到一定的次数,有些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不一定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积累的量不够,比如,目光对视训练需要反复1000次,进展到800次时,还没有质变,那就需要继续做。
9、 有些现象的消退,改善要以时间为代价,如自言自语,手部的自我刺激动作,康复状态达到顶峰以后,不知不觉中偶尔还会出现反复,这类因生理因素制约的东西,有一个康复极限,而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东西,如语言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将会不断提高
2#
发表于 2006-9-13 14:24:54 | 只看该作者

re:好文章,顶!

好文章,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6-9-13 16:48:02 | 只看该作者

re:鱼儿总是能提供一些我们想不到的好文章,真...

鱼儿总是能提供一些我们想不到的好文章,真是不简单啊!谢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6-9-13 22:33:26 | 只看该作者

re:在鼓舞的同时,也备感压力

在鼓舞的同时,也备感压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ingjipi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5#
发表于 2006-9-13 23:17: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6-9-14 10:03:49 | 只看该作者

re:好文章!

好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06-9-14 13:41:08 | 只看该作者

re:我也看過幾次了,每次看都淚流滿面。

我也看過幾次了,每次看都淚流滿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06-9-14 14:51:35 | 只看该作者

re:向你学习,你是我们的楷模!

向你学习,你是我们的楷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06-10-6 18:22:55 | 只看该作者

re:阳光总在风雨后!

阳光总在风雨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06-10-6 19:09:16 | 只看该作者

re:好,顶。

好,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06-10-14 16:14:50 | 只看该作者

re:确实是一篇好文, 甄岳来老师的文章我看得...

确实是一篇好文, 甄岳来老师的文章我看得不多,这篇文章大大激励了我,前辈做得非常努力和用心,我一定要向他学习,对孩子的教育不浪费一分一秒,随时随地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习,真正做个生活中有心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06-10-18 11:56:12 | 只看该作者

re:是好文啊,我在其他网站看到过,甄老师经常...

是好文啊,我在其他网站看到过,甄老师经常上春雨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01:31:56 | 只看该作者

re:一个孤独症母亲的心里话...

一个孤独症母亲的心里话

                                   目标是岸,方法是船

                             —20年后的反思与抉择
                                   甄岳来

    因为相同的无奈,因为相同的困惑,因为相同的责任,才有相同的探索。因为一个相同的词汇,我们才有了今天相同的话题。在座的各位,无论是新朋,还是老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在与孤独症奋战,我们都是百折不挠、英勇不屈的战士,我觉得我们应当给自己发一枚大奖章,奖励我们的精神,奖励我们的战绩,同时也鼓励我们自己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一、20年前的丑小鸭
   众所周知,我有一个年满21岁的女儿,他出生于1985年4月。从那时起,我和孩子一起开始了不同寻常的人生旅程。每个母亲都知道,孕育一个孩子,就是在孕育一个梦想,哺育一个孩子,就是在哺育一个希望。在孩子一岁、两岁的时候,表现出了超常的智慧,曾经让我无比自豪而欢欣鼓舞。1986、1987年的《父母必读》杂志不断和我们约稿,我们和全国的家长分享过孩子早期教育的经验。爸爸在心理学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以女儿为实验对象的学术论文,并从此离开高等院校,进入了国家级研究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门从事儿童心理与教育研究。20年如一日,他构建了一套儿童多元智能开发的理论体系、教学方法序列和用于多元智能开发的序列化学具和教材,经过教育实践的千锤百炼,2004年,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命名为“李忠忱教学法”,这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建所近50年来,首次用科研人员的名字为他的研究成果命名。
    遗憾的是,女儿没有如我所愿,没有一直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三岁左右,各方面障碍的出现,让她和同龄的孩子相比,显得格外与众不同,而且越来越严重。原来因为孩子的早慧带给我的骄傲丧失了,而且不管我怎样想方设法,我都无法阻止情况的恶化。她的情绪喜怒无常、歇斯抵里,刻板动作极其明显,鹦鹉学舌,自言自语,重复问话,不会正常地游戏,注意力不集中,不听指令,挑拣食物,运动协调性很差,不会和人交往等等,所有这些,使我感觉到,对她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挫折感严重,几乎没有乐趣可言了。
    三岁半,要上幼儿园了,她能去吗?看看身边同龄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女儿,现实的差距让我心里不寒而栗。在幼儿园的门口徘徊了两天,我退缩了。四岁半,差距更大了。一个生活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孩子,在她成长的历史上没有进过幼儿园,我对自己,对孩子,对家人都无法交代,她以后怎么上学呢?我壮着胆子把她送进了幼儿园。但是,她和幼儿园的一切都格格不入,因为与人群的隔阂,孩子每天在幼儿园里都闷闷不乐、哭哭啼啼。我每天都面临老师和小朋友的齐声告状,这让我每天都感觉惴惴不安。一个月以后,迫不得已,我们告别了幼儿园。
   孩子有问题了,但是,到底是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她的问题,我不明白。那时,我还没有听到过孤独症这个词,但是我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她的智力是正常的,她的问题出现了心理和性格上,她的问题,通过教育一定是可以弥补、可以矫正的。她的世界已经越来越走向封闭了,但是,只要是和她在一起,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不失时机地教她,一点一滴地渗透,一分一秒地积累。解决问题,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有时候感觉像掉进了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哪里是暗焦,哪里是险滩,什么时候遇到旋涡,什么时候遇到风浪,通向彼岸的道路到底应该怎样走,心里很是茫然。
   但是,日复一日,探索没有停止,进步也就没有停止,在痛苦中,孩子成长着,5岁半,她进入了普通小学的学前班,这是她接受的唯一的一年正规的学前教育,六岁半,她进入了正常小学,六年以后,她和其他学生一样,完成了相同的学业,以不错的成绩,通过了小学毕业考试。这其间,每到要升入更高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差不多都会对我预言:“看着吧,再读下去就困难了”。
   岁月如歌,艰苦卓绝。实话说,我也有过放弃的想法:如果不是在正常学校,我和孩子都不会有这么大的压力,每一天,都在挑战着孩子的极限,每一天都在考验着我的承受能力,我应该退却吗?我坚持下去的结果会怎样呢?每次我动摇的时候,爸爸总是像一坐山立在我的背后,他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奠定了孤独症康复的科学基础,从神经学心理学的原理,到认知心理学理论,再到个性心理学的精髓,我的背后,有一座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他超凡的人生信念,他杰出的心理品质,成为我走出困境的坚强的支点。
    到了小学高年级,根据她的心理发展水平,我们加强了孩子的心理疏导与调节,适时地启动了她的内部自我控制系统——增强自我意识,到达自我表现调节,让她学会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这使她的整个康复进程走向了高级阶段。她的自我意识的成长,她的角色责任的感觉,终于使得康复训练从依*外力强制纠正,走向了依*内力驱动的境界,终于从治标,走向了治本。从此我摆脱了长期以来的身心疲惫的日子,找回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找回了正常女人生活的感觉。
   离开小学的时候,老师们感慨地说:“今天这个结果我们很满意,这个孩子也就是生在你们这样的家里,如果不是这样,那不可想象。”升入中学,她的生活能力,交往能力,语言、注意力、情绪等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初中毕业的那一年,中考要决定孩子的分流,她开始忧虑自己的前途,忧虑自己的生存,这标志着她的社会化程度有了质的飞跃。根据她的实际情况,我们为她选择了职业高中。三年高中,她进一步回归主流社会,各方面能力以超出我预计的速度发展着。现在她在民办高校读大学二年级,她住在学校里,衣食住行,学习,交友,一切问题都*自己解决,现在她的发展状态给了一个感觉:  人生终于也会有梦想成真的时候!
   她现在的社会性发展如何呢?最近一个月里,她又给了我几个“想不到”。第一,做义工。她和同龄大学生一样,在一家机构里做义工,照顾孤独症孩子。我曾经和她讨论,做好这个工作注意什么问题,她十分清楚地告诉我:注意孩子的安全,别让孩子磕碰。而且她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两个人一起看一个孩子不太好”。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你想两个人看,万一孩子出了问题,到底是谁的责任呢?”我马上说:“你说得很对,两个人容易互相依赖,互相推委,责任说不清楚”。她在工作中认真负责,表现自如。有一次回家告诉我:“今天看的这个孩子太闹了,到处乱跑,看他特累,我下次让老师给我找个好看的孩子。我也不能老看老实的孩子,闹的孩子也得有人看”。她懂得了辩证地看一个问题。第二,谈生意。有一次,我在一家机构和主办人、女儿三个人一起回答了家长的一些提问,事后我们商量给她一部分劳务费,准备给她10块钱,她当时就提出:“我要20”。我当时给她提了新的要求,我说:“以后咨询你要认真准备一下,争取能回答得更好一些”。她立刻说:“那我就要50了”。反映敏捷、恰当,她在情理之中,我在意料之外,我觉得她真正懂得了生存,懂得了社会。距离自食其力,已经为期不远了。第三,网络聊天。她学会了上网聊天。可贵的不在于她学会了打字,可贵的是她有兴趣和别人交流,可贵的是她能理解在网络上怎样保护自己的安全,不能透露真实信息,可贵的是她每次聊天的时候要求我对她的尊重,要求保护自己的隐私。
   这是她现在生活中的几个镜头,她已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朋友,可以给我帮助的朋友。有时候日用品我忘了买,不用我说,她主动去买回来,有时候脏衣服积累多了,我没时间洗,她主动洗了,卫生没有打扫,她主动收拾干净了,超市、洗衣店,菜市场,她可以替我去了,换季节的衣服、被褥不用我操心了,有时我忘记了事情她会提醒我,只要她在家里,我不会担心暖气、煤气、门窗没有关好……
   20年过去了,在我身边,丑小鸭变成了天鹅,20年过去了,在她的身后,留下了一串不寻常的足迹——那就是走出孤独的足迹。
         
         二、20年后的反思
   回首过去,20年了,孩子走过了20年,我走过了20年,我们和中国孤独症康复事业共同走过了20年,今天这个论坛应该是中国孤独症康复事业的里程碑。这是因为: 20年前,孤独症对我来说是一个闻所未闻的词汇,这20年,中国的自闭症训练机构从星星雨田惠平老师一花独放,到以林方静老师的后来者居上,再到现在的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中国的自闭症康复事业走过了它的拓荒时代,她们有汗水,也有成就,她们为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家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值得好好地回顾和总结的时刻。
   这20年,中国第一代自闭儿已经步入了成年,但是同时起步的孩子们,在以不同的方式走完了20的道路之后,今天却出现了巨大差异:有的回归了主流,有的开始了养护。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多,有其必然,也有其偶然,但是20年中,不乏成功的案例,这已经证明了:客观上存在着孤独症康复的巨大现实性。
   这20年,我见证了一个自闭儿走出自闭的完整历程,我对自闭症康复的信心和把握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大。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当我们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找到了恰当的康复目标,并且掌握了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后,孤独症是可以被征服的,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被改善的。
  这20年,凝结了智慧,充满了艰辛,有挫折时的眼泪,也有成功时的喜悦,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更有理性而深刻的反思。历经悲喜交加的20年,我用自己探索的经历和结果告诉大家:孤独症的康复不是一条没有航标的河流,今天我终于可以清晰地描绘出那条走出孤独的道路,描绘出那条路上的崎岖曲折,描绘出需要跨越多少山重水复,更描绘出如何奔向柳暗花明。
   这20年,有足够的过去可以反思,有足够的经验可以总结。今天和过去的任何一天相比较,我站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至高点上,丰富和修正了历史上我自己关于孤独症的认识,思维更加理性,经验更加成熟,方法更加完善了。
  当拓荒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各种各样的治疗和干预方法蜂拥而来,当不幸的孩子、不幸的家庭相继诞生,当大大小小的机构为了拯救孤独而辛勤耕耘的时候,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我们该进行怎样的反思与抉择呢?
  回首20年与孤独症的长期作战,今天我能告诉大家的什么呢?
20年过去了,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孤独症的康复必须追求可持续发展。纵向看,孤独症的康复绝非短期效应。孤独症是伴随孩子一生的障碍,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干预孩子的内容、方法、力度会有变化,但是,康复是持久性的。孩子在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上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家庭和机构能够给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续的资源保证。比如说,青春期问题,女孩自我保护问题,上学问题,上学以后学习困难问题,情感教育问题,交往合作的学习问题,人生观、自我意识及动机的教育问题等等,怎样去攀登这些高级阶梯,更是对我们教育者面临的一个挑战。康复一个孩子不能只*短期效应。我们现在的机构大多数是集中在某一年龄段上,集中在某些程度的孩子上,在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后,孩子离开机构继续发展,全社会的后续指导明显不足。现在一大批孩子已经进入了小学高年级,中学、甚至高中,后劲不足,将制约孩子的发展,甚至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结果。所以,我提出:我们的家长、机构和孩子的成长要同步化,现在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问题。
  20年过去了,我想告诉大家,孤独症的康复必须追求“标本兼治”。横向看,孤独症的康复绝非“表层效应”、“单一效应”。它是各种条件综合作用的最终结果。它需要家庭、幼儿园、学校、社区、特殊训练机构等环境的理解、接纳和支持,它需要生物疗法、教育干预、运动医学、心理调节等多种方法的相互配合、相互贯通。20年的得失,20年的经验,我们对孩子生长环境的创造、选择,对康复方法的甄别、判断,取舍,需要走入更加科学化、理性化的层次。如今,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世界里,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对于我们眼见的、耳听的各种方法的来龙去脉,实际效果,正副作用,验证过程等等,进行理性的研究和分析;第二,孤独症需要各种方法综合干预,对于每一种方法在大的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它和其他方法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第三,对于我们自己使用的干预方法,我们应该找正确的因果关系,做到持之有固。
   我听说过很多关于孤独症训练的“法”和“术”,比如A”、“RDI”,感觉统合等等,当我了解了每一种方法的操作过程以后,我都能在心理学上找到它的“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用在孤独症孩子身上的“法”和“术”,不过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孤独症人群训练上的特殊、具体应用而已,在我们学习操作技术的时候,其实更有价值的是追踪寻源,只要我们追到了“宗”,那就不仅仅是万变,可以十万变,百万变。
  如果我们会了操作,找到了“术”之所在,那是剑在手上,如果我们学会了原理,找到了“宗”之所在,那是剑在心里,那才能最后走向得心应手,应用自如。“术”解决个别问题,某方面的问题,“宗”解决本原问题,两者结合,才能达到标本兼治。孤独症的训练不是心血来潮,决不能急功近利,追宗寻源,把训练方法建立在人类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把每个成果都能恰当拿来,为我所用,这是20年后的今天家长和机构面临的问题。
   20年过去了,我想告诉大家,孤独症的康复必须追求以家长为主导。 全面看,孤独症的康复绝非“终端效应”。孩子的改,是我们追求的终端效果,这是被家长们高度重视的环节。当孩子发现问题以后,我们最热衷的就是什么方法能治孩子的病,但是,决定终端的因素是家长,是家长决定了孩子朝哪个方向走,怎么走,走多远。如果说孤独症康复有“本”有“末”的话,家长和孩子比较,到底谁为“本”,谁为“末”呢?谁是决定者,谁是被决定者呢?当孩子的先天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家长就成了决定性的因素,就成了主导性因素。决不能舍本求末,如果舍了“本”,忽略了“本”,是求不到“末”的。很显然,目前对家长系统化的心理援助、强化培训,还显得十分的欠缺。
  毫无疑问,家长面对一个人生最重大的打击,自身的精神世界有一个动荡和调整的过程,我们如何自我说服、自我教育、自我调整呢?我们在面对孩子的训练时,自身的心理变化规律时什么呢?为什么孩子刚刚诊断以后,往往家长干劲十足,而到了孩子长大,需要更加努力的时候,为什么教育的力度和热情反而会逐渐递减呢?面对眼花缭乱的信息,层出不穷的方法,不管是耳听还是眼见,大家奔走相告,不惜“以孩试法”,有的家长倾向于生物疗法,而对同一方法有的家长又怎么会采取排斥的态度呢?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人们做出某种选择的心理规律是什么呢?我们需要为孩子创造康复的环境,什么样的环境对孩子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呢?选择每一种环境的利弊是什么呢?作为孤独症家长,在人际沟通上需要什么样心态,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技巧呢?我们通过什么渠道可以获得关于孤独症心理方面的知识呢?孤独症的康复主要是依托机构,还是寄托家庭呢?机构和家庭在整个康复工程中分别居于何种地位呢?等等,以上这些都是家长的自我建设中需要回答的问题。
征战孤独是一场特殊的战役,要打赢,必须知己知彼,关于上述这些问题,我们知己吗?如果我们无法把握自己,最终将无法把握孩子。在这场战役中,家长是战斗员,更应该是指挥员,要知道战役的问题,更要懂得战略的问题。家长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专业知识,心理品质、思维方式、见解见识决定了孩子的未来。所以我认为:家长自身建设要先于孩子的训练,重于孩子的训练。提升家长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建设家长自己的精神心理世界,教会家长应对各种问题,是我们的机构和家长自己所面临的课题。
   20年过去了,我想对大家说,孤独症的康复不是高不可攀。
在孤独症的康复这块处女地上,我们第一带家长、机构齐心协力走过了拓荒时代,现在需要后来者沿着拓荒者的脚印继续前行。我希望大家的行囊里装进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前行的路上会少一些曲折,多一点成就;我希望后来者在我们开垦过的土地上,用你的理性,找到一个合适你自己的切入点,然后深入地挖掘下去,只要不放弃,总有一天你会喝到甘泉。
          三、目标是岸,方法是船
    让你膝前今天的丑小鸭,变成明天可以离开你飞翔的天鹅,为孩子找回自己的世界,这就是我们的目标。这是一个宏伟的,根本的目标,但是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了以后,如何才能成功地到达彼岸,方法就成了至关重要的工具。孤独症的康复是一项多因素参与的系统工程,所谓的“方法”应该是能触及到多因素的方法体系,它应该包括:
   第一:关于家长自我建设的方法。家长是孤独症康复的第一资源。20年前和20年后比,全社会在对孤独症的认识、接纳和教育、养护资源等很多方面在发生了变化,但是,我认为家长为主导、家庭为核心这点没有变。在社会发展还不能满足家长需要的情况下,相当长的时间内,这种状态不会改变。况且,孤独症康复的特殊性在于功能训练要生活化,时间保证需要持续化,情感启发要潜移默化,这些都决定了家庭、家长是最好的“学校”和“老师”。当然,这对家长来说很残酷,不应该这样,但是,我们生活在中国,我们使用的原则和方法要符合中国的实际,也就是要本地化。家长自我建设的方法包括:1、孤独症患者家长的心理变化发展规律和自我建设方法,比如怎样调整价值目标,怎么获得心理援助,怎样进行情绪调节等等。2、家长人际沟通的方法。其中包括家庭核心成员关系的处理,比如夫妻关系,亲属关系的处理,孩子成长所涉及的周围环境的人际关系处理,比如幼儿园、学校、邻居、社区、父母单位朋友的关系处理等等。3、家长获得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的方法。包括:怎样在科学的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筛选信息,识别信息,怎样选择机构,怎样获得专业知识,怎样去掌握各种各样的训练方法。4、家长怎样创造条件,给孩子提供充足的训练时间的方法。比如家长应该怎样处理工作与孩子训练的关系,怎样自我发展与孩子发展的关系等等。
   第二,孤独症康复的方法。按照类别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四。1、生物疗法。包括:服药、听力、排毒、禁食、高压养等等。2、运动疗法。感觉统合训练等等。3、教育疗法。ABA、RDI、多元智能开发等等。4、心理疗法。情绪调节,启发自我意识,培养交往兴趣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孤独症的康复诸多方法,相互之间融会贯通,哪一个都不是孤立存在,哪一个都不可能和其他的方法截然分开。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攻克孤独症,他们互相补充,任何一个孩子的康复,都不是只使用一个方法作用的结果。
第二,方法的使用有自发和自觉的区别。另外,所有方法的使用,其基本原理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因为实施者的主观因素,比如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应变能力等等方面的区别,决定了对方法的理解和具体的使用技术是千差万别的,其效果也是差距巨大的。
第三,孤独症孩子的个性特征十分明显,智力差异、孤独症的程度差异,决定了同一个方法在不同孩子身上效果是不同的。
   对方法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这是广义上的方法。在这个广义的方法体系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效果。鉴于这一点,我想我能给家长和教师们的帮助是:“孤独症心理研究”和“家长自我建设指导”。
  最后,我想讲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位离异的女士说过这样一段话:“当我走进婚姻的时候,我对婚姻的很多问题都是糊里胡涂的,可是,当我离婚的时候,我走出婚姻的时候,我才把和婚姻有关的很多问题搞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相同的道理,今天是我们很多家长走进孤独的时候,如果我们是糊里糊涂的,那么必然会迷盲,困惑,以至于走进误区。
  上帝选择了我,作为踏进荒原的第一代人,那么,走出荒原以后的今天,我有感慨,有喜悦,更有责任回答后来者的疑问: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06-10-22 07:25:58 | 只看该作者

re:1428573

14285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06-10-22 07:59:42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鱼儿。很受益。

谢谢鱼儿。
很受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ingjipi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16#
发表于 2006-10-22 11:36:5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10-22 23:25:44 | 只看该作者

re:...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需要标本兼治

                      作者   李忠忱   甄岳来
                      (本文写于孩子的中学时代)

                      一 李璟琳个案的基本情况

      我们的女儿李璟琳1985年出生(现21岁,大学生),三岁半时明显表现出孤独症症状:
1、常常独自一个人长时间踱步、转圈,双手无意义地举起晃动,并伴有自言自语。家里人呼其不应,召其不来。
2、固执地“依恋”一件小物品,如小玩具、纸片、草棒等,拿在手里单调地重复抖动,走路、吃饭,做任何事时都不肯放下。
3、与大人对话时,只有短暂的目光对视,然后转而注释其他物品,或表现为目光散乱,不看谈话对象。
4、面部表情呆板,有时用余光看人,特别是在幼儿园、学校或者一个新环境中表现出紧张、畏缩。
5、对父母没有亲妮、撒娇的表示。父亲出差数日,没有任何的想念,见到父亲回家没有任何情感表示。
6、缺乏主动语言,很少主动和父母说话,不会提问题,但是问他时可以有被动的应答语言。
7、语言词语刻板,缺乏生活化语言,说话时节奏急,语调高,每句话都是一个调,使用“你”、“我”、“他”较晚,一直推迟到5、6岁。
8、不和同龄孩子说话,更不会和同龄孩子游戏、交往,别的孩子主动接近她时,她总是躲开,喜欢一个人独处。
9、按成人的指令做事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学校老师反映,有时对全班同学发出指令后,她没有反映,好似听不懂,注意力分散,难以集中。
10、行为刻板化,一但打破了她的刻板化程序,便大哭大闹,情绪反     映激烈。
11、睡眠时间比同龄儿童少20%——30%,入睡困难,长期熬夜,神经兴奋起来就难以控制。
12、动作不协调,偏食,消瘦。

  根据以上症状判定,她是比较典型的孤独症患儿,需要说明的是,李景林两岁时认识一千汉字,能背儿歌几十首,语音清晰。四、五岁时能背日历,能准确地说出全年中任何一天为星期几,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强。两岁时智商测验为110分左右。总的来看,属于高功能自闭症,程度应属于中等。

    李景林现在的状况:经过十年的教育训练,绝大多数孤独症行为都已经消失,但是在刻板化行为、情绪易激动、注意力不集中三个方面还有一些痕迹,但是程度已属于轻微,可以判断为基本康复。李景林现在十四周岁,在普通中学读初中二年级,学习成绩中等,品质行为评价良好。我们计划在她满十六周岁时,力争全部恢复。

                      二、从科学出发,坚定康复的信心

  人的大脑在胎儿至新生儿的发育阶段具有易损性,在这个复杂的发育过程中,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各种形式的发育障碍,造成神经性或精神性疾患,这些损伤可能是由于结构上的变化,也可能是电学和化学过程方面的紊乱,也可能两者兼有。

  如果将孤独症的病因假定为上述各种各样的原因而造成的脑损伤,那么,孤独症患儿经过后天的训练、补救,能康复吗?如果说能康复,那么依据又是什么呢?这是每一位家长都在面对的问题,对此,谈谈我们的基本看法。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虽然脑有功能区分,但是这种区分定位是相对的。由于神经信号的串行性和平行性加工,某一种大脑功能定位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各功能区的活动具有广泛的联系。至于高级的神经活动显然涉及多个脑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集合场”。因此,脑的一个特定部位的损伤往往并不是导致一个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一系列的综合症状,也就是说“牵一线而动全身”。而恰恰是这种特点,给机能的恢复提供了可能性,既然功能区分是相对的,那么这个区域受损,别的区域就可能替代补偿,成千上万的神经回路的联接是一种集群式的联接,这一根没有联接好,通过训练可以建立新的神经联系,特别是在脑未成熟的发育期。一旦替代补偿实现了,也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出现一系列的功能恢复,使综合性病症减弱或消失。例如潘菲而德的一项研究表明:青春期以前的儿童的脑功能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左半球言语中枢受到损伤的儿童,经过训练后,言语中枢就会转移到右半球,实现功能的替代补偿。此外,特定的训练刺激也可以引起脑的化学方面的改善,这在动物实验方面已经被证明了。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孤独症儿童经过教育训练可以获得不同程度以至于全部的康复。这一观点不同于国外有些专家对孤独症康复前景的悲观看法。

    李景林入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确定了通过教育训练正确在她十六岁时完全康复正常的总目标,并且制定了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这四个分阶段的目标,制定了每一年、每一学期所要达到的训练目标,日产行为一个一个地纠正,难点一个一个地突破,效果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直走到现在基本康复的水平。回顾起来,每一阶段的发展,基本是符合计划的,时间出入不大。
    在长达十年的康复训练中,我们的训练理论和方法最大的特点是:坚持标本兼治,在具体的病态行为矫正中坚持启发感情、开发智力、培养自我意识,引导自我调节。

                        三、 标本兼治的概念

    孤独症儿童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病态行为。例如:对亲人情感淡漠,与亲人的分别与重逢都感到无所谓,和同龄伙伴交往无兴趣,不能理解人际交往规则,刻板地重复一个单调的动作,语言机械死板等。这些具体的病态行为都是“标”,来源于三个基本的心理障碍:1、情绪、情感发育障碍,2、自我意识发育障碍,3、认知发育障碍。如果这三个基本问题解决不了,单单靠矫正具体异常行为就会形成治标没治本,使患儿只能对一些特定的环境作出机械的反映,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康复。例如,孤独症儿童觉得与别人说话是一种折磨,他们萎缩在墙角痛苦地摆着手说:“不说话,不说话!”更有甚者,会以攻击或破坏行为反抗别人与他说话。没有情感交流的需要,是他们不说话的根本原因,而不与伙伴说话是无法提高言语交际水平的。孤独症儿童的首要病症就是社会交往行为的消失或者严重异常,而这种病症的根源,是情绪、情感发育障碍。所以我们说,具体的行为表现是外在的结果,而情绪、情感发育障碍是根源,根本问题不解决,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在情感的发展中,认知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仅仅是严重的低智商就足以造成情感障碍。认知与情感两者相互作用,而主宰调控这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就是自我意识。因此,我们认为,解决情绪、情感障碍、认知障碍和自我意识发展障碍这三个关键因素是患儿康复训练的根本,这就是我们的“治本”,所谓“治标”就是对具体的病态行为的矫正。孤独症患儿的康复训练实行“标本兼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 启发情感

            (一)、情绪、情感的基本概念

  谈情感发育问题,首先应该谈情绪,因为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情绪是人对环境刺激产生的激越的心理状态和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是社会化、稳定化、复杂化情绪体验和态度反映。情绪带有情景性,而情感带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心理学家们对情绪的分类具有许多争议,我们将其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比如说,愉快、高兴、愤怒、恐惧这些都属于简单情绪。简单情绪人和动物都会有。象骄傲、自豪、洋洋得意、羞愧、内疚、轻蔑、尴尬、懊悔、担忧、憎恨这些都属于复杂情绪,而复杂情绪则是人类特有的。我们认为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发展停留在简单情绪上,社会化程度很低,缺乏高级的复杂情绪,因此形成了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现象,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界足以引起情感反映的刺激麻木不仁,引起情感丧失,对亲人不关心,不体贴。久别重逢,甚至生离死别也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冷漠、内心体验贫乏,另一方面是情绪暴燥,喜怒无常,缺乏同情心。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许多具体怪异行为源于情感障碍。

    情绪的产生是脑神经多种部位的整合活动,主要涉及到下丘脑、网状系统和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以及额页皮层。心理学家认为:下丘脑的信号影响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围两方面的冲动,向下传导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递,则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被主体体验到。美国医学家鲁克推断: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是这个系统活动失常的结果,他们认为病人低沉、淡漠,对一切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甚至医生告诉他:“你的母亲死了”,病人们仍然无动于衷,这些现象的产生可能和网状系统的减弱和损伤有关,专家们研究还发现,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在情绪控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赋予感觉经验以情绪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的一个医学案例:一年轻人因病切除杏仁核,从此对人完全失去兴趣,宁可离群索居,对亲朋好友一概不识,面对亲人的悲痛无动于衷。总之,人的情绪、情感的发展有其重要的脑神经学方面的生理机制。

    (二)正常儿童情感发展的一般规律
    正常儿童的情感发展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依恋,第二阶段为移情。
    依恋发生在婴儿期,是指婴儿用微笑、目光和行动亲近、追随他的父母和看护人,从而和父母、看护人建立特殊的依赖关系。婴儿在对依恋对象亲近追随时,同时表现出对陌生人的拒绝。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将依恋的形成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依恋期。出生二个月至三个月。新生儿对所有人都作出相同的反映,并没有对特定的人形成特殊的情绪反映。2、依恋建立期。三个月至一岁。婴儿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积极的情绪反映,能从周围的人群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地愿意接近。3、依恋关系明确期。一周岁至两周岁。婴儿发展了接近看护人的能力,开始将父母和看护人作为一个安全基地,从此出发探索环境,当有安全需要时,又返回看护人身边。婴儿以反抗、紧握、惶恐等表现对待与亲人分离,并且以拒绝情绪对待陌生人。4、两岁半以后,婴儿开始明白看护人的愿望、情感、意见,学会根据看护人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建立更丰富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示对父母和看护人的亲妮。

    移情,心理学上一般意义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相互作用,当一方感知到另一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到相应的情绪。即由于对别人情绪的察觉而导致自己情绪的唤起,这是一种把自己至于另一人的位置上去体验的能力。把自己设身处地地设想为他人,从而识别和体验别人的情绪,这是人际交往中同情与助人行为的前提。在移情中,最主要的情感表现是同情心,他是一种对他人的不幸与痛苦所产生的感情共鸣,并对其产生关心、安慰、支持、帮助的行为的感情。移情的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因而它需要认知发展的支持作用,即需要察觉、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的能力,设身处地地去体验别人情感的脱中心化的思维方式。(幼儿期正处于认知中心化阶段)

    从李景林的情感发展来看,她的情感依恋在第四阶段开始出现迟滞,她对父母的依恋主要是安全型,缺乏情感交流和情感依赖,也就是说发展到第三阶段就停滞了。李景林三岁以后,情感发展并没有进入移情阶段。我们到学校接她,见到父母时,她面容呆板,没有正常孩子见到父母时的高兴、亲热的表示,在一二年级,她几乎不和同龄孩子说话、交往,我们想办法找一些和她年龄相当的孩子碗,当别人友善地、主动地接近她时,她总是避开别人,有时还会以发脾气的方式拒绝别人。每天放学回家,我们都会问她:“你今天和同学说话了吗?”李景林最终说出了心里话:“我不想和同学说话。”这表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动力,是解决交往行为失常的根本所在,不触及这个根本,只靠表面化地具体行为矫正,是无法使她真正康复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训练方法:
   
    在生活中注意对她的抚爱、亲妮,特别是当她做得好,有进步时,更是不失时机地向她表示亲妮和爱抚,每时每刻,利用一切交往机会敲击她情感的大门,想尽一切办法创造她和别的孩子接触的机会。有时侯,我们带着别人的孩子做游戏给她看,启发她参与的愿望,当她表现出一点兴趣时,再引导她一起加入游戏。经过几年的努力,李景林终于能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了,但是还不会合作,我们就在旁边帮助她,不但叫她懂得游戏规则,而且教她观察理解伙伴之间的情感关系,理解别人对她态度变化、情感表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奶奶家养了一只大白兔,我们用心去培养、诱导李景林对兔子的喜爱之情,经常让她喂食并抚摸小兔,离开奶奶家后,我们常与她提起这只大白兔,而且启发她把对大白兔的喜爱写进作文。这以后,我们发现她心里真的非常挂念这只兔子。又一个假期,她再次见到这只兔子时表现得非常高兴。过年的时候,奶奶背着李景林杀了这只兔子,给她做了肉丸子,李景林知道后,大哭起来,并且拒绝吃兔子肉。哭声中已经有了同情心。于是我们和她一起表达对这只兔子的同情,支持她不吃兔子肉的行动。抓住生活中的关键情节,及时地启发、教育。

    上五年级时,学校里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她班上一位同学因车祸死亡。垩耗传到学校,师生哭成一片,灾难发生在李景林身边,她被震撼了,我们发现她确实心情沉重,面带伤心。我们抓住机会,再次向她讲述生命悲剧的后果。我们流着眼泪,全身心投入,目光、表情、声调充满了对一个十一岁生命的同情与惋惜,李景林被深深地感动了,第一次为别人流下同情的眼泪,在自己的小屋子里写小了一篇感情真切的作文,怀念失去的同学,老师把这篇作文作为范文在全班朗读。从此以后,我们感觉到李景林的情感发展进入到了移情阶段,真正地对他人有了同情心。

    一旦孩子进入移情阶段,她就开始关注人的情感,开始对情感交流感兴趣,渐渐地开始和同龄人交往,到六年级以后主动和同学交朋友。但是,她因长期“远离”人群,严重地缺乏社会交往经验,特别需要家长的指导与帮助。

    李景林情感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只有安全依赖型依恋。2、简单情感交流型依恋。3、初步的同情感。4、情感交流,寻找朋友。她与伙伴关系的发展是:1、拒绝一切伙伴,离群独处。2、有接近伙伴的兴趣,但是不知道怎样和人交往,追随伙伴。3、泛泛地接近伙伴,缺乏针对性,只想对别人表达友好,但不会考虑对方是否愿意和自己友好。4、学会初步地选择伙伴,并能在一起玩,建立初步的友谊。在感情障碍的康复过程中,从第一步到第二步花的时间最长,走的路最艰难。第三步以后显著加快。

  综上所述,在启发情感问题上,作为家长,首先要对孩子的情绪、情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步骤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次,根据这个规律,对孩子的康复过程确立一个大致的设想和计划;再次,计划一旦制定,就要一步一步地攻克难关,尽最大努力,实现每一步计划;最后,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强化,积少成多,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现代情绪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情感的产生是由环境事件、生理状态、认知过程三个条件制约。其中,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了情绪产生的“评定——兴奋”说,即刺激——评估——情绪。所谓评估过程就是认知活动。因此,情感的正常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智力因素支撑。所以,注重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开发也是治本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开发智力

(一)智力的基本概念
智力也称智能。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解释。我国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就是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空间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二)儿童抽象思维的早期发展
一般情况下,孤独症儿童的智力发展障碍主要体现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上。现在简单介绍正常儿童早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脉络。
3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但是两岁半的儿童开始出现具体形象的萌芽,开始向具体形象思维过度。3岁以后,词语对抽象思维的调节作用越来越明显,儿童开始能用词对一类物体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例如,把各种形状、颜色、大小不同的船都概括为“船”,从直观行动概括发展成为词的概括,进入了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到了4岁半以后,开始能比较一类事物与另一类事物的不同和相同,形成初步的在具体形象水平上的分类能力。5岁以后的儿童形成了初步的推理能力,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但是整个幼儿阶段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

    小学四年级的儿童(10岁左右)思维主要形态转入抽象逻辑思维,出现了又一次质的飞跃。。

    (三)康复训练的思路与方法
    相当一部分孤独症患儿在3—4岁时,智力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出现差距。主要体现在词语的抽象概括方面。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孤独症智力损害效应的积累,与正常儿童的智力差距逐渐增大,特别是对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的理解障碍是造成孤独症患儿许多具体行为症状的第二种根源。特别是有些孤独症儿童,语音过了关,会说句子,会背儿歌,但是交往语言水平低下,智力障碍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根源。例如,孤独症儿童不会使用“你”、“我”、“他”这三个代词,就是理解人称代词抽象性的概括能力出了故障。词是一种符号,和它所指的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是这种对应关系有三种难易层次。1、专指对应。例如,“天安门”这个词就是对应一个特定的建筑物,这种词最容易理解。2、类属对应。“茶杯”这个词对应的不是一个特定的茶杯,而是对应颜色不同,花纹不同,高矮粗细不同,材料不同的所有茶杯,但是这些茶杯都是圆柱形的喝水用的一种容器。儿童需要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概括为“茶杯”一类。然后再把茶杯、茶盘、茶叶罐、茶壶概括为“茶具”一类。这种词对应的是一类事物。3、对应抽象关系。“你”、“我”、“他”三个词就是属于这一类。例如,小红说:“我吃苹果”。爷爷说:“我也吃苹果”。妈妈说:“我也吃一个苹果”。那么这个“我”是指小红呢?还是指爷爷呢?还是指妈妈呢?是指男人呢?还是指女人呢?是指老人呢?还是指小孩呢?小龄儿童就不明白了。再比如,小红给妈妈苹果时说:“我给你。”妈妈拿了一个桔子说:“我给你”。第一次“我”指小红,“你”指妈妈,可是第二词所指代的人却完全相反了,孩子就更不明白了。实际上,“我”不是指一个特定的人,而是指一种抽象的交谈关系,“我”指的是说话的主体,而“你”也不是指一个固定的人,而是指直接诉说的对象。理解这种抽象关系的词,必须要有一定的相应的抽象概括能力。智力因素在此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例如一个孤独症儿童在客人家里拿起桌上的苹果就吃,母亲夺下苹果,教孩子说:“阿姨,我可以吃苹果吗?”孩子就学舌:“我可以吃苹果吗?”他根本没有等主人回答,又把苹果放到嘴边了。这句礼貌用语实际上孩子需要理解六个问题:1、自己到了别人家,阿姨是主人,我是客人,这是儿童对主客身份的理解。2、苹果是别人家的,理解物的归属。3、我要吃苹果先要争得主人同意,这是对主人所有权的尊重。4、我提出
要求以后,主人是会让我吃的,运用交往经验推导。6、如果我这样做了,既能吃到苹果,又能获得主人对我的好印象。儿童没有理解这些内容,只是鹦鹉学舌,根本达不到提高社会交往水平的目的,这就形成了简单的机械训练。

    儿童是怎么获得语言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技能应该如何训练呢?这涉及教育者对儿童获得语言机制的理论认识。
    人们一般认为:儿童是跟成人一句一句的摹仿来获得语言能力。这句话只是说对了一半。心理学们说过:如果英语每句话有20个单词,那么所有单词搭配出的句子就有10   之多。(8位数是亿,20位数是多少呢?)一个儿童听完一遍,就需要4600亿年,比地球的年龄还要长一千倍。一个儿童在短短的三年之内基本掌握母语,显然不能一句一句地摹仿,而是需要在头脑中理解构句规律,然后在句子中套换各种新词,或者按另一种规则重新组句子。这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

    国外的心理学家们训练黑猩猩说话,发现黑猩猩的发音器官与人类不同,不能够产生人类的所有发音,但是聋哑人失去发生能力后,仍能学会运用复杂的手势语,于是就训练黑猩猩用手势语,一只黑猩猩经四年训练看懂了500个单词,并且也能理解一些语法关系,但是黑猩猩却不能主动地运用句法把相同的词重新组合成新句子来表达不同的想法。专家们认为,黑猩猩的语言只能是一种鹦鹉学舌式的机械的摹仿,黑猩猩的语言缺乏语言运用的一个本质性要素—创造性。因此,儿童的语言获得机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对构句规则和语境意义的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运用,而这种能力是智力的表现。

    一些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基本上是鹦鹉学舌式的,在语言的运用上缺乏创造性。作为教育训练一定要一边教语言,一边教思维,注意提高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力争实现标本兼治。我们对李景林的语言技能训练就是按照这种思路实施的。

    李景林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比较好,跟上了正常儿童的发展步骤。这个因素在她康复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从很早起就让李景林通过认物品学词汇来锻炼抽象概括能力。例如,教李景林认识玻璃茶杯、塑料茶杯、瓷茶杯、各种不同花色的茶杯,引导她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属性,然后再把茶杯、茶壶、茶盘概括为茶具。

    训练她先认识各种颜色和各种型号的小轿车,再认识各种类型的卡车,再认识其它的车,然后引导她把轿车、卡车、吉普车、面包车等等概括为汽车,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把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概括为交通工具。
    认花卉、认植物,认动物都按照这种智能训练的思路做,每认识到一定的数量、种类,就提升到一个概括层次,因为概括是技能的基本功。

    李景林5岁以后,我们就亲自设计了许多操作性的智力游戏,有步骤地训练她的归纳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通过亲自编制的故事画册来训练她的思维方式,即训练她如何理解故事中的因果关系,如何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如何从两个角度思考,如何思考事物的正反两方面的特定,如何从两个维度思考,如何思考事物的特点在不同背景下的变化。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她的认知理解能力,想尽一切办法抵消孤独症给她造成的智力损害。

    李景林的语言刻板化也比较严重。每当她说刻板化语言时,我们就耐心地给她做示范,把这个句子转换成几种形式不同的,但意思相同的句子让她重新说几遍。更主要的是我们特别重视矫正她的刻板化思维方式,想尽一切办法训练她思维的灵活性,这种训练并不是十天半月就见效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毅力。但是一旦训练的次数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孩子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就会显著提高,就会对各种具体行为的矫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培养自我意识,引导自我调节

(一) 自我意识的基本概念
    在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心理活动中,有一个起调节作用的掌舵者,那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状态和所思所为的看法和态度。例如:“我觉得我脾气很暴燥。”“我认为我很聪明。”“我认为我最容易和别人相处”。这些关于自己对自己的情感、性格、能力以及对人际关系的认识都属于自我意识是范畴。许多心理学家把自我意识分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二) 正常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
    自我意识产生于婴儿期,婴儿开始不能将自己与外界事物区分开,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各部分是自己的,他们将自己的手指和脚指当作身外的一件玩具来玩。1周岁开始把自己的身体同外部的物体区分开来,把自己的动作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1岁半左右,儿童开始认识自己在镜中的影像,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还能指出照片中的我,自我意识初步产生。2岁半以后,儿童开始使用“我”这个词。3岁儿童学会了使用“你”、“我”、“他”。这是儿童感到自己与别人不同,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于是初步有了自己的主张,成人对他们限制,他开始说“不”,产生反抗行为。心理学家称之为“第一反抗期”。

    3岁半,儿童开始将自己与同伴相比较,自我意识更加明确。4岁儿童开始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尽管这些评价是个别方面的、片面的),随着自我评价产生,自我体验也就产生了。4岁半左右,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产生。小学中年级的儿童能从外表行为的评价到内心品格的评价,从依赖成人的评价到独立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有了显著的发展。13-14岁的初中生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趋向成熟阶段。心理学家们称之为“精神断乳期”,“第二次反抗期”、“第二次诞生期”。

(三) 培养自我意识、引导自我调节的训练方法
    李景林自我意识发展的停滞期在3周岁,她已经完成了3岁前的发展,进入了第一反抗期。但是她没有正常地进入自我评级阶段,而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也相应迟滞。在教育训练中,我们特别注重对她的行为进行具体的评价,每当孩子有一点点进步,立即给予鼓励性评价,通过给予外部的承认和评价帮助引导她增强自我意识,启发她的自我体验。引导她将自己的行为同学校的要求相比较,引导她将自己的言行与同学相比较,让她看到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差距。

    李景林到四年级以后,她已经初步地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和自我控制的萌芽。这时,我们经过反复斟酌,决定将她患孤独症的现实正面告诉她,并提出哪些言语、动作、行为是属于孤独症的症状,并且和正常行为比较。更重要的是告诉她,只要自己能控制自己,这些毛病完全能克服掉,几年以后,就能完全治好,把信心深深地植入她的心灵。从此由培养她自我评价为重点转入培养她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为重点。过去她一出现各种怪异的动作时,往往都是我们成人从外部矫正,从此以后,我们主要是采取提醒的办法,提醒之后,鼓励她自己调节、自己矫正,既是她能自我控制两三分钟,我们也是积极鼓励,让她看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

    在李景林对自己异常行为的自我控制取得明显进步以后,我们又开始引导她控制自己的情绪。每当她的情绪开始爆发时,我们就立即给予提醒,启发她对引起情绪反映的原因进行一下理智的评估分析,引导她自己把情绪稳定下来。

    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反复,许多挫折,许多失败,许多痛苦,但是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训练效果。在李景林小学毕业时,她的异常动作已经大部分消失,她在情绪的稳定性方面也有了显著的进展,她的班主任感叹道:“没有想到李景林有这么大的变化,简直变了一个人,反正我们当老师的知足了,你们家长也该知足了1”

    归纳起来,李景林对自己异常情绪进行自我控制的康复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自我不能控制,完全靠成人矫正。
  2、父母提醒之后,自己主动控制调节
  3、父母已不提醒,知己靠自我控制,异常行为基本消失

    李景林对自己异常行为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1、 随意的爆发情绪,无法劝解,完全失控。
2、 先爆发情绪,经劝解以后,能启动控制调节,情绪很快缓和稳定。
3、 在情绪启动的同时,自我控制系统同时启动,情绪不再爆发。

                        七、结论

    如果孤独症儿童的病因是由于胎儿期或新生儿期脑损伤所造成的,那么根据脑神经发育、发展的机理,孤独症儿童经过长期的科学的教育训练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康复,甚至可能会完全康复。
      在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解决情绪、情感障碍,认知障碍、自我意识发展障碍这三个关键因素是患儿康复的根本。因此,在对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应该实施“标本兼治”理论思路和训练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dingjiping 该用户已被删除
18#
发表于 2006-10-23 19:28:3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06-10-25 16:04:30 | 只看该作者

re:谢谢鱼儿!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粮食.看...

谢谢鱼儿!
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粮食.看了这篇文章受益非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以琳自闭症论坛

GMT+8, 2024-5-2 20: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