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自己看书后的一点想法,想记下来,作为资料以后能翻出来看。用纸笔写太慢,还是打字快点,也能永久保存。
最近看了李丹编著的《孤独症干预的关键性技能训练法》,简称PRT,看到共同注意力这一章。共同注意力对孤独症的孩子真的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共同注意力好的孩子,将来康复的效果也比较好。共同注意力分为两个方面,回应性共同注意力和发起性共同注意力。
首先,回应性共同注意力的训练目标,是要求孩子能够对来自他人的关于某一事物的语言或者动作沟通有恰当的反应。在以前,我认为回应性共同注意力就是简单的“看”的技能的训练,也就是,你对孩子说看,并伸出食指指示的时候,孩子能够顺着你的食指方向看过去。当然,朱朱老师有一篇这方面的文章我也是专门看过的,也是专门作为桌面给孩子练过的。但是这次看了瑾心的书,又看了PRT,仔细想想,回应性共同注意力其实并不仅仅是能顺着手指看,还包括了孩子能够对别人的一切沟通指示所做的反应。比如,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会懂得看着别人回应吗?他跟别人打完招呼,能不能等着别人回应完再走。再比如,他脱完鞋没有把鞋摆好,你用眼光一瞥,他能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你摆摆手,让他往左或右站一点。这些对肢体语言,眼神的理解,都应该算成是回应性共同注意力。还有,如果孩子长大一点,别人跟你寒暄,说,哇,今天天气好热啊。你要怎么维持这个话题?对这样的发起,你要做什么适当反应,是听不懂,站在哪里,没有任何反应吗?这么说来,回应性共同注意力包括的范围实在是太广了。所以,只能一点点的练。一开始,只要求孩子能够跟随你的指示(无论是语言的还是动作的)转移注意力,哪怕时间很短,撇一眼也行。慢慢的,要维持的时间长一点。比如说,应名吧,也是一种回应性注意力,是注意力的转移。把注意力从物品或活动转移到叫名字的那个人的脸部。一开始,只要看那个人一眼就行,后面就要能边看边回答唉,再接下来要能看着别人,等别人开口说话,如果别人不开口,孩子就要会问:叫我有什么事吗?再比如,打招呼。一开始,要求孩子能够回应别人的问候,别人说“你好,xx”,要求孩子能够看着那个人,口手眼一致的回应“你好”。到后面,孩子不仅要能回应,还要能区分如果是熟人打招呼可以回应,陌生人打招呼不能回应,回应后是立刻就走开,还是可以寒暄几句。这些都是一步一步深入的。所以ABA把这一切都剥的很细很细。
PS:瑾心的讲座笔记最近也在看,很不错的。有一个章节讲到如何教孩子聊天,也是剥得很细,从一开始,比如孩子认识一个物品,苹果,从功特类开始,孩子了解了,掌握了,就可以围绕功特类来进行聊天。然后扩展开了,水果类的,然后才能再扩展到环境污染,苹果产地,供求关系这种大概念。当然这是很后面的事了,但是确实,要想孩子长大以后能跟别人言之有物的聊,这些是要从一点点开始积累的。至于聊天的时候什么时候该随着别人转移话题,什么时候可以侃侃而谈,什么时候可以适当妥协,那又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先写到这里,等看了书,再写。 |
|